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十五 外篇天道第十三

《卷十五 外篇天道第十三》[View] [Edit] [History]

1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五
2
河 南 郭 象 注
3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天道第十三》

1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2
〔疏〕运,动也,转也。积,滞也,蓄也。言天道运转,覆育苍生,照之以日月,润之以雨露,鼓动陶铸,曾无滞积,是以四序回转,万物生成也。
3
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
4
〔疏〕王者法天象地,运御群品,散而不积,施化无方,所以六合同归,八方款附。
5
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6
〔注〕此三者,皆恣物之性而无所牵滞也。
7
〔疏〕圣道者,玄圣素王之道也。随应垂逵,制法立教,舟航有识,拯济无穷,道合于天,德同于帝,出处不一,故有帝圣二道也。而运智救时,亦无滞蓄,慈造弘博,故海内服也。
8
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9
〔注〕任其自为,故虽六通四辟而无伤于静也。
10
〔疏〕六通,谓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谓春秋冬夏也。夫唯照天道之无为,洞圣情之绝虑,通六合以生化,顺四序以施为,以此而总万乘,可谓帝王之德也。任物自动,故日自为;晦进韬光,其犹昧閤,动不伤寂,故无不静也。
11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
12
〔注〕善之乃静,则有时而动也。
13
〔疏〕夫圣人之所以虚静者,直置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静之故静也。若以静为善美而有情于为静者,斯则有时而动矣。
14
万物无足以绕心者,故静也。
15
〔注〕斯乃自得也。
16
〔疏〕妙体二仪非有,万境皆空,是以参变同尘而无喧挠,非由饬励而得静也。
17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18
〔疏〕夫水,动则波流,止便澄静,悬鉴洞照,与物无私,故能明烛须眉,清而中正,治诸褒枉,可为准的,纵使工任之巧,犹须放水取平。故《老经》云,上善若水。此举喻前之义。
19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20
〔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为,故所照无不洞明。
21
〔疏〕夫圣人德合二仪,智周万物,岂与夫无情之水同日论邪。水静犹明烛鬓眉,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是以鉴天地之精微,镜万物之玄迹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
22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3
〔注〕凡不平不至者,生于有为。
24
〔疏〕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四者异名同实者也。欺为之美,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为平,道德用兹为至也。
25
故帝王圣人休焉。
26
〔注〕未尝动也。
27
〔疏〕息虑,于静。
28
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
29
〔注〕伦,理也。〔疏〕既休虑息,则自与虚空合德;与虚空合德,则会于真实。会于真实之道,则自然之理也。
30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31
〔注〕不失其所以动。
32
〔疏〕理虚静寂,寂而能动,斯得之矣。
33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34
〔注〕夫无为也,则莘才万品,各任其事而自当其责矣。故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此之谓也。
35
〔疏〕任事,臣也,言臣下各有任职之事也。夫帝王任智,安静无为,则臣下职任,各司忧责。斯则主上无为而臣下有事,故冕旎垂目而不与焉。
36
无为黝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37
〔注〕俞俞然,从容自得之貌。
38
〔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夫有为滞境,尘累所以婴其心;无为自得,忧息不能处其虑。俞俞和乐,故年寿长矣。
39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40
〔注〕寻其本皆在不为中来。
41
〔疏〕此四句万物根原,故重举前言,结成其美也。
42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43
〔疏〕夫揖让之美,无出唐处;君臣之盛,莫先尧舜;故举二君以明四德,虽复南北两面,而平至一焉。
44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45
〔注〕此皆无为之至也。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
46
〔疏〕用此无为而处物上者,天子帝尧之德也,用此虚淡而居臣下者,玄圣素王之道也。夫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玄圣素王,自贵者,即老君尼父是也。
47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
48
