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2  | 治咳化痰 |
3  | 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肺、脾、胃、大腸四經。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
4  | 散結而消痰定喘。下氣以消食安胎。 |
5  | 李時珍曰:「前胡主降,與柴胡上升者不同。氣降則痰亦降矣」。安胎化食,無非下氣之力耳。前胡去風痰,與半夏治濕痰、貝母治燥痰者各別也。 |
6  | 前胡治氣實風痰,凡陰虛火動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法當禁之。前胡又為散風之品,故多用於感冒之初。 |
7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8  | 治咳化痰 |
9  | 味苦、甘,性溫,有毒。入肺、大腸二經。惡黃芩、黃 、葛根。泡去皮尖,焙。雙仁者勿用。 |
10  | 散上焦之風,除心下之熱,利胸中氣逆而喘嗽,潤大腸氣閉而難通。解錫毒有效,消狗肉如神。 |
11  | 杏仁性溫,散肺經風寒滯氣,殊效。 |
12  | 陰虛咳嗽者忌之。雙仁者,能殺人,有毒蓋指此耳。 |
13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4  | 治咳化痰 |
15  | 味苦、辛,性溫,無毒。入肺經。款冬花為使。惡遠志。畏茵陳。洗淨,蜜水炒。 |
16  | 開洩肺鬱,宣通窒滯。散結行瘀,降逆止咳。寒飲盤踞,濁涎膠固。痰喘上氣,如水雞聲。 |
17  | 唾血溲少,用之咸宜。 |
18  | 苦能下達,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為上品。雖入至高,善於下趨,使氣化及於州都而小便自利。 |
19  | 紫菀入血分,款冬入氣分。紫菀以化痰為主,款冬以止咳為主。 |
20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21  | 治咳化痰 |
22  |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經。杏仁為使。惡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 、連翹、甘草、黃芩。蜜水炒。 |
23  | 化痰則喘嗽無憂,清肺則癰痿有賴。 |
24  | 雪積冰堅,款花偏艷,想見其純陽之稟,故其主用,皆辛溫開豁也,卻不助火,可以久任。 |
25  | 此藥溫而不燥,乃溫潤之品。急症喉風之嗆咳而氣息不平者,可用射干麻黃湯減細辛治之。久咳難止,可用蜜拌款冬,燃煙熏吸有效。 |
26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27  | 治咳化痰 |
28  | 味苦,性平,無毒。入肺、胃二經。刷去背上毛,治胃病,姜汁塗炙。治肺病,蜜水塗炙。 |
29  | 走陽明則止嘔下氣,入太陰則定咳消痰。 |
30  | 長於降氣,氣降則火清痰順,但去毛不淨,射入肺中,作咳難療。 |
31  | 胃寒嘔吐,及風寒咳嗽者忌之。 |
32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33  | 治咳化痰 |
34  | 一名金沸草。味咸、甘,性微溫,無毒。入肺、大腸二經。去蒂,焙。 |
35  | 老痰堅硬,結氣留飲。風氣濕痺,利腸通脈。具宣行肺胃之功,噫氣不除,賴其辛散。 |
36  | 有斡旋胸中之力,肝邪痺著,借以溫通。 |
37  | 咸能軟堅,故能祛老痰結積,風濕燥結之療,溫能解散,咸可潤下也。 |
38  | 丹溪云:「走散之藥,虛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腸,虛寒人禁之。」 |
39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40  | 治咳化痰 |
41  | 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經。 |
42  | 肺寒咳嗽,傳尸骨蒸。殺蛔蟲寸白,除蠅虱蟯蚊。 |
43  | 與天門冬形相類,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門冬,但天門冬治肺熱,此治肺寒為別也。 |
44  | 脾胃虛人,須與補藥同用,恐其傷胃氣,又恐其滑腸也。 |
45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46  | 潤肺 |
47  | 味甘,性寒,無毒。入肺、腎二經。地黃、貝母為使。 |
48  | 忌鯉魚。去心用。 |
49  | 定喘定嗽,肺痿肺癰,是潤燥之力也。益精益髓,消血消痰,非補陰之力歟。善殺三蟲,能通二便。 |
50  | 甘寒養陰,肺腎虛熱之要藥也。 |
51  | 天門冬性寒而滑,若脾虛而洩瀉、惡食者大非所宜。即有前証,亦勿輕投。 |
52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53  | 潤肺 |
54  | 味辛、苦,性微寒,無毒。入心、肺二經。濃樸為使。 |
55  | 畏秦艽。反烏頭。去心,糯米拌炒,米熟為度。 |
56  | 消痰潤肺,滌熱清心。喘咳紅痰要矣。心中鬱結神哉。 |
57  | 辛宜歸肺,苦宜歸心,大抵心清氣降,肺賴以寧,且潤而化痰,故多功於西方也。 |
58  | 汪機曰:俗以半夏燥而有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治肺金燥痰,半夏治脾土濕痰,何可代也。脾為濕土,故喜燥;肺為燥金,故喜潤。若痰在脾經,誤用貝母之潤,投以所惡,反增病勢,故寒痰、濕痰、風痰、食積痰、腎虛水泛為痰,均非川貝所司也。 |
59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60  | 止咳平喘 |
61  | 味甘,性平,無毒。入肺經。甘草湯泡,去須,焙。 |
