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萇楚齋續筆卷八 |
2  |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
3  | 李慈銘言程朱有功名教 |
4  | 會稽李旡心伯太史慈銘《越縵堂日記》□□卷,上海商務印書館石印手跡本,中有云:「予嘗謂自程朱生後,天下氣象為之一變。束髮之儒,恥事兩姓,曳柴之女,羞醮二夫,尤其明效大驗。」云云。聲木謹案:太史此數語最為扼要。程朱之理,所以有益於人家國,亙萬世而不變者,正在於此。若此理不明,天下胥為洪水猛獸,人道滅絕久矣。 |
5  | 唐文治言泰西女校所重二事 |
6  | 太倉唐蔚芝侍郎文治言:「余游歷東西洋各國,每參觀女校,其校長必引導先觀二處,一烹飪所,一洗濯所。外人之重家政如此,蓋為婦德婦功之最要者。」云云。聲木謹案:曹大家《女誡》言婦有四德: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婦容容有天限之不可強求,其三者,無一不可學習也。外國女校,以烹飪、洗濯二者,為婦女當務之急,深合聖人修身齊家之道。彼雖不知有孔子,孔子之理本屬中庸,豈能外乎情理二字。我國不知外國立女校之深心,以何者為急務,徒震於其名,貿然為之,以致所教非所用。欲端女學,非遠師孔子,近法泰西,如唐侍郎所云不可。 |
7  | 明陳第撰述 |
8  | 明陳第字季立,號一齋,連江人。初為學官弟子,俞都督大猷召至幕下,教以兵法。起家京營,出守古北,歷至游擊將軍。生平藏書甚富,輯有《世善堂書目》二卷,刊入《知不足齋叢書》中。所列唐五代遺書最富,惜當時不久即散佚。平生粹於韻學,撰有《毛詩古音考》四卷、《屈宋古音義》三卷,考證精密,為言古韻之開山,真百世不刊之作。復撰有《寄心集》□卷、《五岳游草》□卷、《兩粵游草》□卷,今皆不傳,大抵皆詩文集也。聲木初以為一齋以一武夫而深諳文學,研習古韻,頗怪之。後乃恍然,本讀書種子也。 |
9  | 詩禮堂古文中論文語 |
10  | 天津王介山司馬又樸,受古文法於方望溪侍郎苞,撰《詩禮堂古文》五卷、《續編》一卷,乾隆十九年寫刊本。中載侍郎論文章義法二字,極精微奧妙,錄之於此。侍郎云:「至古文,當觀古之制作者,蓋古人非苟焉而作也。有義焉,非於聖賢精理微言有所闡明則不作,非於世道有所維持關系則不作。有法焉,詳所當詳,略所當略,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又曰:「第即所讀之經史,暨在職所言事,舉大旨而伸之,意佳辭亦佳,不必矜心作意始為文也。」云云。聲木謹案:後數語,新城陳碩士侍郎用光《太乙舟文集》頗得其訣,即桐城派文章家法也。 |
11  | 唐王維名字用佛經語 |
12  | 唐代王維以「摩詰」為字,甚新穎。其名與字,皆引用佛經字,佛教中有經,曰《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佛國品》。碑版中有此經石刻,八分書,無年月。玩其字跡,大抵唐人所為也。 |
13  | 陳允衡詩慰等書 |
14  | 國初陳允衡所編《詩慰》□卷、《國雅》□卷,久無傳本。毛德琦編輯《廬山志》十五卷,前有引用書目六頁,中列此二書。據此,則毛氏當日實見傳本,並引用之矣。 |
15  | 道咸間讀書人禮服 |
16  | 道咸年間,凡是讀書人出考小試,家中人為之預備羽毛單外褂一件,四季用之以為禮服。生意人凡遇婚喪等事,只能穿馬褂。吾鄉俗謂外褂為套子,故呼馬褂為短套子。舍是之外,無他禮服。人非至四五十歲,不敢公然穿羊皮。如違之,則他人背後指而罵之曰:「不怕骨頭(矛)火菜趾酢!勾訟任淖公當日聞見如此。 |
