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十七,廣平府知府李清馥撰。朱子福州門人并交友。按三山宋初諸賢踵起於時,海濵四先生為之倡,而劉氏執中、陳氏祥道亦皆以經學名家。嗣是洛學興王氏信伯,親承指授。林氏少穎,亦師溯同源。至紫陽,文公丕振道南統緒,共推及門髙弟者,勉齋黃氏一人而已。至若陳北溪潘𤓰山、林正卿、林子武諸公,皆粹然正學淵源由是師法遞習,家傳戸誦,步仰宗風,燦日月而沛江河矣。 |
3 | 文清鄭景紹先生昭先鄭昭先,字景紹,閩縣人。淳熙十四年進士,初授浦城主簿。自以未嘗學問,乃游朱子之門。居官有惠政,秩滿之京,謁丞相葛邲。邲曰:「君浦城鄭主簿耶?擊賊不受賞,吾聞君名久矣」。擢知歸,安邑,民愛之。累官諫議大夫、知樞密院事兼叅知政事,進右丞相,辭不拜,卒之夕,有大星墜於故室,諡曰文清昭,先立朝,累有奏疏,言皆切直,在政府,沈厚鎮靜,以愛䕶人才、振拔淹滯為己任。景獻太子薨,議建儲,昭先請以仁宗為法,上意乃決。會旱災求言,同列有欲罪上書過直者,昭先曰:「以直言求人,乃以言直而罪之耶?」所著有《日湖遺稾》五十卷,真西山序,其文曰:「公天資寛洪,而養以靜厚,平居怡然自適,未嘗見忿厲之容,於書無所不讀,而又喜聞義理之說,故其文章不事刻畫,而敷腴豐衍,似其為人。開禧初,某將試詞學科,見遺,以詩所期甚逺,蓋其辱知也舊矣。 修撰陳北山先生孔碩、陳孔碩,字膚仲,侯官人。祖禧、父衡,皆為朱子所推重。孔碩刻志力學,好古道,以聖賢自期。嘗從張南軒、呂東萊游東萊死,心喪三年。後復偕其兄孔夙從學。朱子於武夷甚見器重。蓋孔碩能於心性上致力,故朱子嘗貽書云:「婺州朋友,専事聞見,而於自己身心全無功夫。彼陸學固有似禪處,每勸學者,兼取其善云。又朱子荅孔碩書云:「所謂涵養也,只要應事接物處之不失此心,各得其理而已」。亦即學規之意,蓋勗之也。登淳熙二年進士,歴處州教授,以所聞於三先生者,誘進後學,多所成就。知邵武、瑞金二縣,除吏部駕閣,累遷將作監丞、禮部郎中、知惠州,提舉淮東常平,所至有古良吏風。嘉定間,金人來襲,遣子韡募死士,合監軍擊破之。移曹廣西,後丐祠,主千秋鴻禧觀,累召不起。進秘閣修撰,年幾八十,以眉夀終,以子韡貴,贈太子太師。孔碩素性嚴毅,沈靜有守,利祿不動其心,出入中外垂二十年,不肯少變所守。在朝,數忤史彌逺,而與楊澹軒、葉水心友善。著有《中庸大學》,解《北山集》三十卷行於世,學者稱北山先生。西山真氏跋其帖,稱其辭章翰墨,為近世第一。兄孔夙,慶元五年進士。 |
4 | 林擇之,先生用中林用中字擇之,號東屏古田人,始從林艾、軒光朝學,後登文公之門,與建安蔡季通齊名,文公每稱為畏友,嘗與何叔京書曰:擇之在此討論。其人操履甚謹,思索愈精,大有所益。張敬夫帥湖南,文公偕用中往訪之,聚首年餘,有南嶽倡酬集。用中早厭科舉業,不求仕進。石●、宰尤、溪延掌學政,僅為一往。士民率化而頑傲者,亦莫不翕服。趙汝愚帥閩,日過其門,訪以政事,邑宰洪天錫表其門曰通徳,學者稱草堂先生。著有草堂集。林允中字擴之,用中弟,亦受業朱子之門,文公稱其外晦、內明,外樸內敏。。 林魯山先生師魯。 |
5 | 林師魯別,字魯山,古田人,朱子門人。其父與韋齋公友善。朱子跋其遺文云:「先君子志尚髙潔,不妄與人交」。蓋嘗避地福之古,田得芸齋林公而與之游,愛其學識行誼,有以過人而惜其,且將湮沒無聞於世也。及仕於朝,為之延譽甚力,然竟不及試用,識者恨之。某侍側久聞大略,近得其臨終手書數十百言,戒其家無用浮屠法,然後知其所學之純、所守之固,見於死生之際又如此云。師魯品行純篤,講學得朱子遺規,林用中師事之 |
