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評選靜香樓醫案上卷

《評選靜香樓醫案上卷》[View] [Edit] [History]

1
長洲尤怡在涇著
2
1.內傷雜病門
3
陰虧於下,陽浮於上。服八味丸不效者,以附子走竄不能收納耳。宜加減法。
4
桂都氣丸
5
詒按:議論精細,可為用藥者開一悟境。
6
鄧評:附子既已不合,則桂亦恐礙浮陽,何不參介類以潛之。
7
肝陽盛,肝陰虛,吸引及腎,腎亦傷矣。益肝體,損肝用,滋養腎陰,俾水木相榮,病當自愈。
8
生地 白芍 小薊 赤芍 當歸 血餘 丹皮 阿膠 甘草 茅根
9
詒按:此必因肝火而見血者,故方藥如此,
10
鄧評:論病明透。茅根似與肝陽不宜。
11
左關獨大,下侵入尺。知肝陽亢甚,下吸腎陰,陰愈虧則陽益張矣。滋水清肝,乃正法也。
12
知柏八味丸加天冬 龜板 杞子
13
詒按:方中似宜再增清肝之品。
14
鄧評:核參方案,此病當有遺精、淋濁之類。
15
孫評::知,柏、天冬,皆清肝之品,何必再增!
16
陰不足者,陽必上亢而內燔。欲陽之降,必滋其陰,徒恃清涼無益也。
17
生地 知母 甘草 黑梔 麥冬 玄參 丹皮 地骨皮
18
詒按:案語精粹,有名雋氣。
19
鄧評:治病求本,此之謂歟。
20
孫評:必陰大傷而熱熾者,但清其熱則陰愈傷。
21
腎陰不足,肝火乘之,故有筋攣骨痿,耳竅二陰氣出等証。夫肝火宜泄,腎精宜閉,於一方之中,兼通補之法,庶幾合理,然非旦夕所能奏功也。
22
生地 川楝子 茯苓 阿膠 丹皮 女貞子
23
詒按:論病深中肯綮,方中可增白芍、牡蠣。
24
鄧評:此屬痿症,方從虎潛丸脫胎而來。
25
肝陰不足,肝火偏勝,傷肺則咳,自傷則脅痛;
26
阿膠 兜鈴 丹參 炙草 歸身 白芍 玉竹 川斛
27
詒按:既有脅痛見証,似當兼與通絡清肝,宜加丹皮、山梔,青皮、橘絡、旋覆等味。
28
鄧評:咳由肝火,正於脅痛見出。如此看病,則目無難題矣。
29
清金以制木,是亦一法。兼與通絡,尤為盡善。
30
咯血脅痛,項下有核,脈數惡熱,咽痛便溏。此肝火乘脾之証,反能食者,脾求助於食,而又不能勝之則痞耳。治在制肝益脾。
31
白芍 茯苓 川連 牡蠣 炙草 木瓜 益智 阿膠
32
詒按:論病明快,方中擬加丹、梔、夏枯草。
33
鄧評:此必陰虛而抉痰濕,滋燥最難偏任,惟有主用制肝,足以取勝。選藥尚稱平善。或以丹、梔易川連。
34
孫評:咽痛有虛火上逆,益智恐嫌燥,宜扁豆、山藥之類。
35
飲食既少,血去過多,陰氣之傷,蓋已甚矣。茲復憂勞驚恐,志火內動,陰氣益傷,致有心煩、體痛、頭疼等証。是當滋養心肝血液,以制浮動之陽者也。
36
生地 石斛 麥冬 丹皮 玄參 知母 茯苓 甘草
37
詒按:肝陰既虧,肝火上升,宜再加歸、芍,以滋養之;羚羊,菊,梔,以清泄之。
38
鄧評:層層推測,則病無遁情矣。
39
柳師加味較原方切實。若脈非弦大,惟羚羊去之。
40
肝藏失調,侵脾則腹痛,侮肺則乾咳,病從內生,非外感客邪之比。是宜內和藏氣,不當外奪衛氣者也。但脈弱而數,形瘦色槁,上熱下寒,根本已漓,恐難全愈。
41
歸身 白芍 炙草 茯苓 桂枝 飴糖
42
詒按:此內補建中法,宜於腹痛,而不宜於乾咳。宜加清肝保肺之味,乃為周匝。
43
鄧評:議病確鑿。方內惟桂枝不妥。參入吳萸炒桑白皮、蜜炙陳皮,較為勝著;烏梅、桔梗,亦可參用。
44
孫評:此方與葉氏並駕齊驅。清肝保肺,如石斛、麥冬,亦頗相宜。
45
形盛脈充,兩尺獨虛,下體麻痺,火浮氣急。此根本不固,枝葉雖盛,未足恃也。
46
熟地 山藥 沙苑 杞子 丹皮 茯苓 桑椹 牛膝
47
詒按:如此脈證,似可參用腎氣法以溫攝之。
48
鄧評:能於虛實疑似之間探出真諦,胸中既能了了,筆下自無餘蘊。
49
真陽以腎為宅,以陰為妃,腎虛陰衰,則陽無偶而蕩矣。由是上炎則頭耳口鼻為病,下走則膀胱二陰受傷。白春及秋,屢用滋養清利之劑,欲以養陰,而適以傷陽,不能治下,而反以戕中。內經所謂熱病未已,寒病複起者是也。鄙意擬以腎氣丸,直走少陰,據其窟宅而招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道也。所慮者,病深氣極,藥入不能制病,而反為病所用,則有增劇耳。
50
腎氣丸
51
詒按:立論透切,醫案中僅見之作。
52
鄧評:要知滋清大過,每有是症。緣虛陽游行於三焦經絡,非陽火亢盛、上充下斥之比。
53
此案洵屬可法。非閱歷有得者不能道只字。
54
反為病所用者,恐其杜、附助陽耳。病至深權,每有此弊。
55
孫評:議論非名大家,其孰能之。
56
真陽氣弱,不榮於筋則陰縮,不固於裏則精出,不衛於表則汗泄。此三者,每相因而見,其病在三陰之樞,非後世方法可治。古方八味丸,專服久服,當有驗也。
57
八味丸
58
詒按:見識老到,議論明確,此為可法可傳之作。
59
鄧評:《金匱》桂枝龍牡湯,似與此症適合,記出以資博雅。
60
胃寒背冷,食入則倦,喜溫惡清。以背為陽位,胃為陽土,土寒則食不運,陽傷則氣不振也。治宜溫養陽氣。
61
人參 桂枝 益智仁 厚朴 炮姜 茯苓 炙草 白朮
62
詒按:此溫中和氣,平正通達之方。
63
鄧評:一派虛寒,溫養奚疑。
64
中氣虛寒,得冷則瀉,而又火升齒衄。古人所謂胸中聚集之殘火,腹內積久之沉寒也。此當溫補中氣,俾土厚則火自斂。
65
四君子湯加益智仁 乾姜
66
按:議病立方,均本喻氏。近時黃坤載亦有此法。
67
