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十二

《卷五十二》[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
3
嘉二
4
御門聽政。
5
等謹按:
6
國初定制,每日聽政,必
7
御正門九卿、科道各員,齊集啟奏,以為常典,至雍正初始定。
8
御門之制,凡部院折本下、內閣者,積如干件,始得㫖舉行其儀至為整肅至每日。
9
召見大臣。
10
引對庶僚,咨詢政治,披閱章奏,皆臨御內殿,寒暑無間,仰見。
11
列聖相承,敕幾凝績,宵旰勤求,有國史所不能盡書者。兹恭纂御門典禮為一篇,列於常朝之前。順治二年定,每日奏事吏、戶、禮、兵、工,五部輪流首奏,刑部常列三班,並令翰林科、道同奏事官齊進侍班記注。
12
康熙六年七月
13
聖祖仁皇帝親政,行慶賀禮畢,御乾清門聴政,嗣後日以為常」。十三年,令各部院漢司官照滿司官例,隨堂官入奏。十八年九月
14
諭大學士等:「朕每日聴政,一切折出票簽,應商酌者,皆國家切要政務得失所,係今後起居注官除照常記注外,遇有折本啟奏,俱令侍班記注」。二十一年九月。
15
諭:「朕御朝太早,各官於三四鼔,趨赴朝會,殊為勞瘁。自今以後,朕每日御朝聴政,春夏以辰初初刻,秋冬以辰正初刻為期,啟奏各官從容入奏。九卿、詹事、科道原係會議官員,仍每日於啟奏時齊集午門。如有年力衰邁及偶患疾病,俱向本衙門說明,免其入奏齊集此外,各衙門及部院司屬官員俱停。其每日齊集,著各赴本衙門辦事,每月常朝,仍應照舊行。二十三年五月。
16
諭御史衛執蒲:「奏請御門聽政,或以五日,或以二三日為期,其意葢欲君臣之間,政事餘暇,稍得休息也。朕躬親庶政,宵旰弗遑,念致治之道,務在精勤,勵始圖終,勿宜有間。二十餘年以來,於凡用人行政,事無巨細,罔不殫心籌畫,早夜孜孜,有如一日。
17
18
廟禋享必躬,執事間有不親詣之時皆甚,非得已。至於內殿齋居,幾微悉謹,左右𥊍御,咸所稔知。在朕未明,求衣辨色。視朝日與大小臣工率作省成,用熙庶績。近念爾諸臣奏事勞苦,少展御門晷刻,俾得從容入奏,非圖便安。邇年海宇敉寧,政事漸簡,頃復諭部院事務,應得歸併者,酌量合奏,期於簡要清省。從此民生日康刑清政肅,部院章奏,當不期省而自省。若必預定三日五日,以為奏事常期,非朕始終勵精之意也」。二十四年五月,九卿議言大朝之期。
19
皇上視朝最早回宮,進講後,仍御門聽政,恐。
20
聖躬太勞,今四海昇平,政事簡少,請以後大朝之期,及大雨雪,俱停止。啟奏得」。
21
㫖:「朕御極以來,孜孜圖治,罔有暇逸,惟期禆益國家,乂安兆庶,用臻上理,非不自知其勞,但念庶政叢集,一日萬幾,若從所請,未免始勤終怠,且恐不及詳察,致有疎畧舛錯,於政事得失,所闗非細,自後大朝之期,一切章奏,交送內閣,遇大雨雪,臨時請㫖,其祁寒盛暑之時,各部院果無應奏事宜,方許暫止啟奏,朕始終不欲一念倦怠,晏安自便也」。二十九年十月,給事中何金藺疏請酌定。
22
御門之期,或三日或五日事應面奏者,仍面奏請㫖,至尋常奏章,俱交內閣照例送進。
23
諭曰:「朕惟致治務在精勤,久道期於無斁。朕躬親庶政,早夜孜孜,靡敢暇逸,冀與大小臣工共圖熙績。據奏用人行政條例,具舉尋常奏章,日煩臨御,臣誼難安。請酌定御門之期等語。朕三十年來,每晨聽政面見諸臣,咨詢得失,習以為常。今若行更改,非勵精求治、初終罔間之道,且與諸臣接見稍疎,朕衷亦深眷念」。此奏不准行三十二年十二月。
24
諭曰:「朕觀近日政務簡少,每日啟奏,部院大臣中有年邁者,甚屬勞苦。自後年逾六旬以外,大臣令其量力間二三日一來啟奏,至折本內遇𦂳要事,朕有㫖傳進爾等方來,請㫖若無,朕㫖爾部將折本彚齊,亦間二三日一來啟奏」。尋大學士等奏言。
25
皇上宵旰勤勞,勵精圖治,天下已享太平,政務亦極清簡。臣等敢請每日奏章,交送內閣」。
26
皇上隔三四日,御門一次,聽理引見人員,與緑頭牌啟奏諸事,似於政事亦不致有悞」。
27
諭曰:「朕聽政三十餘年,已成常規,不日日御門理事,即覺不安。若隔三四日,恐漸致倦怠,不能始終如一矣。此乾清門乃朕宮中,亦有何勞。但念年老大臣黎明從家中入奏,甚為勞苦,故有此諭,朕仍照常每日聽政」。
28
雍正元年四月,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奏請世宗憲皇帝御門聼。政得。
29
30
皇考梓宮尚在享殿安奉,朕今即臨御正門理事,心實不忍,應俟奉安」。
31
地宮之後,舉行諸王大臣,復援典禮懇請再三,乃允之。二年,定吏部奏事在各部院衙門之後。三年,定聽政。
32