6 | 林丕顯先生謩 |
7 | 林謩,字丕顯,連江人。始與呂東萊師事林之竒,為同舍生,而年又長於東萊。及東萊講學授徒,謩竟屈首受業。東萊曰:「此閩中瑞物也」。後叅謁朱子,以乏資且老,不得時見。聞鄉人有從朱子學者,輒造門扣問,無論晚輩。郡文學以禮延致之,數日而歸,曰:「向者違親而赴金華,為道故也,今又安能舍親為人耶?」凡訓誨諸生,必舉其立志用力者勉焉。 |
8 | 余占之先生隅 |
9 | 余隅,字占之,古田人。朱文公髙弟。學問警敏,與林用中齊名。呂東萊、黃勉齋相與往來,講明義理。著有克齋文集。 |
10 | 林熙之先生大春」。 |
11 | 林大春,字熙之,古田人,朱子門人嘗題十六字云:「仲尼再思,曽子三省予何人也?敢不修」。整號慥齋家,世宗尚理學,子孫以文行世其家,朱子曽贈之詩曰:「君行往返一千里,過我屏山山下村,濁酒寒燈靜,相對。論心直欲到忘言,仁體難明君所疑,欲求直截轉支離,聖言妙藴無窮意,涵泳從容只自知,天理生來本不窮,要從知覺騐流通。若知體用元無間,始笑前來說異同,十年燈火與君同,誰道年來西復東,不學世情雲雨手,從教人事馬牛風」。。 司法蔣彥禮先生康國。 |
12 | 蔣康國,字彥禮,古田人。紹興三十七年進士。嘗從朱文公講論文公楚詞,集解,多資之。官饒州司法,學者稱鼎山先生 |
13 | 助教鄭惟任先生申之鄭申之,字惟任,長樂人。乾道五年進士,國子監助教朱子避偽學,禁至長樂申之,從之遊,教授於鄉,及門甚衆,立文行忠信四齋以處之。朱子扁其所居樓曰「聚逺。 |
14 | 文定,鄭信之先生,性之鄭性之,字信之,侯官人。弱冠遊朱文公之門。嘉定元年,進士第一,授平江軍節度判官。召對,以聖學教太子為先,除秘書正字。輪對乞強國勢,宜専大帥之權,久邊守之任,至萬餘言。累遷知袁州,召入言:「執政出一言,侍從之臣間有忠憤,不然者,則立中傷之,使人人箝口,此非國勢之福」。時東宮虛位,乞早定大計,寧宗嘉其請。後知贛州,改知隆興府,以寶章閣待制、提舉玉隆萬夀宮,進文華閣待制、提舉上清太平宮,進敷文閣待制、知建寧府。端平元年,召為吏部侍郎,入對,言:「陛下比者大開言路,以通塞蔽,諸臣心茍愛君,誰不欲言?言不切直,何能感動?譬如積水久壅一決,其勢必盛,其聲必激,故言者多則易於取厭,言之激則難於樂受,若少有厭倦,動於詞色,則讒諂乗間,或不自知,所奏凡二千餘言,擢左諫議大夫,言臺臣交章互詆,願陛下鑑古今天下安危之變,君子小人消長之機,公以處之,若有闗國體,有補治道,有益主徳,言之過激,夫亦何傷?」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累知樞密院事兼叅知政事,加觀文殿學士致仕。寶祐二年,卒,諡文定。性之所至為民,去害就利,尤務崇化厚俗,民有骨肉爭訟者,輒曉諭諄切,不事刑威,立朝正直,忠厚無所附麗。有端平奏議及與陳均同修《宋編年備要》行於世。 曽誠叟,先生逢震 |
15 | 曽逢震,字誠叟,閩縣人。幼讀書,過目成誦,慨然有求道志。與鄭性之俱從朱文公學,恥為塲屋之文,胸中渙然,洞見道體。經史百家,無不窺究𨼆居道山家事,有無不問也。嘗自編録其詩文,名《月林醜鏡。 陳自修先生枅 |
16 | 陳枅,字自修,福州長樂人。祖宋霖,為同安令,與文公為僚友。枅因從遊,有所録問答,潘立之先生植。 |
