1 | 萇楚齋續筆卷七 |
2 |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
3 | 元世祖待亡國後帝優厚 |
4 | 宋末遺民汪元量《水雲集》中有《詠宋宮人分嫁北匠》詩,中有云:「君王不重色,安肯留金閨。」云云。其事雖已見他書,然元量事屬目擊,歷代以來,久已稱為詩史,尤為確實。元世祖之豁達大度,實非他帝所能及,以視宋太祖納孟昶妃花蕊夫人,宋太宗私李煜妻周后,真有霄壤之別矣。即元世祖優禮宋母后幼主,亦有殊禮:免后家及幼主田宅之稅,屢開宴會,君王把盞,后妃進酒,三宮坐受,極其隆禮。宴罷送歸,未嘗暫留元宮。較之宋太宗留周后於宮內數日不出,以致李煜夫婦失和,賢不肖之相去,不可以道里計。王船山□□夫之《宋論》,謂宋太祖、太宗待亡國君臣恩厚,核之各書,遺議頗多。若元世祖之待南宋之后帝,真千古所希有也。 |
5 | 石韞玉評點書散出 |
6 | 吳縣石琢堂方伯韞玉,其平日評點之書多半散出,恆於琉璃廠書肆中遇之。初不以為意,以為事所恆有者。後讀《獨學廬文存》,中有《凌波閣藏書目錄序》,中有云:「翰林清暇,文史足用。及出守蜀中,時方兵戈載道,孑身獨往,家人留止都門。乃有奴子吳壽者略識字,輒竊予架上書,鬻諸琉璃廠書肆。書賈遇予點勘之書,則倍其值以收之,於是予所讀舊書略盡。餘生平惟此一事,所為歎息痛恨者也。」云云。始恍然方伯點勘之書盡行散出,原因在此。其輾轉流傳,得而復出者,不知已歷有多家矣。 |
7 | 朱彞尊論香奩體詩 |
8 | 朱竹垞太史彞尊《靜志居詩話》,論香奩體詩一段最佳,爰錄之於此,文云:「風懷之作,段柯《古紅樓集》不可得見矣,存者玉溪生最擅場,韓冬郎次之。由其緘情不露,用事艷逸,造語新柔,令讀之者喚奈何,所以擅絕也。後之為艷體者,言之惟恐不盡,詩焉得工。故必琴瑟鐘鼓之樂少,而寤寐反側之情多,然後可以追韓軼李。」云云。此千古不易之言也。 |
9 | 沈氏詩錄 |
10 | 《松陵詩征》云:「《沈氏詩錄》所載,自太常以後十世中,工詩者七十人,閨秀又廿一人。風雅之盛,萃於一家,海內所希有也。」云云。聲木謹案:此亦我朝之佳話,故錄之於此。 |
11 | 虞美人草 |
12 | 虞姬墓在吾皖□□府靈璧縣城外□□□距城□□□□里。上有草,紅色,見人輒舞,俗名虞美人草。國初于清端公成龍有《過虞姬墓次前人韻》七律二首,中有云:「行客莫知悲舞意,春來疑作妬新妝。」云云。是虞姬墓草真能舞也。惜世人無有知之者,不然,又與王昭君青冢並傳不朽矣。 |
13 | 賜福蒼生筆 |
14 | 賜福蒼生筆,康熙年間御用物。國朝舊例:每值嘉平月朔日,重華宮開筆,書「福」字十幅,以為宮庭肇慶,分貼各處。惟道光三年嘉平月朔日,特以此筆書「福」字,賜英和,為從來所未有,云云。見吉林英煦齋相國和自撰《恩福堂詩鈔》自記,道光辛卯夏月,隨遇而安精舍自刊本。相國自號脀叟,亦見於《鈔詩》自序中,未見他書。 |
15 | 桐廬袁忠節公昶平日議論,以經濟之學,國朝推曾文正公為正軌,經義之學,推陳蘭甫京卿澧為正軌,古文之學,推姚姬傳郎中鼐為正軌。並云:「此三家之書,子弟能熟讀,可以束身自立,獨往獨來於濁世之中。」云云。又云:「近代方氏、姚氏為古文之學,尤為學術穿綫統宗之處。」云云。聲木謹案:觀袁忠節公此語,其推崇方姚,可謂至矣,實亦天下公論也。 |
