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卷十三

《卷十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钦定四库全书
2
江西通志》巻十三
3
山川
4
南安府:
5
玉枕山在府城北五里,为南安之主,山髙三百仞,两麓五峰,次第相属,别名五指山,宋周元公敦颐甞游焉。明成化中,新㑹陈献章应聘归,道经此与知府张弼酬和,有《玉枕诗话》。
6
印山在府治南里许驿使门内,旧志有七邱,名七星,此其一也。周遭为池,山峙其中,如印故名。
7
东山在府治东南二里,旧有仙翁菴,今为真觉寺。小河横绕山下,大河西来相㑹,若萦带,然从寺俯瞷两城,形如合璧也。南康县东五里亦有东山。
8
狮子山在府城东一里,如狮蹲踞,有清惠泉,相传可以愈疾。泉右有龙母祠,稍南有大山,形最端严。
9
宝珠山在府西宝丰门外,连五马山而近,城形圆如珠。五马山在府城西四里水北岸,形如五马圆秀瞰江。又上犹县南门。隔水亦有五马山。
10
五里山,在府城南五里,山之西有折梅亭、蒸髦亭,今废。金莲山在府治北三里,诸峰连接,状若莲花。旧志:山麓有法华院墨花亭,稍上为舞剑台,张弼改名髙明所。张诩诗金莲山下,髙明所燕坐居,然见八荒。府城西北七里有龙颈山,水自石出,名曰龙泉,山之半石砥如湍。
11
太平山在府城东北十里,由下峒入,山上有圆坪如涌盘,旁有两山如龟蛇,因立真武庙,上有泉,出石隙,瀑流数寻,下为龙湫水,中一墩,自庙视之,如浮杯然。西华山在府城西十里,石壁如削,转磴而上,平衍有田。有僧院。宋崇宁中,建后寻圯。院前有石涧,无鱼虾,传是神龙所游。涧旁一石甚平,名钓月台。涧底有卧僧遗迹,瀑布凡三十馀丈。南有石洞可坐十馀人,左有松数千株,皆直干无旁枝。又老树五,自地摩空,亦无枝蔓。张弼与黎民表陈健等倡和,有「参差树影青云上,逺近泉声白石间」之句。
12
天马山,在府城南三十里梅岭之东。又东有贵人峰。双秀山在府城东北二十里,旧名了山,宋知军黄铎改今名两峰尖削如马耳。山有巨人迹,宋栖真尊者。塔西北有灵岩院,右折为梆坑。有龙湫,祷雨屡应,明湛若水有诗。
13
大龙山在府城北三十里。旧志云:延亘三里,状如游龙,故名。左有幞头岩,右折有呆婆岩,后有锡坑山,又有仙女、梳妆二岩,相传有仙姥挟二玉女栖此。
14
玉泉山在府城东北五十里,两山峙立如门,入径二里许,有泉有菴,相传苏耽所居。冬暖夏凉,士人多于中诵读。
15
镇龙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四山环列,内有坪有溪,右为龙湫,旧有龙见,故名。
16
天竺山,在府城东北六十里,山形崒嵂,林木丰茂,与了山对峙。旧有寺,今废。东有月峰,奇秀,特出相近为巘山界,接南康县,和溥水出焉。又东北为云山。自下陟上十里许,有菴有灵应泉,旧传此山産桃游,人欲食者祷之,乃许啖一二颗,不得持归。
17
云台山在府城西南一百里,由石溪村入山最髙,常有云气盘结,盛夏凉沁游人有衣裘者。
18
南台山在南康县南五里,山腰有岩,可坐十馀人。有南岩寺,今废月夜风籁过客时,闻钟磬声稍右,有山秀锐而差低名。小南山县西一里西山旧有古塔,今存基址一层。
19
鲤鱼山在南康县东北一里,山形如鱼,又有髻山,两峰峙如双髻。县东一里有东华山,形家谓之水口山。明万歴间,邑人王事圣创菴,其上外甃石为长堤。前有平台。
20
九日,山在南康县北一里,宋陈升之父魏公曽,主县簿梦山神,来谒遂诞,秀公因合「九日」二字名旭,后避神宗讳,改名升之,登第后复宰是邑,筑台其上,名曰旭岭书台。
21
独秀山在南康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鸡笼山,峰峦耸锐,下有龙湫,祷雨屡验,宋苏轼南迁过之,改今名《北归赋》诗云:「独秀江南知有意,要三二别四方壶。髙灵山在南康县东南三十里,山势巍峻,蹑磴而上,为三天门,相距各里许门,各磨崖镌字。最上有朝元阁,瀑布泉折,而左有塔院,东数里有胜龙山,北出九牛,抵玉潭山,为往来通径山麓,有菴曰盘龙,晴日登眺,风烟缭绕。又东一山名青隠,与贑县武林山相望。龙山在南康县西南四十里,地名锅坑,髙三百五十丈,延袤四十里,接大庾崇义界。
22
云主山在南康县西南一百里,髙可数百丈,形如飞骥山,上有仙岩岩,前有池,四时澄澈,旱涝无増,减山麓有庙祀黄总管相传神系唐代人捕赖坑贼遇害者。石君山在南康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三石形甚似,人中最髙耸为君,左曰夫人,右曰女郎,列峙如相顾,然俗名薰岭,接大庾界。
23
玉潭山在南康县东北四十里,地名潭口,山滨大江,章水流经南埜驿,即自此潭东注,相接者为鹿鸣山。禽山在南康县西北六十里,俗名䝉山,髙三百馀丈,緜亘百里,入上犹县界。
24
昼锦山在南康县东北一百里,初名大乘山,山腰有寺曰昼锦,故名即今妙圣寺是也。
25
羊岭山,在南康县北一百六十馀里,山顶有浮屠,相传唐有郭禅师者居此下山,或驱虎豹后以祷雨,弗应,积薪自焚。火燃而雨随至,人见其烈焰中。冉冉而去,因祠祀之。
26
莲华山在南康县北一百七十馀里,又名巫桥岭,状如莲,花上有岩,可容百馀人。岩前有仙桥,桥下有瀑,布千尺,泻于石,窦不知所归。南唐时,乡人结寨于此,因名莲花寨,岭连崇义县界,又县西北五里别有莲花山。
27
飞凤山在上犹县西北,二里为县主,山髙百馀丈,轩举如飞凤,下有万年观,巢道人居焉。
28
资寿山在上,犹县东半里许,髙八十馀丈,横亘五里,蹲踞如象。南山在县南二里,髙耸插霄,俗有山生角,地生鳞,举子成之谶。明永乐中,知县呉谦建塔其上。㢲山在上,犹县东一里,相传邑人有登科者,则山下石障必生光彩。又东一里为方山,形如覆斗,一名石台。西云山在上,犹县东南十五里。元至元间,建普照寺,旁有龙井。明天启间,知县龙文光旱,祷至井,得小蛇纳之瓮中,载以入城,未至而雨随注,乃以银铃系蛇项还之。井后,邑人常见之,因名其井曰灵应龙潭。九龙山在上,犹县西二十五里,山有九尖峰。又西五里为琴龙山,地名琴江,下有龙潭,遇旱于此祈祷。
29
焦龙山在上,犹县西八十里,两峰对峙,中泻急湍,有龙潭,深不可测。又西二十里为书山,形如书柜,一名太傅山,并峙者为举岭。
30
崇山在崇义县北半里许,旧志名旗山,一名斗山,志胜云,后以县名。易崇山。县东半里有大龙山,髙八十馀丈,其麓为笊籣山,乃通十八而岭之路。县西里许有伏虎山,如虎饮河。有泉流入城,绕县治学宫。
31
观音山在崇义县南十里,壁立峭絶。宋绍兴中,有锺行者,登山四顾,战栗莫能下,因诵经,若有白衣人掖之者,故名。
32
龟山在崇义县西三十里,形如龟多,産茶及水竹,其竹节极疏而肉薄,可为箫笛。县西南三十里有符水山,一名浮竹坳,産竹小而轻。又西南十里为天台山。大嶂山在崇义县西五十里,形如帘幕,延袤数百里,前临絶岸,跨以石栈,广盈丈隆数十丈。
33
聂都山在崇义县西南六十里,髙一百六十仞,连亘四十里。旧志云:昔有聂姓者,开都以聚民,故名孙维岳。聂都问荅云:字从耳,虚也,从三耳,虚之,虚也,是山尽石白,质有文作金银气,其穿在地,肺拊之窍皆鸣若金革,虚其至矣乎?经称都者不数见庐,江出三天子都,乃在斯流之下,注是山也,水出章合,贡汇彭泽,注扬子而入于海,由海上溯危峻,若九阍万派,俯首朝宗焉,实惟帝之所都,孙说特新録之以备一解:山下有狮子岩,岩西有石田,名斗田,其上多𥖎石,逺望如雪,有石可为茶磨元,有䝉古人,宦此琢取过多,又琢白石为础五十双载归,自此石变脆质。此山本属大庾平政乡,明正徳间,割属崇义,西接湖广桂阳县界,傀儡山在崇义县西南七十里,又西南二十里为南原山,其髙无极,周回约六十里,飞瀑百馀丈,下有湫潭,其深莫测。明成化间,大庾令夏玑躬诣求雨,有应勒碑纪事。
