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湖廣通志卷八 |
3  | 山川志 |
4  | 黄州府 |
5  | 黄岡縣 |
6  | 黄岡山從府城南度濠塹綿亘而行平岡迤邐其土黃色即蘓子瞻赤壁賦所云與客過黃泥之坂也覇王山縣東五十里相傳項羽與漢王戰此赤壁山城西北漢川門外屹立江濱截然如壁而有赤色因名按水經及方輿勝覽皆謂之赤鼻山宋蘓軾遊此作前後二賦指為吳魏鏖兵處非是辯見雜紀中 |
7  | 樟松山縣西北百一十里下為樟松湖萬松山距樟松山一里 |
8  | 上干山縣西北二百里一名上官上有龍井黃安縣界 |
9  | 聚寳山縣北二里山多小石日照之紅黃燦然蘓軾作怪石供即此 |
10  | 兩耳山狀如兩耳與聚寳山相連泰定山縣北五十里團風鎮廻龍山縣北五十里有東嶽廟金雞山縣北七十里 |
11  | 孔子山縣北九十里天中記孔子自陳蔡適楚嘗登山上有坐石草木不侵有硯石每雨墨水浸出前為孔子河橋橋北十里曰回車埠葢自此返蔡焉東三里曰顔子港其左右為長沮桀溺阪石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字楚狂接輿亦其地也元時龍仁夫嘗築書屋於其麓嗣建 文宣廟仲子祠置田供祭創問津書院並詳雜紀 |
12  | 蓬萊山縣北百二十里陽邏鎮武磯山在陽邏鎮世傳黃祖屯兵蒐武其上龍岡山縣北二十里古者掘地得龍骨因名香罏山縣北百二十五里宋咸淳間元世祖登此以渉大江望武湖命巴延巴哈特穆爾敗宋將夏貴遂㧞陽邏 |
13  | 七丈山縣北百五十里上有七丈潭因名鳯凰山縣北百八十里相傳昔有鳯凰止此因構臺於其上 |
14  | 城山縣東北七十里 |
15  | 鏨佛山縣東北八十里有石佛龍井居人廟祀之輒應 |
16  | 白雲山縣東北百二十里石屋山縣東北百四十里逺望如屋下有石板潭通麻城髙岸河 |
17  | 馬臺山在庶安鄉 |
18  | 泉華山 豹子山俱縣東北百五十里大﨑山縣東北百六十里山勢巃嵸飛瀑下注治內之山莫髙於此來自麻城龜峯廻繞郡治之祖山至巴河方盡嶺有龍井歲旱取水輙應 |
19  | 小﨑山去大﨑十里與麻城分界巖壑更竒天中記山上有飛來石下有石柱推之可轉而不仆 |
20  | 觀音巖縣西北百六十里紫潭河石巖如屋上有釣臺 |
21  | 獅子巖縣北百二十里 |
22  | 徐公洞勝覽圖經徐公名邈蘓軾云非有洞穴但深邃耳 |
23  | 飛來石在城西板橋寺宋太平興國間因雷雨有石墜寺故名 |
24  | 牛踏石在紫潭河中石上有牛跡大江自武昌流入黃陂界至赤壁磯東過蘄水蘄州入九江 |
25  | 沙湖縣東二十里蘓軾嘗買田其間灄湖縣東四十里 |
26  | 零殘湖縣西北三十五里鮑湖縣北六十里 |
27  | 樟松湖縣西北百一十里王九塘湖縣北九十里 |
28  | 舊洲長河湖縣北九十五里源出河南光山縣南入團風江 |
29  | 安仁湖縣北百二十五里武湖縣北百三十里一名黃漢湖漢黃祖守武昌時習水戰閱武於其中因名後宋謝晦走武湖戍主生執之即此地 |
30  | 上巴河縣東八十里發源治西北迤邐至一流河抵魚博下巴河達江 |
31  | 草埠潭河縣西北發源南流至黃陂縣三十六灣通武河口 |
32  | 街埠河發源黃陂縣界 |
33  | 沙武河口發源孝感逹大江近武湖因名宋史沙洑夏貴與元將巴延戰處即此地也在縣西北百三十里 |
34  | 感化河縣西北百五十里黃安縣界發源羅山至雙河口㑹舊洲長河 |
35  | 孔子河縣北九十里孔子山前道觀河縣北百二十里源出﨑山南㑹大江沙河縣北百四十里與麻城分界 |
36  | 三台河縣東北十五里 |
37  | 大壯洲縣城大江中 |
38  | 崢嶸洲在赤壁山前江半崛起俗名得勝洲晉劉毅破桓南郡處酈道元水經注冠軍將軍劉毅破桓南郡於此洲 |
39  | 新生洲縣西北三十里一名江家洲鴨蛋洲縣西北五十里團風鎮大江中水鵝洲縣北九十里雙柳舖大江中白龜渚在赤壁山下晉書咸康中豫州刺史毛寳戍邾有一軍人於武昌市買得白龜長五寸置甕中養之漸大放江中後邾城遭石虎攻䧟赴江者莫不沉溺所養龜人披甲投水中覺如墮一石上須臾視之乃是先所放龜旣抵岸廻顧而去 |
40  | 太平港在中和鄉即塔石港徐家港 蓮花港 童家港俱在中和上鄉柳子港縣北百二十五里源出路灌口入麻城界㑹岐亭河西流至三家店環川其水橫亘店口亦云橫河 |
41  | 馬家潭縣東八十里 |
42  | 石頭潭縣北九十里 |
43  | 龍潭縣北百一十里 |
44  | 紫潭縣北百六十里 |
45  | 烏龍潭在庶安鄉 |
46  | 洗墨池城南報恩寺後即蘓軾洗硯處君子泉近赤壁宋通判孟震亨稱孟君子庭中有泉蘓軾因以名之黃庭堅詩雲夢澤南君子泉水無名字託人賢 |
47  | 義井縣東市中 |
48  | 東坡暗井縣東儒學後 |
49  | 金甲井在赤壁磯宋紹興間浚得金甲二具葢劉宋謝晦所投也傍有古墓相傳即晦塜 |
50  | 華山井縣西百八十里元隱士吳國澍所鑿温水井在永寧鄉有三泉上燠中可燖牲下可浴蘄水縣 |
51  | 雲登山縣城內儒學前 |
52  | 玉臺山縣東一里張道陵自蜀還修煉於此丹井尚存 |
53  | 鳳棲山縣東二里世傳張道陵煉丹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棲此因名東有陸羽烹茶泉 |
54  | 宻峯山縣東二十里宋劉平居此金谷山縣東四十里 |
