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一》 |
《集部一·楚辭類》 |
《集部一·楚辭類·《楚辭章句》十七卷》 |
1 | 漢王逸撰。初,劉向輯屈原、宋玉、景差諸賦,附以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諸作,及向自作《九嘆》,為《楚辭》十六篇。逸又益以自作《九思》,及班固二敘,勒成十七卷。且為作注。其《九思》亦自注。為宋人輾轉校刻,已多更其舊第。然其注則未有竄改也。 |
《集部一·楚辭類·《楚辭補注》十七卷》 |
1 | 宋洪興祖注。原本有考異一卷,今本散入各句下。其書以蘇軾校本為主,而參用洪炎以下十五家之本。其書前列王逸舊文,而一一疏通証明,拾其遺闕,皆以「補曰」二字別之,較原註為詳密。朱子作《楚辭集註》,實多本是書。 |
《集部一·楚辭類·《楚辭集註》八卷,《辨證》二卷,《後語》六卷》 |
1 | 宋朱子撰。以屈原所作二十五篇為《離騷》,宋玉以下十六篇為《續離騷》。隨文詮釋,各註以比興賦字,如毛亨《詩傳》例。其糾駁舊註者,別為《辨証》。又刊定晁補之《續楚辭》《變離騷》二書,錄荀卿至呂大臨所作五十二篇,為《後語》。 |
《集部一·楚辭類·《離騷草木疏》四卷》 |
1 | 宋吳仁傑撰。取《離騷》所用草木,一一詮釋,謂原多本《山海經》,每引以為說,殊為膠滯,然徵引宏富,頗為博物之助。 |
|
1 | 國朝蕭雲從原畫并註。舊祇六十四圖,餘多闕佚未備。乾隆四十七年,特命內廷諸臣考訂補繪,自《離騷》篇至《香草》止,共增九十一圖,通計一百五十五圖。《楚辭》景物於是無不賅具矣。 |
|
1 | 國朝蔣驥撰。冠以《屈原列傳》,以考事跡之本末;次列地理圖五,以考原之涉歷,即據其年月道里:以定所作之時也。餘論二卷,辨證諸家註釋。《說韻》一卷,多執二母攻駁顧炎武、毛奇齡之說。其書頗為冗雜,然明以來說《楚辭》者,大抵多臆說空言,此猶為徵實之學,故姑錄以備一家焉。 |
2 | 右楚辭類。六部,六十五卷。 |
《集部二》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揚子雲集》六卷》 |
1 | 漢揚雄撰。《隋志》《唐志》皆載雄集六卷,其本久佚,宋譚愈始裒合殘剩,釐為五卷。明萬歷中,鄭璞又補輯為六卷,即此本也。所收諸箴,凡三十篇。然雄箴實止二十八篇,此雜以崔駰、崔瑗之作,殊失考訂。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蔡中郎集》六卷》 |
1 | 漢蔡邕撰。邕集久佚,今因裒輯而成者,凡有二本:一為張溥《百三家集》本,一為陳留新刻本。此即陳留本也。凡詩文九十四首,與張本互有增損。張本《薦董卓表》一篇,此本刪去。考劉克莊《後村詩話》,已論邕此表,則宋本已有之,此本蓋為鄉曲諱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孔北海集》一卷》 |
1 | 漢孔融撰。據《後漢書》融本傳,魏文帝求其遺文,凡得二十五篇。張溥《百三家集》所載,凡四十二篇,此本又多《告高密令教》《告高密縣僚屬》二篇,凡四十五篇。其《聖人優劣論》,以一篇誤斷為二,實四十四篇。蓋捃拾類書,僅存殘缺,即蘇軾所稱《揚氏四公贊》,今已不存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曹子建集》十卷》 |
1 | 魏曹植撰。凡賦四十四篇,詩七十四篇,雜文九十三篇。目錄後有「嘉定六年癸酉」字,蓋即《文獻通考》所載十卷本也。其中《善哉行》誤收古詞,《七哀詩》不收本詞而收晉樂所奏,《玉臺新詠》所載《棄婦篇》《藝文類聚》所載《回文鏡銘》《坦齋通篇》所載王宋詩均未收入,亦不免有所舛漏。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嵇中散集》十卷》 |
1 | 魏嵇康撰。《晉書》為康立傳,舊本因題曰晉者,繆也。其集散佚,至宋僅存十卷,此本為明黃省曾所編。雖卷數與宋本同,然王楙《野客叢書》稱,康詩六十八首,此本僅詩四十二首,合雜文僅六十二首,則又多所散佚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陸士龍集》十卷》 |
1 | 晉陸雲撰。原本散佚,宋徐民瞻所刻亦散佚,此本蓋明人所重輯。編次頗為叢雜。《答兄平原》詩中,誤收陸機一首。失題諸句載於《藝文類聚》「*芙蕖部」「嘯部」者,直題曰「芙蕖」曰「嘯」,尤為庸妄。以世無別本,姑以存雲著作之概云爾。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陶淵明集》八卷》 |
1 | 晉陶潛撰。今所傳六朝別集,惟此與謝朓集為原書。然亦北齊陽休之所編,增入《聖賢群輔錄》《五孝傳贊》二書,已非昭明太子八卷之舊。宋庠校正,又未能辨二書之依託。遂流傳至今。今刪除二書,仍存八卷。雖未必合昭明之原第,而黜偽存真,庶幾猶為近古焉。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璇璣圖詩讀法》一卷》 |
1 | 《璇璣圖詩》,秦蘇蕙撰。其《讀法》則明康萬民作也。原圖凡八百餘言,縱橫往復,皆成章句。其字本織以五色,以別三、五、七言,後傳本概以墨書,因迷其句讀。唐申 嘗作釋文,今亦不傳。宋元間,有僧起宗者,以意推求,得詩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為十圖。萬民增立一圖,更得詩四千二百六首,與起宗圖合為一編,以成此書。 |
2 | 謹案:古無以一圖為一集者。然此圖,經、史、子三部之中,皆無類可附,以究為韻語之類,且兩家演至詩七千九百五十八首,是亦足以當一集矣,故附之別集類中。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鮑參軍集》十卷》 |
1 | 宋鮑照撰。「照」或作「昭」,唐人避武后諱也。其集《隋志》作十卷,此本出自都穆家,與《隋志》卷數相合。然既以樂府為一卷,而《採桑》《梅花落》《行路難》,乃列入詩中,唐以前本,不應荒陋至此,斷為明人所重編。又往往註曰「某字集作某」,是採自他書之明證。然文章皆有首尾,詩賦亦間有自序、自註,與抄撮類書者不同,其因舊本而妄為竄亂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謝宣城集》五卷》 |
1 | 齊謝朓撰。原本十卷,宋樓照惟刻其詩五卷,前有照序,猶南宋佳本。觀其附載王融和詩,知不由掇拾成也。朓詩為沈約所推賞,而鐘嶸則抑揚參半,要皆愛憎之私。趙紫芝詩稱:「輔嗣易行無漢學,玄暉詩變有唐風。」於文質升降之際,獨得其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昭明太子集》六卷》 |
1 | 梁昭明太子撰。原本久佚,此本為明葉紹泰所刊,較張溥《百三家集》本,多《七召》等十三篇,而少《與明山賓命》等三篇。蓋兩本皆出掇拾,故互有出入。其詩亦誤收簡文帝作五首;當由不知《玉臺新詠》所題「皇太子」乃簡文,非昭明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江文通集》四卷》 |
1 | 梁江淹撰。舊有汪士賢、張溥兩刊本。此乃乾隆戊寅梁賓,以汪本、張本,合以張斌家舊抄本,通為一編,較為賅備。於字句之訛異,亦多所校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何水部集》一卷》 |
1 | 梁何遜撰。其集自宋已殘缺,故杜甫詩註所引,黃伯思皆以為未見。然宋本今亦不可得,此本乃明張弦所刻。凡詩九十五首,附同作二首,聯句三首,又附以《七召》一篇。其中學《青青河畔草》一首,妄改原題,殊為庸陋。然考《永樂大典》所載,遜詩無出此本之外者,或亦因舊本點竄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庾開府集箋註》十卷》 |
1 | 周庾信撰,國朝吳兆宜箋註。考倪瓚集,有與齊學士借庾子山集書,則信集在元宋尚有傳本,至明遂佚。此本蓋從諸書抄撮,已非其舊。胡渭欲為作註而未竟,兆宜採其遺稿,與徐樹穀等補綴成書。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庾子山集註》十六卷》 |
1 | 國朝倪璠撰。以吳兆宜所箋庾信集,出自眾手,不免漏略,乃重為補葺。併作年譜,冠於前。雖稍傷冗漫,而於史事考證較詳。其辨誤收楊炯文二篇,亦頗為精審。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徐孝穆集箋註》六卷》 |
1 | 陳徐陵撰,國朝吳兆宜箋註。較庾信集箋註稍略,似乎未成之本,然亦有足備參考者。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東皋子集》三卷》 |
1 | 唐王績撰。績為王通之弟,而天性真率,不隨通聚徒講學、獻策干進。詩文皆疏野有別致,其詩惟《野望》一篇最傳。然如《石竹詠》《贈薛收》詩,皆風骨遒上;《古意》六首,亦陳、張《感遇》之先導。集為呂才所編。此本卷數與才序合,而才所稱《龍門憶禹賦》,集乃不載,似未必舊本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寒山子詩集》一卷,附《豐幹拾得詩》一卷》 |
1 | 寒山子、豐干、拾得,皆貞觀中台州僧,世頗傳其異跡。是集乃台州刺史閭丘允令寺僧道翹所搜輯。寒山子詩最多,拾得次之,豐幹存詩二首而已。其詩多類偈頌,而時有名理。邵子《擊壤集》一派,此其濫觴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王子安集》十六卷》 |
1 | 唐王勃撰。勃集久佚,《初唐十二家集》中,僅載其詩賦一卷。故皇甫汸作楊炯集序,稱王詩賦之餘,未睹他製。此本乃明崇禎中張燮所編。皆從諸書採輯而成,較宋本僅少四卷。蓋勃文章巨麗,為四傑之冠,諸家總集所錄特多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盈川集》十卷,附錄一卷》 |
1 | 唐楊炯撰。亦明萬歷中,龍游童佩所輯錄也。凡賦八首、詩三十四首、雜文三十九首,而以贈答評論之作,別為附錄。其《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誌》《伯母李氏墓誌》,誤編庾信集中,此本收爾朱氏一篇,而李氏一篇仍失載,則搜採尚有所遺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盧昇之集》七卷》 |
1 | 唐盧照鄰撰。原本十卷,此本僅存七卷。其《窮魚賦》序稱,常思報德,故冠之篇首。今此賦不在篇首,知亦出重編,非其舊第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駱丞集》四卷》 |
1 | 唐駱賓王撰,明顏文選註。賓王討武后敗死,頗為唐人所憐,故造有靈隱寺偽僧之說,即中宗亦不甚以為非,故詔求其文,使郗雲卿編次。然雲卿所編百餘篇,今已久佚,此本蓋後人所重輯。顏文選注,頗為弇陋,以原刻所有,而姑存之。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陳拾遺集》十卷》 |
1 | 唐陳子昂撰。子昂始變文格,其詩為唐初之冠,其文自駢偶諸篇外,散體皆疏樸近古,故韓愈、柳宗元皆稱之。其人則獻媚武后,殊不足道。所作《大周受命頌》,及《進表》《請追上太原王帝號表》《大崇福觀記》諸篇,並載集中,至今為儒者詬厲。特以詞章之美,流傳不廢云爾。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張燕公集》二十五卷》 |
