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钦定四库全书 |
2  | 御定渊鉴𩔖函卷一百四十五政术部二十四 |
3  | 劝赏一 |
4  | 原赐魏绛歌钟 给周瑜鼓吹 赐车盖以劝有徳 赐牀帐以显节义 增献纳俭素 立木 悬金 尽节 轻死 物百叚 绢百尺 麦千石 绢十匹 特存社稷以成光宠 固守清俭 不营産业 |
5  | 劝赏二 |
6  | 原赏于国 赏必加功 崇德 赏一人而千万人喜 无赏士不往 辅义为上赏 报功 先赏后罚 庆赏赐予民之所好诛罚杀戮民之所恶 赐之千金 晋侯行赏狐偃为首 进贤受上赏赐舟人田 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恶 赐汶阳田 赏一人而天下劝 赏者贵信 襄子赏功髙赫为首 赐云梦田 赏重则民移教我以善为次赏 数举吾过为末赏 有功必赏 士死赴厚赏 赐衣冠见 赐独坐 赐髙盖车 赐齐軿车 增劝功劝勇 𢎞益思逺 兼赐少物 表忠节 一级赏千万 赐裘帽 赏以酬劳 赐第一区 鼔舞豪杰 |
7  | 赏战功一 |
8  | 原视功 昭福 狄臣千室 毕万百乗 于奚请曲县 皮初补太守 献俘命为侯伯 平𦍑更受勲赏 有勲而不废 有绩而不载 奉之以土田 抚之以彝器 旌之以车服 明之以文章 捷无虚月 赏不逾时 臣节在劳 国章懋赏不酬尽敌之功 何劝能军之善 增银瓶 铁劵 金皿 银带 帷帐 米粟 金甲 寳带 破吐蕃 下武强 辄引兵 先陷阵降世充 平公祏 太常备乐 有司供馔 淮阳陷阵江夏斩关扶圭缀组 缩衣节口 赏悬香饵 令布疾雷赏战功二 |
9  | 增彤弓 原门征命服 军赏 死事 次赏 厚赏增言贼虚实 下廻洛城 黄金瓶 赐御膳 赐宫女 金银一箧 拔太原仓 平江南 脱衣解马 十三人破贼万 廷中乗马 女乐一部 赐宫人 赐上驷 赐宜君田 不可胜纪 名马锦彩 宫锦十双 殚私财 命圭相印 别出器币缗钱 赐排阵使解御带 |
10  | 赏谏臣一 |
11  | 原拘介不言 贪昧妄举 不匡具训 能弼宜遵 增魏徵谏 南仲疏 大寳箴 廻文铭 锦百叚 金十斤 宜相告也 何处得来 承璀立碑 守一筑坟 更无反逆 颇有箴规 如此盐酒 报以药石赏諌臣二 |
12  | 原威王三赏 增由此重郅都 原张实三赏 增无所讳 明珠照乘岂比来言 不宜以东西为限 有臣如此朕何忧 朝夕瞻仰 得公言社稷所頼 有回天之力 直言未忘 减廏马千匹 諌捕鵁鶄赐酴醿酒 何爱一官 赐白玉带 地震上疏 论事无所避 |
13  | 赏政绩一 |
14  | 原汝南之帛 辽东之钱 增干局 公平 三品 五阶 瑞锦 银章 衣一副 绢百匹 兴利 除苛 开漕渎移州城 太宗赐书 𤣥宗题赞 |
15  | 赏政绩二 |
16  | 原厥有成绩 嘉乃丕绩 増封之万家 迁秩赐金 赐秩中二千石 赐黄金二十斤 原赐关内侯 赐三公服 增赐爵关内侯 独立使君 政绩可纪 因来朝赐帛 赐口味 赐马一匹 有善政 赐金背镜 以善政闻 玺书劳问 表清节 治术为诸使最 奏课为天下第一 赏廵察之功 赐绯鱼袋 废池珠生 表其政 上治状 郡中清静 |
17  | 赏举贤一 |
18  | 原锡有功 赏无知 胥臣之举郤缺 汉髙之赏鄂君 急贤 懋赏 臣能进贤 君必懋赏 难废先茅之典 请旌刈楚之功 蔽贤失徳则必有刑 举善援能如何无赏 |
19  | 赏举贤二 |
20  | 增拜河东太守 古既有之今亦宜然 举主之赏亦当非次 常何举得其人 临终荐贤 |
21  | 赏和戎 |
22  | 原赐魏绛金石乐 封侯公平国君 拜中大夫 徵冯夫人 增进封郡王金奏之锡 |
23  | 赏死事 |
24  | 原飬老 飨孤死封疆 卫社稷蹈白刃 袵金革 敛加二等服以三襚赐子车服 飬儿羽林 利禄必先 亲戚为后 死明臣节 赏表主恩 不酬继死之功 何劝将来之善 智者不背时而弃利 勇士不怯死而灭名 增太尉 司空 致祭境上 追建邑封辞赏赐一 |
