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讀書雜志》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 |
1 | 高𨞄王念孫 |
2 |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鬵谷水 在谷水》 |
1 | 漢中郡安陽鬵谷水出覀南,北入漢,在谷水出北南入漢。念孫案:鬵谷水谷字涉下文在谷水而衍《水經》鬵作涔〈沔水篇〉云:沔水東過魏興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注》云:涔水出覀南而東北入漢卽〈地理志〉文也涔水篇曰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北至安陽縣南入於沔涔下皆無谷字在谷水沔水注作左谷水亦於義為長。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新都谷》 |
1 | 廣漢郡雒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念孫案:新都下衍谷字新都乃縣名非谷名也《華陽國志》曰李冰導洛通山水出𤄗口經什邡與郫別江㑹新都大渡水經江水《注》曰:洛水出洛縣章山又南巡洛縣故城西又南逕新都縣與緜水湔水合是其證漢新都故城在今新都縣東。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小江入》 |
1 | 蜀郡有小江入拜行千九百八十里忿孫案入當為八字之誤也,謂此八小江幷行千九百八十里也下文曰:遼西郡有小水四十八幷行三千四十六里鬱林郡有小谿川水七幷行三千一百一十里九眞郡有小水五十二幷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日南郡有小水十六幷行三千一百八十里皆其證也。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木官》 |
1 | 嚴道有木官。念孫案:木當為橘寫者脫其右半耳左思〈蜀都賦〉戶有橘柚之園劉逵注引〈地理志〉曰蜀郡嚴道有橘官下文巴郡朐忍魚復二縣並云有橘官。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七 二千》 |
1 | 湔氏道〈禹貢〉㛰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東南至江都入海過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趙氏《水經注》釋曰今本《漢書》誤也宋本是過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禹貢〉錐指曰今江水所過於漢為蜀郡揵為巴郡南郡長沙江夏豫章廬江丹陽會稽、廣陵,凡十郡一國。易祓曰:江源自松州交川縣至夷陵,凡四千三百三十里自夷陵至泰州凡三千六百三十里是江自松潘至泰州行七千九百六十里自泰州至海門又四百里通計八千三百餘里據此則俗本《漢書》固非而宋本亦未合也念孫案:後人所記江行里數未必與《班·志》原文相符口志但云至江都則里數固不及八千也錐指又云:行二千六百六十里二當作八或是七其言或是七者正與趙氏所見宋本合又《說文繫傳》水部江下引《漢·志》云過郡九行七千六百六十里郡數里數皆與宋本同則是舊本相承如此今據以訂正。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𨚲䣕》 |
1 | 楗為郡𨚲䣕。念孫案:𨚲本作存此因鄔字而誤加阝也《說文》曰:存鄔揵為縣而無𨚲宇自《玉篇》始有之而字書韻書皆仍其誤《水經》作𨚲䣕亦後人所改《華陽國志》《晉書》尚作存鄔且師古《注》鄔字有音而𨚲字無音則本作存明矣。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則禺同山》 |
1 | 越舊郡靑蛉則禺同山有金馬碧雞。念孫案:《華陽國志》曰靑蛉縣禺同山有碧雞金馬𭄘逵注〈蜀都賦〉引〈地理志〉曰金馬碧雞在越舊靑蛉縣禺同山則禺同山上不當有則字未知何字之誤或此處尚有脫文也。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池》 |
1 | 益州郡俞元池在南橋水所出東至母單入溫。念孫案:池上脫南字池在縣南故曰:南池《水經》溫水《注》曰:橋水上承兪元之南池東流至母單縣注於盜卽本〈地理志〉。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臘》 |
1 | 收靡南山臘涂水所出。念孫案:臘下脫谷字《水經》若水《注》曰:涂水導源收靡縣南山臘谷卽本〈地理志〉。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脫三字》 |
