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下 断瘴方

《卷下 断瘴方》[View] [Edit] [History]

1
七枣汤
2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瘴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3
大附子一个炭火煨以盐浸再煨再浸七次去皮脐切片
4
上用生姜七片。枣七枚。水煎。当发早晨空心温服。仍吃枣三五枚。忌口为要。冷瘴因寒疾而作。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阳气。
5
下入至阴以成天地之交泰。正王太仆所谓益火之元。以消阴翳。加以大枣之甘。以温补脾气。则寒痰息而瘴疟止矣。
6
四兽饮
7
治喜怒不节。饮食过度。劳役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瘴疟。
8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 茯苓去皮 白术 草果去皮 陈皮 甘草炙减半 乌梅去核
9
上 散用生姜枣子。入盐少许 之。食顷浓皮纸裹水蘸温。慢火煨香熟。焙乾。每服半两。清水煎。
10
未发前连进三服。
11
瘴疟虽因天时。若平人脾胃元气实。则瘴毒虽惨。于身乎何有。惟喜怒伤气。饮食伤脾。则元气不固。
12
然后瘴毒得以干之。经所谓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是也。是方用参术苓草之甘温补脾。以益元气。加陈皮之辛。以理气。半夏之辛。以燥湿利痰。草果之辛。
13
以消食。乌梅之酸。以敛气生津。姜枣以补元气。共为截疟之方。亦君子满座。小人自退之意也。
14
截瘴丸
15
治瘴病不问冷热。或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
16
常山五两醋炒七次 乌梅四十粒去核 槟榔四十粒 甘草三两
17
上再同炒为细末。姜汁打米糊为丸。梧子大。未发时。好酒吞二十一丸。一日服七八次。尤妙。发时莫服。瘴止后。忌鸡鱼羊肉。及 面葱韭。并生冷瓜果。一切毒物。
18
避风寒。成房事毋忿怒。瘴与疟同病而异名。第疟有定规。瘴多变怪。治瘴之法。不间断者。使之间断。
19
明见作息有时。已间断者。使之轻减。然后用是方。无痰不疟。故用常山以去痰。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荣卫肌肉之间。常山能去皮肤毛孔中之邪气。佐以槟榔能下滞气。消积利痰。
20
甘草之甘。以和中气。借乌梅之酸。以敛外泄阳气。生姜之辛。以开胃利痰。痰去则瘴本去矣。
21
截瘴之方。惟此为妙。
22
七宝饮
23
治瘴疟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明白作息。有时此以截之。
24
常山 槟榔 青皮 草果去皮 浓朴 甘草上各等分用酒水各一钟。煎好以棉罩之。放星月下露一宿。当日早冷服。服后莫热饮食。无痰不成疟。是方用常山以逐痰。槟榔以坠痰气。草果以温中去寒痰。浓朴青陈皮之辛以行气。
25
气行则痰不能留。甘草以调胃和中。共为行气消痰之剂。痰消则疟本消。宜乎瘴之不再作也。
26
按瘴病治法最难。于始发热不间断时。及其温中固下。正气和解后。明白作息。有时正气渐和。
27
下焦湿冷已去。诸凡截药不犯寒凉。不吐不利者俱可用。
28
麦门冬汤
29
治 瘴。神清目开。大小便如常。惟全不能出声身热。
30
麦冬去心 人参 白术 陈皮 川芎 半夏 当归 肉桂 乌梅 大附子 甘草 茯苓去皮
31
上加姜三片。水煎温调。黑神散服。
32
瘴若神昏直视。不知人事。痰响者属痰。神昏不知人事。不痰响能饮食。惟不能出声。此邪热涌沸其血。上塞心肺之窍。故不能言也。是方用六君子。缓火邪以补脾救元气。门冬解心肺之热。
33
乌梅生津以收外泄阳气。归芎以行散上窍之血。血得热则行。故用桂附之热以行之。且能引上焦之阳下入阴分。再调黑神散。以驱逐其血。血散则心肺之窍开。而声音出矣。
34
黑神散
35
治 瘴。
36
黑豆二合半炒去皮 当归二两 蒲黄二两 乾姜二两 熟地二两
37
肉桂二两去粗皮 白芍酒炒五钱 甘草五钱
