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七百十六

《卷七百十六》[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幕府部 糸總序
2
《周禮》,六官、六軍並有吏屬,大則命於朝廷,次則皆自辟除。春秋諸國有軍、司馬、尉侯之職,而未有幕府之名。戰國之際,始謂將帥所治為幕府。秦分天下為郡,屬官有丞,邊郡有長史、主兵。漢丞相、三公開府置掾史,司隸刺史有從事史佐,京尹守相有掾史、曹屬,皆幕府之職也。文帝二年,丞相府置兩長史,秩千石。武帝時有三長史,又分丞相長史為兩府三長史蓋有守者,非正員故也。至劉屈鷂相,始分丞相長史為兩府。元狩五年,初置丞相司直,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其餘寮屬之職,逮於中興,名次大備。太傅、太尉、司空府皆有長史一人,掾、屬、令史、御屬各有差太傅掾屬二十四人,令御史屬三十二人。太尉掾屬同太傅,加置令史御屬一人。司徒皆置掾、屬八人,令史、御屬十三人。司空減司徒掾、屬二人,加置令史。御屬八人。正曰掾,副曰屬,長史掌署諸曹事,掾史屬則西曹主府史署用東曹主二千石長史遷除及軍吏、戶曹主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奏議辭曹主辭訟,法曹主郵驛科程,尉曹主卒徒,轉運賊曹主盜賊,決曹主罪法,兵曹主兵,金曹主貨幣,鹽鐵、倉曹主倉狹,釷吩蠐懈笙鋁釷分韝。笙巒儀記室令史主上章表報書記,門下令史主府門。其餘令史各典曹文書。御屬主為公御,職如錄事。太尉府別有黃閣主簿,錄省眾事。司空別有橋道掾。主橋道大將軍、驃騎將軍府有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長史、掾屬同司空府令史,御屬減司空府五人。騎衛將軍無長史、司馬。又減大將軍掾屬九人,御屬六人。別有部集一人。糸總知營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稟假掾史主稟假,禁司外刺刺姦主罪法,皆無員。其領兵外討,則營有五部,部置校尉,軍司馬各一人。部有曲曲,置軍候一人。曲有屯屯,置長一人。若不置校尉,則部但有軍司馬假軍候。其別部則有別部司馬。其餘將軍,置以征伐者,則府無員職。惟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其城門、屯騎、越騎、步兵、胡騎、射聲等校尉,各有司馬一人,主兵使。匈奴郎將、護羌護、烏桓等校尉,皆置從事二人,有事,隨事置掾,因而為員。司隸校尉有從事史二十人,假佐二十五人,都官、功曹、別駕、簿曹、兵曹等從事,主簿、門亭長、功曹、書佐、經師、月令、師律令師、簿曹、都官等書佐,皆無員。所部郡國各有從事書佐一人,刺史省都官從事。改功曹從事為治中從事,餘官同司隸。河南、京兆等尹有掾史五人,四部督郵、吏部掾二十六人,案獄仁恕。掾三人,監津渠、漕水掾二十五人,卒吏二百五十人。文學守助掾六十人,書佐五十人,循行二百三十人,恍∈範百三十一人。郡守官屬,有掾史、督卸倉功等曹史不備載其職。光武建武中,置司徒司直,尋省又罷邊郡丞以長領職。明帝增驃騎將軍長史、掾史員為四十人四府長史、掾史皆無四十人。東平王蒼為驃騎,明帝特置四十人以優之。和帝時,竇憲車騎將軍,置官屬如司空府,又置中參軍一人與參謀議。安帝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皆置諸曹掾史,略如公府。無東西曹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五官椽署功曹及諸曹事,五部督郵曹掾,主監屬縣亭長主正門記室史,主錄記書,催期會無令史。閣下及諸曹各有佐恢、魑氖、榛傅墼嘉。二年,置禮儀大將軍,增掾屬令史,置舍人各十人時以梁冀為禮儀大將軍。靈帝時,以九卿出州牧太常劉焉為益州宗正,劉虞為幽州太僕黃琬為豫州,其任漸重。官屬有別駕從事史,主財喜臼。楸曹從事史主兵事,主簿錄閣下眾事,省署文書門,亭長,主州正門、功曹書佐主選用《孝經》。師主監試經月令師主時節。祭祀律令師平律簿、曹佐主簿書各一人。部郡從事史主察非法典。郡書佐主一郡文書,每郡各一人。獻帝建安十二年,置中護、中軍、領軍,各有長史、司馬員。魏武帝為丞相,置左右長史各一人,徵事二人,省西曹掾。是時三國鼎峙,官府吏屬,各因漢制,加有正行參軍,行參軍員。後晉景帝為魏大將軍,置東西戶、倉、賊、金、水兵、騎兵等曹掾各一人,不置屬。文帝為相國府官,置中衛、驍衛二將軍,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主簿各四人,舍人十九人,參軍二十二人,參戰十一人。後復置左右戶賊、金水兵等曹屬各一人,倉曹屬二人,增置鎧集、法奏等曹掾、屬各一人,士、馬、媒等曹屬各一人,散屬九人。晉初,諸公開府位從公驃騎、車騎、衛將軍,伏波、撫軍、都軍、護鎮、中軍、四征、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大將軍,左右光祿、光祿三大夫開府者,皆為位從公,長史一人。西東閣祭酒、西東曹掾、戶倉賊曹令史屬各一人。御屬閣下令史、西東倉戶賊等曹令史、門令史、記室省事令史、閣下記室書令史、西東曹學事各一人。司徒加置左右長史各一人,主簿、左西曹掾、屬各一人。改西曹為右西曹,司空加置橋道掾一人。其加兵者,增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主簿、記室督掾各一人,舍人四人。兵、鎧、士曹,營軍、刺姦、帳下都督、外都督、令史各一人,為持節都督者,增參軍六人。驃騎以下及大將軍不開府,非持節、都督及三品將軍者,置長史、司馬各一人,主簿,功曹史,門下督錄事兵鎧士賊曹、營軍刺姦、帳下都督功曹書佐、門下書史各一人。州刺史置別駕、治中從事、主簿、門亭長、錄事記室書佐、諸曹佐、守從事、武猛從事、都水從事等,吏四十一人。所領郡各置部從事一人。邊州又置弓馬從事五十餘人。徐州別置淮海從事。涼州別置河津從事荊州別置監佃督各一人。涼益州又加置吏員八十五人。郡置主簿,主記室,門下賊曹、議生、門下史、記室史、錄事史、書佐、門下書佐,循行恍∈、肺騫、俎蜆Σ蓯樽,粞行小史、五官掾、文學掾等員河南郡,京師所在,則置尹。