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二十

《卷二十》[View] [Edit] [History]

·縣令下録事參军附

1
天福五年六月二十日,詳定院奏:「准刑法統類大中二年正月三日敕:『·天下州縣官吏犯贓,皆遞相蒙蔽,不肯發明,縱有申聞,百無一二。自今後,管內縣令有犯贓事發,州府不舉者,連坐録事參軍,録事參軍有犯贓事發,刺史不舉者,連坐刺史。刺史有犯贓事發,觀察使不舉者,連坐廉使。』又准大中二年二月十七日刑部起請:『今後縣令有贓犯,録事參軍不舉;録事參軍有贓犯,刺史不舉;刺史有贓犯,觀察使不舉:其所司奏聽敕旨。』臣等參詳,設縣司本典知情,並同罪;告事人放三年租稅差徭,仍將放免數卻配蓋藏罪。其録事參軍不舉者,請減縣令所犯罪二等。」敕:「起今後,如有縣令犯贓,録事參軍知而不舉者,宜准敕文處分,不知者不在此限。」
2
八年三月十八日敕:
3
諸道州府令、佐,在任招攜戶口,比初到任交領數目外,如出得百戶以上,量添得租稅者,縣令加一階,主簿減一選。出二百戶以上,及添得租税者,縣令加二階,主簿減兩選。出三百戶以上,及添得租税者,縣令加兩階,減兩選,別與轉官。主簿加兩階,減一選。出四百戶至五百戶以上,及添得租税者,縣令加朝散大夫階,超轉官資,罷後許非時參選,仍録名送中書;如已授朝散大夫,及已出選門者,即別議奬酬。主簿加三階。其出剩不及一百戶者,據戶口及添租稅數,縣令加一階,參選日超一資注官。主簿加一階。如是一鄉收到三十或五十戶以上,一村收到三戶、五戶以上者,其本鄉村節級等,與免本戶二年諸雜差使科配。如是一鄉收到一百戶以上,一村收到十戶以上,本鄉村節級等,與免本戶三年諸雜差徭。如願且充節級,所由未得差替,如願歸農,便與免放。仍仰本縣准敕,分明給與憑據。
4
自災沴以來,戶口流散,如歸業者,切在撫安。其浮寄人戶,有桑土者,仍收為正戶。其歸業戶,天福五年以前逃移者,放一年秋夏租稅,並二年諸雜差遣。天福七年已前逃移者,放一年秋夏一半租稅,並放一年雜差遣。其創收戶如先有租稅,即依元額輸納;如先無租稅,即據所營地畝,且收半稅,並放二年差徭。如鄉村妄創戶,及坐家破逃亡者,許人糾告,勘責不虛,其本府與鄉村所由,各決脊杖八十,刺面配本處牢城執役。縣司本典知情並同罪。告事人放三年租稅差徭,仍將放免數卻配蓋藏創戶及坐家破逃戶、本鄉所由均分輸納。今後天下州縣,所收新添戶口租稅,限十二月二十日以前,申送戶部點檢。如違限,本處判官、録事參軍罰五十直,仍削一級,孔目官、句押官、本案人吏杖七十,降一資。
5
廣順元年二月敕:
6
今後應諸道州府録事參軍、判司、縣令、主簿等,宜令本州府以到任月日,旋具申奏,及報吏部。此後中書及銓司,以到任月日用闕,永為定制。其見在州縣官,限敕到仰便具先到月日,一齊分申及報吏部。其有諸色事故及丁憂,並請假十旬滿闕,亦仰旋具申奏,兼報吏部。其新授官,准令式給程限外,如不到任參上,致本處無憑申奏到任月日,便仰吏部同違程不上收闕使用。其諸色見闕,亦不得差官權攝,輒便隱留。如違敕條,罪在本判官、録事參軍、孔目官以下。
7
其年八月敕:
8
起今後秋夏徵賦,省限滿後,十分係欠三分者,縣令、主簿罰一百直,勒停。録事參軍、本曹官罰七十直,殿兩選。孔目官罰七十直,降職次。本孔目官、句押官典決停,本判官罰七十直。若係欠三分以上,奏取進止。係欠三分以下者,等第科斷殿罰。其州縣徵科節級所由,委本州重行決責。其本判官、録事參軍、本曹官、孔目、句押官典,即取一州上比較,縣令、主簿即取本縣都徵上比較分數。應州縣令、録、佐官,在任徵科,依限了畢者,至參選日,四選以上者減一選,不及四選者即與轉官。
9
其年九月敕:
10
應州縣官所招添到戶口課績,自今日以前罷任者,並准晉天福八年三月十日敕施行。其漢乾祐三年七月二十五日不行。起今後,罷任縣令、主簿招添到戶口,其一千戶以下縣,每增添滿二百戶者,減一選;三千戶以上縣,每三百戶減一選;其四千戶以下縣,每四百戶減一選;萬戶以下縣,每五百戶減一選。並所有增添戶口及租稅,並須分明於歷子解由內録都數。若是減及三選以上,更有增添及戶數者,縣令與改服色,已賜緋者與轉官。其主簿與加階轉官。
11
顯德五年十月詔:「淮南諸縣令仍舊兼知鎮事。」從江南之舊制也。