38
上为末每服二钱。调麦门冬汤下。瘴病之热专熬心肺。热甚则涌沸其血。出于上窍。则为吐衄。不能上退场门鼻。惟塞于心肺之窍。则为 瘴。
39
是方蒲黄能逐败血。芍归能去旧血。生新血。姜能使血行。甘草以和气益血。乃阴类。熟地黑豆。乃北方之物。合诸药以导血归源也。
40
青州白丸子
41
治 瘴目上视。口噤痰涎闭塞。昏不知人。遗尿遗屎。及治中风痰甚等证。
42
生半夏七两 南星二两 生白附子二两 生川乌五钱
43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未出者。再以手揉。令出渣。再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于瓷盆中。日晒夜露。每日一换新水。搅澄清。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晒乾。研细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
44
生姜汤下。
45
瘴口噤。目上视。痰涎闭塞。昏不知人。遗尿遗屎。因脾胃感冷。中气不能运痰。以致痰气上迷心窍。故神昏不能言也。痰生于湿。半夏南星能燥湿。痰滞于寒。
46
白附之温。川乌之辛热。能祛寒。送以姜汤。最能治痰滞之瘴也。
47
星附汤
48
治 瘴。痰涎上壅。昏不知人。声如牵锯。口噤直视。遗尿遗屎。
49
生南星一两 生附子一两 木香五钱
50
上 散每服四钱姜九片。水煎温服。
51
瘴有痰涎上塞。声如扯锯之状。则再兼异证。皆痰所为。由脾胃感冷。中气虚寒。不能运痰而然。
52
故用南星之燥。以去痰。附子之辛热以温中。佐以木香之辛以行气。气行则痰行也。予治痰证。多以气方为主。重者单用。或加二陈汤。内虚者。再倍加人参。更佐以沉香。屡屡获效。
53
三生饮
54
治 瘴。如前证之甚者。及治瘴后痰厥。
55
生南星一两 生附子五钱 生川乌五钱
56
木香二钱五分
57
上 散。每服五钱。生姜十片。水煎温服。元气虚者。加人参五钱。
58
同煎是方。即前方加川乌。因脾胃虚寒之甚。故加之。若元气虚者。加人参补元气利痰。有起死回生之妙。
59
正舌散
60
治瘴病。舌本强硬。语言不出。
61
蝎梢二钱五分去毒 茯神一两微炒去皮木 薄荷一两焙乾
62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或擦牙颊间亦。妙瘴病舌本强硬。语言不出者。因瘴热入于心脾经络而然。盖心之别脉系舌本。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是方用茯神可以宁心。益脾。薄荷能去风热。蝎梢能去风痰。风热去则心脾清。而舌强自消矣。
63
柴胡散
64
治瘴病。十四日外。寒热不已。不潮时。脉弦数者。
65
柴胡一两去芦 半夏五钱汤泡
66
桂心五钱去皮 白芍五钱炒炙 甘草三钱
67
上 散。姜七片。枣一枚。水煎温服。寒热。
68
得退。便止此药。
69
瘴病十四日外。已过经矣。病虽未愈。元气稍苏。更兼其脉。热不潮时。亦弦数。此正疟脉弦数多热之证。
70
况寒热脉弦。是邪在半表半里。足少阳实主之。故用柴胡为君。本经药也。木得桂而枯。故用以散少阳之邪。半夏生姜之辛。以散邪气。
71
兼能燥湿利痰。治之瘴本若白芍之酸。甲味也。大枣甘草之甘。己味也。甲己化土。养脾之妙法也。
72
是方李待制立。以治瘴扶脾利痰。以退半表半里之邪热。用以桂心。佐以柴胡。使柴胡之寒不能为柄。非神于用药者。不可同语也。
73
草果饮
74
治瘴疟头痛。身疼寒热。脉浮弦。
75
草果去壳 良姜 青皮去穣 川芎 白芷 苏叶 甘草上各等分 散。水煎热服。当发日前连进一服。不拘时候。
76
四时治要方。云风疟。食疟。疟即瘴也。多生于东南。谓东南乃鱼盐之地。及多暴风。风疟宜草果饮。此方用川芎。青皮。白芷。发散风邪。良姜。苏叶。发散寒热。今咳痰脉浮紧。
77
头痛身疼。恶风寒。乃感乎凛冽暴风也。正宜草果饮。因食生冷肥腻。中脘生痰。呕逆遂成食疟。
78
宜服二陈汤。三因方。治食疟用红丸子。亦为极妙。
79
夺命散
80
治伤寒瘴疟。阴阳证候不明。误投药。致病垂困。烦躁发渴。及妇人产后。胎煎受热。瘴等证。
81
人参一两去芦切片
82
用水二钟。于银石器内。煎至一钟。以冷水沉取冷一服而尽。若鼻有汗滴尤妙。
83
五苓散
84