34
筶头山在崇义县北一百四十里,山峰耸出如圣筶然。九龄山在崇义县西一百四十里,石岭巃嵸屏,其后九十九峰峙其前。
35
龙归山,在崇义县西一百八十里,与广东韶州仁化县连界,深林丛箐,土人制茶,与普洱茶相似。
36
天柱峰在府城东北五里,峰锐而圆,参天如柱。杨筠松云:「峰在艮方,居人多寿」。
37
齐云峰在上,犹县西十五里,势干云霄,宋谢允昌读书于此。县西一百五十里有笔架峰。县东二十五里丰江村有双秀峰。县东北五十里有白塔峰,亦名白塔岭。
38
文塔峰距崇义县三里许,当横水之去口。明万歴戊申,知县杨邦直募衆建塔,且作亭于上。
39
国朝康熙庚申正月十六夜,大风坠其塔顶。是夜,各处塔顶皆坠,不独南安属县然也。
40
大庾岭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汉志名:台岭,汉髙帝时,番君将梅鋗驻兵岭下,因名梅岭。武帝时,庾胜筑城于此,又名庾岭,为五岭之一,其山延袤二百里,螺转九磴而至,顶登者难之。唐开元中,诏内供奉张九龄凿开新路,始通车马,九龄为文记之,岭分南北,是曰梅闗,亦名横浦闗,上有曲江祠,宋淳熙间,知军管锐多植梅以实其名,赵孟□以岭下官驿皆梅扁曰「梅花国」。明成化己亥,知府张弼重修岭路,并作《均利记》,勒之于石。
41
小梅岭在庾岭稍西北,实与庾岭聮络,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故,又名小梅闗。
42
金星岭在府治东一里许水口寺左,明隆庆间,建塔于上。又东一里为惜母岭,岭下有惜母村。
43
狮头岭在府城西南五里,左有一山如象,与此岭俱瞰江流,循江岸行,有石窦,颇方广,两人可并行,名曰石门,下有一石,名曰石门限。
44
庄彭岭在府城东南十里留地村,周二里许,接广东保昌县界。又府城东北十里有骆驼岭,髙耸连亘,形肖骆驼。
45
白鹤岭在府城东十四里,旧传:蔡仙隠,此有白鹤来翔,其麓有蔡仙井,清洌不竭。
46
双童岭在府城南三十里,旧因三峰圆秀,命曰三将军,明成化间,知府邓应仁以中峰平,似书案,改今名马岭,在南康县水南稍东一里,延亘横峙,其顶颇寛平,形家谓宜于马首増筑耸拔,明嘉靖间,副使髙世彦檄县,佣工累土,势稍昻起。万歴戊午,知县汤有望建塔于巅。
47
崌岭在南康县西南五十里龙回村,四面峭险,攒石磊砢,逾岭属信丰界。
48
腾龙岭在上,犹县治北,旧学宫后原,名龙归坑,明知府张弼改今名。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马迹岭。
49
大雷岭在上犹县北一百四十里,地名大雷隘。红桃岭在崇义县东南六十里,接南康县界。双鹤岭在崇义县聂都山。右志胜云:即双鹤洞,旧名石室洞,有井,正员广尺而深不可测。相传神龙居之。昔有游人溷此井,龙化双鹤,飞去洞容,百人石乳凝结,上如列星,下如钟,鼔击之有声,别有泉名观音池。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有金鸡岭。
50
月子冈在府城东五里,形如半月,下有月子塘。城北一里铁冈,旧有铁冶,又有五龟冈、五阜相并,偃伏如龟。青龙冈在府城东北四十里,旧传有青龙见,故名。《太平寰宇记》云:有陈蕃子孙墓郡国志》云:「庾岭有青龙冈,徐道覆欲上,大电绕身,震雷而止。山上有石,时放光明,号镜石」。
51
天心岩,在南康县西北四十里,岩内通敞有光,可坐数十人。又以形似狮名狮子岩。
52
梅福仙岩在上,犹县北,犹石嶂中,相传有三仙女居此,屡著灵异,唐时勅封。明万歴初,邑人因岩建寺祈嗣,皆应岩中,泉水甘洁,拭目倍明。
53
燕子岩在崇义县聂都山左,白燕羣巢,其顶泥落为乳,皆成玉,故名石如莲,瓣有盘盛之,亦名莲华岩。内有丹田数百邱,多作角弓状。
54
欧公峒,在府城西十里。旧志云:山隈石涧,多菖蒲间,有一寸十二节者,有卧石上若窍为槽者。俗名剑匣。有巨石中断,俗名试剑石。
55
罗汉峒,在府城西,旧郁林镇,峒有崖石如门,中有石十八排,列左右若罗汉,然清泉滴注者凡六。顶有石梁,长丈馀,危峻不可度。
56
卢王峒,在上犹县西一百二十里,山水雄壮,以唐末卢光稠得名。
57
桶冈洞在崇义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初为輋洞䖍抚王守仁捣其巢,因刻茶寮碑记于石碑,凡八行,一百八十三字,大四寸许,离碑刻七八里。锁匙龙之地,有水自上而下,注于石穴深潭,形若桶然,此桶冈所由名也。详见刘凝《游记》。
58
嫦娥嶂,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峰峦蒨秀,开散如帐幕。旧𫝊葛洪炼丹,其上遗丹液,多産仙茅。
59
犹石嶂在上,犹县北二十五里逺,望如,犹蹲,近观之,形如石箅,又名大猷山,县之得名。以此后有月岩窍,圆如月,径数丈。有龙池,嵗旱应祷。又县西四十里有茶嶂。
60
蜈蚣峡在上,犹县西四十里,山峻峭而水深黒,前有米洲。宋李纲过此赋诗峡云:「食尽天下毒洲,云散为天下食」。明推官韩綂诗,「宋朝真相曽经过,笑插青天霹雳手」。
61
鼓楼坳在上,犹县东南二十三里,奇秀而髙如楼阁,故名。县北九十里有较车坳,迳路迂曲,如较车然。
62
石壁在府治东一里,又名赤壁,长八十馀丈,濒章江,为舟人牵挽之路。明成化间,知县文志贵,凿平之,以便行者。
63
回龙石在府城章江近南岸,长数丈,背弓起,其下空虚如龙踊,跃鲤鱼石,在府城双壁峡,口水中水稍落,形如鲤鱼,洪流新涨,第见鱼背,髙圆如箩,俗又谓之箩石。
64
浮石在南康县西三十里,髙二十馀丈,状如覆钟,水环其外,距浮石五里许,有实石,雄踞如虎,髙二十丈,连亘五十馀丈,因踞实岸,名之以与浮对也。
65
巾子石在南康县北二百馀里,髙百馀丈,横亘四十五里,其巅有岩,可容五十馀人,内有瀑布泉,飞洒而下,石形逺望如巾子,故名俗譌为「君子石」。
66
香炉石在上,犹县东二里,形如香炉,屹立水中,笋石在崇义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有大笋、小笋、双石峙,立大者髙百丈,小者差低。
67
章江在府城南门外,源出聂都东山,流一百二十里,过府治东,折而南,复折而北,经南康县以达贑县,或云出湖广郴州宜章界,故名。
68
湛口江在府城东南四十里,源出留地坑㑹赤江,东流五十里入章江,水浅而清,故名。
69
池江,在府城东六十里,源出南康云主山,流合章江。芙蓉江在南康县南门外,章江水流至此澄泓渟。深江之南有平沙,横衍数里,皆民居,从下行里许入东山,径有芙蓉港。又东十里有芙蓉桥,以唐时两岸皆种芙蓉,故名绕治南而东流,折北凡一百二十里,至贑县,㑹贡水。
70
塘江,在南康县北四十里,源自了髻、蛤湖二水,合流至长伯里,汇为江,颇泓深瀚,漫折而东,二十馀里入三江口,经湖头,㑹贡水。
71
上犹江在上,犹县南门外,源出湖广桂阳县,流过崇义界,营前彭山水入之,绕县前,东流,过南康界入章水。或云彭山水,即《汉志》所称南壄,彭水也。
72
鼻吸河在府治西城外,源出小溪入濠灌城中,嵗乆淤塞腐秽,居民多疾,明知府张弼令嵗一挑浚,其记曰:「南安城狭而长,如鱼形然,故曰鱼城。西城之下一穴,达濠水灌城中,屈曲如鱼肠,盖鱼之吸,水通气从鼻土,人莫知其故,譌曰碧溪河,不知既曰溪,则不可谓河也。
73
大沙河在府城南十里,源出闗头龙,上合小水浦,经东山麓入章江。
74
平政水在府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广东仁化县长岭,流经城南,一名南江,亦名横浦。
75
