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往在北京,購得上元梅伯言郎中曾亮所撰《黃府君墓表》石刻本,錢塘戴文節公熙正書並篆額。以之對校《柏見山房文集黃煥華墓表》木刊本,頗有異同。曾文正公日記謂其鑽研之久,工力之深,洵屬知言。 |
2  | 國史儒林等三傳 |
3  | 曾文正公復鄧伯昭孝廉瑤書云:「國史例非一二品達官,不為立傳,其官卑而立傳者,惟匯成《忠義傳》。嘉慶間,阮文達公元始立《儒林》、《文苑》、《循吏》三傳,國朝以來,只此一次。前者未嘗有舊例可循,後者亦未嘗相續而增入之也。頃何子貞太史為史館提調,意欲續纂《儒林》、《文苑》二傳,以總裁不許,遂爾中輟。」云云。聲木謹案:國朝功令,如此其嚴,所以杜冒濫,意極美善。且《儒林》、《文苑》二傳載明功令,必先將平日所纂述盡送至館,然後定議屬草。至光緒□□年,續纂《儒林》、《文苑》、《循吏》三傳,在我朝只二次,其難如此。 |
4  | 論八賢手札 |
5  | 幼時見石印本《八賢手札》,乃匯輯摹刻曾文正公、曾忠襄公、李文忠公、沈文肅公、胡文忠公、駱文忠公、左文襄公、彭剛直公諸家手札,前列小像,久已忘之矣。成人後又見木刻本,因翻閱之,始悉湘陰郭子瀞觀察慶藩編刊諸人致其父意城京卿嵩燾書札,意甚鄙之。後閱長沙王益吾祭酒先謙《虛受堂文集》,有觀察之墓志在焉。稱其於文事剖析源流,開抉閫奧,騖精詣微,其應不窮。撰有《許書轉註說例》一卷、《說文經字考辨正》四卷、《說文答問疏證補誼》八卷、《說文經字正誼》四卷、《合校方言》四卷、《莊子集釋》廿四卷、《泊然葊文集》二卷、《十二梅花書屋詩集》六卷、《瀞園剩稿》二卷、《尺牘》八卷。予所見者:《說文經字正誼》、《合校方言》、《莊子集釋》、《詩集》四種,固非不學無術者所可比擬,不知當時何以編輯此種俗惡之書,自暴其淺陋,果何圖焉。 |
6  | 杭世駿三國志補注 |
7  | 前宋裴松之註《三國志》,引據博洽,考證事跡,多有溢于原書之外,千古以來,推為絕作,從無有人議其疏略者。我朝杭世駿撰《三國志補註》六卷,收入《四庫》。《提要》稱其欲捃拾殘剩,以駕乎其上,雖貪多務得,體例未免蕪雜,然參校異同,亦多精核,云云。裴氏所註,距晉僅百餘年,杭氏所註,距晉已千餘年,其難易不可以道里計。且屢經喪亂,古籍久湮。杭氏竟能拾遺補闕,目空千古,信乎我朝考證之學,軼乎前代矣。 |
8  | 崇禎宮詞中捻轉 |
9  | 吾鄉於四月間,有取麥穗煮熟,去芒殼,磨成小長條食之,名之曰冷杯正子。味並不佳,食者亦少,不過確有此製法食品而已。後讀常熟王譽昌露湑《崇禎宮詞》,有云:「麥為捻轉櫻桃熟,碧淺紅深白玉盤。」錢塘吳理靜川註云:「四月嘗櫻桃,以為一歲諸果新味之始。取麥穗煮熟去芒,磨成條食之,名曰『捻轉』,以為一歲五穀新味之始。」云云。不意此等小食物,竟為明代進御之食品。據吳氏所註,且更有關係,更非意料所及矣。 |
10  | 明史可法妾李傃 |
11  | 李傃號空雲,金陵人,父官都司。傃才貌雙絕,年十六,為史忠正公可法簉室。年廿五,遭國變,史忠正公殉難,傃誓不再適,出家為女道士。居揚州緱笙道院,自名其室曰空雲主靜軒。後入王屋山,不知所終。碧甚子撰《李空雲女冠小傳》,紀載甚詳。又工文學,其三十五歲時,撰《霜猨集駢文序》四百餘言。雖篇幅稍狹,而吐屬雅潔,頗有《樊南甲乙集》之遺,在婦人誠屬難能可貴。其敘文中有云:「傃名閨弱質,相府小星。際此天傾地陷,赤伏無再驗之符;遽爾家破人離,素鏡絕重圓之照。樓名燕子,與燕偕棲;院鎖梨花,比花更悴。」云云。詞旨哀怨,不忍卒讀。史忠正公有此堅貞文學簉室,而世人竟罕有知之者,予故載之於此。 |