16 | 桐城方貞觀字南堂,諸生,撰有《南堂詩鈔》□卷。集中有《戲示小婢》詩,云:「可能便結垂簷子,自顧將為就木身。好似遠行舟楫具,得卿來作掛帆人。」第三句一作「我已輕舟將出世」。雖近諧謔,可為老年納少妾者作警夢鐘聲,云云。並見《隨園詩話》、《聽松廬詩話》二書。聲木謹案:南堂詩未可厚非,此等詩實為惡劣,蓋一時游戲筆墨,未必有心傳世。不知袁、張二公何所取義,皆有取於此詩。若以語錄論詩,則此詩果有可取,若以詩論詩,此等詩當深惡痛絕,墜入魔道。乃一概采入,誠所未喻,豈真味在酸鹹外耶。 |
17 | 露筋祠神名氏 |
18 | 桐鄉陸敬安廣文以湉《冷廬雜識》中,言米襄陽《露筋祠碑》云:「神姓蕭,名荷花。」云云。聲木謹案:據此可補註惠棟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所不及。神既有名氏,且以荷花為名,見於宋代碑記,其確為婦人無疑,益見王文簡公《過露筋祠》詩之有所本,為是題絕唱。錢唐袁簡齋明府枚《隨園筆記》中,有《露筋(詞數考)[祠五解]》,亦可姑備一說,固不必刻舟求劍也。 |
19 | 續重文書名 |
20 | 書以重名見義者,予已搜羅三十餘則,另記於卷三。茲復得三十餘則,仍匯記於此:宋邵雍撰《皇極元元集》六卷,賈似道刊有《奇奇集》□卷,宋吳俶撰《廣廣事類賦》三十卷。明曹端撰《語錄錄萃》一卷,刊入雜著中。國朝王偓亦撰《夢夢錄》□卷,馮全修因鈔《黃氏日鈔》,撰《鈔鈔錄》六卷,莊歆撰《休休吟》一卷,郭伯蔭撰《嘐嘐言》六卷,方大湜撰《平平言》四卷,楊芳撰《平平錄》十卷、《續錄》一卷,李衷燦撰《拳拳錄》二卷,□□□撰《小柴桑喃喃錄》□卷,□□□撰《勞勞語》□卷,費延厘編《南宋文錄錄》廿四卷,不著撰人名氏撰《庸庸錄》一卷,許貞幹編《遙集集》六卷,陳復正撰《幼幼集成》六卷。孟繼孔撰《幼幼集》三卷,刊入《醫經萃錄》中。陳念祖撰《醫醫偶錄》二卷,見《神農本草經讀》序。程迥撰《醫經本本書》一卷。徐大椿撰《難經經釋》二卷,刊入《徐氏醫書六種》中。鄭復光撰《鏡鏡鈴癡》五卷,刊入《連筠簃叢書》中。翁雒撰《屑屑集》一卷,刊入《別下齋叢書》中。貝子木撰《咄咄吟》二卷,薛鎔撰《存存草》十卷,陳僅撰《文莫書屋詹詹言》二卷。許自俊撰《昔昔吟》□卷,見《寶山縣志》。朱縉撰《喁喁詞》□卷,見黃燮清《國朝詞綜續編》。張晉撰《勞勞編》四卷,見傅雲龍《續匯刻書目》。丁佛言撰《說文古籀補補》十四卷、《附錄》一卷,近時排印本。更有以三字重名名書者,于孟今撰《醫醫醫》□卷。范鄗鼎名其詩文集曰《草草草》□卷,見《冷廬雜識》。《新唐書·藝文志》兵家類有《獸斗亭亭》一卷,立名尚在《非非國語》、《反反離騷》之前。 |
21 | 論俞樾 |
22 | 《芻言報》第二十號言:「德清俞某,以翰林放學差,被劾罷官,求復無術,則一變而為名士。時軍務事竣,湘中將帥頗占聲勢,俞乃極意阿附。自謂曾文正目之為拚命著書,以比合肥之拚命做官,其實文正有無此言,何人能質証之。又不知如何籠絡得一彭剛直,而一生遂恃此為活。自以經學為標幟,然《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則人皆謂稿出某寒士,又有謂稿本出戴子高手。某將死,以稿賤售於俞,俞遂據為著述之基,而附益以他著述,遂裒然成巨帙。其實除一二考証書略有可採,餘皆無足取,詩文亦庸濫。至袖中書,皆刻貴人與彼書札,則此老心術之鄙陋盡露矣。尤可恥者,則一生步趣隨園,而書中多詆隨園,亦見其用心之姦邪也。前年逝世,其訃告特闢新樣,先印己之詩數十首,大略言世緣已盡,順化歸真。其列辭某辭某,至辭西湖、辭俞園,而殿以辭俞樾,又夾一片於名之旁,印「即辭行」三字,其訃亦詭誕不經。不知者,必以為此實能灑脫一切,合仙佛而一之者。實則一生卑諂籠絡之伎倆,不如此,不足與其平生所言互相印證。欺人生前不足,又欺人死後,此老誠狡矣哉!」云云。聲木謹案:此語殊為透闢,實亦言之太甚,尚不至如此。罷職翰林掌教,亦題中應有之文,端不賴親家之力。何況其學術人品,雖不能大過於人,亦不能無一長可取,一概抹煞,殊未公允。惟拚命著書,為曾文正公所言,堪與李文忠公拚命做官相比,及與彭剛直公為親家,此亦何足算,而全書記此語及稱親家者,不下數十百處,實屬太著痕蹟,殊失君子自重之道,宜為後人所指摘。予異日當條列其目,專輯一書,見其言之非虛,後人當引以為戒也。 |
