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

《卷五》[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西通志卷五
3
沿革
4
遼州地表
5
總部。   郡國   州縣周    并    晉
6
7
趙    閼與。
8
秦         上黨郡
9
漢    并    上黨郡  沾 湼氏後漢   并    上黨郡  沾 湼魏
10
晉    并州   上黨郡  湼 武鄉樂平郡  沾 轑陽
11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鄉郡   鄉
12
樂平郡   遼陽
13
北齊          鄉郡    鄉
14
樂平郡   梁榆
15
後周          鄉郡    鄉
16
樂平郡   梁榆
17
隋     冀州    鄉郡    榆社太原郡   和順遼山平城
18
唐     河東道   遼州    遼山榆社平城和順五代          遼州
19
宋     河東路   遼州    遼山和順榆社平城金     河東南路  遼州    遼山榆社和順儀城元    河東山西路肅政亷訪司晉寧路:  遼州遼山榆社和順明。     山西布政司。 遼州    榆社和順。
20
國朝    山西布政司。 遼州    榆社和順,遼州
21
漢上黨郡湼縣地,晉為轑陽縣,屬樂平郡。北魏眞君九年,罷遼陽入鄉縣,𨽻鄉郡。孝昌二年復置,𨽻樂平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年復置,改遼山縣,又析樂平縣置遼州。十六年,屬遼州,并置交漳縣。大業初廢州,并罷,交漳入焉,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析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新書:四縣中有遼山,無和順。置遼州,治樂平縣。乂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八年,改遼州為箕州。先天元年,改儀州。天寳元年,改樂平郡為下郡,遼山為中縣。乾元元年,復為儀州。中和三年八月,復為遼州,𨽻河東,道五:代胥、遼州周時入東漢。宋遼山為下縣。熙寧七年州廢,省平城。和順二年為鎭,入遼山縣𨽻平定軍,省榆社縣為鎮,入威勝軍武鄉縣,元豐八年,復置遼州縣,鎮並復來𨽻,治遼山縣,𨽻河東路。金為中刺史。天㑹六年,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復去「南」字,𨽻河東南路遼山縣為倚元,為下州,𨽻晉寧路,遼山為下縣倚郭明省遼山縣入州。
22
國朝因之,直𨽻山西布政司編戶。舊二十七里,今十一里。
23
和順縣州北九十里。
24
周春秋時,晉大夫梁餘子養邑。《後漢志》:湼有閼與聚漢上黨郡沾縣地。
25
晉屬樂平郡。
26
北魏屬太原郡。
27
後周為梁榆
28
隋開皇十年改名。和順十六年又置平城縣,屬太原郡。《明一統志》有古和順城,故名。
29
武德初,和順、平城、胥屬并州。三年,析置義興縣,改和順屬遼州。六年,又改平城來屬,省義興縣入焉。宋熙寧七年,省為鎭入遼山縣。元祐元年,復置和順縣,𨽻遼州。平城縣為中縣,亦仍來屬。
30
金貞元二年,廢平城縣為儀城鎭。貞祐四年,復陞儀城縣,和順如故。
31
至元三年,省儀城入和順,𨽻遼州。明𨽻遼州。
32
國朝因之,編戶舊二十二里,今五里榆社縣州西一百里
33
漢上黨郡湼縣地
34
晉武鄉縣地
35
北魏鄉縣。有榆社城,𨽻鄉郡。隋開皇十六年,析鄉縣置榆社縣,屬韓州。大業初,仍廢入鄉縣,𨽻上黨郡。《舊唐志》,義寧元年,析置榆社縣。。武德三年,於榆社置榆州,割并州平城來屬。仍置偃武縣。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以平城、榆社屬遼州。五代
36
中下熙寧七年,省榆社為鎭,入威勝軍武鄉縣。元祐元年復置,𨽻遼州。
37
38
至元三年,省入遼山。六年復置。明仍𨽻遼州。
39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十里。沁州地表:
40
總部。   郡國   州縣唐。    冀
41
虞    并
42
夏、商   冀
43
周    并    晉    蔡臯狼韓
44
45
秦         上黨郡
46
漢    并    上黨郡 銅鞮湼氏襄垣穀逺後漢。   并    上黨郡  湼 襄垣 穀遠司𨽻:   河東郡  垣
47
魏         上黨郡
48
晉    并州   上黨郡  銅鞮湼襄垣穀逺北魏   并州   南垣州
49
鄉郡    陽城鄉銅鞮義寧郡   義寧 安澤 沁源北齊          南垣州改豐州。
50
鄉郡
51
義寧郡
52
後周    潞州    鄉郡義寧郡
53
隋     冀州    上黨郡   鄉 銅鞮 沁源西河郡   綿,上。
54
唐     河東道   潞州    銅鞮武鄉,沁州    沁源和川綿。上
55
五代          沁州
56
宋     河東路   威勝軍。   銅鞮武鄉沁源綿上金     河東南路  沁州    銅鞮武鄉沁源綿上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沁州銅鞮沁州沁源武鄉明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鄉
57
國朝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鄉,沁州:
58
春秋晉地,後屬韓,又屬趙。秦、漢皆上黨郡地,按:當屬銅鞮穀逺縣地。晉銅鞮縣𨽻上黨郡。北魏銅鞮縣𨽻鄉郡,又置陽城縣。建義元年,又置義寧郡及沁源縣為郡治,州志以漢穀逺縣地置沁源、安澤二縣。後周因之。隋銅鞮縣𨽻上黨郡,開皇十八年,省甲水縣入焉。又開皇初,廢義寧郡,十六年置沁州,大業初州廢。義寧元年置義寧郡,領沁源、銅鞮、綿上,仍析沁源置和川,凡四縣。唐武德元年,沁州為下州。三年,析銅鞮置甲水縣,六年,以銅鞮𨽻韓州。九年,省甲水縣。永徽六年,銅鞮𨽻沁州,顯慶四年,改𨽻潞州。天寳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沁州,五代胥為沁州。宋太平興國三年,於潞州銅鞮縣亂柳石圍,中建威勝軍,同下州,省沁州入焉,𨽻河東路銅鞮縣,改𨽻軍為中縣。威勝軍治金,𨽻河東南路。天㑹六年升沁州為中州,元光二年升為節鎭,軍曰義勝,銅鞮縣為倚元,𨽻晉寧路,銅鞮為下縣。至元三年,省録事司武鄉縣入焉。明一統志𨽻平陽路。明洪武初,省銅鞮縣入州。領縣二。萬厯二十四年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仍𨽻山西布政司。