王國以內史掌太守事,其吏屬並同。凡郡國戶減五千者職五十人,散吏十三人。五千以上加職吏十三人,散吏八人。萬戶以上,又加職吏六人,散吏十八人。武帝初置左右衛將軍,亦有長史、司馬、功曹、主簿、員。後安平獻王孚為太宰,而分府兵、鎧士、營軍、刺姦五曹增置屬。楊駿為太傅,又增祭酒為四人,分兵曹為左、右法。金田集水戎車馬等曹,皆置屬。趙王倫為相國,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參軍二十人,主簿、記室督、祭酒各四人。東西曹又置屬,餘十八曹加置掾諸曹又皆置御屬令史,學壞仍倍海。王越為丞相府,又置行參軍兼行參軍。元帝初為鎮東將軍,置錄事參軍為丞相,置從事中郎,分掌諸曹,有錄事、度支、三兵等中郎,以諮議參軍主諷議事。有錄事、記室,東西度支、戶、法、金、倉理、中兵、外兵、騎兵、典兵、兵、賊、運禁、防典、賓鎧、田士、騎士、車直兵、長流、刑獄、城局、水右戶墨等曹。其后公府止置長史、倉曹掾、戶曹屬、東西閣祭酒各一人,主簿舍人二人,御屬二人。令史無定員,領兵者置司馬一人,從事中郎二人。參軍無定員。加崇者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掾、屬四人。增置倉曹,屬戶曹掾領兵者。又置軍諮、祭酒,參軍督護,以領兵中護。中軍領軍府增置功曹、主簿,出征則置參軍時又有長兼參軍,除拜則為參軍事,府版則為行參軍,又為版行參軍。五校亦置司馬、功曹、主簿,員後省五校、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校尉也。又罷左右衛將軍長史員。成帝咸康中,置江州別駕祭酒,省諸郡丞。宋高祖為相,止置諮議、錄事、記室、戶倉、外兵、騎兵,長流賊、刑獄、城局法田、水鎧、士集、右戶墨等曹參軍。皆無員,合中兵直兵置一參軍曹,仍舊為二。自後公府皆循其制,而小府省長流參軍置禁防參軍、諸府參軍督護罷。領軍、兵騎將軍以下為刺史,都督、儀同三司者置官屬,並如公府都督不帶儀同者不置。從事中郎,置公曹一人,主吏在主簿上。刺史則有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從王簿、西曹書佐、祭酒從事史、議曹從事史,部郡從事史。揚州無祭酒,以主簿治事。荊州別有從事史,廣州、徐州別有月令從事。豫州別有長史、參軍、別駕西曹主吏及選事。西曹,漢之功曹也。治中主眾曹文書,祭酒分掌諸曹事。郡屬卒,因前制。文帝元嘉四年,定置郡官,略如公府,無東西曹,有功曹史,主選舉五官掾,主諸曹部。縣有都御、門亭長主記史,催督期會。齊州郡之職,亦循前制。三公府置左右長史、左西曹掾屬、主簿、祭酒令史、從事中郎、倉曹掾、戶曹屬、東西閣祭酒、主簿、舍人、御屬等員加崇者,長史以下並增員數。大將軍位從公,開府儀同等府置左長史、司馬各一人。諮議以下參軍並同宋公府而城局以上曹署正參軍,法以下曹署行參軍,無曹職為專兼員。梁諸公大將軍、大司馬等府置長史、司馬、諮議參軍,掾屬從事中郎、記室、主簿、列曹參軍、行參軍、舍人等員。司徒府則有左右長史、左西曹掾。州別有文學從事,郡官仍舊。陳庶姓公府置諮議參軍,長史、司馬、從事中郎、掾屬府中錄事、記室直兵參軍,板中錄事記室直兵參軍、主簿、祭酒、參軍等員。庶姓持節府省從事中郎、參軍,別置功曹史,餘同公府。庶姓非公不持節。將軍止置長史、主簿。安蠻戎越校尉、中郎將,止置長史、司馬。正員之外,皆有版授官。自餘州郡之吏,皆循梁制。後魏起於代北,庶職草創。道武皇始元年,初令州郡定置刺史、太守,而寮屬未著。至大和定令,官制始詳。三公大將軍府有司馬長史、元士諮議參軍、主簿、從事中郎、參軍、行記室督、掾屬、舍人、御屬令史、閣下令史。又有錄事參軍事、功曹記室戶倉中兵參軍事、參軍事、列曹行參軍、行參軍、長兼行參軍、參軍、都督,開府置長史,從事中郎、諮議參軍、正參軍、主簿、行參軍、記室督令史。一品、二品、三品正從將軍,開府別有功曹史,無元士、記室督掾屬、舍人御屬令史。其長史、諮議、錄事及諸參軍、督護員,並如公府四品、五品正從將軍,止置長史、司馬、主簿、列曹參軍。列曹行參軍、中軍、鎮軍、撫軍有長史、司馬、中散行參軍校,督州有別駕功曹、都官司事、從事、錄事從事史、治中從事史、主簿議曹從事史,郡有功曹、主簿、通事等員。宣武永平二年,併省諸州諮議、記室、戶、刑獄、田水集士等曹參軍。孝莊初,增大丞相、太宰、佐史時以爾朱榮為大丞相,元天穆為太宰。孝靜、天平中,置京畿大都督,立府置佐,而史闕其職。後齊立大三公府,無元士,分戶曹為左、右,加置外兵、騎兵、長流、城局、刑獄等曹參軍事,東西閣祭酒法,墨、田、水、鎧、集、士等曹行參軍,餘並如後魏制,司徒府加左右長史,三公以下儀同三司開府者,減記室、倉、城、局、田、水、鎧、士等曹各一人,領軍中領軍參軍、中參軍府皆有長史、司馬、功曹、主簿、錄事等員。其領軍府所領左右衛、左右參軍府,所領東西南北四中郎將府,各減功曹錄事員。而郎將府加置錄事參軍,統府錄事,直兵,功倉、中兵、外兵、騎兵、長流、城局等參軍,法田、鎧曹行參軍司,府牧置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州都主簿,西曹書佐,記室,戶功、金、租、兵、騎等曹,都官法部郡等從事主簿置史,西曹以下各置掾史。清都郡置丞中,正功曹,主簿,都御五官,門下督錄事,主記,議生,功曹,記室,戶、田、金、租、兵騎、賊法等曹掾,中部掾,州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錄事,功、倉、中兵等曹參軍事及掾史,主簿及掾,記室掾史,外兵、騎兵、長流、城局、刑獄等參軍,參軍事及掾史,參軍事,法、墨、田、鎧、集、士等曹行參軍及掾史,左戶掾史,行參軍,長兼參軍,參軍,督護,統府直兵箱錄事等員。州屬官有別駕從事史,治中從事史,州都先迎主簿,主簿,西曹佐,月令史,祭酒從事史,都郡從事,早服從事,典簽及史,門下督省事,都錄事及史,箱錄事史,朝直、刺姦、記室,戶田,金租兵左戶等掾史上上州刺史府及州屬官佐吏,共三百九十三人。上中、上下州各差減十人。中上州又減五十一人。中中、中下州又差減十人,下上州又減五十人,下中下下州,又差減十人。郡太守屬官有丞,中正,先迎功曹,先迎主簿,功曹主簿,五官省事及西戶金租兵集等曹掾佐,太學博士、助教、太學生,市長倉督等上上郡太守官屬佐吏共二百十二人。