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充集賢殿修撰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
2  | 後學天台胡三省音註唐纪二十六 |
3  |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 |
4  | 景雲元年, |
5  | 八月庚寅,往巽第按問。重福奄至,縣官馳出,白留守;群官皆逃匿,洛州長史崔日知獨帥眾討之。 |
6  | 留臺侍御史李邕遇重福於天津橋,從者已數百人,馳至屯營,告之曰:"谯王得罪先帝,今無故入都,此必為亂;君等宜立功取富貴。"又告皇城使閉諸門。重福先趣左、右屯营,营中射之,矢如雨下。乃還趣左掖門,欲取留守兵,見門闭,大怒,命焚之。火未及然,左屯營兵出逼之,重福窘迫,策馬出上東,逃匿山谷。明日,留守大出兵搜捕,重福赴漕渠溺死。日知,日用之從父兄也,以功拜東都留守。 |
7  | 鄭愔貌醜多須,既敗,梳髻,著婦人服,匿車中;擒獲,被鞫,股慄不能對。张灵均神气自若,顧愔曰:"吾與此人舉事,宜其败也!"與愔皆斬於東都市。初,愔附來俊臣得進;俊臣誅,附張易之;易之诛,附韋氏;韦氏敗,又附譙王重福,竟坐族誅。嚴善思免死,流靜州。萬騎恃討諸韦之功,多暴橫,長安中苦之;诏並除外官。又停以户奴為萬騎;更置飛騎,隸左、右羽林。 |
8  | 姚元之、宋璟及御史大夫畢構上言:"先朝斜封官悉宜停廢。"上從之。癸巳,罷斜封官凡數千人。 |
9  | 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裴談貶蒲州刺史。 |
10  | 贈蘇安恒谏議大夫。 |
11  | 九月辛未,以太子少师致仕唐休璟为朔方道大总管。 |
12  | 冬十月甲申,礼仪使姚元之、宋璟奏:"大行皇帝神主,应祔太庙,请迁义宗神主于东都,别立庙。"从之。 |
13  | 乙未,追复天后尊号为大聖天后。 |
14  | 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
15  | 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頗易之;既而憚其英武,欲更擇闇弱者立之以久其權,數為流言,云「太子非長,不當立。」己亥,制戒諭中外,以息浮議。公主每覘伺太子所為,纖介必聞於上,太子左右,亦往往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 |
16  | 謚故太子重俊曰节愍。太府少卿萬年韋凑上書,以为:"赏罚所不加者,則考行立谥以褒貶之。故太子重俊,與李多祚等称兵入宫,中宗登玄武門以避之,太子據鞍督兵自若;及其徒倒戈,多祚等死,太子方逃窜。向使宿衛不守,其為禍也胡可忍言!明日,中宗雨泣,谓供奉官曰:几不與卿等相見。其危如此,今聖朝禮葬,谥为节愍,臣竊惑之。夫臣子之禮,过庙必下,过位必趨。漢成帝之為太子,不敢絕馳道。而重俊稱兵宫內,跨馬御前,無禮甚矣。若以其誅武三思父子而嘉之,則興兵以誅姦臣而尊君父可也;今欲自取之,是與三思競為逆也,又足嘉乎!若以其欲廢韋氏而嘉之,则韦氏於時逆狀未彰,大義未絕,苟無中宗之命而廢之,是胁父废母也,庸可乎!漢戾太子困於江充之谗,發忿殺充,雖興兵交戰,非圍逼君父也;兵敗而死,及其孫為天子,始得改葬,猶謚曰戾。況重俊可谥之曰節愍乎!臣恐後之亂臣賊子,得引以為比,開悖逆之原,非所以彰善瘅惡也,请改其谥。多祚等从重俊興兵,不為無罪。陛下今宥之可也,名之為雪,亦所未安。"上甚然其言,而執政以為制命已行,不為追改,但停多祚等贈官而已。 |
17  | 十一月戊申朔,以姚元之為中書令。 |
18  | 乙酉,葬孝和皇帝于定陵,廟號中宗。朝議以韋后有罪,不應祔葬。追謚故英王妃趙氏曰和思順聖皇后,求其瘗,莫有知者,乃以祎衣招魂,覆以夷衾,祔葬定陵。 |
19  | 壬子,侍中韋安石罷為太子少保,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吕蘇瑰罷為少傅。 |
20  | 甲寅,追复裴炎官爵。 |
21  | 初,裴伷先自嶺南逃歸,復杖一百,徙北庭。至徙所,殖貨任俠,常遣客诇都下事。武后之誅流人也,伷先先知之,逃奔胡中;北庭都護追獲,囚之以聞。使者至,流人盡死,伷先以待報未殺。既而武后下制安撫流人,有未死者悉放還,伷先由是得歸。至是求炎後,獨伷先在,拜詹事丞。 |
22  | 壬戌,追復王同皎官爵。 |