凉热水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其源一热,一凉热水,池围二丈馀,深尺馀,流四步,合凉水,东入章江。《太平寰宇记》作「良热水」,谓热水昔名豫水。按犹豫义同豫水,疑即犹江自唐避代宗讳而豫水之名隠矣。深坑水在府城南二十里,源出梅岭,北流入大沙河,即庾仲初所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者也。
76
小沙水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源出鼔楼寨,东流十里,合大沙河。
77
孤桥水在府城北二里,源出北营泉窦,南流二里,经迎旸桥入章江。
78
五羊滩水在府城东二里,源出郁村,入江。有石濒岸,旧云五仙骑,羊过滩故名。又东三里为过步滩水,水势湍急,中有巨山突出舟,至此人辄登岸步过,知府张弼凿平之。又有樟槎水,其源出于章坑,东流为大里水。
79
灵岩水在府城北二十里,源出了山,经双牌、舗合章江密水,在府城东三十里,源出云山,南经小密桥,合章江。大明水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崇义傀儡山,北流至大明村口故名。
80
峒山水在府城北八十里下峒村,源出黄公坑,经石涧,绕洞口之圆山,南流出云津桥入江。又有汤瓶岭下水亦南来,与峒山水夹玉枕山脉,下作学宫水,流合章江。
81
南埜水在南康县西,一名桃水,旧志源出红桃岭,合莲塘水,入章江。
82
㢲水在南康县治东南,一名西流水,有二源,一出大坳头,由合江口㑹龙坑水,经马岭而西,一出卢源坑,由三角庙至东岳庙,二水合而西流,横绕学宫之前,又名六秀水。
83
大田水在南康县西北四十里,源出景泰阳山,东流至南埜口入章江。
84
禽水在南康县西北,源出禽山崇文里,东流百五十里,至南埜口,入章江相近有过水,源出过山,东流,㑹南埜水。
85
莲塘水在南康县西八十里太平岭下,源出余原岭之麓,东流二百四十里,经刀石湖,至芙蓉江。
86
河田水在南康县西一百四十里,源出至坪里铅场,派分为二:其一界茒坪,桑灞注龟湖而出长龙。其一出新溪,迳长龙合为至坪江,又经太平里、瑞阳江,合于章水。
87
封侯水,在南康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布尾,东流过校溪,至石门滩入章江,与贡水合。相传。梅鋗驻兵台岭,兵衆甞、营水。后鋗封台侯,故名。
88
犹水在上,犹县东半里,源出犹石嶂,又县东三里有造水,出老寨,背县南六里有稍水,源出石溪,至稍口。料水在上,犹县西北三十里,料村源出赖塘坑,南流入章水。县西四十里有鬬水,源出湖南益浆,东南流,合县前江,入章水。
89
感坑水在上,犹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凉伞峰,下有龙井,旱祷屡应。九十九曲水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上坪水,流九十九曲。
90
石门水在上犹县北一百里,源出百丈峒,东南入章水。聂都山水在崇义县西南九十里,源出沙溪洞,巨石,方广丈许,厚半之,五色如屏,立滴水如钟漏,至洗心桥始大。此即章水之原,而《山海经》、《水经》所云贑水也。详见邑训导刘凝游《沙溪洞记》。
91
带围水在崇义县城北,即横水也,源出大嶂山,自西绕城北而㑹于东溪,合上犹江入章水。
92
麟潭水在崇义县西一百里水竹坑口,源出益浆。昔有兽见潭,上如麟,因名麟潭,东北入章水。又县西六十里有牛皮龙水,东流入章水相近。有义安水,源出玉泉山。
93
西符水在崇义县东南五十里,源出镬山,东流出南康县南埜口入章水。
94
南原水在崇义县西南五十里,出南原山,东流,经符江口入章水。
95
潜水在崇义县西一百三十里,源出樟山,洞流数里,入坑复喷出,故有潜水之名,殆济水类也,土人谓之钻水。
96
和溪在府城东北三十里,源出巘山,经和溪村,合章水。蕉溪在南康县西三十五里,源出锅坑,流至浮石入章水。苏轼诗「蕉溪闲试雨前茶」,指此。
97
鸭子湖在南康县南,水中有堆,圆如鸭子,志胜云:「湖水涟漪,邱阜突起。湖旁有亭榭,平畴周环。多古松乔耸苍翠」。
98
镇前潭在上犹县东一里,自犹水分派成潭。旧志云:有巨木化为龙,遇旱,践以大牛,胁以金鼔,谓之「搅潭,水微动,雨即至。又东一里香炉石下有妹资潭,一名妙姿,以宋甘烈妇得名。邑人赖启诗,「犹川月照江潭冷,谁为幽魂写墨香。
99
浸月池在府城内,上有亭,宋绍兴己夘知军赵衍建,吕行已书额,取宋莒公向晚旧滩多浸月之意。
100
放生池在府城东二里,宋天禧中,置以祝寿,自浮桥至石壁捕鱼,有禁,知军李大正揭亭其上,扁曰:「好生録事」参军赵彦,初有记。
101
寿龟池在南康县治南街。白鹤池在县西,今湮。又县东有石緑池,宋开宝间偶出石緑,寻竭而名不改。
102
天池在上,犹县北三十里小梅岭之南。旧传汉梅福炼丹处药臼,陷而成池」。
103
湛泉在府城东一里广化院,后泉有二,左圆右方,俱以石甃,四时湛然不竭。潄石微有声。宋政和间,通判闵师文作湛若亭》二。淳熙戊戌,知军李大正改作湛泉亭,自为记。州人绘李像,筑屋临泉而祀之,乆废。明正、徳间,里人张经复建亭其上,刘节为之记。
104
上泉在府城东山寺,先是,山腰蒙川馆后有泉,前守凿为曲水,僧舎在馆之上,往往从下取汲,有僧性定者,向衆云:「水可下,不可上乎?」乃用符咒曰:「泉且上来,与老僧洗盋」,其馀出山灌溉,逾时僧㕑之旁,石窦出一水,因名上泉。又治西五里山,下有正泉,俗名滚水井,里人用以溉田。
105
卓锡泉在府城西南大庾岭,相传唐僧慧能自黄梅受衣盋之曹溪,五百僧追夺之,至大庾岭,能以锡卓石泉随涌,清冷甘美,衆骇而退。泉之右有展衣坪,盛盋石,又有霹雳泉,相传宋时大旱,僧致祷,一夕大雷雨,泉出于窦,故名。
106
涌水泉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明永乐间,居民忽见四山云雾朦胧,因往视之,有泉涌出,可灌田数十畆。
107
甘泉在南康县西南一里,旱涝无増减,味甚甘美。白云泉在崇义县西门外白云山下,清洌可瀹茗。龟泉井在府城西宝界寺内,掘井及泉,下有石龟泉,从龟双目中出宋张九成寓寺中,品泉味,亟称之。
108
鱼目井有二,一在府城西门内,一在城西鱼背冈,府城形如鱼,二井为鱼目,虽旱不竭。知府虞文诩立碑记:「丹井在南康县西仙台观井有二。前后相对,如「吕」字,相传宋建炎初,吕仙寓此与邓道士开二井,自写遗像并题诗。
109
苏步井在南康县,治东苏步坊下,井深水寒,其出不穷。「玉」字井在南康县东南隅,其水清澈「玉」字街,以此为一㸃,盖取象形之义。
110
太隂井在上,犹县东南,其水甘洌,饮之可已瘴疠。县西北有同心,井在宋义士李梓发,同心里内。
111
贑州府:
112
贺兰山在府治西北隅,旧名文璧山,即郁孤台是也。唐李勉刺州时,登台北望,慨然曰:「吾虽不及子牟,心悬魏阙,一也」。因以望阙名台而北向,宋州守赵时逢,即台麓之东北,建书舎名,一洞天后,废明正徳,丙子,知府邢珣兴复之。𢎞治庚申,知府何珖移建濂溪书院于其前。崇祯庚辰,䖍抚王之良始迁县学,以书院为明伦堂。
113
国朝康熙庚辰,观察刘䕃枢构亭其上,仍旧顔曰郁孤台,建讲堂尊经阁于山下。左为宣明楼,为清忠祠,祀赵清、献拚、文信国、天祥。其东为县冈坡,又东为龟冈。昔建凤凰台,台畔为景凤山,其西北直趋府,治尾蟠处,二水合流,章贡台旧址在焉。
114
笔峰山在府城东南隅濂溪书院后,东接东胜山,与夜光山所谓城内三山」也。
115
天竺山在府城西四里,旧有修吉寺。唐元和初,僧韬光自钱塘天竺驻锡于此,故名宋。苏轼、李朴俱有诗,今在东门外者,非故址。
116
