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四

《卷四》[View] [Edit] [History]

1 田賦志
2 合區宇而計之,賦之繁重,台為最。然昔之人不病焉者,則地有餘羨而田畝轇輵也。自流亡日集,履畝勘丈,厘疆界,杜侵欺,民或不享田之利而反畏賦之累,於是並其田而去之者。幸際聖天子仁恩優渥,畫野經方,援照輕則以定章程,革偽鄭繁苛色目;偶有凶旱,蠲賑動逾數十萬。民沐休養之恩、歌太平之澤,亦惟有力田勸課,撙節愛養,並享樂利之休焉耳。志田賦。其目七:田園、租賦、戶口即人丁、番餉附生番歸化折納鹿皮價銀、雜餉附官莊、鹽課、當稅、經費、耗羨附養廉
3 田園
4 租賦
5 戶口
6 番餉
7 雜餉附官莊、鹽課、當稅
8 經費
9 耗羨
10 田園
11 按內地田園論畝,二百四十弓為一畝,六尺為一弓。台地田園論甲,每甲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其丘段之方圓、曲直、寬狹不等,則計尺寸折算。計一甲,約內地十一畝三分一厘零。雍正九年題准:自七年以後,新墾田園援照同安下沙則例化甲為畝。每甲折內地弓步,計一十一畝。
12 舊額田園,共五千零四十八甲六分零。田二千六百七十八甲四分九厘零內上則一千八百零四甲三分八厘零,中則一百八十七甲二分二厘零,下則六百八十六甲八分八厘零。園二千三百六十九甲七分一畫零內上則七百三十八甲五分一厘零,中則二百二十九甲二分一厘零,下則一千四百零一甲九分八厘零
13 遞年新墾並新收田園,共六千八百六十甲九分一厘零、又一百二十九頃七十八畝一分零:
14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田園,共五百二十五甲五分六厘零內田上則八十三甲九分七厘、中則九十甲零五分二厘、下則九十二甲零七厘零,共二百六十六甲五分六厘零;園上則九十一甲一分六厘、中則七十六甲五分、下則九十一甲二分四厘零,共二百五十九甲零
15 康熙二十五新墾田園,共一百七十甲八分九厘零內田上則九甲二分、中則七甲三分、下則二十三甲一分,共三十九甲六分;園上則四十甲零九分一厘、中則二十九甲二分、下則六十一甲一分八厘零,共一百三十一甲二分九厘零
16 康熙二十七年新墾田園,共一百八十六甲八分八厘零內田上則一十三甲、中則三十八甲六分、下則三十三甲四分六厘七毫零,共八十五甲零六厘七毫零;園上則五甲、中則一十六甲、下則八十甲零八分一厘零,共一百零一甲八分一厘零
17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田園,共二百七十七甲八分二厘零內田三十三甲九分五厘,俱下則、園中則五甲、下則二百三十八甲八分七厘零,共二百四十三甲八分七厘零
18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田園,共四百六十三甲三分三厘內田一百三十六甲三分,俱下則;園中則一甲、下則三百二十六甲零三厘,共三百二十七甲零三厘
19 康熙三十年新墾田園,共一百零四甲零四厘內田八甲,俱下則;園九十六甲零四厘,俱下則
20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田園,共一百九十五甲六分五厘內田一十六甲四分九厘,俱下則。園一百七十九甲一分六厘,俱下則。又新墾田園,共二百五十甲三分三厘內田六十二甲七分三厘零,俱下則;園一百八十七甲五分九厘零,俱下則
21 康熙三十二年新墾田園,共二十六甲四分五厘內田四分,下則;園二十六甲零五厘,俱下則
22 康熙三十三年新墾田園,共四十一甲二分二厘內田七甲四分二厘,俱下則;園三十三甲八分,俱下則
23 康熙三十四年新墾田園,共一百一十甲九分三厘零內田五甲二分,俱下則;園一百零五甲七分三厘零,俱下則
24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田園,共二百八十五甲八分七厘零內田二十三甲六分五厘,俱下則;園二百六十二甲二分二厘零,俱下則
25 康熙三十六年新墾田園,共一百五十三甲五分內田七十九甲二分,俱下則;園七十四甲三分零,俱下則
26 康熙三十七年新墾田園,共一百二十六甲一分九厘內田七分三厘,俱下則;園一百二十五甲四分六厘,俱下則
27 康熙三十八年新墾田園,共四百一十二甲一分一厘零內田一十九甲八分二厘零,俱下則;園三百九十二甲二分八厘零,俱下則
28 康熙三十九年新墾田園,共二百七十甲四分九厘零內田二甲六分四厘,俱下則;園二百六十七甲八分五厘零,俱下則
29 康熙四十年新墾下則園:六十甲零五分二厘。
30 康熙四十一年新墾下則園:一十二甲三分。
31 康熙四十三年新墾下則園:六甲五分。
32 康熙六十一年新墾下則園:一十四甲八分八厘。又新墾下則園:七十六甲四分。
33 雍正元年新墾下則旱園:六申八分零。
34 雍正五年新墾下則旱園:二十三甲一分六厘零。
35 雍正六年新墾田園,共九百九十六甲一分四厘零內田六甲八分四厘零,俱下則;園九百八十九甲三分零,俱下則
36 雍正七年新墾田園,共二百七甲六分五厘零內田四甲零三厘零,俱中則;園二百三甲六分一厘零,俱下則
37 雍正八年新墾田園,共一千五百四十六甲五分八厘零內田二百二十四甲五分四厘零,俱下則;園一千三百二十二甲四厘零,俱下則。又新墾下則園:三十甲七分六厘零;又新墾下則園:一十四甲六分;又新墾下則園:三十一甲三分二厘零。
38 雍正九年台灣縣撥歸本縣管轄田園,共七十八甲三分一厘零內田中則三甲六分六厘零、下則一十九甲六分四厘零,共二十三甲三分一厘零;園四十三甲七分九厘零,又新墾園一十一甲二分,共五十四甲九分九厘零,俱下則
39 雍正十年新墾下則園:三甲三分。
40 雍正十二年新墾田園,共三十甲三分七厘內田一十三甲五分,俱下則;園一十六甲八分七厘,俱下則
41 乾隆五年新墾下則田:五甲六分。
42 乾隆九年新墾下則園:一十甲零四分二厘。
43 乾隆十二年請墾下則園:一十甲五分三厘三毫。
44 乾隆十四年新墾下則園:一甲二分三厘零。
45 乾隆十五年新墾下則田:五十八甲六厘零。
46 乾隆十七年新墾下則園:一甲七毫。
47 乾隆二十年新墾田園,共三十三甲一分六厘零內田三十甲六厘零,俱下則;園三甲一分零,俱下則
48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乾隆二十年止新墾並新收田園,共六千八百六十甲九分一厘零。
49 乾隆二十三年新墾下則田:一頃九十七畝二分零。
50 乾隆二十四年新墾田園,共一百二十五頃零一畝九分零內田四十五頃七十三畝一分零,俱下則;園七十九頃二十八畝八分零,俱下則
51 乾隆二十六年新墾下則田:一頃一十畝六厘零。
52 乾隆二十七年新墾下則園:一頃六十八畝八分五厘零。
