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巻十一之二

《巻十一之二》[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山東通志巻十一之二
3
闕里志二賢儒言行
4
四配
5
復聖顔子名回,字子淵,魯人顔無繇之子。家語:少孔子,三十嵗,以徳行著名,孔子稱其仁焉。韓詩外傳:「顔淵問于孔子曰:淵願貧如富賤,如貴無勇而威與士交通,終身無患難,亦且可乎?孔子曰:善哉,回也!夫貧而如富,其知足而無欲也,賤而如貴,其讓而有禮也,無勇而威,其恭敬而不失於人也,終身無患,難其擇言而出之也,若回者其至乎?雖上古聖人亦如此而已。 說苑顔回將西遊,問于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衆,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臨國家何況于身乎?故不比數而比疎不亦逺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乎?家語:魯定公問於顔淵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 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必將佚定,公色不悦,謂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顔回退後三日,牧來訴之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入于廄公,聞之,越席而起,促駕召顔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野畢之善御,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不識吾子,奚以知之?顔回對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升馬執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歴險致逺,馬力盡矣,然而猶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 仲孫何忌,問于顔回曰:一言而有益于仁?智可得聞乎?回曰: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豫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怵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義,弱于受諫, 于持禄,慎于治身。又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崇家語。子貢對衞將軍。文子曰:夫能夙興夜寐,諷詩 ,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茍,是顔回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媚兹一人,應侯順徳,永言孝思,孝思維。則若遇有徳之君,世受顯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則王者之相也。喪史記:回年二十九,髮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天 子 。 家語顔回死,魯哀公弔焉,使人訪于孔子,孔子對曰:凡在封內,皆臣子也。禮,君弔其臣,升自東階,向尸而哭,其恩賜之施,不有笇也。 禮記:顔淵之喪,饋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彈琴而後食之。 唐贈兖公,宋封兖國公,元封兖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顔子。
6
宗聖曽子,名參,字子輿,魯南武城人,曽㸃之子,少孔子四十六嵗。舊志:參年十六,孔子在楚㸃命之楚,受學焉之新語:「曽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温,適輕重,勉 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而徳美重於後世,視尸子曽子事,母讀喪禮,泣下霑襟,常以一夕五起 衣之厚薄,枕之髙卑 兼明書,孟子曰:曽子之事父也,諭之以小杖則受,諭之以大杖,則走者恐虧其體,非孝子之道也。 搜神記:曽子従仲尼在楚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齧指孔子曰:曽參之孝,精感萬里。 家語:齊嘗聘曽子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則憂人之事,故吾不逺親而為人役 ,吕氏春秋曽子曰:父母生之子,勿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為孝矣!養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節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和顔色,說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加韓詩外傳:曽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 。 者年也,是故孝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木欲直而時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吾嘗仕齊為吏禄,不過鍾釡,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没之後,吾嘗南游於楚,得尊官焉,堂髙九仞,榱題三圍,轉轂百乗,猶北鄉而涕泣者,非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故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約其親者非孝也。詩曰:有母之尸,饔叢家語。曽參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 孔 子曽子問聴獄之術,孔子曰:其大法有三焉:治必以寛寛之之術歸於察,察之之術歸於義,是故聴而不寛,是亂也,寛而不察,是慢也。察而不中,義是私也,私則民怨,故善,聴者雖不越辭辭,不越情敝,情不越義。書曰:上下比罰,無僭亂辭。 說苑曽子衣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曽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有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曽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與人者驕人,縦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忠家語:曽子曰:入其國也,言信于羣臣而留可也,行 于卿大夫,則仕可也,澤施于百姓,則富可也。孔子曰:參之言,此可謂善安身矣! 曽子曰: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孔子聞斯言也,曰:二三子志之,孰謂參也?不知禮乎? 荀子:曽子曰: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無身不善而怨人,無刑已至而呼天內人之疎,而外人之親,不亦逺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詩曰:涓涓源水,不壅不塞,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敬曽子曰:同遊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見 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失諸已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 說苑:曽子曰:響不辭聲,鑑不辭形,君子正一而萬物皆成,夫行非為影也而影隨之呼,非為響也而響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隨之之。大戴禮:曽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 俱黒 。又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强其所不能去,私欲従事於義,可謂學矣。従又曰: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勿避,易者勿 ,惟義所在,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謂守業矣。間又曰:君子學必有其業,問必以其序問而不決,承 觀色而復之,雖不說,亦不强争也也。又曰: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 ,既習之患,其無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貴其能讓也,君子之學,致此而已矣! 又曰: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謟,寛而不縦,恵而不險,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 又曰:君子之於不善也,身勿為能也,色勿為不可能也,色勿為可能也,心思勿為,不可能也。太上樂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仁者樂道,知者利道,愚者従,弱者畏,不愚不弱,執誣以强,亦可謂棄民矣。 韓詩外傳:子夏過曽子,曽子曰:入食子。夏曰:不為公費乎?曽子曰: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子夏曰:敢問三樂,曽子曰: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諌,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子夏曰:敢問三費。曽子曰:少而學,長而忘,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絶之,此三費也。子夏曰:善哉!謹身事一言,愈於終身之誦,而事一士,愈于治萬民之功。夫人不可以不知也,吾嘗蓾焉,吾田期嵗不收,士莫不然,何況于人乎?與人以實,雖疎必宻,與人以虛,雖戚必疎,夫實之與實,如膠如漆,虛之與虛,如薄氷之見晝日,君子可不留意哉?詩曰:神之聴之,終和且平。 中論曽子曰:或言子之善,惟恐其聞,或言子之不善,惟恐過而見子之鄙色焉。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逺矣,人而不好善禍,雖未至福,其逺矣矣!大戴禮:弟子問于曽子曰:夫士何如?則可以為達? 曽子曰: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欲作,則其知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民也。坐檀弓:曽子寝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曽元曽申 于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晥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曽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晥大夫之簀與!曽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曽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曽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徳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無家語。子貢曰: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博 ,不學其貌,恭其徳,敦其言於人也,無所不信。其驕大人也,常以浩、浩,是曽參之行也。孔子曰:孝徳之始也,悌徳之序也,信徳之厚也,忠徳之正也。參中四徳者也。以此稱之,封三子:元、申、華、孫西,皆賢。唐贈郕伯,宋封郕國公,元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曽子。
7
