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十

《卷五十》[View] [Edit] [History]

1 欽定四庫全書
2 水經注箋刋誤卷八
3 仁和趙一清纂
4 漾水篇
5 西源出隴西燔冢山㑹泉卷二十一頁九行
6 一清案隴西下落西縣二字漢書地理志校補泉胡渭曰當是白水之誤
7 又言隴西縣嶓冢山在西卷二十二頁六行
8 一清案隴西下當重一西字
9 天子自春山卷二十二頁十八行
10 一清案穆天子傳作舂山
11 事同徐吾來淵之異卷二十三頁十二行
12 箋曰徐吾當作余吾漢書應劭注余吾在朔方一清案山海經作余吾與徐字為近
13 亦西垂官也卷二十四頁七行
14 一清案史記秦本紀文公元年居西埀宫官字誤
15 世祖至陽河卷二十四頁十一行
16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天水郡有河陽縣河字當倒互
17 請蜀救至卷二十四頁十六行
18 一清案全祖望云請蜀上據後漢書當補王元二字
19 願諸將亟罷卷二十五頁一行
20 一清案宋本作亟還一清案亟罷本後漢書隗囂𫝊
21 始昌縣故城西卷二十五頁三行
22 一清案始昌上全祖望校増直字
23 故城西也卷二十五頁四行
24 一清案城西當倒互作西城漢西縣晉改曰始昌屬天水郡見晉書地理志
25 水有鹽官卷二十五頁七行
26 一清案水下全祖望校增北字
27 蘭軍水出于西北卷二十五頁十行
28 箋曰蘭軍字誤宋本作蘭單而下文又有蘭坑疑作蘭坑一清案非也方輿紀要鞏昌府成縣有蘭臯戍蕭子顯曰武興西北有蘭臯戌去仇池二百里宋元嘉十九年遣裴方明等伐仇池楊難當遣其將苻宏祖守蘭臯是也元豐九域志階州將利縣有蘭臯鎮
29 雞水出南雞谷卷二十五頁十三行
30 一清案出南二字當倒互
31 二源水合注卷二十五頁十五行
32 一清案水字衍文
33 宋太祖遣龍驤將軍裴方明伐楊難當將妻子北奔卷二十六頁六行
34 一清案全祖望云于文當重難當二字
35 安西參將魯尚期卷二十六頁六行
36 一清案宋書氐胡傳作參軍
37 祁山在璠冢之山卷二十六頁九行
38 一清案璠冢之璠當从山作嶓
39 溪徑逶迤卷二十六頁十四行
40 一清案溪徑之溪當以足作蹊或从彳作徯
41 漢水又西逕南岸北中岸之上下有二城相對卷二十六頁十七行
42 箋曰㟁宋本作岈一清案此文多誤當作漢水又西逕南岈此岈之中中字移在之字之下
43 祁山縣去沮五百里卷二十六頁十八行
44 一清案祁山未嘗置縣此縣當移在去沮之下
45 然世俗名之為皆陵水非也卷二十七頁七行
46 箋曰皆作階一清案然字衍文
47 東南得城階水卷二十七頁九行
48 箋曰孫云疑作武階一清案東南上落又字孫潜校增
49 故都為目矣卷二十七頁十七行
50 一清案故下落以字御覽引此文校増
51 縣曰循虜縣卷二十七頁十八行
52 一清案下縣字衍文
53 為氐大師卷二十八頁二行
54 一清案大師當作太師太平寰宇記校改
55 谷有二源合同注一壑卷二十八頁二行
56 一清案谷當作水合字衍文
57 漢水又東合洛漢水卷二十八頁六行
58 箋曰孫云洛漢當作洛溪一清案非也方輿紀要鞏昌府成縣即故武都郡治也有六漢水即洛漢水也其水源出西和縣境即漢綿諸道地流逕成縣之六漢堡又西入西漢水六洛音同通用
59 飛流下注卷二十八頁十四行
60 一清案流黄省曽本作清
61 今廣業郡治卷二十九頁五行
62 箋曰宋本作廣漢一清案非也方輿紀要鞏昌府成縣下云後魏析下辨道地置廣業郡領白石等縣魏書地形志廣業郡𨽻東益州後並同
63 峽中白水生大石卷二十九頁八行
64 箋曰白一作當一清案非也御覽引此文是峽中有泉生大石今校正
65 詡使燒石以水灌之卷二十九頁十行
66 一清案御覽引此文水作醋新唐書地理志云嚴礪自長舉縣西疏嘉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醯以灌之通漕以饋成州戍兵即詡之遺法也後漢書注亦誤作水字
67 濁水又東南渥陽水北出渥谷卷二十九頁十一行
68 一清案方輿紀要鞏昌府成縣下云泥陽川在縣東五十里祝穆云水自天水谷發源東南流至泥陽鎮與栗亭水合東南入徽州界注嘉陵江隋志後魏置泥陽縣西魏廢入同谷即此處也與地形志北地郡之泥陽縣葢異地而同名此縣旋置旋廢魏収故不録之渥字誤
69 峰駐月駕矣卷二十十頁六行
70 一清案駐黄省曾作枉孫潜云栁僉本同
71 西南至山卷二十十頁十行
72 一清案至下落秦岡二字全祖望校補
73 故道水右又合黄盧山水卷二十十頁十一行
74 一清案右又二字當互易
75 漢世有鳯凰至卷二十十一頁二行
76 箋曰舊本作鳯凰上疑當作止呉本作至一清案御覽引此文作止焉
77 西流注漢水又逕晉壽城西卷二十十一頁十五行
78 一清案黄省曽本重漢水二字
79 白水又東南逕隂平故城南卷二十十二頁十一行
80 一清案隂平下落道字漢志續志校増
81 水出長松縣西南而白馬漢卷二十十二頁十四行
