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欽定四庫全書 |
2  | 御定淵鑑𩔖函卷一百四十五政術部二十四 |
3  | 勸賞一 |
4  | 原賜魏絳歌鐘 給周瑜鼓吹 賜車盖以勸有徳 賜牀帳以顯節義 增獻納儉素 立木 懸金 盡節 輕死 物百叚 絹百尺 麥千石 絹十匹 特存社稷以成光寵 固守清儉 不營産業 |
5  | 勸賞二 |
6  | 原賞于國 賞必加功 崇德 賞一人而千萬人喜 無賞士不往 輔義為上賞 報功 先賞後罰 慶賞賜予民之所好誅罰殺戮民之所惡 賜之千金 晉侯行賞狐偃為首 進賢受上賞賜舟人田 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惡 賜汶陽田 賞一人而天下勸 賞者貴信 襄子賞功髙赫為首 賜雲夢田 賞重則民移教我以善為次賞 數舉吾過為末賞 有功必賞 士死赴厚賞 賜衣冠見 賜獨坐 賜髙盖車 賜齊軿車 增勸功勸勇 𢎞益思逺 兼賜少物 表忠節 一級賞千萬 賜裘帽 賞以酬勞 賜第一區 鼔舞豪傑 |
7  | 賞戰功一 |
8  | 原視功 昭福 狄臣千室 畢萬百乗 于奚請曲縣 皮初補太守 獻俘命為侯伯 平𦍑更受勲賞 有勲而不廢 有績而不載 奉之以土田 撫之以彝器 旌之以車服 明之以文章 捷無虚月 賞不踰時 臣節在勞 國章懋賞不酬盡敵之功 何勸能軍之善 增銀瓶 鐵劵 金皿 銀帶 帷帳 米粟 金甲 寳帶 破吐蕃 下武强 輒引兵 先陷陣降世充 平公祏 太常備樂 有司供饌 淮陽陷陣江夏斬關扶珪綴組 縮衣節口 賞懸香餌 令布疾雷賞戰功二 |
9  | 增彤弓 原門征命服 軍賞 死事 次賞 厚賞增言賊虚實 下廻洛城 黄金瓶 賜御膳 賜宫女 金銀一篋 拔太原倉 平江南 脫衣解馬 十三人破賊萬 廷中乗馬 女樂一部 賜宫人 賜上駟 賜宜君田 不可勝紀 名馬錦綵 宮錦十雙 殫私財 命珪相印 别出器幣緡錢 賜排陣使解御帶 |
10  | 賞諫臣一 |
11  | 原拘介不言 貪昧妄舉 不匡具訓 能弼宜遵 增魏徵諫 南仲疏 大寳箴 廻文銘 錦百叚 金十斤 宜相告也 何處得來 承璀立碑 守一築墳 更無反逆 頗有箴規 如此鹽酒 報以藥石賞諌臣二 |
12  | 原威王三賞 增由此重郅都 原張實三賞 增無所諱 明珠照乘豈比來言 不宜以東西為限 有臣如此朕何憂 朝夕瞻仰 得公言社稷所頼 有回天之力 直言未忘 減廏馬千匹 諌捕鵁鶄賜酴醿酒 何愛一官 賜白玉帶 地震上疏 論事無所避 |
13  | 賞政績一 |
14  | 原汝南之帛 遼東之錢 增榦局 公平 三品 五階 瑞錦 銀章 衣一副 絹百匹 興利 除苛 開漕瀆移州城 太宗賜書 𤣥宗題贊 |
15  | 賞政績二 |
16  | 原厥有成績 嘉乃丕績 増封之萬家 遷秩賜金 賜秩中二千石 賜黄金二十斤 原賜關內侯 賜三公服 增賜爵關內侯 獨立使君 政績可紀 因來朝賜帛 賜口味 賜馬一匹 有善政 賜金背鏡 以善政聞 璽書勞問 表清節 治術為諸使最 奏課為天下第一 賞廵察之功 賜緋魚袋 廢池珠生 表其政 上治狀 郡中清静 |
17  | 賞舉賢一 |
18  | 原錫有功 賞無知 胥臣之舉郤缺 漢髙之賞鄂君 急賢 懋賞 臣能進賢 君必懋賞 難廢先茅之典 請旌刈楚之功 蔽賢失徳則必有刑 舉善援能如何無賞 |
19  | 賞舉賢二 |
20  | 增拜河東太守 古既有之今亦宜然 舉主之賞亦當非次 常何舉得其人 臨終薦賢 |
21  | 賞和戎 |
22  | 原賜魏絳金石樂 封侯公平國君 拜中大夫 徵馮夫人 增進封郡王金奏之錫 |
23  | 賞死事 |
24  | 原飬老 饗孤死封疆 衛社稷蹈白刃 袵金革 斂加二等服以三襚賜子車服 飬兒羽林 利禄必先 親戚為後 死明臣節 賞表主恩 不酬繼死之功 何勸将來之善 智者不背時而棄利 勇士不怯死而滅名 增太尉 司空 致祭境上 追建邑封辭賞賜一 |