17  | 日本人在上海事業 |
18  | 甲子十二月初二日,上海《新聞報》中云:「日本人在上海事業,計現在開紡織業者、銀行業者九家,海運業十四家,貿易業八十四家,其它實業七十八家,教育十三校,宗教事業十所,醫事業五十六家,法律界四家,出版事業廿四家,外人招聘機關六處,藝術界廿三家,娛樂界十家,公共事業十六所,駐在官憲八廳。」云云。此亦中國人所宜知,可以備後來考查者也。 |
19  | 開豐潤門等之異 |
20  | 光緒末年,端忠愍公方任江督時,於後湖濱闢一城門,直通後湖。僚屬擬名,皆不合意,自定名曰豐潤。未幾繼任者,即豐潤張安圃制府仁駿。天津縣舊城門有四,文曰「帶河」、「歸極」、「衛安」、「鎮海」。光緒庚子之役,為外人所毀,盡以其城磚,運歸威海衛,建築碼頭駁岸。城門首四字,合之為「帶歸威鎮」四字。豈真有數,不可逃乎。 |
21  | 四庫著錄周秦諸子各異 |
22  | 周秦及漢初人所撰古書,雖皆通稱之曰子,而《四庫》著錄,分類各別。如《竹書紀年》入於史部編年類,《逸周書》入於史部別史類,《國語》、《戰國策》入於史部雜史類,《晏子春秋》入於史部傳記類,《吳越春秋》、《越絕書》入於史部載記類,《孔子家語》、《荀子》、《孔叢子》、《新語》、《新書》、《鹽鐵論》、《新序》、《說苑》、《法言》、《潛夫論》入於子部儒家類,《握奇經》、《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入於子部兵家類,《管子》、《鄧析子》、《商子》、《韓子》入於子部法家類、《黃帝素問》、《靈樞經》、《難經》入於子部醫家類,《太玄經》入於子部術數類,《鬻子》、《墨子》、《子華子》、《尹文子》、《慎子》、《鶡冠子》、《公孫龍子》、《鬼谷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入於子部雜家類雜學之屬,《白虎通義》、《獨斷》入於子部雜家類雜考之屬,《論衡》、《風俗通義》入於子部雜家類雜說之屬,《西京雜記》入於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山海經》、《穆天子傳》入於子部小說家類瑣記之屬,《陰符經》、《老子》、《關尹子》、《列子》《莊子》、《文子》入於子部道家類,《楚詞》入於集部別集類。其它諸子,《四庫》斥為偽書者,入於各類《存目》中。聲木撮取其著錄體例大略於此。 |
23  | 白布迎降 |
24  | 我朝之定鼎燕京,當時吳三桂率師迎降,先行入關,進爵平西王。攝政睿親王謂之曰:「爾回,可令爾兵各以白布繫肩為號。不然,同係漢人,以何為辨,恐致誤殺。」云云。見於□□□□□□聲木謹案:據此,則以白布繫肩為號,我朝開國之初,已有用之者。及宣統辛亥,諸軍及巡警變亂,亦以白布繫肩為號。蓋習聞舊事,故得依樣葫蘆。且白布為號,輕舉易得,故人樂用之。不謂區區白布,遂墟兩朝社稷,吁,可歎矣! |
25  | 論齊宣王 |
26  | 戰國時之齊宣王,可謂昏愚偏謬,至死不悟者,跡其行事,與晉惠帝、遼□□何異。以羊易牛,已見於《孟子》,人人得而知之矣。《幽求子》又謂:齊宣王見屠羊者,哀其無罪,以豕易之云云。予謂齊宣王苟不欲禽獸見殺,可令通國茹素,則禽獸蒙其福者多矣。三代上,視馬牛羊豕狗雞同為六畜,豕之見殺同於羊,羊之見殺同於牛,且牛無罪,羊有何罪,羊無罪,豕又有何罪,焉用以羊易牛,又以豕易羊?一易再易而不已,豈非至愚極陋,難以情遣理喻,始終未明其故。孟子猶謂其此心可以王天下,亦姑為是說,未必能實有其事也。 |
27  | 宋晉撰述 |
