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之三十六 滞下门

《卷之三十六 滞下门》[View] [Edit] [History]

1 病机
2 夫滞下者,古之义;曰痢疾者,今之名。《内经》曰:溲当有涩字。而便脓血,言病机也。知气行而血止也。言治法也。又曰:诸下痢皆属于湿。又曰:下痢稠粘,皆属于火。又曰:下痢脓血滞下,皆热证实证也。
3 《三因》陈氏云:痢疾有从外感而得者,须分六气之异。外既受伤,肠胃结郁,遂成赤白等证,当从其气血虚实以调之。有因脏气发动干犯肠胃而得者,须察其何脏相乘,以平治之。有因饮食失节而得者,则又审其何物所伤以消克之。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诚不越乎是三者,但其受病之后,肠胃怫郁,脓血稠粘,里急后重。诸方虽有寒热虚实之论,刘河间则以为热,《内经》亦以热多而寒少。学人当察其脉证,随变而药之,庶万全也。
4 病机
5 戴氏云:痢疾之源,皆由肠胃所受饮食之积,馀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秽,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大行,相火司令,又以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证作矣。
6 病机
7 夫泻痢不分,两证混言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泻者,水谷湿热之象也。滞下者,垢秽之物同于湿热而成。治分两歧,而药亦异。若淡渗之剂,功能散利水道,浊流得快,使泻自止。此有无之形,岂可与滞下混同论治,而用导滞可乎?其下利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胃气。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鱼脑,或如豆汁,或便白脓,或下纯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若此者,岂可与混同论治,而用淡渗利之可乎?
8 病机
9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为寒者,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内果菜,湿热甚则自化腐烂,溃发而为脓血也。其热为赤,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肺金故也。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谓燥金之化也。
10 然诸泻痢皆兼于湿,今反言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结而又湿至于否,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
11 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盛于肠胃而同为痢乎?如热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乎?其热之伤于气分属肺金,故色白也;其热之伤于血分属心火,故赤也。脾为黄,肝为青,肾为黑,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其标也。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
12 大法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利白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
13 病机
14 《机要》云:里急后重,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用木香、槟榔以宣通其气。《原病式》云:里急后重,窘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玉机微羲》云:夫里急后重,其证不一。有因火热者,所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气滞,此大肠经气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有因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虚者,所谓虚坐努责是也。治法火热者寒之清之,气滞者和之,积滞者去之,气虚而降者升举之,血虚者补养之,宜各察其所因也。
15 病机
16 《机要》云:腹痛者和之,如发热恶寒,腹不痛,药加黄芩为主,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玉机微义》云:泄利腹痛,其证甚多。有因内气结滞,有因积滞,有因寒热,有因血虚,亦宜察脉随证调理,惟和之一字可总言之。若加当归、芍药,惟血虚可用。
17 病机
18 痢疾而呕吐呃逆者,《机要》以为胃气不和,此特其一也。《玉机》云:有因胃火阴火上冲,有因胃虚积滞所致。丹溪亦以为气自下冲上,属火之象。滞下之久而见此证,多是阴火所乘,阳虚阴脱,不相既济,为难治。
19 病机
20 《玉机微义》云:禁口利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禁口之证,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
21 病机
22 《良方》云:有一方一家大小传染,所痢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须当察运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当先视其虚实,兼运气而施治,斯为两全而当矣。
23 病机
24 《巢氏病源》云: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25 病机
26 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浓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27 病机
28 《病源》:谷道虫者,由胃弱肠虚而蛲虫下乘之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之内一虫也,在于肠间。若腑脏气实,则虫不妄动;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虫状极细,形如蜗虫;重者侵蚀肛门而疮烂也。
29 脉候
30 《内经》曰: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又曰: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31 肠之候,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藏期之。又曰:阴阳虚脱肠 死,泄而脱血,脉沉微,手足逆,皆难治。
32 《脉经》曰: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大发热者死。又肠 筋挛脉细小安静者生,浮大坚者死。