55  | 斗方山峯方如斗唐無著禪師宋佛印嘗住此山有羅漢洞百合洞及飛來石梁石磢石柱 |
56  | 斑竹山俱縣東五十里 |
57  | 查兒山縣東七十里 |
58  | 太公山縣東南三十里 |
59  | 分流山水分兩派 |
60  | 榾柮山相傳伍子胥遺跡上有環刀石俱縣南二十里 |
61  | 燈籠山縣南三十里 |
62  | 月子山縣南三十五里上有龍潭青獅山縣南四十里 |
63  | 闍黎山縣西南二十里 |
64  | 龍泉山縣西南三十五里上有龍泉玉鏡山縣西二十里巔有大石圓如月故又名月峯白荆山縣西二十里 |
65  | 神山縣西二十五里昔孫權進兵赤壁屯駐此山今有廟存 |
66  | 劄馬山縣西二十六里 |
67  | 調軍山縣西三十五里 |
68  | 華桂山縣西北九十里羅田黃岡之間茶山縣北三里産茶唐劉禹錫詩薤葉照人呈夏簟松花滿椀試新茶 |
69  | 䕶山即白石山縣北十里石色皆白瑩潔如玉大楚總志蘄之秀葢鍾於此 |
70  | 石鼓山縣北十五里有巨石如鼓叩之有聲邵藤山縣北六十里晉王長休有道術嘗遊此神保山縣北七十里 |
71  | 觀音巖縣東五十里 |
72  | 君子巖石鼓山之陰巖內有石椀如臼廻瀾石在城南蘓軾䥴激湍二字不數武有李白所書鳶飛魚躍四字 |
73  | 打鼓石城南龍潭直上巨石髙數十尺邑中遇有鼓聲輙應 |
74  | 太公石縣西二十里明立義士李清七清八之祠於此今名二烈祠 |
75  | 花膏石縣西三十里石璘璘如花膏●石縣東北六十里石梁橫截河中飛泉瀑布有聲楊歴湖縣西南四十里 |
76  | 圻湖縣西南五十里 |
77  | 荷蕩湖縣西十里 |
78  | 望天湖 魯家湖俱縣西四十里白港河縣東五里 |
79  | 樊家河縣東十里 |
80  | 閻家河縣東三十二里 |
81  | 倒流河縣東四十里流廻曲折白蓮河縣東四十五里 |
82  | 蔡家河縣東六十里 |
83  | 廻風磯縣南五十里 |
84  | 伍洲縣西四十五里大江中昔伍員適吳過此後人名之 |
85  | 浠水縣城南門源出英山六安繞縣西流合衆流入大江而滙於蘄州蘓軾浠水歌誰道人生難再少君㸔流水尚能西蓋謂此水西流也劉宋立浠水縣以此名 |
86  | 蘭溪縣西四十里圖經源出苦竹山其地多蘭唐以此名縣杜牧詩蘭溪春盡碧泱泱映水蘭花雨發香楚國大夫憔悴日應尋此路去瀟湘 |
87  | 六神港縣西南二十里 |
88  | 苦竹港縣西三十五里 |
89  | 龍潭有二一在縣南一里蘓軾嘗乗月泛舟於此書擊空明三字於石壁一在月子山上有龍女祠溪潭在龍泉山側亦曰罧潭 |
90  | 陸羽泉縣東二里鳳淒山下唐陸羽茶經以為天下第三泉宋王禹偁詩甃石封苔百尺深試看茶味少知音惟餘夜半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
91  | 義井縣東昔關忠義淬劍於此劍跡尚存丹井城東南玉臺山下張道陵鍊丹處雙井縣古槐下 |
92  | 伍員井縣西伍子胥過此淬劍羅田縣 |
93  | 鳳山縣治主山 |
94  | 玉屏山縣東五里大唐建立禪院山巔有塔故又名塔山 |
95  | 王道山縣東十里昔王姓者修道於此因名頂有蒼松一株龍鱗虬枝相傳植自漢代 |
96  | 鳳凰山縣東三十里崇山夾峙石澗怒號形如鳳凰飛舞昔人因以設關 |
97  | 朦朧山煙霧朦朧其上 |
98  | 淨瓶山俱縣東四十里 |
99  | 藤子山縣東四十一里 |
100  | 魁山縣東六十里形勢嵯峨髙出衆山因名漢唐宋建縣治於此 |
101  | 石柱山縣東北一十里其山髙峻屹立如柱馬家山縣東南四十五里有瀑布數丈月山縣東南五十里昔有兄弟五人修道功成誓曰見險則過遇月則止至此月出遂止上有廟 |
102  | 觀音山縣東南六十里山頂石壁數丈相傳大士於此現身有正像二背像一纖毫悉具皆天成者印臺山縣南一里許山平如案列縣治前文明山縣南三里俗名鉢盂山 |
103  | 迎山縣南十里雲見雨集諺云迎山雲起大雨千里謂其迎雨也 |
104  | 望江山縣南十五里去大江凡一百四十五里登之江在目前 |
105  | 虎母山縣南二十五里髙聳若虎衆山纍纍如子隨母因名 |
106  | 黨家山縣西三里 |
107  | 鼓羊山縣西六十里 |
108  | 烏雲山縣西北七十里 |
109  | 大霧山縣北五十里天欲雨霧起潝然巖下有水井不甚深常見二蟹浮其上水即湧起如注土人資以漑田名龍挂尾 |
110  | 梳髻山又名蘓雞山 |
111  | 掛弓山在縣北六十里 |
112  | 揚旗山山形如揚旗 |
113  | 雞鳴山石矗如笋四圍斗絶登者必拽鎻而上居民常聞上有雞鳴因名俱縣北七十里 |
114  | 七娘山縣北八十里昔有女子七人於此昇仙石上鞋跡猶存 |
115  | 松子山縣北百四十里 |
116  | 藍柴山縣東北一十八里南保山縣東北六十里 |
117  | 獨尊山縣東北八十里髙聳入雲羣山皆出其下峨眉山縣東北百里 |
118  | 多雲山山勢崇嶐四時雲氣不絶泊髙山又名鶴髙峯俱縣東北百二十里鹽堆山縣東北百五十里 |
119  | 岐嶺縣東百三十里上有四關仙人巖縣東三十里昔有修仙者於此上昇今頂上遺有鞋跡 |
120  | 麻姑巖縣東八十里相傳麻姑飛昇於此巖間履跡纍纍 |
121  | 龍觜巖縣東南百里觜出水即雨雩祀輙應豹龍巖山形蹲踞如豹起伏曲折如龍因名練巖有瀑泉㵼於兩峯之間俱縣西三十里山韭巖縣西九十里石鏬産韭葉大如蒜名仙人韭李木巖縣西北二十里山脊石壁突起如城週里許上有龍泉雩祀多應 |
