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纪 |
|
1  | 讳天祚,神宗嫡长子也。其母黎氏皇后,以天彰宝嗣四年丙辰四月诞生,戊午年九月立为皇太子。神宗崩,遂登大宝,在位三十七年,寿四十岁,崩于瑞光殿。 |
2  | 废立不惑妇人之言,寄托能得贤臣之辅,可谓无愧于负荷矣。然憸邪莫辨,刑罚不明,所以天灾示警,㓂盗并兴,纪纲紊舛,可胜言哉。 |
3  | 己未绍明二年,宋封帝为交趾郡王。 |
4  | 庚申三年春正月,真登州牧黎法圆献白鹿。 |
5  | 二月,改元大定元年 |
6  | 三月,玉陛员外郎阮义明献玄鹿。 |
7  | 以杜英武为宫殿令知内外事。英武杜太后弟,黎太后亲用之,故授是职。 |
8  | 夏四月,以诞日为寿宁节。 |
9  | 自春徂夏不雨。 |
10  | 五月,雨。 |
11  | 冬十月,大熟。 |
12  | 卜者申利自谓仁宗子,率其党与由水路抵太原州,出西农州,道过陆令州,入据上原州、下农州,招纳亡命召募土兵,有众八百馀人,同谋作乱。 |
13  | 辛酉大定二年春正月,申利僭号平王,立其妻妾为皇后、夫人,子为王侯,赐其党与官爵,各有差。是时申利党仅千馀人,所至扬言利善兵术,以胁邉鄙,沿邉溪峒人皆震慑,无敢敌者。二月,吏上书告急,诏谏议大夫刘禹儞领兵出陆路,太傅许炎领兵泝水道讨之。时禹儞使先锋将侍卫都苏渐、宣明寨主都陈蟾进次博沱江,遇利水军,合战渐败,为利所杀。利还㨿上原州,筑隘于博茹县,以拒官军。禹儞攻拔博茹隘,进至蒲汀,遇利水军大战,禹儞败绩,将士死者过半,遂还。 |
14  | 夏四月戊辰,禹儞至京师。辛未,利出㨿西农州,使上原、宣化、感化、永通人攻富良府,陷之,利㨿府治,昼夜会其党,与谋㓂京师。己卯,命太尉杜英武将兵讨利。五月辛卯,利兵引㓂京师,次广驿,遇英武军大戦,利兵败死者不可胜数,英武斩首枭道左,自平虏関至南汉江,扲万崖州首领杨目金、鷄洞首领周爱槛送京师,利仅以身免,奔陆令州。壬午,送目爱等繋于本县府,诏英武招集利败卒于平虏関。发御府塩赐目爱等。 |
15  | 秋八月,国师明空卒。 |
16  | 冬十月,朔,又使英武讨陆令州,俘利党二千馀人。利遁于谅州,太傅苏宪诚擒利送英武,槛㱕京师。使李义、林安集其馀党。诏廷尉按利罪。狱成,帝御天庆殿洽判,利与其谋主二十人并斩,馀皆以次论,原其胁从者。群臣上表贺。 |
17  | 刘禹儞献白鹿,又献槟榔珠。 |
18  | 史臣吴士连曰:当是时,刘禹儞有失律䘮师之罪,反献祥瑞以揜之,而无一人敢论者,可见刑政之多非。杜英武强粱凌轹,夫岂无所自哉。 |
19  | 壬戌三年春二月,刘禹儞献舚蜍珠。 |
20  | 冬十月,遣富良府首领杨嗣明如广源州招集州人。 |
21  | 十二月,诏诸典熟田二十年内,咱赎相争,田土五十年内得奏讼,有荒田园,为人所耕作者一年内咱争认,过此者禁之。违者杖八十,或相争田池,以兵刃驱击死伤人者,杖八十徒罪,以其田池还死伤者。 |
22  | 史臣吴士连曰:杀人者死,古法也。今罪与人同,殊无差等,失轻重之权衡矣。 |
23  | 诏诸断卖荒熟田,已有契券者不得赎,违者杖八十。 |
24  | 诏免利党放流罪。 |
25  | 癸亥四年春二月,诏天下应今后三家者为一保,不得私宰沙水牛,如有祭祀,奏请得㫖方许。违者置之重罪,邻家不吿罪同。 |
26  | 自春至夏,旱,帝亲祈之。 |
27  | 六月丁丑,雨。 |
28  | 秋八月,诏杨嗣明勾管陆路诸沿邉溪峒公事。 |
29  | 九月,诏诸权势家有潭池之外,毋得妄禁,违者罪之。 |
30  | 冬十月,使太傅黄义贤、员外郎孔长率陆路诸沿邉溪峒军淘金于如个等处。 |
31  | 甲子五年春二月,以韶容公主嫁杨嗣明,封嗣明为驸马郎。 |
32  | 五月,牟俞都献白雀。以牟俞都为太师,遥领陆路沿邉溪峒事。 |
33  | 乙丑六年夏四月,滛雨,祈晴。 |
34  | 奉职阮奉献六眸龟,胷中有籒文二行,群臣辨之,成王以公法四字。 |
35  | 诏诸相争田池财物,不得托权势家,违者杖八十徒罪。 |
36  | 秋七,月造伞圆山神祠及布盖翁严翁母等神祠。 |
37  | 八月,宋妖人谭友谅窜入思琅州,自号召先生,诈称奉使谕安南,沿邉溪峒多从之,友谅遂率其徒入㓂广源州。时宋广西路经畧帅司賫书,请追捕友谅。诏驸马郎杨嗣明,文臣阮汝枚、李义荣讨之。未几,又命太师牟俞都将陆路沿邉溪峒诸军继之。时嗣明已拔通农州陇堵隘,擒友谅党伯大等二十一人,惟友谅走脱,窜山泽间。诏管军使义荣管押伯大等交还于宋。先是,邕州假为官诰,使以邀友谅。友谅以为然,与思明州首领二十人馀,奉其铜印、地图、土物附归于宋。至杨山寨,邕州守赵愿擒友谅,及其党送帅司。宋人见其党中有杨于者,胷刺黑龙,及蒲州首领五人,知是我越人,皆还之。 |
