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集注卷之九》 |
《行军篇》 |
1  | |
2  |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 |
3  | 王晳曰:处军凡有四,相敌凡三十有一。 |
4  | 〇张预曰:自絶山依谷至伏奸之所处,则处军之事也。自敌近而静至必谨察之则相敌之事也。相犹察也,料也。 |
5  | 絶山依谷, |
6  | 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 |
7  | 〇李筌曰:军我敌彼也。相其依止,则胜败之数,彼我之势,可知也。絶山守险也,谷近水草。夫列营垒,必先分卒守隘,纵畜牧,收樵采而后宁。 |
8  | 〇杜牧曰:絶,过也。依,近也。言行军经过山险,须近谷而有水草之利也。《吴子》曰:「无当天竈,大谷之口。」言不可当谷,但近谷而处可也。 |
9  | 〇贾林曰:两军相当,敌宜择利而动,絶山跨山,依谷傍谷也。跨山无后患,依谷有水草也。 |
10  | 〇梅尧臣曰:前为山所隔,则依谷以为固。 |
11  | 〇王晳曰:絶度也,依谓附近耳。曹公曰:近水草,便利也。 |
12  | 〇张预曰:絶犹越也。凡行军越过山险,必依附溪谷而居,一则利水草,一则负险固。后汉武都羌为宼,马援讨之。羌在山上,援据便地,夺其水草,不与战。羌穷困,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也。 |
13  | |
14  | 视生处高, |
15  | 曹操曰:生者,阳也。 |
16  | 〇李筌曰:向阳曰生,在山曰高。生高之地,可居也。 |
17  | 〇杜牧曰:言须处高而面南也。 |
18  | 〇陈皥曰:若地有东西,其法何如?答曰:然则面东也。 |
19  | 〇贾林曰:居阳曰生,视生为无蔽冐物色处,军当在高。 |
20  | 〇杜佑曰:高阳也,视谓目前生地,处军当在高。 |
21  | 〇梅尧臣曰:若在陵之上必向阳而居,处高乗便也。 |
22  | 〇张预曰:视生谓面阳也。处军当在高阜。 |
23  | 战隆无登, |
24  | 曹操曰:无迎高也。 |
25  | 〇李筌曰:敌自高而下,我无登而取之。 |
26  | 〇杜牧曰:隆,高也。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一作战降无登降下也。 |
27  | 〇贾林曰:战宜乗下,不可迎高也。 |
28  | 〇杜佑曰:无迎高也。谓山下也。战于山下,敌引之上山,无登逐也。 |
29  | 〇梅尧臣曰:敌处地之高不可登而战。 |
30  | 〇张预曰:敌处隆高之地,不可登迎与战。一本作战降无登迎,谓敌下山来战,引我上山,则不可登迎。 |
31  | 此处山之军也。 |
32  | 梅尧臣曰:处山当知此三者。 |
33  | 〇张预曰:凡高而崇者,皆谓之山。处山拒敌,以上三事为法。 |
34  | 絶水必远水, |
35  | 曹操李筌曰:引敌使渡。 |
36  | 〇杜牧曰:魏将郭淮在汉中,蜀主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衆寡不敌,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旣列陈,备疑不敢渡。 |
37  | 〇梅尧臣曰:前为水所隔,则远水以引敌。 |
38  | 〇王晳曰:我絶水也。曹说是也。 |
39  | 〇张预曰:凡行军过水,欲舍止者,必去水稍远,一则引敌使渡,一则进退无碍。郭淮远水为陈,刘备悟之而不渡,是也。 |
40  | 客絶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
41  | 李筌曰:韩信杀龙沮于潍水,夫槩败楚子于淸发,是也。 |
42  | 〇杜牧曰:楚汉相持,项羽自击彭越,令其大司马曹咎守成皋。汉军挑战,咎渉汜水战,汉军候半渉,击,大破之。水内乃汭也,误为内耳。 |
43  | 〇梅尧臣曰:敌之方来,迎于水濵,则不渡。 |
44  | 〇王晳曰:内当作汭。迎于水汭,则敌不敢济。远则趋利不及,当得其宜也。 |
45  | 〇何氏曰:如春秋时,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旣成列,楚人未旣济。司马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旣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旣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旣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宋公违之,故败也。吴伐楚,楚师败,及淸发,将击之。夫槩王曰:「困兽犹鬬,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鬬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从之,又败之。魏将郭淮在汉中,蜀主刘备欲渡汉水来攻。时诸将等议曰:「衆寡不敌,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则示弱而不足以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旣陈备疑不敢渡。唐武德中,薛万均与罗艺守幽燕,窦建德率衆十万宼范阳。万均谓艺曰:「衆寡不敌今,若出鬬,百战百败。当以计取之。可令羸兵弱马阻水背城为陈,以诱之。贼若渡水交兵,请公精骑百人伏于城侧,待其半渡而击之。」从之。建德渡水,万均击破之。 |