33 严氏曰:凡下痢之脉微小者生,浮洪者难治。肠 下脓血,滑软者生,弦急者死。
34 仲景云:下痢脉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脉不出者死。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痢脉微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脉紧未愈。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下痢脉微迟,痛未止,宜温之。
35 治法
36 夫痢疾滞下,实由湿热郁久,食积停滞,而后滞下之疾作焉。初须通因通用之法,以涤去肠胃积滞,然后调和胃气,则可愈矣。若不疏涤,便欲止之,虽愈必发。此其所以为休息痢者是也。
37 治法
38 痢疾初起须去邪,久而虚者必是滑脱下陷,须提升涩脱,方可愈也。若初疏涤过而邪气尚未尽除,脉犹弦急,其人壮健,须再下之。
39 治法
40 《原病武》云:或曰:白痢既非寒病,何故服辛热之药亦有愈者邪?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此特其一端也。甚至先曾通泻,或因凉药太多,气虚下陷,脉微沉细,四肢厥冷,即宜温补,升阳益胃汤、乾姜理中汤之属是也。夫治初痢者,当以苦寒治之,或略加辛药佐之则可。盖辛能发散开郁,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
41 至云概不可用热药,亦非治法通变之精妙也。故曰:治痢温补,要合时宜。
42 治法
43 《机要》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剂竭之。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如大承气汤加滑石之类是也。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如通涤太过,脾胃虚寒,脉微发厥,以理中汤加吴茱萸、木香之属。风邪内结,宜汗之; 溏而痢,宜温之。又云:在外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下陷者举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云: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之谓也。
44 《秘藏》云:假令伤寒,饮食 胀,满而飧泄者,宜温热之剂以消导之。伤湿热之物,而成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收之。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胜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除之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泻肠鸣,无力不及粘衣,其脉弦细而弱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至圊而不能便,其脉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45 治法
46 仲景云: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等汤。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局方》用砒、丹、巴、 ,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滞积,气虽行而毒瓦斯留连。纵有劫病之效,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伤之患乎?久而可用温药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涩药为佐,甚非理也。
47 故云:通剂宜早,温涩宜迟。此因时制宜之妙用也。
48 凡先泻而后痢者,逆也。又复通之而不已者,虚也。脉微迟者,宜温补;脉弦数者,为逆主死。
49 腹痛,以白芍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者加桂,恶热者加柏皮。腹痛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以苦梗发之,后用痢药。
50 初痢腹痛,切不可骤用温药补药,姜、桂、参、术之属,惟久痢气虚胃弱而后用之可也。
51 后重者,乃积与气堕下之故,兼升兼消,尤当和气,木香槟榔丸、保和丸之类。
52 身热挟外感不恶寒者,用小柴胡去人参;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之,以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煎服。
53 发热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兼升药温脾药。
54 温热为痢不渴者,建中汤加苍术、茯苓,煎下保和丸。
55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而缓,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饮送下保和丸。
56 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痢下,胃苓汤送下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胀痛,后重,脉弦紧,平胃散加芍药、官桂、葛根、白术、茯苓,煎下保和丸。气虚面色萎黄,或枯白色,人瘦弱,痢频并痛,后重不食,脉微细或微汗时出,黄 建中汤。
57 肛门痛,因热留于下也,木香、槟榔、芩、连加炒乾姜。仲景治肛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若病久身冷自汗,脉沉细,宜温之。理中汤是也。初病身热,脉洪大,宜清之。
58 黄芩芍药汤是也。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有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
59 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甚有阳虚阴脱不能固,阵阵自下血,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稍迟之则死。
60 下痢久而气血大虚,腹痛频并,后重不食,或产后得此证,用四君子汤加当归、陈皮、糯米煎服。
61 痢疾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证,用桃仁细研及滑石行之。
62 下痢红多身热,益元散加木通陈皮炒芍药白术汤送下保和丸、香连丸之属。
63 下痢白多者,用芍药白术陈皮甘草汤送下香连丸。
64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有如五色之相染,当先通利之。此迎而夺之之义也。如虚者须审之。
65 凡痢疾已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汤,下固肠丸三四十粒。此丸性燥,有去湿实肠之功。若积滞未尽者,不可遽用。
