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音韻不能盡收,《廣韻》如「崆峒」之「崆」、「覂駕」之「覂」、「倥傯」之「倥」、「鵓鴿」之「鵓」字之類,皆不可施於詞之韻腳,毋譏其不備。 |
2 | 一。「龐涓」呼為「龐堅」,「泉堅堅而始流」可乎?「陶淵明」呼為「陶烟明」,「魚躍於煙」可乎?「一堆兒」為「一醉兒」,「捲起千醉雪」可乎?「羊尾子」為「羊椅子」,「吳頭楚椅」可乎?「來也未」為「來也異」,「辰巳午異」可乎?此類未能從命,以待士夫之辨。 |
3 | 一。余與清原曾玄隱言:「世之有呼『屈原』之『屈』為『屈伸』之『屈』,字同音非也。」因注其韻。玄隱曰:「嘗聞前輩有一對句,可正之:『投水屈原終是屈,殺人曾子又何曾?』明矣。」 |
4 | 一。平、上、去、入四聲,《音韻》無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前輩佳作中間,備載明白,但未有以集之者。今撮其同聲,或有未當,與我同志,改而正諸! |
5 | 一。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 |
6 | 一。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如「鞞」字次本韻後,使黑白分明,以別本聲外來,庶使學者、有才者,本韻自足矣。 |
7 | 一。平聲如尤侯韻「浮」字、「否」字、「阜」字等類,亦如「鞞」字,收入各韻平、上、去字下,以別本聲外來,更不別立名頭。 |
8 | 一。《中原音韻》的本內「平聲陰如此字、陽如此字」,蕭存存欲鋟梓以啟後學,值其蚤逝。泰定甲子以後,嘗寫數十本,散之江湖,其韻內平聲「陰如此字、陽如此字、陰陽如此字」。夫一字不屬陰則屬陽,不屬陽則屬陰,豈有一字而屬陰又屬陽也哉?此蓋傳寫之謬。今既的本刊行,或有得余墨本者,幸毋譏其前後不一。 |
9 | 一。分別陰、陽二義,熟看諸序。一.東鍾韻三聲內「轟」字,許與庚青韻出入通押。 |
10 | 一。《音韻》內每空是一音,以易識字為頭。止依頭一字呼吸,更不別立切腳。 |
11 | 一。《漢書》:東方朔滑稽,「滑」字讀為「骨」;「金日磾」,「日」字讀為「密」,諸韻皆不載,亦不敢擅收,況不可押於韻腳,姑錄以辨其字音耳。 |
12 | 一。《漢書》「曹大家」之「家」字,讀為「姑」,可押,然諸韻不載,亦不敢擅收,附此以備采取。 |
13 | 一。《廣韻》入聲緝至乏,《中原音韻》無合口,派入三聲亦然。切不可開合同押。《陽春白雪集·水仙子》「壽陽宮額得魁名,南浦、西湖分外清,橫斜疏影窗間印,惹詩人說到今。萬花中先綻瓊英。自古詩人,愛騎驢踏雪,尋凍在前村」。開合同押,用了三韻,大可笑焉。詞之法度全不知,妄亂編集板行,其不恥者如是。作者緊戒。 |
14 | 一。逐一字解註《中原音韻》見行刊雕。一.齊微韻「璽」字,前輩《剮王莽》傳奇與支思韻通押。 |
15 | 一。有客謂:「世有稱『往』為『網』、『桂』為『寄』、『羨』為『選』、『到』為『豆』、『叢』為『從』」,此乃與稱「陶淵明」之「淵」字為「煙」字之所同也。 |
16 | 一。亳州友人孫德卿長於隱語,謂:「《中原音韻》三聲,乃四海所同者,不獨正語作詞。夫曹娥義社,天下一家,雖有謎韻,學者反被其誤,半是南方之音,不能施於四方,非一家之義。今之所編,四海同音,何所往而不可也?詩禪得之,字字皆可為法。」余曰:「嘗有此恨。切謂言語既正,謎字亦正矣。從葺音韻以來,每與同志包猜,用此為則。平、上、去本聲則可;但入聲作三聲,如平聲『伏』與『扶』、上聲『拂』與『斧』、去聲『屋』與『誤』字之類,俱同聲,則不可。何也?入聲作三聲者,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耳,毋以此為比。當以呼吸言語還有入聲之別而辨之可也。」德卿曰:「然。」 |
17 | 一。「歡娛」之「娛」,四海之人皆讀為「吳」,「提撕」之「撕」,四海之人皆讀為「斯」,有誚之者,謂讀白字,依其邊傍字音也。「犁牛之子騂且角」之「騂」字,而讀為「辛」,卻依其邊傍字音,誚之者而不誚之,蓋知其彼之誤而不知此之謬。前輩製字,有云「日月象形,江河諧聲,止戈為武」。如此取義,「娛、撕」二字,依傍有「吳、斯」讀之,又何害於義理,豈不長於傍是「辛」而讀為「星」字之音乎? |