122  | 坐荆巖縣東北二十里有荆百餘叢昔有人設教於此取荆為教刑因名 |
123  | 練石洞縣南三十里山半有洞飛瀑髙五六丈燕洞縣西五十里有門可入內藏雙燕翠羽其大如雞 |
124  | 含風洞縣北百五十里其風肆出禾稼盡㧞居民苦之時操牲醴以祭得免 |
125  | 湯河縣東四十里温泉可浴八迪河縣東五十里元時有兄弟八人居此俱迪功郎因名 |
126  | 落翎河縣東南五十里相傳仙人跨鶴過此墮二翎因名 |
127  | 龍潭河有二一在縣東南七里一在縣東北七十里官渡河縣南城源出峨眉紫檀冲西流與多雲河合經縣出蘄水界河過黃岡巴河石潭口注之江洑澤河縣南三十里 |
128  | 白蓮河縣南五十里源出英山合蘄水蘭溪入江石險河縣南六十里怪石盤踞猙獰鼓浪景趣竒絶平湖河縣北三十里源出松子山流至尤河觜與縣前河合流入巴河 |
129  | 新昌河縣北七十五里 |
130  | 黃石河縣北八十里其石皆黃竹臺河縣北百三十里 |
131  | 橫河縣東北二十里 |
132  | 九雉河縣東北百二十里巖石有九雉河三大字筆力遒勁傍有小字翳苔痕中莫辨 |
133  | 神仙港縣西北七里 |
134  | 老虎溝縣南十里 |
135  | 玉虹泉縣東五十里常有虹氣覆其上因名宋紹興間王錫汝勒詩於石見雜記 |
136  | 玉泉縣西北十五里淨練如玉東坡井縣西北蘓軾訪王經過此取而飲之因名麻城縣 |
137  | 柏子山縣東三十里相傳唐虛應禪師立寺於上種柏百株因名 |
138  | 舞龍山縣東三十五里 |
139  | 大勅嶺山縣東五十里相傳唐太宗避暑於此螻蟻皆避遂勅封故名 |
140  | 龜峯山縣東六十里山勢嵯峨上有巖刻唐人詩又有黑白二龍井雩祀有應元和志麻城縣東南八十里有龜峯山舉水所出春秋吳楚戰於柏舉即此什子山龜峯東十里攢峯挿漢宋端平間徙縣治於此 |
141  | 雨流山縣東一百里 |
142  | 白臬山縣東南三十里一名白山多怪石上有雁臺靜明山縣西十里 |
143  | 大安山縣西二十五里 |
144  | 奉道山縣西四十里中有蓮花石仙人石風穴龍泉紫雲山縣西七十里 |
145  | 九螺山在故縣鎮即岐亭宋張憨子隱此自號九螺山人 |
146  | 陽臺山縣西九十里 |
147  | 五腦山縣北八里即土主飛昇處有紫微侯廟道觀山縣西北十五里 |
148  | 霸王山縣北十里世傳西楚霸王項籍駐兵於此仙居山縣北十二里上有鳳凰巖下有仙洞石室雲泉即麻姑修真處俗呼麻姑洞 |
149  | 陰山縣北四十里上有陰山關木陵山縣北百里上有木陵關樹木茂宻岡陵欎然為一邑之望 |
150  | 玉霧山縣東北三十里 |
151  | 春風嶺縣東八十里嶺多梅花宋蘓軾自新息渡淮由此有詩 |
152  | 觀音巖在龜峯山巖虛如屋中有石觀音碁盤石噴雪巖在龜峯山有泉飛流如雪 |
153  | 萬人巖縣西四十五里下有拜郊城鳳凰巖在仙居山 |
154  | 人跡石在龜峯山頂唐真應禪師立化處足跡印於苔蘚間深四寸山下有馬跡石世傳唐太宗駐蹕於此 |
155  | 卧龍石縣東北有大石勢如卧龍縣前河縣城外有兩源一出商城界經虎頭關陰山阪合界至縣前一出光山界經黃土岡至栢塔河合陰山阪河至縣前 |
156  | 閻家河縣東十五里源出商城石門山相傳唐洪州都督閻伯嶼所居故名 |
157  | 義州河縣東百里 |
158  | 髙岸河縣南十里合桃林河下岐亭入江麻溪河縣南二十里源出唐殿至汝陰河合縣河下岐亭 |
159  | 白杲河縣南三十里源出經鳴山至汝陰河口合縣河 |
160  | 岐亭河縣西七十里 |
161  | 界河縣北九十里光山界龍吼潭縣南五里 |
162  | 螺壳潭縣西六十里 |
163  | 栲栳潭縣北七里 |
164  | 化龍池縣西四十里 |
165  | 龍池縣北門外 |
166  | 瀑布泉縣北麻姑洞口其泉飛白如練落鱗陂縣東十五里世傳此陂龍昇鱗落故名鳳陂縣東三十里舊傳曾有鳳浴於此東南五里有山名鳳凰臺 |
167  | 義井縣治南街旱不涸雨不溢清泉井儒學前 |
168  | 泉水井縣西南六十里 |
169  | 黃安縣 |
170  | 三角山縣東三十里三峯品峙邑治左翼也五雲山縣南二十五里郡邑志山有仰天窩最為險絶嵸籠霞舉僅通一線平田千頃其中可耕遊者以為不減桃源云 |
171  | 大金山縣南五十里 |
172  | 似馬山縣西南八里上有石狀如馬及一線天諸勝境 |
173  | 龍王山縣西南七十里 |
174  | 陽臺山縣西北四十里 |
175  | 僊居山神仙傳仙居山在縣西北六十里昔有神仙居之挿竈依然人跡罕及 |
176  | 白石山縣北 |
177  | 老君山縣北六十里脉接天臺相傳李老君煉丹於上丹竈猶存 |
178  | 天臺山方輿志天臺山在縣北八十里其頂廣平可容千家以牛耳崖為北門梯之乃達 |
179  | 輔弼嶺縣東 |
180  | 黃石巖縣北相傳黃石公曾坐巖上聖人湖縣北十五里 |
181  | 松溪河縣東源出紫雲山鹿皮冲南達宋家埠紫潭河縣南源出白沙關 |
182  | 東流河縣西四十里由三河口南下至縣西灄水縣西源發汝之羅山西南入漢 |
183  | 仙女山縣南 |
184  | 勿羃泉縣城內 |
185  | 杏花井縣東二里杏花村三公井縣南四十里 |
186  | 蘄州 |
187  | 麒麟山州治儒學皆依此山上産白艾鳳凰山州治儒學向山 |