12  | 周起渭等詩句 |
13  | 周宮詹起渭詠西湖詩有云:「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廣寒宮。」佟拉庶村姬人艷雪和查心穀□□為仁悼亡詩有云:「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均見查為仁《蓮坡詩話》。二詩句調並不高而膾炙人口,多有不知其名氏者,故記之於此。 |
14  | 元貢泰朱燧師生 |
15  | 元海寧朱質夫□□燧,為宣城貢尚書師泰門人。至正□□年,尚書奉使入閩,時天下已大亂,道梗不得歸,遂往海寧依朱燧,卜居小桃源里。未幾,尚書以明宋文憲公濂薦,銜上命強起之。尚書恥事二姓,一夕仰藥卒。朱燧奉窆於長平里,營兆[域]十畝表(域)之,別給田三十畝,歲供祭祀,復為之立祠於城內。嗣後燧之子孫奉燧遺命,增置祭田,世守其祀。每歲寒食前一日,聚族上尚書塚,數族皆呼為貢老師,數百年不衰。至我朝康乾年間,屢見之名人題詠。朱燧九世孫岷左推官嘉徵撰《止谿文鈔》,中有《貢尚書玩齋先師祠堂碑記》,敘述甚詳。此等盛德事,亦千古絕無而僅有,如此師弟,誠佳話矣。尚書為貢奎之子,承其家學,復業於吳澄,詩文皆挺然特出,不為元末諸人所囿,撰有《玩齋集》十卷、《拾遺》一卷。其為元末完人,洵不愧其父師之教。其感人之深且遠,數百年如一日,非無故也。 |
16  | 南宋曹勛松隱文集 |
17  | 南宋曹勛撰《松隱文集》三十九卷,家有傳鈔本,其子孫保存,幾及千年,至國朝康雍年間,始刊行於世。明沈煉撰《青霞集》十一卷,後為嚴嵩所構陷,籍其家,毀其著述,又榜禁無許藏匿副本。其子襄復藏有副本,託言口誦而心記之,仍還其舊。曹沈兩家,能愛護先集,如此之艱且遠,可謂賢子孫矣。曹氏子孫,經歷千年而勿失,為尤難也。 |
18  | 論永福縣志 |
19  | 永福為廣西首府桂林府屬邑,距省城西僅百有餘里,唐代即置縣,不知何以僻陋若是。縣志中列邑人撰述僅八種,明以前五種又均佚。縣志修於丙辰,於游庽中王芹、王芮兄弟,甚贊其教學之善,永人多受業,造就甚廣,而於本邑人呂月滄司馬璜,轉不甚推崇。司馬撰《月滄文集》六卷、《詩集》二卷、《自訂年譜》一卷,道光廿一年八月家刊本。予家有其書,修志者不應不見,只云:「《月滄文集》二卷,附《年譜》一卷、《初月樓古文緒論》一卷,皆梓行於世,惜詩稿散佚未梓。」云云。司馬主講榕湖及秀峰兩書院,教授甚盛。鄭獻甫小谷云:「吾鄉之後學,得先生之真者雖無幾,而傳先生之法者亦有人。」侯紹瀛東洲云:「乾嘉以後,呂先生出,始聞桐城之風而悅之。持其超雅之才,悉屏歧途,拳拳向學,卒成其業。時臨桂朱氏、龍氏及馬平王氏諸先生,為文宗旨,適與先生同,且相為師友,能植其學於昭曠之原,遂皆有以發名成業。由是諸先生所作,巋然為吾鄉文辭之正軌,可謂具兼人之識,特立之操者已。」謝元福子受亦謂:「永福呂禮北、臨桂朱伯韓兩先生,始以桐城之文導鄉黨,遂闢吾鄉文辭之正軌。」云云。三人所言,均以鄭重出之,可見司馬在粵西,以桐城文學教授鄉里,關係匪細。《永福縣志》更應著其授受源流,惜修志者不能明此旨也。 |