82 箋曰漢一作溪一清案而字衍文
83 白水又東合空冷水卷二十十三頁四行
84 一清案冷當從水作泠
85 西南合南注卷二十十三頁六行
86 一清案下南字衍文
87 共成三溪卷二十十三頁八行
88 一清案三當作一
89 入極溪便即水源也卷二十十二頁十二行
90 一清案入上落東字黄省曽本校便字衍文
91 來合白水卷二十十三頁十五行
92 一清案來當作東
93 白水又東南於吐費城南卷二十十四頁四行
94 箋曰孫云疑脫逕字一清案於當作逕胡渭校改
95 故遂城為葭萌矣卷二十十四頁六行
96 一清案遂下落名字
97 與津吏諍打傷其破頭者卷二十十四頁九行
98 一清案打傷下全祖望據范史段翳傳校補開笥得書言五字翳字元章
99 即是也卷二十十四頁十七行
100 一清案即是下落水字
101 又東南逕平城東卷二十十五頁五行
102 一清案平城當作始平城魏書地形志南白水郡有始平縣
103 水西北出鄭縣南卷二十十五頁八行
104 一清案江水注云宕渠水即濳水渝水矣出漢中郡南鄭縣巴嶺山鄭縣南當作南鄭縣
105 與難水合卷二十十五頁九行
106 一清案難下落江字寰宇記校補
107 又東南入漢卷二十十五頁十一行
108 一清案入下落于字寰宇記校補
109 又東南入漢州江津縣東南入於江卷二十十五頁十二行
110 一清案此條經文之誤詳具本卷
111 故仲雍謂涪內地者也卷二十十五頁十三行
112 一清案故當作庾仲雍下落所字通鑑注引此文校正
113 丹水篇
114 名高猪山也卷二十十五頁十五行
115 一清案名上落一字
116 水出上洛縣西南楚山卷二十十五頁二十行
117 一清案水下落源字名勝志引此文校増
118 其水兩源合舍卷二十十六頁一行
119 箋曰宋本無舍字一清案合舍字屢見注中箋說非是
120 入于汋卷二十十六頁七行
121 一清案汋當作汮即均水也下同
122 殷湯之名卷二十十六頁九行
123 一清案湯當作商
124 晉楚之盟卷二十十六頁十二行
125 一清案左𫝊是晉楚有盟朱箋欲改之字作有然古人引書多抄變其詞茍無害也於義則可
126 循之則可矣卷二十十七頁六行
127 一清案循當作修
128 黄水出北予山卷二十十七頁十七行
129 箋曰一作北子山一清案漢書地理志析縣下云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東至酈入湍水湍水經云出酈縣北芬山黄水鞠水同出北芬山特異谷耳箋說無據
130 因為立順陽郡卷二十十八頁三行
131 一清案為立二字當倒互
132 謂之淅水卷二十十八頁十六行
133 一清案水當作口孫潜校改
134 汝水篇
135 亦言出南陽魯陽縣之大盂山卷二十一一頁八行
136 箋曰汝州志大盂山在魯山縣西五十里山頂低窪四圍若城一清案朱氏以魯山縣箋魯陽縣大繆漢書地理志南陽郡魯陽縣下云有魯山古魯縣未嘗以魯山名縣也至唐初復置魯州始改縣曰魯山至今因之
137 黄栢谷卷二十一一頁十三行
138 一清案黄當作蒙說見下
139 左右深植卷二十一一頁十五行
140 一清案深下落松列二字呉琯本校増
141 歴蒙栢谷卷二十一一頁二十行
142 箋曰孫云按上文當作黄栢谷一清案何焯云以下文觀之則上文黄字亦當作蒙孫氏誤矣
143 水又東北趣狼臯山者也卷二十一二頁四行
144 一清案水上落汝字
145 北流逕石堨東卷二十一二頁十二行
146 一清案堨當作碣
147 揆厥靈圃卷二十一二頁二十行
148 一清案圃黄省増本作囿
149 温水殷源卷二十一三頁七行
150 箋曰殷一作數一清案非也殷盛也字不誤
151 茨甍交池石沼卷二十一三頁八行
152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作茨甍交拒方塘石沼今改正
153 水出兆山卷二十一三頁十三行
154 一清案兆當作北黄省曽本校
155 勁期于衛卷二十一五頁五行
156 箋曰期當作朝一清案史記衛世家云懷君三十一年朝魏懷君即勁也衛字誤黄省曽本作魏
157 王莽之嘉荑也卷二十一五頁九行
158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作嘉美
159 謂之黄城卷二十一五頁十行
160 一清案謂之上落世字
161 按漢書卷二十一五頁十二行
162 一清案漢書上落後字此足謝承書
163 先詣行所卷二十一五頁十三行
164 箋曰孫云行所當作行在一清案春秋經書公朝于王所即行在也不當妄改
165 又東南潁川郟縣南卷二十一五頁十六行
166 一清案又東南下落過字
167 南逕水蓼堆東卷二十一五頁二十行
168 一清案水當作木
169 亂注汝水縣卷二十一六頁十三行
170 箋曰縣宋本作也一清案亂下落流字
171 水出南魯陽卷二十一六頁十五行
172 一清案南下落陽字說文校補
173 北瀆水有窮通卷二十一七頁一行
174 一清案北當作此
