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七十七 湖广三

《卷七十七 湖广三》[View] [Edit] [History]

1 ◇承天府东至德安府三百二十九里,东南至汉阳府五百六十里,南至岳州府六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三百二十里,北至襄阳府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南京二千六百八十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七十五里。
2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汉为南郡、江夏二郡地。后汉因之。晋初,亦属江夏郡。惠帝元康九年,分置竟陵郡。宋、齐因之。梁置北新州。西魏改曰温州见京山县。后周改置石城郡,兼置郢州治长寿县。隋初,郡废州存。炀帝改州曰竟陵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郢州及温州治京山县。贞观初,废郢州以长寿县隶鄀州,鄀州见襄阳府宜城县。十七年,复置刘句曰:是年,废温州,以郢州治京山,后又移治长寿。天宝初,曰富水郡。乾元初,亦曰郢州。五代因之。宋仍曰郢州亦曰富水郡。元改为安陆府。明洪武九年,降为州以附郭长寿县省入。嘉靖十年,以潜邸在州,升为承天府,领州二、县五。今复为安陆府。
3 府肘腋荆、襄,噤喉江、沔,舟车辐集,水陆要冲。春秋时,为楚之郊郢。斗廉谓屈瑕,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是也。其在三国时,实为重地。晋初,羊祜都督荆州,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馀里。祜设诡计,令吴罢守。祜以孟献营虎牢而郑人惧,晏弱城东阳而莱子服,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五城,大约是缘境戍守处,收膏腴之地,垦田八百馀顷,石城以西,尽为晋有。吴于是日蹙矣。杜预继之,分据要害之地,通零、桂之漕,而南服底定预开扬口,见景陵县。大兴五年,王敦作乱,自武昌东下,声言讨刘隗之罪,时甘卓镇襄阳时卓为梁州刺史,镇襄阳。湘州刺史谯王承使主簿邓骞说卓曰:使敦克刘隗,还武昌,增石城之戍,绝荆、湘之粟,襄阳将安归乎?盖石城者,南北运道所必经也。成帝时,庾亮欲经营河洛,请移镇石城。蔡谟议曰: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鱼贯溯流,水陆异势。沔水之险,不及大江,非庙胜之算。亮不果移镇。识者谓终晋之世,卒于宴安江沱,而不能混一中原者,重在江南而轻在江北也。逮萧梁之季,西魏将杨忠来攻,自随郡安陆、竟陵乘胜至石头即石城,欲进逼江陵。梁湘东王绎惧而请和,盟曰:魏以石城为封,梁以安陆为界。夫石城入魏,而荆州殆矣。唐《元和志》: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盖始于此。宋嘉熙中,孟珙受诏收复荆襄。珙谓必得郢,然后可以通馈饷,得荆门,然后可以出奇兵。乃指授方略,复郢州、荆门,而襄、樊在掌握矣。及蒙古陷襄、樊,宋人以沿江精锐,萃于二郢,伯颜出奇袭取,而汉江以东,皆为糜烂。石城所系,顾不重欤?
4 钟祥县附郭。汉竟陵县地,属江夏郡。晋置石城戍,寻为竟陵郡治。刘宋泰始六年,置苌寿县。齐因之。西魏改曰长寿。周改置石城郡,仍治此。隋为郢州治。唐初因之。贞观初,废郢州,县属鄀州。八年,又属温州。十七年,仍属郢州,后又为州治。宋以后因之。明初省。嘉靖十年,复置今县,编户二十一里。
5 ○石城在府城西北。《水经注》:沔水南经石城西。城因山为固,晋羊祜镇荆州时立。《元和志》:长寿城,本古之石城,背山临汉水,吴于此置牙门戍。晋羊祜亦置戍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都尉置竟陵郡,治石城。建兴三年,陶侃围杜曾于石城,为曾所败。咸康五年,庾亮欲移镇石城,不果。既而石虎将夔安南寇,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破之。义熙十一年,刘裕攻司马休之于江陵,雍州刺史鲁宗之与其子竟陵太守鲁轨,皆举兵应休之。既而休之等北走,轨留屯石城,裕遣兵攻破之。梁大宝初,西魏将杨忠南侵,取安陆竟陵,乘胜至石头,欲进逼江陵。梁湘东王绎惧,遣使求和,忠乃还。西魏因置石城郡。后周于长寿县置石头郡,是也。自隋唐以来,皆为长寿县治。胡氏曰:竟陵,即古石城戍,以隋尝为竟陵郡也。明初,筑城,浚池,因为城垣。《城邑考》:今郡城上据崇丘,旁控石城,下临汉水,夹城为濠,南注于汉。子城,宋乾道、淳熙间筑,元末毁于兵燹。明初,因石城故址拓之。弘治中,复展筑北城,后屡经修筑。今城周五里有奇,门五:南阳春,东威武,东南阅武,西石城,北拱辰,制皆巍焕云。
6 蓝水城在府西南。本编县之蓝口聚。东汉初,下江兵尝据此。刘宋元嘉六年,以三辅流民侨立莲勺县,属冯翊郡。齐、梁因之。西魏置汉东郡,改县为蓝水县。隋初郡废,县属郢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郢州。贞观初,并入长寿县。又汉东城,在府南七十里。《隋志》:后齐侨置上蔡县及齐兴郡,后周郡废。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汉东。大业末废。今名汉城。《志》云:以城滨汉水而名。相传为关羽屯兵处。
7 管城府西北百里,故戍守处也。晋太元六年,苻秦荆州刺史都贵,自襄阳进兵寇竟陵。荆州刺史桓冲,使桓石虔等击却之,拔其管城。《载记》:时石虔破秦将阎振、吴仲于滶水。振、仲退保管城。《水经注》:滶水出新市东北,西南流注于沔。沔水经都县故城南,又东,滶水注之,实曰滶口。管城盖在滶水北,接襄阳府宜城县界。○滶水城,在府西。刘宋元嘉中,侨置高陆县,亦属冯翊郡。齐、梁因之。西魏改为滶水县。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郢州。大业初,省入蓝水。又沔东郡城,在府西北,萧梁初所置荒郡也。天监四年,雍州蛮沔东太守田青喜叛降魏。胡氏曰:郡盖在襄阳东、竟陵西。
8 新郢城在府西南汉江南岸。宋末,筑此为戍守重地。故郢在汉北,以石为城。新郢在汉南,横铁ㄌ锁战舰,夹岸为守。蒙古兵围襄樊,断粮援之道,将帅悉驻新郢及均州河口,以守津要。襄樊既陷,伯颜遂引军趣郢,二郢之备方急。军不能前,乃由间道攻郢,克之,进薄新郢,遂拔之。
9 ○纯德山城东北四十里。旧名松林山,兴献陵寝在焉。嘉靖十年,诏改今名。《志》曰:纯德山西南十里曰天子冈,又北三里曰九龙冈,横亘而西,即石城山也。《志》云:石城山,在府西十里。又府南半里有章山,或以为即内方山。○木山,在府治东一里,一名武陵。《春秋》庄四年,楚武王卒于木之下,即此。上有青泥池,一名青泥山。《三国志》:魏乐进与关羽相拒于青泥。祝穆曰:即此山也。考《乐进传》,进与羽相距于襄阳,或是襄阳之青泥河。
10 子母山府北百里。有二十二峰,大小相接,环列如屏。其相近者曰窄山,山势褊窄。又有仙潭山,高数百仞,上有仙潭洞。山口复有二山对峙,曰狮子山、象山,雄踞水口,为郡城之胜。○聊屈山,在府东五十里,接京山县界。山势突起,绵亘数十里。上有白鹿池,一名卢屈山。又有界山,在府东北八十里,接随州界,其相近者曰温峡山。两山对峙如峡,温峡河出焉,流入汉江。
11 关门山府西北百里。高耸巉岩,有石如屏,障塞山口,俨若关门。其上又有石凤洞,列石攒峙,如凤昂首,中容数十人。○城子山,在府东南百四十里。上有土城,亦昔时保聚处。《郡志》:今山在京山县东二十里。又盘石岭,在府东四十里,有上盘、中盘、下盘三岭,以石路盘曲而名。又桐木岭,在府东北七十里。
12 ○汉江在府城西。上至襄阳七百里,下至沔阳七百里。自北而来,径石城西南,至沔阳、汉阳,流入大江。《水利考》:汉江旧道,逼近石城。嘉靖初,西徙沿山湾一带,去城渐远,水患日甚。其故在丰乐一带,旧有九龙滩、龙爬港、桐木岭、金花、熨斗等湖之分泄;至石城,则旧有城北湖、池河、殷家等河之注蓄。今皆淀淤,军民官庄,争垦为业也。又自石城而下,由蔡家桥、板桥湾、上下流涟、马公洲、小河口,以达于南河,迂回三百馀里,土人总名之曰红庙堤,最为要害。考蔡家桥,旧有口通二圣套入湖,又有流涟、金港二口通枝河,达赤马、野猪等湖,由青树湾入军台港,分泄汉流,以故堤得无虞。今半堙塞,不可复疏。此嘉靖二十八年以来,有诸堤尽决之患也。详见大川及川渎异同。
13 直河在府北十五里。其水直入汉江,故名。俗讹为池河。府北三十里又有瓦埠河,流入直河。《志》云:池河,即《水经》所载枝水也。源出大洪山,西南流,经襄阳宜城县界。又有滶水,在府北六十里,合流而西南,注于沔水。
14 丰乐水府北九十里。源出大洪山,流经盘石岭,南入汉江。溉田甚广,岁赖以丰,因名。《志》云:丰乐河,为郡城津渡要口,常议设兵巡戍。嘉靖十八年,车驾南巡以及回銮,皆驻于此。又有穴河,在府南百三十里,有穴口镇。其水自汉江分流而东南,凡百馀里,又东流至汉阳界,仍合汉水,入大江。又有蒿河,在府东六十里,府北六十里之洋子河流合焉。又寨子河,在府东五十里。又府东八十里有芹菜河,东北六十里有长河,俱流入汉江。又有殷家河,在府西北十五里,今堙。
15 臼水府东三十里。郦道元曰:出聊屈山,西南流入于汉水。臼口驿,以臼水而名也。《左传》定四年,楚昭王奔随,将涉成臼,即此。《志》云:臼水旧流入汉川县,入沌水。意臼水不一处也。今故道已堙。○溧水,在府西北。《宋史》:咸淳十年,蒙古陷襄樊,伯颜以大兵趣郢,至溧水,麾军径渡,溧水盖汉旁支川也。今堙。
16 城北湖府北五里。流通汉江。又卢γ长河湖,在府西南百二十里,其相近者曰赤马野猪湖。皆汉水回合处也。今俱掌于河泊所。又龙母湖,在府南三十里,相传有龙驰骛于此,本名龙骛河,水溢则通汉江。
17 藤湖在府东南。汉北诸水所溢也。蒙古伯颜袭郢,不克,获俘民,言沿江九郡精锐,皆萃于二郢,若舟师出其间,骑兵不得护岸,此危道也。不若取黄家湾堡,东有河口,由中拖船入藤湖,转而下江,仅三里。伯颜从之,郢州遂危。○泉子湖,在府东。伯颜由藤湖入汉江,趣郢城。郢州将赵文义来追,战于泉子湖。文义败绩,伯颜进至城南之沙阳,而郢城之师溃。
18 金港府南一里。源出木山,流里许,入汉江。宋尝于此采金。今塞。又龙凤港,在府南四十里。汉江之支流也。○龙池泉,在府东三十里。溉田百顷,其相近者又有猪龙池泉。又府东九十里有双泉,俱有灌溉之利。《志》云:府南二十里有五龙堰,府北三十里有莲花堰,俱堰水灌田,各数百顷。又有洗罗陂,亦在府北三十里。府南四十里又有竹陂。
19 ○塘港关府南三十五里。府西北十五里有直河关,今亦名池河关。又府南有南津关。皆有官兵戍守。《志》云:南津关,旧有富水递运所,万历中废。
20 贾堑镇在府西南。唐乾符四年,王仙芝寇荆南,时汉水浅狭,贼自贾堑渡,径至城下,攻陷罗城,焚掠而去。又黄家湾堡,在府南三十里。伯颜攻郢不克,从俘卒言,遣军袭黄家湾堡,拔之。诸军破竹席地,荡舟由藤湖入汉,是也。○郢东马驿,在府东七十里。又府北六十里有丰乐驿,在丰乐河滨。城南又有石城水驿。又南百二十里有臼口水驿。《志》云:长寿县东三里旧有田城驿,北六十里有马安驿,明初,与县俱废。又石城驿,嘉靖十年,改石城水马驿。鱼料驿,嘉靖十八年,改丰乐河水马驿。
21 京山县府东百十里。东至德安府应城县百里,南至景陵县百里。汉为竟陵县地。后汉为竟陵、南新市二县地。晋因之。皆属江夏郡。惠帝时,析置新阳县,属竟陵郡。宋、齐因之。梁置北新州治焉,并置梁宁郡。西魏改州曰温州,县曰角陵。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县曰京山,属安陆郡。唐初,复置温州。贞观中,改为郢州治,寻还属郢州。宋因之。宋末,移治汉滨。元复旧,属安陆府。明初,属安陆州。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一里。
22 ○南新市城县东北百里。楚新市邑。《秦纪》:昭襄八年,使将军芊戎攻楚,取新市。王莽时,王匡兄弟举兵于此,刘伯升收新市、平林兵讨莽,是也。光武即位,置南新市县,属江夏郡,以常山郡有新市县也。晋因之,仍属江夏郡。宋改曰新市,属竟陵郡。齐、梁因之。西魏改新市曰富水,又置富人郡治焉。隋初,废郡,县属温州。大业初,属安陆郡。唐初,仍属温州。贞观中,属郢州。宋省入京山。《志》云:唐富水县,在今县北七十里。其地平坦,可容千家,盖唐移县治此。《水经注》新市治杜城。杜佑曰在今富水县东北,是也。《寰宇记》南新市在京山县南三十里,误。《承天志》:富水废县,在京山县城北九十里,宋乾德二年废。
23 盘陂城在县西。西魏置盘陂县,属梁宁郡。隋初,属温州。大业初,废入京山县。或云:县盖置于钟祥县盘石岭下。○三王城,《寰宇记》:在县北九十里大阳山之麓。王莽时,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于此而名。
24 ○张良山县北八里。峰峦高峻,草木秀美,峭壁间有一横径,多马迹,俗传子房曾息兵于此。山阴有马跑泉,相传关壮缪驻兵处。山无水,士卒患渴,马跑地而得泉,至今民资灌溉之利。又胜境山,在县北三十里,峭特为境内之胜。又火门山,在县北八十里,相传光武夜举火度兵于此,因名。
25 大洪山县北百二十里,与随州接界。《志》云:山周百馀里,上多奇胜。东瞩安、鄂,西眺襄、邓,南望江汉,一览可尽。山半有龙斗崖,其北有黑龙池,山南有白龙池,、漳诸水皆源于此。今详见随州。○天门山,在县南八十里。二石相对,中一径通明,若天门然。又中盘山,在县东百五十里,石径盘绕,道经其中。
26 关王岭县北百里。上平如掌,有球场及故城垒。○观音岩,在县东二十里。顶有飞泉瀑布,流分四派,溉田数百顷。又仙女洞,在县西南三十里,岩谷竞秀,泉脉交通,峭壁插天,水纡如篆,洞有石门,中多奇胜。
27 ○县河在县治南。县境西北诸水皆汇于此,下流至景陵县蒿台湖入汉江,夏秋涨溢有淹田啮城之患。嘉靖中,因筑堤障之。《水利考》:县去汉江差远,水患少,惟上接钟祥一带,下有小河、南河、紫金潭、拖船埠等处,直抵景陵界,地势卑下。嘉靖三十年来,钟祥官庄及荆州右卫之堤决,遂冲入拖船埠等六十馀处,连岁屡筑屡决,此唇齿之患也。今有汉江堤,在县南,长百馀里。○撞河,在县东北八十里,源出大洪山白龙池。俗传有白龙撞石开此河,因名。下流至汉阳府汉川县,入汉江。或曰:即富水也。《寰宇记》:富水亦出大洪山,下流入应城县界,有大小富水,亦曰大泌水。又有杨家河,亦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志》云:源出大洪山黑龙池,下流入应城县界。
