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5 經部·易類五

《卷5 經部·易類五》[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五

經部五》

經部五·易類五》

經部五·易類五·周易大全》二十四卷內府藏本

1
胡廣等奉敕撰。考《明成祖實錄》,永樂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命行在翰林院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修《五經四書大全》,十三年九月告成。成祖親制《序》,弁之卷首,命禮部刊賜天下。賜胡廣等鈔幣有差,仍賜宴於禮部。同時預纂修者,自廣、榮、幼孜外,尚有翰林編修葉時中等三十九人。此其《五經》之首也。朱彞尊經義考》謂廣等「就前儒成編,雜為鈔錄,而去其姓名。《易》則取諸天台、鄱陽二董氏,雙湖、雲峰二胡氏,於諸書外未寓目者至多」云云。
2
天台董氏者,董楷之《周易傳義附錄》。鄱陽董氏者,董真卿之《周易會通》。
3
雙湖胡氏者,胡一桂之《周易本義附錄纂疏》。雲峰胡氏者,胡炳文之《周易本義通釋》也。今勘驗舊文,一一符合。彞尊所論,未可謂之苛求。然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篤守朱子,其說頗謹嚴。董真卿則以程、朱為主而博採諸家以翼之,其說頗為賅備。取材於四家之書,而刊除重複,勒為一編,雖不免守匱抱殘,要其宗旨則尚可謂不失其正。且二百餘年以此取士,一代之令甲在焉。錄存其書,見有明儒者之經學,其初之不敢放軼者由於此,其後之不免固陋者亦由於此。鄭曉今言》曰:「洪武開科,《五經》皆主古注疏及宋儒。《易》,程、朱。
4
《書》,蔡。《詩》,朱。《春秋》,《左》、《公羊》、《穀梁》,程、胡、張。《禮記》,陳。後乃盡棄注疏,不知始於何時。或曰始於頒《五經大全》時,以為諸家說優者採入故耳。然古注疏終不可廢也。」是當明盛時,識者已憂其弊矣。觀於是編,未始非千古得失之林也。

經部五·易類五·易經蒙引》十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蔡清撰。介夫,號虛齋,晉江人。成化甲辰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是書專以發明朱子本義》為主,故其體例以《本義》與《經》文並書。但於《本義》每條之首加一圈以示別,蓋尊之亞於《經》也。然實多與《本義》異同。如《經》分上、下,朱子云:「以其簡袠重大,故分為上、下二篇。」清則云:「六十四卦何以不三十二卦為《上經》,三十二卦為《下經》,而乃《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也?」「用九,見群龍無首」,朱子云:「用九是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見群龍無首是此卦六爻皆用九者之占辭。」清則云:「孔子《象傳》及《文言》,節節皆是主六爻皆用九者言,但《本義》不主此說。」又云:「若依朱子之說,則於用九之下又當添『六爻皆用九者』一句。」「知至至之,知終終之」,朱子說:「上句知字重,下句終字重。」清則云:「此未必是本文之意。本文下句一知字,豈偶然哉!豈姑以對上句而無所當哉!」其他不肯委曲附和,大率類此。朱子不全從程《傳》,而能發明程《傳》者莫若朱子。清不全從《本義》,而能發明《本義》者莫若清。
2
醇儒心得之學,所由與爭門戶者異歟!

經部五·易類五·讀易餘言》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1
崔銑撰。仲鳧,一字子鍾,安陽人。弘治乙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侍郎。謚文敬。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是書以程《傳》為主,而兼採王弼、吳澄之說,與朱子本義》頗有異同。大旨舍象數而闡義理,故謂陳摶所傳圖象皆衍術數,與《易》無干。諸儒卦變之說亦支離無取。其《上經卦略》、《下經卦略》、《大象說》皆但標卦名,不載《經》文,《繫辭輯》、《說卦訓》則備錄《傳》文。蓋書非一時所著,故體例偶殊。且《經》有卦名,而《繫辭》、《說卦》則無章名,其勢亦不能不異也。惟刪《說卦廣象》八章,而別以蔡清之說增損之。又《序卦》、《雜卦》、《文言》三傳一概從刪,則未免改經之嫌。要其篤實近理,固不失為洛、閩之傳矣。朱彞尊經義考》載易餘言》五卷,又載易大象說》一卷。考此書第三卷即《大象說》,彞尊以其別本單行,遂析為二,偶未考也。今附著於此,不更複出焉。