伏龙山在府城贡水东,林木隂翳。城东十里有凤凰山。玉房山在府城东南二十四里,本名赤石山,大石连耸,灿若舒霞,中有玉房、琼室。天宝六载,勅改今名。
117
九峰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屹立髙耸,对崆峒而拱县治。
118
席帽山在府城南三十五里,山下有黄仙石,相传一道,人乘白鹿从石上凌云而去。
119
崆峒山在府城南六十里,古名仁空山。自南康县蜿蜒而来,章、贡二水,夹以北驰,盖贑之望山也。山麓周回几百里,最髙者为宝盖峰,面峰有寺。明崇祯间,太守刘寰榜曰「空山精舎」,寺前为宝镜,池后枕玉屏幛,其巅石类盋盂」。宋李朴诗有「地脉九支龙奋蛰,天河一派练横空」之句。
120
储潭山在府城北二十里山,俯清潭下,有储潭君庙。唐刺史裴諝祈雨感应,碑犹存。
121
玉石山在府城北四十五里,山俱黑壤,惟片石鲜白如玉。《太平寰宇记》云:「昔有瞿氏钓山下,见二少年皎若冰玉,相谓曰:别来此石,长殊驶己。忽不见石上。有冬桃树及石杖,云昔有引杖击桃者,去而留杖于此。又北四十五里为锦屏山,状若屏张。又东北十馀里为金龙山,山接乌兜岩,悬崖瀑布,溪涧环流,为入省之孔道。
122
西华山在府城东北一百里,上有真武殿,剏自天宝六载。勅曰:「灵山每月朔日雷火埽殿宇,天虽晴,亦间有雷电。相近有金螺山,旧传掘土建刹,得小石数斗如螺,赤光如金,故名,上有石佛祈祷,甚验。
123
合龙山在府城北一百里,与天师山相接,距山十里,有龙蟠、虎爪二石,西接黄竹岭,为龙泉界。
124
龚公山,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志》胜云:「隠士龚亳遯迹于此,今为宝华寺马祖道一遗迹,及勒潭、龙井在焉。其东北为褊𡾋山,西南为杨梅岭。天南山山,旧有卢光稠驿亭,又西为顺山,怪石万状,歴三十六㘭,乃至顶接万安县界。
125
黄唐山在府城北。舆地志云:中有石室石人,每丙日辄闻箫鼔音,盖仙灵窟宅也。《南康记》云:山角有石子如弹圆,或见或隠。府志云:接万安界,割𨽻泰和县。金鸡山在雩都县西三里,有穴如石室。相传有金鸡出入唐罗隠诗,试向溪边问渔父,一宵还,有几声啼?青钓山在雩都县东十五里,飞淙溅沫,自巅而下。春夏霪雨,濒江居民,每候其声以避昏垫。
126
柴侯山在雩都县东南七十二里。《南康记》云:「汉灵帝时,有刘叔乔避地于此,自题其墓曰柴侯之后,山因得名」。
127
雩山在雩都县北三十五里,髙可摩霄山椒有泉,嵗旱祷雨于此邑之望山也。宋淳熙中,周必正为守,祷雨而应,立庙其麓,嘉熙中,必正之孙名「颂」者,复令雩修庙而记之。明邑人袁淳有仰雩山歌,又西北为太平山,瀑布幽兰,供人游赏,今建太平宫观于上。
128
峡山,在雩都县西六十里,两山对峙,袤亘十里,贡水贯其中。《南康记》云:夜光遥见若火,从峡泝流十里,至蛟窟而没。唐天宝时,勅改为夜光山,山下有路,今为通贑便道。
129
左坑山在雩都县西南七十里,山下有龙湫、祷雨、灵应。固石山在雩都县北一百里,一名展诰山。宋岳飞平、彭友处。又东北为御屏山。宋时议立巡司,今废。
130
髙沙宝山,在雩都县东北一百里,三峰品立。宋时有樵者,见白●入穴,掘之,银鑛溢出故名。又东北五十里为禁山,与张家山相连。东望宁都,西瞻兴国,南眺雩都,昔人有禁,曰彼此,无相侵扰,今仍其名。又东北三十里为仔童山。
131
南山在信丰县西南里许,与揽秀亭相望,左枕花村,右襟桃梦,登麓逺眺,可尽一邑之胜。
132
緜山在信丰县东三十里,緜水出焉,折而前有峰曰凤凰石,又东十里为小假山,势如列㦸,上有龙湫,旱可祷雨。又东十里为武山,上有天池,周环皆石,雨后瀑奔涧溢,辄有松子浮出,多至盈斗。旧传:唐武氏之族避地于此,其麓为竹村」。旧志:别载竹村山者,误禾溪山,在信丰县东八十里,怪石峭峻,下有溪流,䕃田可数千顷。又东二十里为衢孚山,麓有温泉,严冬不改,北为河田,山緜延数十里,与安逺县接壤,安息水出焉。
133
金钟山在信丰县南四十里,上有二石,笋一髙数丈,其前为羊马,石石磴数十级,四周如墉,中平如砥,可容数十人。又南为三明山,三峰鼎峙,石塔五层,井泉澄泓不竭,旧传王道人结菴于此,明邑人俞庆筑书堂,自呼「三明山人,尚书欧阳徳、司业景旸俱为之。记:香山在信丰县南七十馀里九十九峰,有小溪十八道,出龙湖口,多産药物,志胜云:昔人见百鹤翔集,各止一峰,一鹤无所止,羣鹤复飞去,巅有哀道人岩深广,可坐数十人,道人卖药市中,夜则宿此。一日,忽去书万山哀道人,造岩住」八字于石,墨迹犹存。又南为黄柏山,有龙湫,可祷雨,又南二十里为圣山,髙插云表,石坪广数十亩,文如九宫八,卦奇三偶四,具见造化之巧。又南二十里为龙平山,俯瞰甃石滩,上有照镜石,圆迳二丈许,明净莹白。
134
壶山,在信丰县南一百八十里,有寺名大龙山,旧志误以寺名。山顶有天池,土人往往迎祷。于此有岩数十,多産紫草药物。甞见异花,开如白莲,相并一山,差小为小壶峰。又南二十里为凤湖山。
135
谷山在信丰县西三十里,堆螺拥黛,多産翠云草。九域志云:「山下地名谷田,因以名山。顶有池,産五色鲤。《十道志》云:南康有五色鲤,即此有庙祀。晋九江太守蔡率,今废为寺。寺南十五里有芙蓉岩,距县西南一百里有古株山。
136
木公山在信丰县西一百里,上有天池,广数亩,土人六月六日祈谷于此,十人至池内可取十鱼,百人可取百鱼,如数则止,不能多也。又西二十里为犹山,旧志云:上分九十九面,多産异药。
137
廪山在信丰县北三十里,丰崇如廪。或曰唐改县,以此山得名。明主簿李奉朝与贼战,殁于山顶,即瘗而墓焉。俗呼为主簿脑山,与南康县接界。
138
龙新山在信丰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青龙山普济禅师卓锡之地。塔今存其寺曰新龙,旧志误以名山。灵山,在兴国县东十五里,即南康之玉山,为宋赵清献题。诗处有象鼻、石笋、石钟诸峰,方竹径、芭蕉洞、滴珠匹,练二泉,半壁一窦,中石像趺坐,俗谓「飞来。佛寺名「龙华」。宋时铁船僧自庐山来,面壁于此。明永乐初,知县唐子仪有《重建灵山寺记》,相近者为金斗山,自趾达巅,无寸土,其斗絶者,镌石为级,以通行人。有卢公岩,旧传卢禅学佛于此。或曰卢公冠,岩所甞游也。泉仰出石上,暑暍不涸,背为泷石,洞出红石。凡凿石为柱础碑,坊者需用焉。
139
方山在兴国县东北四十里,方泰以此名乡。山顶出云城中辄雨。谚云:「方山戴笠,满街著屐」。
140
上洛山在兴国县西南四十里。《西京杂记》云:「上有石,墨可书」。《太平寰宇记》云:「山中多木,客乃魅类」。言貌似人能斫杉。枋与人交易,甞就民间饮酒,为诗云:「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嚻尘,还山弄明月」。
141
崖石山,在兴国县东八十五里,絶壁万仭,緜亘数十里。相传文丞相天祥屯兵于此,后有登者,获镜与宝剑而归。又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莲花山,亦属丞相驻兵处。
142
覆笥山在兴国县北八十里。云牕私志云:「昔涓子发石笥,得秘书十二巻,因以为名。山髙二十馀里,东望金精,西望芙蓉,北接青原,南瞰章贡,为一邑羣山之宗」。旧传:「上有平湖,周数十里,湖中石雁,每至秋天,飞鸣应候。又有古祠,多灵草异物,今皆荒芜,惟两泉泓然,纱帽、峰马、鞍石诸胜,错落于南崖间而已。
143
大乌山在兴国县北一百三十里,最髙处,有登天坊、三仙殿,皆东向吉水,邹元标顔曰「重蜡报功,山髙二十馀里,四更观,日出朱九曈、曨、三跃,三按乃上升石穴二,名风洞雨洞,深不可测,北眺吉州城,郭犂然在目。又密石砦有山名「小乌」,以「景」从「大乌」为义。
144