簿尉》

1
後唐長興四年五月敕:「諸道馬步判官,不得差攝官。如闕人,須于前資正官判司簿尉中,選性行平允者補授。」

中外加減官》

1
開平元年四月敕:「開封府録事參軍及六曹掾屬,宜各置一員,兩畿赤縣置令、簿、尉各一員。」
2
二年十月,省諸道府州六曹掾屬,存戶曹參軍一員,通判六曹。
3
後唐同光元年十一月,中書門下奏:「諸寺、監各請只置大卿、監,少卿、監,祭酒,司業各一員;博士兩員。其餘官屬並請權停。唯太常寺事關大禮,大理寺事關刑法,除太常博士外,許更置丞一員。其王府及東宮官屬、司天五官正、奉御之類,凡不急司存,並請未議除授。其諸司郎中、員外郎,應有雙曹處,且置一員。左右散騎常侍、諫議大夫、給事中、起居郎、起居舍人、補闕、拾遺,各置一半。三院御史,仍委御史中丞條理申奏。即日停罷朝官,仍各録名銜,具罷任月日,留在中書,候見任滿二十五月,並據資品卻與除官。」從之。
4
二年三月敕:「其先減省員官,除已別授官外,左散騎常侍李文矩等三十人,宜卻後舊官;太子詹事石戩等五人,宜以本官致仕;將作少監岑保嗣等一十四人,候續敕處分。」
5
其年四月,三銓奏:「准本朝故事,州府官員,府有司録參軍外,置工曹、倉曹、戶曹、法曹、兵曹、士曹六員;州有録事參軍外,亦置六曹。縣置令、丞、主簿各一員,尉三員,分判公事。自後除兩京外,都督府及諸州各置戶曹一員,餘四員並省。縣置令、主簿各一員,丞、尉並省。除合格選人外,有郊天行事,人數倍多。況州縣事簡,掾曹請依舊只置兩員。縣局務繁,請添佐官一員。其間有尉無簿者,請添置主簿一員。其赤縣、次赤縣、畿縣、次畿縣,並准此。除四京外,其判司只置司戶、司法兩員。」從之。
6
四年三月敕:「三川、涇、鳳、秦、隴等州縣官置,數目絶多。其上佐官,自少尹以下,依本朝舊制,各具在任員闕申奏。其州准近敕置録事、參軍、司戶參軍各一員。縣置縣令、主簿各一員外,録事官並停。其除替選任,一准三銓常式。」時初平偽蜀故也。
7
顯德五年十二月敕:「兩京五府少尹、司録、參軍先各置兩員,今後只置一員;六曹判司內,只置戶曹、法曹各一員;其餘曹官及諸州觀察支使、兩蕃判官,並宜省廢。」

量戶口定州府等第》

1
廣順三年十一月敕:「天下縣邑,素有等差,年代既深,增損不一。其中有戶口雖衆,地望則卑,地望雖高,戶口至少,每至調集,不便銓衡。宜立成規,庶協公共。應天下州府及縣,除赤縣、畿縣、次赤、次畿外,其餘三千戶以上為望縣,二千戶以上為緊縣,一千戶以上為上縣,五百戶以上為中縣,不滿五百戶為中下縣。選人資敘合入下縣者,許入中下縣。宜令所司據今年天下縣戶口數,定望、緊、上、中下次第聞奏。」吏部格式:「據戶部今年諸州府所管縣戶數目,合定為望縣者六十四,緊縣七十,上縣一百二十四,中縣六十五,下縣九十七。欲依所定,移報銓曹。」從之。