鄧評:辨真假之關鍵處,學者最宜留意。若屬夫腎者,又須八味丸治之。乾姜宜易炮姜。
68
2. 類中門
69
類中偏左,於法為逆,猶幸病勢尚輕,可以緩圖取效。原方補少通多,最為合理。惟是陽脈則緩,陰脈則急,所以指節能屈不能伸,此亦病之關鍵處,刁;可忽也。經云:肝苦急,宜食甘以緩之。於前方中增進陰藥之甘潤者一二,更為完備。
70
人參 茯苓 半夏 白術 炙草 橋紅 麥冬 竹瀝 姜汁
71
詒按:此六君加麥冬、竹瀝,姜汁也。
72
鄧評:左半屬陰血,病機較深,故為逆。
73
指節屈不能伸,病在厥陰肝經,是陰脈則急之義。若治痿取陽明,即陽脈則緩者矣。
74
再診:加當歸
75
脈虛而澀,左半手足麻痺,食不知味。此氣血不能運行周體,乃類中之漸也。
76
桂枝 茯苓 歸身 半夏 炙草 黃芪 天麻 首烏
77
詒按:滋養疏化,虛實兼到。
78
鄧評:此從金匱血痺例治。
79
內風本皆陽氣之化,然非有餘也,乃二氣不主交合之故。今形寒跗冷,似宜補陽為是。但景岳云:陽失陰而離者,非補陰無以攝既散之元陽。此證有升無降,舌絳牽掣,瘩不出聲,足蹵不堪行動。當與河間肝腎氣厥同例,參用丹溪虎潛法。
80
熟地 萸肉 牛膝 鎖陽 虎骨 龜板
81
詒按:持論明通,立方筒當。
82
鄧評:此少陰不至則為痔厥,下虛上實之候也。堪為妄用附、桂,動輒謂引火歸源者告。虎骨易蓯蓉,較與舌絳無礙,
83
孫評:此等句今不得而見之矣。
84
再診:地黃飲子去附子,加鹿鞭子,煎膠打丸。
85
鄧評: 方內溫潤益陽之品足矣,何必再加此味。
86
熱風中絡。口歪、舌蹇、咽痛。治以清滋。
87
羚羊角 玄參 鉤藤 甘菊 甘草 石菖蒲 生地 竹瀝
88
再診:生地 阿膠 麥冬 知母 貝母 甘菊 甘草 玄參
89
三診:咽喉乾痛。滋清不愈,宜從降導。
90
腎氣丸 淡鹽湯送下
91
詒按:先清之,繼滋之,終用引火下行之法。步伐井然,凌躐急功者,可取法焉。
92
鄧評:統閱三方,第一方偏於清火,第二方專重滋陰,第三方複參溫導。雖似有步伐,究未能認真病源,歸於一律。
93
方書每以左癱屬血虛,右瘓屬氣虛。據述頻年已來,齒疼舌赤,常有精濁。納穀如昔,卒然右偏,肢痿舌強,口喁語蹇,脈浮數動。此乃肝腎兩虛,水不涵木,肝風暴動,神必昏迷。河間所謂肝腎氣厥,舌瘩不語,足痱無力之證。伹腎屬坎水,真陽內藏,宜溫以攝納;而肝藏相火內寄,又宜涼以清之。溫腎之方,參入涼肝,是為複方之用。
94
地黃飲子去桂附 加天冬 阿膠
95
詒按:即古法而化裁之。參詳脈証,斟酌盡善。
96
鄧評; 以各証推之,雖偏中於右,而精水亦自虧也。此即臨証之活潑處。
97
肝陽旺者,溫腎不用桂、附;腎氣虛者,涼肝只以天冬,斯為斟酌盡善之法。
98
孫評:案語分析爽快。惟葉氏開此一解,振千古之聾贖。
99
寒熱後,邪走手少陰之絡,猝然不語,肩背牽引不舒。宜辛以通之。
100
菖蒲 遠志 甘草 木通 當歸 丹皮 丹參 茯苓
101
詒按:方法輕靈,恰合餘邪入絡治法。
102
鄧評:此症必有痰火竄閉絡脈,再加鉤鉤、姜汁,竹瀝,於痰火一層,稍為著力。
103
孫評:似宜兼用萬氏牛黃清心丸。
104
脈濡,按之則弦,右肩及手指麻木,兩腿酸癢,難以名狀。此脾飲肝風,相合為病,乃類中之漸,不可不慎。
105
首烏 天麻 刺蒺藜 羚羊角 炙草 茯苓 半夏 白芍 丹皮 廣皮 姜汁和竹瀝泛丸
106
詒按:以二陳、姜汁、竹瀝除痰飲,以丹、芍、羚、蒺,首烏、天麻治肝風,兩層俱到。就見證論,歸身、牛膝、橘絡,亦可加入。
107
鄧評:脈濡屬濕,弦則為風,風與濕合,放麻木酸癢,所謂飲者正由濕化也。羚羊宜與桂枝並用始妥,即木瓜,薏仁亦可參入。
108
孫評:牛膝、橘絡,既可導之下行,又能通絡,心思靈通。惟肢麻腿癢,是痰流入絡,筋為痰滯,宜加桑枝、絲瓜絡,通之為要。
109
3. 痿 痺 門
110
脈虛而數,兩膝先軟後腫,不能屈伸。此濕熱乘陰氣之虛而下注,久則成鶴膝風矣。
111
生地 牛膝 茯苓 木瓜 丹皮 薏仁 山藥 萸肉 澤瀉 萆薢
112
詒按:正虛著邪,故補散宜並用;濕而兼熱,故滋燥不可偏。此以六味治陰虛,增入牛膝、木瓜、薏仁、茸蘚以除溼熱,所謂虛實兼顧也。
113
鄧評:此確屬陰虛濕熱,竟能由痺成痿。
114
立方殊妥善。再加廣皮或生姜,則著痺之邪較克流行。
115
孫評: 柳氏指點分明,可為讀書者開一便徑,於初學大有補
116
益也。
117
4.內 風 門
118
肢麻頭運,此肝病也。便溏食減,脾亦病矣。宜節勞養氣,毋致風動為佳。
119
羚羊角 白朮 刺蒺藜 茯苓 炙草 天麻 白芍 廣皮
120
詒按:肝脾兩治,方法周到。
121
鄧評:方論俱朗朗,無片雲纖翳。惟羚羊尚恐礙脾陽,入牡蠣較妥。
122
孫評:可增木瓜、牡蠣之類,既可於肝熄風,又能止溏不滯。
123
眩運嘔惡胸滿,小便短而數,口中乾。水虧於下,風動於上,飲積於中,病非一端也。
124
羚羊角 細生地 鉤鉤 天麻 茯苓 廣皮 半夏 竹茹
125
詒按:病非一端,方欲打成一片,非熟於制方之義者不能。擬再增生牡蠣。
126
鄧評:即陰虛挾痰飲之候。
127
治嘔惡不用川連,殆忌以水虧飲積故耶,抑肝陽已經化風耶。
128
孫評:病來三端,打成一片,是最難之事。嘔惡胸滿,可加川楝子、枳實,或左金丸。
129
再診:前方去生地 加麥冬
130
鄧評:麥冬較生地為勝。
131
三診:人參 茯苓 麥冬羚羊角 天麻 半夏 炙草 石斛 廣皮
132
肝陰不足,則火動生風;脾失健運,則液聚成痰。調理肝脾,當漸愈也。
133