175 有増臺記紀氏臺卷二十一七頁五行
176 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作有層臺謂之紀氏臺今補正
177 水出亭城西而南逕夏亭城西卷二十一七頁十一行
178 一清案亭城西而南逕六字衍文
179 即襄城之城父也卷二十一七頁十七行
180 一清案城父下落縣字黄省曽本校増
181 報楊渠之役卷二十一九頁六行
182 一清案左傳作楊梁
183 漢水又東卷二十一九頁十行
184 一清案漢水當作湛水
185 王莽更之定城矣卷二十一九頁十五行
186 一清案更之下落曰字
187 嘗不耗竭卷二十一十頁二行
188 一清案嘗當作常
189 徵天下能為兵法卷二十一十頁五行
190 一清案兵法下落者字呉琯本校
191 瞰臨城卷二十一十頁十一行
192 一清案城下落中字後漢書光武帝紀校補
193 統兼厥稱矣卷二十一十一頁三行
194 一清案矣黄省曽本作耳
195 汝水又東得醴口水水出南陽雉山卷二十一十一頁七行八行
196 一清案口水二字當互易雉山當作雉縣漢書地理志校
197 郭景純卷二十一十一頁十四行
198 一清案于文落曰字全祖望校増
199 楚惠王以封諸梁子卷二十一十二頁三行
200 一清案沈諸梁子高落高字
201 吏民終不為動卷二十一十二頁十行
202 一清案吏民下落推排二字黄省曽本校補後漢書本𫝊元有之
203 乃沐浴服飾寢其卷二十一十二頁十一行
204 一清案其下落中字黄省曽本校増後漢書本𫝊有之
205 是以于氏書之於神化卷二十一十二頁十六行
206 一清案于氏當作干氏
207 而下注澧水卷二十一十二頁十八行
208 箋曰舊本作醴水一清案醴澧字通用
209 廟前有公子高諸梁碑卷二十一十二頁十九行
210 一清案公字上落葉字如曰公子高則疑于公子矣
211 殘毁頽闕卷二十一十三頁一行
212 箋曰一作頓闕一清案頽字不誤
213 故塘方二里卷二十一十三頁五行
214 一清案故當作陂
215 並諸梁之所堨也卷二十一十三頁七行
216 箋曰也舊本作地一清案也字不誤
217 東與芹溝合卷二十一十三頁九行
218 一清案芹溝下落水字
219 建安元年卷二十一十四頁二行
220 一清案安帝改元有建光無建安按後漢本𫝊是永初元年封此後人填寫之說
221 城北名焉灣中有地數頃卷二十一十四頁七行
222 箋曰疑作城比名焉一清案孫潜云栁僉本作馬灣若如箋說正不知作何等語也
223 降栗渚卷二十一十四頁十三行
224 一清案降下落眺字寰宇記校増
225 永元三年卷二十一十五頁一行
226 一清案後漢書安帝即位建元永初後改元初后父之封在元初三年見后紀永元字誤
227 汶水水首受慎水卷二十一十五頁五行
228 箋曰孫云汶水當作陂水一清案水字重文宜衍此即洧水篇之汶水唐時尚有汶柵港
229 塹水乂自瀆東北流注七陂卷二十一十五頁十二行
230 一清案七陂當作北陂此與上南陂陂水兩分也
231 積為同陂卷二十一十五頁十二行
232 一清案同當作鮦漢書地理志汝南郡鮦陽縣應劭曰在鮦水之陽也
233 周公舉之為魯卿士卷二十一十六頁一行
234 箋曰宋本無魯字一清案尚書蔡仲之命曰周公以為卿士孔安國𫝊云周公圻內諸侯二卿治事孔穎達正義云周公為畿內諸侯得立二卿左𫝊定公四年亦云周公舉之以為己卿士杜預注曰為周公臣注從史記蔡世家曰為魯卿士朱氏不審乃托名宋本去之滅裂經史甚矣其妄也
235 王命之以蔡中吕地也卷二十一十六頁六行
236 箋曰中吕未詳一清案𫝊云南有荆蠻申吕中當作申
237 東南流注至上蔡西岡卷二十一十六頁十二行
238 一清案至字衍文
239 陂東流卷二十一十六頁十三行
240 一清案陂下落水字
241 後以為縣卷二十一十六頁十四行
242 一清案後下落楚字全祖望校増
243 時天下大旱卷二十一十七頁五行
244 一清案下字衍文
245 熹乃積柴自焚卷二十一十七頁六行
246 一清案熹字
247 主簿崇小史張化卷二十一十七頁六行
248 箋曰史宋本作吏一清案主簿下落侯字孫潜校補小史字不誤
249 建武十五年更名卷二十一十七頁十六行
250 一清案名字衍文是更封銍侯銚丹為侯國
251 民謂之楚王瑟城卷二十一十七頁十九行
252 箋曰瑟城當作琴城一清案城字衍文
253 銅陂東注為富水卷二十一十七頁二十行
254 一清案銅當作鮦
255 又東為北清陂者也卷二十一十八頁四行
256 箋曰當作又東北為清陂一清案清陂當作青陂此陂亦名青龍陂也
257 故陳也卷二十一十八頁五行
258 一清案也當作地
259 陂水於東逕新息亭北卷二十一十八頁八行
260 一清案於當作又
261 廟前有阪卷二十一十八頁十四行
262 一清案阪當作陂
263 汝水又東南逕縣故城西卷二十一十九頁五行
264 一清案逕下落原鹿二字
265 杜預所釋地曰卷二十一十九頁五行
266 一清案所字衍文
267 潁水篇
