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醫學集成卷一

《醫學集成卷一》[View] [Edit] [History]

1 陰陽諸論
2 陰陽一道,始於一,終於八。伏羲畫之以開其淵源,文王演之以神其變化。
3 故一而二,陰陽判矣,則對待之數出焉。陰陽判,天地位矣,則主宰之理立焉。
4 天地位,四時行而萬物生,則知人之生生化化,唯此陰陽而已。所以卦有乾坤,人有男女,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道成男,成於坎中之一陽也,奇也;
5 坤道成女,成於離中之二陰也,偶也。此陰陽奇偶之道,誠生生不息之機也。
6 天地陰陽
7 天地有陰陽。日為太陽,月為少陰,此天之陰陽也。水為太陰,火為少陽,此地之陰陽也。是天非陰陽而無晦明,地非陰陽而無消長,天地非陰陽而失其清寧,萬物非陰陽而無由生化。則知天地非陰陽,天地亦渾淪於無象之表;陰陽無天地,陰陽亦湮沒於太極之中。此天地陰陽之道,誠萬物生化之源也。
8 人身陰陽
9 人身有陰陽,即腎與命門所藏之真水真火是也。真水者,元陰也,以長以立,亦曰元精;真火者,元陽也,以生以化,亦曰元氣。元精元氣者,即人生化之元神也。生氣通天,唯原文為「惟」賴乎此,至陰陽立命之基。陰本於兩腎,陽根於命門。兩腎猶坎外之二,分於命門之外;命門猶坎中之一,介乎兩腎之中。故道家謂之丹田,梁邱子謂之子戶。醫者以精氣含於內,謂之子宮。男女媾精,受命於中,謂之命。出入是門謂之門,故曰命門。命門者,精氣之宅,水火之家,誠先天北闕,後天祖基也。人身陰陽之道,學者所當究心也。
10 病有陰陽
11 病有陰陽。如畏熱為陽,怯寒為陰;在表為陽,在里為陰;上病為陽,下病為陰;飲冷為陽,飲熱為陰;好動為陽,好靜為陰;喜明為陽,喜暗為陰;
12 多言為陽,不語為陰;面赤為陽,面黯為陰。新病,朝急者陽邪盛,暮危者陰邪盛;久病,晝靜者陽虛,夜安者陰虛。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尤當細察。
13 藥有陰陽
14 藥有陰陽,當知宜忌。
15 桂、附、乾姜、吳萸、枸杞,故紙、巴戟、鹿膠、蓯蓉,陽藥也,陽虛寒盛,六脈微遲者宜,陰虛脈大者忌之。
16 生地、龜膠、白芍、女貞、丹皮、知柏,陰藥也,陰虛熱盛,六脈洪數者宜,陽虛脈細者忌之。
17 麻黃、桂枝,細辛、羌活、川芎、升麻,味辛性升,陽也,寒邪在表,內無煩渴,六脈浮緊者宜。熱邪在裏,大煩大渴,六脈洪滑或細數而陰虛者忌之。
18 大黃、芒硝、滑石、芩、連、石膏,味苦性降,陰也,熱邪在裏,煩渴脹滿便結,六脈洪滑鼓指者宜。若口渴喜熱飲,腹脹便不結,或衰老久病,脈微而陽虛者,雖有前証,尤宜忌之。
19 半夏、生姜止嘔宜,陰虛失血者忌之。
20 烏梅、地榆止血宜,表邪未清者忌之。
21 蒼術、葛根發表宜,嘔吐者忌之。
22 童便、當歸血分宜,便溏者忌之。
23 香砂、枳殼氣滯者宜,氣弱者忌之。
24 柴胡、白芥、薄荷,入肝家,脅痛者宜,表虛汗出者忌之。
25 藥性陰陽關系非小,投之一錯,殺人反掌,可不畏哉。
26 陰虛証論
27 陰虛者,水虧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擾狂越,欲臥泥中;或五心煩熱而消癉骨蒸;或二便秘結,而溺如漿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遺精;或斑黃無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風瘛疭「瘛疭」:筋脈痙攣。者,以精血之敗傷,凡此皆無根之焰。有因火不歸源,皆陰不足以配陽,病在陰中之水也。王太僕云:「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無水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如六味左歸飲丸之類是也。」
28 陽虛証論
29 陽虛者,火衰其本。火虧於下,則陽衰於上。或神氣昏沉,或動履困倦,或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咽喉哽噎而嘔惡氣短,皆上焦之陽虛也。有飲食不化而吞酸反胃,痞滿膈塞而水泛為痰,皆中焦之陽虛也。有清濁不分而腸鳴滑洩,陽痿精寒而臍腹多痛,皆下焦之陽虛也。又或畏寒灑灑,火髒之陽虛,不能禦寒也;肌肉鼓脹,土髒之陽虛,不能制水也;拘攣痛痺,木髒之陽虛,不能營筋也;寒嗽虛喘,身涼自汗,金髒之陽虛,不能保肺也;精遺血洩,二便失禁,腰脊如折,筋疼骨痛,水髒之陽虛,精髓內竭也。凡此皆陽虛之証也。王太僕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無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如八味右歸飲丸之類是也。」
30 先天解說
31 兩腎為先天之本,坎(☵;)離(☲;)寓焉。坎居左腎,坎中滿,坎為中男,上下二爻為坤陰,中一爻為乾陽,坎為水即先天真水,中一爻為陽,即先天真陽,陰中有陽,水中有火是也。離居右腎,離中虛,離為中女,上下二爻為乾陽,中一爻為坤陰,離為火即先天真火,中一爻為陰即先天真陰。陽中有陰,火中有水是也。修煉家謂龍從火裏出,虎向水邊生,此也。
32 後天解說
33 後天脾胃,氣血也,戊己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快捷方式》云:刀圭足以延壽考。系道家隱語,戊字一⼃,即刀字這一⼃也。己字一S,即刀字這一S也,合而為刀。圭字兩重土,即戊土己土也,合而為圭,故曰刀圭。
34 丹田解說
35 臍下寸半為氣海,一寸八分為丹田。淪淪渾渾,如露珠,如水泡,順則成人,逆則成仙。保合太和,長生不老。道家謂之嬰兒,佛家謂之舍利子,醫家謂之丹田。
36 五行生克
37 金、木、水、火、土為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為五行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為五行相克。
38 五髒六腑
39 心、肝、脾、肺、腎,為五髒。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
40 合心包絡為十二經。
41 髒腑表裏
42 心與小腸為表裏,心包絡與三焦為表裏,肝與膽為表裏,脾與胃為表裏,肺與大腸為表裏,腎與膀胱為表裏。
43 髒腑所屬
44 心與小腸屬火,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與膽屬木,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脾與胃屬土,脾為己土,胃為戊土;肺與大腸屬金,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腎與膀胱屬水,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
45 足六經辨
46 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
47 手六經辨
48 太陽小腸,陽明大腸,少陽三焦,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絡。
