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竹書紀年輯証

《竹書紀年輯証》[View] [Edit] [History]

1 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燭光。見諸《汲簡》。《餘論》卷九
2 [九]《紀年》、《墨子》言:龍生廣,夏冰,雨血,地坼,及日夜出,晝不見。《後紀》卷一二注
3 案:《通鑒外紀》卷一注引《汲塚紀年》曰:『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於廟,日夜出,晝日不出。』《訂補》以為《路史》注疑有誤字,『廣』當是『□』,即『廟』字。
4 [一0]《汲古文》云:聞不居陽翟。《後紀》卷一二注
5 案: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証》卷四九云:『《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翟,夏禹國。」臣瓚曰:「《世本》:禹都陽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陽翟也。」竊意「不居陽翟」當是瓚語,所以釋陽城之為禹都,而辨《地志》陽翟為夏禹國之誤也。羅蘋不察,乃於《路史·夏后紀》「封之高密以處於櫟」下注云:「《地志》:陽翟,夏禹國,或云都之,非也。故《汲古文》云:聞不居陽翟。」竟以此語為《紀年》本文,誤矣。』《訂補》亦據此為說。《路史》此條本於《漢書·地理志》注,而誤讀瓚語。
6 [一一]《竹書紀年》:黃帝至禹,為世三十。《發揮》卷三
7 [一二]《紀年》:禹立四十五年。《後紀》卷一二注
8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禹立四十五年。』《輯校》、《訂補》失輯。
9 [一三]帝啟曰會。注:見《紀年》。《後紀》卷一三上
10 [一四]《紀年》:啟登後九年,舞九韶。《後紀》卷一三上注
11 案:《山海經·大荒西經》注引《竹書》曰:『夏后開舞九招也。』『九招』即『九韶』。
12 [一五]既征西河。注:《紀年》在二十五年。《後紀》卷一三上
13 西河。後啟徵之。見《紀年》。《國名紀》己
14 案:《北堂書鈔》卷一三引《紀年》云:『啟征西河。』
15 [一六]《紀年》:啟二十九年,年九十八。《後紀》卷一三上注
16 案:《真誥》卷一五引《竹書》云:『即位三十九,亡年七十八。』《路史》當本此,互有誤字。
17 [一七]《汲塚古文》:太康居斟尋。乃失邦。《後紀》卷一三上注
18 案:《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周本紀》正義引《汲郡古文》或《汲塚古文》云:『太康居斟尋。』『乃失邦』三字,當本《尚書·五子之歌》序:『太康失邦。』
19 [一八]《汲書》:羿、桀皆居斟尋。《後紀》卷一三上注
20 案:《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周本紀》正義引《汲郡古文》或《汲塚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21 [一九]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紀年》云:元年。《後紀》卷一三上
22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云:『帝相即位,……元年,征淮夷。』《後漢書·西羌傳》云:『後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
23 [二0]二年,徵風、黃夷。七年,於夷來賓。注:並《紀年》。《後紀》卷一三上
24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云:『帝相即位,……二年,徵風夷及黃夷。』《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云:『七年,於夷來賓。』
25 [二一]《汲古文》云:相居斟灌。《後紀》卷一三上注
26 案:《水經·巨洋水注》引《汲郡古文》云:『相居斟灌。』
27 [二二]方夷來賓,獻其樂舞。注:《後漢書》及《汲紀年》。《後紀》卷一三下注
28 案:《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云:『後少康即位,方夷來賓。』又《東夷傳》云:『自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於王門,獻其樂舞。』
29 [二三]《紀年》:帝寧居原,自原遷於老王。《後紀》卷一三下注
30 案:影宋蜀刻本《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云:『帝寧居原,自遷於老王。』『老王』為『老丘』之誤,鮑刻本作『老丘』。所據他宋本作『老丘』,或鮑氏所改,今不可知。《路史》沿蜀刻《御覽》之誤,可証所據確為《御覽》。
31 [二四]《紀年》云:夏柏杼子之東征,獲狐九尾。 《後紀》卷一三下注
32 案:《太平御覽》卷九0九引《書紀年》云:『夏伯杼子東征,獲狐九尾。』
33 [二五]帝槐,一曰芬,是為祖武,立三歲而東九夷來御。注:畎、于、方、黃、白、赤、玄、風、陽凡九,見《竹書》及《後漢書》。《後紀》卷一三下
34 案:《後漢書·東夷傳》云:『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注引《竹書紀年》曰:『後芬發即位,三年,九夷來御。』
35 [二六]帝槐二十有六歲陟。注:《紀年》:四十四年。《後紀》卷一三下
36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芬立四十四年。』
37 [二七]芒如之元年,首以玄圭賓於河。注:見《紀年》。《紀年》云:東狩於海,獲大魚。《後紀》卷一三下注
38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芒即位,元年,以玄圭賓於河。東狩於海,獲大魚。』
39 [二八]《紀年》:後亡陟,年五十八。《後紀》卷一三下注
40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芒陟位,五十八年。』
41 [二九]帝洩二十有一歲,六夷來御,於是始加爵命。注:畎、白、赤、玄、風、陽之六夷也。《紀年》云:繇是服從。《後紀》卷一三下注
42 案:《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竹書紀年》曰:『後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又《西羌傳》云:『至於後洩,始加爵命,由是服從。』《路史》所引『繇是服從』四字,乃《後漢書·西羌傳》文,誤為《紀年》。
43 [三0]後洩二十歲陟。注:《紀年》:二十一。《後紀》卷一三下
44 [三一]帝不降六歲,伐九苑。注:《紀年》。《後紀》卷一三下
45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46 [三二]帝不降五十有九歲陟。注:《紀年》六十九。《後紀》卷一三下
47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不降即位,……六十九年。』
48 [三三]帝胤甲。注:見《汲紀年》。《後紀》卷一三下注
49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
50 路史》同卷又云:『帝廑一曰頓,立二十歲而陟,子胤甲立。』以胤甲為帝廑子,與《紀年》異。《存真》誤引《路史》文,以為出於《紀年》,反以《御覽》所引為誤。《輯校》從《御覽》之說,不列胤甲一代,補以孔甲,是。《訂補》改從《存真》。
51 [三四]胤甲在位四十歲,後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並照於東陽,其年胤甲陟。注:以上《紀年》。《後紀》卷一三下
52 案:《太平御覽》卷四引《汲塚書》曰:『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又卷八二引《紀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並出。』《通鑒外紀》卷二注引《汲塚紀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
53 [三五]《紀年》云:後昊立三年。《後紀》卷一三下注
54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昊立三年。』
55 [三六]帝敬發一曰惠。注:見《紀年》。是為後敬。注:同上。《後紀》卷一三下
56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後發一名後敬,或曰發惠。』
57 [三七]帝敬發其始即繼,諸夷式賓,獻其樂舞。注:《紀年》云:元年。《後紀》卷一三下
58 案:《太平御覽》卷七八0引《竹書紀年》曰:『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後漢書·東夷傳》云:『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於王門,獻其樂舞。』《通鑒外紀》卷二云:『發,諸夷賓於王門,獻其樂舞。』注:『《紀年》曰:元年。』是『獻其樂舞』四字,乃《外紀》襲自《東夷傳》,《路史》又襲自《外紀》,非《紀年》原文。
59 [三八]帝履癸又命扁伐岷山氏,岷山莊王以二女御焉。愛而無子,乃刻之苕華,而□元妃於洛。注:二女曰琬,曰琰,刻名苕華之玉。詳《焞煌紀年》。《後紀》卷一三下
60 案:《事類賦》注卷九引《燉煌紀年》:『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愛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燉煌紀年》之稱僅見《事類賦》注此條,《路史》顯從該書轉引。《太平御覽》卷八0五引此條作《燉煌高納之郡府紀年》,燉煌高納之郡府或是藏書者。
61 [三九]《汲塚古文冊書》云:桀飾傾宮,起瑤台,作瓊室,立玉門。《發揮》卷六