1 | 唐張說撰。其集《唐志》作三十卷,宋以來諸家著錄,則皆二十五卷,與今本同。考《文苑英華》及《唐文粹》所載詩文,此集未收者,尚六十一篇。蓋撰錄二書之時,其五卷尚未佚也。今並依類補入,使成完本,而二十五卷之數,則仍其舊焉。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曲江集》二十卷》 |
1 | 唐張九齡撰。其書首尾完具,猶唐以來之舊本。蓋文淵閣所藏宋槧,丘浚錄傳於外也。九齡以忠亮負重望,而文章高雅,亦不減燕、許。《唐書·文藝傳》載徐堅之言,謂其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而窘邊幅,殆局於風氣,以富艷求之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北海集》六卷,附錄一卷》 |
1 | 唐李邕撰。凡賦五篇,詩四篇,雜文三十二篇。蓋後人裒輯之本,視原集七十卷已十不存一。卷末附錄新、舊《唐書》本傳,及贈答詩,而別載賀赦表六篇,題曰「糾謬」,蓋皆李吉甫作《文苑英華》,誤題邕名,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証》,嘗厘正之,故不以入集云。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太白集》三十卷》 |
1 | 唐李白撰。初李陽冰編白所作,為《草堂集》十卷;宋樂史續增,為二十卷;而白又別有雜著十卷,今皆不傳。此集乃宋敏求以王溥及唐魏顥本,又搜羅逸作,合為一編。近繆曰芑得宋槧,為翻刻以行。其編次以諸家序文為第一卷,自第二卷至二十四卷為詩,二十五卷至三十卷為雜著。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分類補註李太白集》三十卷》 |
1 | 宋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刪補。前二十五卷為古賦、樂府、歌、詩,後五卷為雜著。且分類編次,與舊本迥異,未審為齊賢所改,士贇所改。其註則以「齊賢曰」「士贇曰」別之。註白集者,由宋及元,傳世者惟此一本。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太白詩集注》三十六卷》 |
1 | 國朝王琦撰。註李白集者,楊、蕭二家之外,有明林兆珂、胡震亨二家。琦皆病其漏略,乃參合眾說,定為此編。詩凡三十卷,後六卷則附錄諸家之文為白而作者也。其注欲補四家之闕,故採摭繁富,頗傷蕪雜,而亦多可以備考。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九家集注杜詩》三十六卷》 |
1 | 唐杜甫撰,宋郭知達集註。九家者,王洙、宋祁、王安石、黃庭堅、薛夢符、杜田、鮑彪、師尹、趙彥材也。所採頗為簡要,其削去偽蘇軾註,亦具有別裁。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黃氏補註杜詩》三十六卷》 |
1 | 宋黃希原本,其子鶴成之,以補千家註本之所闕,故以「補註」為名。用黃伯思之例,不分體而編年。故冠以年譜、辨疑為綱領,而詩題下各註其歲月。未免多所穿鑿。然鉤稽辨證,具有苦心,亦非全無一當。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集千家註杜詩》二十卷》 |
1 | 元高楚芳編。《集千家註杜詩》,本南宋書肆所刊,楚芳略為刊削,而以劉辰翁評語散附句下,已非其舊,仍題曰「集千家註杜詩」,從初名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杜詩攟》四卷》 |
1 | 明唐元竑撰。乃其讀杜詩時所札記,故不載原詩,但逐條發議。以所閱乃元人重刊《千家註》,中附劉辰翁評,故多駁正辰翁之語。所論雖未能盡合,而刊除附會,洗滌穿鑿,較他家所得為多。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杜詩詳註》二十五卷,附編二卷》 |
1 | 國朝仇兆鰲撰。凡詩註二十三卷,雜文註二卷,後以逸杜、詠杜、補註、論杜為附編二卷。其分段詮釋,頗不脫坊刻窠臼;而所徵引,較諸本為博,「詳註」之名殆亦不忝。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王右丞集註》二十八卷,附錄二卷》 |
1 | 唐王維撰,國朝趙殿成箋註。殿成以顧起經《類箋王右丞集》,支離破碎,又註詩而不註文,乃詳為考訂,以成此註。凡詩十四卷,皆以劉辰翁評本為定,劉本不載者,別為外編一卷。雜文則釐為十三卷,而以進表、批答、本傳、世系、遺事、倡和、題詠為一卷弁首;以詩評、畫錄、年譜為一卷綴於末。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高常侍集》十卷》 |
1 | 唐高適撰。其本從宋刻影鈔,凡詩八卷、文二卷,與《唐志》十卷之數合。而《文獻通考》所謂集外詩一卷、文一卷者,則已佚之。明人所刻適集,以《太平廣記》所載高鍇墓中狐詩,亦訛為適作,殆足咍噱。此本不載,知其精善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孟浩然集》四卷》 |
1 | 唐孟浩然撰。其集本天寶四年宜城王士源所編。士源稱凡二百一十八首,此本乃有二百六十三首,洪邁《容齋隨筆》嘗疑其是孟郊詩。時代遠不相及。今考《長安早春》一首,本張子容作;《薊門看燈》一首,亦非其遊跡之所至。蓋其竄入者,多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常建詩》三卷》 |
1 | 唐常建撰。建名位不昌,沈淪一尉,而遺詩五十七首,往往與王、孟抗行。所唱和交游,非惟無一顯官,即知名之士,亦僅王昌齡一人。蓋恬淡寡營,泊然聲利之外者,宜所造獨深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儲光羲詩》五卷》 |
1 | 唐儲光羲撰。光羲失節從賊,終以貶死,其人殊不足道。其詩則源出陶潛,質而不俚,在開元、天寶間,能卓然自成一家。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次山集》十二卷》 |
1 | 唐元結撰。結所著《元子》十卷、《文編》十卷、《琦玕子》一卷,今皆不傳。此本蓋後人所掇拾也。結蹤跡類古狂者,然制行高潔,而深抱閔時憂國之心。其詩文皆寄托遙深,戛然自造。韓愈以前,力變排偶濃麗之習者,實自結始。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顏魯公集》十五卷,補遺一卷,年譜一卷,附錄一卷》 |
1 | 唐顏真卿撰。原本久佚,此本乃宋敏求掇拾重編,得十五卷。至南宋又佚其三卷,留元剛為搜輯補完,併訂正年譜,附於末。然真卿詩文,見於石刻者,尚有《尉遲迥廟碑》等八篇;見於說部者,尚有《政和公主碑》等三篇。則亦未為賅備。今併續採補入,俾無更散遺焉。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宗元集》三卷,附錄《元網論》一卷,《內丹九章經》一卷》 |
1 | 唐吳筠撰。宗元者,其私謚也。權德輿序稱凡四百五十篇,此本僅一百十九篇,則亦非完書矣。其《元網論》三篇,見於新、舊《唐書》,當為筠作。至筠沒於大歷十三年,其《內丹九章經》前有筠序,乃題元和戊戌,又稱避吳元濟之亂於東岳,遇李白所授,尤為荒誕。姑以舊本所有,存之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杼山集》十卷》 |
1 | 唐釋皎然撰。貞元中,嘗詔取其集,藏集賢御書院。於 為序。此本卷數與《唐志》合。順序亦存。蓋猶舊本。其詩在唐僧之中,弱於齊己,而雅於貫休。末附雜文數篇,則備數而已,非所長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劉隨州集》十一卷》 |
1 | 唐劉長卿撰。凡詩十卷、文一卷。舊有外集一卷,核檢其詩,皆與正集複出,今刪之不錄。長卿號「五言長城」,而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病其十首以後,語意略同,實為確論。王士禎獨深非之,蓋士禎亦有此病中所忌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韋蘇州集》十卷》 |
1 | 唐韋應物撰。其集為宋嘉祐中,王欽臣所校定。此本從宋槧翻雕,蓋猶舊帙。惟原序稱分十五類,而此本凡賦一篇、詩五百七十首,僅十四類,豈尚有所佚歟。其詩近體不如古體,七言不如五言。大抵源出於陶,而融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朴,秀而不媚,但以為追步柴桑,尚未究其實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毗陵集》二十卷》 |
1 | 唐獨孤及撰,其門人梁肅編。凡詩三卷、文十七卷。然其中《馬退山茅亭記》,實柳宗元作,不應誤入及集,豈後人又有竄亂歟。唐之古文,得元結與及,始湔除繁濫。故《唐實錄》有韓愈學及之說,特變格之初,明而未融耳。王士禎頗相詆諆,殆非篤論。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蕭茂挺文集》一卷》 |
1 | 唐蕭穎士撰。穎士文章,與李華齊名。然華污偽命;而穎士勸源洧拒安祿山,致書崔圓策劉展必叛,其氣節識略,皆非華所及。惟著作散落,《唐志》所載《游梁新集》十卷、《文集》十卷者,俱不可見。此本僅存賦九篇、表五篇、牒一篇、序五篇、書五篇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遐叔文集》四卷》 |
1 | 唐李華撰。華之文章,根柢不及蕭穎士,而詞採煥發則過之。晁、陳二家書目,皆不錄其集,蓋至宋已佚。此本乃從《文苑英華》《唐文粹》諸書採輯而成,故李翱所作盧坦、楊烈婦兩傳,亦誤收焉。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錢仲文集》十卷》 |
1 | 唐錢起撰。大歷以還,詩格頓變,十子實為之職志,起其首也。其集晁公武《讀書志》作二卷,此本十卷,蓋後人所分集。末《江行》絕句一百首,皆錢珝之詩;然孫附祖集,亦無不可,故今仍並錄之。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華陽集》三卷,附顧非熊詩一卷》 |
1 | 唐顧況撰。況集本三十卷,南宋末僅存五卷,後亦佚。此本乃其裔孫名端,搜合成帙,而以其子非熊詩附之。然《文苑英華》《唐文粹》所載,尚未全收也。皇甫湜稱自為況作集序,未嘗許人;則況在中唐名甚重。非熊詩所存無幾,其御溝紅葉詩,殆好事者為之,存以為談資爾。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翰苑集》二十二卷》 |
1 | 唐陸贄撰。或題「陸宣公奏議」,沿《讀書志》之誤也。贄文多用駢句,蓋當日之體裁。然真意篤摯,反複曲暢,不複見排偶定迹。《新唐書》不收四六,獨錄贄文十餘篇。司馬光《資治通鑒》錄其疏至三十九篇,上下千年,所取無多於是者,經世之文,斯之謂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權文公集》十卷》 |