46  | 〇张预曰:敌若引兵渡水来战,不可迎之于水边,俟其半济,行列未定,首尾不接,击之必胜。公孙瓉败黄巾贼于东光,薛万均破窦建德于范阳,皆用此术也。 |
47  | 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 |
48  | 曹操曰:附,近也。 |
49  | 〇李筌曰:附水迎客,敌必不得渡而与我战。 |
50  | 〇杜牧曰:言我欲用战,不可近水迎敌,恐敌人疑我,不渡也。义与上同。但客主词异耳。 |
51  | 〇杜佑曰:附,近也。近水待敌,不得渡也。 |
52  | 〇梅尧臣曰:必欲战,亦莫若远水。 |
53  | 〇王晳曰:我利在战,则当差远,使敌必渡而与之战也。 |
54  | 〇张预曰: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不欲战则阻水拒之,使不能济。晋将阳处父与楚将子上夹汦水而军,阳子退舍,欲使楚人渡。子上亦退舍,欲令晋师渡。遂皆不战而归。 |
55  | 视生处高, |
56  | 曹操曰:水上亦当处其高也。前向水,后当依高而处之。 |
57  | 〇梅尧臣曰:水上亦据高而向阳。 |
58  | 〇王晳曰:曹公曰水上亦当处其高。晳谓 谓近水之地下,曹注云:恐溉我也。疑当在此下。 |
59  | 〇何氏曰:视生,向阳远视也。军处高远,见敌势则敌人不得濳来,出我不意也。 |
60  | 〇张预曰:或岸边为陈,或水上泊舟,皆须面阳而居高。 |
61  | 无迎水流。 |
62  | 曹操曰:恐溉我也。 |
63  | 〇李筌曰:恐溉我也。智伯灌赵襄子,光武溃王寻,迎水处高,乃败之。 |
64  | 〇杜牧曰:水流就下,不可于𤰞下处军也,恐敌人开决灌浸我也。上文云视生处高也。诸葛武侯曰:「水上之陈,不逆其流。」此言我军舟船亦不可泊于下流,言敌人得以乗流而薄我也。 |
65  | 〇贾林曰:水流之地,可以溉吾军,可以流毒药。迎,逆也。一云逆流而营军,兵家所忌。 |
66  | 〇梅尧臣曰:无军下流,防其决灌,舳舻之战,逆亦非便。 |
67  | 〇王晳曰:当乗上流。魏曹仁征吴,欲攻濡须洲中,蒋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谓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而败。 |
68  | 〇何氏曰:顺流而战,则易为力。 |
69  | 〇张预曰:𤰞地勿居,恐决水溉我,舟战亦不可处下流,以彼沿我泝战不便也。兼虑敌人投毒于上流。楚令尹拒吴,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决战,果胜。是军须居上流也。 |
70  | 此处水上之军也。 |
71  | 梅尧臣曰:处水上当知此五者。 |
72  | 〇张预曰:凡近水为陈,皆谓水上之军。水上拒敌以上五事为法。 |
73  | 絶斥泽,惟亟去无留。 |
74  | 陈皥曰:斥,咸卤之地,水草恶渐洳,不可处军。《新训》曰「地固斥泽,不生五榖」者是也。 |
75  | 〇贾林曰:咸卤之地,多无水草,不可乆留。 |
76  | 〇梅尧臣曰:斥,远也。旷荡难守,故不可留。 |
77  | 〇王晳曰:斥,卤也。地广且下,而无所依。 |
78  | 〇张预曰:《刑法志》云:「山川沈斥。」颜师古注曰:「沈,深水之下。斥,咸卤之地。」然则斥泽谓瘠卤渐洳之所也,以其地气湿润,水草薄恶,故宜急过。 |
79  | 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树。 |
80  | 辽中陈而立有顷即定此则能持重也。 |
81  | 旌旗动者乱也。 |
82  | 杜牧曰:鲁庄公败齐于长勺,曹刿请逐之,公曰若何。对曰:「视其辙乱而旗靡,故逐之。」 |
83  | 〇杜佑曰:旌旗谬动,扺东触西,倾倚者乱也。 |
84  | 〇梅尧臣曰:旌旗輙动,偃亚不次,无纪律也。 |
85  | 〇张预曰:旌旗所以齐衆也,而动揺无定,是部伍杂乱也。 |
86  | 吏怒者,倦也。 |
87  | 杜牧曰:衆悉倦弊,故吏不畏而忿怒也。 |
88  | 〇陈皥曰:将兴不急之役,故人人倦弊也。 |
89  | 〇贾林曰:人困则多怒。 |
90  | 〇梅尧臣曰:吏士倦烦,怒不畏避也。 |
91  | 〇张预曰:政令不一则人情倦,故吏多怒也。晋楚相攻,晋禆将赵旃魏锜怒而欲败晋军,皆奉命于楚。却克曰:「二憾往矣,弗备必败。」是也。 |
92  | 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
93  | 一云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
94  | 〇李筌曰:杀其马而食肉,故曰军无粮也。不返舍者,穷迫不及灶也。 |
95  | 〇杜牧曰:粟马言以粮榖秣马也,肉食者杀牛马飨士也。军无悬缻者,悉破之,示不复炊也,不返其舍者,昼夜结部伍也。如此皆是穷寇,必欲决一战尔。缻音府,炊器也。 |
96  | 〇梅尧臣曰:给粮以秣乎马,杀畜以飨乎士,弃缻不复炊𭧂露不返舍是欲决战而求胜也〇王晳曰粟马肉食所以为力且乆也军无缻不复饮食也不返舍无回心也皆谓以死决战耳敌如此者当坚守以待其弊也〇张预曰捐󠄂粮榖以秣马杀牛畜以飨士破釡及缻不复炊爨暴露兵衆不复反舍兹穷寇也孟明焚舟楚军破釡之𩔖是也 |
97  |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衆也 |
