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岐字儀周,號麓村,高麗□□縣人。從貢使入都,因得故相明珠家窖金鈔本書。雖係隱語,細加研索,能盡得其數,與地址所在,地址即是俗所稱為大觀園是也。乃求見明公子孫,告以窖藏所在,盡發之。用其金為母,往天津、淮南業鹽,富甲天下。儀周復好賓客,雅善鑒別,收藏之富,亦甲於一時。撰《墨緣匯觀》四卷,刊入《粵雅堂叢書》中,初不知為儀周物也。儀周後盡載收藏回高麗,其子孫留中國者仍為安氏。詳見富陽周芸皋觀察凱《內自訟齋文鈔書安儀周事》中。儀周在揚州置巨宅,豪侈不可言,事閱百餘年,揚州人尚知有安二達子者。有地名盧刮刮巷,原係安家夾巷,因俗呼而訛。雖屢經兵燹,仍未易稱,可見安氏在當日,赫赫在人耳目矣。 |
2  | 王孟端等以詩感人 |
3  | 王孟端舍人有友在京師,乃別娶婦,久戀不歸,舍人作詩寄之云:「新花枝勝舊花枝,從此無心念別離。可信秦淮今夜月,有人相對數歸期。」其友得詩感泣,不日即歸。見《隨園詩話》及某書。新建程明伯少喜狹邪,樂而忘歸。其妻張玉儀憂之,寄以詩云:「歌舞樓中列綺筵,等閒花草亦因緣。可曾記得癡情性,郎不歸來妾不眠。」明伯讀之泣而返,伉儷愈篤,從此不出。亦見於某書,久忘其名。詩能感人如此。 |
4  | 剛毅詩 |
5  | 滿洲剛子良中堂毅,任廣東臬使時,嘗輯《洗冤錄異證》四卷、《經驗方歌訣》二卷刊之,似非胸無點墨者。乃北京傳其一詩,甚覺風趣,爰錄之於此。詩云:「帝降為王堯舜驚,皋陶掩耳怕呼名。薦賢能舉黃天霸,遠佞能驅翁叔平。一字難移惟瘦死,萬民何苦不耶生。□□□□□□□□□□□□□□」云云。因中堂平日素喜稱「堯王」、「舜王」,皋陶呼為「皋陶。」保舉將才龍殿揚,面奏云:「此臣之黃天霸。」翁叔平中堂同和出軍機,中堂極喜,語人曰:「此舉可謂遠佞人矣。」《洗冤錄》中,凡刊「瘐死」者,中堂謂乃「瘦死」之訛,「聊生」每誤作「耶生」。此詩可謂謔而虐矣。 |
6  | 王世忠等清末完人 |
7  | 王世忠字驥程,無錫人,光緒甲午舉人,揀選知縣,劬學工詞章,卒年六十。國變後,黃冠道服,閉戶不與世通,絕口不談時事,其滄桑之抱痛至深,撰有《靜齋詩文稿》四卷。張曾疇字望屺,號潛園,無錫人,附生,官湖北候補知府。入張文襄公之洞幕府,工書法,世所稱張文襄公墨跡,多出其手。生平嗜書籍碑版,富收藏,精鑒別。辛亥之變,為亂軍所拘,勒出巨貲。義不受辱,憤而投江,死之。以上均見無錫侯學愈戢葊《續梁溪詩鈔》中。聲木謹案:方今世衰道微,廉恥日喪,求如二公之為清末完人者,渺不可得,故記之於此,以冀後來者有所採輯焉。 |
8  | 孫慶成然脂集 |
9  | 新城王西樵考功士祿所纂《然脂集》一百卷,久無傳本,實未成書,僅有《序例》一卷,刊入《□□□叢書》中。道光間,天雄孫梅倩茂才慶成復補輯考功之書,當係得見原稿本,故能補輯成書。但其人無名,書恐成而未刊,故亦不傳。茂才編有《采鹿堂姜氏家集》十五卷,前有武林倪□□太守彤序,道光丁酉仲春刊本。茂才補輯,見於倪太守序中。茂才嘗佐太守膠州、泰安兩幕,知之必諗。既無傳本,亦不知其補輯之佳惡也。 |
