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鄭氏關系文書

《鄭氏關系文書》[View] [Edit] [History]

1 石井本宗族譜
2 海外異傳
3 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
4 欽命總督閩浙水陸官兵督理恢剿軍務、賜坐蟒玉帶、便宜行事、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保兼太子太傅建平侯鄭,欽命少傅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忠振侯洪,欽命提督水陸軍務、少師兼太子太保永安侯黃,為仰承德意,傾心歸命,披瀝真誠,恭祈疏請事。
5 竊惟聖帝以修德為威,故干羽舞而聲教遠格;明王以止戈為武,故牛馬放而諸侯咸賓。粵稽歷代開創之世,四海一家。不服則申征討;既服,則存大體。至於遐陬荒島,入貢方物、出奉正朔,取其混一區宇而已。自大清受命以來,本爵等僻處海濱,未沾新王之化,但知舊主之誼。雖阻教有日,足見人心之未泯;乃閱〔□〕多年,方識天命之有歸。然必在上示以優容,而下始得獻其誠悃。昔竇融歸漢,授以故地;錢俶歸宋,遣之還國。此皆雄才大略之主,器量卓越、規模宏遠;是以歸誠者鞠躬圖報而終不替臣職耳。茲貴藩從生靈起見,有息兵安民之議;爵等目擊遷移流離,能無憫念?又宣布朝廷恩意,大開方便;爵等由是感激,奮焉改圖。
6 夫綏來柔遠,尚力不若尚德;而順從悅服,革面何如革心!但馭眾之法,貴於善後;告君之言,在乎不欺。我沿海上下數千里弄兵日久,雄心長技,人人思逞。政如狂濤巨湍,一旦欲使之安瀾順流,必因其自然之勢而利導之。爵等欲為清朝擔此一事,自當委曲籌度;庶可以遵王制,亦可以輯群心。蓋濱海之人賦質粗鹵,不喜文物都會,大抵以舟楫為家;使之戮力沿海,各遂其性、各盡其長,足為一面藩籬。若強以不相習之事與不相習之地,必致驚駭。於以定海上之眾志,不得不計及此也。向以人眾地窄,安插維艱;今得台灣外國隩區沃衍,既可分撥安頓,則沿海地方兵馬、糧餉,總聽朝廷處分調遣。若畀地方廣,則安插多;安插多,則效力眾;效力眾,則綏寧遠。隨所派撥,以為布置;其餘安插有不逮者,耕漁、商販散處外島,咸當使其得所,廣謀生之路、絕走險之心。於以盡海上之事變,不得不計及此也。功名爵祿固朝廷所不靳,然行藏異宜,各行其志。凡此間文武官員、大小將領,有意王事者,遵依清朝典制,盡瘁勞力;若休閒流寓之人,或回籍、或隱遯,自應聽從其便。於以盡海上之人情,不得不計及此也。
7 若夫戶口、正供既隸版籍,數島百姓,自當遵制剃發。如爵等年力衰邁,無意功名,不敢妄覬高爵,謬膺巨任。第爵等既許以報國安民,凡地方兵馬諸項事宜,俱當料理妥當,恭候朝命。事妥之日,爵等葛巾歸隱,休養餘生;古者堯、舜在上,下有巢、許,而今東海之濱有皤皤二、三叟,亦聖世優養遺老之道。至於先藩世子,當哀毀之際,現往台灣自創一世界,兩無拘礙;此蓋籌之已審,爵等不能固違其志,所無庸擬議者也。但使朝廷推心置腹、處置得宜,如嬰兒之投慈母,安有不真、安有不誠者乎?從此海不揚波,朝廷無南顧之憂、生民享升平之福;貴藩功在社稷、澤及瀚海,豈不偉歟?
8 爵等滿腔血誠,前使命往來,反複詳盡,已蒙鑒照;第未敢唐突冒瀆天聽。茲略攄大概,煩貴藩代為疏題旨下,悉依前議而行。所有文武官員、兵馬船隻,未及詳細備造;謹開陳總數先繳。除現在管事印信未繳外,先繳敕三道、現在伯爵銀印二顆、原封公爵銀印一顆、原封侯爵銀印一顆、原封伯爵銀印二顆、原取州縣銅印一十五顆,仍端差挂印都督楊來嘉赴關待命,以彰歸命之誠。
9 為此,具咨詳請。須至咨者。
10 計開:文武官員兵民船隻冊一本。
11 右咨呈靖南王總督福建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李率泰
12 永歷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移咨,鄭泰、洪旭、黃廷。
13 欽命太保建平侯鄭造報官員兵民船只總冊
14 欽命總督水陸官兵兼理糧餉太保兼太子太傅建平侯鄭,今將勛爵、督鎮將領、文武官員、水陸官兵、戰艦民丁,造送察照。計開:
15 現任侯爵:忠振侯、永安侯、振威侯。
16 現任伯爵:忠靖伯、慶都伯、忠奮伯、鎮南伯、英衛伯、武毅伯、平湖伯、崇安伯、靖遠伯、寧洋伯、恢閩伯、惠安伯。
17 勛爵管統陳五軍一位、協理五軍挂印都督一員。
18 勛爵管戎政軍務一位、協理戎政挂印都督一員。
19 吏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20 戶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21 禮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22 兵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23 刑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24 工官:正堂一員、左侍郎一員、右侍郎一員、郎中四員、主事八員雜職不造
25 寺卿四員、長史一員、正審理一員、副審理一員、察言司一員、承宣司一員、紀善一員、典寶一員、典服一員、典膳一員、正儀衛司一員、副儀衛司一員、監軍道六員、監紀推官四十員、賞勛司一員、總監督挂印四員、總監營左都督四員、監督都督同知二十四員、監營都督僉事四十八員、總理提塘都督同知二員。
26 勛爵管左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27 勛爵管右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28 勛爵管中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29 勛爵管前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30 勛爵管後軍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31 勛爵管左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32 勛爵管右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33 勛爵管中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34 勛爵管前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督都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35 勛爵管後提督事一位、左協理領兵挂印一員、右協理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鎮將都督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二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36 總督水軍勛爵一位、正領兵挂印一員、副領兵挂印一員、正堂營大廳都督一員、副大廳都督一員、正旗鼓中軍都督一員、副旗鼓中軍副總兵一員、參軍主事二員、贊畫主事四員、統領挂印五員、正副領兵都督僉事十員、正副坐營都督僉事十員正副旗鼓副總兵十員、正副領兵副參游二十員、坐游旗鼓參游二十員、副將副總兵七十五員每員轄兵五百名,計轄官兵三萬七千五百名小將不造
37 總上勛爵及文武官員,計二千一百五十六員小將、雜職在外未造;水陸官兵,計四十一萬二千五百名;大小戰艦,約計五千餘號;海上軍民籍及流寓人口,計三百餘萬。
38 永歷十六年八月□□日。
39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
40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加一級臣賁岱等謹題:為海賊投誠事。
41 臣等抵閩,值靖南王、督臣赴漳撫賊。臣等即於八月初六日至漳州;次日,賊差偽游擊前來。臣等與靖藩、督臣會商,將皇上愛恤投誠官員人等之意並遣臣等情由,述在靖藩、督臣書內;仍曉諭偽游擊姚萬。靖藩、督臣差官三員同偽游擊姚萬去後,於本月二十五日偽侯鄭泰、洪旭、黃廷差偽都督楊來嘉、游擊姚萬繳偽敕三道、公侯伯印共六顆、原失州縣印共十五顆、勛爵文武官員二千一百五十餘員、偽官〔兵〕共四十一萬二千五百名、人口三百餘萬、船只五千餘號開造總數冊籍,率各島輸誠,繳送靖藩、督臣軍前。除海賊盡行投誠緣由,靖藩、督臣疏內會同臣等具題外,但臣等敕內無「招撫」字(樣,故臣等將會同靖藩、督臣開示皇上愛恤投誠官員人等之意以諭海賊緣由,謹具本題知。
42 康熙元年九月初八日,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加一級臣賁岱、兵部郎中臣金世德。
43 偽冊底
44 謹將壬寅年五月初八日鄭成功歿後,鄭錦現管偽文官、偽鎮及偽文武官員冊底抄呈。計開:
45 偽六官姓名開列:
46 一、偽吏官潘庚鍾(系故明舉人。己亥年江南□被我兵殺死。以後不設
47 一、偽戶官鄭泰富有五百萬。壬寅年正月,為海逆鄭成功拘拿,招賊兵五千人自衛。癸卯年六月初六日,被鄭錦誘騙廈門羈禁;初十日,自縊死。而鄭錦駕船抄家,鄭鳴駿等始逃生投設
48 一、偽禮官陳寶鑰系偽隆武舉人。投誠以後不設
49 一、偽兵官兼偽吏官事洪旭
50 一、偽刑官程應璠革去。以後不設
51 一、偽工官兼署偽禮官事馮澄世系偽隆武舉人。甲辰年三月初八日,率男偽侍衛鎮馮錫範由銅山駕船投誠,至浯嶼,為其僕王正殺死;將大小船只及家眷駕去廣東,投蘇利。男馮錫範複逃台灣
52 偽參軍姓名開列:
53 一、偽參軍鄭築英系偽隆武舉人。癸卯年投誠,改名鄭士英;誑稱偽大理寺卿
54 一、偽參軍加一級黃開泰系偽隆武舉人。癸卯年投誠,誑稱偽禮部尚書
55 一、偽參軍紀許國系故明舉人
56 一、偽參軍李茂春系偽隆武舉人
57 一、偽參軍李從換系偽隆武舉人
58 一、偽參軍林其昌系故明舉人。投誠
59 一、偽掌稿參軍蔡鳴雷系故明生員。掌稿漏弊,壬辰年被鄭成功責八十棍,革出。甲午年,央偽戶官鄭泰複入掌稿。癸卯年投誠,誑稱偽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60 一、偽參軍蘇□量系故明生員。癸卯年投誠,誑稱偽侍讀學士
61 一、偽參軍陳永華系故明生員。鄭錦心腹
62 偽廈門、金門偽地方官姓名開列:
63 一、廈門偽地方官洪有鼎
64 一、金門偽地方官李贊元系偽隆武舉人。癸卯年投誠,誑稱偽刑部尚書
65 偽鎮姓名開列:
66 一、偽水師提督永安伯黃廷投誠
67 一、偽監督水師忠靖伯陳輝投誠
68 一、偽督理五軍戎務兼管前軍事總兵官左都督周全斌投誠
69 一、偽統領親軍勇衛挂征剿將軍印總兵官左都督黃安在台灣
70 一、偽親軍武衛左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何義投誠
71 一、偽親軍武衛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楊富投誠
72 一、偽親軍侍衛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馮錫範在台灣
73 一、偽親軍虎衛左鎮總兵官都督同知蕭泗搶掠詔安,為援剿總鎮王進功陳殺,全軍俱覆沒
74 一、偽親軍虎衛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張盛搶掠詔安,為援剿總鎮王進功陳殺,全軍俱覆沒
75 一、偽親軍驍騎左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姚國泰在台灣