1 | 巴郡秦置屬益州。念孫案:桓九年《左傳》巴子使韓服告于楚《正義》曰:〈地理志〉巴郡故巴國據此則巴郡秦置下當有故巴國三字而今本脫之應《注》云:左氏巴子使韓服告楚正釋此三字也。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潛水 徐谷》 |
1 | 宕渠符特山在西南潛水西南入江不曹水出東北南入灑徐谷。念孫案:潛水本作灑水卽下文入灑之灑今作潛者後人以《水經》攺之也《說文》滯水出巴郡宕渠西南入江潛涉水也一曰漢為潛是出巴郡宕渠入江者字本作潛《水經》作潜者僧字耳又案不曹水出東北南入灑潔下不當有徐谷二字《水經》潛水《注》云:宕渠縣西北有不曹水南逕其縣下注潛水不言入瀾徐谷也徐谷二字未知何字之譌。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東漢水》 |
1 | 武都郡武都東漢水受氏道水一名沔。念孫案:東字後人所加下文隴覀郡氐道下云養水東至武都為漢不言東漢也志言覀漢水者別於漢水而言之若漢水則本無東漢之稱。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循成道》 |
1 | 循成道。念孫案:「循」當為「脩」。隸書「循、脩」二字相似,傳寫易譌《魏書·地形志》《隋書·地理志》《水經·漾水注》竝作脩城。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至武都》 |
1 | 隴覀郡氏道〈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為漢。念孫案:至上脫東字〈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卽《班·志》所本《說文》漾水出隴覀豲道東至武都為漢《水經》云漾水出隴覀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皆本《班·志》。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覀漢》 |
1 | 覀〈禹貢〉嶓冢山覀漢所出。念孫案:覀漢下脫水字。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脫三字》 |
1 | 東南至江州入江。念孫案:此下脫有置官三字《水經》漾水《注》曰:鹽官水北有鹽官在嶓冢西五十許里相承營煮不輟味與海鹽同故〈地理志〉云西縣有鹽官是其證。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脫七字》 |
1 | 金城郡河關。念孫案:《水經·河水注》引〈地理志〉曰漢宣帝神爵二𭘾置河關縣則此縣下當有宣帝神爵二𭘾置七字而今本脫之也。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宣帝神爵二𭘾置》 |
1 | 破羌宣帝神爵二𭘾置《水經注》曰:湟水東逕破羌縣故城南應劭曰:漢宣帝神爵二𭘾置全氏謝山據此謂宣帝神爵二𭘾置七字乃應劭《注》非《班·志》原文今本脫應劭曰三字。念孫案:上文之河關下文之允街竝云宣帝神爵二年置則此亦《班·志》原文非應劭《注》也《水經注》所引乃應劭地理《風俗記》耳淇水《注》曰:白溝又東北逕平恩縣故城東地理《風俗記》曰漢宣帝地節三年置是其比例也或曰:旣係《班·志》原文善長何以不引《班·志》而引地理《風俗記》乎曰西河郡鴻門下云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中出此《班·志》原文也而《水經·河水注》以為地理《風俗記》文日南郡下云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此《班·志》原文也而《水經》溫水注亦以為地理《風俗記》文然則《水經注》中固有不引《班·志》而引地理《風俗記》者矣古扶風渭城下云故咸陽此《班·志》原文也而《水經·渭水注》則云渭城文穎以為故咸陽彼言文穎以為故咸陽猶此言應劭曰:宣帝神爵二年置也豈𢔶因應劭曰:三宝而遂謂其非《班·志》原文乎。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脩遠 溝𢯱》 |
1 | 允街,莽曰脩遠。念孫案:脩遠下脫亭字王莽攺允吾為脩遠故攺此縣為脩遠亭也又朔方郡非曰溝𢯱渠按葬曰溝𢯱亭今本亦脫亭字皆當依《水經注》補。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鹽羌》 |
1 | 臨羌非曰鹽羌。念孫案:鹽羌當依《水經注》作監羌凡縣名上一字稱臨者王莽多改為監。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南𥷸端水 其澤》 |