上中、上下郡各差減五人,中上又減四十五人。中中、中、下郡又減五人。下上郡又減四十人。下中下下郡,又差減二人。後周六官之制,公府有上大夫、元士、統軍、驃騎、車騎、柱國大將軍、四征中鎮撫諸將軍府,有長史、司馬、司錄、中郎、掾屬列曹參軍、戍副等員。別將、開府有長史、司馬、司錄、呼藥、別駕、侍中、列曹參軍等員。隋三師不置府,屬三公依後周置官寮。而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武侯大將軍並有長史,司馬、錄事,功倉兵、騎曹參軍,法鎧曹行參軍各一人。行參軍、左右衛武侯各六人,武衛八人。左右衛又各統親衛,置開府儀同二府開府府官屬,減功騎曹參軍、鎧曹行參軍。儀同府又減法曹行參軍。餘如左右衛、左右領、左右府屬同開府府。左右監,開府別有行參軍四人。餘官如左右府左右領軍府,別有掾、屬各一人,明法四人,加行參軍十人。餘官如左右衛。後高祖又採後周之制,置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總十一等。上柱員、國府長史、司馬、諮議參軍事,掾屬各一人,功曹、記室,戶、倉、兵、騎兵、城局等曹參軍事各一人,參軍事五人,法、田、水、鎧、士等曹行參軍各一人,行參軍十二人,典簽二人。柱國省騎兵參軍事,水曹行參軍員,減參軍事、行參軍各一人。上大將軍又省諮議參軍事,田鎧曹行參軍員,又減行參軍一人。大將軍又省掾屬員,減參軍事二人。上開府又省法士曹行參軍事參軍事,員開府,又省典簽員,減行參軍二人,上儀同。又省功曹、城局參軍事員,又減行參軍事三人。儀同又省倉曹員,減行參軍二人。又令三師、三公置府佐,與柱國同。雍州牧置別駕,贊務,州都郡正,主簿,錄事,西曹書佐,金、戶、兵、法、士等曹從事,部都從事,武猛從事,并佐史等員五百二十人。京兆尹置丞,正功曹、主簿,金、戶、兵、法、士等曹佐,并佐史等員二百四十四人。州刺史置長史,司馬,錄事,功、戶、兵等曹參軍,法士曹行參軍,典簽,州都光初主簿,郡正主簿,西曹書佐,祭酒從事,部郡從事,倉督市令丞,並佐史等員上上州三百二十三人,上中州減十二人,上下州又減十六人,中上州又減二十九人。中中、中下州又差減二十人,下上州又減十人,下中州又減十五人,下下州又減二人。郡太守置丞、尉,正光初,主簿,縣正、功曹、主簿,西倉、戶兵法士等官曹、市令、佐史等員上上郡一百四十六人,上中郡減五人,上下郡又減四人,中上郡又減十九人,中中郡又減六人,中下郡又減五人。下上郡又減十九人,下中郡又減五人,下下郡又減六人。開皇二年罷郡,以州統縣改別駕贊務為長史、司馬,罷辟署令史部除授品官為州郡佐官,四年一遷,以曹為名者,並改為司自兩漢以降府幕官都自辟署,亦有朝命者。梁、魏以州都縣正以下皆州郡自調,用理時事,至是以為鄉官,始以品官糸總職。開皇十二年,悉改諸州司從事為參軍。十五年,盡罷州郡鄉官。煬帝即位,置十二衛將軍,各有長史、錄事,司倉、兵、騎、鎧等曹,左右翊衛。又有親侍、鷹揚二府,各有司馬、長史、兵倉曹、左右侯衛,別置察非掾二人。罷州置郡,罷長史、司馬、贊贊務一人。置東西掾、主簿、司功、倉、戶、兵、法士等書佐,各因郡之大小而為增減,改行參軍為行書佐。其後諸郡又加置通守一人,改贊務為丞,位在通守下。唐丞相之務,歸於臺省。三公無官屬,改郡為州,仍置總管之職。武德四年,始改總管為都督府。貞觀中,分為二等:大都督府有長史、司馬、錄事參軍、錄事,六曹參軍事各二員,功士曹一員,參軍事、典獄間事、丞、佐史、倉督等員有差。中都督府別有別駕一人,餘官並同。大都督府、上州、中州刺史府官同。中都督府、下州刺史省長史,餘與中州同。其大都督府無別駕士曹及參軍事以下員,上都督府又無法曹員,餘同上州。又因隋制,置十二衛,皆有衛佐長史、錄事、倉、兵、騎等曹參軍司,皆中侯、司戈、執戟、奉車都尉等員。龍朔,置左右羽林軍。開元二十七年,置左右龍武軍官屬,同十二衛佐。又有十六衛將軍,正有長安史曹、錄事、校尉等員則天、長壽中有經略使,睿宗、景汜、嵊薪、詼仁、顧嘧、謚戀籮嵊、洩鄄焓姑骰侍轂︶嵊、型帕、販烙使。節度使之屬有副使一人,行軍司馬一人,判官二人,掌書記一人,參謀無員。隨軍四人。觀察使有判官、支使、經略使有判官等員。其後,節度、觀察使、防禦、團練,皆有推官、巡官之職。兼度支、營田、招討使者,又有度支、營田等判官。自是正為幕府之職自後上佐曹官皆為州縣之職,更不復紀。其有軍校,若都虞侯、都知、兵馬使之比,有武功參軍謀者則次焉,皆奏請有出身人及六品以下正員官為之。惟兩省供奉、尚書省、御史臺見任郎官,不得奏請。其辟署未有官者,皆謂之攝。自從諸使兵馬留後,兩京留守後置判官。鹽鐵、度支及場院使,亦置判官、推巡之職。後唐莊宗同光二年,令諸道節度副使、兩使判官、朝廷除授外幕不職吏,皆委本道選任。明宗天成二年,又限諸藩鎮幕職不得兼錄事參軍、鄴都管內諸州錄事參軍不得兼防禦判官。始改刺史、州防、團練判官為軍事判官。晉高祖天福二年,又限防禦、團練、刺史不得奏未有官人為從事。漢乾淘年,又禁諸道不得奏薦行軍副使、兩使判官。周世宗顯德二年,始令刺史州置軍士推官一員,原其參佐將幕,示卑贊公府,承刺舉之職,分守相之務,而能左右宣力出入,盡規潔素,靡渝亮直,是與建謀議,而惟允集勳伐以居多竭,乃忠誠膺其倚賴。至於懿文秀茂,明識淵粹,承辟署之美,膺棟梁之重,及貪墨自恣,回邪是圖,憲法所罹罪,[C260]連及,並用論次,以儆方來。凡幕府部一十六門。
3
○幕府部 選任:
4
夫任官惟賢,前經之丕訓。以能詔事,三代之達道。二漢之際,始盛賓佐之選,故辟署之命行焉。施及鼎國,興戎右武,晉、宋以降,藩寄彌重。其或誓師遣將,建牙開府,並建宗室,出臨屏翰。以至掌司留務,委之腹心,尊崇宰弼,重其參贊,則必簡乎朝議,精擇素望,既咨其策畫,亦賴其傅導。至乃取於近侍,掇自高位,豈非慎重大事,貴經武之有功,協比正人,冀茂親之盛德者也。
5
魏杜襲為太祖丞相長史,從討漢中。太祖東還,當選留府長史,鎮守長安。主者所選多不當,太祖令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襲為留府長史,駐關中。
6
張緝為溫令,會蜀相諸葛亮出緝,上便宜,詔以問中書令孫資,資以為有籌略,遂召拜騎都尉,遣參征蜀軍。
7
晉王舒為溧陽令,明帝之為東中郎將,妙選上佐,以舒為司馬。轉後將軍,宣城公褚裒諮議參軍。頻領望府,咸稱明練。
8
宋張邵為高祖揚州主簿世子,始開征虜府,以邵為錄事參軍,遷諮議參軍,領記室。