62  | 療喉間喘呼欲絕,寬胸中氣滿難舒。 |
63  | 感秋之氣,得土之味,清肺有神,喉中作水雞聲音,服之立愈。 |
64  | 白前,性無補益,肺實邪壅者宜之,否則忌也。 |
65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66  | 止咳平喘 |
67  | 味辛,性寒,無毒。入肺經。榆皮為使。酒炒。 |
68  | 疏肺下氣,喘逆安平,消痰利水,理脹通經。耳中積水,用之甚靈。 |
69  | 十劑云:洩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但性利,不可混服。有甜苦二種,甜者力稍緩也。 |
70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71  | 止咳平喘 |
72  | 味甘,性寒,無毒。入肺經。續斷、桂心、麻子為使。 |
73  | 刮去粗皮,蜜水炙。有涎出,不可去也。 |
74  | 瀉肺金之有餘,止喘定嗽。疏小腸之閉滯,逐水寬膨。降氣散瘀血,止渴消燥痰。 |
75  | 瀉肺降氣,是其職專,利便去水者,兼瀉子之法也。 |
76  | 桑白皮瀉火,肺虛無火,因風寒而嗽者,勿服。桑椹子:雖能補血,脾胃虛滑者勿服。 |
77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78  | 止咳平喘 |
79  | 味苦,性寒,無毒。入肺經。焙清金有平咳之能,滌痰有定喘之效。 |
80  | 體性輕揚,有功於至高之髒,根名青木香,塗諸毒熱腫。 |
81  | 肺虛挾寒者,畏之如螫。 |
82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83  | 補肺平喘 |
84  | 味甘,性溫,入肺、腎二經。 |
85  | 補肺益腎,止血化痰。氣短喘咳可止,已入虛損可還。能健腰膝軟弱,可轉憔悴之顏。 |
86  | 此物乃陰陽雙補之品,性溫而潤,既補肺陰,又納腎陽;益上焦之陰,補下焦之陽。乃虛損勞劫不可或少之品也。 |
87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88  | 補肺平喘 |
89  | 味咸,性平。入肺、腎二經。去眼、頭、足,洗去鱗內不淨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
90  | 補肺潤腎,益精助陽。治消渴而通淋。療肺痿而定喘。 |
91  | 李瀕湖云:「補肺止渴,效若人參。扶羸益精,功同羊肉。」嗽由風邪者不宜用。 |
92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93  | 斂肺 |
94  | |
95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96  | 潤大腸、降氣 |
97  | 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胃、大腸三經胃牡蠣、白薇、茯苓。絹包,置沸湯中,至冷取出,懸井中一夜,勿著水,曝乾。新瓦上 去殼。 |
98  | 潤五髒,通大腸。宣風利關節,催生療產難。 |
99  | 滑利下行,走而不守。陳士良云:「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事。婦人多食,即發帶疾」。 |
100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01  | 潤大腸、降氣 |
102  | 味苦,性寒,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
103  | 胸中痺痛,古有良方,伍薤白白酒,加半夏尤良。傷寒誤下結胸,則用小陷胸湯。除上焦之熱,使痰氣下降。利咽喉,通大腸。 |
104  | 此物能通大便,與浙貝母同行,其效更著。小兒痰滯重者,雖大便仍通,加用於清化方中,頗有良效。 |
105  | 栝蔞皮:寬中利氣,清熱化痰。 |
106  | 栝蔞仁:潤燥滌痰,滑腸通便。 |
107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08  | 潤大腸、降氣 |
109  | 味酸,性平,無毒。入脾、大腸二經。湯浸去皮,研如膏。 |
110  | 潤達幽門,而關格有轉輸之妙。宣通水腑,而腫脹無壅遏之嗟。 |
111  | 性專降下,善導大腸燥結,利周身水氣,然下後令人津液虧損,燥結愈甚,乃治標救急之藥服。 |
112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13  | 潤大腸、降氣 |
114  | |
115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16  | 潤大腸、降氣 |
117  |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
118  | 下氣定喘,消食除膨。降濁通便,以靖中宮。生研堪吐風痰,醋調能消毒腫。 |
119  | 丹溪云:「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虛弱人服之,氣淺難布息。 |
120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21  | 潤大腸、降氣 |
122  |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
123  | 下氣定喘,消食除膨。降濁通便,以靖中宮。生研堪吐風痰,醋調能消毒腫。 |
124  | 丹溪云:「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虛弱人服之,氣淺難布息。 |
125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26  | 潤大腸、降氣 |
127  |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
