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三十七

《卷三十七》[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西通志卷三十七
3
公署。
4
官有廨,所以壹其心而出政,且使人胥知尊仰,此即七月躋堂家老庀室之義也。至前賢營造,如絳守居園池、思鳯亭,其著於載籍者,別見古跡,不復複書志公署。
5
太原府:
6
巡撫都察院。
7
署在太原府治之東,鼓樓之北。明宣徳三年,設廵撫山西、河南二省。後遂專設建署,前照壁一座,石獅雄峙,左右轅門對列東撫綏八郡坊。西提督三關,坊中保釐重任坊。文官廳在左,武職廳在右。大門二門西隅,有關帝廟、酇侯祠。東西列書吏房大堂五間。上懸,國朝康熙十六年。
8
聖祖仁皇帝御書「清慎勤匾額,三十五年聖祖仁皇帝御書「激濁揚清」匾額。
9
賜前巡撫倭倫四十九年。
10
聖祖仁皇帝御書保釐,重任匾額,正已風羣,吏精心理,庶民對聨。
11
賜前巡撫蘓克濟雍正元年御書「澤潤蒸黎」匾額。
12
賜前巡撫諾岷又懸雍正八年上諭恤刑一道。今巡撫覺羅石麟敬刋大堂後為川堂上懸,雍正五年。
13
御書「福」字圓匾。
14
賜前巡撫徳明川堂後為二堂上懸,康熙五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書「𢎞粹經逺匾額「撫安千里路宣布九霄恩對聨。
15
賜前巡撫蘓克濟二堂後為內署,署北建御書樓。
16
聖祖仁皇帝御書匾額,對聮詩賦,鐫石貯其上。樓下東西各建牌坊東北隅建顯臨閣。順治庚子,巡撫白如梅建、按察使錢受祺有銘記。
17
提督學院。
18
署在太原府治之南,即舊臬司署改。建雍正七年坍毀。八年,學使朱曙蓀重修大堂上懸。雍正二年,御書「玉堂清要」匾額。
19
賜前學使劉於義,兼有學使劉梅、朱曙蓀匾聨考棚。
20
在承恩門內迤東侯家巷舊三,立祠改建前號舍九百六十。
21
布政使司。
22
署在太原府治東。舊為元行中書省署。明洪武初改建。𢎞治十五年,左布政使陳清㕘政。潘祺修未竣。右布政使吳文度、參政曹鳯繼成。戸部尚書周經記,署南為方岳坊,左右為承流。宣化坊東隅有關聖廟提學李維楨記儀,門內有屏翰坊、大堂上懸。
23
國朝康熈四十三年。
24
聖祖仁皇帝御書匾額二:一曰龍飛」,一曰風雲思,賜前布政使朝琦,雍正三年。
25
御賜前布政使髙成齡福字圓匾大堂,前軒懸。雍正八年。
26
上諭恤刑一道,前布政使蔣泂敬刋二堂,西有書齋,匾曰「公餘自省三堂上懸」。
27
聖訓求諸已問之天」六字,雍正六年,前布政使蔣泂敬刋。
28
經歴司,在大堂東隅。
29
理問所在儀門外東隅照磨所在儀門外西隅。
30
豐贍庫大使在大堂西隅,豐瞻庫副使在大堂東隅。軍需庫在大堂東隅。
31
厯日庫。
32
黃冊庫。
33
鑄錢局。
34
按察使司。
35
署舊在太原府治西南,即今學院署也。今署移府治東南。明景泰四年,建初為察院署,後為總督,署又為總兵署。
36
國朝康熈二十五年,按察使布雅努移駐。四十年,按察使巴哈布重修署,前有西臺總憲坊,左、右有三晉總憲,八郡提刑,二坊西偏為官㕔。大門、儀門大堂,中懸康熈三十五年。
37
聖祖仁皇帝御書「澄清郡邑匾額」,賜前按察使陞陜西巡撫巴錫。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書「清慎勤」匾額。
38
賜前按察使覺羅巴哈布,雍正五年,御書「福」字圓匾。
39
賜前按察使、陞任布政使蔣泂。雍正八年上諭恤刑一道,前按察使陞通政司,右通政宋筠敬刋堂東有箭石亭,右有書屋顔曰潄芳。前按察使岳岱建堂西為書院中懸。
40
聖祖仁皇帝御書冰鑑二字匾額,賜前按察使。陞陜西巡撫巴錫川堂懸御書「福」字圓匾。
41
賜前按察使陞通政司右通政宋筠經歴司,在大門外右偏。
42
知事㕔。在學院,署東北。
43
照磨所。
44
司獄司。在本司署東南新設,冀寜道。
45
署在布政司治東,後截舊為糧儲道署。明萬厯十年㕘政,杜友蘭移建前截舊為分守冀寜道署。萬厯四十三年,㕘議王孟震移建,自為記。
46
國朝順治間,糧儲道裁,前後通為冀寜道署。雍正八年,㕘議孟孫繩捐資重修,署前左右,有兩河成賦,三晉周行,二坊、大門二門,內有保釐、西土坊、大堂,顔曰綏定二堂,顔曰思補,堂後有屏翰分猷,坊宅門外有入馴琴、鶴出、奉車、書二坊門右為官㕔,三堂上懸聖祖仁皇帝御書彰有徳三字匾額。
47
賜前道髙啓桂東為積石山,有亭顔曰交翠貢院。
48
在迎澤門東承恩門西面城背水,形勢崇髙其地四十七畝,有竒圍四百一十三歩,明指揮使陳彬故宅,以西南角水池及空地易之。正統十年,建牌坊三,間額曰「登明選,公明逺樓,額曰「為國薦賢」,又曰「日監」在兹瞭望樓四額,曰東觀西璧,斗橫宿曜,供給有所,吏承有房,號舍萬餘間,至公堂七間,彌封對讀、謄錄,受卷各一所,衡鑑堂五間,藻鑑堂五間,內簾掄材堂七間五經房十二間,提調、監試,收掌試卷館各一區。萬厯癸酉,就南城壁起奎光樓、登仙橋,規模壯麗,甲於他省。