268 其水導源崇高縣卷二十二二頁三行
269 箋曰崇一作嵩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云崈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嵩高為外方山也師古曰崈古崇字
270 其水東流南陽城西卷二十二頁十一行
271 一清案南當作逕
272 是樵父還牛處也卷二十二二頁十七行
273 箋曰一作樊父一清案困學紀聞云古今人表許繇巢父為二人譙周古史考許由夏常居巢故一號巢父則巢許為一人應休璉又謂之山父
274 潁水又東出陽城關卷二十二三頁五行
275 一清案章懷後漢書光武帝紀注云陽關聚名下亦云陽關聚城字衍文
276 亨神于大陵之上卷二十二三頁十五行
277 箋曰脱一啟字一清案亨當作享
278 俗謂之臺陂卷二十二三頁十八行
279 一清案臺陂上落鈞字
280 東逕陽翟故城北卷二十二三頁二十行
281 一清案陽翟下落縣字
282 王隱曰翟本櫟也卷二十二四頁六行
283 一清案翟上落陽字
284 側水有九山祠碑卷二十二四頁七行
285 箋曰當作水側一清案側水謂臨側水際也字不誤
286 潁水又東南逕栢祠曲東歴罡臺北陂葢潁水之㑹淮也卷二十二四頁十四行至五頁一行
287 箋曰自臺北陂以下原錯在東南臨潁縣注後今據宋本改正一清案黄省曽本之錯誤不待言彼文歴罡之下以臺臨水方百步至水受大漴經注共二十三行計四百十字接入丘城南之上是文當移接後又東公路臺北之下陂陂水南流積為江陂之上明白易曉朱氏誤割臺北陂至水受大漴經注一百七十二字于此遂至迷瞀幾不可復辨孫潜依栁僉抄本又為改正方還舊觀矣
288 東歴罡卷二十二四頁十四行
289 一清案東歴罡下當接後五頁五行丘城南至十頁十九行所未詳
290 登禪于是地卷二十二五頁九行
291 一清案登下落壇受二字
292 昔魏文帝禪于此卷二十二五頁十一行
293 一清案禪上落受字
294 遂于䌓昌築靈臺也卷二十二五頁十二行
295 一清案臺黄省曽本作壇
296 水出褒城縣之邑城下卷二十二五頁十七行
297 一清案褒城當作襄城
298 潁水自縣西小㶏水出卷二十二六頁一行
299 一清案縣西下落注字出下落焉字孫潜校增
300 潁水東南逕澤城北卷二十二六頁三行
301 一清案澤當作睪下臯澤字相似之澤亦當作睾
302 即古城臯亭矣卷二十二六頁三行
303 一清案城臯二字當倒互
304 王莽更之曰華望縣也卷二十二六頁九行
305 一清案縣字衍文
306 徵太常也卷二十二六頁十三行
307 一清案也名勝志作焉
308 又南過汝陽縣北卷二十二六頁十五行
309 一清案全祖望云汝古皆作女道元以為方俗之音非也但不知漢人何以獨用古字于女陽女隂而其餘則否
310 又東逕博陽縣城東卷二十二六頁二十行
311 一清案縣下落故字
312 潁水自東堰南流卷二十二七頁十二行
313 一清案東堰二字當倒互
314 又東逕刺史賈逵祠北卷二十二七頁十八行
315 一清案刺史上落魏豫州三字
316 賈良道卷二十二七頁二十行
317 箋曰當作梁道一清案注中季梁作季良袁良作袁梁頗多互借此亦其一也
318 潁水東側潁有公路城卷二十二八頁七行
319 一清案下潁字衍文
320 丘頭枕水卷二十二八頁十行
321 一清案丘頭下落南字呉琯本校増
322 潁水又東南于故城北卷二十二八頁十二行
323 一清案東南下落流字孫潜校増
324 水上承陽都陵卷二十二八頁十三行
325 箋曰陵宋本作阪一清案皆非也當作陂
326 又東南逕宋公縣故城北縣郪丘者也卷二十二八頁十四行
327 一清案公字衍文郡國志云宋公國葢以為宋是公國耳與他縣云侯國例合師古曰封于新郪號為宋國後漢書郭憲𫝊云汝南宋人可証也郪丘上落即所謂三字全祖望校增
328 新溝注之新溝首受交口卷二十二八頁十八行
329 一清案兩新溝下俱落水字
330 封吕清為侯國卷二十二八頁二十行
331 一清案史表作吕青
332 細水又東南逕細陽故城南卷二十二九頁二行
333 一清案細陽下落縣字
334 汝隂縣西地有呉城也卷二十二九頁八行
335 一清案地當作北
336 汝水别瀆又東逕公路卷二十二九頁十八行
337 箋曰此文原本錯寫入東南過潁陽縣注中今據宋本改正一清案公路下呉琯本有臺北二字朱氏錯割入前四頁十四行東歴罡之下今移接於此
338 漢書宣帝封廣陵厲王子劉昌為侯也卷二十二九頁十九行二十行
339 一清案書字衍文也當作國
340 出于二利之間關女陽之縣卷二十二十頁二行
341 一清案于文當重一間字
342 王莽更名之曰治卷二十二十頁七行
343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作閏治今校補
344 故陶丘縣也卷二十二十頁十六行
345 一清案縣當作鄉
346 汝隂郡汝卷二十二十頁十七行
347 一清案魏書地形志汝隂郡晉武帝置治社亭城縣曰汝隂下汝字誤當作治
