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四

《卷十四》[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廣東通志卷十四

城池志》

1
環嶺而城,濱海而池,粤地為天朝南境,洵萬里金湯哉?徃稱設險守國務,在崇雉堞,濬濠溝我。
2
國家大一統,撫有方夏,爰及海隅,舉殊甸而綱維之,髙深見矣!《詩》曰:「萬邦之屏,之屏之翰」。險云乎哉!志城池。
3
各府城池分編縣有不載池者,本無池也。舊城有今廢而址存者,仍考入衛所,附近紀之廣州府城周赧王初粤人公師,隅為越相,度南海築城,號曰南武,任囂、趙佗相繼増築,是為越城,周廻十里以髙固,昔相楚時,有五羊含穗,遂稱五羊城。漢築番禺城於郡南五十里,西接牂牁江,為刺史治。建安十五年,刺史步騭闢番山之北廣,故越城築而固之。二十二年,復徙治焉。呉分交、廣、廣州刺史仍治此,而交州刺史徙治龍編。唐天祐末,清海軍節度使劉隠以南城尚隘,鑿平禺山以益之。宋慶厯四年,經畧使魏瓘於城角得古磚,有銘云委於鬼工,瓘以為已應,遂加築子城,周環五城,兼修雉堞。皇祐四年,儂智髙冦大通港,遥望城堅,不得逞而去,朝廷以瓘有備,除集賢院學士,再知廣州,築東西南甕城門,南曰鎮安,西曰朝天,東南曰步雲,東曰行春,西南曰素波,又改朝天為有年步,雲為冲霄。熙寧初,經畧使吕居簡、轉運使王靖重修東城,居簡得古越城遺址,復謀築之,㑹移榮陽朝京師,上其事,詔轉運使王靖成之,袤四里為三門,南曰迎薰,北曰拱辰,東曰震東,與子城行春門相接,是為東城,合子城為一。熙寧四年,經畧使程師孟築西城,其周十有三里,城廣一百八十步,高二丈四尺,為門七:東南曰航海,南日朝宗曰善利,曰阜財,西曰金肅,曰和豐,北曰就日,後方大琮,改就日為朝天。紹興二十二年,經畧使方滋修三城,是年秋,章貢盗起將宼廣州經畧使方滋,以三城雉堞圯剝,迺加增繕,併及井幹烽櫓亦各堅完,盗遂宵遁。嘉定三年,經畧使陳峴築鴈翅城東,長九十丈,西長五十丈,上建高樓,東曰畨禺都㑹,西曰南海、勝觀三城,舊有樓櫓共一千八百四十有一嵗,久不全峴,重建敵臺三百四十七,其後摧剝。紹定二年,經畧方大琮仍於舊址剙團樓七十五、砲臺四,并修城門雉堞。端平二年,經畧使彭鉉修復三城樓櫓,又修外城三千三百有六丈,女牆四千四百九十二丈,子城六百三十有三丈,女牆九百一十七,新甕城門十有四門,屋敵樓九十有七。開慶元年,經畧使謝子强,大修城壁,城外築羊馬牆高六尺許,鴈翅城下隙壤植以水柵,翼而至海。元至元十五年,詔平廣州城隍,三十年修復之。明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都指揮使許良、吕源,以舊城低隘,請連三城為一,闢東北山麓以廣之。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計一十五萬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廣二丈,下廣三丈五尺,為門七:曰正北稍東,曰小北,曰正東、曰正西、曰正南稍東,曰定海,西曰歸徳城樓七、敵樓七,警舖九十七,雉堞一萬七百。城東西之外,因舊浚池,惟北一面枕倚嶺嶠,乃於正北門外築甕城以蔽之於東門之北,城下置小水闗,防以石柱,以疏城渠之水。北城上有粤秀山,山左建樓五層,名曰鎮海。洪熙元年,奉詔大修廣州城。成化二年,總督左副都御史韓雍謀於鎮守太監陳瑄、右副都御史陳濂、左布政使張瑄、按察使夏塤,築南城、歸徳二門月城城各延三十八丈,上俱建層樓,下闢三門,壁壘完固,視舊有加。𢎞治十六年,三司以東西月城漸頺,請於巡撫都御史潘蕃,命廣州府知府袁燫、指揮韓雄協同修之。城周圍二千七百一十七丈,高三丈五尺,鎮海樓一、角樓四,城樓九,窩舖七十七,雉堞二千二百七十九,為門七:曰正南日定海,曰正東、曰大北、曰小北、曰正西日歸徳門內之左右,為兵馬司者一十有四。其西北自東皆距濠塹,長二千五百五十六丈,濠之西東則各疏水闗一。嘉靖十三年,增築定海門月城。四十二年,都御史吳桂芳剙築自西南角樓以及五羊驛,遶環至東南角樓新城,以固防禦。萬厯二十七年,於正南門迤東闢門一顔曰文、明二。國朝順治四年冬,總督佟養甲築東西二翼城,各長 十餘丈,直至海傍,厚一丈五尺,各為門一。康熙八年,巡撫劉秉權開文明門九年,垜牆、砲臺、馬路等處共頺三百餘丈,平藩修復。是年水五,仙門復傾一十餘丈,知縣陳萬言高去侈修葺。十一年,歸徳門城頺三十餘丈,知縣桂冲雲、王之麟修復。二十五年,巡撫李士正倡捐修城池,又開復文明門以興文運,并修文明門及城樓。
4
宋大中祥符中,邵曄知廣州,始鑿濠為池,以通舟楫。慶厯中,魏瓘再知廣州,環城浚濠。熙寧初,王靖成東城,復濠其外,嘉定三年,經畧使陳峴重濬之,長一千六百丈,東西置閘,嵗久湮塞。開慶元年,經畧使謝子强復拓之,廣二十丈,深三丈,東西壩頭甃以石,復自蒲澗、太霞洞導泉水西入於韸韸水,又西入於粤秀山之左,築堰瀦之,深二丈餘,以渰浸州後之平地,南開小竇隘,則泄之於濠,近年决其堤,納之於濠,遂田其故地,屬之官。南濠在城樓下,限以閘門,與潮上下,古西澳也。景徳年間,經畧使高紳所闢納城中諸渠水,以逹於海。淳熙二年,經畧使周自强復濬之,嵗久復湮。嘉定三年,經畧使陳峴復開自外通舟楫,以逹於市,旁翼以石欄,自粤樓至閘門,長一百丈,濶十丈,自閘至海,長七十五丈,紹定三年,經畧使方大琮又浚之。寶祐元年,經畧使李迪復自擢甲巷開浚,至閘口,又加深焉。清水濠在行春門,穴城而逹。諸海,古東澳也,長二百有四丈,廣十丈,東濠在郡東。明洪武三年,永嘉侯朱亮祖連三城為一,因舊浚濠,周二千三百五十六丈五尺,惟北一面枕山未浚。成化三年,提督軍務左副都御史韓雍、巡撫右副都御史陳濂,議欲連北山鑿之,太監陳瑄考舊志以廣地脈,發跡在此,濠之恐非宜,遂寢其役,惟浚東濠二百六十五丈,深丈有六尺,地脈,因瑄不斷,人服其識。西濠在郡城西,宋經畧使陳峴浚濠通江,建東西二閘,及元至元中,曰太宣慰使沙克嘉巴勒,始建木橋,高跨西壩,以通往來,名平橋,明洪武以後屢修之。成化八年,都御史韓雍改砌,以石濠,自西流逹江,舟楫出入,雖海風大發,不能為患。嘉靖五年,巡按御史涂相從郡人彭澤議,分東南展流逕西,直入於海,建大觀橋其上,後提督都御史戴燿、巡按御史李時華,開復太平舊濠,遶新城而南逹於珠江,實為㑹省,永利通判馮運吉、南海知縣王循學、番禺知縣穆天顔督理古渠,有六脈渠通於濠濠,通於海,所謂六脈者,草行頭至大市,通大古渠水,出南濠一淨慧寺街,至觀堂巷,擢甲巷新店街,合同場番塔街,通大古渠水,出南濠二大市街,至詩書街,通仁王寺前大古渠水,出南濠三大鈞市,至鹽倉街及小市至鹽步門,通大古渠四按察司至清風橋水,出橋下五子城,城內出府學,前泮池六六脈通,而城中無水患,宜疏濬之,水閘在舊東西鴈翅城濠口,嘉定三年,經畧使陳峴所剙嵗久圯壞,紹定三年,經畧使方大琮因舊地增築之,兩岸石甃各長二十餘丈,中為重閘,濶丈餘,以通舟楫。淳祐四年,東閘摧,剥方大琮,築而新之,洪武十三年,展築城池,改甃濠南舊水闗,廣僅六尺,闗下鐵石柱閘,凡用兩重,以嚴防禦,廷國朝康熙二十二年,布政使郎 樞疏濬南流,復通舟楫。
5
韶州府城周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基廣二丈,中廣一丈五尺,上廣一丈。吳末始築於正水東蓮花嶺下。唐刺史鄧文進移於武水西南,地勢卑下。梁乾化初,大水淹沒,郡錄事李光冊始徙於武水東南。漢劉龑時,刺史梁裴始築州城。宋皇祐紹熙間,增修敵樓九十有八。寶元二年,知府常九思重修。明洪武三年,知府徐真復建五門,曰湘江,曰乾、曰東、曰南,曰西西門,即古望京樓。永樂初,城圯樓壞。十五年,千户趙銘修之。天順七年,㕘政劉煒、都指揮裘忠涖韶州,重作五門城樓。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命千户趙雄、推官余鐸,剙串樓一千一百五十三,敵樓二十六。𢎞治十四年,知府曾煥擬以官濠房塘租百餘兩為修城需,勒石紀於凝青堂西。嘉靖四年,知府唐昇修築傾圯二十餘處,各門敵樓共六百有竒。嘉靖二十年,知府符錫重修串樓三百五十,及五門大樓東,曰聞韶西、曰鎮逺新開、曰望京湘江門、曰迎恩、南曰阜民。 國朝康熙十六年,北門添築子城一,重高三丈五尺。四十七年,知府薛載徳改為陽城。五十二年,知府胡范修復隂城。雍正五年,知府黄文煒捐貲自東至西,築堤九十丈,高五尺零
6
池,東南六百一丈,西臨武水,無濠,北二百十六丈,東北四百四丈。明萬厯四十四年,洪水决西城而入,隨即修復。天啟四年,知府吳兆元另開新東門,崇禎九年,稍徙去數十,武令巽水隠通泮池, 國朝康熙十六年,開北門濠一道,深濶二丈四尺,長八十丈。
7
南雄府城周迴七百二十七丈,高二丈五尺五寸。新城廣一千一百三十一丈七尺。宋皇祐四年,知州蕭渤闢之為門三:東曰春熙,西曰凌江,南曰政平。淳熙五年,知州李嶸修。嘉定七年,劉公亮十三年孫崈,十七年,趙汝鑰相繼重修。紹定六年,張友重修。元至正十七年,路總管瑪拉希重修。明初,鎮守指揮王璵修改三門,為東西南,謂之斗城,增築外郭三百四十丈,崇一丈,有竒,厚稱之,東南北各開小門。成化二年,巡撫都御史韓雍檄知府羅俊石甃之。五年屬僉事陳貴自小北門至牛軛潭,築土城三百餘丈,沿河固以水柵。十二年,斗城西河決,知府江璞築堤禦之。正徳三年,知府江璞易以瓴甋。九年,知府李吉增女牆六尺門,其東曰賔暘,謂之「新城。嘉靖間,知府伍箕、何巖、鄭朝輔相繼修年國朝順治八年,內、外二城傾倒,知府鄭龍光修十三 大水,斗城故城、新城俱陷,水城全圯,知府陸世楷修。康熙十五年,內外城俱頺圯。二十四年,郡守董居易修。三十四年,知府羅衍嗣開文明門。雍正七年,總督奉行督修。
8
廣一丈,濶如之,周圍丈尺,與老城同。新城無濠、惠州府城宋、元舊基甚隘,明洪武三年,知府萬迪率千户朱永拓之,高二丈二尺,周圍一千三百二十六丈,為門七:曰惠陽,曰合江,曰東昇,曰西湖,曰朝京,曰横岡,曰㑹源,上為敵樓。嘉靖十七年,颶風傾圯雉堞。二十年,知府李玘修。三十五年,知府姚良弼、通判吳晉增築之。軍城自水門起至小西門,都督坊止長三百八丈,民城自本坊起至武安坊,止長三百五十七丈,各增高三尺。三十八年,知府顧言增修。 ,國朝順治八年重修。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吕應奎重修城垣門樓窩舖,砌築內外城脚馬路并水闗炮臺,咸新之。雍正七年,提督奉行督修