53 ——以上乾隆二十三年起、至二十七年止新墾田園:共一百二十九頃七十八畝一分零。
54 遞年豁免及撥減新舊田園,共九百五十四甲零六厘零:
55 雍正九年撥歸台灣縣管轄新舊田園,共七百八十四甲七分六厘零內舊額上則田五十三甲八分零、中則田三十二甲六分零、下則田八十甲七厘零,上則園六十甲六分四厘零、中則園六十四甲六分三厘零、下則園四百九十甲五分三厘零;新墾下則園二甲四分四厘零
56 乾隆三年豁免崩陷田園,共六十甲四分七厘零內上則田一甲七分、中則田一甲三分、下則田二甲四分五厘,中則園七分、下則園五十四甲三分二厘零
57 乾隆十八年豁免崩陷田園,共九十九甲五厘零內下則田一十甲四分六厘、中則園一甲四分二厘、下則園三十六甲九分九厘,升新升下則園五十甲一分七厘零
58 乾隆二十四年豁免崩陷園:九甲七分八厘零。
59 通縣合計實在田園,共一萬九百五十五甲四分五厘、又一百二十九頃七十八畝一分零。內田共三千六百四十九甲一分七厘零、又四十五頃八十畝三分零;園共七千三百五甲二分九厘零、又七十九頃二十八畝八分零。
60 附錄
61 「諸羅縣志」:前此鄭氏上下率自占其田園,以十分為一甲。有佃自輸粟於官者,謂之官佃;有佃輸租於文武各官而文武又各輸粟於官者,謂之文武官佃。官佃則上則田,每甲征粟一十八石,中則十六石五斗,下則十石二斗,上則園征粟如田之下則,中則八石一斗,下則五石四斗;文武官佃,則上則田每甲征粟三石六斗,中則三石一斗二升,下則二石四斗,上則園征粟如田之下則,中則一石一斗二升,下則一石八斗。內附之後,官佃、文武田園通勻一例,上中下各為豁減,聽民自征,無參差畸零之費,有世其子孫之安矣。然戶口之常額恩詔已定,而土田之利病往複難窮,不可不為條析也。台郡田少園多。計縣之田,其等有五;田園之主,其名有四。曰官莊,則設縣之後,郡屬文武各官招墾,因而遞受於後官者也。曰業戶,則紳衿士民自墾納賦,或承買收租而賦於官者也。曰管事,則鄉推一人理賦稅差役,官就而責成之,眾計田園以酬其直而租賦不與焉者也。曰番社,則番自為耕,無租賦而別有丁身之餉者也詳見「番餉」。若田之五等:則平疇沃野,水泉蓄洩,不憂旱潦,厥田惟上上。中無停蓄、上有流泉,出其人力障為陂圳,入於畎畝,尖斜屈曲無所不到,厥田惟中上。附近溪港,桔槔任牛,多秕少粟,台之農惰矣,厥田惟中中。蹊壑無泉,雨集而澮、潦盡而涸,陂曰涸死田之逢年者,十不二、三也,厥田下中。廣斥而磽,低不可園,雨霽田石,逢年者十不一、二也,厥田惟下下。若田園之所別等,以地之肥磽、勢之高下而已。黑墳在原,埔占粟名、胡麻、來麰、荏、菽異植並茂,斯為上矣。其下者,必地勢之極下而磽也。此又以賦之三等,而約略定園之二等者也。
62 乾隆三年,總督郝玉麟奏准:熟番與漢民所耕地界,飭令查明,有契可憑、輸糧已久者,各照契內所開四至畝數,立界管業。在漢民原贌界內,有未墾未升田園,應令開墾報升;仍將原贌買之契示諭各業戶,呈縣驗明蓋印。該縣設立印簿,照契內買賣本人及中保姓名、畝數價銀、輸糧額數、土名四至,逐一填明簿內。有未墾、未升若干,一並登明,毋許漏蔽。仍照式匯造清冊,送司存案。將來倘有轉售,劃一呈驗登填:庶田地有冊可考,不致侵占番業。倘有契外越墾,並土棍強占者,令地方官查出,全數歸番,分晰呈報。嗣後永不許民人侵入番界,贌買番業。令地方官督同土官劃界立石,刊明界限土名;仍將各處立過界址土名,造冊繪圖申送,以垂永久。
63 租賦
64 舊時台屬租賊則例:上則田每甲征粟八石八斗,園每甲征粟五石;中則田每甲征粟七石四斗,園每甲征粟四石;下則田每甲征粟五石五斗,園每甲征粟二石四斗。自雍正九年戶部議准:台屬報墾田園改則徵收銀米,化甲為畝,照同安則例升科。遂著為例,詳見附錄。
65 舊額田園,共五千零四十八甲六分零,合征粟二萬九千零一十八石一斗二升二合零。內上中下則田二千六百七十八甲四分九厘零,共征粟二萬三千零百四十一石九斗七升八合零,上中下則園二千三百六十九甲七分一厘,共征粟七千九百一十六石一斗八升七合零。
66 遞年新墾並新收田園,共六千八百六十甲九分一厘、又一百二十九頃七十八畝一分零,合征粟二萬一百四十七石六斗八升零。內:
67 康熙二十四年新墾田園,應於二十五年起科粟二千八百九十六石一斗九升九合零。
68 康熙二十五年新墾田園,應於二十六年起科粟七百三十石零二斗三升一合零。
69 庚熙二十七年新墾田園,應於二十八年起科粟八百六十七石零六升八合零。
70 康熙二十八年新墾田園,應於二十九年起科粟七百八十石零一升七合零。
71 康熙二十九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年起科粟一千五百三十六石一斗二升二合。
72 康熙三十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一年起科粟二百七十四石四斗九升六合。
73 康熙三十一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二年起科粟五百二十石六斗七升九合。
74 康熙三十二年報墾田園,於本年起科粟七百九十五石二斗八升六合零。又報墾田園,應於三十三年起科粟六十四石七斗二升。
75 康熙三十三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四年起科粟一百二十一石九斗二升。
76 康熙三十四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五年起科粟二百八十二石三斗五升七合零。
77 康熙三十五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六年起科粟七百五十九石四斗零九合零。
78 康熙三十六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七年起科粟六百一十三石九斗三升零。
79 康熙三十七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八年起科粟三百零五石一斗一升九合。
80 康熙三十八年新墾田園,應於三十九年起科粟一千零五十石五斗二升八合零。
81 康熙三十九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年起科粟六百五十七石三斗八升零。
82 康熙四十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一年起科粟一百四十五石二斗四升八合。
83 康熙四十一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二年起科粟二十九石五斗二升。
84 康熙四十三年新墾田園,應於四十四年起科粟一十五石六斗。