23  | 庚午,許文貞公蘇瑰薨。制起復其子颋為工部侍郎,颋固辭。上使李日知諭旨,日知終坐不言而還,奏曰:"臣見其哀毀,不忍發言,恐其隕絕。"上乃聽其終制。 |
24  | 十二月癸未,上以二女西城、隆昌公主為女官,以资天皇天后之福,仍欲於京城西造觀。諫議大夫宁原悌上言,以為:"先朝悖逆庶人以愛女驕盈而及禍,新都、宜城以庶孽抑损而獲全。又釋、道二家皆以清淨為本,不當廣營寺觀,勞人费財。梁武致敗於前,先帝取災於後,殷鑒不遠。今二公主入道,將為之置觀,不宜過為崇麗,取謗四方。又,先朝所親狎諸僧,尚在左右,宜加屏斥。"上覽而善之。 |
25  | 宦者閭兴貴以事屬長安令李朝隱,朝隱系于獄。上聞之,召見朝隱,勞之曰:"卿為赤縣令,能如此,朕復何憂!"因御承天門,集百官及諸州朝集使,宣示以朝隱所為,且下制稱"宦官遇宽柔之代,必弄威權。朕覽前載,每所歎息。能副朕意,實在斯人,可加一階為太中大夫,赐中上考及绢百匹。" |
26  | 壬辰,奚、霫犯塞,掠漁陽、雍奴,出盧龍塞而去。幽州都督薛讷追击之,弗克。 |
27  | 旧制,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皆委尚書省奏擬,文属吏部,武屬兵部,尚书曰中銓,侍郎曰東西銓。中宗之末,嬖倖用事,選舉混淆,無復綱紀。至是,以宋璟為吏部尚书,李乂、卢从愿为侍郎,皆不畏彊禦,請謁路絕。集者萬餘人,留者三铨不過二千,人服其公。以姚元之為兵部尚書,陸象先、盧懷慎為侍郎,武选亦治。從愿,承慶之族子;象先,元方之子也。 |
28  | 侍御史藁城倪若水,奏彈國子祭酒祝欽明、司業郭山惲亂常改作,希旨病君;於是左授欽明饒州刺史,山惲括州长史。 |
29  | 侍御史杨孚,彈纠不避權貴,權貴毀之。上曰:"鷹搏狡兔,須急救之,不爾必反為所噬。御史繩姦慝亦然。敬非人主保衛之,則亦為姦慝所噬矣。"孚,隋文帝之姪孫也。置河西節度、支度、营田等使,領涼、甘、肅、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 |
30  | 姚州群蠻,先附吐蕃,攝監察御史李知古請發兵擊之;既降,又請築城,列置州縣,重稅之。黃門侍郎徐堅以為不可;不從。知古發劍南兵築城,因欲誅其豪傑,掠子女為奴婢。群蠻怨怨,蛮酋傍名引吐蕃攻知古,殺之,以其尸祭天,由是姚、巂路絕,連年不通。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雖怨而未絕和親,乃賂鄯州都督楊矩,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公主湯沐邑;矩奏與之。 |
31  | 景云二年辛亥,公元七一一年 |
32  | 春正月癸丑,突厥可汗默啜遣使請和;許之。 |
33  | 己未,以太僕卿郭元振、中書侍郎張说並同平章事。 |
34  | 以溫王重茂為襄王,充集州刺史,遣中郎將將兵五百就防之。 |
35  | 乙丑,追立妃劉氏曰肅明皇后,陵曰惠陵;德妃竇氏曰昭成皇后,陵曰靖陵。皆招魂葬於東都城南,立廟京師,號儀坤廟。窦氏,太子之母也。 |
36  | 太平公主與益州長史竇懷貞等結為朋黨,欲以危太子,使其婿唐晙邀韋安石至其第,安石固辭不往。上嘗密召安石,謂曰:"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對曰:"陛下安得亡國之言!此必太平之謀耳。太子有功於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願陛下無惑讒言。"上瞿然曰:"朕知之矣,卿勿言。"時公主在簾下竊聽之,以飛語陷安石,欲收按之,賴郭元振救之,得免。 |
37  | 公主又嘗乘輦邀宰相於光範門內,讽以易置東宮,眾皆失色,宋璟抗言曰:"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議!" |
38  | 璟与姚元之密言於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長孫,太平公主交構其間,將使東宫不安。請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罷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請與武攸暨皆於東都安置。"上曰:"朕更無兄弟,惟太平一妹,豈可遠置東都!諸王惟卿所處。"乃先下制云:"諸王、駙馬自今毋得典禁兵,見任者皆改它宫。" |
39  | 頃之,上謂侍臣曰:"術者言于五日當有急兵入宫,卿等為朕備之。"張說曰:"此必讒人欲離间東宮。願陛下使太子監國,則流言自息矣。"姚元之曰:"張說所言,社稷之至計也。"上悦。 |