9
張敷少整貴,文韻端雅。武帝聞其美,召見奇之,曰:「真千里駒也」。以為世子中軍參軍。
10
袁洵,元嘉中累歷顯官。盧陵王紹為南中郎將、江州刺史。少年未親政,以洵為長史、尋陽太守,行府州事。張暢為尚書主客郎,未拜,除江夏王義恭征北記室參軍。孝武鎮彭城,暢為安北長史、沛郡太守。元嘉末,暢履行盱眙城,欲立大鎮。時魏軍聲云當出襄陽,故以暢為南譙王義宣司空長史。
11
張永為右衛將軍,免官。時孝武寵子新安王子鸞為南徐州刺史,割吳郡屬徐州,起永為別駕從事史。南齊張融,字思光,吳人。宋孝武間,融有早譽,解褐為新安王北中郎參軍。
12
張岱,初仕宋為撫軍諮議參軍,領山陰令。時巴陵王休若為北徐州,未親政事,以岱為冠軍諮議參軍,領彭城太守,行府、州、國事。後臨海王為征虜廣州,豫章王為車騎揚州,晉安王為征虜南兗州,岱歷三府諮議,遷驃騎長史,領廣陵太守。新安王子鸞以盛寵為南徐州,高選佐史。孝武召岱謂之曰:「卿美效夙著,兼資宦已多。今欲用卿為子鸞,總刺史之任,無謂小屈,終當大伸也」。
13
王琨,初仕宋為歷陽內史。孝武以琨忠實,徙為寵子新安王東中郎長史,歷右衛將軍、度支尚書。出為永嘉王左軍、始安王征虜二府長史,皆孝武諸子也。
14
王僧虔,初仕宋,自太子庶子出為豫章王子尚撫軍長史,遷散騎常侍。復出為新安王子鸞北中郎長史。二藩皆孝武之愛子也。
15
陸慧曉太子洗馬。建元初,武陵王曄守會稽,太祖為精選僚吏,以慧曉為征虜功曹。
16
王繢為東陽太守,武帝為撫軍。時吏部尚書張岱選繢為長史,呈選牒,太祖笑謂岱曰:「此素望也」。
17
張沖,建武中為廬陵王北中郎司馬,未拜,豐城公遙昌為豫州,帝慮寇未已,徙仲為征虜長史、南梁郡太守。
18
胡諧之,為武帝江州別駕,文惠太子初鎮襄陽,帝以諧之心腹,出為北中郎征虜司馬。扶風守,爵關內侯,在鎮毗贊,甚有心力。
19
崔慧景為南郡內史、南蠻長史,加輔國將軍,內史如故。先是蠻府置佐,資用甚輕,至是始重其選。
20
孔兄為吳興太守,時明帝輔政,防制諸藩,致密旨於上佐。隆昌元年,遷兄為寧朔將軍、晉熙王冠軍長史、江夏內史,行郢州事。
21
張率士簡,為秘書丞,直壽光省。晉安王戍石頭,以率為泖庵,屑鞘彞。跚南兗州,轉宣毅諮議參軍,兼記室。王還都,率除中書侍郎。王為荊州,復以率為宣惠諮議,領江陵令。府遷江州,以諮議領記室,出監豫章、臨川郡。率在府十年,恩禮甚篤。
22
到溉為湘東王繹輕車長史,行府郡事。武帝敕繹曰:「到溉非直為汝行事,足為汝師」。
23
江革為少府卿,時武陵王在東州,頗自驕縱。高祖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規正,欲以卿代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辭」。乃除折衝將軍、東中郎武陵王長史、會稽郡丞,行府州事。
24
後魏鄧述為齊州刺史,初改置百官,始重公府元佐。時太傅元丞出為並州刺史,以述為太傅長史,帶太原太守。
25
刁整,字景智。少有大度,頗涉書史。為郡功曹。太和十五年奉朝請。孝文都雒,親自臨選,除司空法曹參軍。從帝南討,命廣陽王嘉鎮荊州,以整為嘉外兵參軍事。
26
崔菸,典屬國下大夫。太和十八年,大將軍、宋王劉昶南鎮彭城,詔假立義將軍為昶府長史。菀約泊敲餑、艘醞跛轡長史。
27
李憑,唐茂盧尚之。孝文時,趙郡王晃都督冀、定、瀛、三盾,王之官屬也,州諸軍事,詔以憑為長史,茂為司馬,尚之為諮議參軍,以輔弼之。
28
傳永,字修期,為任城王長史。王肅之為豫州,以永為平南長史。咸陽王禧慮肅難信,言於孝文。孝文曰:「已選傳修期,為其長史,雖威儀不足,而文武有餘矣」。肅以永宿士,禮之甚厚。永亦以肅為孝文眷遇,盡心事之,情義至穆。
29
崔鴻為尚書都兵郎中。永平初,豫州城人白早生殺刺史司馬悅,據懸瓠叛。詔鎮南將軍邢巒討之,以鴻為行臺鎮南長史。
30
李系為主客郎,齊文襄王攝選,以系為司徒諮議參軍,因謂之曰:「自郎署至此,所謂不次以卿人才,故有此舉耳」。
31
後周薛釵魑耗┪中書令時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燕公于謹征江陵,以釵司錄軍中謀略畈⒉沃。
32
薛端,字仁直。太祖時,大軍東討,以柱國李弼為別道元帥,妙簡首僚,數日不定。帝謂弼曰:「為公思得一長史無過」。薛端對曰:「真其才也」。乃遣之。
33
樂遜為小師氏下大夫,以經術教授。譙王儉以下束沸械蘢。又禮及衛公直鎮蒲州,以遜為直府主簿,加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
34
隋元巖為兵部尚書。高祖初即位,遣晉王廣鎮并州。蜀王秀鎮益州,盛選寮佐。於時巖與王韶俱以骨鯁知名,物議稱二人才俱侔於高頻,由是拜巖為益州總管長史,韶為河北道行台右僕射。高祖謂之曰:「公宰相大器,今屈輔我兒,亦如曹參相齊之意也」。及巖到官,法令明肅,吏民稱焉。
35
令狐熙為上開府,會蜀王秀出鎮於蜀,綱紀之選,盛屬正人,以熙為益州總管長史。
36
楊異為宗正少卿。蜀王秀之鎮益州也,朝廷盛選綱紀,以異方直,拜益州總管長史,賜錢二十萬、縑三百疋、馬五十匹而遣之。
37
宇文弼領太子虞侯,時朝廷以晉陽為重鎮,并州總管必屬親王,長史、司馬亦一時高選。前長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揮貿鑫並州長史。
38
皇甫誕,開皇中為尚書左丞。時漢王諒為并州糸總管,朝廷盛選寮佐前後長史、司馬一時名士。高祖以誕公方著稱,拜並州手總管司馬,總府政事,一以諮之,諒甚敬焉。
39
趙軌,開皇中,自齊州別駕徵至京師。時衛王爽為原州糸總管,高祖見爽年少,以軌所在有聲,授原州糸總管司馬源師尚書右丞。時蜀王秀頗違法度,乃以師為益州糸總管司馬。
40
劉臻,開皇中為儀同三司。左僕射高頻之伐陳也,以臻隨軍典文翰,進爵為伯。
41
宇文歆右衛將軍。武德初,齊王元吉為並州糸總管。時劉武周南侵汾、晉,遣歆助元吉守并州。
42
封倫為內史侍郎。武德初,太宗之討王世充,高祖召倫參謀軍事,以功封平原縣公,兼天策府司馬。
43
溫彥博中書侍郎。武德中,突厥入寇,高祖命右衛大將軍張理為并州道行軍,糸總管出拒之,以彥博為行軍長史。
44