〔疏〕退居,谓晦迩隐处也。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饭山水,从容闲乐,是以天下隐士无不服从,即巢许之流是也。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49
〔注〕此又其次也。故退则巢许之流,进则伊望之伦也。夫无为之体大矣,天下何所不为哉。故主上不为冢宰之任,则伊吕静而司尹矣;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则百官静而御事矣;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则万民静而安其业矣;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则天下之彼我静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虫,孰能有为而成哉。是故弥无为而弥尊也。
50
〔疏〕进为,谓显述出任也。夫妙体无为而同尘降述者,故能抚苍生于仁寿,弘至德于圣朝,著莫测之功名,显阿衡之功绩。是以天下大同,车书共执,尽善尽美,其唯伊望之伦乎。
51
静而圣,动而王。
52
〔注〕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53
无为也而尊,
54
〔注〕自然为物所尊奉。
55
〔疏〕其应静也,玄圣素王之尊;其应动也,九五万乘之贵;无为也而尊,出则天子,处则素主。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贵也。
56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57
〔注〕夫美配天者,唯朴素也。
58
〔疏〕夫淳朴素质,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
59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60
〔注〕天地以无为为德,故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也。
61
〔疏〕夫灵府明静,神照洁白,而德合于二仪者,固可以宗匠苍生,根本万有,冥合自然之道,与天和也。
62
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63
〔注〕夫顺天所以应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
64
〔疏〕均,平也。调,顺也。且应感无心,方之影响,均平万有,大顺物情,而混进同尘,故与人和也。
65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66
〔注〕天乐适则人乐足矣。
67
〔疏〕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
68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整万物而不为戾,
69
〔注〕变而相杂,故曰羹。自圣耳,非吾师之暴戾。
70
〔疏〕圣,碎也。戾,暴也。庄子以自然至道为师,再称之者,叹美其德。言我所师大道,亭毒生灵,假令圣万物,亦无心暴怒,故素秋摇落而雕零者不怨。此明虽复断截而非义也。
71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72
〔注〕仁者,兼爱之名耳;无爱,故无所称化。
73
〔疏〕仁者,偏爱之进也。言大道开阖天地,造化苍生,慈泽无穷而不偏爱,故不为仁。
74
长于上古而不为寿,
75
〔注〕寿者,期之远耳;无期,故无所称寿。
76
〔疏〕岂但长于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灭不生,亦复何夭何寿。郭注云,寿者,期之远耳。
77
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78
〔注〕巧者,为之妙耳;皆自尔,故无所称巧。
79
〔疏〕乘二仪以覆载,取万物以刻雕,而二仪以生化为功,万物以自然为用。生化既不假物,雕刻岂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则工拙之名于斯灭矣。郭注云,巧者,为之妙。
80
此之谓天乐。
81
〔注〕忘乐而乐足。
82
〔疏〕所在任适,结成天乐。
83
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84
〔疏〕既知天乐非哀乐,则知生死。无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遣之运行,其死也混万物之变化也。
85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86
〔疏〕妙本虚凝,将至阴均其寂泊;应述同世,与太阳合其波流。
87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88
〔疏〕德合于天,故无天怨;行顺于世,故无人非;我冥于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负幽显,有何鬼责也。
89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
90
〔注〕动静虽殊,无心一也。
91
〔疏〕天地也,结动静无心之义也。
92
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
93
〔注〕常无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94
〔疏〕境智冥合,谓之为一。物不能挠,谓之为定。祇为定于一心,故能王于万国。既无鬼责,有何祸祟。动而常寂,故魂不疲劳。
95
一心定而万物服。
96
〔疏〕一心凝寂者类死灰,而静为躁君,故万物归伏。
97
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98
〔注〕我心常静,则万物之心通矣。通则服,不通则叛。
99
〔疏〕所以一心定而万物服者,祇言用虚静之智,推寻二仪之理,通达万物之情,随物变转而未尝不适,故谓之天乐也?