98  | 曹操曰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〇李筌曰谆谆翕翕窃语貌士卒之心恐上则私语而言是失衆也〇杜牧曰谆谆者乏气声促也翕翕者颠倒失次貌如此者忧在内是自失其衆心也〇贾林曰谆谆窃议貌翕翕不安貌徐与人言递相问貌如此者必散失部曲也〇梅尧臣曰谆谆吐诚恳也翕翕旷职事也缓言强安恐衆离也〇王晳曰谆谆语诚恳之貌翕翕者患其上也将失人心则衆相与语诚恳而患其上也〇何氏曰两人窃语诽议主将者也〇张预曰谆谆语也翕翕聚也徐缓也言士卒相聚私语低缓而言以非其上是不得衆心也 |
99  | 𢿙赏者窘也 |
100  | 李筌曰窘则数赏以劝进〇杜牧曰势力穷窘恐衆为叛数赏以恱之〇孟氏曰军实窘也恐士卒心怠故别行小惠也〇梅尧臣曰势穷忧叛离屡赏以恱衆〇王晳曰衆窘而不和𥙿则数赏以恱之〇张预曰势窘则易离故屡赏以抚士 |
101  | 𢿙罚者困也 |
102  | 李筌曰困则数罚以励士〇杜牧曰人力困弊不畏刑罚故数罚以惧之〇梅尧臣曰人弊不堪命屡罚以立威〇王晳曰衆困而不精勤则数罚以胁之也〇张预曰力困则难用故●缺字:左上「山」左下「㞢」右「页」罚以畏衆 |
103  | 先暴而后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 |
104  | 曹操曰:先轻敌,后闻其衆,则心恶之也。 |
105  | 〇李筌曰:先轻后畏,是勇而无战者,不精之甚也。 |
106  | 〇杜牧曰:料敌不精之甚。 |
107  | 〇贾林曰:敎令不能分明,士卒又非精练,如此之将,先欲强暴伐人,衆悖则惧也。至懦之极也。 |
108  | 〇梅尧臣曰:先行乎严暴,后畏其衆离,训罚不精之极也。 |
109  | 〇王晳曰:敌先行列暴,后畏其衆离,为将不精之甚也。 |
110  | 〇何氏曰:寛猛相济,精于将事也。 |
111  | 〇张预曰:先轻敌,后畏人。或曰,先刻暴御下,后畏衆叛巳,是用威行爱不精之甚,故上文以𢿙赏𢿙罚而言也 |
112  |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
113  | 李筌曰徐前而疾后曰委谢〇杜牧曰所以委质来谢此乃势巳穷或有他故必欲休息也〇贾林曰气委而言谢者欲求两解〇杜佑曰战未相伏而下意气相委谢者欲休息也〇梅尧臣曰力屈欲休兵委质以来谢〇王晳曰势不能乆张预曰以所亲爱委质来谢是势力穷极欲休兵息战也 |
114  | 兵怒而相迎乆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
115  | 曹操曰备竒伏也〇李筌曰是军必有竒伏须谨察之。 |
116  | 〇杜牧曰:盛怒出陈,乆不交刃,复不解去,有所待也。当谨伺察之,恐有竒伏旁起也。 |
117  | 〇孟氏曰:备有别应。 |
118  | 〇梅尧臣曰:怒而来逆我,乆而不接战,且又不解去,必有竒伏以待我。此以上论敌情。 |
119  | 〇张预曰:勇怒而来,旣不合战又不引退,当宻伺之,必有竒伏也。 |
120  | 兵非益多也。 |
121  | 曹操曰:权力均。一云兵非贵益多。 |
122  | 〇贾林曰:不贵衆击寡,所贵寡击衆。 |
123  | 〇王晳曰:晳谓权力均足矣,不以多为益。 |
124  | 〇张预曰:兵非增多于敌,谓权力均也。 |
125  | 惟无武进。 |
126  | 曹操曰:未见便也。 |
127  | 〇贾林曰:武不足专进,专进则暴。 |
128  | 〇王晳曰:不可但恃武也。当以牧曰:贞元三年,吐蕃首领尚结赞因侵掠河曲,遇疫疠,人马死者太半,恐不得回,乃诈与侍中马燧欵恳,因奏请盟会。燧乃盟之。时河中节度使浑瑊奏曰:「若国家勒兵境上,以谋伐为计。蕃戎请盟,亦听信之。今吐蕃无所求于国家,遽请盟会,必恐不实。」上不纳浑瑊,率衆二万屯泾州平凉县,盟坛在县西三十里。五月十三日,瑊率三千人会坛所,吐蕃果𠂻甲劫盟焉。 |
129  | 〇陈皥曰:因盟相劫,不独国朝。晋楚会于宋,楚人𠂻甲欲袭晋。晋人知之,是以失信也。今言无约而请和,盖总论两国之师,或侵或伐,彼我皆未屈弱,而无故请和好者,此必敌人国内有忧危之事,欲为苟且暂安之计。不然,则知我有可图之势,欲使不疑,先求和好,然后乗我不备而来取也。石勒之破王浚也,先宻为和好,又臣服于浚,知浚不疑,乃请修朝觐之礼。浚许之,及入,因诛浚而灭之。 |
130  | 〇杜佑曰:未有要约而便来请和,有间谍也。 |
131  | 〇梅尧臣曰:无约请和,必有奸谋。 |
132  | 〇王晳曰:无故骤请和者,宜防他谋也。 |
133  | 〇张预曰:无故请和,必有奸谋。汉高祖欲击秦军,使郦食其持重寳啖其将贾竖,秦将果欲连和。高祖因其怠而击之,秦师大败。又晋将李矩守荣阳,刘畅以三万人讨之。矩遣使奉牛酒请降,濳匿精兵,见其弱卒。畅大飨士卒,人皆醉饱,矩夜袭之,畅仅以身免。 |
134  | 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 |
135  | 李筌曰:战有期,及将用,是以奔走之。 |
136  | 〇杜牧曰:上文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盖先出车定战场界,立旗为表,奔走赴表以为陈也。旗者,期也。与民期于下也。《周礼?大搜》曰:「车骤徒趋,及表乃止。」是也。 |
137  | 〇贾林曰:寻常之期,不合奔走,必有远兵相应,有晷刻之期,必欲合势,同来攻,我宜速备之。 |
138  | 〇梅尧臣曰:立旗为表,奔以赴列。 |
139  | 〇王晳曰:陈而期,民将求战也。 |
140  | 〇张预曰:立旗为表,与民期于下,故奔走以赴之。《周礼》曰:「车骤徒趋,及表乃止。」是也。 |
141  | 半进半退者,诱也。 |
142  | 李筌曰:散于前。 |
143  | 〇杜牧曰:伪为杂乱不整之状,诱我使进也。 |
144  | 〇梅尧臣曰:进退不一,欲以诱我。 |
