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鳳山縣採訪冊

《鳳山縣採訪冊》[View] [Edit] [History]

1 瘢誆芄論塚囟本爬錚ざ捎啵硭某吱恚刂甕徘輛耍廡髁曛霸崩兜腔栽臁�
2 舊圳橋(小竹}},在曹公舊圳,縣東北九里,長二丈餘,寬六尺許,縣治往九曲塘經此,由水圳總理逐年修造。
3 雙頭漏橋赤山,在雙頭漏溝,縣北五里,長丈許,寬四尺,縣治往郡經此,同治四年郭維樞修。
4 陂底橋赤山,在寓潮埔圳尾,縣北三里,長四丈,寬六尺,縣治往仙草埔經此,光緒十一年郭隆益、張義記同修。
5 田尾橋赤山、興隆,在田尾港上,縣西北十里,長四丈,寬五尺,縣治往舊城經此,道光年間林源成造。
6 船仔頭橋興隆,在船仔頭港上,縣西北十一里,長二丈,寬四尺,縣治往舊城小路經此,光緒八年蔡勇獨造。
7 施仁橋興隆,在施仁陂水尾,縣西十五里,長丈五,寬四尺,舊城往旗後經此,光緒十六年莊眾造。
8 東福橋大竹,在東門溪上,長五丈餘,寬尺許,縣治往下淡水經此,同治三年何學洙修。
9 大竹橋大竹,在武洛塘上,縣東北里許,長二丈餘,寬四尺許,德乃嘉往寓潮埔經此,光緒十八年生員陳廷瑞修。
10 外濠橋大竹,在外北門濠溝上,長丈許,寬五尺,縣治往郡經此,同治七年中軍劉全修,光緒六年重修。
11 郡南橋大竹,在外濠橋北數武,長八尺,寬四尺,縣治往郡經此,創建莫考。
12 車路橋大竹,在外濠溝上,縣城西北隅,長丈許,寬八尺,新莊仔往赤山經此。
13 內濠橋大竹,一名內北門橋,在內北門濠溝上,長丈五,寬六尺,縣治往郡經此,同治七年中軍劉全修,光緒十八年街眾重修。
14 攀龍橋大竹,在縣署東偏左倉池側,長丈許,寬六尺,縣治往鳳儀書院經此,咸豐六年歲貢生吳奉華造。
15 石橋大竹,在玉帶溝上游,縣治東南隅,長七尺,寬二尺餘,往雙慈亭經此,光緒十八年居民修。
16 枋橋大竹,在玉帶溝下游,縣治西南隅,長八尺,寬三尺,雙慈亭後居民往來經此,光緒十三年王助獨造。
17 西轅門橋大竹,在縣署西偏右庫池側,長丈許,寬五尺,縣治往西門經此,光緒六年王助董造。
18 西門橋大竹,在西門外濠溝上,長丈五,寬六尺,縣治往海口經此,光緒十年拔貢生張大河造。
19 南門橋大竹,在南門外濠溝上,長丈四,寬六尺,縣治往前鎮經此,光緒九年林元忠造。
20 𩻸港橋大竹,在𩻸魚潭尾,縣西九里,長五丈,寬四尺,𩻸港往林竹竿經此。
21 三塊厝橋大竹,在三塊厝港,縣西十里,長四十丈,寬五尺,三塊厝往能雅寮經此,同治十三年朱明造,亦名鳳儀橋。
22 岡山仔橋大竹,在縣西南六里,長丈許,寬八尺,岡山仔入縣經此。
23 陂腹內橋鳳山,在崎港溝上,縣東三里,長丈八,寬八尺,縣治往阿侯經此。
24 土墼店仔橋鳳山,在山仔頂圳下游,縣東三里,長丈許,寬八尺,縣治往東港經此。
25 過路窟橋鳳山,在二十四甲圳頭,縣東二里,長丈許,寬八尺,尚書林入縣經此。
26 竹仔港橋鳳山,在竹仔港上,縣南十一里,長二丈五,寬二尺,大人宮往海汕經此。
27 鳳山橋鳳山,一名咸水港橋,在鳳山港,縣南十七里,長五丈,寬五尺,縣治往大林蒲經此,乾隆二十六年鄭世英造。
28 頂石橋鳳山,在大林蒲莊東,縣東南二十里,長四丈,寬六尺,大林蒲入縣經此,同治十三年陳鵬修。
29 下石橋鳳山,在石牛椆圳尾即下石橋溝上,縣東南二十里,長三丈,寬六尺,光緒五年張品修。
30 右全邑橋梁凡七十七處,其中石橋五十有九、木橋十有三南門陂、加釣陂、舊圳、芎蕉腳、苦苓腳、港仔埔、枋橋、𩻸港陂、腹內、竹仔港、鳳山港、東港、客厝、竹橋凡五過溪仔、姜園、溝仔墘、大竹、車路。其不注者,皆石橋也。
31 八景按舊志載:邑治八景內琅嶠潮聲一景,今歸恆轄,應裁;茲依舊志,增補龍岩冽泉一景
32 一曰鳳岫春雨,在縣東南十八里,說見「鳳山」條下。
33 一曰龍岩冽泉,在縣西南十五里,說見「打鼓山」條下互見「池」類
34 一曰淡溪秋月,在縣東十里,說見「淡水溪」條下。
35 一曰球嶼曉霞,在縣東南六十里,說見「小琉球嶼」條下。
36 一曰岡山樹色,在縣北五十里,說見「大岡山」條下。
37 一曰泮水荷香,在縣西北十五里,說見「蓮花潭」條下。
38 一曰翠屏夕照,在縣東北二十三里,說見「觀音山」下。
39 一曰丹渡晴帆,在縣南十里,說見「丹鳳澳」條下亦互見「丹鳳渡」條下
40 右全邑八景,前一丹渡、後一翠屏、左右各三左鳳岫、淡溪、球嶼、右龍岩、岡山、泮水,俱為縣治名勝。
41 附錄舊志
42 諸山
43 朝天嶺即大鳥山嶺,今合在「烏山」條下、大龜文山地屬傀儡山後,非本邑界、崇爻山、卑南覓山、大烏萬山、朝華離山、網翠山、大柴高山、霄馬乾山、老佛山、琅嶠山、沙馬磯頭山以上或在山後、或屬恆春,均不可考
44 諸溪
45 西溪即淡水溪、二層行溪、岡山溪二溪分上下游,今合為一、大澤機北溪、大澤機西溪二溪今合為一,即南勢溪上游是也、力力溪即東溪中游
46 諸港
47 打鼓港即西港、硫磺港即龍水港、蟯港今已壅塞,應裁、鯤身港今屬安邑、井水港即後勁溪、關帝溪即東港上游,今不另載、茄藤港即南平港、鱉興港今不可考、放䌇港即新打港
48 陂澤
49 將軍陂即大草陂、鳳山陂即大橋頭陂,今廢、三鎮陂即啟隆陂、三老爺陂即三爺陂、烏樹林陂即烏樹林堰、新園陂今廢、中衝崎陂即中圳、許公陂即閂口埔陂、鹽埕陂即新陂、赤山陂即公爺陂、竹橋陂即武洛塘、仁武莊陂即總督陂、後港陂即九番陂。又按中衝崎陂,或云即中圳,或云已廢,未詳孰是
50 潭港
51 蓮池潭即蓮花潭、龜潭即援剿右陂、濫尾潭即金京潭、井水港即後勁溪,今引為大戇、白望仔、海坪等圳、菱角港今廢、茄冬坑即五里林溪下游,今不溉田、冷水坑今變為溝
52 津渡
53 硫磺水渡即漯仔底渡、小硫磺渡今已造施仁橋,免渡、蘭坡嶺渡即嶺口渡、阿猴渡已有番仔埔、四分埔二橋,免渡、萬丹渡即萬丹陂,有橋免渡、新園渡即道爺莊渡、岐後渡即旗後渡,在「丹鳳陂」條下、蟯港渡今廢
54 橋梁
55 小店仔橋即街北橋、鯽子潭橋即九空橋、岡山溪橋今廢、中衝崎無橋、赤山仔橋即陂底橋,今造石梁、竹子港橋即竹仔港橋,今屬鳳山裏、陂腹內橋、鳳山港橋俱改隸鳳山裏、坑仔口橋今不可考
56 按鳳山採訪,似難以他縣相例。他縣未嘗移城,凡舊志所載山川、方位、道里、遠近,均能吻合,固可無庸援引。鳳山自縣治遷移而後,方位猶不甚差新治距舊治凡十五里,均在全域西南隅,故方位所差較少,至核及遠近,則十無一符。若不逐條比對,詳紀現在情形,何貴有此番採訪?鄙見以為纂修通志,所關在吏治民生,必先使採訪諸紳不敢率爾操觚,他日志書告成,庶足以信今而傳後。若必克期以待,則後此不得不因陋就簡矣。茲冊新採者固多,而複述舊志者亦複不少。蓋欲使之綱舉目張、條分縷析,亦勢之不得不爾也。
57 正訛諸山、津渡:一、鳳山條下有清水岩一景,注云:灌田百餘甲,甲字當改作畝字。又岩西數武,西字當改作南字。又石翁媼一景,注云:在清山岩寺西數武,西字亦當改作南字。一、東港渡原議欲建官渡,後被奸民阻撓,因弗果行。當改入民渡「鳥鼠洲、港岡渡」下。
58 補遺橋梁:同安厝石橋,在港東里八老爺莊東,縣東南三十里,長二丈七,寬尺餘,本莊往潮州莊經此,同治元年賴泰山造。
59 光緒二十年五月初一日鳳山採訪局生員吳士俊繕本。
60 丁部
61 規制
62 城池
63 街市
64 廨署
65 倉廒
66 營汛
67 鋪遞
68 炮台
69 險隘
70 番屯
71 番社
72 義塚附墳墓及養濟院
73 錢糧
74 學宮
75 學額
76 學田
77 書院附試院、奎樓
78 義學附番社義學
79 社學
80 祠廟