28  | 溧陽宋晉字雪帆,□□□□進士,官至□□□侍郎。我朝自國初以來,相傳天下第一本《九成宮醴泉銘》,即四十九字半本,收藏其家。後此本又歸定遠何地山侍郎廷謙家。宋侍郎並撰有《水流雲在館奏議》□卷、《詩鈔》六卷、《文鈔》□卷。其弟頤為之編輯,光緒丙戌鋟板。 |
29  | 瞿中溶撰述 |
30  | 嘉定瞿木夫司馬中溶,為同邑錢曉征宮詹大昕女夫,學有淵源,兼工行隸。花卉草蟲,近白陽、小竹諸家,篆刻圖章,亦頗入古。收藏周秦彞器,漢晉瓦磚,摩挲考訂,孜孜忘倦。所居有銅象書屋、古泉山館、吉羊鐙室、綠鏡軒、富貴長樂之舫,皆以所藏名之。撰著三十餘種,經史金石各有專書,詩文亦有專集,惜遭粵匪之亂,多半散佚。如《唐石經考異補證》□卷,係考訂錢宮詹之書,《泉志補正》□卷、《吳郡金石志》□卷、《武梁祠畫象考》□卷、《古泉山館彞器圖錄》□卷、《古玉圖錄考》□卷等書均已毀。他如《集古官印考證》六卷、《古泉山館金石目錄》二卷,近世已有印本。《書跋》一卷,《藕香零拾》本。予寓湘時,無意中購得司馬《古泉山館詩集》八卷,同治辛未,其子樹鎬刊本。卷中為《金閶稿》三卷、《練祁稿》一卷、《楚游吟》三卷、《歸田園居詩鈔》一卷,中多言金石瓦磚掌故,可資考證者實多。然以予所知者,尚有《古泉山館金石文編》□□卷,搜羅極為繁富,未及刊行,稿本後歸入道州何子貞太史紹基家。嚴鐵橋□□可均編輯陽湖孫淵如觀察星衍家藏金石拓本,為《平津館金石萃編》正續三十一卷,未及刊行,稿本亦歸於河間龐省三都轉際雲,復歸其子芝閣觀察□□何子貞太史手鈔之《歷朝東華錄》□□卷,當時每日手鈔,以五千字為率,見於《曾文正公日記》者,積有四廚之多,亦藏於觀察家中。觀察絕嗣,死後收藏各物斥賣殆盡。予以姓劉嫌疑,其妻弟李某某主持其事,秘不使知,不知流落何所,無可蹤跡,誠憾事也。 |
31  | 曹操七十二疑塚 |
32  | 曹操之七十二疑塚,即在今之直隸磁州境內,久已為人所唾罵久矣。光緒末年出土之碑,如東魏高盛、高翻,與北齊高肅,皆出於其地,俗稱為磁州三高。定海方藥雨□□若《校碑隨筆》云:「按磁州向謂魏武帝置疑塚於此。自《高肅碑》出土後,始恍然所謂疑塚,實北齊諸王陵寢。」云云。聲木謹案:方氏此論,最為確切。曹操之奸,千古罕有其匹。後世之依樣葫蘆者,才智不敵其萬一,曹操應竊笑於地下。其所以蒙此惡名,亦由於自甘下流,故天下之惡皆歸之。疑塚之說,亦由是也。 |
33  | 北京琉璃廠帖賈高手 |
34  | 北京琉璃廠肆中帖賈高手,每自謂以手捫帖,可知原版、翻刊,及時代先後,皆有一定之理。同光間,隸古齋掌櫃某某,固帖賈中推執牛耳者,以此試之,與人共賭勝負,竟為他人所欺。以此知徒供談笑之用,未必能徵實事也。國朝商邱宋牧仲中丞犖《論畫絕句》廿六首自註云:「余嘗言黑夜以書畫至,摩挲而嗅之,可別真贗。」云云。聲木謹案:此乃廠肆帖賈以手捫帖之所本。予懼其亦徒供一時之快論,亦正同於廠肆帖賈也。 |
35  | 厲鶚等悼亡詩句 |
36  | 番禺張南山太史維屏《聽松廬詩話》云:「厲樊榭哭姬人句云:『此生只有蘭衾夢,其奈春寒夢不通。』李石農悼亡句云:『蕭齋一枕寒於水,夢裏呼卿覆短衾。』皆情至語,讀之令人酸楚。」云云。聲木謹案:予平生屢賦悼亡,深悉此中況味,每遇此等佳詩,不忍卒讀。凡有德宮之喪者,諒必亦有如孤鸞之自念其雌,見鏡而舞者矣。 |
37  | 五至堂 |
38  | 三至堂相傳在廣東督署,謂有某夫人幼隨其父,長隨其夫,老隨其子,皆為粵督,同至任所。予生平未履粵地,不知確否,果爾,亦宦途中之佳話也。南京江督署中有五至堂,乃新寧劉忠誠公坤一所題額,懸於第□路正屋中,歷敘自己之五任江督年月、原委,亦人臣稀有之榮矣。 |
39  | 不儩不宣等用字 |