18 | 一。余嘗於天下都會之所,聞人間通濟之言:「世之泥古非今、不達時變者眾;呼吸之間,動引《廣韻》為證,寧甘受鴂舌之誚而不悔,亦不思混一日久,四海同音,上自縉紳講論治道,及國語翻譯,國學教授言語,下至訟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不爾,止依《廣韻》呼吸,上、去、入聲姑置、未暇殫述,略舉平聲,如:『靴』在戈韻,『車邪遮』卻在麻韻,『靴』不協『車』,『車』卻協『麻』;『元、暄、鴛、言、褰、焉』俱不協『先』,卻與『魂、痕』同押;『靴』與『戈』、『車』與『麻』、『元』與『煩』、『煩』與『魂』,其音何以相著?『佳』、『街』同音,與『皆』同押,不協『咍』,『咍』卻與『灰』同押;『灰』不協『揮』,『杯』不協『碑』,『梅』不協『麋』,『雷』不協『羸』,必呼『梅』為『埋』、『雷』為『來』,方與『咍』協。如此呼吸,非舌而何?不獨中原,盡使天下之人俱為閩、海之音,可乎?切聞《大學》《中庸》,乃《禮記》中語,程子取為二經,定其闕疑,如『在親民』之『親』字,當作『新』字之類是也,聖經尚然,況於韻乎?合於四海同音,分豁而歸倂之,與堅守《廣韻》方語之徒,轉其喉舌,換其齒牙。使執而不變,迂闊庸腐之儒,皆為通儒;道聽塗說,輕浮市廛之子,悉為才子矣。」余曰:「若非諸賢公論如此,區區獨力,何以爭之!」 |
19 | 一。依後項呼吸之法,庶無「之」、「知」不辨,「王」、「楊」不分,及諸方語之病矣。 |
《東鍾》 |
1 | 宗有蹤,松有鬆,龍有籠,農有膿,隴有櫳,送有訟,從有綜。 |
《江陽》 |
1 | 缸有釭,桑有雙,倉有窗,糠有腔,贓有粧,楊有王,杭有降,强有狂,藏有床,磉有爽,網有往,讓有釀,葬有狀,唱有丈,胖有傍。 |
《支思》 |
1 | 絲有師,死有史。 |
《齊微》 |
《魚模》 |
1 | 蘇有疎 |
《皆來》 |
1 | 猜有差 |
《真文》 |
1 | 真有貞 |
2 | 隣有靈 |
《寒山》 |
1 | 珊有山 |
《桓歡》 |
1 | 完有岏 |
《先天》 |
1 | 年有妍 |
《蕭豪》 |
1 | 包有褒 |
《歌戈》 |
1 | 鵞有訛 |
《家麻》 |
1 | 查有咱 |
《車遮》 |
1 | 爺有衙 |
《尤侯》 |
1 | 溲有搜 |
《侵尋》 |
1 | 針有真 |
《監咸》 |
1 | 菴有安 |
《廉纖》 |
1 | 詹有氊 |
《看岳王傳》 |
1 | 披文握武 |
《韓世忠》 |
1 | 安危屬 |
《誤國賊秦檜》 |
1 | 官據極品 |
《張浚》 |
1 | 謀淵畧廣 |
2 | 一泰定甲子 |
3 | 文吳興人 |
4 | 者何限惜 |
5 | 沈約不忍 |
《一辨明古字畧》 |
《一辨明古字畧·東鍾》 |
1 | 菄 |
2 | 䢉辳𨑋 |
《一辨明古字畧·江陽》 |
1 | 灮 |
《一辨明古字畧·支思》 |
1 | 㞢 |
2 | 𦐊 |
《一辨明古字畧·齊微》 |
1 | 䄬 |
2 | 𢨀 |
《一辨明古字畧·漁模》 |
1 | 伃 |
《一辨明古字畧·皆來》 |
1 | 薶 |
《一辨明古字畧·皆來》 |
1 | 鞇 |
《一辨明古字畧·寒山》 |
1 | 𥉏 |
《一辨明古字畧·桓歡》 |
1 | 𩎑 |
2 | 牉 |
《一辨明古字畧·先天》 |
1 | 𠀘䒶 |
《一辨明古字畧·蕭豪》 |
1 | 鼂 |
《一辨明古字畧·歌戈》 |
1 | 𣘡 |
《一辨明古字畧·家麻》 |
1 | 𧪮 |
《一辨明古字畧·車遮》 |
1 | 衺 |
《一辨明古字畧·庚青》 |
1 | 𩱧 |
2 | 霛𩄀 |
《一辨明古字畧·尤侯》 |
1 | 㳅 |
《一辨明古字畧·侵尋》 |
1 | 沈 |
2 | 䅧 |
《一辨明古字畧·監咸》 |
1 | 枏 |
《一辨明古字畧·廉纎》 |
1 | 黏 |
《一畧舉釋疑字樣》 |
1 | 閼氏 |
2 | 角里先生 |
3 | 黃能 |
4 | 扁 |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 |
1 | |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黃鍾二十四章》 |
1 | 醉花陰 |
2 | 雙鳳翹 |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正宫二十五章》 |
1 | 端正好 |
2 | 窮河西 |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大石調二十一章》 |
1 | 六國朝 |
2 | 好觀音 |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小石調五章》 |
1 | 青杏兒、天上謠、惱煞人、伊州遍、尾聲。 |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仙吕四十二章》 |
1 | 端正好 |
2 | 柳葉兒 |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中吕三十二章》 |
1 | 粉蝶兒 |
2 | 齊天樂 |
3 | 紅芍藥 |
4 | 攪箏琶秋蓮曲大拜門殿前喜鬭鵪鶉三臺印望遠行瑤臺月雙調 |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句字不拘可以增損者一十四章》 |
1 | 正宫:端正好中吕:道和中吕宫高下閃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