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

《卷五》[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古經解鈎沈卷五
3
長洲余蕭客撰。
4
尚書下
5
洪範
6
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
7
當斂是五福之道,用布與衆民馬傳。
8
惟時厥庶,民於汝極。
9
以其能斂是五福,故衆民於汝取中,正以歸心也。同錫汝保極」。
10
又錫汝以守中之道」。鄭注:
11
汝則念之。
12
當思念其行,有所趣舍也。《馬傳》:
13
而畏髙明。
14
髙明顯寵者,不枉法畏之同。
15
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16
使進其行,任之以政,則國為之昌」。王注:「其作汝用咎」。
17
其動作為女、用惡,謂為天子,結怨於民」,鄭《注》「無有作好。
18
好私好也。《馬傳》。
19
無黨:
20
黨,朋黨。鄭注:
21
無反無側。
22
反反,道側傾側也。《馬傳》:
23
㑹其有極。
24
謂君也,當㑹聚有中之人以為臣也」。鄭注:「歸其有極」。
25
謂臣也同。
26
曰《皇極之敷言》。
27
王者盡極行之,使臣下布陳其言,馬傳是彛,是訓于帝其訓:
28
是大中而常行之用,是教訓於天下,於天為順也同。凡厥庶民,極之敷言」。
29
言盡極敷,陳其言於上也同。
30
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31
民納言於上而得中者,則順而行之,近猶益也。順行民言,所以益天子之光。
32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33
政教務中,民善是用,所以為民父母,而為天下所歸徃同。
34
正直
35
中平之人鄭注:
36
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37
克能也,剛而能柔,柔而能剛,寛猛相濟,以成治立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剛則強,柔則弱,此陷於滅亡之道,非能也同詩疏四之三
38
沈潛剛克
39
沈,隂也。潛,伏也。《馬傳》:
40
髙明柔克。
41
髙明君子亦以德懷也同。
42
惟辟作福。
43
辟,君也同。 「作福,専爵賞也」。鄭注:
44
作威
45
「専刑罰也同。
46
惟辟玉食。
47
玉食美食,不言王者,關諸侯也。《馬傳》: 玉食備,珍美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八。 此凡君抑臣之言也同《公羊》疏十七。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
48
將立卜筮人,乃先命名兆卦而分別之。兆卦之名凡七,龜用五,《易》用二,審此道者乃立之也。同曰雨。
49
兆之體氣,如雨然同。
50
曰霽。
51
如雨止之,雲氣在上者也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濟才禮切,鄭音宋本羣經音辨四 兆之光明如雨,止鄭注《周禮》疏二十四,曰䝉。
52
霧者氣不釋,鬱㝠,㝠也同。《史記》注三十八。 曰蟊者,氣不澤,鬱㝠也同《周禮》疏二十四。 雺聲近䝉同爾雅疏五 䝉亡鈎翻徐音。六經正誤》二。 蟊,音茂,劉音影宋本集韻八曰驛。
53
古文作悌,今文為圛。賈逵古文同異。 圛者色澤光明鄭注並詩疏五之二
54
曰克
55
如祲氣之色相犯也,同。
56
曰貞
57
內卦曰:貞正也同。
58
曰悔。
59
《外卦》曰:「悔悔之」,言晦晦終也,同。
60
卜五占用二衍忒。
61
卜五占之用,謂雨濟圛,霧克也。二衍貣,謂貞,悔也。卦象多變,故言衍貣同。
62
立時人作卜筮。
63
立是能分別兆卦之名者,以為卜筮人同並《史記》注三十八,三人占則従二人之言。
64