348 所未詳卷二十二十頁十九行
349 一清案所未詳之次行接前五頁二行又東南至慎縣經文至五行水受大漴注文朱氏誤割黄本錯簡今改正
350 潁水又東南江陂水注之卷二十二五頁四行
351 箋曰注宋本作流一清案下云陂水南流積為江陂江亦陂名改作流字非
352 水受大崇卷二十二五頁五行
353 一清案水受大崇下接前四頁十四行陂陂水南流至五頁一行葢潁水之㑹淮也朱氏誤割黄本錯簡今改正大崇之崇當加水作漴方輿紀要壽州下云大漴陂在下蔡城西北百二十里淮水篇又作天淙陂誤也
354 臺北陂陂水南流葢潁水之㑹淮也卷二十二四頁十四行至五頁一行
355 一清案臺北二字係後九頁十八行汝水别瀆又東逕公路下文朱氏誤割黄本錯簡于此今移接于彼陂字上接下五頁五行水受大漴至葢潁水之㑹淮也潁水注盡此次行接後十頁二十行洧水經文
356 洧水篇
357 清水東南流卷二十二十一頁二行
358 一清案清當作洧
359 在山上卷二十二十一頁五行
360 一清案在上落塢字
361 塋四周卷二十二十一頁六行
362 一清案塋下落域字
363 河內宻人也卷二十二十一頁九行
364 一清案內當作南
365 凋毁殆盡矣富而非義卷二十二十一頁十二行
366 一清案矣𨽻釋載此文作夫
367 東南流于洧卷二十二十一頁十七行
368 一清案流下落注字
369 洧水又東流南與承雲二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頁一行
370 一清案流南二字當倒互
371 以鄭不時城也卷二十二十二頁五行
372 一清案左𫝊是鄭所以不時城也今本誤
373 西北流注于洧水水又東南與馬關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頁十二行
374 一清案上水字重文當作洧
375 水出北武定岡卷二十二十二頁十四行
376 一清案出北二字當倒互
377 是謂之鄶鄶人者鄭是也卷二十二十三頁五行
378 一清案史記註引宋忠世本曰是為鄶人鄶人者鄭是也今校正鄭字亦誤當作鄶詳本卷
379 鄶滎之南卷二十二十三頁十一行
380 一清案全祖望云鄶當作都鄶之國都也
381 登南曰隂卷二十二十三頁十六行
382 箋曰登當作參一清案夫參南何以曰隂乎全祖望云是水南之誤
383 洧水又東逕新鄭故城中卷二十二十四頁一行
384 一清案新鄭下落縣字
385 史伯謂鄭桓公曰華君之土也卷二十二十四頁十四行
386 箋曰鄭語史伯謂鄭桓公曰鄢蔽補丹依㽥歴莘君之土也似非華字一清案史記鄭世家虢果獻十邑注云虞翻曰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㽥歴華也索隱引國語亦是華字困學紀聞鄭語依㽥歴莘引史記鄭世家注及水經注俱作華字以証今本之失葢宋本原有作莘字者厚齋故特糾正之何焯曰明道二年國語本前華後河正作華字
387 苑陵縣卷二十二十五頁六行
388 箋曰當作宛陵一清案通鑑釋文辨誤云魏大都督宇文貴進據潁川東魏行臺任祥退保宛陵史炤曰宛陵宣城邑彭澤聚在西按史炤參取漢書地理志及晉書地理志以為釋殊不知地理志漢河南郡又有宛陵縣晉屬滎陽郡後魏屬陳留郡天平以後屬廣武郡任祥所退保者也詳考諸志宣城之宛陵與任祥所保之苑陵字有苑宛之異𫝊寫者誤以苑為宛史炤遂誤釋為宣城之宛陵所謂差之毫釐繆以千里也朱氏之誤殆與史炤同而渠水注又改為菀菀音鬱更為非矣
389 捕章山水注之水出東捕章山卷二十二十五頁八行
390 一清案章當作獐河南總志云校出東二字當倒互
391 于上下得一樹根甚壯大卷二十二十六頁四行
392 一清案上當作土
393 又按京社地名並云卷二十二十六頁八行
394 一清案社當作杜謂京相璠春秋土地名及杜預春秋釋地也
395 其枝水東南流注沙卷二十二十六頁十二行
396 一清案東南呉琯本作東北
397 洧水又東逕隱陵縣故城南卷二十二十六頁二十行
398 一清案隱陵當作鄢陵漢書地理志潁川郡有鄢陵縣
399 京相璠曰卷二十二十七頁十六行
400 一清案曰下落鄭地也三字黄省曽本校補
401 因洧水之北防也卷二十二十七頁十七行
402 一清案因當作固全祖望校
403 又東洧水左迤為鴨子陂也卷二十二十八頁四行
404 一清案也字衍文
405 洧水自穴口卷二十二十八頁六行
406 一清案穴口上落大字
407 左合庾溝卷二十二十八頁七行
408 一清案下云餘波南入甲庾溝此脫甲字庾當作庚亦見渠水注
409 餘波南入甲庾溝卷二十二十八頁十行
410 箋曰克家云波當作陂一清案波字不誤汳水經云餘波南入睢陽城中獲水注云水上承安陂餘波北逕阿育王寺側葢其詞例也惟波流所界乃能入溝注洧若陂是定體何以能入與注乎
411 水上承洧水新波縣南卷二十二十八頁十二行
412 箋曰波宋本作汲一清案洧水下落於字
413 即經所謂茅邑地也卷二十二十八頁十六行
414 一清案茅邑地當作茅城邑