38  | 营广慈宫奉皇太后居。 |
39  | 造永隆福圣等寺。 |
40  | 禁百作匠不得造宫样噐物擅卖民间。 |
41  | 丙寅七年春正月谅州安忠侯献白鹿。 |
42  | 三月,员外郎李午献白鹿。 |
43  | 太师牟俞都卒。 |
44  | 夏四月,牛畜疫死。 |
45  | 旱,祈得雨。 |
46  | 彗星见。 |
47  | 闰六月,诏各局决狱,有强争不合条制者,杖六十。 |
48  | 秋七月,造天资库六所。 |
49  | 八月,诏百官管甲主都,凣充补禁军,宜拣大户,不得取孤独人,违者罪之。 |
50  | 丁卯八年秋八月,造永隆、清澜二舟及翔决、奉先二舸。 |
51  | 九月,书家李昭献白鵶。 |
52  | 冬十月庚辰,小侍卫李崇献六眸龟,胷中有籒文八字。 |
53  | 造安兴寨行营。 |
54  | 诏杜英武如富良府考校官僚,及定户籍数目。 |
55  | 十一月,起瑞天公主第于谅州。 |
56  | 皇太后杜氏崩,谥曰昭李皇后。 |
57  | 戊辰九年春二月,帝幸莅仁行宫耕藉田,遂幸应豊行宫。 |
58  | 夏六月,诏禁大通、㱕仁二镇,蛮里山獠首领官郎,无故不得赴京。 |
59  | 瑞天公主㱕谅州。 |
60  | 冬十月,庆成广慈宫。 |
61  | 己巳十年春二月,爪哇、路貉、暹罗三国商舶入海东,乞居住贩卖,乃于海岛等处立庄,名云屯,买卖寳货,上进方物。 |
62  | 夏四月,设仁王会于龙墀,大赦罪人。 |
63  | 帝御龙墀观捕象。 |
64  | 冬十一月,天成公主薨。 |
65  | 以守富良府中书火阮权为中书舍人,如文州南头那䨙田,会七源州朝奉郎农彦刚议事,以广源人虏七源廖伍故也。 |
66  | 造莅仁行宫。 |
67  | 庚午十一年春三月,旱。 |
68  | 秋七月,旱。 |
69  | 九月,真腊人㓂乂安,至雾湿山,会暑湿多瘴死,遂自溃。 |
70  | 初,帝幼冲,政无大小,皆委杜英武。英武使妻苏氏出入宫禁事杜太后,以故英武私通黎太后,因此益骄,居朝廷则攘臂厉声,役官吏则颐指气,使众皆侧目而莫敢言。殿都指挥使武带、广武都火头梁上个、玉阶都火头同利、内侍杜乙与智明王保宁侯、驸马郎杨嗣明等谋收捕英武。计定,带等率军士诣越城门外,大呼曰:「英武出入禁庭,恣行凶秽,恶声闻外,罪莫大焉。臣等请早除之,毋贻后患。」有诏禁军收捕英武,繋于左兴圣廊,命廷尉者按其事。太后令人馈以酒食,密置金于食噐,以赂带及其监守者。左兴圣火头阮杨曰:「汝等贪赂,我与汝必不免于英武之手,不如先杀之,以免后祸。」乃执戈欲刺之。左兴都谭以蒙抱杨夺其戈止之曰:「殿谓英武罪当死,须俟帝命,不可擅行。」杨怒诟之曰「殿前武吉,非是带耶?何贪人之赂而不惜命乎。」言讫,知不免,遂赴井死。时帝听英武狱,配英武杲田儿。太后忧闷,思所以复英武职任,乃屡设大会,赦诸罪人,冀英武得预焉。英武累蒙赦宥,复为太尉,辅政如故,宠任愈隆,由是擅祸福,专生杀,而怨报之心常交如也,犹恐军吏追捕,多不如意,乃以指使百馀人献之以为奉国卫都,有犯罪者,悉委奉国卫都捕之。英武密言于帝曰:「徃者武带等自率禁军,突入阙庭,其罪莫大,不早惩之,恐异日变生,不可图也。」帝莫之觉。遂可其奏。英武命奉国卫都逮捕带等下狱治之。诏降智明王为侯,保宁侯为明字,保胜侯为奉职,内侍杜乙等五人上木马,玉阶火头同利等八人斩于西阶市,殿都指挥武带等二十人枭诸江头,驸马郎杨嗣明等三十人流远恶处,诸预谋者并图田宏犒甲,果如杨言。 |
71  | 黎文休曰:杜英武出入禁庭,私通母后,罪莫大矣。武带等宜庭奏奸状,收捕繋狱,而诛之可也。今乃率众人突入越城门,惊胁幼主,强求诏㫖。及捕获英武,乃受太后之金,而不用阮杨之言,后竟为其所杀,累及数十人,所谓养虎遗患也。 |
72  | 史臣吴士连曰:英武大恶。带等既与诸宗室协谋,不能扬于王庭,明正其罪,乃以兵惊胁幼主。兹时也,英武已喜得所㨿,以为辝矣,安知不计通太后,使重赂带等。苟免以遂其报复之心邪。幸而阮杨明吿之以祸之所在,及不见听,则宁赴井以示之,犹不知觉,其取后祸,将谁咎哉。然则太后无罪乎?曰罪极矣。非有伊周之才德权位,而欲止之,难免乎大贞凶之失。 |
73  | 诏阉寺不得擅入宫,犯者死罪。如不谨慎而他人入者,罪如之。 |