76 一、偽親軍驍騎右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劉國軒在台灣
77 一、偽親軍神機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楊祥在台灣
78 一、偽親軍神威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黃嶼在台灣
79 一、偽先鋒左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黃應在台灣
80 一、偽統領署先鋒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陳澤在台灣
81 一、偽統領署前鋒左鎮總兵官都督同知陳廣在台灣
82 一、偽前鋒右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陳瑞在台灣
83 一、偽統領中衝鋒鎮總兵官都督同知蕭拱辰在台灣。謀約獻台灣、殺鄭錦投誠,因蔡政逃回漏洩,被鄭錦凌遲、抄家。拱辰弟蕭福証逃歸
84 一、偽左衝鋒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蔡旻在台灣
85 一、偽右衝鋒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李昴在台灣
86 一、偽前衝鋒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翁升在台灣
87 一、偽後衝鋒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洪羽在台灣
88 一、偽統領中權署總兵官都督同知顏望忠在台灣
89 一、偽統領宣毅左鎮總兵官都督同知杜輝廣東投誠
90 一、偽宣毅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湯貴投誠
91 一、偽宣毅後鎮署總兵官都督同知杜斌在台灣
92 一、偽援剿左鎮總兵官都督同知康熊投誠
93 一、偽援剿右鎮總兵官都督同知林順投誠
94 一、偽署援剿後鎮署總兵官都督僉事裴德在台灣
95 一、偽親隨鎮總兵官都督僉事許貞投誠
96 一、偽署殿兵鎮署總兵官都督僉事萬宏在台灣
97 一、偽署游兵鎮署總兵官都督僉事張華在台灣
98 一、偽正兵鎮總兵官都督僉事陳升投誠
99 一、偽英兵鎮總兵官都督僉事林明投誠
100 一、偽奇兵鎮總兵官都督僉事顏進即顏立勛。投誠
101 一、偽信武鎮署總兵官都督僉事何正投誠
102 一、偽護衛鎮總兵官都督僉事魏騰
103 一、偽統領水師署總兵官都督僉事林鳳在台灣
104 一、偽監督水師洪磊即洪旭男。〔與〕鄭耀基協同鎮守彭湖
105 偽賞功司及偽督造軍器衣甲火攻官姓名開列:
106 一、偽賞功司張恢投誠
107 一、偽督造軍器張正投誠
108 一、偽〔督〕造衣甲陳啟投誠
109 一、偽督造火炮練榮
110 一、偽督造火藥火箭馮福投誠
111 偽文閒員姓名開列:
112 一、故明進士按察使王忠孝剃發回籍
113 一、故明進士巡撫唐顯悅投誠剃發,回籍為僧
114 一、故明進士副使蔡國光投誠
115 一、故明進士巡撫盧若騰剃發回籍
116 一、故明進士偽隆武都察院沈佺期剃發回籍
117 一、故明進士戶科都給事中辜朝薦
118 一、故明進士華亭縣知縣許吉燝廣東投誠
119 一、楊期演系故明舉人。偽隆武兵部車駕司主事
120 一、鄭擎柱系故明舉人。偽隆武兵部武庫司主事。原系廈門偽地方官。投誠
121 一、徐孚遠系故明舉人。偽隆武兵部職方司郎中
122 一、諸葛倬系故明貢生。偽隆武兵部車駕司主事。投誠歸農
123 一、張漢系故明舉人。偽隆武戶部主事
124 一、張灝系故明舉人。偽隆武禮部主事
125 一、張光啟原系偽兵官挂印,往日本失事,革職。癸卯年投誠,誑稱偽兵部尚書
126 一、鄧會系偽隆武中書舍人。原系廈門偽地方官。癸卯年投誠,誑稱偽監軍副使加偽太僕寺卿
127 一、鄧愈原系偽承宣官。癸卯年投誠,誑稱偽郎中
128 一、蔡政原系廈門偽地方官。投誠,複逃台灣
129 一、周愫系偽隆武中書舍人。原系廈門地方官
130 偽武閒員姓名開列:
131 一、偽慶都伯王秀奇投誠
132 一、偽武毅伯施福投誠
133 一、偽忠定伯林習山
134 一、偽左都督余寬投誠
135 一、偽都督同知黃興投誠
136 一、偽都督僉事黃昌投誠
137 一、偽都督僉事沈明投誠
138 一、偽都督僉事沈捷投誠
139 一、偽都督僉事顏伯投誠
140 一、偽都督僉事楊政
141 一、偽都督僉事李長投誠
142 台灣壬寅年正月海□鄭成功新設一府二縣偽府官縣官姓名開列:
143 一、偽府名承天府偽府官顧礽
144 一、偽縣一名天興縣偽縣官柯平、一名萬年縣偽縣官葉亨
145 一、偽轉運〔□〕翁天佑
146 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
147 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儒學投誠生員臣黃元龍謹奏:為君恩未報,再密陳清假賊以降真賊,以重名器事。
148 朝廷設官分職,至慎至重。若開恩撫綏、授職鼓勵,原以解散真正賊官;非欲招徠假偽賊官,而輕褻名器也。今投誠偽鎮,庶幾近之;而投誠文偽官,百無一真。中有一、二,不過七品偽參軍品銜耳。鄭成功叛亂海島,不敢僭偽號,並無設偽內閣尚書、侍郎、大小九卿、科道、布按二司及府縣等官,只設偽六官、偽地方官,管理糧餉、賊兵而已。「部」之一字尚不敢添設,此原入海漳州府知府投歸房星曄所知之詳者。夫偽六官,即今之主事;偽地方官,即今之州縣官也。臣姐夫馮澄世系偽工官兼偽禮官,偽鎮應向彼領軍器、偽文官應向彼鑄偽印;臣時在海,頗悉其詳。投歸抄帶有偽鎮、偽文官及偽文武閒員冊底,謹抄呈御覽,而真假立判矣。臣見康熙二年六月各偽官投誠,已授方面府佐徑報知。後至者有札無印,例不議敘;結黨紛紛鐫偽印、假偽牌,上欺朝廷,下誑藩、院二部。妄報偽侍郎、偽卿、偽部屬插冊投誠,盡屬市井優隸之徒;甚至有在晉江縣考童生、有素不曾入海、有偽游擊而冒頂通判者,種種難以枚舉。謹就其假冒之中,臣知之最真、最確開列於後,以備睿裁。所可異者,在京候補方面府佐,不思愛鼎遷善,而賊習尚仍舊、終日博奕、飲酒、淫戲、游玩,每人有借債四、五千兩者,有借債二、三千兩者。一經蒞任,便有錢榖刑名之寄,動制許多官吏,必揚揚志得;更任意恣欲,貪婪罔忌。雖欲不侵欺國課、克剝民脂,豈可得哉!是不得不清假賊以重名器也。
149 查鄭錦在銅山時,見其偽鎮及偽參軍陸續投誠將盡,不免疑懼;謀於陳永華、洪旭等,甚有向化之志。而陳永華、洪旭再三徘徊:懷訝所來投誠之人,皆屬其商賈僕隸,幸得高官厚祿;回思來歸,慚羞比肩。萬一出諸人之下,被其哂笑凌侮,則如之何!是以躊躇不決,相率逃遁台灣。今誠得皇上大奮乾綱,清假賊、重名器,宣布綸音,嘉與維新,懸厚爵以重賞,賊眾必革面革心,以為朝廷明照萬里;假賊既清,真賊便重,自無不感激皇仁,輕千里而來歸矣。誠恐台灣汪洋渡筏,難得其便;當令水師提鎮並揮其諳曉海道者進兵彭湖,聲言剿討。彼見彭湖為我所據,必不能旦夕安矣;將見四顧徬徨,不知所措,勢必遣偽鎮駕船防守各港口。然後遣人偵探間諜,多方招諭;我伺其隙而誘勸,彼亦得乘其便而投順也。偽鎮大伙既來,零星豈有不戀鄉土而甘處於不毛之地耶?窮島孤懸,勢同阱獸;鄭錦若不投首於斧鉞,亦當面縛而乞降矣。臣所謂清假賊以降真賊者,此也。計開:
150 一、泉州府趙仕甲,乳名賜舍。康熙四年,現在晉江縣考童生,縣取列第三名,冊証通縣周知。今則起文來京赴部,冒頂仕魁通判,懼罪即回籍。
151 一、漳州府童生趙晟,年只二十一歲,系己丑科進士,戴機女婿。素不曾出城外,亦不曾入海。康熙四年,起文投供,冒頂通判;被游擊張複持狀出首,陳體相留回處証。康熙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現補松江府水利通判。
152 一、投誠陳昌國,部覆通判用,撫後複逃。今偽游擊陳奇己經藩院剃發,明白有札無印,例不議敘;外陳夢松証,徑起文冒頂通判陳昌國名字。康熙六年五月二十五日,現補歸德府通判。
153 一、傅坤觀,康熙四年,現冒頂惠安縣武學生員,被惠安縣人責冒籍,慕恩伯鄭纘緒差騎護歸。泉州府証,今康熙六年,起文赴部冒頂縣丞盧義名字。五月二十五日,補鎮江府丹陽縣丞,候補參政鄭纘祖斥非証。
154 一、許紹芳,乳名揚觀。系鄭逆奸商,專來蘇、杭發賣洋貨,仍販買絲紬接運下海。鄭鳴駿代許紹芳妄報偽郎中,部覆通判用。後被人出首:許紹芳不曾在海;總督李率泰不肯給文赴部,立令鄭鳴駿詳文報故案証。
155 一、泉州府城偽隆武舉人林斌吉,因屋借住鄭鳴駿,改名林之煜,囑代報偽部屬,部覆通判用。起文赴部,總督駁查,懼罪,注廢疾案証。
156 一、蔡協吉,系蔡鳴雷男,乃浯州彭林社開當鋪的。誑報偽禮部左侍郎,部覆僉事用;現補九江道。
157 一、蔡源,系蔡鳴雷次男,乃上北、下南糴米經紀的。誑報偽通政使,部覆同知用;今補西安府同知。
158 一、蔡萃吉,系鳴雷胞侄,乃浯州開錢鋪的。誑報偽監軍副使,部覆州同用;今補絳州州同。
159 一、池鳳翼,系蔡協吉妻舅,乃廈門經紀人。誑報偽監軍,部覆通判用;今補韶州府通判。
160 一、林文煒,系鄭成功書辦,責革回籍多年。康熙三年周全斌投誠,直去漳浦懇求代報偽部屬,部覆通判用;今補岳州府通判。
161 一、陳彭,系鄭成功書辦,責革多年。誑報偽侍郎,部覆僉事用。
162 一、顏克璟,系偽五商顏端男。癸巳年回泉州府,買舉人李日焜厝住兩年,再入海。誑報偽太僕卿,部覆同知用;今補嚴州府同知。同來投誠歐添觀首揭証。
163 一、投誠林枝香,部覆通判用;撫後複逃。今池鼐徑起文來京赴部,冒頂林枝香通判;懼罪即回籍。
164 一、黃元驥,泉州府童生。因娶鄭泰女,誑報偽太常卿;部覆參議用。
165 一、顏文瓚,系安平鎮閒人。誑報偽部屬,部覆通判用;今補襄陽府通判。
166 一、蘇寶,乃漳浦縣書役,系陳輝外甥。誑報偽監軍參政,部覆參議用。
167 一、傅為霖,系偽五商傅參宇男。誑報偽部屬,今補松江府督糧通判。
168 一、陳繼芳,系泉州府童生。因娶鄭泰女,誑報偽光祿卿;部覆提舉用。
169 一、諸葛鼎,系泉州府童生。隨其父諸葛倬入海,舌耕糊口。誑報偽光祿卿,部覆同知用;今補肇慶府同知。
170 一、鄭騶,系廈門醫生鄭三觀男,開鋪賣藥生理。誑報偽監軍副使,部覆通判用。
171 此數十偽員之大小,自命自假、或買或賣,弁髦國法至此極矣。其餘及浙江、廣東投誠偽文官,可以類推也。今臣此番罔識忌諱,獲戾多人;即日回籍,必遭含沙影害身家。伏祈垂憐小臣一片孤忠,乞敕地方護歸鄉邦,或剿、或撫,臣當不避湯火。是有生之日,即報效之秋也。冒死條奏,貼黃難盡;伏乞鑒宥施行。為此具本,謹具奏聞自「為」字起至「本」字止計一千八百九十二字,紙五張
172 右謹奏聞。康熙六年八月□□日,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儒學投誠生員臣黃元龍。
173 石井本宗族譜
174 石井本宗族譜序
175 石井本宗族譜序
176 石井祠堂聯文
177 石井名賢序
178 本宗族譜序
179 族譜名行序
180 世系圖譜〔序〕
181 石井謁祖序
182 序贈
183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184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185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獅石鄉鄭氏圖譜
186 鄭氏關系文書暨石井本宗族譜校勘記
187 石井本宗族譜序
188 聞之浴河於源、循膚至發,蓋言本也。人不從本起見,雖做好事,猶為名使。夫好事,有勝於忠孝者乎?忠孝之理,本之性植。親生之、君成之、祖宗培養之,千百年炯現光氣於宇宙之間銷歇不得,本在故也。人未有生而忘成之所自,則未有生而忘生之所自者也。芝龍不肖,浪跡江湖時,發猶被面。屬海波不靖、萑苻為梗;慷慨揮戈,次就芟夷。爾時沐雨餐風冒矢石,躬之不閱,遑恤後人。偏於萬中之一生,上報朝廷、下延宗祧。公餘之暇,托處聚廬。非邀天地、祖宗之靈,曷其有今日乎!