81 城池
82 縣城,在郡南八十里武洛塘山之南,地屬大竹裏,舊名陂頭街,邑新治也按邑舊治在興隆里,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莊大田應之,躝縣城者再。五十三年事平,始移建於此。乾隆五十三年,始建竹城,環植刺竹,編棘為籬,聊蔽內外而已。嘉慶九年,知縣吳兆麟倡建四門,分為六座。大東曰朝陽,小東曰同儀,亦曰東便,西曰景華,南曰安化,北曰平朔,其外門曰郡南第一關。道光十八年,知縣曹謹就六門上增建城樓各一,複於四隅築炮台六座東北隅、西南隅各一,東南隅、西北隅各二,外浚濠塹東面即東門溪,餘三面即內濠溝,詳見本條下,廣一丈二尺,深一丈一尺,周一千一百二十丈。咸豐四年,參將曾元福建築土牆,高八尺,寬二尺,上無雉堞,周如濠之數,牆外仍植刺竹。光緒十八年,牆圯,李邑侯淦命眾業戶重修。
83 舊城,在興隆里,縣西北十五里,邑舊治也。康熙六十一年署縣劉光泗築土城,周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東西南北設四門,左倚龜山,右連蛇山。外浚濠塹,廣一丈,深八尺。雍正十二年,知縣錢洙奉文環植刺竹,圍繞三重。乾隆二十五年,知縣王瑛曾,就四門側增建大炮台四座。道光五年,知縣杜紹祁再移舊址,舍去蛇山,全圍龜山在內,高一丈二尺,寬一丈五寸,上有雉堞,周一千二百二十四丈,仍置四門。門上有樓,高四丈二尺,東門曰鳳儀,西門曰奠海,南門曰啟文,北門曰拱辰。又於四隅建立炮台四座,高一丈三尺,今尚完固。
84 街市
85 外北門街舊志作武洛塘街,在外北門內,逐日為市。
86 和安街一名翠桐腳街,在內北門內,逐日為市。
87 頂橫街一名新打路街,在縣署東數武,逐日為市。
88 縣口街一名石橋仔街,在縣署前,逐日為市。
89 登瀛街,在縣署東南數武,逐日為市。
90 永安街,在西門內,逐日為市。
91 大廟口街一名菜市仔、一名柴市仔,在縣署南數武,逐日為市。
92 仁壽街一名三角通街,在登瀛街角南,五方湊集,地極喧嘩,逐日為市。
93 寅餞門街一名魚仔市、一名鴨仔市,在仁壽街東,逐日為市。
94 大老衙街,在參將署前,逐日為市。
95 中和街舊志作中街,在寅餞門街東,逐日為市。
96 慶安街,在中和街東,逐日為市。
97 仁和街一名草店尾街,在大東門內龍山寺前,逐日為市。
98 下橫街,在草店尾街東,逐日為市。
99 打鐵街,在小東門內,逐日為市以上十五條,俱在縣城內,屬大竹裏
100 過溝仔街,在大竹裏,小東門外數武,逐日為市。
101 能雅寮街,在大竹裏,縣西南十里,逐日為市。
102 三塊厝街,在大竹裏,縣西十里,逐日為市。
103 旗後街,在大竹裏,縣西十五里,逐日為市。
104 大道公街舊志作縣前街,又有下街仔、南門口街、大街、總爺口街、北門內街等處,今不作市,在興隆裏舊城內,縣西北十五里,逐日為市。
105 陂仔頭街,在興隆裏舊城北門外,縣西北十五里,逐日為市。
106 頂林仔邊街,在小竹裏,縣東南二十里,逐日為市。
107 大林蒲市,在鳳山裏,縣東南二十里,五日一市。
108 仁武莊市,在觀音里,縣北十五里,逢節為市。
109 楠梓坑街,在觀音里,縣北二十里,逐日為市。
110 三奶壇市,在觀音里,縣北二十里,下午為市。
111 角宿市,在觀音里,縣北三十里,逢節為市。
112 援剿中市,在觀音里,縣北三十五里,逢節為市。
113 右衝街,在半屏里,縣西北二十里,逐日為市。
114 後勁街,在半屏里,縣西北二十里,逐日為市。
115 橋仔頭街舊志作小店仔街,在仁壽里,縣西北三十里,逐日為市。
116 阿公店街舊志作竿蓁林街,在仁壽里,縣西北四十里,逐日為市。
117 半路竹市,在維新里,縣西北五十五里,逢節為市。
118 五甲尾市,在嘉祥里,縣北四十五里,逢節為市。
119 阿嗹市,在嘉祥里,縣北五十八里,逐日為市。
120 大湖街,在長治裏,縣西北六十里,逐日為市。
121 竹滬市,在長治裏,縣西北五十五里,逐日為市。
122 圍仔內市,在文賢里,縣西北六十五里,逐日為市。
123 潮州莊街,在港東里,縣東三十里,逐日為市。
124 嵌頂街,在港東里,縣東三十里,逐日為市。
125 東港街,在港東里,縣東南三十里,逐日為市。
126 下林仔邊街,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里,逐日為市。
127 枋寮街,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里,逐日為市。
128 水底寮街,在港東里,縣東南六十里,逐日為市。
129 新園街,在港西里,縣東二十里,逐日為市。
130 萬丹街,在港西里,縣東二十里,逐日為市。
131 阿候街,在港西里,縣東二十里,遂日為市。
132 阿里港街,在港西里,縣東北四十里,逐日為市。
133 右全邑街市凡四十八條。
134 廨署附閩海關、通商、厘金、電報等局
135 縣署,在縣城內,南向,大小五十間。嘉慶九年,知縣吳兆麟建。大堂、二堂、三堂、花廳、幕廳、內室,外則頭門、儀門——門左福德祠,門右監獄,門內八房辦事所,悉如制。道光十八年,知縣曹謹重修一次,增建水心亭,以驗圳水之多寡。咸豐三年,逆匪林恭作亂,焚毀縣署。是年八月間,代理知縣鄭元傑複行修葺完固。光緒十九年,李邑侯淦稟請重修按縣署原在興隆里,舊城內,乾隆五十三年始移建於此
136 縣丞署,在港西里阿侯街,縣東二十里,原在萬丹街,乾隆二十六年知縣王瑛曾奉文移建阿里港。五十年,複移建於阿侯。年久傾圯,現移住街尾天後宮左,室六間。
137 巡檢司署,在港東里枋寮街,縣東南六十里,原在東港,雍正九年移建大昆麓。年久傾圯,又移賃公館在嵌頂街,再移舊城。同治十六年,乃移枋寮,屋十九間。巡檢胡震建。光緒十九年,被風損壞未修,現租民房居住。
138 典史署,在縣署左原在舊治,乾隆五十三年移此。嘉慶九年,知縣吳兆麟、典史談坤建。道光十八年,知縣曹謹修。咸豐三年,知縣鄭元傑重修。年久傾圯,現存十間二堂三間、內房三間、外房三間、廚房一間,系光緒十八、十九兩年間典史梁調昌先後捐廉重修。
139 儒學教諭、訓導署,俱在興隆裏舊治北郊,縣西北十五里餘見「學宮」條內
140 南路營參將署,在縣城南門內,原在舊治城南,乾隆五十三年移建。大小四十八間頭門五間、門外左右各二間、大堂三間、堂左四間、堂右蕭曹祠三間、二堂五間、左右兩廊各三間、上房五間、左右兩廊各二間、官廳五間、廚房四間,咸豐三年被賊焚毀,四年參將曾元福奉文修葺。光緒十九年,參將葉承輝重修。署前為洗馬池。
141 下淡水營都司署,在港西里煙墩腳埔,縣東北三十里原在山豬毛隘口,有營盤,環植刺竹,南北二門,設炮台二座。雍正十一年,發帑建。歷任武職捐俸重修。咸豐七年,被水衝壞。十年,都司陳光輝重修。同治十年,複遭水災倒成平地。光緒十一年,稟請移建於此。光緒十一年,都司郭清遠建。大小十五間頭門、大堂、內室及左右兩廊各三間。十八年,被風損壞,都司趙菊初修。
142 中軍守備署,在參將署東數武原在舊治參將署前,道光二十八年移此,舊為台募公廳,大小九間,創建莫考。道光二十八年,改作衙署。光緒十八年,守備王得凱修,增建後房一間,凡十間。
143 閩海關,在大竹里旗後碼頭,縣西南十五里,屋二十間,光緒十三年抄民房入官。
144 厘金局,亦在旗後碼頭,屋十八間,光緒十二年,武弁吳元德建。
145 稅務司,在大竹裏哨船頭打鼓山麓,縣西十五里,屋十四間,同治八年,英商張怡記建。