85 康熙六十一年新墾田園,應於本年起科粟三十五石七斗一升二合。又新墾田園,應於雍正元年起科粟一百八十三石三斗六升。
86 雍正元年新墾田園,應於雍正十年起科粟一十六石三斗二升一合零。
87 雍正五年新墾田園,應於乾隆元年起科粟三十九石七斗七升二合零。
88 雍正六年新墾田園,應於雍正七年起科粟一千七百一十石二斗七升五合零。
89 雍正七年報墾田園,應於雍正七年起科粟三百五十七石九斗三升一合零。
90 雍正八年新墾田園,應於雍正八年起科粟二千六百六十四石二斗八升零。又報墾田園,應於雍正八年起科粟五十二石八斗一升五合零。又新墾田園,應於雍正八年起科粟二十五石六升二合零。
91 雍正九年新收台灣縣撥歸新舊田園,共征粟二百五十九石五斗三升三合零。
92 雍正十年報墾園,於雍正八年起科粟五十三石七斗六升四合零。又新墾園,於本年起科粟五石六斗六升四合零。
93 雍正十二年報墾田園,應於十三年起科粟五十二石六斗九升八合零。
94 乾隆五年升科田,應徵粟九石八斗四升七合零。
95 乾隆九年升科園,應徵粟一十七石八斗八升七合零。
96 ——以上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乾隆九年止新墾報升及收台灣縣撥交田園,起科征粟共一萬七千九百三十石七斗六升一合零。
97 乾隆十二年請墾園,應於二十一年起科粟一十八石零八升一合零。
98 乾隆十四年報墾園,應於十四年起科粟一石九斗三升九合七勺零。
99 乾隆十五年報墾田,應於十五年起科粟一百零二石一斗一升三合七勺零。
100 乾隆十七年報墾園,應於十七年起科粟一石七斗二升六合零。
101 乾隆二十年報墾田園,應於二十一年起科粟五十八石一斗八升四合零內田起科粟五十二石八斗六升二合零、園起科粟五石三斗二升二合零
102 乾隆二十三年報墾田,應於二十三年起科粟三十一石五斗三升九合零。
103 乾隆二十四年報墾田園,應於二十四年起科粟一千九百六十八石四斗三合四勺零內田起科粟七百三十一石六升一合零、園起科粟一千二百三十七石三斗四升一合零
104 乾隆二十六年報墾田,於本年起科粟一十七石五斗九升五合零。
105 乾隆二十七年報墾園,於本年起科粟二十六石三斗四升九合零。
106 遞年撥歸及豁免田園九百五十四甲零六厘零,共減征粟三千二百四十五石二斗二升七合零。內:
107 雍正九年撥歸台灣縣管轄田園,共減征粟二千八百九十八石四斗六升零。
108 乾隆三年豁免崩陷田園,無征粟一百七十一石二斗四升二合零。
109 乾隆十五年豁免崩陷田園,無征粟一百五十二石零四升九合零。
110 乾隆二十四年豁免崩陷田園,無征粟二十三石四斗七升六合三勺零。
111 通縣合計實在田園一萬九百五十五甲四分五厘零、又一百二十九頃七十八畝一分零,共徵本色粟四萬五千八百四十五石二斗二升五合零。
112 附錄
113 「諸羅雜識」:台灣田賦與中土異者三:中土止有田,而台灣兼有園有陂塘貯水者為田、旱種者為園;中土俱納米,而台灣止納穀;中土有改折,而台灣止納本色。蓋自紅彞至台,就中土遺民令之耕田輸稅。以受種十畝之地名為一甲,分別上、中、下則徽粟。共陂塘堤圳修築之費、耕牛、農具、籽種,皆紅彞資給,故名曰王田;亦猶中土之人受田耕種而納稅於田主之義,非民自世其業而按畝輸稅也。及鄭氏攻取其地,向之王田,皆為官田;耕田之人,皆為官佃。輸稅之法,一如其舊;即偽冊所謂官佃田園也。鄭氏宗族及文武偽官與士庶之有力者,招佃耕墾,自收其租,而納課於官,名曰私田;即偽冊所謂文武官田也。其法亦分上、中、下則;所用官斗,較中土倉斛每斗僅八升。且土性浮松,三年後則力薄收少;人多棄其舊業,另耕他地。故三年一丈量,蠲其所棄而增其新墾,以為定法。其餘鎮營之兵,就所駐之地自耕自給,名曰營盤。及歸命後,官私田園悉為民業,酌減舊額,按則勻徵;既以偽產歸之於民而複減其額,以便輸將,誠聖朝寬大之恩也。
114 「赤嵌筆談」:內地之田論畝,二百四十弓為一畝;六尺為一弓。台郡之田論甲,每甲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計一甲,約內地十一畝三分一厘零。內地上則田一畝,各縣輸法不一;約征折色,自五、六分至一錢二分而止。一甲為地十一畝三分零,不過徵至一兩三錢零。今上則徵八石八斗,即穀最賤每石三錢,已至二兩六錢四分零,況又有貴於此者,而民不以為病。地方有餘,上者無憂不足、中者絕長補短,猶可借漏卮以支應。若履畝勘丈,便難仍舊貫矣。
115 「諸羅縣志」:原夫底定之立法之始,不征折色而就徵本色者,原有深意;不可不察也。此地產粟頗多,十月開徵,正當冬熟,折銀則艱於發糶;不若本色庾積,車運輸將立辦,且無至榖賤病農。又此地戶多新立,人無蓄聚;官粟既多,稍遇凶歉,平糶蠲賑,不須假借內郡或漳、泉、福、興。此豐彼歉,亦可泛舟通其有無。故因地之宜、順民之利,仍就鄭氏征粟之法而除其苛暴,著為成規。凡以台屬一隅宿兵,歲糜帑餉十餘萬,朝廷豈有求增賦而盡地利之心;大指在撫綏安輯,固海疆之外圉,為閩、粵、江、浙四省之屏蔽。台灣安而四省安,四省安而天下安矣。
116 雍正九年戶部議准:台屬報墾田園,改則徵收銀米。先據總督劉世明以台灣田園,舊例按甲征粟,比內地科則較重;請照內地同安縣地畝官、民、鹽等則之例,按畝徵收。以每甲化為一十一畝,分別上、中、下之差。將上田照同安民米例,每畝征銀八分五厘三毫四絲,秋米六合九抄五撮;中田照同安鹽米例,每畝征銀六分五厘八毫八絲四忽、秋米三合八抄七撮;下田照同安官米例,每畝征銀五分七厘五毫五絲,不征秋米。上園照中田例,中園照下田例;下園照鹽米不征鹽折例,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不征秋米。所有新升田園已經征粟者,仍照征本色。其雍正七年升科以後續墾、未經匯題及將來新墾田園,統以此案題定,永為報墾之准則具題。當經臣部核算科則:台地田園,即如上田每甲征粟八石八斗;今一甲化為一十一畝,只僅征銀九錢三分有奇、征米六升六合有零。是按畝所征銀米,較之按甲所征粟石不及十分之三。又稱從前升科田園,仍照舊按甲征粟;是新墾者固所樂從,而舊墾之民不無偏枯。但該督既稱台屬各業戶咸稱舊額田園,不敢並懇改則,致虧額賦,情願照舊輸納;俟陸續報墾足敷額數,另請改則。其雍正七年報墾及以後續墾田園,先懇改照同安則例徵糧,應如所請。台屬報墾田園及自首升科者,俱以雍正七年為始,化甲為畝;照同安例,分別上、中、下徵收銀米。至改則田園,亦如所請,照台例將每畝所徵錢糧,統照三錢六分折粟一石,核算徵輸。其本色米石,照一米二穀之例,折粟征貯可也。奉旨:依議。乾隆元年上諭:台灣自雍正七年以後升墾田園,欽奉皇考諭旨,照同安則例升科。後經部議,以同安科則過輕,應將台地新墾之田園按照台灣舊額輸納。朕念台灣遠隔海洋,應加薄賦之恩,以昭優恤。除將前開墾田園照依舊額毋庸減則外,其雍正七年以後報墾之地,仍遵雍正九年奉旨之案辦理。其已照同安下則徵收者,亦不必再議加賦。至嗣後墾闢田園,令地方官確勘肥瘠,酌量實在科則照同安則例,分別上、中、下定額徵收;俾台民輸納寬舒,以昭朕加惠邊方之至意。欽此改照同安則例,每征銀三錢六分折征榖一石,並秋米一米征二榖等合計,上田每甲應徵榖二石七斗四升有奇、中田每甲應徵穀二石八升有奇、下田每甲應徵榖一石七斗五升有奇;上園照中田、中園照下田,下園每甲應徵穀一石七斗一升有奇,照下田少差