59
國朝因之編。戶舊六十里。
60
沁源縣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漢穀遠縣地,𨽻上黨郡。
61
北魏建義元年,置沁源縣為義寧郡,治北齊。
62
後周
63
隋開皇初,義寧郡廢。十六年,置沁州及義寧縣。十六年置綿上縣。十八年改義寧為和川。大業初州廢,又廢和川入沁源縣,𨽻上黨郡。《唐志》:義寧元年析置和川縣。
64
武德二年,析置招逺縣。三年,省和川為中縣,又置綿上縣為中縣。
65
上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縣𨽻威勝軍,綿上為中下縣。寳元二年,亦自大通監來𨽻。
66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穀州。元仍名沁源,為下縣,𨽻沁州。至元十年,省綿上縣入焉。明𨽻沁州。
67
國朝因之,編戶舊五十二里,今七里武鄉縣州東北六十里
68
漢湼氏縣地,𨽻上黨郡。《舊唐志》:漢垣縣,晉仍置湼縣。又始置武鄉縣,𨽻上黨郡,石勒置武鄉郡,後罷。
69
北魏延和二年,置鄉郡,領陽城、襄、垣鄉、銅鞮四縣,治鄉縣。眞君九年,罷遼陽,屬鄉縣。《舊唐志》,魏曰湼城,移治於南亭川,即今治。
70
北齊
71
後周廢豐州。《隋志》又有後魏南垣州,尋改豐州。隋開皇初郡廢,以鄉縣𨽻上黨郡。十六年分置榆社縣。大業初廢。
72
武德初,屬韓州。州廢,屬潞州,則天時復加「武」字。神龍年,去「武」字為鄉縣,後又加「武」字。
73
五代
74
太平興國時,改隸威勝軍。熙寧七年,廢遼州榆社縣為鎮入焉。元豐八年復舊。
75
76
至元三年,省入銅鞮。後復置,𨽻沁州。明𨽻沁州。
77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十里。《平定州地表》。
78
總部。   郡國   州縣唐。    冀
79
虞    并
80
夏、商   冀
81
周    并    晉    盂馬首厹繇
82
東山臯落氏。
83
84
秦         太原郡
85
漢    并州   太原郡  上艾 盂 榆次上黨郡  沾
86
後漢   并州   上黨郡  沾太原郡  榆次 盂
87
冀州   恒山國  上艾魏。         太原郡
88
上黨郡
89
晉    并州   太原國  盂樂平郡  沾上艾壽陽樂平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受陽樂平郡  樂平 石艾
90
北齊   并州
91
樂平郡
92
北周    并州
93
樂平郡
94
隋     冀州    太原郡   壽陽 樂平 石艾盂唐     河東道   太原府:   盂 夀陽樂平 廣陽五代
95
宋     河東路   太原府:   壽陽 盂平定軍。   平定 樂平
96
金     河東北路  太原府:   盂 壽陽 晉州平定州   平定 樂平
97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壽陽平定州樂平盂州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壽陽盂縣平定州樂平,國朝。    山西布政司。 平定州   壽陽 盂縣 樂平平定州
98
漢上艾縣𨽻太原郡,後漢屬常山國,晉𨽻樂平郡,北魏更名石艾,眞君九年罷,孝昌六年復。明一統志為西陽郡,隋𨽻太原郡。舊志:開皇初𨽻遼州,大業中,𨽻太原郡,後𨽻受州。唐畿縣。武德三年,𨽻遼州,六年,𨽻受州。貞觀八年,州廢,𨽻太原府,天寳元年,更名廣陽。宋太祖征河東,首下之建平。定軍𨽻鎭州。太平興國二年,以鎭州廣陽砦建平定軍,同下州,𨽻河東路。四年,改廣陽縣為平定,屬平定軍。金𨽻河東北路,大定二年,升州為下刺史,平定縣為倚。興定二年為防禦,十一月復降為刺郡,領平定、樂平二縣。元𨽻太原路,為下州。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州。七年復置樂平縣。舊志:元初開元帥府,統臯、和、遼、儀、威、盂、邢、晉等處。至元二年,遼儀和入平陽,威入廣平,盂隸太原,邢入順德,明為平定州,𨽻太原府,領樂平。
99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陞為直𨽻州,析太原府盂縣、壽陽縣𨽻焉。編戶舊三十三里,今二十一里。
100
壽陽縣州西一百里。
101
周春秋時,晉馬首邑。《左傳》,韓固為馬首大夫、漢榆次縣東境。
102
晉始置壽陽縣,𨽻樂平郡。《舊志在壽水之陽,故名。明《一統志》,晉末省。
103
北魏眞君九年,改𨽻并州太原郡。《舊志》太武時省入晉陽縣,尋復置。
104
隋開皇十年,改并州南受陽縣為文水。汾州東故壽陽,置壽陽縣。
105
初為受陽縣。武德三年,屬遼州。六年,徙受州來治,領壽陽、盂二縣,又以遼州之石艾、樂平來屬。貞觀八年,州廢,屬太原府。十一年,更名壽陽。
106
五代
107
次畿●,太原府。
108
金興定二年九月,割𨽻平定州。四年正月,以壽陽縣西張寨置晉州。《舊志:大定初,割榆次東境三百五十餘戶𨽻壽陽,尋徙州治清源。
109
●太原路。
110
明為壽陽縣,𨽻太原府。
111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平定州編户。舊三十里,今二十四里。
112
盂縣州西北一百里。
113
周晉大夫「盂丙邑」,《後漢志注》作「盂」。邴明《一統志》本「仇」猶國,戰國屬趙,為源仇城。
114
漢置盂縣,𨽻太原郡。
115
晉●太原國
116
北魏省入石艾縣,𨽻樂平郡。《縣志》又於縣西百里置撫城縣,屬定襄郡。
117
隋開皇十六年置原仇縣,𨽻太原郡。大業初,仍名盂縣。唐武德三年,置受州,領盂、受陽二縣。六年,徙受州於壽陽。貞觀八年,省受州,縣復屬并州。《新唐志》,貞觀元年省烏河縣入焉。縣志,武德初改撫城為烏河縣。五代。
118
次畿●,太原府。
119
金興定中,升為州●,絳州元帥府節制,置刺史。尋復元、盂州為下州,𨽻冀寧路。
120
明洪武二年,改為盂縣,𨽻太原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平定州,編户舊二十三里,今同。
121
樂平縣州東南六十里。
122
《周舊志》:東山,臯落氏之國。後屬晉,戰國屬趙,秦𨽻上黨郡。
123