日於翰林院編修、檢討內按俸以四人侍班,班在科道之上。七年十二月。
33
諭內閣十五日御門辦事奏事大臣及引見官員等,俱著用補服。嗣後朕臨御前殿,照常用朝服至御門理事,祗用補服遇,應服蟒袍之日,亦著補服、蟒袍。永著為例。乾隆元年十一月。
34
皇上御門聽政。先是,雍正十三年十二月,諭曰:「據禮部奏請,初十日御門辦事,朕查雍正元年四月間,諸王大臣奏請御門聽政。
35
皇考聖意欲俟。
36
山陵禮成之後,經王大臣再三懇請,始降㫖允行,計已五閲月矣,今百日甫過,朕即臨御正門理事,心實不安朕受。
37
皇考付託之重,所有國家政務在便殿,隨時辦理,不敢畧有曠廢,其御門之典,俟明春再行請㫖」。至是年二月復奉。
38
諭曰:「禮部奏請二月十三日御門聽政,朕思百日之後,雖閲兩月,但
39
皇考、梓宮現在雍和宫,朕即御門聽政,心實不忍,可俟梓宫奉移」。
40
山陵後再行請㫖。十月
41
世宗憲皇帝山陵禮成,至是月皇上始御門理事如儀。二年六月,御門聽政。
42
諭曰:「連日仰蒙」。
43
上天降賜甘霖,衆心感慶。朕今日御門聽政,復值㴻雨,再降更為優渥。念諸臣衣服未免霑濕,大臣等著賞紗二匹。凡陪奏侍班、引見執事官員及侍衛等,俱著賞紗一匹。十一月
44
諭曰:「向來御門聽政,大學士等俱不設氊墊,惟圓明園奉」。
45
皇考特㫖鋪設,而乾清門尚仍其舊,原定制之意,葢以君尊臣卑,預防專擅之漸,然亦不係乎此。況古有三公坐論之禮,大學士等皆年老大臣,當此嚴寒就地長跪,朕心特切軫念。嗣後著鋪氊墊以示優禮至意。又諭曰:「朕御門聴政之時,翰林院修撰編檢與科道一同侍班、翰林班次在科道之上。科道懸帶數珠,而翰林未有定制。朕思侍從之臣,理應畫一。嗣後修撰編檢,亦著一體,懸帶數珠,以肅朝儀。凡
46
御門聽政儀具。
47
大清通禮》
48
常朝
49
等謹按杜典,以朔望朝參及常朝附入元正冬至受賀之內。伏考我。
50
朝定制,以每月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為常朝之期,先期鴻臚寺奏請。
51
御殿王公百官應謝。
52
恩者及外國陪臣以次行禮。若不御殿,則王公列坐於
53
太和門外,百官列坐於
54
午門外糾儀官察其失儀者,移時乃退。常朝之外,八旗官員,則於月朔及十日二十日坐班,左右翼王公分日坐班,上三旗領侍衛大臣、侍衛等每日坐班,葢即唐時朔望朝參之意。兹立常朝一門彚,著於篇與?
55
御門聴政,並彰鉅典焉。
56
崇徳元年,定凡王以下各官陞賞,或因事謝恩者,於毎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日行謝恩禮,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謝。
57
恩皆啓奏。進內行禮官員有功陞賞謝恩者於
58
大清門外行禮如革職官,不許具朝服行禮。外藩王、貝勒、貝子等及外藩官謝。
59
恩,亦於常朝日行禮。凡王以下文武官陞遷謝恩者,行三跪九叩禮。
60
賜銀幣等物謝。
61
恩行二跪六叩禮。
62
賜食,行一跪三叩禮,凡賞賚謝恩,皆常服不賛。八年,定常朝之期,王、貝勒、貝子、公等一次不到者有罰,若借稱有事失誤朝㑹者,送法司治。
63
罪。
64
順治八年九月,定王以下各官以上陞級授官,謝恩,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出師凱旋,受賞謝恩。王以下文武官以上及喀爾喀貢使朝見,俱設鹵簿,奏樂,鳴鐘鼔。
65
御太和殿,鳴贊官唱贊行禮。王以下官員以上欽命婚娶者,或於
66
中和殿或於
67
位育宮俱朝服行禮,不唱贊。其不時賞賚謝恩常服行禮,亦不唱贊」。九年二月,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
68
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俱朝服,入朝,行朝㕘禮。凡陞遷、起用及見朝、辭朝等官有應面朝者,於
69
太和殿前丹墀行禮。其餘俱於。
70
午門外行禮。八月,定凡朝期,御太和殿,鹵簿全設,奏中和丹陛,樂鳴鐘,鼔鳴鞭。內大臣、侍衛列殿內,兩旁王以下、輔國公以上集於朝房。
71
文武各官列
72
午門外其謝:
73
恩辭、朝陛見等,官該部分,別應在內。在外行禮,先期奏聞。親王以下,文武官進爵,陞官及王、貝勒、貝子、公大臣,出征凱旋。
74
賞賚及諸
75
恩賜俱於常朝日進內聴,唱贊行禮。漢軍、漢人官員赴任及外省朝覲應行禮各官,亦進內行禮,應在外行。
76
禮各官俱於
77
午門外行禮,如是日不?