23 | 盾鼻餘瀋 |
24 | 湘陰左文襄公宗棠撰有《盾鼻餘瀋》一卷,附刊《奏議》後,此為左文襄公自撰之詩文題跋語,後附聯語數十聯,非幕僚所能代作。其中文章字句,不甚修飾法律,未可盡繩律以古文規矩,自難與文士爭短長。然其中情真語摯處,時露英雄本色,雖無意為文,而能文者莫能加焉。予最愛誦其《元配周夫人墓志銘》銘詞,茲錄之於此,以資諷玩。文云:「珍禽雙飛失其儷,繞樹悲鳴淒以厲,人不如鳥翔空際,側身南望徒侘傺。往事重尋淚盈袂,不獲憑棺俯幽竁,人生塵界無百歲,百歲過半非早逝,況有名德垂世世。玉池山旁汩之澨,岡陵膴膴堪久憩,敕兒卜壤容雙槥,虛穴遲我他年瘞」。云云。又見《國學萃編》中。《江鄉漁話》中,有左文襄公甘肅嘉峪關湘軍昭忠祠集句楹聯云:「日暮鄉關何處是,古來征戰幾人還。」云云。措語渾成,天造地設,語意中又有無限淒涼感慨,亦非左文襄公不能。 |
25 | 女士王貞儀撰述 |
26 | 女士王貞儀字德卿,先世安徽泗州人,其祖遷居金陵,遂為江寧縣人,適宣城詹枚字木夫,三十而歿。平生博通經史,能跨馬橫戟,往來如飛,每射必中,兼精算法,旁通醫卜壬遁之學。撰有《星象圖釋》二卷、《籌算易知》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西洋籌算》一卷、《增刪女蒙拾誦》一卷、《沈痾囈語》一卷、《象數窺餘》四卷、《術算簡存》五卷、《文選詩賦參評》十卷、《德風亭初集》十四卷,內《文集》九卷、《詩集》三卷、《詞集》一卷,《二集》六卷、《繡紩餘箋》十卷。其撰述手稿,皆歸吳江蒯司馬嘉珍夫人錢氏,云云。以上見桐城蕭穆《敬孚類稿》卷十三中《女士王德卿傳》中。聲木謹案:據此,則王女士撰述十二種,可謂多文為富者。果如傳中所言,是其平生文武兼資,旁通六藝,尤為絕無而僅有。女士本吾皖泗州人,又適宣城詹氏,則泗州、宣城兩處志書當志其人,兼志其藝文也。 |
27 | 明張氏藏書十種等謬妄 |
28 | 明張應文撰《張氏藏書十種》,首為《簞瓢樂》一種,中有《粥經》一篇,居然以「經」字名篇,已可駭怪,而摹仿《論語》,託諸孔子之言,尤可駭怪。類如中有一條文云:「小子何莫喫夫粥?粥可以補,可以宣,可以腥,可以素。暑之代茶,寒之代酒,通行於富貴貧賤之人。」又一條文云:「子謂伯魚曰:『汝喫朝粥夜粥矣乎?人而不喫朝粥夜粥,其猶抱空腹而立也歟。』」云云。聲木謹案:如斯之類,殆於侮聖言,無怪其深為《四庫提要》所詆斥。此雖深中明季山人惡習之毒,其敢於侮聖言,固矣,即以文章論,亦粗俗可鄙,又焉有此生吞活縛之理,其智又出明七子之下。此等文字,明七子尚不屑為,況敢刊書,傳之後世,予不知其是何居心也。又按吳俗謂出門游玩為白相,乃口頭俗語耳,不謂明人亦竟以之入文,亦可駭怪。明項皋《學易堂四筆》自跋中有云:餘年三十三之前,不白相,不讀書。四十六之後,又讀書,又白相。自今以往,不知讀書之為白相,白相之為讀書。」云云。亦深為《四庫提要》所詆斥。以「白相」二字入文,真乃大奇。即以跋語論,天下古今,又豈有此種文字哉! |
29 | 元顧瑛風雅好士 |