146 電報局,在大竹裏哨船頭打鼓山麓,縣西十五里,屋十二間,光緒六年,武弁江若震建,駐兵三名。
147 倉廒
148 倉廒,在縣署後,計十間,嘉慶九年,知縣吳兆麟建。道光十八年,知縣曹謹修。咸豐三年,知縣鄭元傑重修光緒十四年圯
149 義倉,在鳳儀書院照牆內左廊,平列九間。同治十二年勸捐民榖六千餘石,董事生員王應運監理。今顆粒無存,倉亦倒壞。一在港西里阿侯街,縣東二十里,屋五間,同治十二年勸捐民榖三千五百餘石,內除糶賣民間得銀二千二百四十七元四角四瓣、置田六宗外,現存銀一百七十一元四角四瓣、榖二百九十二石,交董事生員陳崇管理。
150 營汛附塘〕
151 南路營額設戰兵六十五名,守兵一百零一名,稿字識九名,號令手三名,內分配各汛、塘、站、局外,統歸存城汛管轄。無營盤,皆散住在東嶽廟(即六將廟、火藥庫及火房公廳即內北門街天後宮等處。
152 下淡水營,在港西里煙墩腳埔,縣東北三十里。舊額:設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外委三員、額外二員、馬兵六名、戰兵三百四十八名、守兵二百三十五名。同治八年四月奉文裁兵加餉,擬留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三員、額外一員、馬戰兵四名、步戰兵一百三十四名、守兵一百九十六名。光緒三年五月,奉前鎮憲張裁汰疲弱戰兵四十四名、守兵八十三名,並陸續事故外,現在實存步戰守兵一百二十六名,作為定額,分派下淡水各汛防駐札外,餘悉在營按下淡水亦無營盤,舊營在山豬毛隘口,周二里許,環植刺竹,開南北二門,設炮台兩座,自咸豐七年以後,頻遭水患,已變邱墟矣
153 防軍營,在港西里西瓜園莊東營地舊在南太武南坪山頂,光緒十二年鎮海中營統領陶茂森駐札,撫番開墾,至光緒十九年七月,被隘寮溪水衝壞,乃移於此,縣東北四十二里,壘石為牆,周二里許,駐統領一員、兵二百名。
154 防軍營右哨俗呼鳥松腳營,在港東里大阮口山麓,縣東四十五里,光緒七年造營房十五間,繚以石牆,周半里許,駐正哨官一員,兵四十名。一在港東里潮州莊街三山國王廟,護室六間,縣東三十里,光緒七年駐副哨官一員、兵四十名,今仍之。一在港西里萬丹街天後宮,護室疑有脫字,縣東二十里,駐兵二十名,統歸潮州莊街副哨管轄。
155 石頭營,在港東里三條崙嶺,縣東五十里,同治十三年,屯兵於此。現駐都司一員、兵二百名內分札歸北門、力里社、樹林口、浸水營、出水陂等處,各駐兵三十名,惟大營五十名,合二百名
156 打鼓山營,在大竹裏打鼓山大棚頂,縣西十五里,周里半。營房七十四間。光緒九年統領張福勝造。十七年副將萬國標修。現駐副將一員、兵五百名。
157 南路營存城汛,在縣城火藥庫內,屋三間,咸豐四年參將曾元福建。光緒十九年千總陳春元修。駐千總一員、兵一百十五名。
158 協防塘,在參將署內,駐額外一員、兵六名。
159 舊城汛,在興隆裏舊城內大道公街,縣西十五里,租民房兩間,駐千總一員、兵四名。
160 攀桂橋汛,在小竹裏大樹腳莊,縣東北二十里,租民房三間,駐把總一員、兵四名。
161 坪仔頭塘,在小竹裏坪仔頭莊,縣東九里,租民房,駐額外一員、兵一名。
162 觀音山汛,在觀音里楠梓坑街,縣北二十里,屋六間,駐把總一員、兵四名。
163 石井塘,在觀音里援剿中莊,縣北三十里,屋六間,駐額外一員、兵一名。舊營地在湖仔內莊南,今廢。
164 阿公店汛,在仁壽里阿公店街,縣西北四十里,舊有營盤,今廢。現租民房三間,駐把總一員、兵四名。
165 枋寮汛,在港東里枋寮街,縣東南六十里,屋二十二間,同治十二年巡檢司胡震建。光緒十九年,被風損壞,現租民房。駐額外一員、兵二名以上九處,屬南路營轄
166 下淡水營存城汛,在港西里煙墩腳埔,縣東北三十里,駐外委一員、兵四名。
167 阿里港汛,在港西里阿里港街,縣東北四十里,屋九間,駐把總一員、兵六名。
168 九塊厝塘,在港西里九塊厝莊,縣東北三十里,駐兵一名。
169 阿侯汛,在港西里阿侯街,縣東二十里,屋二間,駐把總一員、兵十名。
170 萬丹汛,在港西里萬丹街,縣東二十里,舊有營盤,今廢。現租民房五間,駐千總一員、兵六名。
171 新園塘,在港西里新園街,縣東二十里,舊有營盤,同治六年被水衝壞,現租民房二間、駐額外一員、兵二名。
172 潮州莊汛,在港東里潮州莊街,縣東三十里,租民房五間,駐外委一員、兵五名。
173 東港汛,在港東里東港街,縣東南三十里,屋六間,駐外委一員、兵五名以上八處,屬下淡水營轄
174 岡山汛,在嘉祥里,縣北五十二里,舊為岡山營營盤在焉,今廢。現移營外,茅舍三間、駐千總一員、兵四名。
175 半路竹塘,在維新里半路竹市,縣西北五十五里,租民房,駐兵一名,岡山汛轄。
176 大湖塘,在長治裏大湖街,縣西北六十里,租民房,駐兵三名,岡山汛轄以上三處,屬台南府城守營轄
177 水師汛,在大竹里旗後街,縣西南十五里,屋四間,駐把總一員、兵四名。一在港東里東港街,縣東南三十里,租民房二間,駐千總一員、兵六名。一在小琉球嶼白沙尾澳,縣東南六十里,光緒三年屯兵於此,現駐水師汛官一員、兵二十四名(以上三處屬台東右營轄
178 鋪遞即驛站
179 鳳城鋪,在參將署內,西北距阿公店鋪四十里,東南距東港鋪三十里;鋪司一名、鋪目一名、鋪兵六名,南路營轄。
180 阿公店鋪,在仁壽里阿公店街,縣西北四十里,北距府治四十里,南距鳳城鋪四十里;鋪目一名、鋪兵六名,南路營轄。
181 東港鋪,在港東里東港街,縣東南三十里,西北距鳳城鋪三十里,東南距枋寮鋪三十里;鋪司一名、鋪兵六名,下淡水營轄。
182 枋寮鋪,在港東里枋寮街,縣東南六十里,西北距東港鋪三十里,南距恆春楓港鋪三十七里;鋪司一名、鋪目一名、鋪兵五名,南路營轉。
183 炮台附軍裝房、火藥庫、演武亭
184 炮台,在大竹裏打鼓山大棚頂,縣西十五里,周二里許,營房二十七間,大炮四尊,光緒元年副將王福祿造。
185 一在臨港扼要處,周里許,營房八間,大炮兩尊,光緒元年副將王福祿造。
186 一在旗後山嶺,縣西南十五里,周里半,營房二十二間,大炮四尊,光緒元年副將王福祿造。
187 軍裝房,在打鼓山營側,光緒九年統領張福勝造,計八間,十七年副將萬國標修。
188 火藥庫,在縣城中軍衙右原在舊治參將署營盤後,乾隆五十三年移此,計八間,環植刺竹,外浚溝渠,周里許,咸豐三年被逆截水灌壞,四年參將曾元福修。光緒十八年被風損壞二間,現存六間,十九年守備王得凱重修。
189 演武亭,在縣治西郊,大小十四間,前為演武廳,廳外平埔,即較場地。嘉慶九年知縣吳兆麟建,年久傾圯,椽瓦無存,只餘較場埔而已。
190 險隘
191 一在山豬毛口隘寮社港西,縣東北四十里。
192 一在南太武南坪山麓漏陂社港西,縣東北三十七里。
193 一在昆崙坳山麓加藤社港東,縣東三十五里。
194 一在嘉早山麓力力社港東,縣東三十七里。
195 一在三條崙嶺放索社港東,縣東南四十五里。
196 以上五處,原各設隘首一名,今裁。
197 番屯
198 新港屯,在港西里,縣東北六十里,駐外委一員、兵三百名。
199 搭樓屯,在港西里,縣東北三十七里,外委一員、兵三百名。
200 放索屯,在港東里,縣東南四十五里,外委一員、兵三百名。
201 尖山屯,在嘉祥里,縣北四十里,駐外委一員、番兵一百名。
202 以上四屯,駐千總一員、把總一員,統歸台南分府轄。
203 番社