189 一日,鳩我叔兄弟侄謀之曰:『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或於三山、於莆、于漳、于潮,是不一處;獨我五郎公隱石與二、三懿親若許、若伍者,蔦〔蘿〕相附、意味投合,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則隱石公之所自來也。祠宇墜於寒煙、譜系毀於兵燹,一本菀枯,幾聽於不可問,不亦一大缺陷事耶?抑蟄蟄振振之謂何?夫不忘其親與不忘吾親之親,於歷數十世後見,為一父之子;因追數十世前見,為眾子之父。鄉先輩仁人之言,誦之猶馨齒頰。豈以芝龍武人也,而不嫻於文事?至性之所激射,親與君,本固一也。昔漢鄧禹之教子也,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藝〔修〕整閨門為世法。而華歆之遇子弟絕峻,閒室之內有若朝典;陳元方則恣柔愛之道。二姓之寬嚴互殊,而雍熙之軌不失,何也?本所維系,固有不期然而然者也。
190 今虔辦一炷香,上告列祖、下勖我子姓:自今伊始,有力學顯親、國爾忘家以光吾宗者乎?有廉未倡義、孝弟力田於鄉里稱善人者乎?准附諸廟。不然者,匪類招搖、莩葭與濫,祖宗且以罪人視之也;雖位貴顯,莫於吾廟溷焉。蓋廟以萃渙,其假之也純是一本真精神。而「易」之「同人」亦云:類族辨物。惟類之、辨之,乃所以致同也。同可萃,而祖宗子孫之相維於不解也;豈其微哉!
191 今核其名、稱其行次,昭穆雁行與塋域生卒,臚然俱在也。芝龍故不譜,其所以系之者何如!特以一本之義,動我世世子孫忠孝思者也。使讀而興焉,其於不肖尚有榮施。
192 崇禎歲次庚辰年,十一月朔日,十一世孫芝龍撰。道光癸巳年十一月既望,後十六〔世〕孫鵬程抄。
193 石井本宗族譜序
194 宗有族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記事,所簪筆者,君臣上下著其事、尊其義焉耳。譜以聯情,所臚列者,上歷高曾、下逮孫玄,書諱、書字並書行次;匪獨以志不忘,亦曰用是親親可相及也。故不可有一紊,亦不可有一漏;紊一則棼,漏一則無以存愛。總之,因代派有別,從宗比合,非懷誠肫懇莫能譜也。雖然,世遠年湮,數百載或淪於無征而莫考。作譜之法,登必信、疑則闕,即聖人起而為焉所不易也。孔子云:吾說夏、殷,如文獻不足何?故嘗自命曰:丘,殷人也;穆然有水木本源思矣。孝子翼孫之於世序,所及事者三、所行服者五、所居游父老,能稽其本始以相告知至十世,亦一快矣。十世前莫有稽徵,則何據乎?夫原其初,猶是一人之身也;累層折而數百傳,宕移轉徙,無怪乎其道相逢,轂接、肩摩,掉臂而莫為識也。又況舍桑梓之必恭敬止者,宅郊甸而遙、游燕粵而遙、仕見潛隱而遙,人隔代、居隔地,有大行嘉禮欲反告於宗後末繇也,謂之何哉?嗚呼!惟莫可知則已,欲知之而無可據則已;倘有可知、有可據,則前此皆一人也。往伊何人,後複何人?未免有情,能勿心動?今夫草木無知矣,手動一柯,連柯並搖;本同故耳。人也,而遠乎情忍乎哉?萬一萁豆拊心,疋布、斗粟刺懷,薄劣成風、耰鋤辭色是見一列子姓中,族有道長者呼而訓誡之,遂恧然如不終日,而樂以敦睦相勉也;收宗合族,慈愛殷至。譜可不作乎、可不實乎?
195 吾鄭著漢、唐表表,茲弗具述;述其光啟間,十姓從王緣光州固始入閩,於是有鄭焉。如祭酒閎中公,德行煌煌宋冊。嗣而分派,有居莆、居武榮。旋就武榮遷於楊子山下居者,吾祖五郎公隱石也。綿綿瓜瓞,蕃滋衍沃,氏絲於蟻矣。雖有安土,禁勿四方,弗能得也。幸脈系可尋、支派蟬聯;雖陬澨分處,猶識科條枝葉。報本反始,爰譜焉是賴。則譜之作,於今亦孔亟矣。疏綴而親、分還以合,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繇生也。
196 都護弟素所留心於忠孝,知國有史錄、宗有譜牒;念本宗舊譜遭兵燹焚,肫肫然亟命修輯,克盡展親矣。鸞黌宮樗材,無能文以潤命;然讀記曰: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於祖;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於禰。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矧身荷國恩,而能顯揚先祖,崇孝也;身比焉,順也;明示後世,教也;資孝事君則忠。寧特宗法有光乎哉?且預為吾宗篤其慶矣。
197 謹序,而弁諸首。崇禎歲次庚辰九月望日,十一世孫芝鸞謹拜序。
198 石井祠堂聯文
199 尺土守孤忠,誰雲海外要荒,不登史冊。
200 三圭綿世澤,即此天朝寵錫,永固河山。
201 昭祖德、紹書香,壯志巍科無遲速。
202 振家聲、開文運,成名子孝看後先。祖德流芳,遠萃一念之誠,音容可仰。孫支挺秀,長敦五倫以教,宗黨皆春。廟貌端嚴,萬頃朝宗追祖德。孝思綿遠,一陽來複見天心。廟宇枕鰲山,席地脈千重秀氣。明堂瞻馬島,壯江潮萬壑巨觀。有一點欺,何堪對祖?無十分敬,漫許登堂!瀚海東回,源遠流長,直溯葩經世德。楊山西峙,靈鍾秀毓,克振石井宗風。
203 三圭深雨露。
204 五馬壯河山。
205 鄭漢軍降乩作七言詩一絕
206 桑梓拋遺不幾年,江山認是舊風煙;歸來恰似令威子,惹得詩人萬古傳。
207 井江祖傳春冬二祀儀注
208 東班贊禮
209 序立主祭孫詣盥洗所就位上香三上香再酹酒獻毛血㷈脂膏拜拜拜拜行初獻禮跪進筷進饌進湯俯伏詣香案前跪、子孫皆跪讀祝文拜、子孫齊拜拜侑食行亞獻禮跪進酒進食奠帛興、平身拜、子孫齊拜拜侑食行終獻禮跪進酒進時果進羹進茶俯伏詣香案前興興、平身樂止複位拜、子孫齊拜拜拜拜徹饌焚祝文焚金帛複位子孫各三揖
210 西班贊禮
211 執事者各司其事盥洗跪再上香酹酒三酹酒興、平身作樂迎神興興興興、平身詣神座前上香進爵進實奠帛興、平身讀祝者詣讀祝所俯伏興興興、平身樂止詣神座前上香進饌進湯俯伏詣香案前興興、平身樂止詣神座前上香進饌進鮮進飯奠帛興、平身拜、子孫齊拜拜侑食視膳樂奏送神興興興興、平身瘞毛血詣焚帛所大吹打告利成禮畢分班
212 執爵一人、讀祝一人、引禮二人、通贊二人、香案前二人、神座前二人、司饌一人、司樂一人、司酒樽二人
213 石井名賢序
214 譜系久而難知也,宜多覽以為據。據周室分譜序云:吾宗有譜,特以地遠時遙,未能合而為一。然於莆,則有前朝吏部郎中諱繼;於三山,則有兵部右侍郎諱重;於潮,則有翰林編修諱祭泰;在漳,則多文學:俱按譜而知也。族譜之修,又烏可乎哉?於是,列官職百餘名;其間多失詳,皆因遷徙之故。今只略其概,以俟諸有心人重核。
215 本宗族譜序
216 宗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記〕事,所簪筆者,君臣上下著其事、尊其義焉。譜以聯情,所臚列者,上歷高曾、下逮孫玄,書諱、書字並書行次;匪特以志不忘,亦曰用以親親可相及也。故不可有一紊,亦不可有一漏;紊一則棼,漏一則無以存愛。總之,代派相因,如水木有本源;則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由生也。
217 夫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或居於莆、于潮、于漳,是不一處;獨我五郎公與二、三懿親若許、若伍者,蔦蘿相符、意味投合,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隱石公之所自來也。迨我維新公往漳南生理,克勤克儉,置有田業;妻子及孫因避難散處,幾忘若失矣。幸得弘泰公、弘山公、弘榮公兄弟相率複轉而泉同感化里石澳保大中山下石獅居焉。於是經營拮據,綿綿瓜瓞,蕃滋衍沃。雖有安土,禁勿四方弗能得也。幸脈系可尋、支派蟬聯,縱陬澨分處,猶識柯條枝葉。報本反始,惟譜是賴;則譜之迄可不再整乎?回憶我祖時徙移數次,辛苦維艱;曷不就於一本之義,稽其始、述其序,勸我世世子孫細玩參觀,咸知其初之所自來也。
218 謹序,而弁諸首。嘉慶六年歲次辛酉,桂月朔日,十世孫名山謹拜重修。
219 族譜名行序
220 世系既遠,子姓瓞繁。名有一行列各房互異,殊傷一氣之雅。自我維新公至二世祖到澳山居住,再排列行次,「維」字起至十四世「運」字止。今夫承上接下,昭穆分明;複將再列行次,以為後世子孫遵守。倘有分別居住,咸知依字排列入祠,昭穆罔溷:以十五世「云」字起至十六世「收」字,其餘世俱依字遞衍;庶孫子不至犯尊長之行次。是為例。
221 (十一世曰明哲實作則天
222 維弘子甫德舜欽明恭允開天文運
223 子維君萬邦百官承式
224 雲收遠岫千山雨霞映斜陽萬里光
225 世系圖譜〔序〕
226 凡名實之正,始於世系。世系明而後昭穆序,宗法因可講也。自始祖生世祖及各房傳支,五世之內服未盡、生齒未繁,總列圖譜;五世外至九世、至十三世,每房各從其所自出而系以世,分別一圖譜。俾由祖父而子、子逮曾玄,支屬引引如瓜瓞,即親盡而恩聯百葉若睹矣。
227 石井謁祖序
228 聞之自仁率親,邇而不可瀆;自義率祖,遠而不可遺。故睹萬物之發祥,莫不有始;覘百枝之競秀,莫不有根。豈不以樂樂所自生,生機原出於始作;禮不忘其本,本根可探於初萌也哉?希素詩書為業、經史是田;地處澳山、支分石井。由石井隱石公下而推之至於予,其世十有五;由澳山維新公上而溯之至於始,其代猶有三。因思陟則在上、昭則在天,鑒觀必有〔不〕爽之妙;豫可感神、萃可格廟,孝道必有無窮之休。
229 興懷及此,每念不忘。所以院試甫畢,親族適逢,相與言旋言歸,桐城早別;共為再行再止,石井遂臻。生員、族長,先為拜謁;大廟、小宗,俱各致虔。時也,秋日懸清,涼飆薦爽。見夫廟貌端嚴,一鰲獨占;明堂整肅,五馬皆朝。楊山西峙兮,宛巒岫之接天;海濤東注兮,恍江漢之朝宗。宜其三圭錫爵綿世澤,尺土封王守孤忠。猗歟休哉!科甲屢興;炳哉麟乎!簪纓不絕。先祖之箕裘未遠,子孫之堂構宜承。所願窮水木於本源,志愈繼而愈善;守貽謀於勿替,事愈述而愈長。於以感天地之庇、邀祖宗之靈。筆花生、柳汁染,門楣永耀;巍科掇、高第登,閭里生輝。不亦子孫以先祖而貴顯、先祖以子孫而增榮也哉?是年冬,再往祭,親更有親,是所謂親親之道也,即所謂尊祖之義也。可不志哉!可不志志哉!爰抒素蘊,率草成篇。祖墨亦抄聯詞並記。其聯云:
230 源開石井,歷王公侯伯,世受天朝寵錫。
231 派衍澳山,願孫子云礽,代承祖德貽謨。
232 道光癸巳年葭月榖旦,十二世孫希石沐手敬題。
233 越甲午年陽月,曾文峰錄。
234 安樂村中,且幸考亭過化。
235 滎陽家裡,猶欣賜姓傳聲。
236 香蘭服媚,帶草流輝;世紀後先,早識宗風遠著。
237 石獅發祥,金鵝獻瑞;峰呈左右,佇看人物挺生。
238 序贈
239 仰鄭氏之遺風,支分石井;睹世澤之孔長,宗鎮澳山。溯自開閩以後,實大明之英偉而本朝之侯伯也。至於世系之由來,瓜瓞綿綿,如縷之不竭;百支挺秀,若水以流長。今往此澳山之鍾靈,直接乎楊子山之毓秀;瞻青雲峰之得路,實符乎五馬峰之崢嶸。人文蔚起,堪羨前世之名;燕翼貽謀,有誇先代之業。錫爵流傳於海表,聲名永普於閩南。因而居稠密,徙遷四處;族開石澳,地與石井。天一方兮地各異,人一本兮居猶殊。世遠年湮,雲山阻隔;欲盡木本水源之思,未薦春礿秋嘗之感。
