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中子曰:「命之立也,其称人事乎?故君子畏之。无远近高深而不应也,无洪纤曲直而不当也。故归之于天。《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
2  | 魏徵曰:「《书》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诗》云: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彼交匪傲,万福来求。其是之谓乎?」子曰:「徵其能自取矣。」董常曰:「自取者其称人邪?」子曰:「诚哉!惟人所召。」 |
3  | 贾琼进曰:「敢问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何谓也?」子曰:「召之在前,命之在后,斯自取也。庸非命乎?噫!吾未如之何也已矣。」琼拜而出,谓程元曰:「吾今而后知元命可作,多福可求矣。」程元曰:「敬佩玉音,服之无斁。」 |
4  | 文中子曰:「度德而师,易子而教,今亡矣。」 |
5  | 子曰:「不以伊尹、周公之道康其国,非大臣也。不以霍光、诸葛亮之心事其君者,皆具臣也。」 |
6  | 董常叹曰:「善乎,颜子之心也!三月不违仁矣。」子闻之曰:「仁亦不远,姑虑而行之,尔无茍羡焉。惟精惟一,诞先登于岸。」常出曰:「虑不及精,思不及睿,焉能无咎?焉能不违?」 |
7  | 繁师玄闻董常贤,问贾琼以齿。琼曰:「始冠矣。」师玄曰:「吁!其幼达也。」琼曰:「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琼闻之:德不在年,道不在位。」 |
8  | 门人有问姚义:「孔庭之法,曰《诗》曰《礼》,不及四经,何也?」姚义曰:「尝闻诸夫子矣:《春秋》断物,志定而后及也;《乐》以和,德全而后及也;《书》以制法,从事而后及也;《易》以穷理,知命而后及也。故不学《春秋》,无以主断;不学《乐》,无以知和;不学《书》,无以议制;不学《易》,无以通理。四者非具体不能及,故圣人后之,岂养蒙之具邪?」或曰:「然则《诗》《礼》何为而先也?」义曰:「夫教之以《诗》,则出辞气,斯远暴慢矣;约之以《礼》,则动容貌,斯立威严矣。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辩其德。志定则发之以《春秋》,于是乎断而能变;德全则导之以乐,于是乎和而知节;可从事,则达之以《书》,于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则申之以《易》,于是乎可与尽性。若骤而语《春秋》,则荡志轻义;骤而语《乐》,则喧德败度;骤而语《书》,则狎法;骤而语《易》,则玩神。是以圣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先成诸己,然后备诸物;先济乎近,然后形乎远。亶其深乎!亶其深乎!」子闻之曰:「姚子得之矣。」 |
9  | 子曰:「识寡于亮,德轻于才,斯过也已。」 |
10  | 子曰:「治乱,运也,有乘之者,有革之者。穷达,时也,有行之者,有遇之者。吉凶,命也,有作之者,有偶之者。一来一往,各以数至,岂徒云哉?」 |
11  | 辽东之役,天下治船。子曰:「林麓尽矣。帝省其山,其将何辞以对?」 |
12  | 或问《续经》。薛收、姚义告于子。曰:「使贤者非邪,吾将饰诚以请对;愚者非邪,吾独奈之何?」因赋《黍离》之卒章,入谓门人曰:「五交三衅,刘峻亦知言哉!」 |
13  | 房玄龄问:「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可谓忠乎?」子曰:「让矣。」 |
14  | 杜如晦问政。子曰:「推尔诚,举尔类;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夫为政而何有?」如晦出,谓窦威曰:「谠人容其讦,佞人杜其渐,赏罚在其中。吾知乎为政矣。」 |
15  | 文中子曰:「制命不及黄初,志事不及太熙,褒贬不及仁寿。」叔恬曰:「何谓也?」子泫然曰:「仁寿、大业之际,其事忍容言邪?」 |
16  | 贾琼问:「富而教之,何谓也?」子曰:「仁生于歉,义生于丰。故富而教之,斯易也。古者圣王在上,田里相距,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是以至治之代,五典潜,五礼措,五服不章。人知饮食,不知盖藏;人知群居,不知爱敬。上如标枝,下如野鹿。何哉?盖上无为,下自足故也。」贾琼曰:「淳漓朴散,其可归乎?」子曰:「人能弘道,茍得其行,如反掌尔。昔舜、禹继轨而天下朴,夏桀承之而天下诈,成汤放桀而天下平,殷纣承之而天下陂,文、武治而幽、厉散,文、景宁而桓、灵失。斯则治乱相易,浇淳有由。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其曰太古不可复,是未知先王之有化也。《诗》《书》《礼》《乐》,复何为哉?」董常闻之,谓贾琼曰:「孔、孟云亡,夫子之道行,则所谓绥之斯来,动之斯和乎?孰云淳朴不可归哉?」 |
17  | 子曰:「以性制情者鲜矣。我未见处歧路而不迟回者。《易》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
18  | 窦威曰:「大哉,《易》之尽性也!门人孰至焉?」子曰:「董常近之。」或问:「威与常也,何如?」子曰:「不知。」 |
19  | 子曰:「《大雅》或几于道,盖隐者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
20  | 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矣。」 |
21  | 子曰:「和大怨者必有馀怨,忘大乐者必有馀乐,天之道也。」 |
22  | 子曰:「气为上,形为下,识都其中,而三才备矣。气为鬼,其天乎?识为神,其人乎?吾得之理性焉。」 |
23  | 薛收曰:「敢问天神人鬼,何谓也?周公其达乎?」子曰:「大哉,周公!远则冥诸心也。心者非他也,穷理者也。故悉本于天。推神于天,盖尊而远之也。故以祀礼接焉。近则求诸己也。己者非他也,尽性者也。卒归之人。推鬼于人,盖引而敬之也。故以飨礼接焉。古者观盥而不荐,思过半矣。」薛收曰:「敢问地祇。」子曰:「至哉!百物生焉,万类形焉。示之以民,斯其义也。形也者,非他也,骨肉之谓也。故以祭礼接焉。」收曰:「三者何先?」子曰:「三才不相离也。措之事业,则有主焉。圜丘尚祀,观神道也;方泽贵祭,察物类也;宗庙用飨,怀精气也。」收曰:「敢问三才之蕴。」子曰:「至哉乎问!夫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谓也。乾坤之蕴,汝思之乎?」于是收退而学《易》。 |
24  | 子曰:「射以观德,今亡矣。古人贵仁义,贱勇力。」 |
25  | 子曰:「弃德背义,而患人之不已亲;好疑尚诈,而患人之不已信;则有之矣。」 |
26  | 子曰:「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服人之身,力加之也。君子以义,小人以力。难矣夫!」 |
27  | 子曰:「太熙之后,天子所存者号尔。乌乎!索化列之以政,则蕃君比之矣。《元经》何以不兴乎?」 |
28  | 房玄龄谓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营营乎?」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欤?天子失道,则诸侯修之;诸侯失道,则大夫修之;大夫失道,则士修之;士失道,则庶人修之。修之之道,从师无常,诲而不倦,穷而不滥,死而后已。得时则行,失时则蟠。此先王之道所以续而不坠也,古者谓之继时。《诗》不云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如之何以不行而废也?」玄龄惕然谢曰:「其行也如是之远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