74  | 禁朝官不得徃来王侯家,在禁中不得结会三五人话谈非议,违者罪之。诸犯徃来奉国卫都噐械廊地头外,杖八十徒罪,至廊内者死。奉卫在廊有诏㫖方得举噐械,无诏㫖而擅举过地头外死。 |
75  | 辛未十二年春正月,内人火头杜时献绿毛金龟。 |
76  | 二月,帝幸龙水捕白象,得之。群臣上表贺。 |
77  | 夏四月,杜英武献槟榔一本二十八茎。五月,杜英武献白鹿。 |
78  | 秋八月,帝幸广慈宫观竞舟。 |
79  | 冬十月瑞明公主薨。 |
80  | 十一月,皇长子龙昶生于应豊行宫,寻册为显忠王。 |
81  | 造西殿永清阁及永耀、清澜二舟。 |
82  | 壬申十三年春二月,内师翁李元献三足六眸龟,胷上有籒文,羣臣办之,成王以八方四字。 |
83  | 夏四月地震。 |
84  | 五月,天雨黄砂。 |
85  | 伯大王薨。 |
86  | 秋七月,天雨黄砂。 |
87  | 冬十月,殿试。 |
88  | 占城国人雍明些叠诣阙,请命为王。诏上制李蒙领清化府乂安州五千馀人如占城,立雍明些叠为王。蒙至占城,为其主制皮罗笔所拒,雍明些叠、蒙等皆死之。 |
89  | 癸酉十四年,造新関门。 |
90  | 甲戌十五年春正月,安忠侯献白麞。 |
91  | 撞龙山獠叛。 |
92  | 徐寅献白鵶。 |
93  | 二月,诏英武讨撞龙山獠,降之。 |
94  | 秋八月,大黄江山獠首领农可来叛。 |
95  | 九月,帝御大罗城南门观筑园丘坛。 |
96  | 冬十月,占城主制皮罗笔进其女,纳之。 |
97  | 黎文休曰:夫帝王之于夷狄,服则绥之以德,叛则示之以威。英宗使李蒙领五千馀人援立雍明些叠为占城国王,而为制皮罗笔所杀,义当兴师问罪,择立一人代王其国,则威加殊俗,而德在后王。今乃受其女而不问其罪,可谓逸矣。其后占城、真腊连年入㓂,乂安一路,不胜其弊,英宗实啓之也。 |
98  | 史臣吴士连曰:小国之赖大国,以其能安靖已也。脱有不幸遭乱,公子出奔,有纳之之道,然不以正,未有能济者矣。鲁纳其子纠是也。纳之知其不正者,晋纳捷灾是也。英宗之纳雍明些叠,果得正,而为彼拒命冒杀耶。问罪之师,不可不举也。果不正耶,盍亦自反其本乎然。事既至此,宜使一介问罪,待其输情悔谢可也。乃溺女色之私情,忘国家之大事,而肉食者不以为言,谓之何哉。 |
99  | 十一月丁未,帝亲征农可来。庚戌,发京师。甲寅,克之。丙辰,班师。己未,至京。 |
100  | 造应豊莅仁行宫及永章舶。 |
101  | 乙亥十六年夏五月,绍容公主薨。 |
102  | 秋八月,竞舟。 |
103  | 大水。 |
104  | 地震。 |
105  | 九月,徵夏田租。 |
106  | 冬十月,木星犯金星。 |
107  | 命匠起富良第。 |
108  | 十一月,占城来贡。 |
109  | 十二月,地震。 |
110  | 造丽天宫及龙庆朝觐廊。 |
111  | 丙子十七年春二月辛未,天雨黄砂。 |
112  | 夏四月,诏起广源州第。 |
113  | 冬十二月丁未夜,御库火。 |
114  | 造御天行宫、瑞光殿、暎云阁、清和门、仪鳯阶、延富阁、赏花亭、玉花阶、金莲池、明月桥及御厨大叶船、宫内大叶船。 |
115  | 太傅李俞都上章乞致仕,加太师锡金,归田里。 |
116  | 建孔子庙。 |
117  | 是岁大饥,米一升直七十钱。 |
118  | 丁丑十八年,诏定律令。 |
119  | 戊寅十九年春二月,阮国使宋,回上言:「臣到宋国,见庭中有铜匦,以受四方章奏。臣请仿而行之,以达下情。」帝从之,置匦于庭,令有言事裁书投其中。时有暗投匿名书,言英武作乱,搜之不得其人。英武诬国所为,流国于清化之寨头。未几,帝召国还。英武又送酖酒,国度不免,遂饮毒卒。 |
120  | 命少保费公信选民丁定,诸邑及充太庙并山陵奉祠人。 |
121  | 秋八月,杜英武死。 |
122  | 己卯二十年春,天符寺柱流血。 |
123  | 牛吼国进华象。 |
124  | 夏五月,牛吼、哀牢叛。命苏宪诚讨之,获人、牛、马、象、金银珍寳甚多。拜宪诚太尉。 |
125  | 庚辰二十一年春正月,起二女、蚩尤祠于布盖坊。 |
126  | 二月,命苏宪诚、费公信选民丁壮者充军伍。择将校通兵法、谙武艺者分管之。 |
127  | 辛巳二十二年春,遗驯象于宋。宋帝谓其大臣曰:「朕不欲异兽劳远人。可令帅臣详谕,今后不必以此入贡。」 |
128  | 造古法州法云寺。 |
129  | 冬十月,太傅黄义贤卒。辍朝五日,以有扶日功,特加常礼。 |