1 | 敦煌郡冥安南𥷸端水出南羌中覀北入其澤溉民田應劭曰:冥水出北入其澤。念孫案:南𥷸端水南字涉下文南羌而衍《太平御覽》州郡部十一引此作𥷸端水出羌中無南字又案覀北入其澤及應注冥水出北入其澤兩其字疑皆冥字之譌葢縣曰冥安本因冥水以𢔶名而冥水所入之澤因謂之冥澤猶菏水出於菏澤因謂之菏水也故曰:冥水出北入冥澤冥澤既為冥水所入又為𥷸端水所入故曰:𥷸端水覀北入冥澤也若云入其澤則大為不詞。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威成》 |
1 | 北地郡莽曰威成。念孫案:威成當依《水經注》作威戎。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出東覀入洛》 |
1 | 直路沮水出東覀入洛。念孫案:洛在沮東不𢔶言覀入洛《說文》作瀘云瀘水出北地直路覀東入洛《水經》曰沮水出北地直路縣東過馮翊救祔縣北東入於洛則此文本作沮水出覀東入洛明矣。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入河》 |
1 | 歸德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又前左馮翊衰德下云洛水東南入渭《禹貢錐指》曰歸德下云洛入河褱德下云入渭葢雜採古記故有不同其曰入河者以二水合流渭亦可稱洛耳。念孫案:入河二字後人妄加之也洛水出北蠻夷中記其所出也洛水東南入渭記其所入也《說文》云洛水出北地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淮南·地形篇》洛出獵山。高《注》云:獵山在北地西北夷中洛水東南流入渭皆本〈地理志〉而但言入渭不言入河則志無入河之文明矣記大川所入而前後異文《漢·志》從無此例東樵曲為之說非也或曰:一水而前後兩見或記其所出或記其所入《漢·志》亦有此例乎曰有隴西郡氏道下云〈禹貢〉養水所出東至武都為漢武都郡武都下云漢水受氏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漁陽郡白檀下云濡水出北蠻夷中遼西郡肥如下云濡水南入海臨渝下云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交黎下云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鬱林郡臨塵下云有斤員水領方下云斤員水入海皆一水兩見而分記其出入洛水亦猶是也下文郁郅下云泥水出北蠻夷中亦不記其所入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圜水》 |
1 | 上郡白土圜水出西東入河師古曰:圜音銀又下文西河郡圜陰惠帝五年置莽曰方隂師古曰:圜字本作圆縣在圓水之陰因以為名也王莽攺為方陰則是當時已誤為圜字今有銀州銀水卽是舊名猶存但字變耳又下文圓陽師古曰:此縣在圆水之陽又〈匈奴傳〉居于覀河圜洛之閒晉灼曰:目音嚚《三倉》作圁師古說與〈地理志〉同又《史記》仞奴傳居于面河圜洛之閒《集解》徐廣曰圜在覀河音銀《索隱》圜晉灼音嚚《三蒼》作周〈地理志〉云圜水出上郡白土縣覀東流入河韋昭云:圜當為園續《郡國志》及太康地志竝作圖字也念孫案:圜與園聲相近古無園字故僭圜為之韋顏竝以圜為圁之誤,非也王莽誤以圜為方圓之圜,故攺圜陰為方陰而圜陰之圜實非誤字《史記》《漢書》之圜水圜陰圜陽圜洛其字皆不作圎漢平周鉦所紀縣名有平周平定圜隂漢印有圜陽宰印少室神道石闕銘開母廟石闕銘竝有覀河圜陽馮寶劉寬碑陰有覀河圜陽田桓是周水之圓古皆作圜也王莽誤攺圜陰為方陰即古無圜字之明證故《說文》有圜無圜。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可㸐》 |
1 | 高奴有洧水可㸐師古曰:㸐古然火字。念孫案:可㸐本作肥可㸐肥者膏也此謂水上之肥可然非謂水可然也脫去𦘺字則文不成義《水經注》引〈地理志〉曰高奴縣有洧水𦘺可難又云:水上有𦘺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稱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筐注地為溝水有𦘺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水𦘺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洧水也據此則志文原有𦘺字而師古不為作解葢所見本已脫之矣古者謂膏為𦘺故此云𦘺可難而《說文》亦云:膏𦘺也肪𦘺也將腸閒𦘺也段氏《說文注》不𢔶其解乃謂此三𦘺字皆脂字之調豈其然乎。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火從地出》 |