州縣望》

1
京兆府醴泉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敕:「京兆府醴泉縣依舊為次赤縣。」雲陽縣,富平縣,三原縣。後唐天成二年七月敕:「富平等三縣比屬西畿,並是次赤縣,後因置耀州,割元屬邑,降為望縣。宜依舊為次赤,且屬耀州。
2
河南府新安縣。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升為次赤縣,以奉莊宗雍陵。
3
應州金城縣,雁門縣,混源縣,寰清縣。後唐天成四年九月敕:「升應州為望州,金城、雁門為望縣,混源為上縣,寰清為次縣。」以明宗潛龍鄉里故也。
4
曹州濟隂縣。後唐天成四年十一月,升為次赤,以奉景宗陵。
5
涇州平涼縣,慶州同川縣,安州吉陽縣。天福二年正月,尚書吏部奏:「自清泰三年創改,以上三縣欲編入十道圖,皆未有地望。」敕:「以吉、陽平涼並為中縣,同川為下縣。」
6
鄭州管城縣,顯德六年十月,升為次赤,以奉世宗陵。新鄭縣。顯德元年八月,升為次赤,以奉太祖嵩陵。
7
後唐天成三年十二月敕:「真定府屬縣,准河中、鳳翔例,升為次畿,真定縣升為次赤。」
8
天福二年正月敕:「應京畿及諸州縣舊有唐朝諸帝陵,幷真源等縣,並不為次赤,卻以畿甸、緊、望為定。其逐縣令,不得以陵臺結銜,考滿日,仍依出選門官例處分。隔任後,卻據資品准格例施行。」
9
開運二年六月,吏部奏:「其四輔州:鄭、汝州仍舊為輔州;同、華州准敕既廢雍京,不合為輔州,欲定為望州;滑州、曹州比類近京,欲升為輔州。」從之。

州縣分道改置》

1
後唐長興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據十道圖,舊制以王者所都之地為上,本朝都長安,遂以關內道為上。今宗廟宮闕,皆在洛陽,請以河南道為上,關內道為第二,河東道第三,河北道第四,劍南道第五,江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山南道第八,隴右道第九,嶺南道第十。」從之。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河南道》

1
滑州酸棗縣,長垣縣。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酸棗縣卻隸滑州,長垣縣卻改為匡城縣。晉天福三年十月,酸棗縣卻割屬開封府。
2
鄭州中牟縣,陽武縣。開平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中牟縣卻隸鄭州。」晉天福三年十月,中牟縣卻割屬開封府。
3
宋州襄邑縣。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卻隸宋州。晉天福三年十月,復割隸開封府。
4
曹州戴邑縣。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復為考城縣。
5
許州扶溝縣,鄢陵縣。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鄢陵縣卻隸許州。天成元年九月,扶溝縣卻隸許州。晉天福三年十月,並割屬開封府。
6
陳州太康縣。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後唐同光二年二月,復隸陳州。晉天福三年十月,卻屬開封府。
7
單州楚丘縣,開平四年四月,割隸宋州。碭山縣。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碭山縣,偽梁創為輝州,幷單州後,理所于輝州。今宜卻屬單州,其輝州依舊為碭山縣。」
8
汝州葉縣,襄城縣,後唐同光二年十二月,租庸使奏:「二縣原屬汝州,今隸許州,伏緣最鄰京畿,戶口全少,伏乞卻割隸汝州。」從之。臨汝縣。顯德三年三月廢。
9
密州輔唐縣。開平二年八月,改為安丘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改為輔唐縣。晉天福七年七月,改為膠西縣,避國諱也。
10
濟州。廣順二年九月,以鄆州鉅野升為州,其地望為上,割兖州任城、中都,單州金鄉等縣隸之。至其年十二月,又割鄆州鄆城縣隸之。中都縣卻隸鄆州。
11
濱州。顯德三年六月,以贍國軍升為州,其地望為上,直屬京。割隸州渤海、蒲臺兩縣隸之。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關內道》