78
御殿赴任及朝見官員,均在午門外行禮。外藩王以下公台吉以上來朝,及喀爾喀、厄魯特諸部落入貢使臣,亦於常朝日行禮。又定八旗武官除大朝常朝外,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具公服於
79
午門外分翼坐班如遇。
80
巡幸除朝期外,每日於
81
午門外坐班用常服。十年,定常朝日謝恩及見朝辭朝文武官四品以上,太和殿前行禮。五品以下。
82
午門外行禮。十二年,定朝期,王以下公以上在午門內,朝房、齊集,又定常朝。
83
御殿謝。
84
恩各官行禮,諸王、貝勒、貝子、公等應進殿兩旁排立,俟各官行禮畢。
85
賜茶候。
86
㫖列,坐俟。
87
駕回宫,方出十八年定,凡大朝及常朝,親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陛上,行禮不入八分公以上於丹墀。
88
內行禮,又定常朝日如遇。
89
御殿文武陞賞各官及京官外陞、外官來京應行禮者,不論品級。皆於
90
殿前行禮。
91
康熙九年
92
諭都察院曰:「國家朝儀大體所在,貴於整肅嚴飭,不止係堂陛之觀瞻,亦以見臣心之敬肆。諸王大臣有踰越班行,交相接語,或輕佻嬉笑,禮不踰階而相與言,又況其甚乎!爾衙門、監察御史,侍班切近,見而不糾,豈目未之覩,皆縁畏事徇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職任重大,朕躬有失,尚爾指陳,王及諸臣,乃不㕘奏,揆之事理,實所未協,今後有失儀者,毋得容隱」。十四年,定每月常朝日御殿行禮後,羣臣入內奏事,止具補服,如不御殿,仍具朝服。二十年,設常朝糾儀御史滿、漢各二員,吏部、禮部亦各委滿、漢司官監察。
93
雍正二年,定常朝日遣侍衛四人監看,如有越班失,儀御史指示侍衛,即指名拏㕘,交刑部治罪。又定。
94
御殿日未明以前,鴻臚寺官左右各二人引,左右翼官從兩掖門入,各就本班坐,鼔嚴,咸起立,聴唱,贊由仗。
95
南引進,依次排班行禮。
96
乾隆元年三月。
97
諭曰:「每月逢五朝期,鴻臚寺照例奏請御殿,朕雖未准行,而未經降㫖曉諭,葢此二十七月之內,如遇國家重大典禮萬不可已者,間一御殿外,此概不舉行,從前諭㫖,甚為明晰。似此朝㑹常儀,理應停止,俟二十七月之後,再行奏請,二年定,凡朝期除。
98
內廷行走各官外,凡滿、漢文武大小官,均於黎明齊集坐班。如有事故,先期於朝單內聲明至期。都察院吏、禮二部官稽察有無故不到者,指名㕘奏。三年,定每月八旗官員坐班日,禮部、兵部各派司官二人稽察。又凡文武官選授之後,吏、兵二部開列名單知㑹,鴻臚寺俟領憑領劄,十日之內,鴻臚寺傳集演禮。四品以上於
99
午門外五品以下於
100
天安門外謝。
101
恩逾期不到者,四品以上由鴻臚寺指名題㕘,四品以下送吏、兵二部察議彚奏。七年六月。
102
諭內閣:「昨日陞殿遇雨,謝恩大臣官員,及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內務府官員等冠服,未免霑濕,著各賞給正俸之半」。十六年七月。
103
諭:此次陞殿行禮時,遇雨霑濕衣帽之大臣、官員等,著各賞給正俸半年。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亦照此賞給」。十二月,禮部奏:「上朝官員,宜朝服親投職名,以便稽察,常朝坐班,各部院大臣宜董率庶僚,按期到班,毋許曠闕」。從之。十七年,禮部奏:「常朝坐班向無定時,今定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屆期,各官依次列坐,後至者指㕘。又定各部、院堂官,惟實有事故不能到班,方許於冊內聲明。若遇本署奏事,仍留一人率屬就列,毋得曠闕」。二十八年七月,定文、武月選官於給發憑劄,日齊集吏、兵二部,先期行,知鴻臚寺派員率領謝。
104
恩其各省揀發陞調、薦舉卓異、預行保舉人員,例應給照者,由部彚齊人數定期知照鴻臚寺率領謝。
105
恩再行給照赴任。二十九年六月,定凡外任文武各官引。
106
見後,仍令吏、兵二部將職名咨送鴻臚寺由寺定期傳示帶領謝。
107
恩三傳不到者,鴻臚寺按季彚㕘,凡常朝儀節,具大清通禮》。
108
朝位
109
等謹按杜典賓禮有朝位一條,葢古者朝覲本列賔禮,唐《開元禮》仍用其式,杜典所載,亦惟周及唐制而已,今考。
110
大清㑹典,朝賀班位,定制載入嘉禮,葢班位之禮,所以昭儀度而辨品秩,自應與朝賀典制同繫一門。又國朝定制,大朝常朝行禮畢有。
111
賜坐。
112
賜茶之儀,兹附著於朝位篇中,以彰定制焉」。順治九年,定大朝常朝行禮畢。
113
賜羣臣坐,郡王以上進。
114
殿內貝勒以下在丹陛上,百官在丹墀內,均照班次跪行一叩,禮坐。
115
皇帝進茶,王公百官均就坐,次行一叩禮。光祿寺執事授羣臣茶,羣臣受茶,就坐。次行一叩禮。飲畢,行一叩。
116
禮十一年定,凡朝期。
117
御殿王以下公以上進
118
殿內兩旁序坐十八年,定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在丹陛上序立行禮,賜坐進。
119
殿內序坐。
120
康熙元年定,凡大朝及常朝不入八分:公、民、公、侯、伯,鎮國將軍、都統子,尚書第一班、輔國將軍、䕶軍統領、副都統、前鋒統領、侍郎,男步軍翼尉、大九卿、第二班、奉國將軍、一等侍衛、䕶衛,㕘領輕車都尉、步軍協尉,小九卿、郎中,第三班奉恩將軍、二等侍衛、䕶衛騎都尉、佐領、員外郎、科道官第四班、三等侍衛、䕶衛雲騎尉、鳴賛官、主事、步軍尉,第五班、䕶軍校、驍騎校、筆帖式第六班,其次各照職銜,不論加級,違者察處。十六年,定凡大朝及常朝齊集滿官公、侯、伯、鎮國將軍、都統,尚書,左都御史子,及凡一品官第一班。輔國將軍、䕶軍統領、前鋒統領、步軍統領、副都統、侍郎、學士、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男,凡二品,官第二班奉國將軍、步軍翼尉長史,㕘領一等。