40  | 二月丙子朔,以宋王成器為同州刺史,豳王守禮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將軍岐王隆範為左衛率,右羽林大將軍薛王隆業為右衛率;太平公主蒲州安置。 |
41  | 丁丑,命太子監國,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並取太子處分。殿中侍御史崔蒞、太子中允薛照素言於上曰:"斜封官皆先帝所除,恩命已布,姚元之等建議,一朝盡奪之,彰先帝之过,為陛下招怨。今眾口沸騰,遍於海內,恐生非常之變。"太平公主亦言之,上以為然。戊寅,制:"诸缘斜封別敕授官,先停任者,並量材敘用。" |
42  | 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璟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惧,奏元之、璟離间姑、兄,请從極法。甲申,貶元之為申州刺史,璟為楚州刺史。丙戌,宋王、豳王亦寢刺史之命。 |
43  | 中书舍人、参知機務劉幽求罷為户部尚書;以太子少保韋安石為侍中。安石与李日知代姚、宋為政,自是綱紀紊亂,復如景龍之世矣。前右率府铠曹参軍柳澤上疏,以為:"斜封官皆因僕妾汲引,岂出孝和之意!陛下一切黜之,天下莫不稱明。一旦忽盡收斜,善惡不安,反覆相攻,何陛下政令之不一也!議者咸稱太平公主令胡僧慧範曲引此曹,诳誤陛下。臣恐積小成大,為禍不細。"上弗聽。泽,亨之孫也。 |
44  | 左、右万骑與左右羽林為北門四軍,使葛福順等將之。 |
45  | 三月,以宋王成器女為金山公主,许嫁突厥默啜。 |
46  | 夏四月甲申,宋王成器讓司徒;許之,以為太子賓客。以韦安石為中書令。 |
47  | 上召群臣三品以上,謂曰:"朕素懷澹泊,不以万乘為貴,曩为皇嗣,又為皇太弟,皆辭不處。今欲傳位太子,何如?"群臣莫對。太子使右庶子李景伯固辞,不許。殿中侍御史和逢堯附太平公主,言於上曰:"陛下春秋未高,方為四海所依仰,岂得遽爾!"上乃止。 |
48  | 戊子,制:"凡政事皆取太子處分。其軍旅死刑及五品已上除授,皆先與太子議之,然後以聞。" |
49  | 辛卯,以李日知守侍中。 |
50  | 壬寅,赦天下。 |
51  | 五月,太子請讓位於宋王成器;不許。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師:許之。 |
52  | 庚戌,制:"則天皇后父母墳仍舊為昊陵、順陵,量置官屬。"太平公主為武攸暨請之也。 |
53  | 辛酉,更以西城为金仙公主,隆昌為玉真公主,各为之造觀,逼奪民居甚多,用功數百萬。右散騎常侍魏知古、黃門侍郎李乂諫,皆不聽。 |
54  | 壬戌,殿中監竇懷貞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 |
55  | 僧慧範恃太平公主势,逼奪民产,御史大夫薛謙光与殿中侍御史慕容珣奏彈之。公主诉於上,出谦光為岐州刺史。 |
56  | 明遣使按察十道,议者以山南所部阔遠,乃分為東西道;又分隴右為河西道。六月、壬午,又分天下置汴、齊、兖、魏、冀、并、蒲、鄜、涇、秦、益、绵、遂、荊、岐、通、梁、襄、揚、安、淮、越、洪、潭二十四都督,各纠察所部刺史以下善恶,惟洛及近畿州不隸都督府。太子右庶子李景伯、舍人盧俌等上言:"都督專殺生之柄,權任太重。或用非其人,為害不細。今御史秩卑望重,以時巡察,奸宄自禁。"其后竟罷都督,但置十道按察使而已。 |
57  | 秋七月癸巳,追复上官昭容,謚曰惠文。 |
58  | 乙卯,以高祖故宅枯柿復生,赦天下。 |
59  | 己巳,以右御史大夫解琬為朔方大總管。琬考按三城戍兵,奏减十萬人。 |
60  | 庚午,以中書令韋安石為左僕射兼太子賓客、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平公主以安石不附己,故崇以虛名,实去其權也。 |
61  | 九月庚辰,以竇懷貞為侍中。懷貞每退朝,必诣太平公主第。時修金仙、玉真二觀,群臣多諫,懷貞獨勸成之,身自督役。時人謂懷貞前為皇后阿,今為公主邑司。 |
62  | 冬十月甲辰,上御承天門,引韦安石、郭元振、窦懷貞、李日知、張說宣制,責以"政教多阙,水旱為災,府庫益竭,僚吏日滋;雖朕之薄德,亦輔佐非才。安石可左僕射、東都留守,元振可吏部尚书,懷貞可左御史大夫,日知可戶部尚書,說可左丞,並罷政事"。以吏部尚书劉幽求為侍中,右散騎常侍魏知古為左散騎常侍,太子詹事崔湜為中书侍郎,並同中書門下三品;书中侍郎陸象先同平章事。皆太平公主之志也。 |