述聖子思子伯魚生伋,字子思之孔叢子:子思問于夫子曰:伋聞夫子 詔正俗,化民之政,莫善於禮樂也。管子任法以治齊而天下稱仁焉,是法與禮樂異,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禮樂哉?子曰:堯舜之功,百世不輟,仁義之風逺也。管仲任法身死,則法息嚴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才,非管仲而専任法,終必亂成矣,由子思問于夫子曰:物有形類,事有真偽,必審之奚? 子曰:由於心心之精神是謂聖,推數究理不以疑,周其所察,聖人難諸是。縣子問子思曰:顔回問為邦。夫子曰:行夏之時,若 殷周異政為非乎?子思曰:夏數得天,堯舜之所同也。殷周之王,征伐革命,以應乎天?因改正朔,若云天時之改耳,故不相因也。夫受禪於人者則襲其統,受命于天者則革之,所以神其事,如天道之變然也。三統之義,夏得其正,是以夫子云:聞說苑子思居于衞,緼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 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伋聞之,妄與,不如棄物於溝壑。伋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 孔叢子:子思居衞言:茍變于衞君曰:其材可將五百乗,君任軍旅,率得此人,則無敵于天下矣!衞君曰:吾知其材可將然變也。嘗為吏,賦于民而食人,二雞子以故弗用也。子思曰:夫聖人之官人,猶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何也?知其所妨者細也,卒成不訾之器。今者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者也。衞君再拜曰:謹受教矣! 衞君曰:夫道大而難明,非吾所能也。今欲學術何如?子思曰:君無然也,體道者逸而不窮,任術者勞而無功。古之篤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死不足以榮之,害何足以怨之?故明於死生之分,通於利害之變,雖以天下易其脛毛,無所槩於志矣,是以與聖人居,使窮士忘其貧賤,使王公簡其富貴,君無然也。衞君曰:善。 衞公子交見于子思曰:先生聖人之後,執清髙之撡,天下之君子,莫不服先生之大名也!交雖不敏,竊慕下風,願師先生之行,幸顧恤之。子思曰:公子不宜也。夫清髙之節,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煩意,擇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今公子紹康叔之緒,處戰伐之世,當務收英雄,保其疆土,非所以明臧否立規檢修匹夫之行之時也,思曽申謂子思曰:屈已以伸道乎?抗志以貧賤乎?子 曰:道伸,吾所願也。今天下王侯,其孰能哉?與其屈已以富貴,不若抗志以貧賤,屈已則制于人,抗志則不愧于道。 意林子思子曰:慈父能食子,不能使知味。聖人能說人不能,使人必說遷言而信信,在言前令而化化在令外。聖人在上而 ,其化 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君子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 。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 孔叢子子上雜所習,請於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訓焉,學必由聖,所以致其材也。礪必由砥,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於禮樂。雜說不與焉,又何請學?子思謂子上曰:白乎?吾嘗深有思而莫之得也,於 則寤焉。吾嘗企有望而莫之見也,登髙則覩焉。是故雖有本性,而加之以學,則無惑矣。 舊志,初夫子道傳,曽子子思,従曽子受業,嘗困於宋,作中庸四十九篇,其載於《禮記者,乃其畧也。又有《子思子》七巻 ,宋崇寧初封沂水侯,咸淳初封沂國公,配享元封沂國述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述聖子思子。
8
亞聖孟子名軻,字子輿,一字子車,騶人遊列女傳,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 為墓間之事,踊躍築埋,孟母曰:「此非所以居吾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復徙舍學宫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孟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織,問曰:學所至矣!」 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㫁其織曰:子之廢學,若吾㫁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以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逺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厮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養哉?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名儒。 《孔叢子》:孟軻問子思曰:堯舜文武之道,可力而致乎?子思曰:彼人也,我人也,稱其言履其行,夜思之,晝行之孳孳焉,汲汲焉,如農之赴時。商之趣利,惡有不至者乎?異子思謂孟軻曰:自大而不修,其所以大不大矣!自 而不修,其所以異不異矣,故君子髙其行,則人莫能階也,逺其志,則人莫能及也。禮接于人,人不敢慢,辭交於人,人不敢侮,其唯髙逺乎? 史記孟軻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恵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逺,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呉,起齊用孫子、田忌,天下方務于合,従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徳,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宋封鄒國公元封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亞聖孟子
9
十哲升祔朱子
10
閔 損子騫,魯人子,馬父之子,少孔子十五嵗,家語以徳行著名,孔子稱其孝焉。 孝子傳:閔子騫,母死,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後母所苦,冬月以蘆花代絮,父知之,欲出後母,子騫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遂止。使說苑閔子騫三年之喪畢,見于孔子,孔子與之琴 之弦,援琴而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過也。孔子曰:君子也!哀未盡,能㫁之以禮。 。家語:閔子問政于孔子,孔子曰:「以徳以法」。夫徳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其轡䇿而已。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徳,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聖,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六官在手以為轡,司㑹均以為納,故曰御四馬者執六轡,御天下者正六官語。舊志,閔子與夫子刪述六經,追迹三王之禮,訂論 諸書。 唐贈費侯,宋封瑯琊公,改封費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閔子以下各賢同。
11
冉 耕伯牛,魯人。《家語》以徳行著名志,《白虎通》:冉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惡疾 ,舊 孔子為司冦,以伯牛為中都宰,唐贈鄆侯,宋封東平侯,加封鄆公。
12
冉 雍仲弓:家語》: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嵗以徳行著名。 仲弓問于孔子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民也,必刑政相參焉。大上以徳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必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従,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顓五刑必即天倫,行刑罰則輕,無赦刑,侀也,侀成也。一成而不可更,故君子盡心焉。 孔叢子書曰:哀矜折獄。仲弓問曰:何謂也?孔子曰:古之聴訟者,察貧窮哀孤獨,及鰥寡老弱不肖而無告者,雖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㫁者不可屬,若老而刑之謂之悖,弱而刑之謂之剋,不赦過謂之逆,率過以小罪謂之枳,故宥過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書曰:大辟疑赦。又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大戴禮子貢曰: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不遷,怒不探怨,不録舊非,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論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衆使也,有刑用也。然後怒匹夫之怒,惟以亡其身。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以告之。 唐贈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宰。 予字子我,魯人。家語:有「口才,以言語著名,以孔叢子宰,我問:君子尚辭乎?孔子曰:君子 ,理為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繁詞富說,非所聴也,惟知者不失理。 家語:宰我仕齊為臨淄大夫, ,孔子使宰予於楚,昭王問之,宰予曰:切見夫子道行則樂其治,不行則樂其身。方見天下道徳,寝息志欲,興而行之,天下誠有欲治之,君夫子固猶為之,何必逺君之貺?他日歸,以告孔子,子貢曰:予之言行,事之未盡,夫子之美也。夫子曰:言貴實使人信之,舍實何稱乎! 唐贈齊侯,宋封臨淄公,改封齊公。端木賜,字子貢,衞人,少孔子三十一嵗。家語有口才,以言語著名。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既為人下矣,而未知為人下之道,敢問之?子曰:為人下者,其猶土乎!抇之深則出泉汨渥,樹其壤則百谷滋焉,草木植焉,禽獸育焉,生則出焉,死則入焉,多其功而不意,𢎞其志而無不容,為人下者以此也。 子貢問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懍焉,如以腐索御奔馬。子貢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達之國皆人也,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之,則吾讐也,若何而無?畏奉子貢為信陽宰,將行辭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 天子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曰:夫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孔子曰:女未知詳也。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是謂之盜盜,非竊財之謂也。吾聞之,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役民,此怨之所由生也。治民莫若平臨,財莫若亷亷,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為蔽賢。揚人之惡,斯為小人。內不相訓而外相謗,非親睦也。言人之善若已有之,言人之惡若已受之,故君子無所不慎焉。云說苑子貢曰: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詩 ,辭之懌矣,民之莫矣。夫辭者,人之所以自通也。雜尚書大傳:東郭子思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 也?子貢曰:夫櫽括之旁多枉木,良醫之門多疾人,砥礪之,旁多頑鈍。夫子聞之曰:修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曹史記:子貢既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衞,廢著鬻財於 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 常相魯衞,卒終於齊。唐贈黎侯,宋封黎陽公,改封黎公。
13