漢置沾縣,𨽻上黨郡。《晉志》東漢建安末立樂平郡,晉泰始中置樂平郡,統沾上艾、壽陽、遼陽、樂平五縣,𨽻并州。《明一統志》,晉樂平郡治。
124
北魏仍為樂平郡,統遼陽、樂平、石艾三縣。眞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復治沾城。
125
隋開皇初,廢樂平郡。十六年,分置遼州及東山縣。大業初廢,仍置樂平縣,𨽻太原郡。
126
武德三年,於縣置遼州。六年,徙遼州治箕州,以樂平屬受州。州廢,屬太原府。
127
乾德元年,下北漢樂平縣,改為平晉軍,尋廢,復為樂平縣。
128
金仍𨽻平定州。興定四年正月,升為臯州,尋廢州𨽻平定州。
129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為鄉,入平定州,立廵檢司。七年,復為縣。
130
明𨽻太原府、平定州。
131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平定州。編戶舊十里,今七里。《忻州地表:
132
總部。   郡國   州縣唐。    冀
133
虞    并
134
夏、商
135
周    幷,    晉
136
137
樓煩
138
秦          太原郡
139
漢    并州    太原郡  陽曲 汾陽後漢   并州
140
魏          新興郡
141
晉    并州    晉昌郡  九原 定襄北魏   肆州    永安郡  定襄 平㓂秀容郡 秀容石城肆盧敷城
142
恒州以下郡縣□天平二治置,寄治秀容郡城。代郡善無郡
143
梁城郡
144
繁峙郡
145
髙柳郡
146
北靈邱郡
147
內附郡
148
靈邱郡
149
北齊   肆州         秀容。 平宼後周    肆州徙雁門        秀容。 平寇隋。     冀州    樓煩郡   静樂 秀容唐。     河東道   嵐州    静樂
150
憲州    樓煩
151
忻州    秀容。 定襄五代。          忻州
152
嵐州
153
宋     河東路   忻州    秀容。 定襄憲州。    靜樂
154
金     河東北路  忻州    秀容。 定襄管州:    靜樂
155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忻州秀容,定襄,管州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静樂 忻州 定襄國朝    山西布政司。 忻州    定襄 靜樂忻州。
156
漢為陽曲縣,地𨽻太原府,漢末𨽻新興郡,晉改曰晉昌郡。北魏眞君七年置肆州,領永安、秀容、雁門三郡。永興二年,置秀容郡,并秀容縣,𨽻肆州。眞君七年,併肆盧、敷城二郡𨽻焉。永安中,又改新興郡為永安郡,𨽻肆州,領定襄、陽曲、平寇、蒲子、驢夷五縣。《隋志》:舊置洫州,後周洫州徙雁門。後齊又置平宼縣,隋為秀容縣,開皇初,置新興郡及銅川縣,郡尋廢。十年,廢平寇縣,十八年始置忻州,領秀容、石城、肆盧、敷城四縣。大業初,州廢,又廢銅川縣為秀容,𨽻樓煩郡。《舊唐志》:隋自秀容故城徙治此,故名秀容。義寧元年,以秀容置忻州。唐初,新興郡領秀容縣,武德元年改忻州。四年析秀容置定襄縣。天寳元年,改定襄郡為下郡,秀容為上縣。乾元元年,復為忻州。《新唐志》:貞觀五年,以思結部族於縣境置懷化縣,𨽻順州。十二年,以懷化𨽻代州,後省。五代後,周時入東漢,宋仍名忻州。定襄郡為下州,置團練使,統秀容、定襄二縣,秀容為𦂳縣。《州志》:顯德時,割忻口等地並忻州東北之神樂縣,置唐林縣,於治北統之。今有唐林岡,即其地。宋平,北漢廢唐林,徙置治北曰白鹿縣,又改名崞縣。其神樂地入定襄,而忻口南北諸村落復歸忻州。金下,刺史𨽻太原府,治秀容,元為下州,秀容為下縣。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復置。明一統志:元初改九原置宣撫司。明省秀容縣入州,止領定襄縣。
157
國朝初改𨽻太原府,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統定襄、靜樂二縣編戶。舊五十三里,今四十七里。
158
定襄縣州東五十里。
159
周春秋𨽻晉戰國,𨽻趙。
160
漢陽曲縣地。
161
後漢末,移陽曲於太原界,於陽曲古城置定襄縣,𨽻新興郡。
162
晉𨽻晉昌郡,惠帝時,遷𢎞農人楊釗等三千戶於此。北魏為定襄縣。眞君七年,併雲中、九原、晉昌三縣屬焉。永安中,改𨽻永安郡。
163
隋省縣入秀容,𨽻樓煩郡。武德四年,析秀容置定襄縣,𨽻忻州。五代
164
中下熙寧三年,省入秀容。元祐元年,復仍𨽻忻州金。
165
166
明𨽻太原府、忻州。
167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忻州為直𨽻州,定襄仍屬編戸。舊二十五里,今一十三里。
168
靜樂縣州西一百八十里。周春秋,𨽻晉故樓煩地。戰國𨽻趙漢汾陽縣地。
169
後漢末,省入九原縣,𨽻新興郡。魏
170
171
北魏眞君九年,併九原縣入定襄,𨽻永安郡。隋初曰岢嵐。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大業四年,改靜樂縣𨽻樓煩郡。
172
武德四年置管州,領靜樂縣。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廢,以靜樂𨽻嵐州。
173
五代
174
宋咸平三年二月,置靜樂軍。五年,徙憲州,來治為下州,遂廢軍,又廢天池、元池二縣入焉。熙寧三年,州廢,以縣𨽻嵐州。十年,復憲州,仍統靜樂縣。政和五年,賜名汾源縣。《金志》:宋憲州靜樂郡。
175
金天德三年,更名管州為下刺史,統靜樂縣。興定三年,升防禦,𨽻河北路。
176
元為下州,𨽻冀寧路。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岢嵐、寧化、樓煩併入州。至元二年,割岢嵐入嵐州。
177
明省州為靜樂縣,𨽻太原府。
178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忻州。編戶舊三十里,今七里。代州地表。
179
總部。   郡國   州縣唐。    冀
180
虞    并
181
夏、商   冀
182
周    并    晉
183
184
秦         雁門郡
185
漢    并    雁門郡 繁峙隂館樓煩崞太原郡 葰人原平慮虒廣武
186
代郡   鹵城
187
後漢   并州   太原郡  慮虒雁門郡  隂館繁峙、樓煩、崞、鹵城、廣武、原平。
188