半夏 茯苓 廣皮 鉤鉤 生地 竹瀝 麻仁汁
134
詒按:案屬通論。方中宜加用白芍,方能顧到肝經。
135
鄧評:苟非過於陰虧者,宜將生地易首烏,鉤鉤易木瓜,既能柔息肝陽,卻無妨中之害;即方內之竹瀝、麻仁, 總不利於脾病,想用之者,亦出於不得已耳。
136
再診:和養中氣。
137
人參 陳皮 生穀芽 石斛 茯苓 木瓜,
138
鄧評:想已胃疲食少,故其轉方如此。
139
肝陽化風,逆行脾胃之分;胃液成痰,流走肝膽之絡。右腿麻痺,胸膈痞悶,所有來也。而風火性皆上行,故又有火升氣逆鼻衄等証。此得之飢飽勞鬱,積久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治法清肝之火,健脾之氣,亦非旦夕可圖也。
140
羚羊角 廣皮 天麻 甘草 枳實 半夏 茯苓 白術 麥冬
141
詒按:持論明通,立方周匝,看似平淡無奇,實非老手不辦。亦當加入白芍。
142
鄧評:尚無痰走肝膽見証。
143
此肝風挾痰上逆之証,肢冷自汗,有似陽脫,實非脫也。目與唇口牽引,時復歌笑。治宜先卻邪氣,而後養正。
144
羚羊角 白茯苓 竹茹 鬱金 半夏 甘草 鉤鉤 橘紅
145
詒按:治法的當。時復歌笑,是心髒受邪之象。菖蒲、遠志,膽星、清心牛黃丸之類,均可選入。
146
鄧評:想必舌絳脈盛,是以不顧厥汗而直任羚羊。似可參入生脈,兼治其虛。柳師亦在應加之例。
147
肝屆風木,性喜衝逆,其變動為振搖強直,其治法宜柔木熄風。
148
細生地 鉤鉤 歸身 茯苓 阿膠 天麻 羚羊角 山藥 柏予仁 刺蒺藜
149
詒按:此方可加木瓜、白芍。
150
鄧評:至理名言。
151
脾失運而痰生,肝不柔而風動,眩運食少,所由來也。
152
白朮 天麻 首烏 廣皮 半夏 羚羊角 茯苓 鉤鉤
153
詒按:案語簡煉,方亦純淨。
154
鄧評:此等方案,既松靈,又周匝。學到如此,庶幾目無難題。
155
四肢稟氣於脾胃,脾胃虛衰,無氣以稟,則為振顫。土虛木必搖,故頭運也。
156
歸芍六君子湯加黃芪 天麻
157
詒按:案語說理樸實,立方以扶正為主。似宜再加熄風之品。其所加之黃芪,恐非肝風升動者所宜。
158
鄧評:此培土以御木法。
159
柳評尤屬精細。
160
木旺乘土,土氣不宣,痰涎鬱聚,傳走經絡,故頭旋腳弱,有似虛象,實則未可徒補也。
161
首烏 橘紅 茯苓薏仁木瓜鉤藤 刺蒺藜 半夏 炙草
162
詒按:首烏似嫌其澀,不如用生於朮為妥。擬再加牛膝、竹瀝、姜汁。
163
鄧評:勢將延為類中。
164
原方已平妥,加減更切實。
165
5.神 志 門
166
驟爾觸驚,神出於舍,舍空痰入,神不得歸,是以有恍惚昏亂等証。治當逐痰以安神藏。
167
半夏 膽星 鉤藤 竹茹 茯神 橘紅 黑梔 枳實
168
詒按:敘病如話如畫。此等方案,非有切實功夫者不能。所謂成如容易卻艱辛也。
169
鄧評:論正方切。
170
驚悸易洩,腰疼足軟,有似虛象,而實因痰火。蓋脈不弱數,形不枯瘁,未可遽與補也。
171
半夏 炙草 秫米 橘紅 茯苓 竹茹 遠志 石菖蒲
172
詒按:此秫夏合溫膽加味也。認證既確,立方自然入彀。
173
鄧評:易當作遺。
174
牡蠣、白芍,尚宜加入。
175
抽搦厥逆,合目則發。此肝膽痰熱,得之驚恐,病名癇厥。
176
半夏 橘紅 竹茹 膽星 炙草 石菖蒲 枳實 茯苓
177
詒按:痰火之邪,因驚恐而直犯肝膽,故見證如此。臥則陽氣入於陰,合目則發,是陽氣擾動陰髒,致痰火猝發而病作也。方中擬加羚羊角、黃連。
178
鄧評:柳評加羚單、黃連,與否,總須以舌苔脈象為憑。
179
驟驚恐懼,手足逆冷,少腹氣衝即厥,陽縮汗出。下元素虧,收攝失司。宜乎助陽以鎮納。第消渴心悸,忽然腹中空洞。此風消肝厥見象,非桂附剛劑所宜。
180
炒黑杞子 舶茴香 當歸 紫石英 細辛 桂枝
181
詒按:風消肝厥之証,當於溫養中佐以滋陰。方中細辛一味,不識何意。愚意再加牛膝、白芍、牡蠣。
182
鄧評:既屬風消肝厥,用藥仍嫌溫燥,與案語不甚和洽。
183
柳注加味極妥。
184
孫評:細辛,或細生地之誤。
185
肝火挾痰上逆,為厥顛疾。
186
半夏 鉤藤 茯苓 枳實 廣皮 竹茹 鬱金 羚羊角
187
詒按:方極清穩。
188
6. 痰飲門
189
肺飲
190
紫苑 半夏 桑皮 白前 杏仁
191
詒按:飲邪在肺,不及於胃,故專用肺藥。
192
鄧評:以此與後案較量,有輕重淺深之不同。
193
飲邪射肺為咳
194
半夏 杏仁 乾姜 北五味 白芍 炙草 茯苓 桂枝
195
詒按:此治飲正法也。
196
秋冬咳嗽,春暖啟安,是腎氣收納失司,陽不潛藏,致水液變化痰沫,隨氣射肺擾喉,喘咳不能臥息,入夜更重,清晨稍安。蓋痰飲乃水寒陰濁之邪,夜為陰時,陽不用事,故重也。仲景云:飲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飲門,短氣倚息一條,分外飲治脾,內飲治腎,二髒陰陽含蓄,自然潛藏固攝。當以腎氣丸方,減牛膝、肉桂,加骨脂以斂精氣。若以他藥發越陽氣,恐有暴厥之慮矣。
197
腎氣丸減牛膝肉桂 加補骨脂
198
詒按:此案推闡病原,極其精鑿。
199
往昔壯年,久寓閩粵,南方陽氣易泄。中年以來,內聚痰飲,交冬背冷喘嗽,必吐痰沫,胸脘始爽。年逾六旬,惡寒喜暖,陽分之虛,亦所應爾。不宜搜逐攻劫,當養少陰腎髒。仿前輩水液化痰阻氣,以致喘嗽之例。
200
腎氣丸減牛膝肉桂 加北五味 沉香
201
詒按:議論明確,立方亦極精當。