130  | 十一月,帝命苏宪诚为都将,杜安颐副之,领兵二万,廵西南海邉等处,以安镇邉隅。帝亲送至大安神投符海门而还。 |
131  | 太尉刘庆谭卒。 |
132  | 壬午二十三年宋绍兴三十二年春正月,诏自阉者杖八十刺,左膊二十三字。 |
133  | 地震。 |
134  | 二月,考课文武臣僚,考满无过犯者增秩。定为常宪,凣九年为一考。 |
135  | 癸未政隆寳应元年,禁天下不得用假真珠。 |
136  | 秋八月,迯卒啸聚为羣,刼掠陆路居民。命费公信将兵十万讨平之。 |
137  | 甲申二年春三月,占城来贡。 |
138  | 秋七月,大水过常,禾榖渰没。 |
139  | 宋封帝为安南国王,改交趾为安南国。 |
140  | 乙酉三年夏六月,大旱,民大疾疫,牛畜多死,米价腾踊。 |
141  | 秋八月,试学生。 |
142  | 丙戌四年春三月,占城使行至乌里,以风水军驾海掠我濒海小民而还。 |
143  | 民有献龟,胷有天子万年四字,亦有献白鵶者。 |
144  | 丁亥五年秋七月,命太尉苏宪城伐占城。 |
145  | 冬十月,占城遣使进珍珠方物请和。诏宪诚班师,自是占城执藩臣礼,奉贡不缺。 |
146  | 造日龙舶。 |
147  | 戊子六年秋八月,宋使来,鞑靼亦来。俱诱以厚赏,阴以礼接,之使不相见。 |
148  | 己丑七年春三月,望月蚀。 |
149  | 海门鱼死,命朝野寺观僧尼、道士诵经祈祷。 |
150  | 太师致仕李俞都卒。 |
151  | 夏四月,作清和殿奉安先帝先后神御,随时荐享,重修真教寺。 |
152  | 庚寅八年帝习射骑于大罗城南,名射庭,令武官日习戦攻破阵之法。 |
153  | 辛卯九年春二月,永元殿无故自动。 |
154  | 修文宣王庙殿及后土祠。 |
155  | 帝巡幸海岛,周覧山川形势,欲识民情疾苦、日程远近也。 |
156  | 壬辰十年春二月,帝又廵幸海岛、南北藩界,图记风物而还。 |
157  | 癸巳十一年春,重修太和桥。 |
158  | 夏五月二十五日,皇太子龙𣉙生。 |
159  | 秋造玩水舶。 |
160  | 甲午十二年春正月,地震。 |
161  | 二月,改元天感至寳元年。 |
162  | 秋九月,太子龙昶有罪,废为庶人囚之。先是龙昶烝于宫妃,帝不忍抵死,故有是命。一日,帝召宰相谓曰:「太子国之大本。龙昶既为不道,朕欲龙𣉙继承大綂。然彼犹少年,恐未克堪。如俟其壮,奈朕年衰何。」时有内人抱龙𣉙出,见帝戴巾,哭请戴之。帝未及勒,哭愈甚。帝乃脱而加之,龙𣉙大笑。帝益奇之,建储之意遂决。 |
163  | 冬十一月,地震。 |
164  | 十二月,彗星见南方。 |
165  | 乙未天感至寳二年春正月,册龙𣉙为皇太子,居东宫。拜苏宪诚入内检校太傅平章军国重事王爵,辅翼东宫。 |
166  | 夏四月,帝弗豫,力疾,命苏宪诚抱太子摄政事。 |
167  | 秋七月乙巳,帝崩于瑞光殿。先是,帝疾大渐,皇后复请立龙昶。帝曰:「为人子不孝,安治民乎。」遗诏苏宪诚辅导太子,国家事务一遵成宪。时太后欲行废立,恐宪诚不从,乃以金银赂其妻吕氏。宪诚曰:「吾以大臣受顾命辅幼主,今受赂而废立,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太后又召宪诚,谕之百端。对曰「不义而富且贵,岂忠臣义士之所乐为。况先帝言犹在耳,殿下岂不闻伊尹霍光之事乎?臣不敢奉诏。」事遂寝。 |
168  | 史臣吴士连曰:英宗幼冲嗣位,杜英武之事,莫得而知之也。及年逾弱冠,命宪诚等领兵廵邉,又亲行周覧山川形势,要识民间疾苦、道理远近,其保民守国䂓模见矣。又置射庭,令武臣日习戦攻之法,其诘戎讲武谋谟见矣。太子龙昶有罪废之,立龙𣉙为储副,居东宫,使人心有所繋属。疾大渐,皇后请复立龙昶,以礼义折之,不惑于妇人之言,仍力疾召宪诚受遗诏辅太子摄政事,付托得人,以防后患。卒之太后废立之谋,终莫能行,上安下顺,非其力欤、若夫高宗之不肖,当是之时,焉能逆覩哉。帝但顺理行之而已。 |
169  | 太子龙𣉙即位于柩前,时方三岁,尊母杜氏为昭天至理皇太后。 |
170  | 以杜安颐为太师同平章事,苏宪诚为太尉。 |
171  | 盟国人于龙墀。 |
|
1  | 讳龙𣉙,英宗第六子也。其母杜氏皇后,以政隆寳应十一年癸巳五月二十五日诞生,天感至寳二年册立为皇太子。英宗崩,遂登大寳,在位三十五年,寿三十八岁,崩于圣寿宫。 |