63  | 象先清净寡欲,言論高远,為時人所重。湜私侍太平公主,公主欲引以為相,湜请与象先同升,公主不可,湜曰:"然則湜亦不敢當。"公主乃為之并言於上。上不欲用湜,公主涕泣以請,乃從之。 |
64  | 右補阙辛替否上疏,以為:"自古失道破國亡家者,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臣請以陛下所目睹者言之。太宗皇帝,陛下之祖也,撥亂返正,開基立極;官不虛授,財無枉費;不多造寺觀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無災,天地垂祐,風雨時若,粟帛充溢,蠻夷率服,享國久長,名高万古。陛下何不取而法之!中宗皇帝,陛下之兄,弃祖宗之業,徇女子之意;无能而祿者數千人,無功而封者百餘家;造寺不止,费財貨者數百亿,度人無窮,免租庸者數十萬,所出日滋,所入日寡;奪百姓口中之食以养貪殘,剥萬人體上之衣以涂土木,于是人怨神怒,眾叛親離,水旱並臻,公私俱罄,享國不永,禍及其身。陛下何不惩而改之!自頃以來,水旱相繼,兼以霜蝗,人無所食,未闻赈恤,而為二女造觀,用錢百馀萬緍。陛下豈可不計當今府庫之蓄積有几,中外之經費有幾,而輕用百餘萬缗,以供無用之役乎!陛下族韋氏之家,而不去韋氏之惡,忍弃太宗之法,不忍弃中宗之政乎!且陛下與太子當韋氏用事之时,日夕憂危,切齒於群兇;今幸而除之,乃不改其所為,臣恐復有切齒於陛下者也。然則陛下又何惡於群凶而誅之!昔先帝之怜悖逆也,宗晉卿為之造第,赵履溫為之葺园,殫园財,竭人力,第成不暇居,园成不暇遊,而身為戮沒。今之造觀崇侈者,必非陛下、公主之本意,殆有宗、趙之徒從而勸之,不可不察也。陛下不停斯役,臣恐人之愁怨,不減先朝之時。人人知其禍敗,而口不敢言,言則刑戮隨之。如韋月將、燕欽融之徒,先朝誅之,陛下賞之,豈非陛下知直言之有益於國乎!臣今所言,亦先朝之直也,惟陛下察之。"上雖不能從,而嘉其切直。 |
65  | 御史中丞和逢堯攝鸿臚卿,使于突厥,说默啜曰:"處密、堅昆聞可汗結昏於唐,皆當歸附。可汗何不袭唐冠帶,使諸胡知之,岂不美哉!"默啜許諾,明日,襆頭、衣紫衫,南向再拜,稱臣,遣其子楊我支及國相隨逢堯入朝,十一月戊寅,至京師。逢堯以奉使功,遷戶部侍郎。 |
66  | 壬辰,令天下百姓二十五入軍,五十五免。 |
67  | 十二月癸卯,以興昔亡可汗阿史那獻为招慰十姓使。 |
68  | 上召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祯,问以阴阳数術,對曰:"道者,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安肯勞心以學術數乎!"上曰:"理身無為則高矣,如理國何?"對曰:"國猶身也,順物自然而心無所私,則天下理矣。"上歎曰:"廣成之言,無以過也。"承禎固請還山,上許之。 |
69  | 尚書左丞盧藏用指終南山谓承祯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承禎曰:"以愚觀之,此乃仕宦之疾徑耳!"藏用嘗隱終南,則天時征為左拾遺,故承禎言之。 |
70  |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上之上 |
71  | △先天元年壬子,公元七一二年 |
72  | 春正月辛巳,睿宗祀南郊,初用諫議大夫賈曾議合祭天地。曾,言忠之子也。 |
73  | 戊子,幸浐東,耕籍田。 |
74  | 己丑,赦天下;改元太極。 |
75  | 乙未,上御安福門,宴突厥楊我支,以金山公主示之;既而會上傳位,婚竟不成。以左御史大夫竇懷貞、戶部尚書岑羲并同中書門下三品。 |
76  | 二月辛酉,废右御史臺。 |
77  | 蒲州刺史蕭至忠自託於太平公主,公主引為刑部尚書。華州长史蒋欽緒,其妹夫也,謂之曰:"如子之才,何憂不达!勿為非分妄求。"至忠不應。欽緒退,叹曰:"九代卿族,一举灭之,可哀也哉!"至忠素有雅望,尝自公主第門出,遇宋璟,璟曰:"非所望於蕭君也。"至忠笑曰:"善乎宋生之言!"遽策馬而去。 |
78  | 幽州大都督薛訥鎮幽州二十餘年,吏民安之。未嘗舉兵出塞,虜亦不敢犯。與燕州刺史李璡有隙,璡毀之於劉幽求,幽求薦左羽林將軍孫佺代之。三月丁丑,以佺為幽州大都督,徙訥為并州長史。 |
79  | 夏五月,益州獠反。 |
80  | 戊寅,上祭北郊。 |
81  | 辛巳,赦天下,改元延和。 |
82  | 六月丁未,右散騎常侍武攸暨卒,追封定王。 |