卜筮各三人。大卜掌三兆三,《易》同《儀禮疏》十二。 従其多者,蓍龜之道,幽深難明,慎之深同。
65
卿士逆吉。
66
此三者皆従多,故為吉同。
67
作內吉。作外凶。
68
此逆者多以故舉事於境內則吉,境外則凶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69
龜筮共違于人。
70
此禽獸草木之久而能知吉凶也。《洪範五行傳》宋本《御覽》七百二十六。
71
用作凶。
72
龜筮皆與人謀相違,人雖三從,猶不可以舉事鄭注。《史記》注三十八。
73
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
74
雨,木氣也。春而施生,故木氣為雨。暘,金氣也。秋物成而堅,故金氣為暘。燠,火氣也。寒,水氣也。風,土氣也。凡氣非風不行,猶金、木、水、火非土不處,故知土氣為風同《詩》《疏》十五之三
75
恒暘若
76
時即有口痾,劉向《洪範五行傳。 《說文》七下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十五
77
時則有毛蟲之孽,劉歆《洪範傳》《續漢志》十三」
78
恒燠若。
79
時則有羽蟲之孽同《續漢志》十四,恒寒若。
80
時則有介蟲之孽,謂蝗屬也同《續漢志》十五,恒風若。
81
時則有蠃蟲之孽,謂螟屬也同《續漢志》十六曰:「王省惟嵗」。
82
言王者所省職,如嵗兼四時也。《馬傳》:
83
星有好風星,有好雨。
84
箕星、好風、畢星好雨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中央土氣為風,東方木氣為雨,箕屬東方木,木剋土土為妃,尚妃之所好,故好風,西方金氣為隂尅。東方木木為妃,畢屬西方,尚妃之所好,故好雨。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二。 土十為木八,妻木八為金,九妻同《周禮》疏十八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85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洪範傳》。 一行大衍厯》。《新唐書》二十七下。 四時之間,合於黃道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四,月之從星
86
不言日者,日之從星,不可見同。
87
九五福。
88
此數本諸,其尤者福,是人之所欲,以尤欲為先,極是人之所惡,以尤所不欲者為先,以下縁人意輕重為次耳同。並史記注三十八。
89
攸好德。
90
人皆有好德也。同
91
考終命
92
考,成也。終性命謂皆生佼好,以至老也同並《詩》《疏》十七之二,凶短折。
93
未齓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同。
94
95
愚懦不壯,毅曰弱同,《史記》注三十八。分器序。
96
班宗彛
97
宗彞,宗廟樽也同。
98
作分器。
99
著王之命及受物同並《史記》注四。旅巢命序。
100
巢伯來朝。
101
巢伯》,南方:諸侯世一見者同詩疏十之一芮伯
102
周同姓在畿內同詩疏十八之二金縢:
103
凡藏秘書,藏之於匱,必以金緘,其表同真徳秀《讀書記》乙集二。穆卜:
104
二公欲就文王廟卜同。
105
未可以戚我先王。
106
戚,憂也,未可憂怖。我先王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三。植璧。
107
植音置,鄭音《類篇》六中
108
史乃冊祝。
109
䇿周公所祝,謂簡書也。祝者讀此簡書以告三王鄭註:《史記》注三十三。
110
是有丕子之責於天。
111
丕讀曰:「負同《史記索隱》
112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
113
武王受命于天帝之庭,布其道以佑助四方,馬傳「無墜天之降寳命。
114
寶,猶神也」。鄭注:
115
亦永有依歸。
116
有所依歸,為宗廟之主也同。
117
歸俟爾命!