66 痢后糟粕未尽,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者,以白术、陈皮二味煎服和之自安。
67 如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芍药、生地黄,佐之以桃仁泥,和之以陈皮,血生自安。
68 如力倦气少,脾胃虚而恶食,此为挟虚证,用四君子汤加当、芍补之,虚回而利自止。
69 凡痢疾之证,要审患人体气浓薄,曾无通泻,及用攻积苦寒之药多寡,诊其脉有力无力,及正气邪气有馀不足,对证施治,未为弗效也。今医治痢,峻用下剂及苦寒破滞太过,鲜不以为后艰,况年高与体弱者,遂致元气虚陷,反不能支。胃气既虚,其痢益甚。有脉微阳气下陷入阴中,则脱血阵阵而下者,医尚谓为血痢不已,仍用苦寒,寝至脉绝,四肢厥逆而死者,曷可胜纪?且今世之人患痢疾者,多有脾胃先虚而后积滞,通滞下剂亦惟酌量斯可矣。稍有过之,遂至虚脱,难收桑榆之效,盖有由焉。
70 久痢体虚气弱,滑脱而痢不止,徒知以涩药止之,诃子、豆蔻、粟壳、白矾、牡蛎固皆用之,亦有不止。殊不知元气下陷,当用升提补气,如参、 、升麻、陈皮、沉香,佐之以收涩之药,自然奏效。甚者速灸气海、天枢、百会。
71 禁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石菖蒲、石莲子煎服。如吐,强呷之,但得一口下咽便好,用田螺捣如泥纳脐中,引火气下行。胃口热郁,当开以降之,切不误用丁香、砂仁辛热之药,以火济火。
72 小儿痢疾,用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红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73 一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苍术、白术、黄芩、芍药、滑石、茯苓、甘草、陈皮、神曲煎汤,下保和丸。
74 凡下痢纯血者,如尘酱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开而不收,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俱死。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
75 久痢六脉沉弱,诸药不效,以十全大补汤加姜枣,少入蜜煎服。
76 药方
77 《质疑》
78 黄连枳壳汤
79 治痢疾初作,多由湿热,但下之后,即服此汤一二剂,并无再作,百发百效。
80 川黄连一钱 枳壳八分 当归八分 白芍药一钱 茯苓 泽泻 青皮 槟榔各七分木香五分,磨汁入 甘草四分上咀,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煎一钟,食前温服。湿热积滞,初作炽迫者,宜下之,加大黄、朴硝各二钱。血痢,加黄芩、地榆、川芎、桃仁各六分。白痢,加吴茱萸五分。
81 腹痛者,倍芍药加玄胡索、泽兰叶。赤白兼下者,加桃仁、滑石、归尾、陈皮各五分。未痢久弱下后来愈,去芩、连加归尾、芍药、川芎、熟地黄、白术、阿珠各一钱。湿甚小水少,加木通、泽泻、山栀、茯苓各五分。下后二便流利,惟后重不去,此气陷于下也,升麻、川芎提之。痢久气血两虚者,八物汤养之。痢久滑泄,二便流利,腹中清,加粟壳、诃子、阿胶之类涩之。
82 《杂著》
83 芩连芍药汤
84 痢疾只是湿热食积三者,起初只要下之,泻去肠胃中之湿热,开郁结之气,消化食积之滞,无过通因通用而已。下后未愈,随证调之,久则不可下,脾胃虚故也。邪气未去者,形气实,虽久亦可下。
85 黄芩 黄连炒。各一钱 白芍药钱半,芩、连、芍药三味乃痢疾必用之药也枳壳二钱 木香 槟榔各一钱 甘草五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灯心枣子,煎八分,食前空心服。腹痛,加当归、砂仁各八分,再加木香、芍药各五分。后重,加滑石、枳壳、槟榔、芍药、条芩。白痢,加白术、白茯苓、滑石、陈皮各一钱。红痢,加芎、归、桃仁各一钱。红白相杂,加芎、归、桃仁以理血,滑石、苍术、陈皮以理气。食积,加山楂、枳实。下痢纯血,加川芎、当归、槐花、生地黄。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加阿胶、侧柏叶各钱半、黑乾姜一钱、白术一钱、陈皮八分。痢久后重不减者,此大肠下坠,去槟榔、枳壳,用条芩、升麻以提之。呕吐,加石膏钱半、陈皮一钱、栀子仁五分入姜汁缓缓呷之,以泻胃口之热。气血两虚久痢不已者,以四物汤加芩连、陈皮、阿胶之类补之自止。有虚甚下陷而滑脱者,更加龙骨、赤石脂、罂栗壳、乌梅肉等药收涩之。初痢可下之,加大黄、朴硝各三钱。
86 河间
87 黄芩芍药汤
88 治泻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数者及脓血稠粘者。
89 黄芩 白芍药各二钱 甘草一钱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一盏,温服。腹痛甚,加桂二分。脓血甚者,加归、连各一钱。
90 河间
91 芍药汤
92 治痢下血,调气。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此药是也。
93 芍药二钱 当归 黄连 黄芩各一钱 肉桂五分 槟榔一钱 炙甘草 木香各六分大黄八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初病里急后重窘迫甚者,加朴硝一钱,倍大黄煎服。腹中痞满,气不宣通,加浓朴、枳实各七分。下血者,加黄柏、地榆各八分
94 河间
95 黄连汤
96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
97 黄连 当归各三钱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去渣温服。
98 河间
99 芍药黄连汤
100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谓之热毒下血。
101 芍药 川当归 黄连各一钱半 大黄三分 桂心一分半 甘草三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灯心煎八分,食前服。
102 河间
103 益元散
104 治痢疾之圣药,分利阴阳,去湿热调血气,其功甚大。
105 桂府滑石飞,六两 粉草炙,一两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水食前调下。
106 子和
107 芍药柏皮汤
108 治一切湿热恶痢,窘迫痛急,无问脓血者。
109 芍药 黄柏各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上咀,每服五六钱,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服,或滴水丸服。
110 《拔萃》
111 苍术芍药汤
112 治痢疾痛甚者。
113 苍术二钱 芍药钱半 黄芩一钱 官桂五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114 《拔萃》
115 地榆芍药汤
116 治痢泻脓血,乃至脱肛。
117 苍术二钱 地榆一钱 卷柏 芍药各一钱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食前通口服。
118 《保命》
119 加味四物汤
120 治下痢纯血。