經部五·易類五·易學啟蒙意見》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1
韓邦奇撰。邦奇汝節,朝邑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謚恭簡。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因朱子《易學啟蒙》而闡明其說。一卷曰《本圖書》,二卷曰《原卦畫》,皆推演邵氏之學,詳為圖解。三卷曰《明蓍策》,亦發明古法,而附論近世後二變不挂之誤。四卷曰《考占變》,述六爻不變及六爻遞變之舊例。五卷曰《七占》,凡六爻不變、六爻俱變及一爻變者皆仍其舊,其二爻三爻四爻五爻變者則別立新法以占之。所列卦圖,皆以一卦變六十四卦,與焦延壽易林》同。然其宗旨則宋儒之《易》,非漢儒之《易》也。

經部五·易類五·易經存疑》十二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1
林希元撰。希元茂貞,號次崖,同安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僉事。見《自序》及王慎中《序》。《泉州府志》稱官至大理寺丞,誤也。《明史儒林傳》附載《蔡清傳》中。是書用注疏本。其解經一以朱子本義》為主,多引用蔡清《蒙引》。故楊時喬《周易古今文》謂其繼《蒙引》而作,微有異同。
2
其曰《存疑》者,洪朝選《序》謂其存朱子之疑以羽翼程、朱之《傳》、《義》也。《自序》謂:「今必下視程、朱,則吾之說焉能有易於彼。無已則上宗鄭、賈,鄭、賈之說其可施於今乎?」蓋其書本為科舉之學,故主於祧漢而尊宋。然研究義理,持論謹嚴,比古經師則不足,要猶愈於剽竊庸膚為時文弋獲之術者。
3
蓋正、嘉以前儒者猶近篤實也。原刻漫漶,此本為乾隆壬戌其裔孫廷玣所刻。
4
舊有王慎中、洪朝選二《序》,載朱彞尊經義考》,廷玣刪之。所言皆無大發明,今亦不複補錄焉。

經部五·易類五·周易辨錄》四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1
楊爵撰。伯修,富平人。嘉靖己丑進士。官至山東道監察御史。以上疏極論符瑞,下詔獄繫,七年始得釋。事跡具《明史》本傳。其書前有《自序》,題嘉靖二十四年乙巳,蓋即其與周怡、劉魁等在獄中講論所作,故取《繫辭》「困德之辨」一語為名。《明史》本傳作《周易辨說》,其名小異。然《藝文志》仍作《周易辨錄》,蓋刊本字誤也。所釋惟六十四卦,每卦惟載《上、下經》卦辭。然其訓解則六爻及《彖傳》、《象傳》皆兼及之,特不列其文耳。其說多以人事為主,頗剴切著明。蓋以正直之操,處杌隉之會,幽居遠念,寄托良深,有未可以經生常義律之者。然自始至終,無一字之怨尤,其所以為純臣歟?

經部五·易類五·易象鈔》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1
胡居仁撰。居仁叔心,號敬齋,餘干人,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是書前有居仁《自序》,稱:「讀《易》二十年,有所得輒鈔積之,手訂成帙,取先儒圖書論說合於心得者錄之。」三卷以下則皆與人論《易》往複札記及自記所學,又為隱括歌辭以舉其要。居仁之學雖出於吳與弼,而篤實則遠過其師。故在明代,與曹端、薛瑄俱號醇儒。所著《居業錄》,至今稱道學正宗。其說《易》亦簡明確切,不涉支離玄渺之談。考萬歷乙酉御史李頤《請以居仁從祀孔子廟庭疏》,稱所著有《易傳》、《春秋傳》,今頗散佚失次。朱彞尊經義考》載有居仁《易通解》,注曰「未見」,而不載此書,豈此書一名《易通解》歟?然李頤時已稱散佚失次,何以此本獨完?疑後人裒其緒言,重為編次,非居仁手著也。

