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三東昏候明帝子寶卷

《三東昏候明帝子寶卷》[View] [Edit] [History]

1
三和帝明帝子寶融《梁書柳惲傳》、《徐勉傳》,於王融皆稱其字元長.而不名。
2
梁一武帝蕭氏衍
3
父順之順之《梁書》稱順陽郡為南鄉,《南齊書》
4
順字多易為從。
5
二簡文帝武帝子綱
6
二元帝武帝子繹
7
三敬帝元帝子方智
8
陳一高祖陳氏霸先
9
二世祖高祖兄子蒨
10
父始興王道譚
11
三廢帝世祖子伯宗
12
二宣帝世祖弟頊
13
三後主宣帝子叔寶
14
北魏一道武帝拓跋氏圭上邽縣改上封。
15
二明元帝道武子嗣
16
三太武帝明元子燾
17
五文成帝太武孫
18
父景穆帝晃晃《魏書》稱慕容皝字曰元真。
19
六獻文帝文成子弘弘農郡改恆農。《魏書》稱馮弘字曰文通,石弘字曰大雅。
20
七孝文帝獻文子宏《魏書》稱崔宏字曰玄伯,苻宏字曰永道,李宏仁字曰容仁。
21
八宣武帝孝文子恪《魏書》稱慕容恪字曰元恭。
22
九孝明帝宣武子詡尉詡改名羽。
23
八孝莊帝獻文孫子攸
24
父彭城王勰
25
八前廢帝獻文孫恭
26
父廣陵王羽
27
八前廢帝太武五世孫朗
28
父章武王融
29
九出帝孝文孫脩或作循
30
父廣平王懷
31
西魏九文帝孝文孫寶炬
32
父京兆王愉
33
東魏九孝靜帝孝文孫善見
34
父清河王亶
35
北齊一神武帝高氏歡歡改為欣,《周書文帝元后傳》張歡,《北齊書張瓊傳》作張忻。
36
六世祖隱隱趙隱以字彥深行。
37
高祖泰泰北齊人稱宇文泰小字曰黑獺。
38
父樹生樹生《北史隋文帝紀》樹頹縣,《魏書地形志》作殊頹。
39
二文襄帝神武子澄
40
二文宣帝神武子洋
41
三廢帝文宣子殷殷州改趙州。
42
二孝昭帝神武子演
43
二武成帝神武子湛
44
三後主武成子緯
45
四幼主後主子恆
46
周一文帝宇文氏泰小字黑獺蕭泰以字世怡行。黑水改烏水,見《元和志》。
47
二孝閔帝文帝子覺
48
二明帝文帝子毓
49
二武帝文帝子邕《北史》鄭道邕,《周書》作鄭孝穆。
50
三宣帝武帝子贇
51
四靜帝宣帝子闡初名衍
52
隋一高祖楊氏堅
53
祖禎禎李孝貞以字元操行。
54
父忠忠兼避中字,凡中皆改為內,中書改內
55
史,中牟縣改內牟。
56
二煬帝高祖子廣一名英廣改為大,或為博,廣川縣改長河,廣武縣改雁門。
57
四恭帝煬帝孫侑
58
父元德太子
59
第七十六唐諱例
60
唐制,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故唐時避諱之法令本寬,而避諱之風尚則甚盛。武德九年,有「世及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避」之令。顯慶五年,有 「嫌名不諱,今後繕寫舊典文字,並宜使成,不須隨義改易
61
」之詔。然唐人注《史記》、《兩漢書》、《文選》,撰晉、梁、陳、北齊、周、隋、南、北八史,於唐廟諱,多所改易,古籍遂至混淆。其中一部分士夫,則雅不以廣避為然。《會要》廿三言:憲宗為太子時,王純以與同名,請改名紹,君子非之。時韋純為監察御史,獨不請改。既而下詔以陸淳為給事中,改名質。純不得已,乃上疏改名貫之。《日知錄》以為韋淳事,非,淳不為監察御史。開成元年,崔龜從奏前婺王府參軍宋昂,與御同名,十年不改,宜殿兩選。咸通十二年,侍御史