240 及至名山公讀書博覽,敬慎威儀,則如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有尊祖、敬宗之志,而盡報本、追遠之誠。是以創修族譜,開昭穆之不失及世世之有徵;竟錄過半,未得全備可觀。迨至希石先生,志重繼述。歲值道光癸已年秋,時逢院試,途羈井江;即與諸叔侄之生員鵬程、維賢、維揚等同為質証先世根由,若合符節。遂為入廟告虔,敬抄譜序以及先世名人一備與名山公諸創合為一部,以便後人觀感。是所謂後人有志,堪振前人也。
241 予本外姓也,忝在名山公之孫女婿;誼屬半子,實為休戚相關。不妨與希石同為參校錄寫,以列於後。
242 道光甲午年陽月榖旦,愚侄婿曾文峰敬題拜贈。
243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244 十世
245 前宅分派祖鄭築英:號奎庵。希瑜公父。隆武前丙戌科舉人。先任中憲大夫,後任山西岢嵐兵備道。榜名姓傅;據譜:曾為欽差整敕岢嵐、保德、河曲兼陝西府各等處地方分巡兵備道按察司副使。
246 西大二房鄭宇欽:字伯三,號立三。天啟甲子科,以「易經」中式舉人。任程香縣。
247 西五房四鄭益魯:一名採,字毓秀,號贊庭。芝越公父。以南安掾出身,兩任廣西平越縣、濟寧嘉?朔縣贊政□。妣李氏。
248 十一世
249 東角鄭芝鸞:號云翀。邑庠生。宏光元年,授中書科中書舍人。隆武元年,升兵〔部〕職方司,監紀水師;後授兵部主政。
250 補八世
251 華亭鄭六仔:瑛叔祖。為南京留守衛軍。
252 十一世
253 東角鄭希瑜:諱若為,字懋敷,號瑾侯,又號文遠。任廣西河池州及太平府崇善縣。
254 築英二子,出嗣二弟。
255 鄭亮績:諱若崗,號寅修;築英從侄。前乙酉,以「易經」中式舉人;附廣東羅定州東安縣籍。
256 西亭鄭芝龍:小名一官,字曰甲,號飛黃。崇禎間,以軍功授前軍都督;收劉香,改襲錦衣衛副千戶,旋〔□〕漳州等處總兵官。十二年〔□〕荷蘭。弘光封南安伯,隆武封平西侯;後進太師平國公。投誠,封同安侯。先娶陳氏,繼娶日本翁氏一品夫人,後娶顏氏;側室陳氏逐出、李氏、黃氏。生男五。先崇禎元年間,現授海防游擊,實授左都督。子孫散處京都漢軍旗下,以名為姓者眾。
257 西亭鄭芝虎:字曰蟠,號韜遠。崇禎間,以軍功欽授南日寨守備。奉旨追劉香,至廣大星外洋,舟覆沒;以衣冠招魂,贈參將,蔭襲總旗。續奉旨,准贈鎮國將軍,署部指揮同知。子孫於原蔭上襲升一級百戶。芝龍二弟。是役,芝鵠同追劉香;如何無封爵,想失落之故也。
258 西亭鄭芝鳳:字曰漸,號羽公,又字聖儀;芝龍四弟。崇禎庚午科武舉人,改名鴻逵。先為津撫鄭宗周部將,轉隸都督孫應龍麾下。登萊之役應龍敗績,逮系天津;事白,複與同撫張廷拱共事。未幾,以兄飛黃平〔紅〕夷功,移蔭錦衣衛千戶。後中庚戌進士,故事勛衛射策甲〔科〕加二級,進都指揮使、授副總兵。宏光檄守採石,挂鎮海將軍印;擊高傑、張天祿功,封靖西伯。隆武初,從國姓公入海,封靖西侯;永歷進封太師定國公。妣史氏、楊氏,俱封一品夫人。生男二;庚辰科會試中式六十七名、殿試中式三十七名。奉旨照例加升三級,授錦衣衛指揮同知。
259 西亭鄭芝豹:字曰文,號若唐。崇禎間邑庠生,加例入國子監太學生。以軍功,欽授太子太師、澄濟伯。芝龍五弟。
260 西亭鄭芝鵬:諱鳴都,字曰都,號舜臣;一號里萬,一號礪園。欽授太師昭明侯。芝虎兄。
261 西亭鄭芝莞:諱鳴郊,字曰郊,號漢九。以軍功,欽命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太保、錦衣衛堂上檢書管理衛事、賜坐蟒玉帶〔□〕軍都督府左都督。
262 西亭鄭芝越:諱鳴郝,字曰郝,號清侯。欽命榮祿大夫、廣東雷廉鎮總兵官,加一級。鳴郢堂弟。
263 西亭鄭鳴郢:芝莞弟,諱鳴郢,字曰郢,號羽奏。欽命錦衣衛大堂太子少保、前軍都督府左都督。
264 西亭鄭瑛:拔煌兄;號振吾。崇禎年間,以軍功欽〔授〕守備。漢宜舍五世伯祖。
265 西亭鄭拔煌:瑛弟。前甲申、乙酉之變,以勤勞擢驃騎將軍五軍都督。〔號〕奇吾。漢宜舍五世祖。
266 十二世
267 東角鄭英:號複庵;志云公三子、賡弟。康熙三年,以軍功欽授參將。初任陝西舊縣游擊;出首逆札,加副將,升直隸宣府鎮標中營參將,改授江南西寧都營參將。征朱明敘功,升都督同知,管陝西鳳協鎮事;特晉升榮祿大夫。
268 東角鄭賡:英兄,號□卿。康熙三年,欽授左都督,仍紀功一次。志云公二子。
269 東角鄭儲玨:字明熳,號念蓼。弘光元年,授參將。守仙霞關得功,隆武元年升都督金吾將軍。
270 新厝頂鄭明圖:以幕事積功,授理問官職。
271 西亭鄭見龍:號潛齊。雍正乙酉科歲貢生,黃之雋取。載「府志」,誤入安溪籍。
272 西亭鄭貞:英偉父。〔諱〕光晉,字明升,號元初;芝龍公侄。欽命金吾將軍、光祿大夫。
273 西亭鄭聯英:芝麒公嗣子;字明及,號菁千。任安溪縣正堂。
274 西亭鄭先聲:諱召昂,號奕初;敬溪公長子。欽命官名失詳。
275 西亭鄭胤昌:諱胤昌,字明賡,號錫侯。禮部主事。芝龍公從侄。
276 東角鄭延朗:諱喬。任山東□□府遂安縣。希瑜公次子。在廣東沒。
277 西亭鄭成功:諱森,字明儼,號大木。明賜國姓,名成功;挂招討大將軍印總統使。康熙二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嘉其忠貞,賜葬南安康店覆船山,附樂齋公墓。飛黃公長子,日本翁夫人出。年十五,補弟子員;旋食餼。金陵術士見之,驚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雄才,非科甲中人也』。飛黃公引見隆武,隆武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挂招討大將軍印。方其諫父不聽,被見勒王挾北去,又痛母死非命;乃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襴衫赴文廟焚之,〔四〕拜先師,仰之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謹謝儒服,惟先師照鑒之』。高揖而去。文移稱忠孝伯。永歷嗣封漳國公,繼而晉封延平王。壽三十九,卒於台灣。妣董氏,雷廉道董容先女。姬莊氏、林氏、溫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許氏。生男十。
278 西亭鄭焱:諱渡;飛黃公次子。
279 西亭鄭垚:諱恩;飛黃公三子。
280 西亭鄭鑫:諱蔭;飛黃公四子。以上三人,官職失詳。
281 西亭鄭淼:諱襲;飛黃公五子。號葵庵。康熙年間投誠,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閣大臣。
282 西亭鄭新英:諱新英,字明周,號維千。嘗任仙游縣正堂。衷受公二子。
283 鄭廣英:諱廣英,號彥千。欽命太子太師錦衣衛大堂前軍都督府都督。賜祭,葬嘉禾里廈門港。芝鵬長子。
284 西亭鄭海英:諱海英,字明〔□〕,號濤千。芝鵬三子。欽命太子太保。與兄同葬嘉禾里廈門港。
285 西亭鄭省英:諱省英,字明志,號修千。芝莞長子。欽命嘉議大夫、閩粵宣慰使、司農左侍郎。妣呂氏。
286 西亭鄭昣英:諱昣英,字明升,號暉千。芝莞二子。欽授中憲大夫。妣呂氏、謝氏。
287 西亭鄭時英:諱時英,字明庸,號聖千。芝莞三子。侍贈明威將軍,前嘉議大夫知永春、龍溪事兼管督餉。妣林氏。
288 西亭鄭鳳庭:諱翔英,字明□,號儀園。芝越子、鳴郢堂侄。台灣俯諸羅學歲貢生。
289 西亭鄭平英:諱平英。字明持,號衡千。芝鵬四子。奉政大夫。
290 華亭鄭階:號升庵。纘祖父。崇禎間,以幕府從事錄功,欽授守備。「府志」附「篤行篇」。字明履。
291 華亭鄭泰:諱泰,字明岳,號大來。纘緒父。前將軍都督府左都督,晉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建平侯。康熙間,以子纘緒封爵、孫修典襲爵,誥贈光祿大夫。階弟。
292 華亭鄭鳴駿:泰弟;諱鳴駿,字明發,號日千。前郡庠生,乙酉拔貢生。授戶部主事;以歸誠功,封遵義侯,晉光祿大夫,恩襲四世。康熙丙午年八月二十四日酉時〔卒〕,欽賜祭,葬於三十四都洋莊鄉。以子纘成襲爵,晉光祿大夫。妣黃氏,皇清誥贈一品夫人;側室林氏,以子纘成襲爵,皇清誥贈一品夫人;側室傅氏。生男四。
293 華亭鄭千仔:從飛遠公出。軍況亡,官爵失詳。鳴駿堂弟。
294 補十一世
295 華亭鄭拔選:字田欽,號珍明。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皇清累〔贈〕光祿大夫。妣黃氏,誥贈一品夫人,皇清累贈一品夫人。升庵之父也。
296 補十世
297 華亭鄭儲勇:字欲勝,號會江。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皇清〔累〕贈光祿大夫。妣王氏,誥贈一品夫人,皇清累〔贈〕一品夫人。拔選公之父也。
298 十三世
299 東角鄭國忠:諱增秩,謚武毅,號以園。喜卿公二子。隨駕征剿葛逆,以軍功初任金門鎮千戎;年滿進京,暢春園引見,特授廣東虎頭門左營守備府事。覃恩,誥封明威將軍。
300 西亭鄭英偉:字哲毅,號隱齋;貞子。康熙年間,以投誠授職副將。
301 西亭鄭經:乳名錦,字符之,號式天;大木公長子。明嗣封延平王。妻唐氏,唐顯悅之女孫;姬陳氏、林氏、李氏、賴氏、黃氏。生男十。事永歷一十九年。壽三十九,卒於台灣。康熙二十二年,賜葬覆船山。男秦陳出、晉、周、楚、齊、蜀、商、岱、肅、遼漢軍公名克塽,其餘未詳指著
302 西亭鄭聰:字哲順,號怡堂。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職。大木公二子。
303 西亭鄭明:諱明,字哲熙,號熙之。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大木公三子。
304 西亭鄭睿:字哲聖,號聖之;大木公四子。官職失詳。
305 西亭鄭智:字哲錫,號錫之;大木公五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306 西亭鄭寬:字哲碩,號碩之;大木公六子。官職失詳。
307 西亭鄭裕:字哲益,號益之;大木公七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308 西亭鄭溫:字哲念,號念齋;大木公八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309 西亭鄭柔:字哲能,號能之;大木公九子。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職。
310 西亭鄭發:字哲奮,號奮之;大木公十子。官職失詳。
311 西亭鄭纘武:字哲武,諱綬;襲公長子。雍正間,國子監〔太學生〕,授欽天監筆帖式。
312 西亭鄭緯:字哲卿,號直齋;襲公次子。國子監太學生。雍正………………出仕江南蘇州府縣丞;誥授迪功郎。
313 西亭鄭紱:號哲璽;襲公四子。太學生,侍贈承德郎。
314 西亭鄭淵:字哲維,號慎齋;襲公六子。雍正間,國子監太學生;考職,授州同知,侍贈儒林郎。
