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TNC 5483.4/84(4) |
2 | 46459 |
3 | 燕京 大學 圖書 館章 |
《潛研堂文集卷十六》 |
1 | 哈佛燕京圖 書館珍臧 燕京大 學圖 書館 |
2 | 嘉定錢大昕 |
3 | 辨 |
《太陰太歲辨》 |
1 | 漢初人多以太陰紀歲,亦曰歲陰,閼逢等十各,攝提格等十二名,古人本從太陰得名。淮南云:太陰元始建於中寅,故以攝提格居首。漢太初改元詔云復得閼逢攝提格之歲葢以太陰表歲也而下文卽云太歲在子是太陰自太陰太歲自太歲詔書未嘗幷而為一也太史公書載歴術甲子篇起太初元年閼逢攝提格盡七十 |
2 | 六年而止皆以太陰紀歲或疑為褚少孫所補卽果出於少孫亦是元成間人身在郞署必非𡚶說是西京猶用太陰紀歲矣劉子駿造三統術云欲知太歲以六十除積次餘不盈者數從丙子起則是以丙子為肇端自太極上元至太初元年復得丙子與武帝詔太歲在子之文相應一術不當有兩元故不別立求太陰法乃後人但以太歲紀歲不復知有太陰《漢書·天文志》承史公之文而改歲陰為太歲由是歲陰太歲幷為一事而不知其有大不可通者其言曰太陰在寅曰攝提格歲星正月晨出東方石氏曰在斗牽牛甘氏在建星婺女太初歴在營室東壁云云兼存三家之學驟讀之似無可議及細攷之則石氏與《天官書》同甘氏小有出入太初則常差兩次其故何歟史公以太陰紀歲其言歲陰在寅者太歲實在子故歲星以天正十一月出斗牽牛其月斗建子賈公彥所云子上有太歲也太初以太歲紀歲太歲在寅則歲星在娵訾矣當以斗建寅之月晨出營室東壁所謂歲星與日常應太歲月建而見也同一攝提格也一為太陰一為太歲相差兩辰同一正月也一為建子一為建寅相差亦兩次夫亦冰炭之不相入矣志家亦知其難通乃強為之說 |
3 | 曰星有贏縮各錄所見曾不思歲星每歲行一次卽有贏縮不過數度甘石異同可以贏縮解之若太初之與甘石立法本殊何容幷為一談《春秋傳》云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此星有贏縮之說也烏有歲在星紀而淫於娵訾之口者乎此志或云馬續所作非孟堅之文要其昧於太歲太陰之辨貽誤後賢則志家不得辭其咎矣張揖晉灼諸人又在馬續之後承譌襲謬仞太陰為太歲又何怪焉或曰太陰紀歲太歲超辰之法東漢已廢而不用子何為齗齗於此予應之曰推步之學古疏而今密謂古法必可行於今者非也謂古無此法者亦非也井田封建後世萬不能行豈可謂三代以前無此制哉予恐讀淮南太史公者之不得其解而詳攷之知其誤自《漢·志》始因書以諗同志者 |
《秦四十郡辨》 |
1 | 言有出於古人而未可信者非古人之不足信也古人之前尚有古人前之古人無此言而後之古人言之我從其前者而已矣秦四十郡之說昉於《晉書》《晉書》為唐初人所作自今日而溯唐初亦謂之古人要其去秦漢遠矣《太史公書》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未嘗實指為某某郡也班孟堅〈地理志〉列漢郡國百有 |
2 | 三又於各郡國下詳言其沿革其非漢置者或云秦置或云故秦某郡或云秦郡幷之正合三十六之數是孟堅所說卽始皇所分之三十六郡也志末又總言之云本秦京師為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地太大稍復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帝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迄於孝平凡郡國一百三以秦三十六郡合之高文景武昭所增置正得百有三是秦三十六郡之外更無它郡安得有四十郡哉司馬彪《郡國志》本沿東觀舊文亦云《漢書》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後稍分析至於孝平凡郡國百三葢自後漢至晉史家俱不言秦有四十郡也許叔重《說文》應劭《風俗通》高誘《淮南子》注皇甫謐《帝王世紀》述秦郡皆云三十六諸人博學治聞豈有不讀《史記》者使南海三郡果在三十六郡之外何故舍多而稱少故知西晉以前本無四十郡之說自裴駰誤解《史記》以略取陸梁地在分郡之後遂別而異之其注三十六郡與《漢·志》同者三十三別取內史鄣郡黔中三郡以當之而秦遂有三十九郡矣晉志又增入閩中一郡合為四十嗣後精於地理如杜君卿王應麟胡三省輩皆莫能辨四十郡之目遂深入人肺腑牢不可破矣地理之志莫古於孟 |