冉 求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嵗家語》:「仲弓之宗族,有才藝,以政事著名,仕為季氏,宰進則理其官職,退則受教聖師,為性多謙退,孔子曰:「求也退,故進之」。 左傳齊國書:帥師伐我,及清,孟孺子洩,帥右師顔羽御邴洩為右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已徒,齊師自稷、曲師不踰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踰之如之!衆従之。師入齊軍,獲甲首八十,齊人不能師。宵諜曰:齊人遁,冉有請従之,季孫弗許。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 家語》:子貢曰:恭老䘏孤,不忘賔旅,好學博藝,省物而勤,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則知䘏,孤則恵,恭則近,禮勤則有繼,堯、舜篤恭以王天下。其稱之也。曰:宜為國老」。 唐贈徐侯,宋封彭城公,改封徐公。仲 由字子路卞人少孔子九嵗家語一字季路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 ,子路初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也哉?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聴御,狂馬不釋䇿,操弓不反擎,木受繩則直人受諌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毁仁惡?士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劍!子路戎服,見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固以 自衞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衞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待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於子路。問於孔子曰:由聞丈夫居世富貴,不能有益 物,處貧賤之中,而不能屈節以求伸,則不足以論乎人之域矣。孔子曰:君子之行,已期於必達於已,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故屈節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時,是以雖受屈而不毁其節,志達而不犯於義。 孔子謂子路曰:見長者而不盡其辭,雖有風雨,吾不能入其門矣。故君子以其所能敬人,小人反是,孔子謂子路曰:君子以心導耳目,立義以為勇,小人以耳目導心不遜以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従已。 禮記:子路為季氏宰,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繼之以燭,雖有强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踦以臨祭,其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與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階質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聞之曰:誰謂由也而不知禮乎? 家語:子路:治蒲,請見於孔子曰:由願受教於夫。子子曰:蒲其何如?對曰:邑多壯士,又難治也。子曰:然。吾語爾恭而敬可以攝勇。寛而正,可以懐强。愛而恕可以容,困温而㫁,可以抑姦,如此而加之,則政無難矣。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以寛矣!至其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㫁矣。子貢執轡而問曰:夫子未見由之政,而三稱其善,其善可得聞與?孔子曰:吾見其政矣,入其境,田疇盡易草萊,甚辟溝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盡力也。入其邑,牆屋完固,樹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寛,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聞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㫁,故其政不擾也。以此觀之,雖三稱其善,庸盡其美乎?貧家語子路,見于孔子曰:負重涉逺,不擇地而休家。 親老,不擇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喪之後,南遊於楚,従車百乗,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復得也,枯魚銜索,㡬何不蠧?二親之夀,忽若過隙,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子說苑:子路將行,辭于仲尼曰:贈汝以車乎?以言乎? 路曰:請以言。仲尼曰:不强不逺,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成回學於子路,三年回,恭敬不已,子路問其故,何也?回對曰:臣聞之,行者比於鳥上,畏鷹鸇下畏網羅。夫人為善者少,為讒者多,若身不死,安知禍?罪不施行,年七十,常恐行節之虧回,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稽首曰:君子哉! 家語:子路:為人果烈而剛直,性鄙而不達於變通。仕衞為大夫,遇蒯瞶與其子輒争,國子路遂死輒難。孔子痛之曰:自吾有由而惡言不入於耳。是子貢曰:不畏强禦,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 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說之,以詩曰: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龎,何天之寵!不戁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勝其質。河唐贈衞侯,宋封 內公,改封衞公。
14
言: 偃字子游,呉人,少孔子四十五嵗,《家語》少孔子三十五嵗,特習於禮,以文學著名,仕為武城宰。嘗従孔子適衞,與將軍子蘭相善,使之受學于夫子 《大戴禮》,子貢曰:「先成其慮,及事而用之,故動則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給則豫,當事而行偃也,得之矣」。 唐贈呉侯,宋封丹陽公,改封呉公。
15
卜。 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嵗,家語:衞人習於詩,能誦其義,以文學著名,為人性不𢎞,好論精㣲,時人無以尚之,嘗返衞,見讀史志者云:晉師伐秦三豕度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讀史志者,問諸秦史,果曰:己亥。於是衞以子夏為聖子,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嘆,子夏避席問曰:夫 何嘆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自益者必有以決之,吾以是歎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昔堯居天子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譲以接下,是以千嵗而益盛,迄今而愈彰,夏桀昆吾,自滿而無極,亢意而不節,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是非損益之徴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虚,與時消息,是以聖人不敢當,盛升在輿,遇三人則下二人,則式調其盈虚,故能長久也。子夏曰:善,請終身誦之。純子夏易傳: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乾禀 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開通,利諧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乾而行四徳,故曰乾元亨利貞矣。 孔叢子:子夏問書大義子曰:吾於帝典,見堯舜之聖焉,於大禹臯陶謨,見禹稷臯陶之忠,勤功勲焉,於洛誥見周公之徳焉,故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臯陶益稷謨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泰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誠。通斯七者,則書之大義舉矣。 韓詩外傳:子夏讀詩已畢,夫子問曰:爾亦可言於詩矣。子夏對曰:詩之於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弟子不敢忘,雖居蓬户之中,彈琴以詠先王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亦可𤼵憤忘食。詩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療飢。夫子造然改容曰:嘻!吾子始可以言詩已矣!然子已見其表,未見其裏。顔淵曰:其表已見其裏,又何有哉?孔子曰:闚其門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乎?然蔵又非難也。丘嘗悉心進志,已入其中,前有髙岸,後有深谷,冷冷然如此,既立而已矣,不能見其裏,葢謂精㣲者也。子家語: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曽 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蔵者,赤漆之所蔵者黒,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韓非子子夏問曽子,曽子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也。曽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于胷中,未知勝負故臞,今先王之義勝,故肥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强 尸子子夏曰:君子漸於飢寒而志不僻,銙於五兵而辭不攝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中論子夏曰:日習則學不忘,自勉則身不墮。亟聞天下之大言,則志益廣。子史記: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子夏學易有 夏易傳。學尚書得夫子之訓習,於詩作小序。受春秋于孔子、公羊髙穀梁赤,皆其弟子。又傳禮,著士禮志 。大戴禮子貢曰:學以深厲以㫁,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說之以詩曰:式儀式已無小人,殆若商也,可謂不險矣。魏唐贈魏侯,宋封河東公,改封 公。
16
顓孫師子張,陳人,少孔子四十八嵗,家語有容貌、資質寛,重 子張問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子張曰:為之,如何?」子曰:已有善勿専,教不能無怠,已過勿𤼵,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目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従矣。且夫忿數者,獄之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時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専獨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従矣。故君子南面,臨官而公治之,精智而畧行之,進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是故臨官不治則亂,亂生則争之者至,明君必寛宥以容其民,慈愛以優柔之,而民自得矣!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也。邇臣便辟者,羣僕之倫也。故儀不正則民失,表不正則百姓亂,邇臣便辟則羣臣汚矣。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紞紘充耳,所以掩聰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藴,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統矣!子張既聞斯言,退而記之,師說苑,孔子卦得賁,喟然仰而嘆息,子張進而問曰: 聞賁者吉卦而嘆之乎?孔子曰:賁非五色也,是以嘆之。吾聞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寳珠不飾,何也?質有餘者,不受飾也。彼中論孔子謂子張曰:師吾欲聞彼,將以改此而也。聞 而不改,此雖聞何益 。禮記:子張病,召申詳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㡬乎!殷子張之喪,公明儀為志焉。褚幕丹質蟻結於四隅。 , 士也可。家語,子貢曰:美功不伐貴位,不喜,不侮可侮。不佚 佚,不傲無告,是顓孫師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則猶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則仁也。詩云:愷弟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為大也。 唐贈陳伯,宋封宛邱侯,加封陳國公,升十哲位」。
17