62
李谿以奏狀內訟字與廟諱音同,罰俸。谿抗疏,《職制律》諸犯嫌名不坐,免之。據此,則唐時諱法,制令甚寬。李谿既可抗疏力爭;宋昂並可十年不改。非如宋之《淳熙文書令》,廣避嫌名;清之乾隆字貫案,罪至梟首也。今唐人撰注諸史中之所以廣避者,習尚使然,實未遵貞觀、顯慶時詔令。故韓愈《諱辨》,力斥諱嫌名之非,至比之宦官宮妾。可見法令為一事,習尚又為一事也。
63
唐時避諱,有可特紀者,為缺筆之例,自唐時始。既有此例,則古籍文字,可以少所更易。故開成石經缺筆多而改字少,經典元本,賴是保存焉。
64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65
唐一高祖李氏淵淵改為泉,或為深。
66
祖虎虎虎改為獸,為武,為豹,或為彪。
67
父昞昞昞、炳、丙、秉,皆改為景。
68
太子建成建成建城縣改高安,晉城縣改晉安。
69
二太宗高祖子世民世改為代,或為系,從世之字改從云,或改從曳。民改為人,或為氓,從民之字改從氏。
70
三高宗太宗子治治改為持,為理,或為化。稚改為幼。
71
太子忠忠中郎將改旅賁郎將。
72
太子弘弘弘農縣改恆農,弘靜縣改安靜。
73
武后曌詔改為制,李重照改名重潤。
74
四中宗高宗子顯中間曾顯政殿改昭慶,顯德殿章德。
75
改名
76
四睿宗高宗子旦初名旭旦改為明,張仁亶改名仁願。
77
輪又名輪
78
五玄宗睿宗子隆基隆州改閬州,大基縣改河清。
79
六肅宗玄宗子亨初名嗣
80
升改名淩
81
又名璵又
82
名紹
83
七代宗肅宗子豫初名俶豫州改蔡川,豫章縣改鐘陵。
84
八德宗代宗子適括州改處州,括蒼改麗水。
85
九順宗德宗子誦鬥訟津改鬥競律。
86
十憲宗順宗子純初名淳淳州改睦州,淳于改姓于,韋純改名貫之,韋淳改名處厚。
87
十一穆宗憲宗子恆初名宥恆州改鎮州,恆岳改鎮岳。
88
十二敬宗穆宗子湛鄭茂湛改名茂休。
89
十二文宗穆宗子昂初名涵鄭涵改名浣,《舊唐書》作瀚。
90
十二武宗穆宗子炎初名瀍李躔字昭回,改名回,字昭度。
91
會要作澧
92
十一宣宗憲宗子忱初名怡
93
十二懿宗宣宗子漼初名溫
94
十三僖宗懿宗子儇初名儼
95
十三昭宗懿宗子曄初名傑
96
又名敏
97
十四哀帝昭宗子柷應作祝
98
初名祚
99
第七十七五代諱例
100
五代承唐之後,諱例仍嚴。讀《舊唐書哀帝紀》:「天佑二年七月敕,全忠請鑄河中、晉、絳諸縣印,縣名內有城字,並落下,如密、鄭、絳、蒲例,單名為文。九月又敕,武成王廟宜改為武明王。」十月十一月以後,又敕改凡有成、城、信等字縣名。其時朱全忠尚未稱帝也,而其祖若父之名,已不可犯如此。稱帝而後,又以己名全忠,為唐所賜,且異帝王之稱,特下令改名晃,其舊名不得迴避。不然,則終梁之世,圖書金石,無誠無信,復無忠也。歷唐、晉、漢,皆出異族,諱法稍寬,至周而又密。《五代會要》四載:「後唐天成三年詔曰:本朝列聖及新追四廟諱,近日章奏,偏傍文字,皆闕點畫。凡當出諱,止避正呼,若回避於偏傍,則虧缺於文字。此後凡廟諱但避正文,其偏傍文字,不必減少點畫」云。同時十國有諱者,並附如後:
101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102
梁一太祖朱氏晃本名溫
103
唐賜名全忠
104
曾祖茂琳茂琳茂州改漢州,慕化縣改歸化,
105
戊改為武。
106
祖信信信都縣改堯都。
107
父誠誠成德軍改武順,城門郎改門局郎,城隍改牆隍。
108
二末帝太祖子瑱初名友
109
貞又名鍠
110
唐一莊宗唐賜李氏存勖
111
祖國昌國昌孝昌縣改孝感,昌樂縣改南樂。
112
父克用
113
一明宗莊宗宗屬亶初名嗣
114
115
楊檀賜名光遠。
116
曾祖敖敖鄭遨以字雲叟行。
117
二閔帝明宗子從厚
118
三末帝明宗養子從珂
119
晉一高祖石氏敬瑭竟陵縣改景陵,唐改姓陶,錢唐縣改錢江,行唐縣改永昌,福唐縣改南台。
120
父紹雍
121
二少帝高祖從子重貴
122
父敬儒
123
漢一高祖劉氏暠本名知遠魚崇遠改名崇諒,折從遠改名從阮,趙遠以字上交行。
124
二隱帝高祖子承祐佑
125
當作祜
126
周一太祖郭氏威張彥威改名彥成,李洪威改名洪義,
127
馬令威改名令琮,郭彥威改名彥欽。
128
高祖璟璟南唐李璟改名景。
129
曾祖諶
130
祖蘊
131
父簡簡孫方簡改名方諫,王易簡止名易。
132
二世宗太祖養子榮李榮改名筠。
133
本姓柴
134
三恭帝世宗子宗訓向訓改名拱,張從訓改名崇詁。
135
十國諱例
136
國名姓名舉例
137
吳楊行密滁人呼荇溪曰菱溪,揚州人呼蜜曰蜂糖。
138
父怤御史大夫改大憲,又作大卿。
139
後蜀孟知祥《蜀石刻詩經》殘本知字不避。
140
祖察《蜀石刻詩經》殘本察字缺末三筆。
141
父道《蜀石刻詩經》殘本道字不避。
142
吳越錢鏐元金履祥先世本劉氏,改為金。
143
子元瓘
144
孫弘佐凡官名左者悉改為上。
145
閩王審知閩人沈姓去水為尤。
146
第七十八宋諱例
147
宋人避諱之例最嚴。《容齋三筆》十一云:「本朝尚文之習大盛,故禮官討論,每欲其多,廟諱遂有五十字者。舉場試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方州科舉尤甚,此風殆不可革。」《宋史》一○八《禮志》言:「紹熙元年四月,詔今後臣庶命名,並不許犯祧廟正諱,如名字見有犯者,並合改易。」此已祧之諱仍不許犯也。「嘉定十三年十月,司農寺丞岳珂言:國朝之制,祖宗舊諱二字者,皆著令不許並用。既而禮寺討論,所有舊諱,若二字連用,並合迴避。」此舊諱仍不許犯也。《樓鑰傳》言:「鑰試南宮策,偶犯舊諱,知貢舉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故今所傳宋《紹定禮部韻略》,卷首猶載淳熙、紹熙時應避舊諱及諸帝嫌名,真有過五十字以外者,此實空前絕後之例也。特附載之,以備參考。
148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149
宋一太祖趙氏匡胤匡改為正,為輔,為規,或為糾,為光,為康。匡國軍改定國,匡城縣改鶴丘。胤改為裔,胤山縣改平蜀,呂餘慶名胤,以字行。
150