121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槐花 黄连 罂栗壳各等分上咀,每服七钱,水盏半煎一钟,空心温服。
122 《局方》
123 香连丸
124 治冷热不调,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125 黄连十两,锉如豆,用吴茱萸五两酒拌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见火,三两四钱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饮下。
126 祁门
127 加味香连丸
128 治同前。
129 黄连去毛净,十两,锉如豆大,用吴茱萸五两泡去苦水煎汤二碗,泡黄连食乾同茱萸干,去萸用连,炒赤色,又以十两用好酒炒赤色,又以十两醋炒赤色,又以十两童便炒赤色,四制共四十两净,方入后项药为末 广木香十两锉 石莲肉五两 肉豆蔻二两五钱,面包煨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饮汤吞下八十丸。
130 《局方》
131 驻车丸
132 治冷热不调下痢,无问新久赤白,日夜无度,腹痛后重。
133 黄连六两,酒炒 阿胶蛤粉炒成珠 当归酒洗 乾姜炮。各三两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134 一方就用阿胶,醋熬化调和为丸。
135 《宣明》
136 阿胶梅连丸
137 治下痢,无问新久赤白青黑痛疼诸证。
138 真阿胶炒珠别研末 乌梅肉 黄连 黄柏 乾姜炮黑 赤茯苓 赤芍药 当归酒洗。各等分上为细末,入阿胶末和匀,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连夜五六服。
139 小儿绿豆大丸服。
140 《选要》
141 变通丸
142 治赤白痢疾,脐腹疼痛,日夜无度,脓血相杂,里急后重,及肠风下血。
143 吴茱萸去梗,汤泡炒乾 黄连大者锉豆许上二味各等分,用好酒拌湿,过一宿同炒熟,各自拣出,研为末,各用粟米烂饭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赤白痢下,各十五丸,用乾姜甘草汤送下。红痢,甘草汤送下黄连丸三十丸。白痢,乾姜汤下茱萸丸三十丸。一方为末,米饮调下。此方乃浙西河山纯老以传苏韬光,数十年救人无数,人多求方,不敢轻授,恐以其药品之微而忽之。洪氏方亦有制,惟汤使少异。
144 《和剂》
145 戊己丸
146 治脾经受湿,泻痢不止,米谷不化,脐腹刺痛。
147 黄连 吴茱萸泡炒 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
148 仁斋
149 保和丸
150 治脾虚积滞下痢不能下者,用此消导之最效。方见饮食门。丹溪
151 黄连滑石汤
152 治痢疾。
153 黄连 滑石 生地黄 白芍药 苍术 白术 当归 青皮 条芩各等分上咀,每服七钱,水盏半煎一盏,食前温服。重急加桃仁、槟榔。甚者大黄下之。
154 呕者用姜汁、半夏。
155 丹溪
156 黄连乾姜汤
157 治赤白痢疾,日夜无度。
158 黄连一钱 当归二钱 乌梅三个 黄柏一钱 乾姜五分上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食前服。
159 丹溪
160 黄连大黄汤
161 治热血痢。
162 黄连 大黄 黄芩 黄柏 枳壳 当归 芍药 滑石 桃仁 甘草 白术等分上为细末,或煎服丸服皆可。
163 丹溪
164 清六丸
165 治血痢神效。
166 温六丸
167 治痢及水泻皆效。以上二方并见泻门。
168 药方
169 河间
170 大黄汤
171 治利初作及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或脉沉实,人不甚困者,或初得腹痛甚,窘迫不安者。
172 大黄一两上咀,作一服,用好酒二盏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渣,分作二服顿饮之。如痢未止,再服,服后用芍药汤和之。又再服黄芩芍药汤以彻其邪。此乃涤荡邪热之剂,用酒煎者,盖欲其上至头顶外彻皮毛也。
173 仲景
174 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
175 俱治初痢湿热内服,用此下之。三方并见伤寒门。《和剂》
176 神芎导水丸
177 治痢疾初作,后重小便涩。
178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每服四五十丸,温水下。
179 《局方》
180 感应丸、雄黄解毒丸、化滞丸
181 治诸积下痢,俱用五苓汤送下。三方并见积聚门。《发明》
182 涤肠汤
183 治积滞下痢,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184 生枳壳 生大黄各三两 尖槟榔 黑牵牛各半两,为末 白朴硝二两 生枳实一两上锉为粗未,每服一两,水盏半煎八分,空心食前服。
185 《拔萃》
186 导气汤
187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188 芍药二钱 当归一钱 大黄钱半 黄芩 黄连 木香 槟榔各一钱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189 秘方
190 红丸子
191 治痢疾。
192 木香 乳香各四钱 槐花米钱半 抚丹一两 黄蜡半两 巴豆四十九粒,去油心上将黄蜡阳城罐溶开,滤净再化,却入前药末匀,入丹匀,待冷自然成膏,油纸包旋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白痢,乾姜汤下。赤痢,甘草汤。水泻,煨姜饮子下。
193 黑丸子
194 治中脘有食,吞酸恶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气,腹痛中虚,积聚飧泄,下痢赤白。
195 乌梅一个,去核 百草霜三钱 杏仁二十五个 半夏九个,泡 巴豆三粒,去皮油 砂仁二十一个上为末,和薄糊丸,小豆大。每十五丸熟水下。
196 《医林》
197 立应丸
198 治泄痢脓血,腹中疼痛。
199 百草霜一两 乾姜一两,炮 杏仁一两,炒去皮尖 巴豆一两,微炒研如泥上用黄蜡四两,熔开入药,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甘草汤空心下。禁口痢,姜汤下。
200 (《宣明》
201 玄青丸
202 治下痢势恶频并,窘迫痛甚,或久不愈,诸药不效,须得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宜此逐之。兼治黄瘦中满,水肿腹胀,及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诸证。但泄泻者勿服。
203 黄连 黄柏 大黄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五钱 牵牛四两,取末二两青黛一两 轻粉一钱上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二次服之,以通为度,数日后得食。若病未全除者,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随证止之。小儿丸如粟米大。
204 《医林》
205 杏仁丸
206 治一切赤白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207 杏仁 巴豆各四十九粒同烧存性,研细如泥,用蜡溶化和匀,旋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