83  | 上以節愍太子之亂,岑羲有保護之功,癸丑,以羲為侍中。 |
84  | 庚申,幽州大都督孙佺與奚酋李大酺戰于泠陘,全軍覆没。是时,佺帥左骁衛將軍李楷洛,左威衛將軍周以悌發兵二万、騎八千,分為三軍,以襲奚、契丹。將軍乌可利谏曰:"道險而天熱,懸軍遠襲,往必败。"佺曰:薛訥在邉積年,竟不能為國家復營州。今乘其無備,往必有功。"使楷洛將騎四千前驅,遇奚騎八千,楷洛戰不利。佺怯懦,不敢救,引兵欲還,虜乘之,唐兵大敗。佺阻山為方陳以自固,大酺使謂佺曰:"朝廷既與我和親,今大軍何為而來?"佺曰:"吾奉敕來招慰耳。楷洛不禀节度,輒与汝戰,請斬以謝。"大酺曰:"若然,國信安在?"佺悉敛軍中帛,得萬餘段,并紫袍、金帶、魚袋以贈之。大酺曰:"请將軍南還,勿相驚擾。"將士懼,無復部伍,虏追击之,士卒皆潰。佺、以悌為虜所擒,獻於突厥,默啜皆杀之;楷洛、可利脫歸。 |
85  | 秋七月,彗星出西方,經軒轅入太微,至于大角。 |
86  | 有相者謂同中書門下三品窦懷貞曰:"公有刑厄。"懷貞惧,請解官為安國寺奴;敕聽解官。乙亥,復以懷貞為左僕射兼御史大夫、平章軍國重事。 |
87  | 太平公主使術者言於上曰:"彗所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上曰:"傳德避災,吾志決矣!"太平公主及其黨皆力諫,以為不可。上曰:"中宗之時,群姦用事,天變屢臻。朕時請中宗擇賢子立之以應災異,中宗不悅,朕憂恐,數日不食。豈可在彼則能勸之,在己則不能邪!"太子聞之,馳入見,自投於地,叩頭请曰:"臣以微功,不次為嗣,惧不克堪,未審陛下遽以大位傳之,何也?"上曰:"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災,故以授汝,轉禍為福,汝何疑邪!"太子固辭。上曰:"汝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後即位邪!"太子流涕而出。 |
88  | 壬辰,制傳位於太子,太子上表固辭。太平公主勸上雖传位,猶宜自總大政。上乃謂太子曰:"汝以天下事重,欲朕兼理之邪?"昔舜禪禹,猶親巡狩。联雖传位,岂忘家國?其軍國大事,當兼省之。" |
89  | 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為太上皇。上皇自稱曰朕,命曰誥,五日一受朝於太極殿。皇帝自稱曰予,命曰制、敕,日受朝於武德殿。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决於上皇,餘皆决於皇帝。 |
90  | 壬寅,上大聖天后尊號曰聖帝天后。 |
91  | 甲辰,赦天下,改元。 |
92  | 乙巳,於漠州北置渤海军,恒、定州境置恒陽軍,妫、蔚州境置懷柔軍,屯兵五萬。 |
93  | 丙午,立妃王氏為皇后,以后父仁皎為太僕卿。仁皎,下邽人也。戊申,立皇子許昌王嗣直為郯王,真定王嗣謙為郢王。 |
94  | 以劉幽求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魏知古為侍中,崔湜為檢校中書令。 |
95  | 初,河內王琚預於王同皎之謀,亡命,佣書於江都。上之為太子也,琚还长安,选补诸暨主簿,过谢太子。琚至廷中,故徐行高视,宦者曰:"殿下在帘內。"琚曰:"何谓殿下?当今独有太平公主耳!"太子遽召见,与语,琚曰:"韦庶人弑逆,人心不服,诛之易耳。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凶猾无比,大臣多为之用,琚窃忧之。"太子引与同榻坐,泣曰:"主上同气,唯有太平,言之恐伤主上之意,不言为患日深,为之奈何?"琚曰:"天子之孝,异于匹夫,当以安宗庙社稷为事。盖主,汉昭帝之姊,自幼供養,有罪猶誅之。為天下者,豈顧小節!"太子悦曰:"君有何藝,可与寡人游?"琚曰:"能飛煉、诙嘲。"太子乃奏為詹事府司直,日与游處,累遷太子中舍人;及即位,以為中書侍郎。 |
96  | 是時,宰相多太平公主之黨,劉幽求與右羽林將軍張暐謀以羽林兵誅之,使暐密言於上曰:"窦懷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得進,日夜为谋不軌。若不早圖,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請速誅之。臣已与幽求定计,惟俟陛下之命。"上深以為然。暐洩其謀於侍御史鄧光宾,上大懼,遽列上其狀。丙辰,幽求下獄。有司奏:"幽求等離間骨肉,罪當死。"上為言幽求有大功,不可殺。癸亥,流幽求于封州,張暐于峰州,光賓于繡州。 |