翠屏山,在宁都县东二里,一名㢲峰,山势蜿蟮,界梅江而止,下有长春谷,宋邑人胡埜读书处。又东一里为石华山。松盘山顶如石之华,上有仙子庐,又东五里为云盖山。
145
武头山,在宁都县东四十里,脉发自闽盘亘数十里。《南康记》云:宋孝武大明中,有至其巅者,见池广可百丈,水色如丹,旁有颗粒如珠,光丽再往,竟失其所。山之支曰珠湖,三峰,原名虎头,以避唐讳,改今名。
146
金精山在宁都县西十里,峰头皆石,望如阵,云为邑西镇山道家第三十五福,地中有碧虚洞,初入两崖壁立中通,一径名一线天,至望仙峰,俯视城郭,村落如棊布,下临洞口,相传呉芮所凿。旧志云:汉张芒女丽英年十五,入山得道,长沙王呉芮闻而聘焉,丽英弗许,乃升髙绐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凿之,当相见」。芮大发兵攻凿,既通,见女乘紫云半空语曰:「吾为金星之精,降治此山」。言讫而去。山以此名奇峰,不可枚数。其著名者凡十二:曰莲花,合掌仙桃、凌霄、黄竹、披发、望仙、三巘、伏虎、翠微、瑞竹、石鼓,详见宋曽原一金精山记。
147
果盒山在宁都县西北十里,四面皆崇山长松,交蔽云,日中通一径,周围石栏,俯视悬崖,如在天际,上有清虚,观明崇祯间,周道人炼丹于此,相近者为金牛山奇峰,峭壁环绕二三里,又有官人山,唐季、黄巢之乱,官吏避兵于上。
148
东华山,在宁都县西北二十里,飞瀑雷轰,隔涧为甘泉岩。又有𤾉挂山,其顶曰天紫嵊,下绕桃溪。山址皆田园,村落日光反照,掩映如画,因名旸挂。又西北数里为桃林,山徧山皆桃,杂以佳卉茂竹。有梵刹藏,佛牙出舎利光其下有泉。曰过夏,遇僧解,夏则涸。右为龙湫,能作云雨。
149
蒙山在宁都县北二十五里山间,云气蒙蒙,悬崖飞瀑,顶有岩,濶可丈馀,前为户牖,石牀、石梯,不假斧凿而成,又一岩容百馀人,其馀岩穴大小,各极其妙。相传东晋时里人赖箕庐。此元曽、郕有记。
150
团箕山,在宁都县南九十里,界连瑞金、石城二县。中华山,在宁都县北九十里,上有四季梅花结子,至十月方熟,下为陈御史勉故里。
151
凌云山在宁都县北一百三十里,髙数百丈,与大名山相连,蜿蜒数十里,左右石峰插峙,下有龙湫,其深叵测,涓滴有声,曰衙鼔峒,峒中有蛰龙,投铁触之,风雨立至,相传上有汉髙帝祖坟,故建汉髙帝庙于山麓,明董文禧越有诗辩其诬,然疑为南汉刘氏之祖,则龑之先世属上蔡人,与此地亦悬絶也。
152
明山在㑹昌县河北里,许为邑主山,巨石雄峙如屏障。山坳有半山寺,寒泉飞瀑,冬夏不竭。其麓有六祖寺,下为五湖,北折而西为西山岩。宋尹天民读书处:「古方山在㑹昌县东十里,髙压羣山,为一邑之壮观。芙山在㑹昌县北八十里,秀色如天,插芙蕖,髙四百五十丈,周回数十里。
153
羊山在㑹昌县西一百里,旧传有张十郎祠,祀以活羊,纵之不去,虎亦不伤。县令余文震迁庙于仁峰,其羊化为石。
154
紫云山在㑹昌县南一百里,髙数百仭,凿石磴四百馀级,名「云梯石,西折为赵公岩。又南二十里为四望山,东界闽南,控粤清秀如画,距山十里有万丈石,壁立如屏。
155
盘古山在㑹昌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周围石壁,亦号盘固山,有罗汉岩,容数十人。池广一畆産白莲,有寺曰智门,相接者为君山。述异记云:中有玉台,方广数丈,周回尽白,石覆如屋,四面多松杉,一名娲宫,亦曰女姥石,每风雨后,闻鼔吹声,山魈木客为之唱舞。欣山在安逺县南十五里。《太平寰宇记》云:凡十有二面,髙五百丈,有石岩、莲池,巨石如牀産,异竹、丹橘。
156
员华山,在安逺县西十五里,孤耸员,平有僧游,此得清泉,易名源华。
157
马鞍山在安逺县东南三十里,相近有虎岩,原名小池岩,虎甞薮此。明季僧青山居之,虎乃去。又五里为熊岭。
158
铁山,在安逺县北六十里。宋置铁场,今废。又北十里为擢秀山,有茂林飞瀑之胜。又北十里为罐石山,在长河保万仞,崔巍峭壁如划。
159
国朝顺治初年,居民筑砦以避冦,又北十里为严陂,山上坦下险,东有石洞,幽奇可玩,又北五里许有香山,其形似象隔江,一山如狮,名狮,象水口越二里,即㑹昌界。
160
陈石山,在瑞金县东五十里。旧志分注:水岩罗汉岩为三。今考之,乃一山也,有岩深广十馀丈,由试剑石蜡烛峰而入。统志云:陈武帝微时,甞庐此,故名罗汉岩,以伏虎禅师著,岩上悬石若龙,有泉,下注因石为檐溜,下施柱础,曰「六和精舎」。堂有水帘,旁有玉峡、滚球泉,循岩折,行有将台㸃兵寨,内有剑门、九曲洞、三层台、石窦、石鼓、石䆫。石梯外有天柱巅,有龙湫。
161
云龙山,在瑞金县南五十里,其山纯石,约髙十里,泉窦甚多,遇旱不涸。有南北二门最险,乡人避乱,多构屋。其上顶有寺曰应雷,石壁,有雷书篆字。又县南四十里有螺石,山形如螺,亦如伏,龟如跃马。
162
铜鉢山,在瑞金县西北五十里。相传僧开山时,掘地得一铜鉢山,因此名髙十五里。云气常幂,其顶,下有龙井,井中有石如龙爪,祷雨见爪多应。上有昭灵王祠,凡八景:曰腾云石、香炉峰、笔子峰、七星堆、古龙塘、金盘坳、仙人湖、及龙王井也。
163
瑞云山在瑞金县北六十里,即陈輋地,中有瑞云洞,前后二门,中分为两,髙七八尺,壁有窦,燃炬可入,莫穷所际。
164
水谒山在龙南县南七里,峙渥水中,今名浮杯山。金盆山在龙南县北二十里山南一池曰张天塘,流注山顶,四时不涸。又南为龙山,有龙湫,又南为将军山。上皇山在龙南县南三十里,有古菴曰上皇,因以名山。彤华山在龙南县东四十五里,羣峰竞秀,迤逦为三仙山,三峰参列,状如笔架,中间平旷,隠若布局,名三仙鬭弈,蹊路峻仄,若升梯然。俗又呼梯子,嵊又緜亘为七。友、嵊山势层叠,分而为七,山下两水夹流,是为濂水。
165
归美山在龙南县南一百里,一名龟尾,一名神阙,髙百馀丈,有自然石城,左右石峡如双阙山,産水,晶果,以与龙山对,故谓之龙头龟尾。又南二十里为小武当山,渥水出焉,石笋九十有九,列如矛㦸,飞鸟不能栖緜,延为南宫、三门、角子、诸山。
166
冬,桃山在龙南县西南二百里,上多桃树,经冬始熟,下有溪流,是为桃水,冬桃隘在其上,东抵广东惠州和平县,南达广东韶州翁源县,西距广东南雄府始兴县,志胜云:「踞险当闗,更畨戍守,可制三面」。
167
琉璃山在石城县东五里。旧传秦末有刘华者,家其上,其女忽拾异果啖之。得仙一名仙姑岭。
168
宝山在石城县北三十里,两峰如圭,又北二十里为楼盖山,旧传杨真人炼丹之所有石几石牖,午夜甞见灯光,或云许褒许国读书于此。又北十里为牙梳山,北近广昌,东接福建宁化县,界有三十六面。元延佑初,蔡五九熊长脑据为巢穴山,有鹰子冈,琴水所自出也。
169
三台山在定南县南,隔溪三峰横列,中一峰特起,下有印山,县东有文昌山,髙出城垣,旧建亭曰仰髙,乆废,明万歴间,知县章罃复之,题曰山髙水清。县西三里有西华山。
170
白云山在定南县东三十里,其髙百仞。明隆庆初,土人建菴掘地得石,题曰白云深处。宋淳熙二年,勒遂以名山。
171
刘□山,在定南县东北一百里,与广东龙川县接界。项山在长宁县东南五十里,闽、广之交,有双峰飞瀑之胜。县南五十里有盘龙山,上有流泉,古松十馀,中藏梵刹。
172
寒地山在长宁县东五十里,林木蓊郁,纡回二十馀里,中有村落,盛暑夜如深秋,故名。
173
帽山在长宁县西七十里,一名大帽嶂,盘亘百馀里,旧为叶冦,巢穴稍南,有铃山髙耸秀拔,为黄乡羣山之冠。
174
官溪山,在长宁县北三十里,棘箐丛深,昔为盗薮。至今天雨隂霾,甞有鬼物啸呼。
175
佛日峰在府城贡水东,旧有尘外云端驹岩,一憩吸江,五亭俱废,近复构尘外亭,其下为马祖岩相传,道一始欲栖此。一夕鬼为筑垣,叹曰:「学道不至,乃为邪鬼所测」。因弃去,居龚公山。
176
了髻峰在府城东南六十里,又城南七十里有四㑹峰,东距龙江,与崆峒山相对,其上方平容数百人,旁有小径,可跻井源不竭,宋元人每避兵于此,相近,有文秀峰,突立平田中,髙百馀丈,城北八十里有南髙峰,旧名屼岭,踞锦屏山之南,髙可十仞。