28 ㄛ水县西南八十里。源出县西七十里之磨石山,下流合县前河,通于汉江。或以为即春秋时之雍ㄛ。《左传》定四年,吴败楚师于雍ㄛ,三战及郢,即此水也。又县境有汊ㄛ、漳ㄛ、ㄛ,说者以为即《禹贡》之三ㄛ,皆与景陵接界云。今亦湮。○温汤水,在县南十五里,灌溉稻田,其收数倍。西魏因以名州。流合县河入汉江。又泗水,在县西南百八十里,南去汉江十里,水溢而汇曰泗水,亦名泗汊湖。隆庆六年,议开泗港以杀汉水,即此。又县南七十里有土墙湖,下流通于泗水。
29 五泉县西五十里。泉有五穴,涌如鼎沸,灌田甚溥。《寰宇记》:五泉发源于县西北百里之横岭。又滶水亦源于此云。○新罗泉,在县北七十里,旧有新罗国僧居此,因名。泉流溉田,民甚便之。《寰宇记》:县北九十里之石人山,新罗泉发源处也。又师古泉,亦在县北七十里,泉自山顶飞流,声闻四五里,灌田甚多。又珍珠泉,出县南七十里大迹山,水沸如珠,流为青水,居民筑堤潴水溉田。
30 ○曹武市县东四十五里。曹操侵孙吴时过此。又县北五十里有武台,枕山临水,相传亦操屯兵处。○办顿市,在县西北九十里,亦名办顿村。相传汉光武曾顿宿于此,又关壮缪亦尝驻焉。一名卓刀市。
31 皂角镇县东南七十里,接景陵县界。《寰宇记》:地多丘陵及皂角树。西魏因以角陵名县。《志》云:县旧有东廊驿,万历八年革。
32 潜江县府东南八十里。西南至荆州府二百七十里,南至荆州府监利县百五十里。汉竟陵县地。唐大中间,置徵科巡院于白γ镇。宋初,亦曰安远镇。乾德二年,升为潜江县,属江陵府。后因之。明嘉靖十年,改今属。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33 ○潜江旧城县西四十里豆子湖南。宋初,置县于此,寻移今治。《志》云:县本治道隆乡,以水患,迁于斗堤。是也。又馀潭城,在县西七十里棠林冈,相传关壮缪守南郡时筑。
34 ○潜水县东一里。所谓汉出为潜也。又县东二里有洛江河,流入沔阳州。县东三十里有芦γ河,即汉水分流处。《志》云:汉水自石城北三十里,分流为芦γ河,经县东南,复入于汉,故名潜江。潜水复入汉处,曰上新口、下新口。又东南自排沙渡东流,为深江。又南流为恩江。皆弘治及嘉靖中所浚以分泄汉水者也。后或通或塞,下流入沔阳州界。
35 太平湖县北六十里。相近者曰郑家湖。又县西北百里曰青阳湖。又后子湖,在县东三十里,其相近者曰东白湖、西白湖。又枝江湖,在县西南十五里。其在县西南五里者曰陆家院湖,皆汉江支水汇流处也。○沱埠渊,亦在县西南五里。又县南三里曰马市潭。《志》云:江水溢出为沱。今江水自郝穴口溢入东北,径三湖、芝江湖,至县南为马市潭。潭北有沱埠渊,县东有池曰南池、北池。县北有湖曰太平,西有湖曰青阳,南有湖曰东白、西白,及陆家渊,俱沱水所注。今县治在斗堤,周广七百二十八里,皆重湖也。
36 高氏堤县西北五里,五代时高氏所筑。起自荆门州绿麻山,至县南沱埠渊,延亘一百三十里,以障襄、汉二水。后屡经增筑,今县境凡有八堤,高氏堤而外,曰莫家潭,曰夜汊口,曰白γ垸,曰江汊垸,曰班家湾,曰车老垸,曰太平垸,多至六百馀丈,少亦百馀丈,皆冲决要口也。《水利考》:县背重湖,民往往各自为垸,南则陶湖、牛埠,北则太平、马猖,西则白γ、咸林,东则荷湖、黄汉等,凡百馀垸,俱环堤而居。明初,修筑各垸堤塍。又有潭子湖、四港、甘心口各枝河分杀水势。嘉靖三十九年,诸堤半决,枝河更多湮塞。夏秋涨溢,大为民害。隆庆二年,兴工修筑,患始杀。其马家垸决口,在景陵境,而害在潜江,备尤不可不预者也。○里社堤,在县南,有里社穴,西南通江陵之漕河。宋乾道七年,湖北漕臣李焘修潜江里社堤,是也。
37 ○白γ驿在县北。明初置驿于此。万历九年,革。《志》云:县境要险,有班家湾、浩子口,防御最切。其拖船埠,近沔阳州界,哨守犹易。而蚌湖、芦γ头,亦为巡警处。盖其地皆接通江汉,盗贼易于出没云。
38 附见:
39 兴都留守司在府治东。嘉靖十八年置,辖显陵,承天、沔阳三卫。○承天卫在府治西北。洪武初,置安陆卫。嘉靖三年,改为显陵卫,以护陵寝。十六年,置于城东北十里,环列十营,巡守护卫,而改显陵卫为承天卫。
40 荆门州府西南九十里。东南至沔阳州二百九十里,南至荆州府一百八十里,北至襄阳府二百七十里。
41 春秋时楚地。汉为南郡地。后汉因之。晋仍为南郡地。隆安五年,析置长宁、武宁二郡长宁郡治长宁县,武宁郡治乐乡县。宋泰始中,改长宁郡曰永宁。齐、梁因之。西魏改置基州及章山郡。隋废属荆州。唐武德四年,复置基州治章山县。七年,州废,属荆州。贞元中,属江陵府始置荆门县。五代时,高氏置荆门军治当阳县,寻废。宋开宝五年,复置军治长林县。熙宁六年,军废。元三年,复置。端平三年,移治当阳县。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荆门府十五年,复治长林。天历初,降为州。明初,以州治长林县省入编户六十三里,属荆州府。嘉靖十一年,改属承天府,领县一。今属安陆府。
42 州环列重山,萦绕大泽,西控巴峡,扼其咽喉;东连鄢、郢,为之襟带,信荆楚之门户,实襄、汉之藩垣。唐之中叶,而荆门始建荆门县置于贞元二十一年。迄乾符五年,王仙芝寇乱荆南,襄邓帅李福驰救,败贼于荆门。明年,黄巢自江陵趣襄阳,襄阳将刘巨容等扼之于荆门,伏兵于林中,大破之。当是时,巨容无养寇之心,贼党且歼矣。然则荆门者,诚铃束之要地也。宋嘉熙之际,以荆门为次边,而城垣未备。陆九渊知军事,谓军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路,南捍江陵,北援襄阳,东护随、郢之胁,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由唐之湖阳湖阳,见河南南阳府唐县以趣山,则其涉汉之处,已在荆门之胁。由邓之邓城以涉汉邓城,见襄阳府,则其趣山之处,已在刑门之腹。自此之外,间道之可驰,汉津之可涉,陂陀不能以限马,滩濑不能以濡轨者,所在尚多。自我出奇制胜,徼敌兵之腹胁者,亦正在此。虽四山环合,易于备御,而城池缺然,将谁与守?因请于朝而城之。嘉熙中,孟珙图复襄阳,谓必得荆门,然后可以出奇兵。盖九渊实先发之矣。
43 ○长林废县今州治。汉编县地,属南郡。东晋隆安五年,置长宁县,为长宁郡治。宋泰始中,以长宁郡名与文帝陵同,改为永宁郡,而县如故。齐、梁因之。隋郡废。开皇十八年,改长宁曰长林,属荆州。唐因之。宋为荆门军治。元为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因宋嘉熙中故址修筑。弘治末,圮于水,寻复增修。周六里有奇,有门四。
44 荆门城州东北六十里。本长林县地。唐贞元二十一年,析置县,属江陵府。乾符五年,贼王仙芝寇荆南,山南东道帅李福驰救,至荆门,遇贼,奋击败之。时仙芝已陷江陵、罗城,焚掠而去。六年,黄巢自江陵焚掠而北,襄阳将刘巨容、曹全等扼之于荆门,大破之,即此。唐末废。《志》云五代高季昌更荆门县为军,非也。盖因荆门旧名耳。又云荆门故城在州东南一里东山下,误。又长林城,在州西三十里。晋隆安中,分编县地,置长林县,属武宁郡。齐、梁因之。隋开皇十一年,省入长宁。十八年,遂改长宁为长林。《元和志》:晋置长林县,以其地有栎林长阪云。又绥安城,在州北。晋末,桓玄置绥安郡,寻省为县。宋初,省入长宁。
45 乐乡城州北八十里。汉鄀县地。晋隆安五年,桓玄以沮漳降蛮置武宁郡,又立乐乡县为治。宋以后因之。梁大宝二年,侯景攻巴陵,岳阳王与湘东王绎为难,闻之,遣军据武宁,声言赴援江陵,寻引去。承圣三年,王琳为广州刺史,琳意欲为雍州,镇武宁,为国御捍。盖自武宁以北,即为襄阳界。时荆雍之隙方深也。未几,引魏军袭江陵,魏军济汉,袭武宁,克之。遂长驱向江陵,江陵下,置鄀州于此。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竟陵郡。唐武德四年,仍置鄀州。八年,州废,县属襄州。天三年,朱温将杨师厚击江陵,至乐乡,荆南牙将王建武迎降。五代周并入宜城县。宋为乐乡镇,属长林县。今有乐乡镇巡司。
46 章山城在州东北。本长林县地。西魏置绿麻县,兼置上黄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基州。大业初,改县曰章山。又西魏置丰乡县,并置基州及章山郡。开皇七年,郡废。大业初,州废,皆属竟陵郡,后废。唐武德四年,于长林东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州废,以章山属郢州。州复废,改属荆州。八年,省入长林。《一统志》: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按嘉靖十八年,以马良望乡益钟祥县,今盖在钟祥界内。
47 编县城在州东。汉县,属南郡。后汉因之。晋、宋以后,仍属南郡。萧梁末,废。亦谓之编都城。《都邑考》:州治东东山,顶平旷,号太平顶,上有楚望亭,汉编县所理也。恐误。○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梁置安居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昭立,属荆州。大业初,改曰荆台,寻废入当阳。《志》云:州南六十里有宛城,盖南北朝时侨置县也。又有李家市城,在州东南百七十里,五代时高氏筑。
48 那口城在州东南。《春秋》庄十八年传,楚武王克权,权叛,迁权于那处。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杜预曰:编县东南那口城,是也。《史记》:周公辅成王,封其弟季于冉。孔氏曰:冉,亦作,或作那,皆读曰然,今那口也。《志》亦谓之权国城。
49 ○东山在州治东南一里。一名东堡山。州西三里有西山,亦名西堡山。又蒙山,在州西一里,两山对峙,如峨嵋然。麓有蒙惠二泉,旧名泉子山,一名象山。又屏风山,在州西北四里,绝顶平衍,中有二泉。宋绍兴中,州民结庐其上,为拒敌计。开禧初,郡守李直炳徙居焉。○荆门山,在州南五里,其西又有虎牙山,相去五里。二山本在宜都县,因州名传讹也。又灵鹫山,在州北三十里,有龙洞,深五里,泉石甚胜。
50 内方山州东南百八十里汉江之上。《禹贡》所云内方至于大别者也。一名章山,又名马仰山。《志》云:马仰山有二,一在州北三十五里。又有鸡头山,在州北六十里,最高。谚云:鸡头、马仰,去天一丈。鸡头相接者曰大明山,皆有泉石之胜。或以鸡头山即《括地志》所云之章山也。○象河山,在州北七十里。上有城垒,势极险峻。下有泉,是为象河。又中城山,在废乐乡县西南。上亦有城,极险峻。又绿麻山,在州东南百三十里。宋末,吕文焕遣都统边居谊筑绿麻城,城盖在山下,俗亦名桃李山。
51 长阪在州西北。李巡曰:高峰山坡曰阪。后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荆州,先主将南保江陵,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轻军到襄阳,一日夜行三百馀里,追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将二十骑拒后。胡氏曰:长阪,在当阳县东南百二十里长林城北。《城邑考》:长林城北有栎林长阪,即曹操追先主处。盖长阪起于当阳之北,而接长林之境矣。○太子冈,以州北五十里。元文宗自潜邸归即位,尝驻此,因名。
52 ○汉水州东九十里。自钟祥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潜江县界,谓之沔水。先主败于当阳长阪,济沔,与刘琦俱到夏口,即此处也。《水利考》:汉水入州境,不至冲泛者,东赖王家堤,东南赖绿麻堤以障之也。其堤防要害,全在沙洋镇一带。此镇控荆门、江陵、监利、潜江、沔阳五州县之上流。汉水自绿麻口直冲沙洋,北岸旧有堤,接连青泥湖新城镇,由沈家湾诸处至潜江界,凡二十馀里,惟沙洋堤势独宽厚,军民廛居其上。嘉靖二十六年,堤决,汉水直趣江陵龙湾寺而下,分为支流者九,于是下流州县,俱被水没。二十八年,有司修筑失宜,未几,复决。旧江身渐狭,南北相对止二十馀丈。决口东西相对约三百馀丈,反为正派,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初,改筑高厚,水患始少。但此堤与红庙堤相对,虑红庙水涨,居民每欲盗决以泄水,备不可弛也。
53 直河州东南百二十里。又东南三十里有平塘湖河流合焉。又南流入于三湖,东合沔,一名直渠。溉田百顷,长而且直,因名。又权水,在州北。《志》云:权水出西蒙诸山,东北流经太子冈,会流为曹将军港。唐曹全、刘巨容败黄巢于此,因名。下流径内方山西,又东南径古权国城,又东入于沔。又官堰河,在州北百里,其地有台山,河源出焉,东入汉江。
54 建水州北百三十里。一名湕水。梁太清末,萧自襄阳攻江陵,会其将杜等叛袭襄阳,弃粮食铠仗于湕水而还。明年,西魏将杨忠救,乘胜至石头,将趣江陵,湘东王绎遣使说忠,忠遂停湕北。大宝二年,岳阳王以侯景攻巴陵,遣其将蔡大宝军武宁以规江陵。湘东王绎遣使谓曰:君忽顿武宁,即当遣劲甲顿湕水,待时进军也。湕水,盖襄阳江陵之襟要矣。亦名建阳河,又名杨水,亦名大漕河。流入江陵县界。
55 云梦泽在州东北。旧盖与德安府之云梦相连。《汉志》注:编县有云梦官。又今州西北四十里有云梦山,或以为云梦之浸旧至于此。今湮。○藻湖,在州东北百十里,州东北百三十里有后港,合诸陂泽水,东流入焉。又有长湖,在州北百六十里。屯湖,在州东九十里。又州东马良村有马良湖,东南百里有藤湖,百七十里有乔母湖,百八十里有蒿台湖,皆流汇于汉江。
56 蒙惠二泉州西二里。源出蒙山之麓,分二派,北曰蒙,南曰惠。蒙泉常寒,惠泉常温。宋知州彭乘引为三沼,合流至竹陂河入汉江。居民分引溉田,甚赖其利。《志》云:州东九十里有百顷山,有温冷二泉,溉田百顷。又州北二十里有南泉,源出灵鹫山,溉田数百顷。○盐井,在州北九十里,产盐,味苦。
57 ○东关州北一里。宋末,设以御敌。又西堡寨,在蒙山上。元末,乡人筑以御寇。又有东寨,《志》云:在州南二百里,亦元末御寇处。
58 沙洋镇州东南百四十里。亦曰新城镇。宋末,吕文焕将边居谊筑新城于此,因名。今有巡司戍守。又建阳镇,在州南九十里,有巡司,并置建阳驿于此。州西北百二十里有仙居镇,以近仙居山而名。峰岩险峻,为往来要道,置巡司纠察。丽阳驿亦置于此。其相近者又有鱼料水驿,《舆程志》云:两驿皆在州北百二十里。由襄阳而南,此其孔道也。又有石桥驿,在州北六十里。州城北曰荆山驿。
59 当阳县州西百二十里。南至荆州府枝江县百八十里,西至夷陵州百五十里。汉县,属南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三年,曹操下荆州,先主将其众过襄阳,南至当阳,为操所追处也。晋仍属南郡。宋齐因之。后周置平州及漳川郡治此。后属梁。隋开皇七年,改州为玉州。九年,州郡并废,县属荆州。唐武德四年,又置平州。六年,改为玉州。八年,州废,仍属荆州。五代时,高氏置荆门军治此。宋属荆门军。绍兴十四年,废入长林县。十六年,复置。洪武初,属荆州府,寻改今属。九年,省入州。十三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