1 | 覀河郡鴻門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也。念孫案:地下脫中字火從地中出謂從井中出也〈郊祀志〉祠天封苑火井於鴻門如淳曰:〈地理志〉覀河鴻門縣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中出《水經注》引地理《風俗記》文與此同皆有中字。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原高》 |
1 | 五原郡成宜中部都尉治原高覀部都尉治田辟《水經》河水注原高作原亭云河水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又東逕原亭城南闕馴《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念孫案:作原亭者是也亭所以守也中部都尉治原亭覀部都尉治田辟師古讀辟為壁壁亦謂築城以守也〈匈奴傳〉曰漢使灮祿徐自為出五日塞築城障列亭至盧朐是也。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樓煩鄕 富代》 |
1 | 鴈門郡隂館樓煩鄕景帝後三年置莽曰富代。念孫案:樓煩上當有故字言陰館縣乃故樓煩鄕景帝後三年始置縣也志文若是者多矣脫去故字則文義不明水經濕水注正作故樓煩鄕富代《水經注》作富臧亦於義為長。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入沽》 |
1 | 代郡且如于延水出塞外東至廣甯入沽師古曰:沽音姑又音故又下文平舒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沽。念孫案:沽皆當為治字之誤也上文鴈門郡陰舘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師古曰:治音弋之反卽此水也《水經》濕水《注》曰:濕水一曰治水又曰:㶟水東逕下洛縣故城南又東左𢔶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元鎭西長川城南小山東至且居縣故城南東南流注於瀑水〈地理志〉曰于延水東至廣甯入治非矣是于延水入治非入沽也又案澡水《注》曰:祁夷水出平舒縣東東北至桑乾故城東而北流注於濕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縣北至桑乾入潔是也濕水卽治水是祁夷水入治非入沽也又案下文漁陽郡漁陽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此卽今之白河源出直隸赤城縣邉外東南至天津縣由直沽入海者也非于延祁夷二水所入且廣甯桑乾皆治水所經非沽水所經則此志入沽明是入治之說師古音姑又音故胥失之矣。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參合 虖池別》 |
1 | 鹵城虖池河東至參合入虛池別齊曰參合當是參后之譌參后縣属勃海虛池所經也若參合故城在北塞之外限隔重山非虖池所𢔶至矣。念孫案:齊說是也摩池別下當有河字下文河閒國弓高下云虖池別河首受虖池河是其證。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溫餘水》 |
1 | 上谷郡軍都溫餘水東至路南入沽。念孫案:溫餘本作㶟餘㶟省作漯,與濟𤂽之𤂽相亂,因譌而為濕又譌而為溫戴先生《水經注校本》已詳辯之,而師古㶟字無音,則所見本已譌為溫矣。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樂陽水 入海》 |
1 | 且居樂陽水出東東入海。念孫案:樂陽當為陽樂入海當為入沾《水經·沽水注》曰:陽樂水出只居縣引〈地理志〉曰水出縣東又曰:陽樂水東南合赤城河又東南入沾水是其證今猶謂之陽樂河出宣化府龍門縣西娘子山東南至鵰鶚堡合南河又東至赤城縣入沽河與《水經注》合其入沽之處在赤城縣南界尚未出山不𢔶言入海也此涉下文沽水入海而誤。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厗奚》 |
1 | 漁陽郡厗奚孟康曰:臣音題。念孫案:臣皆當為虎韻書虒厗二字竝有題音易於相亂又隸書雁字或作雁形與臣亦相亂故虒誤作厗。《續漢書·郡國志》《水經·鮑邱水注》竝作傂奚,傂字以虒為聲,則《漢·志》之本作虒奚甚明。《集韻》厗虒二宇竝田黎切厗字注引《說文》唐厗后也脫字《注》云:脫奚縣名是厗字自為唐厗后而等虒則為虒奚縣作厗奚者誤也。《太平御覽·州郡部八》引《十道志》云檀州本漢虒奚縣,又引《漢·志》虒奚屬漁陽。虒音題。則宋初本尚不誤。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洫水 蠻夷》 |