17 | 潘植,字立之,福州懷安人。父滋,為林拙齋門徒。素務學,至老不倦,聞鄉閭之善士,輒折輩行,率其子從之遊。後聞晦菴講道武夷,遂命植往師事之。植遂與其弟柄不逺千里,從於武夷。植少穎悟,讀書不數過,輒成誦為文,語意雄健,流輩推先。尤嗜史學,自載籍以來,上下數千年反覆耽玩,其於興亡治亂是非得失之故,貫穿出入,如指諸掌。時方交馳於射䇿決科之習,而植與其弟皆以弱冠摳衣有道,厲志前修,囘視故習,若將浼已儕輩,至有髙談性理,下視程文之誚,不顧也家居。日以濓、洛諸書,磨礱浸灌,暇則徜徉林壑間,以觴咏自娛,閨庭之間,怡怡如也。弟柄見本學派縣尉林子,武先生,䕫孫。 |
18 | 林䕫孫,字子武,古田人,從朱文公遊。文公曰:「子武是有思量的。命作堂長。嘗與講論一隂一陽之,謂道及繼善成性之說。又與同邑余隅程若中為心友,黨禁起,學者懼禍,更事他師,獨䕫孫與傅定從文公講論不輟,文公易簀之際,謂之曰:「道理只是如此,且須做堅苦功。夫嘉定中,特奏名為縣尉,有書本義、中庸章句,并䝉谷集行,世丞相江萬里嘗從學為序之。 貢士鄭成叔先生文遹 |
19 | 鄭文遹,字成叔,閩縣人。嘉泰甲子貢士。幼而聰慧,少長,刻苦為學,口誦手抄,昏夜寒暑不輟。初治《春秋》,心悟經㫖,操筆成文。自謂文詞記問未足以為事業,及得周、程、張子之書,玩之有得,怡然自適。聞黃幹得文公之傳,遂受業焉。幹稱文遹襟度夷曠知識,闓爽愛而敬之,盡告以所聞。嘗語曰:「成叔茍非其義,雖祿之萬鍾而不受。人以為信」。後遂與俱登文公之門,交遊皆當世善士。文公晚年編集儀禮經傳,分畀門人,而以喪禮委文遹,乃為考經證傳,旁通子史,引比條律、綱目,凡例纎悉。文公見之大喜曰:「直卿稱成叔之賢,且好學,今果然。文公歿,幹以汲引後學為己任,貽書云:鄉閭朋友,漸知義理者多,更賴成叔振拔激昂之,使師傳不廢,莫大之幸也。與同志共立規約,大要欲明義利,謹操守,以厚風俗,其事多文遹所定,以其素行足以勵衆也。文遹深觀黙養,玩索益精。讀書有未解者,危坐終日,以思至忘寢食,及既得之,猶沈潛反覆,必極其趣而後已。嘗觀周子《太極圖》而悟孟子性善之㫖,本於《大易》繼善成性之說,曰:「荀、揚之徒,妄生異論,豈知性哉!」所著有《易學啓䝉或問、禮記集解》、《喪禮長編》,有《庸齋集》遺書凡五十卷。程寶石先生若中。 |
20 | 程若中,字寶石,古田人。嘉定十六年特奏名。從文公學,躬行無偽,禮度不遺。子孫侍側,冠服肅然。著有《槃澗集》。 |
21 | 山長林正卿先生學蒙林學䝉,字正卿,一名羽,永福人,初從朱子游,後卒業於黃勉齋,偽學,禁起築室龍門菴下,講明性命之㫖,陳師復守延平,作道南書院,聘為堂長,朔朢設講席,執經座下者數百人,及師復去任,學䝉,亦浩然引歸,諸生挽留之,不可。生平識趣髙明,文足以發義理行,足以激貪懦,凡所講論易說,朱子皆然之。著梅塢集。弟學履,字安卿,亦朱子門人。 |
22 | 許幼度先生儉 |
23 | 許儉,字幼度,閩清人。朱子門人以孝友教家,三世不分異。丞相鄭性之書孝友,扁其堂林,羽為之記,黃仁卿先生東。 |
24 | 黄東,字仁卿,閩縣人。按朱子與仁卿書,略云:「所示春秋大㫖甚善,此經固當以類例相通,然亦先須隨事觀理,反復涵泳,令胸次開濶,義理貫通,方有意味,若便一向如此排定,說殺正,使在彼分上,斷得十分的當,卻於自己分上,都不見得箇從容活絡受用,則亦何益於事邪?大抵不論看書與日用功夫,皆要放開心胸,令其平易廣濶,方可徐徐旋看道理浸灌培養切忌,合下便立己意。把捉得太𦂳了,即氣象急迫田地陿隘,無處著功夫也。此非獨是讀書法,亦是仁卿分上變化氣質底道理也。然看春秋外更誦論孟及看近思録等書以助其趣乃佳,若只如此,實恐枯燥難見功耳。 |
25 | |
26 | 陳與叔先生夢良。 |