60 ○麦城县东南五十里,在沮、漳二水间。《水经注》:漳水南径当阳县,又南径麦城东。相传楚昭王所筑。三国初,关羽为吕蒙所袭,自知孤穷,乃走麦城,是也。又有磨城,在县东四十里。《荆州记》:麦城东有驴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麦城。谚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
61 麋城县东南六十里,地名八渠。宋白曰:春秋楚伐麋。颖容《释例》曰:麋,当阳也。或云三国时麋芳所筑。又有权城,在县东南。春秋时权国,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斗缗以权叛,是也。又方城,在县东南百六十里沱江东浒。《志》云:方城旁有秣马山,原隰宽衍,今方城见江陵。
62 ○玉泉山县西北三十里。山有泉,色白而莹,本名覆船山。三国时易今名。隋置玉州以此。宋末,蒙古陷襄阳,张梦发请城当阳之玉泉山,是也。又有玉阳山,在县西二里沮水之阳。○方山,在县东四十里漳水上,层峦环列。又县东十里有许由山,山顶平旷,沮水与玉泉山水会于其前,有泉曰洗耳溪。
63 紫盖山县西南五十里。《道书》以为第三十三洞天也。《寰宇记》:紫盖有南北二山,顶四垂若伞,林石皆绀色,下出彩水。又铁山,在县北八十里,接远安县界,旧产铁,湘府曾于此山采矿。
64 绿林山县东南百二十里。山深阻。王莽天凤四年,新市人王匡、王凤等聚亡命,藏于绿林山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是也。近《志》云:山在县北六十里。○当阳阪,在县北六十里,相传曹操追先主于此。《志》曰:县西北六十里有倒流桥,沮、漳二水合流其下,即张飞据水断桥处。恐误。
65 ○沱江县南百二十里。大江分流处也。旁有金沙滩,地多流沙,烨烨如金。《志》云:金沙滩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水利考》:县境之沱江,即沮、漳下流,盖水合势盛,南连大江,因有沱江之名。
66 沮水在县北一里。自南漳县经远安县,东流入界,绕流县西,折而东,又南经麦城西,又南流合于漳水。○漳水,在县北四十里,自南漳县流入境,东南流,经麦城东,又南合于沮水。《志》云:沮、漳二水合处,在县东南五十里,名合溶渡。又南流注于沱江,至枝江县界,而入大江。馀详大川沮水。
67 熨斗陂县东南八十里。《志》云:绿林山之水,与县东六十里圆台山之水,会为熨斗陂。又县北八十里亦有熨斗陂。宋绍兴中,郡守吴猎尝遏走马湖、熨斗陂之水,于县西北置李公匮,以限戎马。
68 ○漳河口镇县北百里,有巡司。《志》云:县北有章乡。《水经注》:漳水经临沮县之章乡南,吴将潘璋擒关羽于此。
69 附见:
70 荆门所州南九十里。又州北百二十里有宜门所。二所旧隶荆州卫。嘉靖中,改属承天卫。
71 沔阳州府南三百二十五里。东北至汉阳府四百里,南至岳州府三百五十里,西至荆州府四百四十里。
72 春秋、战国时楚地。秦为南郡地。汉属江夏郡。后汉因之。晋惠帝时,分属竟陵郡。梁又置沔阳郡治沌阳县,见汉阳府。后周兼置复州治建兴县。隋初,郡废州存徙州治竟陵,寻复旧治。大业初,改州曰沔州,寻又改曰沔阳郡治沔阳县。唐武德五年,又为复州治竟陵县。贞观七年,移治沔阳。天宝初,改为竟陵郡。乾元初,复故仍治竟陵。五代因之《寰宇记》:晋改景陵郡。宋仍曰复州亦曰景陵郡。熙宁六年,废属安州。元初,复故治景陵县。端平中,移治沔阳镇,即今治所。元为复州路,又改为沔阳府。明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玉沙县省入编户四十二里,直隶湖广布政司。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领县一。今属安陆府。
73 州襟带襄、随,腹背郢、鄂,当重湖之右,介江汉之中,地洼而卑,水漾而潴,实川泽之区也宋朱昂曰:州环城皆水,因河为濠。然其地在汉阳以西,规度上游,此为资本。明太祖既定武昌,曰:安陆、襄阳,南北噤喉,英雄必争之地。然今日当以沔阳为乾,而安陆、襄阳为枝,固守沔阳,乃图进取,庶得其宜耳。此非辨于先后之数者哉。
74 ○玉沙废县今州治。汉云杜县地。西魏为建兴县地。隋、唐为沔阳县地。宋初,析南境置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二年,改隶复州。宝元二年,省沔阳县入焉。熙宁六年,州废,还隶江陵府。元初,复故。端平初,移州治沔阳镇。元改曰玉沙,而废旧玉沙县。明初省。《城邑考》:宋玉沙旧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今州城,明初因旧址修筑,周九里有奇,有门五。
75 建兴城州北二里。亦曰复州城。西魏所置建兴县也。《隋志》:梁置沔阳、营阳、州城三郡。西魏省州陵、惠怀二县,改置建兴县。后周置复州治此,又省营阳、州城二郡入沔阳郡。开皇初,郡废,移复州治竟陵。仁寿三年,州还治建兴。大业初,改县曰沔阳,寻又改复州为沔阳郡。唐初,州治竟陵,寻还治此。乾元以后,仍属复州。宋因之。宝元中,省为沔阳镇,今州治在其南。《图经》谓之楚王城,俗亦名七里城。○青林城,在州东十里。又州西十里有石楼城,州东五十里,有鱼复城,建置未详。
76 ○黄蓬山州南二百里大江之旁。其山延绵环结,上有城,亦曰却月城。城外有台,相传鲁肃曾屯兵于此。山下有湖,为黄蓬湖。元末,徐寿辉陷沔阳,陈友谅起兵于黄蓬以应之。友谅,沔阳人,其父黄蓬渔子也。又黄蓬山之支曰香山,俗名望乡山。其相近者又有石灵、松林、乌林诸小山。
77 ○江水州南二百里。《志》云:自监利县白螺山南,又经乌林南,过茅埠口,又东过竹林湾,又东过新滩、水洪二口,又东北接汉阳府之沌口,皆府境也。旧有长官堤,起监利县境,东接汉阳,长百数十里。明渐圮。嘉靖初,复筑滨江堤,西南起龙渊,东止玉沙,万有馀丈。数年,复决西流窝一带,直抵玉沙。嗣后屡筑屡决,而东南皆为水区矣。
78 汉水州西北百里。自潜江县流入州境,纵横散滥,往往为害。《志》云:汉水自钟祥东播为芦γ河,入潜江东南,至上新口,径占鱼套诸处,达城西三里之三江口,所谓城西一里有襄河也。又自上新播于下新口,流至柳口,复东播于蒌蒿汀,至直步,夏水从西来注之。径螺子渎,又径渣潭,东北趣大阳,入于襄河。又自渣潭东南,径小阳,过张家池坝港,入阳明湖,俱会于白湖,出沌口入江。汉水又自芦γ播于排沙,径豆刂河、范溉关、栗林、麻港、南湾诸处,至黄荆口,入下帐湖,东汇于白湖。又自范溉南播于刘家渡,入三江口。又自栗林口播于蒋家湾,径莲台,趣大湖口,合黄荆水流入江。今汉江支港,在州东北六十里者,亦曰中下襄河。嘉靖初,濒汉为堤,自大小朱家冈至沧浪南池,几万馀丈。九年,汉水自拖船埠西,决入州境,湖水皆溢,西北一带,皆为巨浸。后屡塞屡圮,未为乐土也。《水利考》:州境向以富饶称,盖地介江、汉间,多湖渠,民便渔鲜;又因湖渚,环堤为垸,易于耕佃也。明成化以来,上流堤防渐溃,汉水不时涨溢,城市崩坏,陷溺甚众。正德以后,潜沔湖渚,又渐淤为平陆,下流既壅,水无所容,安得无决圯之患?故曰: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则茫然大壑矣。岂堤防所能御哉?馀见大川汉水及川渎异同。
79 长夏河州南四十里。《志》云:襄水为汉之潜,而长夏河即夏水,江之沱也。自监利县流入境,东为大马长川,过沙口,又东北过柴林河,至直埠,与汉水合。《禹贡大传》:夏水首出于江,尾入沔,亦谓之沱。郑玄、刘澄之皆以为沧浪水也。《水经注》:夏水东至云杜入沔,其处谓之者口。《广记》亦云:夏水入沔之口为者口。今者口在阳明、太白诸湖间,盖为水所堙也。亦曰堵口,亦曰潴口。晋元帝永昌元年,王敦反,逼建康,甘卓自襄阳将袭武昌,军于潴口,即此。夏水合沔入江,故沔口又名夏口也。又《周地图记》:夏水合诸水同入汉,自汉入潴,名七里沔,州名取此。《胜览》云:七里沔,在复州,江、汉、夏三水所汇处,故沔阳城亦曰七里城。《州志》:七里沔在州东一里。又云:夏水泛则合诸水于州之东北度口,下流六十里,地名沧浪,古有沧浪驿。汉水自襄河而入,江水、夏水自西南而入,并汇于此,或以为七里沔也。一说竟陵南三十里湖东有七里泛,即七里沔。○漕河,在州西南一里,江水、潜水所入也。《志》云:漕河自州西三里之三江口,东流合沧浪水,过侯埠关,入于白湖。又州治北有汊河,流入汉阳府界。又有白沙水,《志》云:在州东北一里。《水经》云:江水过下隽东,得白沙口。程以为即是水也,今堙。
80 太白湖州东北二百里,接汉阳府界。一名九真湖,一名土湖。潜水自西北来注之,沱自南来注之,其上游西湖、李老、泗港、沙湖及直步、黄蓬、阳明诸水悉汇焉,周二百馀里,为沔境之巨浸。达沌口入江。《水经注》沌水通沔阳太白湖,是也。《水利考》:环沔皆湖也。大者凡数百里,小者亦不啻数十里,长波巨浸,诚浩渺之区矣!然其北多属景陵,而李老为大;其西多属监利,而西湖为大;其南则黄蓬为大,其东则太白为大。诸湖皆逶迤入太白湖,故沔,众水之汇也,太白,又沔水之汇也。沔之水,潴于太白,泄于沌口,地势使然也。不然,沔其鱼矣乎。
81 白鹭湖州东十五里。其东相接者曰鼍湖。又官港湖,在州南四十里。又南十里曰赛港湖,又南五十里曰白螺湖。○千金湖,在州南二百里,其相接者曰乌流湖,曰黄蓬湖。《志》云:黄蓬湖纳茅埠口、许家池及白螺、莲子潭诸水,达新滩而入于白湖,江溢则逆洄入汉。
82 三阳湖州西三里。东曰朝阳,南曰南阳,北曰水阳,故曰三阳。又州北有复池湖。周武帝置复州,以湖名也。又白石湖,在州西八十里。湖中筑长堤为驿道,亘十里。○直步湖,在州东南四十里,其湖受柳口大马河及螺子渎、渣潭、李二河等水,入阳明湖。《志》云:螺子渎在州东七十里,李二河在州东南百五十里。又西湖在州东南百里,西港湖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下五湖在州东南二百八十里。
83 沙湖州东百二十里,与太白湖相连。今有沙湖驿。又司马小阳湖在州东九十里,阳明湖在州东百七十里,皆流接大白湖。○马骨泛,在州北八十里。夏秋泛涨,渺漫若海,春冬涸,为平田。《一统志》云:马骨湖,在州东南百六十里。似误。《志》云:州之四境,湖池泛港之属凡四十有四,而太白湖最著。今皆有河泊所司之。
84 许家池州东南百五十里。又张家池,在州东南百四十里。杨孟池,在州东北百二十里。皆江汉支流所汇,联络灌注以入于白湖,亦皆掌于河泊所。○豆刂河口,在州西北六十里。豆刂,与穴同。盖水流分泄处。亦曰豆刂河新掘口,汉水别流所经也。有河泊所,并置豆刂河驿于此。又拖船渡在州西九十里汉江滨,刘家渡在州北二十里。
85 ○范溉关州西北四十里。《志》云:沔阳之关四:〔一〕曰荆江口关,在城西;一曰襄江口关,在城西一里;一曰侯埠关,在州东六十里,与范溉关为四也。今有侯埠驿,置于侯埠关侧。
86 沙镇在州东百五十里沙湖口。有沙湖驿,并置巡司于此。《志》云:沙镇之东有邵洲脑,其地连接太白诸湖,支浦环聚,劫寇潜匿。万历中,增设官兵戍守。又茅镇,在州南百二十里茅埠口,亦设巡司于此。《志》云:州东百六十里地名尖刀嘴,北接汉川县界,有鸡公洲。嘉靖中,大盗哨聚于此,因增置官兵戍守。
87 汉津驿州城东北一里。驿前有江北渡,东接汉阳,西接潜江景陵,为一州之津要。《志》云:州有深江、豆刂河两驿,今俱革。
88 景陵县州北二百十里。北至京山县百里,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百五十里。楚竟陵邑。汉置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又光武封刘隆为侯邑。晋亦曰竟陵县,仍属江夏郡。晋末,分置霄城县,属竟陵郡。宋、齐因之。梁封范云为霄城侯,是也。西魏废竟陵入霄城,为竟陵郡治。后周改县曰竟陵。隋初,尝为复州治。唐时,复州治此。五代晋改县曰景陵。宋亦为复州治。端平中,还隶复州。元属沔阳府。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89 ○竟陵故城在县西南,即楚故邑。《史记·越世家》:竟陵泽,楚之材也。孔氏曰:楚有七泽,竟陵其一。秦白起攻楚,拔郢,东至竟陵。汉置县于此。晋宋因之。惠帝以后,属竟陵郡。太安二年,荆州刺史刘弘遣陶侃攻贼张昌于竟陵,败之。宋、齐为竟陵郡治。齐永元二年,萧衍起兵襄阳,前至竟陵,命张法安守之。梁太清中,湘东王绎以王僧辨为竟陵太守,既而与雍州刺史岳阳王为敌,使司州刺史柳仲礼镇竟陵以图。大惧,遂请于西魏以覆江陵。西魏移郡于霄城,县废。《括地志》曰:竟陵故城在长寿县南百五十里。孙宗鉴曰:自蔡州南至信阳军,始有山路,迤逦至安陆,可两驿。至复州皆平地。南至大江,并无丘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谓之竟陵者,陵至此而竟;谓之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汉志》:竟陵县东北有章山,古文以为内方,盖以为荆门之内方也。
90 云杜城在县东南。汉县,属江夏郡。王莽地皇二年,绿林将王匡等败莽兵于云杜,遂攻拔竟陵。后汉亦属江夏郡。东晋以后,属竟陵郡,后周废。《水经注》:沔水自竟陵,又东南经云杜县东,夏水注之。《寰宇记》:萧梁置沔阳郡,盖治云杜县。又郧城,杜预曰:在云杜东南。《汉志》郧公邑在竟陵,是也。今见安陆县。○京山城,在县北,齐梁置京山县,后齐置建安郡治焉。西魏改郡曰光川,后周郡废。隋大业初,废京山县入竟陵,因改角陵为京山县。又云梦城,《志》云:在县西,即古云梦泽地。又县东六十里有笑城,相传宋将毕再遇与金兵对垒,夜遁,惟系羊击鼓,金兵既觉,欲追之,知已无及,一笑而已。因名。《通志》:县东九十里有直阳市城,相传为旧县治。
91 ○五华山县东七十里。山岭连属,北接钟祥县界,上有古风城,相传伏羲之后封于此。又巾戍山,在县北七十里。《水经注》:晋时于此置巾水戍。又有龙穴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旁有龙穴陂,一名龙尾山。○天门山,在县西六十里。亦名火门山,相传光武行兵,举火夜度处也。俗忌火,故曰天门,盖即京山县之天门山。好事者为之说也。又青山,在县西北六十里青山湖北岸,亦与京山县接境。《志》云:湖在今县西二十五里。又诸葛岭,在县西二十里,俗传孔明屯兵处。
92 ○沔水在县南百里。自潜江县流入境,与沔阳州接界。梁太清二年,侯景据台城,荆州刺史湘东王绎遣兵入援,又遣竟陵太守王僧辨将舟师出自汉川,载粮东下,是也。《志》云:县南今有西江水,乃襄江之一派。《水利考》:汉水入境,经诸陂泽,至县东分流,一由黑流渡,经张池、竹筒二河,分入汉川刘家隔者为正流。一由小河口,经渔新河、巾台河、牛角湾,出汉川县风门,合竹筒河者为支流,二流会合,经口蔡店,并出汉口,此故道也。嘉靖二十五年已后,湖泽大半淤平,而竹筒河、牛角湾二处又复中湮。于是县多水患。大抵由青山经林里泽、急走湾、上下洲河,直冲县治,抵杨林垸灌海堰,则邑皆为壑矣。又有塔儿湾决口,虽在潜江,而景陵实当其患,皆可虑也。