30 | 元顧瑛字仲瑛,崑山人,吳中世家。喜讀書,憲府試,辟會稽教官,不就。築室號可齋,以詩酒自樂,才性高曠,尤善小李詩及今樂府。海內文士樂與之交,推為片玉山人。其次子晉,字進道,好讀書,性不愛浮靡,見趨競者不與交,貞素自守,淡如也。字法古甚,其詩法有玉山之風。其□子元臣國衡,年少能讀書,作詩俊爽,能世其家。其兄仁之□子佐,字翼之,好吟詩,時有驚人句,蓋亦漸染玉山之習,云云。以上見明陸容《菽園雜記》中。聲木謹案:《四庫提要》言顧瑛在元季,園池賓客之盛甲於江左,因裒其題詠,為《玉山名勝集》八卷、《外集》一卷,各以亭館之名為綱,而詩文分繫於後。又編《草堂雅集》十三卷,因仿段成式《漢上題襟集》例,類次唱和之作為一編。又與袁華、楊維楨等,編紀游之作為《玉山紀游》一卷。瑛開玉山草堂,延致一代知名之士,列其間者,十之八九。自金谷、蘭亭以來,詞藻之富,未有過於此者,云云。是顧瑛當時,不特招致一代知名之士,瑛之詩材亦迥異,其子與從子皆工詩,用能開館延賓,唱和不已,文采照耀,甲於數代。其池館中有名曰來龜軒者,亦見於《四庫提要》,是元末明初,「龜」字尚不以為惡名,誠為可異。《孽海花》中,言潘文勤公祖蔭榜其室曰龜巢,不知有無其事,小說之言,不盡可據耳。 |
31 | 曾燠門客諂媚 |
32 | 桐城姚石甫廉訪瑩撰《張亨甫傳》,中有言:曾賓谷鹺使在京師聞亨甫名,召飲,同坐皆知名士也。曾以名輩顯宦,縱意言論,諸人贊服,亨甫心薄之。曾食瓜子粘鬚,一人起為拈去。亨甫大笑,眾慚,曾不懽而罷。明日亨甫投書,責曾不能教導後進,徒以財利奔走寒士,門下不知自愛,廉恥俱喪,負天下望,累數百言。曾怒,毀之於諸貴人,亨甫以是負狂名。慨當時諸公好士而無真識,曾不如其好色也,取一時名優為之傳,著論一篇,曰《金臺殘淚記》。筆力高古,識者知亨甫所志遠矣,云云。聲木謹案:賓谷鹺使在當時以好士稱,而門下之人諂諛之者若此。亨甫孝廉所云,實為至論,轉因此遭謗,可見世風不古,非一日矣。《金臺殘淚記》三卷,舊雖刊板,已佚。後有□□□□□重刊一本,亦見於《張亨甫全集》卷首及□□□□□□□書中。 |
33 | 尿糞等字 |
34 | 「尿」「糞」等字,用之詩文者,甚為罕見。惟金之元裕之好問所撰《遺山集》中有《論詩》三首,第一章末二句云:「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煙糞土邊。」云云。用字甚奇。蓋本於《論語》「糞土之牆」、《莊子》「大道在尿溺」二語,然此等字,總以不用為愈。 |
35 | 譚叔裕遼史紀事本末 |
36 | 南海潘繹庈侍郎衍桐《緝雅堂詩話》言:「譚君叔裕,撰有《遼史紀事本末》,未刊。」云云。聲木謹案:萍鄉李□□廣文有棠,撰《遼史紀事本末》□□卷、《金史紀事本末》□□卷,光緒□□□自刊本。曾經乙覽,坊間亦頗流行。譚君所撰十六卷之本,惜未能刊行。 |
37 | 湯斌等酒器 |
38 | 仁和孫同元字雨人,家藏銀酒器十,係湯文正公、王文簡公諸公官宮坊時所製。杯底鐫姓名籍貫,各視量之大小以成之,云云。語見《清尊集》章黼詩註中。 |
39 | 顧炎武遺佚撰述 |
40 | 顧亭林先生撰述,吳縣朱記榮輯,刊為《顧亭林遺書》,然亦有未盡者。聲木謹案:乙巳《國粹學報》撰錄類中,有李既足先生雲沾《與人論亭林遺書箋》,言:「亭林先生著作甚富,即以所見者而言,尚有《岱岳記》四卷。《熹宗諒陰記》一卷,三大案皆在內。《昭夏遺聲》二卷,昭夏者,中夏也,選明季殉節諸公詩,每人有小序一篇。《詩律蒙告》一卷。」後三書,既足先生皆手錄其稿。《國粹學報》記者言:「此札手跡,見之江曲書莊。李系亭林撫子衍生之師,故惓惓於師門之遺著。」云云。又言:「亭林先生著述纂輯各書目,備見山陽徐嘉《亭林詩譜》,亦無《昭夏遺聲》,則亭林先生遺書,缺佚者多矣。」云云。聲木謹案:亭林先生為我朝第一大儒,其學術以正人心,厚風俗為本,撰述遺佚,深為可惜。予是以鈔錄各書,一再言之,不嫌詞費也。 |