經部五·易類五·周易象旨決錄》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熊過撰。叔仁,號南沙,富順人。嘉靖己丑進士。官至禮部祠祭司郎中。《明史文苑傳》附載《陳束傳》中,稱過及陳束、王慎中、唐順之、趙時春、任瀚、李開先、呂高為「嘉靖八才子」,然過研思經訓,實不止以文章名。
2
是書據過《自序》,初名《易象旨》,後遂加《決錄》之名。案《三輔決錄》,名始趙岐,而命名之義,古無傳說。以意推之,蓋定本之謂也。《自序》又稱「初聞閩人蔡清善為《易》,購得其書,惟開陳宗義,不及象,於是稍記疑者為贅言。辛丑謫入滇,晤楊慎,勸成此書。」蓋初讀宋《易》,覺不合,乃去而為漢《易》,故其說以象為主。考《左傳》韓起適魯,見《易象》、《春秋》,古人既以象名,知象為《易》之本旨。故《繫辭傳》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王弼以下變而談理,陳摶以下變而言數,所謂各明一義者也。後人並而一之,概稱象數。於是喜為杳冥之說者並而掃之,乃諱言象數。明人之《易》,言數者入道家,言理者入釋氏,職是故矣。過作此書,雖未能全複漢學,而義必考古,實勝支離恍惚之談。其據舊說以証今文者,凡証字一百有一,証音三十有八,証句二十有六,証脫字七十有九,証衍文三十,証當移置者三十有二,証舊以不誤為誤者三。所據之書,如郭京之偽托舊本、吳澄之妄改古經者,概用引援,不免輕信。又如《坤卦小象》,但知《魏志》之作「初六履霜」,不知《後漢書》之實作「履霜堅冰」,亦間有未審。然皆據前文,非由臆撰。又但注某字據某書,當作某,亦不敢擅更一字,猶屬謹嚴。在明人《易》說之中,固卓然翹楚矣。

經部五·易類五·易象鉤解》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1
陳士元撰。士元心叔,應城人。嘉靖甲辰進士。官至灤州知州。是編專闡《經》文取象之義。前有士元《自序》,稱:「朱晦菴、張南軒善談《易》者,皆謂互體、五行、納甲、飛伏之類俱不可廢。蓋文、周彖爻,雖非後世緯數瑣碎,而道則無不冒焉。傳注者惟以虛玄之旨例之,有遺論矣。」其《履卦》注又曰「京房之學授受有自,今之學士大夫擯斥不取。使聖人不因卜筮而作《易》,惟欲立言垂訓,則畫卦揲蓍何為哉?朱子曰:《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來,而其為說必已具於太卜之官,今不可複考,亦不可謂象為假設。然則京氏之學安知非太卜所藏者耶」云云。案太卜之法雖不可考,然《左傳》所載變爻、互體諸占,猶可以見其崖略。漢《易》自田何以下無異說。孟喜六日七分之學,雲出田王孫,而田王孫之徒以為非。焦贛直日用事之例,雲出孟喜,而孟喜之徒又以為非。劉向校書,亦云「惟京氏為異黨」。《漢書儒林傳》源委秩然,可以覆案。京氏書雖多散佚,而《易傳》三卷猶存,其占法亦大概可考,與《左傳》所載迥殊。
2
士元以京氏《易》當太卜所藏,殊為無據。且京氏之法絕不主象,引以為明象之証,亦失其真。然其謂《易》以卜筮為用,卜筮以象為宗,則深有合於作《易》之本旨。故所論雖或穿鑿,而黎然有當者為多,要勝於虛談名理、荒蔑古義者矣。
3
是書每卷標目之下皆題《歸雲別集》,卷數自五十八至六十一。蓋當時編入全集,如李石方舟集》收《易互體》之例。其《序》又稱往為《彙解》二卷,括其大凡。考《明史藝文志》,載士元《易象鉤解》四卷,《易象彙解》二卷,則《彙解》亦發明象學者。今以未見其書,故不著錄焉。