93 回河县东北七十五里。自府北池河分流经此,又东南入于沔水。○便河,在县南三十里。元时,郡守白景谅以自县至郡,水道迂远,乃开此河,民以为便。时掘土得石,有文曰白公沟,亦名白河。又义河,在县东一里。《志》云:县有城南河,经城南入汉,下流为义水,汉水泛溢,时有冲啮之害。
94 扬水在县西南。旧自荆州府监利县流入境。《水经注》:扬水东入华容县,又东北径竟陵故城西,又北注于沔,谓之扬口。亦谓之中夏口。先主当阳之败,张飞按矛于长阪,先主以数十骑斜趣汉津,遂渡夏口。是矣。《晋书·杜预传》:旧水道惟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预乃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千馀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建兴四年,王е将赴荆州,留长史刘浚镇扬口垒,为贼杜曾所破。隆安二年,荆州刺史殷仲堪贼杀故雍州刺史郗恢于扬口。齐永元二年,萧衍起兵襄阳,攻郢城,次于扬口,是也。今亦为扬林口。或曰:岳州府北有杨林浦,亦扬水通江之故道。○巾水,在县北。《志》云:县东一里之义河,即巾水所经也。《水经注》:巾水出竟陵县东百九十里,西经巾城下,又西经竟陵县北,又西注扬水,谓之巾口。是也。又巾水,旧经扬林口,亦曰扬水,今自便河复入于汉。
95 三ㄛ水县南三十里。出京山县西七十里之磨石山,流入县界,东注于蒿台湖。或以为即《禹贡》之三ㄛ也。亦名三口。《志》云:县河西自南河口入,南自黑流渡入,北自石家河入,故名。,读曰差。一名三参水。参,去声。《县志》云:县有白云三水,在县东南九十里。有河泊所,东南去州一百里。
96 东湖在县东。地脉迤逦为洲坻,盘旋于湖中,凡数层。又西湖,在县西里许,中有汀。又南湖,在县南十里。○上帐湖,在县南七十里。《志》云:东南去州百八十里,有河泊所。又下帐湖,在县南百七十里。又蒿台湖,在县东七十里。《水利考》:县境有四汊、蒿台等湖,即《禹贡》三ㄛ故地也,最为低洼。嘉靖中,四汊等湖淤浅,下流复壅,沈溺不免矣。
97 潱马潭县西三十五里,钟水之区也。又有葫芦三湾,在县西南五十里,皆掌于河泊所。《舆程记》:县西南六十里为渔泛洪泽口,又四十里为湖口,即监利以北诸湖泽也。渡湖三十里,登陆五十里,而至荆州府。
98 ○甘鱼陂在县西北。《左传》昭十三年,楚公子比次于鱼陂。《战国策》:冷向曰:楚南有符离之塞,北有甘鱼之口。杜预曰:竟陵城西北有甘鱼陂。王氏曰:战国多用水攻,故楚守甘鱼之口。符离,见江南宿州。横桑口,在县东南。东晋初,荆州将吏郑攀等作乱,拒刺史王е,众心不一,散还横桑口。《水经》:沔水受夏水,东南径云杜县,又东径左桑。昔周昭王南征不复处,庾仲雍谓本是佐丧也。又东谓之横桑,言得昭王丧处。
99 石渠堰在县西北三里。其流自五华山下通巾水。唐咸通中,刺史邓元素开。又县东北有永丰堤,堤长四里。又有周公堤,自县东至县南,横长三十里。弘治中,县令周端因旧堤增筑,因名。又有便堤,在县南车箱渡,护七十馀垸之田。
100 乾镇县东八十里。潜、沔之间,大半汇为湖渚,复合流至乾镇,分为二流:一由张家池口,出汉川县;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往来之要道也。今为乾镇驿,《会典》作乾滩驿,并置巡司于此。○皂角市,在县东北七十里,有皂角渡。地据高阜,当三府四县之交,居民错杂,商贾辐聚,防御最切。其相近者曰鱼泛洚,亦戍守处也。又县东二十里有板港渡,县西青山湖口有鼓角渡,县西九十里有黑流渡,县南三十里有车箱渡,皆水陆津要也。又有柳家渡,在县东北四十里。弘治十二年,改建柳家桥,公私便利。
101 八十冢县东北七十里。有疑冢凡八十,地名长河,接德安府应城县界。
102 附见:
103 沔阳卫在州治东北。洪武六年置。嘉靖十八年,改属兴部留守司。今亦设沔阳卫。
104 ◇德安府东至黄州府三百里,南至汉阳府三百二十里,西至安陆府三百二十九里,西南至安陆府沔阳州三百四十里,西北至襄阳府四百九十里,北至河南信阳州二百五十一里,东北至河南光州四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二百里,至京师五千六百十里。
105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云阜子国云阜,一作郧,又作,俱读曰云,后属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后汉因之。晋亦属江夏郡。宋置安陆郡沈约志:孝建初立。齐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改置安州。后周末,改郧州,而安陆郡如故。隋初,废郡,炀帝改郧州为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复曰安州初置总管府,寻为大都督府。天宝初曰安陆郡。乾元初复曰安州贞元中,置安黄节度观察使,治安州。五代梁置宣威军,后唐改安远军。晋复为州。后汉仍为安远军。周显德初,复为州。宋仍曰安州亦曰安陆郡安远军。熙宁初,升为德安府以旧为潜邸也。元因之《志》云:宋端平初,徙治汉阳,元复旧治。明吴元年,改德安州。洪武九年,隶黄州府。十三年,复为德安府,领州一、县五。今仍旧。
106 府北控三关谓信阳三关,南通江汉,居襄、樊之左腋,为黄、鄂之上游,水陆流通,山川环峙。春秋时,楚人用此以得志于中原者也。三国时,为吴、魏争逐之地。吴嘉禾三年,陆逊自襄阳引退,潜遣别将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获而还。时安陆已属魏,吴人遂不能得志于襄阳。晋庾翼图北伐,议移荆州镇安陆,盖顾瞻河、洛,指臂淮、汝,进可战,退可守,安陆形胜,实为利便矣!自是南北分强,未尝不以安陆为棋劫之地。梁、陈不竞,周、隋屡出师于安陆,而东南不能支也。唐之中叶,淮西多事,安、黄每为形要。宋南渡以后,西北用兵,识者每欲于襄、邓、安、随,为北瞰京洛之计。岳飞发鄂州,道安州,进破金人于蔡州,而中原震动。陈亮谓:安、随诸处,镇抚得人,可以出奇制变。是也。胡氏曰: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镇安陆。薛氏云:安陆北接随、唐,东黄、南鄂,西接荆、郢,呼吸可通。明初,兵下汝宁,捷指安陆。时全楚州郡,悉为贼锋所糜烂。王师一至,无不欣欣顒望者。盖不待摧枯之力,而有风靡之势矣。此岂非古今之仅事哉?
107 安陆县附郭。汉县,属江夏郡。王莽地皇二年,绿林帅王匡等拔竟陵,转击云杜、安陆,是也。后汉亦属江夏郡。晋为江夏郡治。刘宋以后,为安陆郡治。梁为南司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省入德安州,寻复置。今编户七里。
108 ○郧城今府城。春秋时郧子国也。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邑于此。定十年,吴入郢,楚子奔郧。《史记》:楚昭王十年,吴入郢,昭王亡至云梦,走郧。是也。《水经注》:郧水经安陆城西,故郧国也。盖亦因水为名矣。晋太元八年,苻坚大举入寇,慕容垂进拔郧城。义熙初,桓振据江陵为刘毅等所败,逃于郧川。既又自郧城袭江陵。郧城在郧川,故有二名也。梁武帝攻鲁山,谓郧城、竟陵之粟,方舟而下,郧城,即安陆之别名矣。今郡城,明初因故址修筑,嘉靖中增修,周六里有奇。
109 永阳城在府北六十里。萧齐置永阳县,属随郡。梁因之。西魏改曰吉阳,属安陆郡。隋初废。又桓温城,在府东十八里紫石村,相传温尝屯兵于此。《志》云:县西三十里有郝甑山,后周甑山县在其下。恐误。今见前汉川县。
110 ○章山府东四十里。《左传》定四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自豫章与楚夹汉。《图经》云:豫章即章山也。一名障山。晋太安二年,华宏讨义阳贼张昌于江夏,败于障山,即此。一名立章山。或以为即内方山,误。○陪尾山,在府东北五十里,小丘也。或以为《禹贡》之陪尾,误。俗呼横山,一名横尾山,祝穆以为郧水所出。
111 石岩山府西八十里。山有石岩耸立。晋太安二年,时义阳蛮张昌作乱,聚众于安陆石岩山,织竹为凤,衣以五彩,聚肉其旁,以集百鸟,诈云凤降,因伪建元神凤,镇南将军刘弘讨平之。《水经注》:水过江夏安陆县西,又南径石岩山北。是也。又寿山,在府西北六十里,北接应山县界。○白兆山,在府西三十里,西去大洪山一百里,皆峦嶂联络,有岩洞泉涧之胜。其东相峙者曰石梁山,亦高耸,有石如梁。
112 蔽山县北四十里。山如屏嶂,遮蔽南北,其阴即应山县界。又铁城山,在县北五里,以山石如铁而名。○黄花谷,在府南。石晋天福五年,安州帅李金全以州附南唐,南唐将李承裕据其城。晋将马全节奉命讨金全,与唐兵战于城南,败之,承裕南走。别将安审晖追败承裕于黄花谷,又败之于云梦泽中,遂获承裕而还。
113 ○水在城西北。《元和志》: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水。水源出大洪山黑龙池,东南流过随州界,又东经应山县界,合诸溪水东南流入境。又南流至此绕城西隅,南经云梦泽,历云梦县及应城县境而入汉阳府界。其在城西者,俗称府河,亦名石潼。《水经注》:水,亦名清发水。《左传》定四年,吴败楚于柏举,从之及于清发,是也。又晋太安二年,镇南将军刘弘遣牙门将皮初与张昌战于清水,斩之。亦即水矣。又水,在府西北五十里,源出应山,会于水。
114 漳水府西南五十里,亦出大洪山,经京山应城县界,流入境。下流合水。沈括曰:清浊相揉者曰漳。漳,文也。别有云梦之漳,与水合流,色理如くぐ,数十里方混,其处谓之漳口。陈大建十二年,后周将元景山等败陈将樊毅于漳口,毅退保甑山镇是也。又有瀖水,在府西南九十里,亦出大洪山,东流会于漳。一云源出白兆山,达云梦县北二十里蒿子口,入于水。
115 云梦泽府南五十里,《禹贡》曰:云土梦作。《周礼·职方》:荆州薮曰云梦。《尔雅·十薮》:楚有云梦。《左传》昭二年,楚王以郑伯田江南之梦。又云阜夫人弃子文于梦中。定四年,楚子避吴,入于云中。《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驰骋于云梦之中。《史记》:秦始皇三十七年,出游,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又自云梦浮江,下观籍柯。汉六年,高祖伪游云梦。《河渠书》: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司马相如曰:楚有七泽,其小者名云梦,方九百里。后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幸云梦。桓帝延熹七年,幸云梦,临汉水。祝穆曰:左氏言梦则不言云,言云则不言梦。然则云梦实二泽也。《汉阳志》云: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今巴陵、枝江、荆门、安陆之境,皆云有云梦。盖云梦本跨江南北,为泽甚广,而后世悉为邑居聚落,故地之以云梦名者非一处。而安陆之云梦,尤最著云。石晋天福五年,马全节入安州,唐兵南遁。全节遣将安审晖追之及于云梦泽中,唐将张承业据云梦桥拒战。晋兵乃还。《一统志》:府南一里有云梦桥,今泽已堙。又府河湖,在府南八十里,有河泊所。
116 ○漴头镇城西北二十里。亦曰潼头,水之别名也。杜佑曰:水所冲曰漴。梁大宝初,西魏将杨忠攻安陆,柳仲礼方进军襄阳,驰归救之。忠遣军袭败仲礼于漴头,安陆、竟陵俱降于魏。今名石淙村。○大化镇,在府北九十里,与应山县接界。石晋天福五年,安远帅李金全叛附唐,唐将李承裕入安州。梁马全节自应山进军大化镇,与唐兵战于安州城南,是也。又高窍镇,在县南三十里,向有巡司,今革。
117 三连戍在府西。晋义熙十一年,雍州刺史鲁宗之以襄阳应司马休之于江陵,裕遣檀道济等将步骑出襄阳,江夏太守刘虔之将兵屯三连,立桥聚粮,以待道济。积日不至,宗之子竟陵太守鲁轨袭击虔之,杀之。即此。又诸葛寨,在城东罗陂村,旧传诸葛武侯所立。○胡亭,在府西北。晋咸康五年,石勒将夔安陷沔南,进据胡亭,寇江夏,围石城,即此。石城,见安陆府。
118 云梦县府南四十六里。南至汉阳府汉川县九十里,西南至应城县四十里。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西魏大统十六年,于云梦古城置县,因以为名。隋属郧州。唐属安州。宋因之。熙宁二年,省入安陆。元初,复置。绍兴中,移县于许落市,寻还故治。今编户三里。
119 ○江夏城县北十四里。晋江夏郡初治安陆,后移夏口。此盖晋故郡治也。杜佑曰:汉江夏郡治在县东南。恐误。○楚王城,在县东。《左传》定四年,吴入郢,楚昭王奔郧城,因以名。
120 ○神山县东北四十里。云覆其上则雨,故名。其相近者曰葛藤山。
121 ○水县西二里。自安陆县流入境,一名西河,又南入汉川县界。《志》云:县南三十里有隔浦潭,水下流也。○云梦泽,旧《志》:在县治南六十步,今湮。
122 台湖县南六十里。《志》云:水出县东三汊口,及后湖,会流至口入于汉。又紫云湖,在县南四十五里。杨林湖,在县南五十里。○石羊湖,在县东南三十里。又孟家湖,在县东南十里。
123 ○兴安镇县东十五里,旧有巡司。又许落市,在县北十四里,宋时县尝移此。县西北又有于菟乡,相传即楚令尹子文所生处。
124 应城县府西南八十里。东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百十里,西至安陆府京山县百里。汉安陆县地。宋置应城县,属安陆郡。齐因之。西魏置城阳郡。隋初郡废,县属郧州。大业初,改县曰应阳,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复曰应城县,仍属安州。元和二年,省入云梦。太和二年,复置。天二年,又改曰应阳。五代唐复旧。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并入云梦县。十三年,复置。今编户九里。
125 ○蒲骚城县北三十里。《左传》桓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即此。《志》云:后魏尝于此置浮城县,隋废。
126 ○崎山县西北二十五里,蜿蜒迤逦,来自京山县界。又京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有温泉,东南流注于水。○高楼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水滨,以峰峦层叠而名。