100
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101
〔注〕圣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为哉?天乐已。
102
〔疏〕夫圣人之所以降逵同凡,合天地之至乐者,方欲畜养苍生,亭毒韦品也。
103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104
〔疏〕王者宗本于天地,故覆载无心;君主于道德,故生而不有;虽复千变万化而常自无为。盛德如此,尧之为君也。
105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馀;
106
〔注〕有馀者,间暇之谓也。
107
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108
〔注〕不足者,汲汲然欲为物用也。欲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为臣,亦有馀也。
109
〔疏〕不足者,吸汲之辞。有馀者,闲暇之谓。言君主无为,智照宽旷,御用区宇,而闲暇有馀;臣下有为,情虑狭劣,各有职司,为君所用,匪懈在公,犹恐不足。是知无为有事,劳逸殊涂。
110
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111
〔注〕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若乃主代臣事,则非主矣;臣秉主用,则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
112
〔疏〕无为者,君德也;有为者,臣道也。若上下无为,则臣僭君德;上下有为,则君滥臣道。君滥臣道,则非主矣;臣僭君德,岂曰臣哉。于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乱,既乖天然,铃招危祸。故无为之言,不可不察。无为,君也。古之人贵夫无为。郭注此文,甚有辞理。
113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114
〔注〕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耳。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今之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亲事,故虽舜禹为臣,犹称有为。故对上下,则君静而臣动;比古今,则尧舜无为而汤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则古今上下无为,谁有为也。
115
〔疏〕夫处上为君,则铃须无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为臣,亦当亲事有为,称所司之职任;则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116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
117
〔疏〕谓三王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达,笼落二仪,而垂拱无为,委之臣下,知者为谋,故不自虑也。
118
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
119
〔疏〕宏辫如流,雕饰万物,而付之司牧,终不自言也。
120
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
121
〔注〕夫在上者,息于不能无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丝不得行其明断,后稷不得施其播植,则韦才失其任而主上困于役矣。故冕流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为,斯乃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故上下皆无为矣。但上之无为则用下,下之无为则自用也。
122
〔疏〕艺衍才能冠乎海内,任之良佐而不与焉,夫何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经》云,是谓用人之力。
123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
124
〔注〕所谓自尔。
125
〔疏〕天无情于生产而万物化生,地无心于长成而万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谓自然也。
126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127
〔注〕功自彼成。
128
〔疏〕王者同两仪之含育,顺四序以施上,任万物之自为,故天下之功成矣。
129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130
〔疏〕夫日月明晦,云雷风雨,而荫覆不测,故莫神于天。囊括川原,包容岳渎,运载无穷,故莫富于地。位居九五,威跨万乘,日月照临,一人总统,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经》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131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132
〔注〕同乎天地之无为也。
133
〔疏〕配,合也。言圣人之德,合天地之无为。
134
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旱之道也。
135
〔疏〕达覆载之无主,是以乘驭两仪;循变化之往来,故能驱驰万物;任黔黎之才用,用人韦之道也。
136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
137
〔疏〕本,道德也。末,仁义也。言道德淳朴,治之根本,行于上古;仁义浇薄,治之末艺,行于下代。故云,本在于上,末在于下也。
138
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139
〔疏〕要,简省也。详,繁多也。主道逸而筒要,臣道劳而繁冗。繁冗,故有为而奉上;简要,故无为而御下也。
140
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
141
〔疏〕五兵者,一弓,二受,三矛,四戈,五战也。运,动也。夫圣明之世,则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则偃文修武。偃文修武,则五兵动乱;偃武修文,则四民安业。德之本末,自此可知也。
142
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143
〔疏〕赏者,轩冕荣华,故利也。罚者,诛残戮辱,故害也。辟,法也。五刑者,一劓,二鲸,三刖,四官,五大辟。夫道丧德衰,浮伪日甚,故设刑辟以被黎元,既亏理本,适为教末也。
144
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
145
〔疏〕礼法者,五礼之法也。数者,计算;度者,丈尺;形者,容仪;名者,字讳;比者,校当;详者,定审。用此等法以养苍生,治乖淳古,故为治末也。
146
锺鼓之音,羽旎之容,乐之末也;
147
〔疏〕乐者,和也。羽者,乌羽;旎者,兽毛;言采鸟数之羽毛以饰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乐者,歌下调阴阳,上和时俗也。古人闻乐即知国之兴亡,治世乱世,其音各异。是知大乐与天地同和,非羽毛锺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浇浪荐兴,赏郑卫之淫声,弃云韶之雅韵,遂使羽毛一文采,盛饰容仪,既非咸池之本,适是濮水之末。