49
府署在陽曲縣東。明洪武五年,知府胡繼建、葉砥記。嘉靖四十年知府于惟一。萬厯三十七年,知府關廷訪重修。
50
國朝順治七年,知府曹時舉。九年,知府邊大綬拓修大門外為保障,遺封坊,次為師帥,坊大堂顔曰「拊循」,左右六曹如制,二堂顔曰「退思」,三堂顔曰「自省」,又後為自公臺寳賢法帖」名,刻貯其下。雍正八年,知府劉崇元增新。
51
清軍㕔。在堂右。
52
管糧理事㕔,在堂右。
53
理刑㕔。在堂左。
54
收糧㕔在堂左
55
經厯司。
56
照磨所,俱在府治內。
57
知事㕔。
58
檢校㕔。
59
司獄司。在府治內。
60
稅課司。在南關
61
大盈倉,在府治東。
62
織造局。在布政司西。
63
隂陽學
64
醫學俱在府治南。
65
僧綱司,在崇善寺。
66
道紀司。在城隍廟。
67
陽曲縣署。在太原府治西。宋初,徙州治於唐。明鎮移縣治於西郭外。金天會中,移置郭下。元因之。明初省錄事司,仍置陽曲縣,即今治。嘉靖二十八年,堂燬知縣李珮重修。
68
縣丞。宅在正堂西。
69
典史宅,在縣丞宅西。
70
天門關巡檢司,在縣北六十里。石嶺關巡檢司在縣北一百里。戒石亭在儀門內。 按戒石銘,唐太宗製宋髙宗時頒於郡縣,起居舍人黃庭堅書,歴代因之,各縣胥有不再見。
71
存留倉。
72
預備倉俱在縣治內。
73
新城倉,在縣北二十里。
74
社倉一在彌陀寺,一在松樹村,一在橫渠村,一在三和店。
75
成晉驛。在縣北七十里。
76
臨汾驛,在牛市街東。
77
外館驛在南關廢。
78
逓運所在南關外新街。
79
凌井驛,在縣治西北八十里。惠民局,在府治前。
80
官㕔:一在南關牛站門外,一在北關新堡,一在狄村狄梁公祠。
81
太原縣署在城中十字街東。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原平,廢晉陽縣,置平晉縣於故城東。明洪武四年,移縣治於汾河西,故唐城基之南。八年,改為太原縣,即今治知縣潘原英建。成化七年,知縣任亨,𢎞治十四年,知縣李曜增修。
82
縣丞宅在幕㕔東北。
83
主簿宅在官庫西北
84
典史宅在東三房後。
85
預備倉,在城西南隅。明永樂三年,知縣王希善建惠民倉,在文廟西北。
86
恒心倉,在文廟東。
87
養廉倉在文廟東,御史趙文炳建社倉,一在東街,一在晉祠鎮,一在南堰堡,一在西寨堡,一在小店鎮,一在溫庄村。
88
惠民局。在南街。
89
稅課局
90
行署。
91
察院,在東街北。明洪武十八年,知縣皇甫瑄建布政分司,在東街北。明景泰元年,知縣劉敏建。按察分司在北街東。舊為府亭。嘉靖二十八年,僉事朱政建。
92
榆次縣署在城中央,宋改并州治於此,今治則明洪武三年知縣林昇建也。宣徳五年,知縣曹顯修、成化間知縣梁琮、正徳間知縣蘓民鄭徳崇重修後六曹,燬、知縣尹綸、雷雨,相繼重修,其譙樓曰:思鳯有序及詩,嵗久圯。嘉靖二十五年,知縣俞鸞、重修,贊善閻璞記縣丞,宅在堂東
93
主簿,宅在堂西
94
典史宅在東曹南。
95
鳴謙驛。在城北二十里。
96
預備倉,在城外。明永樂三年,知縣曹永中移置縣治東。
97
社倉一在順城街,一在鳴謙驛,一在東陽鎭一,在什貼。
98
惠民局,在縣治東北。
99
税課局
100
行署。
101
察院。在縣治東。
102
布政分司在察院東。
103
按察分司在布政分司東,太谷縣署在城十字街北,後周建徳四年,自陽邑城徙此。元大徳三年,知縣馬仲信再建,明洪武三年,知縣鄭養吾,正徳十年,知縣陳繼昌增修,規制,始備。萬厯二十四年,知縣喬允升。
104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郝應第,康熈五十六年,知縣孔興誥重修。
105
縣丞,宅在贊政㕔東。
106
主簿宅在架閣庫西。
107
典史宅在正堂東。
108
預備倉,在縣治南。明洪武二十一年,縣丞劉海建社倉,一在侯城,一在石象,一在白城,一在大白,一在范封,一在上善。
109
惠民局,在縣治右。
110
稅課局。在縣治西街。
111
行署。
112
察院,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主簿劉中建布政,分司在縣治西。
113
按察分司在府館左。
114
府館在布按分司之中。
115
祁縣署。在城西街。明洪武二年,縣丞邱昱,建知縣王印、張上逹、劉鋭、車錦、魏域修,萬厯間知縣張應舉、韓朝貢增修。
116
縣丞。宅在庫東
117
主簿,宅在堂西
118
典史宅在堂左。
119
龍舟谷巡檢司,在北關鎭賈令驛。舊在賈令鎮,萬厯二十八年改建於西關。盤陀驛在子洪鎮。
120
預備倉在大東門內。
121
社倉一在賈令,鎭一在西,六支一在子洪鎭惠民局,在縣治西。