415 西納北異流卷二十二十八頁十七行
416 一清案于文當作西北納潩流謂潩水也
417 東西减里卷二十二十九頁四行
418 一清案減當從水作減
419 河水又東逕習陽城西卷二十二十九頁十一行
420 一清案河水當作洧水
421 潩水篇
422 升于洪堤上卷二十二十九頁十四行
423 一清案洪堤下落之字
424 而流為陂卷二十二十九頁十六行
425 一清案而流二字當倒互
426 支流脈亂卷二十二二十頁八行
427 一清案脈當作派
428 又南逕皇帝卷二十二二十頁十四行
429 箋曰孫云按下文當作皇臺一清案黄省曽本作皇亭
430 潩水又南分二水卷二十二二十頁十五行
431 一清案分下落為字
432 東逕曲强東卷二十二二十頁十七行
433 一清案曲强下落城字
434 即是社縣之濁城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頁一行
435 一清案是社當作長社
436 水上承陂水卷二十二二十一頁三行
437 一清案陂水上落皇字
438 潩水又東逕武亭間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六行
439 一清案當作又逕東西二武亭間下云兩城相對是也
440 具水城西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十行
441 箋曰具宋本作其一清案其水下落自字
442 陂上承狼陂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十一行
443 一清案陂下落水字于文是陂水上承狼陂
444 春秋左𫝊曰楚子伐鄭師于狼是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十三行
445 一清案左傳作狼淵今校補事在文公九年
446 逕臣陵城北卷二十二二十一頁十四行
447 箋曰一作巨陵一清案春秋分記引京相璠土地名作巨陵顧祖禹曰又謂之大陵
448 潧水篇
449 如前莘後河卷二十二二十二頁八行
450 一清案國語若前華後河韋昭解華華國也道元注洧水能引韋氏之說則此莘字是後人𫝊寫之誤無疑
451 循典刑以守之卷二十二二十二頁九行
452 一清案循國語作修
453 世所謂之為鄶水也卷二十二二十二頁十二行
454 一清案所孫潜校改亦
455 渠水篇
456 渠水自河與沛亂流東榮澤北卷二十二二十二頁十八行十九行
457 一清案沛當作泲東下落逕字榮澤之榮當從水作滎經𫝊相承朱氏箋云舊本作滎其陋如此
458 猶秦之有具圃卷二十二二十三頁三行
459 一清案具圃當作具囿
460 上下二十四浦津津流逕通卷二十二二十三頁五行
461 一清案津字重文
462 大斬小斬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六行
463 箋曰御覽引此作大斬小斬一清案今御覽正作漸字
464 梁惠成王十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十一行
465 一清案御覽引此文作十五年竹書紀年事在周顯王八年正梁惠成王之十年御覽誤也
466 渠又右合五池溝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十五行
467 一清案又當作水
468 中流渠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十六行
469 箋曰中宋本作下一清案流下落入字
470 魏嘉平二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十七行
471 一清案三國志司馬懿取王陵在嘉平三年二字誤
472 渠又東不家溝水注之出京縣東南梅山北谿卷二十二二十三頁十九行二十行
473 箋曰宋本作十家溝一清案寰宇記云鄭水一名不家溝不姓見晉書束晳𫝊有不凖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或云與丕㔻字通春秋𫝊之㔻鄭亦作丕葢其地有不姓人居之故即姓以名溝也朱箋所引宋本非矣渠下落水字出京縣上又落水字
474 蒍子馮公子格率鋭師侵費卷二十二二十三頁二十行
475 一清案上蒍子馮上落楚字
476 俗又謂之管水東北分為二水卷二十二二十四頁六行七行
477 一清案又當移在東北之上孫潜校正
478 漢書曹參𫝊靳擊羽嬰於昆陽卷二十二十四頁十一行
479 箋曰靳漢書作稱一清案漢書無此字葢是衍文
480 清水又屈而北流卷二十二二十四頁十九行
481 一清案當作清池水落池字
482 水出畢城南岡卷二十二二十四頁二十行
483 一清案畢城當作華城
484 西入黄崕溝卷二十二二十四頁二十行