148
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
149
〔疏〕绖者,实也。衰,摧也。上曰衰,下曰裳。在首在腰,二俱有绖。隆杀者,言礼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总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述外仪,非情发于衷,故哀之末也。
150
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
151
〔注〕夫精神心衍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运动,则五事之末不振而自举也。
152
〔疏〕卫,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衍也。精神心衍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铃须精神心智率性而动,然后从于五事,即非矜矫者也。
153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154
〔注〕所以先者本也。
155
〔疏〕古之人,谓中古人也。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156
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
157
〔疏〕夫尊卑先复,天地之行也。
158
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
159
〔注〕言此先后虽是人事,然皆在至理中来,非圣人之所作也。
160
〔疏〕天地之行者,谓春夏先,秋冬后,四时行也。夫天地虽大,尚有尊卑,况在人伦,而无先后。是以圣人象二仪之造化,观四序之自然,故能笃君臣之大义,正父子之要道也。
161
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162
〔疏〕天尊,地卑,不刊之位。春先冬后,次序殷乎。举此二条,足明万物。
163
万物化作,萌区有状;
164
〔疏〕夫万物变化,未始暂停,或起或伏,乍生乍死,千族万种,色类不同,而前兆区分,各有形状。
165
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166
〔疏〕夫春夏盛长,秋冬衰杀,或变生作死,或化故成新,物理自然,非关措意,故随流任物而所造皆适。
167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
168
〔注〕明夫尊卑先后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无也。
169
〔疏〕二仪生育,有不测之功,万物之中最为神化,尚有尊卑先后,况人伦之道乎。
170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
171
〔注〕言非但人伦所尚也。
172
〔疏〕宗庙事重,叉据昭穆,以嫡相承,故尚亲也。朝廷以官爵尊卑,乡党以年齿为次第,行事择贤能用之,此理铃然,故云大道之序。
173
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
174
〔疏〕议论道理而不知次第者,虽有语言,终非道语;既失其序,不堪治物也。
175
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176
〔注〕所以取道,为有序也。
177
〔疏〕既不识次第,虽语非道,于何取道而行理之邪。
178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179
〔注〕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则物得其道也。
180
〔疏〕此重开大道次序之义。言古之明闲大道之人,先明自然之理。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181
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
182
〔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适也。
183
〔疏〕失德后仁,失仁后义,故仁义次之。
184
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
185
〔注〕理适而不失其分也。
186
〔疏〕既行兼爱之仁,又明裁非之义,次令各守其分,不相争夺也。
187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188
〔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
189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倾夺,次劝修身,政其名誉也。
190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191
〔注〕无所复改。
192
〔疏〕虽复劝令修身以致名誉,而皆须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矫性伪情以要令问也。
193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194
〔注〕物各自任,则罪责除也。
195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废。虽复因任其本性,而不无其僭过,故宜布之恺泽,宥免其辜也。
196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197
〔注〕各以得性为是,失性为非。
198
〔疏〕虽复赦过宥罪,而人心渐薄,次须示其是非,以为鉴诫也。
199
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
200
〔注〕赏罚者,失得之报也。夫至治之道,本在于天而末极于斯。
201
〔疏〕是非既明,臧否斯见,故赏善罚恶,以勖黎元也。
202
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
203
〔注〕官各当其才也。
204
〔疏〕用此赏罚,以次前序而为治方者,智之明暗,安处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贵贱咸履其位。
205
仁贤不肖袭情,
206
〔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207
〔疏〕仁贤,智也;不肖,愚也。袭,用也。主上圣明,化导得所,虽复贤愚各异,而咸用本情,终不合己效人,矜夸炫物也。
208
必分其能,
209
〔注〕无相易业。
210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异,艺能固别,才用铃分,使之如器,无不调适也。
211
必由其名。
212
〔注〕名当其实,故由名而实不做也。
213
〔疏〕夫名以召实,而由实故名。若使实不当名,则名过其实。今明名实相称,故云铃由其名也。
214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
215
〔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为臣事上,为君畜下,外以治物,内以修身也。
216
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217