49 十二經絡
50 手三陽,從手至頭;手三陰,從髒至手;足三陽,從頭至足,足三陰,從足至腹。太陽、少陰行身之後,陽明、太陰行身之前,少陽、厥陰行身之側。
51 足經脈長,遍絡四體,手經脈短,統在足經,故傷寒外感但言足經不言手經。
52 寸關尺解
53 以掌後高骨為關,從關至魚際,得一寸,以寸名;從關至尺澤,得一尺,以尺名。以關為間隔,尺寸不得混而為一家,合寸關尺為三部。
54 六部脈解
55 六部脈,候以寸關尺。左寸以候心,左關以候肝,左尺以候腎,右寸以候肺,右關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門。六部各有所屬,究之精於六脈,分而不分,不分而分,斯得訣矣。
56 脈定至數
57 診脈之初,先平自己呼吸,以己之呼吸,定他人之呼吸。人之髒腑不可見,於脈息見之。脈來四至為緩,即平人無病之脈。拋去此部,又考他部,從六部中考其太過不及,斯有權衡。權衡者,先看人之強弱,後考脈之虛實。千病萬病,總不出陰陽表裏虛實六字。再從六字細心探討,則權衡定矣。
58 脈定權衡
59 脈以緩字為權衡,緩字探得熟,能識諸症。探得浮沉遲數四大脈真處,則知緩字外即是病,或浮或沉或遲或數,不必盡具。探得緩字在某部,即知某部無病,從病脈治之權衡得矣。
60 浮沉統屬(崔氏)
61 從肉上行者,為浮;從肉下行者,為沉。
62 浮而無力,為濡;沉而無力,為弱。
63 浮沉有力,中取無力,為芤。
64 沉極至骨,為伏。
65 浮極內空,為革。
66 沉極內堅,為牢。
67 浮中沉三部有力,為實;浮中沉三部無力,為虛。
68 浮中沉三部無力,按之且小,似有似無,為微。
69 浮中沉三部無力,按之且大,渙漫不收,為散。
70 遲數統屬
71 三至為遲,六至為數,四至為緩。
72 緩脈動時一止,為結。
73 數脈動時一止,為促。
74 結促之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為代。
75 滑澀統屬
76 滑溜如珠,為滑;往來澀滯,為澀。
77 狀如弓弦,按之且勁,為弦;彈搏人手為緊。
78 來時應指而盛,去時減力而衰,為洪。
79 細軟如絲,為細。
80 來去迢迢而長,為長;來去縮縮而短,為短。
81 圓如豆粒,約約動搖不移,為動。
82 諸脈主病
83 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濡為陽虛,弱為陰虛。
84 芤為失血,伏為閉鬱。革為傷精,牢為堅積。
85 實為邪實,虛為正虛此處原文「實為邪虛,實為正虛」,有誤。。微為陽憊,散為虛極。
86 遲為髒寒,數為腑熱。緩為無病,結為寒盛。
87 促為熱盛,代為氣乏。滑為痰病,澀為血少。
88 弦為水飲,緊為寒痛。洪為脹熱,細為氣少。
89 長為氣盛,短為氣虛,動為痛熱。
90 預卜生機
91 四時之脈,和緩為宗,即有胃氣,脈即有神。方書以有力訓之,不知有力即有神,有神即有胃氣,久病新病,生機可卜。
92 表裏解說
93 表里者,邪在軀殼為表,宜發散,麻桂柴胡湯之類;邪入髒腑為里。
94 陰症,宜溫熱解散,理中四逆之類;陽症,宜清涼攻下,諸承氣湯之類。
95 如表用裏藥,裡用表藥,陰症用陰藥,陽症用陽藥,是誅伐無辜。
96 脈分陰陽
97 浮陽也沉陰也  微陰也細陰也
98 弦陽中陰也弱陰也  濡陰也牢陰中陽也
99 虛陰也實陽也  滑陽中陰也澀陰也
100 洪陽也伏陰也  緩平和
101 遲陰也數陽也  芤陽中陰也革陰也
102 結陰也促陽也  長陽也短陰也
103 緊陽也散陰也  動陽也代陰也
104 五運所化
105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106 如甲己之歲,以土運統之,餘皆准此。
107 六氣分司
108 一歲之中,六氣分司,各主六十日,謂之主氣。
109 一之氣,自大寒至驚蟄,厥陰風木主之。
110 二之氣,自春分至立夏,少陰君火主之。
111 三之氣,自小滿至小暑,少陽相火主之。
112 四之氣,自大暑至白露,太陰濕土主之。
113 五之氣,自秋分至立冬,陽明燥金主之。
114 六之氣,自小雪至小寒,太陽寒水主之。
115 司天在泉
116 司天主上半年六個月之令,在泉主下半年六個月之令。
117 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118 卯酉年: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
119 辰戌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120 丑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
121 寅申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
122 巳亥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
123 司天在泉歌:
124 司天者,天之氣候也;在泉者,地之氣候也。
125 子午少陰君火天,陽明燥金就在泉。
126 丑未太陰濕土上,太陽寒水從下遷。
127 寅申少陽相火旺,厥陰風木地中聯。
128 卯酉卻與子午倒,辰戌巳亥亦皆然。
129 初氣地左二天右,三為司天歲半周。
130 四為天左五地右,終氣在泉歲半後。
131 手掌圖示
132 (附圖:手掌圖示)
133 巳亥起厥陰,順數到其年上,看是何字,即其年分之司天。前二位是初氣,一位是二氣,本位司天三氣,後一位四氣,後二位五氣,後三位在泉是終氣。
134 左掌圖,熟記厥、少、太、少、陽、太六字,則六氣盡矣。厥少太為三陰,少陽太為三陽。
135 其法以巳亥為始,即起厥陰司天,故於巳亥位起厥字,子午位為少字,丑位為太字,順數到底,皆其年分之司天也。其餘五氣,循序可推矣。
136 值年用藥
137 甲己之年丙作首,丙火生土,土喜乾燥而惡水濕,藥宜辛燥之品。
138 乙庚之歲戊為頭,戊土生金,金喜清肅而惡火燥,藥宜滋潤之品。
139 丙辛之年從庚起,庚金生水,水喜溫暖而惡寒凝,藥宜溫暖之品。
140 丁壬壬上癸順流,癸水生木,木喜條達而惡抑鬱,藥宜挑達之品。
141 戊癸翻從甲寅求,甲木生火,火喜升發而惡濕鬱,藥宜清涼之品。
142 五行本體
143 天地化生五行,五行各秉一髒,各得一氣,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所化,各有所害。
144 東生風木,司春令,在人為肝,肝氣不舒,則病;
145 南生熱火,司夏令,在人為心,心氣不舒,則病;
146 長夏生濕土,主四季,在人為脾,脾氣不舒,則病;
147 西主燥金,司秋令,在人為肺,肺氣不舒,則病;
148 北主寒水,司冬令,在人為腎,腎氣不舒,則病。
149 此五行為病也。更有母病及子者,如金病移於腎;子病及母者,腎移病於肺;有妻病乘夫者,土病傳於肝;夫病及妻者,肝病傳於土;有相生而傳者,如金傳水、水傳木、木傳火、火傳土、土傳金;有相克而傳者,金傳木、木傳土、土傳水、水傳火、火傳金,學者其留意焉。
150 望聞問切楊氏
151 醫不難治病,難於知病。欲知病,在望聞問切。不明望聞問切,何與神聖功巧?是不知病矣!不知病,焉能治病?夫望聞問切四字,醫家入門之要領、臨症之先著。苟不究此,如鏡花水月,何由把捉,故輯此以為入門臨証之助。
152 望色知順逆
153 望者,望其氣色,即知順逆難易也。