62 案:《文選·吳都賦》注:引《汲郡地中古文冊書》云:『桀作傾宮,飾瑤台,紂作瓊室,立玉門。』此為李善所採劉淵林舊注。淵林名逵,西晉惠帝時人,當目鶯《竹書》,《汲郡地中古文冊書》之稱亦僅見此。所謂《汲塚古文冊書》即源於《汲郡地中古文冊書》,本條亦系引自劉注。
63 [四0]關龍逢,……其在《竹書》,始以為諫瑤台。……逮汲塚張華書則更以為諫長夜之宮,而薦之以必亡之語。《發揮》卷六
64 案:《存真》云:『《路史·發揮》曰:「關龍逢之死,《竹書》以為諫瑤台。」又云:「汲塚張華書更以為諫長夜之宮。」今案《博物志》曰:「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宮穀。又飾瑤台,關龍逢諫桀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則亡。以龍逢為妖言而殺之。其後山複於谷,下反在上。耆老相與諫桀,又以為妖言而殺之。」據《路史》,是《博物志》此條本於《竹書》也。』朱右曾本不信羅氏父子得見《竹書》,今反據《路史》以証《博物志》此條本於《竹書》,誤。《路史》稱『汲塚張華書』,蓋誤以為《博物志》一書出於汲塚,前引『黃帝死七年』條亦以《博物志》為《汲書》,與此同誤。
65 [四一]《汲紀年》:桀末年,社坼裂。《後紀》卷一三下注
66 案:《太平御覽》卷八八0引《書紀年》曰:『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為湯所放。』
67 [四二]《汲紀年》:並窮、寒四百七十二年。《後紀》卷一三下注
68 案:《太平御覽》卷八二引《紀年》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69 [四三]《紀年》:湯七年九徵。《後紀》卷一三下注
70 案:《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曰:『湯有七名而九徵。』
71 [四四]《竹紀年》云: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發揮》卷五注
72 案: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云:『《紀年》又稱: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
73 [四五]《竹紀年》云:仲壬崩而立太甲,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發揮》卷五注
74 案: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云:『《紀年》又稱:……仲壬崩,伊尹放大甲於桐,乃自立也。』
75 [四六]《竹紀年》云:伊尹即位,太甲三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複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發揮》卷五注
76 案: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引《紀年》云:『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複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77 [四七]庇,祖乙勝即居之。注:《紀年》。《國名紀》丁注
78 案:《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云:『祖乙勝即位,是為中宗,居庇。』
79 [四八]南庚更自庇遷奄。注:《紀年》。《國名紀》丁
80 案:《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曰:『南庚更自庇遷于奄。』
81 [四九]《紀年》:盤庚旬自奄遷於北塚,曰殷虛。 《國名紀》丁
82 案:《太平御覽》卷八三引《紀年》曰:『盤庚旬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83 [五0]《竹書紀年》:武王年五十四。《發揮》卷四
84 案:《訂補》云:『《真誥》十五引《竹書》作「年四十五」,疑有倒誤。今本《紀年》亦作「年五十四」。』案所見今本《紀年》多作『九十四』,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四云:『年九十四,……《路史》及《通鑒前編》引作「年五十四」。何本、陳本同。閣本作「年八十四」,大字本、吳本、張本作「年九十四」。』其作『五十四』者,疑據《路史》、《通鑒前編》所改。
85 [五一]《汲紀年》云: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於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發揮》卷三注
86 案:《太平御覽》八七四引《書紀年》曰:『周昭王末年,夜有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
87 [五二]□,穆王伐之,大起九師,東至九江,蚖蟬為梁,在江東矣。注:《紀年》:四十七年。《國名紀》己
88 案:《太平御覽》卷三0五引《紀年》:『周穆王四十七年,伐紆,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比黿以為梁。』
89 [五三]《汲塚紀年》云:共伯和即乾王位。《發揮》卷二注
90 案:《莊子·讓王篇》釋文引《紀年》:『共伯和即乾王位。』
91 [五四]《紀年》: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奔魏。《國名紀》戊注
92 案:《水經·河水注》引《紀年》云:『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
93 [五五]《紀年》晉武公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而東之。《國名紀》戊注
94 《紀年》又云:桓王十二年秋,秦侵芮。冬,王師、秦師圍魏,取芮伯而東之。《國名紀》戊注
95 案:《路史》同時所引兩條,第一條本《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此屬古本。第二條所引除多一『冬』字外,則全同今本。似羅氏父子當日確見有《紀年》一書,其本於東周仍用周年,與古本用晉年者異;周王之軍作『王師』,與古本作『周師』者亦異,然與今本則皆同。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因謂:『羅泌已見今本。』《路史》一書成於乾道庚寅,即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一一七0年,上距南宋建立之始不過四十四年,而此書卷帙繁重,博徵群籍,又決非短期內可成,果如洪氏所論,則今本《紀年》當在南宋初已出現。羅氏父子所引除此條外,複引『桓王十七年』一條見後,以周王紀年與今本同,然不見現存今本,或為後世刻本所脫。洪氏所論疑是。
96 [五六]《紀年》云晉武公九年,戎人逆之郟。《國名紀》戊注
97 案:《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晉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萬於郟。』
98 [五七]《紀年》:桓王十七年,楚及巴伐鄧。《國名紀》戊注
99 案:此又以周年紀事,與今本《紀年》同,然不見現存刻本。
100 [五八]《汲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後紀》卷九下注
101 案:《水經·汾水注》引《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
102 [五九]《紀年》:晉獻公十九年,會虞師伐虢,滅夏陽,虢公醜奔衛,乃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國名紀》己注
103 案:《水經·河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獻公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
104 [六0]《竹紀年》『次于郇』者,或云邠之三水栒邑,非也。《國名紀》戊
105 案:《水經·涑水注》引《竹書紀年》云:『晉惠公十有五年,秦穆公率師送公子重耳,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於秦師。狐毛與先軫禦秦,至於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於軍。』
106 [六一]《紀年》:句踐以晉出公十年卒,鹿郢立,是為鼯與,六年卒。盲姑立,是為不壽,十年卒。朱旬立,是為王翁,三十七年卒。王翳立,三十六年卒,子諸咎殺之。諸枝立,是為孚錯枝。一年,其大夫寺區定亂,立初無餘。十二年,寺區之弟思複弒其君莽而立無顓八年。《後紀》卷一三下注
107 案:陳夢家《六國紀年表考証》云:『此隱括《越世家》索隱所引而雜採《越世家》名謚者。』《燕京學報》第三七期頁一八六《史記·越世家》索隱所引《紀年》,文繁,不具錄。
108 [六二]《汲紀年》: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絕於扈。 《國名紀》丁
109 案:《水經·河水注》曰:『《竹書紀年》: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絕於扈。』永樂大典本作『二十二年』,趙一清、戴震校本改作『十二年』,蓋據今本《紀年》。《路史》所據《水經注》,與大典本同。
110 [六三]《紀年》:越王朱句二十年,滅滕。《國名紀》甲
111 案:《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索隱引《紀年》:『於粵子朱句三十四年,滅滕。』《訂補》云:『「二十」字疑有脫誤。』
112 [六四]《紀年》:梁惠九年,晉取泫氏,即《汲書》趙獻子城泫氏者。《國名紀》己