侍衛、䕶衛、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祭酒、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庶子、洗馬、鴻臚寺卿、理事官、郎中、給事中、監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輕車都尉,及凡三品官、第三班奉恩將軍、步軍協尉佐,領司儀長,二等:侍衛、䕶衛、欽天監監正、內閣、侍讀司業、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通政使司,㕘議中允、員外郎、騎都尉,及凡四品官第四班、三等侍衛、䕶衛雲騎尉、步軍尉、賛善、欽天監副、太常寺丞、主事、大理寺正、光祿寺署正、都察院經歴及凡五品官,第五班䕶軍校驍騎校、通政使司知事、大理寺評事、鳴賛、司務、司庫等各職,掌官及六品筆帖式。第六班七品官及七品筆帖式,第七班八品官八品。筆帖式。第八班九品官九品、筆帖式第九班,漢官尚書左都御史,第一班侍郎、學士,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第二班、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少詹事、讀講學士,祭酒、庶子,侍讀、侍講、洗馬,鴻臚寺卿,太常寺少卿,順天府丞,第三班,通政使司㕘議、大理寺丞、中允、賛善司業、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給事中、御史,吏部司官,五部郎中第四班,五部員外郎、宗人府經歴,順天府治中、欽天監正、太醫院使、光祿寺丞,第五班、五部主事、都察院經歴都事,理藩院判、大理寺正,欽天監副、太醫院判、太常寺丞、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兵馬司指揮,欽天監五官正,鴻臚寺丞、大理寺、副,光祿寺署正第六班,大理寺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科,中書、內閣典籍撰文,中書辦事,中書各部司務、大理寺司務、通政使、司經歴,太常寺典籍、京縣丞、兵馬司副指揮,鑾儀衛、經歴詹事府主簿,正字録事,翰林院典簿、待詔、京衛經歴、欽天監五官、靈臺郎、祠祭署奉祀等官。第七班:五經博士、國子監丞、博士、典簿、助教、學正、學録、典籍、理藩院知事、欽天監主簿,五官保章正、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等八品官,第八班。理藩院副使、太常寺賛禮郎、鴻臚寺鳴賛等九品官,第九班。武職㕘將、逰擊。在三班守備等官在四班、千總等官在五班隨旗上朝官,照在部院衙門職掌品級。其降級上朝官,照所降品級。部院衙門官有兼銜,則從其銜之大者。二十二年,定直省行慶賀禮,將軍、總督加將軍銜,提督為一班,巡撫、副都統、提督加左右都督銜乾隆十八年,裁加銜,總兵官為二班,加都督同知以下銜乾隆十八年,裁加銜,總兵官、協領㕘領巡鹽御史、織造郎中、督闗郎中、布政使、按察使各道,為三班佐領督闗員外郎、知府、副將、㕘將為四班防禦督闗主事、司庫同知、通判、逰擊都司為五班。驍騎校、知州、知縣、守備為六班。有品級。筆帖式,有品級庫使、經歴,州同、州判、縣丞、千總等官為七班。滿洲:䝉古、漢軍官分兩翼,漢官分文東武西。
121
雍正二年,定朝期,漢官以吏部、禮部、刑部、宗人府、通政使司,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國子監吏科、禮科刑科,內閣中書、欽天監,太醫院,列左班,戶部、兵部、工部、都察院、大理寺、鑾儀衛、太僕寺四譯館、中書科,戶科、兵科工科行人司乾隆三十年裁,順天府五城、兵馬司三營乾隆四十六年,改設五營,列右班均立於鑾駕之末。聴唱賛,依次排班行禮。六年,定盛京文武各官朝賀,照在京文武官品級序定班次。乾隆二年十二月。
122
諭朕御太和殿,向來,大學士皆立於殿外檐下,即於殿外賜茶。嗣後立位,仍照舊例賜茶時,令坐於殿內領侍衛內大臣之上。又定漢官東西班位,以吏部、戶部、禮部列左班,兵部、刑部、工部列右班。六年定。
123
行在恭遇。
124
萬壽聖節,朝賀行禮班位,王公大臣在網城內,三品以下官在網城外詳見朝賀聖節。七年,定外省文武官或入。
125
覲或奉調在京者遇。
126
御殿日,一例入班行禮。總督加尚書銜者,列六部尚書之末。巡撫加侍郎銜者,列侍郎之末加副都御史銜者,列副都御史之末。布政使、按察使,列小九卿之末。道府列部郎之末。將軍、都統、提督列都統之末。副都統、總兵官列副都統之末。協領、副將列㕘領之。末八年。
127
諭:「嗣後御殿及筵燕日殿內止大臣賜坐,侍衛等均著侍立,不必賜坐賜茶。時若侍衛輪流奉授,不無舛錯遺漏。嗣後授茶時,著禮部,前期取應坐之王公大臣數目,每一人令侍衛一人授茶,仍依次接回,庶不致舛錯遺漏」。尋禮部議奏:
128
御殿日,除文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照舊賜茶,其四品以上官惟。
129
殿內之記注官,丹墀內之外國,使臣賜坐。
130
賜茶,其餘百官。但
131
賜坐停止。
132
賜茶。從之。十一年,以六科班次隨六部,分別左右。吏科、戶科,禮科列左班,兵科,刑科、工科列右班。十五年奉。
133
㫖:嗣後大學士坐次,仍著在領侍衛內大臣之上,協辦大學士事務尚書,著在領侍衛內大臣之下,署領侍衛內大臣之上。十六年十二月,禮部奏:「國家建官列品各有正從,次第秩然。順治初,文官階未置一品,惟加師保及宫銜者充之。每常朝,尚書左都御史以二品居第一班侍郎、內閣學士、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以三品居二班祭酒、通政副使、大理、太常、太僕、少卿、鴻臚卿以四品居三班,其下五品居四班,六品居五班,位次率進本階一等。此舊典所載朝班之位也。雍正八年,改大學士為正一品,尚書左都御史從一品,侍郎、內閣學士從二品。乾隆十五年又改侍郎為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學士為從二品。是今尚書左都御史之居,一班侍郎,學士之居二班適與本階相稱,而副都御史以下,班位仍舊,實為越次。臣愚以為官品既已更改,則朝班亦當釐定,嗣後恭遇。
134