127 ○河在县东北三十里,与云梦县接界,县境诸水,多汇入焉。○杨家河,在县北三十五里。上流自京山县流入境,又东入安陆县境,即漳水上源也。
128 西河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水河。源亦出大洪山,经京山县流入界。南流经城西,合诸溪水,经县南四十五里,为梅家港。又南五里为八埠口,入汉川县界,会于汉水。《志》云:县北三十里有省港水,自京山县境流入,南流至县南五里,合菱湖注于西河。又龙石汀,在县西十五里,一名毛家河。亦自京山县流入县西北境,南流至县南四十里,入龙骨湖。又石子河,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李家河。亦自京山县流入境,至县西四十里合义河,又流经县南三十五里,合龙石河。
129 五龙港县西南四十里。源出京山县界林泉山,流入境,分为二港,俱注于县西南五十里之三台湖。湖中有三土台,故名也。下流入汉川县界,入汉水。又汤池港,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源出玉女泉,入景陵县界,注汉水。《志》云:玉女泉,在县西南六十里。又县东南三十里有东港,流经县南四十里之清水湖,亦入汉水。
130 ○崎山镇县北二十五里,以在崎山下而名。今置巡司于此。又栎林市,在县南八里。又南二里有沙陂冈。《志》云:县有沙湖驿,嘉靖中,改城北马驿。
131 孝感县府南百二十里。东至黄州府黄陂县百里,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百里。汉安陆县地。刘宋置孝昌县,以孝子董永名也,属江夏郡。齐置南义阳郡,治孝昌。梁初,以南义阳置司州,寻徙安陆。西魏于县置岳州及岳山郡。后周州郡俱废,县属郧州。隋大业初,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置水州。七年,州废,县属安州。五代唐改县曰孝感。宋仍属安州。明洪武九年,省入德安州,寻复置。今编户二十九里。
132 ○水岳城在县东。《志》云:西魏置水岳郡于此。隋初废。唐武德四年,置水阳县,属水州。州废,属安州。贞观初,省入孝昌县。或曰水阳即西魏所置郡治云。《寰宇记》:县北百里,又有义阳城。《隋志》:梁置义阳郡,西魏改为南司州,寻废。即此城云。
133 ○九山县东北八十五里。一名九宗。环阜叠嶂,林麓深杳,溪涧盘曲,拟于长安九。其东曰黄草山,险峻孤峭。《志》云:上有镇阳城,垒石为固,周围数里,四面陡绝,一径仅通,亦昔时守御处。又有双峰山,在县东北九十里,两峰挺峙,飞瀑悬流,登之可尽江汉之胜。○凤凰山,在县东四十里。相传晋永和初,凤产九子于此,一名乳凤冈,四面皆水。
134 大悟山县东北百三十里,高二百馀丈,广六里,上有平畴,可耕种。其下为狮子岩,一名上界山。《方舆记》:县东北二十里,有大伍、小伍山,以重山叠嶂,遥望若行伍而名。疑即大悟之讹矣。○三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三峰联峙,一名大洪山。又县北二百二十里有五峰山,以五峰并峙而名。
135 黄茅岭在县北二百五十里,为县境之险阻。其相近者又有白杨岭。《险要说》:孝感之黄茅岭,与应山之高贵山、随州之栲栳山,皆与信阳三关形势联络,上接襄、邓,下连光、黄,《图经》所谓天下之中络,楚北之要害也。
136 ○水河县北五十里。自河南信阳州界,流经应山县北境鸡头山,为天磨河。入县境,经县北二百五十里之新店,汇清风涧水,为双河口。又南经县北二百里之太公潭,至县北百六十里为小河溪,至百二十里,有黄沙水流合焉,为两河口。又南为晏家河,经县北九十里之水河镇,至县北五十里,分流环注。县境诸小水,皆流合焉。其下流一自县西南白龙潭入汉,一自八埠口会云梦县河之水,至县西南,注泉湖入汉。一合东山沦河,经线河至口入汉。一会县东南三十里之马溪河,及川、陡山河、蒲湖水,至黄陂县之沙口,入于江。
137 沦河在县南四十里,水支流也。经云梦县八埠口,又东汇为沦河湖,经汉阳黄陂之境,下流入于大江。《志》云:东山沦河湖,在县东南四十里,有河泊所。○西河,在县东十里,自县北小河溪一带,汇流至此,为龙宫潭,下流入于汉水,即水水支流矣。又川,在县东北七十里,下流入于水水。
138 后湖在县西北隅,溉田甚溥。又注泉湖,在县西南三十里,有河泊所。《志》云:县西十里有七里湖,有朱思湖,县西北三十五里又有白水湖。○董家湖,在县东五里。又东为天门陂,皆以董永名也。又白陂湖,亦在县东。县东南二十里又有羊马湖。又磨陂泉,在县东北三十里,其泉涌出,灌田千顷,皆流汇于水河。
139 ○九里关县东北三百里,接河南信阳州界。《志》以为一名黄岘关,即古之直辕也。《通志》误以为古大隧关。又小河溪镇,在县北百二十里,地险僻。《志》云:即王莽时王常起兵处,北出新店,即应山及信阳界也。嘉靖初,鞠为盗区,因设官兵戍守于此,有巡司。又马溪河镇,在县东四十里,亦有巡司。又白云寨,在县东北百八十里白云山上。
140 附见:
141 德安守卫千户所在府治东。洪武初建,旧属行都司。嘉靖中,改属兴都留守司。今亦置德安所。
142 随州府西北百八十里。西南至安陆府四百六十里,西至襄阳府三百五十里,北至河南唐县四百里,东北至河南信阳州二百四十四里。
143 《禹贡》:荆、豫二州境。春秋随侯国,后属楚。秦属南阳郡。两汉因之。三国魏属义阳郡。晋初因之。太康中,分置随国。刘宋泰始五年,改为随阳郡,寻曰随郡沈约《志》:晋置随国,初属荆州。宋孝建元年,属郢州。永光元年,度属雍州。泰始五年,还属郢。元徽五年,度属司州。自此改随阳为随郡。齐梁因之。西魏置并州于此,寻改曰随州,而随郡如故。隋初,郡废,州曰隋州。大业初,改置汉东郡。唐武德三年,复为隋州。天宝初,亦曰汉东郡。乾元初,复旧。宋仍曰随州亦曰汉东郡。又乾德五年,升州为崇义军。太平兴国初,讳义,改曰崇信军。元因之,属德安府。明洪武初,以州治随县省入,又改州为县。十三年,复置随州编户十八里,领县一。今因之。
144 州北接黾厄,东蔽汉沔,介襄、郢、申、安之间,实为重地。《左传》曰:汉东之国,随为大。楚武王经略中原,先服随、唐,而汉阳诸姬尽灭之矣。盖楚服随、唐而蔡、郑始惧焉。自是南北多故,往往置戍守于此。说者谓:出义阳可以兼颍、汝,出南阳可以规伊、洛,而义阳、南阳之锁钥,随实司之。又其地山溪四周,关隘旁列,几于鸟道羊肠之险,洵用武者所必资也。宋失中原,长淮以外,即为敌境。议战议守,未尝不切切于随州。马氏贵与曰:随州因山为郡,岩石隘狭,道路交错,自枣阳至厉山九十九冈,有括囊之势,易入而难出云。
145 ○废随县今州治。秦置随县,属南阳郡。汉因之。王莽地皇三年,新市将王匡等攻随,平林人陈牧等聚众应之,是也。更始初,封胡阴为随王,国于此。后汉仍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寻为随国治。刘宋改县曰随阳,寻复曰随县。自是州郡皆治此。隋、唐因之。宋绍兴以后,徙治无常。元至元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县治。明初,废县入州。《城邑考》:随故城在今州南,元徙今治。今州城,明初所筑,周三里有奇。弘治十三年,增修,寻又筑堤凿濠,环城为固。嘉靖三十七年,又于郭外作砖城以防水灾,且御盗贼,高丈馀,周十里。
146 唐城州西北八十五里。春秋时唐侯国,后为楚昭王所灭,其地属楚。秦为随县地。汉为上唐乡,属舂陵县。莽地皇三年,下江兵王常等破荆州兵于此。晋置厥西县,属义阳郡。宋、齐因之,置下溠戍于此。后魏正光中,侵梁,破下溠戍,亦置西县,并置义阳郡治焉。寻复入。梁太清末,湘东王绎与岳阳王相攻,西魏将杨忠自穰城救于襄阳,至义阳,太守马伯符以下溠城降,即西也。西魏因改西为下溠县,并置肆州于此。寻改州曰唐州。后周又以均、款、郧、归四州省入,仍曰唐州,而义阳郡如故。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下溠县曰唐城,属随州。大业末废。唐开元二十六年,分枣阳县地复置唐城县,属随州。宋因之。元废。今为唐城镇。
147 平林城州东北八十里。汉随县地。王莽地皇三年,关东人陈牧、廖堪起兵,号平林兵。《水经注》:漳水南经随郡平林故城西,俗谓之将陂城。晋置平林县,属义阳郡,后废。宋末,改置西平林县,属随郡。齐属东新安郡。梁置上明郡。隋初,郡废,县属隋州。唐武德八年,县废。
148 土山城在州东北五十里。《梁纪》:中大同二年,遣土州刺史桓和会军趋悬瓠。《隋志》云:梁置龙巢县,土州治焉,领东西二永宁及真阳三郡。后周废三郡为齐郡,改龙巢曰左阳。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随州。十八年,改县曰真阳。大业初,改为土山县。唐初,省入随县。又土山东有石武废县,亦梁置,属真阳郡。后周属齐郡,隋属隋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宜城县。大业初,废入土山县。其东南又有阜陵废县,亦梁置。后周改为漳川县。隋属隋州。大业初,亦废入土山。○阙西废县,在州东二十里。宋析随县地置阙西县,属随郡。齐因之。梁置曲陵郡,西魏改西为下溠,因移置西县,兼置西郡于此。隋初,郡废。大业初,并废西县,入隋县。
149 顺义城州北八十里。萧齐置北随安左郡。梁改北随郡。西魏改为南阳郡,又析置淮南郡,领厉城、顺义二县,兼置翼州,寻改为顺州。隋初,郡并废。大业初,州废,改厉城县为顺义县,以旧顺义县并入焉,属汉东郡。唐废。又安化废县,在顺义县西北,西魏置,属淮南郡。隋开皇初,属顺州。十八年,改为宁化县。大业初,亦废入顺义县。○安贵废县,在州西三十里,梁置定阳县及北郢州于此。西魏改县曰安贵,又改州为款州,寻废州为水郡,别置戟城郡及戟城县,郡复废,改戟城县曰横山。隋开皇初,并废水郡,县属随州。大业初,又以横山县并入安贵县。唐废。今为安贵镇。又有洛平废县,在州东北百五十里,西魏置。隋开皇十八年,改曰上明县。大业末废。《隋志》:上明县有鹦鹉山。今山在州东北百五十里。
150 光化城在州东南三十里,本楚子城也。《左传》桓八年,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盖筑城于此,以逼随也。萧齐置安化县。西魏改新化县。后周改光化县。隋因之,属隋州。唐光化县亦治此。宋熙宁中,始改置光化县于襄阳,而随州之光化县遂废。今为光化镇。○平昌城,在州西。齐建元二年,魏人入寇,司州蛮引魏兵寇平昌,平昌戍主荀元宾击破之,是也。又清腾废县,在州西南。梁置梁安县,又置崇义郡治焉。后周废郡,寻改置遂安郡。隋开皇初,郡废。七年,改县曰清腾,属郢州。大业末,县废。近《志》云:州境有崇业郡城,当即崇义矣。又云:州北百二十里有鲁王城。不知所据。
151 ○大洪山州西百二十里。山高险,四面陡绝,上有田畴,中襟大湖,一名大湖山。湖旁有龙斗崖及泉石诸胜。《水经注》:大洪山,在随郡西南、竟陵东北,盘基所跨,广圆一百馀里。水出于其阴,亦谓之山。刘宋元嘉二十一年,诸蛮作乱,山之蛮最强,沈庆之讨平之。宋靖康间,避寇者尝依此山立寨栅自保,贼竟不能破。又端平二年,蒙古攻洪山,宋将张顺等击破之。今亦见安陆府京山县,盖境相接也。又《州志》:山,在州西南七十里,以水经其下而名。
152 厉山州北四十里。相传神农起于此。神农号厉山氏,故以名山。山下有厉乡,即春秋时厉国也。《左传》僖十五年,楚人伐徐,齐师、曹师伐厉以救之,即此。唐兴元初,江西节度曹王皋遣将伊慎等围安州,李希烈遣其甥刘戒虚等赴救,皋别将李伯潜逆击之于应山,擒之。又击走希烈将康叔夜于厉乡,是也。《荆州记》:山有二穴,神农所生,谓之神农洞。其支山曰仙人山,旁有鸡头垛。又有棋盘山、塔儿山之属,环列山旁。《九域志》:自枣阳至厉乡,道路交错,号九十九冈。今冈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寰宇记》:厉乡西有堑两重,堑中有神农宅,宅中有九井。旧《志》:厉山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大义山,在州北百五十里,周百里。相传魏晋置义阳郡,以山名也。其北五十里又有太平山,山最峻,为东北诸山之宗。或以为胎簪山,即淮水所出,北流至桐柏云。
153 青林山州东南七十里。茂林远望,蔚然而青,亦名青山。元末,徐寿辉倡乱于蕲水,随州人明玉珍集乡兵屯于青山,结栅自固,既而降于寿辉。今山北有古寨。○随城山,在州南七里。山势横亘,如城郭然。州因以名。山南有三阜,形如爪,一名三爪山。州西南又有独宗山,山高峻,为川众山之宗。又大猿山,在州西南四十里,亦名大狐山。《志》以为即张衡《南都赋》所云天封大狐者。又十九里山,在州南百二十里,山有寨,本名石臼山,以长亘十九里而名。
154 三钟山州东北五十里。山有三堆,状若覆钟,俗名团山。王莽地皇三年,严尤、陈茂破下江兵,王常等收散卒入蒌溪,略钟、龙间,众复振,破莽荆州兵于上唐。钟,即三钟山;龙,石龙山也。盛弘之曰:永阳北有石龙山,今在应山县蒌溪。或曰亦在州北,今湮。○栲栳山,在州西北二百里。《水经注》谓之黄山,州境之大山也。跨河南唐县界,其相接者曰广山,一名晃山。又蓬甑山,亦在州北。正德中,官军败贼赵风子于此。或曰山在州东。
155 ○水在州西。《水经注》: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折而东南,经随县西,又经随县南而东南注,下流入安陆县界。是也。又有均水,在州西四十里,出大洪山至州东南四十里,入水,后周有均州,盖以水名。
156 溠水在州西三十里。《周礼·职方·豫州》:其浸波溠。《左传》庄四年,楚人除道梁溠,营军临随。《水经注》:溠水出随县西北黄山,南经西县西,又东南水入焉。水出桐柏山之阳,东南经西县,又东南流,入于溠。溠水又东南入于水。李吉甫曰:溠水,在随城西四十里。今溠水出栲栳山,东南流,至州北百十里,有鲁城河流合焉。南流至唐城镇,又东南流至安贵镇,入。○水,《志》云:出太平山,南流至唐城镇东,故西县因以名。流经州西,名扶恭河,一名浮缨河。又东南至州西北三里,为两河口,入。
157 浪水州南四十里。出大猿山,东流至废光化县,入水。又石鱼河,在州城南五十里,亦出大洪山。○圣水河,在州西八十三里。武水,在州西南六十里。皆环绕州境,合于河。
158 ○五水关州东北百八十三里。在五水山下,亦作仵水关。○出山店,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又州西北九十里有梅丘镇,又西北有合河店,与唐县镇俱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北二百馀里有李家坝,接壤河南,每为寇盗出没之所。隆庆中增设官兵于此,与出山店等处相为应援。万历初,议者以出山、小林、界牌三处俱离州二百馀里,当河南、桐柏、信阳等州县连界之冲,为流寇必由之地,先年议委官兵戍守,而权轻力弱,请添设州佐于界牌镇,庶几可专事防捍。因移李家坝戍守于界牌镇。其地南去州二百二十里。