204 網社、大口社、紅目社、墩仔社、施武郡社、萬年籠社、北棄社、內滿社、擺月社、蘭汝社、一票仔社、施武內社、屠古物社、山豬毛社、山毛孩社、萬里篤社、山無崙社、加六堂社、松松社、八絲力社、礁老其難社、加少山社、口社、施汝臘社、心武里社,山裏留社、錫乾社、毛絲絲社、阿律社、施率臘社、礁網曷氏社、加籠雅社、礁朥加物社、益難社、務朗逸社、陳阿難社、加者惹也社、勃朗錫乾社、昆崙坳社、烏鴉石社、內社、加走山社、加蚌社、本地社即糞箕社、頂望仔立社、下望仔立社、加磅社、陳阿修社、沙裏老社、北力力社、加無朗社、古阿崙社、浮圳鹿社、擺律社一名排力、一名拜律七腳亭社即七家陳、力里社即立里社、割肉社、董的社、率芒大社即知法社、南屏社、心麻社、沙那穀社、武吉社、大籠坳社、吧郎社、草山社。
205 義塚附墳墓及養濟院
206 一在武洛塘山大竹,縣北半里許,魚鱗迭葬,已無隙地建置莫考
207 一在岡山仔埔大竹,縣西南六里,周里許,嘉慶二十三年莊公漏置。
208 一在籬仔內大埔大竹,縣西南七里,周二里許,嘉慶二十年陳雲起置。
209 一在籬仔內莊南大竹,縣西南七里,縱里許,橫二十丈,嘉慶二十年陳雲起置。
210 一在舊城西蛇頭埔興隆,縣西北十七里,縱里半,橫里許,雍正十二年知縣錢洙置。
211 一在灰窯仔埔興隆,縣西北十七里,縱里許,橫半里許,乾隆五十三年守備莊錫舍置。
212 一在石燭埔興隆,縣西北十六里,周二里許,嘉慶年間洪麟生置。
213 一在頂林仔邊小竹,縣東南二十里,縱里許,橫半里許,乾隆年間劉振漢置。
214 一在南梓坑埔觀音,縣北二十里,周二里許,咸豐九年生員郭對揚置。
215 一在梓官莊西道爺埔仁壽,縣西北三十里,縱九十丈,橫三十三丈,建置莫考。
216 一在前鋒莊廍亭埔仁壽,縣西北四十一里,周里許,建置莫考。
217 一在前鋒埔仁壽,縣西北四十里,周二里許,道光三十年王吉安置。
218 一在後協埔仁壽,縣西北四十里,縱里許,橫半里許,咸豐十年黃寶藏置。
219 一在圍仔內老大埔文賢,縣西北六十七里,縱里半,橫半里許,建置莫考。
220 一在加足莊崙仔頂埔港東,縣東四十里,縱二里許,橫半里許,乾隆五十九年張石港置。
221 一在潮州莊打鐵店埔港東,縣東三十里,縱里許,橫半里許,乾隆五十九年張石港置。
222 一在北勢廍刺仔腳埔港東,縣東三十三里,周四里許,乾隆二十五年曾發生置。
223 一在崙仔頂埔港東,縣東三十一里,縱里半,橫里許,道光十年洪晉成置。
224 一在溪洲莊西港東,縣東三十里,縱三里,橫里許,道光二十一年陳山知置。
225 一在新莊埔港東,縣東三十五里,縱里半,橫半里許,咸豐元年黃寬記置。
226 一在東港蚝殼堆埔港東,縣東南三十里,周二里許,道光三十年鄭朝置。
227 一在過港仔埔港西,縣東北四十二里,縱二里許,橫半里許,咸豐元年藍見元置。
228 一在阿侯銅鑼埔港西,縣東二十一里,縱里許,橫半里許,建置莫考。
229 一在萬丹後壁埔港西,縣東二十里,縱四里許,橫里許,嘉慶八年謝南置。
230 墳墓
231 寗靖王墓,在長治裏竹滬莊即湖內莊之南,墓後有檨仔林,俗呼寗靖王宅。
232 黃節孝婦墓,在鳳山裏港仔墘莊。
233 唐節孝婦墓,在港西里深水仔莊牛椆湖山。
234 養濟院
235 養濟院,在縣治西郊較場埔邊,屋六間,嘉慶年間王勇建。
236 錢糧
237 上則田七百十三甲六分零九毫六絲三忽四微,年征銀一千七百六十一兩五錢三分六厘八毫一絲八忽二微。
238 中則田七千九百零三甲五分五厘一毫一絲九忽三微,年征銀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五兩七錢五分二厘三毫七絲六忽八微。
239 下則田一萬三千六百二十一甲四分六厘六毫六絲一忽一微,年征銀二萬二千六百七十二兩零四厘九毫一絲四忽二微。
240 下下則田七千七百二十六甲二分零四毫六絲二忽,年征銀一萬零二百八十七兩七錢九分三厘七毫六絲六忽四微。
241 上則園一百八十五甲二分八厘八毫五絲一忽,年征銀三百七十四兩零六分一厘九毫二絲六忽二微。
242 中則園三千七百五十五甲一分二厘零五絲四忽二微,年征銀六千二百五十兩零一錢四分二厘七毫九絲三忽九微。
243 下則園一萬零五百九十九甲一分一厘五毫四絲二忽一微,年征銀一萬四千一百一十三兩二錢零五厘五毫零二忽七微。
244 下下則園一萬六千五百五十七甲七分四厘三毫七絲三忽二微,年征銀一萬三千三百七十六兩九錢六分六厘七毫二絲九忽八微。
245 平等沙田四千一百二十四甲一分九厘一毫九絲二忽八微,年征銀二千二百六十八兩三錢零五厘五毫六絲零四微。
246 次等沙田三百三十七甲六分零一毫八絲六忽四微,年征銀一百四十八兩五錢四分四厘八毫二絲零一微。
247 下等沙田八十九甲二分三厘五毫三絲八忽二微,年征銀二十九兩四錢四分七厘六毫七絲六忽。
248 平等沙園五千三百三十三甲七分八厘四毫九絲八忽四微,年征銀二千三百四十六兩八錢六分五厘三毫九絲二忽九微。
249 次等沙園二千三百七十二甲四分二厘四毫三絲六忽,年征銀七百八十二兩九錢零三絲八忽八微。
250 下等沙園一千零五十九甲一分八厘二毫五絲八忽九微,年征銀二百三十三兩零二分零一毫六絲九忽五微。
251 通縣二十八里;共田三萬四千五百一十五甲八分六厘一毫二絲三忽二微,園三萬五千八百六十二甲六分六厘零一絲三忽八微,年計征銀九萬零六百兩零五錢四分八厘四毫八絲五忽九微。
252 附錄四則三等田園每甲征銀額數
253 上則田征二兩四錢六分八厘五毫。
254 中則田征二兩零一分九厘。
255 下則田征一兩六錢六分五厘。
256 下下則田征一兩三錢三分二厘。
257 平等沙田征五錢五分。
258 次等沙田征四錢四分。
259 下等沙田征三錢三分。
260 上則園征二兩零一分九厘。
261 中則園徵一兩六錢六分五厘。
262 下則園徵一兩三錢三分二厘。
263 下下則園徵一兩零六分五厘三毫。
264 平等沙園征四錢四分。
265 次等沙園征三錢三分。
266 下等沙園征二錢二分。
267 右自光緒十四年起,照一條鞭徵收;每銀一兩,另加平餘補水二錢五分。內如上、中、下、下下各則田園,奉部覆准照征。其沿山、沿海、沿溪之沙田、沙園,原請與墾荒未熟之地暫緩升科。嗣查此項田園,收成微薄,雖難按則科征,而與墾荒未熟者究有不同。酌定平、次、下各三等,按照內地同安縣不配米各條徵則,酌擬平等沙田每甲征銀五錢五分、次等四錢四分、下等三錢三分、平等沙園每甲征銀四錢四分、次等三錢三分、下等二錢二分,永為定例。
268 學宮
269 聖廟,在舊治北郊興隆,縣西北十五里,大小二十四間大成殿三間、大成門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禮樂器庫各六間,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楊芳聲建。風雨損壞,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複建。五十八年知縣李丕煜修。乾隆二年本縣兵馬司指揮施世榜修。大抵瓦屋數椽,規制未備。十七年知縣吳士元重建。歲久傾圯。光緒元年,訓導葉滋東再行募建,至三年落成。中為大成殿,東西廡,前為大成門,又前為欞星門,兩旁為義路、禮門坊,殿後為崇聖祠。廟前有蓮花潭天然泮池。鳳山對峙,屏山左拱,龜山、鼓山右輔,形家稱為人文勝地。
270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平列九間享堂三間、左右官廳房各三間,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建,同治四年訓導銜陳天奎重建。