40  | 北宋王觀國《學林》中,考証漢晉以來足下、座下、几下、席下、閣下、不宣、不具、不備、不次等稱謂甚詳。聲木謹案:今人用此等字,雖隨意寫出,了不介意,無分乎尊侮高卑,然以予所記憶,今人用此等字,大抵各有一常用之字,函牘中往往數見。類如曾文正公喜用「不□」二字,李文忠公喜用「不□」二字,龔定葊祠部喜用「不儩」、「不宣」四字,薛叔耘星使喜用「不具」二字,彭剛直公喜用「不盡」、「神馳」四字,吳摯甫京卿喜用「不□」二字,先文莊公喜用「不戩」二字是也。 |
41  | 蕪湖湯鵬鐵畫 |
42  | 近數十年之間,南北各省,競尚蕪湖鐵工湯鵬所作鐵畫。相傳湯鵬居與畫師為鄰,日窺其畫,畫師呵之,謂爾亦能作此乎。鵬憤而歸,閉戶研求揉鐵作畫之法,越十年乃成。由是名聞遠近,好事者爭相購置。今世所傳鐵畫,山水、花木、蟲鳥不等,凡有「天池湯鵬」四字及年月上款者,尤為罕見。皆以木範之,懸於虛壁,以為屏障,身價頗高。然皆徑尺小景,罕有巨幅,更罕有字聯。聞其巨幅,必逾月累日始成,生平不多作。又有合四面以成一鐙,名為鐵燈,亦不易得。屢見於國朝名人詩文集中,梁山舟學士同書更以一詩詳紀其事,一時同人倡和甚廣。予見鐵畫甚多,實皆贗質。湯鵬雖負此絕業,然創之者難,傳之者易。近世蕪湖鐵工,多能善傳其法,依式仿造,與湯鵬所鑄無異。既無圖章款識之可言,直可以偽亂真。有謂湯鵬歿後,其法不傳者,非也。造此語者,大抵為販賣古玩之人,以見鐵畫非湯鵬不可,藉以愚人,不加考求。近世相傳,考驗湯鵬鐵畫之真偽,謂自根至杪及四旁,皆一氣呵成,無斷續之跡,不容以鐵釘釘入,以資接續,始為真湯畫。以此驗真偽,亦殊不盡然。本地鐵工高手,多能照此仿製,不難惟妙惟肖,真賞鑒家或能辨之。蕪湖縣城北門外之人,多業鐵工,夙精以水點鋼之法,亦名聞遠近。聞北門外有一井,其水稍帶紅色,鐵工必以此水點鋼乃成,他水則否。自近年洋鋼盛行,蕪湖鐵工之業悉為所奪,業鐵之人星散,井亦不治將涸矣。蕪湖專門鐵業絕,學因之將絕。予擬編《鐵畫譜》一書,備載題畫詩文,鈔撮僅數十頁,未能成書。後思此種譜錄,亦可不作矣。 |
43  | 元楊維楨等詩句 |
44  | 元楊鐵崖□□維楨《古意》詩云:「買妾千黃金,許身不許心。使君自有婦,夜夜《白頭吟》。」云云。會稽王笠舫明府衍梅《和孟郊古別離》詩云:「黃金最輕薄,買取別離愁。不若長貧賤,同心到白頭。」云云。聲木謹案:此二詩寓意深厚,造語警闢,頗得齊梁遺意。使富貴子弟皆喻此旨,則善矣。 |
45  | 明方於魯試墨法 |
46  | 《冷廬雜識》謂明方于魯《墨譜》之言謂:「試墨如試金,當略其色澤,求其神氣。其法用紫石研,注水涓滴,同磨多少。同磨之一縷如線而鑒其光,紫為上,黑光次之,青又次之,白為下。黯沕無光,或有雲霞氣,又下之下也。」此數語,可為相墨金鍼。」云云。聲木謹案:墨為文房四寶之一,文人所必需,墨之佳惡所關匪輕。此數語言簡意賅,不難仿試,故錄之於此。 |
47  | 吳俊卿畫冊題語 |
48  | 予見安吉吳昌碩二尹俊卿書畫冊十二幀,後有自跋云:「十數年前,予曾為潘碩庭譜弟畫八紙。碩庭作古,收藏雲散,畫亦輾轉歸於子安仁兄,因屬書四葉,以成是冊。唯碩庭墓木已拱,追思往事,為之喟然。乙巳新秋,附記於是。」云云。聲木謹案:二尹善畫工篆刻,為一時稱最。今雖死,才數年也。書畫之冊,由碩庭歸於子安,又由子安歸於某家。區區一書畫冊,二三十年間,已三易其主。物之聚散雖無常,而易姓之速,誠有令人驚且笑者矣。 |
49  | 陳廷敬為妾遺屬 |