113 案:《水經·沁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太平御覽》卷一六三引《竹書紀年》曰:『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
114 [六五]《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國名紀》己
115 案:《水經·丹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
116 [六六]《紀年》:梁惠成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鄈。《國名紀》己
117 案:《水經·沁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
118 [六七]《竹紀年》:梁惠成二年,齊田壽帥師伐趙,圍觀,觀降。《國名紀》丁注
119 案:《水經·河水注》引《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年,齊田壽帥師伐趙,圍觀,觀降。』此據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趙一清、戴震校本皆據今本《紀年》改『趙』作『我』,《路史》所引與大典本合。
120 [六八]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注:《紀年》。《國名紀》己
121 案:《水經·渭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
122 [六九]惠成七年,雨[碧]於郢。見《紀年》。《發揮》卷二注
123 案:《太平御覽》卷八0九引《紀年》:『惠成王七年,雨碧於郢。』
124 [七0]梁惠成八年,雨[骨]於赤髀,後國飢兵疫。《發揮》二注
125 案: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朱右曾《存真》及王國維《輯校》皆據《路史》入輯。《訂補》云:『所見嘉慶六年酉山堂刻本、四部備要本《路史》皆如此,不云出《紀年》。但此條自孫之騄、洪頤烜以下皆引作《紀年》,或《路史》舊本有著明出《紀年》者。』《太平御覽》卷八七七引《史記》云:『梁惠成王八年,雨黍於齊。』陳夢家據此,以為『「骨」「赤」二字乃「黍」「齊」之誤,審其體例亦是出於此《史記》而未言所出。』《六國紀年表》,《燕京學報》第三四期頁一八三。疑是。
126 [七一]長子,紂大史辛申國,今潞之長子縣,《紀年》之尚子也。注:梁惠成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國名紀》丁
127 案:《太平御覽》卷一六三引《竹書紀年》:『梁惠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
128 [七二]《紀年》:秦封衛鞅於鄔,改曰商。注:梁惠成三十年。《國名紀》己注
129 案:《水經·濁漳水注》引《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衛鞅於鄔,改名曰商。』
130 [七三]《紀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向,二月城陽、向。注:更名陽為河雝,向為高平。《國名紀》甲
131 案:《水經·濟水注》引《汲郡竹書紀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
132 [七四]《紀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焦。《國名紀》戊注
133 案:《史記·六國年表》秦惠文王九年:『度河取汾陽、皮氏,圍焦,降之。』正當魏襄王六年,似與此條合,然據《紀年》年次,秦惠文王九年當為魏惠成王後元五年,此條疑非《紀年》文。
134 [七五]《竹書》云:殷王子亥賓於有易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師於河伯伐有易,忽之,殺綿臣。《國名紀》己
135 案:《山海經·大荒東經注》引《竹書》曰:『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136 [七六]應,《汲古文》云,商時國。《國名紀》己
137 案:《水經·滍水注》云:『按《汲郡古文》:殷時已有應國。』
138 [七七]《汲塚紀年》: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 《國名紀》甲注
139 案:《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汲郡古文》:「梁惠王發逢忌之藪以賜民。」』
140 [七八]《紀年》秦伐鄭,次於懷,城殷。《國名紀》丁注
141 《紀年》:秦伐鄭,圍懷、殷。《國名紀》戊
142 案:《水經·沁水注》引《竹書紀年》云:『秦師伐鄭,次於懷,城殷。』
143 [七九]《紀年》作魴,即高邑之地。注:《十道志》云:高邑,趙房子也。《國名紀》己
144 案:《太平御覽》卷一六一引《十道志》曰:『高邑縣,趙房子之邑。《竹書紀年》作「魴子」。』
145 [八0]《竹紀年》:楚吾得及秦師伐鄭,圍綸。《後紀》卷一三下注
146 秦、楚伐鄭,圍綸氏者。注:《汲紀年》三。《國名紀》丁
147 案:《水經·伊水注》引《竹書紀年》曰:『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路史》所引『《汲紀年》三』,『三』疑為『云』字之誤,見《訂補》。
148 [八一]翟章救鄭,次南屈者。注:《汲古》。《國名紀》戊
149 案:《水經·河水注》引《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鄭,次於南屈。』
150 《古本竹書紀年輯証》 下
151 《古本竹書紀年輯証》 下
152 今本竹書紀年疏証
153 ■王國維
154 《疏証》除廣倉學宭叢書本外,有《遺書》本,曾兩次印布;初名《王忠愨公遺書》,所收《疏証》系鉛印本;續印名《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系石印本。今據《遺書》兩本互校,有初印不誤而續印諸誤者,亦有續印改正者,皆擇是而從,其有兩本皆誤,或所據今本有誤為王氏所未正者,略出案語,以為說明。
155 昔元和惠定宇徵君作《古文尚書考》,始取偽古文《尚書》之事實文句,一一疏其所出,而梅書之偽益明。仁和孫頤穀御複用其法,作《家語疏証》,吾鄉陳仲魚孝廉敘之曰:『是猶捕盜者之獲得真贓。』誠哉是言也。余治《竹書紀年》,既成《古本輯校》一卷,複怪今本《紀年》為後人搜輯,其跡甚著,乃近三百年學者疑之者固多,信之者亦且過半。乃複用惠、孫二家法,一一求其所出,始知今本所載殆無一不襲他書。其不見他書者,不過百分之一,又率空洞無事實,所增加者年月而已。且其所出,本非一源,古今雜陳,矛盾斯起。既有違異,乃生調停,糾紛之因,皆可剖析。夫事實既具他書,則此書為無用;年月又多杜撰,則其說為無征。無用無征,則廢此書可,又此《疏証》亦不作可也。然余懼後世複有陳逢衡輩為是紛紛也,故寫而刊之,俾與《古本輯校》並行焉。丁巳孟夏,海寧王國維。
156 黃帝軒轅氏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云:『《紀年》篇起自夏、殷、周。』《晉書·束皙傳》云:『《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惟《史記·魏世家》集解引和嶠云:『《紀年》起自黃帝。』
157 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於壽丘。弱而能言,龍顏,有聖德,劾百神朝而使之。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聖德光被,群瑞畢臻。有屈軼之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以上《宋書·符瑞志》。案《宋志》此節雜採《大戴·五帝德》、《春秋元命苞》、《山海經》、《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諸書為之,但偽為附志者,實襲《宋志》,故但引《宋志》証之,不複旁及他書,以下放此。
158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白虎通·爵篇》:『黃帝有天下,號為有熊。』《史記·五帝本紀》集解:『譙周曰: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
159 初制冕服。《易·系辭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士冠禮》疏引《世本》:『黃帝作冕旒。』
160 二十年,景雲見。《藝文類聚》一、《太平御覽》七十一引《春秋演孔圖》:『黃帝將興,黃雲升於堂上。』《左傳·昭十七年》疏引服虔曰:『黃帝將興,有景雲之瑞。』
161 以雲紀官。《左氏·昭十七年傳》:『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
162 有景雲之瑞,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赤方中有兩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以天清明時見於攝提,名曰景星。帝黃服齋於宮中,坐於玄扈、洛水之上,有鳳凰集,不食生蟲,不履生草,或止帝之東園,或巢於阿閣,或鳴於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鳥來儀,有大螻如羊,大蚓如虹。帝以土氣勝,遂以土德王。《宋書·符瑞志》。
163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宋書·符瑞志》『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霧三日三夜』云云,均見附注,此條即隱括為之。