97  | 初,崔湜為襄州刺史,密與譙王重福通书,重福遗之金帶。重福敗,湜當死,張说、劉幽求營護得免。既而湜附太平公主,與公主謀罷說政事,以左丞分司東都。及幽求流封州,湜諷廣州都督周利貞,使殺之。桂州都督景城王晙知其謀,留幽求不遣。利貞屢移牒索之,晙不應,利貞以聞。湜屢逼晙,使遣幽求,幽求謂晙曰:"公拒執政而保流人,勢不能全,徒仰累耳。"固請诣廣州,晙曰:"公所坐非可絕於朋友者也。晙因公獲罪,無所恨!"竟逗遛不遣。幽求由是得免。 |
98  | 九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
99  | 辛卯,立皇子嗣升为陕王。嗣升母杨氏,士达之曾孙也。王后无子,母养之。 |
100  | 冬十月庚子,上谒太庙,赦天下。 |
101  | 癸卯,上幸新丰,猎于骊山之下。 |
102  | 辛酉,沙陀金山遣使入贡。沙陀者,处月之别种也,姓朱邪氏。 |
103  | 十一月乙酉,奚、契丹二万骑寇渔阳,幽州都督宋璟闭城不出,虏大掠而去。 |
104  | 上皇诰遣皇帝巡边,西自河、陇,东及燕、蓟,选将练卒。甲午,以幽州都督宋璟为左军大总管,并州长史薛讷为中军大总管,朔方大总管,兵部尚书郭元振为右军大总管。 |
105  | 十二月,刑部尚书李日知请致仕。 |
106  | 日知在官,不行捶挞而事集。刑部有令史,受敕三日,忘不行。日知怒,索杖,集群吏,欲捶之;既而谓曰:"我欲捶汝,天下人必谓汝能撩李日知嗔,受李日知杖,不得比于人,妻子亦将弃汝矣。"遂释之。吏皆感悦,无敢犯者,脱有稽失,众共谪之。 |
107  | 开元元年癸丑,公元七一三年 |
108  | 春正月乙亥,诰:"卫士自今二十五入军,五十免;羽林飞骑并以卫士简补。" |
109  | 以吏部尚书萧至忠为中书令。 |
110  | 皇帝巡边改期,所募兵各散遣,约八月复集,竟不成行。 |
111  | 二月庚子夜,开门然灯,又追作去年大酺,大合伎乐。上皇與上御門樓臨觀,或以夜繼昼,凡月餘。左拾遗華陰嚴挺之上疏諫,以為:"酺者因人所利,合醵為歡。今乃損萬人之力,營百戲之资,非所以光聖德美風化也。"乃止。 |
112  | 初,高麗既亡,其別種大祚榮徙居營州。及李盡忠反,祚荣與靺鞨乞四北羽聚眾東走,阻險自固。盡忠死,武后使將軍李楷固讨其餘黨。楷固擊乞四北羽,斩之,引兵踰天门岭,逼祚榮。祚榮逆戰,楷固大敗,僅以身免。祚榮遂帥其眾东據東牟山,筑城居之。祚荣骁勇善戰,高麗、靺鞨之人稍稍歸之,地方二千里,戶十餘萬,勝兵數萬人,自稱振國王,附于突厥。時奚、契丹皆叛,道路阻絕,武后不能讨。中宗即位,遣侍御史張行岌招慰之,祚榮遣子入侍。至是,以祚榮為左骁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部為忽汗州,令祚榮兼都督。 |
113  | 庚申,敕以嚴挺之忠直宣示百官,厚賞之。 |
114  | 三月辛巳,皇后親蠶。 |
115  | 晋陵尉杨相如上疏言時政,其略曰:"炀帝自恃自強,不忧时政,雖制敕交行,而聲实舛谬,言同堯、舜,亦如桀、纣,举天下之大,一掷而弃之。"又曰:"隋氏縱欲而亡,太宗抑欲而昌,願陛下詳擇之!"又曰:"人主莫不好忠正而惡佞邪,然忠正者常疏,佞邪者常親,以至於覆国危身而不寤者,何哉?誠由忠正者多忤意,佞邪者多順指,積忤生憎,積順生愛,此親疏之所以分也。明主則不然。愛其忤以收忠賢,恶其順以去佞邪,則太宗太平之業,將何遠哉!"又曰"夫法貴簡而能禁,罰貴輕而必行;陛下方興崇至德,大布新政,請一切除去碎密,不察小過。小過不察則無煩苛,大罪不漏則止奸慝,使简而難犯,寬而能制,則善矣。"上覽而善之。 |
116  | 先是,修大明宮未畢,夏五月庚寅,敕以农務方勤,罷之以待闲月。 |
117  | 六月丙辰,以兵部尚書郭元振同中書門下三品。 |
118  |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宮人元氏謀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晉,德良之孙也。元楷、慈數往來主第,相與結謀。 |
119  | 王琚言于上曰:"事迫矣,不可不速發!"左丞張說自東都遣人遺上佩刀,意欲上斷割。荊州長史崔日用入奏事,言於上曰:"太平謀逆有日,陛下往在東宮,猶為臣子,若欲討之,須用謀力。今既光臨大寶,但下一制書,誰敢不從?万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上曰:"誠如卿言。直恐驚动上皇。"日用曰:"天子之孝在於安四海。若奸人得志,則社稷為墟,安在其為孝乎!"請先定北軍,後收逆黨,則不驚動上皇矣。"上以為然。以日用為吏部侍郎。 |