159 铁岭寨州西八十里。又州西北二十里有青林寨,北八十里有天王险寨。正德中,刘丙擒贼于此。○麻张新寨,在州东北。明初,邓愈克随州,讨平麻张新寨及信阳珍珑寨、光州石脑山寨。盖其地皆相接也。
160 沔阴戍在州西南百里。晋时置戍于此。咸康五年,庾亮议遣诸军罗布江沔,以为伐赵之规。既而石虎将夔安等南寇,败晋军于沔阴,陷沔南。盖其地皆近沔水,因名也。胡氏曰:沔阴在沔水南。或曰:非也,在沔水东耳。○汪家店,在州西北栲栳山下,其相近者又有道人林诸处,皆有径道,可达河南唐县,为寇贼突犯之所。
161 应山县州东百三十里。南至府城百八十里,北至河南信阳州二百有五里。汉为随县地。梁置永阳县及应州。隋大业初,废州改为应山县,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复置应州。七年,州废,县属安州。宋初因之。嘉定中,改属随州。元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入随县。十三年,复置,属随州。今编户十里。
162 ○吉阳城县东南九十里。萧、梁置平阳县,侨置汝南郡治焉。西魏改郡为董城,改县曰京池。后周武成初,置水州治此。寻州郡俱废,县属郧州。隋大业初,改县曰吉阳,属安陆郡。唐仍属安州。宋开宝中,省入应山县。○平靖城,在县北五十里,西魏置平靖县,又置平靖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应州。大业初,废入应山县。《志》云:县东七里有云公城,又县东百里大城山下有古城,亦曰大城。建置未详。
163 宋安城在县东北。刘宋分义阳郡立东随左郡。大明八年,省为宋安县。齐亦置宋安左郡,属司州。后魏南司州有宋安郡,治乐宁县。武阳关在其境,兼领东随县。隋开皇九年,改东随曰礼山,寻以乐宁县省入,仍属义阳郡。唐武德四年,析应山县置礼山县,属应州。八年,废州,以礼山县仍并入应山。
164 ○应台山在县治东南。亦曰应山县,因以名。其形方平,一名印台。又石龙山,在县北三十里,蜿蜒如龙。又北十里曰兴安山,有古寨,一名兜鍪山,旁接百雁山。又高贵山,在县北六十里,一名大龟山,西接平靖关。《志》云:山与随州之栲栳山、孝感之黄茅岭,险峻相埒,为郡境之要害。
165 吉山县东南五十里。有南吉、北吉二山,亦名吉阳山,故吉阳县盖在其南。又孔山,在县东三十里,上有风洞,一名洞山,下有孔山坡。正德中,贼赵燧走死于此。又东三十里曰覆手山,一峰五涧,状如覆手。○礼山,在县东八十里。梁礼山县盖置于山下。又东二十里为大城山。
166 四望山县西北百里。山高耸,登望则四远皆见,因名。唐建中二年,山南东道梁崇义拒命,发兵攻江陵,至四望山,大败而还,即此。又县西北四十里有铁城山,四望如铁,山北有寨。○花山,在县北百里,与信阳州接界。其北二十里曰仰天洼,四高中坦,中有平田二百亩。又县东北七十五里有龙爬山,其相接者为牛心山,上皆有寨。又县东北八十里有松子山,地名新店,与孝感县接界,亦戍守处也。
167 寿山县西南五十里。山之南接安陆县界。又蔽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亦与安陆县接界。《志》云:县西六十里有将军山,在马坪港北。又西南有峰子山,上有古寨,水经其下,合水。○塔儿冈,在县北三里。又有望城冈,在县东五里。嘉靖中,县令王朝遂议云:城外四山环绕,塔儿冈、杨通冈、应台山等处尤高平近县,登之可窥城中虚实。是也。
168 ○白泉河在县东三十里。自孔山悬流而下,流入于水水。又汶水,在县城西北,源出高贵山,南流经此,又绕城南而东。县东三里又有东河,一名方家河,流合焉。又东南合于白泉河。○汉东河,在县西四十里。又有大洪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县西南六十里有马坪港,其上流皆汇诸山溪之水,下流合为水,入安陆县界,注于水。《志》云:县有竹港,水出寿山下,经县西南七十里仓头渡,合水入安陆县界。
169 天井涧县东二十里。深一丈,广八尺,两山夹峙,泉流其中,冬夏不涸,流合汶水。涧北旧有平康寨,宋人避兵于此,贼不能犯。
170 ○平靖关县北六十里,即古黾厄也。西北去信阳州九十里。又百雁关,在县北九十里,即古直辕也,亦曰黄岘关,亦曰九里关,北去信阳州九十里。又武阳关,在县东北百三十里,即古大隧也,亦曰礼山关,西北至信阳州百五十里。即所谓义阳三关也。明正德中,流寇入境,三关皆为要地。嘉靖中,增设官兵,置镇于平靖关南,与信阳官兵协守,为保障之计。《志》云:武阳关,一名行者坡,亦谓之行者关。嘉靖中,县令王朝遂言:县东崇山峻岭,武胜关、黄土关、土门冲、草市冲、九女岩等处隘口,皆盗贼出没之处,行者关尤为要害。比年流贼劫略,皆由行者关入。假令贼先据此,下瞰邑城,势若建瓴矣。请增设官兵巡司于此控御,庶为得策云。盖诸关寨皆险固,而行者尤要也。详见河南重险黾厄三关。
171 黄土关县北百里,东北至信阳州六十里。又武胜关,在县东百二十里。○凤见关,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常有凤见此,因名。又恨这关,在县北九十里,亦与信阳接界,有巡司。
172 黄陵寨县东二十五里,其相近者曰平康寨。又锅底寨,在县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兴安寨,于诸寨中最为险峻。又牛心寨,在县东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鸦狐寨。又县东北八十里,有婆婆寨,相传昔时女人聚众避兵处。又有铁城、龙爬等寨,俱见上。○广水店,在县东三十里,其相近者又有二郎畋。又井子镇,在县西五十五里,皆正德中官兵败贼处。又有太平镇,在县东二十五里。
173 附见:
174 随州守卫千所在州治东,隶安陆卫。洪武初,分守于此。
175 ◇岳州府东北至武昌府五百六十里,东南至江西袁州府六百五十里,南至长沙府三百八十五里,西南至常德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八百七十里,西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北至安陆府沔阳州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二百二十五里,至京师五千六百七十里。
176 《禹贡》荆州地杜佑曰:今长沙、衡阳皆古三苗国地。春秋战国时属楚春秋时,亦为糜、罗二国地。秦为长沙郡地。汉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三国吴为重镇。晋仍属长沙郡《宋志》:晋元康末,分置建昌郡。咸康初,并入长沙。东晋时巴陵亦为重镇。宋元嘉十六年,分长沙置巴陵郡,属湘州。齐因之。梁兼置巴州。隋平陈,郡废,改州曰岳州治巴陵县。炀帝初,改为罗州,旋复为巴陵郡。唐初,萧铣置巴州。武德四年,平萧铣,仍为巴州。六年,改为岳州。天宝初,又为巴陵郡。乾元初,复曰岳州。五代时,马殷有其地,后属于周行逢。宋仍为岳州亦曰巴陵郡。宣和初,又赐军号岳阳军节度。绍兴二十五年,改曰纯州秦桧以州名与岳飞姓同,奏改。又改军额曰华容。三十年,复旧。元置岳州路。明洪武初,改为岳州府。九年,降为州。十四年,复为府,领州一、县七。今仍旧。
177 府囊山带江,处百粤、巴蜀、荆襄之会,全楚之要膂也。三国初,曹公下荆州,以舟师追先主至巴丘,既而败还。先主与周瑜俱自巴丘追蹑之。后鲁肃戍守于此,以为重镇《水经注》:巴陵,吴之巴丘邸阁也。《城冢记》:巴陵城,鲁肃所立。孙皓时,万屯兵于此,以拒晋师。杜预曰:巴丘,沔、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晋室不竞,东南多故,陶侃镇荆州,以江陵偏远,移治巴陵。及上游发难,兵锋东指,亦以巴陵为喉嗌隆安初,殷仲堪举兵江陵,讨王国宝,遣南郡相杨期屯巴陵。宋、齐以后,巴陵绾荆、湘、郢三州之冲,谈形胜者,未尝不首及巴陵。梁侯景之乱,湘东王绎遣王僧辨进讨,至巴陵,闻郢州已陷,因留戍之。绎令僧辨曰:贼既乘胜,必将西上,但守巴丘,以逸待劳,无虑不克。又谓将佐曰:贼若水步两道直指江陵,此上策也。据夏首,积兵粮,中策也。悉力攻巴陵,下策也。巴陵城小而固,僧辨足可委任。景攻城不拔,野无所掠,暑疫时起,食尽兵疲,破之必矣。景悉力攻巴陵,果败遁。陈初,后梁引周人掠取巴陵、长沙诸郡,侯等悉力争之,首得巴陵,诸郡相次降下。隋将取陈,崔仲方谓水陆冲要必争之所,巴陵亦其一也。唐人以岳、鄂二州控扼江沔,并称冲要。五代时,荆襄多事,往往争胜于巴陵。盖湖南得之,足以规取荆、鄂;淮南得之,足以包举湖南,故争之急也。宋末,蒙古据岳州,而湖南、两粤次第倾陷。盖自江而东西,自湖而南北,巴陵皆居其要会。巴陵未下,不可以图进取也。吕氏祉曰:巴陵与武昌,盖辅车之势。《岳阳志》曰: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宗,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故其形势亦最重云。
178 巴陵县附郭。本汉长沙郡下隽县地。孙吴初为巴丘邸阁。晋初,置巴陵县。仍属长沙。宋属巴陵郡。自是以后,州郡皆治此。明洪武九年,省入岳州。十四年,复置。编户五十七里。
179 ○巴丘城今郡治。相传孙吴所筑故城也。明洪武中,因旧址增筑。周九里有奇,门五:东朝阳,西岳阳,西之左下水,南南薰,北拱极。其县治旧在府城外。弘治中,始筑城环之,周一里有奇。
180 下隽城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晋因之。太安二年,陶侃等屡破江沔贼张昌,昌逃于下隽山,盖县境山中也。宋、齐俱属巴陵郡。梁、陈间,省入巴陵县。《水经注》:江水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资水、沅水合东流注之。盖巴陵江左所设,本下隽地也。后汉建武二十五年,马援讨五溪蛮,军次下隽时,未设巴陵,则下隽为顿宿要地矣。太子贤曰:下隽城,在辰州沅陵县。误也。
181 糜城府东三十里。相传古糜子国,有东西二城。《春秋》定五年,秦救楚,败吴师。吴师居糜。楚人焚之。又战,吴师败还。既而楚昭王使王孙由于城糜,即此。○刘备城,在府西九十里。相传昭烈与吴争荆州时所筑。又陶侃城,在府东八里,侃镇巴陵时所筑也。又有竹城,亦在府东。《志》云:宋建炎绍兴之扰,州尝寄治仙明洲东岸,以竹为城,至今犹称竹城。
182 ○巴丘山在府城西南。后汉建安十五年,吴周瑜卒于巴丘。既而孙权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蜀汉建兴三年,吴主闻武侯卒,增巴丘守万人。汉人闻之,亦增永安之守。宗预使吴,所谓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者也。陈天嘉初,周将贺若敦等军湘川,侯等屯巴丘以逼之。亦名天岳山,一名幕阜山。前有培,谓之巴蛇冢。相传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因亦谓之巴陵山。后临大江。《水经注》:湘水至巴丘入江,山在右岸,有巴陵故城,是也。又有白鹤山,在城南二里,与巴丘相峙。又有九龟山,在城南五里,水际有九山相连。
183 君山在府西南十五里洞庭湖中。一名湘山。《史记》: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湘,即湘山也。秦始皇二十八年,南游,浮江至湘山祠,遇大风,因问湘君何神。博士对曰:尧女舜妃。始皇怒,命赭其山。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败荆南帅成于君山。后唐天成三年,吴将苗攻楚岳州,至君山,及还,为楚将许德勋所擒。宋绍兴五年,岳飞伐君山木为巨筏,塞洞庭诸汊港,擒斩杨么,是也。《志》云:山方六十里,状如十二螺髻,亦名洞庭山。《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盖尧女湘君尝居此。又名酒香山,山有仙酒。汉武使栾巴求得之,为东方朔所窃饮。今春时山中往往闻酒香也。《道书》以君山为第一福地。○め山,在府南五里君山东,洞庭之涯,状如浮舟。《水经注》谓之编山。《括地志》以为即山。
184 城陵山府西北十五里。蜀江西来,洞庭南注,合流于此,乃一郡水口。山下有城陵矶,长江奔流于矶下。东则有白石、翟家二湖汇焉。每舟行多阻风涛,陆行则寻山历涧,纡回三十馀里。旧尝于二湖口构木为梁,颇利涉。明弘治中,筑永济堤于矶南,长四千丈。于旧置梁处为桥二,以便行者。岳州有事,城陵矶其必争之地也。《水经注》: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七里山,在府北七里。宋岳飞讨杨么,屯兵于此。
185 黄茅山府东三十里。盘亘数里,壁立干霄。相近为集云峰,有叠嶂层峦之胜。又千聚山,在府东百里。盘亘数十里,众山拱揖其旁。其相近者曰雷分台山,秀丽高耸,一名仙人台。又福圣山,在府东百十里,多松柏。相传宋末蒙古兵过此,伐其树,斧斤不能入,时以为神。亦名福圣台。又相思山,在府东百三十里。高耸盘踞,岩石甚胜。○九峰山,在府东北百里。山高耸,有九峰并峙。其相接者曰黄龙山,亦峻拔。又大云山,在府东北五十里,连接七十馀峰,高数百丈,与九峰山连麓。山之北属临湘。《县志》云:府东北百五十里又有渭洞,广袤百里,周围如城。
186 石城山府南六十里,上有杨么寨。又鹿角山,在府南五十里洞庭湖东,旧为戍守之所。又九马觜山,在府西南四十里。岸有九觜,舟过甚险。又西南十里有五龙山,以五山对峙而名。○大发岭,在府东北三十里,两山夹峙,形胜崇绝。
187 隐矶在府东北。矶南对彭城矶。二矶之间,大江之中也。宋元嘉三年,到彦之等讨谢晦,为晦前锋所败,退保隐矶。梁大宝三年,侯景破江夏,引军西上,缘江戍逻,望风请服。景遂自隐矶济江,攻巴陵,为王僧辨所败。又彭城、隐矶之间,有巨石孤立大江中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亦谓之白马矶。
188 ○大江在府城西北十五里。自荆州府石首县境东流,经城陵矶下,合洞庭诸水入临湘县,又东北入武昌府界。其流清者为洞庭,浊者为大江,其回合之处,曰荆江口,亦曰西江口,亦曰三江口。三江者,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湘江为南江也。《志》曰:三江俱在府城下。宋吴表臣谓大江上流最急者,岳之北津,即三江口也。馀见重险荆江口。