485 一清案全祖望云此即濟水注之黄雀溝鄭國别有黄崕溝非此溝也
486 苑陵縣卷二十二二十五頁七行
487 箋曰苑當作菀一清案此是世本郡國志誤文朱氏據之非矣詳見洧水篇
488 余按林鄉故城在新鄭北東卷二十二二十五頁八行
489 一清案北東二字當倒互
490 如北七十許里苑故城卷二十二二十五頁九行
491 一清案苑下落陵字
492 今是亭南去新鄭故城四十許里卷二十二二十五頁十二行
493 一清案新鄭下落縣字
494 積古之𫝊卷二十二十五頁十五行
495 箋曰克家云疑作稽古一清案積古猶詩言振古字不誤
496 世所謂之靖澗水也卷二十二二十六頁四行
497 一清案所字衍文
498 又北東逕伯禽城北卷二十二二十六頁十一行
499 一清案北東二字當倒互
500 即潘岳都碑卷二十二二十六頁十三行
501 一清案都下落鄉字
502 服䖍曰博浪陽武二水沙名也卷二十二二十七頁四行
503 一清案此文誤也當作博浪陽武沙水二名也詳見本卷
504 故世又謂中牟臺卷二十二二十七頁九行
505 一清案又謂下落之字
506 遺臺並存卷二十二二十七頁十三行
507 一清案臺通鑑地理通釋作基
508 世謂此亭為却城卷二十二二十七頁二十行
509 一清案却當作㕁
510 東流北逕焦城東卷二十二二十八頁三行
511 一清案流北二字當倒互
512 陽丘亭西也謂之焦溝水卷二十二二十八頁四行
513 一清案也當作世
514 秦公孫壯率鄭圍焦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頁五行
515 箋曰率當作伐一清案率下落師伐二字孫潜校増今本竹書無此二字葢以意増
516 東北流逕中牟縣故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頁十四行
517 一清案城下落南字孫潜校増
518 按中牟當在濕水之上矣卷二十二二十九頁三行
519 一清案濕當作□古漯字春秋分記云定九年晉車千乘在中牟晉地也在河北趙世家曰獻侯即位治中牟趙界自漳水以北不及河南臣瓚曰此中牟在漯水之上又史記注引汲郡古文上作北
520 而瓚逕濕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頁十二行
521 一清案而瓚下全祖望校增但字
522 其水東流北徙注渠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頁十九行
523 一清案徙呉琯本作屈
524 所謂自醬魁城到酢溝十里者卷二十二三十頁一行
525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526 而左㑹淵流卷二十二二十頁一行
527 一清案流當作水
528 水東南逕西赤城北卷二十二二十頁五行
529 一清案水上落渠字西字衍文孫潜校正
530 周梁伯之居也卷二十二三十頁十一行
531 一清案也名勝志矣
532 續述征記曰以此城為師曠城卷二十二三十頁十七行
533 一清案名勝志校衍曰字
534 魏惠之朝居卷二十二三十頁十九行
535 箋曰舊本作即居疑當作所居一清案朝居猶皇居也
536 為大溝于此郛卷二十三三十一頁二行
537 箋曰此一作北一清案輿地廣記玉海引此文並作此明北字是後人所改然而宋本誤也
538 余謂故汴涉隂溝矣卷二十二三十一頁四行
539 箋曰當作汴沙一清案汴沙下落為字全祖望校増
540 漢氏之儀水卷二十二三十一頁五行
541 箋曰一作浚儀水一清案此下有錯簡孫潜依栁僉鈔本改正浚儀水下接後三十二頁九行無佗也至三十三頁十一行所謂東汜者也下接此頁五行又東北逕中牟縣南至三十二頁九行楚東有沙水謂此水也止本條浚儀縣注盡此次行接三十三頁十二行又屈南至扶溝縣北經文玉海二十一卷浚儀渠下引水經注云浚儀縣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此郛以行圃田之水陳留風俗𫝊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續述征記曰汴沙到浚儀而分汴東注沙南流雖于字句有芟節然續述征記之文次于陳留風俗𫝊之下足証栁本較朱箋為長又栁本于又東北逕中牟縣南上有其水二字葢謂汜水也左𫝊僖公三十年秦軍汜南杜預曰此東汜也在滎陽中牟縣孔穎達正義引釋土地名曰此東汜也滎陽中牟縣南汜澤是也今以中牟縣南之文接在所謂東汜之下以其水二字貫之益見栁本之善注末云楚東有沙水與下扶溝縣注沙水又東南逕牛首鄉東南文義尤順也方輿紀要云汜水在中牟縣南東北入官渡水杜預曰此為東汜水左𫝊秦軍汜南葢此水之南也又云官渡水在中牟縣北中牟臺下其說亦與酈注合
542 其水更南流卷二十二三十二頁十二行
543 一清案更當作東
544 梁水于此卷二十二三十二頁一行
545 一清案梁水當作渠水
546 故尉氏縣有波鄉亭波亭卷二十二三十三頁三行