魏         雁門郡
189
晉    并州   雁門郡  廣武崞繁。峙原平北魏   肆州   永安郡  驢夷
190
秀容郡  石城
191
雁門郡  原平廣武
192
東夏州  偏城郡  廣武恒州   繁峙郡  崞山繁峙武州以下三郡胥,武定中置,治雁門川。 吐京郡吐京新城齊郡   昌國安平
193
新安郡
194
廓州以下三郡胥,武定初置,治肆州衆城界郭城。  廣安郡永定郡
195
建安郡
196
北齊        雁門郡  廣武
197
繁峙郡  繁峙
198
北靈州武州改
199
北顯州廓州改
200
後周   肆州   雁門郡  廣武隋    冀州   雁門郡  雁門繁峙崞五臺唐    河東道  代州   雁門五臺繁峙、崞、唐林。
201
五代          代州
202
宋     河東路   代州   雁門崞五臺繁峙金     河東北路  代州   雁門五臺廣武繁峙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崞州代州臺州堅州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代州五臺、繁峙、崞縣、國朝。    山西布政司。 代州   五臺 繁峙 崞縣代州。
203
春秋時,晉地後屬趙《通考》:武靈王破樓煩,置雁門郡,後北境屬燕 。《通典》,馬邑南境、雁門北境皆是。。秦置雁門郡《通考》太原、雁門二郡境,漢廣武縣地,𨽻太原郡《漢志》注,雁門郡莽曰填狄,廣武縣都尉治,莽曰信桓」。。後漢建武十五年罷郡,二十七年復。魏徙雁門郡南度勾注,治廣武縣。晉因之。北魏天興初,𨽻司州,太和十八年,改𨽻肆州,統原平、廣武二縣,又置徧城郡,領廣武、沷野二縣。後周徙肆州治廣武縣,仍𨽻雁門郡。隋開皇五年,廢郡,改代州置總管府。十八年,改廣武為雁門縣。大業初總管府廢,仍置雁門郡。唐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統代、忻、蔚三州。五年,廢總管。六年復置,統代、忻、蔚、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來屬。天寳元年為雁門郡,仍都督府,雁門為上縣。乾元元年,復為代州,治雁門縣。五代後周時入東漢。宋為上州,置雁門郡防禦,領沿邊安撫司。雁門為中縣。金𨽻河東北路,雁門縣為倚天㑹。六年置震武軍節度使。貞祐二年四月僑置西面經略司。七月廣武縣來屬。八月經略司罷。《元志》金立都督府元罷軍,𨽻太原路。中統四年,省雁門縣入代州。明洪武二年改為縣。八年復為州,𨽻太原府。
204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統五臺、繁峙、崞三縣。編户舊四十一里,今同。
205
五臺縣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漢慮虒縣。𨽻太原郡。
206
晉罷。
207
北魏太和十年,復驢夷縣、新興郡永安中𨽻永安郡,北齊改屬雁門郡。
208
隋大業初,改五臺縣,𨽻雁門郡。唐𨽻代州。證聖元年,析五臺、崞縣置武延縣。神龍元年,改唐林為中縣。
209
五代東漢置寳昌軍。
210
中下
211
金貞祐四年三月,升臺州𨽻河東北路,元𨽻冀寧路。
212
明洪武二年改為洪,𨽻太原府、代州,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代州。編戶。舊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213
繁峙縣州東七十五里
214
漢置繁峙縣,𨽻雁門郡。莽曰當要,又葰人。縣𨽻太原郡。鹵城縣,𨽻代郡。莽曰魯府。
215
後漢葰人,罷鹵城,改𨽻雁門郡。
216
晉鹵城罷,復有葰人,𨽻雁門郡。北魏天平二年,置繁峙郡,𨽻恒州,統崞、繁峙二縣。《舊唐志》,東魏置廓州。
217
後齊改為北靈州,尋廢。
218
北周郡縣並省。
219
隋開皇十八年復置縣,𨽻雁門郡。有東魏武州及吐京齊、新安三郡,寄治城中。《明一統志》,隋徙治武州城。唐𨽻代州雁門郡。《明一統志》、唐又移今治。五代。
220
221
金貞祐二年九月,升為堅州,𨽻太原府。元𨽻冀寧路。
222
明洪武二年,改繁峙縣,𨽻太原府、代州,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代州。編戶舊一十九里,今七里。
223
崞縣州南六十里。
224
漢置崞縣,𨽻雁門郡。莽曰崞。張縣志,西南有山如崞,故名。
225
後漢末廢。
226
晉復置,𨽻雁門郡。
227
北魏天平置繁峙郡,崞山𨽻焉。永興二年,又置石城縣,𨽻秀容郡。《隋志》,東魏置廓州。有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治山城。
228
北齊改為北顯州。
229
後周州廢。
230
隋開皇十年,改縣曰平寇。大業初,改為崞縣,𨽻雁門郡。唐●代州
231
五代後梁析置白鹿縣。
232
省白鹿,入崞縣。
233
234
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為下州,𨽻冀寧路。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八年,𨽻太原府、代州,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代州。編戸舊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235
保德州地表。
236
總部。   郡國   州縣周    并    晉    林濤寨趙。
237
238
漢    并    定襄郡
239
240
241
北魏        武川鎭。
242
北齊             什賁
243
隋         樓煩郡地
244
唐    河東道  嵐州
245
五代        嵐州   雄勇鎮東漢置。宋    河東路  火山軍。
246
保德軍。
247
金    河東北路 隩州   河曲保德州。  保德
248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保德州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河曲保德州。國朝。   山西布政司。 保徳州。 河曲保德州。
249