25  | 原委珠 辞劒 辞饮 逃赏 又何赏 不受功 不受鄁殿 反赐环璧 辞有先登 强而后受 请还所赐 终让不受 子産不敢及 包胥又何求 祭彤临终悉上 郑𢎞临没悉还增基迹不堕 生日不记 非是为国 奈何受宠 自全吾志 不足过赏 宜从臣始 岂特臣功 王暖不取宫人 茂昭不受女乐 |
26  | 辞赏赐二 |
27  | 增不言禄 赏一人以惭万夫义者不取 不敢当三万戸 初不服用 人臣岂敢当此 救灾守臣职 臣职也何劳而受赐 |
28  | 僭赏一 |
29  | 原小不受大 僭则及淫 无功受禄 无能受赐 赏奸利淫 不祥 无当 茍所赏之不当 则何劝于将来 策勲必在于有劳 颁赏亦期于无僭 窃功而进明君不赏窃菜而祀明神不享 增僧尼 倡优 骤赐 横及 不赀 太过 玉玦 牙绯尔何功 士不及 金缯已溢 束帛不免 |
30  | 僭赏二 |
31  | 增妇翁与女壻 何以处奔军之将 爵赏稍易人且偷 昵宠优人俸禄一 |
32  | 增山堂考索曰孟子论周室制禄大抵自上农夫食九人积之孔子使原思为宰与之粟九百而孟子为齐卿其禄十万锺然则自古至秦汉无不以榖粟制禄也汉吏禄赋于民上自三公而下至百石吏吏禄各有差其见于百官表之注者皆以榖计也至广律则谓丞相大将军俸钱月六万是则汉禄榖多而钱少如贡禹拜諌大夫秩八百石俸钱月九千二百又拜光禄大夫秩二千石俸钱万二千盖寛饶以太中大夫为司𨽻校尉俸钱月数千当时亦不以为禄厚加之节腊有赐士大夫足以飬亷而无冒耻干利之态惟小官卑秩稍禄既薄而赏赐不及焉则不能以自奉宣帝悯小吏之勤事于是益吏百石以下奉十五哀帝又益吏二百石以下奉自是小吏稍稍优裕至平帝时诸吏之初除者皆食半俸满一岁为真得食全俸比二千石以上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大抵亦髙爵厚禄者损之耳光武中兴其千石以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以下増于旧秩故西京千石月九十斛东京减为八十西京比六百石六十斛东京减为五十五则是光武之减吏禄乃所以益小吏之俸也唐俸禄职田变而为地又未几而罢罢而又置职田公廨本钱有俸有料有赐或年给季给月给日给春秋给其后无事则増加军兴则半给其后愈増愈重天寳数倍于开元大歴数倍于天寳建中又倍于大歴大歴中权臣月俸有至九十万者刺史亦至十万自此以后大率外官俸钱重于内官有自方镇为八座至谓罢权有自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宋祖宗留意飬贤前代俸给未有实数也而今给以实数前代俸给未有实钱也而今给以实钱省官益俸见于开寳优禄飬贤见于雍熙在祥符则加之在寳元则不减其为士大夫虑至悉也然此皆天子意也非臣子自为身计也自元丰诸臣以省俸之名欺其君以増俸之实丰其身寄禄官有俸钱职事官又有职钱所以入者厚矣以元丰之制比之元佑最为优异而奚以省言也虽曰五品降为六品七品降为八品然此特章服尔议请减䕃及用旧品而又奚以省言也元佑稍减于元丰而绍圣复沿于元丰其切于已计如此哉然此犹未至于极也崇观奸臣自奉过度俸钱职钱之外又有食料等钱有言之者则以减俸非治世事之说止之竭膏血之私奉溪壑之欲君子为之寒心焉中兴以来一洗陋政其谓増损得其道矣然尝考之祖宗之制可为后世法者非一而其大要有三一曰优小吏二曰优外臣三曰优故老𨕖人之俸熙宁増之小官之俸绍兴又増之非优小吏乎小吏加优则亷节立矣均给外官职田见于庆歴按支外官供给见于绍兴非优外官乎外官加优则轻外之患去矣淳化中致仕给半俸景佑中致仕俸给如分司官非优故老乎故老加优则待贤之意笃而来者知劝矣 元史曰官必有禄所以飬亷也元初未置禄秩世祖即位之初首命给之内而朝臣百司外而路府州县㣲而府史胥徒莫不有禄大德中以外有司有职田于是无职田者复益之以俸米所以飬官者不亦厚乎 |
33  | 俸禄二 |