122
盤陀逓運所在。子洪鎮。
123
行署。
124
察院,在縣西街。
125
布政分司,在城東街。
126
按察分司,在城南街。
127
府館在察院巷西。
128
公館,一在西關,一在盤陀驛西,徐溝縣署在城西北隅,金大定中建。明洪武三年,知縣韓文寳、修知縣李維新繼修,嘉靖十五年,知縣王懐禮,萬厯間知縣王三錫、江一龍、柳㨗芳。
129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髙直康熈三十九年,知縣簡能增修。
130
典史宅在正堂東南。
131
預備倉,在典史宅前。
132
社倉
133
同戈驛。在北關西偏。
134
同戈逓運所
135
行署。
136
察院。在縣治西。
137
布政分司在察院西。
138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139
府館在儒學街。
140
清源縣。署在城內西北。隋開皇中建。明洪武三年,縣丞吳文煥重建。
141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和羮重修,增置土地,祠寅賔館、鐘鼓樓。
142
縣丞。宅在堂西
143
典史宅在堂西南隅。
144
預備倉,在縣治西南隅。
145
行署。
146
察院。在縣治東。
147
布政司。在縣治東。
148
按察分司在布政分司,後併入布政、分司府館。在布政分司南。廢。
149
交城縣署在城西北隅。隋開皇中,析置交城縣。其地東北當汾、孔交流之際,是為古交城。唐天授初,移今治。明洪武三年重建後,典史邵琮,知縣吳騰龍、韓廷用相繼葺治。
150
國朝康熈七年,知縣趙吉士恢拓舊制。四十三年,知縣張丙厚、四十六年,知縣洪璟相繼重修。
151
縣丞。宅在堂左。
152
主簿,宅在堂右。
153
典史宅在堂西。
154
預備倉,在縣治西。元貞觀南知縣張丙厚修。惠民局在縣治前
155
故交巡檢司在故交村,康熈四十年,知縣俞卿詳請建。
156
行署。
157
察院在縣治東。
158
布政分司在察院東。
159
按察分司在布政分司,東文水縣署在城西街。宋元符間,因水患徙置南彰沱村。髙阜處即今治知縣薛昌明,建明知縣楊沖安、張羽、髙安、劉偉、李潮、樊從簡、馬斯和、白澤重修。
160
國朝康熈九年,知縣傅星再修。
161
縣丞,宅在堂東
162
主簿宅。
163
典史宅即舊主簿、宅。
164
預備倉在大東門內。
165
社倉一在東街,一在安禪寺,一在孝義鎮,一在開柵鎮,一在下曲鎮。
166
惠民局。在城西北隅。
167
行署。
168
察院。在城東街。
169
布政分司,在城南街。
170
按察分司在城隍廟街。
171
岢嵐州署。明初,設岢嵐縣。九年,析置州知州施文學建。國朝康熙七年,知州趙瑾增修。
172
州判㕔,在堂東。
173
吏目宅在堂西。
174
廣盈倉在城西北。知州施文學建後,知州李鳴世修。預備倉。一在西關,一在三井鎮。
175
永寜驛。 明洪武九年建。
176
衛治在州治東。
177
逓運所在州治西
178
行署。
179
察院在州治東,知州施文學建。有來雨亭㕔。左有古松一。
180
岢嵐道署,在居仁坊東。嘉靖十八年,兵備道張偉建,後移駐偏關,為按部公所今廢
181
興縣。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三年,知縣尹暹建。萬厯四十八年,知縣毛栢修。
182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李昌汴。七年,知縣李華春增修典史。宅在正堂西。
183
預備倉,在縣治東舊厫十一間,明知縣王完建行署。
184
察院
185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
186
按察分司在縣治東,即察院故址。嵐縣署即古嵐州衙舍堂壁。有宋元詩。金大定二年重建。明洪武二十一年,知縣陳圭、正統間知縣郝鳯重修。萬厯十四年,知縣談應春增修。
187
典史宅在堂東南。
188
預備倉,在縣治西,舊厫四座,共十五間。雍正五年、七年,續置六間。
189
鹿徑嶺巡檢司向無公署,僦鹿徑溝民舍居之,行署。
190
察院在北門內。
191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南按察分司,在縣治北
192
府館在縣治西南。
193
平陽府:
194
太原總鎮。
195
署在府治東北,明徳坊西北街。康熈二十二年,太原鎮移駐於此。
196
府署舊在城西北隅,明永樂二年改建西門內。天順間,知府姜徳政、正徳間知府閔槐前後重修。
197
國朝康熈四十三年,地震塌毀。
198
上發帑金,遣戸部員外倭倫、同知府王輔重建。四十五年,知府劉棨。五十六年,知府祝增。雍正九年,知府李煚重修大堂懸。