朱熹元晦,一字仲晦,宋司勲吏部郎松之子也。世為徽之婺源人,居紫陽山下。幼穎悟,莊重甫能言,父指示之曰:「天也」。元晦問曰:「天之上何物?」父異之。就傅,授以《孝經》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常従羣兒嬉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少長,屬志聖賢之學,年十八,舉建州鄉貢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自筮仕以至屬纊五十年間,歴事四朝,仕於外者僅九考,立於朝者四十日。官至煥章閣待制,奉祠,卒。初,父松病亟,屬熹於胡憲、劉勉之及子羽,熹皆従之。游延平,李侗嘗學於羅従素,熹罷同安主簿,歸不逺數百里,徒步往従之。其為學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又竭其精力,以研窮聖賢經訓。所著有《易本義啟、䝉著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註、太極圖、通書、西銘解、楚辭集註辨證,韓文考異所編次,有論孟集議、孟子指要、中庸輯畧、孝經小學書、通鑑綱目,宋名臣言行録、家禮近思録、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録,皆行于世。先生殁,朝廷以其《大學》、《中庸》、《語》、《孟》訓說立于學官,又有《儀禮經傳通解未脱稿,亦在學官。平生為文凡一百巻,生徒問答凡八十巻,别録十巻。黄幹曰:「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自周以來,任道之責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曽子子思得其㣲,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定周、程、張子繼其絶,至先生而始著」。識者以為知言。嘉中賜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寳謨閣直學士。寶慶二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紹定三年,改封徽國公。淳祐元年,従祀文廟,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改封齊國公。 國朝康熈五十一年,升祔十哲。
18
従祀先賢
19
蘧 瑗字伯玉,衞人。以新序衞靈公之時,蘧伯玉賢而不用史鰌, 尸諫,乃召伯玉而進之,以為卿,以淮南子、蘧伯玉為相。子貢往觀之,曰:「何以治國?」曰: 弗治,治之 。趙簡子欲伐衞,使史黯往觀焉,還報曰:蘧伯玉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險阻,何足以致之? 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難為知,而後者易為攻也。公莊子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列女傳》:衞靈 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為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伸節不為㝠㝠。隋行蘧伯,玉衞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時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 家語孔子曰:外寛而內正,自拯于槩括之中直。已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終。葢蘧伯玉之行也。 ,唐開元二十七年従祀,贈衞伯,明嘉靖九年,改祀于鄉,以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蘧瑗汲汲于仁, 善自終,應請復祀。従之」。
20
林 放字子邱,魯人。祀唐贈清河伯。宋封長山侯。明嘉靖九年改 於鄉。 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按《論語》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應,請復祀。従之」。
21
澹臺滅明子羽,魯武城人,少孔子三十九嵗家語,少孔子四十九嵗,有君子之姿,為人公正,無私以取與去,就然諾為名。《史記》:子羽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而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逕,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游至江,従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博物,志澹臺子羽渡河,齎千金之璧於河河,伯欲 ,至陽侯波起,兩蛟挾船,子羽曰:「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威刼」。乃左操璧,右操劍擊蛟,皆死。既渡,三投璧於河河,伯躍而歸之,子羽毁而去,於家語子貢曰:「賞之不喜,賤之不怒,尊利于民矣。亷 行,已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孔子曰:「獨富獨貴,君子恥之」。夫羽也,中之矣! 唐贈江伯,宋封金鄉侯。
22
宓不齊子賤,少孔子四十九嵗,家語魯人少孔子三十嵗為單父宰,有才智,仁愛百姓不忍欺,說苑子賤為單父,宰辭於夫子,夫子曰:毋近而距也,毋望而許也。許之則失守,距之則鄙塞,譬如髙山深淵,仰之不可極,度之不可測也。子賤曰:善,敢不承命乎? 子賤為單父宰,過于陽,晝曰:子亦有以道僕乎?陽晝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二焉,請以送子。子賤曰:釣道奈何?陽晝曰:夫扱綸錯餌,迎而吸之者,陽鱎也。其為魚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魴也,其為魚也,博而厚味。子賤曰:善。於是未至單父冠,葢迎之者交接於道,子賤曰:車驅之車,驅之夫陽,晝之所謂陽鱎者至矣!於是至單父請其耆老尊賢者而與之,共冶單父已吕氏春秋,宓子賤治單父,恐魯君之聴讒人而令 不得行其術也,將辭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公與之俱,至於單父,邑吏皆輕子賤,令吏二人,書吏方將書,子賤従旁時掣其肘,吏書之不善,子賤為之怒,吏甚患之,辭而請歸,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歸矣!二吏歸報于君曰:宓子不可為書。君曰:何故?吏對曰:宓子使臣書而時掣揺,臣之肘書惡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辭而去也。魯君太息而歎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亂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其數有之矣!㣲二人寡人㡬過,遂𤼵所愛而令之。單父告宓子曰:自今以來,單父非寡人之有也,有便于單父者,子決為之矣。五嵗而言其要,宓子乃得行其術于單父矣家,語齊人攻魯,道由單父單父之老請曰:麥已熟。 今齊冦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麥,請放民出皆穫,傅郭之麥可以益糧,且不資於冦。三請而宓子不聴。俄而齊冦逮於麥,季孫怒,使人讓之,宓子蹵然曰:今兹無麥,明年可樹,若使不耕者穫,是使民樂有冦。且得單父一嵗之麥,於魯不加强,喪之不加弱,若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創必數世不息。季孫聞之,赧然而愧。三年,孔子使巫馬期逺觀政焉,巫馬期隂免衣衣敝裘入單父界,見漁者得魚,輒舍之,巫馬期問焉,曰:凡漁者為得,何以得魚?即舍也?漁者曰:魚之大者名為䲖,吾大夫愛之,其小者名為繩,吾大夫欲長之,是以得二者輒舍之。巫馬期返,以告,孔子曰:宓子之徳,至使民闇行,若有嚴刑於旁,敢問宓子何行而得于是?孔子曰:吾嘗與之言曰:誠于此者刑于彼。宓子行此術於單父也。 家語: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衆悦子何施而得之也?對曰:不齊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曰不齊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者十一人可以教學矣,中節也,中民附矣,猶未足也。曰:此地有賢於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而禀度焉,皆教不齊,所以治人之道。孔子嘆曰:欲其大者,乃於此在矣。昔堯、舜聴天下,務求賢以自輔。夫賢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齊之所治者小也,所治者大,則庶㡬矣。 說苑: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亦治。單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處,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于宓子賤,子賤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固勞,任人者固佚。人曰,宓子賤則君子矣,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治,任其數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性事情勞煩,教誥雖治,猶未至也。 漢書儒家有宓子十六篇,單唐贈單父伯,宋封 父侯。
23
原。 憲字子思,魯人。家語:宋人少孔子三十六嵗,清静守節,貧而樂道。孔子為魯司寇,原憲嘗為孔子宰,孔子卒退,隠於衞牖。韓詩外傳: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户甕, 桷桑而無樞,上漏下濕匡坐而絃歌,子貢乗肥馬,衣輕裘,軒不容巷而往見之。原憲楮冠,藜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絶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子貢曰:「嘻,先生何病也!」原憲曰:「憲聞之,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慙而去。憲乃徐步曳杖,歌《商頌》而反聲淪于天地,如出金石。 唐贈原伯,宋封任城侯。
24
公冶長子長,齊人。《家語》:魯人,為人能忍恥,孔子以女妻之, 唐贈莒伯,宋封髙宻侯、南宫适字子容。《家語》:南宫縚魯人,以知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汚孔子,以兄子妻之。 《禮記》:南宫縚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髽,曰爾母従従爾爾,母扈扈爾,葢榛以為笄,長尺而總八寸 《家語》子貢曰:獨居思仁,公言仁義。其於詩也,則一日三復,白圭之玷,是南宫縚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為異士, ,唐贈郯伯,宋封龔邱侯,改封汝陽侯之,附見南宫,閱一作說,即仲孫說也。謚敬叔孟僖子 子師事孔子家語,南宫敬叔以富得罪於定公,奔衞衞侯請復之,載其寳以朝,夫子聞之,曰:「若是其貨也,喪不若速貧之愈。子游問曰:「敢問何謂?孔子曰:富而不好禮,殃也。敬叔以富喪矣,而又弗改,吾懼其有後患也。敬叔聞之,遂如孔氏而後循禮施散焉人」。按《史記家語》,南宫适一名,縚與南宫敬叔應是兩 ,《論語註》合而為一,《讀史訂疑》辨其為悞,今分别志之。
25
公晳哀字季次晳,一作哲哀,一作克家語,字季沈,齊人,鄙天下,多仕于大夫家者,是故未嘗屈節為人臣,孔子特嘆賞之未?《史記》: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家臣,仕於都,惟季次。 嘗仕 , 太史公曰:季次原憲讀書,懐獨行君子之徳,義不茍合,當世終身空屋蓬户,褐衣蔬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封唐贈郳伯,宋 北海侯。
26
商 瞿子木,魯人,少孔子二十九嵗,《家語》特好《易》孔子傳》之志焉。 《史》稱《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馯臂子。𢎞𢎞傳江東人,矯子庸疵庸疵,傳燕人周子家豎家豎傳淳于人光子乗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及秦禁學,《易》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絶也。漢興田何傳之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菑川人楊何訖於宣元有施、孟、梁邱京氏,列于學官,語具《漢書》中。 ,唐贈䝉伯,宋封須昌侯。
27