1 | 唐權德輿撰。德輿制集、文集各五十卷。據王士禎《居易錄》,其所藏尚五十卷,然未見其本。世所傳者,皆楊慎所收詩賦十卷,即此本也。其詩精煉不足,而有雍容之氣象。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韓集舉正》十卷,外集、敘錄一卷》 |
1 | 宋方崧卿撰。本與文集、外集、附錄並刻,今惟存此。紙墨精好,猶淳熙中所印。朱子《韓文考異》,即用此為藍本。其篤信閣本,頗為朱子所詆。然所採碑刻十有七,所據諸家之本凡十。其搜輯之功,亦烏能盡掩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原本韓文考異》十卷》 |
1 | 宋朱熹撰。因方崧卿《韓集舉正》,重為校定。方書用陸德明《經典釋文》之例,不載全文,但大書所正之字,而以辨證註於下,此亦仍之。後張洽校刊,又附以補註數條。此本為李光地所重刻,以有散附句下之別本,故今題曰「原本」,以相別。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別本韓文考異》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補遺一卷》 |
1 | 宋朱熹原本,王伯大重編。以朱子《韓文考異》,散入句下,而別採諸家音釋,附篇末。後書肆重刊,又散音釋入句下,至今仍之。雖不免有所舛漏,而便於循覽,故讀韓文者,多從此本焉。 |
|
1 | 宋魏仲舉編。於諸儒之論韓文者,採摭頗博。然據其所列,實止三百六十八家,不足五百之數。且引用詞組,即列一家,亦非皆音注。然韓文撰有考證音訓者,洪興祖以下,凡三十一家。原本十佚其九,頗賴此書以存。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東雅堂韓昌黎集註》四十卷,《外集》十卷》 |
1 | 宋廖瑩中撰。即所謂世彩堂本也。明萬歷中,長洲徐時泰重刊,惡瑩中為賈似道之黨,削去其名,併削去世彩堂名,而改題東雅堂。刊字相沿,稱徐氏東雅堂本,蓋以此云。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韓集點勘》四卷》 |
1 | 國朝陳景雲撰。蓋因點勘東雅堂韓文集註,糾其舛迕,輯為一編,於考據史傳,訂正訓詁,頗為精密。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詁訓柳先生文集》四十三卷,《外集》二卷,《新編外集》一卷》 |
1 | 唐柳宗元撰,宋韓醇音釋。初,劉禹錫編宗元詩文,為三十二卷。宋穆修所刊,云即禹錫所編,然已分為四十三卷。沈晦以穆本參校諸本,凡穆本所不載者,釐為外集。醇因沈本作音註,又別輯逸文一卷,目曰「新編外集」,與張敦頤《韓柳音辨》同時並出,而較張書為差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增廣註釋音辨柳集》四十三卷》 |
1 | 不著編輯者名氏。以童宗說《柳文註釋》、張敦頤《柳文音辨》、潘緯《柳文音義》,合為一書。以「童里云」「張云」「潘云」別之。其序但稱「柳文音義」,蓋以潘書為主,而童、張兩書,散附其中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五百家註音辨柳先生文集》二十一卷,《外集》二卷,《新編外集》一卷,《附錄》八卷》 |
1 | 宋魏仲舉編。所引訓釋柳文諸家,以書稱者有:集註、補註、音釋、解義;以人稱者有:孫氏、童氏、張氏、韓氏而外,片言數字,所引寥寥。蓋論韓文者本多,論柳文者本少;其虛題五百家者,姑以配韓文云爾。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劉賓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
1 | 唐劉禹鍚撰。原集四十卷,至宋佚其十卷。宋敏求搜得逸詩四百七首、遺文二十二首,編為《外集》十卷。其古文縱橫博辨,於韓、柳之外,自為軌轍;其詩含蓄不足,而精銳有餘,大抵皆與杜牧相伯仲。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呂衡州集》十卷》 |
1 | 唐呂溫撰。其集本劉禹錫所編,久已殘缺,此本乃常熟馮舒重編也。溫人品不醇,而學《春秋》於陸淳,學文章於梁肅,授受頗有淵源,持論乃多能中理。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張司業集》八卷》 |
1 | 唐張籍撰。其集初編於張洎,再編於湯中,今皆未見。此本八卷,乃明張尚儒所編。凡詩四百四十九首、書二首,其卷數與湯本同,篇數與張本亦略同,似三本不甚相遠也。籍樂府與王建齊名,而格在其上。文僅傳此二首,其筆力亦不在皇甫湜下,故韓愈以籍、湜並稱焉。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皇甫持正集》六卷》 |
1 | 唐皇甫湜撰。其文與李翱同出韓愈,愈文謹嚴而奇崛,翱得其謹嚴,湜得其奇崛,故名亞於愈。元鄭玉顧極詆之,玉在講學之家,尚為純正,至於文章,未必能見韓門弟子涯涘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文公集》十八卷》 |
1 | 唐李翱撰。翱才與學皆遜韓愈,不能鎔鑄百氏,悉如己出,而能得愈所傳,故持論率有根柢,其文安雅而不迫,蘇頌稱其詞不逮韓,而理過於柳,可謂篤論。鄭獬稱其尚質少工,是以雕鏤字句論文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歐陽行周集》十卷》 |
1 | 唐歐陽詹撰。李貽孫作是集序,以詹與李觀、韓愈並稱,蓋三人同年登第,同以文名,其時尚未論定,故貽孫云然。詹文實有古格,故愈作哀詞亦推之甚至。至於自誠明諭之類,駁雜太甚,則早卒而學未深造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元賓文編》三卷,《外編》二卷》 |
1 | 唐李觀撰。《文編》,陸希聲所輯。《外編》,趙昂所輯。希聲序稱:「其文不古不今,自作一體。」又稱:「觀尚於詞,故詞勝其理;愈尚於質,故理勝其詞。使愈窮老不休,終不能為觀之詞;使觀後愈死,亦不及愈之質。」其持論皆確。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孟東野集》十卷》 |
1 | 唐孟郊撰,宋宋敏求編。其詩託興深微,而結體古奧,韓愈以下皆推之。蘇軾始有「空螯小魚」之誚,元好問遂目以「詩囚」。蓋蘇尚豪肆,元尚高華,門徑不同故,是丹非素,未可據為定論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長江集》十卷》 |
1 | 唐賈島撰。島詩幽僻,遂為四靈先導。然四靈自分派於姚合,其於島仿其近體,不能仿其古體,仿其近體之偶句,不能仿其近體之全篇也。《讀書志》載其詩三百七十九首,此本僅佚其一,如併《送無可上人》詩中所註一絕句計之,則數仍恰合,殆猶舊本。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 |
1 | 唐李賀撰。《幽閒鼓吹》謂賀詩為其表兄投溷中,故流傳者少。此自指李藩所收而言,若賀所自編,杜牧所序,則至今猶在也。賀於詩家為別派,牧序謂其少加以理,可奴僕命騷,不知賀詩別趣在於不可解以理,使必出於理,則不能措詞。吞刀吐火之幻人,使操作常業,何所施其技哉。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箋註李長吉歌詩》四卷,《外集》一卷》 |
1 | 宋吳正子箋註,劉辰翁評點。李賀詩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詮,正子此註但略疏典故,不加推詳,深得以不解解之之道。辰翁評王維、杜甫詩,多舍夷塗而穿旁竇,惟評賀詩,乃蹊徑正同,往往有所獨契。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絳守居園池記注》一卷》 |
1 | 唐樊宗師撰,元趙仁舉、吳師道、許謙註。宗師此記,詰屈殆難句讀,故好奇者遞為箋註,然得其本意與否,則終未可知。以相傳已久,譬如古器銘識,雖鳥跡蝌文,不可辨識,而不能不謂之舊物,賞鑒家亦存而不棄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王司馬集》八卷》 |
1 | 唐王建撰。元、白、張、王並以樂府擅長,而元稹、白居易多作長調,以曲折盡情;張籍及建多作短章,以抑揚含意。同工異曲,各擅所長。至《宮詞》百首,以詩紀事,其格亦自建開之。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沈下賢集》十二卷》 |
1 | 唐沈亞之撰。凡詩賦一卷、雜文十一卷。杜牧、李商隱集,皆有擬沈下賢體,則亞之詩在當日自為一格。然今所存僅十八首。觀其答學文僧詩、請益書,其於文章蓋戛然自異。惟《秦夢錄》《異夢錄》《湘中怨解》三篇,為劉克莊《詩話》所譏。考《太平廣記》載此三篇,皆題出《異聞集》,不云出亞之本集,或亞之戲為小說,重編者摭以入集,非其舊本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追昔遊集》三卷》 |
1 | 唐李紳撰。是集述其早年閱歷,凡一百一首。《新唐書》本傳頗採用之。其詩皆音節嘽緩,不能與同時諸人角勝。然舂容恬雅,其格究在晚唐上。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會昌一品集》二十卷,《別集》十卷,《外集》四卷》 |
1 | 唐李德裕撰。《會昌一品集》者,皆武宗時制誥;《別集》皆賦詩雜文;《外集》皆遷謫以後,閒居論史之文,即窮愁志也。德裕別有《衛公備全集》五十卷,《年譜》一卷,《姑臧集》五卷,《獻替記》《辨謗略》諸書共十一卷,並見陳氏《書錄解題》,今則已佚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補遺六卷》 |
1 | 唐元稹撰。白居易作稹墓志,稱著文一百卷,題曰《元氏長慶集》。至宋已殘缺,此本乃宣和中建安劉麟所刊,明馬元調據以翻雕。凡詩二十六卷,賦一卷,雜文三十三卷。較原本已佚十之四,而門目亦與稹自述不同,不知何人所重編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
1 | 唐白居易撰。居易詩格與元稹同,而深厚則過之。故張為《主客圖》,以居易為「廣大教化主」,稹不與焉。其集自宋迄今,惟此一本,但或題「長慶集」,或題「白氏文集」,其標目行款,有所改削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白香山詩集》四十卷,附錄年譜二卷》 |
1 | 國朝汪立名編。立名據宋祁之言,謂白居易文不如詩,因別刊其詩為此本,其說良是。至謂寶歷以後,不宜概名「長慶集」,因改題曰「香山詩集」,則未詳考居易《聖善寺文集記》矣。然其考證編排,頗為精密,其所箋釋,亦頗典核,在白詩中究為善本。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鮑溶詩》六卷,《外集》一卷》 |
1 | 唐鮑溶撰。溶即《主客圖》所謂「博解宏拔主」也。其集舊訛為鮑防,曾鞏始考正之。鞏所編本,凡二百首,而益以《外集》三十三首。此本外集之數,與鞏本同;正集比鞏本多一卷,而詩止一百四十五首。蓋殘缺之餘,重為編次,已非鞏本之舊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別集》一卷》 |