3 | 堅亦莫精於孟堅不信孟堅而信房喬敬播諸人吾未見其可也卽泝而上之肇自裴駰駰亦劉宋人也豈轉古於孟堅哉或曰子言古人有前後之殊信矣太史公在孟堅之前乃始皇紀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二十六年而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則在三十三年是三郡固在三十六郡之外矣信《漢書》而不信《史記》未見其信古也予應之曰讀古人書當尋其條貫未可執單詞以為口實史公紀事皆言其大者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幷天下丞相綰請封諸子李斯言封諸侯不便遂廢封建之制諸郡置守尉監皆領於天子此秦變古之一大端故特於是年書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猶言廢封建為郡縣耳言三十六郡則統乎天下矣非謂三十六郡盡置於是年也卽以此紀證之始皇卽位之初秦巳幷巴蜀漢中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矣其五年又置東郡矣十七年又置潁川郡矣二十五年又置會稽郡矣此諸郡者皆在裴駰所舉三十六郡之數子不疑前文之重沓而獨疑後文之預數所謂知其一未知其二者也始皇自謂以水德王數以六為紀郡名三十六葢取六自乘之數若四十郡則漢人無言之者無徵之言置之弗 |
4 | 聽可矣或又曰《史記·東越列傳》秦已幷天下以其地為閩中郡閩中為始皇置史公有明文而《漢·志》不載豈非班氏之漏予應之曰南越傳亦云秦已幷天下略定楊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其云十三歲者自二十五年滅楚之後數之也閩中與南海三郡皆置於王翦定百越之時但其初雖有郡名仍令其君長治之如後世羈縻州之𩔖其後尉屠睢擊南越殺其君長始置官吏比於內地而閩中則仍無諸與搖治之是以不在三十六郡之數非班史有遺漏也或又曰《漢·志》鄣郡不言高帝置此可為秦置之證予應之曰《漢·志》丹陽郡故鄣郡不云故秦鄣郡則非秦置可知志凡稱故者皆據漢初而言如故齊故趙故梁故楚故淮南竝漢初封國也泗水國云故東海郡與此文正同東海郡旣高帝置則鄣郡亦必漢置矣此三難者舉不足以申四十郡之說而世猶以其出於晉志不敢輒議夫晉志之誤亦多矣《漢·志》郡國百三而誤以為百十有一續《漢·志》郡國百五而誤以為百八東晉僑立州郡未嘗有南字宋永初詔書始加而晉志襲沈約之文弗能攷正近事且猶踳譌況能溯秦漢而補孟堅之闕乎吾故曰言四十郡甚難而實非也言三十六郡甚易而實是 |
5 | 也讀《史記》者當以孟堅書解之而母惑乎裴駰之單辭可矣 |
《衞文公非宣姜子辨》 |
1 | 予讀《左氏傳》及詩序竊怪衞公子頑烝于宣姜中冓之言醜不可道而文公中興賢主乃其所生何與福善禍淫之理相刺謬乃爾也夫《春秋》之世諸矦夫人失行者多矣初未有君薨之後公然舉子者宣姜雖不淑儼然小君也而輒私舉三子二女若是其多乎就令有之則衛之臣民方且痛心疾首不齒諸公族顧於國滅之後同心推戴以為君此豈近於人情且其時齊桓為霸主杖義封衞衞豈無它公子而必擁姦生之子而立之杖義者當不為也及讀班氏古今人表云戴公黔牟子文公戴公弟而后向者之疑始釋葢衞人惡惠公之䜛殺太子又惡宣姜淫亂故逐惠而立黔牟惠雖以齊襄之援返國而衞之臣民不服也懿公旣滅遂歸心於黔牟之子黔牟在位八年本無失德立其子民必安之矣《史記·衞世家》以戴公文公為黔牟弟昭伯頑之子而不書其烝淫事較之左氏為長然讀鶉之奔奔詩頑之惡自不能掩衛人惡頑甚矣豈肎立其子而事之愚謂班氏之說必有所本舍左而從漢表可也 |
《李之才邵堯夫問答辨》 |