154 凡諸風掉眩,脅肋脹痛及小兒驚癇搐搦,肝病也。色青黃者順,純白者逆,脈弦緩者易,獨澀者難。
155 顛狂無倫,驚悸怔忡,及大汗如雨,心病也。色赤黃者順,純黑者逆,脈洪緩者易,獨細者難。
156 咳嗽喘急、胸膈脹滿,肺病也。色黃白者順,純赤者逆,脈微緩者易,獨大者難。
157 遺精盜汗、骨蒸虛勞,腎病也。色蒼黃者順,純黃者逆,脈沉緩者易,獨緊者難。
158 腫脹噎膈,嘔吐吞酸,脾胃病也。色澤而黃者順,純青者逆,脈和緩者易,獨弦者難。
159 至平人無病,而面帶青黑者,大災將臨,赤白者亦不免於小恙。此蓋與得之偶然者辨,不與稟來之色同論也。
160 聞聲知虛實
161 聞者,聞其聲音,即知病之虛實生死也。
162 外感之証,在表者,其聲壯厲,當參浮脈主治第二條按四時散之,此開門逐賊法也。
163 聲音懶怯而微,當補而兼散。氣虛,補陰益氣煎;血虛,歸柴飲;陰虛,一柴胡飲;陽虛,理陰煎加減。此養正除邪、雲蒸雨化法也。
164 腹脹膈塞,喘急痰壅,聲壯而促,此邪正俱實,須分輕重治之。脹滿,和胃飲;膈塞,神香散;喘急,蘇子降氣湯;痰壅,二陳湯,此從治法也。
165 若証雖有餘,其聲微短,邪氣實而正氣虛也,治宜求本。脹滿膈塞,理中湯,理陰煎;喘急痰壅,貞元飲,金水六君煎,兼服腎氣丸,此逆治法也。
166 至於內傷勞損,頭目眩暈,及困憊垂危等証,其聲前重而後微者,虛在腎,而精不化氣也,當補腎。陽虛寒盛,右歸飲,右歸丸;陰虛熱盛,左歸飲,左歸丸,補精以化氣。
167 其聲初微而終顯者,虛在肺而氣不生精也,當補肺,四君、六君、十全等湯,補氣以生精。
168 若聲前後顯,然中獨微者,虛在脾,補中湯、壽脾煎、速救中氣,使上以化氣、下以生精。
169 至以聲決生死,尤屬易知。如發言初微而終複者生,始微而終絕者死;言一句而相連者生,一字一斷者死;聲微而清長者生,聲壯而類禽畜者死。
170 問証知標本
171 一問寒熱先後,即知寒熱真假也。如寒在先、熱在後,仍欲飲熱,則知水極似火,格陽於外,真寒假熱,是寒為本,熱為標也,右歸飲加澤瀉涼服,則寒熱均退矣。如熱在先寒在後,酷好飲冷,則知火極似水,格陰於外,真熱假寒,是熱為本,寒為標也。一陰煎加減,斯寒熱悉除矣。
172 一問寒熱有朝暮,以辨陰陽之虛實也。如朝不寒而夜寒,新病者,陰邪勝也。陰逢陰旺,所以夜急,理陰煎加麻黃以溫其寒。久病者,陽虛也,陽得陽助,所以朝輕,其証必兼四肢厥冷、臍腹寒痛,治宜八味丸培陽。若夜不熱而朝熱,暴病者,陽邪勝也。陽逢陽旺,所以晝甚,一柴胡飲加減以散其熱。久病者,陰虛也,陰遇陰扶,所以夜寧,其証必兼喘嗽煩躁,遺淋失血,治宜六味丸滋陰。
173 一問寒熱有止作否。如止作無時,則知元氣大虛、正不勝邪,宜八珍、十全,峻補氣血,左歸右歸,力培陰陽。
174 一問寒熱初起,內無積滯便結,外有六經形証,此傷寒之寒熱也,當閱傷寒門,並浮脈主治第二條。又或表証悉具,身無痛楚,此食積之寒熱也,當閱浮脈主治第三條。
175 二問汗,問有汗無汗也。夫無汗為表實,有汗為表虛,人所共知也。若寒從中生,陰為陽拂,脈沉疾,頭身痛,此寒凝於中,未及於表,或見汗出,皆浮陽蒸化之汗,非實邪汗也,所以汗出而寒熱不解,是豈有汗者盡為表虛乎?宜理陰煎,大加麻黃溫中解表,汗從陰達,邪自散矣。又如外感風寒,屢經發汗,汗竟不出,非表實也,乃里虛也。血虛熱渴,歸柴飲加葛根;無熱渴,理陰煎加麻黃;氣虛兼寒,大溫中飲補散兼施,隨汗隨愈。至大汗如雨,氣血脫也,八珍湯,去川芎、倍參、歸、術。如夢醒俱汗,自汗也;夢有汗,醒無汗,盜汗也,均以一陰煎加山藥、棗皮棗皮:又名山茱萸、山萸肉、天目籽、藥棗,屬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當歸、棗仁、五味補之斂之。如血從毛孔出,血汗也,乃血為火逼,當歸六黃湯極效。
176 三問頭痛,問其新久及朝夕止作也。如暴病頭痛,竟無休息,外感頭痛也,宜用辛散。止作有時,內傷頭痛也,當辨陰陽。朝痛夜止,陰虛也,治宜滋陰;夜痛朝止,陽虛也,治宜培陽。至痰厥偏正頭風,當於頭痛門參治。
177 三問身痛,(身痛)之病有三:如暴病身痛,兼頭痛發熱,此風寒襲於經絡,當按四時審虛實散之。如無別病,而獨言身痛,此血不營經也,獨歸酒兼服大營煎加附子。如遇陰雨而痛,此濕痛也,五苓散加蒼術、羌活、芎、歸。
178 四問二便,如大便溏洩,小便清長,但脈微弱,即見脹滿,慎勿攻伐,惟以溫補脾腎為主,理脾滌飲加故紙、胡巴。如大便閉結,小水短赤,証見諸火諸脹,而六脈洪弦火,加減一陰煎,脹大和中飲。
179 五問飲食好惡多寡,及化與不化也。初病好冷惡熱,此熱邪在裏,法當清利。純好熱飲,此寒邪在裏,法當溫中。善食不化、胃強脾弱也,壽脾煎;知飢而食不下,脾強胃弱也,溫胃飲;善食易飢,脾熱也,一陰煎倍白芍;惡食兼脹,食積也,平胃散或枳術丸。
180 六問胸寬與不寬,即知氣化與不化也。如雜証初起,胸膈脹痛,肝鬱氣結也,舒肝飲。久病者,理陰煎加茯苓、白芥。若傷寒汗下後,四肢熱減,惟胸熱如火,元麥飲或陷胸湯。如熱而兼脹,大便仍結,大柴胡湯。至久病胸膈不寬,必因脾虛不能化氣,理脾滌飲。凡治諸証,方中必兼理脾,脾健則氣化,氣化則胸自寬矣。
181 七問耳聾。如初傷風寒而聾,寒在少陽經也,小柴胡湯。如無病而聾,氣閉竅也,六鬱湯加歸、芍、柴、辛、菖蒲。至久病耳聾,必屬腎虛。陰虛,左歸丸;陽虛,右歸丸,俱兼服聰明益氣湯。凡諸病兼耳聾,隨治漸聞者順。若不全應,或絕無聞,此精脫之症,不可救矣。
182 八問渴與不渴,即知里証之寒熱也。凡大渴恣飲冷水,而又腹堅便結,脈實氣壯,此陽証也,當大涼大下。若口渴仍喜熱飲,此中寒津竭也,法當溫中加生津藥。如渴不欲飲,此真陰虧而津液涸,乃口乾,非渴也,六味湯、左歸飲以壯水。亦有真陰虛而陽邪盛,口亦干渴炎燥,右歸飲加人參、澤瀉,涼服。或間進冷水,此引火歸元,從陰引陽之法也。
183 切脈要法
184 凡診脈,男左女右,病人仰手,醫者覆手,凝神指下,慎勿他思,先以中指按病人大指三寸後高骨起處,是為關脈。討定關脈,方下前後二指,前為寸,後為尺,是為三部。人長指宜疏排,人矮指宜密排,先以三指各輕於皮膚上候之,謂之浮取;略重於肌肉間候之,謂之中取;極力於筋骨下候之,謂之沉取。
185 前指於寸部三候,中指於關部三候,後指於尺部三候,三三合九,是為九候。
186 九候之中,以寸部候上焦病,關部候中焦病,尺部候下焦病,浮取以候表,沉取以候里,中取以候胃氣。各髒各腑,逐一推求,則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自了然於三指下矣。
187 脈義總論
188 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鑒也。有諸內必形諸外,故血氣盛者脈必盛,血氣衰者脈必衰。無病者脈必正,有病者脈必乖。病雖萬變不常,總以表、里、寒、熱、虛、實六字盡之。然六者之中,又以「以」:原文為「有」,從意改。虛實二字為最要。蓋表裏寒熱,無不皆有虛實。既知表裏寒熱,而複能以虛實二字決之,則千病萬病,可一以貫矣。且治病之法,無逾攻補,用攻用補,無逾虛實。欲察虛實,無逾脈息。雖脈有二十四名,主病各異,然一脈能兼諸病,而諸病之多,不出於表裏寒熱。
189 蓋表裏寒熱,悉出於脈之浮沉遲數。然浮沉遲數之綱領,惟在虛實。虛實真,則標、本、陰、陽,萬無一失。倘脈有疑似,又必兼証兼理,以測其孰主孰客、孰緩孰急,能知本末先後,即神之至也已。
190 六脈真辨