經部五·易類五·周易集注》十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來知德撰。知德矣鮮,梁山人。嘉靖壬子舉人萬歷三十年總督王象乾、巡撫郭子章薦授翰林院待詔。知德以老疾辭,詔以所授官致仕。事跡具《明史儒林傳》。知德自鄉舉之後,即移居萬縣深山中,精思《易》理。自隆慶庚午萬歷戊戌,閱二十九年而成此書。其立說專取《繫辭》中「錯綜其數」以論《易》象,而以《雜卦》治之。錯者陰陽對錯,如《先天圓圖》《乾》錯《坤》,《坎》錯《離》,八卦相錯是也。綜者一上一下,如《屯》、《蒙》之類本是一卦,在下為屯,在上為蒙,載之文王《序卦》是也。其論錯有四正錯,有四隅錯。論綜有四正綜,有四隅綜。有以正綜隅,有以隅綜正。其論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畫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錯卦之象,有綜卦之象,有爻變之象,有占中之象。其注皆先釋象義、字義及錯綜義,然後訓本卦本爻正意。皆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參互旁通,自成一說,當時推為絕學。然《上、下經》各十八卦本之舊說,而所說中爻之象亦即漢以來互體之法,特知德縱橫推闡,專明斯義,較先儒為詳盡耳。其《自序》乃高自位置,至謂孔子沒後而《易》亡,二千年有如長夜。豈非伏處村塾,不盡睹遺文秘籍之傳,不盡聞老師宿儒之論,師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故百餘年來,信其說者頗多,攻其說者亦不少。然《易》道淵深,包羅眾義,隨得一隙而入,皆能宛轉關通,有所闡發,亦不必盡以支離繁碎斥也。

經部五·易類五·讀易紀聞》六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1
張獻翼撰。獻翼幼于崑山人。後更名敉,嘉靖國子監生。《明史文苑傳》附見《皇甫涍傳》末。此書乃其早年讀書上方山中所著。獻翼放誕不羈,言行詭異,殆有狂易之疾。而其說《易》乃平正通達,篤實不支,祧莊老之玄虛,闡程朱之義理,凡吉凶、悔吝、進退、存亡足為人事之鑒者,多所發明,得聖人示戒之旨。朱彞尊經義考》載獻翼《易》注凡五種,惟《讀易韻考》注「存」。其《讀易約說》三卷、《易雜說》二卷、《讀易臆說》二卷及此書六卷,均注曰「未見」。今蒐採遺編,惟得《讀易韻考》及此書。《韻考》紕漏殊甚,如盲談黑白,聾辨宮商,已別存目。此書不載經文,但逐節拈說,有如札記之體。
2
《江南通志文苑傳》稱獻翼好《易》,十年中箋注凡三易。蓋亦積漸研思而始就者。殆中年篤志之時,猶未頹然自放歟?

經部五·易類五·八白易傳》十六卷湖北巡撫採進本

1
葉山撰。八白,里貫未詳。《經義考》引張云章之言曰:「八白本末無所考見,詳其《自序》,當是一老諸生。」是書屢易其稿,《自序》凡四。其《初序》略云「予十歲讀《周易》,越十年能厭學究語。又十四年為嘉靖丁卯,又六年從鹿田精舍見楊誠齋《易傳》,又九年為今壬子」云云。《再序》題「癸丑六月」。《三序》題「丁巳三月」。《四序》題「嘉靖三十九年七月」。考壬子為嘉靖十一年,由壬子逆數十六年,當為丁酉。《序》云丁卯者,由原本酉字用古體作,故傳寫誤也。據其所言,此書始於壬子,迄於庚申,凡九年而蕆事。以《初序》年月考之,山當生於弘治十七年甲子。至庚申書成時,年已五十七矣。其書專釋六十四卦爻詞,而於《彖》、《象》、《文言》、十翼皆不之及。大旨以誠齋《易傳》為主,出入子史,佐以博辨。蓋借《易》以言人事,不必盡為《經》義之所有,然其所言亦往往可以昭法戒也。