御殿日及每日常朝,百官班次,請皆依品序列。正從一品為一班,二品為二班,逓至九品分為九班,毋許越次至翰林詹事為文學侍從之臣,體統視庶僚為優。但舊典以五品列三班,六、七品列四班亦為太過。今擬少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仍舊列三班庶子、侍讀、侍講、洗馬,國子監祭酒改列四班中允、賛善、司業、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改列五班。其京營武職朝班及外省提鎮等官遇事入朝者,請照康熙二十二年所定直省行禮班位,提督二班總兵官、三班副將㕘將四班逰擊五班守備六班千總等官七班均附於右翼各班之末」。從之。二十二年,禮部奏:
135
陞殿日,仗外百官班次,恐有舛錯不齊,應於儀仗之後昭徳。
136
貞、度二門階下東西各設滿、漢御史二人,禮部司官二人,侍衛二人,嚴行稽察。從之。二十四年七月,禮部議覆。御史史茂條奏:「凡大朝之期,百官仗外侍立,各有品級班次,但從前未經標示,一定地位,恐百官站立,不無舛錯。嗣後遇
137
陞殿日,交鴻臚寺於儀仗之外,照常朝坐班例,設立紅漆木牌,預先按次排班。如有參差斷續錯綜者,令糾儀官查㕘」。從之。
138
《皇帝登極
139
等謹按杜典,不載登極儀。然天子臨莅萬國,體元居正,乃典禮之最鉅者,詎宜從畧洪維。
140
皇朝肇興東土
141
太祖建元受朝,式剏受命之規。太宗嗣位,益擴丕基,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築壇告。
142
天誕受
143
尊號
144
世祖定鼎,燕京告。
145
天即位,遂成萬年。一統中外之業聖祖。
146
世宗繼體踐阼,統御寰區,皇上寅承。
147
眷顧之隆。紹登大寳,祗告几筵。
148
御殿受朝所定儀注,斟酌古今之宜,至孝至仁,超越千古。兹按:
149
《實録
150
起居注及
151
大清㑹典,敬謹編載,以垂萬禩」云。天命元年正月壬申朔。
152
太祖高皇帝即
153
皇帝位建元天命貝勒羣臣上尊號曰:
154
覆育列國英明皇帝、貝勒大臣率羣臣跪進賀表,侍臣接表宣讀。
155
太祖高皇帝率貝勒、羣臣告天行,三跪九拜。禮畢。
156
御寳座,貝勒大臣各率本旗官員行慶賀禮。十一年九月庚午。
157
太宗文皇帝嗣。
158
皇帝位屆日,鹵簿大駕全設,太宗文皇帝率貝勒、羣臣告天行,三跪九拜。禮畢。
159
御寳座,貝勒、羣臣慶賀,行三跪九叩禮,禮成,頒詔大赦。
160
天聰十年四月乙酉建。
161
國號曰:
162
大清改元,崇徳和碩貝勒,羣臣上尊號曰。
163
寛溫仁聖皇帝前期築壇於天壇之東設。
164
寳座於壇上,設鹵簿大駕於壇前。屆期,太宗文皇帝率貝勒以下,文武百官出徳盛門,詣天壇祗告。
165
166
地禮成,文武各官奉。
167
御寳先至。
168
天壇之東,導引官二人恭導,太宗文皇帝由中階陞壇,御寳座。貝勒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禮,畢,皆跪,和碩貝勒等奉。
169
御寳跪獻。
170
太宗文皇帝受寳,授內院官,羣臣復行三跪九叩禮。畢,皆跪。宣讀官奉滿洲、蒙古、漢字三體表文,立於壇東。
171
以次宣讀。羣臣復行三跪九叩禮。畢,復位。乃列儀仗奏樂。
172
還宮,次日行慶賀禮。
173
太宗文皇帝御殿,樂作,貝勒大臣率滿洲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畢,奉表跪進侍臣接至。
174
御前跪宣,羣臣復行三跪九叩,禮畢,退。次外藩貝勒大臣進表行禮,次漢官進表、行禮,均如前儀。次執事。各
175
官行三跪九叩,禮畢。
176
賜貝勒、羣臣等燕禮成。
177
頒詔大赦崇徳八年八月丁亥,世祖章皇帝嗣。
178
皇帝位前期,遣官祗告。
179
180
181
太廟屆日,王公百官朝服,齊集篤恭殿前。
182
世祖章皇帝乘輿由左翊門出,羣臣跪迎世祖章,皇帝御寳座,王以下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禮。次外藩王以下官屬行三跪九叩禮,畢,衆復跪乃頒。
183
恩詔大學士詣案前奉。
184
詔書至丹陛上立。宣畢,復行三跪九叩禮,復位。世祖章皇帝乘輿還宮,王公、百官跪送。不設鹵簿,不作樂,不設燕。
185
順治元年十月乙卯朔。
186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祗告天。
187
地受朝賀前期設。
188
寳座於。
189
郊壇之東南嚮設。
190
寳案於
191
座前屆日遣官祗告。
192
太廟
193
社稷鹵簿大駕全設。
194
世祖章皇帝御祭服,由
195
大清門出。
196
親詣
197
南郊祗告
198
199
地行禮畢,內院大學士跪奏「禮成」,禮部堂官恭導至天壇之東。
200
御幄次,更禮服。
201
御寶座,王以下文武百官皆跪。禮部堂官引大學士一人,由東階升正中,北面跪,學士一人自案上奉。
202
寳授大學士、大學士,奉
203
寳致辭云:
204
皇帝君臨萬國,諸王文武羣臣不勝歡忭」。奏畢,奉寳授學士,學士跪接陳案上,退復位,羣臣行三跪九叩禮,畢。
205
駕還宮,踰時,鴻臚寺設。
206
御座於皇極門正中,設表案於檐東,諸王、貝勒、貝子、公序立於內金水橋之北,文武各官序立橋南,均東西。
207
面樂作。
208
世祖章皇帝御寳座,樂止。鳴鞭。內大臣、侍衛、內院、禮部、都察院、鴻臚寺執事各官,先於階上,行三跪九叩禮。
209
畢,各就執事位,王以下文武百官跪進表,內院大學士奉王等所進表,跪設案上。鳴賛官賛宣表,宣表官詣案前奉表,大學士二人跪展表,宣表官跪宣畢,仍設案上,行三叩禮,復位。諸王、文武羣臣行三跪九叩禮。畢,鳴鞭。
210
駕還宫禮成
211
頒詔天下。十八年正月己未,聖祖仁皇帝嗣。
212
皇帝位遣官祗告。
213
214
215
太廟
216
社稷
217
聖祖仁,皇帝衰服詣
218
世祖章皇帝几筵前行三跪九拜禮。祇告受命,詣側殿更禮服,乃詣。
219
聖祖母太皇太后宫,行三跪九拜禮。次詣聖母仁憲皇太后宫。
220
聖母、慈和皇太后宮,各行三跪九拜禮。先御中和,殿內大臣、侍衛、內院、禮部都察院執事各官行禮乃。
221
御太和殿即。
222
皇帝位、王公、百官上表行禮,不宣表,不作樂。賜茶,不設燕。