10  | 軥錄齋稿 |
11  | 夏煒如字永曦,江陰人。李申耆明府兆洛主講暨陽書院講習,永曦與蔣君丹棱、承君守丹、宋君冕之、徐君康甫、六君德只最稱高第弟子,已詳見於予所撰《桐城文學淵源考》中。蔣君丹棱,學術尤重於當時,龔定葊主事自珍目為李明府首選弟子,見於《定葊詩集》自註。永曦撰有《軥錄齋稿》四卷,癸丑七月刊本,前有繆筱珊太史荃孫一序。第四卷末頁末行,刊有「第五女遺貲鏤版」七字,而卷中並無一字言及。序文中僅言其子彥保明經編輯遺著,亦嫌漏落湮沒其第五女出資為父鏤版之孝思。 |
12  | 石印南野堂筆記 |
13  | 上海書坊石印排印書愈趣愈下,同治間不如咸豐時之善,光緒初葉又不如同治時,光緒中葉又不如初葉時,光緒季年及宣統年,更不如光緒中葉時,良由書坊中主其事之文人,一蟹不如一蟹。以聲木所見者,只有宣統三年孟冬,中華國粹書社石印寫字本《南野(草)堂筆記》十二卷,實較原刊體例為善。原刊每段無標題,每首亦無目錄。石印本每段標題,增註於每頁黑口之下,每卷之首,復以每段標題,排為目錄數頁,以清眉目,實便檢查觀覽。原刊初刊本僅八卷,後陸續增至十二卷,石印本即據十二卷本,尤為完備。澹川茂才此書名曰筆記,實即詩話,中無他語也。不知當時何以名曰筆記,不曰詩話,體例名稱皆相悖謬,誠所未喻其旨也。 |
14  | 海寧人多國手 |
15  | 弈雖小道,共只三百十六著,其中精微奧妙,決非淺嘗者所能知。我朝弈學至精,推為國手者,為范西屏世勳、施襄夏紹闇、陳子仙毓性。三人皆海寧人,斯亦異矣,豈亦有授受源流耶。范撰《桃花泉棋譜》二卷,施撰《弈理指歸》二卷,陳撰《子仙百局》一卷,皆盛行於時,幾於家有其書。予所識者,合肥蒯禮卿觀察光典、長樂林貽書學使開謇,皆精於此術。予不明弈法,究不知其何如也。 |
16  | 李慈銘論詩語 |
17  | 會稽李旡心伯侍御慈銘《越縵堂日記》中,有論詩數語,頗能盡其流弊,因錄之於此,日記云:「蓋今之言詩者,必窮紙累幅,千篇一律。綴比重墜之字,則曰此漢魏也。依仿空曠之語,則曰此陶、韋也。風雲月露,堆砌虛實,則以為六朝。天地乾坤,佯狂痛哭,則以為老杜。雜填險字,生湊硬語,則以為韓、孟。作者惟知剿襲剽竊,以為家數,觀者惟知影響比附,以為評目。振奇之士,大言之徒,又務尊六朝而薄三唐,託漢魏以詆李杜,狂譫寱語,陷於一無所知。」又云:「道光以後,名士動擬杜、韓,槎牙率硬而詩日壞。咸豐以後,名士動擬漢魏,膚浮填砌而詩益壞。道光名士,苦於不讀書而騖虛名。咸豐名士,病在讀雜書而喜妄言。」云云。均深切學詩之弊,學詩者不可不知也。 |
18  | 洪亮吉寧國府志體例 |
19  | 光緒□年,江陰繆筱珊太史荃孫等修《畿輔通志》,每人撰稿,即列入每卷之中。初以為體例甚善,可為後來修志之法。繼閱嘉慶廿年十二月,陽湖洪稚存太史亮吉所修《寧國府志》,已是如此,繆太史稍變其例,大旨固如是也。《寧國府志》卷首載洪亮吉修《疆域表》、《輿地志》,凌廷堪修《沿革表》,沈沾霖修《食貨志》、《武備志》,葛鎣修《選舉表》、《營(造)[建]志》,分辨《人物志》,施晉修《職官表》、《藝文志》、《雜志》,分辨《人物志》。以洪太史修輯之善,原刊本至為難得。己未三月,涇縣翟展成孝廉鳳翔等復集貲石印,然坊間仍不甚通行,因石印之本亦甚少故也。 |