164 庚申,天霧三日三夜,晝昏。帝問天老、力牧、容成曰:『於公何如?』天老曰:『臣聞之,國安,其主好文,則鳳凰居之。國亂,其主好武,則鳳凰去之。今鳳凰翔於東郊而樂之,其鳴音中夷則,與天相副。以是觀之,天有嚴教以賜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龜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問之聖人。』帝曰:『已問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龜不違聖智,故燋。』霧既降,游於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接萬神於明庭,今塞門谷口是也。《宋書·符瑞志》。
165 五十九年,貫胸氏來賓,長股氏來賓。《山海經·海外南經》注引《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常致之。』《路史·后紀》五注引『長肱』作『長股』,乃此條所本。
166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產帝乾荒。《海內經》注引古本《紀年》,無年數。
167 一百年,地裂。《開元占經》四引《尚書說》:『黃帝將亡則地裂。』
168 帝陟。《戴記·五帝德》:『黃帝生而人得其利百年。』《史記·五帝本紀》集解、《類聚》十一、《御覽》七十九引《帝王世紀》:『黃帝在位百年而崩。』
169 帝王之崩皆曰陟,《韓昌黎集·黃陵廟碑》引《紀年》『帝王之崩曰陟』,不云出注中。《書》稱『新陟王』,謂新崩也。帝以土德王,應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徹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幾杖而廟饗之,諸侯大夫歲時朝焉。《御覽》七十九引《抱樸子》:『《汲郡塚中竹書》言: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故司空張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黃帝仙去,其臣思戀罔極,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或取其衣冠而葬之,或立廟而四時祀之。』上注即本此。
170 帝摯少昊氏
171 約案:帝摯少昊氏,《左氏·昭十七年傳》:『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母曰女節,見星如虹,下流華渚,既而夢接意感,生少昊。帝登位,有鳳皇之瑞。出《宋書·符瑞志》。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帥鳥師,居西方,以鳥紀官。《逸周書·嘗麥解》:『乃命少皞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漢書·律歷志》引《帝考德》曰:『少昊曰清。』
172 帝顓頊高陽氏
173 母曰女樞,見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己於幽房之宮,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宋書·符瑞志》。
174 元年,帝即位,居濮。《左·昭十七年傳》:『衛,顓頊之虛也,故曰帝丘。』注:『衛,今濮陽縣。』《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顓頊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
175 十三年,初作歷象。《漢書·藝文志》:《顓頊歷》二十一卷。
176 二十一年,作承雲之樂。《呂氏春秋·古樂篇》:『顓頊乃命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
177 三十年,帝產伯鯀,居天穆之陽。《大荒西經》注引《竹書》曰:『顓頊產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無年。
178 七十八年,帝陟。《史記·五帝本紀》集解、《類聚》九、《御覽》七十九引《帝王世紀》:『顓頊在位七十八年。』
179 術器作亂,辛侯滅之。《海內經》:『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複土壤,以處江水。』《周語》注:『賈侍中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後,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或云:「共工,堯時諸侯,為高辛所滅。」昭謂言為高辛所滅,安得為堯諸侯,又堯時共工,與此異也。』維案:此條實據《海內經》與《周語》注為之。
180 帝嚳高辛氏
181 生而駢齒,有聖德,初封辛侯,代高陽氏王天下。使瞽人拊鞞鼓,擊鐘磬,鳳皇鼓翼而舞。出《宋書·符瑞志》,惟《志》無『初封辛侯』四字。
182 元年,帝即位,居亳。《尚書序》:『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孔傳:『契父帝嚳,都亳。』《水經·谷水注》引皇甫謐曰:『帝嚳作都於亳。 』
183 十六年,帝使重帥師滅有鄶。《逸周書·史記解》:『昔有鄶君,嗇儉滅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後□小弱,禁罰不行,重氏伐之,鄶君以亡。』案:重氏,蓋國名,作偽者刪『氏』字,以為重黎之重,遂系之帝嚳時。
184 四十五年,帝錫唐侯命。
185 六十三年,陟。《御覽》八十引陶宏景云:『帝嚳在位六十三年。』《路史·后紀》九亦云:『帝六十有三載崩。』此條本之。《史記》集解、《類聚》九引《帝王世紀》則云:『帝嚳在位七十年。』《御覽》八十引又作『七十五年』。
186 帝子摯立,九年而廢。《史記》索隱引衛宏云:『摯立九年。』正義及《御覽》八十引《帝王世紀》亦云:『摯在位九年。』
187 帝堯陶唐氏
188 母曰慶都,生於斗維之野,常有黃雲覆其上。及長,觀於三河,常有龍隨之。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採,須發長七尺二寸,面銳上豐下,足履翼宿。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其狀如圖。及長,身長十尺,有聖德,封於唐。夢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歸之。 出《宋書·符瑞志》。
189 元年丙子。《隋書·律歷志》、《路史·后紀》十注引古本《紀年》。
190 帝即位,居冀。《左氏·哀六年傳》引《夏書》:『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偽《書·五子之歌》同。
191 命羲和歷象。《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
192 五年,初巡狩四岳。《書·舜典》:『五載一巡狩。』此蓋據《舜典》推之。
193 七年,有麟。《路史·后紀》十:『堯在位七年,麒麟游於藪澤。』案《拾遺記》一:『堯在位七十年,有鸞雛歲歲來集,麒麟游於藪澤。』《路史》本之,而訛『七十年』為『七年』。偽《紀年》遂云:『七年有麟』矣。
194 十二年,初治兵。
195 十六年,渠搜氏來賓。《書·禹貢》:『織皮、昆崙、析枝、渠搜,西戎即敘。』
196 十九年,命共工治河。《書·堯典》:『共工方鳩○功。』鄭注:『共工,水官名。』《周語》:『昔共工棄是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是共工本是水官,又曾治水,故遂有先鯀治河之說。
197 二十九年春,僬僥氏來朝,貢沒羽。《類聚》十一、《御覽》八十引《帝王世紀》:『堯時,僬僥氏來貢沒羽。』
198 四十二年,景星出於翼。《初學記》九、《御覽》八十、又八百七十二、八百九十三引《尚書·中候》:『帝堯即政七十載,景星出翼。』《論衡·是應篇》引作『堯時,景星見於軫』。《公羊傳·宣二年》疏引《春秋感精符》:『滅蒼者,翼也。』彼注云:『堯,翼星之精,在南方,其色赤。』
199 五十年,帝游於首山。《文選·宣德皇后令》注、《御覽》八十、《路史·餘論》七引《論語比考讖》:『堯率舜游首山。』
200 乘素車玄駒。《文選·辯命論》注、《初學記》九、又二十四、《御覽》八十引《尸子》:『君天下者,麒麟、青龍,而堯素車玄駒。』《五帝德》:『堯丹車白馬。』《五帝本紀》:『堯彤車,乘白馬。』
201 五十三年,帝祭於洛。《初學記》六、又九引《尚書·中候》:『
202 堯率群臣東沈璧於洛。』
203 五十八年,帝使後稷放帝子朱於丹水。《海內南經》注引古本《紀年》:『后稷放帝朱於丹水。』《史記·五帝本紀》及《高祖本紀》正義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204 六十一年,命崇伯鯀治河。《周語》:『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
205 六十九年,黜崇伯鯀。《書·堯典》:『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于,鯀哉。」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是鯀治水凡九載,但此實以六十九年則妄矣。
206 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錫虞舜命。《書·堯典》:『帝曰:「