547 一清案上亭字衍文
548 又東北逕中牟縣南卷二十二三十三頁五行
549 一清案又東北上落其水二字栁僉本校增
550 又屈南至扶溝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頁十二行
551 一清案扶溝下落縣字
552 魯溝又東南逕圉縣故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頁十五行
553 一清案魯溝下落水字下同
554 八里溝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頁八行
555 一清案八里溝下落水字
556 又有子羽祠祈禱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頁十一行
557 一清案祠下落民字
558 鄭伯勞屈生于兔氏也卷二十二三十四頁十七行
559 一清案氏字下落者字
560 又南逕右蒼城西卷二十二三卜四頁十八行
561 一清案寰宇記陳留縣下云石蒼城在縣西南七十里城冢記云鄭莊公理開封東南築此城積倉粟因名盛倉城盛與名音近故號石倉城右字誤
562 又南逕邵亭西卷二十二三十四頁十九行
563 一清案當作邵陵亭落陵字
564 又有長明溝水注之卷二十二三十五頁五行
565 一清案有當作西
566 澤即滎陽苑陵縣東卷二十二三十五頁七行
567 一清案即當作在
568 水出西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頁十行
569 一清案西城二字當倒互
570 陂在長社東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頁十二行
571 一清案長社下落縣字
572 城側向岡卷二十二三十五頁十四行
573 一清案城側下落有字
574 長明溝又東逕尉氏縣故城南卷二十二三十五頁十七行
575 一清案長明溝下落水字
576 康溝又東逕城溝縣之白亭北卷二十二三十六頁五行
577 箋曰宋本作扶溝一清案康溝下落水字下同
578 而東南合石水卷二十二三十六頁十二行
579 一清案石當作右
580 沙水又南逕小扶城西而流也卷二十二三十七頁四行
581 一清案而當作南
582 漢順帝永平中封陳敬王孫子恭為侯國卷二十二三十七頁五行六行
583 箋曰永平一作永元一清案後漢書陳敬王羨𫝊永元十二年封敬王子思王鈞六弟為侯註云伏侯古今注曰番為陽都鄉侯千秋為新平侯參為周亭侯壽為樂陽亭侯寶為博平侯旦為高平侯周亭侯即平周亭侯也名參不名恭永元和帝年號非順帝孫字衍文
584 梁陳扶樂人卷二十二三十七頁七行
585 一清案𨽻釋國三老袁良碑云良陳國扶樂人郡國志陳國有扶樂縣落國字
586 其一者東南過陳縣也卷二十二三十七頁十一行
587 箋曰克家云也疑作北一清案也字不誤承上其一者為文
588 猶為羲神實中卷二十二三十七頁十九行
589 箋曰謝兆申云當作羲城一清案全祖望云非也神即祠也
590 清惠著聞卷二十二三十八頁六行
591 一清案清惠上𨽻釋校補王字又落君字此即上漢陳相王君造四縣邸閣之碑也
592 縣曰陵陳卷二十二三十八頁十九行
593 一清案陵陳二字當倒互漢書地理志校正
594 沙水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八頁十九行
595 一清案沙當作新
596 南暨華城卷二十二三十九頁一行
597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作犖城下云檉即犖也華字誤
598 東逕澇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九頁二行
599 一清案□城當作犖城
600 大軍至百尺堨卷二十二三十九頁七行
601 一清案大軍下落掩字三國志王凌𫝊校
602 史官方之舉正卷二十二三十九頁十七行
603 箋曰一作華正一清案當作華王謂華歆王朗
604 謂之陽都卷二十二三十九頁十八行
605 一清案陽都下落陂字
606 水上沙水之津卷二十二三十九頁十九行
607 箋曰上字下宋本有承字一清案之當作枝
608 俗謂之章水也一水東注即注水也俗謂之欠水也卷二十二四十頁四行五行
609 一清案章水當作漳水即漳頭水互見隂溝水篇注水春秋分記作濮水即春秋𫝊註所謂夷田在濮水西者是也欠水當作父水寰宇記城父縣下云父水在縣東四里受漳水南流經縣入蒙水經云沙水支分東注
610 沙水故城北卷二十二四十頁十一行
611 一清案沙水下落逕字
612 水經注箋刋誤卷八
URN: ctp:ws69544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