199
聖祖仁皇帝御書清素匾額,賜前知府秦棠。
200
清軍㕔,在儀門外東。
201
督糧㕔在府宅西,地震,圯移建推官。宅址、理刑㕔,在清軍㕔東。
202
經歴司在堂東。
203
照磨所,在堂西。
204
司獄司。在儀門外西。
205
稅課司在東關税歸本府,收徴,如京倉,在府治北。
206
廣濟倉在東關。
207
建雄驛舊在北關,今移城內逓運所在北關。
208
織造局,在府治東。
209
清軍局,在小分司北。
210
陰陽學
211
醫學俱在府治東。
212
僧綱司在天寜寺。
213
道紀司。在天慶觀。
214
臨汾縣。署舊在府城西,明永樂元年徙東街感化坊,因晉山書院改建。𢎞治間知縣許莊、正徳間知縣趙統重修。
215
國朝康熈三十四年,地震,毀上發帑金,遣戶部員外倭倫、督同知縣彭希孔、重建知縣宮懋言增修。
216
縣丞宅在堂西。
217
典史宅在堂西南。
218
巡檢司。在張村岔。
219
預備倉,在普佑坊。
220
社倉一在北關,一在縣底,一在喬李,一在劉村,一在吳村,一在泊庄。
221
惠民局。四門各一所知縣邢雲路建行署。
222
提督學政,在府治東南。
223
察院。在縣治西。
224
布政分司在縣治西南。
225
按察分司,在縣治南
226
分巡道小分司在縣治南,地震四署俱圯。襄陵縣署在城西北隅。宋天聖元年,自宿水移晉橋,即今治。金泰和間,縣令韓旭修。元至正間,縣尹王嘉改建。明洪武二年,知縣余正重修。
227
國朝康熈乙亥,地震,圯知縣諸來晟、惲東生、宋繼均續修。
228
縣丞,宅在堂西
229
典史,宅在舊縣丞宅西。
230
預備倉,在縣治西南。
231
常平倉在縣治北。
232
各里社倉。
233
行署。
234
察院,在縣治西南興義坊西。洪武三年建。布政分司在縣治西南興義坊西。
235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南。明,禮坊北。府館在縣治西南,興義坊東,洪洞縣。署在十字街東。舊在范村楊縣,隋義寜元年徙今治。明洪武三年,知縣楊茂建,嘉靖間知縣浦鋐、王大任,隆慶間知縣王詔相繼重修。
236
國朝康熈乙亥,地震,毀知縣李宣重建縣丞,宅在堂東
237
典史宅在堂東。
238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
239
舊預備倉一在城東隅,改古佛寺,一在舊街口,改東嶽行宮。
240
社倉一在縣治東北。明知縣喬因羽建一在萬安,一在曲亭一,在陽曲鎮。
241
普潤驛,在縣北關。
242
行署。
243
察院。在縣治東。
244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北
245
按察分司,在縣治南
246
府館在按察分司西。
247
陽曲鎮公館,在縣南二里浮山縣,署在城東。唐同光二年,自郭城移今治。元改神山為浮山,署仍舊。明洪武二年,縣丞徐秉彛、五年,知縣趙思義增修。嘉靖間,知縣許安,萬厯間知縣楊逢春、趙應斗續修。
248
國朝順治六年,燬知縣安應耀,重修典史,宅在堂左。
249
預備倉,在縣治南。
250
常平倉在堂東。
251
行署。
252
察院,在縣治東桂林坊。
253
趙城縣署在城東,舊在城西南,為汾水所嚙。明宣徳五年,知縣楊瓚移建今治。有《薛瑄記》。後知縣何子聰、古儒向明、倪繼志、邢倫俱增修。
254
縣丞宅在後堂東。
255
主簿宅在後堂西
256
典史宅在堂東南。
257
預備倉,在縣治南。
258
義字倉,在縣治東。
259
社倉一在信義坊,一在南虜,一在李村,一在大義,一在馬牧,一在故屯,一在董村,一在紀落。
260
行署。
261
察院在縣治東南。
262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南。
263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南
264
府館在縣治西南。信義坊。太平縣。署在城東南隅。唐貞觀七年,建五代及宋,燬於兵。金天會八年,縣尹畢景魯重建。大定間,縣尹鄭景甫、元至元間達嚕噶齊。明理。明洪武二年,知縣鄧布延布哈七年,縣丞毛煜、成化間知縣李滸、𢎞治間知縣尹琭俱重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圯。隆慶元年,知縣羅潮重建。
265
國初兵燬,康熈十五年,知縣吳軫、重建,邑人王奐曾記縣丞,宅在堂東北
266
主簿宅在堂西北
267
典史宅在堂東。
268
御箴樓在露臺前,知縣劉崇元石刻,《省刑箴》,《省罰箴》,竪其下。預備倉在城內西北。
269
社倉各封鎮共三十六處。明時設久廢。國朝康熈十八年,令地方整理常平、義社等倉於各鄉鎮,年久圯。雍正三年,知縣劉崇元復置。