118
「待汝命,武王當愈,我當死也」。《馬傳》並《史記》注三十三。王翼曰:「乃瘳」。
119
文王十五生武王,九十七而終。終時武王八十三矣,於文王受命為七年,後六年伐紂,後二年有疾疾瘳後二年崩崩,時年九十三矣。周公以武王崩後三年出,五年秋反,而居攝四年,作《康誥》,五年作《召誥》,七年作《洛誥》,伐紂至此十六年也。作《康誥》,時成王年十八,《洛誥》時年二十一也,即政時年二十二也。然則成王以文王終明年生也」。鄭注: 文王十五而生武王,九十七而終。時受命九年,武王八十三矣。十三年伐紂,明年有疾,時年八十八矣,九十三而崩,以冬十二月,其明年稱元年。周公攝政,遭流言,作《大誥》,而東征二年克殷,殺管、蔡。三年而歸,制禮作樂,出入四年,至六年而成。七年,營洛邑,作《康誥》、《召誥》、《洛誥》,致政成王」。然則文王崩之年,成王已三嵗,武王八十而後有成王。武王崩時,成王已十三,周公攝政七年致政,成王年二十,王注並詩疏八之一
120
武王既喪。
121
文王崩後,明年生成王,則武王崩時,成王年十嵗,服喪三年畢,成王年十二明年將踐祚,周公欲代之攝政,羣叔流言周公辟之居東都,時成王年十三也。居東二年,成王收捕周公之族黨,時成王年十四也。明年秋,大熟,遭雷風之變。時周公居東三年,成王年十五,迎周公反,而居攝之元年也。居攝四年,封康叔作《康誥》,是成王年十八也。故《書傳》云:天子太子十八,稱孟侯,居攝七年,成王年二十一也。明年,成王即政,年二十二也。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二十八。羅璧識遺三。  《古文尚書》說武王崩,成王年十三,推武王以庚辰嵗崩。譙周《五經》然否《論》《通鑑外紀》三。
122
周公居東二年。
123
《詩序》三年而歸」,此言「居東二年,其錯何也?」曰:「《書》言其《罪人斯得之年,《詩》言其歸之年也。王《注》詩疏八之一。 周公以壬午嵗出居東,癸未嵗返《五經》,然否論《通鑑外紀》三。則罪人斯得。
124
罪人、周公之屬與知攝者,周公出,皆奔二年,盡為成王所得。鄭《注》詩疏八之一。 謂之罪人,史書成王意也。同詩疏八之二
125
于後
126
於二年後也同詩疏八之一
127
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怡悅也。周公傷其屬黨,無罪將死,恐其刑濫,又破其家而不敢正言,故作《鴟鴞》之詩以貽王。今《豳風》,《鴟》《鴞》也同。
128
王亦未敢誚公」。
129
成王疑周公意未解,今又為罪人言,欲讓之,推其恩親,故未敢同並詩疏八之二
130
131
謂周公出二年之後,明年秋也同詩疏八之一,王與大夫盡弁。
132
古文尚書》說武王崩時,成王年十三,後年,管、蔡作亂,周公東辟之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時成王年十四,言弁明知已冠矣。《五經》異義《公羊疏》一。 成王是喪冠同《通典》:五十六。 天子諸侯十二而冠,成王此年十五於禮已冠而爵弁者,承天變,故降服也。鄭《注》影宋單本《穀梁》疏六。 禮公冠記》周公冠成王,命史作祝辭告,是除喪冠也。周公未反,成王冠弁,開《金縢》之書,時十六矣,是成王十五,周公冠之而後出也。許慎五經異義》云:喪冠也者,恐失矣。按《禮》,天子之年,近則十二,逺則十五,必冠矣。《五經》然否論《通典》五十六」。乃問諸史。
133
問審然否?鄭注:
134
以泣。
135
傷周公忠孝如是而無知之者,同並史記》注三十三。其新迎」。
136
新迎改先時之心,更自新以迎周公同,詩疏八之二。禮亦宜之。
137
亦宜褒有德也」。王注。
138
反風
139
風,還反也。《馬傳》:
140
盡起而築之。
141
禾為木所偃者,起其木,拾其下,禾乃無所亡失也。同並《史記》注三十三。
142
大誥
143
王若曰:
144
王謂周公居攝命,大事則權稱王也」。鄭《注》: 稱成王命,故稱王王注並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寧王
145
受命曰「寧王」,承平曰平王鄭注詩疏一之五,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