271 明倫堂,在聖廟左,大小十六間明倫堂三間,頭門七間、左案牘祠三間、右福德祠三間,後為教諭宅,乾隆十七年知縣吳士元建,光緒三年訓導葉滋東重建。
272 朱子祠,在崇聖祠左,平列七間中享堂三間、左右輔舍各二間,乾隆十一年知縣呂鍾琇建,光緒三年訓導葉滋東重建,祠租三十六石。
273 奎樓,在崇聖祠右,光緒三年訓導葉滋東建,高三丈,深廣各一丈四尺八寸。
274 名宦祠,在大成門左,享堂三間,乾隆十七年知縣吳士元建,光緒三年訓導葉滋東重建。
275 鄉賢祠,在大成門右,享堂三間,乾隆十七年知縣吳士元建,光緒三年訓導葉滋東重建。
276 教諭宅,在明倫堂後,屋十五間正宅七間、左右學舍各四間,乾隆十一年知縣呂鍾琇建,光緒三年訓導葉滋東重建。
277 訓導宅,在鄉賢祠右,屋十四間正宅三間、後進三間、右畔學舍五間、頭門三間乾隆十七年知縣吳士元建,光緒三年訓導葉滋東重建。
278 以上俱在學宮之內,總繞圍牆,前高七尺二寸,後高八尺七寸,周一百二十二丈四尺。
279 學額
280 康熙二十五年,題定歲進文武童各十二名,科進文童十二名,撥入府學無成額,廩膳十名,增廣如之;歲貢二年貢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加進五名。乾隆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名數如前。道光年間,加廩、增、附,廣額各三名,計廩膳十三名,增廣如之,文童十五名,武童仍舊。咸豐年間,再加廩、增文武童廣額各二名,計廩膳十五名,增廣十五名,文童十七名,武童十四名,文童撥府五名,武童撥府九名。光緒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加進文童五名,撥府三名。十六年,蒙宮保爵撫憲劉會同閩浙總督部堂卞,奏准全台學額,鳳山悉仍其舊。
281 學田
282 一在赤山裏,下則田舊志作下則園,今變為田二十甲,年收租穀一百二十一石七斗四升舊志作一百零一石四斗五升,今加二十石零二斗九升,康熙二十六年教諭黃賜英置此項租粟存為聖廟香燈及諸生月課、飯食、獎賞等費
283 一在嘉祥里,下則田舊為園,今變田二十甲,年收租粟一百六十石舊志作九十六石六斗,今加六十三石四斗,康熙二十六年教諭黃賜英置此項租粟存為聖朝及學署、學舍修理等費
284 一在興隆里硫磺,水田九十甲,年收租粟四百三十五石二斗。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宋永清置按舊志載此田年所收粟,除正供及所費外,以首貢廩生掌其事,估其價值,上下相承充為修理聖廟、義學等費,近歸儒學掌管,已為成例矣
285 一在半屏裏新岐鳳,下則園一所,年收園稅大租銀七十余元,舊系荒業,乾隆五十四年該處莊民到學認完。
286 又興隆里硫磺陂一口,年收陂稅銀二百五十五元,舊系民間公陂,乾隆二十五年堤壞,教諭陳明觀出資修築,遂歸本學掌管。
287 以上五處,年共收租粟七百十六石九斗四升,完糧若干,無從查考。
288 書院附試院、奎樓
289 鳳儀書院,在縣署東數武,屋三十七間正中廳事三間、左右官廳房各二間、兩廊學舍十二間、講堂三間、頭門五間、義倉九間、聖跡庫一間,嘉慶十九年候選訓導歲貢生張廷欽建。光緒十七年舉人盧爾德祥重修。院田已見「碑碣」部歲收租粟一千八百五十二石八斗五升八合七勺內大租粟七百七十四石五斗一升八合七勺,小租粟七百四十九石,膏火粟三百二十九石三斗四升,大租糖六百十五斤八兩,租銀一千二百四十三元五角零五尖內舊圳水租銀六百元,膏火租銀三百二十九元五角零五尖,義學田租銀一百二十元,大租銀一百一十元,園底租銀七十二元,渡船租銀十二元,全年應完錢糧六百元,師生束修、膏火九百六十元內山長束修二百四十元,如在院加福食銀六十元,送關聘二十元,監院一百元,義學一百二十元,董事一百二十元,諸生膏火二百四十元,度歲銀六十元,花紅、試費、飯食、卷銀、裝送字灰、禋祀、油香、辛金、雜費一千一百四十四元內每月官師兩課年凡十二課,計獎賞花紅三百六十元,歲、科童試禮房大單歸書院給領,應貼試費一百二十三元,發單日各里諸生到院保結識認,有竟住書院者,監院修脯無多,酌貼應酬飯食銀八元,月課買卷六元,裝送聖跡入海,是日眾紳齊到,與祭者數百人,恭送出城,董事預備酒肴數十席以應客,計縻銀一百二十元,祭祀五次八十元,神福十二次十八元,祭舊城節孝祠十六元,張廷欽、鄭朝清建院置業諸同人不沒其功,議貼兩家禋祀六十元,貼聖廟油香三十六元,本書院油香、器具、茶炭及聯輝社祭費六十元,院書辛金三十六元,院丁、租丁九十六元,收租管事四人一百零六元,開課辨酒席六元,賞山長跟班十元、執帖二元、門斗一元。同治十二年知縣李煐詳請年撥新圳贏餘水租銀六百元,充作賓興經費,勒碑定案見「碑碣」部,限五、六、七三個月分期繳清,存郊行生息,三年共湊一千八百元,由書院監董帶省給發。如遇恩科,則發半費,而以其半留俟正科光緒元年恭逢恩科,是年止發九百元,皆閩人分訖,而粵人不與焉。緣此圳既為閩人開築之圳,而水租又屬閩人繳完之租,與粵人毫無關涉,即在粵人,亦莫敢有萌意外之想者。嗣因訓導葉滋東重建聖廟,董事蔡垂芳議建考棚兩處,籌題粵捐二千元,始議以十成之一俾粵抽分,即自光緒二年丙子科為始,歷給至辛卯,共被領去八百七十元,而粵捐至此尚短交七百余元,以故各閩人憤激不平,即於去年恩科及本年正科,公同向董事議將此項暫行扣給,蓋欲俟該捐項照數繳清,然後賓興亦照數發給也。光緒十四年舉人盧爾德祥等僉請將此款每年酌提一百元,以作會試盤費此款粵亦無分,可見粵籍舉人尚有廉恥,猶勝於粵生之必加一抽分也,永為定例。
290 鳳岡書院,在長治裏前窩莊,縣西北五十八里,屋二十四間,道光十年副貢生劉伊仲建。先後續置平等沙田園二百零九甲四分六厘六毫零八忽九絲,完糧一百十八兩四錢五分四厘。
291 朝陽書院,在港東潮外莊街北,縣東三十里,屋十八間,光緒六年訓導李政純、歲貢陳奎、廩生蔡瀛登等募建。
292 屏東書院,在港西里阿侯街東,縣東二十里,屋三十六間,嘉慶二十年歲貢生郭萃、林夢揚等建,光緒六年鄭贊祿重修,膏火租六百餘石。
293 雪峰書院,在港西里阿里港街北,縣東北四十里,屋七間,光緒三年職員藍登輝、董事張簡榮、張簡德等建。
294 試院,在鳳儀書院東偏,屋三十六間頭門五間、大堂一座、大堂前閩童廊號十間、座位四百號,大堂後穿心亭一座、亭左粵童廊號六間、坐位二百四十號、亭後閱卷廳事一間、左右官房各三間、廚房一間、廳事後為奎樓、樓左房屋五間,光緒元年增貢生蔡垂芳董建。
295 奎樓,在試院後,上、中、下三層,光緒九年生員丁星輝董建,尚未完竣,十八年破颶風吹倒,基址猶存。
296 義學附番社義學
297 義學,在永安街縣署西南數武,學舍五間,同治十二年邑侯李煐建,又詳請撥充公爺陂底民間隱匿秧田二十三甲一分二厘三毫三絲,歸鳳儀書院掌管,作義學田,年贌佃首銀一百二十元,為延師修脯及修理等費。
298 一在鳳儀書院曹公祠內,光緒十三年邑侯吳元韜設起,又詳請撥充北畔圳不入甲贏餘水租銀九十元,為延師修脯及修理等費。
299 一在港西里阿侯街,縣東二十里,系民間公充斗糧銀六十元,作為修脯。
300 一在港東里水底寮莊,縣東南六十里,修脯未詳。
301 又三處俱在港東里東港街,縣東南三十里,皆系民間公置,斗糧銀一百九十元、租穀四十六石,充作三學修脯。
302 番社義學
303 一在港西里杜君英莊,縣東北三十二里,修脯百二十元。