41 | 善化唐樹森一時三臬使 |
42 | 光緒十八年,善化唐藝農方伯樹森,以金衢嚴兵備道升授雲南按察使司。其弟斐泉廉訪□□,任陝西按察使司。其子韡之廉訪贊袞,以台南府知府署理台灣道,兼按察使司。一門之中,並時三臬司,亦異事也。語詳德清俞蔭甫太史樾《春在堂雜文》,及唐藝農方伯行狀中。 |
43 | 金元好問複句 |
44 | 陽湖趙甌北觀察翼所撰《甌北詩話》中,言元遺山詩集中複句最多,所舉不下數十聯,然亦有未盡者。中如《贈答郝經伯常伯常之大父餘少日從之學科舉》詩云:「撐腸正有五千卷,下筆須論二百年。」又《病中感寓贈徐威卿兼簡曹益甫高聖舉先生》詩云:「讀書略破五千卷,下筆須論二百年。」《采菊圖》二首詩:云「夢寐煙霞卜四鄰,爭教晚節傍風塵。」又《高山雜詩》七首中有云:「夢寐煙霞卜四鄰,眼明今日出紅塵。」云云。亦皆複句,觀察漏未及此。 |
45 | 唐張籍春日行 |
46 | 張籍《春日行》,予甚愛誦之,爰錄之於此,以資諷誦。詩云:「春日融融池上暖,竹芽出土蘭心短,草堂晨起香熏人,家童報我園花滿。頭上皮冠未曾整,直入花間不循徑,樹樹殷勤盡繞行,攀枝未遍春日生。不用積金高至天,不用服藥去求仙,但願園裏花常好,一生無事花前老。」云云。予嘗以「花前老人」自號者,即本於此。 |
47 | 明巨文等書 |
48 | 《巨文》十二卷,舊本題明屠隆編,雜選經傳及古文詞,中分宏放、悲壯、奇古、閒適、莊嚴、綺麗六門。明潘基慶編《古逸書》三十卷,中亦分神、奧、妙、宏、麗、特、纖、希、迅、奇、幻、疏、夷、逸、蒨、恣十六品,每品又各分內外。均見《四庫提要》中。聲木謹案:近世曾文正公選《古文四象》,以氣勢、趣味、識度、情韻為四類,而選《古今體詩》,亦以氣勢、識度、情韻、工律分類,乃知亦有所本也。 |
49 | 以詩句分卷數 |
50 | 嘗見舊書中,他人已寫次序者,不以數目及支乾分本數。譬如廿冊,則以五言絕句詩一首為紀,十冊則以二句為紀,初甚以為鄙陋。後閱《四庫全書提要》,言:「宋謝枋得編《文章軌範》七卷,原本以『王侯將相有種乎』七字分標七卷,不知何人易以『九重春色醉仙桃』七字。」云云。是則宋元時已然矣。 |
51 | 漢蘇武等不辱使命 |
52 | 漢蘇武出使,匈奴使居絕域,嚙毛飲血,不忘漢室,志節震耀千古,獨不能忘情於胡婦,生子通國於匈奴中。宋之胡銓,以爭和議一疏,貶逐十年而不悔。《鶴林玉露》記其蒙赦回朝,過飲湘潭胡氏園,挾妓黎媧飲酒。澹葊先生題壁詩有云:「君恩許歸此一醉,旁有黎頰生微渦。」謂侍姬黎倩也。後朱子見之,賦詩云:「十年浮海一身輕,歸見黎媧卻有情。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云云。以直節名臣,皆不能忘情於此,始信孟子言「食色性也」之言,確為千古至論。 |
53 | 北宋蘇軾遺體 |
54 | 唐之杜荀鶴,稱為杜牧之遺體,見於□□□□杜荀鶴初未自稱為牧之遺體也。南宋孫覿,公然自認為蘇東坡遺體,自記於家譜中,見於《快雪堂集》跋語中。梁師成亦自認為蘇東坡遺體,待蘇過若兄弟,見於《朱子語錄》。孫梁二人本姦邪,是以不知人間有羞恥事。縱使蘇文忠公性好狹邪,安得有如許遺體耶。 |
55 | 安徽官書局名曲江書局 |