經部五·易類五·洗心齋讀易述》十七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1
潘士藻撰。士藻去華,號雪松,婺源人。萬歷癸未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事跡附見《明史李沂傳》。其書《上、下經》十卷,《繫辭》至《雜卦》七卷。每條皆先發己意,而採綴諸儒之說於後。前有焦竑《序》,稱主理莫備於房審權,主象莫備於李鼎祚,士藻裒而擇之。則所據舊說,惟採《周易義海》、《周易集解》二書。然大旨多主於義理,故取《義海》者較多,《集解》所載如虞翻、干寶諸家涉於象數者,率置不錄。蓋以房書為主,而李書輔之也。案《義海》一百卷久佚,今所存者乃李衡《撮要》十五卷,非其舊本。竑《序》云云,豈萬歷中舊本猶存耶?然《宋志》已不著錄,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云:「僅見四卷。」其一百卷者未見,士藻安得而見之,竑殆誇飾之詞。然衡所編者其源本出於房氏,即謂之房氏書亦可也。

經部五·易類五·像象管見》九卷內府藏本

1
錢一本撰。一本國瑞,武進人。萬歷癸未進士。官至福建道監察御史,以建言罷歸。天啟初追贈太僕寺卿。事跡具《明史》本傳。一本研究六經,尤邃於《易》。是書不取京、焦、管、郭之說,亦不取陳摶、李之才之義,惟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故曰像象。象者天道,像其象者盡人合天之道也。大旨謂由辭得象而後無虛懸說理之病,知象為像而後有神明默成之學,而深闢言象遺理,言理遺象,仿佛其象而仍不知所以為象之弊。雖間有支蔓而篤實近理者為多。
2
自稱用力幾二十年,亦可謂篤志矣。

經部五·易類五·周易札記》三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1
逯中立撰。中立與權,號確齋,聊城人。萬歷己丑進士。由行人擢給事中,以建言貶陝西按察使司知事。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明史藝文志》不著錄,朱彞尊經義考》亦不載。蓋當時編次無法,與其《兩垣奏議》合為一書,故錄經解者無自而著其名也。其書首為《啟蒙集略》,次分《上經》為一卷,《下經》為一卷,《繫辭》以下為一卷。不載《經》文,但標卦名、篇名。隨筆記錄,採之諸家者為多。其以己意論著者僅十之四五。然去取頗為精審,大旨以義理為主,不失純正。至《中孚》、《複》、《姤》諸卦,亦參用《易緯》卦氣起《中孚》及一卦值六日七分之說。蓋平心論義,不立門戶之見者也。

經部五·易類五·周易易簡說》三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1
高攀龍撰。攀龍雲從,無錫人。萬歷己丑進士。官至左都御史。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謚忠憲。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詮解《易》義,每條不過數言。《自序》云:「其知易知,其能簡能,易簡而天下之理得」。又曰:「五經注於後儒,《易》注於夫子,說《易》者明夫子之言而《易》明矣。」是其著書大旨也。攀龍之學,出入朱、陸之間,故以心言《易》。然其說曰「天下有非《易》之心,而無非心之《易》,是故貴於學也。學也者,知非《易》則非心,非心則非《易》。《易》則吉,非《易》則凶悔吝」云云,則其說主於學《易》以檢心,非如楊簡、王宗傳等引《易》以歸心學,引心學以歸禪學,務屏棄象數,離絕事物,遁於恍惚窅冥以為不傳之秘也。是固不得謂以心言《易》為攀龍之失矣。