34  | 增山堂考索曰周制自天子至下士凡六等诸侯国君十卿禄卿四大夫禄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庻人在官者同次国之卿君食小国之卿君食次国之卿命于君者亦如小国之卿 管子曰桓公为赋禄之制赋禄以粟案田而税 山堂考索曰汉制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至百石玉海曰汉元帝建昭二年益三河郡太守秩成帝绥和元年益大司马大司空奉如丞相 山堂考索曰后汉大将军三公月俸三百五十斛至建武二十六年増百官俸永初四年又减百官及州郡县俸各有差 又曰凡诸受俸皆半钱半榖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眞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六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百石腊及立春更颁赐有差 晋书曰武帝泰始三年诏曰古者以徳诏爵以庸制禄虽下士犹食上农今在位者禄不代耕非崇化之本也其议増吏俸 山堂考索曰宋州郡秩俸随土所出无有定凖有父母祖父母年登七十者并给见钱 通典曰梁武帝天监初定九品令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第二第三品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品为二千石及侯景乱国用常褊京官文武月惟别得廪食多遥带一郡县官而取其禄秩焉 山堂考索曰后魏初无禄秩至孝文太和八年始颁俸禄罢诸商人以简民事増调三匹榖一斛九升以为官司之禄均调为二匹之赋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又曰北齐官秩一品每嵗八百匹从一品七百匹二品六百匹从二品五百匹三品四百匹从三品三百匹四品二百四十匹从四品二百匹五品一百六十匹从五品一百二十匹六品一百匹从六品八十匹七品六十匹从七品四十匹八品三十六匹从八品三十二匹九品二十八匹从九品二十四匹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钱 通典曰后周制禄秩下士一百二十五石中士以上至于大夫各倍之上大夫是为四千石卿二分孤三分公四分各益其一公因盈数为一万石其九秩一百二十石八秩至于七秩每二衰六分而下各去其一二秩一秩为四十石 又曰隋京官正一品禄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为差至正四品是为三百石从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为差至正六品是为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从八品是为五十石食封及官不判事者并九品皆不给禄刺史太守县令则计戸而给禄各以户数为九等之差 唐书曰武徳中百官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费其后以用度不足京官有俸赐而已诸司置公廨本钱以贸易取息贞观十二年罢之十五年复置公廨本钱以令史主之禇遂良谏乃罢复诏给百官俸永徽元年以租脚直为百官俸料 山堂考索曰唐武徳中外官无禄贞观二年制有上考者乃给禄其后遂定给俸之制京官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其在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凖官皆降京官一等给 册府元龟曰髙宗永徽元年诏文武五品以上解官充侍者宜准致仕例给以半禄并赐缣帛 通鉴纲目曰开元六年始加赋以给官俸秘书少监崔沔请计州县官俸常赋之外微有所加以给之 