208 《医林》
209 灵砂丹
210 治积痢不问新久,及治食疟积疟。
211 砂 朱砂各二钱半,研 黄蜡半两 巴豆二十一粒同于银石器内重汤煮一伏时,候巴豆紫色为度,去二七粒,止将一七粒与前二味再同研极细,再溶前蜡,和饼旋丸,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白痢,艾汤下。红痢,乌梅汤下。须空心服之,忌酒,可用粥。一日疟疾于未发前头日晚,面东乳香汤下。
212 《良方》
213 木香黄连汤
214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神效。
215 木香 黄连 川木通 川黄柏 枳壳 陈皮各一钱 大黄二钱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食前温服。
216 《医林》
217 浓朴枳实汤
218 治虚滑久不愈,多传变为痢,先用此汤防之。
219 浓朴姜制 枳实炒。各一钱 诃子肉一钱,半生半熟 木香五分,磨黄连 大黄一钱 甘草炙,三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220 药方
221 《局方》
222 人参败毒散
223 治壮热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浊酒。
224 羌活 独活 人参 甘草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壳 川芎 桔梗各等分仓米一撮上锉,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薄荷五叶热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伤湿加白术,头痛加天麻。
225 丹溪
226 神术汤
227 治痢下陷泻滑已久不效者,用此升散,汗之而愈。
228 苍术二钱 本 川芎 羌活各五分 粉草 细辛各三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加姜三片、葱白三寸,煎服出汗。
229 丹溪
230 防风芍药汤
231 治前证。
232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二钱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前热服取微汗。
233 《拔萃》
234 升阳除湿防风汤
235 大便秘,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
236 苍术制,四两 防风三钱 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上咀,每服一两,除苍术另作片子,水一盏半煮至一盏,内诸药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237 《良方》
238 仓廪汤
239 治禁口痢有热,乃毒瓦斯冲心,食即吐逆。
240 人参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 枳壳 陈仓米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时热服。
241 药方
242 《十剂》云:涩可以去脱,故滑脱者,以涩药收之。
243 河间
244 神效三香散
245 治痢疾日久,秽积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后重窘迫,但滑溜不止,此收功之后药也。
246 罂粟壳去穣蒂醋炒,一两二钱 陈皮一两三钱 肉豆蔻面煨,四钱 茯苓 白扁豆炒。
247 各四钱 木香 人参各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饮调下,食前服。
248 《拔萃》
249 白术安胃散
250 治一切泻痢,脓血相杂,里急后重,腹中作痛。
251 茯苓 白术 车前子 五味子 乌梅各一钱 罂栗壳三钱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
252 《局方》
253 真人养脏汤
254 治大人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脓血鱼脑,里急后重,脐腹 痛,或脱坠下,酒毒便血并治之。
255 肉桂半钱 人参 当归 诃子 木香 甘草 肉豆蔻面煨。各一钱 芍药 白术各钱半粟壳蜜炙,二钱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脏寒者加附子一钱。
256 《秘方》
257 诃子散
258 治泻利腹痛,渐以泄下微少,宜此止之。
259 诃子皮一两,半生半熟 木香半两 黄连三钱 甘草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煎汤调下。
260 《选要》
261 木香散
262 治脾胃虚弱,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腹中 痛,久痢脾滑。
263 木香 赤石脂 诃子肉 附子 甘草各一钱 藿香 肉豆蔻面炮。各一钱半 丁香五分 当归八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264 《良方》
265 御米汤
266 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脐腹 痛,里急后重,发渴无时,日夜无度,及下血不已,全不思食。
267 罂粟壳蜜炙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 浓朴姜制,二钱 人参 乾姜炮。各五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三枚、乌梅一个,煎七分食前通口服。如年老者,每服二钱,小儿每服钱半,量人大小加减。
268 《良方》
269 当归四圣散
270 治一切下痢脓血频并,脐腹绞痛不可忍。
271 当归 芍药各二钱 御米壳二钱,蜜炒 甘草炙,五分 茯苓五分一钱二分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服。
272 《良方》
273 香粟散
274 治新久诸痢。
275 罂粟壳蜜炙,二钱 木香 地榆 陈皮 乾姜炒黑 甘草炙。各五分上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服。
276 《良方》
277 五奇汤
278 治患痢疾,不问赤白,并皆治之。
279 诃子二枚,半生半熟 木香一块,枣子大 草豆蔻一枚生,一枚煨 肉豆蔻二枚,半生半熟 甘草一寸,炙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食前下。
280 《良方》
281 白术圣散子
282 治一切泻痢久不瘥,并妇人产后痢疾。
283 白术 肉豆蔻 砂仁 石榴皮 当归 乾姜 陈皮 甘草 诃子 芍药各等分上为粗未,每服五钱,水盏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284 《御药》
285 六神散
286 治泻痢赤白,腹痛不可忍,痢久不止者。