竇昭為少卿監。天寶末,玄宗幸蜀,以永王為山南東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節度度支採訪,以昭為之副,鄧景山為隴西太守。天寶末,玄宗以豐王珙為威武都督,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採訪使,以景山為之副。
45
裴冕御史中丞,肅宗即位於靈武,以元子廣平王領朔方、河東、河北三道節度使,以冕為之副。
46
蘇震為吏部侍郎,暢璀諫議大夫。至德初,肅宗以廣平王為天下兵馬元帥,以震璀為副使判官。
47
李進為御史中丞。寶應初,代宗以元帥雍王統河東、朔方及諸道行營兵馬。時回紇兵馬十餘萬東討逆賊,史朝義以進為行軍司馬,又以中書舍人韋少華為掌書記。
48
李復,大歷中歷江陵府司錄、江陵少尹。建中初,李希烈背判荊南節度張伯儀,數出兵為希烈所敗。時朝廷憂之,以復久在江陵,得軍州人心,時復在母喪,乃起復為江陵少尹、兼中丞,充節度行軍司馬。
49
蕭復為兵部侍郎。建中末,晉王誼為揚州大都督、持節荊襄江西沔鄂等道節度使、兼諸將軍行營兵馬都元帥,討李希烈。以復為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帥統軍長史。舊令有行軍長史,以復父名衡,更之。又以新除潭州刺史孔巢父為右庶子、兼御史中丞、行軍左司馬、山南東道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兵部郎樊澤為諫議大夫、兼御史中丞、行軍右司馬,刑部員外郎劉從一為吏部郎中,侍御史韋贊為工部郎中并兼御史中丞,充判官。兵部員外郎高參為兵部郎中、掌書記,右金吾衛大將軍渾為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中軍虞侯。又以左散騎常侍歸崇敬參謀。會朱Г亂不行。
50
陸長源汝州刺史,貞元中,董晉為宣武軍節度。朝廷恐晉柔懦,尋以長源為晉行軍司馬。
51
李景略左羽林將軍,貞元中,對於延英殿,奏論ぅぅ,有大臣風采。時河東李說有疾,詔以景略為太原少尹、節度行軍司馬。時方鎮節度使少徵入換代者,皆死亡,乃命為行軍司馬,盡簡自上意。受命之日,人心屬之。
52
郗士美未冠,為陽翟丞。李抱真鎮潞州,邀為從事,雅有參贊之績。其後易二帥,皆詔士美佐之。
53
裴向為戶部員外郎。德宗季年,天下方鎮副ヘ多選,自於朝防一日有變,遂就授之節制。向以選為太原少尹,德宗召見喻旨,尋用為行軍司馬、兼御史中丞。辛秘為湖州刺史,僉以材任將帥。元和初,太原節度範希朝領師出討王承宗,詔徵秘為河東行軍司馬。
54
崔弘禮為棣州刺史。元和中,魏博田弘正請入覲,思得副其事者,弘禮以選授衛州刺史,充魏博節度副使。久之,除鄭州刺史。長慶元年,劉手總入覲,張弘靖移鎮范陽,復以弘禮檢校左散騎常侍,充幽州盧龍軍節度副使。
55
胡証為長安縣令,元和中,田弘正以魏博內屬,詔証以左庶子為之副。
56
馬糸總為刑部侍郎。元和十二年,門下侍郎、平章事裴度出為彰義軍節度、淮西宣尉處置等使。憲宗以糸總兼御史大夫,充副使。右庶子韓愈兼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司勳員外郎李正封、都官員外郎馮宿、禮部員外郎李宗閔並兼侍御史,充判官書記。
57
錢可復為禮部郎中,太和末,翰林侍講學士、工部尚書鄭注出鎮鳳翔,文宗以可復為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充鳳翔行軍司馬兼賜紫。以駕部員外郎盧簡能為檢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充鳳翔節度判官。以主客員外郎蕭傑為檢校工部郎中、兼侍御史,充鳳翔觀察判官,並賜緋。以左拾遺盧茂弘為鳳翔節度掌書記。
58
後唐任圜工部尚書。同光二年,魏王繼岌為伐蜀行營都統,莊宗以圜及翰林學士李愚從王出征,參預軍機。
59
任贊為刑部侍郎。長興四年,秦王從榮為兵馬元帥,以贊為兵部侍郎,充元帥府判官。
60
馬義為比部郎中,天福中,以為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充河陽節度判官,朝廷選佐皇子故也。漢張允初仕後,唐為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清泰初,皇子重美為河南尹,典六軍諸衛事。時朝廷選參佐,以允剛介,改給事中,充六軍判官。
61
周張可復為左諫議大夫,漢乾壇蹕,嬉豕鎮徐,方朝行中選可ヘ戎者,因授武寧軍節度副使、檢校禮部尚書。
62
王敏為侍御史。世宗鎮澶淵,太祖以敏謹厚有稱,遂命為澶州節判。及世宗尹正王畿,改開封少尹。
63
○幕府部 倚任。
64
夫居牧伯之任,當將帥之重,雖復奉法遵職,盡節效命,亦何嘗不推擇僚佐,咨諏委賴,然後政成而功立者哉!由漢以來,選辟甚盛,乃有待遇隆篤,周旋倚任。至於條教憲令,俾之裁處,機謀戎務,咸用關決。假其風望,以挾彈豪縱,倚其忠厚,以糸總督居。留極其辭藻之能,施之文檄之用。知人而善,使推誠而不疑。繇是懷才者得盡其長,立義者得宣其教。葉贊斯至,勳業用彰,古人謂申於知己者,此之謂也。
65
漢黃霸為河南太守,丞霸為人,明察內敏,又習文法,為丞處職,當於法令,太守甚任之。
66
陳湯為大將軍王鳳從事中郎,幕府事壹決於湯。後漢劉平為濟陽郡丞,太守劉育甚重之,任以郡職。韓棱,潁川舞陽人。初為郡功曹,太守葛興中風病,不能聽政,棱陰代興視事,出入二年,令無違者。
67
朱穆舉孝廉,屬江淮盜賊群起,大將軍梁冀素聞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甚見親任。
68
趙勤,南陽人。太守桓虞召為功曹,委以郡事。嘗有重客過虞,欲⒁皇攣曹吏,虞曰:「我有賢功曹趙勤,當與議之」。客潛於內中聽虞,乃問勤,勤對曰:「恐未合」。眾客曰:「止止,勿復道也」。
69
范滂,字孟博,汝南人。太守宗資請署功曹,委任政事。時人謠曰:「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
70
岑髦磷止孝南陽,太守成晉下車欲。振威嚴,聞髦撩。請為功曹時,人謠曰:「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晉但坐嘯」。
71
王渙為廣漢功曹,太守陳寵徵為大司農。和帝問何以為治?寵曰:「臣任功曹王渙,由是知名」。一云寵顯用良吏,王渙、金覃顯以為腹心,訟者日減,郡中清肅。