189 洞庭湖在府西南。其南曰青草湖,其西曰赤沙湖,凡七八百里,亦谓之三湖。详见大川洞庭。○白石湖,在府北七里。其相接者曰翟家湖。又鱼苗洋湖,在府北十五里。又府东三里有枫桥湖,府东六十里有乾沙湖。又め山湖,在府南五里。又南有鹿角湖,在鹿角山下。《志》云:虾须池在府北二十里,大城池在府西北八十里,与鹿角、め山等湖皆有河泊所。
190 㴩湖在府东南五里。亦名滃湖。相传古雍ㄛ也。《左传》定四年,吴人败楚师于雍ㄛ。《尔雅》:水返入为。唐张说云:湖者,沅、湘、澧、汨之馀波,夏潦奔注,则泆为此湖。冬霜既降,则涸为平野。亦曰角子湖,以在洞庭之角也。后唐天成三年,吴将苗将水军攻楚岳州,至军山,楚将许德勋潜军角子湖,使别将绝吴归路,遂擒。或谓之阁子湖,以湖地卑,岁苦水患,民多重屋而居,故名也。今有阁子镇。
191 新墙河府南六十里。发源相思山,自灌口注于洞庭湖。又府东南有隽水,或曰出大云山,流入武昌府通城县。○大江港,在府西门,下为荆、湘、常、澧之通道。又南津港,在府南五里,油港在府东四十里,柏港在府东北十五里,龙湾港在府东南五十里,皆北出大江,西通湖渚。
192 杨林浦在府北,或曰即杨叶洲也。姚思廉云:洲近西江口,以形似名。陈天嘉初,侯等军于巴丘,袭破周将独孤盛于杨叶洲,盛收兵登岸,筑城自保。既而周将尉迟宪以巴陵降,盛将馀众自杨叶洲遁还。后唐天成中,楚将许德勋击苗,使别将帅战舰二百屯杨林浦,绝吴归路,还至江口,为德勋所擒。王氏曰:浦盖在三江口北岸。
193 彭城洲在府城东北。宋元嘉三年,谢晦自江陵举兵东下,至江口,到彦之已至彭城洲,晦前锋庾登之据巴陵,畏懦不进。久之,使孔延秀攻破将军萧欣于彭城洲,又攻破洲口栅,彦之退保隐矶。《水经注》:江水过长沙下隽县北,东径彭城口,水东有彭城矶,自彭城矶东径如山北,山北对隐矶。是也。又忌置洲,在府北。《水经注》:江水自西江口东径忌置山南,又东过彭城口。宋檀道济等讨谢晦至忌置洲尾,列船过江是也。
194 曹公洲在府城南四十里。《括地志》巴丘湖中有曹公洲,即孟德为孙权所败烧船处。又金沙洲,亦在洞庭湖中,一名龙堆,延袤数里,亦名金沙堆。○堰虹堤,在府治西北,城下瞰洞庭,每至夏秋,风涛昼夜潄啮。宋郡守滕宗谅因筑此堤捍之。嘉靖三十九年,江湖俱溢,堤圮。隆庆初,郡守李时渐缮城筑堤,民赖其利。又李公堤,在府城东北,直接城陵矶,长十五里。旧本湖地,水涨病涉。弘治中,郡守李镜筑堤建桥,人以为便。又白荆堤,在府东南十里,与湖相近。
195 ○白田镇在府北。五代梁开平四年,荆南帅高季昌败楚马殷兵于公安之油口,逐北至白田而还。唐天成三年,荆南高季兴复败楚兵于白田,执楚岳州刺史李廷规。《九域志》:巴陵县有白田镇。○鹿角镇,在府南五十里,以山为名。朱梁开平初,淮南将冷业引水军救雷彦恭于朗州,自平江进屯朗口。楚将许德勋败之,追至鹿角镇,擒之,是也。今为鹿角水驿,并置巡司于此。又岳阳马驿,在府北三里。府西九十里又有临江马驿。
196 临湘县府东北九十五里,东至武昌府蒲圻县百七十里,西北至安陆府沔阳州二百五十里。本巴陵县地。五代唐清泰中,湖南置王朝场于此。宋淳化三年,升为王朝县,属岳州。至道初,改临湘县。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八里。
197 ○望城山县南三十五里。下有泉,溉田千顷,山高峻,登之可望郡城。又鱼梁山,在县南一里,山下有湖,渔者取鱼于此。又方山,在县南百里,山势方正,接巴陵县界。○黄冈山,在县东三十里,峰峦耸拔,林木葱蒨。又金鸡山,在县东三十五里,盘礴峻丽,洞穴深邃。又凤凰山,在县东六十里,山峦高秀。其相接者曰楼阁山,群峰叠出,状如楼阁。又大云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山之阳接巴陵县界。
198 龙窖山县东百里,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界。上有龙湫,因名。又有龙洞,洞有石门,山犬所居。又寡姑山,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峻侵云。又东南十里为旋风山,一峰高峻,林木阴翳,风至此多旋转。○马鞍山,在县西南二里,滨江,以形名。又象骨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海经》:巴蛇吞象,暴骨于此。下有港,亦以象骨名。又崖岭,在县西南五十里,崖石壁立,联络数峰。
199 道人矶在县南十五里大江滨。有石高十馀丈,如道人面北而立。矶中有二洲,南为黄金濑,北为黄金浦,上又有白石,高丈馀,其光如镜,亦名鸡冠石。后唐天成三年,吴兵至荆江口,将会荆南兵攻岳州。进至道人矶,楚将许德勋以奇兵出其后,夹击之,擒其将。○鸭阑矶,在县东北十五里。相传吴建昌侯孙虑作斗鸭栏于此,陆逊谏止之。今有鸭阑水,并置巡司于此。又城陵矶,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亦有水驿及置巡司于此,盖与巴陵县相接也。《志》云:县东北七十五里,又有白马矶。
200 ○大江县西北五里。自巴陵县流入界,经县北三里,又东北流入武昌府嘉鱼县境。
201 云溪水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崖岭,流经县南三十五里,汇为松阳湖。又象骨港,亦自县西南东出松阳湖流合焉,注于大江。昔有松阳河泊所,今革。○港头水,在县南十五里,源出巴陵县东北九十里之石佛岭,流入县南五里之白泥湖,又东北接县东五里之连家湖,引流为清江口,达于江。今有连家湖河泊所。《志》云:县西南十五里有枫桥湖。又西南五里有鲁家湖,通大江,产莲,一名莲湖。又县东五里有草湖。春夏水涨,皆流入大江。
202 黄荆港县南五十五里。源出县南百里之浆山,北流经县东聂家市,会清江口入大江。又县东六十里有爬儿港,出巴陵县东百里之石狮尖山,亦流经聂家市,会清江口。又南港,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县南三十里之金竹山,东北流,经楠木港,亦汇于清江口,注于大江。○双港,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方山,二流并导,出桃林,逾西井,过罐子口,入洞庭湖。《志》云:县东三十五里又有青菱𣺮,东连荷叶𣺮,水涨则合为一,水消则隔为二,有鱼利,产野菱,因名。
203 南阳洲在县西南五里江中,广饶可耕。又有潦浒洲,在县西南三十里,大江夹流,一洲中峙,地可耕。
204 断山泉县南八十里。泉泻断崖之间,灌田百馀顷。○赵公堤,在县治东。旧有堤,倾圮。元泰定间,县尹赵宪筑成之,水患遂平。
205 ○土门镇在县东南,有巡司戍守。又长安马驿,在县东北十五里。又云溪马驿,在县东四十里。《志》云:县西北有杨林渡,路出嘉鱼县。又县西五里有沙锅渡,路通荆州府监利县。
206 华容县府西一百八十里。北至荆州府石首县八十里,南至常德府沅江县二百四十里。本汉武陵郡孱陵县地。晋初,分置安南县,属南平郡。刘句曰:安南县,刘表所置也。宋、齐因之。梁封肖骏为安南侯。又置南安郡于此。郡寻废。隋初,县属岳州。开皇十八年,改曰华容县。唐初,因之。垂拱二年,改曰容城县。神龙初,复曰华容,仍属岳州。宋因之。旧治在县东南安港,寻以水患移今治。元仍旧。今城周四里,编户十八里。
207 ○赤亭城县南五十里。三面临水,极为阻隘。梁大宝二年,湘东王绎遣胡僧援巴陵,与侯景将任约遇于芊口。僧潜引兵至赤沙亭,约至,僧击擒之。城近赤亭湖,因以为名。○刘备城,在县北七十里,俗传是先主中军寨,又谓之金门刘备城。又岳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宋岳飞征杨么,筑此屯兵。
208 ○东山在县东十里。峰峦秀丽,连亘百里,古松夹道,驿路经其中。其相接者曰龙峰山,四山回抱,洞庭在望,称为奇胜。○南山,在县南三十里,隔湖对峙,苍翠如屏。又南十里有禹山,相传禹浚川时尝登其巅,今有禹庙。
209 石门山县东三十里,一名仙庐山。山有七峰,其相连者曰墨山。墨山北有玄石山。《楚辞》驰余车于玄石,是也。《志》曰:墨山,在县东四十里。又鼓楼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石室,下瞰洞庭,中可容千人。
210 ○澧水在县西南,九江之一也。自安乡县废作塘县,东流入县境,合赤沙湖而注于洞庭。《志》云:县治北有华容河,晋杜预所开,以通零、桂之漕。北接大江,南达洞庭,今湮。○县河,在县城南。《志》云:县东北一里曰北河,县东南一里曰南河,流经县南三十里,曰县港口。又东为紫港,流经青草湖,委曲百折,达于洞庭湖,俗亦谓之华容湖。又县东二十里有板桥港,又东五里有沙港,皆委曲入于洞庭。
211 赤沙湖在县西南,亦谓之赤湖,接巴陵、安乡县及常德府龙阳、沅江二县界。《水经注》:澧水与赤沙湖会,湖水北通江,南达澧。《巴陵志》:洞庭湖西吞赤沙。是也。亦谓之赤亭湖。又青草湖,在县东南,亦曰青湖,与洞庭湖相连。○褚塘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又苏池湖在县西六十里,杜家潭湖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延湖在县东南三十里,皆掌于河泊所。又县东南七十里曰澌城湖,相接者曰须臾湖,又县西一里有城西湖,又西有斗子湖。县北二里有张家湖,又北二里有黄湖。《志》云:县境底洼,湖泽环绕,凡数十处。洞庭涨溢,辄有水溺之患,故绕境为堤,亦以数十计。又金山台池,在县北九十里,亦掌于河泊所。
212 杨子洲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荆飞刺蛟处。
213 ○安津堤在县西北三十里。内有十台九堰,皆利灌溉。正德中,堤坏,复修筑之。《水利考》:县境陂堰堤塘之属凡九十有馀,而安津尤为低洼,修防最切。
214 白脊亭在县东南。梁大宝二年,侯景围巴陵,湘东王绎遣将胡僧自江陵帅水军赴援。至湘浦,景遣其将任约据白脊以待之。僧由他路西上,约追之,及于芊口,是也。○芊口镇,在县南。任约追胡僧及于芊口,僧潜引兵至赤沙亭,禽约,是也。
215 古楼寨县南六十里。宋时防戍处,今为明山鼓楼巡司,并置水驿于此。成化初,洞庭贼出没为患,因增设官兵哨守,以明山、鼓楼二山名也。明山,在县南百里。又黄家穴镇,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亦有巡司,并置水驿于此。又城北一里,有北河渡巡司,今与明山鼓楼驿俱革。○华容马驿,在县东北二百五十里。《志》云:县北十五里有五田渡,东通巴陵,西通石首。又县西二十五里有碾溪渡。又西四十里有游仙渡,皆路出安乡。
216 平江县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江西宁州二百五十里,西至长沙府湘阴县二百里。本春秋罗国地。秦为罗县。汉因之,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建安十五年,孙吴析置汉昌县,并置汉昌郡,以鲁肃领汉昌太守。郡寻废,改县曰吴昌。晋属长沙郡。宋、齐因之。梁属岳阳郡。隋属岳州。开皇九年,省入罗县。唐又省罗县入湘阴。神龙三年,复分置昌江县,仍属岳州。五代唐讳昌,马氏因改曰平江。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平江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今仅有城址,未筑城。编户五十里。
217 ○罗城县南三十里。古罗子国也。罗,本国于宜城之西山,楚迁之于枝江,后又徙之于此。又有故罗县,在今湘阴县境内。《志》云:县南境与长沙府之浏阳县接境。朱梁初,荆南高季兴、楚马殷共攻朗州帅雷彦恭,彦恭乞降于淮南,淮南遣水军屯平江、步骑屯浏阳救之,是也。
218 ○幕阜山在县北九十里。一名天岳山。高一千八百丈,周回五百里,石崖壁立,上有篆文云:夏禹治水,尝至此山。顶有田数亩,东有温泉三穴,又有系舟峰、芙蓉池、列仙坛诸胜。《道书》以为第二十五洞天也。《志》曰:山亦名天柱,亦名雷台,亦名幕府,又即昌江之别名云。○籁山,亦在县北九十里,石壁削立,四围悬绝,有小石径可通。多竹,故名。又黄蘖山,在县北二十里。又南五里曰梧桐山,峰峦秀拔,岩麓相接,各以所产名。
219 永宁山县北六十里。四壁削成,履云梯飞栈而后可跻其端,沃衍可耕,断戈朽镞,时出于土壤中。又五角山,在县北五十里,五峰耸峙,高二百丈。上有赵家寨,三面险绝,惟一径仅通,亦幕阜之支山也。○道章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四峰高耸,秀出群山,周围磊石如城,人多避盗于此。又九峰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亦高险可避兵,一名黄沙尖。又道岩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上有天池,池前两峰,南曰席帽,北曰云盖。又有岩曰香炉岩。又县东北百里有土龙山,汨水经其下,其旁曰龙门山。
220 昌江山县东南二里。一名鲁德山。山多奇胜,鲁肃尝屯兵于此。后人德之,因名。又连云山,在县南五十里,旧名纯山,峭拔千仞,云气尝覆其上。其相接者曰明山,周围三十馀里,三面峭绝,惟一路可通,旧名奉国山。○石牛山,在县东百里。山多岑石,其状类牛。又有大寨石,大者可容万人,小者容千人,井泉饶给,可以避寇。
221 姜源岭县北三十里。驿道接通城县界。又北三十里有长岭,其北十里曰新开岭。又县东北六十里有桃花洞,上亦有新开岭,皆官道所经也。○回谢岭,在县北七十五里。巉岩峻拔,路出巴陵,行者病其险隘。正德中开凿,遂为通道。又龙影洞,在县西北。《志》云:深三千馀丈,周三十里,石壁莹然,上有龙影。
222 ○汨水县东北百二十里。源出江西宁州境内之柏山,流经龙门山,又西南流至县东,合纯、卢二水,经县南复折而西北,会昌水,下流入湘阴县界。
223 昌水县北八十里。出幕阜山,西南流山涧中,有巨石,水绕其旁,形类昌字,因名。又南合于汨水。○卢水,出县东五十里之卢山,西北流合汨水。又纯水,出纯山,今连云山也。流经县东南五十里,又西北合于汨水。
224 ○长寿镇在县东北,有巡司。又有密岩寨及黄阳寨,皆近石牛山旁。又大荆马驿,在县北百二十里。
225 附见:
226 岳州卫在府治东南。洪武初置,领千户所五,属湖广都司,今亦设岳州卫。
227 澧州府西二百七十里。南至常德府一百八十里,西至永顺卫四百里,北至荆州府三百里。
228 春秋时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吴分置天门郡治零阳。晋又析置南义阳郡。宋、齐至梁陈皆因之。隋平陈,郡俱废,改置松州,寻又改为澧州治澧阳县。炀帝大业初,复改州为澧阳郡。唐武德四年,复为澧州。天宝初,曰澧阳郡。乾元初,又为澧州。宋因之亦曰澧阳郡。又建炎四年,徙治陶家市山寨,寻复旧。元为澧州路。明初,曰澧州府。洪武二十九年,降为州,属常德府,以州治澧阳县省入编户三十一里。明年,改隶岳州府,领县三。今仍旧。