145  | 〇王晳曰:诡乱,形也。 |
146  | 〇张预曰:诈为乱形,是诱我也。若吴子以囚徒示不整,以诱楚师之类也。 |
147  | 杖而立者,饥也。 |
148  | 李筌曰:困不能齐。 |
149  | 〇杜牧曰:不食必困,故杖也。一本从此仗字。 |
150  | 〇杜佑曰:𠋣仗矛戟而立者,饥之意。 |
151  | 〇梅尧臣曰:𠋣兵而立者,足见饥弊之色。 |
152  | 〇王晳曰:𠋣杖者,困馁之相。 |
153  | 〇张预曰:凡人不食则困,故𠋣兵器而立。三军饮食,上下同时,故一人饥则三军皆然。 |
154  | 汲而先饮者,渴也。 |
155  | 李筌曰:汲未至,先饮者,士卒之渴。 |
156  | 〇杜牧曰:命之汲水,未汲而先取者,渴也。睹一人三军可知也。 |
157  | 〇梅尧臣同杜牧注。 |
158  | 〇王晳曰:以此见其衆行驱饥渴也。 |
159  | 〇张预曰:汲者未及归营,而先饮水,是三军渴也。 |
160  |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
161  | 曹操曰:士卒之疲劳也。 |
162  | 〇李筌曰:士卒难用也。 |
163  | 〇杜佑曰:士疲倦也。敌人来见我利而不能击进者,疲劳也。 |
164  | 〇梅尧臣曰:人其困乏,何利之趋。 |
165  | 〇张预曰:士卒疲劳,不可使战,故虽见利,将不敢进也。 |
166  | 鸟集者,虚也。 |
167  | 李筌曰:城上有乌,师其遁也。 |
168  | 〇杜牧曰:设留形而遁。齐与晋相持,叔向曰:「乌鸟之声乐,齐师其遁。」后周齐王宪伐高齐,将班师,乃以柏叶为幕,烧粪壤去。高齐视之,二日乃知其空营,追之不及。此乃设留形而遁走也。 |
169  | 〇陈皥曰:此言敌人若去,营幕必空,禽鸟旣无畏,乃鸣集其上。楚子元伐郑,将奔,谍者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则知其是设留形而遁也。此篇盖孙子辩敌之情伪也。 |
170  | 〇杜佑曰:敌大作营垒示我衆,而乌集止其中者,虚也。 |
171  | 〇梅尧臣曰:敌人旣去,营垒空虚,鸟乌无猜,来集其上。 |
172  | 〇张预曰:凡敌濳退必奔,营幕禽鸟见空,鸣集其上。楚伐郑,郑人将奔,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又晋伐齐叔,向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此乃设留形而遁也。 |
173  | 夜呼者,恐也。 |
174  | 曹操曰:军士夜呼,将不勇也。 |
175  | 〇李筌曰:士卒怯而将懦,故惊恐相呼。 |
176  | 〇杜牧曰:恐惧不安,故夜呼以自壮也。 |
177  | 〇陈皥曰:十人中一人有勇,虽九人怯懦,恃一人之勇亦可自安。今军士夜呼,盖是将无勇,曹说是也。 |
178  | 〇孟氏同陈皥注。 |
179  | 〇张预曰:三军以将为主,将无胆勇,不能安衆,故士卒恐惧而夜呼。若晋军终夜有声是也。 |
180  | 军扰者,将不重也。 |
181  | 李筌曰:将无威重则军扰。 |
182  | 〇杜牧曰:言进退举止,轻佻率易,无威重,军士亦扰乱也。 |
183  | 〇陈皥曰:将法令不严,威容不重,士因以扰乱也。 |
184  | 〇梅尧臣同陈皥注。 |
185  | 〇张预曰:军中多惊扰者,将不持重也。张辽屯长社,夜军中忽乱,一军尽扰。辽谓左右:「勿动,是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士安坐。 |
186  |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
187  | 〇杜牧曰言:敌人或营垒未成,或拔军濳去,恐我来追,或为掩袭,故结草,使往往相聚,如有人伏藏之状,使我疑而不敢进也。贾林曰:结草多为障蔽者,欲使我疑之于中,兵必不实,欲别为攻袭,宜审备之。 |
188  | 〇杜佑曰:结草多障,欲使我度稠草中。多障蔽者,敌必避去,恐追及,多作障蔽使人疑有伏焉。 |
189  | 〇张预曰:或敌欲追我,多为障蔽,设留形而遁,以避其追。或欲袭我,丛聚草木以为人屯,使我备东而击西,皆所以为疑也。 |
190  | 鸟起者,伏也。 |
191  | 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
192  | 〇李筌曰:藏兵曰伏。 |
193  | 〇杜佑曰:下有伏兵往藏,触鸟而惊起也。 |
194  | 〇张预曰:鸟适平飞,至彼忽高起者,下有伏兵也。 |
195  | 兽骇者,覆也。 |
196  |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
197  | 〇李筌曰:不意而至曰覆。 |
198  | 〇杜牧曰:凡敌欲覆我,必由他道,险阻林木之中,故驱起伏兽骇逸也。覆者,来袭我也。 |
199  | 〇陈皥曰:覆者谓隐于林木之内,濳来掩我。候两军战酣,或出其左右,或出其前后,若惊骇伏兽也。 |
200  | 〇梅尧臣曰:兽惊而奔,旁有覆。 |
201  | 〇张预曰:凡欲掩覆人者,必由险阻草木中来,故惊起伏兽奔骇也。 |
202  | 尘高而𨦣者,车来也。 |
203  | 杜牧曰:车马行疾,仍须鱼贯,故尘高而尖。 |
204  | 〇杜佑曰:车马行疾,尘相冲,故高也。 |
205  | 〇梅尧臣曰:蹄轮势重,尘必高𨦣。 |
206  | 〇张预曰:车马行疾而势重,又辙迹相次而进,故尘埃高起而𨦣直也。凡军行须有探候之人在前,若见敌尘,必驰报主将。如潘党望晋尘,使骋而告是也。 |
207  | 𤰞而广者,徒来也。 |