56 | 粵捻匪剿平之後,東南各省大興文教,設立官書局,獨吾皖付之闕如,嘗引以為憾。聲木謹案:據曲江書局刊本《重訂汪子遺書》李振英序文中稱:「江南大定,安河設立官書局,吳竹莊方伯擬刻《汪子遺書》。因泥盤印工獨產常州,乃移曲水書局於常郡之龍城書院先賢祠。」云云。是曲水書局,本為吾皖設立官書局所命名。移置常州府後,刊印書籍不多,流傳亦罕,外間遂疑吾皖未立書局,孰知曲江書局固吾皖所有也。 |
57 | 周亮工自毀撰述板 |
58 | 古人自毀其詩文稿者有之,若已刊有成書,仍復毀之者,實為千古所罕有。國朝閩縣周櫟園侍郎亮工,生平撰述宏富,久已陸續刊行。忽於卒之前一年,歲逢辛亥,一夕盡取《賴古堂文集》、《詩集》、《印人傳》、《讀畫錄》、《閩小記》、《字觸》、《尺牘》、《書影》等百餘種自撰書板,悉行自毀。此見於雍正三年重刊《書影》其子在延序中,可稱怪事。若以為可傳耶,則不當毀,若以為不可傳耶,則不當刊。豈撰述百餘種中,竟無一二可以傳世之書,必盡毀之而後快,此何意也?厥後《賴古堂文集》三十卷,當塗令寇公有重刊本,《詩集》十卷,江都文學汪子有重刊本,《閩小記》等書,其子西田燕客有重刊本,《書影》十卷,張敬思有重刊本。於是侍郎生平撰述,其犖犖之大者,皆有重刊本。其它撰述,存而不論可矣。 |
59 | 玉台新詠有二本 |
60 | 陳徐陵編《玉臺新詠》十卷,皆係緣情之作,實即香奩體之權輿,然當時去古未遠,猶有溫柔敦厚之遺。晚唐如李商隱、溫庭筠、韓偓諸人,推衍宗風,其流日盛。國朝吳郡朱存孝行先,亦編輯《玉臺新詠》十卷,所選之詩,以唐人為斷。卷一為初唐古詩,卷二盛唐古詩,卷三中唐古詩,卷四晚唐古詩。卷五初唐律詩,卷六盛唐律詩,卷七中唐律詩,卷八晚唐律詩。卷九初、盛唐絕句,卷十中、晚唐絕句。實即《續玉臺新詠》,而不以續集自居,卷端仍題曰《玉台新詠》,未免與前人之書相混,不知其用意所在。僅於書之夾縫處,著明「朱選玉台」等字,亦無補於事。其書選擇頗精,校刊袖珍寫字本亦甚工。外間傳本甚稀,迄未見他家著錄,亦可見撰述之難傳矣。予故撮其大要,記之於此,或亦為言香奩體詩者所不廢也。 |
61 | 駱肇銓以侄孫得推恩 |
62 | 花縣駱文忠公之卒,飾終上諭至為優渥,國朝類此者尚多。獨推恩已及其子孫五人,仍復及於旁支侄孫候選縣丞駱肇銓,著以知縣分發省分即補,則為他臣工所無,真曠代所未有也。聲木幼時隨侍在蜀,聞人言駱文忠公歷任封疆,不以家屬自隨,僅有侄孫駱肇銓一人隨侍。其侄孫自能謹守禮法,始能為駱文忠公所憐愛。今觀推恩之典及於姪孫,必有故矣。 |
63 | 翁方綱撰述 |
64 | 大興翁覃溪學士方綱撰述,已見於《匯刊書目》中,列目十七種,附刊二種,題曰「翁氏蘇齋叢書」。聲木謹案:學士撰述,實不盡於此。且當時有出於自刊,及門生故吏所刊,實無《蘇齋叢書》之名。中如《七言律詩鈔》十八卷、《蘇詩補註》八卷,皆門人曹文正公振鏞刊本,《元遺山年譜》一卷,□□汪本直刊本,《詠物七律詩偶記》一卷,門人謝學崇刊本。《匯刊書目》中,欲匯集學士撰述列入,不得不假此名目,亦編輯者不得已之苦衷也。然學士撰述,未見《匯刊書目》,其已刊者,仍有《復初齋文集》三十五卷、《詩集》七十卷、《集外詩》□□卷、《集外文》□卷,上二書,烏程劉氏嘉業堂刊本,《翁氏家事略記》一卷、《韻字辨同》五卷、《論語附記》二卷、《孟子附記》二卷、《詩附記》四卷、《禮記附記》六卷,四種有《畿輔叢書》本。與彭芸楣侍郎元瑞、謝蘊山中丞啟昆,同輯《焦山鼎銘考》一卷、《三元詩集》□卷、《廟堂碑考》一卷。未刊者又有《金陵訪碑記》五卷、《石鼓考》八卷、《祕閣唱和集》□卷、《續集》□卷、《小石帆亭詩續鈔》一卷、《易附記》十六卷、《書附記》十四卷、《春秋附記》十五卷、《大戴禮附記》一卷、《儀禮附記》一卷、《周官禮附記》一卷、《孝經附記》一卷、《爾雅附記》一卷,均見學士自撰之《翁氏家事略記》中,實即自訂之年譜。又《韋柳詩話》一卷,見於《復初齋詩集》自註中。 |