髙 柴字子羔,一作臯,少孔子三十嵗家語,齊人,髙氏之别族,少孔子四十嵗,為人篤孝而有法,少居魯,見知名于孔子之門,仕為成宰宰。《禮記》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聞子臯將為成, 遂為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臯為之衰。 季子臯塟其妻,犯人之禾,申詳以告,曰請庚之子。臯曰:孟氏不以是罪子,朋友不以是棄,予以吾為己長於斯也,買道而塟,後難繼也。 家語:季羔為衞之士,師刖人之足。俄而衞有蒯聵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謂季羔曰:於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踰。又曰:於彼有竇。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罷,季羔將去,謂則者曰:吾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今吾在難正子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哉?刖者曰:㫁足固我之罪。昔公之治民也,傾側法令,先後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獄決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悦,見于顔色,臣又知之,君豈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孔子聞之曰:善哉!為吏!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徳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家語子貢曰:自見孔子出入於户,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是髙柴之行也。孔子曰:柴於親喪,則難能也,啟蟄不殺則順,人道方長,不折則恕,仁也,恕也,恕則仁也,成湯恭而以恕。是以日躋 。唐贈共城伯,宋封共城侯。
28
漆雕開》字子開,魯人家語》,字子若,蔡人。少孔子,十一嵗習尚書,不樂仕進。所著《漆雕子》十三篇,見《漢書》。封唐贈滕伯宋 平輿侯。
29
樊 須子遲,少孔子三十六嵗。《家語》:「魯人弱,仕于季氏」。《左傳》清之役,冉求帥左師樊遲為右。及齊師戰於郊,齊師自稷曲師不踰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踰之,如之」。衆従之。 唐贈樊伯,宋封益都侯。
30
司馬耕子牛。《家語》:宋人為人,性躁,好言語。見兄桓魋行惡,牛嘗憂之。《左傳》:宋桓魋之寵害於公,公欲討之,遂入於曹以叛,使左師巢伐之,魋奔衞司馬牛,致其邑與珪焉,而適齊魋自衞奔齊。陳成子使為次卿司馬,牛又致其邑焉而適呉。呉人惡之而反,趙簡子召之,陳成子亦召之,卒于魯郭門之外,阬氏,塟諸邱。輿改唐贈向伯,宋封楚邱侯, 封綏陽侯。
31
商 澤字子季,家語字子秀,魯人。唐贈睢陽伯,宋封鄒平侯有。 若字子若,少孔子四十三嵗家語字子有少孔子三十六嵗,為人彊識好古道, ,《左傳》:呉伐魯,克東陽而進舎於庚宗,遂次於泗上,㣲虎欲宵攻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踊於幕庭,卒三百人,有若與焉,呉子聞之,一夕三遷喪,禮記有若問於曽子曰:「聞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 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夫子之言也。曽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曽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曽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載寳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曽子以子游之言告,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曽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荆葢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平唐贈卞伯,宋封 隂侯。
32
梁 鱣叔魚,少孔子,二十九嵗家語:齊人少孔子,三十九嵗 梁鱣,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謂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無子,夫子曰:無憂也,瞿過四十,當有五丈夫子,今果然,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過也」。従之二年而有子。 唐贈梁伯,宋封千乗侯。
33
巫馬施子旗,少孔子三十嵗。《家語》:巫馬期字子期,陳人嘗治單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處,而單父治事詳,宓子賤,下唐贈鄫伯,宋封東阿侯
34
冉 孺子魯,少孔子,五十嵗,《家語》:冉孺,字子魚,魯人 唐贈紀伯,宋封臨沂侯顔。 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六嵗,《家語》:魯人 唐贈蕭伯,宋封陽穀侯。伯 䖍字子晢,少孔子五十嵗家語》,字子楷,魯人。 ,唐贈聊伯,宋封沐陽侯。曹 䘏字子循,少孔子五十嵗,《家語》,蔡人 ,唐贈曹伯,宋封上蔡侯。冉 季字子産,一字子達,魯人,侯唐,贈東平伯,宋封諸城公孫龍《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嵗」。《家語》:「公孫寵 ,唐贈黄伯,宋封枝江侯漆雕徒父《字子有《家語》。漆雕,従字子文, 唐贈須句伯,宋封髙苑侯秦 商子丕家語,字不慈,魯人。少孔子四十嵗,其父厪父與叔梁大夫俱以力聞。 唐贈上洛伯,宋封鄄城侯。
35
漆雕哆《字子《歛家語》:漆,雕哆,魯人,唐贈武城伯,宋封濮陽侯顔。 髙字子驕家語》:顔剋魯人,少孔子五十嵗,孔子適陳過匡顔剋」為「僕」,一作「刻」 ,唐贈瑯琊伯,宋封雷澤侯。
36
公西赤。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嵗。《家語》:魯人赤束帶,立朝,嫻賔客之儀」。 子貢曰:齊莊而能肅,志通而好禮,擯相兩君之事,篤雅有節,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禮經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公西赤問曰:「何謂也?子曰:貌以擯禮,禮以擯辭,是謂難焉。衆人聞之,以為成也。孔子語人曰:「當賔客之事則達矣」。謂門人曰:「二三子之欲學賔客之禮者,其於赤也」。 唐贈郜伯,宋封鉅野侯。
37
壤駟赤子徒,《家語》。攘駟,赤字。子従,秦人。《通志》畧壤,駟氏,複姓。 唐贈北㣲伯,宋封上邽侯。任不齊。字子選,楚人。當唐贈任城伯,宋封 陽侯。
38
石作蜀子明家語》:石子蜀,秦之成紀人」。按「石」作「複」姓, ,唐贈郈邑伯,宋封成紀侯。公良孺。字子正。《家語》:公良儒,陳人,賢而有勇,孔子周行,嘗以家車五乗従 ,唐贈東牟伯,宋封牟平侯。
39
公夏首字乗《家語,公夏守字子,乗魯人, 唐贈亢父伯,宋封鉅平侯。公肩定。字子中。《家語》,「公肩」一作「公堅」。定字子仲,魯人,一曰衞人。 唐贈新田伯,宋封梁父侯。后 處字子里,家語》石處字里之齊人。 唐贈營邱伯,宋封膠東侯
40
鄡 單子家,魯人。聊唐贈銅鞮伯,宋封 城侯
41
奚容蒧字子晳,衞人。《家語》:奚蒧字子偕,魯人侯奚仲之後, 唐贈下邳伯,宋封濟陽罕父黑《字子索《家語》:宰父黒,字子黒魯人。按氏族畧有宰父氏 ,唐贈乗邱伯,宋封祁鄉侯。顔。 祖字襄家語。顔相,字子襄,魯人。 唐贈臨沂伯,宋封富陽侯。
42
榮 旂字子祺,一作子祈,魯人,侯唐贈雩婁伯,宋封厭次句井疆衞人家語,字子疆陽,唐贈淇陽伯,宋封滏 侯。左人郢。字行家語。左郢,字子行魯人。按《通志》畧,左人以官為姓, 唐贈臨淄伯,宋封南華侯。秦 祖字子,南秦人。鄄,唐贈少梁伯,宋封 城侯
43
鄭 國字子徒。《家語》薛邦字子従,一作子徒,魯人。 唐贈榮陽伯,宋封朐山侯。縣。 成字子祺,家語字子横,魯人。唐贈鉅野伯,宋封武城侯。
44
原。 亢字藉家語,原桃字子藉,魯人, 唐贈萊蕪伯,宋封樂平侯公祖句兹字子之家語,公祖兹侯唐,贈期思伯,宋封即墨。亷 潔字庸,衞人《家語》。亷絜字子曹, 唐贈莒父伯,宋封胙城侯燕 伋家,語燕級,字子思,秦人, 唐贈漁陽伯,宋封汧源侯。叔仲㑹字子期,一作仲叔噲家語,魯人少孔子五十嵗,叔仲㑹與孔璇年相比,毎孺子之執筆記事於夫子,二人迭侍左右。孟武伯見孔子而問曰:「此二孺子之幼也,於學豈能識於莊哉!」孔子曰:「然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唐贈瑕邱伯,宋封博平侯。
45
樂 欬子聲。《家語》:樂欣,魯人。侯,唐贈昌平伯,宋封建成公西輿如子上。《家語》,公西與魯人。唐贈重邱伯,宋封臨朐侯狄 黑字晳,《家語》字晳之,衞人,侯唐贈臨濟伯,宋封林慮。邽 巽字子歛家,語邽選,字子飲,唐贈平陸伯,宋封髙唐侯。孔 忠字子蔑,《家語》:孔弗,孔子兄孟皮之子,如《家語》。孔蔑問行已之。道子曰:「知而弗為,莫 。勿知親而弗信,莫如勿親。樂之方至,樂而勿矯,患之方至,思而勿憂」。孔蔑曰:「行已乎?」子曰:「攻其所不能,備其所不足,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驕」人。終曰:「言無遺已之憂,終日行不遺已之患,惟智者有之,故恐懼所以除患也,恭敬所以起難也。終身為之一言,敗之,可不慎乎!」 唐贈汶陽伯,宋封鄆城侯。陳 亢《家語》,字子亢,一字子禽,陳人。少孔子四十嵗, 唐贈潁伯,宋封南頓侯公西蒧字子上《家語》,字子尚,魯人,唐贈祝阿伯,宋封徐城侯。
46
琴 張《家語》:琴牢,字子開,一字子張,衞人 唐贈南陵伯,宋封平陽侯顔之僕。字子叔,魯人。宛唐贈東武伯,宋封 句侯。
47
步叔乗字子車,齊人博,唐贈淳于伯,宋封 昌侯。施之常。字子恒,家語字子常,魯人,唐贈乗氏伯,宋封臨濮侯。秦 非子之,魯人華,唐贈汧陽伯,宋封 亭侯申 棖,《史記》申黨」或作「申」棠,字子周,魯人。一唐贈魯伯,宋封文登侯 。又按《家語》申績 「 」作「申」。續,字子周,魯人,一唐贈邵陵伯,宋封淄川侯。疑本 人而傳冩之,誤也。
48
顔 噲字子聲,魯人濟,唐贈朱虛伯,宋封 隂侯、左邱明。中都人授經圖:魯人,楚左史倚相之後,周室既㣲,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邱明觀其《史記》而修之,其所襃貶,不可具書,皆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說,邱明恐失其真,乃為之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辯理,或錯經以合異,躬覽載籍,《廣記》而備言之,又採録前世穆王以來,下訖於魯悼智伯之謀,無不備載以為國語,號曰《春秋傳》,邱明授魯申申授呉起起授子期期授鐸椒椒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巻授荀卿、荀卿授漢張蒼及賈誼、張敞。誼為《左氏傳》訓詁授貫、公貫,公授子長卿長卿授張禹,禹授尹,更始更始授子咸及翟方進胡,常常授賈䕶䕶授蒼梧陳欽,而劉歆従尹咸及翟方進受之,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賈䕶、劉歆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納之,以問諸儒,皆不對,歆遂移書責讓太常博士左氏始得立于學官。 ,唐貞觀中従祀宋,封瑕邱伯,改封中都伯。
49
顔 何字冉古,本家語,字稱魯人,祀唐贈開陽伯,宋封堂邑侯,明嘉靖九年罷, 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顔何字,冉北齊顔之推《家》訓云:孔門升堂,顔氏居八宋,人顔髙賛,亦稱八賢何居其一,應請復祀,従之」。
50
秦 冉字子開,魯人。祀唐贈彭衙伯。宋封新息侯,明嘉靖九年罷。 。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秦冉應,請復祀。従之」。
51
縣 亶《家語》,字子象,魯人。雍唐、宋封爵未詳。明嘉靖九年罷祀。 國朝 正二年,禮臣議曰:「《史記》但有鄡單之名,而《家語》無之,因以單亶同音定為一人,乃祀鄡單而去縣。亶當時原無確據,今請復祀。従之
52
牧 皮力牧之後。趙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牧皮見于《孟子》 岐。註云:牧皮與琴、張、曽晳皆事孔子學者也。進従祀」。
53
樂正克周人《孟子弟子陶淵明集八儒載《樂正子春秋》為道,為屬辭比事之儒。宋封利國侯 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孟子》稱樂正子為善人,信人又曰:其為人也,好善。方之聖門當在子羔之列。進従祀」。
54
公都子齊人孟子弟子,宋封平隂伯善。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公都子精研性 之㫖,力闢義外之說,進従祀」。
55
萬。 章齊人宋封博興伯,如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史記》稱孟子所 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進従祀」。
56
公孫丑。齊人陶淵明集八儒載公孫丑傳《易》,為道為潔浄精㣲之儒。宋封夀,光伯, 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趙岐云:孟子既殁,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其所言進従祀。
57