223
駕還宮,反喪服就苫次以登極禮成。
224
頒詔天下。
225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辛丑,世宗憲皇帝嗣。
226
皇帝位禮儀與順治十八年同,惟免賜茶,屆日內監下。
227
乾清宮簾鑾儀衛於
228
乾清宫丹陛中設金輿,奏請世宗憲皇帝乘輿由。
229
乾清門。中門出奉。
230
㫖乾清宫雖下簾,朕何忍於皇考前乘輿出中門,朕從乾清門左旁門出外,乘輿心中,始安禮成」。
231
頒詔天下。
232
雍正十三年九月己亥。
233
皇上嗣。
234
皇帝位,禮部遵照康熙六十一年禮儀,具奏,奉㫖是停,止宣表免賜茶。此奏內稱「奉輿於乾清門正中今。
235
皇考梓宫見安,奉乾清宫,朕曷敢於乾清門中乘輿,著安輿於左旁,禮成。
236
頒詔天下。凡
237
登極儀具。
238
大清通禮
239
上。
240
皇太后尊號徽號
241
等謹按杜典,有天子追尊祖考妣禮以上尊號附焉,有天子崇母后禮,追崇附焉。今以追尊追崇之典應見。
242
廟制門我。
243
朝恭,上
244
列聖
245
列后尊諡,已恭載於
246
太廟篇中伏惟
247
列聖以孝治天下尊奉。
248
慈寧遇大慶,典晉上。
249
徽號:
250
聖祖仁皇帝孝事
251
重闈則有恭上。
252
太皇太后徽號之儀,彛章允洽。備極崇隆,皇上尊奉。
253
皇太后
254
徽稱疊、晉。
255
璚寳
256
璆冊輝映萬禩,謹述隆儀彚著於篇。崇徳八年八月。
257
世祖章皇帝嗣位,尊
258
聖母皇后為
259
皇太后
260
聖母為。
261
皇太后
262
順治八年二月。
263
世祖章皇帝親政恭上
264
聖母皇太后徽號曰:
265
昭聖慈壽皇太后進。
266
冊寳行禮禮成
267
頒詔天下八月。
268
世祖章皇帝大婚禮成,恭加上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后徽號,奉冊寳行禮,如儀次日。
269
御太和殿,諸王、貝勒、文武羣臣上表行慶賀禮。頒詔天下。十一年六月。
270
世祖章皇帝大婚禮成,恭加上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皇太后徽號奉冊寳行禮。
271
頒詔如儀。十三年十二月,冊封皇貴妃,禮成,恭加上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徽號「奉冊寳行禮。
272
頒詔如儀。十八年正月。
273
聖祖仁皇帝嗣位,尊
274
聖祖母皇太后為。
275
太皇太后尊
276
聖母皇后為。
277
皇太后
278
聖母為。
279
皇太后
280
康熙元年十月,恭加上。
281
聖祖母太皇太后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太皇太后,恭上母后皇太后徽號曰:
282
仁憲皇太后恭上
283
聖母皇太后徽號曰:
284
慈和皇太后奉。
285
冊寳,行禮如儀。
286
太皇太后
287
仁憲皇太后。
288
慈和皇太后儀駕。
289
皇帝鹵簿俱不設。免諸王大臣官員朝賀。禮成,頒詔天下。四年九月。
290
聖祖仁皇帝大婚禮成恭加上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太皇太后徽號恭加上
291
仁憲恪順皇太后徽號
292
太皇太后
293
皇太后儀仗全設宮門前,設大駕鹵簿於。
294
《太和門》前
295
聖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等奉冊寳,行禮如儀。
296
頒詔天下。六年十一月。
297
聖祖仁皇帝親政,恭加上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太皇太后徽號恭加上。
298
仁憲恪順誠惠皇太后徽號,奉冊寳行禮。
299
頒詔如儀。十五年正月,以冊立皇太子禮成恭加上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太皇太后,徽號「恭加上。
300
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皇太后徽號,奉冊,寳行禮如儀。二十年十二月,以滇黔蕩平恭加上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𢎞靖太皇太后,徽號恭加上。
301
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皇太后徽號,前期遣大學士勒徳洪明珠詣。
302
慈寧宮奏加上。
303
徽號禮儀
304
太皇太后諭曰:「自叛逆構亂,於今八年,皇帝焦心勞思,運奇制勝,故得冦盜,削平海宇,寜謐皇帝應受尊號,以答臣民之望,予處深宮之中,不與外事,受此尊號,於心未愜此典,禮不必行,勒徳洪等奉」。
305
太皇太后㫖還奏,復遣詣慈寧宫,奏曰:「歴稽往代國家,凡有大慶,必歸美於尊親。太皇太后鑒臣微忱,特允奏請,臣雖無尊號,傳示中外,亦有榮光」。
306
太皇太后復不允,勒徳洪等還奏,復遣詣慈寧宫,奏曰:「自冦亂用兵以來,將士疲勞,生民困苦,瘡痍未復,喘息未蘇,雖兵戈乍戢,疆宇初平,國家紀綱,正宜整頓,地方元氣,正宜培養,臣何敢晏然自處以為太平?無事受納,尊號惟祈」。
307
太皇太后聖心歡豫,俯體羣情,允行大典,臣實幸甚,天下幸甚」。
308
太皇太后曰:「皇帝既惓惓懇請,至於再三子,亦不能固辭。可照禮儀行,屆期恭奉」。
309
冊寳詣。
310
太皇太后
311
皇太后宫加上
312
徽號行禮」。
313
頒詔天下:三十六年七月,以朔漠平定,請加上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皇太后,徽號。奉皇太后懿㫖:皇帝懋建宏勲子不勝欣悅,際此昌期,予心慰矣,尊加徽號,向雖有例,並非斷不可已者,著停止,予心始安」。復遣大學士等奏請再三。
314
懿㫖不允。六十一年十一月,世宗憲皇帝嗣位尊。
315
聖母為
316
皇太后十二月,禮部奏恭上皇太后尊號禮儀奉
317
懿㫖:「予自幼入宮蒙」。