治伤寒瘴疾。感暑中湿。小便不利。头疼身热。烦躁发渴等证。夏月主治尤多。能伐肾气下虚者。
85
不可过服。
86
泽泻三两 猪苓去皮一两五钱 茯苓去皮一两五钱 肉桂一两 白术去芦一两五钱
87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夏月背寒。头疼。发热无汗。小便秘。浓煎葱白汤调热服。令额上有汗。为妙或只用百滚汤。调热服。仍续啜热汤。冲令汗出。
88
冒暑极热。新汲水调亦可。热瘴痢疾。小便不利者。并用热水调。大便泄小便不利者。车前子汤调。
89
不宜多服。瘀热在里。发黄胆。茵陈汤调。或加辰砂尤治蕴热心烦。
90
毛崇甫。因母病。孝感天地。梦投此方。可谓神方也。但五苓散。用桂正如小柴胡用人参。备急丸用乾姜之类。欲其刚柔相济。亦存战守之意也。故方书谓五苓散。无桂及隔年陈者。俱不可用。
91
如去桂而加人参。却谓之春泽汤。治烦躁效。
92
乌沉散
93
治瘴疾心腹刺痛调中快气。
94
乌药一两 香附三两焙乾 甘草一两炒
95
上共为细末入盐少许滚汤调服。
96
加减五积散
97
治瘴后腰疼脚痛浑身疼。
98
苍术 陈皮 浓朴 半夏 茯苓 当归 川芎 肉桂 乾姜 桔梗 甘草 枳壳气弱者不用
99
上姜三片煎服。
100
黄建中汤
101
治瘴后自汗。
102
黄 白芍 肉桂 甘草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103
异功散
104
治瘴后。精神少。不喜饮食。此药能调胃进食。顺气化痰。不冷不燥。功效尤多。
105
人参 白术 陈皮 茯苓 甘草上各等分。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106
六君子汤
107
治瘴后体倦。食少多痰。
108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上各等分。姜水煎服。如易饥食不多。即饱闷者。加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汤。
109
大养脾丸
110
治同六君汤
111
人参一两 白术五钱 茯苓一两 乾姜二两炮 砂仁二两 麦芽一两炒
112
甘草一两五
113
上炼蜜为丸。每两八丸。每服一丸。食前细嚼姜汤下。
114
湿疽汤
115
治瘴后虚烦。不眠心胆虚怯。气郁生痰。痰与气搏。变生诸证。或四肢浮肿。心虚烦闷。触事易惊。或梦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怯。
116
半夏一两五钱 枳实一两 陈皮一两五钱 甘草四钱 茯苓三两 竹茹上姜七片。枣一枚。水煎食前热服。
117
如圣饼子
118
治瘴疾呕逆。头疼及气厥痰饮。
119
防风 天麻 半夏各五钱生用 南星 乾姜 川乌各一两 川芎 甘草上共为末。水丸作饼子。每服五饼姜汤下。
120
六和汤
121
治夏月冒暑。伏热发瘴。烦躁口渴。及心脾不调。霍乱吐泻。或疟或痢。或咳嗽。
122
人参 砂仁 甘草 杏仁 半夏 扁豆 藿香 茯苓 木瓜 香薷 浓朴上 散。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123
参苏饮
124
治瘴疟。壮热脉弦数。按之不绝。头痛目睛疼。
125
人参 苏叶 前胡 乾葛 半夏各二钱 茯苓 陈皮 桔梗 甘草 枳壳各五钱
126
姜七片。枣一枚。水煎服。不拘时。如头痛。目疼。
127
加川芎。闻之阳气恒泄之地。得疾者。虽身热亦多内寒。正经所谓。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又王叔和云。有热不可太攻之。热去则寒起是也。所以瘴疾热多卑热者。摄生方。卫生方。皆以病深而难治。
128
参苏有不当服者。且如脉虚内弱烦躁而热。卫生方治以冷汤生姜附子汤甚效。馀于湟川得周医云。
129
近日三五证。热甚大。用附子乾姜入麝香少许。汲水调下。心间如觉顿凉。即觉愈。未尝再服。
130
柴平汤
131
治瘴疾十四日外。热尚未除。其脉弦数有力。
132
柴胡 黄芩炒黑 人参 半夏 陈皮 甘草 苍术 浓朴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133
乐令黄汤
134
治瘴疾。发热烦躁。引饮大便不通。小便赤涩。狂言内热。神昏不省。