304 一在港西里嘉獵埔莊,縣東北五十里,修脯未詳。
305 一在港東里北勢寮莊,縣東南六十一里,修脯未詳。
306 一在港東里枋寮莊,縣東南六十里,修脯未詳。
307 一在港東里糞箕湖社,縣東四十六里,修脯未詳。
308 一在港東里赤山莊,縣東四十五里,修脯未詳。
309 右番社義學,系光緒元年台灣道憲夏獻綸設起,聞當時尚不止此,今已裁去大半。
310 社學
311 大竹裏社學二十六處:邑城內十六處、三塊厝三處、大林尾二處、林竹竿莊一處、前鎮莊一處、前金莊一處、戲獅甲莊一處、鹽埕莊一處。
312 興隆里社學十一處:舊治城內二處、左營莊三處、廍後莊一處、陂仔頭街一處、內圍莊一處、山頂莊一處、覆鼎金莊一處、桃仔園一處。
313 赤山裏社學六處:寓潮埔莊一處、赤山莊一處、濫埔莊一處、仙草埔莊一處、鳥松腳一處、夢鯉莊一處。
314 小竹裏社學十六處:九曲塘莊一處、大樹腳一處、小坪頂一處、公館仔莊一處、前莊社一處、下考潭一處、旗竿腳莊一處、潮州寮一處、灣仔內一處、頂林仔邊三處、潭頭莊一處、港仔埔一處、柚仔腳莊一處、中線莊一處。
315 鳳山裏社學七處:大林浦莊二處、中州仔一處、海汕莊一處、中坑門莊一處、燒灰園一處、大人宮一處。
316 觀音里社學二十五處:楠梓坑街七處、三奶壇六處、籬仔內一處、蛇仔形莊一處、仁武莊一處、頂考潭一處、保舍甲莊一處、滾水莊一處、援剿中一處、姑婆寮莊一處、
317 大莊社一處、洲仔莊一處、竹腳厝莊一處、溪埔莊一處。
318 半屏里社學八處:灣中港莊一處、後勁莊四處、右衝莊三處。
319 仁壽里社學二十九處:阿公店街五處、后協莊三處、梓官莊四處、彌陀港莊二處、頂漯底一處、蚝仔寮二處、大舍甲莊一處、赤嵌莊二處、石螺潭一處、同安厝莊一處、仕隆莊四處、九甲園一處、五里林莊一處、橋仔頭一處。
320 維新里社學五處:北領旗莊一處、大社莊一處、蔡文莊一處、半路竹莊一處、竹仔港一處。
321 嘉祥里社學十二處:大邱圍莊一處、水蛙潭一處、田寮莊一處、內東皋獵一處、南安老一處、岡山營一處、豎支亭莊一處、那拔林一處、五甲尾一處、石燕潭莊一處、阿嗹莊一處、中路莊一處。
322 文賢里社學五處:大海埔莊一處、太爺莊一處、公館莊一處、圍仔內莊二處。
323 長治裏社學五處:大湖街內二處、湖內莊一處、後鄉莊一處、竹滬莊內一處。
324 港東里社學四十一處:過溪仔莊一處、嵌頂街一處、陂內莊一處、九塊厝莊一處、油車莊一處、力力社一處、糞箕湖莊一處、崙仔莊一處、莊頭莊一處、下林仔邊三處、竹仔腳一處、田墘厝二處、嘉早莊內一處、新莊仔一處、五魁樓一處、潮州莊街四處、劉厝莊二處、林後莊一處、八老爺莊一處、四塊厝一處、東港街九處、大北旗尾一處、水底寮三處、北勢寮一處。
325 港西里社學四十三處:阿里港街五處、搭樓莊一處、耆老莊一處、隆恩後莊一處、中崙莊一處、鴨母寮一處、九塊厝莊一處、磚仔地一處、阿侯街七處、六塊厝莊一處、海豐莊三處、歸來莊一處、番仔寮莊一處、社皮莊三處、公館莊一處、新隘寮莊一處、鹽埔莊一處、新圍莊一處、萬丹街內三處、廣安莊一處、下蚶莊一處、新莊仔莊一處、水泉莊一處、瓦窯莊一處、仙公廟莊一處、新園街一處、五房洲一處、後大厝莊一處。
326 附:港東、西二里番社學八處:大餉營社一處、向潭社一處、放索社一處、蜜婆山社一處、溝仔墘一處、漏陂莊一處、舊隘寮社一處、舊寮社一處。
327 右全邑義學七處、番社義學六處、民社學二百三十八處、番社學八處,綜計凡二百五十九處,其餘番話、番俗、物產、民風、歲時、氣候、官秩、叢談、海防、船政等件,已詳舊志,無餘贅言。兵事,惟土寇略舉一二,其它如邊防、凶番及災祥之旱澇、暴風、山崩、川竭、地震等項俱一切無案可查,不得不概從其闕。光緒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廩生盧爾德嘉謹白。
328 風、山崩、川竭、地震等項,俱一切無案可查,不得不概從其闕。光緒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廩生盧爾德嘉謹白。
329 祠廟
330 玉皇宮額「靈霄殿」,俗呼為天公廟,在登瀛街,大小九間,創建莫考。咸豐三年董事林港河等重修。
331 先農廟,在東門外春牛埔,縣東南半里許,屋一間,創建莫考。今已傾圯,其旁社稷壇在焉。
332 一在林竹竿莊大竹,縣西七里,屋五間額「德興殿」,道光八年林覃全等董建。
333 一在舊治東門外興隆,縣西北十五里,屋六間,道光五年職員陳天奎修,今廢。
334 一在籬仔內莊觀音,縣北十九里,屋八間額「青雲宮」,嘉慶十二年洪廷錦董建。
335 一在援剿右莊觀音,縣北三十三里,屋八間,道光二十二年陳上老等董建。
336 一在仕隆莊仁壽,縣西北二十八里,上有奎樓,共五間額「帝仙宮」,咸豐八年歲貢生許秉綬董建,廟租六石。
337 一在崙仔頂莊嘉祥,縣東北六十里,屋五間,同治十二年徐克、李概等董建。
338 一在仙公廟莊港西,縣東二十里,屋八間額「仙隆宮」,乾隆四十五年監生高肇輝建,同治十年鄭維新重修。
339 一在加走莊港東,縣東四十里,屋二間,光緒元年徐寬裕修。
340 一在新厝莊港東,縣東四十二里,屋一間,光緒四年陳蹺轟董建。
341 關帝廟,在五塊厝莊北大竹,縣西五里,屋十六間,創建莫考。咸豐九年副將曾元福修,光緒十七年舉人盧爾德祥重修。廟租二十石,現存癸已年新捐銀三百元,尚未置業。
342 一在𩻸港埔莊大竹,縣西十里,屋五間額「古寺亭」,咸豐八年總理孫裕董建。
343 一在舊治東門內興隆,縣西十五里,屋四間,雍正五年知縣蕭震建,乾隆二十八年知縣王瑛曾修,同治八年中軍劉全重修。廟租二十二元。
344 一在赤山莊赤山,縣西北二里,屋六間額「文衡殿」,光緒九年阮興隆董修。廟租二十八石,銀七十二元。
345 一在中衝崎莊觀音,縣北二十七里,屋四間,同治二年黃通義董建。
346 一在大莊嘉祥,縣北四十五里,屋四間,光緒元年陳僚董修。
347 一在挖仔莊嘉祥,縣北四十六里,屋八間,道光二十六年洪泉光董建,光緒元年洪沁董修。廟租八石。
348 一在阿侯街港西,縣東二十里,屋六間,乾隆四十五年董事郭萃、王廷魁等募建。
349 天後宮額「雙慈亭」,後祀觀音,故名。俗呼大廟,在縣署南數武,屋十八間,乾隆十八年陳光明董建,嘉慶二十三年南路營參府黃修。道光八年職員盧朝宗重修,光緒十三年通裕號等統修。廟租七十石。
350 一在登瀛街額「湄洲宮」,俗呼為興化媽祖廟,屋七間,道光二年黃漢樓修。
351 一在內北門街,屋二十二間,道光十八年林艷山董建,咸豐四年漳鎮公標重修。
352 一在參將署旁額「四聖廟」,兼祁關帝、火德星君、馬明尊王,故名,屋六間,乾隆五十九年李紹曾建,道光二十九年稿房陳志行修。
353 一在火藥庫內,屋六間,同治五年參將田如松建,光緒十六年南淡信官周士得、郭清遠、王得凱修。
354 一在旗後碼頭大竹,縣西南十五里,屋六間,光緒十三年洋商張怡記等號重修。
355 一在舊治龜山頂興隆,縣西十五里,屋二間額「龜峰岩」,康熙二十二年奉文建。年久傾圯,乾隆二十七年知縣王瑛曾重建。
356 一在舊治北門外興隆,縣西北十五里,屋二間額「慈德宮」,同治十二年曾協順董修。
357 一在楠梓坑街觀音,縣北二十里,屋十間額「楠和宮」,咸豐五年生員郭對揚修。
358 一在角宿莊七里山麓觀音,縣北三十里,屋六間額「龍角寺」,乾隆三十八年貢生柯步生建。
359 一在橋仔頭街仁壽,縣北三十里,屋一間額「鳳橋宮」,乾隆六十年陳嘉謨董建。
360 一在畢宿莊仁壽,縣西北三十二里,屋三間,同治八年董事許天文等募建。