72
陳蕃為汝南郡主簿,太守王堂搜才禮士,不苟自專,乃教掾史曰:「古人勞於求賢,逸於任使,故能化清於上,事緝于下。其憲章朝右,簡琉職,委功曹陳蕃示卑政理務拾遺補闕,任主簿,應嗣庶,循名責實,察言觀效焉」。自是委誠求當,不復妄有辭教,郡內稱治。
73
魏審配漢末,為袁紹冀州別駕,紹委以腹心,並手縋桓。
74
臧洪,廣陵人。漢末為郡功曹。太守張超兄邈謂超曰:「聞弟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動任臧洪,洪果何人?」超曰:「洪才略智術,優超超甚,愛之海內奇士也」。邈即引見,洪與語,大奇之。
75
蔣濟為太祖丞相主簿、西曹屬令,曰:「舜舉皋陶,不仁者遠,臧否得中,望於賢屬」。
76
楊修,字德祖,為太祖丞相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手韁,內外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上,並爭與交好。
77
徐奕,字季才,為太祖司空掾屬。從西征馬超,超破軍還。時關中新服未甚安,留奕為丞相長史,鎮撫西京,稱其威信。轉為雍州刺史,復還為東曹屬。太祖征吳,徙為留府長史。謂奕曰:「君之忠亮,古人不過也。然微太嚴。昔西門豹佩韋以自緩。夫能以柔弱制剛︹者,望之于君也。今使君統留事,孤無復還,顧之憂也」。
78
滿寵,字伯寧,山陽昌邑人也。年十八,為郡督郵。時郡內李朔等各擁部曲害於平民,太守使寵糾焉。朔等請罪,不復鈔略。
79
蔣琬公琰,為丞相諸葛亮參軍。亮住漢中,琬與長史張裔統留府事,後代裔為長史。亮素外出,琬嘗足食足兵,以相供給。亮每言:「公琰⒅局已諾,庇胛峁蒼尥。躋嫡咭病。
80
楊儀為諸葛亮長史,加綏軍將軍。亮數出軍,儀嘗規畫分部籌度糧,喜換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81
吳劉靖,盧江人。孫皓為征虜將軍,督夏口委。靖以得失委江夏李允以眾事。廣陵吳碩、河南張梁以軍旅,而傾心親待,莫不自盡。
82
晉裴秀歷文帝安東及衛將軍司馬,軍國之政,多見信納。遷散騎常侍。帝討諸葛誕,秀與尚書僕射陳泰、黃門侍郎鍾會以行台從,豫參謀略。
83
山濤為文帝大將軍從事中郎。鍾會作亂於蜀,帝將西征。時魏氏諸王公並在鄴,帝謂濤曰:「西偏吾自了之,後事深以委卿」。以本官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鄴。
84
王祥為呂虔徐州別駕,虔委以州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每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一云民事一以委之,世多其任能。
85
郭舒,順陽人。王澄為荊州刺史,既至鎮,日夜縱酒,不親庶事,雖寇戎急務,亦不以在懷擢舒于寒悴之中,以為別駕,委以州府。
86
羅尚敬之,善屬文。荊州刺史王戎以尚及劉喬為參軍,並委任之。
87
劉毅,字仲雄,僑居陽平,太守杜恕舉為功曹。月餘日,沙汰郡吏百餘人為之語曰:「但聞劉功曹,不聞杜府君」。
88
應詹鎮南大將軍,劉弘長史,弘詹之祖舅請之曰:「君器識宏深,後當代老子于荊南矣」。乃委以軍政。弘著績漢南,詹之力也。
89
溫嶠為劉琨平北大將軍參軍,琨遷司空,以嶠為右司馬。時並土荒殘,寇盜群起,石勒、劉聰跨帶疆場,嶠為之謀主,琨所憑恃焉。
90
諸葛恢為元帝瑯琊王從事中郎。愍帝即位,徵用四方賢雋,召恢為尚書郎。王以經緯碩才,疏留之。
91
卞鶴滯之元帝為琅琊王,鎮建業,召為從事中郎,委以選舉,甚見親仗。
92
趙裔為王導從事中郎。南頓王宗反,裔殺宗,於是導及庾亮並倚仗之。轉鎮軍將軍。
93
毛穆之,寶之子,果毅有父風,為安西將軍庾翼參軍。翼等專制陝西,以子方之為建武將軍,守襄陽。方之年少,翼選武將可信仗者為輔弼,乃以穆之為建武司馬。
94
王牢、桓溫,大司馬主簿。時溫經略中夏,竟無寧歲,軍中機務,並委姥傘。
95
江形吳令中軍將軍殷浩將謀北伐,請為諮議參軍。浩甚重之,遷長史。浩方修復雒陽,經營荒梗,形上佐甚,有輔弼之益,軍中書檄,皆以委小。
96
劉鍾為劉牢之鎮北參軍督護,高祖每有戎事,鍾不辭艱劇,專心盡力,甚見愛信。
97
宋劉穆之,高祖初定京城,辟為車騎主簿。諸大處分,皆倉卒立定,並穆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任,動止諮焉。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遺隱。從征廣固,還拒盧循,常居幕中畫策,決斷眾事。劉毅等疾穆之見親,每從容言其權重,高祖愈信仗之。後遷太尉中軍司馬。高祖西伐司馬休之,中軍將軍長沙王道知留任,而事無大小,一決穆之乃加丹陽尹。高祖西討劉毅,以諸葛長民監留府,手縞汜要,賂咦嬉沙,っ衲訊廊,瘟裟輪以輔之,加建威將軍,置佐吏,配給實力。長民果有異謀,而猶豫不能發,乃屏人謂穆之曰:「悠悠之言,皆云太尉與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遠伐,而以老母稚子委節下,若一毫不盡,豈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還,長民伏誅。
98
臧燾通直郎,高祖鎮軍車騎中軍、太尉諮議參軍。高祖北伐關、雒,大司馬、瑯琊王同行,除大司馬從事中郎,手緦舾事。
99
謝景仁,為高祖車騎司馬。及高祖北伐,時大司馬琅邪王天子母弟,屬當儲副,高祖深以根本為憂,轉景仁為大司馬,專手綹任。
100
徐羨之為高祖太尉左司馬,高祖北伐,掌留任,以副貳劉穆之。
101
謝晦為高祖太尉主簿,從征關、雒,內外要任悉委之。王誕為高祖太尉諮議參軍,轉長史,盡心歸奉,日夜不懈,高祖甚委使之。
102
張茂度為高祖太尉主簿、楊州治中從事史。高祖西伐劉毅,茂度居守,留州事悉委之。軍還,遷中書侍郎。高祖北伐關雒,復任留州事。
103
王華為文帝司馬,太祖入奉大統,留華手璣崛巍。
104
顏竣為孝武安北鎮軍、北中郎府主簿。孝武鎮潯陽,遷南中郎記室參軍。元嘉三十年春,以父延之致仕,固求解職,不許。賜假未發,而孝武舉兵入討。元凶轉諮議參軍,領錄事,任總外內,并造檄書。孝武發潯陽,便有疾,領錄事,自沈慶之以下,並不得相見,唯竣皆專斷施行。