135
黄 人参 陈皮 当归 桂心 细辛 前胡 炒芍 茯苓 半夏 甘草 麦冬上各等分。姜三片枣一枚。煎温服。
136
星香汤
137
治 瘴。手足搐搦。及痰厥等证。气盛者用之。
138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139
上每服四钱。姜十片水煎服。
140
附香饮
141
治 瘴。气逆及痰厥。气虚者用之。
142
大附子八钱炮 木香一钱
143
上每服四钱。姜十片。水煎服。以天雄易附子尤妙。
144
痰涎壅盛者。加全蝎五个。仍服黑锡丹镇坠。如六脉俱虚者。用三建各一两。木香五钱。姜枣煎。
145
更磨沉香同服。
146
苏感丸
147
治因食生冷。至寒痰上壅。作 瘴。及瘴后痰厥。或痢初起。用苏合香丸。感应丸。上各等分。
148
和匀如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姜汤下。
149
苏合丸
150
沉香三两 青木香三两 丁香三两 麝香三两 犀角三两 安息香三两
151
檀香三两 白术三两 香附三两 荜茇三两 朱砂三两 诃子三两 薰陆香一两 冰片一两 苏合油一两
152
上将安息香。用好酒熬膏。入苏合油和匀。馀药为细末。入膏油。内再加炼蜜为丸。
153
苏子降气汤
154
治男子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壅隔痰响。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昏。脚疼腰痛。倦怠肚腹。刺痛。冷热气泄。大便风秘。涩滞不通。
155
真苏子五两炒 当归三两 前胡三两
156
浓朴三两 甘草三两 肉桂三两 陈皮三两 半夏三两
157
上 散。每服姜三片。枣一枚。煎服不拘时。
158
秘传降风汤
159
治男女上热下寒之病。凡饮食过度。致伤脾胃。色欲过节。耗损真元。脾胃不和。遂致气不升降。
160
上热则头痛目眩。或痰涎呕逆。胸膈不快。咽喉乾燥。饮食无味。下虚则腰膝无力。大便泄涩。
161
里急后重。脐肚冷痛。治以凉。则脾气怯弱。肠鸣下利。治以温。则上焦壅热。口舌生疮。及香港脚上攻。
162
与浮肿心烦。宜先服此药。然后以所主之药治之。无不效者。
163
五加皮五钱酒炒 枳壳二两炒 甘草一两炒 草果五钱
164
柴胡一两 陈皮五钱 地骨皮两炒 诃子五两去核 半夏五钱 桑白皮二两炒
165
桔梗五钱 骨碎补五钱去毛炒
166
上 散。加苏叶生姜。水煎食后服。嗽倍半夏。上隔热甚加黄芩。
167
下部虚弱甚熟附子。如用附子。更加生姜。女人血虚加当归。
168
瘴疾多上热而下寒。此正张给事所谓阳浮而阴闭也。愚尝谓寓于广者。平居无疾。亦须服降气镇坠之药。
169
及养正丹。黑锡丹。然养正丹。四药皆有利性。南方阳气恒泄。稍失制度。宁免误人。怕服不若黑锡丹。
170
降气药。及苏子降气汤。秘传降汤二药。均治上盛下虚。然秘传降气汤。若胃寒气虚者。亦不宜多服。得病而上热下寒者。李待制乾姜附子汤法。最妙易简方。亦类在降气汤。后更云煎临时以药汁磨沉香。再煎滚此法最良。病退而馀热在上者。正宜服之。
171
沉香降气汤
172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塞。喘促短气。
173
沉香一两 砂仁一两 香附四两 甘草二两
174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滚汤点服。
175
四物汤
176
治妇人瘴病。宜调血者。此方合瘴疟。诸方用之。
177
大川芎 当归 熟地 白芍上各等分。水煎服。
178
四七汤
179
治妇人瘴疾。中脘痞满。气不舒快。痰涎壅盛。及七情气结。成痰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
180
咯不出咽不下。
181
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浓朴三两 紫苏三两
182
上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一枚。水煎热服。
183
木香槟榔丸
184
治瘴后痢疾。元气实者。肠胃有积。里急后重。腹痛频频至圊。