9
東北臨江,西臨湖。
10
潮州府城舊有子城,依金山,由北而南,繞以濠,東臨大江,外廓以土為之。宋紹興十四年,知州李廣文乃移近循濠流舊址,甃砌紹定、端平間,知州王允應、許應龍、葉觀相繼甃築,為門十有一,元大徳間,總管大中怡理修東城之濵溪者,謂之堤城。明洪武三年,指揮俞良輔闢其西南築砌,以石改門為七,謂之鳯城,城高二丈五尺,基濶二丈五尺,城面一丈五尺,周圍一千七百六十三丈。東距溪曰廣濟,曰上水門,左有涵洞一,通引韓江水入郡學泮池,經太平橋,繞縣治,過潮頭橋,透西湖出三利溪,久為民居填塞,曰竹木,曰下水,南曰南門,前有涵溝,通韓水,過城西出三利,為鄉民灌溉田疇。西曰安定門,左有水闗一座,引韓江水入下水門,經開元寺,繞小金山,㑹大街新街西街諸巷溝水而出西闗門原廣五六尺,深亦如之,久被民居填淤,北曰北門,門各有樓,內有兵馬司,東西南北四門,今增為義倉,外羅以月城,城有敵樓臺四十四座,窩舖六十七間,雉堞二千九百三十二。𢎞治八年,大水衝決城垣一百六十餘丈,同知車份築砌。嘉靖十三年,知府湯冔重建南門城樓。萬厯二十四年,僉事王一乾修砌外城馬路石基昌。國朝康熙十七年,提督侯襲爵、潮、鎮馬三竒、僉事仇祚、知府林杭學㑹,議將西湖山周圍建置腰城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寛六尺,門四。雍正七年,潮州總兵奉行督修
11
宋慶元三年,術家謂濠西流不利,惑其說者鑿堤為三闗,取廊門石甃之,決河流,東入於溪,地勢東仰,西流如故。五年,溪流暴漲,水潰堤,知州沈杞率居民負土石塞之。濠復故流日久,民多侵居,填塞過半。開禧元年,知州趙卿㞧將正濠,稍加疏闢,水復導流,廣七尺有竒,延袤一千二百餘丈,環西南北三面,合西湖通三利溪,有水闗、石橋二所,惟東枕韓江。
12
豐順鎮城明嘉靖末,豐政都弗靖。隆慶初,築城,設通判一員,駐鎮,繼盗平通判,仍居郡城。明末,設把總一員,募兵百名汛守。原係饒鎮,吳六竒祖居太平公館,建在城外
13
肇慶府城宋皇祐中,儂智高反,始築子城,僅容廨宇。政和三年,郡守鄭敦義築石城,周八百七十一丈,高二丈,濶一丈。四門,東宋崇西鎮,西南端溪,北朝天明。洪武初,江西行省郎中黄本,初署府,加築後,千户郭純,以城南濵江甃涯,以石高平城址,用防潰陷。天順間,知府黄瑜浚濠,立柵外樹以刺竹,內環以敵樓。成化元年,增城上串樓八百一十間。三年,建披雲樓,城上西北舊址。四年,建南門樓。五年,建東西二門樓及四隅角樓,叅將楊廣建北門樓。十年,知府李璲以披雲樓近濠,增磚城七十餘丈,厚一丈,高並舊城,改四門,東慶,雲西景星,南南薰北,朝天正徳。六年,知府程杲重修串樓。嘉靖七年,兵備僉事李香與知府鄭璋撤串樓,修雉堞。萬厯三十九年,風雨,城東北隅傾陷,兵備僉事皇甫渙與知府徐鷁修。崇禎二年,西門樓圯,知府陸鏊修 。國朝康熙八年,颶風四角樓基俱圯,知府史樹駿修。十二年,風雨,飄毁城堞,總督金光祖捐俸重修
14
自西門城外遶而北,各深一丈,濶十丈,周四百五十八丈,過北門橋至東門,謂之外濠。自西門城內起小水通竇,過南門街至清軍館後,謂之上濠。復通竇過塘基頭街下注,謂之下濠。下濠通竇,出城接外濠逹江,自西門石嘴引江而入,謂之「西濠。舟楫避濤。古澳在東門外,通江可以藏舟避風,後為潮沙所壅。宋乾道六年,郡守曹總修復澳田千畝,自東門水埠頭起,至天寧寺前接內濠逹江,乃其故址,亦謂之外濠。先城東西外街皆靠城邊,知府夏應台俱改出近濠,至北門止。自此文運漸興。城北外濠,舊從西門外遶披雲樓,後轉東。萬厯三十七年,知府陳濂以府治龍脈自西來,命工築塞,培脈分北濠為兩截城。北內濠原有監軍道,左渠消水日久,民作舖,其上淤塞。三十八年,知府江中楠盡拆舖修濬。崇禎二年,知縣張明熙復濬之。
15
高州府城唐始築土城,宋、元因之。明洪武初,千户陳富、張真俱拓以磚,周六百十四丈,高丈四尺。門五:上有樓,東迎陽,南廣濟,西通川,北北門、小西門。成化初,東南北門樓宼毁小西門塞,知府孔鏞、指揮歐磐復建。後指揮李信增四尺,千户潘英創串樓六百。嘉靖初,知府莊科,始廓城東包環邑庠入城中周圍砌,築子城。十一年,署府事肇郡同知林春澤塞小西門。十三年,僉事黄澄廢子城為敵樓二十七所。是年,知府石簡塞舊南門,作新南門,改曰高明,由濠岸西行轉南,合舊門通衢。十五年,知府鄭綱闢南街,直行稍轉,而西接通衢,建門曰履坦。二十五年,知府歐陽烈復啟小西門,扁曰:「高辛」,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歐陽烈重修,三十六年大水,西南隍㟁傾,及城西南樓基亦浸塌。是年冬,知府歐陽烈乃自大西門至舊南門埠,叢樁實土,填築隍㟁,修整南樓。萬厯間,知府熊廷相開舊南門,於小西門外建樓一座,加門一重。四十二年,知府曹志遇將新南門遺址鏟去,悉復舊制。天啟間,叅議蘇宇庶以古東門利於離明,遂復舊東門。 國朝康熙十七年,將軍舒恕㑹同高雷,總兵馬雲、程修,整四城樓櫓,于城脚,環樹排柵。
16
深一丈二尺,濶加八尺,東南北及小西門俱如之,獨大西門,以長江為濠塹。明成化三年,知府孔鏞、守備指揮歐磐復濬之,廣三丈,深一丈六尺,於國朝康熙十七年修濬東南城濠深廣倍 舊
17
廉州府城在廉江東,創於宋,修於紹聖,皆土築。明洪武三年,百户劉春增築西城六百九丈五尺,是為舊城。二十八年,指揮孫全復移東城百五十丈,增廣土城四百一十八丈。宣徳間,指揮王斌磚甃之。是為新城門三:東曰朝天,西曰金肅,南曰定海。內列兵馬司㕔。成化元年陷於賊。二年,知府林錦、指揮徐寧修新城林。錦尋陞兵備海北。命指揮張福增拓舊城百四十六丈,敵樓串樓八百九十有六,南北樓、譙樓各五,築西門月城。嘉靖二年,知府韓鸞增高三尺,重修串樓。十七年,雨西城圯,知府張岳築。十九年,颶風串樓壊,知府陳健修。二十一年,知府詹文光去串樓築雉堞為陽城。三十四年,知府何御增設東、南二門月城。隆慶二年,同知昌應㑹建敵臺九,知府徐栢修城樓。萬厯七年,知府周宗武修葺,自南而西北四百三十六丈,增高者百餘丈,置窩舖一百零。六十年,知府沈應科復修,自北而東南亦四百餘丈,增高者二百丈,易雉堞修城樓。崇禎八年圯於水。九年復圯於颶風,俱知府鄭抱素捐貲修熙。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府孫昌裔修復西門城大樓康 。四年,總兵張偉修復東門城大樓。六年,淫雨坍塌,知府徐化民修。十年,颶風傾塌西門月城及四面垜牆共十餘丈。知府徐化民倡捐督率合浦縣知縣游名柱刻期修竣。十一年,知府復捐修府後城樓。其門樓四座,東西南月城小樓三座,串樓二十四間,窩舖六十三間,墪臺四間。府後樓一間,望樓一百箇,筆架垜一千六百六十九箇。二十六年,知府佟國勷、知縣楊㫤捐修西城門,較前高三尺,并城樓窩舖。六十年,知府徐成棟修葺城垣,建復三城門樓閣。雍正四年,風雨,壞北城八丈,南城五丈。知府蔣杲捐修七年,布政使奉行督修。
18
周圍一千五十一丈,濶二丈五尺,深七尺,明宣、徳間,指揮王斌浚,成化二年,知府林錦、指揮徐寜浚外濠七百九十五丈,深倍於前。
19
雷州府城築於南漢劉巖時。初,漢建武中,伏波將軍馬援始築徐聞城,梁改南合州,唐又改雷州,遷徙未定,至南漢始建於此,甓城甚隘。宋至道二年,知州楊維新始築子城,周圍一里。紹興四年,知州王趯復築外城,作女牆,闢四門,工未就而去。十年,黄勲繼之,改為磚甓,亦未就去。十三年,朝奉郎趙伯檉始畢前工。嘉定五年,知州王洽復葺內外二城。淳祐十年,知州儲擢復修二城,造四樓。元至順中,廉訪僉事吕珫,元統中僉事張添睡、郭思誠,各加修飾。明洪武七年,指揮張秉彛、朱永、周淵,通判李希祖,協謀修築,仍開四門:東曰鎮洋,西曰中和,南曰廣運,北曰朝天,各建重樓警舖。𢎞治十七年,海北道僉事方良永改建四門,重樓拱門上鋪以板。正徳十二年,知府王秉良始用磚石拱甃九。國朝順治八年,颶風壞城。十二年,知府陸彪修康熙 年,郡城東垣頽數十丈,垜窩十壞八九,知府吳盛藻倡修。四十六年,東南城垣坍塌,知縣南君璋修築。雍正七年,按察使奉行督修。
20
廣六丈五尺,深一丈。外自城東環於西南隅,惟城南舊無開濬海康所城在海康縣灣蓬村,明洪武二十七年,安陸侯吳傑創築城,成化間,千户姚麟重建。瓊州府城漢珠崖郡城在東潭都。唐瓊州城在白石都。宋開寳五年徙今治,即漢玳瑁縣地,築土城僅三里。紹興間築外城。明洪武間,指揮孫安、張榮拓西北隅,至東南隅,廣六百丈,高二丈五尺,為門三:東曰朝陽,南曰靖南,北曰順化,各置敵樓。北城樓,名望海。南築長堤,引溪為濠,出東城下,以逹抱淪。七年,拓北城由東而南,共三百四十四丈,高廣如前。改朝陽門為永泰,上各建層樓,四隅建角樓。十一年復拓西南隅至西北隅,廣四百餘丈,通計周城一千二百五十三丈,高二丈七尺,廣一丈八尺。雉堞一千八百四十三,窩舖五十七十。七年,指揮桑昭於城西增築土城三百八丈,啟西南北三門,上建敵樓,謂之子城。成化九年,副使涂棐易三門石,扁東曰體仁,西曰歸義,南曰定海。十三年,僉事陳昭增築馬牆,並修子城。嘉靖間,知府李慎易子城以石隨圯叅議曹天祐、知縣曾士隆、邑人叅政鄭廷鵠復石甃之。周三百十二丈,高一丈四尺,廣一丈二尺,上殺三之一,雉堞六百四十二門如舊。萬厯二十五年,颶風作,大城盡毁,知府李多見修復之餘,南樓未竟。崇禎十四年,知府蔣一鴻創建東門外月,城周圍寛八尺,高並堞一丈四尺,濶八尺,雉四十二個。啟門一,南門外月城周圍寛四丈,高濶如之雉堞三十,啟門一,何國朝。順治十二年,提學道林嗣環、知府朱之光、推官 澄、知縣孟信協捐修葺周圍雉堞,高一尺,厚五寸,復圯。康熙六年,分巡道馬逢臯、知府張恩斌、知縣王好仁修葺復壞。八年,巡學道王廷伊、知府牛天宿、同知劉永清於十年修竣。十一年秋,颶風西門至東門,坍毁五十三丈,雉堞四百零二,東西北三樓俱傾。分巡學道王廷伊、知府牛天宿、同知劉永清、知縣劉源清協捐修葺。康熙二十四年,颶風傾倒,府城垣六十餘丈,雉堞一百二十,并各門城樓子城副使程憲、總兵劉成龍、副將李尚翠、知府佟相年、同知王元臣、瓊山知縣朱玭捐俸分修。三十一年,知府張萬言捐建南樓。三十三年,建東樓。四十年,分巡道焦映漢重修各處城垣雉堞。
21