2  | 帝观逰无度,刑政不明,盗贼蜂起,饥馑荐臻,李家之业于是乎衰矣。 |
3  | 丙申贞符元年春正月,改元大赦。 |
4  | 史臣吴士连曰:高宗以去年七月即位,至是始改元者,盖有苏宪诚辅政,能复古礼也。 |
5  | 丁酉二年春三月,占城㓂乂安州。 |
6  | 戊戌三年,国䘮除。昭灵皇太后宴羣臣于别殿,谓之曰:「当今先帝賔天,嗣皇幼冲,占城失礼,北人㓂邉。卿等受国厚恩,当以国家为虑。今日之计,不如复立太子,以延国祚,以安民心。」羣臣咸拜手稽首曰:「太傅受天子明命,陛下既屡慰之矣,臣不敢违。」皆拜谢而退。宪诚领禁兵,严号令、明赏罚,天下归心。 |
7  | 夏五月,以诞日为乾兴节。 |
8  | 己亥四年春正月,选丁男,壮者充军伍。 |
9  | 二月,地震。 |
10  | 三月,考绩,居职勤敏才干,不通文字为一类,有文字才干为一类,年高行纯、洞识古今为一类,以次授职,使之治民,管军,以官无滥冗。 |
11  | 夏六月,两日并出。 |
12  | 太尉苏宪诚卒。帝减膳三日,辍朝六日。初,宪诚寝疾,参知政事武賛唐夙夜侍侧,谏议大夫陈忠佐以他故,不暇存问。及疾笃,太后亲临问曰:「如有不讳,谁可代者?」对曰:「忠佐可。」太后曰:「賛唐日侍汤药,公言不及,何也?」对曰:「陛下问其可代,故臣以忠佐对。如问侍养,非賛唐而谁。」太后嘉其忠而不用其言。 |
13  | 史臣吴士连曰:苏宪诚受托孤之寄,尽忠竭诚,善处于变,虽震撼击撞,而中流屹乎砥柱,卒使上安下顺,不愧古大臣之风。况临终之际,为国荐贤,不以私恩,太后不用其言,李氏之不幸也。 |
14  | 诏禁咸塩鉄噐,不许往源头贸易。 |
15  | 庚子五年春,定王侯入朝例。 |
16  | 秋八月,大水。 |
17  | 永元、会仙二殿地震。 |
18  | 辛丑六年春正月,故太子龙昶率家属奴隶恣行盗窃,欲谋作乱。 |
19  | 夏四月,荧惑入南斗。 |
20  | 大饥,民死几半。 |
21  | 壬寅七年春正月,诏求贤良。 |
22  | 筑坛拜将,以吴履信为上将军,将水步军巡捕盗刼。 |
23  | 以李敬修为帝师,内则奉侍经幄,外则教民忠孝,自是昭灵太后不敢萌异图。 |
24  | 禁天下不得著黄色服。 |
25  | 暹罗国来贡。 |
26  | 癸卯八年春正月,以吴履信为督,将伐哀牢。 |
27  | 冬十一月壬午,朔,日食。 |
28  | 甲辰九年春三月,占城来贡。 |
29  | 暹罗、三佛齐等国商人入云屯镇,进寳物,乞行买卖。 |
30  | 冬十月,思蒙等册叛,自相攻击。 |
31  | 乙巳十年春正月,试天下士人,自十五岁,能通诗书者侍学御筵,取裴国忾、邓严等三十人,其馀并留学。 |
32  | 秋七月,命建康王龙益率师讨册诸蛮,平之。 |
33  | 丙午十一年春正月,宋封帝为安南国王,制畧曰:「即乐国以肇封,既从世袭,极真王而锡命,何待次升,盖异礼也。」 |
34  | 三月,册谭氏为安全元妃。 |
35  | 秋七月,获白象,赐名天资,诏改元天资嘉瑞元年。 |
36  | 遣黎槐卿如宋报聘。 |
37  | 丁未天资嘉瑞元年夏四月,雷震太庙。 |
38  | 西域僧来。诏问其所能,以能伏虎对,试之不验。 |
39  | 戊申三年夏五月,旱。帝亲幸瀛婆法云寺祈雨,因迎法云佛僧㱕报天寺。 |
40  | 六月,地震暴风。 |
41  | 秋七月甲子,朔,日食。 |
42  | 太师杜安颐卒,以太傅吴履信辅政。 |
43  | 己酉四年春二月辛酉,朔,日食,日月色赤如血。 |
44  | 地震。 |
45  | 三月,帝遍幸江山,凣乘舆所至,有神祗者,皆赐封号,立庙享祀。 |
46  | 庚戌五年春正月,皇太后杜氏崩。 |
47  | 秋七月,太傅吴履信卒,以谭以蒙为太傅。 |
48  | 冬十月,帝拜谒山陵,祔皇太后新塑象。 |
49  | 造玩瑶舟。 |
50  | 辛亥六年春,真腊国来贡。 |
51  | 冬十二月,荧惑犯太白。 |
52  | 壬子七年夏六月,地震。 |
53  | 秋七月,雷震永宁殿二处。 |
54  | 清化古弘甲人叛,命将讨平之。初,甲人见牛迹于菴萝树上。观之,乃是白牛,良久,复由他岐下。本甲卫人黎挽占曰:「白牛在下之物,却在木上,是下在上之象。」因相率以叛。至是讨平之。 |
55  | 浚苏歴江。 |
56  | 癸丑八年,考课内外文武官,明其黜陟。 |
57  | 试天下士人入侍御学。 |
58  | 甲寅九年秋七月,皇太子旵生,封谭元妃为安全皇后。大赦天下。赐耆老七十以上帛各一疋,大酺二日于庙。 |