1 | 唐杜牧撰。其《文集》二十卷與《唐志》合,《外集》一卷與《讀書志》合,惟《後村詩話》稱《續別集》三卷,此僅別集一卷,而無續集,蓋佚之矣。牧作李戡墓志,述其詆元、白之言甚悉。案:《雲溪友議》誤以戡語為牧語,今考正 。劉克莊獨不謂然。今考牧語冶蕩,誠不減元、白,然其風骨則迥勝雜文,排奡縱橫,亦非元、白所及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姚少監詩集》十卷》 |
1 | 唐姚合撰。合早以《武功縣》詩三十首得名,後官至秘書少監,詩家終謂之姚武功,其詩亦即稱「武功體」。大抵刻意於五言,五言尤刻意於中二聯。其冥搜物象,多人意想所不至;而瑣屑纖巧,亦由於此。永嘉四靈,皆沿其末派者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義山詩集》三卷》 |
1 | 唐李商隱撰。商隱詩縟麗之中,多所寄托。宋人過相菲薄,以韓偓「香奩集」例觀,固視之太淺;近代人過於穿鑿,一字一句,無不關合時事,又求之太深。惟王安石謂:能學老杜,而得其藩籬,為不易之論。其集唐宋以來,只有此本。近刻或分體,或編年,皆非其舊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義山詩註》三卷,《補註》一卷》 |
1 | 國朝朱鶴齡撰。李商隱詩舊有劉克莊、張文亮二註,久已散佚。明末釋道源始為作註,而冗雜特甚。鶴齡是編,蓋因其舊本,重為補正,然所採不及十之一。雖徵引故實,援據史傳,不及程夢星、馮浩諸本之備;而不以其詩為艷詞,亦不字字句句附會時事,則較諸家為善焉。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義山文集箋註》十卷》 |
1 | 國朝徐樹穀箋,徐炯註。李商隱駢偶之文,婉約雅飭,於唐人為別格。所自編《樊南甲乙集》,久已散佚,朱鶴齡始搜輯殘剩,編為五卷,而闕其狀之一體。炯又為補輯,定為此本,併為之註。樹穀又考證史籍,各箋其本事於題下,多所辨訂。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溫飛卿集箋註》九卷》 |
1 | 唐溫庭筠撰,明曾益注,國朝顧予咸補,其子嗣立又重訂之。凡益之原註,不署名。予咸註,署「補」字。嗣立所加者,則自題名。庭筠詩亞於李商隱,而隸事博奧,則相近。三人踵成此註,亦十得六七。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丁卯集》二卷,《續集》二卷,《續補》一卷,《集外遺詩》一卷》 |
1 | 唐許渾撰。其曰「丁卯」者,渾別業在潤州丁卯橋也。詩凡五百篇,與晁公武《讀書志》所載合,而卷數倍之,疑後人所分析。毛晉汲古閣刊本,僅三百餘首,不及此本之備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文泉子集》一卷》 |
1 | 唐劉蛻撰。自序謂,覃以九流之旨曰文,配以不竭之源曰泉,故命曰文泉。原本十卷,今已散佚。此本乃崇禎庚辰,韓錫所編。其文多摹仿揚雄,而大旨與元結相出入。欲挽末俗反之古。然所謂古者,乃黃、老之清淨,是則唐人之見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梨岳集》一卷,附錄一卷》 |
1 | 唐李頻撰。頻為姚合婿,而其詩乃不效合。本名《建州刺史集》,以廟祀梨山,建州尊稱曰梨岳,遂並改其集名。附錄一卷,則梨山廟敕書碑記類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李群玉集》三卷,《後集》五卷》 |
1 | 唐李群玉撰。群玉大中八年,詣闕進詩表,自稱四通三百首。此本合前後集共八卷,而詩止二百八十首,又有授官以後作,蓋又後來所編,非奏進之原本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孫可之集》十卷》 |
1 | 唐孫樵撰。凡文三十五篇,汪師韓作《孫文記》,疑其中二十五篇出偽托,無顯證也。其文格受之來無擇,無擇受之皇甫湜,湜受之韓愈,故具有典型。然愈鎔鑄群言,自然高古,湜有意為奇,樵則刻意求奇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曹祠部集》二卷,附曹唐詩一卷》 |
1 | 唐曹鄴撰。其集《唐志》作三卷,此本為明蔣冕所刻,僅有二卷。曹唐詩亦冕所附刻,以二人均粵西產也。其詩皆不出晚唐之格,以流傳舊本,存之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麟角集》一卷》 |
1 | 唐王棨撰。皆其場屋程試之文。原本凡賦四十二篇,其八代孫蘋,又補採省題詩二十一篇附於後。其曰「麟角」者,取《顏氏家訓》「學如牛毛,成如麟角」之語,以登科比登仙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皮子文藪》十卷》 |
1 | 唐皮日休撰。乃其咸通丙戌下第後所自編。自序謂發篋叢萃,繁如藪澤,因名「文藪」,凡二百八篇。其書序論辨証,原本經術。其請以孟子立學科表章,亦在宋以前。惟詩僅一卷,蓋已入《松陵集》者,不載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笠澤叢書》四卷,補遺一卷》 |
1 | 唐陸龜蒙撰。即所自編,以叢脞細碎,故名「叢書」。其多載雜文,而不及《松陵集》中詩,亦與《皮子文藪》同。二人倡和之詩,未易分甲、乙;雜文則日休多偉論,龜蒙多小品,然閒情別致,亦自為一家。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甫里集》十九卷,附錄一卷》 |
1 | 唐陸龜蒙撰,宋葉茵編。龜蒙詩文繁富,其成編者僅《笠澤叢書》《松陵集》,頗多散佚。寶祐中,茵採得逸詩一百七十一首,合二書所載共四百八十一首,編為十九卷,而以碑傳之類,別為一卷附焉。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詠史詩》二卷》 |
1 | 唐胡曾撰。雜詠史事,各以地名為題。自共工氏不周山,至隋汴水,凡七言絕句一百五十首。每首下各有註,不著姓名。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雲臺編》三卷》 |
1 | 唐鄭谷撰。詩家所謂「鄭都官」也。其集以乾寧初,扈從登華山,於雲臺觀編次,即以為名。谷《鷓鴣》詩最得名,而非高;《唱雪》詩至傳為畫圖,格調亦卑。然其他一花一草,亦時有姿致。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司空表聖文集》十卷》 |
1 | 唐司空圖撰。即《唐志》所載《一鳴集》也。圖大節炳然,其文章亦尚存唐代舊格,不涉五代之猥瑣。陳繼儒《太平清話》載其墨竹、筆銘手迹,此集不載。其序稱梁庚寅歲,圖年八十二,偽妄審矣。繼儒不能辨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韓內翰別集》一卷》 |
1 | 唐韓偓撰。偓孤忠勁節,為唐末完人。劉克莊《詩話》乃詆其國蹙主辱,絕無感時傷事之作,似克莊所見僅《香奩》一集耳。此集忠憤之氣,溢於句外,激昂慷慨,有變風變雅之遺。何可執其游戲之筆,遽概生平乎。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唐英歌詩》三卷》 |
1 | 唐吳融撰。融與韓偓同年,又同為翰林院學士,多相倡和。偓蹈危報主,抗節完名,萬萬非融所敢望。以文章而論,則融詩音節諧雅,有中唐遺風,與偓正復勁敵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玄英集》八卷》 |
1 | 唐方幹撰。其詩氣格清迥,在晚唐纖靡俚俗之中,頗能自拔。其七言近體,較遜五言。自《郝氏林亭》一首外,佳處不數數見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唐風集》三卷》 |
1 | 唐杜荀鶴撰。荀鶴黨附朱溫,人不足道,其詩亦惟《春宮怨》一首壓卷,餘多俗格。然唐人舊集,傳本日稀,如漢印、宋研,雖復製作不佳,亦以舊物存之耳。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徐正字詩賦》二卷》 |
1 | 唐徐寅撰。其集《唐志》不著錄,此本蓋其後人搜輯而成。其賦刻意鍛煉,時有秀句,詩則不出五代之格。五言如「白髮隨梳少,青山入夢多」「歲計懸僧債,科名負國恩」,七言如「 聲中雙闕雨,牡丹花畔六街麈」「月明南浦夢初斷,花落洞庭人未歸」,即集中佳句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黃御史集》十卷,附錄一卷》 |
1 | 唐黃滔撰。原集久佚,此本乃宋淳熙中,其後人所重編。文頗贍蔚,詩亦有貞元、長慶之風。雖不及韓偓、羅隱、司空圖,究遠勝徐寅、杜荀鶴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羅昭諫集》八卷》 |
1 | 唐羅隱撰。原本散佚,僅存《甲乙集》四卷。此本乃康熙中,張瓚所輯。以其詩文雜著,合為一編。蓋掇拾而成也。《文苑英華》尚有隱《秋雲似羅賦》一篇,此本不載,則所收尚未備矣。其詩諷刺鑱刻,時或不留餘地。而大旨不乖於忠孝。雜文亦無五代齷齪之態。 |
2 | 謹案:羅隱終於錢鏐節度判官,今系之唐人者,隱未食唐祿,而義不忘唐,從其志也。杜荀鶴、徐寅、黃滔皆系之唐者,荀鶴死時朱溫尚未篡,寅子朱溫又不合而竄歸,後與黃滔依王審知以終,均未入梁,故不能不謂之唐人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白蓮集》十卷》 |
1 | 後唐釋齊己撰。舊本題梁人,誤也。其詩五言近體居十之六,雖沿武功之派,當其合作,風力特遒。其惓惓不忘唐,亦非他釋子所及。宜其與司空圖相契也。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禪月集》二十五卷,補遺一卷》 |
1 | 蜀釋貫休撰。舊本亦題梁人,考其生平,實未嘗一至梁也。集為其門人曇域所編。原本三十卷,今佚其文集五卷,惟詩集存。明毛晉又摭拾為《補遺》一卷。其詩頗失之粗豪,而落落有氣。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浣花集》十卷,補遺一卷》 |
1 | 蜀韋莊撰。其弟靄編。原本五卷,後人析而為十。《補遺》一卷,則毛晉所增也。莊在蜀得杜甫浣花溪草堂,因以名集。其詩音節頗高亮,在五代為鐵中錚錚。 |
《集部二·別集類一漢至五代·《廣成集》十二卷》 |
1 | 蜀杜光庭撰。原本一百卷,今所存者惟表及齋醮文,僅十之一矣。其文多異教之詞,本不足錄,而所言多足與正史相參考,故過而存之。 |
2 | 右別集類漢至五代。一百十一部,一千五百十八卷。 |
《集部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騎省集》三十卷》 |
1 | 宋徐鉉撰。其婿吳淑編。前二十卷仕南唐時所作,後十卷入宋後作也。鉉才思敏捷,下筆即成。故其詩流易有餘,深警不足。其文亦沿溯燕、許,不能嗣韓、柳之音。然在五季之中則迥然孤秀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河東集》十五卷,附錄一卷》 |
1 | 宋柳開撰。其門人張景編。附錄一卷,為景所撰。開行狀其文,力滌排偶,轉成艱澀。然有宋一代,矯五季之弊,而振興古體者,開實為之先導。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咸平集》三十卷》 |