202
鄧評:牛膝本能納降腎氣,今反減去者,想為腎氣失固,嫌其有滑洩之力耳。
203
孫評:喘不得臥,徐批葉案,桂、膝二味是最要之藥,細按亦是有理。此二案均去之未用,想因痰沫甚多,恐溫攝則痰束於內,而喘反甚也。後遺精門有喘而危坐者加桂、膝,可知也。凡讀書總須彼此對勘,方有進境,若徒恃高唱遙吟無益也。
204
久遺下虛,秋冬咳甚,氣衝於夜,上逆不能安臥,形寒足冷,顯然水泛而為痰沫。當從內飲門治,若用肺藥則謬矣。
205
桂枝 茯苓 五味 炙草 白芍 乾姜
206
詒按:古人云:內飲治腎。據此證情,似可兼服腎氣丸,以攝下元。
207
鄧評:擬加菟絲子、牡蠣、丹皮。
208
肝風與痰飲相搏,內壅髒腑,外閉竅隧,以致不寐不飢,肢體麻痺。迄今經年,脈弱色悴,不攻則病不除,攻之則正益虛,最為棘手。
209
鉤藤 菖蒲 刺蒺藜 遠志 竹瀝 鬱金 膽星 天竺黃 另指迷茯苓丸臨臥服
210
詒按:病屬難治,而立方卻周匝平穩, 非學有本原者,不能
211
辦此。
212
鄧評:白術、茯苓、牡蠣等味,似宜參入用之。
213
孫評:茯苓、半夏,是宜於入湯劑之中。
214
肝陽因勞而化風,脾陰因滯而生痰,風痰相搏,上攻旁溢,是以昏運體痛等證見也。茲口膩不食,右關微滑,當先和養胃氣,蠲除痰飲。俟胃健能食,然後培養陰氣,未為晚也。
215
半夏 秫米 麥冬 橘紅 茯苓
216
詒按:審察病機,以為立方步伐,臨證者宜取法焉。
217
鄧評:至理名言。
218
再增姜汁、竹茹,菊花,菖蒲根,似更美備。
219
7. 咳喘門
220
風熱不解,襲人肺中,為咳為喘,日哺發熱,食少體倦,漸成虛損,頗難調治。勉擬錢氏阿膠散,冀其肺寧喘乎,方可再商他治。
221
阿膠 茯苓 馬兜鈴 薏米 杏仁 炙草 糯米 芡實
222
孫評:虛中夾實,須看其虛實兼顧之妙。
223
鄧評:用芡實者,想有遺精故也。
224
再診:青蒿 丹皮 鱉甲 茯苓 石斛 甘草 歸身 廣皮 白芍
225
詒按:此正虛而兼感外邪之證,乃內傷挾外感病也。
226
鄧評:前方專治咳喘,此方偏理晡熱,亦足見其掣肘矣。
227
久嗽脈不數,口不干,未必即成損證。此為肺飲,鬱伏不達故也。
228
厚朴 煨姜 桑皮 杏仁 廣皮 甘草 半夏
229
詒按:此屬飲寒傷肺,乃內因之實証也。
230
鄧評:聚飲之源, 因寒因濕,鼓立方輕靈可喜,非老手不辦之作。柳師所謂食古能化者,此之謂也。
231
體虛邪滯,肺絡不清,脈泫而細,幸不數耳。
232
沙參 桑葉 杏仁 茯苓 馬兜鈴 貝母 甘草 秔米
233
詒按:案語得看病之竅,最宜留意。
234
鄧評:養肺不留邪,疏風不礙虛,用補肺阿膠法而剪裁之也。
235
肺陰不足,肺熱有餘,咳則涕出,肌體惡風。此熱從竅泄,而氣不外護也。他髒雖有病,宜先治肺。
236
阿膠 貝母 沙參 馬兜鈴 杏仁 茯苓 炙草 糯米
237
詒按:此等証,虛實錯雜。若粗工為之,或與疏散,或與補澀,均足致損。
238
鄧評:熱從竅洩,故咳則涕出,氣不外護,放肌體惡風。如此直斷無疑,洵有卓識。
239
肺病以中氣健旺,能食便堅為佳。茲喘咳已久,而大便易溏,能食難運,殊非所宜。診得脈象與前無異,但能節飲食,慎寒暖,猶可無虞。
240
沙參 貝母 炙草 杏仁 苡仁 橘紅 枇杷葉
241
鄧評:肺病本宜清潤,而脾則惡之。至此脾土已弱, 故雲殊非所宜。
242
孫評:開口如開門見山,有一目了然之妙。
243
又丸方:六味丸加五味子 肉桂
244
詒按:不刊之論,讀者最宜記好。
245
鄧評:此二方看似平常,卻已不易辦到。
246
咳嗽,食後則減。此中氣虛餒所致。治宜培中下氣法。
247
人參 半夏 秫米 南棗 麥冬 炙草 枇杷葉
248
詒按:此証不甚多見,學者須記之。
249
鄧評:此審病之關鍵處,蓋有不易之理也。方即麥門冬湯加枇杷葉。
250
久嗽便溏,脈虛而數。脾肺俱病,培補中氣為要。恐後泄不食,則瘦削日增也。
251
人參 白芍 扁豆 薏仁 廣皮 茯苓 炙草 山藥 蜜炙 炮姜炭
252
詒按:此亦脾肺兩治之法,較前數方為切實,亦以此証中氣虛寒,無咽乾溺澀等虛熱亢炎之證,故用藥稍可著力耳。然欲求效難矣。
253
鄧評:柳師評語精確。
254
陰虛於下,陽浮於上。咳嗆火升,甚於暮夜。治肺無益,法當補腎。
255
熟地 杞子 天冬 白芍 茯苓 山藥 丹皮 龜板
256
詒按:此方即胡桃、五味,均可加入。
257
鄧評:審病既確,方亦當效。
258
所加胡桃、五味,恐於火升有礙,似不如沉香、蛤殼。
259
干咳無痰,是肝氣衝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肺氣可也。
260
黃連 白芍 烏梅 甘草 歸身 牡蠣 茯苓
261
詒按:方中少潤肺之品。擬加北沙參、桑白皮。再肝之犯肺,必挾木火,梔丹亦應用之藥也。
262
鄧評:原方已屬切實,柳師加味尤覺盡善。
263
孫評:木火刑金。咳而無痰為乾咳,須究其因而治之。如鬱火有用加味逍遙散者。
264
風傷於上,濕傷於下,上為咳嗽痰多,下為跗腫酸痛。宜先治上,而後治下。
265
薄荷 杏仁 桔梗 旋覆花 甘草 象貝 連翹 前胡
266
詒按:肺主一身之治節,故以治肺為先。
267
鄧評:此屬脾肺同病,何不參用桑白皮、薏仁、苓、橘等味為雙關。
268
咳甚於夜間,肌熱於午後,此陰虧也。濁痰咳唾,鼻流清涕,是肺熱也。病本如是,奏功刁二易。擬甘鹹潤燥法。
269
阿膠 燕窩 沙參 海浮石 瓜蔞霜 川貝 杏仁 甘草