185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青皮一两 陈皮一两去白 枳壳一两 黄柏一两 三棱醋煨一两
186
莪术醋炒一两 当归一两 黄连一两 香附三两 黄芩二两 大黄三两
187
黑丑半生半熟取末四两
188
上为末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滚汤下。
189
香薷饮
190
治瘴后伏暑作痢。
191
香薷 黄连 浓朴 扁豆 甘草上药 散。姜三片。水煎服。
192
香连丸
193
治诸痢。
194
川连二十两用吴萸净一两同好酒浸一夕同炒乾去吴萸不用以川连为末 南木香一不见火另研为末每连末五两入木香一两
195
上共和匀。用米醋打老。仓米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泔下。
196
双乱丸
197
治赤白痢。
198
川连去须芦 吴茱萸去梗
199
上各等分共一处。以好酒浸一宿。取出拣开。晒乾各为细末。各面糊为丸。梧子大。赤痢用川连丸。三十丸。甘草汤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丸。
200
乾姜汤下。赤白相兼。各三十丸相合。用甘草乾姜汤下。
201
断下方
202
治赤白痢。及休息痢。瘴病后患痢。俱宜此药。
203
草果连壳一个 白术面炒 粟壳十个去肋膜及蒂醋拌炒透 茯苓上为粗末。共作一剂。加姜三片。枣三枚。乌梅三个。赤痢加乌豆七粒。
204
白痢加乾姜五分水煎。分作二服之。
205
真人养脏汤
206
治小儿大人。肠胃虚弱。患赤白痢。或下脓血。或如鱼脑。髓脐腹 痛。日夜无度。大便脱肛。
207
人参二钱 肉桂五钱 诃子一两去核 粟壳三钱六分 白术 当归二钱
208
白芍一两六钱 甘草五钱炙 肉蔻五钱面煨 木香一两四钱不见火
209
上 散。每服四钱。水煎食前温服。滑泻及白痢。并加熟附子五六片。生姜三片。冷甚者加乾姜。
210
保和丸
211
治内伤饮食。致成痢疾。元气祛弱。不堪下者。
212
山楂二两去核 神曲一两 半夏一两 茯苓一两 陈皮五钱 连翘五钱 萝卜子五钱
213
上为末。粥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滚汤下。或原物烧灰调汤下。
214
四神丸
215
治瘴后元气虚弱。患痢赤白。及脾胃虚。清晨溏泄。
216
故纸四两炒 五味一两去核 肉蔻二两面煨 吴萸一两去梗
217
上为末用红枣六十粒。生姜六两。切碎同煮。熟去姜将枣肉捣为丸。
218
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219
七味白术散
220
治下痢虚渴。
221
白术 茯苓 人参 甘草 藿香 木香 乾葛上共 散。水煎温服。
222
补中益气汤
223
治瘴后痢疾。元气下陷者。
224
二钱 人参一钱 白术八分 当归五分
225
陈皮三分 甘草一钱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226
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227
四柱散
228
治元气虚。真阳耗。脐痛痢不止。
229
人参 附子 茯苓 木香上各等分。每服四钱。姜五片。
230
水煎温服。
231
参苓白术散
232
治瘴后。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致呕吐泻痢。病后此药最好。
233
人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甘草 莲肉 薏米 桔梗 扁豆 砂仁上共为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
234
震灵丹
235
治病后虚羸。少气泄痢不止。
236
禹馀粮二两 代赭石俱火 醋淬二两 赤石脂二两 五灵脂二两 乳香二两 没药二两 朱砂一两 紫石英四两三味俱捣碎入砂锅以瓦盖口盐泥固济候乾用硬炭十斤 通红火尽为度入地坑埋出火毒二日夜研末。
237
上为末。和匀糯米粉糊为丸。小芡实大风干每服三丸。用炒故纸枣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下。