25  | 原委珠 辭劒 辭飲 逃賞 又何賞 不受功 不受鄁殿 反賜環璧 辭有先登 强而後受 請還所賜 終讓不受 子産不敢及 包胥又何求 祭彤臨終悉上 鄭𢎞臨沒悉還增基跡不墮 生日不記 非是為國 奈何受寵 自全吾志 不足過賞 宜從臣始 豈特臣功 王暖不取宫人 茂昭不受女樂 |
26  | 辭賞賜二 |
27  | 增不言禄 賞一人以慚萬夫義者不取 不敢當三萬戸 初不服用 人臣豈敢當此 救災守臣職 臣職也何勞而受賜 |
28  | 僭賞一 |
29  | 原小不受大 僭則及淫 無功受禄 無能受賜 賞奸利淫 不祥 無當 茍所賞之不當 則何勸於将來 策勲必在於有勞 頒賞亦期於無僭 竊功而進明君不賞竊菜而祀明神不享 增僧尼 倡優 驟賜 横及 不貲 太過 玉玦 牙緋爾何功 士不及 金繒已溢 束帛不免 |
30  | 僭賞二 |
31  | 增婦翁與女壻 何以處奔軍之将 爵賞稍易人且偷 昵寵優人俸禄一 |
32  | 增山堂考索曰孟子論周室制禄大抵自上農夫食九人積之孔子使原思為宰與之粟九百而孟子為齊卿其禄十萬鍾然則自古至秦漢無不以榖粟制禄也漢吏禄賦於民上自三公而下至百石吏吏禄各有差其見於百官表之注者皆以榖計也至廣律則謂丞相大将軍俸錢月六萬是則漢禄榖多而錢少如貢禹拜諌大夫秩八百石俸錢月九千二百又拜光祿大夫秩二千石俸錢萬二千盖寛饒以太中大夫為司𨽻校尉俸錢月數千當時亦不以為禄厚加之節臘有賜士大夫足以飬亷而無冒恥干利之態惟小官卑秩稍禄既薄而賞賜不及焉則不能以自奉宣帝憫小吏之勤事於是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哀帝又益吏二百石以下奉自是小吏稍稍優裕至平帝時諸吏之初除者皆食半俸滿一歲為真得食全俸比二千石以上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與之大抵亦髙爵厚禄者損之耳光武中興其千石以上減於西京舊制六百石以下増於舊秩故西京千石月九十斛東京減為八十西京比六百石六十斛東京減為五十五則是光武之減吏禄乃所以益小吏之俸也唐俸禄職田變而為地又未幾而罷罷而又置職田公廨本錢有俸有料有賜或年給季給月給日給春秋給其後無事則増加軍興則半給其後愈増愈重天寳數倍於開元大歴數倍於天寳建中又倍於大歴大歴中權臣月俸有至九十萬者刺史亦至十萬自此以後大率外官俸錢重於內官有自方鎮為八座至謂罷權有自左丞貶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宋祖宗留意飬賢前代俸給未有實數也而今給以實數前代俸給未有實錢也而今給以實錢省官益俸見於開寳優禄飬賢見於雍熙在祥符則加之在寳元則不減其為士大夫慮至悉也然此皆天子意也非臣子自為身計也自元豐諸臣以省俸之名欺其君以増俸之實豐其身寄禄官有俸錢職事官又有職錢所以入者厚矣以元豐之制比之元祐最為優異而奚以省言也雖曰五品降為六品七品降為八品然此特章服爾議請減䕃及用舊品而又奚以省言也元祐稍減於元豐而紹聖復沿於元豐其切於已計如此哉然此猶未至於極也崇觀奸臣自奉過度俸錢職錢之外又有食料等錢有言之者則以減俸非治世事之說止之竭膏血之私奉谿壑之欲君子為之寒心焉中興以來一洗陋政其謂増損得其道矣然嘗考之祖宗之制可為後世法者非一而其大要有三一曰優小吏二曰優外臣三曰優故老𨕖人之俸熙寧増之小官之俸紹興又増之非優小吏乎小吏加優則亷節立矣均給外官職田見於慶歴按支外官供給見於紹興非優外官乎外官加優則輕外之患去矣淳化中致仕給半俸景祐中致仕俸給如分司官非優故老乎故老加優則待賢之意篤而來者知勸矣 元史曰官必有禄所以飬亷也元初未置禄秩世祖即位之初首命給之內而朝臣百司外而路府州縣㣲而府史胥徒莫不有禄大德中以外有司有職田於是無職田者復益之以俸米所以飬官者不亦厚乎 |
33  | 俸禄二 |