361 一在阿公店街仁壽,縣北四十里,屋八間額「壽天宮」,嘉慶三年黃協記、吳隆興募建,道光四年黃洽泉董修。租糖一千斤。
362 一在彌陀港莊仁壽,縣西北四十里,屋八間,同治十年林長募建。
363 一在五甲尾莊嘉祥,縣北四十五里,屋五間,光緒三年董事黃朝清等捐修。
364 一在半路竹莊維新,縣西北五十五里,屋三間,道光二年董事程感募建。
365 一在內能雅寮莊西鳳山,縣南十一里,屋一間,乾隆二十二年黃欽募建。
366 一在東港街港東,縣東南三十里,屋八間額「朝隆宮」,同治十三年許漳泉號董修。
367 一在下林仔邊街港東,縣東南四十里,屋八間,同治五年黃長記董建。
368 一在放索莊港東,縣東南四十一里,屋三間,咸豐二年董事蘇習募緣建造。
369 一在新埔莊港東,縣東南四十二里,屋三間,光緒三年董事陳窯募緣重修。
370 一在枋寮街港東,縣東南六十里,屋二間額「德興宮」,道光十一年林光輝董建。
371 一在阿侯街港西,縣東二十里,屋十四間額「慈鳳宮」,道光五年郭先桂董修,乾隆四十一年鄭麟鼎建。
372 一在萬丹街港西,縣東二十里,屋十間額「萬惠宮」,嘉慶二十五年李增選募建,光緒十六年李文學董修。廟租四十八石。
373 一在新園街港西,縣東二十里,屋九間額「新惠宮」,道光二十二年簡鰲山董建。廟租十元。
374 一在內埔莊街港西,縣東四十里,屋五間,嘉慶八年鍾麟江倡建,道光二十九年舉人鍾桂齡重修。廟租三十六石。
375 一在阿里港街港西,縣東北四十里,屋十間額「雙慈宮」,乾隆四十七年莊鄉生董建。
376 一在鹽埔莊港西,縣東北四十里,屋三間額「靈慈宮」,光緒十二年呂雷董建。
377 一在打鐵店莊港西,縣東北四十一里,屋四間額「慈隆宮」,光緒九年莊耆盧壽董建。
378 一在大道關莊港西,縣東北四十三里,屋二間,光緒十年鍾委董建。
379 觀音寺額「龍山寺」,在大東門內,屋十二間,乾隆三十年居民建,嘉慶十二年陳可寄董修,道光十五年張源裕重修,同治十年隆益號再修。廟租十九石。清溪林成功助田十六甲,六莊鹽州捐渡頭一所,年納銀十六元。
380 一在雙慈亭後殿,屋二間餘見「天後宮」條下
381 一在城隍廟後殿,屋三間餘見「城隍廟」條下
382 一在關帝廟後殿,屋三間餘見「關帝廟」條下
383 一在舊城內龜山麓興隆,縣西十五里,屋九間額「興隆寺」,康熙五十八年知縣李丕煜建。寺後有石磴,屈曲數層,通天後宮,陟其巔,煙海晴波、平沙落雁,皆在目前,可供遠眺。乾隆五十八年,南路營游擊丁茂、鳳山縣儒學吳策勛、鳳山縣巡政廳饒燭修,光緒十一年生員藍豐年募緣重修。廟租一百六十石。
384 一在舊治西門外興隆,縣西十五里,屋一間額「泗洲寺」,創建莫考。今廢。寺前有潭一口,為放生池。
385 一在觀音山麓觀音,縣北二十三里,屋八間額「翠屏岩」,光緒二年恩貢生蘇懷珠募修。
386 一在大岡山腰嘉祥,縣北五十七里,屋十間額「超峰寺」,乾隆二十八年知府蔣允焄建,光緒六年李建成募修。
387 一在蘭坡嶺頂觀音,縣東北四十里,屋六間,同治十二年職員藍登輝建。
388 一在大湖街長治,縣北六十里,屋二間,嘉慶五年林同興建。
389 一在海埔莊文賢,縣西北六十六里,屋三間額「海山宮」,光緒六年劉池募建。
390 一在打鼓山麓興隆,縣西十二里,屋三間額「元興寺」,乾隆八年住僧經元募建,光緒十七年發火燒毀。
391 一在海汕莊鳳山,縣南十八里,屋二間額「朝鳳寺」,光緒十六年洪溥募修。
392 一在咸水港鳳山,縣南十七里,屋四間額「清水寺」,同治八年廩生林際時募建。
393 一在草衙莊鳳山,縣南十里,屋八間額「朝陽寺」,道光元年生員陳世芳募建,光緒七年王洪祥重修。
394 一在鳳山麓小竹,縣東西十八里,屋十四間額「清水岩寺」,道光十四年總理簡立募建,光緒十四年總理黃合春號董修。廟租二十五石、糖一千四百斤。
395 一在萬丹街港西,縣東二十里,屋六間額「萬泉寺」,乾隆三十九年李振利募建,嘉慶二十五年李增選捐修,同治八年李吉利重修,光緒十一年王恆順再修。
396 一在兩魚山東北港西,縣東二十里,屋十一間額「赤山岩」,同治三年黃正春董修。廟租二十五石。
397 一在兩魚山西南港西,縣東二十里,屋一間額「高岡亭」,光緒六年陳宗維募建。
398 一在小琉球嶼大寮澳山頂,縣東南六十里,乾隆五十九年居民募建。
399 真武廟祀元天上帝,亦名北極大帝,在新甲莊大竹,縣西南四里,屋兩間,光緒五年陳弄董修。
400 一在左營莊興隆,縣西北十六里,屋六間,光緒九年林源和董修。廟租十四石。
401 一在廍後莊興隆,縣西北十六里,屋六間,嘉慶五年許卓募建,同治十三年卓隆美董修。
402 一在大社莊觀音,縣北二十里,屋六間,嘉慶十四年林佐募建,光緒十七年林振義董修。
403 一在援剿中莊觀音,縣北三十四里,屋八間,道光二十六年生員林純一募建。
404 一在前鋒莊仁壽,縣西北四十里,屋八間,嘉慶十四年李承業募建。廟租一百三十元。
405 一在田厝莊嘉祥,縣北四十七里,屋四間,道光六年蕭廷獻募建,同治三年陳六嘉董修。廟租十二石。
406 一在塗庫莊嘉祥,縣北五十里,屋八間,乾隆元年孫邱鄭募建,光緒二年居民重修。廟租十六石。
407 一在北領旗莊維新,縣西北五十二里,屋二間額「北極殿」,嘉慶元年楊神募建。
408 一在三鎮莊維新,縣西北五十三里,屋二間額「北極殿」,光緒四年楊銓募建。
409 一在萬丹街港西,即萬泉寺前殿前祀真武,後祀觀音,前後各三間,連左右護室共十三間,實只一□而已,縣東二十里,廟租十三石餘見「觀音寺」條下
410 一在下甲莊長治,縣西北五十四里,屋二間,道光十七年董事黃水募建。
411 一在竹滬莊長治,縣西北五十五里,屋四間,光緒十年董事蔡羅重修。
412 一在中莊小竹,縣東五里,屋五間,乾隆三十三年武生蔡國治募建。
413 一在九曲塘莊小竹,縣東十里,屋八間,同治七年陳寬募建。廟租四十二石,又曹公兩圳應繳油香銀百四十二元。
414 一在崁頂街港東,縣東三十里,屋十六間,乾隆三十九年莊江募建,道光十三年胡國柱重修。廟租十七石八斗。
415 一在崎仔頭莊港東,縣東南四十二里,屋二間,道光二十八年林三寶募建。
416 一在大埔莊港西,縣東二十里,屋一間,光緒十九年陳連德等重修。
417 一在阿侯街港西,縣東二十里,屋一間,光緒十七年林慶記號重修。
418 保生大帝廟祀宋吳真人,或稱之為大道公,在𩻸港莊大竹,縣西九里,屋八間,光緒六年總理盧恭募建。
419 一在打鼓山麓興隆,縣西十六里,屋八間,光緒三年黃抱修。
420 一在舊城內興隆,縣西十五里,屋三間額「慈濟宮」,道光二十八年陳瓊募修。廟租三十石。
421 一在桃仔園莊興隆,縣西北十八里,屋五間,光緒十七年黃見募修。
422 一在後頸莊半屏,縣西北十八里,屋四間,嘉慶二十一年董事楊儒募修。
423 一在外埔莊觀音,縣北二十一里,屋一間額「保壽宮」,光緒元年吳春盛董修。
424 一在大道公厝莊觀音,縣北二十五里,屋六間額「保興宮」,嘉慶十八年居民建,光緒九年吳阿崁修。
425 一在大社莊維新,縣西北五十五里,屋十七間額「澤深宮」,嘉慶十四年蘇串募建,光緒十九年蘇景清董修。
426 一在大湖街長治,縣西北六十里,屋五間額「長壽宮」,乾隆四十年葉泰興建。
427 一在湖內莊長治,縣西北六十里,屋二間額「普濟宮」,嘉慶二年王天培募建。
428 一在圍仔莊文賢,縣西北六十七里,屋八間額「慈濟宮」,康熙二十年李天賜建,雍正三年葉惠修,嘉慶十六年林必捷重修,光緒十八年鄭武再修。
429 一在田中央莊鳳山,縣東南三里,屋十二間額「真君宮」,乾隆二年林晉國修。廟租二十石。