1 | 聖人之道至切近而可循後人舍其易知易從者而求諸幽深元遠之間故其說支離而難信予讀東都事略載李之才邵堯夫問答事而有疑焉其言曰堯夫讀書蘇門百泉之上之才自造其廬問之曰子何所學堯夫曰為科舉進取之學曰科舉之外有義理之學子知之乎曰未也願受敎曰義理之外有物理之學子知之乎曰未也願受敎曰物理之外有性命之學子知之乎曰未也願受敎於是從之才傳其學夫性命之學有出於義理之外者乎天下之理一而已自天言之謂之命自人言之謂之性而性卽理也窮理斯可以觀物區物理與義理而二之而謂物理之學轉高出於義理之上有是理乎中庸言性之書也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故曰道不遠人凡離乎人而言物離乎理而言性命者非吾所謂道也吾意後之欲尊堯夫之學者強為之說失其本眞使斯言果出於之才而堯夫果傳之才之學則亦異乎吾所聞矣 |
2 | 攷 |
《秦三十六郡攷》 |
1 | 秦三十六郡之名當以《漢書·地理志》為據自裴駰誤解《史記》别南海桂林象郡於三十六之外而晉志因有四十郡之說紛紛補湊似是實非今依《漢·志》列其名目如左 |
2 | 《漢·志》稱秦置者二十有七 |
3 | 河東郡 太原郡 上黨郡 東郡 潁川郡 南陽郡 南郡 九江郡 鉅鹿郡 齊郡 琅邪郡 會稽郡 漢中郡 蜀郡 巴郡 隴西郡 北地郡 上郡 雲中郡 鴈門郡 代郡 上谷郡 漁陽郡 右北平郡 遼西郡 遼東郡 南海郡 |
4 | 稱秦郡者一 |
5 | 長沙郡 |
6 | 稱故秦某郡者八 |
7 | 三川郡泗水郡 |
8 | 九原郡桂林郡 |
9 | 象郡邯鄲郡 |
10 | 碭郡薛郡 |
11 | 以上共三十六郡志云秦置者謂因其名不改者也云秦郡者因其郡名而立為國者也云故秦某郡者因其地而改其名者也此外無稱秦者 |
12 | 讀古人書須識其義例此志首云漢興承秦制度故述郡名斷自秦始如雲中代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諸郡以匈奴傳攷之乃戰國燕趙所置也而志皆云秦置葢以秦之三十六郡為斷非與彼傳相矛盾也 |
13 | 三十六郡之名皆據始皇時若二世改元以後豪傑竝起復稱六國分置列郡多有出於三十六郡之外者不久仍復幷省故班志略而不言如吳郡之𩔖是也亦有漢興仍其名者則歸之高帝置此尊漢之詞也凡稱故秦者皆據始皇三十六郡其稱故齊故趙故梁故楚者皆據漢初封國非戰國之秦齊趙梁楚也 |
《漢百三郡國攷》 |
1 | 自秦始皇廢封建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盡領於天子有郡無國者凡十三歲及二世嗣立而陳涉起事豪傑響應仍復六國之名各自分立郡縣非復秦三十六郡之舊矣漢旣幷天下懲秦之𡚁大封齊趙燕代吳楚淮南梁淮陽長沙諸國其時天子自領者厪三河內史等十五郡而諸矦王國亦各有所領之郡志所載高帝置郡二十六其十之八皆屬於王國者也故其時國大而郡小及景帝懲吳楚七國之強稍裁抑宗室卽皇子受封不過一郡之地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諸王得分其地封子弟為矦矦國皆別屬漢郡不領於王國而王國日益削弱故其時郡大而國小志所載皆據元始版籍故先郡而國次之卽梁楚趙淮陽國名仍舊而疆域之廣狹前後懸殊以它郡國沿革及諸王傳參攷之其大略猶可攷也漢郡國百有三實因秦三十六郡而分析之武帝開拓三邊增置漸多於舊其後稍復省罷今稽其增置之始為漢郡國攷 |
2 | 秦置三十六郡 |
3 | 高帝增二十六 |
4 | 河內郡 汝南郡 江夏郡 魏郡 常山郡 淸河郡 涿郡 渤海郡 平原郡 千乘郡 泰山郡 東萊郡 東海郡 豫章郡 桂陽郡 武陵郡 廣漢郡 定襄郡 中山郡 膠東國 燕國 淮陽國 楚國 衡山國 內史 鄣郡 |
5 | 文景各六 廬江國 濟南國 河閒國 甾川國 膠西國 城陽國 |
6 | 以上文帝置 |
7 | |
8 | 山陽國 北海郡 濟陰國 廣川國 濟東國 江都國 |
9 | 以上景帝置晉志云景加其四葢失舉廣川江都也 |
10 | 武帝二十八 |