50  | 澤州陳文貞公廷敬,字子端,官至□□□大學士,為國初名臣。予見其親筆楹語一幅,眷念其故妾孔氏不已,其文云:「廷敬遺屬:大兒謙吉,次兒豫朋,乳名國瑞,謹聽吾屬:亡妾孔氏,貧賤相從,二十餘年。于康熙十五年十月廿五日,終于京師邸寓,後日柩歸原籍,當卜地權葬。我慟念其無兒無女,孤魂無依,我死後,必祔葬孔氏于我墓中。如不遵我遺命,是悖逆不孝,我靈必殛之。伯叔昆弟,遠近族屬,親友人等,申白所在官司,以大不孝論罪。我死後,有敢藏匿此遺屬,希圖滅跡者,有人舉發到官,亦以大不孝論罪。康熙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付兒豫朋收執。同日書三幅,一付謙吉,一付豫朋,一付弟廷繼、廷愫、廷扆、廷統、廷弼、廷翰收執。諸弟多在家,止有廷統在京,俟後日公同付與,我暫留笥中。其一幅,豫朋尚小,付妾江寧李氏收執,豫朋長成,給與收執。經筵講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澤州陳廷敬自書遺屬,時年五十九歲。」下有花押一,曰「敬」。又有小字二行,文云:「同僕人楊進、王鎮暢、錫珍付執。」云云。聲木謹案:玩其文義,似皆為其大兒謙吉而發。想當孔氏生時,嫡子事庶母,即未能盡禮,故于孔氏故後,作此遺屬,以諭其子謙吉。想謙吉性同梟獍,不善仰承父志,不孝之罪無可逃逭,故陳文貞公遺屬中,防備如是周密,惟恐其子謙吉之不遵。設當時謙吉不孝,不至如此之甚,陳文貞公亦未必如此預為防備。可謂煞費苦心,以為孔氏。謙吉無論矣,陳文貞公所為,君子亦不能無譏焉。 |
51  | 勸學篇 |
52  | 《荀子》中有《勸學篇》一章,乃全書之篇名。東漢蔡邕撰有《勸學篇》一卷,見于《漢志》,書雖不傳,是以《勸學篇》為專書矣。光緒□□年,南皮張文襄公之洞亦撰《勸學篇》二卷,實為沿襲秦漢舊籍名義,曾進乙覽,頗盛行于時。外間傳聞,為綿竹楊銳所代撰。銳於光緒戊戌八月六人之獄棄市,張文襄公為之流涕三日。聲木謹案:張文襄公《廣雅碎金》詩中自註云:「仁壽學生毛席豐,綿竹學生楊銳,華陽學生范溶,皆高材生,召之從行讀書,親與講論,使揅經學。」云云。據此,則外間傳聞不為無因。楊銳字叔嶠,光緒己丑舉人,官內閣中書,後以參預新政,賞加四品卿銜。 |
53  | 曾國藩奏議 |
54  | 《曾文正公奏議》□□卷,頗為外間所稱誦,並非名不副實,實論者言過其實。每謂之可追跡古人,為數百年來所僅見,竊恐未必然也。其中實多係幕僚代擬之稿,曾文正公所親為裁定者甚少,然則所譽者,並非曾文正公本人,實譽其當日之幕僚。其幕僚如薛叔耘副憲福成,言奏議之稿,多非曾文正公親筆,云云。吳摯甫京卿汝綸,亦言在燕之稿,多其所擬,未可魚目混珠,云云。但他人奏議,多出于俗儒所為,文正篤好古文,幕中多係古文高手,即代擬之作,比之他人,誠為足貴。外間多有自為選本,以為揣摩之用者。遵義黎蓴齋觀察庶昌亦欲專選一本,商體例於吳摯甫京卿。京卿謂:《曾文正公奏議》,薛副都福成選本最善,盡去他人之作,及無關得失者,專存《曾文正公奏議》之真。即再選,亦無加于此,云云。見於《吳先生尺牘》中。聲木謹案:據此,則薛氏選本最善,專存曾文正公之真。世以《曾文正公奏議》為法者,取于此已足矣。 |
55  | 二品教官 |
56  | 《藥禪室隨筆》云:「南皮張文達公任漕督時,鈐小印曰『二品教官』,其風趣可想。」云云。聲木謹案:豐潤張安圃督部仁駿,任廣東巡撫時,嘗語人曰:「此乃二品教官耳。」蓋以粵省公事,事無巨細,皆總督專主,巡撫位同虛設,故為此牢騷語。湘陰郭筠仙侍郎嵩燾,曾任廣東巡撫,扼于總督瑞文莊公麟,一志未展。於去任時,力請裁撤同城巡撫,以之入告,未允。殆至光緒□□年,始奉旨行之。 |
57  | 丁亥詩鈔 |
58  | 高郵王石臞觀察念孫撰述,刊入《高郵王氏四種》中,久已流傳海內。又撰有《丁亥詩鈔》一卷,詩共廿首。當時其子敬之原有刊本,遭粵匪之亂,傳本甚罕。江陰繆筱珊太史荃孫購得其本,于宣統元年重為刊行。卷末有王敬之跋,云:「先觀察少為考訂聲音,文字訓詁之學,吟詠迺其餘事,間為里黨詩友涉筆。逮通籍後,輟不復為。此冊題曰《丁亥詩鈔》,蓋二十四歲時作也。先觀察以詩法教敬之者備矣,敬檢遺著,付諸棗梨,用志庭誥。道光十四年甲午孟冬,男敬之泣書冊末。」云云。聲木謹案:石臞觀察一代經師,遺著中惟詩文罕見,雖寥寥廿首,固當珍重視之。予故備錄其子敬之跋語,及其刊本年月于此。 |