1 | 白檀洫水,出北蠻夷。師古曰:「洫」音呼鶪反。《漢書攷異》曰:案:《水經注》:濡水流逕漁陽白檀縣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縣北蠻夷中。葢酈元所見之《漢書》,本作「濡水」,不知何時譌「濡」為「洫」,師古不能正也。漢之白檀縣在今古北口外,灤水所經。濡、灤,古今字,別無洫水之名。。念孫案:錢說是矣,而未盡也。余謂出漁陽白檀塞外之濡水,字本作「渜」,從水、耎聲。「耎」俗作「軟」,故「渜」從其聲,而音「乃官反」,聲相近故也。若出涿郡故安之濡水,則字從「需」聲,而讀若「儒」。兩字判然各異。《說文》: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淶,不言出漁陽白檀北蠻夷中也。今本《漢·志》《水經》「渜」字皆譌作「濡」,學者莫能是正。余謂隷書「需」字或作「𦓔」,與「耎」相似,故從「耎」之字多譌從「需」。渜水之為濡水,猶〈士𠷔禮〉「渜濯棄于坎」之「渜」,〈𠷔大記〉譌作「濡」也。「渜」與「洫」字形相似,故「渜」譌為「洫」;若本是「濡」字,不𢔶譌為洫矣。又考《水經注》:濡水一名難水,又云:「濡、難聲相近,狄俗語譌耳。」葢其字本從「耎」聲,故聲與「難」相近,今人謂之「灤河」,聲與「耎」亦相近也。《集韻·平聲二十六桓》:渜,奴官切,水名,在遼覀𦘺如,或作「濡」。云「渜水在遼覀𦘺如」,卽本於《漢·志》;而又云「或作濡」,則仍為俗本所惑。然以「渜」為正文、而以「濡」為或字,則固非無據而云然矣。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灅水》 |
1 | 右北平郡俊靡灅水,南至無終東入庚。師古曰:灅音力水反又音郞賄反宋祁曰:㶟當作㶟。念孫案:《說文》㶟水出右北平俊靡東南入庚從水壘聲《玉篇》力水切《水經》鮑邱水《注》云:灅水出右北平俊靡縣東南流逕石門峽又西南入於庚水引〈地理志〉㶟水云云其字皆作灅不作㶟子京言灅當作㶟,葢誤以為出鴈門陰舘之㶟水矣。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海陽》 |
1 | 遼西郡𦘺如濡水南入海陽。念孫案:陽字涉上文濟陽而衍《水經》雖云濡水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於海然可言入海不可言入海陽也且善長駁之云:濡水東南至系縣謁石山南入海而不徑海陽西也葢經誤證耳據此則湏水入海之處在絫縣而不在海陽也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四𭘾》 |
1 | 元菟郡武帝元封四𭘾開心孫案四𭘾《水經》遼水注作三汞是也〈武帝紀〉〈朝鮮傳〉並作三𭘾樂浪。 |
2 | 郡下亦云:元封三𭘾開。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水》 |
1 | 鬱林郡定周水首受無斂入漂。念孫案:水上脫周字水經曰:𡥅水出楗為郁鄔縣東南至鬱林定周縣為周水又東北至潭中縣注於潭《注》云:𡥅水東逕牂柯郡之毋斂縣北而東南與毋斂水合又東逕鬱林定周縣為周水又溫水《注》曰:漂水東流逕鬱林郡潭中縣周水自覀南來注之皆其證。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入高要》 |
1 | 合浦郡臨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鬱。念孫案:入高要當為至高要《水經》溫水《注》曰:牢水出交州合浦郡臨允縣北流逕高要縣入於鬱水高要縣屬蒼梧卽今肇慶府高要縣也臨允縣在今新興縣南。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十八𭘾》 |
1 | 甾川國故齊文帝十八𭘾別為國。念孫案:十八𭘾當為十六𭘾《水經·巨洋水注》作十八𭘾則善長所見本已誤。〈高五王傳〉曰:分齊為六國盡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為王齊孝王將閭濟北王志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膠西王印濟南王辟光孝文十六𭘾同曰俱立諸侯王表及《史記·漢興以來諸侯表》〈齊悼惠王世家〉竝同《漢紀》亦同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三石山》 |
1 | 膠東國下密有三石山祠。念孫案:三石當為三戶,字之誤也。《水經·濰水注》引此正作三戶,〈郊祀志〉曰宣:帝祠三戶山於下密。山𡉈今平度州覀南七十里。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慮》 |
1 | 城陽國慮。念孫案:慮當為盧字之誤也《水經》沂水《注》曰:盧川水東南流逕城陽之盧縣故葢縣之盧上里也是其證全氏謝山曰今本《漢書》盧作慮慮有盧音如昌慮取慮之類。念孫案:全說非也慮字雖有盧音而古書盧字無遞作慮者若盧通作慮則注當云慮音盧今注丙無音則本是盧字明矣。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脫四字》 |
