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前代夷狄之禍,皆在西域,區域不出現在新疆全省之地,周圍二萬餘里,東西七千餘里,南北三千餘里。自我朝而略盡,非聖祖、高宗削平西域之力,焉能悉為我朝臣僕。其地名稱混淆,不易查檢。番禺張南山太史維屏,於《存研樓文集新疆識略》中,約舉其要,頗覺簡明,便於觀覽,因錄於後:甘州、涼州、肅州、瓜州、沙州:皆古月支地。肅州即漢之酒泉。嘉峪:東距肅州七十里,出嘉峪關至哈密約一千五百里。哈密:古為伊吾,唐為伊州。哈密為新疆門戶,南北二路皆由此進。吐魯番:古為交河,漢為車師前王地,晉為高昌。唐貞觀十四年平高昌,西番諸地通貢市,皆由吐魯番達內地。新疆界址:東界甘肅安西州,西界布魯特,南界西藏,北界科布多。東北界蒙古阿拉喜與喀爾喀,東南界蒙古與青海,西北界哈薩克,西南界布魯特與圖伯特及克什米爾。此種邊外夷人習巫蠱,念黑經。 |
2  | 新疆北路:天山之北。天山一名祁連山。巴里坤:哈密至巴里坤三百三十里。天山之陽為哈密,天山之陰為巴里坤。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唐姜行本紀功碑皆在天山。烏魯木齊:哈密至烏魯木齊一千六百里。塔爾巴哈台:在伊犂東北一千九百里。伊犂:統轄新疆,有九城。哈密至伊犂約三千五百里。以上為新疆北路。新疆南路:天山之南。喀喇沙爾:哈密至喀喇沙爾一千七百里。庫車:喀喇沙爾至庫車一千一百里。阿克蘇:庫車至阿克蘇八百里。烏什:阿克蘇至烏什二百四十里。葉爾羌:阿克蘇至葉爾羌一千四百里。和闐:葉爾羌至和闐八百里。英吉沙爾:葉爾羌至英吉沙爾三百六十里。喀什噶爾:葉爾羌至喀什噶爾五百七十里。以上為新疆南路,是為南八城。伊犂:古為烏孫,唐為西突厥,明為瓦(刺)[剌]。烏魯木齊:古為車師後部。巴里坤:古為伊吾廬。 |
3  | 塔爾巴哈台:古為匈奴。以上為北路古地名。喀喇沙爾:古為焉耆國。庫車:古為龜茲國,唐設安西都護府。阿克蘇:古為溫宿國。烏什:古為尉頭國。葉爾羌:古為莎車國。和闐:古為于闐國。英吉沙爾:古為依耐國。喀什噶爾:古為疏勒國。以上為南路古地名。厄魯特:即準噶爾,元為阿魯台。哈薩克:漢為康居國。布魯特:漢為休循國、捐毒國,唐為大勃律、小勃律。土爾扈特:準噶爾四部之一,明為瓦(刺)[剌]。以上為新疆附近部落。喀喇沙爾:喀喇,黑也。沙爾,城也。年久城黑也。庫車:庫,此地也。車,眢井也。此地有眢井也。阿克蘇:阿克,白也。蘇,水也。昔水患,茫茫白也。烏什:山石突出也。 |
4  | 葉爾羌:葉爾,地也。羌,廣也。言地寬廣也。和闐:其義未詳。英吉沙爾:英吉,新也。沙爾,地也。言新建城也。喀什噶爾:喀什,各色也。噶爾,磚房也。言地富庶,多磚房也。以上為八城名義。康熙三十五年,聖駕親征準噶爾。大將軍費揚古追擊噶爾丹,噶爾丹遁。康熙五十四年,始駐兵巴里坤。康熙五十九年,吐魯番回眾降。雍正十三年,始設駐防於哈密及巴里坤。乾隆廿二年,平定準噶爾,始議建伊犂城。乾隆廿四年,平定回部,始議建八城。乾隆廿七年,始設伊犂將軍,定官制兵制。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全部投誠,凡十六萬口。蒙古之族,凡天山月(窯)[窟],無不歸入版圖。聲木謹案:歷代帝王,均困於西域諸國,諸國在當時,實彈丸之地。以天下之大,西域僅一隅之地,諸國又西域之一隅,復多不毛之地。當時舟車之利未溥,人民昧於域外情形,以訛傳訛,竟至談虎色變。以今(隸)[例]古,洵屬可笑,後人不可以後來形勢,妄擬古人陳跡。我朝平定西域,先平準部,繼平回部,次序不紊,是以勢如破竹,舉重若輕。其武功之盛,堪與元代爭烈,洵非漢、唐、宋、明四朝所能及也。 |
5  | 論隨園詩話 |