117 粵稽鳳邑田賦,向循鄭氏之舊,按甲取租以作供課。其賦較之內地,實為繁重。然而民不以為病者,或旁有曠埔餘地得以挹彼注茲。故若履畝丈勘,即民力難支,前人論之詳矣。雍正九年,前督憲奏請:定自七年開墾及自首升科者,改照同安下沙則例化甲為畝,徵銀折粟,其賦較舊稍輕;而生齒日繁、榖價日貴,計銀三錢六分准榖一石,即或年登豐稔,視昔已逾兩倍,則雖輕猶重也。官斯土者,或甫經下車,未悉源流;每緣差保首報隱墾,即行查勘,未免滋擾。瑛承乏以來,屆指三載;遍稽各省科則,近按福屬徵輸。竊念鳳邑額征賦重,即或田頭地埆用力開荒,將盈補絀,事可通融、清當原諒,未敢律以欺隱之咎;恤民艱以杜弊,寓撫字於催科。謹附管見,以俟同志者採擇蒭蕘王瑛曾附識
118 戶口即人丁
119 接戶口、人丁,本屬一項。自編審黃冊言之,謂之戶口;自行差算賦言之,謂之人丁。鳳山在鄭氏時不分主客,計口算丁,每丁征銀六錢。自康熙二十三年歸入版圖後,以有室家者均編,而客戶單丁不與焉;每丁征銀四銀七分六厘。至康熙五十二年恩詔,但據五十年丁冊,永為定額,盛世滋生,永不加賦。大哉皇仁,永無多算為賦之患矣。迨乾隆元年,複以台灣丁銀比照內地加倍有餘,酌中減則,徵銀二錢;民游寬大之世、沐休養之恩,蓋亙古所未有也。爰將科則條列
120 於左:
121 舊額:戶二千四百四十五、民丁口三千四百九十六康熙二十三年題准台屬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共征丁銀一千六百六十四兩零九分六厘。
122 遞年編審,至康熙五十年丁冊永為定額止康熙三十年編審新增民丁一百一十八口、三十五年編審新增民丁九十八口、四十年編審新增民丁一百一十九口、四十五年編審新增民丁一百二十三口、五十年編審新增民丁一百二十四口,共新增民丁口五百八十二征額照舊,共征丁銀二百七十七兩零三分二厘。又雍正九年台灣縣撥歸本縣管轄,戶一百一十九、民丁口一百一於九征額照舊,加征銀五十六兩六錢四分四厘外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二年編審止,共增出民丁三百四十一;又乾隆二十八年編查,通縣實在煙戶共一萬七千零六十,成丁男婦口八萬六千三百一十三、幼丁男女口三萬六千九百二十四,共計一十二萬三千二百三十七丁口:欽奉恩詔,盛世滋生,永不加賦
123 以上通縣新舊合計,戶二千四百四十五、民丁口四千一百九十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六厘,應徵銀一千九百九十七兩七錢七分二厘。內除雍正九年撥歸台灣縣管轄戶八百九十七、民丁口八百九十七減征銀四百二十六兩九錢七分二厘,實在通縣民丁三千三百,合征銀一千五百七十兩八錢。乾隆二年改照內地民丁例每丁征銀二錢實征銀六百六十兩。又乾隆十二年奉文:台灣府丁銀勻配通郡田園徵輸。本縣舊額上、中、下則田園共五千零四十八甲六分零,每甲折一十一畝,共折田園五萬五千五百三十四畝六分零;新墾化甲為畝,上、中、下則田園共五千九百零六甲八分五厘零,每一甲折一十一畝,共折田園六萬四千九百七十五畝三分五厘。又,新升照同安則例上、中、下則共田園一萬二千九百七十八畝一分零。通計新舊額征田園共一十三萬三千四百八十八畝五厘零每畝上則田勻丁銀四厘一毫八絲六忽、中則田勻丁銀四厘三毫八絲一忽、下則田勻丁銀四厘六毫三絲九忽,每畝上則園勻丁銀四厘九毫二絲九忽、中則園勻丁銀五厘二毫五絲七忽、下則園勻丁銀五厘六毫三絲三忽;新墾化甲為畝並照同安則例,中則田每畝勻丁銀六厘五毫七絲一忽、下則田每畝勻丁銀七厘六絲九忽,園每畝勻丁銀八厘六毫三絲九忽零,共應徵勻丁銀七百一十七兩三錢二分零;內除乾隆十五年豁除崩陷田園供粟免征丁銀七兩六錢七分七厘零、乾隆二十四年豁除崩陷田園供粟免征勻丁銀六錢六厘零,實征勻丁銀七百九兩四分五厘一毫零按本縣丁銀原額征銀六百六十兩,按照田畝勻派,止應加勻銀五十七兩三錢一分八厘零,共徵銀七百一十七兩三錢一分八厘零。今據現行科冊內開載,七百三十九兩二錢一分零,比照成額實多勻出二十一兩八錢九分零;台屬彰化縣比照成額實少加勻丁銀二十一兩八錢九分零。乾隆二十年,經彰化縣知縣朱山詳明在案,應行詳請改正歸款
124 附錄
125 乾隆元年上諭:朕愛養元元,凡內地百姓與海外番民,皆一視同仁,輕徭簿賦,使之各得其所。聞福建台灣丁銀一項,每丁征銀四錢七分再加火耗,則至五錢有零矣。查內地每丁征銀一錢至二錢、三錢不等,而台灣加倍有餘,民間未免竭蹶。著將台灣四縣丁銀悉照內地之例,酌中減則,每丁征銀二錢,以紓民力。從乾隆元年為始,永著為例。
126 「諸羅縣志」:則壤定賦,昉自「禹貢」;所謂布縷粟米之徵也。「周禮」:『小司徙掌民數,登其生齒,周知人數,以均其事役』。則所謂力役之徵,非有取其材也。漢初為算賦,民自十五以上、五十六以下,出賦錢。戶口之賦,實始於此。唐初定租、庸、調之法租者,丁男田每畝納粟二石。調者,每丁隨鄉土所出,歲輸絹及綾絁各二丈、綿三兩;不蠶之土,輸布二丈五尺、麻一筋。庸者,每丁定役二十日,不役則日為絹三尺:有田則有租,有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其法以丁身為主。至德宗時,楊炎變為兩稅,並租、庸、調而一之: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中丁唐以民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六為中,以貧富為差:其法以資產為主。以丁身為主者,流極於田亡而賦存、戶亡而籍存,責其租、庸,人苦無告。以資產為主者,流極於庸錢既納,差役如故,無事之時別作名色巧取;兵興費廣,又於稅外徵求。其弊一也。然租、庸、調之法,實仿周人遺意;故楊炎變之,前賢等其罪於商於。然考之唐初,嶺南諸州稅米、番人內附者稅錢;蓋不待流亡浮寄而已有不可通者。故兩稅之行,相沿五代、宋、元、明,以至於今不可易。蓋定稅以丁,轉徙難稽;定稅以畝,地章易核。兩稅之不可複廢,猶井田之不可複興;在奉法者之善與不善而已。明初,以黃冊定天下戶口、土田之賦。迨其中葉,流為四差之弊里甲、均徭、驛傳、機兵,謂之四差。至萬歷中,變為一條鞭:括一縣丁糧、徭役備載每名一歲應納之數,下帖於民使納銀而官辦其差徭。然法行既久,漸忘其舊,遂以差役合征之銀為正賦。沿至國初,而又輸值之大當大當者,九甲一切夫役雜費俱就現年徵比,其家立破。是明初之黃冊,已不免於兩稅之外,另有差徭。自一條鞭之法行,則又折差役為額徵;而力役之徵,終於不免。大當繼之,變一法而多一倍之徵,紓目前而貽無窮之害。有生民之寄者不可不慎也。