1 | 淮陽國圉。念孫案:〈王莽傳〉其以益歲以南付新平蘇林曰陳畱圉縣莽攺曰益歲然則圉縣下當有莽曰益歲四字而今本脫之也。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脫三字》 |
1 | 梁國睢陽〈禹貢〉盟諸澤在東北。念孫案:此下當有青州藪三字。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屬豫州》 |
1 | 魯國屬豫州。念孫案:《續漢書·郡國志》云魯國本屬徐州灮武改屬豫州此記前漢郡國則當云屬徐州不當云屬豫州葢後人所改。 |
《漢書弟七 讀書雜志四·沛 沛渠》 |
1 | 卞泗水西南至方與入沛。念孫案:入沛當為入沛渠今本沛譌作沛又脫渠字沛渠者沛水分出之渠東入於泗水一名菏水卽前山陽郡湖陵下所云〈禹貢〉浮于淮泗通于河水在南者也《水經》曰濟水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其一水東南流者東過方與縣北為菏水又東過湖陸縣南東入於泗水又曰:泗水又南過方與縣東菏水從西來注之《注》云:菏水卽濟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澤也而東與泗水合於湖陵縣西六十里穀庭城下卽此所云泗水西南至方與入沛渠者也又下文蕃下云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沛渠亦當為沛渠《水經注》引此正作沛渠此言入沛渠則知上文泗水至方與入沛沛下當有渠字矣。 |
《荊州 十一𭘾 四𭘾》 |
1 | 廣陵國高帝六𭘾屬荊州十一𭘾更属吳景帝四𭘾更名江都《漢書攷異》曰州字衍高帝六𭘾封劉賈為荊王兼有廣陵之地故云属荊其時未設諸州刺史不𢔶言荊州也。念孫案:錢說是也十一𭘾當為十二𭘾諸侯王表曰高祖十二𭘾十月辛丑吳王濕以故代王子沛侯立《史記·漢興以來諸侯表》曰高祖十二𭘾更荊為吳十月辛丑初王濞元𭘾故曰:高帝十二𭘾更属吳也景帝四𭘾當為三𭘾諸侯王表曰江都易王非以景帝二𭘾三月甲寅立為汝南王二𭘾徙江都二𭘾者景帝之三𭘾也《史記·孝景紀》曰三𭘾六月乙亥徙汝南王非為江都王漢就同故曰:景帝三𭘾更名江都也。 |
《荊州 十一𭘾 四𭘾·山川林澤》 |
1 | 邑居道路山川林澤羣不可無。念孫案:山川林澤當依《漢紀》作山林川澤見《周官》大司徒。 |
《荊州 十一𭘾 四𭘾·其剛柔緩急》 |
1 | 凡民圅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念孫案:其本作有言五常之性不同故民甬五常之性亦有剛柔緩急及音聲之不同也今本有作其字之誤耳周南開雎《正義》〈小雅〉谷風《正義》釆菽《正義》《左傳》文六年昭二十一年《正義》文選〈東都賦〉注《後漢書·班固傳》注引此竝作有。 |
《荊州 十一𭘾 四𭘾·秦豳》 |
1 |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衆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秦癩吳札觀樂為之歌秦。念孫案:秦豳二字與上下文皆不相屬葢涉上文兼秦豳兩國而衍。 |
《荊州 十一𭘾 四𭘾·洋洋》 |
1 | 邶《詩》曰:河水洋洋師古曰:今邶詩無此句段氏《詩經》小學引盧氏紹已說曰《玉篇·水部》𣴱,亾爾切,亦瀰字。《集韻》瀰或作𣴱。然則洋洋乃洋洋之譌卽新臺之河水瀰瀰也《廣雅·釋邱》有𣴱字,今亦譌為洋。。念孫案:盧說是也。●缺字:「𣴱」从「芉」不从「𦍋」字本作𣴱,以芈姓之芉為聲俗書芈姓字作芉,與篆文「羊」字無異,故「𣴱」譌為「洋」也。下文引〈衞詩〉河水洋洋,則此洋洋為𣴱𣴱之譌明矣。 |
《荊州 十一𭘾 四𭘾·巫鬼》 |
1 | 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念孫案:巫鬼上原有好字此言大姬好祭而用巫故其民化之而皆好巫鬼也脫去好字則文義不明詩譜云大姬無子好巫視禱祈鬼神歌舞之樂民俗化而為之《正義》引此志正作其俗好巫鬼又云:在女曰巫在男曰覡巫是摠名故《漢書》惟言好巫《正義》兩引此皆云好巫則有好字明矣匡衡傳亦云:陳夫人好巫而民淫祀。 |
《荊州 十一𭘾 四𭘾·一都之會》 |
1 | 宛覀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念孫案:都會之閒不當有之字篇內皆言一都會無之字《史記·貨殖傳》亦。無。 |
《荊州 十一𭘾 四𭘾·𣆻畢》 |
1 | 趙地,𣆻畢之分壄,引之曰:「𣆻」上當有「胃」字,《史記·天官書·正義》引《星經》曰:「胃𣆻,趙之分野。」《晉書·天文志》引費直《周易分野》曰:「自婁十度至畢八度,趙之分野。」又引蔡邕《月令章句》曰:「自胃一度至畢五度,趙之分野。」高注《呂氏春秋·有始篇》《淮南·天文篇》竝曰「胃𣆻畢,趙之分野。」皆其證。《漢紀·高后紀》云:「胃昴畢,趙也。」卽本《漢書》,尤其明證矣。《史記正義·論例》引此已脫「胃」字。 |