6  | 《隨園詩話》論詩之語,頗多妙諦,論作詩之法,亦甚詳備,固宜膾炙人口,流傳極盛。惟其中雅俗並陳,瑕瑜互見,自穢其書,致為通人詬病。雖所標舉,不離性靈之說,亦不致與《詩》教大乖,詩學本廣大,故不妨有此一說也。聲木夙嗜此書,以為解人之語,無一不解,然亦頗病其蕪雜。因鈔取其中論詩、論作詩之語,可為矜式者,分為三卷,名之曰《隨園詩話選腴》,以備觀覽。不意亦有先我而為之者,桃源玉堂居士袁潔,撰有《蠡莊詩話》十卷,嘉慶乙亥,自刊袖珍本。其自序云:「予嫌《隨園詩話》太冗,曾為去其蕪雜,存其精華,另成一帙。將謀付梓,為張伯良所阻。」云云。是當時袁氏已有刪本,惜未刊行,不知其體例與予之編輯體例如何。予之書,聊為一清耳目,計與(張)[袁]氏同意也。 |
7  | 周蘭外傳 |
8  | 周蘭字雲將,祥符人。其外甥冒鶴亭徵君廣生,撰《舅氏周君外傳》,中有云:「君好為狹邪游,所得金,隨手輒盡。娶於祝,無子,復以小故,終成溝水,坐是益放廢。往來滬上,與酒徒數人,醉後大呼,脫帽擲地,談論當世人物,滑稽任誕,佐以排調。所為側艷之詞,曲中流播。一時知名之妓,歌裙舞扇,皆君題徧,有以不得君一顧為恨者。」云云。見《小三吾亭文甲集》。聲木謹案:周蘭之言行若此,冒廣生不為之諱,直書無隱,亦各家古文中,罕見罕聞者。 |
9  | 論論語太宰 |
10  | 《論語》「太宰問於子貢曰」,注家謂「太宰」或吳或宋,未可知也,云云,在註經之家,立言矜慎,原屬如此。聲木謹案:大宰之官,見於《左傳》者,雖宋吳皆有,然「太宰問於子貢」,確為吳太宰嚭無疑。哀公七年《左傳》:「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貢辭。」十二年《左傳》:「公會吳於橐皋,吳子使大宰嚭請尋盟。公不欲,使子貢對曰。」又:「子服景伯謂子貢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今吳不行禮於衛,而藩其君舍以難之,子盍見大宰。』乃請束錦以行。語及衛故,太宰嚭曰。」云云。是六年之間,子貢已三見吳太宰嚭。雖所問之時不可考,然問者必為吳太宰嚭,又必在哀公七年至十二年無疑。宋雖亦有太宰,子貢與宋太宰,並無往來酬酢之事。即從厄陳蔡,微服過宋,未必尚有太宰問夫子於子貢,可斷言矣。 |
11  | 詩法萃編論詩語 |
12  | 石印許麟篆□□印芳,編輯《詩法萃編》十五卷,光緒十九年八月自刊本,甲寅□月,雲南圖書館編輯《雲南叢書》復刊本。其自序云:「詩文高妙之境,迥出繩墨蹊徑之外,然舍繩墨以求高妙,未有不墜入惡道者。故知詩文不可泥乎法之述,要貴得乎法之意,且貴得乎法外意,乃善用法而不為法所困耳。」又云:「以詩話著錄者,無慮數百家。大抵談格調,或病空疏瑣碎,陳軌則,或病膠固穿鑿,搜章摘句,多病蕪雜,校短量長,多病乖僻。如斯之類,僅資瀏覽,無取師法。」云云。以上數言,不特詩文之道盡於是,詩話之言亦盡於是。詩話本只供瀏覽,不能盡為師法之用也。 |
13  | 王柏心焚五十歲以前詩 |
14  | 監利王子壽比部柏心,撰《百柱堂全集》五十三卷,高可盈尺,可謂宏富矣。其五十歲時,盡取其生平詩稿焚之,曰作詩從今日始,蓋自五十,始悟學詩之門徑。能盡焚往日之稿,可謂勇猛有決心,宜乎當日以文學為兩湖大師。語見長洲顧道穆二尹復初《樂餘靜廉齋詩稿》自序,二尹係同時之人,知之必諗也。 |
15  | 論詞苑叢談等不注出典 |