65 | 許昂霄李義山詩注 |
66 | 海鹽許嵩葊□□昂霄,以李義山詩註多有未當,緣精為校勘,凡所徵引,必根據《新》、《舊唐書》而旁及於他說,真玉溪之功臣也,惜無有力者刊以傳世。珍藏遺稿,願後之人留意,云云。語見海鹽張青在□□宗松《捫腹齋詩鈔》自註中。聲木謹案:義山詩博奧難解,自宋已然。宋劉攽撰《中山詩話》一卷,中言李商隱《錦瑟》詩,以為令狐楚青衣之名,宋許顗撰《彥周詩話》一卷,中論《錦瑟》詩,皆為《四庫提要》所駮斥。一篇《錦瑟》,解人已難,況全帙乎!既有此一家註本,未嘗不可供人考證,惜未刊行,以致無人知之者。 |
67 | 三希堂等命名之意 |
68 | 乾隆年間,刻有《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卷、《續編》□□卷。「三希」之義,雖禦制《三希堂記》有兼取希賢、希聖、希天之義,實則以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墨跡,皆晉代希世珍也,弆藏之,而名堂曰「三希」,云云,語見錢塘吳仲雲制府振棫《養吉齋叢錄》中。漳浦蔡文勤公世遠,名其堂曰「二希」,因以名集,則又別有取意。自謂事業不敢望諸葛武侯,庶幾范希文乎;學術不敢望朱文公,庶幾真希(文)[元]乎;云云,語見《二希堂文集》中。 |
69 | 感舊集非原本 |
70 | 新城王文簡公士禎所編之《感舊集》十六卷,久已膾炙人口,咸謂出自王文簡公所手定,故鑒別精粹,可推善本。而不知今世所行之《感舊集》,系由後人所竄亂,並非王文簡公原本。聲木謹案:長洲顧貽祿字祿百,又號瑗堂,撰有《吹萬閣詩文集》十二卷,乾隆戊子家刊本,前有里生沈文愨公德潛序。《詩集》中有《論詩絕句》二十首,中有詩云:「感舊新城灑淚頻,搜羅遺帙慰陳人。自從雅雨矜繁富,頓失廬山面目真。」自註云:「昔見《感舊集》原本,不及今刻之半。」云云。是顧氏當日尚得《感舊集》原本,不及今刻之半,其為德州盧雅雨鹺使見曾所竄亂者多矣。 |
71 | 王鳴盛撰述 |
72 | 嘉定王西莊太史鳴盛,與同邑錢辛楣宮詹大昕兄弟等,本為中表兄弟,學問淵博。撰述流傳者,如《尚書後案》、《十七史商榷》、《蛾術編》等書,皆已刊行,流傳甚廣。惟所撰《西莊始存稿》廿四卷,雖已刊行,傳本甚罕。予見其刊本,卷一頌賦,中如《聖武遠揚平定西陲頌》、《萬壽聖德頌》、《聖駕南巡頌》、《集五經語聖駕東巡謁陵賦》、《平定準噶爾賦》、《聖駕南巡賦》、《西域效順大閱禮成賦》,皆承明時之大文章。卷二律賦、試帖詩。卷三至卷十七皆古、今體詩,每卷各為一集,中題曰《古》、《今詩》,省一「體」字,想別有依據。卷十八則長短句,名曰《謝橋集》。卷十九以後為雜文。 |
73 | 科舉時各元名 |
74 | 從前科舉之時,最重掄元,狀元,會元,解元,盡人而知之矣,而稱元者,猶不止此。翰林朝考第一,謂之朝元,優拔貢生朝考第一,亦謂之朝元。散館第一,謂之館元。鄉試副榜第一,謂之副元,第六名謂之榜元,以填榜時居第一也。鄉會中式者,名居最末,謂之鎖元。順天鄉試中式前數名者,復有南元之稱,謂居南皿字號第一也。甚至江南鄉試第十九名,謂之官元,以官號中式,恆以十九名處之,一時有官元之稱。此等名稱,尚在人人意中也。聲木謹案:□□錢梅溪□□泳《履園叢話》云:「康熙乙酉科,長洲蔣學海以五經中式是科進呈題名,蔣列於解元之前,稱五經解元。」云云。番禺張南山太史維屏《松軒隨筆》云:「太倉顧陳垿字玉停,當時有算狀元之名,蓋以纂修《律數淵源》,及自著《鍾律陳數》二書而得名。」云云。錢塘戴文節公熙《習苦齋畫絮》云:「唐靜岩為國朝畫狀元。」云云。但此等名稱,不知係何人所授。雖已見於《隨筆》卷□不如此詳,故再錄之。 |