229 州北控长江,南带洞庭,屏蔽江陵,咽喉潭、朗,亦形胜处也。五代汉末,马希萼以朗州兵攻其弟希广于潭州,希广上言荆南、岭南、江南连谋欲分湖南地,乞发兵屯澧州,以扼江南、荆南援朗州之路。盖州据荆州、岳州、常德三郡间,道里适中,形援相及故也。
230 ○澧阳废县今州治。汉零阳县地。晋太康四年,析置澧阳县,属天门郡。宋、齐因之。陈属石门郡。隋初郡废,以县置松州,寻改澧州。大业初,为澧阳郡治。唐亦为澧州治。宋因之。明初省州城。洪武初改筑。本土垒,永乐中,以砖。成化、正德间,屡经修治。今城周九里有奇,有门五。
231 临澧城在州西南。汉充县地。晋太康四年,置临澧县,属天门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废。《志》云:州南六十里有申鸣城,楚大夫申鸣邑也。又宋玉城,亦在州南六十里之长乐乡。有铜昏堰,以铜冶为之,亩收三十钟。又马援城,在州东五十里,援征蛮时所筑。
232 ○关山在州东十五里。山形盘据十馀里,高八十馀丈。兰江东奔,是山崛立水口,如关锁然,故名。相连为观山,《道书》谓之四十四福地。○彭山,在州西十里。唐高祖子元则封彭王,常宰是州,有惠政,因名。旧《图经》云:彭阜耸其西,关山列其东。是也。与彭山相接者曰钦山,在州西二十里。
233 大浮山在州西南百三十五里。亦名独浮山。跨石门、武陵、桃源三县界,中多石室、石坛及诸溪洞之胜。又铜山,在州西南四十里。相传山产铜,永乐间置冶于此。又将军山,在州南六十里。《志》云:高百馀丈,周三十里。相传汉纪将军信曾寓于此。
234 ○澧水州南三里。源出慈利县西之历山,东流会水,又东经石门县,会渫水,又东至州城下。州北七十里之涔水,州东二十五里之澹水,俱流合焉。下流入于洞庭。《楚辞》:濯余于醴浦。虞喜云:即澧水。亦曰兰江,以多兰蕙而名。亦曰绣水。《志》云:澧水经州东二里,水流旋折如绣云。
235 涔水在州东北。《水经注》:涔水出作唐西北天门郡界,南流经涔坪屯,屯曷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于澧水。又茹溪,在州西北百六十里,源出龙茹山。昔楚庄辛说楚王饮茹溪之流,即此。○盐井,在州北八十里,水咸苦。明初,立场煎盐,不成而废。
236 ○三江口关州西北二十里。又州西北七十五里为古城关,皆昔时置戍屯兵之所。今古城关旁有营门遗址。又州北七十里有粮仓哨,其地本名泗水口,东接安乡湖口,北连荆江,每值水溢,荻芦蔽岸,支港四通,为盗贼渊薮。隆庆三年,设哨于此,增置官兵,为防御之计。
237 新城镇州东三十里。晋车胤尝寓此。唐李泌为州刺史,更筑新城。元因置新城镇。又有陶家市山寨,在州西。北宋尝徙州寓治此。○嘉山镇,在州东三十里,有巡司。又州东二里有兰江水马驿,州南六十里有清化马驿,北六十里有顺林马驿。又有水东递运所,在州东三十里。
238 安乡县州东南一百二十五里。东北至华容县九十里。汉孱陵县地,属武陵郡。后汉分置作唐县。东晋侨置南义阳郡。梁又置安乡县,为义阳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澧州。唐、宋因之。县无城,今编户十里。
239 ○作唐城在县东北。后汉建武二十六年,分孱陵县置作唐县,属武陵郡。晋属南平郡。永嘉末,杜作乱,荆州刺史王澄击之,军于作唐,是也。宋、齐因之。隋平陈,郡废,改县曰孱陵,属澧州。唐贞观初,省入安乡。《志》云:县南二十五里有杨城,宋绍兴中,贼杨么所筑也。
240 ○黄山县北六十里。土石皆黄,一名金峰。又北有小黄山,昔人保障其上,城址犹存。
241 ○澧江在县城西。南流而东折至华容县,入于洞庭湖。一名长河。《志》云:县西七十里澧江上有马波渡,相传马援征五溪蛮,渡兵于此。又涔水在县北,流经澧州界,入于澧水。涔水之北曰涔阳,有涔阳镇,入公安县界。
242 大鲸湖在县西北二十里。延袤数十里,下流入澧江,而达于洞庭。又大通湖,在县南二百里,接沅江县界。《志》云:县境湖池溪港之属,凡数十计,皆汇流注于洞庭。○景港在县东北四十里,上通荆江,下达洞庭湖。一名景源港。又夹港,在县北六十里,与荆州府石门县接界。
243 ○石龟市县西四十里澧水上。旧为商民环聚处。又县南三十里有顾市,元时置驿于此。今废。今有南平水驿在县南。
244 石门县州西九十里。南至常德府桃源县百二十里,北至荆州府夷陵州长阳县三百七十里。汉置零阳县,属武陵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永安六年,分置天门郡治此。晋以后因之。陈改石门郡,仍为治。隋罢郡,改县曰石门,属澧州。今土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245 ○石门山县西二十五里。岩石壁立如门,县以此名。或以为即孙吴永安中山石自开处,误也。又县东一里有天门台山,顶方正如台,二小溪合流,台下为天门桥。又县西北一里有方顶山,山顶方平。○层步山,在县东北三里。《水经注》所谓澧水东历层步山者也。外望如一,内有三重,亦谓之层山。
246 夹山县东南三十里。周回三十里,高二百馀丈,两峰并峙,故名。○仙客山,在县北十五里,高岩陡峻,一径萦纡。又黄石山,在县西北二百十里,有溪出雄黄。
247 ○澧水在县西。自慈利县流入,又东经澧州境。○渫水,在县西百七十里,流经水南山、鲤鱼山,合阳泉南溪之水,至县西四十里入于澧水。《志》云:县西北四十里,又有道水,下流亦入于澧水。
248 ○台宜寨在县西北。宋置。或云即今添平所也。又县西十五里有将军渡,渡口有石如将军状,因名。路通九溪、添平、麻寮诸处。洪武中,九溪卫拨军把守于此。
249 慈利县州西一百六十里。东至石门县八十里,南至常德府桃源县二百十里。本汉零阳、兖二县地。隋开皇九年,置零陵县,属崇州。十八年,改曰慈利县。大业初州废,县属澧阳郡。唐属澧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慈利州。明初复为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十一里。
250 ○兖城县西二百四十里。汉兖县,属武陵郡。后汉因之。永和二年,武陵蛮叛,围兖城,是也。晋仍属天门郡,后废。宇文周时,后梁尝置衡州于此。隋开皇中,又于故城西南一里置崇义县。十八年,改衡州曰崇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澧州。唐初因之。麟德元年,以崇义并入慈利。○中城,在县西。后汉建初三年,武陵中蛮反。五年,荆豫诸郡兵讨平之。三国吴置中县。晋因之,属天门郡。刘宋元嘉十八年,天门蛮田向求等反,破中,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遣军讨平之。齐、梁属天门郡。隋废。
251 白抵城在县西北。高千仞,四面绝壁,上广十馀里。宋建炎中,土寇廖辛据此为城,一名廖城。又有石柱城,山崖有石,壁立如柱。《志》云:县东五里有白公城,四面有门,相传楚白公胜所筑。又有蛮王城,在县东三十里茶林山顶。《郡志》:县南二百里有旧县治,洪武初废,迁县于今治。
252 ○崇山县西三十里。相传即舜放兜处。《国语》:内史过曰: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隋置崇州,盖以山名。又九度山,亦在县西三十里,上有石形似楼,名仙人石楼。下有九度水,蛮居其侧,曰九度蛮。明初,九度蛮作乱,谓此。○骑龙山,在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有黑龙泉,下流溉田。又铜盘山,在县东四十里,铜盘水出焉,下注为滩。《元和志》:铜盘、连钱、石马,澧阳之险滩也。又琼云山,在县东五十里,高耸干云,根蟠四十里。
253 天门山县西南百八十里。旧名松梁山。有十六峰环列,最高者为天门。沈约云:松梁山顶有石开处数十丈,其高以弩仰射不至,谓之天门。孙吴因以名郡。又有赤松山,在县西百六十五里,与天门山对峙。《郡志》云:山在县东百十里。
254 茅花岭县南三十里。高峻为群峰之冠。又百丈岩,在县西北六十里,一名百丈峡。东北至九溪卫七十里。石崖两面对峙,高逾百丈,中有小峡,长三十里,流泉峻急,古木槎牙。峡畔有路,通永定卫,最险。
255 燕子洞县东南三里。岩洞深广,可藏数千人。岩后有穴,秉炬可入。又县西有马涡洞,县南二十里有雷公洞,县西北又有水沉洞,皆深广。或曰:《汉志》酉水出兖县酉源山,即水沉洞也。○桃花洞,在县西三百里。宋熙宁中,蛮彭仕义反,澧州守郭逵破之于桃花洞,即此。又宾郎洞,在县西北二百里茅冈寨南,群蛮往来之径,一窦而入,后有大门,过此即为犬界。昔犬人侵扰,邀击而后屈伏,与之盟,画此为界。
256 ○澧水发源县西三百里之历山。始出甚微,东过武口,又东流径茹溪县境,诸水俱注之。又东会于水,东南流入石门县境,水涨则溪涧合流,每多湮溺之患。
257 水在县西二里。源出永顺宣慰司界,东流至索溪,通四十八涧水为一,南至观嘉渚,汇于澧水,谓之后江。《志》曰:县有双溪,乃前后江合流之口。有芙蓉洲,至菱花渡而合,为一邑之胜。
258 ○温阳关在县西。明洪武三年,蛮酋覃连构诸洞为乱,命周德兴讨之,至慈利,守险以拒,德兴出奇兵,破其数栅,直捣温阳关,拔之,贼遂溃。既而为伪夏所据。六年,命汤和等伐蜀,周德兴分兵取蜀之龙伏隘,进夺覃温阳关,和克归州,遣赵雄等取桑植容美洞,会德兴兵攻茅冈覃寨,克之。容美,见施州卫,盖与桑植接界也。又安福寨,在县西北。其在县境者,又有索口、西牛、武口、澧川凡数寨,俱宋置,为戍守要地。今分见下九溪、永定诸卫所。
259 覃寨在县西。明初,覃作乱,命杨讨之,进抵覃寨。贼下山迎敌,败之,乘胜追至半山。山势险峻,其寨三面岩险,下俯江水,一面仅有一路,才通一人,乃回驻山下,攻围久之,贼遁入溪洞。引还,既而大兵取蜀,周德兴克其覃寨,即此。○羌口镇,在县东九十里。成化初,洞贼出没于此,分设官兵戍守。《志》云:县西北七十里,有废宜冲驿,旧通辰沅云贵之路。明洪武中,以路险废之,迁驿于常德府。
260 附见:
261 澧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二十五年建。
262 永定卫在慈利县西北百八十里。西南至永顺宣抚司百二十里。明初,置戍于夷徼羊峰地,隶永顺宣慰司。洪武三年,编栅为城,简沔阳、安陆、黄州、襄阳诸军充戍,曰羊山卫。后以屯饷艰阻,改置今卫,临庸水之阳,名曰大庸。建文初,更名曰永定,隶湖广都司,城周九里。今亦设永定卫。
263 ○龙伏关卫西北百二十里,亦曰龙伏隘。明初伐蜀,别将周德兴取其龙伏隘,是也。又有后坪关,在卫东南四十里,皆永顺夷出没处,旧置兵戍守。又有黑崇关,在卫东南百三十里,亦有兵戍守,所谓永定三关也。今废。
264 茅冈寨在卫东北。《志》云:东南去慈利县二百里,亦曰茅冈隘。明初伐蜀,周德兴引兵道此,克其隘。正统中,招抚蛮户,立其酋为峒长。其附近又有金藏、桑汉二隘,太平、百丈、新政三关,旧俱设兵戍守。
265 守御大庸千户所卫西南三十里。东至县二百十五里。明建文初,改大庸卫曰永定,而别建大庸所于卫城西桑溪关。永乐初,始迁今所。城周二里有奇,今亦置大庸所。
266 ○那平关在所境。《志》云:所有那平、边岩下、青鱼滩三关,旧皆为戍守处。又有罗城峒,在所西,本蛮峒。宋嘉二年,罗城峒蛮寇澧州,州兵击却之。
267 九溪卫在慈利县北九十里。西南至永定卫二百八十里。本宋之索口寨,后废为市。有九溪会流,故名。洪武初,编栅为城,授土酋戍守。二十二年,叛,寻讨平之。始城其地,为九溪卫,隶湖广都司。城周八里有奇,属所三,安抚司一。今亦设九溪卫。
268 ○天马山卫东五里。远望屹立,锁断江流,形如天马。卫东三十里又有尖山,山峰尖耸,绝顶有泉。又南山,在卫南,绵亘数十里,或起或伏,军民杂处,耕植其间。又麻山,在卫西南十五里,屹然屏立,峰峦起伏,平坦处可以种植。
269 马鬃岭卫北三十里。壁立万仞,险不可测,岭路窄小如马鬃然。《志》云:卫北有紫驼峰,西北有马颈峰,两峰对峙,夹索口溪,高险卓绝。草木之利,军民所资。又茅花岭,在卫西八十里,高耸接天。其西北又有汆洞,洞下有石壁如门,中深远,溪水穿门南出,名鲁阳溪,经卫南合索口溪。又白马洞,在卫东三里,下有溪,自鲁阳溪分流合水,亦曰白马溪。
270 ○水在卫西。自永顺界流入卫境,环城西南东三面,其形如带。又东会于澧水。○秀水,在卫西南,源出麻山,绕流至小渚,合于水。《志》云:卫东有守野潭,即水、秀水合流处也。又大庸水,在卫西南,出永定卫界,经卫南又东至慈利县西,合于澧水。
271 索口溪在卫治南。《志》云:卫东北有喝堡溪、斗溪、王富溪,卫东有龙馆溪、书院溪、大富溪、大河溪,卫南又有下阑溪,合索口溪为九溪。今索口已湮。
272 ○油罗关在卫境。《志》云:慈利有油罗、大泉、于制、野鸡等关,俱永定卫军戍守。
273 守御添平千户所在慈利县北百五十里。本宋台宜寨地。明初,土酋归附,洪武二年置。今所无城。初属常德府,后改今属。
274 ○马头山在所东。所西有马鞭崖,与此对峙。又有颇河山,在所北。
275 ○南河在所西,东流南注,下流亦入于水。
276 ○鹞儿隘在所境。《志》云:添平所属十隘,曰鹞儿、龙溪、长梯、磨冈、遥望、渔洋、石磊、忠靖、走避、细沙是也。
277 守御麻寮千户所在慈利县北三百里,本夷寨。洪武四年建所,无城。初隶常德卫,后改今属。
278 ○鼓城山所南十五里。又所东有野九山,西有狮子崖,溪涧出焉,东南流入卫境,合于喝堡诸溪。
279 ○临羊寨在所北。《志》云:麻寮所属十隘,曰黄家、九女、靖女、栏刁、青山、山羊、樱桃、曲溪、梅梓、宋所等隘是也。与添平十隘俱设官兵,以防御贼寇。
280 守御安福千户所在慈利县西北二百九十里。所扼诸洞之口。洪武四年设于酉水北,隶大庸卫。二十三年,移建于酉水之西,地名瓦窑冈,改隶九溪卫。城周五里有奇。今亦置安福所。
281 ○前山在所治南,登山可以尞望。又有竹寨山,在所北。
282 ○八斗溪在所北。绕城而西,合永定诸溪水入卫境,合喝堡诸溪,亦名酉水。
283 桑植安抚司在九溪卫西北四百里。元置,以羁十八洞蛮。洪武二十三年归附,永乐四年,复置安抚司,治上下二峒,属九溪卫。
284 ○当打崖在司西南。其崖崩裂,世传雷所击也。往来者缘梯而过,称为险绝。又司西有山曰军马战,以高险难越也。司南为杨公坡,亦险峻,登陟甚艰。
285 ○小涧在城西南。有两涧合流,盘旋司南,不通舟楫。
286 ○桑植峒在司境。《志》云:司自上下峒以外,所辖凡十八洞:桑植、美坪、朝南、那步、人士、黄河、鱼龙、夹石、若南、捍坪、蚕辽、金藏、柘山、烂岩、黄家、板山、龙潭、书洛,是也。皆苗獠出没处。
URN: ctp:ws38359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