188  | 大泉山州東十里下有大泉野狐山州東十二里 |
189  | 龜鶴山州東十五里兩山相對一蟠一翔似龜鶴百家冶山上産蘄竹 |
190  | 安陽山俱州東三十里 |
191  | 夫妻山州東三十里兩山相並雲峰山州東百一十里 |
192  | 還元山州東百一十二里金鵝山州東百二十三里相傳嘗有金鵝出石間上有鵝籠石 |
193  | 四隘山有四隘口因名 |
194  | 道觀山舊有天常觀俱州東百五十里鏡臺山州東百五十二里 |
195  | 將軍山州東百五十五里小泉山州東百五十六里白雞山州東百五十八里石人山州東百六十二里有石如人六合山州東百六十三里有東洞龍王神井大桴山州東百六十四里有九十九灣羅州故城之祖山 |
196  | 河槎山州東百七十里 |
197  | 太原山州東二百五十里茅平山州東二百五十三里龍山州東二百五十五里寳蓋山州東二百五十七里迎山州東南八里俗名銀山髙季迪修行於此有荆和王劉妃墓 |
198  | 圓峯山州西五十里形如覆釜西竺二梵禪師塔院在焉 |
199  | 馬下山州西六十里髙峻難登漢髙祖討英布下馬過此 |
200  | 白雲山輿地攷白雲山在州西北五十里自旦及暮常有白雲繚繞其上隋時建墖寺焉嘗開汴湖得入定僧二人遣使送至蘄州白雲山再召之二僧遂入古井中隱沒 |
201  | 茅山州西北六十里臨大江山下有石磯十三處古云九里十三磯 |
202  | 靈虬山州西北八十里產茶周公山州北一里其山屬官今為漏澤園蟠龍山州北五里上有石鼓院麻衣道者無藥禪師二真身在焉 |
203  | 呂玉山州北七里即缺齒山龍峰山州北八里山麓有石穴名花蛇洞春夏水沒八月則見舊產白花蛇 |
204  | 髙山 宣撫山俱州北三十五里細石山 石牛山俱州北四十五里蘄山 廣教山俱州北六十里雲霧山山麓齒刺一石石上有虎足跡相傳唐伏虎禪師伏虎於此亦名虎踏石 |
205  | 策山自英山發脈俱州北七十里九潭山州東北百里有龍井九處一名九龍山燕子巖山州東北百一十里 |
206  | 三角山州東北百二十里峰巒秀㧞矗起三尖因名上有二龍潭祈雨有應因立三峰院 |
207  | 四流山山嶺迤邐水有西南二流俱入蘄水縣界北流入霍山縣界東流入太湖縣界故名四流 |
208  | 堆金山俱州東北百三十里 |
209  | 龍目山州東北百六十五里相傳宋髙宗南渡時過此見其險峻注目久之因名 |
210  | 鼓角山州東北百六十七里天欲雨先聞鼓角聲一名鼓吹山 |
211  | 相山州東北二百五十八里抵太湖縣界小隘嶺州北百五十里 |
212  | 熊畫嶺州東北一里許相傳舊芭茅山熊秀四始居此善丹青因名之 |
213  | 土峰嶺州東北二百里 |
214  | 僊人洞州東十里大泉山之陰相傳昔有仙人居此赤東湖州北十里入水之處為掛口渡 |
215  | 蘄河州北五十里 |
216  | 西河州北六十里包絡羅州舊城之西黃城河州東北八十里 |
217  | 宗渡河州東北百八十里舊傳宋髙宗南渡經此故名 |
218  | 隆磯州東亦名龍眼磯 |
219  | 新生磯州南 |
220  | 鴻宿洲去州一里大江中秋冬多鴻集鈷鉧水在州前源出櫨梨山入蘄河翻車水州東南八十里九江王英布背項羽歸漢於此水築城名翻車城 |
221  | 雙水州東北百四十里 |
222  | 蓮花池州治北 |
223  | 湯泉州北四十里常沸如湯有硫磺氣東洞井州東百二十里 |
224  | 西河井州北六十里舊産緑毛龜大者重十錢小者重五錢極小者尤佳今井湮不復産他溝澗中或有之 |
225  | 丹井州治東北井底有四竅按四時出泉世傳王全真煉丹於此 |
226  | 廣濟縣 |
227  | 靈山縣東二里相傳麻姑仙降此金仙山縣東七里上有朝斗壇相傳唐時女子昇仙處 |
228  | 石牛山縣東二十里 |
229  | 明水山縣東二十五里上有龍潭飛瀑竒絶東衝山縣東三十里髙起衝霄因名 |
230  | 獨山縣東南三里衆山環擁一峯孤迥武山上有樊噲城 |
231  | 善潭山上有南北二泉雩禱輙應俱縣南五里多雲山縣南十五里天欲雨則山先出雲有水出此山流入羅田縣界 |
232  | 石臼山縣南二十里昔羅翼仙人搗藥於此龍池山山頂池中相傳唐時有鯉魚化為龍去因名黃花山俱縣南四十里 |
233  | 青林山 陽城山 盤塘山俱縣南六十里仙姑山縣南六十五里相傳何許陳三仙女修煉處元時白晝雷雨乘雲而去 |
234  | 積布山名山志積布山在縣南百里下臨大江疊石森立形如積布即水經注所云積布磯也 |
235  | 白石山縣北里許白石磊落如玉 |
236  | 白家源山縣北二十里崖有白鶴伏卵化龍去下二湫雩祀應 |
237  | 橫岡山縣東北二十五里靈泉洞縣南六十里有泉自洞中流出一名石燕源其洞內巨石如卧床 |
238  | 七星石縣東如七星布列大江縣南七十里 |
239  | 梅川縣南源出橫岡山流入武山湖武山湖縣南四十里 |
240  | 青林湖縣南六十里 |
241  | 連城河縣南六十里 |
242  | 真惠泉縣東南四十里 |
243  | 石洞靈泉縣南六十里石山中有巖穴廣三丈餘中有七洞約深二十里 |
244  | 善潭雙泉縣西五里 |
245  | 清淨井縣治左昔四祖禪師父司馬氏為本縣令飲是泉禪師生時汲此水浴之又名浴佛井明正德間雙峰真身自焚感夢荆王鑄銅像送寺道經井前井涸數十年至是泉涌如舊 |
246  | 黃梅縣 |
247  | 筆架山縣東南十里 |