59  | 冬十月,雨雹有大如马首者。 |
60  | 造天龙舶。 |
61  | 乙卯十年春二月,地震。 |
62  | 雷震离明阁。 |
63  | 试三教,赐出身。 |
64  | 丁巳十二年夏六月,旱。 |
65  | 造迎蟾宫。 |
66  | 戊午十三年春正月,诏沙汰僧徒,从谭以蒙之言也。 |
67  | 秋七月,大水。 |
68  | 占城使来贡求封。 |
69  | 演州髙舍鄕吴公李招聚亡赖,与大黄州人称先皇苗裔丁可,裴都者同时作乱,并讨平之。 |
70  | 己未十四年秋七月,大水,禾谷淹没。 |
71  | 大饥。 |
72  | 冬十月,帝幸清化府捕象,仍遣使封占城王。 |
73  | 庚申十五年春正月,发粟赈贫民。 |
74  | 秋七月,昭灵太后崩。 |
75  | 壬戌十七年八月以后天嘉寳佑元年,宋嘉泰二年春三月,地震。 |
76  | 秋八月,皇次子忱生,改元天嘉寳佑元年。、 |
77  | 命乐工制乐曲,号占城音,其声清怨哀伤,闻者泣下。僧副阮常曰:「吾闻诗序云:『乱国之音怨而怒』。今民乱国困,主上廵游无度,朝正紊乱,民心乖离,是败亡之兆也。」 |
78  | 癸亥天嘉寳佑二年春二月,大兴土木,营诸宫殿。 |
79  | 夏四月,敬天阁将成,有鹊巢其上生雏。群臣谏曰:「昔魏明帝构凌霄阁,有鹊巢焉。髙堂隆谏曰:『臣闻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今鹊巢宫阙,臣愚以为阁虽成,必有异姓居之。』愿陛下审髙堂隆之言,先务修德,然后兴工可也。」帝听宦官笵秉彛之言,督作愈急,百性苦之。 |
80  | 秋七月,殿指挥使知乂安州杜清、州牧范延奏曰:「占城国主布池为其叔父布田所逐,今载妻子寓机罗海口。意欲求救。」八月,帝命谭以蒙、杜安徃计其事。将至机罗,杜安曰:「彼以兵来,虏情难信。谚云:蚁孔溃堤,寸烟燎屋。今布池岂特蚁孔寸烟而已。」以蒙以语清、延,使为之僃。清等曰:「彼以难来求救,何必疑。」以蒙怒,引军还。清共延谋袭布池,为自全计。谋泄,反为所杀。乂安大溃,死者无算。池大掠而㱕。 |
81  | 九月,大黄江人又叛。初,大黄江人费郎、保良奏谭以蒙蠹国害民等罪,以蒙怒笞之。郎等由是积怨,因天下愁苦向乱,遂叛。命祗侯陈令馨为元帅,将兵讨之。仍遣尚书徐英珥率清化府同时进讨费郎,戦于路布江口,败绩皆死之。 |
82  | 甲子三年春正月,命杜敬修讨大黄江叛人,不克。 |
83  | 乙丑四年春三月,改元治平龙应元年。 |
84  | 宋人㓂邉,我民罢于奔命,盗贼渐起,帝颇徇财货,羣臣多卖官鬻狱。 |
85  | 丙寅治平龙应二年春二月,拜谭以蒙为太保,戴拱辰冠。 |
86  | 时帝营造不息,盘逰无度,日与宫女观逰为乐,闻城外有盗窃,佯为不知,又性畏雷,闻之辍惊。幸臣阮馀自言有禁雷之术。会雷鸣,使馀试之,馀仰天诵咒,而雷益厉。帝诘之,对曰:「臣戒之久矣,天益髙,而彼犹强暴如此。」 |
87  | 丁卯三年春正月,盗贼蜂起。诏选丁男壮者充军伍,令路官统管收捕之。 |
88  | 冬十月,国威州伞圆山蛮为盗,刼掠清威鄕,其众甚盛,不可复制。 |
89  | 戊辰四年春正月,册皇子旵为皇太子,居东宫。 |
90  | 大饥,饥莩相忱。 |
91  | 以范猷知乂安军事,猷遂反。招纳亡命盗贼,号候人,分行刼掠。国威州人亦率徒侣屯于西结,道路为之不通。帝命上品奉御范秉彛将藤州兵讨之。 |
92  | 己巳五年春正月,范秉彛率藤州、快州人攻猷。败之,猷奔洪州。秉彝籍其家焚之。猷怨愈深。帝命奉御徵猷回京。 |
93  | 秋七月,秉彛回京师,将入奏,有止之曰:「猷言先入,怨犹未解。」秉彛曰:「吾事上尽忠,而为奸贼所谮耶。况有君命,吾其焉避。」遂入。帝命执之及其子辅囚于水院。将刑,其将郭卜等闻之,将兵皷噪而入,至大城门外,为门者所拒。斩关而入,帝闻事急,使召秉彛及辅入金晶阶凉石䖏,刺杀之。卜等突入凉石,以帝所御车升秉彛尸,御席里辅尸,由越城门出,下东步头,既而复入万延宫,立皇子忱为帝。谭以蒙、阮正赖皆受忱僞职。帝如㱕化江。猪洞人阮破邻率其部曲夜盗队山官厍财物。皇太子行至海邑刘家村,闻陈李女有姿色,遂娶之。李家渔业致富,傍人㱕之,因有众,亦起为盗。太子既娶李女,授李明字,拜女舅苏忠词为殿前指挥使。 |
94  | 史臣吴士连曰:太子是行,因国乱而避难也。何以纵滛于外,擅爵与人哉。盖由髙宗逰观无度,纪刚废坏故也。然而李因以亡,陈因以兴,天也。 |
95  | 陈氏兄弟集鄕兵平其乱,迎帝还京,乘舆反正,讨郭卜之乱,按罪有差。 |