146
其父敬職之人,其肯曰:「我有後,子孫不廢,棄我基業乎!」同詩疏十六之五。
147
㣲子之命序。
148
成王既黜殷命。
149
黜殷命,謂殺武庚也同。
150
命㣲子啟,代殷後。
151
㣲采地名,武王投之於宋,因命之,封為宋公,代殷後,承湯祀同並詩疏十九之三
152
歸禾序
153
異畝同頴。
154
二苗同為一穗同。
155
康誥
156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
157
不言霍叔,盖赦之也同。
158
封康叔。
159
康國,名在千里之畿內,既滅管、蔡,更封為衛侯。王《注》並詩疏二之一
160
哉生魄
161
謂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馬傳》戴侗《六書》,故二。作新大邑于東國洛。
162
岐、鎬之域,處五岳之外。周公為其於政不均,故東行於洛邑。合諸侯謀作天子之居」。鄭《注》:
163
四方民大和㑹。
164
四方民聞之,同心來㑹,樂即功作,効其力焉。是時周公居攝四年也,同並《周禮》疏十
165
以修
166
隆平已至同詩疏一之三
167
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
168
遹,述也。《馬傳》《讀書記》乙集二
169
《酒誥》
170
成王若曰:
171
戒成康叔以慎酒成就人之道,故曰「成」。衛宏訓㫖賈逵訓並釋文四
172
于妹邦。
173
妹邦者,紂都所處,其民尤化紂嗜酒。今祿父見誅,康叔為其連屬之監。鄭注:
174
矧太史友內史友
175
太史內史掌記言,記行同朱校宋本《禮記》疏三十九梓材
176
戕敗人宥。
177
戕,殘也。馬《傳》釋文四。鄭註《周禮》疏二十九,無胥戕,無胥虐。
178
無相殘賊,無相暴虐同《周禮》疏二十九召誥:
179
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180
欲擇土中建王國,使召公在前視所居者,王與周公將自後往也同詩疏四之一
181
惟二月既望。
182
二月三月當為一月、二月,不云正月者,蓋待治定制禮,乃正言正月故也。同詩疏十六之一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
183
周鎬,京也。豐文王廟所在,朝者舉事上朝,將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廟馬傳》。 步,行也。堂下謂之步豐,鎬異邑而言步者,告武王廟即行,不以逺為父恭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三。
184
其自時中乂。
185
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總天地之和,据隂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也。《五經要義》宋敏求長安志》二。
186
洛誥
187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
188
我以乙卯日至於洛邑之衆,觀召公所卜之處,皆可長久居民,使服田相食」。鄭《注》:
189
我又卜瀍水東。
190
瀍水東既成,名曰成周,今洛陽縣是也。召公所卜處,名曰王城,今河南縣是同並詩疏四之一王肇稱殷禮。
191
猶用殷禮者。至成王即位,乃用《周禮》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迓衡。
192
迓牛據切,鄭音《類篇》二中
193
亦未克敉公功。
194
敉,安也。鄭《注》《周禮》疏二十五
195
承保乃文祖。
196
文祖者,周曰明堂,以稱文王同詩疏十九之一,越乃光烈,考武王。
197
烈,威也同詩疏十九之三
198
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199