287 罂粟壳蜜炙,一钱 青皮 陈皮去白 乌梅肉 乾姜炮。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乳香二分同煎至六分,食前服。
288 秘方
289 斗门散
290 治八种毒痢,脏腑撮痛,脓血赤白,或下瘀血,或成片子,或有五色相杂,日夜频并,兼治禁口恶痢,里急后重,久渴不止,全不进食,他药不能治者,立见神效。
291 黑豆炒去皮,十二两 乾姜炮,四两 罂栗壳蜜炒,半斤 地榆 甘草炙。各六两白芍药三两上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
292 《选要》
293 水煮木香丸
294 治一切痢疾赤白,里急后重。
295 木香不见火 诃子 当归六两 青皮 甘草各二两四钱 罂粟壳蜜炙,二两四钱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六分,空心和滓服。
296 严氏
297 禹馀粮丸
298 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
299 禹馀粮 赤石脂 龙骨 荜茇 乾姜 诃子 肉豆蔻 附子上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300 仲景
301 桃花汤
302 治下痢脓血。
303 赤石脂一斤,半锉半末 乾姜一两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则勿再服。
304 东垣
305 诃黎勒丸
306 治休息痢,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
307 椿根白皮 诃子肉半两 母丁香三十个上为细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308 《宝鉴》
309 南白胶香散
310 治脾胃虚寒,久泻痢疾,腹痛无休。
311 御米壳四两,醋炒 龙骨 南白胶香各三两 甘草炙,七钱 乾姜炮,半两上五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食前温服。
312 《宝鉴》
313 豆蔻燥肠丸
314 治沉寒痼冷,泄痢腹痛后重。
315 附子 赤石脂各一两 舶上硫黄 良姜切炒 肉豆蔻 乾姜各半两。炮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汤下。
316 《和剂》
317 大断下丸
318 治脏腑停寒,腰腹 痛,下痢不已。
319 高良姜两半 牡蛎 ,一两 附子制,一两 乾姜炮,两半 细辛两半 龙骨赤石脂各一两 枯矾 肉豆蔻面煨 诃子肉各一两 酸石榴皮醋浸一宿炙黄用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320 《医林》
321 百中散
322 治一切痢,不问赤白,日夜无度,只一服便疏,三服全愈。
323 罂粟壳蜜炒,四两 浓朴姜炒,四两上为末,米汤调下二钱,忌生冷有毒物。
324 丹溪
325 固肠丸
326 治湿痢大便下血,曾去陈积之后,用此燥下湿,实大肠。
327 椿根白皮不拘多少,细切略炒上一味研为细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米饮下。
328 《正传》
329 和中饮
330 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无不效,但发热禁口不可用。
331 陈皮 白术 茯苓 芍药各一钱 草果仁十分 甘草三分 陈仓米二钱 砂糖三钱粟壳醋炙,一钱半 乌梅一个上咀,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服。
332 药方
333 《良方》
334 十全大补汤
335 方见虚损门。
336 补中益气汤
337 方见内伤门治一切男妇痢疾,虚甚,脉沉微而细弱者宜服此药。
338 上以姜枣煎成,去渣加白蜜一匙服。
339 《良方》
340 当归黄 饮
341 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涩。
342 当归各一两 糯米一合上咀和匀,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343 《集成》
344 人参黄 汤
345 治痢虚惫,不能起床。食不进。
346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地榆 泽泻各五分 砂仁四分 白芍药 陈皮各一钱甘草 木香 升麻 白豆蔻各三分 粟壳三钱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脉微细四肢冷者,加煨乾姜、豆蔻、附子数片渐愈。
347 《宝鉴》
348 玉粉散
349 治冷极泄泻,肠滑不禁,不思饮食,宜服神效。
350 红豆 大附子 乾姜炮。各半两 舶上硫黄另研,二两半上四味为末研匀,每服二钱,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饮下,至晚又一服。重者十服必效,轻者三五服安。
351 《良方》
352 如圣汤
353 治下痢赤白虚甚者极困者。
354 人参 当归酒洗。各一钱 滴乳香如豆大一块 甘草炙,三分 大黑枣 乌梅各七个罂栗壳三个,蜜炙 白豆蔻 砂仁 丁香各二十一个 生姜二块如弹子大,湿纸包煨上为末,分三服,水盏半煎七分,去渣服。
355 《选要》
356 十宝汤
357 治冷痢虚甚,下物如鱼脑,三服愈。
358 四两 熟地黄 茯苓 人参 当归 白术 半夏 白芍药 五味子 官桂各一两甘草半两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八分,食前服。
359 《局方》
360 木香化滞汤
361 治虚人患痢赤白,腹中 痛,里急后重。
362 木香七分 槟榔 人参 陈皮 泽泻 黄连各一钱 白术 枳壳麸炒 浓朴姜制白芍药 茯苓各一钱半 甘草七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食前服。
363 《良方》
364 曲 丸
365 治下痢数年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
366 官桂 附子 黄连 当归 陈曲 乾姜 吴茱萸汤泡焙乌梅肉 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各两半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食前米饮下。一方用粟糊为丸。
367 《良方》
368 仓米汤
369 治小腹寒气流积成痢,日夜三四十行。
370 食粳半升,用水淘洗净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听用效 薤白一握,去青细切 羊脂一升,熬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今黄,并米内豉汁中,煎取四升,平旦空腹温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更进一升,得快痢止。若痢不止,更服如前。痢后进粳米豉粥。若复作,更服一剂永瘥。
371 木香豆蔻丸
372 治脏腑虚寒之甚,口疮不愈,下泄米谷不化,饮食无味,肌肉消瘦,心多嗔怒。妇人产后虚冷下泄及一切泄泻,脾泻痢疾。此方于苏东坡家藏方内,言用此药与人,莫不神应,备录病愈人名姓氏,兹不备述。予用此方十馀年,无不取效。脾泄者即愈,泻痢者只一服见效。惟热痢热泻不用此方。