20  | 北宋王安石亂天下 |
21  | 南宋沈忠敏公與求嘗奏言:「王安石之罪,大者在於取揚雄、馮道。當時學者,惟知有安石,喪亂之際,甘心從偽,無仗節死義之風,實安石倡之。」云云。《四庫提要》稱其此為主持風教,振刷綱常,實為偉論。並云:「考熙寧以逮政和,王蔡諸人,以權勢奔走天下,誅鋤善類,引掖宵人。其夤緣以苟富貴者,本無廉恥之心,又安能望以名節之事。其偷生賣國,實積漸使然,不必盡由於推崇揚雄,表章馮道。」云云。聲木謹案:我朝之易社為屋,其情形與北宋極相類。自引用夫己氏後,已覺綱紀蕩然,倫常盡變,不待宣統辛亥以後,早已潛移默運於此,名教掃地盡矣。 |
22  | 代作改定各集 |
23  | 唐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序》,雖李商隱代作,後人以鄭亞改本為勝。宋尹焞《和靖集》,朱子謂多門人代作,經焞指授點定,後人仍以尹焞名著錄。是撰述不必盡出於自己,亦可名世。明王九思撰《渼陂集》十六卷、《續集》三卷,自序稱「始為翰林時,詩學靡麗,文體萎弱,其後德涵、獻吉導予易其習。獻吉改正予詩,稿今尚在,而文由德涵改正者尤多。」云云。獻吉,明李夢陽字。德涵,明康海字。金門林瘦雲□□樹梅撰《嘯雲文鈔初編》十四卷,□□□□□謂其全由其師光澤高雨農舍人澍然潤色、改定、付梓云云。然則詩文由他人改定付梓,並不以為嫌,且可自序之以告後人,尚不失古人肫實之意。較之掩埋他人善,及盜竊他人書以為己有者,其用心之厚薄,有不可以道里計者矣。 |
24  | 論方孝孺 |
25  | 明方正學先生殉節後,文禁甚嚴,其《遜志齋集》廿四卷,卒賴門人王稔藏其遺稿,宣德後復傳於世。令人增師弟之誼,覺朋友一倫,賴王稔為之撐持,尚不至絕於天壤,其功德巨矣。鄭瑗《井觀瑣言》、王叔英《靜學文集》,所論正學先生處皆甚當。爰錄之於此,以見泥古鮮通,賢者不免,可為後人龜鑒。鄭云:「聖人之道,與時偕行。周去唐虞僅千年,《周禮》一書,已不全用唐虞之法。明去周僅三千年,勢移事變,不知凡幾,而乃與惠帝講求六官,改制定禮。即使燕兵不起,其所設施,亦未必能致太平。」云云。王云:「事有行於古,亦可行於今者,夏時周冕之類是也。有行於古而不可行於今者,井田封建之類是也。可行者行,則人之從之也易,而民受其利。難行者行,則人之從之也難,而民受其患。」云云。二公所言,真通人之論,學問雖未必出正學先生上,識見則高出其上,不可以道里計矣。 |
26  | 元楊奐詩 |
27  | 「風煙慘淡控三巴,漢燼將燃蜀婦髽。欲起溫公問書法,武侯入寇寇誰家?」此元楊煥然廉訪奐讀《通鑒》至論漢魏正閏之時所作,見其所撰《還山遺稿》中。此詩久已膾炙人口,多有不能舉其名氏者,故詳錄之於此,以見三代下人心直道之公,非可偽為也。 |
28  | 南宋元兩榜得人 |
29  | 南宋理宗寶祐四年,一榜得文天祥為狀元,又得陸秀夫、謝枋得等。考官王應麟奏云:「文天祥陳義若龜鑒,肝膽若金石,臣敢以得人賀。」卒之三人皆精忠大節,與日月爭光。元順帝元統元年,一榜得李黼為狀元,李祁為左榜第二人,餘闕為右榜第三人。蓋元制以漢人、南人為左榜,蒙古、色目人為右榜。其後李黼不愧文天祥,餘闕不愧陸秀夫,李祁不愧謝枋得。是宋元末兩榜,在天地間得人最盛,後先輝映,洵科名之佳話,亡國之痛史矣。 |