208  | 杜牧曰:歩人行迟,可以并列,故尘低而阔也。 |
209  | 〇梅尧臣曰:人歩低,轻尘必𤰞广。 |
210  | 〇王晳曰:车马起尘猛,歩人则差缓也。 |
211  | 〇张预曰:徒歩行缓而迹轻,又行列踈远,故尘低而来。 |
212  |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
213  | 李筌曰:烟尘之候。晋师伐齐,曵柴从之,齐人登山望而畏其衆,乃夜遁。薪来即其义也。此筌以樵采二字为薪来字。 |
214  | 〇杜牧曰:樵采者,各随所向,故尘埃散衍条达,纵横断絶貌也。 |
215  | 〇梅尧臣曰:樵采随处,尘必纵横。 |
216  | 〇王晳曰:条达,纤微断续之貌。 |
217  | 〇张预曰:分遣厮役,随处樵采,故尘埃散乱而成遂道。 |
218  | |
219  |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
220  | 杜牧曰:欲立营垒,以轻兵往来为斥候,故尘少也。 |
221  | 〇梅尧臣曰:轻兵定营,往来尘少。 |
222  | 〇张预曰:凡分栅营者,必遣轻候四面近视其地,欲周知俭易广狭之形,故尘微而来。 |
223  | 辞𤰞而益备者,进也。 |
224  | 曹操曰:其使来,𤰞辞,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
225  | 〇杜牧曰:言敌人使来言辞𤰞逊,复增垒涂壁,若惧我者,是欲骄我,使懈怠,必来攻我也。赵奢救阏与,去邯郸三十里,增垒不进。秦间来,必善食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果大喜曰:「阏与非赵所有矣。」奢旣遣秦间,乃倍道兼行,掩秦不备,击之,遂大破秦军也。 |
226  | 〇梅尧臣曰:欲进者,外则𤰞辞,内则益备,欵我也。 |
227  | 〇张预曰:使来辞逊,敌复增备,欲骄我而后进也。田单守即墨,燕将骑劫围之。单身操版挿与士卒分功,使妻妾编行伍之间,散食飨士,乃使女子乗城约降。燕大喜,又收民金千镒,令富豪遣使遗燕将,书曰:「城即降,愿无虏妻妾。」燕人益懈。乃出兵击,大破之。 |
228  |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
229  | 曹操曰:诡诈也。 |
230  | 〇杜牧曰:吴王夫差北征,会晋定公于黄池。越王句践伐吴,吴晋方争长未定。吴王惧,乃合大夫而谋曰:「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王孙雒曰:「必会而先之。」吴王曰:「先之若何?」雒曰:「今夕必挑战以广民心,乃能至也。」于是吴王以带甲三万人,去晋军一里,声动天地。晋使董褐视之,吴王亲对曰:「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董褐曰:「臣观吴王之色,若有大忧。吴将毒我,不可与战。」乃许先会。吴王旣会,遂还焉。 |
231  | 〇杜佑曰:诡诈驱驰,示无所畏,是知欲退也。 |
232  | 〇梅尧臣曰:欲退者,使旣词壮,兵又强进,胁我也。 |
233  | 〇王晳曰:辞强示进,形欲我不虞其去也。 |
234  | 〇张预曰:使来辞壮军又前进,欲胁我而求退也。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军之士,皆未憗也。来日请相见。」晋臾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秦果宵遁。 |
235  |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
236  | 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
237  | 〇杜牧曰:出轻车先定战陈壃界也。 |
238  | 〇贾林曰:轻车前御,欲结陈而来也。 |
239  | 〇张预曰:轻车,战车也。出军其旁,陈兵欲战也。按鱼丽之陈,先偏后伍,言以车居前,以伍次之。然则是欲战者,车先出其侧也。 |
240  |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
241  | 李筌曰:无质盟之约,请和者,必有谋于人。田单诈𮪍劫纪信,诳项羽,即其义也。 |
242  | 〇杜。 |
243  | 水欲涨,沫先至。皆为絶军。当待其定也。 |
244  | 〇梅尧臣曰:流沫未定,恐有暴涨。 |
245  | 〇王晳曰:水涨则沬渉歩济也,曹说是也。 |
246  | 〇张预曰:渡未及毕济,而大水忽至也。沬谓水上泡沤。 |
247  | 凡地有絶涧, |
248  | 前后险峻,水横其中。 |
249  | 天井, |
250  | 四面峻阪,涧壑所归。 |
251  | 天牢, |
252  | 三面环絶,易入难出。 |
253  | 天罗, |
254  | 草木蒙宻,锋镝莫施。 |
255  | 天陷, |
256  | 𤰞下污泞,车骑不通。 |
257  | 天隙, |
258  | 两山相向,洞道狭恶。六害皆梅尧臣注。 |
259  | 必亟去之,勿近也。 |
260  |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絶涧。中方高中央下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絶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山涧道迫狭,地形深数尺,长数丈者为天隙。 |