成我所用明子之法度者,乃盡明堂之德。明堂者,祭五帝、太皥之處,為用其法度也。周公制禮、六典,就其法度而損益用之同詩疏十九之一,烝祭嵗。
200
嵗成,王元年正月朔日也同。
201
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
202
用二特牛,祫祭文武於文王廟同。
203
逸祝冊
204
使逸讀所作冊祝之書,告神同並詩、疏二十之二,惟告周公其後。
205
告神,周公宜立。後謂封伯禽同《周禮》疏十八。惟七年。
206
文王受赤雀,武王俯取白魚,皆七年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多士。
207
遷殷頑民
208
此皆士也,周謂之頑民同詩疏四之一,無逸。
209
不敢荒寧。
210
知民之勞苦,不敢荒廢自安也。《馬傳》:
211
舊勞于外,爰暨小人。
212
武丁為太子時,其父小乙使行役,有所勞苦於外,與小人從事,知小人艱難勞苦也同。
213
乃或亮隂。
214
「楣謂之梁。闇,廬也。鄭注》:
215
言乃雍
216
驩喜,悅也,言乃喜。悅則臣民望。其言久矣,同其在祖甲。
217
武丁子,帝甲也。馬傳並史記注三十三鄭注史記索隱十 湯孫太甲王注
218
舊為小人。
219
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久為小人也」。《馬傳》:
220
肆祖甲之享國
221
先中宗,後祖甲,先盛德後有過也。王注並《史記》注三十三。文王受命,惟中身。
222
中身謂中年受命,謂受殷王嗣立之命。鄭注詩疏十六之一君奭
223
召公不悅。
224
召公以周公既攝政,致太平,功配文武,不宜復列在臣位,以為周公苟貪寵也。馬傳《史記注》三十四。我道惟寧王德延。
225
周公謂文王為寧王、成王亦謂武王為寧王。鄭《注》詩疏一之五
226
時則有若伊尹。
227
伊尹名「摯」,湯以為阿衡至太甲,改曰保衡。阿衡、保衡皆公官同詩、疏二十之四
228
格于皇天。
229
皇天北極大帝同《周禮》疏十八
230
格于上帝。
231
道至於上帝,謂奉天時也。《馬傳》: 上帝太㣲中,其統也。鄭注並《史記》注三十四。
232
巫咸
233
殷,巫也《馬傳》《通鑑》音注八十九
234
率惟兹有陳,保乂有殷。
235
循此數臣有陳列之功,安治有殷也。王注《史記注三十四。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
236
《詩傳》說有疏附奔走先後禦侮之人,而曰「文王有四臣以受命,此之謂: 不及呂望,太師也,教文王以大德謙不自比焉。鄭注《詩》、《疏》十六之二耉造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耉,老也。造,成也,老成德之。人不降志與我並在位,則鳴鳥之聲不得聞,況乃曰有能德格於天者乎?言必無也同《魏志》注十一」。
237
成王政序
238
遂踐奄。
239
踐,讀曰翦。翦,滅也。同詩疏八之三。將蒲,姑序。
240
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薄姑,《齊地馬傳》《史記注》四 奄既滅矣,其君佞人不可復,故欲徙之於齊地,使服於大國。鄭注詩疏八之三,多方。
241
天惟五年,須夏之子孫。
242
夏之言暇,天覬紂能改,故待暇其終至五年,欲使復傳子孫五年者,文王八年至十三年也同《詩》、《疏》十六之四。爾曷不夾介?
243
夾,音協徐音匡,謬正俗二
244
立政
245
三亳阪尹。
246
湯舊都之民服文王者,分為三邑。鄭《注》詳解十八 其長居險,故云阪尹蓋東成皋南,轘轅西降谷也。同《詩》《疏》二十之三
247
君陳序
248
分正東郊成周
249
成周在近郊五十里同《周禮》疏十九。 周之近郊五十里,今河南、洛陽相去則然同《儀禮》疏八。顧命:
250
臨終出命,故謂之顧顧將去之意也同。史記》注四。芮伯。
251
芮伯亦為宗伯同《詩》疏十八之二彤伯:
252
姒姓之國,其餘五國王注《通鑑外紀三畢公
253
畢公入為司馬鄭注詩疏十八之二毛公
254
文王庶子王注通鑑》外紀三
255
出,綴衣于庭。
256
連綴、小斂、大斂之衣,庭中鄭注《周禮》疏六。王崩。
257