238
败毒散
239
一名仓廪汤
240
治下痢赤白。噤口不食。头疼心烦。手足温。脉不虚弱。
241
人参 桔梗 甘草 茯苓 川芎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上各等分。 散。每服四钱。陈仓米。百粒。姜三片。枣二枚。
242
水煎温服。
243
进食丹
244
治痢毒热上冲心肺。呕逆噤口。
245
石莲子去壳
246
上为细末。陈仓米煎汤调下。
247
补脾丹
248
治痢脾胃虚弱。闻食则呕。不思饮食。
249
山药切碎半生半炒熟
250
上为细末。陈仓米煎汤调下。
251
五皮饮
252
治瘴后饮水过多。或食毒物。或饮食不节。致伤脾气。头面四肢脐腹肿满。
253
生姜皮 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桔红皮上各等分。 散水煎服。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忌生冷毒物糕 。
254
实脾散
255
治泻后脾虚肿满。
256
大附子一两 草果仁一两 大苓子一两即槟榔 乾姜一两
257
宣木瓜一两 甘草一两
258
上用水同煎乾一半。手劈开。附子心。不白为度。勿令水同干。
259
恐近底焦取出割四片。焙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日午滚汤调服。
260
五苓五皮散
261
治瘴后。脾气凝滞。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急促。小便不利。
262
茯苓皮 白术 猪苓 泽泻 五加皮 肉桂 陈皮 生姜皮 大腹皮 地骨皮上各等分。每服四钱。水煎热服。
263
忌生冷油腻坚硬诸物。
264
胃苓汤
265
治瘴后湿胜肿满。
266
苍术 陈皮 川朴 甘草 肉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上各等分。用姜一撮。水煎热服。
267
木香流气饮
268
治诸气痞塞。胸膈膨胀。走注刺痛。气促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
269
青皮四两 陈皮四两 甘草四两 川朴四两 紫苏四两 香附四两
270
木通二两 腹皮一两五钱 丁香一两五分 木香一两五分 藿香一两五分
271
槟榔一两五分 草果一两五分 莪术两五分 肉桂一两五分 人参一两
272
麦冬一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枳壳一两 川蒲一两 木瓜一两 白芷一两 半夏一两
273
上 散。每服五钱。姜三片水煎服。
274
金匮肾气丸
275
治脾肾虚寒。腰重脚肿。湿饮留积。小便不利。或吐。腹肿胀。四肢浮肿。气喘痰盛。其效如神。
276
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 牛膝一两 肉桂一两 泽泻一两 车前一两
277
石枣一两 山药一两 丹皮一两 熟地四两
278
上为末。和地黄膏炼蜜为丸。梧子大。
279
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280
导痰
281
治一切痰涎壅盛。胸膈留饮。痞塞不通。
282
南星一两 枳壳一两 陈皮一两 茯苓一两 甘草五钱 半夏四两
283
上 散。每服四钱。姜十片。水煎温服。
284
通关散
285
治瘴后痰厥。昏不知人。痰涎上壅。牙关紧闭。急要诸药。不得下咽喉。
286
细辛一两 牙皂一两 半夏一两
287
上共为细末。吹入鼻中。候喷嚏得少苏。却急进药。
288
蜜导法
289
治瘴后有汗过多。津液内竭。大便不通。不妄用下药。惟宜此法。
290
蜂蜜四两
291
上于铫内漫火炼搅之。勿令焦。候稍冷。如糖状。以水湿手。捏作锭。如拇指大。约长二三寸。令一头锐。
292
乘其稍热。纳谷道中。以手抱住。如未效。更用一枚。火上略炙。便温。严氏方云。蜜三合。入猪胆汁二匙。在内同煎。无胆只如前亦可。又一方。入皂角五钱在内。皆可随病浅深取用。
URN: ctp:ws7586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