248  | 德章山舊有廣巖二大師及清身道者真身礦山俱縣東南十五里出鐵礦舊置爐今廢東觀山縣東南四十里抵宿松界 |
249  | 蔡山縣南五十里出大龜杜佑通典蔡山屬廣濟今為黃梅界 |
250  | 西山縣西三十里 |
251  | 黃梅山縣西四十里山多黃梅隋以此名縣考田山縣西北三十里 |
252  | 小溪山縣北三十里 |
253  | 四祖山縣北四十里一名破額山即四祖大醫禪師道塲上有香爐峰慈雲塔唐柳宗元詩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遥駐木蘭舟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 |
254  | 烏牙山上有靈峯院唐白居易撰碑多雲山俱縣東北十五里 |
255  | 五祖山縣東北二十五里一名馮茂山即五祖大滿禪師道塲山頂有池生白蓮花又名蓮峰 |
256  | 龍坪山縣東北五十里亦名鳳坪形勢峭險宋時戚方常於此置寨 |
257  | 鼓角山縣東北七十里 |
258  | 墜腰石在東禪寺六祖墜腰舂米者黃齡洞在考田山晉安帝時有番禺刺史宋益隱此後人於洞前立廟祀之 |
259  | 鬭法洞相傳五祖入東山五顯神爭其地祖坐山窩五顯飛石來擊祖竪指却之石墜於地四擊四却遂成一洞故名 |
260  | 源湖縣東南三十里有大源小源感湖縣東南五十里 |
261  | 太白湖縣西南四十里 |
262  | 柴池湖縣西南九十里 |
263  | 五阜湖縣西百一十里中有五阜洲禹貢九江納錫大龜世傳出此 |
264  | 縣前河縣南其源有三一出鼓角山一出龍坪一出小溪河 |
265  | 黃梅水源出黃梅山南流入感湖散花洲縣南六十里大江之北周瑜戰勝犒士散花於此 |
266  | 濯港縣西南二十里 |
267  | 鳯凰池相傳羅真人丹成以一粒療龍疾一粒被鄰雞破嚢啄之化為鳳飛鳴大市池中故名今淤西池縣治內 |
268  | 廣濟池縣北瀦水漑田民頼其利玉蟾池縣治東北昔人鑿池得白石狀類玉蟾萬家泉縣治內邑人萬氏所鑿因名 |
269  | 義井縣㕔側 |
270  | 學井儒學右 |
271  | 安陸府 |
272  | 鍾祥縣 |
273  | 從岵山縣城內 |
274  | 太子山縣治 |
275  | 樠木山縣里許一名武陵左傳楚武王伐隨出師自丹陽心蕩至樠木下卒即此 |
276  | 純德山縣東十里舊名木林山明興獻帝陵在焉炭埠山縣東四十里 |
277  | 瓦埠山 龜山 花山舊傳靈濟祖師過此百草皆花俱縣東六十里 |
278  | 聊屈山縣東七十里 |
279  | 黃仙洞山相傳黃石公憇此因名洞有龍潭深不可測城子山上有古城俱縣東百里 |
280  | 雞籠山縣東百里髙數百仭與焦山對峙山勢秀麗八峯環抱而此峯居中 |
281  | 老鸛山縣東北二十里 |
282  | 團山縣東南十五里 |
283  | 寳鶴山有郢靖王墓 |
284  | 清平山有岳懷王崇寧公主二墓俱縣東南二十里瑜靈山縣東南三十里有梁莊王墓 |
285  | 羅小山縣東南四十里 |
286  | 章山縣南半里西魏平漢東立基州仍統章山即此火爐山縣南三十里 |
287  | 石城山縣西十里 |
288  | 三尖山縣漢江西三十里關門山縣漢江西三十五里屏風山縣漢江西六十里內方山縣西七十里漢江上即禹貢所謂內方也一名章山一名馬仙山唐司馬子徽煉丹於此 |
289  | 龍爬山縣北二十里上有龍爬痕 |
290  | 焦山縣北九十里 |
291  | 獅子山 象山俱在縣北百里仙潭口兩山對峙若二獸蹲踞水中為郡城之鎮稱竒勝云 |
292  | 小焦山 馬䭾山 仙潭山 烏頭山 子母山有二十二峰俱縣北百里 |
293  | 周家山縣北百餘里 |
294  | 窄山縣北百一十里 |
295  | 臺陂山縣東北八十里 |
296  | 歐家山縣東北百二十里界山縣東北百五十里接隨州界盤石嶺縣東三十五里石路盤廻故名梅花嶺縣東七十里 |
297  | 桐木嶺縣北七十里 |
298  | 天子岡純德山前 |
299  | 望城岡縣北二十里 |
300  | 石羊岡縣北百八十里上有石羊孤樓崖上建樓下有龍潭又有水乳滴成佛象鬚眉宛然消石崖黃仙洞山側 |
301  | 赤壁崖縣北六十里山赤谷虛人呼則應白水崖縣東北六十里有泉飛瀑如練陽明洞縣東百里雞籠山北門如城闉有石屏洞門外石峰如筍凢洞皆暗此獨明 |
302  | 石鳳洞縣西三十五里關門山下華巖洞縣東七十里 |
303  | 石門洞縣北百里 |
304  | 宋玉石二宋李昉守郡得之榛莽間後移白雪樓側今失漢江縣西五里按水經沔水自武都至樂城稱沔渡口至姚方稱漢襄陽至沙羨又稱沔其實一水也今郢城上遡宜城下至沔陽東岸逕鍾祥京山天門三縣西岸逕鍾荆濳沔四州縣境入漢陽府界 |
305  | 龍母湖縣南三十里水溢通漢江 |
306  | 赤馬野猪湖 蘆洑長河湖俱縣西南百二十里城北湖縣北五里泛流通漢江 |
307  | 牛磨河縣東三十里 |
308  | 蒿河縣東六十里 |
309  | 芹菜河縣東八十里 |
310  | 穴河縣南百三十里 |
311  | 方河 殷家河俱縣西北十五里寨子河出京山縣西北八十里橫嶺直河縣北十五里其水直注於漢瓦埠河縣北三十里 |
312  | 洋子河縣北六十里 |
313  | 豐樂河縣北九十里源出大洪山西北流逕盤石嶺灌漑甚廣歲賴以豐 |
314  | 長壋河縣東北六十里 |