207 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帝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鳳皇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潤,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廚中自生肉,其薄如箑,搖動則風生,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箑脯』。又有草莢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歷莢』。洪水既平,歸功於舜,將以天下禪之,乃潔齋修壇場於河、洛,擇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蓋五星之精也。相謂曰:『《河圖》將來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黃姚。』五老因飛為流星,上入昴。二月辛丑昧明,禮備,至於日昃,榮光出河,休氣四塞,白雲起,回風搖,乃有龍馬銜甲,赤文綠色,緣壇而上,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為檢,赤玉為柙,詩銘案:『玉』原作『土』,脫『柙』字,據林春溥《
208 竹書紀年補証》卷一改補。『柙』,《宋書·符瑞志》作『字』。泥以黃金,約以青繩。檢文曰:『闓色授帝舜。』言虞夏當受天命,帝乃寫其言,藏於東序。後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東沈璧於洛。禮畢,退俟,至於下昃,赤光起,元龜負書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於壇。其書言當禪舜,遂讓舜。 出《宋書·符瑞志》。
209 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嬪於舜。《書·堯典》:『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
210 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終於文祖。《書·舜典》:『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舜讓於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211 七十四年,虞舜初巡狩四岳。《尚書大傳》:『維元祀,巡狩四岳八伯。』鄭注:『祀,年也。元年,謂月正元日,舜假於文祖之年也。』此以為受終文祖之後一年。
212 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書·舜典》:『伯禹作司空。』
213 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呂氏春秋·召類篇》:『禹攻曹魏、屈驁、有扈,以行其教。』
214 八十六年,司空入覲,贄用玄圭。《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史記·河渠書》引《夏書》:『禹抑洪水十三年。』此司空禹治河在七十五年,入覲在八十六年,蓋本之。
215 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216 八十九年,作游宮於陶。《史記·貨殖傳》:『昔堯作游成陽。』如淳曰:『作,起也。成陽,在定陶。』
217 九十年,帝游居於陶。《史記·五帝本紀》:『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
218 九十七年,司空巡十有二州。《吳越春秋》四:『堯號禹曰伯禹,官曰司空,領統州伯,以巡十二部。』
219 一百年,帝陟於陶。案《史記·五帝本紀》、《論衡·氣壽篇》、《帝王世紀》皆云:『堯在位九十八年。』然據《虞書》云:『朕在位七十載。』此堯舉舜之歲。又云:『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此舜攝政之歲。又云:『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此堯崩之歲。前後得一百一年。孔傳與王肅注以堯得舜試舜共在一年,故堯在位百年,此從之。
220 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不克。朱遂封於房,為虞賓。三年,舜即天子之位。《路史·后紀》十:『帝崩,虞氏國之於房,為房侯。』
221 帝舜有虞氏
222 母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華。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舜父母憎舜,使其塗廩,自下焚之,舜服鳥工衣服飛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龍工衣自傍而出。耕於歷,夢眉長與發等,遂登庸。出《宋書·符瑞志》,但《志》無末三字。
223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左傳·哀六年》注:『唐虞及夏皆都冀方。』
224 作大韶之樂。《書·益稷》:『簫韶九成。』《類聚》十一、《御覽》八十引《帝王世紀》:『乃作大韶之樂。』
225 即帝位,蓂莢生於階,鳳皇巢於庭,擊石拊石,以歌九韶,百獸率舞,景星出於房,地出乘黃之馬。出《宋書·符瑞志》。
226 三年,命咎陶作刑。《北堂書鈔》十七引《紀年》:『命咎陶作刑。』不系年世。
227 九年,西王母來朝。《大戴禮·少間篇》:『昔舜以天德嗣堯,西王母來獻其白管。』《類聚》十一、《御覽》八十引《雒書靈准聽》曰:『舜受終,西王母授益地圖。』《中論·爵祿篇》:『舜受終於文祖,稱曰餘一人,則西王母來獻白環。』
228 西王母之來朝,獻白環、玉玦。出《宋書·符瑞志》,但《志》無『之來朝』三字。
229 十四年,卿雲見,命禹代虞事。此隱括下附注為說,附注出《宋書·符瑞志》,而《宋志》實本《尚書大傳》文。《書鈔》一百六十、《路史·發揮》五雜引《宋志》所引《大傳》中語,首句皆云:『惟十有四祀。』
230 在位十有四年,奏鐘石笙管未罷,而天大雷雨,疾風發屋拔木,桴鼓播地,鐘磬亂行,舞人頓伏,樂正狂走。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見於鐘石笙管乎。』乃薦禹於天,使行天子事也。於是和氣普應,慶雲興焉,若煙非煙,若云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囷,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慶雲爛兮,愨縵縵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群臣咸進,頓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聖賢,莫不咸聽。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已竭,褰裳去之。』於是八風循通,慶雲叢集,蟠龍奮迅於其藏,蛟魚踊躍於其淵,龜鱉咸出其穴,遷虞而事夏。舜乃設壇於河,依堯故事。至於下昃,榮光休氣至,詩銘案:『氣』字原脫,據趙紹祖《校補竹書紀年》卷一補。黃龍負圖,長三十二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其文言當禪禹。出《宋書·符瑞志》。
231 十五年,帝命夏後有事於太室。《考工記·匠人》:『夏后氏世室。』
232 十七年春二月,入學初用萬。《夏小正》:『二月丁亥,萬舞入學。』
233 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
234 二十九年,帝命子義鈞封於商。案此放古本《紀年》『放帝子朱於丹水』句為之。
235 三十年,葬後育於渭。《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陳倉有黃帝孫舜妻盲塚祠。』案『盲』、『育』字形相近。
236 三十二年,帝命夏後總師。偽《書·大禹謨》:『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於勤,汝惟不怠,總朕師。」』遂陟方岳。
237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於神宗。偽《書·大禹謨》:『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
238 遂複九州。《漢書·地理志》:『堯遭洪水,天下分絕為十二州,禹平水土,更置九州。』
239 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征有苗,有苗氏來朝。偽《書·大禹謨》:『
240 帝曰:「咨禹,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三旬,苗民逆命。七旬,有苗格。』
241 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逸周書·史記解》有玄都氏。
242 四十七年冬,隕霜,不殺草木。《呂氏春秋·應同篇》:『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
243 四十九年,帝居於鳴條。《孟子·離婁下》:『舜卒於鳴條。』
244 五十年,帝陟。《書·舜典》:『五十載,陟方乃死。』義鈞封於商,是謂商均。後育,娥皇也。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案《隋書·地理志》:『東海郡,梁置南、北二青州,東魏改為海州。』此附注如出沈約,不當有『今海州』語。考《困學紀聞》五云:『蒼梧山在海州界。』此作偽者所本。
245 帝禹夏后氏
246 母曰修己,出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鏤,首戴鉤鈴,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長有聖德。長九尺九寸。夢自洗於河,取水飲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當堯之時,舜舉之。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入於淵。禹治水既畢,天錫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洛出龜書,是為《洪範》。以上出《宋書·符瑞志》。三年喪畢,都於陽城。 《孟子·萬章上》:『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247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翟』下,臣瓚曰:『《世本》:「禹都陽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是古本《紀年》不云『居冀』也。今本於堯、舜、禹皆云『居冀』者,蓋以《左傳·哀六年》杜預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