周迴一千二百八十七丈,深三丈二尺,廣四丈二尺海口城在郡北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奏築防倭。二十八年,安陸侯吳傑鳩工修築,周五百五十丈,高一丈七尺,廣一丈五尺,雉堞六百五十三,窩舖十九,門四,各建敵樓東北臨海,砌石岸九十丈。永樂十六年,指揮牛銘增砌。成化十三年,僉事陳昭增築欄馬牆。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颶風傾倒城垣二百三十九丈,雉堞一百八十六,城樓四。副使程憲等捐俸修葺。雍正七年,雨塌、雉堞各縣捐修
22
東北臨海,自東南至西北,浚濠四百六十五丈,廣一丈五尺,深五尺。
23
羅定州城舊為瀧水,初無城池。明正統十三年猺亂,乃立土城。景泰四年,都御史馬昂始築磚城,周六百六十丈,有竒高二丈六尺,厚一丈三尺,雉垜三百有三串,樓五百七十,敵樓二十。五月,城三門三:東曰順徳,南曰永安,北曰武成。各建層樓於上。隆慶三年,知縣譚文逹增設敵樓。萬厯二十八年,羅定兵備徐榜、知州趙仕際改築隂城為陽城,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三尺。是年,小南門至西門新擴城七十五丈二尺,雉堞改作一千一百。又開西門曰安慶,小南門曰迎曦,又創西樓。崇禎十七年,知州包爾庚奉文修城,加西門月城一 國朝順治十年,僉事鄔象鼎檄知州慎俶印璔高城垣三尺垜改五百二十六,西南城外鑿修濠塹,又增小南門月城。順治十七年,僉事張清議修。康熙五年,署州事管聲駿重修。九年霪雨,西南一帶盡頽,知州李丹捐俸修築。雍正七年,布政使奉行督修
24
東北因水為池,西南鑿濠,濶二丈有竒,深一丈五尺。連州城劉宋元徽間,刺史鄧魯始創城。皇祐四年,儂智高宼亂,守將竇彤乃恢舊址新之,歴元祐、紹興、寳慶之世,凡三增築,明洪武二十八年,調清逺衞千戸劉俊開設守禦千戸所,始築包砌,正徳間復修葺之,周五百四十八丈,高二丈三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五尺,城門樓三,敵樓三,雉堞二千一百六十,警舖二十七,為門三:南曰熙平,東北曰熙仁,西北曰熙安,又為外城,後圯。崇禎間,知縣王立準重加培築,改內城門南曰迎薰,東曰陽春,西曰澄清,外城為門五。
25
三江寨城周圍二百八十丈,石脚深二尺五寸,濶三尺,高一丈一尺,底濶二尺,頂濶一尺二寸,南門城樓一座三間,深一丈八尺,濶八尺,厚三尺,高一丈。 國朝康熙四十二年,以猺人歸化,奉行建立。各縣:
26
南海縣附郭
27
番禺縣
28
順徳縣城明景泰三年,知縣周亶竪柵為城。五年,知縣徐玠至始垣之。天順八年,縣丞徐勤築土城。成化元年,知縣錢溥易以磚石,周六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四尺,下廣三丈五尺,雉堞二千四百五十。城門樓四、敵樓四,警舖三十,為門四:曰鎮東,曰定西,曰阜南,曰拱北。後定西門,以近山而廢。隆慶五年,知縣胡友信作石城,視舊高七尺窩。國朝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劉鵬捐修東南北城樓及 舖。雍正三年,知縣陳鴻熙捐修雉堞窩舖
29
一千七百二十丈,廣三丈,深一丈,為渠三,以洩城中之水。東莞縣城舊城磚砌東南沿涌抵放生橋。明洪武三年,南海衞指揮常懿始築新城,包鉢盂道家二山於內,砌以石,周迴二千二百九十九丈,高二丈五尺,上廣二丈,下廣三丈五尺,雉堞二千三十一,城門樓四,敵樓四,警舖四十,為門四。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舒應龍重加增闢。崇禎三年,水決衝,毁城垣一百餘丈,知縣李模修復。十一年,知縣汪運光增飾城樓壞者修之,北闗仍以石易木。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于梓修城工,未竣,至六年,知縣周天成相繼修之,城以完固
30
一千三百五十丈,廣三丈,深三丈五尺
31
東莞所城在舊東莞郡基,地名石子岡。去縣二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始置,調廣州左衞千戸洪浩開等築砌周迴五百五十二丈,高一丈八尺,上廣一丈二尺,下廣二丈五尺。城門樓四,敵樓四、舖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為門四。
32
五百九十二丈,廣二丈,深一丈五尺
33
從化縣城明𢎞治七年,自横潭改徙今寧樂都馬場。田周迴五百八十丈五尺。十一年,徳慶州州判劉潮、黎泰重修加城,磚厚二尺,城門樓四,久廢,後始興復雉堞九百二十四。嘉靖五年,知縣傅舉重修。萬厯二年,知縣何東周改雉堞為平頭。十九年,知縣袁士鋭復舊堞。崇禎四年,城東北兩路廢墜,知縣王志章大修。國朝康熙二十八年,知縣郭遇熙捐貲補葺。
34
周圍二百餘丈,廣一丈六尺,深八尺
35
龍門縣城明𢎞治九年始築,尋圯。十六年,知縣張翔繕治周四百九十餘丈,高一丈二尺,警舖十,城門樓四,為門四。隆慶二年,增高城四尺修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劉棟同教諭李應龍捐資重 。康熙五年,知縣楊熚復捐資修西城樓一座,東門城樓一座,北門城樓各一座,七星樓一座,砲臺七,警舖四,雉堞七十餘,馬道五十餘丈。城守王著名、典史閆鍾英各捐費有差。
36
南北西三面,俱枕大溪,舟楫通行
37
新寧縣城明𢎞治十二年,知縣任鉞始以木為柵。正徳間,攝縣通判朱源改築,周五百三十丈,高一丈一尺,雉堞一千一百一十二,以磚包砌外,植竹為子城,穴東西南三門,門各有樓。嘉靖間,將廣海衞官軍摘發一所,移本城守禦,復於城下,周圍起,盖營房。
38
廣一丈,深五尺,周五百五十丈
39
增城縣城設於漢建安六年,古無城,元季左丞何真遣弟何迪,保障兹邑,始築土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同知花茂奏設守禦千户所,調南海衞千户趙正立所修築。永樂元年,委廣州左衞指揮張真築砌。成化五年,僉事陶魯請於巡撫陳濂,㑹議修葺坍塌,通判余志董其事,石磚包砌周八百餘丈,高廣踰舊廣一丈三尺,上廣二步,下廣四步,城門樓四、敵樓四,警舖四十八,為門四,各以其方名之。女牆一千六百裏,城亦甃以石。成化二十二年,千户周銘以北門稱要害,建議築月城䕶之。嘉靖四十二年,兵備邵時敏按縣增甃加高。隆慶二年,知縣張孔修築馬道,以附城牆便登望。六年,知縣王良心修頺城九十四丈四尺,馬路八十一丈五尺,設垜一千二百一十,又于東西南三門創築月城,東曰迎川,西曰通市,南曰鎮海,北曰環山。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徐鳳來修城垣。十年,署縣李道光、知縣許代岳,相繼重修。二十四年,知縣蔡淑捐修西北兩樓并四城窩舖
40
萬厯二年,知縣王良心重濬之,長二百八十四丈,深一丈五尺,廣三丈香山縣城宋初開設,繚以土垣,號曰「鐵城」,陳天覺所築。明洪武二十八年,置守禦千户所,千户陳豫廣之,更為磚城,周六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七尺,上廣一丈,下廣一丈八尺,城門樓四,敵樓四,警舖十二,雉堞三千六百四十,皆甃以磚,四門以其方名之。𢎞治中,知縣劉信環築子城高七尺。嘉靖二十三年,城壞于颶風,知縣鄧遷修復。崇禎間,知縣顧其言增高城四尺,又築臺二:一曰鬱金,一曰來青原窩舖,一十四座,今增造一十一。其縣原有香山門,崇禎十一年,知縣劉大垣始改闢南門
41
五百四十七丈,旱塹一百四十六丈,濠塹周六百九十三丈,廣四丈五尺,深一丈三尺、新㑹縣城古無城,元邑主簿徐聞可始築垣備宼。明洪武十七年,邑人岑得才請置千户所及城池。是年開設都指揮王榛立柵鎮守。二十四年,始築土城,外環以池。三十年,千户宋斌始砌以磚及四門樓櫓。天順六年,知縣陶魯始築子城,內設馬路,外浚重濠外,又築竹基重塹,周一千六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二尺,上廣一丈,下廣二丈,城門樓四,敵樓四,警舖三十一,雉堞二千四百,為門四。萬厯元年,知縣伍睿增築外城為門三,小門四,水闗四一。國朝順治四年,內外城各增高三尺。十 年增建砲臺、敵樓五座。
42
一千六百八十丈,廣三丈,深二丈。子城濠塹。外濠二千一百二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廣二丈二尺,竹基二千五百八十七丈,外塹三千一百六十八丈,深八尺
43
廣海衞城在新㑹褥州巡檢司於望頭鎮,以其地建置衞所,創築城池,明洪武三十年,指揮夏必振包砌周圍九百三十二丈九尺,高二丈二尺,上廣二丈,下廣二丈,城門樓四,雉堞二千四百,警舖四十三,為門四。
44
九百六十四丈一尺,廣二丈,深一丈
45
三水縣城明嘉靖五年,始創築,周迴六百七十五丈,廣二百四丈五尺,高一丈五尺。磚甃石基之為門四:曰南曰北,曰東,曰西城,門樓四,敵樓十二,東西各有水闗,其城後因兵燹四門,城樓傾圯。 國朝順治間,城守吳子良修復。康熙六年,知縣王于宣開復熙阜門,與文明門。十年,知縣蘇嵋捐俸,建復熙阜、文明各樓,今縣城共五門窩舖一十二所,城脚洩竇二,一在文廟右,一在西闗塘右
46
北倚岡,三面皆臨陂田,南向里許則肄江建畫,時不及濠塹清逺縣城舊無城,元至正主簿,白太平始築土城,明洪武間,調千户劉俊立守禦千户所。二十二年,指揮花茂奏置清逺衞指揮李英築砌磚,城周一千四百五十丈,高一丈九尺,雉堞四千四百,城樓五,敵樓五,門五,天順間宼陷。成化初,指揮姚英請將城中自通津門水闗起,至正西門,止東北一帶,包土城四百三十七丈,限之以便巡守。六年,知縣沈憲、指揮尹鐸仍措磚包砌之,復建串樓七百一十有五,城下旁築欄馬牆。嘉靖間,知縣洪子誠、指揮陳治復修。萬厯間,知縣劉㓜學葺,國朝康熙十年,知縣馮臯强,捐修周圍,建戍樓一十四、垜眼七百八十四,折南門甕城小樓,改建兩邊砲臺各一座,并修大樓四座于四方。又西門甕城小樓一座,東南角鐘樓一,西北角皷樓一。
47
一千四百六十丈八尺,深一丈,廣二丈
48
新安縣城即晉東官郡舊治。明洪武二十七年,指揮花茂奏設東官守禦所於此,廣州左衞千户崔浩開築。隆慶六年建縣,其城池因之,周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廣一丈,基廣二丈,城樓、敵樓各四,警舖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萬。厯間,知縣曾孔志增建東、西南門子城。 國朝康熙十年,颶風傾塌城樓窩舖雉堞,知縣李可成、守備馬四玉、把總洪英、千總李呈芳同捐貲修復。