30  | 齊二寡婦原委 |
31  | 嘉慶元年,混元教謀為不軌,蔓延三省,歷十年之久,費帑金千餘萬兩,始能剿平。當時為之首者即齊王氏,世稱齊二寡婦,本襄陽縣城中人,分巡湖北安襄鄖荊道署內茶役王某之女。年十六,襄陽縣總差役齊林娶為第四妾。齊林本混元教首,事未起,獲齊林誅之,懸其首於小北門。徒黨遂奉齊林妾齊王氏為主,年方二十,衣盡白,復假名白蓮教。旋與姚之富有私,以姚之富為前軍,自為後軍,後復有夫妻之名。卒受困於鄖陽縣卸花陂,亦曰木子園,山頂曰一碗水。官兵四面圍攻,截糧絕水,齊王氏自度不免,與姚之富墜崖死。獲其一足,銳履存焉,餘賊仍識之,教匪乃平。語見富陽周芸皋觀察凱《內自訟齋文鈔》,因節錄其出身出沒各事實識之。 |
32  | 千家姓文 |
33  | 世俗但知有《百家姓》,不知尚有《千家姓文》一卷,為國朝崔冕所撰。冕字貢收,巢縣人。以村塾《百家姓》語無文義,因就史傳所載,得複姓三十有四,單姓九百七十有二,共計千餘六姓,聯屬其文,較原書為雅馴,終難行世。不特外間無知之者,即鄉里之間,亦不知有此書,且並不知其名氏。積習難返,雖以南宋王伯厚尚書應麟《姓氏急就篇》二卷典核古雅,亦難行於鄉曲,況其它乎! |
34  | 改撰碑文二事 |
35  | 韓昌黎《平淮西碑》雖為千古絕作,而唐□宗用□□□之譖,諭令段文昌改撰。宋姚鉉編《唐文粹》一百卷,轉錄段文於公論大明之後,且姚鉉非不知文者,有心立異,令後人邈然不知其用意所在。蘇東坡《上清儲祥觀碑》,亦蘇文中之佳者,宋徽宗用□□之譖,即諭蔡京改撰。東坡陰為不平,託於唐人詩云:「中興功業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載斷碑人膾炙,不知世有段文昌。」可謂極文人狡獪之能事矣。 |
36  | 奸臣子孫好學 |
37  | 奸臣之子孫,多好文學。曹操之子曹丕、曹植,皆工文章,世多知之,無論矣。北宋蔡京之子蔡卞、蔡攸、蔡絛,皆文學甚高。絛撰《鐵圍山叢談》六卷、《西清詩話》□卷、《北征紀實》二卷。《鐵圍山叢談》收入《四庫》,《提要》尚稱其敘述舊文,具有文采,為說部中之佳本,可為千秋定論。其人雖不足道,其書亦不能無恩怨,然較之弄麞伏獵,或終日不成一字者,猶有間焉。 |
38  | 稱婿不稱婿之異 |
39  | 唐李漢為韓昌黎女婿,又為門人,漢編昌黎集,只稱門人。南宋朱子受學於劉致中,致中以女妻之,朱子作致中墓表,不稱婿,稱門人。黃幹亦朱子女婿兼門人,乾編朱子全集,用李漢之例,亦只稱門人。明餘祐為胡居仁女婿兼門人,編《居業錄》,亦只稱門人。閻若璩《潛邱札記》以為重道統而輕私親,《四庫提要》指為曲說,並云:「昌黎女初適李漢,後離婚,改嫁樊氏。漢稱門人而不稱婿,蓋緣於此。」云云。聲木謹案:程朱之學未能風行天下以前,婦人改適,無論夫在夫亡,原不以為意,一若無足重輕者。李漢不因妻改適,仍為昌黎編纂作序,想其平日仍執經受業,不以此事為嫌。既不以此事為嫌,則稱與不稱,無足重輕。李漢之所以不稱者,未始非太原閻氏所云。若果以私親為重,李漢原為昌黎女婿,即稱女婿,亦誰能禁之,誰能言其非是,又何必藏頭露尾如是,以文其非婿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