270
詒按:此證痰必乾粘,故用藥如是。
271
鄧評:制劑乎穩,惜少清陰之品。
272
內熱與外熱相合,肺胃受之,則咳而不能食,頭脹肌熱心煩。宜清上中二焦。
273
竹葉 蘆根 花粉 杏仁 貝母 知母 桔梗 橘紅
274
詒按:此外感溫燥之咳,故專用清洩。
275
鄧評:病屬肺胃風熱,方極輕靈中竅。
276
脈細數促,是肝腎精血內耗,咳嗽必吐嘔清涎濁沫。此衝脈氣逆,自下及上,氣不收納,喘而汗出,根本先撥,藥難奏功。醫若見血為熱,見嗽治肺,是速其凶矣。
277
人參(秋石製) 熟地 五味子 紫衣胡桃
278
詒按:此難治之證,在咳嗽門中,亦別是一種也。
279
鄧評:切要之言。此下虛上實之候,斯時喘汗為急,急者先治,故立方如是。若待其脫象已定,仍需兼平痰火。
280
孫評: 坎炁、紫石英, 亦宜增入。惟葉氏開此法門,或可挽回。
281
脈虛數,顴紅聲低,咳甚吐食,晡時熱升,多煩躁。此肝腎陰虧,陽浮於上,精液變化痰沫。病已三年,是為內損,非消痰治嗽可愈。固攝下焦,必須絕慾。以飲食如故,經年可望其愈。
282
都氣丸加女貞子 枸杞子 天冬
283
詒按:用藥頗為切實。
284
鄧評:虛勞重症迭見,胡所恃而不恐也, 猶謂經年可望其愈,惟所恃者,在乎飲食如故。蓋人以胃氣為本也。風消息賁,想亦未見。
285
脈微小,形寒,久嗽失音。是氣餒陽損,議固胃陽,取甘溫之屬。
286
蜜炙 生姜 炙草 白芍 黃芪 大棗
287
詒按:此亦虛咳中另一法門。
288
鄧評:此必有寒飲內閉,故以蜜炙生姜為主藥。
289
咽痛聲啞,有肺損肺閉之分。所謂金破不鳴,金實亦不鳴也。此證從外感風熱而來,當作閉治,溫補非宜。所慮者,邪不外達而內併耳。
290
阿膠 杏仁 桔梗 貝母 牛蒡 玄參 甘草 秔米 馬兜鈴
291
詒按:此錢氏補肺之類,乃虛實兼治之法。
292
鄧評:此乃暴病,屬肺閉,故潤肺散邪以清全,金虛則鳴矣,與虛勞見是証者不得混看。
293
孫評:果以風熱內閉,宜麻杏甘石湯以清疏之。
294
用復脈甘潤法。嗆止音出,得益水濡潤之力也。無如胃弱便溏,此藥不宜再用。仿金匱麥門冬湯義,取養土之陰,以生肺金。
295
麥門冬湯
296
詒按:此用藥轉換法也。
297
鄧評:此系虛勞失音,但已胃弱便溏,雖見效亦云難矣。
298
孫評:葉氏用複脈每去麻仁者因此。
299
久咳,便溏腹滿。脾肺同病,已屬難治。況脈數口乾潮熱,肝腎之陰,亦不足耶。
300
白芍 薏仁 茯苓 蓮肉 炙草 廣皮 扁
301
詒按:病重藥輕,恐難奏效。且於肝腎,亦未顧到。擬加用水泛六味丸一兩,絹包入煎。
302
鄧評:病既危矣,方亦聊盡人事。
303
煎丸並進,此法極妙。
304
孫評:心靈活潑。
305
時邪便溏,邪得下行,即是去路。本病便溏,則中氣先傷。人以胃氣為本,本不固,治豈易易哉。
306
咳而吐沫,食少惡心,動作多喘,中氣傷矣。非清肺治咳所能愈也。
307
人參 半夏 麥冬 炙草 茯苓 秔米 大棗
308
詒按:此胃虛咳嗽也。方宗金匱大半夏、麥門冬兩湯之意。
309
鄧評:方法合度,倘能兼納衝氣,似較周匝。納衝氣如沉香、蛤殼、紫石英等。
310
咳而衄,陰不足,火內動也。惡心不食,宜先治胃。
311
竹茹 秔米 廣皮 石斛 貝母 杏仁
312
治按: 既有火動而衄見證,宜兼清降。
313
鄧評:擬增桑白皮、地骨皮、蘆根,以清降肺胃。
314
孫評:當增入側柏葉、茅花之類。
315
浮腫咳喘,頸項強大,飲不得下,溺不得出,此肺病也。不下行而反上逆,治節之權廢矣。雖有良劑,恐難奏效。
316
葶藶大棗瀉肺湯
317
詒按:此痰氣壅阻之證,故重用瀉肺之劑。
318
鄧評:擬參風水治法。
319
脈寸關大而尺小,口乾,上氣不下,足冷不溫。此陽氣不潛。當用陰中陽藥治之。
320
六味丸加牛膝 車前 五味 肉桂
321
詒按:此兼腎氣、都氣兩方之意。
322
鄧評:陽既失潛,參以介類潛陽可也。須脈大而豁然者,桂、味始合。
323
孫評:足冷膝冷,是虛陽上越不潛之象,宜以補中佐引陽歸原之法,如此方是也,宜切記之。
324
脈數減,咳亦緩。但浮氣不得全歸根本。宜補益下焦,以為吸受之地。
325
六味丸加五味子 菟絲子
326
又丸方:六味丸加五味子 杜仲 芡實 蓮須 菟絲子 杞子 蜜丸 每服五錢
327
詒按:議論穩實,方亦妥貼。
328
鄧評:上病下取,治病必求其本也。
329
看此方當有腰酸精濁之証。
330
喘足冷至膝,唇口乾,鼻塞,脈虛小。下氣上逆,病在根本。勿以結痰在項,而漫用清剋也。
331
腎氣丸三錢,鹽花湯送下。
332
詒按:識見老當。
333
鄧評:口乾鼻塞,不免兼有外感。今用腎氣丸,直任無疑者,以脈之虛小故也,急則先治耳。
334
久咳喘不得臥,顴赤足冷,胸滿上氣,飢不能食。此肺實於上,腎虛於下,脾困於中之候也。然而實不可攻,姑治其虛,中不可燥,姑溫其下。且腎為胃關,火為土母,或有小補,未可知也。
335
金匱腎氣丸
336
詒按:擬再用旋覆代赭湯送下,則上中兩層,亦可關會矣。
337
鄧評:腎氣丸內有溫中逐飲之義,再合旋赭湯光能上下同治,虛實兼到。
338
孫評:議論豈浮泛者能道。
339
兩寸浮大,關尺沉小,氣上而不下,喘咳多痰。肝腎之氣,上衝於肺。宜以腎氣丸,補而下之。
340
腎氣丸
341
詒按:此治本之法。
342
鄧評:病象畢露於脈,誰謂脈不足憑乎。
343
下虛上實,當治其下,勿清其上;真氣歸元,痰熱自降。宜以十味腎氣丸主之。
344
十味腎氣丸
345
詒按:識見卓老。