49
五百九十二丈,廣二丈,深半之
50
大鵬所城。在新安縣東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始置,調廣州左衞千户張斌築砌周迴三百二十五丈六尺,高一丈八尺,上廣六尺,下廣一丈四尺,城門樓三,敵樓三,警舖一十六,堞六百五十,為門三。國朝康熙十年,知縣李可成、守備馬四玉等修葺。
51
三百九十八丈,廣一丈五尺,深一丈
52
花縣城舊名平嶺,為番禺慕徳巡司地剿。國朝康熙十二年,總督吳興祚、巡撫李士正 平、花山諸賊,設兵駐防。二十一年,從舉人黄士龍等條議,㑹疏請立縣治。二十四年,給事王又旦復以為言,奉增設二十五年,知縣王永名創築城垣,議用磚石城高一丈四尺,厚一丈二尺,周圍四百四十丈,雉堞六百三十,窩舖一十二,東西南北四門,三十五年,砌築始竣,其城外東西北三面皆山,南無濠塹
53
右廣州府:
54
曲江縣附郭
55
樂昌縣城周迴二里有竒,凡三百六十丈,高二丈二尺,廣一丈三尺,中廣一丈一尺,上廣一丈,垜牆高四尺。明洪武二年,知縣索彦勝始築土城磚基之。成化三年,知縣潘昱增築。𢎞治元年,通判伍惠,知縣吳景溫、葉蓁、宋湖輩,相繼甃磚拓五十丈,置串樓二百六十八。𢎞治十三年,知縣袁賔重修。正徳七年,知縣林琦作子城。嘉靖二年,知縣龍章修串樓三十有七,西隅崩圯三十餘丈,尋修復。十六年,知縣張堅修四城門,東曰東川,西日、西瀧,南日武江,北曰桂山。嘉靖四十一年,知縣王三聘築西門外子城。萬厯八年,知縣張祖炳重建四門城樓。崇禎十四年,知縣羅銘鼎重修,較前高六尺,厚二尺 。國朝順治十六年,邑人白世師等合子城居民,倡捐修整。雍正七年,知縣馬燧修葺城垣,添設古樓,名其南曰文明,北曰承恩,東曰豐樂。西日阜成西北一百五十丈,濶二丈深半之,南臨武水,東臨禄溪。成化三年,知縣潘昱始濬濠、仁化縣城周迴二百八十丈,基廣一丈,中八尺,上七尺,土築而石為之,基舊城築於唐。垂拱中,在今縣北三里。走馬坪,宋開寳間省入樂昌,城遂廢。咸平三年復置縣於今所。明成化四年,通判蔡周始築土城。十一年,知縣李淮清修四城門,包以石。十六年,知府王賔、知縣翁同修以磚石建門樓四,串樓二百八十六。二十三年,知縣丘璥磚砌。南濠城脚八十餘丈。正徳十年,知縣李蕚修北門子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嚴時中重修串樓。萬厯二十一年,知縣司馬暐重修四門及串樓。崇禎十四年,知縣楊憲卿增築數尺,年久倒塌。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署縣通判吳璧鳩工修造。
56
東南北二百一十五丈,西七十丈,濶一丈,南臨河,無池乳源縣城周迴一百八十三丈,有竒高二丈五尺。宋乾道三年,置縣於虞塘,攝事司理劉天錫始築土城。元至正十二年,義士鄧可賢率民置砦。明洪武元年,知縣張安仁遷於今之洲頭津,復築土城。天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李鑑始易以石。成化十七年,知縣孔俊復創串樓一百七十有六,建二樓門。嘉靖十二年,知縣何澄重修。萬厯元年,知縣侯應爵修城及串樓城,視舊增三尺,復撤敵臺及二門,而高大之顔其東曰拱陽,南曰迎薰。崇禎十三年,知縣蔣明鳯增高五尺。鈁國朝康熙二年,東方城房傾圯七十五間,知縣裘秉 修復,并重建東、南二門城樓。二十五年,東北戰樓一座,串樓四間傾圯,知縣張冼易重修
57
周城深九尺,濶二丈。天順六年,知縣李鑑浚外濠,正徳十年,沈淵復濬之。翁源縣城周迴二里有竒,高一丈五尺。明天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程振易土城以磚。成化三年,知縣陶鼎創門樓三座。十年,知縣吳政改建敵樓二十一串樓四百二十有三。十三年,知縣宋經改修敵樓為望樓,典史胡彛砌子城。正徳十年,知縣黄銘、主簿顧蘭重修。嘉靖十一年,知縣傅雲修東西南城門樓。二十六年,知縣侯仁重修三城門,各築月城䕶之。三十二年,知縣金曰銿於東南西三城門外砌月城。萬厯四十年,知縣萬應奎重修。崇禎十一年,知縣朱景運重建南城樓一座,修東西城樓二座,增高三門,月城二尺,并全修串樓四百五十三間,敵樓一十四座。熙國朝順治十年,知縣李寧和建竪拱,北制勝二樓康。 四年,知縣翟延祺捐金重修,因遷去。未竣十三年,知縣孫可訓接修,二十一年復葺。
58
周於城濶二丈,深半之,天順六年,通判杜宥、知縣程振浚、英徳縣城周迴一里有竒,凡三百四十八丈,高一丈三尺,明初僅存東南八十餘丈。天順五年,知縣杜宥始修之。七年,因流賊犯境,始築外城。成化二年,城樓災。明年,守備指揮汪寧、知縣傅寧重建西南門城樓并串樓一百六十有竒,角樓五,皷樓一。嘉靖二十五年,東南串樓災,知縣陳惟賢修復東南隅,增石女牆為陽城。三十三年,知縣湛廷詔設舖建樓,以便巡警。崇禎十一年,知縣吳永澄修,益加崇厚。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楊柱臣捐修西南二城門、敵樓二座。
59
明隆慶三年,兵備副使許宗鑑始設濠於東南,長六十丈,深一丈,今年深泥,積㡬與地平右韶州府。
60
保昌縣附郭
61
始興縣城邑治三遷俱無城。明天順中,知府謝濂築土為垣。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廓而大之,甃以瓴甋,周三百四十八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東、南、西三門各有樓。十八年,知府江璞建隍橋串樓𢎞治。正徳間,通判劉芳、知縣梁冠相繼修。嘉靖二年,河決,知縣高輔築堤禦之。十四年,江慶舟修復。崇禎間增高四尺。 國朝順治十五年,經歴白印箕修。十八年,知縣王毓慧修。康熙二十五年,知縣魏琪修。三十八年,知縣毛徳琦重修。五十五年,知縣王克讓、教諭陳如錫暨邑之人,捐貲開文明門。雍正七年,總督奉行督修。
62
周迴丈尺,與城稱廣一丈。明成化間,御史韓雍浚東陸路,無濠。
63
右南雄府。
64
歸善縣城明嘉靖四十四年,庠生劉確鄉民黎俸等請建東平民城。萬厯三年,城成。六年,知縣林民止遷縣,遂為官。城高一丈六尺,周圍濶一千五十丈,雉堞一千五百六十五,為門四:東曰輔陽,南曰龍興,西曰通海,北曰娛江。闗二、便門二、窩舖九。其正南曰隆興,當縣庠之衝。萬厯二十四年,知府程有、守、知縣鄧鑣移改於少東。鍾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武藎重修。康熙十三年,知府 明進,知縣。連國柱修縣城。二十三年,知縣佟銘修城及窩舖。二十四年復修。五十五年,知縣歐斚捐修城垣八十二丈并南北城樓。雍正元年,知縣孫能寛修葺城垣。雍正七年,巡撫奉行督修。
65
東西二江水繞之,無池。
66
平海所城在歸善縣內,外管海濵,明洪武二十七年始建。周圍五百二十丈,雉堞八百七十一。城闢四門,門上有敵樓、角樓四、窩舖七。 國朝,雍正七年,巡撫奉修。
67
環城為濠。范國朝康熙八年池淤同知。 有明疏、復穿城博羅縣城舊無城,環治,僅土牆。明成化二十二年,按察使陶魯始建。𢎞治九年,僉事王相復即城西闢地二百五十步為今城,城高一丈七尺,周圍九百九十八丈。有竒門五,各有敵樓窩舖一十六。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胡郁增高四尺。萬厯八年,知縣張守為重修。二十二年,知縣鄧以誥大修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胡大定修復南門。十年,知縣楊碩捐修大東門城樓窩舖。
68
西南因榕溪為池,東北因山,無濠。
69
長寧縣城在君子嶂下,明隆慶三年立縣,治鴻鴈洲,尚未有城,萬厯改元知縣。陳立中乃即今所控其要害而城之,周四百八十丈,高二丈有竒,厚稱之。為門三:上各建樓,北臨山,有樓無門。
70
因山。無池
71
永安縣城明隆慶四年,陽江縣主簿林天賜署縣築城五年而城成,周六百四十丈,高一丈九尺,雉堞一千三百一十一。門四,上各建樓水闗二,北為上闗,西南為下闗黄花溝水入上闗注城中,從下闗出城外。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孟之麟重建雄鎮樓樓,在城東北為明推官丁士髦改建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進籙重修門樓牆垜。
72
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進籙濬濠池
73
海豐縣城舊惟土城在今城外東一里,元至正末廢。明洪武二十七年,備倭都指揮花茂始建城高二丈,周圍三百九十六丈,雉堞七百八十,一門四,各有敵樓。正徳。十五年,千户李綱修四門及西北城樓,尋圯。嘉靖十年,知縣陳一善重建。三十七年,倭警知縣張濟時加築三尺女牆高五尺,塞北門以便防守外,復築土牆七尺。萬厯十二年,知縣陳汝鳳築偃月城,加以女牆樓五,為門八。崇禎十二年,知縣陳振琦增築深廣一丈,嵗久湮塞。明正徳五年重濬,嘉靖中,知縣張濟時復濬障東北隅溝水瀦之、碣石、衞城在海豐縣東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建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一百二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敵樓四。樓下闢門。 國朝康熙八年,奉部行文築城。
74
深一丈,廣一丈二尺
75
捷勝所城在海豐縣南八十里,明洪武二十八年築,高一丈,厚一丈五尺,周圍四百七十二丈,雉堞九百四十,敵樓、四樓、下闢門
76
深一丈,廣八尺
77
甲子,所城在海豐縣東二百五十里,明洪武間,千户盛玉築,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周圍五百九十丈,雉堞一千一百八十,敵樓四樓下闢門
78
深一丈,廣八尺
79