春秋時晉林濤寨後為林胡澹林所據,趙武靈王復之,漢初為林胡樓煩地,北魏𨽻武川鎭,唐𨽻嵐州。宋淳化四年,析嵐州地置定羌軍,同下州。景德元年,改保德軍。金下刺史,大定十一年,置保德縣,𨽻焉。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防禦。元憲宗七年省保德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州,三年又併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𨽻管州,隩州仍來屬。明洪武七年改為縣,九年復為州,𨽻太原府。
250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析太原府河曲興縣來屬。八年,仍析興縣𨽻太原府,編戸舊五里,今同河曲縣州東北六十里
251
唐●,嵐州:
252
五代東漢置雄勇鎮,𨽻嵐州。宋太平興國七年,建火山軍同下州,領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橰、䕶水六砦。慶厯初,增領下鎭砦。治平四年,置火山縣。四年,縣廢。《明一統志》屬代州。
253
金貞元元年,置河曲縣𨽻焉。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後更名隩州。興定二年九月,改𨽻嵐州。四年,徙治黃河灘許父寨。
254
元憲宗七年,省州縣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仍置縣,六年省,十四年復置,𨽻太原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保德州。編户舊七里,現今編戶五里。
255
解州地表
256
總部。   郡國   州縣周     并州   晉    解梁 下陽虞。
257
258
魏    安邑
259
秦          河東郡
260
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魏     司州   河東郡
261
晉     司州   河東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後魏    秦州   河東郡  安邑 南解河北郡 北安邑南安邑河北大陽
262
永樂郡
263
後周         安邑郡
264
河北郡
265
隋     冀州   河東郡  芮城安邑夏河北虞鄉
266
唐    河東道   河中府:   解 永樂 安邑河南道   陜州大都督府  夏 芮城 平陸五代        解州    安邑 解
267
宋    陜西路   解州慶成軍,防禦 解 安邑陜州    平陸 夏 芮城
268
金    河東南路  解州    解平陸芮城夏安邑
269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解州解安邑夏平陸芮城
270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解州。 安邑夏平陸芮城國朝   山西布政司。 解州    安邑夏平陸芮城解州
271
春秋為晉解、梁城,《博物志》解有智邑。戰國屬魏,秦𨽻河東郡,漢始置解縣,師古曰:音蟹。𨽻河東郡,魏、晉因之。後魏析置安定縣,西魏改曰南解,𨽻秦州河東郡。按《地形志》有南解,魏是南解不始于西也。又改綏化,又曰虞鄉。《隋志》:隋為虞鄉縣,𨽻河東郡。唐武德元年,更名解縣為次畿。貞觀十七年,省入虞鄉,二十二年復置,𨽻河中府。五代漢乾祐元年九月,始置解州,割河中之聞喜、安邑、解三縣為屬而治解。宋為中州,解為中縣,屬陜西路,置防禦。金志》:宋慶成軍防禦。金初置解梁郡軍,後廢為上刺史,解縣為倚。貞祐二年,復升州為節鎭,軍名寳昌。興定四年,徙治平陸縣,屬河東南路。元仍名解州為下州,解縣為下縣。至元四年,併司候入縣,𨽻平陽路,明以解縣省入州,𨽻平陽府。
272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析平陽府之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來屬。七年,又析垣曲𨽻絳州。于是領縣四,編戶三十里。
273
安邑縣州城東五十里。
274
「夏禹營安邑」。《晉志》「舊舜都。《前編》:「禹踐天子位於韓」。鄭氏《通志》曰:「安邑即韓國也」。
275
周魏絳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秦。
276
漢置安邑縣為河東郡,治魏。
277
278
後魏為北安邑縣,河北郡治。太和十一年置郡,十八年復屬河北郡。
279
後周置安邑郡。
280
隋開皇十六年置虞州,太業初州廢為安邑縣,𨽻河東郡。義寧元年,以安邑、虞鄉、夏置安邑郡。
281
次畿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鄉縣。三年析安邑置興樂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州廢,省桐鄉入聞喜,以安邑解屬河東郡。至德二載更曰虞邑。乾元元年𨽻陜州,大厯四年復故名。元和三年改屬河中府。五代。
282
𦂳屬解州。
283
284
285
明𨽻平陽府解州。
286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戸。舊九十五里,今四十一里。
287
夏縣州東北一百里。
288
夏,本禹所都之地。
289
漢安邑縣地。
290
魏、晉仍舊。
291
後魏太和十一年,別置南安邑縣,𨽻秦州河北郡。《明一統志》改為夏縣,以禹舊都,故名。《魏志》不載。
292
後周安邑郡
293
隋開皇初郡廢,以夏縣𨽻河東郡。唐初屬虞州。貞觀十七年,𨽻絳州。大定元年,改屬陜州,尋還𨽻絳州。乾元三年,復屬陜州都督府。
294
五代
295
296
金改𨽻解州。
297
298
明𨽻平陽府解州。
299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戸。舊六十六里,今二十四坊里。
300
平陸縣州東南九十里。
301
周武王封虞仲五世孫周章之弟,於故夏墟有吳城,後為晉獻公所滅。杜預《注》,虞國在河東大陽縣。又虢邑、下陽亦在大陽縣,戰國屬魏。
302
303
漢為河東郡大陽縣。應劭曰:「在大河之陽」。莽曰勤田。後漢置河北縣明一統志》按河北縣乃西漢置。
304
魏、晉仍舊。
305
後魏𨽻秦州河北郡,仍名大陽縣。後魏河北縣有芮城立城,是河北縣芮城地多平陸,地少也。《明一統志,魏置河北郡,治此。 按河北乃河北郡第三縣,大陽乃河北郡第四縣。
306