191 脈法所言,浮為表、沉為里;遲為寒,數為熱;微細為虛,弦強為實,是故然矣。然疑似中尤有真辨,不可不察。如浮雖屬表,而凡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脈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概言表。沉雖屬里,而凡表邪初感,寒束皮毛,脈不能達,脈必沉緊,是沉不可概言里。遲雖為寒,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概言寒。數雖為熱,而真熱者未必數。凡虛損之証,陰陽俱困,氣血張惶,虛甚者數必甚,是數不可概言熱。虛與微細相類,凡痛極氣閉,營衛壅滯不通,脈必伏匿,是伏不可概言虛。實與弦強相類,而真陰胃氣大虧,及陰陽關格等証,脈必豁大而弦強,是強不可概言實。凡此六脈,臨証者必反複推求,庶無誤矣。
192 浮脈體狀
193 浮脈為陽,輕取有餘,重按不足,如捻蔥葉,如水漂木,洪大芤革,皆統於此。
194 主病(凡八証)
195 浮脈為中氣虛,為陰不足,為風、為暑、為脹滿、為不食、為表熱、為喘急。
196 主治(凡七條)
197 浮大為傷風,其証惡風、自汗、面光、頭身痛、發熱、鼻塞,風傷太陽經也,宜桂枝湯。汗多不已,外無表証,玉屏風散。
198 浮緊為傷寒,其証惡寒,無汗面慘,頭身痛,腰脊強,通體發熱,寒傷太陽經也,春秋:九味羌活湯,夏:正柴胡飲,冬:麻黃湯。若衰老虛弱,而傷風傷寒,難於用散,輕以理陰煎,重以大溫中飲。
199 浮滑為宿食,其証口渴、脹滯、噯氣如敗卵,亦作頭痛發熱,但以身不痛,脈不緊,與傷寒異,宜加味調中飲,兼嘔,和胃飲;不嘔,平胃散,俱加神曲、麥芽、山楂「楂」:原文為「查」。;蛋積,加淡豆豉;脹甚,加枳實。
200 浮緩為濕滯。其証惡濕,體重,面垢,首如蒙物,身足腫,小便短。衰老者,胃苓湯治標,腎氣丸治本;少壯者,廓清飲治標,蒼術丸治本。
201 浮芤為失血。其証吐血,衄血,溺血,便血。如血在上,而寸口洪滑,血熱而逆也。一陰煎治標,六味丸治本;血在下,而尺脈洪滑,血熱走而不守也,保陰煎治標,陰八味治本。凡上下失血,六脈浮細無力,理陰煎去桂,或五陰煎、壽脾煎,以調心脾。左歸丸,去龜膠,以培真陰;兼服瑞蓮丸,以補脾土。
202 浮數為風熱。其証目赤腫痛,或膚癢發疹。俱以八味逍遙散,倍歸芍,加荊、防、薄荷、黃芩治標,六味丸治本。
203 浮洪為狂躁。其証欲狂不狂,似呆非呆,言語無倫,坐臥不寧。服蠻煎,或二陰煎治標,六味丸加紫河車末四兩,菖蒲、犀角、遠志各二兩,治本。
204 沉脈體狀
205 沉脈為陰,輕取不見,重按乃得,如石在水,如鯉臥沙。細小、隱伏、反關皆統於此。
206 主病(凡十証)
207 沉脈為寒,為水,為氣,為鬱,為停飲,為症瘕,為脹實,為厥逆,為洞洩,為陽鬱之候。
208 主治(凡六條)
209 沉細為少氣。其証不思飲食,或食不化,或吐冷飲。宜附子理中湯;兼腰膝痛,大營煎加減。
210 沉遲為痼冷。其証厥冷精寒,甚者,唇青爪黑,舌卷囊縮。宜回陽飲,或右歸飲。
211 沉滑為宿食。壯者平胃散,理氣丸;弱者溫胃飲,枳術丸;兼肩背痛,手戰不能舉箸,伏痰在脾也,二陳湯治標,茯苓丸治本。
212 沉伏為霍亂。其証腹痛吐瀉或瀉而不吐,或吐而不瀉。壯者,藿香正氣散;
213 弱者,和胃飲;手足冷,理中湯,或理陰煎,俱加附子。
214 沉數為內熱。其証便閉,便血,為淋,為崩。如下見血,保陰煎;上見火,目赤,咽痛,抽薪飲;胃火上衝,呃逆不止,安胃飲;煩熱,口渴,牙痛,失血,玉女煎。
215 沉緊為心腹小腸痛。心腹痛,手拈散;小腸痛,暖肝煎;兼寒熱頭痛,五積散;按沉雖屬里,倘暴病脈見沉緊而數,又見頭身痛,發熱,乃寒邪初感,陽為陰蔽,即俗云寒包火也。宜溫中發散,慎勿施以涼劑,致邪氣凝結。
216 遲脈體狀
217 遲脈為陰,象為不及,往來遲慢,一息三至,緩、澀、代、結,皆統於此。
218 主病(凡八証)
219 遲脈為寒,為虛,為噎膈,為中滿,為洞洩,為帶濁,為精不固,為陰盛陽虧。
220 主治(凡六條)
221 遲浮為裏氣虛。其証必內寒,不思食,或嘔惡倦怠。宜溫胃飲或理脾滌飲。
222 遲沉為表氣虛。其証必惡寒面青,肌冷,宜十全大補湯。
223 遲在兩寸為氣不化精,四君子湯;兼上氣微滯有痰,六君子湯。
224 遲在兩尺,為精不化氣,補陰益氣煎,兼右歸丸加參。
225 遲而滑大,主風痰頑痺。四物合二陳,加竹瀝、姜汁,使血行風自滅,風滅痰自消矣。
226 遲而細小,乃真陽虧弱,為諸寒之証。如寒在脾腎,冷瀉冷痢,胃關煎,兼服九氣丹;寒在脾胃,食而不化,脹滿,吞酸,嘔吐,理脾滌飲;寒在三陰,足膝冷痛,大營煎,兼三氣飲,浸酒飲之。
227 按脈來遲慢,總由元氣不足,不可用清涼攻擊,惟以右歸丸大加人參為主。
228 數脈體狀
229 數脈屬陽,象為太過。一息六至,往來越度。急、疾、緊、促,皆統於此。
230 主病(凡七証)
231 數脈為寒熱,為虛勞,為癰瘍。滑數洪數者多熱,澀數細數者多寒,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多虛損。
232 主治(凡六條)
233 寒邪初感脈緊數,當於浮脈主治第二條,參四時虛實治之。
234 虛損之脈有數者,有陰有陽。陽虛者數而無力,或兼細小。其証必虛寒,或外熱如火,而內不喜冷飲,大便亦無燥結。此真寒假熱,格陽証也,右歸飲加澤瀉,涼服,以取納氣歸腎,從陰引陽之義也。又如口舌糜腐,齦爛喉痺,六脈細數,鎮陰煎,涼服,亦同其義。陰虛者,數而弦滑,其証必多煩熱,或咳嗽失血,或自汗盜汗,或虛熱往來,或眼昏耳聾,如兼小水赤澀,六味丸。
235 無赤澀,左歸飲,左歸丸,兼服瑞蓮丸,以補脾腎。苟以數為熱,而用知柏、生地、二冬,必至脾洩而危矣。
236 瘧疾之脈有數者,其証若止作俱數,而兼弦滑,此肝邪乘脾土,有痰有食也,平胃散合二陳湯,倍加柴胡,少加青皮、草果、檳榔;或追瘧飲。若止後不數、不弦、不滑,牛膝煎或何人飲。
237 痢疾之脈有數者,有寒、有熱、有虛、有實。若煩渴身熱,小水短赤,少腹脹痛,而裏急後重,年力強壯,而形氣有餘,其脈數而洪滑有力,方為真實熱,宜涼,宜下,先進百順丸,次用痛痢飲,隨進歸芍飲,後服胃關煎。如痢初起,並日久不愈,脈數而弦澀細弱,慎勿攻之。初起而少壯者,佐關煎;日久而衰老者,胃關煎。俱間服吳茱萸丸。有脹滯,而小水赤澀,兼服胃苓湯。
238 癰瘍之脈有數者,其証身不熱而惡寒,飲食如常,或身熱而得汗不解,癰瘍之候也,服仙方活命飲。如高腫熱痛,陽症也,服濟陰湯,敷抑陽散。散漫而皮色不變,痛亦不甚,陰証也,服回陽湯,敷抑陰散。似腫非腫,半陰半陽症也,服衝和湯,敷陰陽散。凡諸癰疽,不問陰陽,總以隔蒜多灸為上,潰後,服八珍、十全。
239 胎孕之脈有數者,乃衝任氣阻,所以脈數,本非火也。當分強弱寒熱,不得概指為火,而以黃芩為聖藥。如孕婦素虛,本無所因,而腰脹腹痛見血,胎有不安,此衝任失守,胎元飲常服。因多怒多思,致肝脾多火多滯,慣常墮胎,兩關洪實,固胎煎。果因胎氣內熱,脈見洪實,胎不安者,涼胎飲。
240 按數脈諸症,凡邪盛者多數脈,虛甚者尤多數脈,則其是熱非熱。從可知矣。
241 虛脈體狀
242 虛脈舉按似有,無力無神,正氣虛也。欲辨陰陽氣血,須分遲數浮沉。凡微濡遲澀,皆統於此。
243 主病(凡四証)
244 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遲而無力,為陽虛。數而無力,為陰虛。六脈無力,為諸虛。按至骨而無,謂之無力。
245 實脈體狀
246 實脈舉按皆弦,鼓動有力,邪氣實也。欲明表、里、寒、熱,須辨浮、沉、弦、滑。凡洪、大、緊、促,皆統於此。
247 主病(凡七証)
248 浮大有力,為發熱、為癰毒。沉實有力,為脹滿、為閉結、為症瘕。洪滑有力,為實熱火邪。沉弦有力,為痛滯、寒邪。按至骨而見,謂之有力。