經部五·易類五·易義古象通》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魏濬撰。蒼水,松溪人。萬歷甲辰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
2
是書前有《明象總論》八篇,一曰《原古象》,二曰《理傳象》,三曰《八卦正象》,四曰《六爻位》,五曰《卦爻畫》,六曰《卦變》,七曰《互體》,八曰《反對動爻》。大旨謂文、周之《易》即象著理,孔子之《易》以理明象。又於漢、魏、晉、唐諸人所論象義,取其近正者,故名《古象通》。而冠以「易義」,言即象以通義也。朱彞尊經義考》改曰《周易古象通》,則與濬名書之意不合矣。明自萬歷以後經學彌荒,篤實者局於文句,無所發明;高明者騖於玄虛,流為恣肆。浚獨能博考舊文,兼存古義。在爾時說《易》之家,譬以不食之碩果,殆庶幾焉。

經部五·易類五·周易像象述》五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1
吳桂森撰。桂森叔美,無錫人。萬歷丙辰歲貢生。嘗從顧憲成、高攀龍講學東林。又從武進錢一本學《易》。一本嘗著《像象管見》諸書,桂森本其意而推闡之,以成是書,名曰《像象述》,明師承也。《經》文用注疏之本,惟刪其卦首六畫。卷首列《像象金針》一篇,標舉大旨。卷中所注皆一字一句,究尋義理,頗有新意可參。據桂森《自序》,是書成於天啟乙丑,其上方朱字評語,稱「景逸高先生批」者,高攀龍筆。稱「錢師批」者,錢一本筆也。考攀龍以天啟丙寅家居時聞逮自裁。乙丑在前一年,當猶及見。一本在萬歷中為御史,建言黜死。天啟辛酉已追贈太僕寺少卿,不應及見此書。蓋桂森以萬歷丁巳從一本於龜山,此書業已屬草,《自序》所謂「間有所述以呈先生,先生為面訂之,惜未及半而先生曳杖」是也。然則桂森是書,具有淵源,非師心自用者矣。

經部五·易類五·易用》五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1
陳祖念撰。祖念修甫,連江人。陳第子也。所著《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發明引証,一洗吳棫諸家之陋,於韻學為大有功。而所作《伏羲圖贊》則支離穿鑿,一無可取。祖念學不及其父,而說《易》乃勝其父。
2
其書不載《經》文,但於每卦詳論其義。《繫辭》諸傳則各標章目而詮釋之。其每卦之論,皆逐爻尋理,務以切於人事為主,故名曰《用》。前有《原序》曰「義理無窮,非言之所能盡。故傳注于漢,疏義於唐,議論於宋,日起而日變,而《易》之用則隨時隨事可以自察。是以君子居則觀象玩辭,動則觀變玩占,聖人所以言《易》者,如是而已。《傳》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朱文公言:人能取《易》一卦若一爻熟讀而深玩之,推於事而反於身,則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無所求而不得,無所處而不當。此則致用、利用之義也」云云。其《序》後半佚脫,不知誰作。然一書大旨,具在於斯矣。每卦之末,率總論取象之義,多採互體之說。蓋其學於漢儒、宋儒無所偏附云。