315  | 温峽河 泉河俱縣東北九十里敖水縣東百里源出黃仙洞西流合枝水逕洋●河殷家河適河注於漢 |
316  | 温峽口縣北七十里兩山對峙東山諸水俱由此出金港縣東一里源出樠木山流入漢江宋時嘗於此披沙求金今湮塞為民居 |
317  | 龍鳳港縣南四十里乃漢江支流舊傳楚王嘗乘彩舫載嬪御遊此 |
318  | 唐港縣漢江西三十里 |
319  | 石板灘縣東二十里 |
320  | 刷馬灘縣南十五里相傳關忠義刷馬處羊馬灘縣北三十里 |
321  | 金花灘縣北六十里 |
322  | 曲水池城東威武門外梁郡守王綸雅好客慕蘭亭流觴之勝鑿此 |
323  | 青泥池縣東一里樠木山三國志樂進與關壯繆相拒青泥山即此 |
324  | 鹿湖池縣東六十里深不可測舊傳有白鹿入此白鹿池縣東七十里聊屈山上 |
325  | 龜鶴池縣東南郭內相傳漢梅福養龜鶴處猪龍池泉 龍池泉俱縣東三十里 |
326  | 白水泉縣東六十里 |
327  | 雙泉縣東九十里 |
328  | 歐家山泉縣東百里 |
329  | 洗羅陂縣南三十里 |
330  | 竹篠陂縣南四十里 |
331  | 五龍堰縣南二十里漑田數百頃蓮花堰縣北三十里 |
332  | 楚賢井縣東一里亦名宋玉井在府學泮池側煉丹井縣東南郭內相傳漢梅福煉丹於此京山縣 |
333  | 鳳凰山縣治南百歩相傳虞帝時有鳳凰集此京源山縣東十五里隋改角陵曰京山義取此山窟下舊有石刻詩十首以巖枯草莖瘦水清魚影寒為韻今為野火所燬 |
334  | 中盤山縣東 |
335  | 倪子山縣東南四十五里東龍尾山縣東南五十里與西龍尾竝蜿蜒象龍躍青山縣東南百里望之若黛 |
336  | 惠亭山縣南一里一名鴨嘴七寳山縣南五十里 |
337  | 子陵山山半有子陵洞旁有帝星井 |
338  | 寳香山縣南九十里北眺諸山南望潛沔舊傳慈忍尊者過此手焚異香因名 |
339  | 臨溪山縣西五十里 |
340  | 大蹟山 磨石山相傳關忠義磨刀處石符山俱縣西南七十里 |
341  | 月掌山縣西南八十里其形半類月半類人掌虎爪山縣西三十里 |
342  | 潼泉山縣西四十里 |
343  | 五泉山縣西八十里 |
344  | 沙子山縣西百一十里 |
345  | 扈家山縣西北十五里 |
346  | 雞籠山縣西北九十里 |
347  | 大洪山縣西北百二十里上多異蹟東安鄂西襄郢南江漢一覽可盡 |
348  | 張良山縣北八里峯巒髙峻峭壁間有一橫逕多馬跡相傳漢張良息兵於此 |
349  | 芭蕉山縣北六十里 |
350  | 石人山縣北七十里半崖間有石類人青崖山縣北八十里 |
351  | 太陽山縣北九十里 |
352  | 聖境山縣東北三十里 |
353  | 興陽山縣東北百里 |
354  | 梅花嶺縣東五十里 |
355  | 聖人嶺縣南五十里相傳孔子適楚經此關王嶺縣北百里上平如掌有毬塲及故城壘觀音巖縣東二十里巖巔飛泉瀑布石龕中有石肖觀音故名 |
356  | 空山洞縣南二十五里洞口有石鼓擊之有聲中有石仙女石鏡石臺 |
357  | 仙女洞縣南三十里峭壁挿天水紋紆石如篆洞口有石床石枕石鏡宋有道士秉燭入遊數日而出即隨州也 |
358  | 王莽洞縣南五十里相傳王莽經此子陵洞在子陵山半相傳漢嚴子陵嘗隱此董仲符石縣南五十里地多蛇虺漢董永子仲過此嘗書二符於石上其害遂絶 |
359  | 縣前河縣治前下流至天門縣蒿臺湖入江漢撞河縣東北八十里源發隨州洪山白龍池下流至漢川縣入大江 |
360  | 富水河縣東北八十里即水經注所謂大富水小富水也大富水東南逕潭濱河至䨥河口而與小富水㑹二水旣合是曰富水 |
361  | 温湯水縣東南十五里元和志珢岸重沙端淨可愛冬月細氣如煙其湯有十八眼水經注溳水又東㑹温水出竟陵郡新陽縣東口徑二丈五尺其熱可以燖鷄指此水也 |
362  | 泗水縣西南百二十里即泗汊湖臼水縣西南百四十里源出聊屈山合澨水注於沔左傳魯定公四年吳師入郢昭王奔隨濟於成臼謂此水也 |
363  | 澨水縣治西七十里源出磨石山下納新市仙女洞泉潼泉逕天門縣界入於漢 |
364  | 白沙水縣東北六十里 |
365  | 多寳鐘潭縣西二里宋時寺為火所燔鐘自巨熖中躍入潭不復可睹 |
366  | 滚鐘潭縣東南三十里富水郡志相傳有寺鐘忽自樓出滚入此潭故名 |
367  | 司户潭縣北八里昔有曹司户者禱雨未應因委身潭中少頃甘霖大沛 |
368  | 京源泉縣東十五里出京源山馬跑泉縣西北十里富水郡志相傳關忠義於此駐兵乏水馬跑地得泉旁有卓刀石 |
369  | 五泉縣西北八十里泉有五穴漑田甚廣珍珠泉在子陵洞 |
370  | 新羅泉在石人山下相傳有新羅僧修煉於此一日語衆欲歸有神止之僧言思鄉中水耳神指其地泉即湧出僧嘗之與故鄉同遂不歸 |
371  | 師故泉縣北七十里 |
372  | 潮水泉縣北百里泉出金子山隱石間日再潮潮有聲如雷 |
373  | 帝星井在子陵山旁漢嚴子陵隱此夜分有帝星臨於井上光芒燭天光武起兵南征至此因名 |
374  | 八角井縣西南八十里 |
375  | 潛江縣 |
376  | 壽靈山潛江境內無山王謙大佛寺記荆之潛江有壽靈山舊志註疑即寺基勢若嶐起明一統志山在潛江縣之西里許 |
377  | 道隆嶺縣南五里 |
378  | 清溪嶺縣西南六十里 |
379  | 柘陂岡 棠梨岡俱縣西南六十里潛江爾雅水自江出為沱漢出為潛水經注潛水乃漢水枝分潛出今潛江漢水循源而下經本縣界入大江 |