127 番餉
128 按唐初嶺南諸州稅米,番人內附者稅錢:上戶丁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經附二年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此番餉所由始也。台屬番民,荷蘭時貢鹿皮,鄭氏繼之。餉無成額,每年於調社日輕重其餉於贌社者之手,苛削殊甚。自入版圖後,每丁征米折粟,始沐休養。迨乾隆二年,上諭:番餉改照民丁則例徵輸。浩浩乎!皇仁之大矣。今並著之。
129 舊額:下淡水等八社土番共四百五十戶、四千三百四十五丁口。內除老疾、少男女、番婦等七百五十三丁口豁免派徵外,實三千五百九十二丁口內教冊、公廨番九十七,每丁征米一石;壯番一千三百九十五,每丁征米一石七斗;少壯番二百五十六,每丁征米一石三斗;番婦一千八百四十四,每丁征米一石,共應徵米四千六百四十五石三斗每米一石,折征粟二石,折征粟九千二百九十石六斗;雍正四年豁免番婦一千八百四十四口丁餉共減征粟三千六百八十八石,實該征粟五千六百零二石六斗。是年又奉文,每粟一石折銀三錢六分,共折征銀二千零一十六兩九錢三分六厘。乾隆二年欽奉恩詔:番餉改照民丁則例,每丁征銀二錢;通共一千七百四十八丁,額征銀三百四十九兩六錢內下淡水社番丁二百九十二、力力社番丁一百六十、茄藤社番丁二百八十、放䌇社番丁二百八十六、上淡水社番丁二百三十七、阿猴社番丁一百六十一、搭樓社番丁二百三十四、大澤機社番丁九十八
130 新收加六堂等四社土番共八百九十六丁,實征銀一百七十九兩二錢二分二厘四毫內加六堂社征銀四十九兩三錢九分二厘、琅嶠社征銀五十一兩一錢五分六厘、琉球社征銀九兩八錢七分八厘、卑南覓社征銀六十八兩七錢九分六厘
131 通縣合計,共征番餉銀五百二十八兩八錢二分二厘四毫。
132 附錄
133 乾隆二年上諭:『聞台地番黎大小計九十六社,有每年輸納之項,名曰番餉。按丁徵收,有多至二兩、一兩有餘及五、六錢不等者。朕思民番皆吾赤子,原無歧視。所輸番餉,即百姓之丁銀也;著照民丁之例,每丁征銀二錢,其餘悉行裁減。該督、撫可轉飭地方官出示曉諭,實力奉行,務令番民均沾實惠。又聞澎糧廳、淡防廳均有額編人丁,每丁征銀四錢有零,從前未曾裁減;亦著照台灣四縣之例行』。
134 社番不通漢語,納餉辦差,皆通事為之承理。而奸棍以番為可欺,視其所有無異己物,藉事開銷,脧削無厭;呼男婦孩稚供役,直如奴隸;甚至略賣,或納番女為妻妾,以至番民老而無妻,各社戶口日就衰微。尤可異者,縣官到任,有更換通事名色,繳費或百兩、或數十兩不等。設一年數易其官,通事亦數更其人。此種用費,名為通事所出,其實仍在社中償補。當官既經繳費,到社任意攫奪,豈複能鈐管約束?因與道府約,嗣後各社通事俱令於該縣居住;社中有應辦理事件,飭令前往,給以限期,不許久住番社,以滋擾累。盜買、盜賣者,除斷令離異,仍依律治之。至通事一役,如不法多事,即當責革。若謹願無過,便可令其常充;不得藉新官更換,混行派費。遠者,計贓議罪。
135 周鍾瑄上滿總制書:『番俗醇樸,太古之遺。一自居民雜沓,強者欺番,視番為俎上之肉;弱者媚番,導番為升木之猱。地方隱憂,莫甚於此!社餉一項,鳳山下淡水八社番米,在偽鄭原數五千九百三十三石八斗;蕩平後,酌減為四千六百四十五石三斗。諸羅社餉,共七千七百八兩零,未邀裁減,前猶可支持;以地皆番有,出產原多。自比年以來,流亡日集,以有定之疆土、處日益之流民,累月經年日事侵削,向為番民鹿場、麻地,今為業戶請墾或為流寓占耕,番民世守之業,竟不能存什一於千百。且開台以來,每年維正之供七千八百餘金,花紅八千餘金,官令採買麻石又四千餘金,放䌇社鹽又二千餘金,總計一歲所出共二萬餘金。中間通事、頭家假公濟私,何啻數倍!土番膏血有幾,雖欲不窮得乎』?
136 「諸羅縣志」:按番社之餉,責成於通事;猶民戶之糧,責成於里甲也。然民戶可自封投櫃,而土番性既頑蠢,不知書數。行以自封投櫃之法,勢必不能。故民戶之里甲可除,而番社之通事不可去也。若所謂社商、頭家番稱通事亦曰頭家者,非真有商人於此貿易,不過游棍豪猾邀朋合伙、重利稱貨,以夤緣得之;而就中僉一人為通事。是通事者,社商頭家之別名也。某自五十四年視事,查附近縣治如諸羅山、哆囉嘓、目加溜灣、麻豆、蕭壟、新港等六社,番漢錯居,向皆自舉通事,每年祗與以辛勞番每年計值以授通事或粟麻鹿脯之類,曰辛勞,為登記出納數目而均其差役。應徵額餉,番自輸官,不經通事之手。因查縣北如打貓、他里霧、柴里三社均屬附近,番習見官長,稍有知覺,與六社無異,亦令自舉通事自輸;使遠社盡用此法,雖脧削未必盡無,以視社商之包贌者不大有間乎?然其本則在縣令之自正其身而已。舊例歲一給牌,通事以社之大小為多寡,自百金而倍蓰之,曰花紅。不者,則易其人。每年各社產脂麻之處,官採買而短其價;或發鹽計口分番,而勒以食貴。又,各社歲派鹿筋、鹿茸、鹿皮、豹皮若干。於是官以通事為納賄之門,通事得藉官為科索之路;而土番之絲粒出入,無不操縱其手;雖欲禁之,亦惡得而禁之!某視事以來,首剔諸弊,因勒諸石而與通事約:除辛勞之外,一切科索悉行禁止。蓋官無所染指,則可以法立令行。其守法奉公者,歲仍其舊;不悛者重懲一二,以儆其餘。此輩縱不知禮,猶當畏法;既不敢明目張膽以肆其惡,又無可指名假借以濟其私。贌社之風,久而自息;脧削之患,久而自消:所謂拔其本而塞其源者也。
137 生番歸化折納鹿皮價銀
138 康熙五十四年,歸化生番十社山豬毛社、八絲力社、加蚌社、加無朗社、礁磱其難社、力少山社、北葉安社、山裏留社、施母臘社、錫乾社共輸納鹿皮五十張,折徵一十二兩。
139 雍正二年,歸化生番一十八社加走山社、施率臘社、拜律社、礁網曷氏社、毛絲絲社、七腳亭社、柯律社、加無朗社、加籠雅社、加泵社、陳阿修社、務期逸社、礁磱加物社、陳阿難社、益難社、加者惹也社、勃朗錫乾社、望仔立社共輸納鹿皮九十張,折征銀二十一兩六錢。
140 雍正三年,歸化生番一十九社貓仔社、紹貓厘社、豬朥束社、合蘭社、上哆囉快社、蚊率社、猴洞社、龜磱律社、貓籠逸社、貓里毒社、滑思滑社、加錐來社、施那隔社、新蟯牡丹社、下哆囉快社、德社、慄留社,尚有二社前志失載共輪納鹿皮九十五張,折征銀二十二兩八錢。
141 按以上共折征鹿皮價銀五十六兩四錢。自乾隆二年減則後,每社實輸鹿皮二張,每張折銀二錢四分。通縣生番四十七社,共徵鹿皮九十四張,實折征銀二十二兩五錢六分。
142 附錄
143 「諸羅縣志」:贌社亦起自荷蘭,就官承餉曰社商、亦曰頭家。八、九月起,集伙督番捕鹿曰「出草」。計腿易之以布,前後尺數有差。劈為脯,筋皮統歸焉;惟頭及血髒歸之捕者。至來年四月盡而止,俾鹿得孳息,曰一散社」。