315 西亭鄭綖:字哲度,號尚侯;芝鳳公長孫。授州司馬。
316 五房四派鄭國莊:字哲宜,號慎初;廣英公二子。中憲大夫。
317 西亭四鄭希文:諱祥,字子俊,號敏齋;衡千公二子、海英侄。拔貢生,汪薇取。著有文集,經載「府志」。
318 西亭五四鄭喬:字哲岳,號同;時英子。侍贈明威將軍。
319 西亭五四鄭讓:諱國訓,字哲式,號敏亭;時英四子。特授明威將軍,功加署都司檢書。
320 華亭鄭纘祖:字哲遠,號遠公。南邑廩生。以歸誠,題授參政道。升庵公長子。著有文集,經載「府志」「文苑」,並附「孝友篇」。
321 華亭鄭纘昌:字哲俞,號俞公。以歸誠功,欽授左都督、征奇呢哈番。升庵公二子。附「府志」「藝術篇」。
322 華亭鄭纘琦:字哲韓。以軍功,〔授〕左都督。升庵公三子。
323 華亭鄭纘緒:字哲孜,號孺云,以歸誠平定功,皇清封慕恩伯,駐札福建泉州等處地方;晉光祿大夫,恩襲四世。又以子修典襲爵,晉光祿大夫。經載「府志」,著有詩集。大來公第一子。
324 華亭鄭纘績:號孺熙,大來公第三子、纘侯弟也。蔭授員外郎。
325 華亭鄭纘成:字哲信,號一齋。襲封遵義侯,晉光祿大夫。欽〔賜〕祭,葬於京師平子門外釣魚台。日千公第二子、纘光弟。纘光太學生。
326 華亭鄭啟愈:號豪毅;拔煌公之從侄孫也。以軍功,授驍騎尉。
327 十四世
328 上京鄭煥文:乾隆戊午科副榜;經載「府志」,盧煒取。
329 西亭鄭克𡒉:式天公長子。當〔式天公〕甲寅乘釁西渡,踞金廈各島;允陳永華請,令其在台監國,大有材能。剛正果斷,見嫉諸叔。迨式天公仙游,馮錫範遂譖諸叔以螟蛉說董國太,共謀殺之;年一十八,兵民嘆惜。妻陳氏,同安縣舉人陳永華之女、翰林陳夢球之妹、順天進士陳還之之姑也還之字素亭,正白旗
330 西亭鄭克塽:諱秦,字實弘,號晦堂;式天公次子。嗣位二年,亦勞征苦戰,思繩祖武,保輔一隅。孰言寡不敵眾,天命有歸;自澎湖被破,施琅複以施恩行惠收拾人心,台人背叛,寧靖王同五妃投繯絕脰而死。漢軍公無奈,同劉國軒、馮錫範決計歸誠;封正黃旗漢軍公。妻馮氏,即〔正〕白旗漢軍伯馮錫範之女;與史氏、蘇氏俱封一品夫人。
331 西亭鄭克舉音預:諱晉,字實庵,號晦堂;式天公三子。康熙二十二年,奉旨授四品官職;後補佐領。
332 西亭鄭克均:諱周,字實衡,號海堂。康熙二十二年,奉旨授四品官職。式天公四子。
333 西亭鄭克坺■〈土八冏,上中下〉:諱楚,字實□;式天公五子。仕驍騎校。
334 西亭鄭克■〈土八冏,上中下〉音目:諱齊,字實衍,號悟堂;式天公六子。仕驍騎校。
335 西亭鄭克圻:諱蜀,字唯聖;式天公七子。官爵失詳。
336 西亭鄭克塙:諱商,字實堅;式天公八子。仕佐領。
337 西亭鄭秉訓:字汝登。仕佐領。
338 四房二鄭秉□:…………………….汝皋;念齋公長子。康熙歲貢生。
339 四房二鄭克□:…………………………………….公長子也。仕驍騎校。
340 東角鄭彪:諱挺;國忠公二子。平台有功,官爵失詳。
341 東角鄭壯猷:英第三孫。官爵失詳。
342 東角鄭重輝:英第四孫。官職失詳。
343 華亭鄭修典:字念實,號慎園;孺云公長子也。襲慕〔恩〕伯兼管正白旗,晉光祿大夫。康熙癸〔巳〕,恭遇萬壽覃恩,蔭一子〔入〕監讀書。
344 華亭鄭朝遴:字方實,號則園。詳載「府志」「孝友篇」。補州同知。
345 華亭鄭朝東:字實涵,喬子。特授晉明威將軍都司檢書。
346 十五世
347 西亭鄭安康:漢軍公三子。仕佐領。
348 西亭鄭安德:克確公子。仕佐領。
349 厚慕鄭汝成:諱生,字作垂,號於省;汝達之兄也。誥授中憲大夫,攝州司馬職。
350 厚慕鄭汝達:諱正,字作來,號□□;世標之父也。乾隆間貢生。
351 西亭鄭仕謨:諱楷,字作端;廷策之父也。乾隆甲辰貢生。以軍功監匾授教諭,彰化籍。
352 華亭鄭拭:字賡紫,號仰昂?亭。乾隆甲子科,複中式舉人第三十四名;毛文銓取。
353 華亭鄭輝星:即拭也;嵩之父。前雍正丙午科,以泉州學中式舉人三十一名。後因誤事去衣冠,再應童試,故複名以中式舉人;周學健取。
354 華亭鄭武:慎園公長子也。康熙癸巳恭遇萬壽覃恩,蔭入監讀書;補授刑部員外郎。
355 華亭鄭汫:字作楫,號望川;貢生也。則園公長子。
356 十六世
357 厚慕鄭世標:諱敲,字則宣;汝達子。嘉慶丙寅年貢生。
358 華亭鄭嵩:字穎山,號峻瞻;昂仰?亭公之子也。乾隆己卯科,中式舉人第九名。現授海□右營守〔備〕………………………………,後任安平營游擊。因莊大田犯鳳山,陣亡;奉旨世襲。
359 華亭鄭廷策:諱赤,字則□………………江籍,進彰化學。嘉慶辛未年歲貢生。作端之子也。時在旃蒙洽協,歲次乙未年。菊月榖旦,十八世孫子譜拜手重抄。
360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361 一世
362 始祖五郎公隱石,諱綿,字原永。有宋靖康間避難,兄弟散處,或居莆、居潮、居漳,五郎公由閩侯官來泉郡之武榮,築室居家、卜地築墳,日事耕稼業。值歲不登,厥惟食維艱。聞海濱利藪,日易以給,乃因懿表相依,遷楊子〔山〕下石井居焉。祖父墳塋,尚在武榮如故。妣林氏,與祖拮據,艱苦備嘗。卒,合葬於楊子山之麓。生男二:長肖隱、次隱泉。
363 第二世
364 隱石公之長子,諱嵓,字顯中,號肖隱。妣張氏。合葬於祖墓邊。生男一:黼。
365 隱石公〔之〕次子,諱岱,字頤中,號隱泉。妣呂氏。合葬望後地。生男二:長栻、次模。
366 第三世
367 肖隱公之長子,諱黼,字俞扆,號對石。妣葉氏。合葬佛井後。生男二:長默、次烻。
368 隱〔泉〕公之長子,諱〔扆〕,字俞繩,號〔砥〕石。妣柯氏。合葬本鄉山,坐癸向丁。開基西亭分房祖。生男二:長𨯅、次鏞。
369 隱泉公之次子,諱模,字俞遴,號古石。妣蔡氏。合葬佛井前。開基華亭分房祖。生男二:長衡、次命。
370 第四世
371 對石公之長子,諱默,字耿暐,號簡軒。妣林氏。合葬林柄山。開基厝後分房祖。生男三:長定發、次定賦、三定扃
372 對石公之次子,諱烻,字耿燾,號敦樸。妣王氏。合葬崎頭。開基厚慕分房祖。生男三:長馥、次德、三乘。
373 砥石公之長子,諱𨯅,字維𨯅,號純玉。妣李氏。合葬雙石門。生男三:長亮、次豪、三崇。
374 砥石公〔之〕次子,諱鏞,字維鏞,號麗玉。妣林氏。合葬本鄉面前山。生男一:。
375 古石公之長子,諱衡,字維楷,號質軒。妣李氏。合葬狗山。生男一:陽。
376 古石公之次子,諱命,字維新,號質璞。妣和氏。合〔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醜。生男三:長弘泰、次弘山、三弘榮。
377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獅石鄉鄭氏圖譜
378
379 山下石獅居焉
380 壬辰年正月十五日寅時,卒於庚寅年七月十五日未時。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醜。祖妣和氏。生於乙未年九月十九日申時,卒於辛卯年正月初一日卯時。附葬維新公墓右邊。
381 鄭氏關系文書暨石井本宗族譜校勘記
382 這一校勘記,其作用有三:揭示「原抄」訛誤或脫漏字句,用以「存真」。若干訂補或有疑難之處,藉此略加說明。如有謬訂,並可冀求高明指正,俾補校者一時之缺失。
383 又,這兩種文獻,前經方豪先生等先後根據原抄本加以校勘,撰有「石井本宗族譜暨鄭氏關系文書校記」刊「文獻專刊」第一卷第三期。本書進行編校時,對於方氏「校記」多所借鏡。附志一言,用示未敢掠美云爾。
384 鄭泰洪旭黃廷咨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文
385 第一頁第三行第六字『浙』,「原抄」作『淅』。
386 同頁第九行第二七字以下「原抄」疑脫一字或以上脫一字。
387 第二頁第二行第五字『旦』,「原抄」作『且』。
388 同頁第三行第六字『庶』,「原抄」作『庶』。
389 同頁第七行第三五、三六兩字『派撥』,「原抄」作『泒潑』。
390 同頁第八行第一七字『商』,「原抄」作『商』。
391 同頁第九行第二五字『祿』,「原抄」作『錄』。
392 同頁第一○行第二九字『典』,「原抄」作『曲』。
393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字『閒』,「原抄」作『間』。
394 同行第三四字『計』,「原抄」作『體』即『體』。上文有兩『不得不「計」及此也』語,義同。
395 同頁第一四行第五字『候』,「原抄」作『俟』。
396 同行第一八字『歸』,「原抄」作『舊』。「歸」、「舊」草書相似
397 同頁第一六行第六字『創』,「原抄」作『別』,疑形誤;否則,應為『闢』之音誤。
398 第三頁第四行第三○字『瀆』,「原抄」作『瀆』。
399 同頁第六行第二七字『三』,「原抄」作『參』,系大寫『參』之別寫;今改普通小寫。以下各種數字,凡「原抄」大寫者,一律准此照改,不另逐一贅述。
400 第四頁第四行第四、五兩字『統陳』,疑有誤。
401 同行第二○、第五行第二○及第六行第七等三字『員』,「原抄」作『人』。
402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二兩字『寺卿』,「原抄」作『卿寺』。
403 第六頁第一二行第二字『副』,「原抄」脫。
404 第八頁第二行第二七字『堂』,「原抄」作『坐』。
405 同頁第五行第一七字『游』,「原抄」作『營』。
406 欽命管理福建安輯投誠事務戶部郎中賁岱等題本第八頁第一四行第二四字『官』,「原抄」作『宦』。以下多處類此,不一一贅。
407 同行第三七字『述』,「原抄」作『逑』。
408 第九頁第二行第一九字『楊』,「原抄」作『揚』。
409 同頁第三行第三○字『兵』,「原抄」脫。前「欽命太保建平侯鄭造報官員兵民船只總冊」內有『水陸官兵計四十一萬二千五百名』語,與此相合。
410 同頁第一四行第八字『鍾』,「原抄」作『鐘』。
411 同行第二○字,「原抄」缺;疑脫一字或若干字。
412 第一○頁第六行第一三字『澄』,「原抄」作『登』。
413 同頁第七行第三二字『眷』,「原抄」作『脊』。
414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九字『尚』,「原抄」作『省』。
415 第一二頁第二行第七字,「原抄」缺,可能脫一字。
416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九字『範』,「原抄」作『範』。前「馮澄世」名下有『率男偽侍衛鎮馮錫範由銅山駕船投誠』及『男馮錫範複逃台灣』等語,據以改訂。惟按諸各種文獻,『範』『範』二字互見。
417 第一二頁第八行第一三字『官』,「原抄」脫。
418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八~二五字『拱辰弟蕭福逃歸証』語,「原抄」作『拱辰弟逃歸蕭福証』。
419 第一四頁第一行第一五字『與』,「原抄」脫。
420 同頁第五行第四字『督』,「原抄」脫。