始祖玄朗玄朗玄改為元,或為真。玄鳥改鳦鳥,玄武縣改中江。朗改為明,朗山縣改確山。
151
遠祖軒轅
152
高祖眺
153
曾祖珽珽《唐書》姚珽,缺筆誤作姚班。
154
祖敬敬敬改為恭,為嚴,為欽,或為景。
155
鏡改為鑒,或為照。敬州改梅州,王居敬改居安。
156
父弘殷弘殷弘改為洪,殷改為商,為湯。弘農縣改恆農,殷城縣改商城,錢俶本名弘
157
俶,趙文度本名弘。
158
一太宗太祖弟炅初名匡義改為毅,義興縣改宜興,富義監乂又名光改富順,楊美本名光美,祁廷訓本名義廷義。
159
二真宗太宗子恆初名德恆改為常,恆山改鎮山,恆農縣改虢昌改元休略,畢士安本名士元。
160
又改元侃
161
三仁宗真宗子禎初名受禎改為真,為祥,貞改為正,禎州改益惠州,永貞縣改永昌,謚文貞者稱文正。
162
四英宗仁宗從子曙初名宗曙改為曉,為旭,樹改為木,署改為實院,簽署改簽書,都部署改都總管。
163
張孜初名茂實。
164
父濮安懿王允讓允讓讓改為遜,或為避。
165
五神宗英宗子頊初名仲頊改為玉,勖改為勉。旭川縣改榮德,針李遵勖撰《天聖廣燈錄》,《宋藝文志》去勖字。
166
六哲宗神宗子煦初名佣
167
六徽宗神宗子佶
168
七欽宗徽宗子桓初名亶桓改為亙,為威,或為魋。齊桓公改又名烜威公,桓魋改威魋。
169
南宋七高宗徽宗子構姤改為遇,勾當改乾當,管勾改管幹。
170
八孝宗太祖七世孫窅初名伯慎改為謹,慎縣改梁縣。
171
琮更名璦
172
又名瑋
173
父秀王偁
174
九光宗孝宗子惇敦改為崇,或為孝。蔡惇撰《祖宗官制舊典》,《宋藝文志》稱其字為蔡元道。
175
十寧宗光宗子擴
176
十一理宗太祖十世孫昀初名貴筠州改瑞州,李伯玉初名誠。
177
178
父榮王希瓐
179
十二度宗理宗從子禥初名孟
180
啟又名孜
181
父嗣榮王與芮
182
十三恭宗度宗子
183
附:淳熙重修文書式據《紹定禮部韻略》
184
玄胡涓切懸縣泫訇胘眩狷等二十字。
185
朗盧黨切悢烺狼閬浪等二十字。
186
匡去王切筐眶恇劻迋等十八字。
187
胤羊晉切酳靷引等十七字。
188
炅古迥切熲炯耿扃憬等十六字。
189
恆胡登切峘姮等四字。
190
禎陟盈切楨貞偵征旌症等十三字。
191
曙常恕切署抒藷薯樹殊遇切豎澎贖屬等二十六字。
192
頊呼玉切旭勖等七字。
193
煦籲句切昫酗休呴咻等十三字。
194
佶極乞切姞郅鮚吉其吉切咭等十一字。
195
桓胡官切完丸院洹汍紈綄芄莞萑鸛莧狟皖垣等四十九字。
196
古候切遘媾覯購冓篝韝姤詬逅鴝句雊鉤岣榖彀構夠等五十五字。
197
窅時認切慎蜃等九字。
198
敦都昆切敦墩邨鶉錞等二十四字。內鶉錞二字並係殊倫切,與淳字同音,不合回避。若作都昆切,即係與今廟諱同音。合各從經傳子史音義避用。
199
擴闊鑊切廓郭鞹鞟等十七字。
200
昀俞倫切勻畇馴巡尚書巡守徐邈讀等七字。
201
紹熙重修文書令
202
諸犯聖祖名、廟諱、舊諱、舊諱內貳字者連用為犯,若文雖連,而意不相屬者非。御名,改避。餘字謂式所有者有他音,謂如角徵之類及經傳子史有兩音者,許通用,謂如金作贖刑,其贖字一作石欲切之類。正字皆避之。若書籍及傳錄舊事者,為字不成,御名易以他字。
203