177
秦娥峰在兴国县西四十里。旧传:「唐时,秦娥自楚来䖍,得道能兴雷雨。一曰,古孝女也,土人祠之山,腰为君子岭」。
178
白茅峰在宁都县西南三十里莲花山,左上生白茅,下有龙潭,四时甞吐云气。又有龟湖,亢旱不竭。县南五十里有圭峰,右临梅水,左瞰琴江,两石前垂如乳。东阳峰在宁都县西北十五里,髙峻插天山,腰横濶二三里,种植果树,有泉名仙液。南唐时邑人衷愉结庐奉母隠,此为灵岩观。旧志载有木钟金精山木、鹤鸣则钟应之。又县北二十里有君子峰,形如卓笔,亦衷愉读书处也。
179
仁峰在㑹昌县西一百里,旧传有石室石台,祀张、赖二神,台旁有竹一竿,风来则偃而拂之,其室故清净无尘石窍中,泉水不竭,饮之可愈疾。
180
东峰在安逺县东二里,峰巅尖秀如文笔鵞峰,在瑞金县南五里。宋建炎时,刘十六郎兄弟从岳武穆破峒贼倡义于此。六峰在县西三十五里,环拱若城郭、岩壁、玲珑。县西北二十里有宝盖峰,相传黒龙搅地成溪,今浊溪是也。又县北五十里有齐云峰。髙陵峰在石城县西三十五里,重冈复嶂,蜿蜒十数里,与苦竹岭、石门山相连。
181
金圭岭在府城西坊,与狮姑、桂家、田螺百家为城中之五岭。城西五里有佛岭,旧名西隠山,双阜突起,有亭介其间,一曰御风,一曰大观,今俱废。
182
文潭岭在府城东三十里。太平寰宇记:一名升仙峰巨石盘亘下,有潭,广数十丈,深不可测。旧传:渔父于潭中得大小铜龙五,今存其四。又东十里为回军岭。旧传:黄巢兵过,里人方氏率衆却之。又东五十里为马头岭,其上有石佛。
183
分水岭,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为贑县万安之界。慈果岭在雩都县南三十五里,稍东逆折为尧塘、三嶂。又县北三十里有长布心岭,山下地形长若匹练。岖岭在信丰县西北四十里。南康信丰,于此分界。巅有怪石,其上有巨人迹。
184
萧公岭在兴国县东,接崖石砦对峙者,为猪岭。牛岭密林丛箐路极险,距三十里为胡公山,陈谟诗所云「前登胡公山」,似蚁缘壁度」也。
185
梅岭在宁都县北一百三十里,界连抚州建昌梅水发源之处。环山有梅,故名。汉元鼎五年,王温舒征东越,出此邑人邱成和,作梅岭考。
186
桐岭在㑹昌县南五十里,山径稍平,为闽广通衢。打鼓岭在安逺县南十馀里,顶有石鼓、石槌鼓,旁二石人对立邑谯楼,鼓鸣辄应之,后断石人手乃已。
187
黄竹岭,在瑞金县东北八十里,路通福建汀州。程岭在龙南县东五十里,界接定南。又县西北六十里有峰门岭,其上山路如门。
188
白水岭在石城县东北四十里,又名东华山,与福建宁化县接界,絶顶建二仙祠,每嵗雷入辄作,数日腥臭,又有遥岭周回,皆石峡小峪,出峪数里,为岩前岭。神仙岭在定南县北四十五里,有仙人题字石,漫灭不可辨,识山巅石础石盘,行人或见火,光煜然。
189
登豆岭在长宁县北四十里。又县南五十里有丹竹岭。雷冈在府城贡水东,本名火焰山,一夕为雷雨,开通元参政沁布阿咱尔建,亭曰雷冈。明成化间,知县何文缙,正徳间,知府邢珣重修。万歴庚寅,䖍抚王敬明植松于上,改名万松亭,又曰水云,深处距府城二里,有社冈。旧传社日里人于冈上祀神㑹饮。
190
凤凰冈,在府城北六十里,宋治平间,有双凤鸣于上九日冈,在信丰县西厢外二百步,势如覆釜,平旷可坐,百人为重。九眺望之所。县西南六十里吉钱冈,土色赭紫而圆,若小钱之累叠。
191
华林冈,在瑞金县西三里,至七堡止,约长十里许。马踶冈在长宁县治南,环绕西北,其下有马踶冈,通天岩,在府城西二十里,空洞如屋,有穴透其巅,怪石环列如屏。宋秘书阳孝本隠此人呼玉岩翁」,有祠在焉。东坡诗镌石上,其半壁曰「忘归岩」。明王文成有诗穿心,龙虎、翠微诸岩,皆在其处。
192
狮子岩在府城东北十馀里,石壁峭拔,髙数丈,深倍之,逺望其状类狮,内有元代所建佛殿三间。
193
罗田岩在雩都县南五里,一名善山,两旁岩岫,空洞交通。宋嘉佑间,周元公敦颐倅䖍,游此赋诗,县令沈希顔因建濂溪阁,明邑人何春,更辟观,善岩、王守仁为之说,岩西有别一洞天,其左曰仕学山,房岩壁有岳飞,文天祥,题句县东五里有灵泉岩,濒江立石水,从石出,味色絶佳,一名出水岩。
194
斗岩在雩都县南二十里,前有小阜七,因名顶有梁仙古桧。又南二十里为需岩,上下两穴,宋孝廉、王鸿隠此。又县西南三十里有康石岩,内五洞,土人传有飞仙旧迹,县西四十里有龙岩,地名白云嶂,三洞嵌空,玲珑各可容百馀人。石乳垂垂,五色绚烂,叩之铿然,作玉磬声,又若鼓声,溪流贯注,出石龙口。邑人袁淳题曰洗心」,上曰白云岩,中曰太虚岩,下曰龙岩。铁石岩在信丰县南。金钟山志胜云:岩有二门,相对空洞,窙豁舟行,望之瑰诡层叠。旧有铁石,打金钟之謡。又前为石井龙岩岩上有龙爪迹,嵗旱祷之,鸣鼓则泉流,涓涓,鸣金则湓涌矣。
195
三台岩在兴国县西里许,三峰蜿蜒,有放鹤看云二亭故址顶有真武坛,越里许为江东祠。祠前古桧二株缨,络翔舞。明初,吕太常复兄弟与泰和陈谟为《茅亭倡和府志》称榴冈玩翠亭水石淙然有声,并是其处。详见刘崧《游记》。
196
东龛岩在兴国县东北八里,相传为唐越国公锺绍京读书处。岩前有试剑石,中裂欲断,上有飞泉,下垂如练,两旁壁立不可径,水流石罅间,通小舟,岩中可坐数十百人,所谓龛也。面一峰,奇峭如笋,怪松异卉交其上,一石如舫,倚其旁,岩水由灵湖来,有巨鲤带铜环,云是绍京所养。元提举滕宾有东龛十景诗。双龙岩在兴国县北二十里,两岩深广,可容数百人。岩顶平敞处,号「仙人棊」,盘其旁窍,可伛偻而出,俗名「通天岩。
197
国朝康熙己丑,知县张尚瑗以岩对腊、石砦诸峰,大小三十六合,于嵩阳之数改名对嵩岩。县西北四十馀里有定光岩,泉出石上,东南有小邱五六,形如覆盂,尚瑗以敦邱名之。镌字石壁,邑人曽先慎有记。飞泉岩在宁都县西北十五里,邑人卢逵所名泉如匹练,自山巅下注其上。有集贤岩广丈馀,建有佛寺。又数里至方竹岩,多生方竹。县北百二十里有卢穆岩,崛起千仞,山腰石户如瓮,广袤十丈,左壁一室,持炬从窦入,深广半之,顶有泉,甚清洌。相传唐卢穆、卢华于此。仙去足迹犹存。
198
萧帝岩在㑹昌县南一百里,状类狮伏而口仰张中,虚可容百馀人,有凭虚阁、石闗、石仓诸胜,相传齐武帝避难处,《九域志云梁武帝微时读书处,南史云:萧赜率部曲百馀人于此起义,因名焉,皆沿譌而未可尽信。又南二十里为汉仙岩,去羊角水镇二里旧名汉山峭峻,拔云下临汉溪石窦仅可容人,匍匐而入,中有秦王读书台,石龙数丈,蜿蜒如真,枯木一枝,横挂絶壁,俗谓仙女烧香,风雨不蚀,中建圆宁菴楼台,参差依石髙下,泰和郭子章顔曰:虎头羊角之聚,其胜,景如鹰蹲、僧帽、蟾蜍诸石,玉笋、天竺二峰、月镜台、金刚窟、滴水泛白龙溦、石隙、泉石、狮石龟笏、碣仙人弈处,不可殚述」。南康记云:「可比闽之武夷,非虚誉也」。驻米岩在㑹昌县东三十里,深广二丈许,伏虎禅师驻锡处,俗传有小窦日出,米随多寡可给,后人凿之,米遂絶」。今仅有泉流,亦名注水岩。
199
莲花岩在安逺县西三十里,两峰壁立,中藏一洞,旁有石龛二石塔一,飞瀑从岩顶悬,注入溪涧中。
200
月圆岩在瑞金县西四十里,地名黄安岩,深广容百人。志胜云:岩状如鱼,横濶十馀丈,前有二潭:曰龙,曰龟容,光所射,玲珑清冷。宋天圣中,邑人锺法明结庐其顶,赐额月圆,因名皇恩。岩县西北五十里有九仙岩,地名密峡,口深广,凡三里。旧传有九道人于此乘金龙去。
201
玉石岩在龙南县东北五里,岩有三,曰下岩、上岩、新岩。旧有玉迹寺,以旁有巨人迹,故名。宋太宗赐书百二十卷,依岩建阁藏之。治平间,赐额普和寺,今废明正徳间,䖍抚王守仁征浰头,凯旋憩此,题小篆曰「阳明小洞天」,镌碑于壁以纪功。岩后一小窦曰「鞠躬门」,知府邢珣所凿。列炬入有石,形如狻猊,经一线,天有龙井,以石投之,作钟鼓音,由下岩。歴上岩境,皆幽冷新岩。在南洞凡六七,视二岩尤胜。