隋初罷河北郡,以河北縣屬河東郡。義寧元年,屬安邑郡。 按:平陸自後魏以前為大陽縣,而河北縣亦多平陸地。至周、隋間,始併大陽入河北。
307
。貞觀元年,屬陜州。天寳三載,太守李齊物開三門以利漕運,得古刅,有篆文曰「平陸」,因改名。
308
五代
309
310
金𨽻解州。興定四年,徙解州來治。《舊通志》:元併入芮城,後復分置明𨽻平陽府。解州。
311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戶。舊五十五里,今八里。又二鹽里。
312
芮城縣州西南九十里。
313
周、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畢萬曾、孫絳徙安邑。《明一統志》本魏附庸,春秋時,芮伯萬居此。
314
漢河東郡河北縣。
315
316
317
後魏河北縣,屬河北郡。
318
西魏置安戎縣。
319
後周改芮城,又改長樂置永樂郡,後省入焉。隋為芮城縣,𨽻河東郡。
320
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樂置芮州。貞觀元年,州廢,改𨽻陜州。
321
中下
322
金𨽻河東南路解州。
323
,𨽻晉寧路解州,至元間,併平陸縣入焉。元貞初,復分置。
324
明𨽻平陽府解州。
325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戶。舊四十四里,今十里。絳州地表:
326
總部。   郡國   州縣殷。    耿都
327
周    并    晉   瓠邱郫邵曲沃故絳稷高梁清源涑川
328
耿    耿城
329
330
魏    王垣曲沃皮氏秦         河東郡  桐鄉 左邑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左邑聞喜臨,汾垣皮氏。 絳
331
後漢        河東郡  臨汾皮氏聞喜絳垣
332
魏         平陽郡
333
河東郡
334
晉    司州   平陽郡  絳邑臨汾皮氏河東郡  聞喜。 垣
335
北魏   晉州   平陽郡  臨汾南絳郡  南絳小鄉
336
東雍州  邵郡   白水清亷萇平高凉郡。  高梁龍門。
337
正平郡  聞喜。
338
南汾州  龍門郡
339
北鄉郡  龍門
340
後周   勲州總管府。 蒲州  龍門龍門郡
341
正平郡
342
絳郡
343
邵州   亳城蒲原。
344
隋    冀州   河東郡  龍門絳郡   正平絳、稷山、聞、喜、垣。
345
唐    河東道  河中府:  稷山龍門絳州   正平絳聞喜垣。
346
五代        絳州
347
解州東漢 聞喜。
348
宋    河東路  絳州   正平稷、山、絳、垣曲。陜西路。  河中府:  龍門
349
解州   聞喜。
350
金    河東南路 河中府:  河津絳州:   正平稷山,垣曲,絳、解州。   聞喜。
351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河中府  河津
352
絳州   正平稷、山、絳、垣、曲、解州   聞喜。
353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蒲州。 河津絳州:   稷山絳垣曲》
354
解州   聞喜。
355
國朝  山西布政司。 絳州   聞喜河津稷山、絳垣曲。
356
絳州
357
通考春秋時為晉國,即故絳與新田之都。戰國時屬魏。秦屬河東郡。漢臨汾縣地。魏晉《通考》屬河東、平陽二郡地。後魏置東雍州,縣為南太平與平陽郡太平縣胥析漢臨汾縣置。神䴥元年為征平。太和十一年,復置正平郡,領聞喜、曲沃二縣。西魏、後周為重鎮明一統志》:「後周改東雍州為絳州,徙治玉璧」。。隋開皇初,廢正平郡。十八年,改縣名正平。大業初,置絳郡,治正平縣。唐武德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檜、秦、蒲、虞、芮、邵十五州。三年,廢總管府。四年,置絳州為雄郡,正平為望縣。五代宋為雄州防禦,正平為望縣,金為上州,正平為倚劇天㑹。六年,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十二月,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三年三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後改晉安府。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河、解二州諸縣皆𨽻焉。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𨽻平陽路,治正平縣。正平為下倚縣。至元二年,省録事司入焉。明以州𨽻平陽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析平陽府之太平、襄陵、河津、稷山來屬。七年又以太平、襄陵、易、平陽府之聞喜、絳縣,幷析解州之垣曲來屬。於是絳州。統縣五:聞喜縣州南七十里。
358
周本曲沃,晉武公自晉陽徙此。戰國屬魏,仍曰曲沃。《後漢志注》,曲沃在縣東北數里。
359
秦改左邑縣,𨽻河東郡。
360
漢武帝元鼎六年,更名應邵曰武帝,於此聞南粵破,改曰聞喜,莽曰洮亭。
361
362
363
後魏正平郡治。
364
後周𨽻絳州。《明一統志》,周移治栢壁。隋𨽻絳郡。《明一統志》又移治甘谷,後徙桐鄉故城。唐《新書》,武德元年置。
365
五代漢乾祐元年,割𨽻解州。
366
367
368
明𨽻平陽府解州。
369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七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六十六里,今四十四里。
370
河津縣州西一百里
371
《殷尚書》祖乙徙耿。
372
周封耿國,晉獻公滅之,賜大夫趙夙後十傳至獻侯,徙中牟,戰國屬魏,為皮氏。《史記》魏襄王六年,秦取皮氏,秦屬河東郡。
373
漢皮氏縣,𨽻河東郡。莽曰延平,魏、晉胥𨽻平陽郡。
374
北魏眞君七年,改龍門縣𨽻高凉郡,太和十一年,又分置高凉縣。 按《魏志》又有龍門郡,領西太平、汾陽二縣。又北鄉郡有龍門縣。
375
後周●蒲州
376
隋開皇初,廢龍門郡,以縣𨽻河東郡。 按汾隂縣有龍門山。
377
次畿武德元年於縣置泰州。二年徙泰州來治。五年析置萬春縣。貞觀十七年州廢,省萬春入龍門,𨽻絳州。元和初,改𨽻河中府。