20  | 某名伶挽聯語 |
21  | 咸豐時有名伶某,以二月十一日生,三月三十日死。生時負絕色,草野相傳,文宗顯皇帝嘗幸之。有某太史挽以聯云:「生在百花先,萬紫千紅齊俯首;春歸三月暮,人間天上總銷魂。」一時膾炙人口,竟流傳於大內,文宗深銜之,終身不得差缺。 |
22  | 大小金川等亂皆由於婦人 |
23  | 國朝大小金川之亂,始於一婦人,馴至亡國,幾至滅種。其原因□□土司之女□□□,嫁於□□土司□□□,嗣因夫婦不和,女家強劫其女大歸,致興王師討伐。嘉慶元年,白蓮教匪之亂,為首妖人名齊二寡婦。嘉慶二年,貴州狆苗之叛,其原因由於苗女王囊仙有姿色,苗民七綹鬚欲娶之,不得,遂勸之作亂。嘉慶□年,百菊溪中堂齡督粵,收服海盜鄭一嫂。本盜魁妻,夫死代領其眾,年僅三十有二,百中堂為之配其副張保。皆以一婦人所致,並皆在同時,斯亦奇矣。 |
24  | 西湖三十有六 |
25  | 以地名西湖者,天下三十有六,除杭州最著名外,當以福建福州府、廣東惠州府為次。杭州西湖之佳,在於四山環抱,中有清水一泓,山明水淨,不取崇宏而足供娛樂。地在省會,又為南宋偏安一百餘年京都,遂覺聲明文物甲於天下。惠州西湖不在省會,福州西湖在省會矣,又無南宋偏安之局為之點染,故終覺減色。水以方名,無地無時不可有之,天下三十有六,尤其顯焉者也。 |
26  | 明山陽吳承恩西游記 |
27  | 《西游記》為小說中最荒誕者,相傳為元邱真人處機所撰,據康熙□□年《淮安府志》,謂為明嘉靖中,歲貢生官長興縣丞山陽吳承恩所撰。且謂記中所述大學士、翰林院、中書科、錦衣衛、兵馬司、司禮監,皆明代官制,又多淮郡方言云云。志書所載確切,辨明為明代,尤為扼要,較之齊東野語,自可徵信耳。 |
28  | 徐霞客游記 |
29  | 徐宏祖字霞客,江陰人,生平好游。自明萬歷丁未,年廿二,即出游。至崇禎己卯,年五十四歲,自滇得足疾歸,已出游三十年。生平實無一歲不游,無一地不到,足蹟徧天下。撰《徐霞客游記》□□卷,原本久佚。國朝楊名時得其殘稿,編為十二卷,收入《四庫》。即以殘本所載言之,鑿險追幽,後世閱者,猶驚心動魄。生平素與□□黃□□公□□友善,及黃□□公被禍,霞客不食而卒,以殉明社。其事蹟撰述之奇,實創千古所未有,況卒以忠義殉國,皎然與日月爭光,洵乎千古好游一人也。 |
30  | 林天齡憂勤帝室 |
31  | 穆宗毅皇帝御師,當日在弘德殿行走者,聞以長樂林文恭公天齡最能持正,穆宗亦嚴憚之。照例授讀之時,有時休息,穆宗正與太監嘻笑,見林文恭公至,必正色而止。同治甲戌,以翰林院侍讀學士視學江蘇,光緒戊寅,卒於松江試院。蘇皖為江南大省,分任學政者,大半二三品大員。林文恭公以四品任之,亦屬罕見,良由穆宗憚其持正,出之於外。林文恭公出棚考試之時,每到一處,即延本地著名醫生治病。醫生出,謂他人云:林文恭公自云病由侍讀而起,可見當時憂國愛君之心切矣。 |