248 頒夏時於邦國。《戴記·禮運》:『吾得夏時焉。』《史記·夏本紀》:『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
249 二年,咎陶薨。《史記·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250 五年,巡狩,會諸侯於塗山。《左氏·哀七年傳》:『禹合諸侯於塗山。』
251 南巡狩,濟江,中流有二黃龍負舟,舟人皆懼。禹笑曰:『吾受命於天,屈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奚憂龍哉。』龍於是曳尾而逝。出《宋書·符瑞志》。
252 八年春,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魯語》:『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
253 夏六月,雨金於夏邑。《述異記》下:『先儒說,夏禹時,天雨金三日。』
254 秋八月,帝陟於會稽。《史記·夏本紀》:『十年,帝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255 禹立四十五年。《御覽》八十二引古本《紀年》如此。今本既云『八年,帝陟』,又云『禹立四十五年』,足見雜綜諸書,未加修正。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喪畢,天下歸啟。出《孟子·萬章上》。
256 帝啟
257 元年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左氏·昭四年傳》:『夏啟有鈞台之享。』 諸侯從帝歸於冀都。
258 大饗諸侯於璇台。《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至如夏後,二龍載驅璇台之上。』注引《易·歸藏》曰:『昔者夏后啟筮享神於晉之墟,作為璇台,於水之陽。』
259 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晉書·束皙傳》引《紀年》:『益乾啟位,啟殺之。』《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兩引『益為後啟所誅』。此獨云『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蓋故與古本立異。觀後附注于『伊尹自立』云『誤以攝政為真』。於『太甲殺伊尹』云『文與前後不類』,此則易其本文,彼則加以案語,蓋正文與注出於一人所搜集也。
260 王帥師伐有扈,大戰於甘。原注:有扈,在始平鄠縣。《尚書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之野,作《甘誓》。』《甘誓》:『大戰於甘。』原注七字《左傳·昭元年》注文。
261 六年,伯益薨,祠之。《越絕書》:『益死之後,啟歲善犧牲以祠之。』
262 八年,帝使孟塗如巴涖訟。《海內南經》:『夏后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
263 十年,帝巡狩,舞九韶於大穆之野。《海外西經》;『大樂之野,夏后啟於此舞九代。一曰大遺之野。』郭注:『《大荒經》云「天穆之野」。 』《大荒西經;『夏后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郭注:『《竹書》曰:「夏后開樭九韶也。」』《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升後十年,舞《九韶》。』
264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原注:武觀即五觀也。觀國,今頓丘衛縣。《楚語》:『啟有五觀。』韋注:『五觀,啟子,太康昆弟也。』《墨子·非樂下》『於《武觀》曰:「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云云,是《武觀》乃書篇名,非人名,此以『五觀』為『武觀》,乃雜採二書為之。觀國,今頓丘衛縣,亦《左傳·昭元年》注文。
265 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漢書·地理志》東郡有畔觀縣。案,本畔、觀二縣,自宋本以下,皆誤以為一縣,聯綴不分。
266 彭伯壽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書鈔》十三引《紀年》:『啟征西河。』《路史·后紀》十三:『既征西河。』注:『《紀年》在二十五年。』《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三十五年征河西。』此系之十五年者,以此既依《路史》啟十六年陟,則不得有二十五年、三十五年也。《逸周書·嘗麥解》:『其在殷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亡厥國,皇天哀禹,賜彭壽思正夏略。』
267 十六年陟。《路史·后紀》十三:『啟在位十有六歲,年九十一。』此本之。《真誥》十五引《竹書》:『啟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路史》注引《紀年》:『啟二十九年,年九十八。』與今本迥異。《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在位九年。』《通鑒外紀》:『啟在位九年。』又引皇甫謐曰:『十年。』
268 帝太康
269 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汲郡古文》:「太康居斟尋。」 』
270 畋於洛表。偽《書·五子之歌》:『畋於有洛之表。』
271 羿入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汲塚古文》:「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
272 四年陟。《帝王世紀》、《通鑒外紀》皆云『在位二十九年』。《路史·后紀》十三云『在位蓋十有九歲,失政,又十歲而死』。並與此異。
273 帝仲康
274 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尋。
275 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新唐書·歷志》:『張說《歷議》:新歷,仲康五年癸巳歲九月庚戌朔,日蝕在房二度。』
276 命胤侯帥師征羲和。偽《書·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德,酒荒於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
277 六年,錫昆吾命作伯。《鄭語》:『昆吾為夏伯矣。』
278 七年陟。《通鑒外紀》:『仲康在位十三年。』《路史》注引《紹運圖》同,《年代歷》:『二十六年。』《路史·后紀》:『仲康十有八歲崩。』均與此互異。
279 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原注:一作『依同姓諸侯斟灌、斟尋』。《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乃徙商丘,依同姓諸侯斟灌氏、斟尋氏 。』
280 帝相
281 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帝相即位,處商丘。』
282 征淮夷。《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紀》十三:『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紀年》云:元年。』《後漢書·西羌傳》:『後相即位,乃征畎夷。』此僅採《御覽》所引。
283 二年,徵風及黃夷。《御覽》八十二及《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紀年》:『二年,徵風夷及黃夷。』《通鑒外紀》引:『二年,征黃夷。』
284 七年,於夷來賓。《後漢書·東夷傳》注、《外紀》注、《路史·后紀》十三注均引《紀年》:『七年,於夷來賓。』
285 八年,寒浞殺羿,使其子澆居過。見《左·襄四年傳》,但《左傳》殺羿封澆非一年事。
286 九年,相居於斟灌。《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路史·后紀》十三引臣瓚曰:『《汲塚古文》:「相居斟灌。」』
287 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周禮·校人》注、《荀子·解蔽篇》注引《世本》:『相土作乘馬。』
288 遂遷於商丘。《左氏·襄九年傳》:『昔陶唐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
289 二十年,寒浞滅戈。《左·襄四年傳》:『寒浞處澆于戈。』
290 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帥師滅斟灌。《左·襄四年傳》:『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