105
張邵初為世子中軍參軍,武帝北伐,邵請見,曰:「人生危脆,必當遠慮。劉穆之若邂逅不幸,誰可代之?事業如此,苟有不諱,事將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又為文帝荊州司馬,領南郡相,事悉決於邵。
106
劉湛為彭城王義康豫州長史、梁郡太守。義康弱年未得親政,府州事悉委湛。後為江夏王義恭撫軍長史。湛子琰于江陵病卒,湛求自送喪還都,義恭亦為之陳請。文帝答義恭曰:「吾亦得湛啟事,為之酸懷,乃不欲苟違所請。但汝弱年,新涉庶務,八州殷曠,專斷事重,疇咨委仗,不可不得其人。量算二三,未獲便相順許。今答湛啟,權停彼葬。頃朝臣零落相繼,寄懷轉寡,湛實國器,吾乃欲令其引還,直以西夏任重,要且停此事耳。汝慶賞黜罰,豫關失得者,必宜悉相委寄」。庾登之衡陽王義季征虜長史,義季少年未親政,眾事一以委之。
107
范曄為始興王,鯁峋長史,領南下邳太守。及鑫楊州,未親政事,悉以委曄。
108
謝方明左將軍道長史,高祖命府內眾事皆諮決之。隨府轉中軍長史,尋更加晉陵太守,複為驃騎長史、南郡相,委任如初。
109
江湛為吏部郎,隨王誕為北中郎將、南徐州刺史,以湛為長史、南東海太守,政事悉委之。
110
南齊胡諧之,南昌人。武帝頓盆城,使諧之守潯陽城。及為江州,復以諧之為別駕,委以事任。
111
沈沖,字景綽,為武帝征虜長史、潯陽太守,甚見委遇。帝還都,使沖行府、州事。
112
江┙為明帝驃騎諮議參軍,帝時輔政,委以腹心。
113
沈嫖,竟陵王子良府參軍,領參州,部傳從事。子良甚相知,賞家事皆委孀恿嫁,褒娓詞麓,淌肥及餐,躋9獬⒈,皇顧兔穸,∷俁無怨。遙光謂同使吏曰:「爾何不學沈嫠為?」乃令孀ㄖ州獄事。
114
李種,字孔璋。為蔡興宗安西府佐,委以職事,清治見知。
115
宗史為南康王、荊州別駕。時西土位望,唯史與同郡樂謁。劉坦為州人所推信,故領軍將軍蕭[A13C]胄深相委仗,每事諮焉。
116
徐ゼ為晉安王諮議參軍。王總戎北伐,以ゼ兼寧蠻府長史,參贊戎政,教命軍書,多自ゼ出。
117
孔休源晉安王府長史、南蘭陵太守,別敕專行南徐州事。休源累佐名藩,甚得民譽,王深相倚仗,軍民機務,動止詢謀。嘗于中齋別施一榻,云「此是孔長史坐」,人莫得預焉。其見敬如此。
118
梁蔡道恭,齊末為和帝西中郎中兵參軍。帝起兵,蕭[A13C]胄,以道恭素著威略,專相委任。
119
王茂為高祖雍州長史,帝以王佐許之,事無大小皆詢焉。
120
何遠為後漢軍鄱陽王恢錄事參軍,在府盡其智力,知無不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
121
蕭允為晉王長史,王為南豫州,允從為長史。時王尚少,未親民務,故委允行府州事。
122
劉銜,湘東王中記室。太清中,侯景亂,世祖稱制,上疏書檄多委焉。弦嘟吡盡忠,甚蒙賞遇。
123
許亨為太尉王僧辨從事中郎,與吳興沈景對掌書記,府朝政務,一以委焉。
124
庾黔婁鄉人鄧元起為益州刺史,以黔婁為錄事參軍,又得荊州刺史蕭遙欣、故客蔣光濟,並厚待之,任以州事。黔、婁甚清潔,光濟多計謀,並勸為善政。
125
劉盈為岳陽王察中郎府錄事參軍,隨察之。鎮有器度,勤于公,軍國經謀,頗得察預。
126
陳謝岐,仕梁為山陰令。侯景亂,岐流寓東陽。景平,依於張彪。彪在吳郡及會稽,庶事一以委之。彪每征討,嘗留岐監郡知後事。
127
趙知禮,字齊旦。高祖討元景仲,引為記室,常侍左右,深被委任,當時計畫,莫不預焉。知禮亦多所獻替。
128
陸山才,字孔章,為周文育南豫州都督長史,文育不知書,疏政事悉以委之。文育南討歐陽嘸,蘋多出山才。及文育西征王琳,留山才監江州事,仍鎮豫章。
129
盧淵為京兆王愉兼長史,賜絹百疋。愉既年少,巨細多決于淵。淵以誠信御物,甚得東南民和。
130
陸見賢,侍中繕之兄子。宣帝為楊州牧,乃以為治中從事史,深被知遇。歷給事黃門侍郎。
131
程文季始興王府門內中直兵參軍。是時王為楊州刺史,鎮治城府,中事悉以委之。
132
後魏辛琛為滎陽郡丞,孝文南征太守元麗從輿駕,詔琛曰:「委郡事如太守也」。
133
高顥自符璽郎中出為冀州別駕,未之任,屬刺史元愉據州反,宣武遣尚書李平為都督,率眾討之。平以顥彼州領袖,乃引為錄事參軍,仍領統軍。軍機取舍,多與參決。
134
楊機,字顯略,為河南尹元暉功曹,暉尤委以郡。或謂暉曰:「弗躬弗親,庶人弗信,何得委事於機,高臥而已?」暉曰:「吾聞君子勞於求士,逸於任賢。吾既委得其才,何為不可?」由是聲名更著。
135
陽固,為尚書考功郎,大軍征硤石,敕為僕射李平行臺匕兵郎。平奇固勇敢,軍中大事悉與謀之。
136
崔光韶為濟州輔國府司馬、刺史,高祖甚知之,政事多委訪焉。
137
甄楷,字德旨,定州人。刺史、廣陽王淵被徵還朝。時楷丁憂在鄉,淵臨發,召楷兼長史,委以州任。
138
高緒為冀州儀同府中司兵參軍,為府主封隆之所賞。隆之行梁州,引自隨,常令手縞閌郡。
139
房天樂為青州別駕,大將軍文秀拔為長史,督齊郡,州府之事,一以委之。
140
高道穆初為蕭寶寅行臺郎中,軍機之事,多以委之。大都督崔延伯敗後,賊勢轉︹,屢請益兵,朝廷不許。寶寅謂道穆曰:「非卿一行,兵無益理」。遂令乘傳赴雒。靈太后親問賊勢,道穆具以狀對。太后怒曰:「比來使人皆言賊弱,何獨云其強也!」道穆曰:「前使不實者,當是冀陛下恩顏,望г爵賞。臣既忝使人,不敢虛妄,願令近臣親簡,足知虛實」。
141
楊侃為叔椿雍州錄事參軍,帶長安令,府州之務,多所委決。
142
崔康為彭城王勰衛軍府錄事參軍。勰從征行,招致壯俠,以為部下。勰目之,謂左右曰:「吾當寄膽氣於此人」。
143
姜儉為太尉外兵參軍。蕭寶寅討關西,引為開府屬。軍機謀略,多所參預。儉亦自謂遭逢知己,遂竭誠委⒙陽烏為彭城王府長史。京兆王愉拜都督、徐州刺史,以陽烏兼長史,州事巨細委之。
144
朱瑞,為將軍爾朱榮府戶曹參軍。瑞長厚質直,敬愛人士。又為大行臺郎中,甚為榮所親任。
145
劉貴為爾朱榮府騎兵參軍。榮性猛急,貴尤嚴峻,每見任使,多愜榮心,遂被信遇,位望日重,加撫軍將軍。北齊薛叔東魏天平初,神武引為丞相長史。叔宿有能名,深被禮遇,軍國之事,多所關知。叔亦推誠盡節,屢進忠讜。
146
張華原,字滿國,少明敏,有器度。神武開驃騎府,引為法曹參軍,遷大丞相府屬,仍侍左右。從于信都,深為高祖所親待。高祖每號令三軍府,嘗令宣諭意旨。