1
京兆府奉先縣,開平三年二月,割隸同州。後唐同光三年二月,卻隸京兆府。武功縣,好畤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敕:「併臨等四鄉,卻隸京兆府。」渭南縣,顯德三年四月,割屬華州。同官縣,開平三年三月,割隸同州。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美原縣。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
2
華州洛南縣。後唐同光三年六月,河中府奏:「韓城、郃陽、澄城縣,偽梁割屬當府。其澄城縣,今請卻屬同州,韓城、郃陽縣且屬當府。」從之。天成元年七月敕:「韓城、郃陽二縣,卻割隸同州。」
3
隴州汧陽縣,汧源縣,吳山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依舊割隸隴州。
4
涇州平涼縣,後唐清泰三年正月,涇州奏:「平凉縣自吐蕃陷渭州,權于平涼縣為渭州理所,遂罷平涼縣。又有安國、耀武兩鎮,兼屬平凉,其賦租節目,並無縣管。今請卻置平凉縣,管安國、耀武两鎮人戶。」從之。臨涇縣。後唐清泰三年二月,原州刺史翟建奏:「本府自陷吐蕃,權于臨涇縣為理所,臨涇元屬涇州,刺史只管捕盗,其人戶即涇州管縣,既無屬縣,刺舉何施?伏乞割臨涇屬當州。」從之。
5
鄜州鄜城縣,開平三年四月,改為昭化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鄜城縣。咸寧縣。顯德三年三月十日廢。
6
威州。天福四年五月敕:「靈州方渠鎮宜升為威州,隸靈武,仍割寧州木波、馬嶺二鎮隸之。」周廣順二年三月,改為環州。顯德四年九月,降為通遠軍。
7
衍州。顯德五年六月,廢為定平鎮,隸邠州。
8
武州。顯德五年六月,廢為潘源縣,隸渭州。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河東道》

1
絳州。開平四年四月,割隸晉州。後唐同光二年六月,卻割屬河中府。
2
慈州、隰州。後唐同光二年六月,割隸晉州。
3
儀州。開平三年閏八月敕:「兖州管內已有沂州,其儀州改為遼州。」晉天福五年三月,并沁州割隸潞州。六年七月,并沁州却隸太原。
4
解州。乾祐元年九月,升解縣為州,割河中府聞喜、安邑、解三縣為屬邑。
5
河中府稷山縣。後唐同光二年正月,割隸絳州。
6
慈州仵城縣,呂香縣。顯德三年三月降。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河北道》

1
鎮州。後唐同光元年四月,改為北京,至十一月,卻復為成德縣。
2
幽州北平縣。後唐長興三年八月,改為燕平縣。
3
滄州長蘆縣,乾符縣,顯德三年十月,併入清池縣。無棣縣,顯德五年,改為保順軍。弓高縣。顯德六年二月,併入東光縣。
4
博州武水縣。顯德三年十月,併入聊城縣。
5
深州博野縣。顯德四年五月,割隸定州。
6
澤州。開平元年六月,割隸河陽,四年二月,卻隸潞州。
7
德州。天福五年十一月,移就長河縣為理所。
8
泰州。後唐天成三年三月,升奉化軍為泰州,以清苑縣為理所。至晉開運二年九月,移就滿城縣。至周廣順二年二月,廢州,其滿城縣割隸易州。
9
雄州,霸州。顯德六年五月,以瓦橋關為雄州,割容城、歸義二縣隸之。益津關為霸州,割文安、大城二縣隸之,地望並為中州,時初平關南故也。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劍南道》

1
蜀州唐興縣。開平二年八月,改為陶胡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唐興縣。
2
彭州唐昌縣開平二年八月,改為歸化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唐昌縣。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江南道》

1
杭州臨安縣。開平二年正月,改為安國縣。
2
福州閩清縣。乾化元年十月,移就梅溪場置。
3
蘇州吳江縣。
4
明州望海縣。開平三年閏八月,兩浙奏置。
5
處州松陽縣。開平四年五月,改為長松縣。
6
秀州。天福三年十月,两浙錢元瓘奏,以杭州嘉興縣置州。
7
全州。天福四年四月,湖南馬希範奏,以湘川縣置州,仍置清湘縣,併割灌陽縣隸之。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淮南道》

1
壽州。顯德四年,移于頴州下蔡縣,仍以下蔡縣為倚郭,以舊壽為壽春縣。盛唐縣開平二年八月,改為灊山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盛唐。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山南道》

1
復州。乾化二年十月,割隸荆南。後唐天成二年五月,卻隸襄州。天福五年七月,直屬京,升為防禦。
2
果州。後唐天成二年五月,隸利州。
3
唐州慈丘縣。顯德三年三月廢。
4
鄧州臨湍縣,乾祐元年正月,改為臨瀬縣,避廟諱也。菊潭縣,向城縣。顯德三年三月廢。
5
商州乾元縣。乾祐二年六月,改為乾祐縣,割隸京兆。
6
襄州樂鄉縣。顯德六年二月,併入宜城。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隴右道》