430 一在後莊小竹,縣東六里,屋五間額「保興宮」,咸豐元年戴國英修。
431 一在考潭莊小竹,縣東南八里,屋八間額「保福宮」,道光二十一年武生簡敬心募建,光緒四年簡逢春董修。
432 一在頂林仔邊街小竹,縣東南二十里,屋二間額「興濟宮」,乾隆十四年葉文賓募建,光緒十三年武舉朱春田董修。租糖四百斤。
433 一在中林莊鳳山,縣東南十九里,屋二間額「鳳集宮」,光緒二年蕭返募修。廟租二十三石八斗五升。
434 一在海埔莊港東,縣東南四十三里,屋四間,道光二十七年王利募建。
435 一在北勢寮莊港東,縣東南六十里,屋二間額「保安宮」,乾隆五十年楊光興董建。
436 一在阿侯街港西,縣東二十里,屋八間,光緒十五年曾吉星董修。
437 開漳聖王廟祀陳聖王,在竹巷莊大竹,縣西里許,屋二十三間,嘉慶六年張元音募建,光緒七年商民通裕號董修。廟租一百五十石,租糖五千斤。
438 一在舊城內興隆,縣西十五里,屋六間,創建莫考。今已傾圯。
439 廣澤尊王廟祀郭聖王,在大樹腳莊小竹,縣東北二十里,屋八間額「鳳安宮」,同治元年張九、梁營募建。
440 三山國王廟祀清化威德報國王、助政明肅寧國王、惠威宏應豐國王,在三角通街,屋六間額「廣寧廟」,乾隆二十年韓江募建,同治十二年洪大吉董修,後殿為昌黎祠。
441 一在鹽埕莊大竹,縣西十二里,屋五間,乾隆五十九年蕭晉期募建,光緒八年謝道董修。
442 一在舊治南郊興隆,縣西十五里,屋八間額「廣濟宮」,並祀池王,乾隆五十四年呂鍾募建。廟租四十六元。
443 一在右衝莊半屏,縣西北二十里,屋五間,光緒元年武生楊應龍董修。
444 一在大莊觀音,縣北二十一里,屋七間,咸豐七年蘇排董修。
445 一在新莊仁壽,縣西北二十八里,屋三間,咸豐二年黃清募建。廟租十六石。
446 一在九甲圍莊仁壽,縣西北二十八里,屋四間,同治十三年鄭尚募建。廟租四十石。
447 一在六班長莊仁壽,縣西北三十里,屋三間,道光十年鄭興、劉仁募建。
448 一在潭底莊嘉祥,縣北四十六里,屋六間,道光二十年陳筆募建,光緒二年蔡果董修。
449 一在那拔林莊嘉祥,縣北五十里,屋四間,光緒元年林耀西董修。
450 一在潮州莊街港東,縣東三十里,屋九間,嘉慶元年張國俊募建,同治去年周同順董修。廟租二十石。又一座亦在潮州莊街,屋二間,道光元年陳阿漏募建。廟租二十八元。
451 一在四塊厝港東,縣東三十五里,屋五間,乾隆五十九年陳春來募建,光緒十四年陳阿喜董修。廟租十九石。
452 一在加走莊港東,縣東四十里,屋二間,同治十二年張嘉禮募建。
453 一在新置莊港東,縣東四十里,屋一間,咸豐九年陳豐傳建。
454 一在荖藤林莊港東,縣東四十一里,屋二間,道光十年李孟涼募建。
455 一在下林仔邊街港東,縣東四十里,屋二間,同治五年黃長記募建。
456 一在海豐莊港西,縣東二十三里,屋八間,同治四年歲貢生鄭元奎募建。
457 一在九塊厝莊港西,縣東北三十里,屋十一間,乾隆四十三年陳慶祥募建。
458 一在大埔莊港西,縣東北五十五里,屋六間,同治四年劉月磷募建。
459 王爺廟內祀朱王,在籬仔內莊大竹,縣西南七里,屋五間額「龍閣寺」,光緒七年武生陳德音董修。廟租八石,又陂稅銀十六元。
460 一在林竹竿莊大竹,縣西七里,屋一間額「代天府」,內祀李王,咸豐七年李光流募建。
461 一在漯仔底莊興隆,縣西十二里,屋四間內祀池王,光緒十六年隆益號修。
462 一在內圍莊興隆,縣西十四里,屋八間內祀池王,乾隆五十四年吳世芳募建,光緒十二年陳華董修。廟租二十元。
463 一在濫埔莊赤山,縣東北八里,屋三間內祀池王,光緒六年沈蕓募建。
464 一在楠梓坑街觀音,縣北二十里,屋一間內祀朱王,光緒元年郭對北董修。
465 一在中埔莊觀音,縣北二十里,屋五間內祀池王,嘉慶五年王允、王雄募建。
466 一在田寮莊觀音,縣北二十八里,屋六間額「代天巡狩」,祀溫王,光緒十年黃屋董修。廟租三石。
467 一在下漯底莊仁壽,縣西北三十四里,屋五間內祀池王,同治二年莊民建。
468 一在頂漯底莊仁壽,縣西北三十五里,屋三間內祀李王,光緒十一年生員孫待聘董建。
469 一在螺潭莊仁壽,縣西北三十六里,屋六間內祀池王光緒九年廖鴻飛董修。
470 一在後協莊仁壽,縣西北四十里,屋一間內祀池王,嘉慶十四年張厚董建。廟租十石。
471 一在彌陀港莊仁壽,縣西北四十里,屋一間內祀池王,光緒元年張邦和、林年三董修。
472 一在知高寮莊仁壽,縣西北四十三里,屋三間內祀郭王,光緒六年林生董修。
473 一在港口崙莊仁壽,縣西北四十五里,屋一間內祀雷王,嘉慶十八年林掽董建。
474 一在仙草寮莊嘉祥,縣北四十五里,屋四間祀溫、吳、朱、李、池五王,光緒五年李賽募建。
475 一在大烏山腰嘉祥,縣北五十里,屋三間額「昆山寺」,內祀池王,光緒十年李賽募建。
476 一在三爺陂莊維新,縣西北五十里,屋三間額「武安宮」,光緒十七年楊紅募建。
477 一在烏樹林莊維新,縣西北五十五里,屋三間額「保寧宮」,內祀池王,光緒六年蘇瑞居募建。
478 一在圍仔內莊維新,縣四北五十五里,屋二間額「東安宮」,同治三年葉石募建。
479 一在蔡文莊維新,縣西北五十五里,屋四間額「聲靈宮」,嘉慶九年蔡連登募建。
480 一在新園莊長治,縣西北五十六里,屋八間額「福善宮」,內祀池王,乾隆二十九年張志凝建,四十九年謝君澤修,嘉慶十七年謝出坎繼修,道光三年楊總芳續修,咸豐十年黃餘慶重修,同治三年黃應清再修。
481 一在大湖街長治,縣西北六十里,屋二間額「碧湖宮」,祀朱、李、池三王,嘉慶三年林昆義募建。
482 一在拔仔林莊文賢,縣西北六十三里,屋八間額「福壽宮」,內祀池王,同治二年鄭合募建。
483 一在大人宮莊鳳山,縣東南十二里,屋八間額「鳳儀宮」,祀溫、朱、池三王,乾隆十二年吳和尚建,光緒九年吳覺修。廟租三十六石。
484 一在大林蒲莊鳳山,縣東南二十里,屋五間額「鳳林宮」,內祀溫王,咸豐三年吳超然董修。廟租九十八石二斗七升六合。又一座亦在大林蒲莊,屋八間額「鳳岫宮」,內祀池王,光緒十七年陳知董修。
485 一在東港街港東,縣東南三十里,屋九間額「東隆宮」,內祀溫王,光緒十三年陳順源號募建,十七年洪朝輝董修。
486 一在加走莊港東,縣東南四十里,屋二間內祀李王,乾隆五十四年戴包募建。廟租一百石。
487 一在港西莊港西,縣東二十三里,屋一間內祀朱王,光緒六年方酣募建。
488 一在崎仔頭莊港西,縣東北三十八里,屋一間,道光十五年居民建。
489 一在過港莊港西,縣東北四十一里,屋二間,道光十八年居民建。
490 文昌祠,在楠梓坑街觀音,縣北二十里,屋二間,嘉慶六年歲貢黃昌選募建,道光二十七年郭汾盛董修。
491 城隍廟,在鳳儀書院西偏,屋二十八間,嘉慶五年建,咸豐九年歲貢生吳春華修。
492 一在舊治北郊興隆,縣西十五里,屋十五間,康熙五十七年知縣李丕煜建,乾隆五十八年鳳山縣儒學吳策動修,咸豐六年職員陳大奎重修。廟租十五元。
493 一在梓官莊仁壽,縣西北三十六里,屋八間,光緒五年王泉、何富董修。
494 龍王廟,在縣署東偏,與城隍廟比鄰,屋三間,道光二十三年知縣魏彥儀建。
495 東嶽廟祀仁聖大帝,俗呼六將廟,在參將衙右,與四聖廟見「天後宮」條下比鄰,屋七間,同治四年中軍趙品建。
496 韓文公祠,在三角通街三山國王廟後殿,屋二間{{額「昌黎祠」
URN: ctp:ws45934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