32  | 說文字數 |
33  | 《說文》所載之字,僅九千餘字,國朝鄭珍考出逸字□□字,成《說文逸字》二卷,其子知同,續考出逸字□□□字,成《附錄》一卷、《補遺》一卷,合之僅一萬零數百字。《康熙字典》所收之字,及《備考》、《補遺》合之,共肆萬柒千參拾伍字,古文字壹千玖百玖拾伍字尚不在內。實則世俗通行之字共二千,仍有一千餘字,大抵文義較深,僅供文人學士作詩文之用,非識字者人人能識,人人能用。予嘗欲就二千字,編為訓蒙課本,專為一家之用,久未能成。此等淺俗小書,亦非心思才力貫穿不可,信乎撰述之不易也。 |
34  | 填詞須協音律 |
35  | 填詞非難,協律為難。須研求律呂,辨別宮商,較量於分寸毫釐之間,嚴於陰陽去上平入之辨,可以被之管弦,無論詞之佳惡,方能謂之詞。若僅依譜以填,人人能之,日可成數百藝,奚必真堪傳世者,代不數人,人不數藝。詞固須律細音諧,寄託遙深,風華掩映,可歌可泣,亦非畢生研求,不能底於成,其難如此。 |
36  | 紀昀漏言獲咎原委 |
37  | 《閱微草堂筆記》中,紀文達公昀自稱以漏言遣戍新疆,初不知其果如何事漏言,後知為盧雅雨運使見曾一案。都轉之子謙撝,由刑曹分守武漢黃德道,□□戊子遭家難。觀察三子蔭文,為紀文達公女夫,故紀文達公亦遭坐累,撰《烏魯木齊雜詩》一卷。當時興化徐禮華舍人□□亦以附書都轉,獲漏言之誡,同謫伊犂者五年,撰《新疆紀勝詩》一卷。世但知紀文達公以漏言謫戍成詩,不知有徐舍人矣。 |
38  | 隨筆卷九 |
39  | 朱彞尊風懷等詩 |
40  | 論天子得禍之慘 |
41  | 明僧道衍道餘錄 |
42  | 隋王福畤等譽兒癖 |
43  | 許宗彥等譽女癖 |
44  | 論劉墉書法 |
45  | 正續共和解 |
46  | 尤珍論詩語 |
47  | 唐文治編十三經讀本 |
48  | 李光地全家撰述 |
49  | 吳定論詩語 |
50  | 遡園語商 |
51  | 回教人撰述 |
52  | 劉青芝撰述 |
53  | 趙懷玉論詩語 |
54  | 張文虎修南匯縣志 |
55  | 趙曦明撰述 |
56  | 姜宸英等異性 |
57  | 朱仕琇等言掌教事 |
58  | 查為仁兄弟三人撰述 |
59  | 明建文帝為僧 |
60  | 陳基味清堂詩鈔 |
61  | 退還德帝私產 |
62  | 蜀輶日記 |
63  | 曾國藩篆字 |
64  | 論緩重二字 |
65  | 俞墀月杜詩注 |
66  | 隨園有三 |
67  | 書院掌教專撰一書 |
68  | 普法戰紀 |
69  | 亭林遺書未盡刊 |
70  | 時髦三克主義 |
71  | 張伯行論財帛 |
72  | 文字以簡淨為主 |
73  | 靈壽縣志缺寺觀一門 |
74  | 黃之雋論讀書等數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