周敦頤茂叔,號濓溪,道州人,輔成之子,累官至廣東轉運判官、提㸃刑獄,以洗寃澤物為已務,尋因疾,求知南康軍為學不由師傳,黙契道體,黄庭堅稱其胷懐灑落,如光風霽月,亷於取名而鋭於求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菲於奉身而恵及煢婺,陋於希世而尚友千古,所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原、究萬物之始終,又著《通書》四十篇,𤼵明太極之藴,為南安司理時通判程珦與語,知其學道也,因與為友,命二子顥、頤往受業焉,茂叔毎令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二程之學淵源乎此矣。說者謂其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於學者,嘉定十三年,賜謚曰元,淳祐元年,封汝南伯,従祀元至順二年,加封道國公,明崇禎十五年,改稱先賢。
58
張 載子厚,世居大梁。父迪,知涪州,卒,諸孤幼,不克歸,脩寓於郿縣横渠鎮之南大振谷口,因家焉。子厚少善談兵,至欲結客取洮西之地,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逺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因勸其讀《中庸》,一夕與二程語,道學之要,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嘉祐二年,登進士第,為祁州司法,歴渭川僉判,涖官,以敦本善俗為先,召為崇文殿校書、同知太常禮院,神宗詔問治道,以漸復三代為對,與執政不合,告歸危坐一室,潛心精思,教人以禮,闗西之士翕然宗之,稱為横渠先生。所著有《東銘西銘》,正䝉擴聖賢所未𤼵,嘉定十三年,賜謚曰明,淳祐元年,封郿伯,従祀,明崇禎十五年,改稱先賢。
59
程 顥,字伯淳,河南人,大中大夫珦之子也。嘉祐二年,進士及第,為晉城令,民以事至縣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度鄉村逺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䘏,而姦偽無所容,鄉必有校,暇時召父老與之語,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為易置,民愛之如父母,凡居官坐處皆書「視民如傷」四字,後哲宗召為宗正寺丞,未行,以疾終先生自十五六時,聞周茂叔論學,遂厭科舉之業,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㡬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知盡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窮神知化,由通於禮樂,辯異端似是之非,開百代未明之惑,秦漢而下,未有臻斯理也,謂孟子没而聖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端,闢邪說,使聖人之道燦然復明于世,葢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先生之死,士大夫識與不識,莫不哀傷焉。塟伊川祖塋,文彦博采衆論,題其墓曰明道先生。嘉定十三年,賜謚曰純。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従祀元至順二年,加封豫國公,明崇禎十五年,改稱先賢。
60
程 頥字正叔,少與兄顥受學,周敦頤,年十八,游太學,見胡瑗問諸生以顔子所好,何學正叔,因答曰:「學以至聖人之道也」。瑗大驚異。舉進士,廷試報罷,遂不復試。英宗、神宗朝大臣屢薦,皆不起。哲宗嗣位,司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義曰:「伏見河南府處士程頥,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法,年踰五十,不求仕進,真儒者之髙蹈,聖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使士類有所矜式」。詔以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力辭。元祐元年,召對,擢崇政殿說書。在經筵,毎進講,日必宿齋豫戒,潛思存誠,冀以感動上意。崇寧五年,致仕時,《易傳成書,已久寢疾,始以授尹焞、張繹,尋卒,世稱為伊川先生先生,於書無所不讀,其學一本於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指,而達于六經,動止語黙,一以聖人為師,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張載稱其兄弟皆得孔、孟不傳之學,以為諸儒倡,晚著《易》、《春秋傳》。嘉定十三年,賜謚曰正。淳祐元年,封伊陽伯,従化元,至順二年,加封洛國公,明崇禎十五年,改稱先賢。
61
邵 雍堯夫,河南人。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于書無所不讀。北海李之才聞堯夫好學,嘗造其廬,授以《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圖。堯夫探賾索隠,妙悟神契,多所自得者。初至洛,蓬蓽環堵,不庇風雨。富弼、司馬光、吕公著諸賢退居洛中,雅敬堯夫恒相従游為市園宅,名其居曰安樂窩。人無貴賤少長,一接以誠,故賢者悦其徳,不賢者服其化,忠厚之風聞於天下。嘉祐中,詔求遺逸,王拱辰以雍應詔,授將作主簿,復補潁州團練推官,皆固辭,贈秘書省著作郎。所著書曰《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答、擊壤集》。雍居河南時,程顥與之議論終日歎曰:「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及卒,程頥銘其墓曰:「雍之道純一不雜,就其所至,可謂安且成矣」。朱熹賛之曰:「天挺人豪,英邁葢世,駕風鞭霆,歴覽無際,手揮月窟,足攝天根。閒中今古,醉裏乾坤。其為程、朱推重如此。元祐中,賜諡康節。咸淳三年,封汝南伯,従祀,明崇禎中,改稱先賢。
62
従祀先儒
63
《公羊,髙齊人受《春秋》于卜子夏,髙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夀夀,與弟子齊人、胡母子都趙八董,仲舒著以竹帛子都授東海嬴公,嬴公授同郡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顔安樂,故後漢公羊有嚴氏、顔氏之學。仲舒以公羊》顯于朝,授李育,育授羊弼,弼授何休休作解詁,其學遂大行。唐貞觀二十一年,従祀宋封臨淄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儒,公羊以下各儒同續祀者,倣此。
64
穀梁赤魯人孔子以《春秋》之說口授子夏,子夏授《穀梁》、《穀梁》作傳以授孫卿,孫卿授魯申公,申公授瑕邱江公,江公傳子至孫為博士。武帝時,江公與仲舒並仲舒本治公羊,於是詔太子授《公羊春秋》江公之傳,其後寖㣲,惟魯榮、廣、皓、星公二人學焉。蔡千秋従廣受業,又事皓星公。宣帝即位,聞衞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等,皆魯人言,穀梁氏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由是穀梁之學大盛。於是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學。唐時従祀,宋封龔邱伯,改封睢陽侯。
65
孔安國子國,夫子十一世孫。少學《詩》於申公,授《尚書》于伏生。漢、魯共王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所藏《古文尚書》。安國乃考論古今文字,撰衆師之義,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巻,悉上送官承詔作傳,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以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従安國問故。遷書多古文說,朝授膠東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後漢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𤣥亦為之註。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舊本。晉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至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奏之,時又闕《舜典》一篇。齊建武中,呉姚興方於大桁市得其書,奏上,比馬、鄭所註,多二十八字,於是始列于學官。唐時従祀宋封曲阜伯
66
伏 勝濟南人。能言尚書秦焚書,時伏生為博士,獨壁蔵之,其後兵起流亡,漢定天下,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聞伏生欲召之,時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晁錯往受之,今文尚書是也。伏生作傳四十一篇,授同郡張生,張生授千乗。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倪寛,寛授,歐陽生之子,世世傳至曽孫,髙謂之歐陽學,又有夏侯都尉,受業於張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之學,勝傳従子建,别為小夏侯之學,故書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並立,迄漢東京,相傳不絶,而歐陽最盛,唐時従祀宋封乗氏伯
67
毛 萇趙人善說詩,漢初有魯、齊、韓三家並立,萇自謂子夏所傳。初,子夏作《詩序》以授魯申,申授李克克授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茍卿,茍卿授魯人,毛亨為《詩訓詁》,河間獻王得《詩傳》而獻之朝。時毛萇受亨詩為獻王博士,毎說詩,獻王悦之,取《詩傳》加「毛」字,以别《齊》、《魯》、《韓》三詩也,故世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萇所著有《毛詩故訓》二十巻,《詩傳》十巻。平帝時立于學官,萇授同國貫長卿長卿授解,延年,延年授徐敖,敖授九江陳俠俠,授同郡謝曼卿後。東海衞敬仲受學於曼卿,先儒相承,謂之《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敬仲又加潤益。鄭衆、賈逵、馬融並作《毛詩傳》,鄭𤣥作《毛詩箋》,至今獨立。唐時従祀宋封樂夀伯。
68
后 蒼東海郯人,字近君,従孟卿受禮,在曲臺校書,因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蒼授,沛人,聞人通漢慶普、梁人戴徳及徳、従兄子聖、西漢世后氏二戴禮,並立于學官。劉向考校經籍,合二百十四篇,戴徳刪其煩重,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傳小戴之學,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鄭𤣥受業於融,又為之註,故今《小戴記》與《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並傳蒼啟之也。明嘉靖九年考求古禮,以蒼為禮之宗,詔従祀
69
髙堂生魯人,本齊公族,漢興為博士,傳《儀禮》十七篇。至武帝時,又有《禮古經》,出於魯奄中,而河間獻王好古,收集餘燼,得而獻之,合五十六篇,並威儀之事,髙堂生授瑕邱,蕭奮,奮授東海孟卿卿,授后蒼,孝宣世后蒼最明,戴徳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故儒林傳》云:漢興,傳禮者十三家,惟髙堂生五傳,得戴徳戴聖,而禮大明。唐時従祀宋封萊蕪伯。
70
董仲舒廣川人,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以次授業,或莫見其面,葢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遵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䇿為江都王相,復相膠西,兩相驕王,皆以禮匡正,凡所著述,皆推明孔子,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亷,皆自仲舒𤼵之,徙家茂陵,子及孫皆以學顯,元至順元年従祀。明洪武二十九年,封江都伯。成化三年,改封廣川伯
71
鄭 𤣥字康成,北海髙宻人。少入太學,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歴》、《九章算數》,又従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西入闗事,扶風馬融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曰:「吾道東矣!黨事起,遂隠修經業,時何休好《公羊》學,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𤣥廼𤼵墨守,鍼膏肓、起廢疾。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撡吾矛以伐我乎?大將軍何進辟之?」𤣥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一宿逃去。國相孔融深敬之,㑹黄巾起道,遇𤣥數萬人,皆羅拜相約不入縣境。後公車徴為大司農,以病乞還,卒。唐貞觀中従祀,明嘉靖中罷祀。毛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鄭康成所注《周易》、《尚書》 ,《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及《七政、六藝》論魯禘祫議、《詩譜》、《周禮》難百餘萬言,括囊大典,網羅百家。《漢史》以為仲尼之門不過是其出處,進退一衷於道。朱子有可謂大儒之稱,復従祀」。