〔疏〕至默无为,委之韦下,塞聪闭智,归之自然,可谓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218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219
〔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盖圣人之应进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迸也。书者,道家之书,既遭秦世焚烧,今检亦无的据。
220
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
221
〔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赏罚而九,此自然先后之序也。
222
〔疏〕夫为治之体,铃随世污隆,而世有浇淳,故治亦有宽急。是以五变九变,可举可言。苟其不失次序,则是太平至治也。
223
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
224
〔疏〕骤,数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伦序,数语形名,以为治卫,而未体九变,以自然悉宗,但识其末,不知其本也。
225
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
226
〔疏〕速论赏罚,以此驭时,唯见枝条,未知根本。始,犹本也,互其名耳。
227
倒道而言,在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
228
〔注〕治人者叉顺序。
229
〔疏〕逢,逆也。不识治方,不知次序,颠倒道理,迎逆物情,适可为物所治,岂能治物也。
230
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231
〔注〕治道先明天,不为弃赏罚也,但当不失其先后之序耳。
232
〔疏〕夫形名赏罚,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233
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
234
〔注〕夫用天下者,又大通顺序之道。
235
〔疏〕若以形名赏罚可施用于天下者,不足以用于天下也。斯乃苟饰华辞浮游之士,一节曲见偏执之人,未可以议通方,悟于大道者也。
236
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237
〔注〕寄此事于韦才,斯乃畜下也。
238
〔疏〕重叠前语。古人有之,但寄韦下而不亲预,故是臣下之衍,非主上养民之道。总结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归也。
239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240
〔疏〕天王,犹天子也。舜问于尧为帝王之法,若为用心以合大道也。
241
尧曰:吾不敖无告,
242
〔注〕无告者,所谓顽民也。
243
〔疏〕敖,侮慢也。无告,谓顽愚之甚,无堪告示也。尧答舜云:纵有顽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诲,不敖慢弃舍也。故《老经》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傲字者,合不用也。
244
不废穷民,
245
〔注〕怛加恩也。
246
〔疏〕百姓之中有贫穷之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247
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归人。
248
〔疏〕孺子,犹稚子也。哀,怜也。民有死者,辄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儿,妇人孤寡,并皆矜惩善嘉养恤也。
249
此吾所以用心已。
250
〔疏〕已,止也。总结以前,问答舜问。我之用心,止尽于此。
251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252
〔疏〕用心为治,美则美矣,其道狭劣,未足称大。既领尧答,因发此讥。
253
尧曰:然则何如?
254
〔疏〕尧既被讥,因兹请益,治道之大,其衍如何?
255
舜曰:天德而出宁,
256
〔注〕与天合德,则虽出而静。
257
〔疏〕化育之方,与玄天合德,迸虽显著,心怛宁静。
258
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
259
〔注〕此皆不为而自然也。
260
〔疏〕经,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冻暑,四序运行,昼夜昏明,云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无心于偏爱,岂有情于养育。帝王之道,其义亦然。
261
尧曰:胶胶扰扰乎。
262
〔注〕自嫌有事。
263
〔疏〕胶胶,扰扰,皆乱之貌也。领悟此言,日嫌多事,更相发起,聊此为谦。
264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265
〔疏〕尧自谦光,推让于舜,故言子之盛德,远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尧舜二君,德无优劣,故寄此两圣以显方治耳。
266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267
〔疏〕自此已下,庄生之辞也。夫天覆地载,生育韦品,域中四大,此当二焉。故引古证今,欺美其得。
268
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269
〔疏〕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故知轩顼唐虞,皆以德合天地为其美也。
270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271
〔疏〕官古之怀道帝王,何为者哉?盖无心顺物,德合二仪而已矣。
272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聪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273
〔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辅,故将己所修之书,欲藏于周之府藏,庶当来君王为治化之卫,故与门人谋议,详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聘,为周之徵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籍。见周室版荡,所以解免其官,归休静处。故子路咨劝孔子,何不暂试过往,因而问焉。
274
孔子曰:善。往见老聘,而老聪不许,
275
〔疏〕老子知欲藏之书是先圣之已陈刍狗,不可久留,恐乱后人,故云不许。
276
于是翻十二经以说。
277
〔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修《春秋》,此六经也;又加《六纬》,合为教十二经也。委曲敷演,故翻覆说之。
278
老聘中其说,曰:大护,愿闻其要。
279
〔疏〕中其说者,许其有理也。大馒者,嫌其繁馒太多,请简要之衍也。
280
孔子曰:要在仁义。
281
〔疏〕经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论,莫先仁义也。
282
老聪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
283
〔疏〕:问此仁率性不乎?