144 「東寧政事集」:交納鹿皮,自紅毛以來,即為成例。收皮之數,每年不過五萬張;或曰萬餘張「諸羅縣志」:『土番歲貢倭鹿皮三萬張』。牯皮、母皮、末皮、獐皮、麕皮,分為五等,大小兼收。偽冊報部,並未有止用大鹿皮及山馬皮之說。
145 雜餉
146 水餉按樵採捕魚之船,以所載計其擔數而征餉,謂之梁頭。以港之大小為額,贌港抽稅於港內捕魚之眾而總輸於官,謂之港餉。港口瀦水飼魚為瘟,大者有征,謂之瘟餉;至若就港取魚蝦、牡蠣,隨所取物而輸稅,則有為罾、為罟、為縺、為𦄣、為蚝等名。邑內水口諸稅,較舊額若有減焉,足徵聖朝寬大之恩矣。詳著於左諸項除升、豁外,現征銀一千四十六兩五錢三分二厘六毫。內:
147 梁頭餉:原額征銀四百七十八兩六錢六分五厘內安平鎮渡船三十四隻,計載梁頭九百八十九擔,每擔征銀七分七厘,共徵銀七十六兩一錢五分二厘;採捕小船二百五十六隻,計載梁頭五千零三十八擔,每擔征銀照舊,共徵銀三百八十七兩九錢二分六厘。雍正六年,新升梁頭銀一十四兩九錢二分六厘零;遞年豁免無徵銀一百九十八兩零五厘乾隆十八年豁免遭風擊碎小船一百零九只無徵銀一百六十三兩六錢五分六厘零,又十八年豁免失水無徵溢額銀一兩七錢二分二厘零、二十一年豁免遭風擊碎小船二十三隻無徵銀三十三兩一錢八分七厘零,現征銀二百八十兩四錢三分四厘。
148 潭港餉:共徵銀四百四十二兩九錢七分四厘內竹滬、打鼓、蟯港、萬丹港四所共徵銀二百一十兩九錢七分四厘零、石螺潭一口征銀一十二兩,又雍正九年台灣縣撥歸鯤身瘟一口共徵銀二百二十兩
149 舊有港瘟一所征銀七兩零五分六厘、喜樹仔鹽瘟二口征銀一兩五錢,俱雍正九年撥歸台灣縣管轄。
150 罟、罾、𦊓、縺、蚝、箔等餉:原額征銀一百六十七兩四錢五分三厘六毫;遞年豁免無徵銀四十一兩一錢六分,現征銀二百二十六兩二錢九分三厘六毫內罟一十一張,每張征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共徵銀一百二十九兩三錢六分;乾隆十八年豁免遭風沉沒罟二張無徵銀三十三兩五錢二分,實征銀一百零五兩八錢四分。罾二張,每張征銀四兩二錢,共徵銀八兩四錢。𦊓一條,徵銀五兩八錢四分。縺一十一條,每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徵銀六十四兩六錢八分;乾隆十八年豁免三條無徵銀一十七兩六錢四分,實征銀四十七兩零四分。蚝八條,每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徵銀四十七兩零四分。箔二條,每條徵銀五兩八錢八分,共徵銀一十一兩七錢六分。又罟罾尾溢升科銀三錢三分三厘六毫,系雍正六年續報
151 舊有小罾九張,徵銀一十九兩八錢;雍正九年,撥歸台灣縣管轄。
152 採捕烏旗餉:原額九十四枝,每枝征銀一兩零五分,共徵銀九十八兩七錢;乾隆十八年豁免遭風失水二枝無徵銀二兩一錢,現征銀九十六兩六錢。
153 附錄
154 「台灣志略」:捕魚處所,有蚝、潭、港、瘟之分。蚝者,指海坪產蚝之處而言;駕小船,鐵鈀於水底取之。潭者,平埔開窩,積水甚深,魚蝦多蓄其中。港者,海水支流之處。瘟者、就海坪築岸,納水蓄魚而名。
155 「台灣志略」:捕魚器具,有罟、罾、縺、藏、𦊓、箔之目。網有大小,而用法各別。每罟一張,駕船二隻,先放海底,後用四、五十人兩頭牽挽,圍攏海邊,得魚最多。罾有車罾、舉罾、搖罾等屬:車罾永挂海坪,岸搭高寮;下罾時,漁人在寮上將罾索用車牽起,有魚則捕之。舉罾止用一人,於港潭沿海皆可採捕。搖罾必需五、六人,駕龍艚船帶小挖仔船,捕魚外海。縺於冬春二時,在外海捕塗魠等大魚用之。藏而專於隆冬以捕烏魚,故又名討烏。𦊓者,網上有蕩,能浮水面,下系網袋無數;每袋各挂鉛墜沉入水底,魚入袋中,輒蔽不能出。大𦊓置諸外海,小𦊓置諸內港。箔者,乘潮將滿,插在海坪雜羅水族;水汐則取之,無一遺者。
156 「台灣志略」:船制大小咸資水利,名目各異。一曰𦪟仔船,平底單桅,今多雙桅者;可裝穀四、五百石至七、八百石。一曰杉板頭船,今有插雙桅者;可裝三、四百石至六、七百石。一曰一封書船,雙桅,𣛮蓋平埔,前後無艙;可裝二、三百石。一曰頭尾密船,單桅,無艙,中有拱篷;可裝百餘石至二百石:皆往來南北各港貿易所乘。一曰大䑩仔船,單桅,拱篷,即大鎮渡船從府治渡往安平為大鎮渡;可裝百餘石,亦或駕駛內港搬載。一曰小䑩仔,在嵌腳渡人載貨登岸。一曰漁船,即艚船,亦鎮渡船之類。一曰挖仔船,每船止容三人,往各港捕採。一曰當家船俗訛為蛋家船,漁人眷屬悉住其中,無登岸結廬者;蓋浮家也:皆往來各港採捕,並鹿耳門安平鎮生理。
157 「赤嵌筆談」:刪「烏魚旗」三字罟者,結網長百餘丈、廣丈餘,駕船載出常數十人,曰牽罟。罾者,樹大竹棚於水涯,高二丈許,曰水棚;置罾以漁。縺小於罟,又𦊓小於縺。網長可數十丈,廣五、六尺,曰牽縺、曰牽𦊓。蚝,蠣房也,即以為取之之名。用竹二,長丈餘,各貫鐵於末如剪刀,於海水淺處鉤致蠣房。𦄣、垂餌以釣魚也。大繩用數十丈,系一頭於岸,浮舟出海,每尺許栓數鉤,大小不一;繩盡則返掉而歸,曰放𦄣。烏魚於冬至前後盛出,由鹿子港先出,次及安平鎮大港,後至琅嶠海腳,於石罅處放子,仍回北路;或云自黃河來。冬至前所捕之魚,名曰正頭烏,則肥;冬至後所捕之魚,名曰倒頭烏,則瘦。漁人有自廈門、澎湖,伺其來時赴台採捕。刪「大小滬」三字箔者,削竹片為之,繩縛如簾,高七、八尺,長數十丈;就海坪處所,豎木杙,趁潮水未滿,縛箔於木杙,上留一箔門,約寬四、五尺。潮漲時,魚隨水入,以網截塞箔門;潮退,魚不得出,採取之。滬者,於海坪潮漲所及處,周圍築土岸高一、二尺,留缺為門;兩旁豎木柱,挂小網柱上,截塞岸門。潮漲淹沒滬岸,魚蛤隨漲入滬;潮退水由滬門出,魚蛤為網所阻。寬者為大滬、狹者為小滬。
158 「赤嵌筆談」:鳳山雜餉,給烏魚旗九十四枝。旗用白布一幅,刊刷「烏魚旗」字樣,寫漁戶姓名,縣印鈐蓋,插於船頭,帶網採捕按採捕烏魚放𦊓,每船結伙五、六隻,晝夜巡歷海邊;烏魚群到,堆積如山,魚船陸續相連,放𦊓聯絡圍之。烏魚甚智,結隊不散,亦無如之何;須用竹筏數十,以魚槍剌之,魚驚則散,乃能入網袋。甚至滿船不能運載,開面網使逃者
159 「赤嵌筆談」:贌社者,招捕鹿之人;贌港者,招捕魚之人。俱沿山海,蓋草為寮,時去時來,時多時少。雖為賦稅所從出,實亦奸宄所由滋按沿海雜稅,各有專司:船責成船總,瘟、潭、罟、網等責成港商。小民捕取魚蝦,筋兩以上,必貼納餉稅於港商;雖曰賦稅所關,然其科索亦甚矣。故定例港商一歲一換,亦體恤邊海窮黎至意
160 「諸羅縣志」:水餉、雜稅之徵,多屬鄭氏竊踞時苛政;而最重者,莫如船港諸稅。夫船出入於港,而罟、罾、縺、𦊓、蚝,則取魚蝦、牡蠣於港者也。乃既稅其船,又稅其罟、罾、縺、𦊓、𦄣、蚝,且稅其港,蓋一港而其三稅焉。嗟此蟹蛤蚩蚩,有不望洋而興嘆、相戒而裹足者哉!