34  | 增山堂考索曰周制自天子至下士凡六等諸侯國君十卿禄卿四大夫禄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庻人在官者同次國之卿君食小國之卿君食次國之卿命於君者亦如小國之卿 管子曰桓公為賦禄之制賦禄以粟案田而税 山堂考索曰漢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至百石玉海曰漢元帝建昭二年益三河郡太守秩成帝綏和元年益大司馬大司空奉如丞相 山堂考索曰後漢大将軍三公月俸三百五十斛至建武二十六年増百官俸永初四年又減百官及州郡縣俸各有差 又曰凡諸受俸皆半錢半榖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眞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六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百石臘及立春更頒賜有差 晉書曰武帝泰始三年詔曰古者以徳詔爵以庸制禄雖下士猶食上農今在位者禄不代耕非崇化之本也其議増吏俸 山堂考索曰宋州郡秩俸随土所出無有定凖有父母祖父母年登七十者並給見錢 通典曰梁武帝天監初定九品令帝於品下注一品秩為萬石第二第三品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品為二千石及侯景亂國用常褊京官文武月惟别得廪食多遥帶一郡縣官而取其禄秩焉 山堂考索曰後魏初無禄秩至孝文太和八年始頒俸禄罷諸商人以簡民事増調三匹榖一斛九升以為官司之禄均調為二匹之賦禄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 又曰北齊官秩一品每嵗八百匹從一品七百匹二品六百匹從二品五百匹三品四百匹從三品三百匹四品二百四十匹從四品二百匹五品一百六十匹從五品一百二十匹六品一百匹從六品八十匹七品六十匹從七品四十匹八品三十六匹從八品三十二匹九品二十八匹從九品二十四匹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錢 通典曰後周制禄秩下士一百二十五石中士以上至於大夫各倍之上大夫是為四千石卿二分孤三分公四分各益其一公因盈數為一萬石其九秩一百二十石八秩至於七秩每二衰六分而下各去其一二秩一秩為四十石 又曰隋京官正一品禄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為差至正四品是為三百石從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為差至正六品是為一百石從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為差至從八品是為五十石食封及官不判事者并九品皆不給禄刺史太守縣令則計戸而給禄各以户數為九等之差 唐書曰武徳中百官及州縣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費其後以用度不足京官有俸賜而已諸司置公廨本錢以貿易取息貞觀十二年罷之十五年復置公廨本錢以令史主之禇遂良諫乃罷復詔給百官俸永徽元年以租脚直為百官俸料 山堂考索曰唐武徳中外官無禄貞觀二年制有上考者乃給禄其後遂定給俸之制京官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從五品正六品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正八品從八品正九品從九品其在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凖官皆降京官一等給 册府元龜曰髙宗永徽元年詔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侍者宜準致仕例給以半禄并賜縑帛 通鑑綱目曰開元六年始加賦以給官俸祕書少監崔沔請計州縣官俸常賦之外微有所加以給之 