373 木香 破故纸 良姜 砂仁 浓朴制。各七钱半 赤芍药 陈皮 官桂 白术各半两吴茱萸 胡椒各一钱半 肉豆蔻四个,面包煨 槟榔一两上为细末,煮猪肝和药搜匀,仍用此硬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374 白术调中丸
375 治脾胃不和,心下坚满,胁腹胀痛,噫宿腐气,霍乱吐泻,米谷不化,久痢赤白,脓血相杂,多日羸瘦不食。
376 白术 神曲炒,四两 人参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三钱 木香二钱 官桂钱半甘草 乾姜炮。各一两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姜汤送下。
377 外灸膏
378 治一切虚寒久痢赤白,或时腹痛,肠滑不禁,可用此法。
379 木香 附子 蛇床子 吴茱萸 胡椒 川乌各等分上为细末,每三钱和面二钱,用生姜汁调作饼贴脐中,上以油纸掩定,复以衣服帛盖之,以熨斗盛火熨之,痢止为度。
380 药方
381 《百选》
382 石莲散
383 治禁口痢甚妙。
384 石莲子去壳皮,不拘多少,将肉并心微炒研为细末上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便觉思食。此疾盖是毒瓦斯上冲,心气不通,所以不食。服此药后心气通利,当顿下而愈。
385 一方用乾山药锉如小豆大,一半砂锅炒,一半生用,共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米饮下,治禁口痢如神。
386 《澹寮》
387 败毒散
388 治禁口痢毒瓦斯上冲心肺者。方见前。败毒散末四钱 陈仓米二百粒 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389 丹溪
390 香连莲肉散
391 治禁口痢,胃口热甚。
392 香连丸为末,一钱 石莲肉为末,一钱上二味用米汤调下。
393 参连菖蒲汤
394 治禁口痢,但得一呷,下咽便愈。
395 人参一钱 黄连一钱,姜炒 石菖蒲八分 石莲子一钱上为末,水二盏煎一盏,终日细细呷之。如吐又服,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要封脐引热下行,用螺肉捣碎,入麝香少许 脐上。
396 一法用木鳖子研雄黄少许贴脐中亦妙。
397 一法用东方日照壁土炒陈皮为末,每服一钱,姜枣煎汤调下。
398 一法用芥菜子三钱擂成膏贴脐上。
399 《集成》
400 禁口丹
401 治禁口痢,亦治痢泻而吐食。
402 枇杷叶十片,蜜炙 砂仁十枚上为末,熟蜜调抹口上。
403 又方白术半两 肉豆蔻二两,煨 木香二钱上为末,用白面二两和药末成剂,切作细面条,水煮熟,葱白生姜盐调和之,食之妙。
404 药方
405 丹溪
406 加术二陈汤
407 痢后腰痛,两脚无力。
408 陈皮 半夏 白芍药各一钱二分 茯苓 苍术 当归 酒芩各五分 白术甘草各一钱上咀,作一服,加姜枣煎,食前服。
409 丹溪
410 苍术黄柏丸
411 治痢后脚弱渐细者。
412 苍术 龟板酒炙 白芍药各二两 黄柏酒炒,半两上为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四物陈皮甘草汤下。
413 《良方》
414 茯苓汤
415 治痢后遍身浮肿。
416 赤茯苓 白术微炒。各一两 防己 桑白皮 黄芩 射干 泽泻各二两 泽漆叶上咀,每服五钱七分,先以水三盏煮大豆一合,取二盏,去滓内药,煎取一盏,分为二服。未瘥,顿服两料。
417 《良方》
418 消痞丸
419 治痢前腹胀。
420 陈皮去白 青皮去穣。各一两 木香二钱 苍术制炒,四两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
421 仓米饮
422 治痢后大渴不止,欲饮水。
423 陈仓米二合,水净洗上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食前晚下各一服。
424 茜根散
425 治血痢心神烦热,腹中痛,不纳食。
426 茜根 地榆 生地黄 当归 犀角屑 黄芩各一两 栀仁半两 黄连二两,微炒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入豉五十粒、韭白七寸,煎六分,去渣服。
427 郁金散
428 治一切热毒痢疾,下血不止。
429 川郁金 槐花炒。各半两 炙甘草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豆豉汤调下。
430 伏龙肝丸
431 治血痢腹痛,四肢羸弱。
432 伏龙肝 艾叶 木香 地榆 阿胶炒珠 当归 黄连 赤芍药 黄芩一两上为细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饮酒下。
433 药方
434 一方:
435 治热毒下血,痢久不已,用当归、黄连各三钱、乌梅五个,煎一盏空心服。
436 一方:
437 治大热毒纯血痢,用宣黄连六两、水七升煮三升,半夜露星月下,平旦空腹顿服。
438 一方:
439 治赤白痢,用艾叶醋煎服,或入生姜同煎,止一切泻痢,亦止腹痛及五脏痔血泻。
440 一方:
441 治泻痢里急后重,用黄连末一钱、乾姜末五分,空心米饮调下。
442 一方:
443 治患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肿口乾,用冬瓜一枚,以黄土泥浓五寸煨令烂熟,去土绞汁服之。
444 一方:
445 治冷热痢,用红菜头绞汁服之,又能止血生肌。人及禽兽有伤折,敷之立愈。
446 一方:
447 治一切痢并腹痛,用马齿苋切细煮粥食之。
448 一方:
449 治赤白痢,用酸石榴皮炙黄为末,枣肉丸如芡实子大,空腹吞三丸,日二服。
450 一方:
451 治痢后气满不能食,用赤小豆煮一顿食之即愈。
452 一方:
453 治痢,用龙骨为末,米饮丸。每服十丸。
454 一方:
455 治肠风血痢,用鲫鱼一个滚白矾烧灰存性为末,米饮下。
456 一方:
457 治下痢有血,用柏叶四两、芍药两半,二味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服无时,日三服。
458 一方:
459 治白脓痢,用白石脂为末,用醋糊丸。每服十丸,米饮下。
460 一方:
461 治下痢不可禁止,诸药不效殊死者,羊子肝一具,去脂切作片,掺上白矾末,缓火炙熟,空心食之。
462 一方:
463 治一切恶痢,用白头翁,一名野丈人,煎汤服之愈。
464 一方:
465 治血痢,用黑木耳烧灰存性。每服二钱,冷水调服,或以姜醋煮木耳,食之亦妙。
466 一方:
467 治久痢水谷不消者,用枳实为末,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日三服。疗小儿痢疾尤妙。
468 一方:
469 用枯白矾一两、乳香四钱、麝香少许、黄丹一两,炒过研细,净黄丹一两溶开投末药搅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服。红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泻泄,煨生姜汤下。
470 一方:
471 用枯白矾同五倍子等分为末,每服三十丸效。
472 一方:
473 治血痢,用盐一两湿纸裹,烧透研细,作三次粥饮调下。
474 一方:
475 治痢,用鸡肠草捣汁,入蜜和服。
476 一方:
477 治禁口痢,用红木槿花去蒂阴乾为末,先用面煎饼两个,以末掺上食之,先以汤灌开其胃口。
478 一方:
479 用盐梅一个去核,和好茶末一二钱,醋汤调服。
480 一方:
481 治热病吐下水及下痢,身冷脉微,发燥不止,附子一枚去皮脐,分作八片,入盐一钱、水一升煎半升,不拘时温服立效。