318
大行皇帝深恩,備位妃列,幾五十年,雖夙夜小心,勤修內職,未能圖報萬一。
319
龍馭升遐,即欲相從,皇帝再三諫阻,情詞懇至,勉慰其心,未伸予志。今諸王大臣援引舊典,請上尊稱此時」。
320
梓宫大事,正在舉行,淒切哀𠂻,何暇他及,尊崇典禮,實非予心所安,況予戒慎居心,謙沖訓子,但願予子體」。
321
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諸王大臣體
322
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則兆民胥頼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榮,勝於受尊稱逺矣。諸王大臣復叩請,再三始蒙。
323
慈允恭,上
324
徽號曰:
325
仁壽皇太后奉。
326
冊寳,行禮如儀。
327
雍正十三年九月
328
皇上御極尊
329
聖母為。
330
皇太后十二月,恭上。
331
聖母皇太后徽號曰:
332
崇慶皇太后奉。
333
冊寳行禮如儀禮成。
334
頒詔天下不
335
御殿受賀。
336
乾隆二年十二月
337
冊立
338
皇后禮成,恭加上
339
崇慶慈宣皇太后徽號,奉冊寳,行禮如儀次日。
340
御太和殿,王公百官進表行慶賀禮,頒詔天下。十四年四月,以金川平,定恭加上崇慶慈宣康惠皇太后徽號奉。
341
冊寳。行禮如儀次日。
342
上率王公大臣詣。
343
皇太后宫行慶賀禮,百官於午門外隨行禮畢。
344
上御太和殿,王公文武羣臣上表行慶賀禮,頒詔天下。十五年八月。
345
冊立
346
皇后禮成恭加上。
347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皇太后徽號,奉冊寳行禮。
348
頒詔如儀。十六年十一月,皇太后六十萬壽恭,加上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皇太后徽號,奉冊寳,行禮如儀,越三日。
349
上率王公大臣等詣。
350
皇太后宫恭祝
351
萬壽行慶賀禮
352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頒詔天下。二十年六月,以伊犁平定大功,告成恭加上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皇太后徽號。
353
上率王公大臣恭進。
354
冊寳宣表,行慶賀禮
355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頒詔天下。二十六年十一月。
356
皇太后七十萬壽恭加上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皇太后徽號上率王公大臣恭進。
357
冊寳,行禮越二日。
358
上率王公大臣詣。
359
皇太后宫恭祝
360
萬壽宣表行慶賀禮,百官於午門外隨行禮。
361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頒詔天下。三十四年十二月
362
諭朕尊養
363
璇闈展愛承。
364
歡一切務臻隆備,前者每逢慶典加上。
365
聖母、皇太后徽號,悉遵㑹典成規,敬製金冊金寳,以為準儀昭度,程式宜然。近檢稽體仁閣,尊藏法物則。
366
孝莊文皇后玉冊、玉寳俱存,皆康熙年間,皇祖歴次加奉。
367
太皇太后徽號所進者,乃知冊寳,原有刻玉之制,因思國家。
368
傳寳質皆瑑玉,而下逮親藩封爵冊寳,亦得笵金,是嘉玉,較良金,尤為寳貴,越嵗辛卯,恭遇。
369
聖母八旬萬壽,朕將躬率羣臣,恭加徽號,用洽彛章,所奉冊寳,自宜備極珍崇,以稱尊親茂慶之志,著大學士㑹同該部博稽舊典,敬謹詳議以聞」。尋大學士等遵。
370
㫖議上,從之。三十六年十一月,皇太后八十萬壽恭,加上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皇太后徽號,上率王公大臣等詣
371
皇太后宫恭進
372
玉冊
373
玉寳行禮,禮成。
374
上詣
375
慈寧宫率諸王公大臣恭祝聖壽宣表行慶賀禮。
376
御太和殿。
377
頒詔天下。四十一年五月,以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恭加上。
378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后徽號。
379
上率王公大臣恭進。
380
冊寳,行慶賀禮如儀。
381
御太和殿。
382
頒詔天下。是月
383
諭兹因平定、金川恭上。
384
皇太后徽號㑹典所載,屆期應御太和殿閱視冊寳,隨奉至。
385
慈寧宫躬進并宣表行慶賀禮,昨奉皇太后懿㫖,是日儀典繁重,皇帝春秋已越六旬,若拜跪太久,予心憐之,止須將冊寳預陳殿中,至時皇帝率王公大臣行禮,即表文亦毋庸宣讀,欽此仰見。
386
聖母慈愛備至。
387
體恤周詳,但自念精力尚健,拜跪不覺過勞。因奏聖母云「恪遵」。
388
溫諭酌省恭閲。
389
冊寳一節以副。
390
慈懐其餘,仍循儀典,以展尊敬之忱。至恭慶聖母,九旬萬壽,當悉遵此次」。
391
恩訓而行仰邀
392
俞允洪維
393
《萱庭集》福承。
394
慶方長體。
395
懿慈更足以申愛慕著,內閣禮部存記於辛丑年,「恭逢萬壽,慶典加上。
396
徽號敬謹,遵照具奏以聞」。凡加上尊號。
397
徽號儀具。
398
大清通禮
399
尊封
400
太妃。
401
太嬪。
402
等謹按尊封太妃,前代厥有故事,杜典闕焉。伏攷:
403
國朝定制尊封
404
太妃
405
太嬪或遣官將事。或
406
至尊親自行禮,其儀特為隆重,今據㑹典所述,彚列如左。
407
順治九年十月
408
世祖章皇帝尊封
409
太宗文皇帝妃二位曰:
410
皇考懿靖大貴妃
411
皇考康惠淑妃設黃幄二於昭聖慈壽皇太后宫前,東西相向,設太妃座於幄內。
412
大貴妃在東。
413
淑妃在西。
414
世祖章皇帝
415
親奉冊寶行禮禮成。次日,御殿行慶賀禮十八年。
416
聖祖仁皇帝登極,尊封
417
太祖高皇帝妃為
418