378
次畿𨽻陜西路河中府,宣和初,改河津縣。金𨽻河中府,貞祐三年,改𨽻榮州。
379
仍𨽻河中府。
380
明●平陽府蒲州
381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三十八里,今一十八里。
382
稷山縣州西五十五里。
383
周春秋時,晉侯治兵於稷。《舊志》:晉高梁邑,漢河東郡聞喜縣地。《後漢志聞喜縣西五十里有稷山亭。
384
385
386
北魏太和十一年,分龍門置高凉縣,𨽻高凉郡。西魏以韋孝寛有守玉壁功,陞勲州,置總管,後改絳州。隋開皇初,絳州移正平,十八年,改名稷山縣,屬絳郡。又有後魏龍門郡,開皇初廢。明一統志》:隋徙治汾水。北唐𨽻絳州,後改𨽻河中府。
387
後唐同光三年,復𨽻絳州。
388
389
390
明𨽻平陽府、絳州。
391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七十三里,今一十九里。
392
絳縣州東南一百里。
393
周、晉武公自曲沃徙,此《後漢志》縣西有絳邑城。杜預曰:故絳。
394
漢絳縣,𨽻河東郡。
395
後漢絳邑縣
396
晉●平陽郡
397
北魏太和十八年,置南絳縣,屬正平郡。建義初,置南絳郡,治㑹交川。領南絳、小鄉二縣。
398
後周置晉州。建德五年廢。《明一統志》,後周罷郡,改為絳縣。
399
隋絳縣𨽻絳郡。
400
武德元年,改𨽻澮州。四年,州廢,仍𨽻絳州。明《一統志》,唐武德初,自車廂城徙今治。
401
五代
402
403
404
至元二年,省垣曲縣入焉。十六年復舊。明𨽻平陽府、絳州。
405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七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五十二里,今三十里。
406
垣曲縣州東南二百三十里。周春秋晉匏邱邑。杜預曰:「縣東南有壺邱亭。《博物記》: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戰國時屬魏。《史記》「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
407
漢垣縣地屬河東郡。
408
魏、晉仍舊。
409
北魏皇興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併河內。孝昌中,復析置白水縣。領白水、清亷、萇、平西、太平四縣。舊志置邵郡於陽壺城。 按《地形志》,新安郡又有西垣、東垣縣。後周置邵州,改白水為亳城。舊志西魏大統三年改邵州,徙今治。
410
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改垣縣。又省。後魏所置清亷縣,後周所置蒲原縣入焉,𨽻絳郡。義寧元年,以垣王屋置邵原郡,又置清亷、亳城二縣。
411
武德元年改邵州。二年,置長泉縣。是年以長泉隸懷州,後省。五年,省亳城入垣。貞觀元年州廢,省清亷入垣。龍朔三年𨽻洛州,長安二年復舊。貞元三年●陜州,元和三年復舊。
412
五代
413
●絳州。
414
415
至元二年,省入絳縣。十六年復置,𨽻平陽路。絳州明𨽻平陽府絳州。
416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𨽻解州,七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二十七里,今五里。
417
吉州地表
418
總部。   郡國   州縣周    并    晉    二屈 狐厨秦         河東郡
419
漢    司𨽻   河東郡  臨汾北,屈騏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臨汾 北屈魏。
420
晉     司州   平陽郡  臨汾 北屈北魏    汾州   定陽郡  定陽 昌寧五城郡  五城 平昌
421
東魏    南汾州
422
北齊    西汾州
423
後周    汾州總管府。 定陽郡 定陽 昌寧石城郡  平昌
424
隋     冀州   文城郡  吉昌文城伍城昌寧唐     河東道 慈州文城郡 吉昌文城昌寧呂香仵城
425
五代         慈州   鄉寧
426
宋     河東路  平陽府:  襄陵慈州   吉鄉
427
金     河東南路 吉州   吉鄉 鄉寧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吉州 郷寧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吉州。 鄉寧國朝  山西布政司。 吉州   鄉寧吉州
428
春秋》晉屈邑地《漢志》:師古曰:公子夷吾所居。漢為河東郡北屈縣,應劭曰:有南,故稱北汲郡。《古文》:翟章救鄭,次于南屈。又為騏侯國。莽曰:朕北,魏、晉𨽻平陽郡,北魏置定陽郡,𨽻東雍州。延興四年,復置定陽縣,改𨽻汾州。《隋志》:後魏置文城。東魏置南汾州,後周改汾州,後齊復改西汾州。後周平齊,置總管府。隋初,廢定陽郡,開皇四年,廢總管府,十六年改耿州。十八年,改定陽為吉昌縣,大業初,置文城郡。唐武德元年曰汾州,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改慈州為下州,以郡近慈烏戍故也。吉昌、文城胥為中縣,《新唐志》:文城縣,天祐中更曰屈邑。五代,通考:周廢仵城、呂香二縣。宋為慈州下團練,吉鄉為中縣。熙寧五年廢州,以吉鄉𨽻隰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為鎭𨽻焉。元祐元年,復吉鄉軍為慈州,領吉鄉縣,𨽻河東路,金為下州。天德三年,改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更名吉州。元亦為下州,初置司候司。中統二年,併司候入吉鄉。至元二年,省吉鄉。三年,又省鄉寧縣入州,後復置鄉寧。明𨽻平陽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以平陽府之蒲縣鄉寧縣𨽻焉。九年,仍以蒲縣改𨽻隰州。於是吉州統鄉寧一縣編戶二十四里,今二十二里。
429
鄉寧縣州東南六十里。
430
《周春秋》晉狐廚邑。晉惠公時,狄取狐廚涉汾,杜預注臨汾西北有狐谷亭。通考戰國時為魏地。
431
漢臨汾縣地。
432
433
434
北魏析臨汾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 按《魏志》,延興四年置昌寧縣,𨽻定陽郡。《隋志》,後魏并置內陽郡。