96  | 庚午六年春三月,帝使上品奉御杜广将兵徃苏忠词家,迎还皇太子㱕京师,女还父母家。陈李为他盗所杀,次子陈嗣庆代领其众还,是为顺流伯。 |
97  | 秋七月,杜英彻数以蒙罪曰:「汝为大臣,既怀无君之心,私受贼子之爵,今反与吾并列,吾虽不才,何面目与汝相对。」以蒙惭惧而退。 |
98  | 彗星见。 |
99  | 冬十月,帝弗豫,召杜敬修受顾托命。二十八日,壬午,帝崩于圣寿宫。 |
100  | 史臣吴士连曰:高宗年幼嗣位,昭灵怀废立之心,帝躬几乎岌岌。赖有苏宪诚素有权位,受托孤之寄,尽心调护,大噐不动,天下㱕心,必有嘉猷嘉谋,入吿我后矣。及宪诚卒,杜敬修奉侍帷幄,辅德岂无其人,而帝耽于逰观,滛于声色,徇货财、兴土木,以教逸欲于有僚,兴怨嗟于百姓,使李祚消剥以至于亡。书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帝兼而有之,谓之何哉。又按旧史,李朝诸帝,惟太祖书塟称寿陵,仁宗虽书塟,而以地名称陵。夫塟天子,国之大事,国史岂容不书。盖黎文休以其皆称寿陵为失礼削之也,然非史法矣。 |
101  | 皇太子旵即位于柩前,时方十六岁。尊母谭氏为皇太后,同听政令。又以龙舟迎陈氏,其兄陈嗣庆以时当䘮乱,未即送行。 |
102  | 遣使讣于宋,宋遣人来吊祭。 |
|
1  | 讳旵,高宗长子,其母谭氏皇后。于甲寅年七月诞生,治平龙应四年戊辰正月册立为皇太子,高宗崩,遂登太寳,在位十四年,传位昭皇,后为陈守度所杀,寿三十三岁。遭时䘮乱,盗贼肆行,身婴重疾,不能早求继嗣,李氏遂亡。 |
2  | 辛未建嘉元年春正月,改元。二月,帝复使奉御范布迎陈氏。嗣庆乃令冯佐周等送之。会苏忠词与杜广戦于朝东,佐周遂泊于大通步。及杜广败,帝令布及忠词迎陈氏入宫,立为元妃,以忠词为太尉辅政,封顺流伯;陈嗣庆为彰诚侯。 |
3  | 时承平日久,纪纲渐废,民不之兵,盗贼之兴,不可禁遏。帝初即位,以国事委太尉谭以蒙。以蒙不学无术,柔懦不断,政事日隳。 |
4  | 壬申二年春二月,命同乳段尚募洪州民捕盗。时国势衰弱,朝无善政,饥馑荐臻,人民困穷,尚乘之擅作威福,人莫敢言。后罪状寝彰,为羣臣所劾,下狱按问。尚乃拨劎,躶奔洪州,啸聚羣党,筑城称王,虏掠良民,朝廷不能制。 |
5  | 癸酉三年春二月,陈嗣庆以兵犯阙,请奉迎车驾。帝疑之,诏发诸道兵捕嗣庆,降元妃为御女。 |
6  | 甲戌四年春正月,陈嗣庆军至朝东,诣军门谢罪,复请迎车驾。帝愈疑之,乃与太后及御女如谅州峙山。嗣庆闻秉舆播迁,御女久为太后所苦,复发兵请迎如初。帝为之信,复与太后及御女如兵合县。 |
7  | 夏五月,嗣庆击丁可裴都于大黄州,破之。 |
8  | 丙子六年春,册御女为顺贞夫人。太后以陈嗣庆反侧,屡指夫人为贼党,令帝斥去,又使人语夫人,令自引分。帝知而止之。太后加毒于夫人之饮食。帝每食,分其半赐夫人,而不使离左右。太后乃使人分持毒杯赐夫人死,帝又止之。夜与夫人微行,如嗣庆军,值天明,次于安沿县将军黎覔家,会嗣庆将王黎领舟师来迎。帝乃次究连洲,宣嗣庆来朝。 |
9  | 夏六月,皇长女生于究连,后封顺天公主。 |
10  | 冬十二月,册夫人为皇后,拜嗣庆为太尉辅政,授嗣庆兄承为内侍判首。嗣庆与上将军潘邻调补军伍,造戦噐,习武艺,军势稍振。 |
11  | 帝中风疾,医治不验,未有太子,中宫所生公主而已。 |
12  | 占城、真腊㓂乂安州,州伯李不染败之。 |
13  | 丁丑七年春三月,帝渐发狂,或称天将降,即持干楯𢮿小旗于髻上戏舞,自早至晡,不即或罢,复发汗燥渴,饮酒长睡,后日乃醒。政事不决,委任陈庆嗣天下,大权渐移焉。 |
14  | 戊寅八年春三月,地震。 |
15  | 彗星见西南。 |
16  | 秋八月,诏捕扶董寺居士阮嫩,以得金璧不进故也。 |
17  | 九月,皇次女生,后封昭圣公主。 |
18  | 冬十月,陈嗣庆讨广威蛮,不克。 |
19  | 占城、真腊㓂乂安,李不染败之,升侯秩,赐食邑七百五十户,实封一千五百户。 |
20  | 己卯九年春二月,陈嗣庆奏乞放阮嫩,从军击贼以赎罪。许之。冬十月,遣阮嫩帅师讨广蛮。 |
21  | 庚辰十年春三月,阮嫩㨿扶董鄕,称怀道王,奉表称臣,乞平祸乱赎罪。帝遣人賫勑宣谕,然以风疾不能制。 |
22  | 辛巳十一年春正月,徧求天下医士,调治帝疾,不效,帝深居宫中,盗贼恣行城外,生民流离甚矣。 |
23  | 壬午十二年春二月,定天下为二十四路,路分公主居之,用宏奴属隶及本路军人,相分为甲。 |