72
杜子春河南緱氏人,通《周官》、《周官》,葢周公所制官政之法。始皇見其書深惡之,禁絶不傳。漢時,有李氏得《周官》,上於河間獻王獨闕《冬官》一篇,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補成六篇,奏之。至成帝時,黄門郎劉歆表而出之。子春受業於歆,因以教授鄉里。時鄭衆、賈逵往受其業。二子著《周禮解》,後馬融作《周官傳》,以授鄭𤣥,𤣥作《周官註》,皆祖子春,云唐時従祀,宋封緱氏伯。
73
諸葛亮孔明,瑯邪陽都人,漢司棣校尉,諸葛豐之後,躬耕南陽,先主三往,乃見亮,以先主帝室之胄,欲信大義以興漢室,定計取蜀,先主即帝位,以亮為丞相。章武三年,先主崩事,後主建興元年,封武鄉侯,領益州牧,外連東呉、內平、南越,出師為興復計,前後兩具,表導後主,以親賢臣逺小人,又曰: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所能逆睹也。竟以勞卒,謚忠武。嘗曰:「治世以大徳,不以小恵」。又戒子書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儉以養徳,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静無以致逺。夫學須静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静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嵗去,遂成枯落,悲歎窮廬,將復何及也!其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亮之功業,昭著耳目,而 居心仁恕,開誠布公,于出處大節,君臣大義,純乎天理之正。夫聖人之道,不外倫常,五倫以君臣為首,若亮者,真能事君盡禮者矣!朱子謂義利大分,武侯知之,非他人所及,張栻謂其扶皇極正人心挽回仁義之風,與日月同光,允宜俎豆千秋者也。進従祀」
74
晉范甯,字武子。少篤學,多所通覽,崇儒抑俗,潔已修禮,拜中書侍郎,多所獻替。為豫章太守,大設庠序,取郡子弟充學生,課讀五經,又起學臺,功用彌廣。所著有穀梁傳集解》。唐貞觀中従祀,明嘉靖中罷祀詞。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范甯著春秋穀梁集解》, 意精審。史稱晉代崇學敦教,未有如甯者。晉世以浮虛相扇,獨甯崇尚實學其崇實論》一篇,闡𤼵仁義,推尊周、孔、洙、泗之教,賴以不墜,實為兩晉一人所註穀梁傳,至今遵行之。宋儒謂三傳之學,惟穀梁所得最多,諸家之解,惟范甯所註最善。復従祀王通仲淹,龍門人,世以儒顯,受書于東海李育,學詩于㑹稽夏琠,問禮于河東闗子明正樂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華不解衣者六年。甫冠,游長安,奏太平十二策,文帝大悦之,下其議于公卿,公卿不悦,時將有蕭牆之釁,仲淹知謀之不用也,作《東征之歌》而歸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讃,易道九年而六經大就,教于河汾,往受業者不可勝數,累徴不起,僕射楊素甚重之,勸之仕,仲淹曰:通有先人之敝廬,足以庇風雨,薄田足以具饘粥,讀書談道,足以自樂,願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時和年豐,通也。受賜多矣,不願仕也。大業末,卒於家,門人謚曰文中子,又収其議論,分為六部,號曰王氏六經,明嘉靖九年従祀。韓愈退之,南陽人。少孤,自知讀書,日記數千言,比長,盡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歴官刑部侍郎,以諌佛骨,貶潮州刺史。至潮,問民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産且盡,民以是窮,乃為文祀之。是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轉吏部侍郎,卒,贈禮部尚書,謚曰文。所著原道、原性、師說等篇,皆奥衍宏深,與孟子相表裏,以佐佑六經。昔孟子距楊、墨去孔子纔二百年,退之,排佛、老二家,乃去千餘嵗,撥哀反正,功與齊而力倍之,自退之殁,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宋元豐七年,従祀,封昌黎伯。
75
司馬光君實,夏縣涷水鄉人。生七嵗,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仁宗寳元初,中進士甲科,累官尚書左僕射、煎門下侍郎。病革不復自覺,諄諄如夢中語,然皆朝廷天下事也。贈太師,追封温國公,謚曰文正,賜碑曰「忠清粹徳。嘗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誠心自然,天下敬信。陜、洛問皆化其徳,性不喜釋、老,曰:其㣲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有文集八十巻、《資治通鑑》三百二十四巻、《歴年圖》二巻、《稽古録》二十巻、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巻、註古文孝經》一巻、《易說》三巻、《註繫辭》二巻、《大學中庸議》一巻,其文如金玉、穀貝、藥石,必有適于用無益」之文,未嘗一語及之。咸淳三年従祀。
76
范仲淹,字希文,其先邠州人,後徙家江南,遂為呉縣人。少有志操,力學舉進士第,以薦為秘閣校理,汎通《六經》,長于《易》,學者多従質問焉。執經講解無所倦,嘗推其俸以食四方遊士,毎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風節。自仲淹倡之,累官至資政殿學士、陜西四路宣撫使,功業炳著。卒,贈兵部尚書,謚文正。史稱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賔客,不重肉,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泛愛樂義士,多出其門,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民皆畫像立祠事之。十國朝,康熈五 三年従祀。
77
歐陽修永叔,廬陵人。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舉進士第甲科。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餘習。永叔遊隨州,得唐韓愈遺稿於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苦志探索,至忘寢食。従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政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累官至參知事。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卒於汝隂,贈太子太師,謚文忠。明嘉靖九年従祀。
78
胡 瑗翼之,海陵人。年十三,通《五經》以賢聖,自期待往泰山,與孫明復、石守道三人同讀書,十年不歸。范仲淹薦於朝,以布衣對崇政殿,除湖州教授。倡明道學一新,故習創名齋署,曰:「經義者所以經乎仁義、禮樂彛倫之義,明其體也,曰治事者,所以治乎水利、兵農算數之事,適其用也」。擢侍講,留主太學士。出其門者凡數千,禮部嵗所得,士翼之弟子十常居四五。自河、汾以後,能立師道成就人才者,必以翼之為首,門人稱為安定先生。卒,謚文昭,明嘉靖九年従祀。
79
胡安國康侯,崇安人,中紹聖四年進士第。初,廷試推明《大學》,以漸復三代為對,哲宗命再讀之,注聴稱善者數四,親擢為第三,授大學博士。足不躡權貴門五年,除徽猷閣待制。初,王安石廢《春秋》,不列于學官,安國謂:「先聖手所筆削之書,乃使人主不得聞講說,學士不得相傳習,亂倫滅理,用夏變夷,殆由乎此」。于是潛心刻意,游泳沈酣者三十年。及得伊川,所作傳,其間精義數條,若合符節,益以自信,年六十一而書始就,凡三十巻,髙宗謂深得聖人之㫖,進寳文閣直學士,以紹興八年卒,詔贈四官,謚曰文定公。傳道伊、洛,志在《春秋》,著書立言,格君垂後,所以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綱、叙九法者,深切著明,體用該貫,而其正色危言,據經論事,剛大正直之氣,無愧于古人。明正統元年従祀。成化三年,封建寧伯。楊 時中立,將樂人,熈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頥講孔孟,絶學於熈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送之曰:「吾道南矣!」顥卒,又見程頥於洛,時頥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杜門不仕者十年,久之,歴知三縣,皆有恵政,張舜民在諫垣,薦之,得荆州教授,徳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逺千里,従之游,號曰龜山先生,已而告老,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優游林泉,以著書講學為事,所著《三經義辨》,推本孟子性善之說,𤼵明《大學》、《中庸》之道,有欲知方者為指,其攸趣無所隠也。浮沈州縣四十有七年,晚居諫省僅九十日,凡所論列,皆切於世道,而其大者則闢王氏排和議,論三鎮不可棄云。明𢎞治九年,封將樂伯従祀。
80
尹。 焞字彦明,一字徳充,世為洛人,少師事程頤,頤既没,焞聚徒洛中,士大夫宗仰之。靖康初,种師道薦焞徳行可備勸講,召至京師,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累官禮部侍郎兼侍講,上疏排和議,尋乞歸根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尹焞、程伊川弟子,學窮 ,本徳備中和,所著有《論語解》,當時謂程門固多君子,而質直𢎞毅、實體力行若焞者,葢鮮進従祀。
81
羅従彦字仲素,南劍人,聞同郡楊時得河南程氏學,慨然慕之,及時為蕭山令,遂徒步往學焉,時弟子千餘人,無及従彦者,嘗與時講《易》,至乾九四爻,云伊川說甚善,従彦即鬻田走洛,見頥,問之,既而築室山中,絶意仕進,充然自得。嘗采祖宗故事為《遵堯録》,朱熹謂龜山倡道東南,士之游其門者,潛思力行,任重詣極如仲素,一人而已。紹興中卒,學者稱豫章先生,明萬歴四十二年従祀。
82
吕祖謙字伯恭,其先東萊人。祖好問,隨髙宗南渡,始居婺州。伯恭自四世祖希哲従程頥游,以儒行名于世,故其家子孫有中原文獻之傳,舉隆興元年進士,除太學博士,累官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以疾請祠,歸卒。朱子書其墓石曰:「東萊先生之墓」。伯恭學以闗洛為宗,而旁稽載籍,不見涯涘,心平氣和,不立崖異,一時英偉卓犖之士,皆歸心焉。一日,誦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忽覺平時忿懥,渙然氷釋,朱熹嘗言:學如伯恭,方是能變化氣質,其所講書,將以開物成務,既卧病而任重,道逺之意不衰,居家之政,皆可為後世法。修《讀詩記》、《大事記》皆未成書,考定《古周易、書說》、《閫範》、《官箴》、《辨志録》、《歐陽公本未》皆行于世,嘉泰八年賜謚曰成,嘉熈三年改謚忠亮,景定二年封開封伯,従祀
83
李 侗字愿,中南劒,州劔浦人,聞郡人羅従彦得河洛之學,遂以書謁之,従彦嘗令侗于静中,看喜怒哀樂,未𤼵前氣象而求所謂中,既而退居山田,謝絶世,故餘四十年,怡然自適。時吏部員外郎朱松雅重侗,遣子熹従學,熹稱侗姿禀勁特,氣節豪邁,而充養完粹,無復圭角,平日於事若無甚可否,及酬酢事變,㫁以義理,則有截然不可犯者。元封越國公,明萬歴四十二年従祀。
84
蔡 沈,字仲黙,建陽人,西山元定之子也。少従朱元晦游,元晦晚欲著《書傳》,未及為,遂以屬仲黙《洪範》之數,學者乆失其傳,西山獨心得之,然未及論著,曰:「成吾書者沈也」。仲黙受父師之,托沈潛反覆者數十年,然後成書,傳及《洪範皇極內篇》,往往有先儒所未及者,年僅三十,屏去舉子業,一以聖賢為師,隠居九峯,當世名卿物色,將薦用之,仲黙不屑就,李士英曰:仲黙平居,仰觀俯察,黙坐終晷,暸然有見于天地之心、萬物之情,反求諸躬,衆理具備,信前聖之言,不予欺也。世稱「九峯先生」。明正統元年従祀,謚文正,成化三年,封崇安伯。
85
張 栻敬夫,綿竹人,魏國忠獻公浚子也,自幼學所教,莫非仁義忠孝之實,長師五峯,胡宏五峯一見,即以孔門論仁親切之㫖告之敬夫,退而思若有得焉,五峯稱之曰聖門有人矣,敬夫益自奮勵,以古聖賢自期,作《希顔録》,以廕補承務郎,紹興問忠獻出督,奏敬夫充機宜,以軍事入見,上異之,除直秘閣。五年,除秘閣修撰、荆湖北路轉運副使,改知江陵府,安撫本路。敬夫自以不得其職,求去,詔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冲佑,觀病且死,猶手疏勸上親君子,逺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惡公天下之理,天下傳誦之敬。夫為人坦蕩,明白,表裏,洞然詣理,既精信道,又篤其樂於聞道,而勇于徙義,則又奮勵明決,無毫髪滯吝意,故其徳日,新業日廣,所著《論語孟子說》、《太極圖說》、《洙泗言仁、諸葛武侯傳》、《經世紀年》行於世,學者稱為南軒先生,嘉泰八年,賜謚曰宣,景定二年従祀。
86
陸九淵,字子静,金谿人,生四嵗,問其父曰:「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他日讀古書,至宇宙,解者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已」分內事,已分內事,乃宇宙內事。登乾道八年進士第,累官知荆門軍,嘗與王順伯論儒釋書,曰:「儒者雖至無聲、無臭、無方無體,皆主於經世,釋氏雖盡未來際,普度之,皆主于出世」。或勸子静著書,曰:「六經註我,我註六經。又曰:「學茍知道,六經皆我註脚,一日語所親,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没,吾今將死矣!」謚文安。有詩文語録,傳于世,明嘉靖九年従祀。