284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
285
〔疏〕然,犹如此。言仁义是人之大性也。贤人君子,若不仁则名行不成,不义则生道不立。故知仁义是人之真性,又将何为是疑之也邪?
286
老聘曰:请问,何谓仁义?
287
〔疏〕前言仁义是人之真性,今之重问。请解所由也。
288
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289
〔注〕此常人之所谓七义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290
〔疏〕恺,乐也。忠诚之心,愿物安乐,慈爱平等,兼济无私,允合人情,可为世教也。
291
老聪曰:噫,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
292
〔注〕夫至仁者,无爱而直前也。
293
〔疏〕意,不平之声也。几,近也。迂,曲也。后发之言,近乎浮伪,故兴噫欺,以长不平。夫至人推理直前,无心思虑,而汝存情兼爱,不乃私曲乎。
294
无私焉,乃私也。
295
〔注〕世所谓无私者,释己而爱人。夫爱人者,欲人之爱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
296
〔疏〕夫兼爱于人,欲人之爱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邪。
297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
298
〔疏〕牧,养也。欲使天下苍生威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养,则大治矣。牧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韦性,则天下太平也。
299
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300
〔疏〕夫天地覆载,日月照临,星,辰罗列,此并自然之理也,非关人事。岂唯三种,万物悉然,但当任之。莫不备足,何劳措意,妄为矜矫也。
301
禽兽固有掌矣,树木固有立矣。
302
〔注〕皆已自足。
303
〔疏〕有识禽默,无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莘分,岂资仁义,方获如此。
304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而至矣;
305
〔注〕不待于兼爱也。
306
〔疏〕循,顺也。放任己德而逍遥行世,顺于天道而趋步人问,至极妙行,莫过于此也。
307
又何愒愒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308
〔注〕无由得之。
309
〔疏〕愒愒,励力貌也。揭,修负也。亡子,逃人也。言孔丘勉励身心,修负仁义,强行于世,以教苍生,何异乎打击大鼓而求觅亡子,是以鼓声愈大而亡者愈离,仁义弥彰而安道弥远,故无由得之。
310
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311
〔注〕事至而爱,当义而止,斯忘七义者也,常念之则乱真矣。
312
〔疏〕亡子不获,罪在呜鼓;真性不明,过由仁义;故发噫欺,总结之也。
313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国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研而不敢息。
314
〔疏〕姓士,字成绮,不知何许人。舍,逆旅也。研脚生泡浆创也。成绮素闻老子有神圣之德,故不辞艰苦,慕义远来。百经旅舍,一不敢息,途路既遥,足生重妍。
315
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馀蔬,
316
〔注〕言其不惜物也。
317
〔疏〕昔时籍甚,谓是至人;今日亲观,知无圣德。见其鼠穴土中,有馀残蔬菜。嫌其秽恶,故发此讥也。
318
而弃妹,不仁也,
319
〔注〕无近恩,故曰弃。
320
〔疏〕妹,犹昧也。閤昧之徒,应须诱进,弃而不教,岂曰仁慈也。
321
生熟不尽于前,
322
〔注〕至足,故怛有馀。
323
〔疏〕生,谓粟帛;熟,谓饮食。充足之外,不复药怀,所以饮食资财,目前狼籍。且大圣宽弘而不拘小节,士成庸锁,以此为非。细碎之问,格量真圣,可谓以螺酌海,焉测浅深也。
324
而积敛无崖。
325
〔注〕万物归怀,来者受之,不小立界畔也。
326
〔疏〕既有圣德,为物所归,故供给聚敛,略无崖岸,浩然无心,积散任物也。
327
老子漠然不应。
328
〔注〕不以其言檗意。
329
〔疏〕尘垢之言,岂曾入耳。漠然虚淡,何足介怀。
330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郁矣,何故也?