75 | 趙執信棄婦詞 |
76 | 棄婦詞本樂府舊名稱,古今人詩集中多有之。予最愛誦國朝趙秋谷宮贊執信《飴山堂詩集》中《棄婦詞》,中有句云:「出門拜姑嫜,十走一回顧,心傷雙履跡,一一來時路。留妾明月珠,新人為耳璫,不恨奪妍寵,猶得依君傍。寶鑒守故奩,上有君家塵,持將不忍拂,舊意托相親。」云云。信乎宮贊之詩,以思路鑱刻為勝也。 |
77 | 瀛奎律髓等書名 |
78 | 元明人有欲用唐宋故實,以代唐宋二字,以名其書者。如元之方回編《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其名「瀛奎」者,兼取十八學士登瀛洲,及五星聚奎之義。明之陳耀文編《花草粹編》廿四卷、《附錄》一卷,其曰「花草」者,以《花間集》為唐詞,《草堂詩餘》為宋詞,各摘其一字也。《四庫提要》中,皆斥其鄙俚不典,以二字欲為兩代國號,焉有適合之字。方、陳之命名本意,欲因難見巧,宜其鄙俚可笑矣。 |
79 | 東漢孝獻皇帝等謚 |
80 | 漢孝獻皇帝之謚,出於曹丕,當時季漢昭烈帝在蜀,傳聞獻帝已遇害,謚為孝愍皇帝。明莊烈愍皇帝之謚,亦出自我朝,當時宏光謚為思宗烈皇帝。後人稱二帝者,莫不曰漢獻帝,明莊烈帝,更無有稱之為漢孝愍帝,明思宗者。其出於一家之謚,轉廢而不用,是何故耶?豈人心趨向新朝,自古已然,流露於無形乎。 |
81 | 樊榭山房等命名之義 |
82 | 錢塘厲太鴻徵君鶚,以樊榭山房名集,以其先世家於慈溪,故以慈溪山樊榭為號。上元梅伯言郎中曾亮,以柏見山房名集,以其先世家於宣城,故以宣城山柏見為號。嘉興錢警石廣文泰吉,以甘泉鄉人名集,以其家先世本出自何,故居在海鹽之甘泉鄉,故以甘泉為號。皆示不忘故土之義。國朝類於此者尚多,茲姑舉其記憶者記之。 |
83 | 續筆卷八 |
84 | 李慈銘言程朱有功名教 |
85 | 唐文治言泰西女校所重二事 |
86 | 明陳第撰述 |
87 | 詩禮堂古文中論文語 |
88 | 唐王維名字用佛經語 |
89 | 陳允衡詩慰等書 |
90 | 道咸間讀書人禮服 |
91 | 日本人在上海事業 |
92 | 開豐潤門等之異 |
93 | 四庫著錄周秦諸子各異 |
94 | 白布迎降 |
95 | 論齊宣王 |
96 | 宋晉撰述 |
97 | 瞿中溶撰述 |
98 | 曹操七十二疑塚 |
99 | 北京琉璃廠帖賈高手 |
100 | 厲鶚等悼亡詩句 |
101 | 五至堂 |
102 | 不儩不宣等用字 |
103 | 蕪湖湯鵬鐵畫 |
104 | 元楊維楨等詩句 |
105 | 明方於魯試墨法 |
106 | 吳俊卿畫冊題語 |
107 | 陳廷敬為妾遺屬 |
108 | 勸學篇 |
109 | 曾國藩奏議 |
110 | 二品教官 |
111 | 丁亥詩鈔 |
112 | 有不為齋隨筆 |
113 | 北宋篆隸二體石經 |
114 | 優拔貢考例 |
115 | 晉元帝笑語 |
116 | 以游歷為官職 |
117 | 鄉試場規等 |
118 | 廣雅碎金 |
119 | 王夫之未刊撰述 |
120 | 黃彭年撰述 |
121 | 翁方綱詩句 |
122 | 方世舉撰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