諸犯濮安懿王諱者,改避。若書籍及傳錄舊事者,皆為字不成,其在真宗皇帝謚號內者,不避,應奏者以黃紙覆之。按真宗謚號,有讓德二字。諸文書不得指斥援引黃帝名,經史舊文則不避。如用從車從干,冠以帝字,或繼以后字,合行迴避。自餘如軒冕、軒輊、轘轅、車轅之類,即不合回避。
204
第七十九遼金諱例
205
遼金起自朔漠,其始本無文字,無所謂避諱。《遼史文學傳》,重熙十三年蕭韓家奴上疏,謂:
206
「天皇帝之考夷離堇的魯,猶以名呼。」其不避諱可知也。既占河朔,始習漢文,兼用漢文名字。《廿二史劄記》廿八謂:「金一人二名,其國語之名,便於彼此相呼;漢名則用之詔令章奏。其避諱之法,則專避漢名,而國語之名不避,蓋國語本有音無正字也。」然漢名之俗,遼亦有之,不過金自滅遼而後,與宋人接觸頻繁,適當宋人避諱極盛之時,故金亦受其熏染,其避
207
諱遂比遼為盛。《大金集禮》廿三載:「大定九年正月省奏,檢討到《唐會要》云:古不諱嫌名,後世廣避,故諱同音。今御名同音,已經頒降餘救切二十八字,合回避。」所謂餘救切者,世宗初名袖也。然此猶為御名同音及漢名。據《金史章宗紀》:泰和元年三月,乃并避始祖以下廟諱小字。七月,又禁廟諱同音字。《孫即康傳》:「泰和六年,上問即康,睿宗諱改作崇字,其下卻有本字全體。
208
即康乃擬熙宗諱亶字從從旦;睿宗諱宗字從未、堯字從垚;世宗諱雍字從系;
209
顯宗諱允字斜書。」自此不勝曲避矣。不意宋人避諱之毒,乃中於金人。下表所列,限於漢名,其國語之名從略。遼疏而金密,亦可於二表見之。金蓋於諸帝之外,并避其所出也。
210
世次帝號所出漢名舉例
211
遼一太祖耶律氏億宋慶歷三年賀國主生辰使丁億,更名意。
212
二太宗太祖子德光改晉天雄軍節度范延光為範延廣,改光祿大夫為崇祿。
213
三世宗太祖孫阮
214
父義宗倍
215
三穆宗太宗子璟
216
四景宗世宗子賢宋慶歷三年賀國母正旦使李維賢,更名寶臣。
217
五聖宗景宗子隆緒
218
六興宗聖宗子宗真改女真為女直。
219
七道宗興宗子洪基宋明道元年賀國母生辰使王德基,《遼史》作王德本。
220
九天祚帝道宗孫延禧改興宗重熙年號為重和,姚景禧改名景行。
221
父順宗浚
222
金一太祖完顏氏旻宋紹興十二年,改岷州為西和州。
223
一太宗太祖弟晟
224
三熙宗太祖孫亶
225
父徽宗宗峻宗峻皇統八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史》誤作避宗雋改。
226
三海陵太祖孫亮
227
父遼王宗乾
228
太子光英光英改鷹坊為馴鷙坊,改英國為壽國,應國為杞國。
229
三世宗太祖孫雍初名袖改雍丘縣為杞縣,雍國為唐國。
230
父睿宗宗堯初宗堯改宗氏為姬氏,宗州為瑞州,宗安縣名宗輔為瑞安,宗國為萊國。
231
五章宗世宗孫璟張燝改名煒,改景州為觀州,改景國為鄒國。
232
父顯宗允恭允恭衛紹王允濟更名永濟,尹安石改姓師,侯師尹改名摯。恭改為敬,宗室思恭改名思敬,白彥恭改名彥敬,改共城縣為河平,龔縣為寧陽,武功縣為武亭。
233
四衛紹王世宗子永濟改永興縣為德興,永濟縣為豐閏,濟國為遂國,張永改名特立,《中州集》閻詠改名長言。
234
五宣宗世宗孫珣改郇國為管國,梁詢誼改名持勝。
235
父顯宗允恭
236
太子守忠守忠張行忠改名行信。