249 群方備載
250 補陰益氣煎  人參、熟地、山藥、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甘草、生姜
251 歸柴飲  當歸、柴胡、炙草、生姜、一方有荊芥、白芍
252 一柴胡飲  柴胡、黃芩、白芍、生地、陳皮、甘草
253 理陰煎  熟地、當歸、炮姜、肉桂、炙草
254 和胃飲  陳皮、厚樸、炮姜、炙草
255 神香散  丁香、白蔻(砂仁亦可)等分為末,姜湯下
256 蘇子降氣湯  蘇子、半夏、前胡、厚樸、橘紅、當歸、肉桂、炙草、姜引
257 二陳湯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姜、棗引
258 理中湯  人參、焦術、炮姜、炙草
259 貞元飲  熟地、當歸、炙草
260 金水六君煎  當歸、熟地、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胡桃引
261 金匱腎氣丸  熟地、棗皮、淮山、丹皮、澤瀉、桂、附、前仁、牛膝、茯苓
262 右歸飲  熟地、淮山、枸杞、杜仲、棗皮、肉桂、附子、炙草
263 右歸丸  熟地、淮山、枸杞、棗皮、菟絲、鹿膠、杜、歸、桂、附
264 左歸飲  熟地、淮山、枸杞、棗皮、茯苓、甘草
265 左歸飲  熟地、淮山、枸杞、棗皮、菟絲、龜膠、鹿膠、牛膝
266 四六君子湯  參、術、苓、草、姜、棗、引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
267 十全大補湯  參、術、苓、草、地、歸、芎、芍、黃耆、肉桂
268 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焦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炙草、姜、棗
269 壽脾煎  焦術、當歸、淮山、蓮米、人參、遠志、炮姜、棗仁、炙草
270 一陰煎  生地、熟地、白芍、麥冬、丹參、牛膝、甘草
271 六八味丸  熟地、棗皮、淮、芩、丹、澤、加桂、附名陽八味,加知柏名陰八味
272 八珍湯  參、術、芩、草、芎、歸、地芍
273 大溫中飲  熟地、當歸、人參、焦術、柴胡、麻黃、桂、姜、炙草
274 當歸六黃湯  當歸、黃耆、生地、熟地、黃連、黃芩、黃柏
275 獨歸酒  當歸三兩泡酒,加桂枝、獨活、乳沒香常服
276 大營煎  熟地、當歸、枸杞、杜仲、牛膝、肉桂、炙草
277 五苓散  豬苓、茯苓、澤瀉、焦術、肉桂
278 理脾條飲  黃芩、焦術、砂仁、半夏、白蔻、炮姜
279 加減一陰煎  生地、熟地、白芍、麥冬、知母、骨皮、甘草
280 大和中飲  陳皮、枳實、砂仁、厚樸、南查、麥芽、澤瀉
281 溫胃飲  人參、焦術、扁豆、陳皮、炮姜、當歸、甘草
282 平胃散  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姜、棗引
283 枳術丸  焦術二兩、枳實一兩、荷葉包飯,燒去荷葉為末
284 舒肝飲  炒芍、當歸、柴胡、白芥、萊菔、丹皮、炒梔、枳殼、桂心
285 元麥飲  元參、麥冬、各三兩,陽強不倒加肉桂
286 大小陷胸湯  大陷胸、硝黃、甘遂,小陷胸,半夏、黃連、瓜蔞
287 大柴胡湯  柴胡、半夏、黃芩、赤芍、枳實、大黃、姜、棗引
288 小柴胡湯  柴胡、半夏、黃芩、人參、甘草、姜、棗引
289 六○湯  香附、蒼術、川芎、炒梔、神曲、半夏
290 聰明益氣湯  黃耆、人參、焦術、當歸、橘紅、升、柴、防、菖、荊芥、草
291 桂枝湯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
292 玉屏風散  焦術、黃耆、防風、桑葉引
293 九味羌活湯  羌、防、芎、芷、生地、黃芩、蒼術、細辛、甘草、姜、棗引
294 正柴胡飲  柴胡、防風、陳皮、白芍、甘草、生姜引
295 麻黃湯  麻黃、杏仁、桂枝、甘草、一方加姜、蔥、豆豉
296 加味調中飲  二術、枳、樸、陳皮、神曲、山楂、草果、黃連、姜、草
297 胃芩湯  焦術、茯苓、豬苓、澤瀉、陳皮、厚樸、蒼術、肉桂、甘草
298 廓清飲  枳殼、厚樸、腹毛、白芥、萊菔、茯苓、澤瀉、陳皮
299 蒼術丸  茅蒼術、炒芍、故紙、厚樸、茯苓、小茴、川椒、炙草
300 保陰煎  二地、白芍、淮山、黃芩、黃柏、續斷、甘草
301 五陰煎  熟地、淮山、扁豆、人參、白芍、焦術、茯苓、五味、炙草
302 瑞蓮丸  焦術、蓮米、芡實、淮山、扁豆、廣皮、白蔻、百合、姜、甘草
303 逍遙丸  焦術、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炙草、丹皮、炒梔
304 服蠻煎  生地、白芍、麥冬、茯神、陳皮、木通、知母、石斛、丹皮、菖蒲
305 二陰煎  生地、麥冬、元參、木通、黃連、茯苓、棗仁、甘草
306 回陽飲  人參、附片、炮姜、甘草
307 理氣丸  焦術、陳、樸、麥芽、半夏、檳、曲、枳實、南星、木香、茯苓、草
308 茯苓丸  茯苓、半夏、枳殼、風化硝
309 藿香正氣散  藿香、紫蘇、桔梗、苓、夏、樸、陳、焦術、腹毛、芷、草、姜、棗
310 抽薪飲  黃芩、石斛、木通、炒梔、黃柏、枳殼、澤瀉、甘草
311 安胃飲  陳皮、南查、麥芽、木通、澤瀉、黃芩、石斛
312 玉女煎  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
313 手拈散  元胡、靈脂、草果、沒藥
314 暖肝煎  當歸、枸杞、茯苓、小茴、肉桂、台烏、沉香、生姜
315 五積散  蒼樸、姜、桂、麻黃、陳皮、枳殼、芎、芷、參、芍、桔梗、草、歸、夏
316 胃關煎  熟地、淮山、扁豆、炮姜、焦術、吳萸、炙草
317 九氣飲  熟地、姜、附、肉蔻、吳萸、補骨脂、、五味、炙草
318 三氣飲  熟地、當歸、桂、附、芩、芍、枸杞、杜仲、細辛、牛膝、芷草
319 鎮陰煎  熟地、牛膝、肉桂、附子、澤瀉、炙草、嘔加姜,虛加參
320 追瘧飲  首烏、當歸、柴胡、青皮、陳皮、半夏、甘草
321 牛膝煎  牛膝、當歸、陳皮、酒泡一夕,煎
322 何人飲  首烏、人參、當歸、陳皮、煨姜
323 百順丸  大黃一斤、牙皂一兩六錢,為丸,如綠大
324 痛痢飲  歸尾、白芍、黃連、枳殼、木香、萊服、甘草
325 歸芍飲  白芍、當歸、萊菔、枳殼、檳榔、甘草
326 佐關煎  厚樸、陳皮、淮山、扁豆、豬苓、澤瀉、乾姜、肉桂、甘草
327 吳茱萸丸  吳萸、焦術、肉桂、炮姜、神曲、川椒
328 仙方活命飲  歸尾、赤芍、山甲、銀花、乳香、沒香、防、芷、粉、貝、皂剌、草
329 濟陰湯  銀花、連翹、黃芩、黃連、炒梔、丹皮、白芍、甘草
330 抑陽散  花粉、姜、黃、白芷、赤芍,為末,茶調敷
331 抑陰散  草烏、南星、赤芍、白芷、肉桂,為末,蔥酒調敷
332 回陽湯  參、耆、歸、術、陳皮、柴胡、升麻、附片、炮姜、炙草
333 衝和湯  參、耆、歸、術、芎、芷、苓、草、乳香、沒藥、陳皮、皂剌、銀花
334 陰陽散  紫荊皮、獨活、赤芍、白芷、菖蒲、為末,蔥酒調敷
335 胎元飲  人參、焦術、熟地、當歸、白芍、杜仲、陳皮、炙草
336 固胎煎  當歸、焦術、阿膠、白芍、黃芩、砂仁、陳皮
337 涼胎飲  當歸、白芍、石斛、枳殼、生地、黃苓、伏苓、甘草
338 餘批景嶽