261  | 〇杜牧曰:《军谶》曰:「地形坳下,大水所及,谓之天井。山涧迫狭可以絶人,谓之天牢。涧水澄阔,不测浅深,道路泥泞,人马不通,谓之天陷。地多沟坑坎陷木石,谓之天隙。林木隐蔽蒹葭深远谓之天罗。」 |
262  | 〇贾林曰:两岸深阔,断人行,为絶涧。下中之下为天井。四边涧险,水草相兼,中央倾侧,出入皆难,为天牢。道路﨑岖,或寛或狭,细涩难行,为天罗。地多沮洳为天陷。两边险絶,形狭长而数里,中间难通人行,可以絶塞出入,为天隙。此六害之地,不可近背也。 |
263  | 〇梅尧臣曰:六害尚不可近,况可留乎。 |
264  | 〇王晳曰:晳谓絶涧当作絶天涧,脱天字耳。此六者皆自然之形也。牢谓如狱牢,罗谓如网罗也。陷谓沟坑淤泞之属,隙谓木石若隙罅之地。军行过此,勿近,不然则脱有不虞,智力无所施也。 |
265  | 〇张预曰:溪谷深峻,莫可过者为絶涧。外高中下,衆水所归者为天井。山险环绕,所入者隘,为天牢。林木纵横,葭苇隐蔽者,为天罗。陂池泥泞,渐车凝骑者,为天陷。道路迫狭,地多坑坎者,为天隙。凡遇此地,宜远过,不可近之。 |
266  |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
267  | 曹操曰:用兵常远六害。今敌近背之,则我利敌凶。 |
268  | 〇李筌曰:善用兵者,致敌之受害之地也。 |
269  | 〇杜牧曰:迎,向也,背,倚也。言遇此六害之地,吾远之向之,则进止自由。敌人近之倚之,则举动有阻。故我利而敌凶也。 |
270  | 〇梅尧臣曰:言六害当使我远而敌附,我向而敌倚,则我利敌凶。 |
271  | 〇张预曰:六害之地,我旣远之向之,敌自近之倚之,我则行止有利,彼则进退多凶也。 |
272  |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
273  | 曹操曰:险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苇者,衆草所聚。山林者,衆木所居也。蘙荟者,可屏蔽之处也。此以上论地形也。以下相敌情也。 |
274  | 〇李筌曰:以下恐敌之竒伏诱诈也。 |
275  | 〇梅尧臣曰:险阻,隘也。山林之所产。潢井下也。葭苇之所生。皆蘙荟,足以蒙蔽,当掩搜,恐有伏兵。 |
276  | 〇张预曰:险阻丘阜之地,多生山林潢井𤰞下之处,多産葭苇,皆蘙荟,可以蒙蔽,必降索之,恐兵伏其中,又虑奸细濳隐觇我虚实,听我号令。伏奸当为两事。 |
277  |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
278  | 梅尧臣曰:近而不动,倚险故也。 |
279  | 〇王晳曰:恃险,故不恐也。 |
280  |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
281  | 杜牧曰:若近以挑我,则有相薄之势,恐我不进,故远也。 |
282  | 〇陈皥曰:敌人相近而不挑战,恃其守险也。若远而挑战者,欲诱我使进,然后乗利而奋击也。 |
283  | 〇梅尧臣同陈皥注。 |
284  | 〇王晳曰:欲致人也。挑谓掷骁敌求战。 |
285  | 〇张预曰:两军相近,而终不动者,倚恃险固也。两军相远而数挑战者,欲诱我之进也。《尉缭子》曰:「分险者无战心。」言敌人先分得险地,则我勿与之战也。又曰「挑战者无全气」,言相去远则挑战而延诱我进,即不可以全气击之,与此法同也。 |
286  | 其所居易者,利也。 |
287  | 曹操曰:所居利也。 |
288  | 〇李筌曰:居易之地,致人之利。 |
289  | 〇杜牧曰:言敌不居险阻而居平易,必有以便利于事也。一本云士争其所居者易利也。 |
290  | 〇陈皥曰:言敌人得其地利,则将士争以居之也。 |
291  | 〇贾林曰:敌之所居,地多便利,故挑我使前,就已之便,战则易获其利,愼勿从之也。 |
292  | 〇梅尧臣曰:所居易利,故来挑战。 |
293  | 〇王晳同曹操注。 |
294  | 〇张预曰:敌人舍险而居易者,必有利也。或曰敌欲人之进,故处于平易,以示利而诱我也。 |
295  | 衆树动者,来也。 |
296  | 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进来故动。 |
297  | 〇梅尧臣同曹操注。 |
298  | 〇张预曰:凡军必遣善视者登高觇敌,若见林木动揺者,是斩木除道而来也。或曰不止除道,亦将为兵器也。若晋人伐木益兵,是也。 |
299  | 衆草多障者,疑也。 |
300  | 曹操曰:不得巳与敌会于斥泽中。 |
301  | 〇李筌曰:急过不得战,必依水背树,夫有水树,其地无陷溺也。 |
302  | 〇杜牧曰:斥卤之地,草木不生,谓之飞锋。言于此忽遇敌,卽须择有水草林木而止之。 |
303  | 〇杜佑曰:一本作背衆木,言不得巳与敌战,而会斥泽之中,当背稠树以为固守,盖地利兵之势也。 |
304  | 〇梅尧臣:曰不得巳而会敌,则依近水草背倚衆木。 |
305  | 〇王晳曰:猝与敌遇,于此亦必就利而背固也。 |
306  | 〇张预曰:不得巳而会兵于此地,必依近水草,以便樵汲,背倚林木,以为险阻。 |
307  | 此处斥泽之军也。 |
308  | 梅尧臣曰:处斥泽,当知此二者。 |
309  | 〇张预曰:处斥泽之地。以上二事为法。 |
310  | 平陆处易, |
311  | 曹操曰:车𮪍之利也。 |
312  | 〇杜牧曰:言于平陆,必择就其中坦易平稳之处,以处军,使我车𮪍得以驰逐。 |
313  | 〇王晳同曹操注。 |
314  | 〇何氏同杜牧注。 |
315  | 〇张预曰:平原广野,车𮪍之地,必择其坦易无坎陷之处以居军,所以利于驰突也。 |
316  | 而右背高,前死后生, |
317  | 曹操曰:战便也。 |