237
六哀宗宣宗子守緒初賈守謙改名益謙。
238
名守禮
239
第八十元諱例
240
避諱之繁,至宋金而極,至元則反之。《廿二史劄記》廿九有元帝後皆不諱名一條。一部《元史》,惟《程鉅夫傳》言:「鉅夫名文海,避武宗廟諱,以字行。」餘無所見。鉅夫蓋生宋世,猶習宋人之遺風,其實元制不全用御名不避也。元武宗名海山,武宗時以海名者至多,試檢《武宗紀》已得七人:
241
一、海都叛王凡八見
242
二、朵兒朵海太傅
243
三、塔刺海中書右丞相凡十五見
244
四、塔海中書右丞凡三見
245
五、塔失海牙江浙行省河南省平章政事凡三見
246
六、火失海牙儀鳳司大使
247
七、海刺孫平章政事
248
其官名之有海字者四:
249
一、稱海等處宣慰司都元帥。
250
二、海口屯儲親軍都指揮使司。
251
三、稱海也可扎魯忽赤。
252
四、海外諸蕃宣慰使都元帥,領海道運糧都漕運萬戶府事。
253
其他地名及章奏之有海字者,如:靖海縣、寧海州凡二見、海潛凡四見、海道凡三見、海東、海賊、海口、海舶、下海、海外諸國等,不一而足,皆見於《武宗紀》。武宗即位詔,開始即有「以文德洽海內」之言,何曾有諱海之事。《元史曹元用傳》:「武宗時,元用遷禮部主事,時累朝皇后既崩者,猶以名稱,而未有謚號。元用言後為天下母,豈可直稱其名。」則當時帝后之不諱名可知也。
254
唯《元典章》廿八載至元三年表章回避字樣,凡一百六十餘字。是時去宋之滅,尚十有餘年,此等字樣,必沿自金人,非元人所創。觀其所記注,有「某字係舊式」,「某字近用不駁」之文,則其來歷必非一朝。元初諸帝不習漢文,安知有忌諱!
255
《元典章》廿八又載:「延佑元年十一月,行省准中書省咨,科舉事件,送禮部約會翰林院官議得:稱賀表章,元禁字樣太繁,今擬除全用御名廟諱不考外,顯然凶惡字樣,理宜迴避。至於休祥極化等字,不須迴避。都省請依上施行。」
256
又:「延祐三年八月,中書省札付,禮部呈翰林國史院議得:表章格式,除御名廟諱,必合迴避,其餘字樣,似難定擬。都省仰欽依施行。」此則延祐設科以後,效宋金人之所為。其定制亦只限於全用御名廟諱。若程文海與武宗之名僅同一字,當然可不避。且元帝名皆譯音,又不如遼金諸帝之兼有漢名,故元世文書上避諱之例甚少也。
257
第八十一明諱例
258
明承元後,避諱之法亦甚疏。據《明史》,隨從太祖諸人,有丁玉初名國珍,吳良初名國興,吳禎初名國寶,胡美初名廷瑞。《胡美傳》云:「避太祖字易名。」然終明之世,太祖名字,並未嘗避。
259
沈德符於萬曆間撰《野獲編》,其卷一云:「古帝王避諱甚嚴,本朝則有極異者。如懿文太子,既有謚號,少帝仍名允炆。建文年號,音同御名,舉朝稱之凡四年。建文二子,長名文奎,次曰文圭,其音又與炆字無少異,其後章謚號,又犯太祖御諱,抑更異矣。」
260
《野獲編補遺》二又云:「避諱一事,本朝最輕。如太祖御諱下一字,當時即不避。宣宗英宗廟諱下一字,與憲宗舊名新名下一字,士民至今用之。」又《補遺》三:「今禁城北門名厚載,二字俱犯世宗穆宗廟諱上一字。今上皇貴妃鄭氏所居宮曰翊坤宮,上一字即今上御名。而內外所稱,章疏所列,俱公然直呼,恬不為怪,亦無一人議及之。」
261
按明律雖有上書奏事犯諱之條,然二字止犯一字者不坐。明諸帝多以二字為名,故不諱也。