120  | 秋七月,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亂,令元楷、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懷貞、至忠、羲等於南牙舉兵應之。上乃與岐王範、薛王業、郭元振及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定計誅之。皎,謩之曾孙;令问,靖弟客师之孙;守一,仁皎之子;力士,潘州人也。 |
121  | 甲子,上因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兵三百馀人,与同谋十馀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召元楷、慈,先斩之,擒膺福、猷于內客省以出,执至忠、羲于朝堂,皆斩之。怀贞逃入沟中,自缢死,戮其尸,改姓曰毒。上皇闻变,登承天門樓。郭元振奏,皇帝前奉誥誅竇懷貞等,无他也。上寻至樓上,上皇乃下诰罪狀懷貞等,因赦天下,惟逆人親黨不赦。薛稷賜死于萬年獄。 |
122  | 乙丑,上皇诰:"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志,以遂素心。"是日,徙居百福殿。 |
123  |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數十人。薛崇簡以数諫其母被挞,特免死,賜姓李,官爵如故。籍公主家,財貨山積,珍物侔於御府,厩牧羊馬、田園息錢,收之數年不盡。慧範家产亦數十萬緡。改新興王晋之姓曰厲。 |
124  | 初,上謀誅竇懷貞等,召崔湜,將托以心腹。湜弟滌謂湜曰:"主上有問,勿有所隱。"湜不从。懷貞等既誅,湜與右丞盧藏用俱坐私侍太平公主,湜流竇州,藏用流泷州。新興王晉臨刑叹曰:"本為此謀者崔湜,今吾死湜生,不亦冤乎!"會有司鞫宮人元氏,元氏引湜同謀進毒,乃追賜死于荊州。薛稷之子伯陽以尚主免死,流嶺南,於道自殺。 |
125  | 初,太平公主與其黨謀廢立,竇懷貞、蕭至忠、岑羲、崔湜皆以為然,陸象先獨以為不可。公主曰:"廢長立少,已為不順;且又失德,若之何不去?"象先曰:"既以功立,當以罪廢。今实無罪,象先終不敢從。"公主怒而去。上既誅懷貞等,召象先謂曰:"歲寒知松柏,信哉!"時穷治公主枝党,当坐者眾,象先密為申理,所全甚多;然未嘗自言,當時無知者。百官素為公主所善及惡之者,或黜或陟,終歲不盡。 |
126  | 丁卯,上御承天門樓,赦天下。 |
127  | 己巳,賞功臣郭元振等官爵、第舍、金帛有差。以高力士為右监門将軍,知內侍省事。 |
128  | 初,太宗定制,內侍省不置三品官,黄衣廩食,守門傳命而已。天后雖女主,宦官亦不用事。中宗時,嬖倖猥多,宦官七品以上至千餘人,然衣绯者尚寡。上在藩邸,力士傾心奉之,及為太子,奏為內給事,至是以誅蕭、岑功賞之。是後宦官稍增至三千餘人,除三品將軍者浸多,衣緋、紫至千餘人,宦官之盛自此始。 |
129  | 壬申,遣益州長史畢構等六人宣撫十道。乙亥,以左丞張說為中书令。 |
130  | 庚辰,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陸象先罷为益州长史、剑南按察使。八月癸巳,以封州流人劉幽求為左僕射、平章軍國大事。 |
131  | 丙辰,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楊我支來求昏;丁巳,許以蜀王女南和縣主妻之。 |
132  | 中宗之崩也,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峤密表韋后,請出相王諸子於外。上即位,於禁中得其表,以示侍臣。嶠時以特進致仕,或請誅之,張說曰:"嶠雖不識逆順,然為當時之谋則忠矣。"上然之。九月壬戌,以嶠子率更令暢為虔州刺史,令嶠隨畅之官。 |
133  | 庚午,以劉幽求同中書門下三品。 |
134  | 丙戌,復置右御史台,督察諸州,罷諸道按察使。 |
135  | 冬十月辛卯,引見京畿縣令,戒以歲飢惠養黎元之意。 |
136  | 己亥,上幸新豐;癸卯,講武於驪山之下,征兵二十萬,旌旗連亘五十餘里。以軍容不整,坐兵部尚書郭元振於纛下,將斩之。刘幽求、張說跪於馬前諫曰:"元振有大功於社稷,不可殺。"乃流新州。斬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以其制軍禮不肅故也。上始欲立威,亦無殺紹之意,金吾衛將軍李邈遽宣敕斬之。上尋罷邈官,廢弃终身。時二大臣得罪,诸軍多震懾失次,惟左軍节度薛訥、朔方道大總管解琬二軍不動,上遣輕騎召之,皆不得入其陳。上深歎美,慰勉之。 |