27 | 陳夢良,字與叔,長樂人。按朱子大全集》,夢良問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程子曰: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義,此見聖人之心純亦不已也。純亦不已,乃天徳也,有天徳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謹獨,竊意其要在謹獨莫是功,夫無間斷否?答曰:川流不息,天運也。純亦不已,聖人之心也,謹獨所以為不已,學者之事也。又問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集注以上一截說仁之體,下一截說仁之術,而程子於此二截乃合而言曰: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答云:程子合而言之,上下句似不相應,不若分做兩截看。然惟其仁者之心如此,故求仁之術,必如此也」。 |
28 | 余彞孫先生、範 |
29 | 余範字彞孫,古田人。按《朱子大全》集《範》問云:有憂有懼者,志不勝氣氣反動其心,若志立則氣定矣,故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答曰:有憂有懼者,內有所慊也。自省其內而無所病,則心廣體胖而何憂,何懼之有?夫子之語,固已明白完備。今以志立氣定為言,則是未嘗熟復本文而別生枝節也。又問曰:文中子曰:仁義,教之本。先生以是繼道徳,此先道徳而後仁義之說也。答曰:此說得之。 |
30 | 黃升卿先生杲 |
31 | 黃杲,字升卿,閩縣人。有辛亥問答唐先生。 |
32 | 唐曄,閩縣人。 |
33 | 蕭先生長夫 |
34 | 蕭長夫,閩縣人。 |
35 | 林先生充之 |
36 | 林充之,古田人。 |
37 | 林先生好古。 |
38 | 林好古,古田人。 |
39 | 程先生深父。 |
40 | 程深父,古田人。 |
41 | 林先生仁實 |
42 | 林仁實,永福人。 |
43 | 陳彥忠先生士直 |
44 | 陳士直,字彥忠,閩清人。秘監陳元、雩先生宋霖陳宋霖,字元雩,一字元滂,長樂人。登紹興五年進士。知同安日,適朱子為簿,日與講明經義。朱子稱其能躬行實踐。後陞秘監,書問往來不絶。孫枅受業朱子之門,當時為朱子所友者,又有古田程伯榮、沈有開、傅子淵。 |
45 | 縣丞鄧楚材,先生林鄧林,字楚材,福清人。年十五,以詩義魁鄉校。淳熙五年進士登第,調太和簿。一時如陳止齋、朱晦菴、呂東萊、戴少望皆與之游,凡三上書,極陳朝政,時議欲授以中都幹官,或曰:「鄧林若在中都,此謗議之府也」。遂改石城丞。有虚齋、文集、行世。 程良弼先生伯榮 |
46 | 程伯榮,字良弼,古田人。與同邑蘇龜齡、沈有開、傳子淵皆友於朱子。 著作郎鄭自明先生鑑。 |
47 | 鄭鑑,字自明,連江人。乾道間,補太學生,扣閽言鞠毬事。淳熙初,釋褐,除太學正,入對,孝宗謂龔茂良曰:「鄭鑑議論甚切,召試館職,對䇿論大臣,權倖干政,孝宗復深嘉之,除校書郎,遷著作郎、權郎官,屢引對,言時政,為時相所惡,遂乞外,出知台州,陛辭,劄七上,孝宗為改容。及辭東宮,太子語之曰:前後講論,無如侍講直切後卒。朱文公祭之文有云:偉哉自明,凜乎有古爭臣之風,求之近臣,則措之鄒、陳之間而無怍者也」。 |
48 |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