1
秦州天水縣,隴城縣。後唐長興三年二月,秦州奏:「見管長道、成紀、清水三縣外,有十一鎮,徵科並係鎮將。今請以歸化、恕水、五龍、黃土四鎮,就歸化鎮復置舊龍城縣。赤砂、染坊、夕陽、南台、鐵務五鎮,就赤砂鎮復置舊天水縣。其白石、大澤、良恭三鎮,割屬長道縣。」從之。
2
成州同谷縣,栗亭縣。後唐清泰三年六月,秦州奏:「階州元管將利、福津兩縣,並無廵鎮。成州元管同谷縣,餘並是鎮,便係徵科。今欲取成州西南近便鎮分,併入同谷縣。其東界四鎮,別創一縣者。州西南有府城、長豐、魏平三鎮,其地東至泥陽鎮界二十五里,北至黄竹路、金砂鎮界五十里,南至興州界三十里,西至白石鎮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舊階州界砂地嶺四十五里,其三嶺管界併入同谷縣,廢其鎮額。州東界有勝仙、泥陽、金砂、栗亭四鎮,東至鳳州姜瞻鎮界一十五里,南至果州界二十里,北至高橋三十五里,西至同谷界三十五里,北至秦州界六十七里。欲併其四鎮地于栗亭縣,其徵科委縣司,捕盜委鎮司。」從之。

州縣分道改置·縣令下·嶺南道》

1
潘州茂明縣。開平元年五月,改為越裳縣。至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茂明縣。
2
桂州純化縣。開平元年五月,改為歸化縣。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復為純化縣。
3
邕州。天福七年七月,改為誠州,避廟諱。
4
溥州。開運三年三月,升桂州全義縣為州,仍改全義縣為德昌縣。併割桂州臨川、廣明、義寧等三縣隸之。從湖南馬希範奏也。

選事上》

1
後唐同光二年八月,中書門下奏:「吏部三銓下省南曹廢置、甲庫格式、流外銓等司公事,並繫長定格、循資格、十道圖等格式。前件格文,本朝創立,檢制姦濫,倫敘官資,頗謂精詳,久同遵守。自亂離之後,巧偽滋多,兼同光元年八月,車駕在東京,權荊南曹工部員外郎盧重本司起請一卷,益以興復之始,務切懷來,凡有條流,多失根本。以至冬集赴選人,並南郊行事官,及陪位宗子,共一千三百餘人,銓曹檢勘之時,互有援引,去留之際,不絶爭論。若又依違,必長訛濫。望差權判尚書省銓左丞崔沂、吏部侍郎崔貽孫、給事中鄭韜光李光序、吏部員外郎盧損等,同詳定舊長定格、循資格、十道圖,務令簡要,可久施行。」從之。
2
天成二年三月二十四日,銓司奏:「據南曹駁放選人,累經銓及,經中書門下論訴,准堂判具新舊過格年限,分析申上者。伏以選人或有出身,或因除授,各拘常例,方赴調集,多因遠地兵戈,兼以私門事故,遂致過格,固非願為。新條標在七年,舊格容于十載。臣等參詳,其選人過格年限,伏請且依舊格,不問隱憂停集本數,過格十年外,不在赴選之限。」從之。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書門下條流:「應諸道選人等,選人中有過格年深,無門參選者。准天成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德音,並委吏部南曹磨勘。如實曾阻兵戈者,許令注擬。如或詐稱不在此限者,凡是選人,專思合格,不肯固踰選限,自滯身名,縱阻兵戈,須在州縣有應過格人等,仰吏部南曹子細磨勘。曾阻兵戈州府去處,或曾假攝,即有隨處文牒,一一指實,即便送銓司,亦須參詳先授告身攝牒,及審年貌,方可注擬參銓。注擬自有常規,從前或有宰臣占著好州縣官員闕,不令銓曹注授。今年應是元闕,並送銓曹,候移省之時,若有好闕尚在,必議勘尋。其請托及受囑人等,當行黜責。選人之內,族類甚多,歷任之中,資考備在。應南曹判成人等,仰三銓各據逐人出身,入仕文書,一一比驗年貌,灼然不謬,方與注官。據長定格,選人中有隱憂者,殿五選。伏以人倫之貴,孝道為先,既有負于尊親,定不公于州縣,有傷風教,須峻條章。今後諸色官員內,有隱憂冒榮者,勘責不虚,終身不齒。所有入仕已來告敕,并付所司焚毁。」從之。
URN: ctp:ws53703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