1 | 宋田錫撰。原本奏議二卷,文集五十卷。此本並奏議入文集中,僅三十卷,蓋殘缺之後,又重編也。其奏議為當代所重,詩文皆餘事,然亦光明磊落,無淟涊之態。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逍遙集》一卷》 |
1 | 宋潘閬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閬去五代未遠,猶亂世游士之餘習,故行事不甚拘繩墨,詩亦落落有奇致,皆才氣縱橫故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寇忠愍詩集》三卷》 |
1 | 宋寇准撰。准風節動一世,而詩情清婉,如宋廣平之賦梅花。是集為範雍所編,去取頗不苟。如小說和蒨桃詩之類,皆不收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乖崖集》十二卷,附錄一卷》 |
1 | 宋張詠撰。其集宋代有二本,此本即郭森卿所刻,但佚其年譜一卷耳。詠以不合時宜,故自號「乖崖」。其文乃疏通平易,不為嶄絕之語;其詩亦列名《西昆集》中。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小畜集》三十卷,《外集》七卷》 |
1 | 宋王禹偁撰。禹偁嘗以《易》自筮,得《乾》之「小畜」,故以名集。明以來,但有寫本,近乃有平陽趙氏刻本。《外集》為其曾孫汾所編,久佚不傳,此本為河間紀氏閱微草堂所藏,僅存第七卷至十三卷。其詩文始全變五季雕繪之習,然亦不為柳開之奇僻。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南陽集》六卷》 |
1 | 宋趙湘撰。其孫拚編。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方回作《羅壽可詩序》,稱宋刬五代舊習,有白體、昆體、晚唐體,列湘於晚唐體中,與寇準、林逋、魏野、潘閬並稱。今觀其詩,雖源出姚合,而無雕鏤瑣屑之失;其文亦掃除排偶,近皇甫湜、孫樵。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武夷新集》二十卷》 |
1 | 宋楊億撰。億集本一百九十四卷,至南宋惟存此集及別集。今別集又佚,惟此集存。凡詩五卷,文十五卷。大致宗法李商隱,而精警不及。要其舂容典雅,不失為治世之音。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和靖詩集》四卷》 |
1 | 宋林逋撰。逋名列《宋史·穩逸傳》,雖聲華太著,未能鴻冥物外、脫屣世情,然視種放、常秩,終為有別。故其詩修詞雅秀,頗有意於求工,而意境尚為澄淡。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穆參軍集》三卷,附錄《遺事》一卷》 |
1 | 宋穆修撰。修終於穎、蔡二州文學掾,然宋人皆謂之穆參軍;猶姚合終秘書少監,唐人皆稱姚武功也。宋自柳開初變文體,而其力不足轉移風氣,自修表章韓、柳,一傳為尹洙,再傳為歐陽修,而炳然復古,其功實不可沒。至其尊崇曹操之類,識有所暗,亦無庸為之諱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晏元獻遺文》一卷》 |
1 | 宋晏殊撰。殊文集本二百四十卷,後自刪為《臨川集》三十卷,《二府集》二十五卷,今皆不傳。此本為康熙中胡亦堂所輯,雖篇帙寥寥,然尚存鼎之一臠。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文莊集》三十六卷》 |
1 | 宋夏竦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竦雖奸黨,然學問則殊賅博。其文章詞藻贍逸,尚有燕、許遺軌。集中所載多廟堂典冊之文,蓋所長在是體也。錄唐詩者,不廢沈佺期、宋之問,則竦是集亦不妨就文論文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春卿遺稿》一卷》 |
1 | 宋蔣堂撰。《宋史》本傳,稱其有集二十卷,世無傳本,此本為其裔孫 所輯,僅賦一篇、詩三十一篇。胡宿作堂神道碑,稱其善作尺牘,思致簡詣,時人得之,藏為名筆,今無一篇存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東觀集》十卷》 |
1 | 宋魏野撰。野號隱士,而此集題曰「東觀」者,野追贈秘書省著作郎,其子以志榮寵也。野在日,名重於林逋;身後裝點湖山,供人題詠,則不及逋。其詩沿五代舊格,亦不逮逋之工,而別致逸情,時逢佳處。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宋元憲集》四十卷》 |
1 | 宋宋庠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庠兄弟以落花詩得名,然其詩乃晚唐纖體。集中名章雋句,實不止於斯。其文多館閣之作,沈博絕麗,與尹洙、歐陽修分道揚鑣;譬枚、馬、賈、董,體制各殊,而均為一代之作者。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宋景文集》六十二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 |
1 | 宋宋祁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集原非一種,諸書所載,或有《永樂大典》所未收。今編為補遺二卷,軼事余聞又別為一卷附焉。祁撰《唐書》,務為艱澀,又刪除駢體,一字不登。其詩文乃博麗典雅,追唐人之格律,無所謂奇險難句者。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文恭集》五十卷,補遺一卷》 |
1 | 宋胡宿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於時文格未變,其駢體典重高華,方軌燕、許。元好問選《唐詩鼓吹》,誤收宿詩二十餘首。好問精嫻聲律,非不能鑒別體裁者,知宿詩雜置唐人中,不可辨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武溪集》二十卷》 |
1 | 宋餘靖撰。靖不以詞章名,詩文亦斐然可觀。集為其子仲荀所編。久無傳本,明成化中丘浚始自文淵閣錄出。卷目與歐陽修所撰神道碑銘合,蓋猶舊本。其奏議別為一編,不在集內,今則不可見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安陽集》五十卷》 |
1 | 宋韓琦撰。琦當宋文極盛之時,歐、曾、蘇、梅,各闢門徑,而於諸人格律之外,直抒胸臆,自成其為琦之文。嘗自謂:琦在政府,歐陽永叔在翰林,天下文章莫大乎是。是真能見文章之本矣。故是集所載,詞華不在諸人上,而足以籠罩諸人。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范文正集》二十卷,《別集》四卷,《補編》五卷》 |
1 | 宋范仲淹撰。本名《丹陽集》,即蘇軾所序。《別集》為綦煥所輯,《補編》則其裔孫能濬所輯。仲淹之文,較琦加意於修詞,亦較有儒者氣象。蓋仲淹之志,在行求無愧於心,事求有濟於世,古之儒者不過如斯。不必圖太極、衍先天,而後為能聞聖道;亦不必講封建、議井田,而後為不愧王佐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河南集》二十七卷》 |
1 | 宋尹洙撰。邵伯溫《聞見錄》,謂歐陽修早工儷偶之文,及於河南見洙,乃出韓退之之文學之。然則修以古文倡導一代,其法得之洙也。洙文簡嚴,與修之曲折抑揚,結體迥異,則各有其性之所近耳。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孫明復小集》一卷》 |
1 | 宋孫復撰。本名《睢陽子集》。凡十卷,歲久散佚。此本出自泰安趙國麟家,凡文十九篇、詩三首,附以歐陽修所撰墓志;蓋抄錄而成,非其舊也。其文不及歐、蘇、曾、王之變化,而謹嚴峭潔,原本經術,亦不失為儒者之言。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徂徠集》二十卷》 |
1 | 宋石介撰。介之學,出於孫復,而更加以迂僻。其作《怪說》以詆楊億;而作《過魏東郊》詩,深稱柳開之功。其文章宗旨,可以想見。大抵倔強勁直,一掃彫繪綺靡之態,是其所長客氣太深,名心太急,亦是其所短。其《慶歷聖德詩》,啟宋一代鉤黨之禍,尤不可訓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蔡忠惠集》三十六卷》 |
1 | 宋蔡襄撰。其集屢經校刊,多非舊第。此本與王十朋所編卷數雖合,然亦非原本也。襄本直臣以書法掩其風節,併掩其文章。今觀所作,雖未能排突歐、梅,馳驟坡、谷,在北宋諸作者間,亦不失為第二流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祠部集》三十六卷》 |
1 | 宋強至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奏牘曲折疏暢,切中事機,故韓琦章疏多使之屬稿。其詩沈鬱頓挫,氣體頗高。雖當宋文極盛之時,粵鎛燕函,不能表異;要非南渡以後,冗長纖瑣者所及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鐔津集》二十二卷》 |
1 | 宋釋契嵩撰。王士禎《居易錄》稱,其詩多秀句,其文則好與闢佛者辨,曉曉然動至數十篇,姑無論其援儒入墨,即以彼法論之,亦嗔癡之念太重,非能解脫纏縛,空種種人我相者。然其於文,則健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祖英集》二卷》 |
1 | 宋釋重顯撰。其詩多涉禪宗,與道潛、惠洪等專事吟詠者,蹊徑少別。然胸懷脫灑,韻度自高,隨意所如,天然拔俗。五言體尤往往有九僧遺響。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蘇學士集》十六卷》 |
1 | 宋蘇舜欽撰。其歌行多雄放,如其為人。近體乃斂為妥貼。歐陽修作是集序,亦極推其古文。蓋舜欽雖一蹶不複,抑鬱沒世,不能與當代作者爭雄長,而當代作者,固以為屹然勁敵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蘇魏公集》七十二卷》 |
1 | 宋蘇頌撰。其集與《宋志》卷目相合,蓋猶舊本。惟外集一卷,今佚。頌學問淹通,故發為文章,亦清麗博贍,自成一家。其生在宋代文格將變之時,故其體裁亦介於兩派之間。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 |
1 | 宋王珪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附錄軼事雜說十卷,則今所續加也。圭不出國門,坐致卿相,無壯游勝覽拓其心胸,亦無羈恨哀吟形於筆墨,故其文多臺閣之體,其詩善言富貴,當時謂之「至寶丹」。然論其詞華,則固二宋之亞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古靈集》二十五卷》 |