202
松林岩,在龙南县西南八十里,寛旷可居,中有石佛三,雕刻如新。凡旱涝疾病,有祷辄应,背有三峰,卓立半壁,开一圆窍,相传时平闻鼓乐声,将乱,则闻钲角声。五龙岩在石城县西五里西华山之麓,志胜云:「唐贞观中,采樵者见五叟,笑语岩中,即之,惟见五龙交戏潭中耳」。
203
通天岩在石城县南十五里,深若广厦,洞中一窍,通天鸟道,盘曲而上,顶方平若原,石壁数十丈。酷肖龙鳞,有泉清洌,酿酒较他水馥烈。元至正末,陈友谅馀党踞此为砦。又南二十五里为洪石岩,状如伏猊攀磴,及顶入石门,寛敞平豁。旧有夹道、长松,今斩伐殆尽。圆对寺辨啸亭,倚巅而立,石泉一泓,转南为狮岩,又十里许为滴水岩。
204
青龙岩在长宁县南三十里,大小十馀穴,清流萦抱,佛阁凌空,陟降必由栈道。
205
黄石洞在信丰县西南八十里,髙数十丈,有石人作兜鍪,按剑状后有石狮象,距左右。又一洞深险,人迹不能至,悬崖飞瀑,喷溅如珠。
206
竹管峒,在兴国县北八十里,地名三阳磜丛篁,万顷三十馀里,无杂植。民舎皆以竹为之。
207
青阳洞,在宁都县西北十里,清溪泛溢,循洞口入澄潭。可鉴岩下建有佛,殿上为骑龙岑,凿石磴,悬梯而登,结屋二三家,洞底钟鼓,声彻山顶。
208
油瓶山岩洞距龙南,县南三十五里。左钟右鼓,亦名钟鼓岩,隔江三石笋森立,相向。
209
青云嶂在雩都县东南七十里,积翠浮空,顶有梵宇。县西北十五里有古木嶂,与乌石山夹溪而峙。
210
九龙嶂在安逺县南十五里,上有龙潭者,九旱,嵗应,祷下有狮子石,髙百丈,一石差小,亦似狮相逐。
211
龙凤嶂在瑞金县东三十里,即龙雾山也。诸峰相连若龙飞。凤舞,上有仙女池,旁有棊盘石,传是后周谢仙翁采樵得仙处。县西二十里有横山嶂。
212
乌石嶂,在石城县西五里,岩石斗竪如屏,凌晨云罩,至午方散。县南三十里有丈夫嶂,顶曰仙桃、岩石之类,桃者颇多。嶂之下为宋陈邦光旧宅又有夫人嶂,以邦光妻魏氏得名。
213
华竹嶂,在定南县东七十里,与院迳山相接,嶂下有水,莫知其源。山田悉资灌溉。
214
凤凰岽在㑹昌县东北四十里,两山夹峙如翼凉伞岽,在安逺县北八十里,耸入云表,接信丰界。云盖岽在长宁县东北十馀里,云气幂䍥,四时不絶。县东南十里有蜡坑岽峰如卓笔。县东六十里有马战岽,接福建武平县界。
215
寒信峡在雩都县东北六十里,与车头嶂临江对峙,毎嵗峡中先寒,故名俗譌为「韩信峡」。
216
余侯峡在㑹昌县北一百里,两石夹峙,江流迅激,相传有余侯得神龟于此。无何,龟亡,侯亦卒葬峡旁,土人立庙祀之。县南一百二十里有雁门峡,夹江两岸皆髙山,中列三石江水,分为三道,又号为三门峡,舟行甚险,马头石在府城南三十里信丰江口,水中突起如马首,螺亭石在府城东七十里。《述异记》云:贫女采螺为业,暮宿此亭为衆螺嘬其肉,死焉,殡其旁,冢化为石螺殻无数。又东十里有喷龙石,两岸剑立,飞淙注下为龙湫。《汉郡国志》、《唐十道志》及《南康记》皆云:中有艑艚底,人动之,风雨立至。晋咸康中始建祠。宋绍兴中赐额潜灵州守直阁陈韡祷雨而应奏请勅赐其神为广润侯,勒碑纪绩。
217
国朝康熙丙子,贑县知县曹炯旱,祷得雨重新,其庙榜曰「霖雨苍生」。
218
仙女石在府城北四十里,上有仙女祠,蚕者祷焉,又北三十里有虎面石,黒斑如虎文,又北十里有石人石,相传宋州守刘彝舟过水,涸滩髙榜,人甚难之,夜梦石人语曰:「刘贤,侯也!吾当䕶之」。诘朝解缆即下滩。龙门石在雩都县西南一里,下汇澄潭,夜有紫气蒙润腾霄,嵗大比,或声裂如雷,俗谓龙门开,必有掇巍科者。县东南五里有罗石,乡人结寨避冦,号罗石寨,县南十里有寛石,髙平直矗亦可避冦。县西十里有丈鼓石,上建浮图,又距县二十五里有鲤鱼石,濒江色赤,状如游鱼。
219
响石在信丰县南一百里,石广丈馀,髙数丈,与人声相荅。又宁都县虎溪中亦有响石,能与溪流声应,如洪涛然。
220
三峰石在信丰县西南一百里,三峰屹立如笋石户,北向旧传户内有二窦,通于两峰,窅窱明旷,缁流聚宿,不戒于律,一异人过,而叱石石闭,羣僧歼焉,祇留一龛,可容数人,又巫山有黒松子石,凡三十馀率,髙数十丈。
221
罗经石,在兴国县东帘幕嶂前石上,隠然具子午篆文,故里人多习形家言。
222
䖍化石。在宁都县西五里。旧传有虎化为石,因字文相类,更名䖍化,避唐讳也。又西五里为冠石,由长庚桥西入环山麓皆植茶树,有一石,上髙下平,若进贤冠,又名纱帽峰,南昌林时益结庐居焉。所制林岕香味第一。
223
螺石,在宁都县南十里,秀峙梅江,状如螺,旋对峙者为云石巅,广百馀丈。有天湖,宋大明中,人见蛟犀出没焉。
224
鱼潭石在㑹昌县南三十里,石立江浒,昔遗老周伯纶钓于此,今潭淤塞,又南八十里有鸡鬬石,两石相距,春水涨时,舟行者多,戒心相近,有圣姑石濒江如人形,篙师过必掷石以卜吉凶。
225
片云石在安逺县西六十里,旧名版石,髙广十馀丈,版石堡缘以起名。
226
猫头石在瑞金县西四十里,三面俱险,一面坦平,避乱者构屋其上。
227
天马石在石城县南十里,小马争前,大马次之,首尾鞍勒。其石一:一酷肖县,北有华盖石,状若麾盖,一名锦伞石。
228
贑江在府城北章、贡二水之㑹处,北流三百里,至吉安府万安县。其间有险滩十八。属贑县者凡九:曰白涧、天柱、小湖、鼈、大湖、狗脚、铜盘、锡洲、梁滩。
229
桃江在信丰县东,源出龙南冬桃山,北流入县界,纳黄田江、东乡江诸水,流过乌漾滩,入贑县界。乌漾、石峻,舟楫难通,明季始凿平。其外又有枯木三摺:梓木、石濑、龙江、圆潭、上寒、下寒、上智、咽人三港:下顺、剑门、车轮、断龙诸滩。
230
潋江,在兴国县东北,一名平川,其源有七,出自桐林埂及蜈蚣山者最大。西㑹濊水,西北㑹黄田水,流二百六十,至平固江口入贡水。
231
白沙江,在宁都县南二十里,源出武头峰麓,南流,㑹上团水,自石城丰义至中团,歴松湖入梅水。
232
章水在府城西,汉志名:豫章水自大庾县东流,折北经南康㑹上,犹水至府西,环城而北,于龟角尾合。贡水贡水在府城东。汉志名:湖汉水源出福建汀州新乐山,西经瑞金,南过㑹昌,北㑹雩都、宁都、石城、兴国、信丰诸水,流至府城东,环城而北,合章水。
233
长步水在府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黄家山,过长村下荡,至水口,流入贑江。
234
桂源水在府城西北云泉乡,自麻口经行龙下市,至攸镇入贑江。
235
东韶水在府城东爱敬乡,源出雩都西北界之九山,歴东韶㑹西溪,流入潋江。
236
梁水在府城北一百六十里。贑与万安分界处,发源龙头岭,合鹭溪、黄塘诸水,出梁口,入贑江。
237
雩水在雩都县北三十二里,源出跌烂水,绕东溪,即汉灌婴,始建县治,地经双桥入贡水。
238
筠竹水在雩都县西南八十里,源出髙障山,北合雩水。化龙水在雩都县西北五十里,源出鸡公山,西南流入贡水。渡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龙山,南流㑹曲阳水,入宁都水。曲阳水发源曲阳山,距县治一百九十七里。
239
宁都水,在雩都县北一百七十里,源出宁都县境,南流,合散水、篔簹、黄沙、长乐诸水入贡。水上流有滩十二,曰葛潋、八赖、井洲、鸬鷀药口、大传车头、小万。苦竹长滩,率口牛牯。
240
緜水在信丰县东三十里,源出緜山,至乌口入桃江。又东十里为巫水,源出巫山,至樟塘,㑹龙湖,入桃江。西河水在信丰县西百馀里,源出犹山,东流自南,折北至城下入桃江。
241
濊水源出兴国县北覆笥山,有二派。其西北流者,经庐陵,复归县境入贑江。其南流者,至县北门外,合潋江,受早禾田,严坑诸水,凡五派。
242
䖍化水在宁都县西五里,一名虎陂,旧县以此得名。梅水在宁都县北百二十里,源出梅岭,至麻源丁坡,㑹黄土岭诸水,至洛口,与安乐、新吉、密石诸水合,是为东江。
243
清音水在宁都县西北百二十里,至羊灌渡与潭口水合,是为西江。