59  | 有不為齋隨筆 |
60  | 桐城光律元方伯聰諧《有不為齋隨筆》卷庚云:「釋道安與習鑒齒初相見,道安曰『彌天釋道安』,鑿齒曰『四海習鑿齒』,時人以為佳對。向來不得其解,近偶思得之。蓋『釋』與識同聲借之,言普天之下,人皆識己也。鑿齒依義答之,亦言四海之人,皆習知己。『釋』須借識,『習』則本字不借,故對尤佳,足以勝之。此正如『日下荀鳴鶴,雲間陸士龍』之類。東坡《送楊傑》詩云:『三韓王子西求法,鑿齒彌天兩勍敵。』蓋以楊曾為高麗僧義天館伴,故用其事,可謂精當。惟『鑿齒』『彌天』對舉,雖曰互文,亦恐未詳本意。楊誠齋《過太湖石塘》詩『正緣王事遊方外,鑿齒彌天未當賢』,亦同東坡。至梁《高僧傳》以為習先稱,安後對,時人以為名答。蓋不得其解,故顛倒之以右釋,豈知其固不可倒耶。」云云。聲木謹案:此條可補惠定宇徵君棟箋註《漁洋山人精華錄》不及。 |
61  | 北宋篆隸二體石經 |
62  | 北宋開封篆隸二體石經原石久佚,拓本罕見。山陽丁儉卿舍人晏,于咸豐七年,以制錢數百文,購得元以前舊拓孤本于舊書肆中,見于興化李□□孝廉祥《媿生叢錄》。凡《周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孟子》七經,各有殘帙,共得參百柒拾餘張,分裝四大冊。因撰《北宋二體石經記》一卷,以考證舊文,刊入自撰之《頤志齋叢書》中。後此本輾轉流傳,於光緒初年,為貴池劉聚卿京卿世珩以伍百金購得。當時舍人復檢得其中重複之文參拾餘張,自寫目錄于後,共計肆拾壹條,另為一冊,以寄其子前滋守壽昌。太守粘附其父書並目錄于後,自為跋語,以記顛末。後予得見此本,因其為北宋二體石經一段故實,故並錄舍人寄子之書,及其子太守跋語于後,以資考證。書云:「獲碑帖頗多,極有可觀。昨從書肆得北宋仁宗時石經,篆隸二體,此即《玉海》所云篆隸二體石經,周密《癸辛雜識》所云一行篆字,一行真書是也。南宋石經在杭州府學,思陵正書今尚有存者,至北宋汴學石經久佚。顧亭林《石經考》雖列開封石經,實未之見,《經義考》亦云佚,竹垞謂沉于黃河之下,杭大宗《石經》,亦云汴石經亡於元末。餘所得者,乃元以前舊拓本,《周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孟子》各種。其文小有異同,可資考證。《玉海》等書不言有《孟子》,此可補史志之缺。聞系吾鄉屠明經文林舊物,餘購藏之,信人間祕寶也。山夫《金石存》僅見過五碑,餘所得者,竟有參百柒拾餘張之多,粘綴為四大冊,其中有重複者參拾餘張,另為一冊,寄汝等以供欣賞,亦快事也。我精神康健,汝母亦好,厚孫、大孫女俱好,家中大小平安。十八日父字。」云云。跋云:「宋開封石經世罕拓本,吾鄉吳山夫先生《金石存》云:『嘗見四大冊于吳門薄自崑家,乃《尚書》、《周禮》、《禮記》、《孟子》文。今又得此五碑,意此碑之存於今者,尚不止此。』考山夫所得,《周易》二碑、《尚書》三碑,後又得《周禮》三碑,蓋不及薄氏之半。許珊林先生云:『碑今在河南陳留縣,僅存《周禮》卷一及卷五中數石,餘經悉亡,蓋修學宮時用作瓴甋矣。』是北宋石經,又亡于山夫之後。今家大人既得《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孟子》四大冊,又以重複殘字綴為一冊,緘寄京邸,俾昌等獲觀。蓋較之吳門薄氏所藏,有過之無不及。此冊字數雖少,而《洪範》『明作晰』已足正監本作『哲』之偽,其餘之足資考證可知。補北宋石經,人間第一本也,謹識而寶之。時咸豐七年,歲在丁巳閏端午日,山陽丁壽昌敬書于宣南寓舍之竹韻軒。」下有印文二,一曰「丁壽昌印」,一曰「前住梗即其字也。 |