龍川縣城明洪武二十一年,守禦千户李賢始建原古、循州有城,至是,都指揮花茂請立守禦千户所,而賢至始築之。𢎞治元年,按察使陶魯修築,今城高一丈八尺,周七百二丈三尺,雉堞九百八十四門,上有敵樓,外有月城。正徳三年,知縣傳鼎、千户吳徳潤分砌月城及四門。嘉靖四十四年,兵備副使王化闢北門。萬厯六年,叅議李盛春增高城垣三尺,擴馬路八尺堞。國朝康熙六年,知縣彭峻齡捐修城樓三座,周圍雉 。二十五年,知縣沈廷相復修。
80
深八尺,廣如之。明萬厯中,知縣林廷植復濬。長樂縣城明洪武二十年,知縣陳堅始築城,周圍六百三十四丈,高二丈,闢四門,門各有樓。嘉靖元年,僉事施儒以城隘闢其南廣四百二十五丈。三十一年,僉事尤瑛大修築,增敵樓二十九座,四門各易以磚。國朝順治三年,周圍牆垜敵樓崩圯,知縣王時熙大修。十八年,霪雨城頺,知縣孫䕃光重修。康熙十九年,西門城樓頽。二十五年,署縣按察使經歴沈掄英、知縣孫蕙前後重修。
81
周圍一千九十五丈,深九尺
82
興寧縣城明成化三年,知縣秦宏始建。城高一丈八尺有竒,周圍六百二十六丈。有竒闢四門,門有敵樓,東曰平逺,南曰迎薰,西曰阜民,北曰拱辰。門內有兵馬司,跨濠為梁。嘉靖四十年宼亂,知縣陳其箴增修城垣,加建重門二。國朝順治三年,知縣莊應詔修城池,建西門樓。康熙 十五年,知縣李清鋐築城脚馬路八尺,修補城垣
83
深七尺,廣二丈。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李清鋐濬之連平州城在府治東北四百里。明崇禎六年,平九連山宼。總制熊文燦、巡按錢士廉題建州城推官吳希哲,督永安知縣牟應綬、長寧知縣陳國正營繕。經始於十月,踰年告成。周圍六百三十五丈,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六尺,雉堞一千一百五十有九。門四:東日鎮連,西曰鎮英,南曰玉驄,北曰彩鳯。每門加甕城,横十九丈,高二丈一尺,旁開兩門,上各建樓。佟國朝,順治十年,署知州陳鄴修。康熙二十四年,知州 國瑞增葺。三十一年,知州于廷弼建東門月樓。四十九年,署知州郭一泓修。五十年,知州徐旭旦修南門月樓。五十二年,修東門西門大樓。五十七年,徐旭旦率邑人捐修城垣,嵌石砌灰,周迴共六百餘丈,生員何多竒董其成因溪無濠
84
河源縣城齊、宋俱據桂幹為城,而枝布為三郭環之,素稱壯麗。元末城陷,宼城因廢。明初,乃即中、下二郭間,濵江為城。隆慶五年,民遭水患,僉事王化議建復古城,知縣林大黼奉檄鳩工築北城垣,亡何遷去。萬厯六年,知縣曾守愚循舊基築城,廣七百丈為門四,俱有樓南不利門,開中東門,移南樓於上。十年,民遭水患,知縣湯民仰始與民遷居,然鱷湖瀝洩,城失其險。二十二年,邑人叅政李燾請制府陳渠,捐軍餉二百金,就下埠築基蓄水,城賴以固
85
周圍八里,深一丈六尺,東即鱷湖為池。
86
和平縣城明正徳十四年,南贛都御史王守仁檄惠州同知莫相建城,高一丈八尺,周圍四百五十丈,雉堞九百九十二。門三:東曰迎流,西曰通津,南曰南薰,各有敵樓,北負高嶺,不門,建樓曰拱極。嘉靖三十七年,督捕通判洪章拓城垣四百餘丈,雉堞三百有餘,開躍龍、永和二門、敵樓二座。萬厯元年,知縣陳文彬易新舊城樓以磚丈。國朝康熙二十四年,奉文丈量城周六百八十 ,高二丈一尺,雉堞一千二百九十。明嘉靖十三年,知縣梁鼒復侵地,益濬之三。國朝康熙二十四年,奉文丈量東南小池,長七十 丈,廣八尺,深七尺。
87
東海窖城國朝雍正八年,請將本滘建設縣治窖寨,城高一丈六尺,東長二十一丈三尺,西長二十六丈五尺,南廣四十八丈三尺,北廣四十三丈,周圍共一百三十九丈一尺。城雖土築,堅固完好,但無馬路雉堞且狹隘,不可以多容議。于寨城後增築新城,城垣東長五十四丈,西長五十九丈,北廣六十九丈,其南即接寨城之北垣寨城舊有東西南三門,無北門,應于西北方開門以逹新城,新城亦開東西二門,以通出入,兩城俱設馬路,雉堞麗譙,以資守禦。
88
南門水遶城壖,東西北三方,並議開濬。
89
右惠州府:
90
海陽縣附郭
91
潮陽縣城元至正十二年,縣尹熊阿勒坦巴哈築。明洪武二十四年,潮陽衞指揮楊聚於內置潮陽千户所舊城,嵗久日圯。正統十年,知縣劉源洪修砌。天順六年,知縣陳瑄甃石,增高之。周圍九百七十四丈,高二丈。𢎞治元年,知縣王鑾重修。城及各樓,為門七:東曰泰和,南曰南薰,西日淳化。北曰阜城水門,曰通衢。舊水門曰太平小南門,曰泰安。嘉靖間,增高四尺。崇禎間,增高三尺。 國朝順治四年夏,雨城倒二百二十三丈。秋水、城垣、馬路、敵臺及東門城樓傾圯,知縣陳之昂重修。十二年,知縣唐正麟于城上築大砲臺五座。康熙六年,城垣傾倒,知縣張宏美捐修周圍一千二百六十二丈,高二丈五尺,濶一丈四尺。城內馬路高一丈二尺,濶七尺,垜眼一千一百一十六。二十四年,知府林杭學,知縣莊憲祖,遊擊張起鳯,守備戴勛、曾士琦,巡檢程光宗、李炳,共捐修城門六,城樓七,敵臺十四,砲臺六,窩舖二。西北甕城、腰城各二,東南橋外長柵二,四面重門、上蓋樓垜眼四百二十六。五十三年,知縣支森捐修。五十七年,知縣王允洪支官銀重修。雍正三年,知縣魏燕超捐修。六年,知縣藍鼎元捐修。
92
明𢎞治五年,知縣姜森鑿東城外濠為溪,以通舟楫。其池深一丈,廣二丈。十七年,知縣張廷槐再浚之。嘉靖十年,署縣秦僎重修深廣如舊。崇禎間,濬深一丈,廣三丈。
93
海門守禦,千户所城在潮陽縣東招收都,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天順六年,知縣陳宣修高二丈,周圍九百七十丈。門四張。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府林杭,學知縣莊憲祖,遊擊 、起鳯守備戴勛、曾士琦,巡檢程光宗、李炳,共捐修
94
揭陽縣城宋宣和三年,割海陽縣永寧、延徳、崇義三都地置縣。元至正十二年,逹嚕噶齊塔布岱始砌內城二百丈,築外城八百餘丈。明天順間,知縣陳侯爵於城之東北西北各增修一百丈,濶三百丈,周圍一千六百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四尺,砌以石門四,內三窖,以通深水,每窖立石柱三,鍵外以水柵,嵗久而壊。成化二十三年,按察使陶魯命增築之,甃石為址,上累以甓,尋壞。𢎞治元年,同知沈景重甃石為址,高五尺,上累以甓,未㡬甓,脱者半。十一年,知縣敖公輔易甓,以石門樓警舖俱飾。嘉靖三十四年,海宼作嶺東道,行文築四門月城。萬厯十八年,城垣倒塌,知縣李儼重修,增高城五尺。
95
周圍七百五丈,深一丈,廣二丈。天啟間,知縣曾應瑞增進賢門為五門。 國朝康熙三年,總鎮栗養志濬城內濠之半,二十六年,知縣鄭濂修濬。
96
程鄉縣城舊有土城,宋皇祐間始增築。明洪武十八年,拆西城垣,廣其基,築石為址,累以甓,周圍九百八十五丈,高二丈四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各為門而樓其上,惟南有子城周十丈,有竒,為門三,窩舖一十有六,垜牆九百八十有五。𢎞治八年秋,大水衝决城垣一百七十丈,有竒,通判郭偉修築之。嘉靖十年,水南城壞十餘丈,知縣林墰、戴光復相繼修築。萬厯二十年,久雨,南北各頺二十丈,知縣王賢卿捐資,命千户范思仁督修完固十。國朝康熙九年,重修北城樓樓,舊名鐵漢,祀劉元城, 年修復南城樓,名其門曰正南樓,曰文昌。是年又修復東樓。十二年,修復西樓,俱知縣王仕雲捐修。十七年,雨壞東城六丈,西北城各七丈,西南七丈。又雨壞東南三十餘丈,知縣王仕雲、王吉人相繼修築。
97
自東抵北轉而西,共五百七十八丈,深一丈,有竒濶三丈,今多閉塞。其南臨溪水,饒平縣城舊無城。明成化十四年,創城隍以為固,內外皆甃以磚。城高一丈八尺,周圍七百二十一丈。始皆叅政劉洪實總其事。次年,知縣楊昱至董之築,高一丈八尺。嘉靖十四年秋,大水,衝決城垣四十餘丈,縣丞徐澄補葺。十八年,知縣羅徹重建四樓雉堞。三十七年,知縣林叢槐又於城北建樓曰鎮北樓。 國朝順治年間,饒鎮吳六竒修築,高二丈,馬路廣三尺,增置尊君樓、銃樓、敵樓,共十七座。康熙八年,知縣劉鴻業重建,二十四年,知縣劉抃捐修
98
嘉靖三十七年,知縣林叢槐濬城濠,廣二丈,深丈餘,引歐陂水,由西門埔入西門外濠池內城守禦千户所城在饒平縣東宣化都。明洪武二十七年,百户顧實築圍六百四十三丈,高一丈六尺八寸,門四,各創以屋。嘉靖戊戌,郡縣合議重修。
99
加城之數五十三丈
100
黄岡鎮城在饒平縣東宣化都。明嘉靖間,知府郭春震建圍一千二百餘丈,門四 。國朝順治十七年,饒鎮總兵吳六竒重建城垣,圍六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三尺,堅厚倍昔
101
南澳城在饒平縣信寧都海島中。明萬厯四年,副總兵晏繼芳建何斌臣修高二丈二尺,圍五百丈,門四丈。國朝康熙三十年,築城,自北門起至東門,長九十六, 自北門起至東北敵樓三十一丈,自敵樓起,至東門二十五丈,自東門城樓起至南門城,樓長二百四丈。馬路腰城至垜眼,高六尺,厚三尺,四角敵樓共三座,窩舖四個,東門月城一十四丈餘,屬福建分築。
102
惠來縣城明𢎞治末,因流賊刦掠。嘉靖四年,守備指揮程鍳、通判陳碩始建周圍七百丈,高一丈七尺。門四,上各有樓。二十二年,通判諸燮拓南城四十四丈,合舊城七百七十四丈。隆慶三年,知縣施冔增設敵樓一十四座界。國朝順治十三年,署縣劉文英、防將陳萬權于東北 增築層城,并修砌馬路敵樓砲臺十餘所。
103
廣一丈五尺,東西水闗二
104
靖海守禦千户所城在惠來縣南大圯都。明洪武二十七年建高二丈一尺,圍五百六十丈。門四。嘉靖、萬厯間,知縣林春秀、游之光相繼重修。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孫汝謀修築。
105
神泉澳城在惠來縣南十里。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林春秀建圍三百丈,高一丈三尺,立東、西二門。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孫汝謀修築。
106
大埔縣城明嘉靖五年始立。縣築城,據茶山之麓,前臨大溪,創於知縣歐淮城,未就而卒,知府王袍、推官李喬木董其事。二載始竣,周圍五百一十有九丈四尺,高一丈七尺,廣一丈二尺,上廣九尺,內外甃以磚石,為門三:東朝陽,北拱辰,西通津。後知縣曾廣翰、吳思、邱繼修重建窩舖,增高垜牆。萬厯間,知縣謝九鼎繼修及新樓垜毅。國朝,順治間饒鎮,吳六竒重修。康熙十四年,知縣劉 志增築砲臺于城東北角。雍正七年,巡撫奉修。