482 一方:
483 治男子恶痢脓血,腹痛积热毒。昔有一人患此,忽见水浸甜瓜,心酷喜之,连皮食数枚,脓血皆已。人言:下痢无正形,治痢亦无正条也。痢疾多因暑湿燥火为原,所以甜瓜亦能效也。
484 神效散:
485 治新旧赤白痢疾,用盐霜梅三个,以黄泥包于慢火内煨乾,研为细末,用米汤调下。
486 一方:
487 治赤白痢,歌曰:三片生姜三个枣,一个乌梅三寸草。
488 更加粟壳与陈皮,赤白痢疾一时扫。
489 一方:
490 治赤白痢,歌曰:时行赤痢不难医,甘草榴皮并橘皮。
491 蜜炙隔年罂粟壳,乌梅煎服自能除。
492 一方:
493 治酒痢,歌曰:白芷百草霜,黄 建中汤。
494 更加白芍药,枳壳去中穣。
495 同碾极细末,调服用姜汤。
496 《圣惠方》:
497 治热痢不止,捣车叶取汁一盏,入蜜一合煎,分作二服。
498 一方:
499 治赤白痢疾,以葱一握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500 《肘后方》:
501 治下痢积久不瘥,肠垢已出,以梅实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去渣食前分为二服。
502 又方:
503 治赤白痢下,水谷不消,以曲熬粟米粥食之方寸匕,日四五服止。
504 又方:
505 治赤白痢疾,名姜墨丸。乾姜好墨各五两为末,以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米饮下日夜五六服妙。
506 又方:
507 治赤痢热下久不止,用黄连末、鸡子白丸,米饮服十丸二十丸瘥。
508 《千金方》:
509 治暴痢,小鲤鱼一枚烧为末,米饮服之立效。
510 又方:
511 治痢,用薤白一握,细切煮粥食。
512 又方:
513 用薤菜根叶烧灰存性为末,调服极效。
514 《经验方》:
515 治赤白痢,取香椿白皮洗净日乾为末,饮调二钱。
516 又方:
517 治暴痢,用蒜捣烂贴两足心。
518 又方:
519 治赤白痢,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二三度,又以慢火炙之,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八合服效。
520 《集验方》:
521 蜀沙门传,水痢以诃梨勒三枚,面裹煨去面,取诃藜肉为末,饭丸,米饮空心下,百医百效。
522 葛氏方:
523 治重下,此即赤白痢也。炒豉令小焦,捣服一合,日三服。又豉炒令焦,水一升淋取汁令服,冷则酒淋,日三服效。
524 又方:
525 治卒腹痛,下赤白痢数日不止,以鸡卵一枚,取出黄去白,纳胡粉令满壳,烧成屑,以酒调一钱匕。
526 《外台秘要》:
527 治痢下白脓不止,用好面炒。上一味捣筛煮米粥,内面方寸匕。此疗泻百行,师不救者也。
528 《本草方》:
529 古砖热烧之,主下部久患白痢脓泄下,以物裹上坐之。入秋小腹多冷者,亦用此古砖煮汁服之。
530 杨氏《产宝》:
531 治赤白痢,用KT 麻子一两炒令香熟为末,以蜜浆下一盏,不过再服。
532 《千金翼方》:
533 治赤白痢积年不瘥,饮调云母粉方寸匕,两服立效。
534 又方:
535 用鸡子醋煮熟,空腹食之,治久赤白痢。
536 又方:
537 用乾姜急于火内烧黑,不可成灰,放瓷瓶中闭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538 又方:
539 治暴泻痢,百草霜末米饮调下二钱。
540 《斗门方》:
541 治泻痢,用白石脂、乾姜二物停捣,以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匀丸,如梧桐子大,暴乾饮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乱者,浆水为使。
542 孙真人《备急方》:
543 治久痢脐下痛,用吴茱萸一合,黑豆汤吞之效。
544 孟诜方:
545 治赤白痢腹痛,用酸石榴一枚并子捣汁,顿服之。
546 张仲景云:
547 治赤痢无问远近,小腹痛不可忍,出入无常,下重及痛闷,每发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连一两净,好胶一片手许大,蜡如弹子大,三味以水一升先煎胶令散,次下蜡又煎令散,即下连末搅和,分三服,须要热吃,冷即难吃,神效。
548 炙鸡散:
549 治脾胃气虚,肠滑下痢,以黄雌鸡一只制如食法,以炭火炙之捶了,以盐醋刷之,又炙令极熟燥,空腹服之。
550 阿芙蓉:
551 天方国传,治久痢不止及一切虚寒证候。打沟阴水种红罂粟花于畦上,勿令水头,至七八月间于花卸后三五日,其壳即罂粟壳,于午后壳上用大针刺开,外面青皮里面硬皮不动或三四处,次日早津出,用竹刀刮收入瓷器内阴乾,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温水化下,忌葱韭蒜浆水。如热渴,用蜜水解之。小儿黄米大一粒。虚寒者加后药,如阿芙蓉一钱。其药每味一钱,俱为末,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温水下瓦雀脑、荜茇、丁香、胡椒、草果、附子、胡萝卜子、肉豆蔻
552 医案
553 丹溪治一人,饮水过多,腹膨胀,泻痢带白,用苍术、白术、滑石、浓朴、茯苓作汤,下保和丸而愈。
554 一人病甚窘迫,正合承气证。予曰:气口脉虚,形虽实而面黄白,必平昔过饱伤胃。
555 遂以人参、白术、陈皮、芍药十馀帖,三日后胃气稍完,与承气汤二帖而安。若不先补,虽愈未免困惫。
556 一人久痢不愈,脉急促沉弦细弱,右为甚,下清涕有紫黑血丝。予曰:此瘀血痢也。或问瘀血之因。予曰:凡饱后疾走,或力叫号殴跌,多受疼痛,大怒不泄,补塞太过,火酒火肉,皆能致之。此人因非理受责故也。乃以乳香、没药、桃仁、滑石,佐以木香槟榔丸,米汤下百丸,再服大下秽物如烂鱼肠者二三升愈。
557 一人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淡水脓血,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
558 以参、白术为君,甘草、滑石、木香、槟榔、苍术为佐,煎汤下保和丸二十丸,次日前证俱减,独小便不利,再服益元散数服而愈。
559 一人患痢,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并频,食减,或微热。脉弦涩似数而长,喜不浮大,神气不减。
560 予曰:此忧患所致,心血亏,脾气弱耳。以参、术为君,当归、陈皮为臣,川芎、芍药、茯苓、黄连为佐使而愈。
561 一人年壮味浓,夏秋患痢腹大痛。或令单煮乾姜与一帖,痛定,屡痛屡服屡定,八日服乾姜二斤,脉弦而稍大似数。予曰:必醉饱后吃寒凉太过,当作虚寒治之。因服乾姜多,以四物加参、术、陈皮、酒红花、茯苓、桃仁,去地黄煎,入姜汁饮之,一月而安。
562 一人年近五十,质弱多怒,暑月因大怒患痢,口渴自饮蜜水,病缓。数日后脉稍大不数。
563 令以参术汤调益元散服之,痢减。数日后倦甚,发呃逆之甚。久下阴虚,令守前药,利尚未止,以炼蜜食之。众欲用姜附,予谓阴虚服之必死,待前药力到自愈。又四日呃止痢除。
564 虞天民治一人,年五十,夏秋得痢疾月馀,服药少愈,秽积已去,但食少,昼夜五六次如厕,兼脱肛,诸药不效。用池塘中鳖一个如法制用,生姜多加,再以米 作羹,入砂糖小块,不用盐酱,煮熟吃一二碗,三日不登厕,大肠自此实矣。此证因用凉药,脾肺俱虚,兹因用鳖以裨脾,姜辛以补肺,大肠亦实而收起也。
URN: ctp:ws50100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