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蜀中廣記卷五十一

《蜀中廣記卷五十一》[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明)曹學佺 撰。
2
○蜀郡縣古今通釋第一
3
四川布政司。
4
《說文》:川者,穿也,水穿地而流曰川」。桑欽《水經》云「大江出蜀是矣」。唐分劍南道為東、西二川,宋析為益、梓、利、夔四路,元為四川行省,國朝因之為四川布政司。或稱三川者,非三川、伊、洛之地。司馬錯勸秦伐蜀曰:「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是也。漢武帝元鼎年,以蜀郡廣漢、犍為為三蜀。獻帝建安年,分巴東、巴西、永寧郡為三巴。巴蜀雖別,猶可槩稱。
5
川西道屬:
6
成都府管六州二十五縣
7
「《帝王世紀》云:「周太王從梁山止於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蜀本梁州之域。《毛詩》:「奕奕梁山」,惟禹甸之尋」。江源」《記》云:「梁山首跨劍閣,而尾入江矣。故秦置縣曰成都。人皇之世,九囿而蜀囿居其一。黃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嚳,封其支庶於蜀,始為蜀國。《爾雅》釋山,蜀者,獨也,言不與他相連屬也。漢武帝置益州,益者阨也,以其地險阨而益廣也。唐玄宗西幸,始改成都府,陞號南京,以地當長安之南矣。其時長史實稱尹,而知府則起於王。蜀武成云:「昔者州郡之分,猶今之道府也。州曰庸部,郡曰導江,則在王莽時州曰司隸郡。曰成都,則在公孫述時益州置牧。蜀郡置守則在先主時,刺史治太城太守治少城則在東。晉時,益州總管府、劍南節度使則在唐開元前一路安撫使。四路制置使則在宋南渡後。
8
成都縣
9
秦司馬錯、張儀滅蜀,置釋同郡。《華陽國志》云:「縣有十二鄉、五部」。
10
華陽縣。
11
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梁彊梁也。西方,金氣彊梁之義。周有天下,併梁於雍二州,俱以華山為主。雍之有華陰,猶蜀之有華陽也。唐初為蜀縣,析成都置。乾元中,易今名。
12
郫縣
13
杜宇,名蒲卑,都於此邑冡,至今存秦,因以卑名邑也。唐垂拱初,割成都之西鄙置犀浦縣,取李冰所剏石犀為名。宋熙寧中,廢為鎮。今為鋪,在郫縣東二十五里。□□□□□□□稱益州牧始此。
14
新都縣。
15
漢髙六年與廣漢郡同置三都之一也,亦曰新郪邑界有王稚子墓、稚子、郪人遂有斯目。按《後漢書注》,「郪故城在今梓州郪縣西南,而此曰新以別之」。又《地理志》,汝南郡有新郪,後漢改曰郪丘,章帝徙宋公之處也。《韻書》:廣漢之郪千咨切,汝南之郪,先稽切」。
16
溫江縣。
17
江水至此始溫也,濯絲有色,後魏時立矣。漢曰湔氐道,隋曰萬春。今縣之長春鄉,是其故址。
18
新繁縣
19
秦曰繁,以界有繁江也,謂之繁田。蜀姜維徙涼州,降胡於繁,遷其民於新縣,故曰新繁。
20
雙流縣
21
李善注《文選》,「江水出岷山,分為二,經成都東南,故左思曰帶二江之雙流也。漢曰廣都,即蜀三都之一。隋避煬帝諱,改今名。廣都水驛在今華陽縣東南。國朝隆慶初,廢《志》云:「蠶叢故都城,距縣南十八里」。
22
崇慶州管新津一縣
23
蜀州也。三國志云:益州之地,仰給於蜀。宋髙宗大觀元年,封蜀國公,至紹興中,乃陞為崇慶府,元降為州,國朝因之。漢曰江原,以江水所由也,有江源祠。莽曰:卭,原以與臨卭近也。濵,文井江,晉曰晉原,以有晉原山也,即鶴鳴山,唐曰唐安,以獲安唐室也。近西巡時,今唐安為驛,而江原為鎮矣。
24
新津縣
25
李膺《益州記》云:皂里江津之所曰新津市。《周地圖記》云:閔帝元年,於此立新津縣也。
26
彭縣
27