291 二十七年,澆伐斟鄩,大戰于濰,覆其舟,滅之。《楚辭·天問》:『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292 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澆弒帝,后緡歸於有仍。《左·哀元年傳》:『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 』
293 伯靡出奔鬲。《左·襄四年傳》:『靡奔有鬲氏。』但《傳》次在家眾殺羿之後。
294 斟灌之墟,是為帝丘。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三句見上。伯靡奔有鬲氏。見上。
295 夏世子少康生。原注:丙寅年。《左·哀元年傳》:『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
296 少康自有仍奔虞。原注:乙酉年。《左·哀元年傳》:『少康為仍牧正,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
297 伯靡自鬲帥斟鄩、斟灌之師以伐浞。《左·襄四年傳》:『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
298 世子少康使汝艾伐過殺澆。原注:甲辰年。《左·襄四年傳》:『少康滅澆於過。』又《哀元年傳》:『使女艾諜澆。』
299 伯子杼帥師滅戈。《左·襄四年傳》:『后杼滅豷于戈。』又《哀元年傳》:『使季杼誘豷。』
300 伯靡殺寒浞。見上。
301 少康自綸歸於夏邑。原注:乙巳年。《左·哀元年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案原本小注:『寒浞自丙寅至乙巳,凡四十年。』《通鑒外紀》羿八年,浞三十二年,亦四十年。而此書附注云:『夏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去寒浞四十年,得四百三十一年,與《易緯稽覽圖》云『禹四百三十一年』合,蓋即據《稽覽圖》以定寒浞之年也。
302 明年,后緡生少康。既長,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將至仍,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以上出《左·哀元年傳》。夏之遺臣伯靡,自有鬲氏收二斟以伐浞。見上。浞恃澆皆康娛,日忘其惡而不為備。出《楚辭·離騷》。少康使汝艾諜澆。見上。初,浞娶純狐氏,有子早死,其婦曰女歧,寡居。澆強圉,往至其戶,陽有所求。女歧為之縫裳,共舍而宿。汝艾夜使人襲斷其首,乃女歧也。澆既多力,又善走,艾乃畋獵,放犬逐獸,因嗾澆顛隕,乃斬澆以歸於少康。出《楚辭·天問》而又為之辭。於是,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舊物。末二語出《左·哀元年傳》。
303 帝少康
304 元年丙午,帝即位,諸侯來朝,賓虞公。
305 二年,方夷來賓。《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紀年》:『少康即位,方夷來賓。』《路史·后紀》十三注同。
306 三年,複田稷。《周語》:『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
307 后稷之後不窋失官,至是而複。見上。
308 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魯語》及《祭法》:『冥勤其官。』鄭氏《祭法》注:『冥,契六世之孫也,其官玄冥,水官也。』
309 十八年,遷於原。此因《御覽》引《紀年》有『帝寧居原』之文,故云。
310 二十一年,陟。《通鑒外紀》:『少康在位二十一年。』《路史·后紀》十三:『在位四十有六歲。』
311 帝杼
312 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帝寧居原。』《路史·后紀》十三注引『帝予居原』。
313 五年,自原遷於老丘。《御覽》八十二引《紀年》:『自遷於老丘。』《路史·后紀》十三注引作『自原遷於老王』。
314 八年,徵於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海外東經》注引《汲郡竹書》:『柏杼子徵於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
315 十三年,商侯冥死於河。《魯語》及《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
316 十七年,陟。《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帝寧在位十七年。』《通鑒外紀》從之。《路史·后紀》:『二十有七歲陟。』
317 杼或作帝寧,一曰伯杼。均見上。杼能帥禹者也,故夏后氏報焉。 出《魯語》。
318 帝芬
319 元年戊子,帝即位。
320 三年,九夷來御。《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紀年》:『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外紀》、《路史·后紀》引並同。
321 十六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斗。《水經·洛水注》引《紀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斗。』不云何年。
322 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於有蘇。《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唐書·宰相世系表》:『昆吾之子封於蘇。』
323 三十六年,作圜土。
324 四十四年,陟。《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芬立四十四年。』又引《帝王世紀》:『芬在位二十六年。』《外紀》從之。《路史·后紀》十三:『二十有六歲陟。』注:『《世紀》二十八年,《紀年》四十四年,非。』
325 芬或曰芬發。
326 帝芒
327 元年壬申,帝即位,以玄圭賓於河。《書鈔》八十九、《初學記》十三、《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荒即位,元年,以玄圭賓於河。』《初學記》『圭』作『璧』,《御覽》『荒』作『芒』。
328 十三年,東狩於海,獲大魚。《書鈔》、《初學記》、《御覽》引《紀年》與『玄圭賓河』為一年事。《書鈔》『魚』作『鳥』。
329 三十三年,商侯遷於殷。此因《山海經》引《紀年》有『殷王子亥』,故設遷殷一事。
330 五十八年,陟。《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芒陟位,五十八年。』《路史·后紀》十三注引『後芒陟,年五十八』。《外紀》:『在位十八年。』又引《帝王本紀》云『十三年』,《路史》從《外紀》。
331 芒或曰帝荒。見上。
332 帝洩
333 元年辛未,帝即位。
334 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大荒東經》注引《
335 竹書》:『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336 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見上。
337 殷侯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見上。中葉衰而上甲微複興,故商人報焉。出《魯語》。
338 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後漢書·東夷傳》注引《紀年》:『後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外紀》及《路史·后紀》十三所引略同。
339 二十五年,陟。《路史·后紀》十三注引《紀年》作『二十一』。《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帝洩在位十六年。』《外紀》從之,《路史·后紀》:『帝洩二十六歲陟。』注:『《世紀》同,《年代歷》十六年,《紀年》二十一,皆非。』
340 帝不降
341 元年己亥,帝即位。
342 六年,伐九苑。《御覽》八十二引《紀年》:『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路史》引同。
343 三十五年,殷滅皮氏。《逸周書·史記解》:『信不行,義不立,則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亂,皮氏以亡。』
344 五十九年,遜位於弟扃。《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六十九年,其弟立,是為帝扃。』《外紀》:『帝不降,在位五十九年。』《路史·后紀》:『五十九歲,陟。』注:『《世紀》、《年代歷》同,《紀年》六十九。』
345 帝扃
346 元年戊戌,帝即位。
347 十年,帝不降陟。見上。三代之世內禪,惟不降實有聖德。
348 十八年,陟。《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帝扃,在位二十一年。』《外紀》、《路史》從之。
349 帝廑
350 一名胤甲。《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帝廑一名胤甲。』
351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海外東經》注、《通鑒外紀》、《路史·后紀》注、《御覽》八十二引《紀年》:『胤甲即位,居西河。』《御覽》四引『胤甲居於河西』。
352 四年,作西音。《呂氏春秋·音初篇》:『殷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處,實始作為西音。』此系之夏胤甲,失之。
353 昆吾氏遷於許。原注:己姓,名樊,封於衛,夏衰為伯,遷於舊許。《左·昭十二年傳》:『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蓋謂陸終之子昆吾,不得在胤甲時。