1 | 宋陳襄撰。其子紹夫編。以所居在侯官古靈村,因以名集。李綱為作集序,稱其詩如韋應物,其文如韓愈,論事如陸贄,雖推挹少過,然亦各具其一體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伐檀集》二卷》 |
1 | 宋黃庶撰。庶,黃庭堅之父也。集凡詩一卷、文一卷。詩近體不甚工,古體則力擬昌黎,戛戛獨造,實開江西宗派之先。文格亦殊峻潔。舊附載山谷集末,於義未安,今析之別著錄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傳家集》八十卷》 |
1 | 宋司馬光撰。光大儒名臣,不於文章論工拙。然即以文章而論,其氣象亦包括諸家,凌跨一代。蓋學問、德行、經濟,皆文章之根柢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清獻集》十卷》 |
1 | 宋趙拚撰。凡詩五卷、文五卷。其奏議多有關時政,侃侃不撓,詩則諧婉多姿。蓋爭天下之大計,自為一事;抒一時之興會,又自為一事。固不必即景詠懷,皆作理語,而後謂之君子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盱江集》三十七卷,年譜一卷,外集三卷》 |
1 | 宋李覯撰。朱子論觀文,實有得於經。其不喜《孟子》,猶歐陽修不信《系辭》,意見偶偏,儒者之所恆有。明左贊重刻此書,乃刪其疑孟之詞,並點竄其文,使改而尊孟,殊為庸妄。然今不得其原本,姑仍贊本錄之,而附訂其謬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金氏文集》二卷》 |
1 | 宋金君卿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君卿行事,無所考。觀集中所與倡和者,如韓琦、范仲淹、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皆一時勝流,則亦非孤陋寡聞者。故詩文醇雅,皆有古風。其陳災事、貢舉諸疏,尤為剴切。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公是集》五十四卷》 |
1 | 宋劉敞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敞談經好與先儒異,然淹通古義,具有心得,故其文根柢訓典,具有本原。朱子稱其作文多法古,絕相似;又稱其文自經書中來,比之蘇公,有高古之趣云。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彭城集》四十卷》 |
1 | 宋劉攽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攽與兄敞齊名,敞性醇靜,攽則才鋒敏捷,詞辨雋利,著作亦各肖其為人。然沉酣典籍,文章爾雅,則一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邕州小集》一卷》 |
1 | 宋陶弼撰。弼集本十八卷,此其一種。以皆知邕州時所作,故以為名。黃庭堅集有弼墓誌,稱平生不治細故,獨以文章自喜,尤號為能詩。此集不盡所長,略見一斑而已。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都官集》十四卷》 |
1 | 宋陳舜俞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凡文十一卷、詩三卷。舜俞少師胡瑗,長師歐陽修,而友司馬光、蘇軾,學問具有本原。以不奉行青苗法,一斥不起,氣節亦不愧儒者。其文多論時政,其詩多作於謫官後,並自抒胸臆,無依違淟涊之態。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年譜一卷,附錄二卷》 |
1 | 宋文同撰,其曾孫鰲編。拾遺、年譜、附錄,皆慶元中家誡之編。同以畫竹著名,文章遂為畫所掩。核其全集,馳驅於黃、秦、晁、張之間,如駿之靳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西溪集》十卷》 |
1 | 宋沈遘撰。遘敏於吏事,而文章亦擅勝場。其制誥溫厚典重,得王言之體;詩亦清新。《宋史》本傳,稱其嘗進《本治論》十篇,為仁宗嘉賞,今不見集中,疑尚非完本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鄖溪集》三十卷》 |
1 | 宋鄭獬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宋史》獬本傳,稱其文章,豪偉峭整,議論剴切,精練民事。又劉敞稱其文比皇甫湜。今觀集中與敞書,其古文之法,蓋自韓愈來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錢塘集》十四卷》 |
1 | 宋韋驤撰。原本十六卷,今佚前二卷。其詩不規模唐調,而頗近自然。雜文雅飭有法度,表啟氣機流利,已開南宋之先。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淨德集》三十八卷》 |
1 | 宋呂陶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陶排擊姦邪似劉安世,其深防紹述之禍似范祖禹,以不入洛、蜀之黨,故兩黨皆罕稱述之。遺集遂幾於泯滅。然越數百年,終能於蠹蝕之餘,自發其光,豈非嚴氣正性,足以不朽,故若有呵護者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馮安岳集》十二卷》 |
1 | 宋馮山撰。原本三十卷,與其子懈集合刻。今懈集全佚,山集亦佚其文十八卷,惟詩僅存。山當嘉祐之初,已盡變西崑舊調,故其詩平易條暢,純為元祐之體。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元豐類稿》五十卷》 |
1 | 宋曾鞏撰。世所稱唐、宋八家,惟鞏集最為殘缺,亦最為舛謬。續稿、外集,自南宋已佚。正集一為明成化中楊參所刻,訛漏不可勝乙,又佚其年譜;一為康熙中顧崧齡所刻,稍稍補正,然核以何焯《義門讀書記》,其未及校改者猶多。今姑以崧齡本著錄,而以何焯所點勘者,釐訂其脫誤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龍學文集》十六卷》 |
1 | 宋祖無擇撰,其曾孫行編。一名《煥斗集》,凡十卷,附《名臣賢士詩文》二卷,《家集》四卷。「家集」者,無擇叔祖岊、叔士衡、弟無頗之傳記、誥敕,及其姪德恭詩也。無擇受經於孫復,學文於穆修,所作皆峭厲勁折,與二人相近。詩題下多有附注,核其文義,皆行所加。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宛陵集》六十卷,附錄一卷》 |
1 | 宋梅堯臣撰。原本尚有外集十卷,今已散佚,而別增附錄一卷。歐陽修始變詩文之格,佐修變文格者,尹洙、蘇舜欽;佐修變詩格者,堯臣也。其詩外槁而內腴,不善學之則枯淡而無味,故蘇、黃崛起之後,傳其派者差稀。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忠肅集》二十卷》 |
1 | 宋劉摯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摯為朔黨之魁,然端勁自持,不預洛、蜀交訌之事,特以不附二黨,故當時別目為一黨耳。其平生秉正嫉邪,與劉安世相近,故安世為序其集。集中奏議,於是非邪正,辨別至嚴。雜文亦曲折明暢,不屑為依違掩抑之詞。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無為集》十五卷》 |
1 | 宋楊傑撰,趙士 編。凡賦二卷、詩五卷、文八卷。其詩率易者近白居易,奇崛者或偶似盧仝;然習與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游,大致不出元祐之體。其文邊幅少狹,然亦習與胡瑗游,故持論頗有根柢。其詩文為二氏作者,不入此集,疑亦瑗之教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王魏公集》八卷》 |
1 | 宋王安禮撰。其稱魏公,蓋郊恩所賜勳封也。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文較其兄王安石規模少隘,而亦具有典則。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范太史集》五十五卷》 |
1 | 宋范祖禹撰。世有二本:一本十八卷,為明程敏政摘抄;此本乃原帙也。祖禹平生諭奏,不下數十萬言。《宋史》謂其「開陳治道,區別邪正,平易明白,洞見底蘊」。採入本傳者十五六篇。然集中所載,大抵湛深經術,練達時務,不但本傳所採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文潞公集》四十卷》 |
1 | 宋文彥博撰。凡賦頌二卷、詩五卷、文五卷、奏議札子二十七卷。與《書錄解題》卷目合。惟補遺一卷,今佚耳。彥博不以詩名,而其詩詞意婉麗,多近晚唐,王士禎《居易錄》稱之。亦不以文名,而其文質實明暢,惟意所如,葉夢得作序尤推之。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擊壤集》二十卷》 |
1 | 宋邵雍撰。其詩源出寒山、拾得,然寒山拾得之派,不行於唐,而此集之派,蔓延於南宋。至明代陳獻章、莊昶等,以講學自名者,大抵宗之。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鄱陽集》十二卷》 |
1 | 宋彭汝礪撰。原本四十卷,今已散佚,僅存此詩集十二卷。編次錯亂,蓋後人所重輯也。其詩頗諧婉可誦,其平生耽於禪悅,故與釋子倡和者多。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曲阜集》四卷》 |
1 | 宋曾肇撰。原本散佚,此本乃其裔孫儼所搜輯。前三卷為詩文,末一卷為附錄。肇與兄布、鞏,俱有名。其立身賢於布,而文章稍不及鞏。然耳擩目染,俱有淵源,於鞏文亦為具體,惟遜其深厚耳。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周元公集》九卷》 |
1 | 宋周敦頤撰。周子本無文集,至南宋始有掇拾遺文數篇為一卷,綴以附錄六卷,稱「濂溪文集」者,《書錄解題》亦載其名。此本編入《太極圖說》《通書》,又大增其附錄,遂成九卷。其中《愛蓮說》一篇,江昱《瀟湘聽雨錄》,力攻其偽託,然去之則篇頁更寡,故仍錄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南陽集》三十卷,附錄一卷》 |
1 | 宋韓維撰。維嘗封南陽郡公,故以名集。《書錄解題》作二十卷,此本多十卷,蓋陳氏誤記。凡詩十四卷,內外制四卷,王邸記室二卷,奏議五卷,表章、雜文、碑誌各一卷,手簡、歌詞共一卷。其中「王邸記室」一目,為他集所無,蓋英宗開穎邸時,維掌箋奏所作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節孝集》三十卷,附錄一卷》 |
1 | 宋徐積撰。其附錄,則積事實也。積好為堅苦卓絕之行,不甚合中道,其文亦奇譎恣肆,不主故常。故蘇軾稱其詩文怪而放,如玉川子。然積詩文雖雅俗雜奏,有似盧仝,而立言多根据經訓,不詭於正,則非仝所及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 |