63  | 優拔貢考例 |
64  | 國朝定制:各省之優貢、拔貢,必須補廩生後,方准應考,附生無應考之例。是以曾文正公家書屬曾忠襄公國荃,有「既未補廩,不必應考優貢,致使宗師笑我家外行」之語,而曾忠襄公即于是年得優貢。光緒□□年,溥玉岑侍郎□任江蘇學政,考試優貢。江都董逸滄明府玉書,亦以附生徑得優貢。科名真有前定,殊難預料。聞以附生徑得優拔者,朝考一二等,始能作數。若非是禮部所發貢單,仍只稱優生而已,不能以貢稱也。 |
65  | 晉元帝笑語 |
66  | 《世說》言晉元帝生子,普賜群臣。殷羨謝曰:「臣無勛,猥蒙頒賚。」帝笑曰:「此事豈可使卿有勛。」云云。流俗相傳,以為我朝高宗純皇帝之事,特辨正之于此。 |
67  | 以游歷為官職 |
68  | 古人有以官爵入圖章者,大抵如成親王之「皇十一子」,王澍之「天官大夫」,張廷玉之「保和殿大學士」,皆崇官厚祿,無異說也。降而至刻某科狀元、榜眼、探花、傳臚、翰林,猶可云此清班也。降而至刻某科舉人、進士,吏、禮部主事,猶可云此正途也。更有下於此者,有以「三次歐洲」、「二次美洲」、「東瀛往返八次」為圖章,是直以行路為官銜招牌矣。予于山東候補道武進餘亦齋觀察思詒所撰之《航海瑣記》中見之。 |
69  | 鄉試場規等 |
70  | 從前各省鄉試之場規,聞為林文忠公則徐所手定,如中有云「士子手持長大煙桿,亦似專為鬥狠而來者」之語,是也。各省所立之粥廠,其章程由阮文達公元任浙江巡撫所定,以其章程美善,通行各省。其原定章程,凡煮成之粥,以布濾之不漏水,以著插之不倒,斯為合格,名雖曰粥,實即飯也。二公以經濟勛業著名一時,即此等章程亦所手定,其規模之善自不待言,是以無不遵行之,實亦各省罕有之事也。 |
71  | 廣雅碎金 |
72  | 南皮張文襄公之洞本無詩集,桐廬袁爽秋京卿昶匯輯其詩,名《廣雅碎金》,編為四卷,刊入《漸西村舍叢書》中,世人始得見其詩。中有《濟南雜詩》八首,其前四首所言濟南風景,非親歷其境者,不知此詩之妙,故錄之於此。詩云:「齊疆多海魯多山,風土中和是此間。濟汶黃河三水會,重扃不在穆陵關。」「龍山行盡麥田青,沙路無泥十里亭。山色雙雙齊入畫,泉聲步步盡堪聽。」「三泉觱沸湧珍珠,花乳傾甌燥吻蘇。甘軟定居揚子上,清空得勝谷簾無。」「清波綠繞舊宮牆,流入牙城幾曲長。秋柳蕭疏空照影,吟詩如賦《魯靈光》。」自註云:「山東巡撫署為明濟南王故宮,引濟水貫其中。王漁洋《秋柳》詩,為故王宮作也。」云云。聲木謹案:此條又可補註《漁洋山人精華錄》惠註本所不及。 |
73  | 王夫之未刊撰述 |
74  | 衡陽王而農先生夫之所撰《船山遺書》貳百捌拾捌卷,得新化鄧湘皋廣文顯鶴為之搜輯,湘鄉曾文正公於同治四年輯刊全書於金陵節署,乃得大顯於世。而曾氏刊本,仍有未盡者。厥後湘人翻刊曾本,補刊《龍源夜話》□卷、《憶得》一卷、《姜齋詩分體稿》四卷、《姜齋詩編年稿》一卷、《姜齋文集補遺》二卷。而《龍源夜話》、《憶得》,曾目列未見。又有《四書訓義》三十八卷,實未刊行。曾目亦漏落「未刊」二字,僅于卷首《重刊船山遺書凡例》中,言明惟《四書訓義》為先生口授講章,姑從緩刊云云。而《相宗絡索》三卷、《夕堂永日八代詩選評》六卷、《夕堂永日四唐詩選評》七卷、《夕堂永日明詩選評》七卷,《凡例》中皆言已見,容俟訪得全書,再為補刊云云,至今尚未刊行。是其遺書,仍未能全刊,亦可惜也。 |
75  | 黃彭年撰述 |
76  | 貴築黃子壽方伯彭年,於光緒年間,以政事、文學著,聲名甚噪。予于廠肆中,購得其《陶(廬)[樓]雜著》二冊,光緒己丑自刊本,不分卷數。內列書五種名目曰:《紫泥日記》、《明范文忠公畫像宦跡圖題詞》、《明五忠手蹟考存》、《黃忠端公明誠堂十四札疏證》、《題詞》。以予所見,頗有名不副實之議,然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實不出明季山人鹵莽刊書之弊。國變後,其門生故吏等,又為之刊《陶樓文集》□卷。新城王□□方伯樹枬,編輯《明舊文存》,序中論其未得文章之法,亦不足論矣。 |