421 第一五頁第一三行第二、三兩字『武閒』,「原抄」作『閒武』。前有『偽文閒員姓名開列』、後「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中有『投歸抄帶有偽鎮、偽文官及偽文武閒員冊底』語,可資參証。
422 第一六頁第一一行第一八字『萬』,「原抄」作『萬』。
423 同頁第一二頁第六字,疑脫一字或數字
424 南安縣生員黃元龍密奏
425 第一七頁第六行第二七字『曄』,「原抄」作『葉』。按諸各種文獻:「海上見聞錄」作『曄』,「靖海志」前作『燁』、後作『曄』,「從征實錄」、「台灣外記」均作『燁』,「海紀輯要」作『燦』,「台灣鄭氏始末」作『華』,種種不一。自以作『曄』為正,其說已見文獻叢刊第三五種「靖海志」所附「靖海志及海上見聞錄合校記」。究其紛亂之由,除「從征實錄」似屬形誤外,當為避聖祖康熙玄曄諱而改『燁』音同曄或『華』取曄之偏;至『燦』為『燁』之轉誤,而『葉』又為『華』之轉誤也「黃奏」在康熙六年
426 同頁第八行第三一字『各』,「原抄」作『名』。
427 同頁第一二行第三七~第三八行第二字『愛鼎遷善』語不解。
428 同頁第一六行第一字『恣』,「原抄」作『姿』。
429 第一八頁第二行第二五字『免』,「原抄」作『兔』。
430 同頁第四行第三○字『凌』,「原抄」作『凌』。
431 同頁第六行第三五、三六兩字『便重』,疑有誤。
432 同頁第一一行第九字『阱』,「原抄」作『穿』。
433 同頁第一四行第三、四兩字『縣周』,「原抄」作『周縣』。
434 第一九頁第二行第三八字『札』,「原抄」作『札』。
435 同頁第三行第九字「外」,疑有誤;或為『經』之訛,附供參考。
436 同頁第七行第一四字『纘』,「原抄」作『贊』。查「石井本宗族譜」「井江鄭氏歷代人物」十三世「鄭纘祖」名下有『題授參政道』語,可為左証。至同行第一五字『斥』,「原抄」作『斤』。
437 同頁第八行第二二字『杭』,「原抄」作『抗』。
438 第二○頁第五行第一二字『辦』,「原抄」作『辨』。第七行第一一字『辦』同。
439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商』,「原抄」作『商』。第一五行第一○字『商』同。
440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三字『宇』,「原抄」作『字』。「台灣外記」作『宇』。
441 第二一頁第三行第四字『騶』,「原抄」作『騶』。
442 石井本宗族譜
443 石井本宗族譜序鄭芝龍撰
444 第二三頁第六行第三五字『戈』,「原抄」作『弋』。
445 同頁第九行第二二字『閩』,「原抄」作『門』。後鄭芝鸞「石井本宗譜序」有『述其光啟間十姓從王緣光州「原抄」作『卅』固始入閩』及鄭名山「本宗族譜序」有『夫我鄭自唐光啟間入閩』語,可証其誤。
446 同頁第一○行第二九字『蘿』,「原抄」缺字。後鄭名山序亦有『蔦蘿相附「原抄」作『符』,意味投合』語,可資証補。
447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字『於』,「原抄」作『與』;第一○字『焉』,「原抄」作『馬』。後鄭名山序亦有『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家焉』語,可証其誤。
448 同行第一八字『具』,「原抄」作『俱』。後鄭名山序亦有『今武榮山邱壟具在』語。
449 同行第三六字『煙』,「原抄」作『煙』。
450 同頁第一二行第二八字『抑』,「原抄」從『木』。
451 第二四頁第一行第一六字『固』,「原抄」作『因』。
452 同行第三○字『修』,「原抄」脫;據「後漢書」鄧禹本傳訂補。
453 同頁第四行第五字『炷』,「原抄」作『柱』。
454 同頁第六行第五字上「原抄」缺字;是否脫一字?附此存疑。
455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字『世』,「原抄」脫。
456 石井本宗族譜序鄭芝鸞撰
457 第二四頁第一五行第一四字『以』,「原抄」脫。下句有『譜以聯情』語,與此『史以記事』相對。
458 第二五頁第一行第一八字『逮』,「原抄」作『遞』。
459 同頁第三行第三一字『湮』,「原抄」作『煙』。
460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徙』,「原抄」作『徒』。
461 同頁第一二行第二五字『萁』,「原抄」作『箕』。
462 同行第二七字『拊』,「原抄」作『𬽵』。
463 同頁第一三行第六字『鋤』,「原抄」作『鈕』。
464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三字『殷』,「原抄」作『■〈覀上殷下〉』。
465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三、一五兩『述』字,「原抄」均作『逑』。
466 同行第二七字『州』,「原抄」作『卅』。按固始屬河南光州。
467 第二六頁第一行第二四~二八字『氏絲於蟻矣』語費解,疑有誤。
468 同頁第二行第一五字『蟬』,「原抄」作『禪』。
469 同頁第六行第三字『輯』,「原抄」作『緝』。
470 同行第七字『展』,「原抄」作『■〈屭,衣代貝〉』。『展親』,盡親親之道。
471 同行第一二字『黌』,「原抄」作『鱟』。
472 同頁第九行第七字『寧』,「原抄」作『寧』。
473 石井祠堂聯文
474 第二六頁第一三行第一一字『寵』,「原抄」作『籠』。
475 第二七頁第七行第一○、一一兩字『萬壑』,「原抄」作『壑萬』。
476 井江祖傳春冬二祀儀注
477 第二八頁第五行第八字『祀』,「原抄」作『札』。
478 同頁第八行第九字『筷』,「原抄」作『快』。
479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字『揖』,「原抄」作『楫』。
480 第二九頁第六行第一一字『迎』,「原抄」作『送』。
481 石井名賢序
482 第二九頁第一一行第一七、一八兩字『周室』,似為『同安』之誤,附此存疑。
483 同頁第一三行第三一~三五字『又烏可乎哉』語,疑中有脫字。
484 本宗族譜序鄭名山撰
485 第三○頁第三行第一四、一五字兩『以記』,「原抄」脫。「說明」見前。
486 同頁第四行第一七字『逮』,「原抄」作『遞』。
487 同頁第六行第二一及二七兩字『事』、『所』,「原抄」均脫。前鄭芝鸞序亦有『昭穆明、祀事舉,不忘其所繇生也』語,可資証補。
488 同頁第一○行第四字『幾』,「原抄」作『幾』。
489 同行第三六字『澳』,「原抄」作『澚』。以下尚有數處同此,不一一贅。
490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一字『經』,「原抄」作『耕』。
491 同行第二四字『沃』,「原抄」作『𪵳』。前鄭芝龍序亦有『蕃滋衍沃』語。
492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三字『徙』,「原抄」作『徒』。
493 同頁第一四行第二字『勸』,「原抄」作『動』。前鄭芝龍序有『動我世世子孫忠孝思者也』語,似有不同。『動』乎?『勸』乎?存此求正。
494 第三一頁第一行第五字『弁』,「原抄」作『升』。
495 族譜名行序
496 第三一頁第二行第三字『名』,「原抄」作『自』。
497 同頁第三行第七字『姓』,「原抄」作『侄』。
498 同行第一一字『名』,「原抄」作『多』。
499 同頁第八行第一、二兩字『十一』,「原抄」並作『土』。按石井鄭氏宗譜初排名行第十一世至十六世為『曰、明、哲、實、作、則』,觀下「井江鄭氏歷代人物」芝龍輩十一世字「曰□」、成功輩十二世字「明□」、經輩十三世字「哲□」、克塽輩十四名「實□」…………等,均相吻合,可証「原抄」『土』為『十一』之誤。
500 世系圖譜序
501 第三一頁第一二行第五字『序』,「原抄」疑脫。
502 第三二頁第三行第一字『恩』,「原抄」作『息』。按前鄭芝龍鸞序『矧身荷國恩』及後「井江鄭氏歷代人物」第十二世「鄭垚」名下『諱恩』之『恩』,「原抄」亦作『息』,可証其誤。
503 石井謁祖序
504 第三二頁第五行第二八字『物』,「原抄」作『派』。『派』疑衍,『物』竄入下句,見次條。
505 同頁第六行第三、四字兩字間衍一『物』字。
506 同行第一三字起『豈不以樂樂所自生』語,疑有誤。
507 同頁第八行第一一字『五』與次頁第八頁第一二字『二』,似應相同,『五』、『二』必有一誤。
508 同頁第九行第一一字『不』,「原抄」脫。
509 同頁第一○行第二二、二三兩字『逢相』,「原抄」作『相逢』。
510 第三三頁第一一行第一字『滎』,「原抄」作『榮』。
511 同頁第一二行第一四字『先』,「原抄」作『光』。
512 序贈
513 第三四頁第四行第三、四兩字『往此』,疑「原抄」有誤。
514 同頁第六行第三、四兩字『因而』語,疑有誤。
515 同頁第七行第二二、二三兩字間衍一『此』字;第二四字『礿』,「原抄」作『初』。
516 同頁第一○行第一五字『述』,「原抄」作『逑』。
517 同頁第一二行第八字下,疑脫一字或數字。
518 第三五頁第一行第一九、二○兩字『拜贈』,「原抄」在上文『以列於後』語下。
519 井江鄭氏歷代人物
520 第三五頁第四行第二三字『戌』,「原抄」作『戍』。
521 同頁第五行第三一字『陝』,「原抄」作『陝』。
522 同頁第八行第二九字『掾』,「原抄」作『椽』。
523 同行第三二字起至次行第一二字止,顯系有誤;且最後一字現以□代抄寫不清,無法辨認。
524 同頁第一一行第三六字『部』,「原抄」脫。
525 第三六頁第三行第七字『侯』,「原抄」作『候』。
526 同頁第七行第一、二兩字『西亭』,「原抄」脫。因芝龍一支系屬『西亭』,非『東角』也。
527 同頁第八行第一○字脫。
528 同行第二二字「原抄」缺字,脫。
529 同頁第一四行第二八字『役』,「原抄」作『投』。
530 第三七頁第二行第三三字『天』,「原抄」作『三』『天』、『三』草書相似
531 同頁第三行第二三字『紅』,「原抄」脫。
532 同頁第四行第五字『戌』,「原抄」作『戍』。
533 同行第一六字『科』,「原抄」脫;第一八字『二』是否為『三』之誤,待考。
534 同頁第一四行第八字『管』,「原抄」作『■〈爫冖隹,上中下〉』。
535 同行第一七字『帶』,「原抄」作『萬』;第一八字疑脫。
536 第三八頁第一行第一一字『諱』,「原抄」作『號』。
537 同頁第三行第二三字『授』,「原抄」脫。
538 同頁第四行第三一字『號』,「原抄」脫。鄭拔煌兄瑛見前行號『振吾』,其號『奇吾』當無誤。
539 同頁第七行第三四及第九行第一六兩字『陝』,「原抄」均作『陝』。
540 同頁第一○行第一○字,「原抄」缺字;其下一字『卿』,「原抄」似作『鄉』,『卿』、『鄉』不易辨別。
541 同頁第一四行第九字『齊』,可能為『齋』之誤,附此存疑。
542 同行第二九、三○兩字『誤入』,「原抄」作『入誤』。
543 同頁第一五行第一○字『諱』,「原抄」脫。
544 第三九頁第三行第二四字『名』,「原抄」作『各』。