1 | 宋歐陽修撰,周必大編。修之詩文,惟《居士集》五十卷為所自定,其餘《別集》《四六集》《奏議內外制集》《從諫集》之類,皆他人掇拾所編。而諸集又有衢州、韶州、浙西、廬陵、京師、綿州、吉州、蘇州、閩中刻本,遂致去取不一,文句互異。必大參互考訂,合為此集,較諸本特為精善。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歐陽文粹》二十卷》 |
1 | 宋陳亮編。凡一百三十篇。亮本工文,故所去取頗精審。其篇章字句,亦多與集本同異,可互資參考。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樂全集》四十卷,附錄一卷》 |
1 | 宋張方平撰。方平天姿絕世,記誦淹博,又練習天下事勢,故其文疏暢明快,雖蘇氏父子亦為所懾。其終不得與蘇氏父子並騖藝林者,即事立就,惟意所如,不以文章為專門也。《宋文鑒》所載方平諸制詞,今皆不在集中,蓋方平別有《玉堂集》二十卷,今已佚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范忠宣文集》二十卷,《奏議》二卷,《遺文》一卷,附錄一卷,補編一卷》 |
1 | 宋范純仁撰。集凡詩五卷、文十二卷。其末三卷,為國史列傳及行狀奏議,所載始於治平元年為殿中侍御史,迄於元祐八年再入相,皆舊本也。《遺文》載其弟純禮、純粹之文二十八篇。《附錄》為諸賢論頌。《補遺》載純仁尺牘一首,附以制詞題跋,皆其裔孫能浚所輯。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嘉祐集》十六卷,附錄二卷》 |
1 | 宋蘇洵撰。洵集在宋凡四本,曾鞏作洵墓志稱二十卷,晁氏、陳氏著錄皆十五卷,徐氏傳是樓紹興十七年婺州槧本作十五卷附錄二卷,又有邵仁泓翻雕宋本與徐本小有異同,亦十六卷。今所傳者有兩本:一為凌濛初朱墨版本十三卷,又有蔡士英刻本十五卷。曾鞏所志與晁、陳所錄,今不可見。以所存四本相較,當以徐氏宋本為近古。今用以著錄,而以邵氏宋本互核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臨川集》一百卷》 |
1 | 宋王安石撰。安石集在宋無定本,故或稱一百卷,或稱一百三十卷,或又稱後集八十卷。今所傳者,惟此一百卷之本,亦不知何人所編。蔡絛《西清詩話》嘗論其誤收王禹偁、王珪、王安國詩,吳曾《能改齋漫錄》又摘其有所遺漏,然欲觀安石之詩文,終不能不用此本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王荊公詩註》五十卷》 |
1 | 宋李壁撰。案:壁字從土,或從玉者,誤 。所錄王安石詩,較本集多七十二首,足証本集之遺漏。其注欲仿任淵之注陳師道、黃庭堅詩。惟淵去師道、庭堅近,又傳其軼事者多,易於考明;壁去安石稍遠,稱述之者亦少,故勿能如其詳悉。至於徵引故實,則不甚遜淵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廣陵集》三十卷,拾遺一卷》 |
1 | 宋王令撰。其詩才氣奔軼,大抵出入於韓愈、盧仝、李賀、孟郊之間。雖得年不永,未及鎔煉歸醇,而奧衍縱橫,要亦異於齪齪。其文如「性說」諸篇,亦自成一家之言。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
1 | 宋蘇軾撰。軾詩文衣被天下,刻本叢雜,較歐陽修集更夥,諸家所紀,不可殫數,今亦不能悉見。大抵以《東坡七集》為最古,以《大全集》分類排纂為易於檢尋。此本即從《大全集》校刊,故用以著錄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東坡詩集註》三十二卷》 |
1 | 舊本題宋王十朋撰,蓋依託也。其分類編次,頗多舛誤,註亦不免漏略,頗為邵長蘅所詆。然長蘅補《施註蘇詩》十二卷之闕,亦未嘗不據此書為藍本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施註蘇詩》四十二卷,《東坡年譜》一卷,《王註正訛》一卷,《蘇詩續補》二卷》 |
1 | 宋施元之註。國朝邵長蘅、李必恆補,馮景續註。元之所註,在宋代即稱善本,而所傳不廣。康熙己卯,宋犖得其殘帙僅三十卷,屬長蘅等補之。長蘅併以施本夾註句下者,移聚篇末,又作《王註正訛》,及訂正王宗稷《東坡年譜》,冠於首。犖又輯得逸詩二卷,屬景續註,共合為一集刊之。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補註東坡編年詩》五十卷》 |
1 | 國朝查慎行撰。以宋犖所刻《施註蘇詩》舊本霉暗,邵長蘅等憚於校讎,多以臆改,或竟刊削以滅跡,其所補註、補遺,亦多潦草,乃重為考訂,以成是編。雖不免尚有舛錯,然較犖所刊,則精密多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欒城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應詔集》十二卷》 |
1 | 宋蘇轍撰。《欒城集》為元祐以前之作,《後集》為元佑九年至崇寧四年之作,《三集》為崇寧五年至政和元年之作,《應詔集》則策論及應試之作。四集皆轍所手定,不似東坡集編自眾手,故自宋至今,猶未改其原本。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山谷內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別集》二十卷,詞一卷,簡尺二卷,年譜三卷》 |
1 | 宋黃庭堅撰。《內集》其甥洪炎編,《外集》李彤編,《別集》及年譜其孫 編,詞及簡尺不知誰編。《內集》與任氏所註本同,《外集》《別集》則與史氏所註本大異,而外集後四卷,凡詩四百餘篇皆史註所無。庭堅之詩得此乃全,故今與注本並列焉。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山谷內集註》二十卷,《外集註》七卷,《別集註》二卷》 |
1 | 《山谷內集》注,宋任淵撰。《外集註》,宋史容撰。《別集註》,容之孫季溫補撰。庭堅詩工於用事,翦裁鎔鑄,點化無痕,註未必盡得所出。至於考訂行藏,證明時事,則所得者較多。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後山集》二十四卷》 |
1 | 宋陳師道撰。黃庭堅與師道同學杜甫,然庭堅學杜脫穎而出,師道學杜沈思而入。所謂寧拙毋巧,寧樸毋華,雖非中聲,不能不謂之高格。其古文簡嚴密慄,亦不在李翱、孫樵之下。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後山詩註》十二卷》 |
1 | 宋任淵撰。體例與所註黃庭堅詩同。而庭堅出處,多關時事,考核較易。師道聲華闃寂,寒餓孤吟,淵一一具考其本事,為尤難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宛丘集》七十六卷》 |
1 | 宋張耒撰。據周紫芝《書譙郡先生文集後》,知耒集在南宋之初已有四本:一本十卷,一本三十卷,一本七十卷,一本一百卷。此本與所記四本皆不合,疑後人以殘本重編。然較胡應麟所見十三卷之本,則賅備多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淮海集》四十卷,《後集》六卷,《長短句》三卷》 |
1 | 宋秦觀撰。敖陶孫《詩評》,謂觀詩如時女步春,終傷婉弱。呂本中《童蒙訓》,則謂其過嶺以後,詩高古嚴重,自成一家。蓋早標新穎,晚洗浮華,自古文人往往如是。其策論神鋒俊利,亦少年作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濟南集》八卷》 |
1 | 宋李廌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文才辨縱橫,去蘇軾最近,故軾亦最賞之。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參寥子集》十二卷》 |
1 | 宋釋道潛撰。道潛性褊寡合,故其詩頗少含蓄。然落落不俗,亦因於此。其集世有二本,卷帙相同,而次序少異。一題三學法嗣廣 訂,一題法嗣法穎編。考集中有與法穎倡和詩,則法穎本當不失真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寶晉英光集》八卷》 |
1 | 宋米芾撰。芾山《林集》本一百卷,散佚之後,岳珂重為編綴,僅得十之一。《書錄解題》所載《寶晉集》十四卷,疑即珂本。此本原跋稱出吳寬家,已非岳本之舊,而中有從《戲鴻堂帖》增入者,則又非吳本之舊。其以芾寶晉齋、英光堂合為集名,亦嫌杜撰。然考芾詩文者,以此集為備,別有范明泰所刻本,殊漏略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石門文字禪》三十卷》 |
1 | 宋釋惠洪撰。其論詩喜稱黃庭堅,宋人多以為依托。然其才俊異,實亦一時之秀。此集釋氏收入《大藏》中,以其天姿聰穎,偈頌諸作,於彼法亦多所悟入耳。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青山集》三十卷,《續集》七卷》 |
1 | 宋郭祥正撰。祥正附王安石,而反為所薄,人不足道。其詩則才氣坌涌,在熙寧、元祐之間,能自成一家。王士禎《居易錄》記其集寫本,僅六卷。此本首尾完具,且別得《續集》,合為一編,亦罕觀之秘笈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畫墁集》八卷》 |
1 | 宋張舜民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舜民慷慨好議論,坐是沈滯,而文集則宋代絕重之。一行於政和,鬻者填巷,雖為蔡京所禁,南渡後仍雕版印行。其詩詞每竄入東坡集中,殆由體格相近,致誤收耳。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陶山集》十四卷》 |
1 | 宋陸佃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佃本王安石客,而論新法與安石左,故不與政事,惟委以典禮,今集中郊廟諸議是也。其黜鄭尊王,雖不盡允,要為根柢於經術,故有駁論,無游詞。其詩具有唐音,尤工七言近體。故方回《瀛奎律髓》,稱其格與胡宿同。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倚松老人集》二卷》 |
1 | 宋饒節撰。節後為僧,名如璧。原集十四卷,今存者僅此。大半為僧以後所作。陸游《老學庵筆記》稱,北宋詩儈,以節為第一。今觀是集,游殆不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長興集》十九卷》 |
1 | 宋沈括撰。括以博物冠一時,不甚以文章著。然學有根柢,所作亦宏贍淹雅,具有典則。惟原本殘缺,僅有文而無詩,又史稱括在河北西路條上三十一事,集中不載,蓋亦佚脫不完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西塘集》九卷,附錄一卷》 |
1 | 宋鄭俠撰。原本二十卷,明葉向高刪為奏疏雜文八卷、詩一卷,又附以本傳謚議之類為一卷,重為刊版,原本遂亡。王士禎《居易錄》稱:「其文似石介,而無怒張叫呶之習;古詩在白居易、孟郊間。」亦据此本言之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雲巢編》十卷》 |