11 | 恆農郡 陳留郡 臨淮郡 零陵郡 犍為郡 越巂郡 益州郡 䍧柯郡 武都郡 天水郡 武威郡 張掖郡 酒泉郡 敦煌郡 安定郡 西河郡 朔方郡 元菟郡 樂浪郡 蒼梧郡 交趾郡 合浦郡 九眞郡 平干國
眞定國 泗水國 左馮翊 右扶風 |
12 | 案武帝置珠厓儋耳沈黎汶山四郡後廢故不數 |
13 | 昭帝一 |
14 | 金城郡 |
15 | 問秦之內史在三十六郡之外漢內史何以列於高帝增郡之數曰秦有郡而無國唯京師置內史故內史尊而郡卑漢初立諸矦王國俱有內史與京師官稱相等且王國各有所領之郡國都則內史治之與郡守權不殊故史記漢興諸矦王年表載天子自有三河等十五郡幷內史亦在其內此太史公明文可深信也 |
16 | 問膠東衡山皆項羽所封國不久卽廢其別為國實在文帝時乃以充高帝增郡之數恐非其倫曰高帝剙業之主也項氏代漢驅除故與高帝同時為楚項所封者例繫之高帝元年尊王敬祖之義也其文但云高帝元年為某國明乎主命者非高帝也此班氏之義例後人未可輕議 |
《華嚴四十二字母攷》 |
1 | 阿 多 波 左 那 邏 柂 婆 茶 沙 嚩 哆 也 二合迦 娑 麽 伽他社 鏁柂奢佉 叉 二合壤 三合 婆 車 二合二合 縒 伽 吒 拏 二合二合二合二合 |
2 | 侘 陀 |
3 | 右華嚴字母四十有二其中二合者八三合者一實止三十三母以僧守溫所定三十六母校之無疑𣶢非敷奉淸從邪照牀曉匣十二母而有三定母三心母兩端母兩竝母兩穿母兩審母兩羣母其三合之曷攞多出聲為匣母二合之訶婆出聲為曉母娑頗收聲為𣶢母二合三合之聲華人所不能辨三十六母中未之有也二合之母八而以心為出聲者四審為出聲者二心審亦同𩔖也心審之别為十餘母華人所不能分而非敷之屬梵音又無之則四十二母與三十六母之不能強合也明矣攷《隋書·經籍志》自後漢佛法入於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然則西域字母其初只十有四後乃增至四十有二也四十二母本於婆羅門三十六母則唐人取魏晉以後字書反切𩔖而别之惟字母之名乃襲華嚴之舊爾四十二母梵音也三十六母華音也𩀱聲疉韻天籟之自然知音者區而別之雖東海西海言語不同而其理可以共喩然而三十六母兼取南北之音先後有序較之四十二者實為過之世謂見溪羣疑之譜出於華嚴者𡚶也 |
《嘉靖七子攷》 |
1 | 明嘉靖閒濟南李于鱗倡為詩古文社吾鄕王元美和之而謝茂秦徐子與梁公實宗子相吳明卿羽翼焉當時有七才子之稱然于鱗元美集中但有五子篇初未有七子篇也元美初登進士與李伯承論詩相契及官刑部與吳峻伯王新甫袁𡳐善結詩社猶未與于鱗相知王李之定交實由伯承介紹焉厥後伯承峻伯諸人稍散去而茂秦子與公實子相先後入社于鱗乃作五子篇彼此互有倡和名雖五子實則六人其後明卿入社元美與之書云欲作廣五子首足下矣繼而茂秦與于鱗有隙於是更定五子去茂秦而登明卿仍六子也當明卿入社之始茂秦猶未絕交當時因有七子之目未幾公實卒而余德甫張肖甫繼入元美謂吟詠流布人閒或稱七子或稱八子吾曹實未嘗相標㮄也然元美寄明卿詩云海內居然七子名贈肖甫詩云七子翩翩共鄴游座中君豈減應劉又云當時七子大名齊誰似金甌出御題其𢰅德甫墓誌亦有寘公於七子中之語又輔國將軍拱樹墓志云余德甫為尚書比部郎郎有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宗臣及余世貞者與德甫相切劘為古文辭有譽死而得張佳允名藉藉一時或以比鄴中七子則元美亦自言之葢自茂秦公實二人一擯一死遂以德甫肖甫補七子而舉世無知之者矣伯承峻伯元美入之廣五子之列新甫晚年𢰅續《通鑑》不欲以詩名家𡳐善亦無聞焉世所稱者獨七子而元美之才實高于鱗數倍王元馭云嘉隆之閒與公結軫而起者皆以公重非能重公朱錫鬯云當日名雖七子實則一雄此公論之不可揜者也七子之年元美最少于鱗長元美十二歲子與長九歲公實長七歲明卿長二歲子相長一歲茂秦齒最長長於元美殆三十餘歲德甫與于鱗同歲惟肖甫少於元美一歲元美以萬歴十八年庚寅冬卒年六十有五所謂七子者獨明卿尚存餘皆物故矣它書謂元美萬歴二十一年卒者誤 |
2 |
《潛研堂文集》卷十六 門人吳嘉泰校字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