354 八年,天有祅孽,十日並出,其年陟。《海外東經》注、《通鑒外紀》、《路史·后紀》引《紀年》:『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不著何年。《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帝廑在位二十年。』《外紀》、《路史》皆從之。
355 帝孔甲
356 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
357 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左·昭二十九年傳》:『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
358 三年,王畋于萯山。《呂氏春秋·音初篇》:『夏后孔甲畋於東陽萯山。』
359 五年,作東音。《呂氏春秋·音初篇》:『孔甲乃作《破斧之歌》,實始為東音。』
360 七年,劉累遷於魯陽。《左·昭二十九年傳》:『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杜注:『魯縣,今魯陽也。』王好事鬼神,肆行淫亂,諸侯化之,夏政始衰。略本《史記·夏本紀》。田於東陽萯山,天大風晦盲,孔甲迷惑,入於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後來見良日也,之子必大吉。』或又曰:『不勝也,之子必有殃。』孔甲聞之曰:『以為餘一人子,夫誰殃之。』乃取其子以歸。既長,為斧所戕,乃作《破斧之歌》 ,是為東音。
361 呂氏春秋·音初篇》。劉累所畜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后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陽,其後為範氏。《左·昭二十九年傳》。
362 九年,陟。《通鑒外紀》:『孔甲在位三十一年。』《路史》注引《年代歷》同。《路史》以胤甲、孔甲為一人,云『在位四十歲』。
363 殷侯複歸於商丘。
364 帝昊
365 昊一作皋。《左·僖三十三年傳》:『其北陵,夏后皋之墓也。』元年庚辰,帝即位。
366 使豕韋氏複國。原注:夏衰,昆吾、豕韋相繼為伯。此因帝孔甲時廢豕韋氏,故云然。
367 三年,陟。《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昊立三年。』《通鑒外紀》、《路史·后紀》皆云『十一年』。
368 帝發
369 一名後敬,或曰發惠。《御覽》八十二引《紀年》:『後發一名後敬,或曰發惠。』[詩銘案:『惠』字原脫。]《路史·后紀》:『帝敬發,一曰惠。』注『見《紀年》』。
370 元年乙酉,帝即位。
371 諸侯賓於王門,再保墉會於上池,諸夷入舞。《書鈔》八十二引《紀年》:『後發即位,元年,諸侯賓於王門,再保墉會於上池,諸夷入舞。』又《後漢書·東夷傳》注、《御覽》七百八十、《通鑒外紀》、《路史·后紀》分引。
372 七年,陟。《通鑒外紀》:『發在位十三年。』又引《帝王本紀》云『十二年』,《路史》同。
373 泰山震。《述異記》上:『桀時泰山山走石泣。先儒說,桀之將亡,泰山三日泣。』
374 帝癸
375 一名桀。
376 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太康居斟尋,桀亦居之。」』
377 三年,築傾宮。《文選·吳都賦》注引《紀年》:『桀築傾宮。』
378 毀容台。《御覽》八十二引《尸子》:『昔夏桀之時,容台振而掩覆。』亦見《淮南·覽冥訓》。
379 畎夷入於岐以叛。《後漢書·西羌傳》:『後桀之亂,畎夷入居邠、岐之間。』
380 六年,歧踵戎來賓。《呂氏春秋·當染篇》:『桀染於羊辛、歧踵戎。』
381 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
382 地震。
383 伊、洛竭。《周語》:『昔伊、洛竭而夏亡。』
384 十一年,會諸侯于仍,有緡氏逃歸,遂滅有緡。《左·昭四年傳》:『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
385 十三年,遷於河南。《史記·吳起列傳》:『夏桀之居,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瓚曰:『今河南城為直之。』
386 初作輦。《後漢書·井丹傳》:『桀乘人車。』《通典》六十六:『夏氏末代制輦。』
387 十四年,扁帥師伐岷山。原注:一作山民。《藝文類聚》八十三、《御覽》一百三十五引《紀年》:『桀伐岷山。』《御覽》八十二引作『山民』。
388 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後愛二人,女無子焉,斫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妹喜,於傾宮飾瑤台居之。出《御覽》八十二引《紀年》。
389 十五年,商侯履遷於亳。原注:成湯元年。《尚書序》:『湯始居亳。』
390 十七年,商使伊尹來朝。《孟子·告子下》:『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
391 二十年,伊尹歸於商及汝鳩、汝方,會於北門。《尚書序》:『伊尹去亳適夏,既醜有夏,複歸於亳。入自北門,乃遇汝鳩、汝方,作《汝鳩》、《汝方》。』
392 二十一年,商師征有洛,克之。《逸周書·史記解》:『昔者有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以後更前,民不得休。農失其時,飢饉無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393 遂征荊,荊降。《越絕書》三:『湯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一心歸之。當是時,荊伯未從也,湯於是乃飾犧牛以事荊伯,乃委其誠心。』
394 二十二年,商侯履來朝,命囚履於夏台。《史記·夏本紀》:『桀乃召湯而囚之於夏台。』
395 二十三年,釋商侯履,諸侯遂賓於商。《書鈔》十引《尚書大傳》:『桀無道,囚湯,後釋之,諸侯八譯來朝者六國。』
396 二十六年,商滅溫。《鄭語》:『己姓,昆吾、蘇、顧、溫、董,則夏滅之矣。』
397 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
398 商會諸侯於景亳。《昭四年左傳》:『商湯有景亳之命。』
399 遂征韋,商師取韋,遂征顧。《詩·商頌》:『韋、顧既伐。』
400 太史令終古出奔商。《呂氏春秋·先識篇》:『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淮南·泛論訓》:『太史令終古即奔商,三年而桀亡。』此系之二十八年,本之。
401 二十九年,商師取顧
402 三日並出。《開元占經》六引《尚書考靈耀》:『黑帝之亡,三日並照。』又引《孝經緯》:『夏時二日並出,讖曰:「桀無道,兩日照。」』
403 費伯昌出奔商。《博物志》十:『夏桀之時,費昌之河上,見二日,在東者爛爛將起,在西者沈沈將滅,若疾雷之聲。昌問於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馮夷曰:「西夏東殷。」於是費昌徙族歸殷。』
404 冬十月,鑿山穿陵,以通於河。《御覽》八十二引《六韜》:『桀時有瞿山之地。十月,鑿山陵,通之於河。』
405 三十年,瞿山崩。《御覽》引《六韜》:『桀時有瞿山之地。』『地』字疑本作『崩』。
406 殺其大夫關龍逢。《莊子·人間世》:『昔者桀殺關龍逢。』
407 商師征昆吾。《詩·商頌》:『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408 冬,聆隧災。《周語》:『夏之亡也,回祿信於聆隧。』
409 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尚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
410 克昆吾。《詩·商頌》箋:『昆吾、夏桀同時誅也。』詳孔疏。
411 大雷雨,戰於鳴條。《尚書序》:『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412 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尚書序》:『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朡。』
413 戰於郕。《呂氏春秋·簡選篇》:『以戊子戰於郕。』
414 獲桀於焦門。《淮南·主術訓》:『擒之焦門。』
415 放之於南巢。《御覽》八十三引《紀年》:『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偽《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於南巢。』
416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原注:始壬子,終壬戌。《御覽》八十二引《紀年》,《文選·六代論》注、《史記·夏本紀》集解分引。《路史·后紀》注引《紀年》:『並窮、寒四百七十二年。』{{案:此都數與上諸帝在位之年數不合。綜計上諸帝在位年數,則禹八年,啟十六年,太康四年,仲康七年,相二十八年,少康二十一年,杼十七年,芬四十四年,芒五十八年,洩二十五年,不降五十九年,扃十八年,廑八年,孔甲九年,昊三年,發七年,癸三十一年,凡三百七十三年。必無王之世有九十八年,然可得四百七十一年之數,則少康陟時年已百二十歲,事難徵信。又本書諸帝即位之年,各著歲名。以歲名核之,則夏后氏始壬子,終壬戌,凡四百三十一年,而寒浞四十年亦在其中。考昔人所以定寒浞為四十年者,以古本《紀年》云『夏四百七十一年』。而《漢書·律歷志》云『四百三十二歲』,《易緯·稽覽圖》云『禹四百三十一年』,差四十年,遂以此四十年為無王之世以調停之。蓋古言歷者有此說,故《通鑒外紀》云羿八年,浞三十二年,共四十年,然《外紀》用《漢志》說,以夏為四百三十二年。此
URN: ctp:ws58476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