《荊州 十一𭘾 四𭘾·冰紈》 |
1 | 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如淳曰:紈白熟也。臣瓚曰:冰紈,紈細密堅如冰者。師古曰:如說非也。冰謂布帛之細,其色鮮潔如冰者也。紈,素也。念孫案:冰紈謂素色鮮潔、如冰也。師古分冰、紈為二物亦非。 |
《溝洫志》 |
《溝洫志·釃二渠》 |
1 | 迺釃二渠以引其河孟康曰:釃分也師古曰:釃音山支反。念孫案:醒本作灑此後人不識古字而以意改之也〈河渠書〉作疏《索隱》曰:時《漢書》作灑《史記》舊本亦作灑字從水世昭云:疏決為灑據此則《漢書》本作灑明矣〈司馬相如傳〉決江疏河灑沈澹災〈楊雄傳〉灑沈菑於豁瀆師古竝云灑分也所宜反則此注亦作灑明矣《墨子》兼愛篇灑為九澮字亦作灑《文𨕖·南都賦》開𥩐灑流李善曰:《漢書音義》曰灑分也。所引卽孟康注。 |
《溝洫志·漑注》 |
1 | 渠成而用漑注塡閼之水漑舄鹵之地四萬餘頃。念孫案:上漑字涉下漑字而衍下言漑舄鹵之地則此句不𢔶先言漑據《注》云:引淤濁之水灌鹹鹵之田則上匈無漑字明矣上文云:竝北山東注洛欲以漑田亦是先言注而後言漑也《史記》及《水經》瀘水注《通典》㑹負二皆無上漑字。 |
《溝洫志·慮殫為河 慮亾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慮莫不王 慮有德色 慮非顧行也 慮不動於耳目》 |
1 | 瓠子決兮將柰何,浩浩洋洋慮殫為河。師古曰:慮猶恐也。念孫案:師古訓慮為恐謂恐殫為河非也下句云:殫為河兮地不𢔶甯則是巳殫為河矣今案慮猶大氐也言河水所漫之地浩浩洋洋大氏盡為河矣《荀子·議兵篇》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執詐而已矣楊倞曰慮大凡也《漢書·賈𧧼傳》慮亾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師古曰:慮大計也言諸侯皆欲同帝制而為天子之事下文曰:宗室子孫慮莫不王亦言大氏莫不王也又曰:僧父覆鉏慮有德色言大氏有德色也又曰:遂利不耳慮非顧行也言大氏非顧行也又曰:慮不動於耳目以為是適然耳言大氏不動於耳目也是慮為大氏之稱也或謂之無慮疉韻字也。高誘注《淮南·俶眞篇》曰無慮大數名也《漢書·𠊊貨志》曰天下大氏無慮皆𨮾金錢矣或作亾慮〈趙充國傳〉亡慮萬二千人師古曰:無慮大計也慮與閭古同聲而通用故〈河渠書〉作閭殫為河猶遼東之無慮縣因醫無閭山以為名也裝園謂州閻盡為河尤失之。 |
《溝洫志·弗鬱》 |
1 | 吾山平兮鉅野溢俱弗鬱兮柏冬曰孟康曰:鉅野滿溢則微魚弗鬱而滋長近冬日乃止也師古曰:孟說非也弗鬱憂不樂也水長涌溢穢濁不清故魚不樂又迫於冬白將甚困也柏讀與迫同。念孫案:顏說亦非也。河水本濁,不待汎濫而始濁。魚本生於河中,亦不以水濁而不樂也。余謂弗鬱讀為沸渭沸渭猶汾沄魚衆多之貌也楊雄長楊賦汾沄沸渭李善曰汾沄沸渭衆盛貌也河溢鉅野則其地皆魚矣故曰:魚弗鬱下文蛟龍騁兮放遠游意亦與此同迫冬曰者言時巳近冬而水猶汎濫也 |
《溝洫志·鬲》 |
1 | 自鬲以北至徒駭閒相去二百餘里。念孫案:鬲下有津字而今本脫之鬲津為九河之一而鬲乃縣名非河名九河以徒駭為極北鬲津為極南故曰:自鬲津以北至徒駭不當言自鬲以北也〈周頌〉般《正義》引此無津字亦後人依誤本《漢·志》刪之〈禹貢·正義〉《爾雅·釋水》《疏》引此竝作自鬲津以北。 |
《溝洫志·住十餘歲》 |
1 | 近黎陽南故大金隄從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頭適折東與東山相属民居金隄東為廬舍住十餘歲更起隄從東山南頭直南與故大隄㑹。念孫案:上旣言居則下不𢔶更言住住當為往言故大隄在河西而民居在隄東與水相迫故往十餘歲時民更於大隄內築直隄以自衞也下文云:內黄界中有澤方數十里環之有隄往十餘歲太守以賦民民今起廬舍其中是其證隸書從彳從亻之字多相亂故往論作作。 |
《蓺文志》 |
《蓺文志·與不𢔶巳》 |
1 | 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栗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𢔶巳魯最為近之師古曰:與不𢔶已者言皆不𢔶也三家皆不𢔶其眞而魯最近之。念孫案:旣言咸非其《本義》則無庸更言皆不𢔶其眞余謂與者如也不𢔶已者必欲求其《本義》也言三家說詩皆非其《本義》如必求其《本義》則魯最為近之也《孟子》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語意與此相似。 |
《蓺文志·后倉》 |
1 | 曲臺后倉九篇。念孫案:后倉下脫記字則文義不明據如《注》云:行禮射於曲臺后倉為記故名曰:曲臺記則有記字明矣〈儒林傳〉云后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初學記·居處部》《太平御覽·居處部五》引此竝作曲臺后倉記 |