1 | 宋沈遼撰。原本二十卷,今存十卷,或高布刻三沈集時所並歟。遼文章豪放,無塵俗局促之狀;詩尤生峭,與江西宗派為近。王安石、王雩贈遼詩,並以陶淵明為比,蹊徑迥別,不知何以云然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景迂生集》二十卷》 |
1 | 宋晁說之撰。其孫子健編。別本或題曰《嵩山集》,實一書也。說之淹貫群書,著作繁富。此集蓋掇拾於兵燹之餘,然據其所存,尚多博奧,不止以文藝為長。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雞肋集》七十卷》 |
1 | 宋晁補之撰。其弟謙之編。古文波瀾壯闊,與蘇氏父子相馳驟。諸體詩皆風骨遒上,與張、秦並騖,亦未決後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樂圃餘稿》十卷,附錄一卷》 |
1 | 宋朱長文撰。原集一百卷,南渡後毀於兵。其從孫思求得詩一百六十三首、文二十九首,編為此本,而以志傳之類為附錄一卷。長文與徐積齊名,積文怪偉,長文則明白坦易,不務為奇崛之言,蓋各肖其為人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龍雲集》三十二卷》 |
1 | 宋劉弇撰。其文不名一格,大都氣體宏放,落落不凡,詩則才地稍弱,要亦拔俗。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雲溪居士集》三十卷》 |
1 | 宋華鎮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學以王安石為宗,且多與蔡京、章敦輩贈答,似非善類。然核諸史傳,乃無顯狀。其文則才氣豐蔚,詞條暢達,大抵斐然可觀。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演山集》六十卷》 |
1 | 宋黃裳撰。其子介編。裳歸心道教,自號曰紫玄翁,往往喜作世外語。然其詩文皆骨力蒼堅,大旨不詭於經訓。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 |
1 | 宋李之儀撰。王明清《揮麈後錄》稱之。儀尺牘最工,然他作亦神鋒俊逸,具蘇軾之一體。軾嘗題其詩後,有「每逢佳處輒參禪」句,註家謂諷其艱澀。今觀其詩,實無郊、島鉤棘之態,知為附會其說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潏水集》十六卷》 |
1 | 宋李復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文醇正而通達,如論揚雄不知道,識在北宋諸儒上;論井田兵制不可復古,識尤在南宋諸儒上。其餘奏議,亦多指陳利弊,不失為有用之言。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學易集》八卷》 |
1 | 宋劉跋撰。學易,其堂名也。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文簡勁有法度,其詩多作黃、陳體。而呂本中《江西宗派圖》中,不列其名,殆以其父劉摯與蜀黨門戶不同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道鄉集》四十卷》 |
1 | 宋鄒浩撰。其子柄、栩同編。原本三十卷,此多十卷,蓋後人所分也。其古詩似白居易,律詩似劉夢得,惟學出伊洛而喜談禪悅,又兼取王氏新說,持論不能盡醇。要其大節,不愧師門,不必爭得失於語錄中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游廌山集》四卷》 |
1 | 宋游酢撰。文僅七首,詩僅十三首,其餘則雜取其經解語錄,裒合成編。蓋後人掇拾而成,實非古本。姑以其宋儒緒論,錄備一家爾。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西臺集》二十卷》 |
1 | 宋畢仲游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蘇軾集中有舉仲游自代狀,稱其學貫經史,才通世務,文章精麗,議論有餘。今觀是集,信非溢美。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樂靜集》三十卷》 |
1 | 宋李昭玘撰。昭玘以黨籍廢棄,清淨無營,其人品最高,其文皆光明灑落,無掩抑不吐之態,亦無憤鬱不平之氣,尤不可及。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北湖集》五卷》 |
1 | 宋吳則禮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其詩格力峭拔,務脫陳因,雜文亦謹嚴有法。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溪堂集》十卷》 |
1 | 宋謝逸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江西宗派圖》二十五人,逸兄弟並與其數。呂本中稱其才力富贍,劉克莊《詩話》則謂其輕快而欠工致,不以本中之言為然。今觀其集,雖稍傷寒瘦,而時露清新。上方黃、陳則不足;下比江湖詩派,則渢渢雅音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竹友集》十卷》 |
1 | 宋謝薖撰。世所傳本僅四卷,此本為明謝肇淛自文淵閣抄出,乃完帙也。凡詩七卷、文三卷,王士禎《居易錄》稱其詩「清逸可喜,然於涪翁沈雄豪健之氣,去之尚遠」。於所長所短,均為定評。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日涉園集》十卷》 |
1 | 宋李彭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劉克莊《詩話》稱,彭博覽強記,獨惜其詩拘攣少變化,今觀是集,克莊之論為允。然邊幅雖狹,而頗有鍛煉磨淬之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灌園集》二十卷》 |
1 | 宋呂南公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南公在熙寧中恥為新學,竟高蹈不出其論文宗旨具見與江秘校書中,自命未免太高。然觀其所作,戛然自異,亦可謂不汩於流俗者矣。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慶湖遺老集》九卷》 |
1 | 宋賀鑄撰。其子檁編。原本前集九卷,皆元佑己卯以前作;後集十一卷,皆己卯後作。今惟存其前集。鑄以小詞得名,陸游《老學庵筆記》,則謂其詩文皆高,不獨工長短句。今其文已不可考,其詩則工致修潔,時有逸氣,不愧游之所稱。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摛文堂集》十五卷,附錄一卷》 |
1 | 宋慕容彥逢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紹聖初,始立詞科,彥逢首中其選。官侍從十有五年,一時典冊多出其手。乃麗詞不乏,讜論殊稀;《宋文鑒》一字不登,殆非無意。然彥逢沒於政和七年,未嘗亂政;其文章溫雅,亦尚有前輩典型。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襄陵集》十二卷》 |
1 | 宋許翰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翰雖與蔡絛游,而持論乃不附蔡京。南渡以後,又能排擊黃潛善,尚不失為正人。亦頗究心經術,故文章頗有根柢。惟請以揚雄配享孔子一書,為大紕謬耳。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東堂集》十卷》 |
1 | 宋毛滂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滂反複於蔡卞、曾布之間,人殊詭薄。其詩文則才氣俊邁,與李廌足以對壘。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浮沚集》八卷》 |
1 | 宋周行己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行己受業於程子,為永嘉學派之宗。其文章明白淳實,亦具有儒者氣象。蓋行己雖講學之家,與曾鞏、黃庭堅、晁說之、秦觀、李之儀多相倡和,尤傾挹於蘇軾,故能不以語錄為文云。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劉給事集》五卷》 |
1 | 宋劉安上撰。其詩醞釀未深,而格意在中晚唐間,頗具風致。其文亦修潔自好,無粗獷之習。不但排擊蔡京,以風節著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劉左史集》四卷》 |
1 | 宋劉安節撰。其文多明白質實。經義十七篇,皆當時程試之作,即八比之權輿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竹隱畸士集》二十卷》 |
1 | 宋趙鼎臣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鼎臣與王安石、蘇軾相唱和,故詩文皆具有門徑。其詩屬對工巧,多若天成,記問賅博,驅遣如意之故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唐子西集》二十四卷》 |
1 | 宋唐庚撰。原本二十二卷,汪亮採重刊,以《三國雜事》二卷附入,故為二十四卷也。庚與蘇軾同里,而頗不滿於蘇軾。然其詩文實毅然有以自立,其不肯步趨鄉先輩,亦有所恃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洪龜父集》二卷》 |
1 | 宋洪朋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原集詩僅一百首,今乃得一百七十八首,疑所據非黃君著本也。朋為黃庭堅之甥,雖不幸早夭,而授受有源,實能酷似其舅。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跨鰲集》三十卷》 |
1 | 宋李新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新早從蘇軾,晚頌蔡京,其反複更甚於毛滂。其雜文以儷體入散體,亦頗不入格。其詩多氣宇開朗,無南渡後啁哳之音。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忠愍集》三卷》 |
1 | 宋李若水撰。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詩文皆所造不深,然光明俊偉之氣,自不可掩。忠臣孝子之文,固不與詞人爭字句之工也。 |
《集部三·別集類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忠肅集》三卷》 |
1 | 宋傅察撰。其孫伯壽編。察奉使不屈,舍生取義,為北宋完人。其詩學韓愈而未成,其文亦多應俗之作。蓋兵燹後,掇拾殘剩,皆不足傳。以察之人,傳其集耳。 |
2 | 右別集類北宋建隆至靖康。一百二十二部,三千三百八十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