77  | 翁方綱詩句 |
78  | 大興翁蘇齋學士方綱《復初齋詩集》卷二十七中,有《和劉石庵冢宰董文敏所題蒲圻萬年寺歇心處扁》詩四首,末一(句)[首]云:「畫禪磨墨證何如,齋扁重題肯借渠。薊北句非湘北句,劉尚書是董尚書。」自註云:「予諾為石庵書磨墨齋扁也,石庵喜仿董書,故云。」云云。聲木謹案:涇縣包慎伯明府世臣《藝舟雙楫》中,言劉文清公字學董書,矜為獨得之祕。宜興吳仲倫明經德旋《論書隨筆》中,深然其說。觀此詩註,則劉文清公當日之字學董文敏公,並不自諱,固盡人皆知之矣。 |
79  | 方世舉撰述 |
80  | 李義山詩集箋註行世者,有朱鶴齡、姚培謙、程夢星、馮浩四家。聲木謹案:桐城蕭敬孚茂才穆《敬孚類稿》卷十二中,有《方息翁先生傳》,云:「先生姓方氏,諱世舉,字扶南,撰有《李義山詩集箋注》。其表弟江都程夢星借刻之,世多有其書。」云云。據此,則程注之本,本為方氏原稿,程氏攘而有之,如郭象之注《莊》矣。此事外間罕有知之者,故記之於此。方氏所撰,又有《漢書辨証》□卷、《世說考義》□卷、《家塾恆言》□卷、《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十二卷、《江關集》□卷、《春及草堂詩鈔一集》一卷、《二集》一卷、《三集》一卷、《四集》一卷、《蘭叢詩話》一卷等書。族子方□□制府觀承校刊本,久已行世。 |
81  | 續筆卷九 |
82  | 桐馬芋羊等字 |
83  | 明董其昌裔孫賞官 |
84  | 重燕鹿鳴加銜 |
85  | 楊貴妃等生廣西 |
86  | 馮蘇奉旨改詩 |
87  | 朱一新論桐城家文 |
88  | 陳恭尹論詩語 |
89  | 論曾鞏文 |
90  | 朱仕琇文中笑語 |
91  | 黃任春日詩所本 |
92  | 論劉開等文 |
93  | 四庫分部美善 |
94  | 香蘇山館集 |
95  | 四川會館扶鸞 |
96  | 嘉興縣志 |
97  | 方苞售蓮花池田 |
98  | 台灣四書院 |
99  | 綠畦晤言 |
100  | 某部官吏憤慨語 |
101  | 鹿皮子集 |
102  | 唐宋八家詩鈔 |
103  | 李興銳久任興泉永道 |
104  | 上諭處行走 |
105  | 鹽販開館延賓 |
106  | 論左傳中二段 |
107  | 揮金如土等語 |
108  | 山西壽陽風俗 |
109  | 吳偉業詩集注本 |
110  | 錢恂撰述 |
111  | 孝獻皇后始末 |
112  | 涉園墨萃 |
113  | 丁申等補鈔文瀾閣書 |
114  | 婦女不可以男稱 |
115  | 劉墉讀書法 |
116  | 近思錄注本 |
117  | 周濟詞辨 |
118  | 重思齋叢書 |
119  | 晉謝承後漢書 |
120  | 離騷二字 |
121  | 地球韻言 |
122  | 德□辭婚 |
123  | 任大椿論文語 |
124  | 放心二字 |
125  | 左宗棠賜進士始末 |
126  | 吳鼐續娶孫星衍族妹 |
127  | 越南阮交撰述 |
128  | 販安化茶致富 |
129  | 恕谷後集 |
130  | 巡檢衙署 |
131  | 牆有茨解 |
132  | 明張居正語 |
133  | 樵隱詩話語 |
134  | 國朝詩別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