周,彭國也。武王伐紂,彭人與焉」。又云籛,鏗之封邑矣。《華陽國志》則以兩山對闕,有天彭之號也。梁天監中,立東益州,以在益州之東。《益州記》云:彭號小郫,土地肥良,比之郫邑也。袁隲記》云:九峰髙峙,濛水浚發。後周之九隴,隋之濛州,取諸此矣。《志》云:今縣西二十里之三郎鎮,即九隴故址。縣東二十里之濛陽鎮,即濛州故址。
28
崇寧縣。
29
析郫、導江、九隴三縣所置也。唐曰唐昌,宋曰永昌。道君崇寧初,改為崇寧。
30
灌縣
31
李冰傳:江水堰流以灌平陸,謂之灌口,貞觀曰:灌寧,孟蜀曰:灌州也。上古為魚鳬氏之國,今有魚鳬。故城三國曰都安。水經注云:即都安堰也。諸葛亮北伐,以此堰農大國之所資,發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宋勑永康軍兼管堰事,國朝尤慎重焉。冬閉時,修春開時祀,水利道主其事,間行別駕及灌令。代齊曰齊基,曰青城,唐曰盤龍,曰導江,宋曰永安軍,又改永康軍青城山。杜光庭記云:岷山連峰接岫,千里不絕,青城乃第一峰也。盤龍山益州記云:山土色黃,盤迴有龍形導江。《水經注云:岷山徼外,江水之所導也。永安軍寰宇記云:宋初,沿貞觀、鎮靜軍之號也。志云:青城廢縣在治南六十里。盤龍廢縣即治內導江廢,縣在治東二十里,今為導江鋪。永康廢址,今為永康驛。
32
威州管保縣一縣:
33
蜀後主時姜維、馬忠等討汶川叛羌,此其地也。自晉以後,羌、夷叛服不常,以其地置薛城戍。唐初,白狗羌首領鄧賢優內附,乃於姜維故城置維州以統之,後改為維川郡焉。王、孟二蜀繼有其地,徙就中州城,即今治也。宋平蜀後,以京逓發濰州,誤至維州,因改曰威州,取威制西羌之意。維威音亦相近,云廢通化縣。唐咸亨二年,刺史董弁招慰生羌,於此置小封縣,在西蕃通鶴軍。垂拱二年,城為北蕃所沒,改置在威戎軍西。本志云:在州之通化里,與金州演化禪師相近。
34
保縣
35
唐天寳中,置天保郡,乾元中改保州,孟蜀復改保寧縣也。國朝洪武十八年去「寧」字,以避保寧府。
36
茂州管汶川一縣
37
《禹貢》:岷山導江發跡於此。《水經注》云:「岷山,即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冉駹氏之國」。按:白馬黑面曰駹,駹,夷名也。《史記》:南越破後,冉駹等皆震恐,請臣置吏。漢武帝元鼎六年,以冉駹為汶山郡。「汶」,當作「渂」。古字、汶、岷,通用王羲之游目汶嶺是也。按《地里表》云:「汶山在茂州汶山縣,岷山在西北」。如此,則汶、岷乃二山,梁曰繩州,普通三年置桃闗之路,以繩為橋,因作州,稱隋曰會州,謂其為西夷之交會也。唐貞觀始改茂州,以茂濕山為名。言山之草木叢茂,雲霧潤濕矣。
38
汶川縣
39
漢之綿虒縣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有此獸矣。晉置汶川州於此。周武帝保定四年,移汶川州於廣陽縣,州廢,乃置汶川縣。
40
簡州。
41
蜀漢簡雍為先主,鎮牛鞞。牛鞞,漢縣名,牛鞞之水出焉。山曰賴簡,池曰簡池,皆民懷雍政也。隋始於此置簡州矣。西魏之陽安以山名,今為驛。隋之平泉以泉名,今為鎮。驛在治前鎮,距西南五十里。
42
資縣
43
《陳留風俗傳》及《姓纂》云:資姓,黃帝後在益州資中。今邑之山川皆曰資,從賜姓也。《寰宇記》云:廢銀山縣在資州東南三十八里,以山名龍水縣,在龍龜溪之左,以水名。志云:今之銀山鎮龍水鄉是也。
44
資陽縣。
45
邑當資水之陽,齊建元間置,又曽於此縣立資州矣。《通志》云:盤石廢,縣在縣北三里,有石狀如盤陀月山,廢縣在縣境。宋析入者,有山,形如明月。
46
內江縣。
47
本中江也,與外江別入瀘州合流縣,為後周所置。隋室之先諱「忠」,改曰內江。周以前曰漢安戍,宋別名安夷軍。按今中江縣之水本內水,《蜀志》先主從內水入涪是也。而內江縣之水本中水,以在內外水之中也。沈約宋書》云:「資江為中水,涪江為內水」。恐因縣名而反混水名,故特表之。
48
仁壽縣。
49
西魏之隆山郡也,即鼎鼻山,其山隆起,又曰隆山矣。周閔帝元年,於此置陵州,葢因張陵而名。陵井,又因陵井而名陵州也。陵置,縣曰仁壽。從文帝年號,廢貴平縣。後魏恭帝與平井、可曇二縣同立,以隸和仁郡也。今之貴平鎮入簡州界,廢籍縣。梁天監置席郡。隋廢郡為縣,後訛席為籍也。今籍縣址入雙流界,廢陵井監。宋大觀四年,改為仙井,俱併入當縣。