161 按設寮牽罟,錯居海濱,萬丹、岐後、大林蒲三處魚利最多,牽網亦最伙。夏秋採捕諸魚,罟網細密;隆冬捕烏魚、塗魠,罟惘則堅大。他如蟯港、東港、西溪,捕魚率罾、縺、𦊓、𦄣之類,鮮牽罟者。
162 陸餉按台地陸餉,色目繁多。凡草厝、瓦𥕟、番檨檳榔以及牛磨、蔗車,在在有稅。然民間執業遷徙靡常,按冊問賦,往往抵牾。於是有溢徵焉、有缺額焉,移甲就乙,抵撥為勞。邑舊額與新升差異多矣,今據現行檔案編而載之,庶幾刪繁就簡,條目井然諸項除升、豁外,現征銀五百六十八兩八錢。內:
163 番檨宅:一所,征稅六兩。
164 蔗車:一百張半,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徵銀五百六十二兩八錢內原額九張,徵銀五十兩零四錢。康熙二十三年新升二十張,徵銀一百一十二兩;雍正六年新升二十九張半,徵銀一百六十五兩二錢;七年新升六張半,徵銀三十六兩四錢;八年新升一張,徵銀五兩六錢;九年台灣縣撥歸本縣管轄一張,徵銀五兩六錢;十三年新升六張,徵銀三十三兩六錢;乾隆三年新升八張,徵銀四十四兩八錢;八年新升六張半,徵銀三十六兩四錢;二十年新升七張,徵銀三十九兩二錢;二十四年新升九張,徵銀五十兩四錢:共徵銀五百七十九兩六錢。內除雍正九年撥歸台灣縣管轄二張半減征銀一十四兩、乾隆九年豁免半張無徵銀二兩八錢,實在征銀五百六十二兩八錢
165 附錄
166 按台地厝餉、磨餉,沿舊例也。鳳山僻處東南,地不加賦,故無厝餉。又地不宜麥、碾面亦少,故牛磨一餉即有一、二,多附他邑輸納。
167 官莊
168 按台疆初闢,地廣人稀;官斯土者,置田園、糖廍,召佃開墾,踞為己業,名曰官莊。自康熙六十年台匪竊發後,奉旨清查,嚴禁不許仍掌莊業,致擾番民。乾隆九年,複遴選大員渡海履畝勘丈,民業歸民,番地歸番,無複朦混。其興民番無礙者,聽原佃照舊;輸納課餉,歸縣管理。本縣各裏莊俱有,而港東、西二里尤甚。今條其數於左:
169 原額五十二所,雜徵青白糖、租粟、蔗車、糖廍等項年共折征銀九千九百二十五兩八錢零。遞年新升及新收官莊,共加征銀五百二十七兩四錢四分二厘內雍正七年報升官莊糖粟加征銀一百九十七兩七錢七分,乾隆十二年報升官莊溢額粟一十三石折征銀五兩二錢,二十六年新升官莊糖粟折征銀五兩二錢七分二厘,雍正九年台灣縣撥歸本縣管轄徵輸官莊白糖廍三百一十九兩二錢,合征銀一萬四百五十三兩二錢四分二厘;遞年豁除及改歸台灣管轄共減征銀一千一百二十兩二錢七分五厘內雍正九年本縣撥歸台灣縣管轄官莊白糖糖廍並勻前金莊租粟共銀五百一十九兩七錢八分六厘零,十年豁免減征白糖銀二十六兩三錢六分零,十一年豁免崩陷無徵銀二十四兩六錢,乾隆九年豁免崩陷田園無徵銀一百五十二兩五錢四分二厘零,十八年豁崩陷田園無征官莊銀一百兩一錢五分六厘零,二十四年豁免崩陷田園無征官莊銀二百九十七兩八錢三分一厘零,合計通縣實在折征官莊銀九千三百三十二兩九錢六分七厘零。
170 附錄
171 乾隆九年上諭:外省鎮將等員,不許在任所置立產業,例有明禁。在內地且然,況海外番黎交錯之地!武員置立莊田墾種取利,縱無占奪民產之事,而家丁、佃戶倚勢凌人、生事滋擾,斷所不免。朕聞台灣地方,從前地廣人稀,土泉豐足。彼處鎮將大員,無不創立莊產,召佃開墾,以為己業。且有客民侵占番地,彼此相競,遂投獻武員,因而踞為己有者。亦有接受前官已成之產,相習以為固然者。其中來歷總不分明,是以民番互控之案,絡繹不休。若非徹底清查,嚴行禁絕,終非寧輯番民之道。著該督撫派高山前往會同巡台御史等一一清厘。凡歷任武職大員創立莊產,查明並無侵占番地及與民番並無爭控之案者,無論系本人子孫及轉售他人,均令照舊管業外,若有侵占民番地界之處,秉公清查:民產歸民、番產歸番,不許仍前朦混,以啟爭端。此後台郡大小武員創立莊產、闢墾草地之處,永行禁止。倘托名開墾者,將本官交部嚴加議處,地畝入官;該管官通同容隱,並行議處。
172 鹽課
173 舊鹽場二所:一、瀨南場,在本縣大竹橋莊;一、瀨北場,在本縣新昌里。計埕一千三百二十三格,每格大小不等,合計三千四百二十□丈零。每丈征銀四錢九分,共徵銀一千六百八十兩。雍正九年,更正疆界,新昌里改歸台灣縣管轄,瀨北場亦改隸,徵額應減;後於乾隆二十一年複就本縣鳳山裡設瀨東場、仁壽里設瀨西場,移新補舊。今仍原額歸府管理,不計埕格。詳於左:
174 一、瀨南場:在興隆莊打鼓港口舊設
175 一、瀨東場:一在鳳山莊大林蒲乾隆二十一年新設
176 一、瀨西場:在仁壽里彌陀港乾隆二十一年新設
177 共徵鹽埕餉銀一千六百八十兩,歲除支拾公費銀,三百四十四兩六錢四分舊額公費銀三百四十六兩六錢四分,如數歸款外,餘銀歸府管理,候文劃兌兵餉。
178 附錄
179 「台灣志略」:台地自入版圖之後,鹽皆歸於民曬民賣;其鹽埕餉銀,由台、鳳兩邑分征批解。緣民曬民賣,價每不平。雍正四年四月內,奉文歸府管理。每場設巡丁數名不等,晝夜巡邏;設管事一人、家丁一人,專司稽查,以防透漏。夏秋恆多雨水,鹽埕泥濘,曬常不敷;春冬二季,收曬多貯備用。所出之鹽,盡數用制斛盤量收倉,每月照數給價曬丁收領。鳳山場每交鹽一石,給定價番廣銀一錢。各縣販戶莊民赴館繳課領單,每鹽一石定課價番廣銀三錢、腳費銀三分;執單赴場支鹽各莊運賣。所賣鹽銀,除每月支發鹽本及鹽館辦事人役工食外,餘悉存貯府庫,按月申報。
180 「台灣志略」:各縣販戶莊民運賣鹽斤,水載以船、陸載以車,視路程還近以定價值;既絕私煎私販之弊,複無忽低忽昂之患,裕課便民,誠莫善焉。
181 當稅
182 乾隆十六年新升一間,年征銀五兩向例無定額,盡微盡解
183 經費
184 按「會典」有經費目,所以阜民財、致物用,「周官」之遺意也。郡縣志多闕不載;凡存留、起運諸費,每附見「田賦」之末。賦與用淆,非王會之書矣。台郡志准「會典」例為補是編,俾知國家則壤定賦。凡以賦之民者用之民,一絲一粒非有私焉;則蕩平公溥之經,夫亦可以共喻矣。
185 存留支應項下,計通縣官俸役食並祀典、公式、賓興、恤政諸項統支銷經費銀共一千四百八十三兩八錢六分六厘零。內:
186 本縣知縣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閏年加銀二兩二錢九分零,今裁;薪湊俸銀:一十七兩五錢一分閏年加銀一兩四錢五分九厘零,今裁。門子二名,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勻給銀四錢,實給銀一十二兩四錢;皂隸一十六名,共銀九十六兩閏年加銀八兩,年勻給銀三兩二錢,實給銀九十九兩二錢;轎傘扇夫七名,共銀四十二兩閏年加銀三兩五錢,年勻給銀一兩四錢,實給銀四十三兩四錢;馬快八名,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勻給銀一兩六錢,實給銀四十九兩六錢;禁卒八名,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勻給銀一兩六錢,實給銀四十九兩六錢;庫子四名,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斗級四名,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鋪司兵共二十八名每名工食銀六兩,火把銀八錢四分,共銀一百九十一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十九兩九錢六分,年勻給銀六兩三錢八分四厘,實給銀一百九十七兩九錢四厘。