339 景嶽一書,每症引經義,有論症論治,述古辨古之詳而又斷以己見,從不因人成事,令人有所適從。此醫中之名家,猶詩中之李杜也。近世不知公,謂偏於溫補,不知公殆長於溫補者也,公更長於補陰以了千古未完公案。蓋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並行不悖者也,乃方書所載。補陽之方極多,而補陰者,自長沙地黃湯外,別無良方,亦千古大缺陷也。景嶽制左右歸飲,以補六味八味之不及;制理陰煎以配理中湯;制金水六君煎,以配六君子湯;制補陰益氣煎,以配補中益氣湯;又制一二陰等煎,以治陰虛有火者。於是,陰陽配合,而患陰虛一症者,始有良方調治,而無偏勝之虞。此實千古大功臣也。因書未經人批,故特表而出之。
340 或問餘曰,景嶽重陰分,丹溪亦重陰分,景嶽之不足丹溪,何也?余曰:景嶽之所重陰分者,陰中之陽也,故用藥溫。溫主春夏生長之氣,地黃、枸杞、當歸之屬是也。即陰虛有火亦不過用甘涼甘平之品,如生地、麥冬、酒芍之類是也。丹溪之所重陰分者,陰中之至陰也,故用藥寒。寒主秋冬肅殺之氣,黃柏、知母之屬是也,此不可不辨。
341 古今醫道至景嶽始全,何也?天地間,有陽即有陰,二者原並行不悖。古人著方,多在陽分,而陰分中之稱盡善者,自長沙腎氣丸外,方不多見,亦千古遺憾!況今人病陰虛者,十居七八;而其中之補陽者,十居八九。燥潤相反,陰陽誤治,如此殺人,而人罔覺,良可悲也!自景嶽出,誠有見於水為天一之源。腎為先天之本,精能化氣,陰陽互根之理,而治病制方,多重陰分,以補千古不及,觀補陣一類,可以見矣。
342 入門看病
343 病人攢眉呻吟,頭痛也;坐而紐身,腹痛也;
344 以手按心,中腕痛也;坐而身俯,腰痛也;
345 護腹如懷卵物,心痛也;搖頭以手捫腮,齒痛也;
346 坐而伏者,短氣也;籲嘆者,鬱結也;
347 言遲者,風也;行遲者,痺也;喉中漉漉有聲,痰也;
348 問之不答,聾也;問之懶答,或點頭,中氣虛也;
349 鼻塞聲重,傷風也;口鼻氣粗,外感也;口鼻氣微,內傷也;
350 又手摸心,閉目不言,心虛怔忡也;
351 不此之察,猥云據脈定証,真欺人之語也,識者再三留意焉。
352 治病要訣
353 邪之傷人,先中於表,漸入於里,病初在表,須汗之散之,使不傳經入里,則病易愈。若表邪未盡,而遽下之,外邪乘虛而入,或誤補之,內邪壅閉不出,變成壞症極多。治病務分老、幼、強、弱、新病、久病、富貴、貧苦幾等看法,藥亦幾等用法。
354 經曰: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髒。
355 傷寒傷風辨
356 傷寒無汗,傷風有汗;傷寒無涕,傷風有涕;傷寒脈緊,傷風脈緩;
357 傷寒怕寒,傷風怕風;傷寒鬱而後熱,傷風即能發熱;
358 傷寒手足微冷,傷風手足皆溫。
359 又曰:寒勝則痛,風勝必腫。
360 舌辨陰陽水枯三証
361 陰証舌黑,為少陰中寒,真陽遭其埋沒,不能熏騰津液,以致舌胎乾黑,芒刺滿口,法當驅陰救陽,陽回則津回。方用耆、術、砂、半、姜、附、故紙、肉桂。其証必目瞑嗜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惡寒,此辨陰症十六字訣。
362 陽証舌黑,為陽明火旺,爍乾津液,以致舌胎乾黑,芒刺滿口,法當驅陽救陰,陰回則津回。方用白虎承氣諸法,斟酌選用。其証必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此辨陽症十六字訣。
363 陰陽証外有水枯一証,不得其法,無由分認。舌胎灰黑,間生芒刺,動生津液,常喜茶水,飲之不多,此為真水枯竭,飲水自救,法宜六味地黃湯或八仙長壽丸。
364 傷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365 傷寒受病,由皮膚而得,風寒外感,自氣分傳入血分。瘟疫受病,由口鼻而入,邪熱內伏,自血分發出氣分,一表一里,一寒一熱,判若天壤。
366 傷寒瘟疫脈息不同辨
367 傷寒初起,左手脈盛於右手,或浮而緊,自是風寒外感,必傳入三陰,然後脈沉。
368 瘟疫初起,右手脈盛於左手,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重者脈多沉伏細澀,或一手先伏,或六脈俱無,此邪熱內壅,閉塞脈道。若認為陰脈,誤用溫補,禍不旋踵。
369 傷寒瘟疫病証不同辨
370 傷寒初起,其証但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舌上未即有胎,胸腹未即脹滿,口舌未即乾燥,四肢未即無力,精神未即困憊,氣未即臭,面未即垢,此表有病,里無病也。
371 瘟疫初起,其証亦頭痛身痛,壯熱惡寒,舌上便有白胎,胸腹便覺飽脹,口舌便覺乾燥,四肢便覺無力,精神便覺困乏,出氣便覺腐臭,面上便有垢容,此內熱怫鬱,恰似風寒,實非風寒也。病重者,往往六脈不見,四肢盡冷,此熱極似寒,陽症似陰。倘認為陰症,誤用溫補,下咽即斃。蓋外面雖屬純陰,然細察之,或舌胎黃燥,或胎黃而黑,或舌生芒刺,或胸滿腹脹,或大小便不通,或氣噴如火,或鼻如煙煤,或大便膠固,或挾熱下痢,或熱結旁流,或蓄血出斑,或唇焦口燥,或舌卷囊縮,或口鼻出血,或大便下血,或潮熱作渴,或發狂譫語,或遍身起疙瘩,或四肢腫痛,或揚手擲足,或筋惕肉瞤,或頭面俱腫,或咽喉腫痛,或煩躁不安,或不省人事,或大渴飲冷。以上等症,是熱極危極之候,見一二端,即宜大下迭下,稍緩不救。
372 傷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373 傷寒初起,只宜解表,不可攻裏,若驟用芩、連、梔、柏、大黃等藥,則風寒閉塞,反入里矣。入里之後,亦宜分別寒熱虛實治之,不可誤下。必至大便秘結,六脈沉實,舌胎黃燥,痞滿燥實悉具,方可下之,所謂傷寒下不嫌遲也。
374 瘟疫初起,只宜清里,不可散表。若誤用麻黃、桂枝、細辛、白芷、川芎、羌活、獨活,及一切發散等藥,則精血愈枯,邪熱愈熾,往往害人。治法輕者清之,用神解、清化、三黃之類;重則下之,用升降、涼膈、雙解、六一順氣之類。下後里証猶存,以承氣養榮湯再下之。里証既去,以清燥養榮湯調理之。
375 其有下後病愈,二三日前証複發者,仍照前法治之,不必疑懼。總之,瘟病從無陰証。治法,病初以解毒散結清熱導滯為主,病後以生血養陰為主,始終不可用發散溫補開胃健脾之藥。
376 陰陽表裏辨
377 陽症之表,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便清、不渴、手足溫和;
378 陽症之里,唇焦、舌燥、煩渴、掀衣、揚手、擲足、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爪甲紅活、脈浮洪數,身輕易於轉側。
379 陰症之表,無熱惡寒、面慘、息冷、手足微厥;
380 陰症之里,不渴、蜷臥、引衣自蓋、唇紫舌卷、大便滑洩、小便清白、爪甲青黑、脈沉細、身重難以轉側。
381 惟腹痛與嘔吐陰陽表裏皆有之。
382 內傷外感辨
383 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欲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
384 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
385 內傷惡寒,得暖即解;外感惡寒,烈火不除。
386 內傷惡風,不畏大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無風先畏,見風更甚。