經部五·易類五·易象正》十六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1
黃道周撰。道周幼元,一字螭若,漳浦人。天啟壬戌進士。崇禎中官至少詹事。明亡後,為唐王聿鍵禮部尚書,督師出婺源。師潰被執,不屈死。事跡具《明史》本傳。乾隆乙未賜謚忠端。此書孟應春謂崇禎庚辰道周在西庫始創為之,成二十四圖。逮過北寺,毒痛之下,指節初續,又為《六十四象正》。劉履丁則云,三十年前道周即有《易本象》八卷,《疇象》八卷。蓋是書之稿本也。
2
道周初作《三易洞璣》,以卦圖推休咎,而未及於諸爻之變象。是編則於每卦六爻皆即之卦以觀其變。蓋即《左氏內、外傳》所列古占法也。其《自序》曰:「凡《易》自《春秋》、《左》、《國》暨兩漢名儒皆就動爻以論之,虞、王而下始就本卦正應以觀攻取,只論陰陽剛柔,不分七八九六。雖《易》有剛柔雜居之文,而卦無不動玩占之理。《象正》專就動爻以明之。」此其述作之大旨。前列《目次》一卷,則以漢人分爻直日之法,按文王之卦序,以推歷代之治亂。後二卷則以《河圖》、《洛書》之數自相乘除,為三十五圖。其《詩斗差圖》、《詩斗差退限圖》、《詩元命圖》、《春秋元命圖》,則本漢人緯書「四始五際」之說而別衍之以為推測之術,與所著《三易洞璣》相為表裏。雖其以《大傳》所釋十一爻俱為明之卦而作,未免附會。故朱朝瑛曰:「《易象正》,道周之自為《易》也。孔子之所不盡言,言之不盡意者也。」然引伸觸類,要亦《易》之一隅。宋儒沈該之《易傳》,都潔之《易變體義》,皆發明之卦,與是書體例相似。
3
而是書則每爻之下先列本卦之《彖辭》,次列本卦之《象辭》,然後列本爻之《象辭》,與沈氏、都氏之書又各不同。存之以為二家之外傳,亦無不可也。
4
案:此書及《三易洞璣》皆邵氏皇極經世》之支流也。《三易洞璣》全推衍於《易》外,故入之數學。此及倪元璐《易內外儀》,有轇轕於《易》外者,猶有據經起義發揮於《易》中者。且皆忠節之士,當因人以重其書。故此二編仍附錄於《經部》焉,非通例也。

經部五·易類五·皃易內儀以》六卷、《皃易外儀》十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倪元璐撰。元璐玉汝,上虞人。天啟壬戌進士。歷官戶部尚書,兼禮部尚書翰林學士崇禎甲申殉難。世祖章皇帝賜謚文貞。事跡具《明史》本傳。
2
是書《內儀以》專以《大象》釋經,每卦列卦爻辭至《大象》而止。以六十四卦《大象》俱有以字,以之為言用也,故以名書。《外儀》則有《原始》、《正言》、《能事》、《盡利》、《曲成》、《申命》六目,而又別為小目以紀之。皆取《繫辭》中字義名篇,篇各有圖。朱彞尊經義考》曰:「倪氏元璐《皃易內儀》六卷,《外儀》十五卷。《內儀》之下無以字。」然此編為當時刊本,實有以字,則《經義考》誤脫也。其名《皃易》者,蔣雯階《序》謂:「公作《皃易》,皃者,姓也」。考《說文》倪、皃本二字,惟《漢書皃寬傳》皃與倪同,則是古字本可通用。然考元璐《自序》實作孩始之義,其文甚明。則雯階不免於附會。
3
萬歷中紫溪、蘇濬已先有《兒易》,豈亦寓姓乎。元璐是書,作於明運阽危之日,故其說大抵憂時感世,借《易》以抒其意,不必盡為經義之所有。然《易》興於中古,而作《易》者有憂患。其書不盡言,其言不盡意,而引伸觸類,其理要無不包。《春秋繁露》,其言不盡比附《春秋》,而儒者至今尊用之,為其大義與《春秋》相發明也。元璐是書,可作是觀,蓋與黃道周三易洞璣》等書同為依《經》立訓者也。其人足並傳,其言亦足並傳。必以章句訓詁核其離合,則細矣。