87
黄 幹字直卿,號勉齋,福州閩縣人。受業于朱熹,熹語人曰:「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遂以子妻幹及編《禮書》,嘗以《喪祭》二編屬幹稿成,熹見而喜曰:「所立規模次第」,縝宻有條理,他日當取所編《家鄉邦國、王朝禮,悉倣此更定之。嘗知安慶府,有善政,及歸里,教授生徒,闡發至道,卒謚文肅,有經解、文集行世之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濓洛闗閩而後任斯道」。 統者㫁推黄勉齋朱子,授以所著書,曰:「吾道之託在此,吾無憾矣」。後金華四子,遞衍其傳,正學賴以不絶進従祀。
88
陳 淳安卿,漳州龍溪人。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及熹卒,淳追思師訓,日積月累,義理貫通,洞見條緒。性孝友,居鄉不沽名徇俗,恬然退守。雖不用於世,而憂時論事,悲閔動人,學者稱為「北溪先生。庸」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陳淳所著《語、孟大學》中, 口義等書,其言太極、言仁諸篇,𤼵明天理,全體示學者標的。朱子數語,人以南來,吾道喜,得陳淳進従祀」。
89
真徳秀字景元,浦城人,四嵗受書,過目成誦,登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第,歴知大郡,恵政畢興,其知泉州也,迎者塞路深村,百嵗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歡聲動地,召為户部尚書,入見,上迎謂曰:「卿去國十年,毎切思賢,乃以《大學衍義》進,復陳祈天永命之說,謂敬者徳之聚,儀狄之酒,南威之色,盤遊弋射之娯,禽獸狗馬之玩,有一於兹,皆足害敬」。上欣然嘉納,改翰林學士、知制誥,時政多所論建,逾年,拜㕘知政事,三乞辭禄,上不得已,進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夀觀、兼侍讀,尋以疾卒,上震悼乆之,贈銀青光禄大夫,謚文忠,世稱西山先生。景元之學,以朱文公為宗,慨然以斯文自任,黨禁既開,而正學遂明于天下,後世皆其力也。所著《西山甲乙稿》、《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獻忠集》、《江東捄荒録》、《清源雜志》、《星沙雜志》、《文章正宗》、《唐書考疑》、《心經》,與《政經》等書,行于世,明正統元年従祀,成化三年封浦城伯。
90
魏了翁字華文,卭州蒲江人。英悟絶出,日誦千言。登慶元五年進士第,嘗築室白鶴山下,開門授徒,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紹興中,官潼州路安撫使,居數月,百廢具舉,後用了翁兼吏部尚書,條奏皆苦心空臆,直述事情,言人所難。執政以了翁知兵體國,督視荆湖軍馬,疏奏邊防十事,尋召為僉書樞宻院事。卒,贈太師,謚文靖,鼓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魏了翁當南宋邪,說簧 之時,獨能以所聞於李燔輔廣者教授生徒,正學賴以不墜。所著《九經要義》、《周禮井田圖說》等書,於聖道大有發明,先儒王禕亦嘗為之請祀進従祀」。
91
何。 基字子恭,婺州金華人。師事黄幹,得聞淵源之懿,嘗謂為學「立志貴堅,規模貴大,充踐服,行死而後已」。又曰:「治經當謹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論,有欲為後學言者,謹之又謹可也」。咸淳初,授史館校勘,兼崇政殿說書,不受,卒謚文定之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何基、黄幹弟子,得淵源 。懿所著《解釋》、《大學》、《中庸》、《書大傳》、《易啟》《䝉》,《通書》《近思録》,皆以𤼵揮》為名,其學本于實心刻苦工夫,所謂謹之又謹者也。進従祀」王 栢字㑹之,婺州金華人,少嗜學,以何基嘗従黄幹,得熹之傳,即往従之,質實堅苦,有疑必従,基質之,所得甚邃,卒謚文憲校,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王栢何基弟子,標注㸃 , 《四書》《通鑑綱目》最為精宻,推明《河圖》、《八卦》、《洛書》、《九疇》之㫖,及訂正《詩經》、《春秋》、《大學》、《中庸》等書,所著有《讀易記涵》、《大象衍義》、《書疑、詩辨說》、《讀春秋記》、《論語衍義》、《太極衍義》、《伊洛精義》、《論語孟子通㫖》等數十種,百餘萬言,皆闡發濓洛精義、淵源道徳進従祀。
92
趙復仁甫,徳安人。元世祖時,楊惟中建太極書院,取遺書八千餘巻,請復講授,其中復乃原羲、農、堯、舜所以繼天立極,孔子、顔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張、朱所以𤼵明,紹續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於後,别著《伊洛發揮》以表其宗㫖,又集朱子門人五十三人作《師友圖》,以寓私淑之意,又取伊尹、顔淵言行,作《希賢録》,使學者知所嚮慕,世稱《江漢先生傳》。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趙復為元初名儒所著《 道圖》、《伊洛𤼵揮》、《希賢録》等書,北方知有程、朱之學,實自趙復始進従祀。
93
許。 衡字仲平,河南人,七嵗入學,授章句,問曰:「讀書何為?」師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師大竒之,聞姚樞以道學自任,乃詣蘇門見之。樞授以伊川《易傳》、晦菴四書集註》、《或問》及《小學書》,仲平讀之,黙契于中,遂手寫而還,謂學者曰:「昔所授受殊孟浪也。今始聞進學之序,悉取向來簡帙焚之,教人無小大,皆自小學入。元憲宗四年,世宗出王秦中,召為京兆提學,時秦人新脱于兵,欲學無師,聞仲平來,莫不喜幸,郡縣皆建學,民大化之。至元八年,召為集賢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久之,諸生尊師敬業,下至童子,亦知三綱五常為生人之道,皆能自立為世用矣,史臣謂其設教之方,千古一見云。卒之日,語其子曰:「我平生為虚名所累不能辭官,死後,慎勿請謚」,勿立碑,但書「許某之墓」四字,使子孫識其處足矣。羅整菴曰:衡始終尊信朱子,其學行皆平正篤實,遭逢世祖,使儒者之道不廢,可謂有功于斯文矣。大徳二年,贈司徒,謚文正。至大二年,封魏國公,皇慶二年従祀。
94
金履祥吉父,婺之蘭溪人,其先本劉氏,後避呉越王,嫌名更姓。金履祥幼而敏睿,長益自勵,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乗、兵謀、隂陽、律歴之書,靡不研究,及壯知向濓、洛之學,事同郡王栢講貫、朱熹之傳,平居獨處終日,儼然接物,則盎然和懌,訓迪後學,諄切無倦。又㫁自唐、虞以下,接於通鑑之前,勒為一書,名曰《通鑑前編》。他所著述甚多,悉行于世。至正中,賜謚文安。 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履祥,何基弟子,所著書有《大學章句疏義》、《論語孟子集註》,考証、書表註》,多先儒未𤼵之義。學者稱仁山先生,進従祀許。 謙字益之,其先京兆人,徙居金華,遂為金華人。受業金履祥,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奥平。日篤於孝友,有過人之行,處世不膠於古,不流於俗。四方之士,以不及門為恥,中外名臣前後交薦,皆不受窮。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許謙、金履祥弟子讀書 探深㣲,雖殘文羨,語皆不敢忽。所著有《四書叢說》、《詩名物鈔》、《書傳叢說》,自省編。其為詩文,非扶翼經義,綱維世教,不輕筆之於書,世稱白雲先生、何基、王栢、金履祥之學,至謙而益顯著,故學者推原統緒,以為朱子世嫡,云進従祀
95
陳 澔,字可久,江西都昌人。有禮記集註行于世,不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陳澔生於宋季,求聞達博學好古,潛心禮經,著禮記集註》。學者稱為雲住先生。明洪武時列其書於學官,至今三百餘年,士子俱遵奉之進従祀」。
96
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人。年十七,謁婁一齋知聖學。宗㫖即陽明洞闢書屋,毅然有志聖學。𢎞治乙未,第進士,授刑部主事,累官巡撫都御史。嘉靖改元,詔録平宸濠功,封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書。六年征岑猛黨,因平八寨,卧病,乞致仕。行至南安,卒。世稱陽明先生。守仁,天資絶倫,讀書過目成誦。少喜俠,工詞章,好仙釋。中年體驗聖學,悟従天啟,遂屹然以斯道為己任。其學問直求諸心,而其教人也,以致良知為主。平生著述甚富悉。行世初,訃聞於朝,忌者媒詆,遂削世襲伯爵。隆慶中,詔復之,謚文成。萬歴十二年従祀。
97
陳獻章公甫,新㑹縣人。穎悟絶倫,讀書一覽輒記。正統十三年舉廣東鄉試。聞江右呉康齋講伊、洛之學,往従之游,篤志講習。成化二年,游太學,邢祭酒讓試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詩,大驚,服名動京師。五年,復上禮部不第,遂歸隠白沙。布政使彭韶、督撫朱英交薦,召至京師,不就試,懇辭乞終養,特授翰林院檢討。學者稱為白沙先生。嘗曰:「吾年二十七始𤼵憤,従呉聘君學,于古聖賢書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専求所以用力之方而卒未得。所謂未得者,謂此心與此理未有脗合處也」。於是舍其繁而求之約,惟在静坐久之,然後見吾心體,隠然呈露,始渙然自信曰:作聖之功,其在兹乎!」薛侃曰:「獻章博而能約,不離人倫日用,而見鳶飛魚躍之機,雖無著述,其答人論學之書,已啟聖賢之扄鑰。萬歴十二年従祀。
98
薛 瑄字徳温,河津人,幼讀周、程、張、朱書,嘆曰:「此道學正脈也」。舉永樂辛丑進士,累官禮部右侍郎,兼學士,入內閣致仕。居家八年,従學者日益衆,毎以聖賢為師,惓惓以復性為教。嘗曰:「六經》、《四書,性之一字,括盡學者,讀書窮理,須實見得,然後體而行之。不然,無異於買櫝還珠也」。所著有《讀書録》、《續讀書録》、《河汾詩集》、文集,行于世。卒,贈禮部尚書,謚文清。楊亷曰:明理學自文清始。𢎞治九年祀於鄉,隆慶五年従祀。
99
胡居仁叔心,餘干縣人。幼有大志,受《春秋》為舉子業,知無所得,稍厭去之。聞呉康齋講學于崇仁里,徒步往従之,游以記誦詞章為不足事,専用心于內。其學以主忠信為本,以求放心為要。謂聖學成始成,終在于敬,因以敬名齋聚徒講誦語學,則曰為已語治則曰王道。自孟子後獨推尊二程子,朱子以為得其正傳,他不與也。所著有《居業録》、《敬齋集》。楊亷曰:本朝以理學為倡者。薛敬軒《讀書録》、胡敬齋《居業録》粹然一出于正,髙歴十二年従祀。
100
羅欽順允升,泰和人。𢎞治六年進士及第,授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以實行教士歴官吏部尚書致仕。里居二十餘年,日居學古樓,潛心格物致知之學,謂:「釋氏之明心見性,與吾儒之盡心知性,相似而實不同。釋氏之學,大抵有見於心,無見於性。今人明心之說,混于禪學,而不知有毫釐千里之謬。道之不明,將由于此為著困知記》。卒,贈太子太保,謚文莊。 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羅欽順為司業,以實行教士潛心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以心學立教,才知之士翕然師之,欽順致書闢之,往復再三,著困知記,周程㣲言,至今不墜者,欽順之力也」。進従祀。
101
蔡 清介夫,晉江人。少従候官林玭學《易》,盡得其肯綮。舉進士,即乞假歸,講學於僧寺。正徳初,官提學副使,以忤宸濠,遂乞休。萬歴中,賜謚文莊,追贈禮部右侍郎。 國朝雍正二年,禮臣議曰:清之學以静虛為主,平生飭躬砥行,不愧衾影,以善易名。所著《易經》、《四書》,䝉引盛行于世,進従祀」。
102
皇清陸隴其稼書,浙江平湖人,成康熈庚戌進士,選靈夀令在官政,簡刑清,興起孝弟,毎遇朔望舉邑諸生及父老子弟,講四子書義,通以俗語,使切近可行,民皆化之。著有《松陽講義》,後起為監察御史,多所建白,續著《困勉録》、《四書大全》等書,行于世。雍正二年,禮臣議曰:「陸隴其自幼以斯道為任,精研程、朱之學,兩任邑令,務以徳化民入官,西臺章奏,必抒誠悃,平生端方孝友,笑言不茍,所著諸書,能𤼵前人所未𤼵,絲毫不詭於正稱,昭代醇儒,進従祀」。
103
啟聖祠配享賢儒
104
先賢顔氏諱無繇,字路顔回父家語:顔繇字季路,少孔子,六嵗,孔子始教于闕里而受學焉。唐開元二十七年,贈杞伯従祀,宋大中祥符二年,封曲阜侯,元元統三年封杞國公,謚文裕。
105
先賢曽氏諱蒧,字晢,家語曽㸃,曽參父字。子晢時,禮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學于孔門,與琴張牧皮同稱狂者,唐開元二十七年,贈宿伯,従祀。宋大中祥符二年封萊蕪侯。
106
先賢孔氏諱鯉,字伯魚,子思父。宋崇寧元年封泗水侯,咸淳三年従祀。以上三賢,明嘉靖九年遷配啟聖祠,俱改稱先賢某氏。
107
先賢孟孫氏諱激,字公宜,魯公族孟孫之後。孟軻父元,延祐三年封邾國公,明嘉靖九年配享。
108
宋程珦字伯温,程顥、程頥父《仁宗録》:舊臣後授官知龔州,累轉大中大夫,封永年伯,明嘉靖九年従祀。
109
朱 松喬年,朱熹父,歴司勲吏部郎,出知饒州,請祠家居。元至正二十一年,謚獻靖,二十二年封齊國公,明嘉靖九年従祀
110
蔡元定季通,蔡沈父髙尚士,嘉定三年贈迪功郎,謚文節,明嘉靖九年従祀周輔成周敦頤父官桂嶺縣令,累贈諫議大夫,明萬歴二十三年従祀張 迪張載父官殿中丞,知涪州。 ,國朝雍正元年従祀
111
山東通志巻十一之二
URN: ctp:ws721998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