262
《野獲編》十三又言:「謚以易名,惟金尚書忠謚忠烈。其後林文俊乃謚文修,陳文德亦謚文恭。若洪熙元年,英國公張輔,其勳號有輔運二字。宣德二年,后父孫忠,其勳號有宣忠二字。隆慶初,給新建伯王守仁誥券,勳號亦有守正二字,則以二名不偏諱也。」
263
萬歷而後,避諱之法稍密。故明季刻本書籍,常多作嘗,洛多作雒,校多作較,由字亦有缺末筆者。
264
《日知錄》廿三言:「崇禎三年,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廟諱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又言:「崇禎二年,兵部主客司主事賀烺,以避皇太子名,改名世壽。而光宗為太子,河南府洛陽縣及商州洛南縣,並未嘗改。」據此,則明諱之嚴,實起於天啟崇禎之世。
265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266
明一太祖朱氏元璋字國瑞胡廷瑞易名胡美。
267
父世珍
268
三惠帝太祖孫允炆
269
二成祖太祖子棣改滄州之無棣曰慶雲,樂安州之無棣曰海豐。
270
三仁宗成祖子高熾
271
四宣宗仁宗子瞻基
272
五英宗宣宗子祁鎮正統丁卯,山西鄉試經題「維周之楨」,犯楚王諱,考官罰俸。
273
五代宗宣宗子祁鈺
274
六憲宗英宗子見深初名見淩
275
七孝宗憲宗子佑樘
276
八武宗孝宗子厚照
277
八世宗憲宗孫厚熜張璁正德十六年登第,嘉靖十年始避嫌改名孚敬。
278
父佑杬
279
九穆宗世宗子載垕
280
十神宗穆宗子翊鈞鈞州改名禹州。
281
十一光宗神宗子常洛常作嘗,洛作雒。
282
十二熹宗光宗子由校校作較。
283
十二毅宗光宗子由檢檢作簡。
284
第八十二清諱例
285
清之入據中原,與拓跋耶律完顏諸氏同。明人譯其景祖曰教場,或曰叫場,清人自書曰覺昌;明人譯其顯祖曰他失,清人自書曰塔克世;明人譯其太祖曰奴兒哈赤,清人自書曰努爾哈赤。譯音無定字,無所庸其諱也。入關久,始效宋明人避諱。清之避諱,自康熙帝之漢名玄燁始,康熙以前不避也。雍乾之世,避諱至嚴,當時文字獄中,至以詩文筆記之對於廟諱御名,有無敬避,為順逆憑証。乾隆四十二年,江西舉人王錫侯字貫案,即因凡例中列康雍兩朝廟諱及乾隆御名,未將其字分折,如所云「上一字從弓從厶,下一字從厤從日」者,固已照例缺筆矣;又因廟諱御名,列在孔子諱後,以此大遭乾隆之忌,遽興大獄焉。當時上諭有曰:「閱其進到之書,第一本敘文後凡例,竟將聖祖世宗廟諱及朕御名字樣開列,深堪髮指。此實大逆不法,為從來未有之事,罪不容誅,即應照大逆律問擬,以申國法而快人心。」以諱殺戮多人,真「從來未有之事」。
286
惲敬大雲山房雜記》二乃云:「陳弘謀乾隆三十二年三月授東閣大學士,始奏請將原名改用宏字。前此揚歷數十年,一切奏折書名,均與御名上一字同。」以此見清朝之寬大。俞樾《茶香室續鈔》八謂:「御名無不避之理。前此當已改寫宏字,惟部冊尚未追改,至授東閣大學士,始請將部冊改作宏字耳。」俞說是也。
287