387 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
388 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二三日,表熱傳裏,口方作渴。
389 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好睡;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
390 內傷則呼吸氣短;外感則喘促氣盛。
391 內傷手心熱;外感手背熱。
392 內傷懶言惡食,口尚知味,二便如常;外感鼻塞流涕,口不知味,小便黃赤。
393 內傷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394 若內傷誤作外感,妄發其表,損傷元氣,禍在反掌,理中十全主之。
395 如內傷外感兼症,氣虛者,補中湯,加發散藥;血虛者,四物湯,加發散
396 藥;陰虛者,理陰煎,加麻黃、柴胡;陽虛者,理中湯,加麻黃、柴胡。此法活人甚多。
397 看病歌訣
398 有病先從氣色看
399 面色光澤病易痊,赤紅如潮血虛極。
400 實火唇紅並口乾,口唇白者陽分弱。
401 鼻孔紅燥肺火炎,耳疼腎熱或君火。
402 心熱舌紅又燥煩。
403 肝肺有熱現於面,左肝右肺見兩顴。
404 面色青黑肝腎損,白主氣虛宜培元,色若黃滯脾有積。
405 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難全。
406 陽虛腹痛按即止,按之轉甚食火痰。
407 臍腹疼痛少陰証,小腹疼痛厥陰寒。
408 再看舌胎分表裏
409 紅黃有火清即安,白滑里寒溫中急,白澀裡熱黃滑寒。
410 火之深者黃多燥,胭脂舌向陰虛探。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熱在裏飲達原。
411 舌黑原來分數種,仔細觀察要心虔。
412 火極似水生芒刺,誤服熱藥喪黃泉。水極似火氣息冷,回陽救急妙如仙。
413 腎氣虛極舌胎黑,滋陰潤燥莫遲延。精液枯極舌燥黑,回陽八味妙通玄。
414 瘟疫舌黑皮自脫,先下後清自然安。惟有傷寒不易治,分辨陰陽要的端。
415 陽証心煩身惡熱,陰証聲低體畏寒。陽証氣粗兼口臭,陰証蜷臥並懶言。
416 陽証面紅思飲水,陰証面青閉目眠。七日以前若誤下,轉成漏底病難痊。
417 傷風發熱身有汗,壯熱無汗是傷寒。不思飲食定傷食,脾虛健脾自安然。
418 喜飲冷水知有火,好飲熱湯是有寒。陽虛自汗氣不足,陰虛盜汗不歸元。
419 血虛五心多內熱,氣虛時常體畏寒。陰氣衝陽耳鳴閉,陽氣限陰腹鳴弦。
420 口苦膽虛並心熱,肝經有熱口常酸,脾熱口甘胃熱淡,肺熱口辛腎熱咸。
421 腰痛宜分寒與濕,腰酸房勞不待言,色欲頭昏腰膝軟,氣虛頭暈神不全。
422 風腫皮膚多淋閉,氣腫時消又時旋,食積腫來肚腹痛,血腫皮膚赤脈纏。
423 陽水腫兮小便澀,陰水脾腎兩虛看。上腫下消宜發汗,下腫上消貴培元。
424 手陷起遲知水腫,手陷隨起氣使然。朝寬暮腫血虧損,暮寬朝腫氣虛傳。
425 脫肛不痛氣血弱,脫肛腫痛風火連。晝瘧表邪兼補氣,夜瘧補血並疏肝。
426 化痰消積更利水,虛者補之始能痊。痰熱流走瘡瘍見,痰寒凝結在胸前。
427 寒勝則痛火勝腫,風麻濕木氣滯㾓;病也。氣鬱結者胸脅痛,濕鬱周身痛不安。
428 痰鬱氣喘多脅痛,血鬱四肢無力焉。肝氣痞塞胸脅脹,脾氣不升頭昏眩。
429 中風脈浮手足暖,中氣脈沉手足寒。腹滿時痛為不足,腹滿有餘痛纏綿。
430 痛在瀉前為實積,痛在瀉後是虛元。咽痛紅腫三陽熱,咽痛不渴三陰寒。
431 病系假寒清內熱,病系假熱溫真元。胎前宜涼疏兼補,產後溫補逐瘀先。
432 真陰將亡小便絕,真陽將脫面紅鮮。陰証脫兮眸子暗,陽証脫者見鬼牽。
433 初病實熱苦寒用,病後虛熱宜甘寒。實而誤補猶堪解,虛而誤攻命難延。
434 如此望聞問的當,方才切脈細心研。
435 看婦女歌
436 女子二七天癸至,調經察脈要分明。先期而行為血熱,後期而至是寒經。
437 經來疼痛為氣滯,行後而痛氣虛真。其色黑者多實熱,淡白為虛或痰凝。
438 煙塵黃水血不足,紫色原屬風邪侵。行經之時宜慎重,若有憂鬱血必停。
439 走於腰膝多疼痛,散在四肢則不仁。停於血海生寒熱,逆上衝心患戰兢。
440 兩手尺脈皆沉伏,此病分明是閉經。肝大肺小應有子,兩尺不斷滑方真。
441 心腎俱旺知是孕,肺大肝小孕不成。左寸滑實為男脈,右尺沉滑女現形。
442 肝肺俱浮胸膈痛,兩關沉緊腹中疼。
443 看小兒歌
444 小兒有病令人憐,全仗醫生仔細觀。令人抱出光明處,先將面部用心看。
445 額屬心兮頦屬腎,左肝右肺兩腮前。鼻乃脾經為主宰,五經辨色要心虔。
446 白者氣虛黃有積,赤者為熱青主寒。鼻塞聲重傷風重,眼下青色主飲痰。
447 口唇赤白陰陽判,赤者胃熱白者寒。蟲積唇內生白點,疳音ā,中醫指小兒的腸胃病。氣鼻燥體態幹。
448 有痛啼哭總不止,有積襁褓不耐煩。抱出貪涼欲赴冷,此乃內熱使之然。
449 若是當風即畏縮,必是傷風與陰寒。鼻冷瘡疹耳冷熱,遍身發熱是風寒。
450 手足心熱口發渴,紋沉食積是真詮。若是下午手心熱,陰虛盜汗夜生煩。
451 倘若手指稍頭冷,便是驚風一例看。只有中間一指熱,小兒一定是傷寒。
452 中指微微獨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纏。複看指紋記歌訣,浮沉色氣審的端。
453 要看指紋風氣命,三關內推細心研。三關寅卯辰部位,病之吉凶在此間。
454 初起風關病無礙,氣關紋現恐纏綿。乍臨命位誠危急,射甲通關命難全。
455 指紋何故浮然樣,邪在皮膚病易蠲音ā,除去、驅出、去掉。。忽而關紋沉沉狀,已知入裡病盤旋。
456 身安脈紋紅黃色,紫脈為熱紅傷寒。青主驚風白疳疾,三關見黑命恐難。
457 傷食彎外青兼紫,脈紋彎內是風寒。腹痛紋入掌中里,色淡氣弱稟先天。
458 關紋滯澀皆因積,邪遏陰營衛氣連。食鬱中焦風熱熾,不行推蕩病何遷。
459 複診掌後關中脈,浮沉遲數審的端。七至八至為數熱,四至五至為遲寒。
460 浮脈主表病在外,沉脈主里病內潛。數脈六至腑有熱,遲脈三至主髒寒。
461 浮而有力風與熱,無力氣需宜培元。沉而有力痰食積,沉而無力氣滯間。
462 遲而有力痛難禁,遲而無力是虛寒。數而有力本實熱,無力瘡瘍恐熬煎。
463 若要分別陰陽証,氣息冷熱用手探。口中氣熱小便赤,舌黑必燥下為先。
464 氣微便清手足冷,參耆桂附妙如仙。再看胸腹堅與軟,虛實此中可細參。
465 脾胃本虛中氣弱,四君六君選用焉。此是兒科真妙訣,神而明之世稱賢。
466 陳飛霞云:小兒指教,但以浮沉分表裏,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用之不盡矣。
467 分類用藥歌
468 補氣箭耆與人參,黨參洋參北條參。雲苓焦術淮山藥,炙草桂圓白茯神。
469 下氣杏仁鐵鏽漿,鬱金蘇子甲沉香。前胡葶藶枇杷葉,萊菔瓜蔞枳實良。
470 順氣青皮陳橘皮,藿香效與木香齊。香圓香附和烏藥。柿蒂砂仁白蔻宜。
471 冷氣疼痛要肉桂。吳萸姜附胡椒配。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靈脂陽氣退。
472 破氣檳榔紫厚樸,三棱苦薤蓬莪術。姜黃萊菔花青皮,枳實寬胸同枳殼。
473 補血生熟二地黃,當歸白芍首烏良。一味丹參兼四物,河車不用又何妨。
474 涼血丹皮地骨皮,丹參生地地榆宜。龜膠鱉甲焦荊芥,犀角青篙赤芍奇。