50
井研縣
51
隋置古之善計者曰硏計,然亦名計硏也。此邑鹽井之利出於心計,乃以硏系井而為名。與《寰宇記》云:有山俯臨井鑊,名曰井鑊山。方言闗東呼鑊為鹵硏。魏之蒲亭,隋之始建,皆在鐵山界上。《周地圖》云:蒲亭縣有鐵山,諸葛亮取為刀器,因封宇文度為鐵山侯,即此。
52
金堂縣
53
西魏置金淵縣,唐避諱,改金水。咸亨中,析立,今縣。曰堂者,地寛平處也,漢之牛鞞縣地,宋併懷安軍入焉,又名懷口。今為懷口巡檢司。去縣東南五十里,古縣附金沙水。舊屬簡池,今縣連金臺山。舊屬新都。
54
漢州【管什邡、徳陽、綿竹三縣
55
漢髙帝六年,置廣漢郡於乗鄉,一名繩鄉,廣大也,言能廣大漢業也。東漢益州刺史治。唐初立漢州,天寳中,於此立徳陽郡。《華陽國志》:郡治雒縣,以洛水所會也,源出洛通山矣。元至正中,省廢,址在州北三里。《寰宇記》:湔陽故城,漢陽廢城俱在城南。
56
什邡縣
57
漢雍齒,《封邑年表》作汁邡土。《地譜》云:「廣漢領縣十,以應十幹。縣當酉位。酉,十數也。古碑邡水流為十,故名什邡。今雒江出闗口,東枝六,西枝四,而縣居其中矣。後周改方亭縣,今為里。
58
徳陽縣。
59
漢曰徳陽,以徳水之陽也。晉曰旌陽,以旌水之陽也。孝徳、旌異皆因姜士游士游。綿竹人。當縣,後漢析綿竹所置。綿竹故城,在治北三十五里。諸葛瞻戰敗處。
60
綿竹縣。
61
漢縣也。劉焉徙益州治於此。《地里志》云:紫嵓山,綿竹所出」。後周改孝水,以姜詩宅在沉鄉為名,至隋仍舊。沉鄉一曰汎鄉,何武封邑。
62
綿州管彰明、羅江二縣
63
左,綿也。地居綿江之左,漢為涪縣,以涪水所經矣,曰巴中,即巴西也。曰潼州,即金山也。曰鹽泉,即魏城也今名。隋改州治內。有金山驛,治東五里有巴西渡。東北六十里有魏城巡檢司。
64
彰明縣。
65
後魏之昌隆縣,唐避諱改昌明,後唐改曰彰明矣。李太白之所生也。
66
羅江縣
67
左水自安縣來,右水自綿州來,合於縣之東北,蹙成羅紋,又謂之紋江也。唐天寳置,晉初曰萬安,李膺記云:晉於梓潼水尾萬安故城置萬安縣是矣,今為驛。晉末亂,移就潺亭。《水經注云:潺山石下有泉曰潺水。今縣北三里有潺亭廟,碑磨滅潺,亭字見存。
68
安縣
69
唐武徳置,以界有龍安山,云元為安州,國初為安縣,即隋之神泉縣也。《郡國志》云:縣三十里有泉十四穴,甘、香、異,常飲之已痼疾,故曰神泉。唐永淳年,復置西昌縣,取西昌山為名矣。今縣三十里有西昌市,南五十里有神泉,廢縣址。
70
龍安府管三縣
71
西漢北部都尉治東,漢之陰平郡也。《水經注》曰:「岷山之西有龍冡。按梁普通中,武陵王蕭紀僭據土人李龍遷,保此畨漢徳之。西魏平蜀,始置龍州,保其名矣。向為龍門州郡,元棄為龍州宣慰司,國朝嘉靖四十五年改流,系以安字。
72
平武縣。
73
晉於陰平郡置陰平、平廣二縣。隋改龍州為平武郡也。與龍州改流之年並設。
74
江油縣。
75
以江水所由也,後加水旁矣。蜀、漢馬邈守江油即此。初屬保寧。嘉靖末,改屬本府。
76
石泉縣。
77
汶山郡之石紐村,禹所生也。漢廣柔縣矣。城北岩下有甘泉,乃石泉軍之始。初隸成都。嘉靖末,改屬本府。
78
青川所
79
有青川溪,源出畨界,又啼胡山水出清美,謂之清水也。天寳中,置清川縣於此。國朝洪武四年置,所在龍安府東百二十里隸焉。
80
松潘衛。
81
地出甘松,後魏以之名縣矣。唐改松州。潘吐,蕃姓也。洪武初,設松州、潘州二衛,尋合為一,置軍民指揮使司。唐天寳為交川郡,後周為龍涸郡。《水經注》云:自白馬嶺回行二千餘里,至龍涸是也。
82
小河所。
83
涪江支河也。古曰涪陽。國朝宣徳四年置,在松潘衛東百九十里隸焉
84
迭溪所。
85
氐羌之地,漢蠶陵縣。後周置翼斜郡。唐曰翼州,以夷水繞其地,分流如翼也。國朝洪武十一年置,取圖經,迭石為巢,置所。
URN: ctp:ws74235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