545 同頁第五行第一三、一四兩字,「原抄」缺字;且『任山東□□府遂安縣』語,非『山東』、即「遂安」有誤,因兩不相屬也。
546 同頁第七行第一二字『帝』,「原抄」脫。
547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三字『方』,「原抄」作『封』。
548 同頁第一八字『駙』,「原抄」作『附』。
549 同頁第一一行第三、四兩字『貝勒』,「原抄」作『見敕』。
550 同行第一九字『悲』,「原抄」作『懼』系『悲』誤『愳』而轉誤『懼』,且其下又脫一『歌』字。第一三行第七字『四』,「原抄」脫。第一四行第一六字『揖』,「原抄」作『楫』。鄭亦鄒「鄭成功傳」:『乃悲歌慷慨謀起師,攜所著儒巾、襴衫,赴文廟焚之,四拜先師,仰天曰「……」!高揖而去』;與此相合。惟鄭著中『仰天』二字似以此譜『仰之』義長;附此求正。
551 第一四行第二一字『文』,「原抄」作『又』。
552 同行第二九字『歷』,「原抄」作『歷』。
553 第一五行第二字下,「原抄」衍『延平王』三字。
554 同行第二九字『容』「原抄」作『客』。「台灣外記」文獻叢刊第六○種「鄭氏應讖五代記」作『容』。
555 第四○頁第六行第二七字『衷』,「原抄」作『■』。
556 同頁第九行第一三字,「原抄」脫。
557 同頁第一三行第二五字『授』,「原抄」作『曖』。
558 同頁第一六行第一三字,「原抄」缺字。
559 第四一頁第九行第二字『卒』,「原抄」脫。
560 同頁第一四行第三○字『贈』,「原抄」脫。
561 第四二頁第二行第二九字『累』及次行第一四字『贈』,「原抄」均脫。
562 同頁第五行第二八字『剿』,「原抄」作『巢』。
563 同頁第一○行第六字『姬』,「原抄」作『姖』。
564 同行第二八字『歷』,「原抄」作『歷』。
565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字『商』,「原抄」作『商』。
566 同頁第一五行第二三字及次頁第二行第二三兩字『詳』,「原抄」均作『祥』。
567 第四三頁第七行第二六~二八三字『太學生』疑脫;第二九、三○兩字『授欽』,「原抄」作『欽授』。
568 同頁第九行第二七字下,「原抄」有缺文。
569 同頁第一○行第八字『郎』,「原抄」作『部』。
570 同頁第一一行第八字『璽』,「原抄」作『璽』。
571 同頁第一五行第七字『莊』,「原抄」作『莊』。
572 第四四頁第六行第一四字『友』,「原抄」作『文』。
573 同頁第九行第一五字『授』,「原抄」脫,而其上或更脫一『欽』字。
574 同頁第一○行第一二字『孺』,「原抄」作『儒』。一因其表字為『哲孜』、二因下「十四世」其子『鄭修典』名下有『孺云公長子也』語,可証『儒』為『孺』之誤。
575 同頁第一一行第一○字『襲』,「原抄」作『龍』。
576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二字『來』,「原抄」缺字。
577 同頁第一四行第一八字『義』,「原抄」作『儀』。上「十二世」其父『鄭鳴駿』名下,有『以歸誠功,封遵義侯』句。
578 同行第二八字『賜』,「原抄」脫。
579 第四五頁第三行第一四~一六三字『式天公』,「原抄」僅一『其』字;第一九字『乘』,「原抄」作『東』;第二八字『各』,「原抄」作『名』。按江日升「台灣外記」卷首「鄭氏應讖五代記」『鄭克𡒉』名下載:『經長子。當甲寅之變,經乘釁西渡,仍居金、廈各島;允陳永華請,令其在台監國……』,與此相同;上一『其』字應為『式天公』,以示與下一『其』字有別。
580 同頁第四行第三三字『譖』,「原抄」作『僭』。
581 同頁第五行第二二字『嘆』,「原抄」作『雙』。前引「鄭氏應讖五代記」作『嘆』其轉誤當
582 由於嘆、難、難、歡、雙順序而成。
583 同頁第六行第一五字下『天』,「原抄」作『之』『天』『之』草書相似
584 同頁第七行第一五字及第一二行第一七兩字『晦』,似有一誤。
585 同頁第八行第二七字『琅』,「原抄」作『■〈阜良〉』。
586 同頁第九字下『寧靖王同五妃投繯絕胵而死』句,「原抄」『寧』作『㿾』、『同』作『因』、『繯』作『環』、『脰』作『脛』。
587 同頁第一○行第二一字『正』,「原抄」脫。
588 第四六頁第一行第一二字,「原抄」缺文。
589 同行第二一字『驍』,「原抄」作『號』。
590 同頁第四行第八字『商』,「原抄」作『商』。
591 同頁第六行第五字下,「原抄」缺若干字。
592 同頁第七行第五字下,同前。
593 同頁第一一行第二四字『恩』,「原抄」脫。參閱「十三世」其父『鄭纘緒』名下可証。
594 同頁第一二行第五及一七兩字『巳』與『入』,「原抄」均脫。參閱下「十五世」其子『鄭武』名下,可証。
595 第四七頁第四行第一四字以下,「原抄」脫二字。
596 同頁第五行第三六字『彰』,「原抄」作『漳』。按鄭仕謨子廷策進彰化學,嘉慶十六年拔貢,載「彰化縣志」「人物志」;下「十六世」『鄭廷策』名下亦作『漳化』,兩『漳』字同誤。
597 同頁第七行第一一字『仰』,下「十六世」其子『鄭嵩』名下作『昂』,今兩存備考。
598 同頁第九行第一一字『嵩』,「原抄」作『蒿』。按鄭輝星即拭,下「十六世」『鄭嵩字峻瞻之父。
599 同頁第一一行第七字『園』,「原抄」作『國』。上「十四世」其父『鄭修典』名下有『號慎園』語及其事略可作參証。
600 第四八頁第一行第一四字『昂』,是否作『仰』?存疑;請參閱上頁第七行第一一字校記。
601 同行第二五及三二兩字『己』與『人』,「原抄」作『巳』與『入』。
602 同頁第二行第五字,「原抄」缺字;第九字『備』,「原抄」脫,其下並有缺文;第一六字『游』,「原抄」作『右』。且此『右』字可能原在『營』上,因竄至『營』下而脫『游』也,並此存疑。
603 同頁第四行第一二字,「原抄」脫,其下並有缺文。
604 同行第一七字『彰』,「原抄」作『漳』。說見上頁第五行第三六字校記。
605 南安縣四十三都石井鄉鄭氏世譜
606 第四八頁第九行第一字『四』,「原抄」作『五』。
607 同頁第一一行第八字『扁』,下第五○頁第一三行作『扃』第一五字;未悉執是?存疑。
608 第四九頁第一二行第二七字『山』,「原抄」脫。前鄭芝龍序及鄭名山序均有『遂於楊子山下石井居焉』語,可資証補。
609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五字『拮』,「原抄」作『桔』。
610 第五○頁第一行第一二字『顯』,「原抄」作『■〈目上亞下〉』。按『■〈目上亞下〉』為『顯』別寫。且乃弟隱泉公諱岱與嵓均從山字頤中『顯』與『頤』均從頁,亦足參証。
611 同頁第二行第四字『之』,「原抄」脫。
612 同頁第七行第二字『泉』、第九字『栻』及第十六字『砥』,「原抄」均缺字。參閱前列「世譜」及下文,足資証補。
613 同頁第一三行第一四字『扃』,原抄「世譜」作『扁』;參閱第四八頁第一一行第八字校記,存疑。
614 第五一頁第一行第一七字『玉』,「原抄」作『王』。
615 同安縣感化里石澳保石獅鄉鄭氏圖譜
616 同頁第三行第四字『之』,「原抄」脫。
617 同頁第四行第一七字『軒』,「原抄」作『軒』。
618 同頁第五行第二四字『葬』及第六行第一、二兩字『坤向』,「原抄」均缺字。後有「殘文」『葬在漳州南靖金山水頭,坐坤向艮兼未丑』語,與此相同,足資証補。
619 同頁第一五行第九字,「原抄」缺字。
620 同頁第八行至第五二頁第三行止,顯系殘缺未全,祗仍其舊。
621 虞風
622 海外異傳
623 讀海外異傳
624 盛世無由試錯盤,遠懷利器去求餐。峨冠重見同舟客,青後當年褲下韓。
625 螫毒橫流蠢爾蠻,片帆敵愾入台灣。一身是膽胸吞賊,虎穴從容獲子還。
626 物光慘淡北風膻,胡騎如雲壓海堧。大廈傾來孤木在,南疆支得卅餘年。
627 妖氛旦夕暗邊陲,豈是高堂酣醉時。史筆凜然吐生氣,揭將三傳警恬嬉。
628 閒人多事擔閒憂,卻向世間要汗牛。安識個中寓深慨,勝他防海萬言籌。
629 嘉永庚戌中元,李門佑相撰。
630 海外異傳
631 津藩齋藤正謙著
632 鐵研子曰:我大日本之為邦,寶劍開基,俗尚信義,將勇而士強,為四方所畏服。自倭武東伐、神功西征以降,以至比羅夫立功肅慎、田材丸震威蝦夷、源鎮西開祚流虯、源判官傳名東韃、平相州殲蒙古十萬眾、豐太合屠鯷域破明師,並赫赫在人耳目,不待稱述也。若夫近世山田長正之霸身毒、濱田彌兵之脅紅毛、鄭大木之王台灣,亦我皇國之餘烈。而世或不詳其事跡,豈不惜哉!作海外異傳。
633 暹羅國在南天竺,「隋志」稱為赤土。暹與羅斛本為二國,當元之時合為一;周回萬里,物豐人繁,號為善國;而我山田長正霸於此云。
634 長正,字仁左衛門;或曰伊勢祠官之隸、或曰尾張人,自稱織田右府之孫。少而礌落有大志,不事商販作業,好譚兵,雄傑自喜,流落寓於駿府。元和初,天下始定,士之求仕者皆於侯伯;長正弗屑曰:『此間無立功名處,唯游海外,或可以展吾志耳』!時下海無禁,府有經商二人,曰瀧、曰太田,將航海回易台灣,艤舟於大阪;長正請附乘之。二人弗許。長正乃先到大阪求二人之舟,入而匿焉。既而二人至,揭帆而發。長正乃從艙間出,申前請。二人大驚,不能如之何,許之。既到台灣,商事畢,將俱還;長正曰:『某在鄉國,殆不能自存,姑欲留此土,覓吃飯處』。二人方患長正之狂,心私喜,委而去之。
635 方此之時,支那奸民稱日本甲螺,誘我邦邊民,占據台地。長正通覽地方,蕞爾一島,且已有主,不可有為也,又附蠻舶,西游暹羅。會邦內騷亂,四鄰交侵,而六昆最強;暹羅國主出師御之。長正見其行軍無紀律,私言其必敗;既而果然。人或傳其語聞於國主,國主奇之,召見長正詢方略。長正指畫陳策,鑿鑿可用。國主大喜,擢長正為上將軍,往御六昆。
636 時本邦人流寓暹羅者眾,長正糾合數百人,雜以土兵,亡慮萬餘人,皆為日本裝,聲言日本援兵大至。六昆軍沮,因縱兵奮擊,大破之。六昆王憤甚,傾國來寇,兵數十萬。長正曰:『敵眾強盛,難與爭鋒,唯以謀撓之,破之易易耳』。乃分軍為三:一伏山陰,一艤海澨,長正親率其一出於海陸之間;進挑戰。兵既交,佯敗走;六昆兵追之,將及,號炮俄發,海、陸二軍吶喊齊進,火槍亂發。長正視機反之,衷敵軍前後擊之,大破六昆兵,殺數萬人,遂追北長驅入其都,擒六昆王以歸。威震遠近,四鄰爭送款於暹羅。於是國主大賞長正,妻以其女,封六昆及匹皮留之地,號曰「唵普良」。唵普良,蓋諸侯王之謂也。
637 久之,國主年既高,頗倦勤;使長正攝行國事。於是瘌普良之名噪於印度諸國,而本邦地隔遠,未聞知也。
638 數歲,瀧、太田複回易海外,行到暹羅。既入其界,迓勞之使沓至,相迎入館。少焉,有吏來戒,王召見二人。二人初不知其故,心頗疑懼,且從吏入見。王冠服在交椅上,金珠粲目,儀衛甚盛。二人俯伏膝行,不敢仰視。及退就館,飲食供御,如待貴客者;意益不安。既夜,複有更傳呼至曰:『王來』!二人驚出迎。王便服入坐,笑拍二人之肩曰:『故人無恙』?二人愕眙仰視,乃長正也!長正自備說其發跡之由。二人叩頭謝曰:『鄙人愚蒙,嘗相從於塵埃中,無禮,獲罪多矣。不意大王能自致於寥廓之上也』!長正曰:『予之有今日,實由二子之賜。抑人有德於我,可不報哉』?既罷,厚賜遣之。本邦商旅聞之,多游暹羅;長正皆善遇之。
639 長正雖富貴,而常懷桑梓不置;每臨戰,遙禱於駿府淺間之神,軍轍勝。至是命工摹繪當時戰鬥之狀為扁,附商舶獻於淺間廟以報賽焉。又屢牒執政,納方物於大府,不失恭順之意。頃之,國主殂,世子代立,長正退就封。