24  | 造戦噐舟船廵捕道刼。 |
25  | 癸未十三年冬十月,旱蝗。 |
26  | 十二月,阮嫩军声益振。 |
27  | 陈嗣庆卒,追封建国大王。以陈承为辅国太尉,賛拜不名。 |
28  | 史臣吴士连曰:建嘉初年,盗贼竞起,惠宗柔弱不能讨。陈嗣庆以惠后为太后所苦之,故兴兵犯阙,请奉迎乘舆。当此之时,人心不能无疑,惠宗所以有收捕之令而不克。嗣庆欲其事之必成而属惊动,乘舆播迁至再,罪皎然也。然而惠宗、惠后卒依嗣庆以为安,则其罪释矣。迹非而情顺,文不与而实与也。不然乃羣盗之尤耳。 |
29  | 甲申十四年帝疾日滋,无嗣继承大綂,公主皆分各路为汤沐邑,独委任指挥使陈守度领殿前诸军扈卫禁庭。 |
30  | 冬十月,诏昭圣公主为皇太子以传位,帝出家,居大内真教禅寺。昭圣即位,改元天彰有道元年,尊号曰昭皇。 |
31  | 史臣吴士连曰:天道有常有变,圣人参天地賛化,育则有处变之道,而不失其常焉。尧之子丹朱不肖,不足以传天下,尧于是荐舜于天,而天下治。舜之子商均不肖,不足以传天下,舜于是荐禹于天,而社稷安,皆处变而不失常也-。后世惟传子不传贤,无舜禹其人也。不幸无嗣,则择宗室嗣子育为已子,嗣守丕基,亦处变之道也。李仁宗已行之也,惠宗盍举故事而遵行焉。乃至疾病之后,立女子为嗣而传位,岂理也哉。当时人臣,不为社则谋,遂使冯佐周援吕武为说,以成昭皇禅陈之事,李氏之罪人也。 |
|
1  | 初讳佛金,后改天馨,惠宗次女也。惠宗无嗣,立为皇太子以传位。在位二年,遂禅位于陈。 |
2  | 乙酉天彰有道二年冬十月,诏选内外官员子弟充内色役,六火侍宫外,祗侯、内人侍内,日夜番上侍从。殿前指挥使陈守度知城市内外诸军事。守度侄陈不及为近侍、署六局,祗候陈佥为祗应局,陈煚为政首,时方八岁,侍候于外。一日当司盥洗,因入侍内,昭皇见而悦之,每夜逰,召与同逰,见煚在暗处,即亲临挑谑之,或曳其发,或立其影。他日煚捧水𠤷侍立昭皇盥頮,以手掬水溅煚靣而谑笑,及煚捧槟榔巾,则以巾抛与之。煚不敢言,阴以告守度。守度曰:「诚有如此,皇族乎?赤族乎?」又一日,昭皇又以槟榔巾抛与煚,煚拜曰:「陛下赦臣罪否?臣愿奉命。」昭皇笑曰:「赦汝,今汝已智辨。」煚又以吿守度,守度恐事泄倂诛,于是自率家属、亲戚入禁中。守度闭城门及诸宫门,令人守之,百官进朝,不得入。守度徧吿曰:「陛下已有尚矣。」群臣皆曰诺,请择日朝见。本月二十一日,群臣进朝拜贺。下诏曰:「自古南越帝王,治天下者有矣。惟我李受天眷命,奄有四海,列圣相承,二百馀年,奈以上皇婴疾,承统无人,国势倾危,命朕受明诏,勉强即位,自古已来未之有也。嗟朕惟为女主,才德俱倾,辅弼无人,盗贼蜂起,安可秉持神噐之太重,朕夙兴夜寐,惟恐难堪,每念求贤良君子,同辅政治,夙夜拳拳,于斯极矣,诗曰:『君子好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今朕反覆独算,惟得陈煚文质彬彬,诚贤人君子之体,威仪抑抑,有圣神文武之资,虽汉高唐太,未之能过。想熟晨昏验之有素,可逊大位,以慰天心,以副朕怀,庶可同心戮力,共扶国祚,以享太平之福。布诰天下,咸使闻知。」 |
3  | 十二月十一日戊寅,昭皇设大会于天安殿御寳床,百官朝服,进朝拜于庭下。昭皇乃降服,劝进陈煚即皇帝位。改元建中元年,大赦,称禅皇,寻改文皇,群臣上尊号曰啓天立极至仁彰孝皇帝。拜陈守度为国尚父掌理天下事。守度曰:「今盗贼并起,祸乱日滋。段尚㨿东,阮嫩㨿北,广威大远,亦未削平。李家衰弱,国势倾危,昭皇女主,不克负荷,托以二郎,未谙国势,政事多缺,国祚初开,民心未服,其祸不小。其虽叔父,不识文字,东驰西骛,以捍盗贼,不如且劝圣父权摄国政为上皇,后一二年天下一统,复政二郎。」群臣称善,劝圣父陈承居摄。 |
4  | 史臣吴士连曰:惠宗之世,天下之蛊已深。而人君非阳刚之主,当国以柔懦之臣,欲干深弊之蛊,其何能济。况帝婴恶疾,治之弗効,又无嗣子,以承大统,危亡之兆,已先见矣。世传李祖初得天下,车驾回古法幸扶董鄕寺,有神人题诗寺柱曰:「一鉢功德水,随缘化世间。光光重照烛,没影日登山。」自僧万行以其诗进,李祖覧之曰:「神人之事,不可晓也。」世人传诵,莫识所谓。及李氏终,以诗为验。盖自惠宗上至太祖八代,而惠宗名旵,为日登山没影也。然则李氏之兴天也,其亡亦天也。 |
5  | 右李朝九帝,始太祖庚戌,终昭皇乙酉,共二百六十年。 |
6  | 大越史记本纪全书卷之四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