346
鄧評:苟其虛偏於陰分者,此法尚非所宜。
347
8. 失 血 門
348
絡熱血溢,寸氣所觸,非陰虛火浮之比。慎勿以滋膩治也。
349
荊芥 丹皮 茺蔚子 丹參 鬱金 藕汁 細生地 小薊炭
350
詒按:勘證用藥,老眼無花。
351
鄧評:疏邪清熱導瘀,方極輕靈中竅。若以滋膩補劑,必致瘀熱留灼成勞。
352
吐血得勞與怒即發,脈小數微嗆。病在肝心,得之思慮勞心,宜早圖之,勿使延及肺家則吉。
353
阿膠 丹皮 牛膝 丹參 小薊炭 三七 藕汁 童便
354
詒按:此治吐血之正法。能止血而無流瘀之弊,最為穩當。
355
孫評: 吐血不咳,尚可除根。若咳雖止,必發,是要言也。
356
再診:前方去丹參 三七 藕汁 童便 加生地 白芍 茺蔚子
357
又丸方:六味丸加阿膠 五味子 小薊炭 蓮鬚 水泛丸
358
鄧評:導瘀為先著,養陰以善後。統閱三診,步伐井然。
359
失血咳逆,心下痞滿,暮則發厥,血色黯,大便黑,肝脈獨大。此有瘀血,積留不去。勿治其氣,宜和其血。
360
製大黃 白芍 桃仁 甘草 當歸 丹皮 降香
361
詒按:此專治瘀積之法。
362
鄧評:此瘀積被木火衝動,導瘀隨以瀉火,選藥絕不浮泛。擬再加阿膠以補肺,旋覆以降逆,且能化瘀和絡。
363
孫評:可加蘇子、藕汁。
364
病後失血,色紫黑不鮮。此係病前所蓄,胸中尚滿,知瘀猶未盡也。正氣雖虛,未可驟補,宜順而下之。
365
小薊炭 赤芍 生地 犀角 鬱金 丹皮 茺蔚子 童便
366
詒按:此必尚有鬱熱見證,故方中用犀角。既有留瘀未盡,可加醋炙大黃炭。
367
鄧評:想必有舌絳脈數,心胸煩熱之証,故方中可用犀角。
368
柳師加味,亍導瘀亦著力。
369
凡有瘀血之人,其陰已傷,其氣必逆,茲吐血紫黑無多,而胸中滿悶,瘀猶未盡也。而舌絳無苔,此陰之虧也。嘔吐不已,則氣之逆也。且頭重足冷,有下虛上脫之慮。惡寒譫語,為陽弱氣餒之徵。此證補之不投,攻之不可,殊屬棘手。
370
人參 茯苓 三七 吳萸 烏梅 牡蠣 川連 鬱金
371
詒按:論病則層層俱透,用藥亦步步著實,此為高手。
372
孫評:血色紫黑,是瘀之實據。此症得元因怒傷肝乎,或抉風熱內動乎,而又陰虧氣餒,攻補仍屬棘手。斯方之制,已非平庸手筆。
373
失血後,氣從下逆上,足冷頭熱,病在下焦,真氣不納。
374
六味丸加五味 牛膝 牡蠣
375
詒按:方亦妥當。若再進一層,可用金匱腎氣法, 以導火下行。
376
鄧評:勿拘拘乎降氣之例,非識見深遠者不能。
377
血去過多,氣必上逆,肺被其衝,故作咳嗽。此非肺自病也。觀其衝氣甚則咳甚,衝氣緩則咳緩,可以知矣。擬攝降法,先治衝氣。
378
金匱腎氣丸去肉桂 加牡蠣
379
詒按:認證獨的,法亦老當。
380
鄧評:攝降衝氣,附不如桂,今反用附去桂音何耶?
381
孫評:附子似亦可去。惟鎮攝之味如磁石、五味、白芍之類,當宜加重。
382
脈寸靜尺動,屢經失血,覺氣從下焦上衝則嗆,勞動則氣促不舒。此病不在肺而在腎。治嗽無益,宜滋腎陰。
383
熟地 天麻 牡蠣 茯苓 杞子 萸肉 五味子
384
詒按:病與上條相同。方中用天麻,不知何意?
385
鄧評:上案挾飲邪,此案重陰虛。
386
方內天麻,疑是天冬之誤。
387
心脈獨大,口乾易汗,善怒血逆。此心陰不足,心陽獨亢。宜犀角地黃湯。
388
犀角地黃湯加茅根 甘草 山梔
389
詒按:方案均精簡熨帖。
390
鄧評:此肝陽未嘗不亢。蓋肝陽過升,脈乃上溢,溢則並火於心脈矣。茅根宜易丹皮。
391
痰中有血點散漫,此心病也。口乾心熱,當是傷暑,因暑喜歸心故耳。
392
生地 茯神 扁豆 甘草 丹皮 竹茹 麥冬 藕汁
393
詒按:方法清靈可喜。
394
鄧評:血點散漫,為心經之血。生地應是鮮生地。
395
葛可久論吐血治法,每於血止瘀消之後,用獨參湯以益心定志。茲以陰藥參之,慮其上升而助肺熱也。
396
人參 沙參 生地 阿膠 牛膝 茯苓
397
詒按:此失血後服人參,一定之法。
398
鄧評:參以陰藥,較獨參湯更勝一籌。
399
勞傷失血,心下痛悶,不當作陰虛證治。但脈數咳嗽潮熱,恐其漸入陰損一途耳。
400
生地 桃仁 楂炭 鬱金 赤芍 製大黃 甘草 丹皮
401
治按:此證如早服補澀,則留瘀化熱,最易致損。須看其虛
402
實兼到,絕不犯手。
403
鄧評:此方以導瘀熱為主。是二虛一實,先治其實之旨。
404
孫評:認定痛悶著筆。
405
點清血症致損之由,使人豁然開朗。如此評論,有益於人不少。
406
閉不足而陽有餘,肝善逆而肺多鬱。脈數氣喘咳逆,見血脅痛。治宜滋降,更宜靜養;不爾,恐其血逆不已也。
407
小生地 荊芥炭 白芍 童便 鬱金 藕汁 小薊炭
408
詒按:此亦氣火上逆之証。可加牛膝、丹皮。
409
鄧評:此風熱挾木火,鬱逆子肺絡,故方法務取輕靈。
410
離經之血未淨,而鬱於內,寒熱之邪交煽,而亂其氣,是以瞠滿嘔泄,寒熱口燥。治當乎其亂氣,導其積血,元氣雖虛,未可驟補也。
411
丹皮 楂炭 澤蘭 赤芍 鬱金 丹參 牛膝 小薊
412
詒按:此證挾外感之邪,可加荊芥炭、黑棺豆衣。
413
鄧評:此失血中偶有之症,故絕少成法可遵。竊思失血之後,中氣必虛,木火必亢。就此見証,不但有寒熱交煽之邪,抑且有土木相仇之意,戊己丸法亦可參用。至柳師所加,固未嘗不善也,方中牛膝可去之。
414
孫評:荊芥炒炭,既祛外風,又導瘀血,最有巧思。
415
久咳見血,音喑咽痛,乍有寒熱。此風寒久伏,傷肺成勞。擬錢氏補肺法,聲出則佳。