128  | 下氣定喘,消食除膨。降濁通便,以靖中宮。生研堪吐風痰,醋調能消毒腫。 |
129  | 丹溪云:「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虛弱人服之,氣淺難布息。 |
130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31  | 潤大腸、降氣 |
132  |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胃、大腸三經。 |
133  | 下氣定喘,消食除膨。降濁通便,以靖中宮。生研堪吐風痰,醋調能消毒腫。 |
134  | 丹溪云:「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虛弱人服之,氣淺難布息。 |
135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36  | 清大腸 |
137  | 味苦,性寒,無毒,入胃、大腸二經。得酒良。 |
138  | 熱痢溫瘧、血痔疝瘕。癭 禿瘡,鼻衄齒痛。 |
139  | 仲景治熱痢白頭翁湯,加黃 、黃連、秦皮同用。 |
140  | 東垣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此純苦之劑堅之也。」按此物有風則靜,無風則搖,亦奇。 |
141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42  | 清大腸 |
143  | 味苦、澀,性寒,無毒。入肝、膽、大腸三經。惡吳茱萸。 |
144  | 清腸祛濕,專治熱痢。又醫目疾,服洗咸宜。 |
145  | 此藥能收澀、故帶下清稀者亦用之。 |
146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47  | 清大腸 |
148  | 味辛,性溫,無毒。入胃、大腸二經。忌見火。 |
149  | 降至高之氣,似石投水。疏後重之急,如驥追風,瘧疾與痰癖皆收,香港腳與殺蟲並選。 |
150  | 足陽明為水穀之海,手陽明為傳導之宮。二經相為貫輸,以運化精微者也。二經病,則痰積蟲癖生焉。辛能破滯,苦能殺蟲,故主如上諸証。 |
151  | 檳榔墜諸氣,至於下極,氣虛下陷者,所當遠避。 |
152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53  | 清大腸 |
154  | 味苦,性寒,無毒。入肝、大腸二經。惡麥門冬。 |
155  | 止血利腸風,除帶下五漏。 |
156  | 味苦而濃,性沉而降,善主下焦血証,兼去濕熱。 |
157  | 地榆,寒而下行,凡虛寒作瀉,氣虛下陷而崩帶者,法並禁之。 |
158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59  | 清大腸 |
160  | 味苦、酸,性寒,無毒。入肝、大腸二經。含蕊而陳者佳。微炒。 |
161  | 止便紅,除血痢,咸藉清腸之力。療五痔,明眼目,皆資滌熱之功。炒香頻嚼。能治失音。 |
162  | 子:名槐角,用頗相同,兼行血而降氣,亦催生而墜胎。 |
163  | 感天地陰寒之氣,而兼木與水之化,故為涼血要品。血不熱則陰自足,目疾與痔証交愈矣。 |
164  | 按槐性純陰,虛寒者禁用,即虛熱而非實火者亦禁之。 |
165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66  | 清大腸 |
167  | 味苦,性平。入胃,大腸二經。炒用。 |
168  | 降逆定痛、涼血止血。反胃吐食、腹疼不歇。腸風痔漏,脫肛肛裂。五色痢疾、疝氣陰蝕。 |
169  | 鼻衄鼻息,為末裹塞。 |
170  | 炒時須以滑石粉燙之。配合胡黃連、炮山甲、槐米、名胡連追毒丸、治痔漏甚效。 |
171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72  | 清大腸 |
173  | |
174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75  | 澀大腸 |
176  | 味酸、澀,性溫,無毒。入脾、肺、腎三經。 |
177  | 瀉痢久而腸虛,崩帶多而欲脫。水煎服而下蛔。汁點目而止淚。 |
178  | 榴味酸澀,故入斷下崩中之劑。若服之太早,反為害也。 |
179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80  | 澀大腸 |
181  | 味苦,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
182  | 止瀉痢稱奇,固精液頗效。 |
183  | 新痢起,濕熱甚者忌服。 |
184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85  | 澀大腸 |
186  | 俗稱臭椿。味苦澀、性寒,有小毒。東引者良、以醋炙之。 |
187  | 澀血止瀉痢、殺蟲收產腸。 |
188  | 苦寒之性,虛寒者禁用,腎家真陰虛者,亦忌之。以其徒燥耳。止入丸用,不入湯煎。 |
189  | 椿白皮,即香椿,主用相仿,力稍遜之。 |
190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91  | 澀大腸 |
192  | 味苦,性溫,無毒。入肺、腎、大腸三經。忌銅鐵器。 |
193  | 用漿水於砂盆中研,焙乾再研,如鳥犀色。 |
194  | 固腸醫瀉利,斂肺治咳血。興陽事,止遺洩。外用能止牙疼,能染須發,能治口瘡陰瘡,能塗酒渣之鼻。 |
195  | 此藥有功於止澀,然亦不宜獨用多用也。 |
196  | 第三卷\肺經及大腸經 |
197  | 澀大腸 |
198  | 味酸、辛,性大溫,無毒。入心、脾、大腸三經。畏芫花,惡大黃、松脂。 ,水飛。 |
199  | 久患腸 ,頻頻脫肛。生肌長肉,外治癰瘍。 |
200  | 石脂固澀,新痢家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