唐書曰開元十年罷天下公廨本錢復税戸以給百官十八年復籍税錢為本收贏以給外官復置公廨本錢 資治通鑑曰二十四年初分月給百官俸錢 册府元龜曰貞元三年敇京官宜加給料錢初張延賞減黜官員人人骨怨是年李泌作相請復之以從人欲 孔帖曰楊綰同平章事定府州官月廪使優狹相均 㑹要曰宋太祖乾徳四年詔州縣之職民政是親自來所請料錢多是折以他物既將貨易未免擾人豈惟傷亷抑亦犯禁且民為邦本祿以代耕俸給茍或不充官吏何以知勸應天下令錄簿尉判司等宜準漢乾祐三年勅復於中等無色役户內置俸户據本官所請料錢折支物色每一貫文給與兩户貨賣逐户每月輸錢五百文除二稅外與免役 玉海曰開寳三年減州縣官而益俸 又曰太平興國元年詔罷兩京及諸道俸户月俸並以官物給之 合璧事𩔖曰二年詔劔南諸州幕職官於常俸外月更給錢五千仍許依州縣官例分舊俸之半於鄉里給其父母妻子 又曰七年詔刑部大理寺官自郎中已上月俸增支二分見錢員外郎已下全支實俸 山堂考索曰雍熙四年詔曰王者設班爵以馭貴差祿秩以飬賢顧其稍食宜在優豐應內外文武臣僚等折支俸錢舊以八分為十分支給自今並以實價給之 合璧事類曰端拱元年詔今州縣之吏最為親民俸祿至微先是除西川東廣南外諸道州府幕職州縣官俸錢三分中二分給以他物自今以緡錢給其半餘以他物充 玉海曰景徳三年増畿縣俸 合璧事類曰天聖九年詔吏給職田所以惠飬亷節也比詔有司皆從停罷勤事之吏禄薄不足自飬朕甚愍焉其議復職田 又曰慶歴四年詔廵檢縣尉月俸並特給見錢 玉海曰熙寧三年始制天下吏禄而設重法以絶請託之弊 又曰四年増令録曹官簿尉俸 |
35  | 俸禄三 |
36  | 原是荷 爾康 稍食 秩膳 厚賢 厎徳 斗食 寸禄 助婚 贍貧 辭宰粟 給吏錢 士倍禄 民興讓 非后不食 則君有饋 以制其食 以勸其從 益游徼禄 益小吏俸 伐冰之家 上農之祿馭貴馭富 受大受小 人浮於食 禄當其位 位定而禄 事成乃食 亦奉一囊粟 纔留一月糧始聞刈楚之榮 俄見伐檀之刺 雖禄不期侈懼膏粱之易驕 而食不充虚豈匏𤓰而可繫 增少給倍俸上疏 封詔 貿易出舉 勸士 貴人 責功 推恩 貶秩 益俸 不宜辭 奈何言 賜博士 給司徒 |
37  | 俸禄四 |
38  | 原不家食 退食自公 祿不期侈不當 營禄 干禄 難得易禄易祿難畜 以功詔禄 以庸制禄 增司禄 書社三百 原不言 後其食 什九在外什一在內 增食田六百畛 以相秩居淮陽 原父子不受 妻子不及 羊陟計日受俸 楊秉計日受禄 桓帝減公卿已下俸 增頗減隋制 諸王俸給薄給功臣二十六家復太平舊制 折為布帛 致仕者以他充 始議増給 |
39  | 俸祿五 |
40  | 增表唐髙季輔表曰仕以應務亦以代耕外官卑品猶未得禄既離鄉井理必貧煎但妻子之愛賢逹其猶戀懐饑寒之加夷惠罕全其行若不䘏其匱乏難欲俾其清儉凡在末品中庸者多正恐廵察歲出輶軒繼軌不能肅其侵漁何以求其政術今戸口漸殷倉廪已實斟量給禄使得飬親然後督以嚴科責其報效則庻官畢力物議斯免 |
41  | 世祿一 |
42  | 原鮮克由禮 謂非不朽增膏粱 華腴 三世僕射 八葉宰相 闊歩緩視 保貴持寵 相門有相 卿門有卿 三世僕射 四世司徒 袁安四世 荀氏六代 五世執政 三葉為相 四世五吏部 三代四學士 鍾石享於祖考 帶礪傳於子孫 張氏之七葉貂蟬 楊家之四世台衮 王氏之琪珪玘瓘器盡璠璵 韓氏之綜絳縝維才皆經緯 |
43  | 世禄二 |
44  | 增賞延 文王治岐不世官 世爵乃世禄世禄或世爵 世篤忠貞 世其官邑 譏世卿 原守官之嗣 執政之嗣增號萬石君 原以子為郎 增世及之私 原為子求官 父任子為郎 增中二千石十四人 能守家風傳龜襲紫 公慚卿卿慚長 四世為本郡三世掌制誥 大許小許 三相張家 三世金吾 父子俱擁旄節 |
45  | 禄不兼利 |
46  | 原織蒲 拔葵 免官爵 勵亷恥 伐冰不畜 受禄不爭 田則不漁 仕則不稼 增不市樵米 罷鬻園蔬不動於末 各有所專 |
47  | 御定淵鑑類函卷一百四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