137  | 甲辰,獵于渭川。上欲以同州刺史姚元之為相,张说疾之,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之,上不纳。又使殿中监姜皎言于上曰:"陛下常欲择河东总管而难其人,臣今得之矣。"上问为谁,皎曰:"姚元之文武全才,真其人也。"上曰:"此张说之意也,汝何得面欺,罪当死!"皎叩头首服,上即遣中使召元之诣行在。既至,上方猎,引见,即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138  | 元之吏事明敏,三为宰相,皆兼兵部尚书,缘边屯戍斥候,士马储械,无不默记。上初即位,励精为治,每事访于元之。元之应答如响,同僚皆唯诺而已,故上专委任之。元之请抑权幸,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不与群臣亵狎;上皆纳之。 |
139  | 乙巳,车驾还京师。 |
140  | 姚元之尝奏请序进郎吏,上仰视殿屋,元之再三言之,终不应;元之惧,趋出。罢朝,高力士谏曰:"陛下新总万机,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上曰:"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一一以烦朕邪?"会力士宣事至省中,为元之道上语,元之乃喜。闻者皆服上识君人之体。 |
141  | 左拾遗曲江张九龄,以元之有重望,为上所信任,奏记劝其远谄躁,进纯厚,其略曰:"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向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又曰:"自君侯职相国之重,持用人之权,而浅中弱植之徒,已延颈企踵而至,谄亲戚以求誉,媚宾客以取容,其间岂不有才,所失在于无耻。"元之嘉纳其言。 |
142  | 新兴王晋之诛也,僚吏皆奔散,惟司功李捴步从,不失在官之礼,仍哭其尸。姚元之闻之,曰:"栾布之俦也。"及为相,擢为尚书郎。 |
143  | 己酉,以刑部尚书赵彦昭为朔方道大总管。 |
144  | 十一月乙丑,刘幽求兼侍中。 |
145  | 辛巳,群臣上表请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从之。戊子,受册。 |
146  | 中书侍郎王琚为上所亲厚,群臣莫及。每进见,侍笑语,逮夜方出。或时休沐,往往遣中使召之。或言于上曰:"王琚权谲纵横之才,可与之定祸乱,难与之守承平。"上由是浸疏之。是月,命琚兼御史大夫,按行北边诸军。 |
147  | 十二月庚寅,赦天下,改元。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中书省为紫微省;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为监;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长史为尹,司马为少尹。 |
148  | 甲午,吐蕃遣其大臣来求和。 |
149  | 壬寅,以姚元之兼紫微令。元之避开元尊号,复名崇。 |
150  | 敕:"都督、刺史、都护将之官,皆引面辞毕,侧门取进止。" |
151  | 姚崇即为相,紫微令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他日,崇对于便殿,行微蹇。上问:"有足疾乎?"对曰:"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上问其故。对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为辅臣,而密乘车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癸丑,说左迁相州刺史。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幽求亦罢为太子少保。甲寅,以黄门侍郎卢怀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