270
行署。
271
察院在鼓樓西。
272
布政分司在縣治西。
273
按察分司,在縣治東。
274
岳陽縣署。在儒學。東金大定二年,縣尹劉榮祖。明洪武二年,知縣楊守忠修。景泰間,知縣劉英隅、舊記,知縣周冕俱增修。
275
典史宅在縣署東。
276
岳陽樓在縣治東。
277
預備倉,在南門內。
278
大有倉,在縣治內。
279
盈字倉,在儒學內。
280
行署。
281
察院在南門內。
282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今改義倉。曲沃縣署在舊城東北隅。明洪武二年,縣丞邢彥文建。成化七年,知縣髙隆、正徳十一年,知縣葛襘、萬厯十三年,知縣何出光俱重修。三十七年,知縣趙彥復增修。
283
縣丞,宅在縣署東。
284
主簿宅。
285
典史宅在縣署東。
286
常平倉,在縣治西。
287
社倉一在縣治西南。嘉靖間,知縣隂秉陽建,一在古南門外賈祠。東康熈七年,邑人賈漢復建。
288
䝉城驛,在縣西北四十里。
289
候馬驛,在縣西南三十里。俱明萬厯十年,知縣沈時叙建。
290
候馬驛逓運所。
291
行署。
292
察院。
293
布政分司。
294
按察分司俱在縣治內。
295
府館在縣治東南。
296
翼城縣署在城南隅,舊治城東王逢寨。後唐長興元年,邑令張仲溫建。明洪武四年,知縣李諒縁澮水浸泊,徙置今地。訓導靳柱序,嘉靖間燬,縣丞張鴻,重修,知縣賈名儒、周詩、趙堪增修。
297
國朝康熈四十年,知縣馬文鏞再修縣丞宅在堂東北
298
典史宅在堂東。
299
預備倉一在陵下,一在梁壁,一在中衛行署。
300
察院在城隍廟西。
301
布政分司在縣治東。即舊縣治內。有文潞公軒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302
府館在察院西。康熈三十年,地震圯,今廢吳村公館。距城五十里。
303
汾西縣。署在禮義坊。宋太平興國七年,主簿趙彥、建明知縣陳文英、修知縣王自謹、王賔開拓修,崇禎元年燬知縣,孫以約重建。
304
縣丞,宅在堂東
305
典史宅在儀門西。
306
預備倉在縣東,舊縣丞宅後缺,裁改倉,知縣蔣鳴龍重建。
307
社倉一在縣治南,一在水闊鎮,俱知縣毛烱建行署。
308
察院在東門內,明知縣賈宣建、蔣鳴龍修。靈石縣署,在聞弦門街北。明洪武十一年,知縣張先建。正徳,六年燬,知縣孫燧、縣丞石宗璽。重建,嘉靖間知縣董大經。申嘉言,萬厯間知縣白夏,俱增修。
309
國朝康熈三十八年,知縣郎國貞重修縣丞,宅在二堂東
310
典史宅在大堂東南。
311
預備倉,在東門內。
312
社倉一在仁義鎮,一在冷泉鎮,一在蘇溪村,一在段純村,一在預備倉內。
313
靈石口巡檢司,在城北四十五里冷泉鎮瑞石驛在南門外髙崖頭鎮,隋開皇間,獲瑞石於此,故名。
314
仁義驛。在縣南四十里。仁義鎮行署。
315
察院一在正明門街東,一在冷泉鎮。布政分司在城東南隅。
316
按察分司,在聞弦街南。
317
霍州署在東街宣化坊,元初權為行邸。大徳七年,地震圯。八年,監州錫里布哈、同知州李伯淵修葺。至正十八年,燬。明洪武四年,同知呂稷建,成化間,知州張玘、鮑克恭,嘉靖間,知州褚相、湯克寛增修。
318
州同㕔在州治後。
319
州判㕔在州治西。
320
吏目宅在儀門外東。
321
霍山驛在東關。
322
逓運所在澂清坊東。
323
預備倉,在儀門內西。
324
廣稻倉在儀門內東。
325
常平倉在福昌寺東。
326
社倉在城者四,附預備倉內在鄉者二。嘉靖間,程復立辛置、師庄二鎮。
327
行署。
328
察院在州治西南。
329
布政分司在察院西。
330
按察分司在澂清坊東府館在城西南隅。
331
小分司在布政司。左右各一。潞安府。
332
府署在城西北隅子城內橫岡上,創自隋開皇初唐明皇為別駕,時更崇飾之。金、元之際,燬於兵。明洪武初,知州黄黼重修,七年,改為府署,仍舊。前有坊曰古上黨郡堂,後曰補過,東有軒曰委蛇,西有亭曰澂清廨,後有堂,即唐明皇所建徳風亭也,多有宋、元以來名公諸刻。
333
清軍㕔。在府治東。
334
督糧㕔。
335
理刑㕔,在清軍㕔前。
336
經厯司在府治東北。
337
照磨所在理刑㕔前
338
司獄司。在府治西。
339
永豐倉,在大街西南倉巷。稅課司在大街東
340
長治縣署,在城東北隅,即宋元上黨縣治,明初廢。嘉靖七年,青陽蕩平,從諫臣議,乃改州為潞安府,置長治縣。
341
國朝康熈五十九年,知縣董廷搢、雍正六年,錢人龍增修。
342
縣丞,宅在大堂東。
343
主簿,宅在堂西
344
典史宅在堂西。
345
預備倉,在寅賔館前。
346
廣實倉在城西南。
347
行署。
348
提督學政在察院西。
349
察院在府治西南上黨門內。明知州李顯、忠建知府劉復初增修,後有亭,頗都雅,大學士夏言按臨見其亭豁敞虛明,因顔其亭曰:「我心竝作箴」。