435
隋𨽻文城郡。開皇初內陽郡廢。義寧元年,祈隰州仵城置平昌縣。通考。隋初,置耿州
436
𨽻慈州,貞觀元年平昌,更名呂香,亦為中縣。後唐昌寧改鄉寧縣。
437
宋熙寧五年以縣𨽻晉州襄陵縣。《縣志》元祐間以呂香縣併入。
438
金𨽻吉州。
439
元至元三年,省入吉州,後復置。明𨽻平陽府、吉州。
440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𨽻吉州。編戶舊十六里,今六里。隰州地表。
441
總部。   郡國   州縣周    并    晉   蒲。 屈。 采桑魏。   蒲。
442
秦         河東郡
443
漢    司𨽻   河東郡 北屈蒲子狐,讘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北屈 蒲子魏。           平陽郡
444
晉     司州    平陽郡  蒲子。 狐讘 北屈北魏    汾州治蒲子城。  五城郡  五城 平昌 石城後周    隰州總管府。 龍泉郡  長壽。
445
臨河郡  臨河
446
歸化
447
石城郡  石城
448
隋     冀州    文城郡  伍城龍泉郡  隰川永和、樓山、蒲唐。     河東道   慈州   仵城隰州  隰川蒲、大寧、永和、温泉、五代。          隰州
449
宋     河東路   隰州  隰川温泉蒲大寧永和金     河東南路  隰州  隰川仵城蒲大寧永和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隰州隰川大寧永和蒲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 蒲縣 隰州大寧永和國朝。  山西布政司。 隰州  蒲縣大寧永和隰州
450
晉蒲邑地通考:隰州,春秋時蒲城晉重耳所居。。漢為蒲子縣,𨽻河東郡。晉平陽郡地。劉淵嘗據此舊志》後置大昌郡轄之。北魏延和三年為鎮。太和十年,置汾州,領西河、吐京、五城、定陽四郡。孝昌中,移治西河。後周復置汾州,縣曰長夀,又置龍泉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隰州。四年,置西汾州總管府。五年,改隰州總管府。大業初廢,復置龍泉郡,治隰州縣。唐武德元年,改隰州為下州,治隰川為中縣。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又有溫泉縣。三年,置北隰州,并置新城、高唐二縣。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隰四州,省新城,高唐,以溫泉來屬,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寳元年,改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隰州,五代仍舊。宋為下州,大寧郡團練,隰州溫泉為上縣。熙寧五年廢慈州,以吉鄉縣𨽻州,仍省文城為鎮𨽻焉。元祐元年,復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寧兩闗近西界,定為次邊。金為上刺史,省溫泉縣。天㑹六年,以北京有隰州,改南隰州。天德三年去「南」字。興定五年,陞隰州之仵城鎮置仵城縣,元為下州,𨽻晉寧路,治隰川為中縣。至元三年,省大寧、蒲、溫泉三縣入焉。明𨽻平陽府。洪武二年省隰川縣入州。
451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統大寧、汾西、永和三縣。九年,又以汾西仍歸平陽,析吉州之蒲縣來屬。於是隰州統蒲縣,大寧、永和三縣編戸。舊二十八里,今三十一里。
452
蒲縣州東南一百一十里。《周左傳》重耳,居蒲城。杜預《注》,今平陽蒲子縣,戰國屬魏。《史記》,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陽。
453
漢置蒲子縣,𨽻河東郡。應劭曰:武帝置魏。
454
晉𨽻平陽郡。永嘉末入劉聰。後魏世祖時為定陽縣。太和二十一年改石城縣,𨽻五城郡。又置汾州,治蒲子城。《隋志》又有平昌縣,按平昌世祖名京軍,太和二十一年改。
455
後周置,有伍城郡及石城郡、石城縣,周末並廢。大象三年,改石城為蒲子縣。
456
隋為蒲縣,𨽻龍泉郡。開皇中,改後魏所置平昌縣曰蒲川,大業初,省入蒲縣。
457
𨽻隰州。武德二年,以縣置昌州,并置仵城、常安、昌原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昌原、常安、仵城,以蒲縣𨽻隰州。
458
五代
459
460
金興定五年正月,升為蒲州,以大寧𨽻焉。元仍為蒲縣,𨽻隰州。
461
明洪武二年,改𨽻平陽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吉州,九年改𨽻隰州。編戸舊九里,今三里。
462
大寧縣州西南九十五里。《周左傳》晉敗狄於采桑」。杜預曰:北屈縣西有采桑津,漢北屈縣地,𨽻河東郡。
463
464
晉●平陽郡
465
北魏世祖時名京軍,後改武城。正平二年置五城郡,縣屬焉。太和二十一年改五城縣。
466
後周置大寧縣。
467
隋為五城縣。開皇初,廢五城郡,又廢平昌縣入焉。大業初,又廢大寧縣入焉,𨽻文城郡。
468
武德二年,置中州於隋大寧故城,因改名大寧,并置大義、白龍二縣。貞觀元年,廢中州,省大義,白龍以大寧𨽻隰州。又置仵城縣為中縣,𨽻慈州。
469
五代
470
471
472
至元三年,省入隰州,後復置,𨽻隰州。明𨽻平陽府、隰州。
473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改𨽻隰州。編戸舊十里,今三里。
474
永和縣州西一百五里。
475
漢河東郡狐讘縣
476
魏始置永和縣。
477
晉為狐讘縣,𨽻平陽郡。
478
後周置臨河郡及臨河縣,又置歸化縣。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臨河曰永和,歸化曰樓山胥,𨽻龍泉郡。
479
武德二年,移縣治於仙芝谷,置東和州。六年,分置樓山縣。貞觀元年,廢東和州及樓山縣,以永和𨽻隰州。
480
481
482
●晉寧路隰州。
483
明𨽻平陽府、隰州。
484
國朝𨽻府。雍正二年,改𨽻隰州。編戸舊十一里,今二里。
485
山西通志卷五
URN: ctp:ws54123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