416
阿膠 杏仁 馬兜鈴 牛蒡 薏仁 貝母 糯米
417
鄧評:錢氏補肺法內用甜杏仁。此系風寒久伏,當以苦杏為准。若進步求治,可仿葛氏保和湯例。
418
又膏方:阿膠 貝母 甘草 橘紅 杏仁 蘇子 米糖 白蜜 姜汁 紫苑 木通 梨汁 桔梗 牛膝 蘿卜汁 茯苓
419
詒按:此正虛邪實之証,用藥能兩面兼顧,尚稱穩適。
420
鄧評:輕靈合度,殆即保和湯而變通之耶。
421
9. 虛 損 門
422
虛損至食減形瘦,當以後天脾胃為要。異功散五六服,頗得加穀。今春半地氣上升,肝木用事,熱升心悸,汗出復咳,咳甚見血,肝陽上熾,絡血遂沸。昨進和陽養陰之劑,得木火稍乎,仍以前方加白芍,制朋:安土。
423
生地 白芍 麥冬 阿膠 女貞子 甘草
424
詒按:方亦穩合。可加牡蠣、丹皮。
425
鄧評:隨機應變,醫之能事也。今陽火內動,故須陰靜之藥以制之,勿汲汲乎培土可也。
426
孫評:柳氏加味,亦是和陽養陰。
427
羅氏論虛勞之証,多因邪伏血鬱而得,不獨陰虧一端也。臨晚寒熱,時減時增,其為陽陷入陰可知。滋腎生旰,最為合法,略加損益,不必更張也。
428
熟地 白芍 茯苓 丹皮 山藥 柴胡 炙草 鱉甲
429
詒按:於養陰中,加柴胡以達邪,佐鱉甲以搜陰。虛實兼到,極為靈巧。然既云邪伏血鬱,似宜加當歸。
430
鄧評:凡由寒熱成勞者,惟羅氏立法為最善。今觀此方,便覺更勝一籌,所謂在於臨時權衡耳。所云血鬱宜加當歸,以其能活血疏邪。
431
孫評:邪伏血鬱,淺學者每蠻補不已,致邪愈伏則陰愈傷,血愈鬱則火益熾,虛勞死症成而至不可挽矣。實則仲景大黃庶蟲丸、薯蕷丸、鱉甲煎丸三方,早示法則矣。邪伏血鬱,用當歸之辛潤者以透之,最切最妙之法也。柳氏於按語中申明之,省許摹擬矣。
432
熟地改用生地極佳。
433
再診:熱漸減,頭中時痛,脈數不退,喉中痰滯不清。
434
青蒿 丹皮 熟地 鱉甲 炙草 牛膝 茯苓 小麥
435
詒按:似當兼清痰滯。兩方中熟地,不如改用生地為穩。
436
鄧評:此症肝陽已旺,頭中時痛,想系柴胡太升,鼓即改用青蒿,且痰滯不清,有欲咳之狀矣。
437
三診:體雖不熱,脈仍細數,宜養陰氣。
438
六味丸去萸肉、澤瀉加白芍 牛膝 青蒿 鱉甲
439
鄧評:前之陽升,仍由陰虛,既體不發熱,宜減去蒿、鱉,即有餘邪,丹皮足以清之,或再加當歸以疏托。
440
面黧形瘦,脈虛而數,咳嗽氣促,腰膝無力,大便時溏。此先後天俱虛,慮其延成虛損。清潤治肺之品,能戕中氣,勿更投也。
441
紫河車 熟地 山藥 萸肉 五味子 丹皮 茯苓 杜仲 澤瀉 牛膝 加蜜丸每服五錢
442
詒按:案語浮治虛要旨,方亦精當。
443
鄧評:審見証,先天受傷為重,鼓用藥以培補先天為要。
444
孫評:今人凡遇咳嗽,不察虛實,率用清潤肅肺,不知能戕中氣,反速其死。今指明其弊,有功不少。
445
絡脈空隙,氣必游行作痛,最慮春末夏初,地中陽氣上升,血隨氣溢,趁此綢繆,當填精益髓。蓋陰虛咳嗽,是他髒累及於肺,若治以清涼,不獨病不去而胃傷食減,立成虛損,難為力矣。
446
熟地 金櫻子膏 鹿角霜 五味子 湘蓮子 萸肉 山藥 茯苓 海參(漂淨熬膏)研為細末即以二膏搗丸
447
詒按:此必有遺精、腰酸等證,故用藥亦不重在咳嗽也。
448
鄧評:看方藥知有遺精之証,然與咳嗽合推,大都挾肝陽化火,上升下降所致; 游行作痛,亦由乎此。方內鹿角霜恐有所礙,擬再加丹皮、白芍、牡蠣、旋覆花。
449
孫評:柳氏如是指明,省學者摹擬。
450
10. 汗病門
451
汗出偏沮,脈來不柔,時自歇止。知肝陽有餘,而胃陰不足,於是稠痰濁火,擾動於中,壅滯於外。目前雖尚安和,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己病。知者見微知著,須加意調攝為當。
452
人參 川石斛 麥冬 南棗 製半夏 丹皮 茯苓 炙草 小麥
453
詒按:此想係左半有汗,右半無汗之証。細繹案語,是防其將患偏痱之意。
454
鄧評:此即《金匱》麥門冬湯法,蓋用古能化,加減悉當。
455
孫評:柳氏如此指點,是,真有書本功夫者。
456
心陰不足,心陽易動,則汗多善驚;腎陰不足,腎氣不固,則無夢而泄。以汗為心液,而精藏於腎故也。
457
生地 茯神 甘草 麥冬 川連 柏子仁 元參 小麥 大棗
458
詒按:案語心腎並重,方藥似專重於心。再加五味子、牡蠣、沙苑等攝腎之品,則周匝矣。
459
鄧評:洞達病情,了無疑義。
460
原方已屬乎妥,再加斂攝之品,尤為切實。
461
11.諸鬱門
462
中年脘悶,多曖多咳,此氣鬱不解也。納穀已減,未可破泄耗氣,宜從胸痺例,微通上焦之陽。
463
薤白 瓜蔞 半夏 桂枝 茯苓 姜汁
464
詒按:方法輕靈。
465
鄧評:病由痰氣交阻,肺胃不主通降,擬加枇杷葉、竹茹、旋覆花。
466
鬱氣凝聚喉間,吞不下,吐不出,梅核氣之漸也。
467
半夏 厚朴 茯苓 蘇梗 旋覆花 橘紅 枇杷葉 姜汁
468
詒按:此於《金匱》成方中,加旋覆,杷葉,最有巧思。
469
鄧評:此系鬱氣凝痰互阻其間,用《金匱》四七湯,本千古不易之理。加味卻亦靈穩。如用噙化丸,更屬相宜。
470
寒熱無期,中脘少腹遽痛,此肝髒之鬱也,鬱極則發為寒熱;頭不痛,非外感也。以加味逍遙散主之。
471
加味逍遙散
472
詒按:此木鬱達之之法。
473
鄧評:此亦治肝鬱祖方。認証既確,投劑必效。
474
病從少陽,鬱入厥陰,複從厥陰,逆攻陽明,寒熱往來,色青,顛頂及少腹痛,此其候也。泄厥陰之實,顧陽明之虛,此其治也。