107
三河鎮城在大埔縣西□洲都。明嘉靖間僉事張冕建,周一百九十丈,高一丈三尺。門四,澄海縣城明嘉靖四十二年,始置縣建城,周圍九百二十五丈四尺,基廣一丈八尺,垣高一丈一尺,腰城三尺,雉堞三尺,共高一丈七尺。嘉靖四十三年,知縣周行議建。四十五年,張濬興砌。隆慶五年,知縣蔡楠竣工。萬厯三年,知縣顧奕增高三尺五寸,垜垣一千二百一十有三,門五:東西南北門四,小北門一。樓四,東曰常春,南曰承明,西曰保義。北曰拱辰樓。前為過道城,北垣設水闗,以通三川溪之水。窩舖二十有六。樓舖知縣左。承芳建閻,國朝,康熙八年署縣 竒英修葺。
108
蓬州守禦千户所城明洪武三十一年,百户董興建圍六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門四原屬揭陽。嘉靖四十二年改𨽻澄海。天啟五年,知縣馮明玠修。 國朝康熙八年,署縣閻竒英修復所城水寨城在澄海縣西蘇灣都明。洪武三年,指揮俞良輔創築圍二百一十三丈八尺,立四門,鑿池置水闗西北隅,通海港可泊戰船四。國朝康熙八年,署縣閻竒英修,復圍二百丈,高一丈。 尺鷗汀寨圍六十丈,高一丈四尺。樟林寨圍一百四十丈,高一丈四尺。
109
圍二百一十丈,深一丈
110
普寧縣城明嘉靖四十三年始建縣,未有城。萬厯三年,知縣劉鈍定議縣治,於黄坑厚嶼築城基。至十四年,知縣趙獻改拆舊址六百餘丈,而城始成。國朝順治十二年城頺。十三年,知縣張如榜重建明萬厯十四年,始濬溪為濠
111
平逺縣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建周圍五百二十丈,高一丈二尺。城門四:正南曰南門,正西曰西門,東南曰東門。萬厯二十五年,知縣王文雷改正東曰東門,北曰北門,建鎮山樓,設警舖一十二間。
112
東西南三面皆阻水為池。
113
鎮平縣城明崇禎六年,因宼變析程鄉之松源龜槳下半圖并平逺之石窟一二圖共四里,置今縣。城圍八百丈,高一丈九尺。崇禎間,增高三尺,為門四二。國朝康熙十一年大雨,壞二十餘丈。知縣程夣簡修。十九年城塌二十餘丈,知縣蔣彌高修,又捐砌西門水闗二座。
114
右潮州府:
115
高要縣附郭
116
四㑹縣城舊無城,明洪武二十四年設千户所,始立木柵為城,天順三年,西賊流刦,知府黄瑜請於巡撫葉盛,奏築磚城周五百七十六丈八尺,高二丈,厚一丈四尺六寸,串樓五百四十有八。四門:東陽、和西、徳澤、南清、寧北、鎮安、正徳。十六年,城西南潰,知縣蕭樟修築。萬厯十七年,知縣黄應元奉兩院,道府議改䕃室之半,為陽城頺。國朝康熙二十六年大風雨,北城頺三十餘丈,西城 二十餘丈,北門濠基被決,知縣陳欲逹修復。
117
濶三丈,深九尺,嵗久而湮明。正徳九年,巡按丁楷濬之,萬厯三十三年,知縣彭名世疏前濠復侵城,議塞後濠未集,先築二基西門,瀕河,嵗遭衝齧,復架木疊石以障之
118
新興縣城古名竹城。宋建炎四年,州守王敦仁始用磚石修築,周一千二百七十八步,即古新州舊址。紹興二十年,州守王濟以城狹隘,於城外植刺竹遶之,周一千四百八十丈。明洪武十三年,增土城於刺竹之內,高八尺,厚五尺,周一千一百八十丈。四門:東曰朝陽,西曰徳勝,南曰長生,北曰拱辰。天順七年,賊攻破之。知府黄瑜請都御史葉盛奏,於土垣內築磚城六百四十九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四尺,設警舖五十五,四門外各環月城。鑿池,改東門曰陽和,西曰㨗勝。𢎞治十二年,僉事徐禮檄城內外各闢馬,路廣一丈,修敵樓串樓及月城。嘉靖十年,僉事王澄檄撤串樓,修雉堞。三十七年,僉事殷從儉、經彦寀謂城蔽學宫,移南門於學前,曰彚征得路。四十一年,知縣周崑重建敵樓西。國朝順治二年建城牆子基。四年,知縣劉可模增建 南兩門。甕城。康熙三年,知縣李雄飛、李長慶重建四門城樓。十二年,知縣李超重修。二十五年,知縣徐煌捐修。三十年改鎮南門為文明門。
119
深一丈,有竒,濶二丈五尺,周七百餘丈
120
陽春縣城唐武徳四年,始築春州城,高一丈,厚六尺,周四百二十丈。宋皇祐二年,知州薛利和修,元季廢壞,明洪武三十年,千户鍾良加築,高二尺,厚一丈,周五百六十七丈,上建敵樓三十。門四:東門曰迎暉,西曰靖江,南曰鎮蠻,北曰仰京。天順間,守備指揮李盛、知縣李福海重修立雉堞,設吊橋,環植刺竹。成化五年,肇慶衛指揮守備祖瑄重修。八年,按察使陶魯去,雉堞為串樓。正徳十年,知縣黄寛重修。是年,都指揮卜玉增高四門,月城築欄馬牆,後串樓燬壞。嘉靖三十四年,知縣謝復生去串樓,仍立雉堞。萬厯九年,知縣黄憲清建角樓,修四門樓,易其名曰東和、西靖、南鎮、北拱。萬厯二十五年,颶風樓舖多壞,知縣張文誥葺復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張含瑾捐建窩舖六,修葺城樓。二十六年,康善述修葺四樓城垜
121
宋皇祐二年築城所鑿,明洪武三年,修築重濬,深一丈,周六百九十丈陽江縣城宋紹聖五年,知州丁璉始築土城,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五里,元大徳間種竹城,以為障蔽。明洪武三年,千户張均徳甃以磚石,高二丈,厚一丈五尺,周八百九十二丈,上設周廬四十四,開四門:東曰承宣,西曰威肅,南日寧海,北曰鎮安、正徳八年,分守叅,政黄顒設望樓四十八。隆慶四年,知縣王仲增高城五尺。萬厯十五年,大風缺縣周廬半毁,同知方應時重修,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 孫廷鐸修建四門樓浚池深一丈,濶三丈,宋紹聖五年築城所鑿,周九百七十丈,明洪武初,重濬濶三丈五尺。正徳八年,叅政黄顒築南北二堰,蓄水保障,民今賴之。嘉靖二十五年,堰決,知縣吳煥章重修,以石為楗
122
雙魚所城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建周四百八十丈,厚一丈,高一丈八尺。門樓四。按國朝康熙十年重修,雍正七年, 察司奉行督修。
123
海朗所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建周五百八十丈,高一丈四尺,萬厯四年增高三尺,門樓四三十年,海防徐璘建敵樓六座。
124
高明縣城舊為高明巡司,無城。明成化十一年,知府黄瑜奏設縣治。十六年,知府李璲始築磚城,周六百六十丈,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五尺,建窩舖十八,開三門,東曰寅賔,南曰阜財,北曰迎恩,外植刺竹。正徳初,知府黄顒增串樓五百餘間,嘉靖元年,改作雉堞。先是,正徳之末,城東潦決圯者七十餘丈,水漲入城,居民苦之。嘉靖七年,知縣陳坡築復。二十五年,知縣石銘復修崇城三尺。三十年,知縣徐純修城濬池。隆慶六年,知縣羅學植重修。萬厯十年,知縣張佐治開西門。崇禎二年,知縣鄒應期建東門䕶城。崇禎五年,知縣蕭時勉築西濠南基。東國朝康熙二年,南樓傾卸,知縣盧開象修復。十六年, 樓傾卸一角,復捐貲修建。二十五年,知縣于學修復四門城樓。雍正七年,總督奉行督修。
125
明成化十𢎞年鑿。𢎞治十一年,知縣涂縉復鑿,深一丈,廣三丈,外植刺竹,惟南門臨河七十餘丈無池,皆商民㕓居東南隅五十餘丈。嘉靖初,豪民以輸税為名,堙塞。三十七年,知縣徐純查請追復,加濬以固城守。 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班羽捐工濬濠
126
恩平縣城明成化二年,僉事陶魯立恩平堡,巡司驛俱在此。乃築磚城,周三百二十五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二尺。四門:東曰陽和,西曰鎮彛,南曰永通,北曰承恩。城上環置敵樓窩舖。十六年,開設縣治,復築高四尺。正徳七年,知縣鄒級重修,加高三尺。嘉靖間,城垣馬道頺毁,督府檄縣修築。二十九年,知縣阮琳重修四樓及更舖。四十二年,知縣李河圖修四樓,加築馬路高三尺。隆慶五年,兵備李材檄縣增修。崇禎十二年,知縣王扉以舊城山水不利,數經殘破,請建新城於黄河蓢,築磚城,周四百丈,高一丈八尺。四城樓各高二丈三尺,廣三丈五尺,開三門:東曰拱日,南曰陽明,西曰成慶。北為文昌樓,值明末未遷。 國朝順治十一年,舊城為土寇,王興等焚毁官吏,寄居凹頭,始議葺新城以居焉。康熙十五年,知縣程學灝始回,城中漸加修葺。二十四年,知縣佟世男增築城垣馬路垜堞,易敵樓以瓦。二十七年,開西北二門重修敵樓。
127
明成化二年,浚濠樹柵,正徳七年重濬,周圍各廣二丈,深一丈
128
廣寧縣城明嘉靖三十六年,提督都御史談愷、王鈁既平扶洛大羅山賊。三十八年,詔立廣寧縣。初奏縣治,設於譚圃,僉事經彦寀、知縣韋弁改於大圃建城周三百三十九丈,高一丈六尺。東方又高三尺,雉堞四百八十四,為門三:東曰長㑹,西曰艮成,南曰來㑹。其上有樓,北無門,建敵樓一,東加望樓一,窩舖十有一。萬厯七年,巡按御史龔懋賢命推官羅應台議,增南門月城,拓東城四十丈。四十二年,圯知縣趙廷忠築復。天啟七年,知縣黄夣瑞增築城西垣牆高三尺,長三十餘丈。
129
開平縣城舊開平屯堡,周三百五十丈,高八尺,厚二尺,止東南二門。 國朝順治七年,城守張瑞漢各建城樓於二門,敵樓五。康熙四年,知縣高子翼修,高三尺,建雉堞顔二門:東曰紫來,南曰開平。十一年,知縣薛璧重修敵樓。
130
徳慶州城宋皇祐六年,儂智高亂,始築子城,高一丈,厚八尺,周二百三十丈,三面浚濠,嵗久傾圯。元至正間,總管孫振武仍舊址修濬之。明洪武元年,守禦千户邵成視舊城狹隘,奏改立城址,甃以磚,石高三丈,厚一丈五尺,周一千一百丈,上置串樓七百二十,敵樓三十有九,門五俱有樓,後撤去串樓。景泰七年,都御史馬昂命周城增高三尺。成化七年,都御史韓雍命通判李敏、知州周儉重修。十五年,水城圯三十餘丈,按察使檄知州修復。嘉靖三年,知州周文熯再修。五年,因警始築香山門,月城後,城樓等俱壞。十三年,知州陸舜臣重修。隆慶五年,知州楊士中修復,益增雉堞。六年春,創建東勝門月城。萬厯元年夏,創南門月城。 國朝康熙五年,東北城陷數十丈,知州秦世科修復又修北門城樓一座,城守方宏綱修小南門樓一座。十二年,大雨,陷城四十餘丈,署知州譚桓修復。
131