380  | 枝江湖縣西南二十里 |
381  | 東西北湖縣西南五十里陸家垸湖縣西十五里 |
382  | 青陽湖縣縣西百里 |
383  | 太平湖縣北 |
384  | 蝦子湖縣北五十里 |
385  | 鄭家湖縣北六十里 |
386  | 觀前河在縣 |
387  | 洛江河縣東十里 |
388  | 蘆洑河縣東北三十里漢水分流處馬市潭縣南三里 |
389  | 南池 北池縣東南二十里淨水池城西大佛寺前 |
390  | 沔陽州 |
391  | 黃蓬山上有魯公城俗傳孫吳魯肅嘗屯兵於此 |
392  | 大江州南二百里 |
393  | 復池湖州境後周武帝置復州取此為名白鷺湖州東十五里 |
394  | 鼉湖州東二十里 |
395  | 陽名湖州東北七十里 |
396  | 沙湖州東二百四十里 |
397  | 太白湖州東二百五十里水經注沌口通沔陽之太白 |
398  | 西港湖州東南百五十里下五湖州東南二百八十里直歩湖州南七十里 |
399  | 司馬小陽湖州南百三十里西湖州南百五十里 |
400  | 黃蓬湖在黃蓬山下 |
401  | 白螺湖 烏流湖 千金湖俱州南二百里官港湖州西南四十里 |
402  | 賽港湖州西南四十五里百石湖州西五里 |
403  | 三陽湖州西十里東曰朝陽南曰南陽北曰水陽故名 |
404  | 白黿湖州北 |
405  | 李二河州東南百五十里漕河州西南江水潛水所入襄河州西里許漢水所入汊河州北流入漢陽府界中下襄河州東北六十里漢之潛也滄浪水州東禹貢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水即此白沙水州東北里許 |
406  | 夏水州南四十里今名長夏河水經注即睹口為中夏水輿地廣記夏水入沔陽謂之睹口冬涸夏流故曰夏水 |
407  | 七里沔州北周地圖記夏水合諸水同入漢自漢入瀦名七里沔州名蓋取諸此 |
408  | 雲夢澤州東雲與夢本二澤而相連左傳雲夢跨江之南北 |
409  | 剅河新掘口州北七十里殷子小港州南五十里 |
410  | 陽孟池州東百四十里 |
411  | 許家池州東南百五十里張家池州東南百七十里陸子泉州西廣教院一名文學泉因唐陸羽品泉得名裴迪有詩 |
412  | 涌玉泉州北 |
413  | 滌塵井州東南元妙觀 |
414  | 天門縣 |
415  | 見龍山縣城南四百餘歩蜿蜒如龍環拱縣左白螺山縣西南里許 |
416  | 天門山縣西六十里一名火門山世傳漢光武行兵舉火夜度此因名唐陸羽傳負書火門山從鄒夫子學即此後因俗避火字改今名 |
417  | 青山縣西北六十里 |
418  | 龍穴山縣北六十里旁有龍穴坡一名龍尾山五華山縣東北七十里相傳伏羲後封此巾戍山縣東北百九十里晉元熙間得古銅鐘七枚於此 |
419  | 諸葛嶺縣南二十里世傳諸葛亮屯兵處東岡縣東七十里 |
420  | 東湖縣東門外 |
421  | 下帳湖縣東南百里 |
422  | 南湖縣南城外 |
423  | 上帳湖縣南七十里 |
424  | 西湖縣西百里 |
425  | 靑山湖縣西三十里 |
426  | 蒿臺湖縣東北七十里 |
427  | 義河縣城南宋太祖微時嘗渡此以錢遺舟人不受即位後詔免漁課因名 |
428  | 便河縣南三十里 |
429  | 三澨水縣南三十里禹貢過三澨即此蔡傳三澨水名今郢州長夀縣磨石山發源東南流者名澨水至復州天門縣界來又名汊水疑即三澨之一索隱曰竟陵有三參水俗云三澨水韓汝節以汊澨漳澨薳澨為三澨或云在淯水入漢處乃襄樊之間但據說文澨水際則又非水名可知矣 |
430  | 西江水縣西襄江之一派囘河水縣東北七十五里自今府治池河水東流至此 |
431  | 覆釜洲縣西里許陸羽隱居地車湘港縣東十里 |
432  | 板港縣東二十里 |
433  | 甘魚陂縣西左傳楚公子比為王次於魚陂杜預註竟陵縣西北有甘魚陂 |
434  | 石堰渠縣北十里其流自五華山西通巾水唐咸通中刺史董元素開 |
435  | 潱馬潭縣南三十里 |
436  | 洗墨池中有青錢亭李翺讀書處文學泉縣西北一名陸子井陸羽嘗以太子文學徵故名 |
437  | 萬人井縣南門 |
438  | 荆門州 |
439  | 伯夷山州東二十里 |
440  | 鳳凰山州東六十里 |
441  | 百頃山州東九十里 |
442  | 東山州東南一里 |
443  | 內方山州東南百里漢江上即禹貢所謂內方也一名章山 |
444  | 仙女山相傳有七仙女於此圍碁跡存上有梳粧臺廟址 |
445  | 緑麻山俱州東南百二十里虎牙山荆州記郡西沂江六十里南岸有山名曰虎牙楚之西塞 |
446  | 撒石山相傳關忠義於此撒石荆門山張栻記峰巒對峙上開下合厥狀如門宜都記即楚西塞俱州南五里 |
447  | 三星山相傳唐司馬子徽昇仙處有塔聚仙山俱州南三十里 |
448  | 龍尾山 龜山 子牙山俱州南四十里紫雲山州南二百里相傳元無聞和尚於此注金剛經有紫雲見 |
449  | 中城山俱樂鄉西南 |
450  | 䝉山州西一里兩峰對峙如蛾睂上有浮香潄玉諸亭為逰憩之所山麓二泉北曰䝉南曰惠 |
451  | 西山州西三里 |
452  | 靈鷲山州西天中記山有穴曰龍洞深五里春月水流聲如鐘鼓管籥宋熙寧中山泉溢有髹器□車流出誌字曰嘉州蓋泉與蜀通也 |