331
〔注〕自怪刺讥之心,所以怀也。
332
〔疏〕部,空也,息也。昨日初来,妄生讥刺,今时思省,方觉己非,所以引过责躬,深怀暂练。心之空矣,不识何邪。
333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
334
〔注〕脱,过去也。
335
〔疏〕夫巧智神圣之人者,盖是进,非所以述也。汝言我欲于圣人乎?我于此久以免脱,汝何为乃谓我是圣非圣邪?老君欲抑成绮之讥心,故示以息述归本也。郭注云,脱,过去也。谓我于圣已得过免而去也。
336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337
〔注〕随物所名。
338
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
339
〔注〕有实,故不以毁誉经心也。
340
再受其殃。
341
〔注〕一毁一誉,若受之于心,则名实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342
〔疏〕昨日汝吹我作牛,我即从汝唤作牛,唤我作马,我亦从汝唤作马,我终不拒。且有牛马之实,是一名也。人与之名,讳而不受,是再殃也。讥刺之言,未甚牛马,是尚不讳,而况非乎。
343
吾服也恒服,
344
〔注〕服者,容行之谓也。不以毁誉自殃,故能不变其容。
345
〔疏〕郭注云,服者,容行之谓也。老君体道大圣,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马,唯物是从,此乃怛常,非由措意也。
346
吾非以服有服。
347
〔注〕有为为之,则不能怛服。
348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关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叉也用心,便成矫性,既其有作,岂日无为。
349
士成绮鸦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
350
〔疏〕成绮自知失官,身心惭愧,于是码行斜步,侧身避影,随逐老子之后,不敢履蹑其进,乃徐进问,请修身之道如何。
351
老子曰:而容崖然,
352
〔注〕进趋不安之貌。
353
〔疏〕而,汝也。言汝庄饰容貌,夸骇于人,自为崖岸,不能舒适。
354
而目冲然,
355
〔注〕冲出之貌。
356
〔疏〕心既不安,目亦驰动,故左盼右娣,睢吁充讪也。
357
而颗俯然,
358
[注]高露发美之貌。
359
〔疏〕颡额高亢,显露华饰,持此容.仪,矜敖于物。
360
而口闯然,
361
〔注〕虓豁之貌。
362
〔疏〕郭注云,琥豁之貌也。谓志性强梁,言语雄猛,夸张琥豁,使人可畏也。
363
而状义然,
364
〔注〕缇趺自持之貌。
365
〔疏〕义,宣也。提跋骄豪,实乖曲礼,而修饬容状,自然合宜也。
366
似击马而止也。
367
〔注〕志在奔驰。
368
〔疏〕形虽矜庄,而心性谊躁,犹如逸马被系,意存奔走。
369
动而持,
370
〔注〕不能自舒放也。
371
〔疏〕驰情逐境,触物而动,工不能任适,每事拘持。
372
发也机,
373
〔注〕趣合速也。
374
〔疏〕机,弩牙也。攀绿之心,遇境而发,其发猛速,有类弩也。
375
察而审。
376
〔注〕明是非也。
377
〔疏〕不能卢遣,达顺两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审是。
378
知巧而睹于秦,
379
〔注〕泰者,多于本性之谓也。巧于见泰,则拙于抱朴。
380
〔疏〕秦,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观无为之一理,而诈知诈巧,见有为之多事。
381
凡以为不信。
382
〔注〕凡此十事,以为不信性命而荡夫毁誉,皆非修身之道也。
383
〔疏〕信,实也。言此十事,皆是虚诈之行,非真实之德也。
384
边境有人焉,其名为窃。
385
〔注〕亦如汝所行,非正人也。
386
〔疏〕窃,贼也。边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惮宪章,但行窃盗。内则损伤风化,外则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成绮之行,其猥亦然,举动睢吁,犹如此贼也。
387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
388
〔疏〕庄周师老君,故呼为夫子也。终,穷也。二仪虽大,犹在道中。不能穷道之量;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此则于小不遗。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备在万物。
389
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
390
〔疏〕既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贯穿万物,囊括二仪,故广广欺其宽博,渊乎美其深远。
391
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392
〔疏〕夫形德仁义者,精神之末述耳,非所以述也,救物之弊,不得已而用之。自非至圣神人,谁能定其粗妙邪。
393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
394
〔注〕用世,故不息其大也。
395
〔疏〕圣人威跨万乘,王有世界,位居九五,不亦大乎。而姑射汾阳,忘物忘己,即动即寂,何四海之能累乎。
396
天下奋样而不与之偕,
397
〔注〕静而顺之。