唐书曰开元十年罢天下公廨本钱复税戸以给百官十八年复籍税钱为本收赢以给外官复置公廨本钱 资治通鉴曰二十四年初分月给百官俸钱 册府元龟曰贞元三年敇京官宜加给料钱初张延赏减黜官员人人骨怨是年李泌作相请复之以从人欲 孔帖曰杨绾同平章事定府州官月廪使优狭相均 㑹要曰宋太祖乾徳四年诏州县之职民政是亲自来所请料钱多是折以他物既将货易未免扰人岂惟伤亷抑亦犯禁且民为邦本禄以代耕俸给茍或不充官吏何以知劝应天下令录簿尉判司等宜准汉乾佑三年勅复于中等无色役户内置俸户据本官所请料钱折支物色每一贯文给与两户货卖逐户每月输钱五百文除二税外与免役 玉海曰开寳三年减州县官而益俸 又曰太平兴国元年诏罢两京及诸道俸户月俸并以官物给之 合璧事𩔖曰二年诏劔南诸州幕职官于常俸外月更给钱五千仍许依州县官例分旧俸之半于乡里给其父母妻子 又曰七年诏刑部大理寺官自郎中已上月俸增支二分见钱员外郎已下全支实俸 山堂考索曰雍熙四年诏曰王者设班爵以驭贵差禄秩以飬贤顾其稍食宜在优丰应内外文武臣僚等折支俸钱旧以八分为十分支给自今并以实价给之 合璧事类曰端拱元年诏今州县之吏最为亲民俸禄至微先是除西川东广南外诸道州府幕职州县官俸钱三分中二分给以他物自今以缗钱给其半馀以他物充 玉海曰景徳三年増畿县俸 合璧事类曰天圣九年诏吏给职田所以惠飬亷节也比诏有司皆从停罢勤事之吏禄薄不足自飬朕甚愍焉其议复职田 又曰庆歴四年诏廵检县尉月俸并特给见钱 玉海曰熙宁三年始制天下吏禄而设重法以絶请托之弊 又曰四年増令録曹官簿尉俸 |
35  | 俸禄三 |
36  | 原是荷 尔康 稍食 秩膳 厚贤 砥徳 斗食 寸禄 助婚 赡贫 辞宰粟 给吏钱 士倍禄 民兴让 非后不食 则君有馈 以制其食 以劝其从 益游徼禄 益小吏俸 伐冰之家 上农之禄驭贵驭富 受大受小 人浮于食 禄当其位 位定而禄 事成乃食 亦奉一囊粟 才留一月粮始闻刈楚之荣 俄见伐檀之刺 虽禄不期侈惧膏粱之易骄 而食不充虚岂匏𤓰而可系 增少给倍俸上疏 封诏 贸易出举 劝士 贵人 责功 推恩 贬秩 益俸 不宜辞 奈何言 赐博士 给司徒 |
37  | 俸禄四 |
38  | 原不家食 退食自公 禄不期侈不当 营禄 干禄 难得易禄易禄难畜 以功诏禄 以庸制禄 增司禄 书社三百 原不言 后其食 什九在外什一在内 增食田六百畛 以相秩居淮阳 原父子不受 妻子不及 羊陟计日受俸 杨秉计日受禄 桓帝减公卿已下俸 增颇减隋制 诸王俸给薄给功臣二十六家复太平旧制 折为布帛 致仕者以他充 始议増给 |
39  | 俸禄五 |
40  | 增表唐髙季辅表曰仕以应务亦以代耕外官卑品犹未得禄既离乡井理必贫煎但妻子之爱贤逹其犹恋懐饥寒之加夷惠罕全其行若不䘏其匮乏难欲俾其清俭凡在末品中庸者多正恐廵察岁出輶轩继轨不能肃其侵渔何以求其政术今戸口渐殷仓廪已实斟量给禄使得飬亲然后督以严科责其报效则庻官毕力物议斯免 |
41  | 世禄一 |
42  | 原鲜克由礼 谓非不朽增膏粱 华腴 三世仆射 八叶宰相 阔歩缓视 保贵持宠 相门有相 卿门有卿 三世仆射 四世司徒 袁安四世 荀氏六代 五世执政 三叶为相 四世五吏部 三代四学士 锺石享于祖考 带砺传于子孙 张氏之七叶貂蝉 杨家之四世台衮 王氏之琪圭玘瓘器尽璠璵 韩氏之综绛缜维才皆经纬 |
43  | 世禄二 |
44  | 增赏延 文王治岐不世官 世爵乃世禄世禄或世爵 世笃忠贞 世其官邑 讥世卿 原守官之嗣 执政之嗣增号万石君 原以子为郎 增世及之私 原为子求官 父任子为郎 增中二千石十四人 能守家风传龟袭紫 公惭卿卿惭长 四世为本郡三世掌制诰 大许小许 三相张家 三世金吾 父子俱拥旄节 |
45  | 禄不兼利 |
46  | 原织蒲 拔葵 免官爵 励亷耻 伐冰不畜 受禄不争 田则不渔 仕则不稼 增不市樵米 罢鬻园蔬不动于末 各有所专 |
47  | 御定渊鉴类函卷一百四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