經部五·易類五·卦變考略》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董守諭撰。守諭次公,鄞縣人。天啟甲子舉人。是書成於崇禎癸未。大旨以卦變之說出於漢學,程子始廢斥之。朱子謂伊川不信卦變,故於柔來文剛等處無依據,於是兼採其說,又以意變之,凡十九卦,今《本義》第九圖是也。然朱子《上經》釋變卦者九,唯《訟卦》與《卦變》圖同。餘則如《隨》自《困》、《噬嗑》、《未濟》來,據圖則自《否》、《泰》來。《下經》釋變卦者十,唯《晉卦》與圖同。餘則如《複》變《師》、《姤》變《同人》之類,例以《複》初上為《師》之二,《複》二下為《師》之初,《姤》初上為《同人》之二,《姤》二下為《同人》之初,及與初九變為初爻之八,初六變為初爻之七,皆不免前後異例。於是上考郎顗、京房、蜀才、虞翻諸家之說,定為此圖。每卦皆參列古法,斷以己意。宋元諸儒以及明來知德之屬亦參考焉。其言率有根據,不同他家之穿鑿。其証以《彖》文,雖不免有所附會。然如謂《屯》本《坎》卦,初六升二,九二降初,是為「剛柔始交」。《比》本《師卦》,一陽居二,則為師眾所宗,故為《師》。變而居五則為天下所附,故為《比》。《謙卦》《乾》之上九來居《坤》三,是天道下濟而光明。《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地道卑而上行。《豫卦》《複》初變五體《比》象,故利建侯。《複》初升二體《師》象,故利行師。於《經》文亦往往巧合。惟其篇末有曰:「或謂變乃《易》中之一義,非畫卦作《易》之本旨,愚獨以為不然。」則主持未免太過。夫《乾》、《坤》之生六子,猶陰陽之生五行也。其配而為六十四卦,猶干支之配為甲子也。
2
其因卦而推奇偶之變,猶干支相配而推衝合制化也。駁卦變者謂「不應先有某卦,後有某卦」,是猶談五行者謂「水生於庚辛,不化於丙辛。火生於甲乙,不化於戊癸也」。主卦變者以此為作《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來,是又猶以化氣為本氣,亦乖五行相生之旨矣。故卦變之說不可謂非《易》之一義,亦不可謂為本義。漢以來儒者相傳,要必有取,並存以備參考可矣。

經部五·易類五·古周易訂詁》十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1
何楷撰。元子,晉江人。天啟乙丑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唐王聿鍵起兵於閩,以為禮部尚書。旋為鄭芝龍所軋,憤恚而卒。事跡具《明史》本傳。
2
是書成於崇禎癸酉,蓋其管榷江南時所作。卷末附以《答客問》一篇,借詁經以言時事也。觀其《自序》,論分《經》合《傳》之非古,然複引魏淳于俊對高貴鄉公語,則又未始不以分附為便。故其前分《上、下經》為六卷,而《彖》、《象》、《繫辭》諸《傳》之文仍隨卦分列,猶祖費直之意。而七卷後則仍列《十翼》原文,以還田何之舊。蓋分《經》分《傳》以存古本,而《經》下所列《十翼》之文則引以互証,故皆低一格書之,以別於後之正文。其仍以「古周易」標目,蓋以是也。惟於《上、下經》內又別立初、中、終諸名,則自我作古耳。
3
楷之學,雖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漢晉以來之舊說,雜採並陳,不株守一家之言。又辭必有據,亦不為懸空臆斷、穿鑿附會之說,每可以見先儒之餘緒。明人經解,空疏者多,棄短取長,不得已而思其次,楷書猶足備採擇者,正不可以駁雜廢矣。

經部五·易類五·周易玩辭困學記》十五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1
張次仲撰。次仲元岵,海寧人。天啟辛酉舉人是書前有《自序》,謂賦性顓愚,不敢侈談象數,又雅不信讖緯之說。惟於語言文字間求其諦當有益身心者,輒便疏錄。歲久成帙。經二十餘年,凡六七易稿而後成,持論最為篤實。
2
於《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詁,而仍列鄭康成本於簡端。前集諸儒之論及己論數十條為《讀易大意》。其所論辨,如謂八卦因重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變某卦自某卦而來,皆夫子所不言。《河圖》、《洛書》之外,別無他圖,後人依托夫子之言而支離蔓衍。又謂一卦六爻如主伯亞旅,無此以為君子,彼以為小人,反背錯綜之理。蓋掃除轇轕之說,獨以義理為宗者。雖盡廢諸家義例,未免開臆斷之門。然其盡廢諸圖,則實有劖削榛蕪之力。且大旨切於人事,於學者較為有裨。視繪畫連篇,徒類算經、奕譜,而《易》理轉置不講者,勝之遠矣。
URN: ctp:ws43557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