475
人參 柴胡 川連 陳皮 半夏 黃芩 吳萸 茯苓 甘草
476
詒按:此從左金、道遙化裁而出。若再合金鈴子散,似更周到。
477
鄧評:推論病源,思路曲折,立方亦有精義。以小柴胡去姜棗治少陽,左金洩厥陰,二陳和陽明,其用果在斯乎。
478
孫評:細考案方之意,當有惡心嘔吐之症。
479
此血鬱也,得之情志,其來有漸,其去亦不易也。
480
旋覆花 薤白 鬱金 桃仁 代赭石 紅花
481
詒按:此必團血鬱,而絡氣不通,有胸膈板痛等見証,故立方如此。
482
鄧評:想系胸痺噎膈之類,法取降逆祛痰導瘀。
483
12.嘔噦 門
484
胃虛氣熱,乾嘔不便。
485
橘皮竹茹湯加蘆根 秔米
486
鄧評:方用參、粳補胃虛,蘆、茹清胃熱,姜、橘開痰氣,既輕靈,複切實。
487
再診:嘔止熱退。
488
石斛 茯苓 半夏 廣皮 麥冬 秔米 蘆根 枇杷葉
489
鄧評:轉方合度。
490
三診:大便不通。
491
生首烏 玄明粉 枳殼
492
鄧評:急則治標之法。
493
四診:大便通,脈和。惟宜滋養。
494
石斛 歸身 秦艽 白芍 丹皮 炙草 茯苓 廣皮
495
詒按:迭用四方,運意靈巧,自能與病機宛轉相赴。
496
鄧評:至此大勢去矣,故惟和養為宜。而用石斛、秦艽、丹皮者,腸中之燥熱殆未盡清耶。
497
下既不通,勢必上逆而為嘔,所謂幽門之氣,上衝吸門是也,治法自當療下。但脈小目陷,中氣大傷,宜先安中止嘔。嘔定再商。
498
人參 茯苓 刺蒺藜 竹茹 半夏 廣皮 蘆根 石斛
499
詒按:似當兼通幽門,乃能止嘔,擬加生枳實。
500
鄧評:凡中虛嘔吐者,慎勿因便秘而峻導,導則徒傷胃氣也,放謂宜失安中,誠閱歷有得之言。
501
痛嘔之餘,脈當和緩,而反搏大,頭運欲嘔,胸滿不食,神倦欲臥,慮其土嘖木張,漸致痙厥。法當安胃清肝,亦古人先事預防之意。
502
半夏 茯苓 廣皮 白風米 鉤藤 竹茹 枇把葉 鮮佛手
503
詒按:議論極是,但恐藥力不足以濟之,然虧卻清穩。所謂清肝者,只不過鉤藤、竹茹而已,擬再加木瓜、白芍,較似有力。
504
鄧評:既恐土嘖,而立方不以補中,只雲安胃清肝者,為脈反搏大故也。片語只字,具見斟酌。
505
病從肝起,繼乃及胃,茲又及於肺矣,然當以胃氣為要。久病之體,必得安穀不嘔,始可圖功。
506
石斛 蘆根 茯苓 麥冬 廣皮 木瓜 枇杷葉 秔米
507
詒按:敘病簡要清沏,非績學者不能。方亦中窾。
508
鄧評:論病得綱領,立方有權街。
509
胃有火邪,故嘔而不食;膽有熱邪,故合目自汗。
510
橘皮竹茹湯加石斛
511
詒按: 山梔必不可少,以其專清膽熱故也;川連亦在應用之列。
512
鄧評:此肝膽之火並攻於胃也,方藥卻清洩太少,誠宜如柳師加梔、連之例。
513
孫評:用藥當從黃連溫膽湯加味。
514
再診:前方去石斛 加木瓜
515
嘈雜得食則已。此痰火內動,心胃陰氣不足。
516
生地 山梔 半夏 麥冬 茯苓 丹皮 竹茹 炙草
517
詒按: 陰虛而抉痰者,用藥最難恰好。方中可加石斛、廣皮。
518
鄧評:病屬胃虛痰火,用藥卻中肯綮。
519
痰氣阻逆咽嗌,時自嘔惡。此證利在清降,失治則成噎膈。
520
半夏 枇杷葉 旋覆花 竹茹 茯苓 麥冬 橘紅 鬱金 生姜
521
詒按:用藥靈動。
522
鄧評:病在初起,方亦輕松。
523
氣鬱痰凝,阻隔胃脘,食入則噎,脈澀,難治。
524
旋覆花 代赭石 橘紅 半夏 當歸 川貝 鬱金 枇把葉
525
詒按:旋覆代赭為噎膈正方。食入則噎,肺氣先鬱,故加鬱、貝、枇杷葉;惟脈澀者正虛,可加人參。
526
鄧評:病較前案稍深,故用藥亦較進步。脈澀不獨為正虛,抑且為血痺。
527
孫評:宜加蔞皮。
528
脈疾徐不常,食格不下。中氣大衰,升降失度。
529
旋覆花 代赭石 麥冬 茯苓 半夏 廣皮 人參 枇杷葉
530
詒按:此因中氣大傷,故用參、麥。
531
鄧評:脈疾徐不常,卻系中氣大衰,制劑精幻可法。
532
朝食暮吐,肝胃克賊,病屬反胃。
533
旋覆花 代赭石 茯苓 半夏 吳萸 生姜 秔米 人參 枇杷葉
534
詒按:此專治吐,故加姜、萸。
535
鄧評:論病立方,悉中肯綮。蓋此病不特胃土虛寒,且有肝邪賊克。
536
穀之不入,非胃之不納,有痰飲以阻之耳。是當以下氣降痰為法;代赭之用,先得我心矣。
537
旋覆代赭湯
538
詒按:識既老當,筆亦爽健。
539
鄧評:功夫紳熟,自能意到筆隨。
540
因氣生痰,痰凝氣滯,而中焦之道路塞矣。由是飲食不得下行,滓液不得四布,不飢不食,口燥便堅,心悸頭運,經兩月不愈。以法通調中氣,庶無噎膈腹滿之慮。
541
旋覆代赭湯加石菖蒲、枳實、陳皮
542
詒按:論病則源流俱沏,用藥則標本兼到,細膩熨帖,傳作何疑。
543
鄧評:此等識見,超出尋常,好在不因以下數証而誤用滋補。
544
中氣迭傷,不能健運,朝食暮吐,完穀不腐。診得脈虛色黑,腰腳少力,知不獨胃病,腎亦病矣,此豈細故哉。
545
人參 附子 川椒 茯苓 益智仁
546
再診:前方去川椒益智 加川連 肉桂
547
詒按:完穀不腐,色黑腰軟,腎傷之徵也;改方加桂連,是交濟法。
548
鄧評:此釜底增薪法。惟嘔吐病究竟難免肝陽不和,今看其轉方易入連、桂可知。
549
孫評:方中可入乾姜與茯苓同用,佐人參溫胃之力。
URN: ctp:ws5239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