147
孫搴為神武相府主簿,掌文筆,能通鮮卑語,兼宣傳號令,當煩劇之任,大見賞重。
148
趙彥深為神武丞相功曹參軍,專掌機密。及文襄嗣位丞相,慮河南有變,乃自巡撫委彥深後事,轉大行臺都官郎中。臨發,握手泣曰:「以母弟相⑿」業。麼誦募榷,內外寧靜,彥深之力也。
149
裴昭,字元景,為文襄府墨曹參軍,甚見親委,與陳元康、崔暹等參謀機密。
150
裴雋為幽州刺史,盧文偉平北府長流參軍,雋案舊跡,修督亢陂,溉田萬餘頃,民賴其修立之功,多以委焉。
151
崔昂、文襄在藩,嘗委以腹心之任。及入輔朝政,召為開府長史。時勳將親族賓客在都下放縱,多行不軌,孫騰、司馬子如之門尤劇。昂受帝密旨,以法繩之,未幾之間,內外齊肅。
152
李義深為並州長史,時刺史可朱渾道元不親細務,民事多委,義深甚濟機速。
153
後周令狐整,初為後魏東陽王元榮主簿,委以庶務,畫諾而已。趙善初為後。
154
魏爾朱天光主簿。天光討邢杲及萬俟蠊,砼以善為長史,軍中謀議,每參預之。
155
蘇亮,初為後魏齊王蕭寶寅參軍,歷開府主簿、記室參軍。寶寅稱大將軍,仍為之掾。寶寅雅知重亮,凡有文檄謀議,皆以委之。尋行武功郡事,甚著聲績。長孫稚、爾朱天光等西討,並以亮為郎中,專典文翰。及賀拔岳為關西行臺,引亮為左丞,典機密。
156
呂思禮,初為後魏關西大行臺賀拔岳郎中,與姚幼愉入關,俱為岳所重,專掌機密,甚有時譽。
157
柳虯初為後魏馮翊王季海行臺郎中。時軍旅務殷,虯勵精從事,或通夜不寢。季海嘗云:「柳郎中判事,我不復重看」。
158
李昶初為後魏綏德公陸通司馬,太祖許之。旭雖年少,通特加接待,公私之事,咸取決焉。
159
王思政初為後魏員外散騎侍郎。屬萬俟蠊砼宿勒明達等擾亂關右,北海王顥率兵討之,啟思政隨軍。軍中所有謀議,並與參詳。
160
申徽為太祖夏州記室參軍,兼府主簿。太祖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
161
長孫儉為太祖夏州錄事,深敬器之。賀拔岳被害,太祖赴平涼,凡有經綸謀策,儉皆參預。
162
趙肅,字慶雍,雒陽人。大統三年,獨孤信東討,肅為司州別駕,兼督糧儲,軍用不匱。太祖聞之,謂人曰:「趙肅可謂雒陽主人也」。
163
柳敏,字白澤,為太祖丞相府戶曹參軍,兼記室。每有四方賓客,常令主之,爰及吉凶禮儀,亦令監綜。
164
馮遷為晉公護府掾。性質直,小心畏慎,雖居樞要,不以勢位加人。兼明練時事,善于斷決,每校閱文簿,孜孜不倦,從晨逮夕,未嘗休止,以此甚為護所委任。
165
隋陰壽為高祖丞相掾。尉迥之亂,韋孝寬以元帥擊之,令壽監軍。時孝寬有病,不能親手,縟質旅課哉,手星哺救,舜教命,三軍綱紀,皆取決于壽。以功進位上柱國。
166
盧昌衡為壽州,手綣苡釵氖齔な肥,鏨蹙粗,委以州務。
167
李圓通為秦王,并州,手綣艸な,吠躒嗜嶙勻跎,俁暇齦中,事多決於圓通。
168
唐任瑰,陳末為衡州司馬,都督王勇甚敬異之,委以州府之務。
169
裴矩,初仕隋,伐陳之役,領元帥記室。及陳平,晉王令矩與高κ、粘巒技歸之秘府。
170
李靖趙郡王孝恭行軍長史,討蕭銑。高祖以孝恭未更戎旅,三軍之任,一以委靖。
171
朱仙客,開元中為河西節度蕭嵩判官。嵩以軍政委仙客,清勤不倦,接待上下,必以誠信。
172
裴冕,天寶中為京畿採訪使王鉷判官。冕雖無學術,守職通明,果於臨事,鉷甚委之。韋元甫初任滑州白馬尉,以吏術知名,本道採訪使韋陟深器之,奏充支使,與同幕判官員錫齊名。元甫精於簡牘,錫詳于訊覆,陟推誠任之,時謂「員推韋狀」。呂為隴右、河西節度,哥舒翰度支判官。性謹守,勤於吏職,雖同寮追賞,而塊然視事,不離案簿,翰益親之。段秀實,至德初為安西判官,父歿,喪毀過禮,都將李嗣業授節制,思秀實如失左右手,表請起複為義王友,充節度判官。
173
張群為京兆府司錄,肅宗以府尹劉晏判度支,晏委府事於群,及杜亞綜大體,議論號為稱職。
174
李復,大歷中為江陵府司錄,精曉吏道,尹衛伯玉厚遇之,府中之事,多以諮委。性刻削,為伯玉所信,奏為江陵令,遷少尹。
175
李融,大歷中,為福建都團練、鮑防判官,防移江西。融復為團練判官,政事多決于融。
176
張建封,大歷中,為河陽節度馬燧判官。李靈曜反於梁、宋間,與魏博田悅犄角同為叛,燧與李忠臣同討平之,軍務多以委建封,人稱其能。
177
鄭沐詠ㄖ心┓釤溜,難以諫議大夫奔赴行在。居數日,神策行營節度李晟表為行軍司馬,戎略多咨之。王鍔,貞元中為江西節度,嗣曹王皋都虞侯。鍔小心習業事,善探府軍情狀,至于語言,動靜巨細,畢以白皋,皋亦推心委之,雖家笱、嗥夼之會,鍔或在焉。鍔亦感皋之,知事無所。
178
避盧群,貞元中為江西節度,嗣曹王皋判官。曹王移鎮江陵、襄陽,群皆佐使府,幕中之事,多以諮委,以正直聞。
179
嚴震,貞元中為東川節度判官,韋收薦為押衙,改鎮王府司馬。嚴武以宗姓之故,軍府之事多以委之。
180
元義方精於吏理,貞元中,為京兆府司錄。時韋夏卿、李實繼居尹正,府之公務一以諮之。
181
梁敬翔為太祖宣武從事,太祖與蔡賊相拒累歲,城門之外,戰聲相聞,機略之間,翔頗預之。太祖大悅,恨得翔之晚,故軍謀政術,一以諮之。蔡賊平,奏授太子中允,賜緋。從平兗、鄆,檢校水部郎中。
182
裴迪,太祖至汴,延在賓席,恩禮甚優。厥後每統帥出征,咸命主留事。迪亦勤瘁,夙夜,不失所委。累遷職至節度判官,官至檢校僕射。光化初,太祖榜于院曰:「謬膺重委,手縲H藩。軍機雖罄于拙謀,民政全厶于右席。節度裴判官,詳明吏理,首冠賓筵,冰蘗不渝,始終如一。自此應諸州錢閒逃等事,並請指揮」。乃遍報管內,咸遣知委。
183
後唐司空奈魏州節度使羅紹威掌書記紹威,聚書萬卷,尤工篇什。每公私宴集,無不屬和。幕中皆知名士,而囊婷繩卷。遇軍機政術,必先圖議誅,牙軍之謀,囊迸ぱ傘。
184
淳于晏在霍彥威幕,相得甚歡。及歷數鎮,皆為從事,軍府之事,至于私門,事無巨細,俱取決于晏。雖為幕賓,有若家宰。爾後公侯門客往往效之,時謂之「效淳」。故彥威所至稱治,由晏之力也。
185
晉張彭仕後,唐為真定留守任圜推官,事無巨細,悉訪於彭。
URN: ctp:ws68535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5.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