宋皇祐六年,浚明洪武元年加濬深一丈,濶三丈,周一千一百五十丈。嘉靖四十年後,南濠淤塞,水不盈尺,北濠蓁棘。賊伐濠畔,竹梯城刦庫。隆慶五年,知州楊士中復濬深,仍引香山泉水環注之
132
封川縣城舊城周一百七十步,塹山為之。明正統十四年,黄蕭養作亂。典史陳順因故址,復築雉堞城樓。天順二年,守備指揮王英展外城環柵,樹植刺竹,以磚甃北城三十一丈,周共四百六十二丈。內城門樓角樓更舖三十有七。門三:東曰遵化、南日、長清,西曰鎮寧。成化五年,都御史韓雍發銀一千七百兩于知府黄瑜,檄同知馬襄,知事唐紹,知縣萬顯,守備指揮馮斌、王清,分督軍民,仍舊城基培築,環以串樓。建門樓二:北曰鎮北,南曰鞏南。𢎞治十七年,知縣李煦復于四城,建四門:東曰文興,東南曰遵化,南曰永清。西日長寧。嘉靖間,西城壞,知縣吳蕙修復知縣陳起耕甃文興、遵化門敵樓。四十六年,雨潦,城圯,壞窩舖四十,知縣方尚祖修。明成化五年濬,深一丈五尺,濶四丈。
133
開建縣城古無城,明洪武間,於開江鄉築土為城,僅高七尺。景泰元年,流賊攻䧟,始調官軍守禦。天順三年,指揮王芳、千戸胡清以城基寛曠難守,乃存三之一,周植木柵。八年,都御史葉盛奏築磚城,檄布政使張瑄、僉事傅博、知府黄瑜經度,令指揮聶聰、知縣黄瑜,先築土城,建門,三南迎恩,西開江北鎮邊,未㡬,知縣黄瑜遷知縣,陳琳繼至,與聰協力督修,巡撫韓雍復發帑金資之,城乃竣,周三百三十丈,高一丈九尺,廣一丈,基厚一丈八尺,串樓二百二十二,敵樓五。嘉靖七年,典史黄世鐸重修。十四年,洪水城圯,知縣吕賔修復始塞北門,撤串樓,作雉堞。萬厯元年,知縣胡希寅築南門子城二十餘丈,開門三築,西門子城十餘丈,即禦戎臺。基、開門二門皆有樓。萬厯十一年,知縣葉之盛開東門,塞西門。 國朝順治七年,知縣侯于都蓋城樓四座。康熙六年,知縣崔國祥修子城。十一年,知縣張冲斗修南城樓。二十五年,城上四樓為雨毁,知縣姚從智修。二十六年,西城塌三十餘丈,知縣丁際治修。五十七年,南樓圯,知縣程子璋捐修額,曰「東粤西疆」
134
濶二丈五尺,深半之,於縣北鴈山濬源,至五里鑿塘,環瀦水,引溝灌濠,明天順八年濬之。濠濶四丈,深丈餘,北而南,西臨開江。
135
右肇慶府。
136
茂名縣附郭
137
電白縣城舊城即古高涼土城,元大徳八年,郡徙茂名,因甃以磚石,遂為縣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奏築神電衞城,委惠州指揮王虎、千户張正築為土城。永樂七年,指揮俞林甃以磚,計六百四十丈,周圍一千一百丈,高一丈二尺。堞高五尺,共高一丈七尺,為東西南北四門,門上各為樓堞,上敵樓四十,角樓四,窩舖三十有二。成化四年,僉事陶魯奏遷縣治於衞左。萬厯三年,知縣王許之以城垣徑直,難以制外。迺於四城之外,建敵樓十二座以拒敵,開四孔以通鳥銃。萬厯七年,知縣張希臯以城垣卑矮,難以守禦,增高三尺,城面馬路甃為陽橋三尺五寸,取濠土以實之,濠因以深 。國朝順治九年,城守遊擊汪宗宏建瞭樓,每城一面一十二座。十四年,城頺樓圯,知縣相斗南重修城垣四脚易磚以石,東西瞭樓另行鼎建。
138
周圍一千一百六十四丈,濶三丈九尺,深一丈七尺。明天啟間,知縣翟拱辰因城壞重修,復浚濠池信宜縣城舊無城,止築土牆,周圍一百八十五步。明正統五年,六豪猺亂,副使賀敬、都指揮張演築砌磚城周圍二百五十五丈,高一丈八尺。天順三年,創串樓五百四十有八,正徳五年,千户丁川於城外築子城,嘉靖間,僉事黄澄設敵樓一十三,後知縣陶弼、周夣斗、周世臣相繼增修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徐鳴佩、城守管登魁修復北門城樓窩舖,砌以磚石
139
舊載,周迴四百一十四丈,深一丈三尺。明正統五年,副使賀敬始濬。今城東南、西三面俱係竇江環抱,並無濠塹。
140
化州城宋紹興三十一年創,甃以磚石,北際江東西南各環以池。門四:東曰開泰,西日羅山,南曰南薰,俱通陸路。北曰臨江,通水。各有樓。元兵燹毁壞。明正統十三年,知州鄧敏奏增砌磚城周圍八百七十丈,高一丈六尺。又沿城開築濠塹。成化四年,按察僉事陳貴、知府孔鏞、同守備指揮董翔復增高之。十年,又改砌入內跨寳山,止開二門,東曰賔陽,南曰南薫門,各建樓窩舖三十,敵樓、角樓各四,清風樓一。嘉靖間,州同知周光禮築南門月城。四十四年,嶺東叅議謫於化,復更新之,築東門月城。萬厯二十六年,城壞,濠淤。知州沈水修葺城,周五百五十七丈,高一丈九尺。正國朝康熙六年,知州邱宗文重建東、南門樓二座。雍 七年,布政使奉行督修。八年,知州孔傳祖徧修城垣。
141
深六尺,濶一丈八尺,明萬厯二十六年,知州沈水濬之。吳川縣城明洪武二十七年,都指揮花茂具奏欽差永定侯經畫,命千户徐本督築土城。永樂元年,千户李忠甃以磚石,周五百八十丈,高一丈八尺,為門四:東曰鎮海,西曰通川,南曰小和,北曰朝天。門上有樓窩舖一十有六,瞭樓四,大小水闗五,周圍五百八十丈,高一丈八尺。至崇禎初,四樓毁壞。十年,知縣童兆登重修,又於女牆二垜子之下加一磚堆,堆上加板,永可為城守。
142
深一丈五尺,廣如深數,城濵於海,浮沙飛塞,不開濠塹。明成化三年,僉事陶魯遣俞鑑督鑿之石城縣城舊無城。明洪武二年,縣丞倪望築土牆。正統五年,通判馬文饒甃以磚石,周五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一尺,厚半之。闢門三:東曰望恩,西曰鎮彛,南曰威武門。上建樓角樓三,敵樓倍之,窩舖又倍之,中軍窩舖一。隆慶六年,城圯,知縣韋俊民修之,增高三尺。萬厯三十三年,又於原增處隨設羊橋、女橋、垜子、敵樓。崇禎十三年,三門增修甕城二。國朝順治十三年,增高一尺五寸,易以平頭,重建 大銃臺於東西之北隅深數尺,廣一丈,惟北嶺無濠丈。國朝順治十三年,開深濠塹,深一丈五尺,廣二, 五尺,并鑿復嶺。右高州府。
143
合浦縣附郭
144
欽州城舊在靈山縣思林都。宋天聖元年,推官徐的遷於白沙之東,即今之州治。明洪武二十八年,增築周城五百九十四丈五尺,高二丈四尺。門三:東曰朝陽,南曰觀海,西曰鎮逺。景㤗七年議復增城高三丈。成化六年,知州傅鑑檜築一帶周城、串樓門樓敵樓及兵馬司㕔。城外遍植刺木,更新東門城樓。嘉靖四年,知州藍渠改建串樓。十三年,知州杜傑建窩舖一十八間。先是橋壞,西門路塞。十七年,知州林希元開復西門,建橋設墟,併東門各蓋兵。馬房六間,十字街設鐘皷樓。三十三年,知州鄧以和塞西門。萬厯二十二年,知州董延欽大治垣樓之傾圯者,東門各樓,遂為偉觀。四十年,知州阮以臨建南門子城。四十二年署州事通判李秀時建復東門子城。天啟七年,知州李五美修城濬池,建復坊表。 。國朝康熙十一年,叅議傅應舉、總兵祖澤清、知府徐化民、知州董爾性、遊擊李陞高同捐修防城。二十三年,西北城頺,知州馬世祿修復。二十九年,東門子城及正東城垣久雨倒塌,知州汪源澤修。三十五年,東門子城復壞,知州程鼎修。三十七年,東門子城及四面城垣俱壞,知州喬光先修。四十六年,東城垣馬路裂,開南門子城西北女牆倒塌,知州李淑沆修。五十年,各處城垣俱壞,知州金章修。五十九年,城垜六處倒塌,知州董紹美增修。
145
周七百八十一丈五尺,濶二丈七尺,明洪武間浚之正徳十四年,知州李純浚池築堤,瀦水東堤百餘丈,南堤三十餘丈。浚,國朝康熙四十六年,東南濠渠堙,知州李淑沆 之五十年,知州金章重濬之靈山縣城在石峯東一里,明正統五年,兵備副使甘澤築城廣五百一十丈,高一丈八尺,窩舖二十門四:東曰朝陽,西曰鎮逺,南曰振南,北曰拱北。成化八年,副使林錦增蓋門樓四,敵樓一十有八串,樓三百五十,又增擴東南城四百五丈,為門二:東曰長春,西曰六峯,敵樓二十有四,串樓二百五十有五。𢎞治十八年,僉事鄧槩、正徳五年,僉事李瑾相繼修葺。嘉靖八年,僉事劉道周增高城三尺,以雉堞易串樓,為陽城,開通濟門,尋復廢塞。十三年,僉事王崇仍造串樓六百零三,又於長春門外建樓房,三十嵗,賦其入,為修城費。三十年,僉事經彦宷重修,隆慶六年,知縣馮盛宗復修,今現開三門,曰朝陽,曰長春,曰六峯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多宏安,九年,知縣林長存相繼捐修城樓五座、角樓四座、串樓三間、窩舖二十四,砲臺一十八垜子五百三十水闗二穴。十年,颶風,倒塌西邊城垜三丈五尺,府縣捐資修復。雍正六年,知縣林榆修東南城樓三座。七年,雨壞城一十九丈,署縣盛熙祚捐修。
146
塹二道,濶一丈九尺,周圍五百一十四丈,明成化間,都指揮徐寧、歐磐鑿永安所城在合浦縣海岸鄉,舊在石康安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始遷今地,永樂十年始建,周迴四百六十一丈,高一丈八尺,濶一丈五尺,窩舖一十有八間,城樓四座。成化五年,僉事林錦置串樓四百一十有五間,其四門各建敵樓二座、八角樓、四座、月城樓四座。
147
周環五百丈零。明成化五年,僉事林錦始鑿外池。右廉州府。
148
海康縣
149
遂溪縣城舊無城,明洪武七年知縣,元大初始築土牆。正統間,知縣蘇觀始砌以石開,東南北三門,周凡四百七十丈,高一丈五尺,垜眼聨絡凡二百四十,瞭塾四十座,窩舖一十有六。嘉靖十年,知縣張惠開東闗,設墟開舖,以為衞禦。十九年,知縣班佩修葺。隆慶六年,推官鄭國賔增城三尺,濶五尺。萬厯二十年,知縣陳廷詩建三門月城縣。國朝康熙三年,署縣同知王宏志修築。二十一年,知 朱光炳復修城池,開北門。二十五年,知縣宋國用重修。
150
明嘉靖十年,知縣張惠重濬。
151
樂民所城在遂溪縣蠶村,明洪武二十七年吳傑創立。徐聞縣城,舊在十六都討網村,元至元二十八年,遷於賔樸村,俱無城池。明正統間,知縣李鷲始築土城,天順間,遷於海安城。𢎞治十四年,復遷賔樸,始築石城。正徳五年,知縣汪澤、主簿程子厚,因城垣倒塌,重砌雉堞,周圍六百丈,高一丈四尺,為門四:東曰寅賔,西曰振武,南曰太平,北曰永定。嘉靖十二年,知縣朱夣昌增修。萬厯元年,知縣張師益增高三尺,濶八尺。十一年,知縣蔡宗周增高城一尺五寸。 ,國朝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孫挹捐貲開復文明門。雍正七年,按察使奉行督修。
152
明嘉靖十九年,縣丞彭瀾濬
153
海安守禦千户所城在徐聞縣張村,明洪武二十七年,吳傑創立。𢎞治間,千户徐真重,建國朝,雍正七年,按察使奉行督修。
154
錦囊千户守禦所城在徐聞縣新安村,明洪武二十七年吳傑創立。右雷州府。