640 先是,國主之妃與其近臣奸亂,謀除國主,畏長正而不發。及長正去,遂弒之。長正聞之,則謀興兵討之。二奸大懼,募人潛往毒之,長正死;時寬永十年也。
641 長正無子,有一女名阿因,勇武有父風;親將其眾,欲複父讎,屢敗暹羅之兵。通國震恐,盡發屬國之兵來戰,眾寡不敵,阿因遂敗亡。其下逃歸於本邦。長正之弟某在江戶,聞長正獲志,欲往從之;適有人傳長正死,乃止。
642 先是,紅毛夷酋紿日本甲螺,奪台灣據之,剽掠我商舶。當時有濱田某,脅紅毛夷酋而報之。
643 台灣在支那東南海中,古無聞焉。明天啟初,海澄人顏振泉聚眾據之,招我邦邊民入其黨,因自稱日本甲螺。甲螺猶謂頭目;我日本謂頭目為「加志良」,音近「甲螺」,故遂訛稱耳。
644 先是,泉州人鄭芝龍,少流落,往來我邦,因入振泉之黨。及振泉死,眾推芝龍為甲螺,雄視海上。後受明將之撫,去移閩中,我邊民代之為甲螺。而紅毛夷來借地,約歲輸鹿皮三萬。既而築城郭據之,役使土人如奴隸,不複輸幣。且我商舶往印度者過其近海,為被殺掠,甲螺不能如之何。
645 適本邦商人濱田某至,眾交訴之,圖報複。某許之。某字彌兵衛,長崎人也,勇而有謀。弟某字小左衛門,子某字新藏,並有膽略,力兼數人。乃與甲螺之黨二十人還,請之大府。大府允之,檄長崎代官末次平藏備船募卒,附之於彌兵。彌兵盡裝其從兵數百為農丁,被蓑笠、持鍬钁,行到台灣海口,請於守吏曰:『日本之氓,聞台灣土廣人寡,中多萊蕪,欲移住以開墾之』。守吏以告甲必丹,弗信;以哨船圍之數重,不遽許上陸。使人來言曰:『汝之來,決非好意;不然,何從人之眾也』?彌兵曰:『唉!公何疑人之甚耶!假使日本欲略海外之國,當遣猛將精兵來,日本素不乏其人,奚使我儕小民之為』?守吏檢舟中,僅有數十副防身刀,其它唯有耕耨之具而已;還,備告甲必丹。甲必丹意稍解,乃許眾登陸。彌兵等得入城謁見甲必丹,請受廛為氓,弗許;請還本邦,亦弗許。留數月,屢入請之,甲必丹依違不答。彌兵謂眾曰:『甲必丹不許我去留,其意不可測!大丈夫入不測之地,當死中求活耳』!眾憤然欲死之。
646 一日昧爽,彌兵父子兄弟三人入城,眾從之,留於門外;三人挺身排闥而進。甲必丹猶寢在床,驚起叱曰:『汝等入人閨合,何無禮也』!彌兵咆哮奮前,擒甲必丹於床,懷出匕首,擬其喉曰:『汝有死罪,尚何咎人之無禮耶』?左右欲刃之。小左、新藏拔刀遮立,瞋目叱之,左右披靡不敢逼。甲必丹惶急,乞饒命甚哀。彌兵曰:『汝欲生,何不停城上放炮』。甲必丹曰:『謹奉命』。曰:『汝向所掠之貨,倍數還之』!甲必丹曰:『唯命之從』。兵聞變走入,鬥於庭,其後入者為炮被傷。彌兵乃左手扼甲必丹之臂,右手執匕首俱起,小左、新藏擁其前後而出,夷卒不敢動。甲必丹傳命停放炮,令其卒艤蠻舶一只及日本船二隻,裝貨山積;彌兵入而檢之,乃欲拉甲必丹俱去。甲必丹曰:『島民皆仰某指揮,某去則倀倀乎無所歸焉。某有一兒,年十二歲,願代某從去;公幸垂愛憐,使某全父子之情,非敢所望也』。彌兵許之,乃質其子及頭目數人,歸報於鎮台。鎮台稟大府厚賞之。於是彌兵之名震一時,肥後侯聘而祿之;時寬永五年也。後三十餘年,鄭成功攘紅毛,複台地。
647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明平國公芝龍之子也。母田川氏,我肥前國平戶士人之女。初,芝龍流落來客於平戶,稱老一官,娶田川氏。寬永元年明天啟四年,生成功於島中,島中萬火齊明,芝龍心異之。成功生七歲,從父歸明;後又迎母共居安平。十五年明崇禎十一年,成功年十五,補弟子員,試高等。風儀整秀,俶儻有大志;讀書穎敏,不治章句。有術士視之,驚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之才也』!及隆武帝立,一見偉之,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賜姓朱,改今名,拜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儀同駙馬。自是中外稱「國姓爺」而不名。尋封忠孝伯,恩寵曰隆,成功感激思報效。而芝龍稍專權,懷異志,與清人通聲問;成功患之。一日,見隆武愁悶而坐,泣奏曰:『陛下鬱鬱不樂,得無以臣父故耶?臣受厚恩,義無反顧,請以死捍陛下矣』!
648 清兵入福州,芝龍退屯安海,為清將所誘欲降附,諸將不從。成功痛哭而諫,芝龍不聽,單騎往降。清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污。母嘆曰:『何面目複見人耶』!登城樓自殺,投河水。清兵吐舌曰:『婦女尚能爾,倭人勇決不負所聞也』。成功痛恨,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斂。清將挾芝龍而北,作書招成功。成功不至。芝龍曰:『兒不至,北朝其疲於奔命乎』!
649 福州既失,隆武為清兵所執,死。成功雖遇主列爵,未嘗豫兵事。意氣容貌,猶儒生也。既遭國難,諫父不從,且痛母死非命,慷慨激烈,謀起義兵。詣孔廟焚所著儒服,拜辭而去。所善壯士願從者九十餘人,乘二巨艦行,收兵南澳,得數千人。既而遙聞唐王即位,改元永歷,奉正朔。
650 自南澳歸,軍聲頗震,乃略漳、泉、潮、惠諸州,守將多降。軍律肅然,兵士無淫略,至孺子、婦女與軍行爭道。清主屢諭芝龍作書招撫,誘以高爵,成功不從。清主乃累命滿、漢諸將來攻,輒擊敗之。於是東南諸州連年騷擾,師出無利。清主患之,親下敕招諭;成功亦不報。益修器械舟楫北上,自閩及浙,欲複南京。以桑梓之誼,屢乞兵於我;我不詳其事情,終不報。然成功兵勢甚盛,分所部為七十二鎮,以廈門為根本之地,改為思明州,蓋意不忘明室也。立儲賢、儲材二館,察言、賓客二司,設印局、軍器諸局,令六官分理庶政,擇賢任之。諸宗室頗給贍之,諸縉紳避亂至者禮待之。凡有所便宜封拜,乃朝服北向遙拜帝座,疏而焚之。其所施為,鼓動一世。
651 於是永歷遣使晉成功爵為延平郡王,命圖恢複。自成功起兵,至是十三年,實萬治元年也明永歷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成功謂其將甘輝曰:『今奉敕何得遷延,將速取金陵以定南都』。輝亦贊成之。乃議大舉,部署諸將,戈船八十只揚帆北上,陷浙江諸州縣。二年明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七月,進攻陷鎮江,遂攻金陵破郛。清兵退守本城。成功破聚寶、通濟二門,逼正陽門,城旦夕將陷,江南大震。清主命內大臣達素等發精兵二十萬俄至。成功兵疲不能敵,且前鋒餘新狃勝輕敵敗死,師遂敗績,萬禮、甘輝等皆死之。成功乘流出海,還廈門。
652 三年明永歷十四年、清順治十七年五月,達素等率滿、漢大兵分道來侵,成功擊殲之,達素僅以身免,還福州自殺。竟成功之世,清兵不敢來窺島焉。
653 寬文元年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成功自金陵喪敗,地蹙軍孤;永歷蒙塵南裔,聲問不通、存亡難詳,然猶奉正朔,將遷地謀恢複。適有紅毛通事,南安人也,與台灣甲必丹歸一有隙,走廈門謂成功曰:『公何不取台灣?公家之故土也。台地沃野千里,為四省要害,橫絕大海,實霸王之區。紅毛蠢爾醜虜,因中國騷劇,竊占據之;破而取之易易耳』。成功大喜。
654 三月,親率兵三千二百人,揚帆至鹿耳門。門水淺沙膠,海舶至此,必易舟而入,故險易守。此時水適漲丈餘,成功得便戰艦銜尾而進。紅夷大驚,以為自天而下。成功引兵登陸,攻赤嵌城。城亂石迭,高數丈、厚丈餘,用土煆之,化為石灰。以炮擊城,城堅不受炮。城中紅夷千餘人,驅台民數千,入而同守,且徵援兵於咬𠺕吧。咬𠺕吧將領謀謂:『搗廈門之虛,則台灣之圍自解矣』;乃率兵攻廈門。廈門留守洪旭迎擊走之。城久之不拔,台民或告成功曰:『城外高山有水流於城濠,貫城而過。城中無井泉,所飲唯此一水;若塞其水源,三日而告變矣』。從之。紅毛勢窮,以巨艦十餘只決戰。
655 成功兵自艦上銃窗入,奪其五只,餘盡焚毀之,殺夷兵六百人,火及城板。歸一退保一堡。成功使告之曰:『台地吾先人所開創,吾複故土則足矣;珍寶諸物任爾載去,非吾所需也』。於是歸一降,送之還國。
656 成功就居其城,改台灣為安平鎮尋又改東寧、赤嵌城為承天府,總曰東都。設府曰天興、萬年。土酋皆受約束。既而聞清遷界令下,嘆曰:『沿海數萬里,盡委而棄之,英雄無用兵之地。然收拾餘燼,息兵休農,以俟時至,猶未晚也』。於是制法律、興學校、計丁庸、養老幼,台人大安。
657 二年明永歷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正月,清主福臨殂,子玄曄立,改元康熙。使吳三桂攻永歷於緬,緬酋內叛,執永歷致於軍前;三桂絞而殺之,明亡。成功憤惋得疾,五月卒於東寧,年三十九。子經嗣。清兵數來侵,輒擊卻之。清將屢贈書招之,終弗從,出兵攻略閩、廣諸州。
658 天和元年清康熙二十年正月,經卒於東寧。經為人仁孝,頗得士民之心,在位凡十九年,猶奉明正朔,佩招討大將軍印。子克塽嗣,仍稱永歷三十五年。猶幼,政出多門,鄭氏之業衰。清將偵知之,乃圖大舉。
659 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清兵到澎湖,台將迎戰,殺傷過當。清益發兵,分道來侵,舳艫千里。克塽終不能抗,告降。清主受而優待之,封漢軍公。自成功始起義,迄此凡三十八年,而明之正朔始盡於天壤間矣。
660 清主嘗謂其臣曰:『成功明室遺臣,而非吾亂臣賊子也』。康熙三十九年,特詔令成功及子經喪歸葬於南安焉。
661 鐵研子曰:長正單身立勛於絕域,自致侯王,割地受封,亦可謂曠世之雄矣。鄭大木慷慨唱義,招頹日於虞淵,以孤兵當勃興之敵,百折不撓,有我楠中將之風。及其子孫,奉正統於一隅數十年,亦與楠氏相類矣。蓋孕我東方之精故歟?濱田特曹、荊之流耳。今餘廁之於唵普良、國姓爺之間,或以為不倫;然挺身入不測之地,鉗制強虜,以雪國恥,有足多者焉。事之大小不必論也。嗚呼!近歲洋夷陸梁,縱橫於印度、支那之間,莫之能遏焉;使人慨然思斯三人。今核其遺事而立之傳,餘豈徒然哉!
662
663 一日,餘會西嶽藤堂侯於朝,話次及外給使中山文節所輯南木志。侯曰:『知歆慕楠氏,其人不凡』。是雖一時之言,其卓識可想而已。
664 嘗讀其臣齋藤有終所著阿漕海上試船銃記,因思始祖高山君有功於閒山之役,子孫相承,掌天下舟艦之政,迄至今侯,振廢起隳,紹述始祖之偉烈;而得有終之文,使人益有所興起憤發也。有終之文,餘每喜讀之,以為有慷慨激烈之氣。文節與餘同好,每得其文,必以示餘。
665 頃者,得其所著海外異傳,敘山田某及濱田兄弟之逸事、鄭大木之義烈,簡約明鬯,而生氣勃勃,殆有古良史之風。嗚呼!斯書非獨風動一藩,足以鼓作天下英傑之士。文節將刊以公於世,餘大喜。語之友人李門伊東君,君亦為題五絕句寵之云。
666 抑雖以有終之才之學,非遇有為之君,則一介儒臣而止耳。今也得其君而得大伸其才,真奇世之遇矣。而文節之慕賢樂善,可謂不負侯之一言矣。
667 嘉永庚戌二月,節山板倉勝明識。
URN: ctp:ws56244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