187 舊有燈夫四名,實給銀四十九兩六錢;民壯五十名,實給銀三百一十兩。今俱裁。
188 本縣縣丞俸薪銀:四十兩。民壯八名,共銀四十八兩閏年加銀四兩,年勻給銀一兩六錢,實給四十九兩六錢;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皂隸四名,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銀二十四兩八錢;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
189 本縣典史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厘,今裁;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今裁。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皂隸四名,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馬夫一名,工食銀六兩閏年加銀五錢,年勻給銀二錢,實給銀六兩二錢;民壯四名,共銀二十四兩閏年加銀二兩,年勻給銀八錢,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
190 本縣儒學教諭俸銀四十兩、訓導俸銀四十兩:共銀八十兩舊止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教諭與訓導同食一俸;乾隆元年,定各員照品級與全俸。廩生十名每名連閏廩糧銀二兩八錢九分三厘零,共給銀二十八兩九錢三分三厘零;齋夫三名,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給銀一十八兩六錢;膳夫二名每名工食連閏銀六兩六錢六分六厘零,共給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厘零;門子三名,共銀一十八兩閏年加銀一兩五錢,年勻給銀六錢,實給銀一十八兩六錢。
191 下淡水巡檢司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閏年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厘零,今裁;薪湊俸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今裁。皂隸一名,共銀一十二兩閏年加銀一兩,年勻給銀四錢,實給銀一十二兩四錢;弓兵一十八名每名工食一兩七錢六分六厘零,共銀三十一兩八錢閏年加銀二兩六錢五分,年勻給銀一兩零六錢,實給銀三十二兩八錢六分。
192 本縣文廟香燈年額銀:二兩五錢二分。春秋二祭崇聖詞、文廟、山川、社稷、邑厲等壇年額銀:一百四十八兩。一年三次致祭,關帝祭品銀:一十八兩。修理文廟、城隍、社稷、無祀等壇年額銀:一十兩三錢五分七厘。
193 本縣祈晴、禱雨謝神香燭年額銀:一兩二錢。習儀、拜賀、救護年額銀:六錢。鄉飲二次年額銀:六兩。
194 舊有本府進表合用綾狀紙張年額銀:二兩二分八厘零乾隆二十年裁
195 本縣學歲貢生旗匾年額銀:一兩二錢五分。新中舉人花幣旗匾年額銀:一兩三錢三分三厘零。會試舉人盤費年額銀:三十兩。進士花幣旗匾年額銀:二兩。
196 本縣存恤孤貧夏冬衣布銀:舊額九十五兩二錢三分八厘;乾隆十九年裁減六十二兩五錢零二厘,實給銀三十二兩七錢三分六厘。孤貧六十名口糧:舊額每名月給銀三錢三分零;乾隆三年定每名日給銀一分,實給銀二百一十六兩小建每口扣存銀一分,逢閏加給開銷。囚犯口糧銀:二十兩。
197 按本縣舊有解送本道、本府官俸本道薪湊俸銀四十二兩九錢五分六厘,本府薪湊俸銀四十二兩九錢五分六厘共銀八十五兩九錢一分二厘;又支給本道、本府經歷、儒學役食本道皂役十二名、快手十二名、聽事吏二名,工食連閏共銀一百六十兩二錢;本府庫子四名,工食連閏共銀二十四兩八錢;本府經歷民壯八名,工食連閏共銀四十九兩六錢;本府儒學齋夫二名,工食連閏共銀一十二兩四錢:共銀二百四十八兩。俱於乾隆二十年,改歸台灣縣就近支給。此項銀兩,編為「起解」項下更舊兩察院吏役夏季工食銀六十八兩二錢,今定三年一次察巡,值年送;餘裁。
198 耗羨
199 通縣額征田園供穀折銀每石征耗穀一斗折銀五分、勻丁並番丁餉銀每兩徵耗銀七分、加封平餘銀二分,共銀九分、雜項餉銀每兩徵耗銀一錢、加封平餘銀二分,共銀一錢二分,共徵耗銀三千七百六十四兩三錢四分六厘零。內:
200 田園供穀新舊額征四萬五千八百四十五石二斗二升五合應折征耗銀:二千二百九十二兩二錢六分二厘零。
201 勻丁餉勻丁額征銀七百一十七兩三錢二分零應徵耗銀:六十四兩五錢五分八厘零。
202 番丁餉額銀五百二十八兩八錢二分應徵耗銀:三十七兩五錢九分二厘零。
203 蔗車餉額銀五百六十二兩八錢應徵耗銀:一百二十二兩四錢。
204 鹿皮餉額銀二十二兩五錢五分應徵耗銀:二兩零三分四毫。
205 梁頭餉額銀二百八十兩六錢六分八厘應徵耗銀:三十三兩六錢七分二厘零。
206 潭港餉額銀四百四十二兩九錢七分四厘應徵耗銀:五十三兩一錢四分八厘零。
207 採捕烏魚旗餉額餉九十六兩六錢應徵耗餉:一十一兩五錢九分二厘零。
208 罟、罾、𦊓、縺等餉額銀二百二十六兩二錢九分應徵耗銀:二十七兩一錢四分四厘零。
209 官莊餉額銀九千三百三十二兩九錢六分七厘應徵耗銀:一千一百一十九兩九錢四分八厘零。
210 番檨宅餉額銀六兩應徵耗銀:七錢二分。
211 養廉
212 通縣每年支銷養廉銀共二千二百二十兩,向例在耗羨項下支給。內:
213 本縣知縣養廉:每年八百兩。
214 縣丞養廉:每年四十兩內本縣耗羨項下支給二十兩、府征鹽價項下支給二十兩
215 典史養廉:每年四十兩支給同上
216 下淡水巡檢養廉:每年四十兩支給同上
217 派解巡按察院養廉:每年四百兩;又代彰化縣解銀一百兩原逐年解送,今遇巡按年解送
218 派解台灣道兼理學政養廉:每年四百兩。
219 派解台灣鎮總兵官養廉:每年二百兩。
220 派解台灣府知府養廉:每年四百兩;又代彰化解銀一百兩。
221 派解台灣府同知養廉:每年二百兩。
URN: ctp:ws39830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Do not click this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