155
瓊山縣附郭
156
澄邁縣城古無城。明正綂十二年,按察使郭智始委邑典史李黎生創築,嵗久傾圯。成化初,主簿楊正築二里餘。𢎞治元年,知縣韋裘甃砌以石周四百餘丈,高一丈,有竒,開三門,上各建樓,東迎恩,南歸仁,西通潮,北建望海樓。正徳七年,知縣李茂重修,增高雉堞一尺。嘉靖三十一年,知縣許應龍修望海樓。崇禎十三年,解學臯於東西南三門,各築子城舖。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吳𦒎重修周增高雉堞一尺, 樓,門扉更新。康熙四十五年,知縣高魁標重修南城樓及城門。雍正四年,知縣鹿耿從邑士請,改塞向明門,開文明門工。未竣,後知縣趙起龍偕邑人捐建城樓,并葺垣堞
157
因河為池。明嘉靖十一年知縣許應龍周圍浚隍定安縣城明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議築正徳。五年,知府王子城、歐陽傅謝廷瑞相繼鳩工砌石周五百九十三丈,高一丈四尺,雉堞一千一百九十二,東、西、南三門,上各建樓。嘉靖二十四年創開北門,副使胡永成以不利復塞北。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董興祚復開 門,修整砲臺城樓。
158
城北近江,餘三面濬濠三百丈。
159
文昌縣城自元至順遷治未立城池。明隆慶六年,副使陳復升委知縣顧乃猷督建周三百五十丈,廣一丈,高一丈五尺,雉堞七百啟,南北二門,東為小門,今塞門樓三、窩舖十。萬厯二十年,縣丞蔣梯增高城垜馬、道門樓窩舖。崇禎五年,知縣魏懋績塞南門、開坤門。八年,仍復舊制,改南門曰圖南。十二年,知縣周廷鳯增設月城七。國朝順治十一年,重修隨圯。康熙元年秋,大水,垣頺 十餘丈。知縣鄧生栢、城守拓福祿、葺署縣推官姚士升同督成之。六年,知縣沈彲重修。五十二年,知縣馬日炳捐修南北城樓。又五十七年,捐修西北角城垣寛六丈。
160
東南濵溪,西北以田為濠。
161
㑹同縣城明嘉靖二十九年,總督歐陽必進,始命知縣陳儒築砌為門,三架樓置扁北拱辰,南萃和東賔陽。隆慶六年賊燬,副使陳復升重築,周四百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萬厯十三年,大水城壞,知縣徐應麟重修,增窩舖十壞。國朝康熙三年,知縣黄信讓捐修城垣。七年,風雨,倒 城牆,知縣曹之秀、訓導梁英裘同修、樂㑹縣城明隆慶六年,副使陳復升、始建,知縣張綱,計工運石衞經,歴藍效,督役周三百八十丈,啟南北二門。崇禎間,知縣王懷仁、陳蕃、增修後,知縣李時興,復鑿開縣前正南門榜曰:「來薰後以嵗凶閉塞不行。國朝康熙四年,知縣林子蘭復開,從中街路直出,逹朝陽市,後南門復塞。二十二年,知縣張結緑重開。五十五年,知縣謝鉷築子城,建南門樓,雍正元年,知縣趙光緒重修。
162
明萬厯五年,知縣彭大化始鑿濠。七年,典史袁光英復濬之臨高縣城明正統八年,按察使郭智、知縣徐瑄建壘石為牆,周六百丈,高一丈,譙樓門樓俱備。正徳間,知縣周讓、梁高相繼砌以石,增高二丈三尺。窩舖八通判楊表增東西門月城,東曰東安,西曰西阜,及建東西二闗。隆慶間,知縣李棟增高雉堞一尺,廣馬路一尺。萬厯八年,縣丞黄思懷移北門於西巷立市以鎮之。國朝順治十七年,河漲城壞,知縣蔡嘉正捐貲修復,至康熙十一年,颶風,東南堞㡬沒,知縣陳垂鳩工築復。二十五年,東門月城圯,知縣李繩祖修。三十三年,知縣史流芳重修城垣,併新四門。四十二年,水暴漲,圯東門城郛垜口,知縣樊庶修復并樹堤閘,高廣八尺,以防水患,復修西南門雉堞。四十四年,復移南門于學宫之前顔,曰文明。四十六年,額東門曰先春。雍正七年,知縣魯遐齡捐修各門城樓西門額日,金安北門額日澄海明隆慶五年,通判阮琳復濬濠
163
儋州城漢儋耳,舊城在今高麻都湳灘浦,樓船將軍楊僕所築。唐初始徙今治。宋、元因之。明洪武間,指揮周旺用石砌周四百七十二丈,廣一丈八尺,高二丈五尺,雉堞八百一十四,窩舖一十七。啟門四,東徳化,南柔逺、西鎮,海北武定,各有敵樓,外築月城。後帥守徐真、徐春,增飾門垣,更樓窩舖、濠塹弔橋。 國朝康熙三十四年,霪雨傾圯。二十七年,知州沈一成捐修。
164
周四百七十七丈,廣五丈,深八尺
165
昌化縣城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揮桑昭築,三十年,千户王雋磚甃之,周五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廣一丈五尺,雉堞五百五十五,窩舖十八。啟門三,東拱辰,南寧,和西、鎮海,北城建樓。永樂間,指揮徐茂增設敵樓。四年久傾圯。崇禎二年,知縣張三光捐資修葺。相國朝。順治十一年城壞,知縣汪天敏、陸觀光、嚴于屏 繼修復。康熙三十年大風,樓㻡悉圯。知縣高曰:「旦、璩、之璨,典史,陳漢,捐修復舊」。
166
深五丈,廣二丈。明正統間,千户管成濬
167
萬州城宋大觀間,築紹定間,砌以磚,元攝州事。鄭寛拓西北隅,至南隅,加石固之,周三百三十二丈,高一丈八尺,啟東、西、南三門。明洪武間,千户劉才復拓共周四百三十六丈,高二丈,廣一丈五尺,雉堞六百六十,窩舖一十二。啟門四,東朝陽、南鎮南、西徳化、北拱北各建敵樓。成化七年,指揮李泰築月城門外,各設弔橋。崇禎十五年,知州曾光祖復築月城及敵樓三。
168
周四百九十七丈
169
陵水縣城明洪武間,立於南山港西立柵。永樂間,指揮張恕遷今所,砌以磚石,周三百四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廣一丈五尺,雉堞三百九十九,窩舖八,啟門四,各建樓。成化間,增高尺餘,填塞西門。 國朝康熙十三年,知縣高首標重修。
170
周四百九十七丈,廣二丈五尺,深一丈
171
崖州城宋初,土城慶元間始砌以磚,創女牆。紹定六年,增拓沿東門至海南道止,周二百四十二丈,高一丈六尺。開東、西、南三門。元元統元年,判官李秘建、譙樓,明洪武間,知州劉斌重甃。十七年,儋州千户李遷復拓沿海南道至今西門,共周五百一十三丈五尺,高二丈,廣九尺。十八年,千户李興復砌磚石,仍設門三,各建敵樓雉堞一千一十七,窩舖二十千户。周崇禮築月城。正統元年,千户陳政洪瑜立弔橋。成化二十四年,千户王栥築馬牆。年,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州梅欽重建東城樓康熙十一 ,知州張擢士繼建南城樓,并濬濠塹,遊擊張徳逺捐資助修。
172
周迴五百五十七丈,深一丈五尺
173
郎勇城在州東北八里黎賊出沒之處,明正徳十四年,知州陳堯恩就高阜城之,甃以磚石,高八尺,廣四尺,周迴二百四十餘丈,啟門三
174
樂安所新城在州北,去州城一百五十里。明萬厯四十四年,剿抱由、羅活二洞叛黎,繼議善後招降題築堡屯兵戍守。舊抱由口前瑞芝山為樂安霞牒之衝,名爛紅溝地方建立磚城,周圍四百丈,連南門月城在內,高丈二尺,東西南城門三,南順昌,東綏定、西鎮安、經始城、務、瓊、崖、黎叅將何斌臣,又添設南靖逺樓、北鎮、武樓、南門、月城、小樓一座,城門、敵樓四座
175
感恩縣城明正統間土築。萬厯十年,知縣秦中權遷大雅坡。二十五年,知縣朱景和遷舊址,築城周三百九十四丈,廣一丈,高一丈九尺。為門三:東賔曦,南平政、西延,照雉堞七百五十,窩舖四。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姜焯重修。
176
周其城,濶二丈,深四尺。
177
水㑹所城。在瓊山林灣,都去城三百里。明萬厯二十八年,平黎馬屎按察使林如楚題建周圍三百七十五文,濶七十二丈,啟門三:東東安,南南平,西、西安上,建樓四,東西二門,嵗久傾塌
178
右瓊州府。
179
東安縣城明萬厯五年,知縣蕭元岡築高連雉堞二丈,厚一丈四尺,周三百八十四丈。外環以濠門三,東洪文,西永禄、南瞻明,俱設譙樓。北有鎮逺樓舖二十四,雉堞七百六十八,兵馬司六。崇禎十三年,知縣李和鼎增建南門、小南門、西門各甕城,併增高周城一尺。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吕鼒捐俸重修。康熙元年,甕城圯,知縣吕鼒捐俸重,建城四隅角樓,惟北未便開門,以風水不利,故祇建樓顔曰鎮逺。十一年,知縣張其善重修角樓并守望舖二十四間。
180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吕鼒開濶一丈三尺,自東至西長竟北門、西寧縣城。明萬厯五年,知縣朱寛築高連雉堞一丈九尺,厚一丈,周三百六十二丈。東、西、南三門,北近山堙,各建層樓。東門月城一,座窩舖二十三,雉垜八百四十七,兵馬司六,角樓三,北譙樓一。萬厯十四年,頺圯知縣林致禮、州判李學詩修。崇禎十一年,知縣朱謀堡增作三門甕城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趙震陽重修東、西二城樓,周城樓舖,惟東樓低三尺于縣左,不稱後,東樓復被火燬,知縣王鉞復修,後圯。二十三年,知縣張溶重修。
181
右羅定州
182
陽山縣城舊惟圍以木柵,明天順間,巡撫葉盛始命知縣劉廣築土城包砌磚石,周四百丈,上廣一丈,下廣二丈,高一丈七尺,城門樓三、敵樓四雉,堞一千六百,為門三:曰東門,曰西門,曰南門,各置橋以通行者。成化間,知縣李茂修串樓二百六十間,以磚石砌子城四百五丈,高八尺。正徳十年,知縣曾顯重修串樓一百四十八間,子城八十餘丈,斜城四十七丈。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陳應龍重修城池四門樓,顔東曰寅賔,南日柔逺,西曰通楚,北曰望韓,建望星樓於其右。三十四年,知縣葉良儲以東寅賔門要衝,捐貲創月,城於其外。萬厯二十六年,知縣王學尹重修舊城,升國朝。順治九年,四垣傾頺過半,知縣郭 重修
183
周三百二十丈,深廣各一丈,內外有馬道
184
連山縣城前代遷建,無常。明洪武初,建於程山之陽,天順二年為西寇所據。六年,賊平,布政使張瑄等相度雞籠門,建立縣治,知縣孔鏞創築今城,袤四百丈,高一丈七尺,為門四。今闢其二:曰東曰西四百八十丈,深一丈
185
右連州
186
廣東通志卷十四
URN: ctp:ws522563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