成王二十八年,崩同《通鑑》外紀三敷重篾席。
258
篾席蒻,平盖蒲席也,王注古文訓十三敷重筍席。
259
筍箁箬馬傳釋文四 筍、笞、篛同。古文訓十三 筍篛同。
260
竹子為席,徐音。並六書,故二十三。
261
大訓
262
大訓者,禮法先王禮教,即《虞書典謨》、鄭注《大玉》。
263
華山之球同。
264
天球
265
雍州所供之玉色如天者三者,皆璞未見琢治,故不以器名之同並《周禮》疏疏二十。
266
《河圖》
267
圖出於河,帝王聖者之所受同。《魏志》注十一。垂之竹矢。
268
𦙍也,和也,垂也,皆古人造此物者之名同《周禮》疏二十」。大輅:
269
玉輅同。
270
271
贅次,次在玉輅後,謂玉路之貳同。
272
先輅在左塾之前。
273
先路象路。門側之堂謂之塾。謂在路門內之西,北面與玉路相對同。
274
次輅在右塾之前。
275
次路象路之貳與玉路之貳相對,在門內之東,北面同並《周禮》疏二十七
276
奉同瑁。
277
同者,大同天下馬傳。 銅,天子副璽,失名《詁訓》吴志注十二
278
畢公率,東方諸侯。
279
代周公為東伯王注。疏十九
280
王若曰:
281
攝政六年,頒度、量制。其禮樂,成王即位,乃始用之。鄭《注》朱校宋本《禮記》疏四十一
282
呂刑
283
惟呂命》
284
書說云:周穆王以甫侯為相,同史記注四。秏,荒。
285
秏,音耄,鄭音。宋本羣經,音辨三。
286
奪攘矯䖍。
287
有因而盜曰攘撟,䖍謂撓擾。《春秋》傳䖍劉我邊垂,謂刼奪人物以相撓擾也。鄭注《周禮》疏二十六,苗民弗用靈」。
288
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於少昊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尢,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居於西裔者三。苗至髙辛氏之衰,又復九黎之君惡,堯興又誅之,堯末又在朝,舜時又竄之後,王深惡此族,三生凶惡,故著其氏而謂之民。民者,㝠也,言未見,仁道同。朱校宋本《禮記》疏六十二。 堯末禹攝位,又三誅之同《通鑑外紀》一越兹、麗刑并制。
289
越,於也。麗,施也。於此施刑并制,其無罪同詩疏十二之一。皇帝
290
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動八方,以化合神者稱皇德,合天者稱帝德,合仁義者稱王、樊。文深《七經義綱》《初學記》九」。
291
告爾祥刑:
292
詳審察之也,鄭注《後漢書》注三十九。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
293
訓以安百姓之道,當何所選擇乎?非當選擇賢人乎?」王注。
294
其罪惟均。
295
以此五過出入人罪與犯法者等。馬傳並史記注四。倍差。
296
倍二百為四百鍰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同並史記》注四千鍰
297
所出金鐡也。死罪出三百七十五斤,用財少爾鄭注路史後紀注十二」
298
《文侯之命。
299
王若曰:父義和。
300
王順曰:「父能以義和我。諸侯馬傳》:
301
昭升于上,敷聞在下。
302
昭,明也。上謂天下謂人同並《史記》注三十九,亦惟先正。
303
先正先臣謂公卿大夫也。鄭注《魏志》注一《費誓》:
304
東郊不開
305
音開徐音匡,謬五,俗二
306
馬牛其風
307
風走逸鄭注。《史記》注三十三。
308
無敢寇攘。
309
寇,刼取也同。詩疏十八之一。 因其亡失,曰攘同《爾雅》疏一,汝則有大刑」。
310
「大刑死。《刑馬傳》:
311
魯人三郊三遂。
312
邑外曰郊,郊外曰隧。不言四者,東郊畱守,故言三也」。王注:
313
峙乃楨榦
314
楨榦皆築具楨在前,榦在兩旁,馬傳並史記注三十三。秦誓。
315
其心休休焉。
316
休休寛容貌,鄭注經典釋文十四古經解鈎沈巻五
URN: ctp:ws754135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