《蓺文志·法式》 |
1 | 君舉必書所以愼言行,昭法式也。念孫案:式本作戒字之謨也言行之是者、可以為法,非者可以為戒,故曰:愼旨行,昭法戎。〈𭄘向傳〉云:言𢔶失陳法戒,是也。若作法式、則非其旨矣。《太平御覽·職官部三十三》引作「式」,則宋時本已然。舊本《北堂書妙·設官部七》作「聀」,「聀」亦「戒」之誤。《左傳·序·正義》引此正作「戒」。 |
《蓺文志·魯論語》 |
1 | 傳《魯論語》者。念孫案:語字涉上文而衍論下無語字者省文也上文傳齊論者亦無語字皇侃《論語疏》敘引劉向《別錄》云魯人所學謂之《魯論》齊人所學謂之齊論合璧所𢔶謂之古論皆其證也舊本《北堂書鈔》藝文部二引此正作傳《魯論》者無語字 |
《蓺文志·芉子》 |
1 | |
2 | 《芉子》十八篇名嬰齊人師古曰:非音弭《史記》《孟子》荀卿傳楚有《尸子》長盧阿之吁子焉《索隱》曰:吁音非《別錄》作芉子今吁亦如字也《正義》曰:〈藝文志〉芉子十八篇顏師古云音弭案芋子是齊人阿又屬齊恐顏公誤也。念孫案:《正義》說是也非有呼音故《別錄》作芋子《史記》作呼子作芋者字之誤耳。 |
《蓺文志·武帝時說》 |
1 |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說忿孫案〈古今人表〉捷子在尸子之後鄒衍之前或作接子《史記·田完世家》自如騶衍淳于髠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正義》曰:接子齊人〈藝文志〉云接子二篇在道家流是捷子乃六國時人非武帝時人武帝時說四字乃涉下條注武帝時說於齊王而衍。 |
《蓺文志·君人》 |
1 | 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念孫案:君人當為人君《穀梁傳》序疏《爾雅》序《疏》引此皆不誤。 |
《蓺文志·非禮》 |
1 | 見儉之利因以非禮。念孫案:《羣書治要》引此禮下有樂字是也《墨子》有節用節葬非樂三篇故曰: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樂《穀梁》序《疏》引此已脫樂字。 |
《蓺文志·作賦以風》 |
1 | 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念孫案:風下原有諭字而今本脫之下文云: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楊子雲競為侈麗閏衍之詞没其風諭之義風譣二字正承此文言之文選皇甫謐〈三都賦〉序注《藝文類聚·雜文部二》《太平御覽·文部三》引此竝作作賦以風諭。 |
《蓺文志·門人》 |
1 | 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念孫案:門下人字涉上文兩人字而衍據《注》云:孔氏之門不用賦則無人字明矣此文本出《法言》吾子篇而《法言》亦無人字鈔本《北堂書鈔·藝文部八》《藝文類聚·雜文部二》《太平御覽·文部三》引此皆無人字。 |
《蓺文志·傳周》 |
1 | 耿昌月行度二卷傳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念孫案:傳當為傳耿昌傳周皆上姓下名。 |
《蓺文志·太歲謀》 |
1 | 太歲謀日晷二十九卷引之曰:謀當為課應劭《注》楊雄《傳》曰:課譜也上文有漢元殷周厤謀十七卷下文有帝王諸矦世譜二十卷,唐人避太宗諱書諜字作謀因萬而為謀矣 |
《蓺文志·奇胲》 |
1 | 《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如淳曰:胲音該師古曰:許慎云胲軍中約也。念孫案:《說文》奇侅非常也。《淮南·兵略篇》明於刑德奇資之數又曰:明於奇資陰陽刑德五行望氣候星龜策穢祥高《注》云:奇畜陰陽奇祕之要非常之術《史記·倉公傳》受其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術然則奇侅者非常也侅正字也胲咳資皆俗字耳脈法之有五色診奇侯術猶兵法之有五音奇侯皆言其術之非常也師古徒以奇胲用兵四字連文遂以胲為軍中約不知軍中約之字自作該非奇胲之義且奇胲二字同訓為非常若以胲為锂中約則與奇字義不相屬矣。 |
《蓺文志·所施》 |
1 | 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念孫案:所施上亦當有之字方與下句一例文選東方朔畫贊注引此有之字。 |
《蓺文志·瘲瘛》 |
1 | 金創瘲瘛方三十卷。念孫案:師古《注》瘛音在前癡音在後則瘲瘛當為瘛瘲《說文》瘛小兒瘛瘲病也諸書皆言瘛瘲無言瘲瘛者。 |
2 | 《漢書》弟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