皇祖壽康太妃、內院禮部官奉冊寳,設黃案上,舁送至。
419
太妃宮門前內監送入宫內,太妃受。
420
冊寳訖,內院禮部官各退康熙十五年。
421
聖祖仁皇帝尊封
422
世祖章皇帝妃四位曰:
423
皇考恭靖妃。
424
皇考淑惠妃
425
皇考端順妃。
426
皇考寧慤妃,典禮,與順治十八年同。雍正二年。
427
世宗憲皇帝尊封
428
聖祖仁皇帝妃四位嬪一位曰皇考皇貴妃。
429
皇考貴妃。
430
皇考宻妃。
431
皇考定妃。
432
皇考通嬪典禮,與順治十八年同。乾隆元年十一月。
433
皇上尊封
434
聖祖仁皇帝妃四位曰:
435
皇祖壽祺皇貴太妃。
436
皇祖溫惠貴太妃
437
皇祖順懿宻太妃。
438
皇祖純裕,勤太妃。
439
親詣
440
寧壽宫行尊封禮。以
441
世宗憲皇帝服制,不奏樂,停止慶賀。是月,尊封。
442
聖祖仁皇帝嬪四位曰:
443
皇祖襄嬪。
444
皇祖熙嬪。
445
皇祖謹嬪。
446
皇祖靜嬪遣官行禮如儀。二年九月,尊封。
447
世宗憲皇帝妃二位曰:
448
皇考貴妃。
449
皇考謙妃典禮與雍正二年同。八年十一月尊封。
450
皇祖溫惠貴太妃為
451
皇祖溫惠皇貴太妃
452
親詣行禮如儀。四十三年二月,諭曰:
453
裕貴妃母妃侍奉。
454
皇考誕育和親王淑慎素,著朕御極之初,即欽奉聖母皇太后懿㫖,晉封貴妃,以申敬禮之意,四十餘年,慈寧隨侍。
455
親愛尤深,兹年屆九旬,實宫闈盛事,宜崇位號,以介蕃釐,應晉封為:」
456
皇貴妃所有應行事,宜各該衙門察例預辦,屆期涓吉舉行」。十月,
457
上以
458
裕皇貴妃九十壽日,晉奉冊、寳並。
459
御筆匾額。
460
御製詩章壽星。
461
親詣
462
裕皇貴妃宫行禮凡。
463
冊封儀具
464
《大清通禮
465
冊立
466
皇后
467
等謹按杜典有天子納妃,后禮以冊后附之。今考㑹典。
468
大婚之禮,別有專條,謹從兹例,恭載冊立」。
469
皇后典制而同日。
470
冊封
471
472
嬪之禮附見於篇,仍立專門於後崇徳元年四月。
473
孝端文皇后以嫡妃正位中宫行。
474
冊立禮屆日,設黃幄於
475
清寧宮前設黃案於幄內,王公百官朝服,序立崇政殿前。
476
太宗文皇帝御殿閲冊寳,命正、副使持節至。
477
清寧宫宣讀。
478
冊文行
479
冊立禮禮成
480
孝端文皇后率公主福晉命婦於太宗文皇帝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諸妃率公主、福晉命婦於
481
孝端文皇后前行六肅三跪三叩禮。太宗文皇帝御殿,諸王大臣進滿洲䝉古、漢字表文,次第宣讀,各行慶賀禮。
482
賜王公、百官燕如儀。
483
順治八年八月
484
世祖章皇帝册立
485
皇后行大婚禮詳見婚 大十一年六月册立。
486
孝惠章皇后行大婚禮詳見婚 大康熙四年九月。
487
聖祖仁皇帝册立。
488
孝誠仁皇后行大婚禮詳見婚 大。十六年八月,孝昭仁皇后正位。
489
中宮行
490
册立禮同日
491
孝懿仁皇后肇封。
492
貴妃又
493
494
安嬪
495
敬嬪
496
端嬪
497
榮嬪
498
惠嬪
499
宜嬪。
500
僖嬪設。
501
節案於
502
太和殿中正設
503
册寳案於左右稍前,次設貴妃册寳案。
504
嬪册案,左右稍後。
505
聖祖仁皇帝御太和殿閲册寳,王公百官咸朝服,按翼序立。乃宣制,命正、副使持節行。
506
冊立禮正副使至。
507
景運門內監接奉。
508
509
冊寳入宫
510
孝昭仁皇后受。
511
冊寳,行禮如儀。
512
貴妃。
513
嬪各行。
514
冊封禮畢,內監出至。
515
景運門,以
516
節授正副使,正副使還,至後左門復命。
517
聖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詣太皇太后。
518
仁憲皇太后宮行禮。
519
孝昭仁皇后禮服詣
520
太皇太后
521
仁憲皇太后。
522
聖祖仁皇帝前行禮各如儀。公主、福晉、命婦,免隨行禮。禮成,越三日。
523
聖祖仁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免公主、福晉命婦詣。
524
孝昭仁皇后宫行禮
525
頒詔天下。二十八年七月,孝懿仁皇后正位。
526
中宫行。
527
冊立,禮如儀。
528
雍正元年十二月。
529
孝敬憲皇后以嫡妃正位中宫行。
530
冊立禮同日
531
孝聖憲皇后肇封。
532
熹妃。又
533
冊封
534
貴妃。
535
齊妃。
536
懋嬪
537
裕嬪
538
世宗憲皇帝御太和殿宣制,命正副使持節行禮如儀,惟慶賀禮奉㫖俟三年後補行次日。
539
頒詔天下三年十月。
540
世宗憲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進表補行慶賀禮,禮畢,御乾清宫。
541
孝敬憲皇后率
542
妃。
543
嬪於
544
世宗憲皇帝前行禮
545
孝敬憲皇后還宫。
546
妃。
547
嬪率公主、福晉命婦於
548
孝敬憲皇后前行慶賀禮如儀乾隆元年。
549
孝賢皇后以嫡妃正位
550
中宫二年十二月行。
551
冊立禮同日
552
冊封
553
貴妃。
554
嫻妃
555
純妃
556
嘉嬪禮與雍正元年同。
557
上御太和殿宣。
558
制遣使持節將事。
559
皇后受。
560
冊寳,行禮均如儀。
561
上率王公大臣詣。
562
皇太后宮行禮
563
皇后率
564
貴妃
565
妃。
566
嬪詣。
567
皇太后宮行禮。
568
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慶賀禮,頒詔天下。
569
皇后率
570
貴妃
571
妃。
572
嬪詣
573
皇帝前行禮
574
貴妃
575
576
嬪及公主、福晉命婦詣。
577
皇后宫行禮如儀。十五年八月,冊立攝六宫事,皇貴妃為皇后,禮儀與乾隆二年同,凡冊封儀具。
578
大清通禮
579
皇朝通典卷五十二
URN: ctp:ws532260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