475 止血蒲黃茜草根,茅根三七發灰靈。阿膠側柏灶心土,焦芥當歸藕節莖。
476 破血桃仁歸尾加,澤蘭蘇木紅藍花。姜黃莪術鬱金子,赤芍丹皮乾漆渣。
477 暖胃丁香與藿香,良姜草蔻炮煨姜。砂仁白蔻兼紅蔻,蓽撥胡椒效最強。
478 調脾開胃用參苓,焦術炮姜半夏陳。白蔻砂仁甘草炙,藿香堪與木香倫。
479 虛咳補肺款冬花,五味阿膠紫苑加。懷藥參芩和炙草,天冬薏苡蜜升麻。
480 實咳瀉肺用黃岑,葶藶桑皮桔梗勻。枳殼杏仁花粉配,天冬貝母馬兜鈴。
481 諸般咳嗽西防風,半夏陳皮天麥冬。蘇葉茯苓金沸草,杏仁貝母膽星同。
482 肺實喘急款冬花,兜鈴蘇子杏仁加。肺虛喘急當補氣,腎虛金匱或陽八。
483 消痰半夏膽南星,枳殼呆仁疑為「杏仁」塊茯苓。貝母瓜蔞金沸草,陳皮白芥枯黃芩。
484 退諸火熱用黃芩,心熱黃連燈竹心。肝熱柴胡並白芍,脾熱明粉同熟軍。
485 肺熱天冬桑皮效,腎熱黃柏知母臨。膽熱竹茹龍膽草,胃熱石膏花粉均。
486 大腸槐花通大海,小腸木通車前仁。膀胱滑石同萹蓄,三焦有熱梔子尊。
487 熱重羚羊犀角屑,火結硝黃效如神。
488 虛熱元參天麥冬,女貞知母骨皮同。粉丹石斛懷生地,苓術參耆任變通。
489 骨蒸勞熱用青蒿,生地骨皮鱉甲燒。知母丹皮黃柏炒,胡連更比銀柴高。
490 發汗麻黃並紫蘇,浮萍淡豉薄荷俱。升麻白芷霜蒼術,荊芥葛根蔥白須。
491 收汗黃耆酸棗仁,桂枝白芍麻黃根。烏梅牡蠣冬桑葉,浮麥山萸合四君。
492 消食山查油厚樸,麥芽香附六神曲。青皮萊菔花檳榔,枳實寬胸勝枳殼。
493 寬中枳殼與陳皮,蒼術腹毛厚樸宜。桔梗擯榔萊菔子,木香香附奏功奇。
494 膨脹擯榔厚樸宜,冬瓜皮合茯苓皮。腹毛枳實牽牛子,蘿卜頭和香附施。
495 止渴葛根與麥冬,石膏花粉烏梅宗。梨漿五味兼蚊蛤。犀角飴糖竹葉同。
496 解鬱川芎與鬱金,腹毛蒼術炒梔仁。台烏芍藥和香附,神曲擯榔合二陳。
497 大便不通用大黃,樸硝巴豆杏仁霜。油歸生地蓯蓉肉,松子麻仁鬱李強。
498 小便不通赤茯苓,豬苓澤瀉車前仁。木通滑石同瞿麥,葶藶石葦竹葉心。
499 病屬氣虛徵下陷,補中益氣最為靈。不通若是真寒閉,火藥煎湯效更神。
500 浮腫不消用木瓜,豬苓澤瀉與芫花。木通大戟同商陸,薏苡牽牛信不差。
501 嘔吐合香並二陳,丁香白蔻縮砂仁。生姜草蔻延胡索,胃熱岑連梔子勻。
502 止洩車前參術苓,豬苓澤瀉縮砂仁。建蓮肉蔻淮山藥,訶子烏梅粟殼神。
503 疾痢黃連廣木香,槐花歸芍地榆良。桃仁萊菔青皮草,枳殼檳榔薤子強。
504 瘧疾常山草菓仁,檳榔蒼術及威靈。柴胡干葛焦知母,厚樸青皮合二陳。
505 闢瘟草菓花檳榔,蒼術雄黃及大黃。蘇葉枯芩油厚樸,藿香香附降真香。
506 頭痛川芎白芷辛,天麻槁本菊花均。辛夷蒼耳蔓荊子,見証尤宜分六經。
507 頭風眩痛明天麻,獨活細辛旋覆花。白菊蘇荷荊竹瀝,辛夷萆薢效無差。
508 腹痛元胡白芍強,小茴蒼術高良姜。梔仁草蔻吳萸子,香附沉香廣木香。
509 心痛良姜及黑姜,元胡肉桂橘皮湯。靈指指,疑為「脂」沒藥焦梔子,香附檀香廣木香。
510 腰痛兔絲熟地黃,寄生續斷小茴香。胡桃杜仲川牛膝,故紙蘆巴肉桂良。
511 膝痛苡仁並木瓜,靈仙牛膝綠升麻。加皮杜仲漢防己,故紙羌防續斷加。
512 喉痛射干山豆根,連翹大力廣元參。薄荷荊芥芩連等,甘桔殭蠶燈竹心。
513 目痛羌防歸芍芎,黃芩梔子菊花同。柴胡荊芥穀精草,木賊蒺藜白木通。
514 身體風痛海風藤,防風荊芥與威靈。秦芄羌獨延胡索,狗脊桐皮桑寄生。
515 齒痛石膏北細辛,蒺藜生地與黃芩。骨皮梔子丹皮等,碎補荊防並穀精。
516 耳聾全蠍石菖蒲,木通碎補乳香扶。氣虛耳聾當補氣,腎虛滋水是良圖。
517 去風荊芥西防風,蒼耳天麻烏藥同。白菊薄荷羌獨活,殭蠶全蠍正川芎。
518 蒺藜蟬退蔓荊子,槁本蘚皮白芷充。
519 去寒宜用理中湯,白術人參炙草姜。更有吳萸真肉桂,細辛附子蜜麻黃。
520 去濕秦艽薏苡仁,木瓜蒼術西茵陳。天麻&; ="://...//_/.
521 五髒補瀉涼散
522 補心:龍眼當歸柏子仁
523 瀉心:燈草車前竹葉心
524 涼心:黃連犀角川貝母
525 散心:半夏香薷菖蒲根
526 補肝:荔枝雞肉酸棗皮
527 瀉肝:連翹白蘞龍膽奇
528 涼肝:生地側柏赤芍藥
529 散肝:蒼耳木賊並蒺藜
530 補脾:炙草西砂蔻白術
531 瀉脾:山查鬱李及神曲
532 涼脾:紫貝蘚皮薏苡仁
533 散脾:松脂排草橘紅樸
534 補肺:官燕飴糖與參耆
535 瀉肺:石葦苦杏生桑皮
536 涼肺:生地紫菀野菊花
537 散肺:麻黃蔥白紫蘚宜
538 補腎:鹿茸枸杞巴戟天
539 瀉腎:枸杞秋石並食鹽
540 涼腎:丹皮骨皮與黃柏
541 散腎:附子細辛極妙焉
542 六經引藥
543 太陽引經麻黃羌,陽明芷葛升膏勷古同「襄」,音á,輔助的意思。
544 少陽芎柴青皮等,太陰升麻葛芍蒼。
545 少陰知獨細辛桂,厥陰芎青柴萸良。
546 用藥如用兵
547 古人云: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此何以說?蓋良醫保命治病,無異於良相保王克賊,間當論之。國家無事,內安外寧,如人、天、君泰然,百體從令,元氣充實,外患不侵。倘元氣稍虧,急宜培補,如嗣主暗《說文》曰「閉門也」。引申為「愚昧,胡塗」之義。弱,宜輔弼多賢。
548 倉廩空虛,宜儲財節用,務使君明臣良,民殷國富,始無境內之憂也。設不幸而滿夷竊發,擾亂邊疆,如人偶為風寒外侵,一汗可愈。使純用補藥收斂,是謂關門逐賊,賊必深入。夫賊既深入,為良相者,必先薦賢保主,然後興兵討賊。如善醫者,必先審胃氣,然後用藥攻邪。更不幸而兵圍城下,糧絕君危,惟有保主出奔,再圖恢複。如人元氣將脫,且緩治病,而急保命,命存而病可徐圖也。蓋行軍以糧食為先,用藥以胃氣為本,軍無糧食必困,藥非胃氣不行。
549 庸醫不先固本,一意攻邪,何異姜伯約九伐中原,糧食不繼,出師未捷,而昏主饞臣反納降,於鄧艾可借鑒焉。大將討賊,內顧雖已無憂,而用兵尤貴知法,如人氣血未虧,卻病不難,不善醫者,雜亂用藥,自相矛盾,反壞胃,而引賊何異?趙括將兵,漫無紀律,反折兵而喪國乎。良醫用藥必如諸葛將兵,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心有主宰而不惑,兵有紀律而不亂,陣有變化而不拘,相天時,察地理,乘機勢,大軍對壘,奇兵埋伏,進可討賊,退可自守。雖三軍之士,性情不同,而我駕馭有法,同心克敵則一也。雖然敵難克矣,國家元氣必因此而耗傷,城池關隘或因此而崩圯。為良相者,安我人民,實我倉庫,固我封疆,所必然也。如人病後不服補藥營衛,其何以固元氣,其何以複乎?至於內傷諸症,不過三陰虧損,本無外邪入寇,善醫者,如伊尹相太甲,但使之,處仁遷義救弊,扶偏調變陰陽而已矣。何用霸功征伐,以擾我境內耶。若食積痰火,蟲瘀癰疽,諸實症,又如國有大奸,急宜剪除,不可純用王道之劑,姑息以養奸也。試觀元首股肱,君臣同歌一體,忠言良藥,救正信有同途。良相之以道事君,何異良醫之以藥療病,良醫之以切脈審症,何異良相之區畫籌謀。
550 良相之陳善闢邪,何異良醫之延年卻病。故岐伯相黃帝,即推此意以作《靈樞》,觀仲景《傷寒》,用藥如講兵法。他如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兵不在多,貴於善用,皆與醫道無二理也。籲上醫醫國,良相知醫,用藥如用兵。古人先我而言矣,保命如保主,庸醫不能識也。誠能引申觸類,舉一反三,則於醫道豈複有餘蘊哉。
URN: ctp:ws48000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