16  | 徐電發太史釚,吳江人,工詩詞,輯詞家掌故,分七門,成《詞苑叢談》十二卷。溫陵丁雁水中丞煒為之刊行,原本罕見。《海山仙館叢書》內雖亦有,但非購全書,不得見也。近年有正書局有排印袖珍本。據太史自序,閩縣周雪客□□在浚亦有是輯,因請得其本而薈萃之,則二人所同輯,卷端宜列周在浚名。僅於序中一言之,雖非攘善,實未能公允。《四庫提要》亦未云及周在浚所同輯,實屬編輯之疏。朱竹垞太史彞尊,病其捃摭之書未註明書目,類於剿取前人之說,以為己出者。太史未及一一追遡原委,僅就記憶者分註之,自言已得十之二三。以聲木觀之,僅得百之四五而已。明薛虞畿撰《春秋別典》十五卷,國朝孫淵如觀察星衍為之補註出典。以聲木觀之,已得十之七八,亦未能完全無缺。事隔二百餘年,出於後人追補,尤屬難能可貴。若有人能為太史補註出典,亦詞苑之佳話,藝林之盛事也。 |
17  | 戚學標撰述 |
18  | 《回頭想》四卷、《回頭再想》四卷、《回頭再想想》四卷,戚學標著。學標字翰芳,號鶴泉,太平人,乾隆辛丑進士,官河南涉縣知縣。聲木謹案:學標在乾嘉時,以博洽攻漢學名。撰述宏富,已刊行者,有《毛詩證讀》□卷、《讀詩或問》□卷、《四書偶談內編》二卷、《外編》二卷、《續談內篇》二卷、《外編》二卷、《溪山講授》二卷、《漢學諧聲》廿四卷、《說文補考》□卷、《又考》□卷、《三考》□卷、《三台述異記》二卷、《台州外書》廿卷、《字易》二卷、《鶴泉文鈔初集》二卷、《續集》九卷、《景文堂詩》十三卷、《三春日課》一卷、《鶴泉集杜》四卷、《集李》二卷、《集唐初編》一卷、《續編》三卷、《集句叢鈔》四卷、《溪西集》一卷、《仙源詩餘》一卷、《三台詩話》二卷、《風雅遺聞》四卷、《三台詩餘》三十二卷、附《詩餘》二卷、《續錄》四卷、《近錄》一卷、《太平縣志》十八卷。可謂多矣,並非不學無術者可比。不知當日何以以極俗極熟里巷無稽讕言,用以名書,是真理之不可解者。雖未得見原書,以義例測之,或筆記及小說之類。雖即小說,亦不應以此等讕語名之。紀文達公《閱微草堂筆記五種》,命名何等典雅,真堪為百世師也。 |
19  | 國朝以消夏名書 |
20  | 國朝之書,以「消夏」為名者,始於孫承澤撰《庚子消夏記》八卷,高士奇撰《江村消夏錄》三卷,吳榮光撰《辛丑消夏記》五卷,皆以評品書畫碑帖為事,固消夏之韻事也。降而至於黃任撰《消夏錄》二卷,謝甘澍撰《消夏集》二卷,郭麐撰《樗園消夏錄》三卷,易之以言詩,或亦消夏之一道也。江瀚撰《吳門消夏記》三卷,純似筆記之體,名雖「消夏」,體例又易矣。如是,則無一事不可以消夏,無一書不可以名「消夏」矣。 |
21  | 五經歲徧齋校書三種 |
22  | 翟文泉□□云升,東萊人。向只見其字跡,工八分書,不知其為校勘家也。文泉有《覆校穆天子傳》六卷、《補遺》一卷、《校正古今人表》(一)[九]卷、《焦氏易林校略》十六卷,統名《五經歲徧齋校書三種》,道光十二年五月自刊本。流行不廣,見者頗稀,聲木故表而出之,詳列其書名、刊本、年月於此。 |
23  | 隨筆卷二 |
24  | 論論史各書 |
25  | 南宋鄧肅等論揚雄 |
26  | 彭玉麟與其妻鄒夫人 |
27  | 論紀氏嘉言 |
28  | 遠混天碧出典 |
29  | 論靜志居詩話 |
30  | 劉大櫆送姚鼐序摘錄 |
31  | 論台州書目 |
32  | 查慎行等論詩語 |
33  | 唐殷璠編丹陽集目錄 |
34  | 制造局四書白文 |
35  | 同治癸酉推恩大員老親 |
36  | 倪釗撰述 |
37  | 四部叢刊 |
38  | 陸游挾妓為妾 |
39  | 論晉獻公 |
40  | 五子登科 |
41  | 吳榮光撰述 |
42  | 張佚七女能詩 |
43  | 論宋太宗 |
44  | 論春秋齊姜女 |
45  | 故舊文存序摘錄 |
46  | 伍肇齡掌教事 |
47  | 本邑人統帶慶字軍五營 |
48  | 論茶餘客話 |
49  | 論殉葬 |
50  | 論蘇轍文 |
51  | 論紀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