350
布政分司。在察在察院右。
351
岳備道,在子城內。府治東南,即舊按察分司潞州衛。明洪武初,以唐節度使牙總管都督府為署。永樂中,改為藩王府指揮。徐衡移治當城之中,直通南門,內有鎮撫司,五所俱圯。
352
小察院。在察院前。
353
皇華館在大街東,使節所駐官㕔,在韓店,通髙平路。明知縣李仙品建。長子縣署在城西北隅集賢坊。明初,縣丞閻弼建。宅後有臺曰得風,郡丞王清賢署縣事,改題曰《後樂》。
354
國朝康熈間,知縣郭守邦建亭三楹,仍額曰「得風」。張懋煌、王元偀記。
355
縣丞,宅在堂東
356
典史宅在堂西。
357
漳澤驛丞。明洪武三年,設原在郡城西漳澤村。八年移本縣南關。明季兵燬。
358
國朝仍設,如舊僦城內民舍居之。預備倉在縣治內。
359
培秀倉在學宫內。
360
社倉一在城內,一在鮑店,一在壉村,一在石哲行署。
361
都察院,在縣治東。
362
察院,在都察院東。知縣何出圖建。布政分司,在都察院東,今改為報恩生祠。按察分司在縣治西。
363
屯留縣署在城中。唐武徳五年,自故城移霍壁村,即今治。宋、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知縣楚瑁重建成化間知縣王紳,嘉靖間知縣孔時,王正人任肅重修。國朝順治間,知縣顧有章、康熈間,典史王良璧、蔡士燮俱增置。
364
縣丞宅。
365
主簿宅。
366
典史宅在正堂東南。
367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
368
余吾驛丞。
369
行署。
370
察院舊在縣治北。𢎞治十三年,知縣劉剛移建東北布政分司
371
按察分司
372
公館一在余吾驛,一在交川俱廢襄垣縣署。在城西北隅。元至元七年,縣尹韓俊建。至正二年,知縣閻仲榮、拓增、元季燬,明初,縣丞魏惟明、重建後知縣王尚禮、鄭宜、杜汝慤公一,陽田子堅,國朝知縣袁良,俱增修。
373
縣丞。宅在堂左。
374
主簿,宅在堂右。
375
典史宅舊在儀門東,今移住主簿宅。請益亭在縣治西南隅。
376
預備倉在儀門外西。
377
巡檢司,在縣西七十里巑山之陽。褫亭驛。在城西六十里。褫亭鎮逓運所在驛西。
378
行署。
379
察院在縣治東南。
380
布政分司在縣治西南。
381
按察分司在縣門外西南。潞城縣,署在城崇智坊。明初,知縣張璧建後,知縣陳勝、張遇、王維垣、馮惟賢增置。
382
國朝知縣宋國瑛、黃敏生、張士浩,俱重修縣丞,宅在堂左
383
主簿,宅在堂右。
384
典史宅即舊主簿、宅。
385
預備倉,在縣治前。
386
行署。
387
察院,在縣東街。
388
布政分司在察院西。
389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今俱廢。黎城縣署在城西北隅,宋天聖三年,移縣白馬鎮始建。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知縣崔鳯、劉浩、李進,重修知縣金山,建退省堂,張遵約建式清亭。有靳惟精記縣丞,宅在儀門內
390
典史宅,在儀門內。
391
預備倉,在縣治北。
392
巡檢司,在縣東北三十里。吾兒峪即古壺口關。明洪武二年置,後移東陽關名仍舊。
393
行署。
394
察院在縣治東南。
395
按察分司在察院東。
396
冀南道分司在預備倉巷。公館在縣治前,今俱廢
397
壺關縣署。在城西北隅敬惠坊。唐貞觀中,移治於清流川,即今地。五代、宋、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縣丞陳欽重建。永樂間,知縣孔陽修。
398
國朝康熈二十年,知縣章經增建書院及花㕔縣丞、宅
399
主簿宅。
400
典史宅在堂右。
401
預備倉在典史宅。後又舊倉四所俱廢。新倉在公廨西。
402
行署。
403
察院,在縣治東。知縣靳清建。按察分司,在縣治西。廢。
404
平順縣。署在城中。明嘉靖八年,撥潞城十六里壺關十里、黎城五里建縣曰平順。此縣署之始也。明季燬,知縣劉應麒重建。
405
國朝康熈二十七年,知縣杜之昂捐築石臺建堂曰思補。
406
典史宅在堂西南。
407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隅。
408
常平倉在儀門西南隅。
409
分貯倉,在縣治東。
410
巡檢司一在玉峽關,一在虹梯關行署。
411
察院在縣治東。
412
汾州府:
413
府署在安靜坊,舊為守備府。明萬厯二十三年,巡撫魏允貞請改府守道麻溶,檄同知白夏拓為府署,自堂及廨舍悉如制。馮竒記:
414
清軍㕔,在堂西,後移介休縣管糧㕔在堂東。
415
理刑㕔在清軍㕔西。
416
經厯司在儀門東。
417