318  | 〇李筌曰:夫人利用皆便于右,是以背之。前死,致敌之地。后生,我自处。 |
319  | 〇杜牧曰:太公曰:「军必左川泽而右丘陵。」死者下也,生者高也,下不可以御高,故战便于军马也。 |
320  | 〇贾林曰:冈阜曰生,战地曰死。后冈阜,处军稳。前临地,用兵便。高在右,回转顺也。 |
321  | 〇梅尧臣曰:择其坦易,车骑便利,右背丘陵,势则有凭。前低后隆,战者所便。 |
322  | 〇王晳曰:凡兵皆宜向阳,旣后背山,即前生。后死,疑文误也。 |
323  | 〇张预曰:虽是平陆,须有高阜,必右皆之,所以恃为形势者也。前低后高,所以便乎奔击也。 |
324  | |
325  | 此处平陆之军也。 |
326  | 梅尧臣曰:处平陆,当知此二者。 |
327  | 〇张预曰:居平陆之地,以上二事为法。 |
328  | 凡此,四军之利, |
329  | 李筌曰:四者,山、水、斥泽、平陆也。 |
330  | 〇张预曰:山水斥泽平陆之四军也。诸葛亮曰:「山陆之战,不升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 |
331  |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
332  |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
333  | 〇李筌曰:黄帝始受兵法于风后而灭四方,故曰胜四帝也。 |
334  | 〇梅尧臣曰:四帝当为四军,字之误欤。言黄帝得四者之利,处山则胜山,处水上则胜水上,处斥泽则胜斥泽,处平陆则胜平陆也。 |
335  | 〇王晳曰:四帝,或曰当作四军。曹公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无不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一本无作亦。 |
336  | 〇何氏曰:梅氏之说得之。 |
337  | 〇张预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按《史记?黄帝纪》,云与炎帝战于阪泉,与蚩尤战于涿鹿,北逐荤粥。又太公《六韬》言,黄帝七十战而定天下。此即是有四方诸侯战也。兵家之法,皆始于黄帝,故云然也。 |
338  | 凡军好高而恶下, |
339  | 梅尧臣曰:高则爽恺,所以安和,亦以便势。下则𤰞湿,所以生疾,亦以难战。 |
340  | 〇王晳曰:有降无登,且远水患也。 |
341  | 〇张预曰:居高则便于觇望,利于驰逐,处下则难以为固,易以生疾。 |
342  | 贵阳而贱隂, |
343  | 梅尧臣曰:处阳则明,顺处隂则晦逆。 |
344  | 〇王晳曰:乆处隂湿之地,则生忧疾,且弊军器也。 |
345  | 〇张预曰:东南为阳,西北为隂。 |
346  | 养生而处实, |
347  | 曹操曰:恃满实也。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乗实犹高也。 |
348  | 〇梅尧臣曰:养生便水草,处实利粮道。 |
349  | 〇王晳曰:养生谓水草,粮糒之属。处实者倚固之谓。 |
350  | 〇张预曰:养生,谓就善水草放牧也。处实谓倚隆高之地以居也,军无百疾。 |
351  | 是谓必胜。 |
352  | 李筌曰:夫人处𤰞下,必疠疾。惟高阳之地可居也。 |
353  | 〇杜牧曰:生者,阳也。实者,高也。言养之于高则无𤰞湿隂翳,故百疾不生,然后必可胜也。 |
354  | 〇梅尧臣曰:能知上三者,则势胜,可必疾气不生。 |
355  | 〇张预曰:居高面阳,养生处厚,可以必胜,地气干熯,故疾疠不作。 |
356  |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
357  | 杜牧曰:凡遇丘陵堤防之地,常居其东南也。 |
358  | 〇梅尧臣曰:虽非至高,亦当前向明而右依实。 |
359  | 〇王晳曰:处阳则人舒以和,器健以利也。 |
360  | 〇张预曰:面阳所以贵明,显背高所以为险固。 |
361  |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
362  | 梅尧臣曰:兵所利者,得形势以为助。 |
363  | 〇张预曰:用兵之利,得地之助。 |
364  | 上雨,水沫至,欲渡者待其定也。 |
365  | 曹操曰:恐半济而水遽涨也。 |
366  | 〇李筌曰:恐水暴涨。 |
367  | 〇杜牧曰:言过溪涧,见上流有沫,此乃上源有雨。待其沫尽,水定乃可渡。不尔。半渡恐有暴水卒至也。 |
368  | 〇杜佑曰:恐半渡水而遂涨。上雨,水当淸而反浊,沫至,此敌人权遏水之占也,欲以中絶军。 |
369  | 凡地有计,智料敌而行。 |
370  | 〇张预曰:武刚也,未能用刚武以轻进,谓未见利也。 |
371  | 足以倂力料敌,取人而巳。 |
372  | 曹操曰:厮养足也。 |
373  | 〇李筌曰:兵衆武用力均,惟得人者胜也。 |
374  | 〇杜牧曰:言我与敌人,兵力皆均,惟未能用武前进者,盖未得见其人也。但能于厮养之中,拣择其材,亦足并力料敌而取胜,不假求于他也。 |
375  | 〇陈皥曰:言我兵力不多,于敌又无利便可进,不必他国乞师,但于厮养中倂力取人,亦可破敌也。 |
376  | 〇贾林曰:虽无武勇之力而轻进,足以智谋料敌,倂力而取敌人也。 |
377  | 〇梅尧臣曰:武,继也。兵虽不足以继进,足以并给役厮养之力,量敌而取胜也。 |
378  | 〇王晳曰:晳谓善分合之变者,足以倂力,乗敌间,取胜人而巳。故虽厮养之辈可也。况精兵乎。曹说是也。 |