乾隆時,不特清朝廟諱有禁,李廌濟南集》有「漢徹方秦政」之句;《北史文苑傳敘》有「頡頏漢徹」之句,館臣亦遭痛斥,飭令改為漢武。並將此諭載之《四庫提要》卷首,使天下知皇帝之尊,百世下猶可為厲也。道咸而後,諱例漸寬。前此二名皆諱,道光後上一字與親王同者不諱。今故宮中門號有寧字者,當時亦未盡改易,蓋國力至此已衰矣。
288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289
清一世祖愛新覺羅氏福臨第二子名福全,其始固無所謂避諱。
290
二聖祖世祖子玄燁以元煜字代,稱范曄為範蔚宗,玄武門改神武。
291
三世宗聖祖子胤禛胤以允字代,明史張佳允、申佳允、
292
堵允錫,進士題名碑本作胤。改王士禛為士正,又改士禎。
293
四高宗世宗子弘曆以宏歷字代,改明弘治年號為宏治,改時憲曆為時憲書。
294
太子永璉永璉《論語》「瑚璉也」,試場不以命題。
295
五仁宗高宗子顒琰初名永琰簡明目錄改宋俞琰為俞琬。
296
《韻目》上聲二十八琰改為儉。
297
六宣宗仁宗子旻寧初名綿寧寧以甯代。
298
七文宗宣宗子奕
299
八穆宗文宗子載淳淳寫作湻。
300
八德宗宣宗孫載湉
301
父醇賢親王奕譞
302
九末帝宣宗曾孫溥儀唐紹儀改名紹怡,後複之。
303
父醇親王載灃
304 徵引書目略
305 廿四史廿二史考異三史拾遺
306 諸史拾遺廿二史箚記十七史商榷
307 荀悅漢紀通鑒通鑒稽古錄
308 續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史通
309 新唐書糾繆金史詳校東都事略
310 十國春秋華陽國志鄴中記
311 蜀檮杌齊乘元和郡縣志
312 元豐九域志嘉泰會稽志輿地紀勝
313 孫慶瑜豐潤縣記雍正江西通志通典
314 唐律疏議唐會要五代會要
315 通志通考禮部韻略
316 大金集禮元典章崇文總目
317 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東觀餘論
318 四庫提要四庫全書考証元和姓纂
319 黃本驥避諱錄韓柳年譜帝王廟謚年諱譜
320 文獻征存錄姓氏辯誤說文
321 說文系傳佩觿唐石經
322 宋高宗御書石經蜀石經隸釋
323 石刻鋪敘集古錄跋尾寶刻類編
324 金石文字記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金石萃編
325 金石屑鄰蘇老人手書題跋方言疏証
326 蔡邕獨斷崔豹古今注經典釋文
327 李涪刊誤兼明書夢溪筆談
328 容齋隨筆示兒編野客叢書
329 能改齋漫錄老學庵筆記疑耀
330 日知錄十駕齋養新錄讀書記疑
331 雪堂校刊群書敘錄揮麈前錄雞肋篇
332 游宦紀聞梁溪漫志聞見後錄
333 桯史齊東野語至正直記
334 野獲編大雲山房雜記茶香室續鈔
335 老子莊子荀子
336 淮南子顏氏家訓元經
337 中說朱子四書集注本草綱目
338 藝文類聚冊府元龜韓昌黎集
339 柳河東集範文正公集司馬光文集
340 濟南集渭南文集曝書亭集
341 鮚埼亭集潛研堂文集文選
342 文館詞林唐文粹文苑英華
343 全唐文東華錄南宋雜事詩
URN: ctp:ws48570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