司獄司。在儀門西。
418
長盈倉,在師垣坊。
419
陰陽學在東門外
420
醫學在南門內
421
汾陽縣署在東門內三賢坊,初為稅課局。明永樂十一年改為州治。正統十二年,知州李善重建。萬厯十二年,知州白夏改拓。二十三年陞為府,增設汾陽縣,即以州治為縣治。二十五年,知縣蔡成已增修。
422
國朝順治間,知縣吳世英,康熈間知縣平士正、趙其星重修。
423
縣丞,宅在堂西
424
主簿,宅在堂西
425
典史宅在堂右。
426
預備倉在天寜寺。
427
新倉在堂右。
428
汾陽驛,舊在東郭東廂,明永樂間移入城。節義坊巡檢司舊在黃蘆嶺,去縣六十里署毀,今在守備舊廨。
429
行署。
430
提督學政。
431
察院在師垣坊,御史按臨即住,按察分司署。嘉靖三年,始改淨心寺為之。
432
布政分司在察院西。
433
按察分司在察院南。
434
分巡冀南道,在察院西缺裁,知府張竒改建。 龍亭公館,在分守道南,今改棠䕃書院。
435
平遙縣署在城西街。明萬厯十九年,知縣何其智改大門作甎,上建譙樓及寅賔館後知縣楊廷謨增建觀政、贊政二亭。二十五年,知縣周之度建觀風樓於大門外。
436
國朝知縣汪麗日增修。
437
縣丞,宅在堂東
438
典史宅在堂西。
439
洪善驛,舊在洪善鎮,今在按察司行署。預備倉,在縣治內公廨北。
440
常平倉在縣治東。
441
行署。
442
察院在縣治西南。知縣王綬改建西河書院,按察分司在縣治東。
443
介休縣署。在城西街。元至元中,縣尹閻梅建。明洪武二年,縣丞雷震修,萬厯間,知縣王一魁再修。
444
國朝康熈間,知縣李試重建堂臺,繞以石闌,又置甎洞於儀門外,建樓其上。
445
縣丞,宅在堂東
446
典史宅在堂西。
447
巡檢司。在關子嶺。廢。
448
義棠驛丞。在縣北關
449
預備倉在東街。明知縣王一魁建王埴續修常平倉,在預備倉內。
450
行署。
451
察院,在縣東街。
452
西察院,在西街北。
453
布政分司在西南。
454
分守道在察院東。
455
清軍總捕分署即察院東分,守道署公館,一在張蘭鎮,一在冷泉關、孝義縣署,在城宣化坊北。創自曹魏,元初毀,至元丁亥,縣尹王恕重建大徳,七年地震圯。八年,縣尹郝思敬又建明知縣王佐張日升修正徳間,知縣閔以仁建新樓。
456
國朝康熈四十八年,知縣髙佩增修,復於後堂建樓,知縣杜連登,題曰「涵髙鏡遠」。
457
縣丞,宅在堂東
458
主簿,宅在堂西
459
典史宅在堂東南。
460
預備倉,在堂東南隅。
461
社倉
462
常平倉在宣化坊。
463
行署。
464
察院。在縣治東。
465
布政分司在悅禮坊北。
466
冀南道,在宣化坊西,今俱廢。臨縣署舊在內城鳳山之東,麓元知州馬麟建國。朝順治六年燬。九年,知縣朱紹鳳改建於舊治之南。康熈十二年,知縣常來譽。五十九年,知縣楊飛熊重修。
467
典史宅在舊治東,後燬。康熈五十六年重建。今縣治西。
468
常平倉在縣治東,知縣莫友仁建其舊,預備倉、常平倉,俱廢。
469
行署。
470
布政分司,在內城文廟西。按察分司在真武樓東南,今俱廢。石樓縣署在崇文坊西北。明洪武六年,知縣顧碩建。崇禎五年燬。十年,知縣熊時泰重建。
471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周士章重修內宅,建小亭顔曰青來,嵗久圯。雍正七年,知縣袁學謨增修。
472
主簿宅。
473
典史宅。
474
常平倉,在縣治東儒學旁社倉。
475
神倉在先農祠內,知縣袁學謨立行署。
476
察院。
477
按察分司在縣治東,今俱廢。永寜州署,舊在偏城西南,元至正二十年建。明隆慶時,燬署州事。李春芳將治西基,一半申請給民納榖為業,截中半為官倉,而以其餘合兵,備道舊基為今治州判宅在贊政亭西
478
吏目宅在堂西。
479
預備倉,在吏目宅西。
480
玉亭驛在州治東。
481
青龍驛在青龍鎮。
482
吳城驛,在吳城堡。
483
青龍渡巡檢司在青龍鎮赤堅嶺巡檢司,廢。
484
行署。
485
察院在州治北
486
布政分司。
487
府館在州治東。
488
寧鄉縣署。金泰和間,建明宣徳年知縣劉岳重、建𢎞治間知縣曹鐸修。
489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王之儀,康熈二十四年,知縣龔應霖重修。
490
典史宅在堂西。
491
預備倉,在縣治內。
492
行署。
493
察院在縣治東。
494
大同府:
495
大同總鎮。
496
署在府治東北。明永樂七年建府,署在鎮城正西。明洪武九年,同知陳則建中為牧愛堂,後為思補堂。萬厯丁未,知府高第建齋曰慎獨,南為杏花亭。儀門外正坊榜曰「雲中郡。左右坊曰師帥,曰承宣。
497
清軍㕔。在府治大門內。東裁。理刑㕔在清軍㕔南。
498
督糧㕔。在府治西。
499
經厯司,在府治西南。