453  | 杏子山州西十里 |
454  | 屏風山州西北四里絶頂平衍中有兩泉宋開禧間郡守李直炳徙居於此 |
455  | 荆山州西北二十里卞和得玉處武陵山 雲夢山俱州西北四十里金箔山州西北八十里 |
456  | 磨劍山州西北百里 |
457  | 仙居山州西北百三十里都亭山州北二十里 |
458  | 白峯山 馬仰山俱州北三十五里紅花山 雞頭山 大名山唐靈濟禪師嘗卓錫於此俱州北六十里 |
459  | 象河山州北七十里 |
460  | 黑牛山 㫰臺山靈濟禪師於此㫰衣俱州北百里火爐山州北百二十里有楚王放鷹臺 |
461  | 嚴山州東北六十里相傳嚴子陵隱此白馬山州東北七十里 |
462  | 馬鞍山州東北百里 |
463  | 斑竹岡州東百三十里唐韓翊送人赴江陵詩斑竹岡迎山雨暗正此 |
464  | 太子岡州北五十里元文宗自潛邸歸即位嘗駐此松林岡州北六十里 |
465  | 土門岡州北九十里 |
466  | 抱玉巖潛確𩔖書在荆門州西北有潛玉亭址即卞和采璞處 |
467  | 黑龍洞州東四十五里 |
468  | 潭靑洞州北百二十里漑田甚溥磨劍石州西北九十里有秦王磨劍石多礪痕掇刀石州南二十里相傳關忠義掇刀於此遺跡儼然 |
469  | 直江州西北九十里南流入潜江界平塘湖達三湖以合沔水 |
470  | 屯湖州東九十里 |
471  | 喬母湖州東南七十里 |
472  | 蒿臺湖州東南八十里 |
473  | 滕湖州東南百里 |
474  | 平塘湖州東南百五十里南流入二湖東合沔馬良湖州馬良村 |
475  | 藻湖州北百八十里 |
476  | 長湖州北二百里 |
477  | 金鰕河州城內 |
478  | 岨河州西南百六十里南流至潛江界與沔水合流入大江 |
479  | 象河州北七十里 |
480  | 官堰河州北百里 |
481  | 建陽河州北百三十五里一名建水又名陽水亦名大漕河 |
482  | 潤鄉洲州東南百四十里江陵縣界古諺云流盡潤鄉田荆門出狀元 |
483  | 後港州南百三十里 |
484  | 孟子港州西南五十里唐孟浩然嘗往來於此曹將軍港州北百八十里即權水唐曹全政劉巨容嘗敗黃巢於此 |
485  | 洗馬潭州南門外關忠義洗馬處石崖上有坐痕白龍潭州西䝉山北 |
486  | 七星潭州北三十里 |
487  | 冷泉州東 |
488  | 温泉州東九十里 |
489  | 䝉泉 惠泉俱州南二里源出象山分為二派後人名其北泉曰蒙南泉曰惠䝉泉水常寒晝夜兩潮水溢數寸惠泉水常温宋知州彭乗為三沼延其流至竹陂河入漢江民引以灌田 |
490  | 南泉州北二十里 |
491  | 珍珠泉州東北三十里 |
492  | 子陵井 響井俱州東 |
493  | 義井州北三里 |
494  | 鹽井州北九十里 |
495  | 當陽縣 |
496  | 玉陽山縣署西北一名仲宣臺沮水之陽許由山縣東十里相傳許由隱此下有洗耳溪按許由隱箕山而此亦以許由名不知何據大率皆附㑹也 |
497  | 方山漳水上 |
498  | 香爐山俱縣東四十里 |
499  | 圓臺山縣東六十里上有燦霞觀舊址相傳唐玉貞公主所建有碑乃陳宗遜撰庾逺書 |
500  | 柴紫山 狼尾山俱縣南五十里紫蓋山縣南五十里道書稱第三十三洞天寰宇記紫蓋有南北二峯頂上四垂若繖狀林石皆紺色下出綵水厥味甘馨毎遇晦日輙有金牛出食光照一山漢劉綱夫婦上升於此山有五帝仙祠竝葛洪煉丹井又名倒扳井 |
501  | 紫金山縣南八十里 |
502  | 鳳凰山縣西四里 |
503  | 玉泉山縣西三十里色白而瑩又曰珠泉泉南為天台智者道塲即關帝遣鬼工所造按晉郭璞遊仙詩序此泉潛行九萬八千里通天竺注震旦者也唐李白玉泉詩序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宗僧中孚示余茶數十片其狀如掌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亘古未覿因以詩答之使後之髙僧大德知玉泉掌茶蓋發乎中孚禪子及靑蓮居士李白也 |
504  | 鐵山縣西北八十里 |
505  | 張飛山在長坂西即飛斷橋拒曹操處綠林山縣東北百二十里王莽末綠林兵起處遊學洞縣南五十里即鬼谷子與張儀蘓秦遊學處鐵人谷在沮水北山谷間有四石甚巨鐵色人形故名 |
506  | 當陽坂縣北百里曹操追昭烈於長坂使張飛將二十騎斷後即其地 |
507  | 沱江分自大江逕縣南又東南與沮漳合經枝江縣東入江禹貢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即此 |
508  | 沮水縣北一里源出房陵縣過臨沮縣與漳水合流通沱江至枝江界入大江 |
509  | 漳水縣北源出漳縣南逕當陽與沮水合流入江左傳江漢沮漳楚之望也即此 |
510  | 丹溪縣北七十里 |
511  | 金沙灘縣南百二十里其地多流沙光耀如金金龍潭縣北十五里 |
512  | 玉泉在玉泉山下舊志玉泉有二碑邵子明李安期撰 |
513  | 熨斗陂縣東南八十里宋郡守吳獵嘗遏阻馬湖熨斗陂之水西北至李公櫃以䧟戎馬 |
514  | 丹井縣南五十里 |
515  | 扳倒井縣南八十里 |
516  | 湖廣通志卷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