379  | 〇张预曰:兵力旣均,又未见便,虽未足刚,进足以取人,于厮养之中,以并兵合力,察敌而取胜,不必假他兵以助巳。故《尉缭子》曰:「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其兵来者,无不谓其将曰:无为天下先战。」此言助卒无益,不如已有兵法也。 |
380  |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
381  | 杜牧曰:无有深谋远虑,但侍一夫之勇,轻易不顾者,必为敌人所擒也。 |
382  | 〇陈皥曰:惟犹独也。此言殊无远虑,但轻敌者,必为其所擒,不独言其勇也。《左传》曰:「蜂虿有毒。」而况国乎。则小敌亦不可轻。 |
383  | 〇王晳曰:唯不能料敌,但以武进,则必为敌所擒,明患不在于不多也。 |
384  | 〇张预曰:不能料人,反轻敌以武进,必为人所擒也。齐晋相攻,齐侯曰:「吾姑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为晋所败,是也。 |
385  |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
386  | 杜牧曰: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罚齐之。 |
387  | 〇梅尧臣曰:传上世德以至之恩以亲之,恩德未敷,罚则不服。故怨而难使。 |
388  | 〇王晳曰:恩信非素浃洽于人,心未附也。 |
389  | 〇张预曰:骤居将帅之位,恩信未加于民,而遽以刑法齐之,则怒恚而难用。故田穰苴曰:「臣素𤰞贱,士卒未附,百姓不信。」又伍参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是也。 |
390  | 卒巳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
391  | 曹操曰:恩信巳洽,若无刑罚,则骄情难用也。 |
392  | 〇梅尧臣曰:恩德旣洽,刑罚不行,则骄不可用。 |
393  | 〇王晳曰:所谓若骄子也。 |
394  | 〇张预曰:恩信素洽,士心巳附,刑罚寛缓,则骄不可用也。 |
395  |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
396  | 曹操曰:文,仁也。武,法也。 |
397  | 〇李筌曰:文仁恩,武威罚。 |
398  | 〇杜牧曰:晏子举司马穰苴,文能附衆,武能威敌也。 |
399  | 〇王晳曰:吴起云:「总文武者,军之将,兼刚柔者,兵之事也。」 |
400  | 是谓必取。 |
401  | 杜牧曰:文武旣行,必也取胜。 |
402  | 〇梅尧臣曰:令以仁恩,齐以威刑,恩威并著,则能必胜。 |
403  | 〇张预曰:文恩以恱之,武威以肃之。畏爱相兼,故战必胜,攻必取。或问曰:《书》云:「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言先威也。孙武先爱,何也?曰:书之所称,仁人之兵也。王者之于民,恩德素厚,人心巳附,及其用之,惟患乎寡威也。武之所陈,战国之兵也。霸者之于民,法令素酷,人心易离,及其用之,惟患乎少恩也 素行以敎其民,则民服。 |
404  | 梅尧臣曰:素,旧也。威令旧立,敎乃听服。 |
405  | 〇张预曰:将令素行,其民巳信。敎而用之,人人听服。 |
406  | 令不素行以敎其民,则民不服。 |
407  | 王晳曰:民不素敎,难卒为用。 |
408  | 〇何氏曰:人旣失训,安得服敎。 |
409  | 令素行者,与衆相得也。 |
410  | 杜牧曰:素,先也。言为将,居常无事之时,须恩信威令,先著于人,然后对敌之时,行令立法,人人信伏。韩信曰:「我非素得拊循士大夫,所谓驱市人而战也。所以使之背水,令其人人自战。」以其非素受恩信威令之从也。 |
411  | 〇陈皥曰:晋文公始入国,敎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此言欲令民不苟其生也。于是出定襄王。此言示以事君之大义,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又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伐原以示之信。此言在往年伐原,不贪其利而守其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此言人无贪诈也。明徵其辞。公曰:「可矣。」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恭。」于是大搜,以示之礼。及战之时,少长有礼,其可用也。此五者,敎人之本也。夫令要在先申,使人听之,不惑法,要在必行,使人守之,无轻信者也。三令五申,示人不惑也。法令简当,议在必行,然后可以与衆相得也。 |
412  | 〇梅尧臣曰:信服巳乆,何事不从。 |
413  | 〇王晳曰:知此者,始可言其并力胜敌矣。 |
414  | 〇张预曰:上以信使民,民以信服上,是上下相得也。《尉缭子》曰:「令之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言号令一出,不可反易,自非大过大疑,则不须更改申明,所以使民信也。诸葛亮与魏军战,以寡对衆,卒有当代者,不留而遣之曰:「信不可失。」于是人人愿留,一战遂大败魏兵,是也。 |
415  |
《孙子集注》卷之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