398
〔疏〕株,权也。偕,俱也。社稷类覆,宇内崩摧,趋世之人,奋动权株,叉静而自守,不与并逐也。
399
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
400
〔注〕任真而直往也。
401
〔疏〕志性安静,委命任真,荣位既不关情,财利岂能迁动也。
402
极物之真,能守其本,
403
〔疏〕夫圣人灵鉴洞彻,穷理尽性,斯极物之真者也。而应感无方,动不伤寂,能守其本。
404
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405
〔疏〕虽复握图御寓,总统韦方,而忘外二仪,遗弃万物,是以为既无为,事既无事,心闲神王,何困弊之有。
406
通乎道,合乎德,
407
〔疏〕淡泊之心,通乎至道,虚忘之智,合乎上德,斯乃境智相会,能所冥符也。
408
退仁义,
409
〔注〕进道德也。
410
宾礼乐,
411
〔注〕以情性为主也。
412
〔疏〕退仁义之浇薄,进道德之淳和,宾礼乐之浮华,主无为之虚淡。
413
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414
〔注〕定于无为也。
415
〔疏〕恬淡无为而用不乖寂,定矣。
416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417
〔疏〕道者,言说:书者,文字。世俗之人,说见浮浅,或托语以通心,或因书以表意,持许往来,以为贵重,不知无足可言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418
〔疏〕所以致书,贵宣于语,所以宣语,贵表于意也。
419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420
〔疏〕随,从也。意之所出,从道而来,道既非色非声,故不可以言传说。
421
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422
〔注〕其贵怛在意言之表。
423
〔疏〕夫书以载言,言以传意,而末世之人,心灵暗塞,遂贵言重书,不能忘言求理。故虽贵之哉,犹不足贵者,为言书糟粕,非可贵之物也。故郭注云,其贵恒在意之表。
424
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425
〔注〕得彼情,唯忘言遗书者耳。
426
〔疏〕夫目之所见,莫过形色,耳之所听,唯在名声?而世俗之人,不达至理,谓名言声色,尽道情实。岂知玄极,视听莫偕。愚惑如此,深可悲欺。郭注云,得彼之情,唯忘言遗书者也。
427
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428
〔注〕此绝学去知之意也。
429
〔疏〕知道者忘言,贵德者不知,而聋俗愚迷,岂能识悟。唯当达者方体之矣。
430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断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431
〔疏〕桓公,齐桓公也。轮,车轮也。扁,匠人名也。斯,雕斫也。释,放也。齐君肮读,轮扁打车,贵贱不同,事业各异,乃释放其具,方事质疑。欲明至道深玄,不可传集,故寄桓公匠者,略显忘言之致也。
432
公曰:圣人之言也。
433
〔疏〕所谓宪章文武,祖迷尧舜,是圣人之言。
434
曰:圣人在乎?
435
〔疏〕又问:圣人见在以不?
436
公曰:已死矣。
437
〔疏〕答曰:圣人虽死,厥教尚存焉。
438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439
〔疏〕夫酒滓曰糟,渍糟曰粕。夫醇耐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义,已陈刍狗,曾何足云。
440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441
〔疏〕贵贱礼隔,不可轻言,庸委之夫,辄敢议论。说若有理,方可免辜,其如无辞,叉获死罪。
442
输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断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
443
〔疏〕甘,缓也。苦,急也。数,衍也。夫斯轮失所则罕固,若使得宜,则口不能言也。况之理教,其义亦然。
444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断轮。
445
〔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学之无益也。
446
〔疏〕喻,晓也。轮扁之卫,不能示其子,轮扁之子,亦不能禀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勉斤斧之劳。故知物各有性,不可仿效。
447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矣。
448
〔注〕当古之事,已灭于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变,故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焉。
449
〔疏〕夫圣人制法,利物随时,时既不停,法亦随变。是以古人古法沦残于前,今法今人自兴于后,无容执古圣迩行乎今世。故知所读之书,定是糟粕也。
URN: ctp:ws397342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