500
照磨所。
501
知事㕔俱在府治大門西,銀億庫大使。
502
陰陽學在太平樓北。
503
行署。
504
都察院,在府治東。順治三年,移駐河陽城。巡按察院在舊代府。
505
糧儲戸部。在府治東。順治八年,議陽和駐分巡道,在府治東。
506
大同縣署。在鎮城東南隅。明洪武九年,縣丞張友仁建知縣張純、馬思恭、魏寳俱增修。
507
縣丞,宅在堂左。雍正九年,復設俟修主簿,宅在堂右
508
典史宅在堂西。
509
驛丞宅在瓮城口。
510
大有東倉,在縣治東南。
511
密陳管見倉附東倉內。
512
行署。
513
提督學政。
514
巡按察院,在大閣正東街。察院在縣治東。
515
陽和道,在大閣正西街。
516
懐仁縣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十三年,知縣許彥餘建,田徹重修。
517
典史宅在堂右。
518
預備倉在堂西北。
519
常平倉,在縣治西北。
520
行署。
521
察院。在縣治東。知縣黨照建分司在縣治後,知縣趙思聰重修,山陰縣署在城東南隅。明洪武八年,知縣蔣文煥建。隆慶六年,知縣苗勃然。萬厯十一年,知縣王居仁增修典史,宅在堂右。
522
預備倉,在縣治南。
523
常平倉在縣治北。
524
行署。
525
北察院,在縣治東。
526
南察院,在縣治南。
527
官㕔,在西門外。
528
應州署,在城東北隅。明洪武八年,知州陳立誠。𢎞治元年,知州薛敬之,萬厯十一年,知州劉審問增修。
529
國朝康熈六十一年,知州章𢎞重修。
530
吏目宅。
531
預備倉,在州治東淨土寺西廣盈倉,在州治西北隅。明知州黃彪建、傅延耆、王凖修。
532
國朝康熈六十一年,知州章𢎞増修。雍正二年,知州蕭綱再修。
533
安銀子驛,在城西南三十里,今另通驛路行署。
534
察院,在城東街,改安東,衞知州章𢎞建義學於東壁。蕭綱建節孝坊於西壁。
535
布政分司。
536
按察分司俱在州治、東公館在州治西
537
渾源州署在忠義坊街西。明洪武七年,州判張溥建。萬厯間,知州盧㸃增築望雲樓,趙之韓增築月臺。
538
國朝順治間,知州張崇徳加修前堂,顔曰:豈弟中堂顔曰:寅清」。退㕔,顔曰思補,後有樓顔曰耀徳,堂前有薇石、古柳碑亭」。
539
州判宅,在堂右。
540
吏目宅在儀門外東。
541
預備倉在州治內。
542
廣儲倉,在永安寺前。
543
銀億庫在州堂內。
544
磁峽巡檢。
545
上盤驛,裁。
546
王莊驛
547
王家莊巡檢司。在城南九十里行署。
548
部使行臺,在州治北。
549
布政分司在州治西北
550
按察分司,在州治東。
551
府館在州治西。
552
靈丘縣署在城中西北登雲街。明初,知縣王濟建、知縣羅森修。成化十三年,知縣韓英、正徳十四年,知縣楊文奎增修。
553
國朝康熈間,知縣宋起鳳再修。典史宅在縣治後㕔左:
554
預備倉,在縣治內西。
555
太白驛
556
行署。
557
察院。在縣治東。
558
布政分司在縣治南。
559
按察分司,在縣治東。
560
兵備道在大同左衞城,西路公署在大同左衞城北路,公署在𢎞賜堡。
561
廣昌縣署,在城南門內街西。明洪武三年,主簿石玉建。嘉靖元年,知縣張文祥重修。萬厯三十六年圯,知縣王某增修,改縣宅於堂北。
562
典史宅在堂西北。
563
預備倉,在縣治北,今改常平倉社倉,一在三家村,一在中莊村,一在城子村,一在下北,頭一在北,石佛一在上屯村一在土巷口,一在留家庄。
564
香山驛丞。
565
倒馬關驛丞。
566
行署。
567
察院。在縣治東街儒學。西布政分司。
568
按察分司,俱在縣治北,今廢走馬驛察院在城北六十里,康熈二十三年,修陽高縣署在城中大閣西,舊為衞署。
569
國朝雍正三年設縣,改為縣,署典史。宅在堂東。雍正三年,新設預備倉在城西。
570
廣積倉,在城東街東路,同知范錫建行署。
571
察院在東街,今為鄉約所總督府。在城西南
572
兵備道在城西街
573
天鎭縣署在城東街。舊為衛署。國朝康熈三十年守備田穩建。雍正三年設縣,改為縣署。
574
典史宅在堂前東,雍正七年建。廣濟倉在城東北隅,明宣徳年建。雍正四年,知縣陳際熈修。
575
廣靈縣署。在城東街。明洪武七年,縣丞髙輝建後,縣丞王時中修。正統,成化間,知縣劉銓、王用,重修,知縣張鳴珂、李煥斗增修。
576
典史宅在堂西。
577
義倉在縣治東南。
578
預備倉,在縣治西。
579
行署。
580
察院,在縣治南。
581
布政分司在縣治北
582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南
583
西通志卷三十七
URN: ctp:ws44893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