244
湘洪水在㑹昌县北七里,合緜、湘二水,西北过雩都流入贡,水深不可测,蛟蜃居之,其滩曰老虎。湘洪北,洪猪肚、羊角、羊角,滩长二里,中有穿针龙、鈎觜、倒䰅诸石,最险迅。又西曰鸬鷀洛口,怆惶龙化,上横下横梁,洪梁洪滩长五六里,中有九曲,舟人畏焉。
245
军山水在㑹昌县南二十里,源出雁门峡,流入湘水。羊角水在㑹昌县南百二十里,旧名郎溪,东达福建武平县界,南达广东程乡县界,为㑹昌襟喉,湘水发源于此。
246
濂江水在安逺县南门外,绕县治西北,㑹欣山,上濂、里仁、小华江诸水,流至板石,始通舟楫。
247
三百坑水,在安逺县南四十里,源出三百山,二十里至石口,十里至太平保纳符山水,四十里至杨家砦,二十里至石头山入定南界,纳刘□水,入广东龙川县界。
248
緜江水在瑞金县东南,源有二,一出福建汀州白头岭,一出县东北陈石山。龙池,流五十里,至县前合贡水,又合乌村、智水、铜鉢山、灞水、罗田、浮图水,流经㑹昌、雩都,绕府城入贑江。
249
渥水在龙南县治东南,源出小武当山,㑹上皇诸山之水,至城北,汇为三江口。
250
濂水在龙南县东,源出程岭,与定南分界,至城北,出三江口,合于桃水。
251
洒源水在龙南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峰门犂壁山,合上平岭、鹞岭、窰坑诸水,至写口溪入三江口,合流而下。灞水在石城县北,源出遥岭,流至县北门,与琴水合,西流,歴三门滩、龙滩,回龙滩,至大潴塘,合宁都梅水。长桥水在石城县西,受福建宁化分流之水,五里至亨田,与横江水合。又有赖家畹水,由浮岭界流入宁都。仙岭水在定南县北四十五里,㑹下歴杨梅等水,流入九洲河,合安逺水,入三溪口,抵广东龙川界。
252
咸水在定南县北八十里,源出南坑诸山,流咸湖,㑹龙南桃水。
253
油潭水在定南县东二十里,东流入广东和平县,下车河。
254
河岭水,在长宁县南十里。又县东五十里有寻邬保水,流入广东龙川县之赤石渡。
255
清溪在府城北长兴乡,发源万安南界之分水岭,经田村抵劳田,至魁星桥东注潋江。
256
禾溪在雩都县东北,源出九山嶂,合水头水,至率口入贡水。
257
龙变溪在宁都县西北一里,源出黄干岭,由莲花、白茅峰下,经响石,㑹小桃,源䖍化水,至见龙桥绕城北,与梅江、小溪江合,亦称三江口。
258
璜溪在宁都县南三十里,流自梅川,形如半璧,世传溪水,有声如触玉璜,即出名贤。明成化己丑,董文僖越应之。
259
秋溪在石城县南,源出福建汀州界,流合县前大溪。蛟湖在兴国县南门外春口垻之隂,与灵湖相连。世传中有巨鱼,食之多祸。
260
潮湖在宁都县迎旭门外,一日三潮。其沙如灰龙湖,在瑞金县蓝田山顶,清澈如镜,旁有崖石,虽盛暑亦寒栗。中有龙穴,乡人遇旱祷此。
261
龙钟潭在雩都县东南。旧传:呉王芮遣将军萧武往盘古山取钟,过此舟覆,钟没潭底。渔父时或见之,岸上有将军庙,今废。县东北有龙窟潭,在青塘南里。旧有清真殿,塑玉帝像,以镇龙窟背通一窍,吐气蒙润,下深百寻,人坠丝探之不可穷。
262
乌村潭,在信丰县东四十里,悬崖飞瀑,三级而下,聚为一坎,复结石穴,流出作潭,濶二丈许。
263
仙女潭在兴国县北二十里而近潭,广数丈,极望无际,水悬,注疾,下有石承之,作瀑布三叠而后至潭,其色黝黒,相传神物居之,祷雨必应,东崖稍卑,西崖髙数十仞,石窦累累相缀,属如大瓮,侧立者以百计,旧名百间房,知县张尚瑗易名重甗,镌题东崖,为文记之。县前潭在瑞金县宣文门外,文庙以此潭为外泮池,或云潭内曽浮出一金航,盖亦蜃楼变幻耳。
264
肥潭在龙南县东南八十里,濶二丈许,深数尺,産肥,鱼无骨而味佳,今潭已涸。
265
燕薮潭在石城县西十里,旁有石岩,石窍,境内之燕寒,冬多蛰于此鱼骨。磜潭在县东七十里万山间,石岩倒垂,小潭深靓岩上飞瀑下,注蔽潭口。内有拳石曰「鸡心」,祷雨者游石上,举篙投词,须臾旋波,若汲而入。既入即出,缘岩上奔,风雨立至。
266
狮子潭在定南县,髙砂保澄澈,可以涤烦万。磜龙泓在兴国县东九十里,两崖壁立,瀑布飞下数十丈,声如雷礮,三折潴为池,广二三畆,深不测崖石,皆苍润挂壁,松桧为虬龙形,向无游者。知县张尚瑗搜得之,有记。
267
长信泷在兴国县东二十五里,其上之滩曰象牙罗滩,百鸟泷上钓,鈎六子、猪牙,其下之滩曰泷下,俗呼哑滩。鵞公、槎口,石门。狮陂,自此至县北门,与濊水合。石婆庙滩在瑞金县西一里许,上有石婆庙,因名折而南十五里,其滩曰茶壶,又五里曰塔石,又十里曰浮桥泷,皆滩之至险者,自此入㑹昌界。
268
墨斗湾在㑹昌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雁门峡,急流三折,状如墨斗。
269
乾渡洲在府城东磨车湾,积沙如阜洲。露则知诸滩水涸,故名相近。有洲曰蓝凝。
270
乌石洲,在雩都县西北十里,俗传洲上浮沙丈馀,隠约见山川城郭之状,人或平之,复浮出,名曰乌石沙图。又雩峡中有米沙洲,志胜云:洲长二百馀丈,其沙三角与常沙异色,最白人视其厚薄,以占米价低昻。瑞洲在兴国县东门外,潋江东来濊水北注。此洲间之谶云:「瑞洲过县前,平川出状元。今为洪水所冲,倾圮日甚。
271
双鱼洲在宁都县南一里,浮卧江中,如游鱼状,巨浸不没,今建昼锦亭于其上。
272
凤凰池在府治东南二里,池中有石竹,旧传有凤栖其上,宋宝庆丁夘州守聂子述构亭扁曰「凤凰池,前明建谢桓慤祠」,今为闗庙」。又金鲫池在贑州卫后,宋州守柴中行、赵时逢相继开拓,元末废为民,居明、景、泰、正徳、嘉靖间,三复之,而寖失其故处。嘶马池在府城通利坊,宋州守聂子述建堂,扁曰:「人杰地灵,嵗乆湮没,明正徳间」。知府邢珣请复之。嘉靖间,贑抚陆穏檄太守黄扆重为开浚。
273
砚池在贑县学门内,以洗砚为名,嵗乆湮塞,明宣、徳间,县丞赵鼎修学,因复之。
274
瑞莲池在雩都县西二百步,産异莲,其叶曰双卷剑脊,其花曰双头,了髻三萼,二十四叶,其实曰覆钟金铤」。俗谓雩山倒影所致,移之他处,辄如常种。
275
鸭公池在信丰县孝义坊宝塔寺左,谶云「凤凰来宴鸭公池」,即此。
276
洗药池在兴国县,治平观前晋葛洪结菴凿此有偈云:「洞隂冷冷,风佩清清。仙居永刧,花木长荣」。
277
爱莲池宁都县有三,一在县署思庄楼下,一在清军㕔后,一在督粮㕔后。
278
廉泉在府城小南门内光孝寺西,本张氏居,一夕,雷震,泉忽涌出,以太守廉,故名宋。苏轼有诗,明崇祯十三年,知县陈履忠建书院于旁,刻「廉泉大社」文。
279
国朝顺治十年,贑抚刘武元因濂溪书院乆废,改建于此。
280
洗心泉,在兴国县金斗山、庐禅岩前。灵泉在宁都县金精山,岩左畔,两岩合峙,瀑布自巅飞注石台流曲渠下入石窍中,泉极清洌。旧传有仙以白玉杯饮于泉侧,酒阑反掌印石,其杯陷入石中经寸。明𢎞治间,知县怪而凿之,遂缺。杯底一角,歴今犹存,其灵异如此。
281
䝉泉在宁都县西九里官人山,泉自䝉岩下流,白如曳线,其右一泉,积潴不竭,名裒泉。又县西北三十里有白石泉,自石罅溢出如缕寒洌,甘美可辟烦闷。平章泉在㑹昌县学宫内,泉甚清洌,有大石覆之,明崇祯己夘,因浚井得一砖,上镌平章泉,饮必中《神农记》」九字。
282
濂泉在安逺县灵宝观后,澄泓清洌为境,内第一泉温泉有十五,在信丰、㑹昌、长宁者各一,在宁都安逺者各二,在龙南者三,在石城者五石城,又有热水湖、汤湖。
283
陆公泉在瑞金县西南,东明观。前宋大观中,太常少卿陆藴坐议原庙,不合谪瑞,金令与弟藻同游此烹茶瀹茗,有轩前山色,依然翠溜下,泉声漱玉寒」之句。后召还,邑人遂以陆公名泉。《旧志误以藻兄弟为唐人,今据《宋史》改正。
284
狮子井在府治前,通衢左右地,谶云:「穿开狮子两条泉」。宋时湮没,州守柴中行复之,右井废。明正徳间,知府邢珣开浚,又府治东坊江东庙前灵泉井,烹茶味佳,兼可愈疾。
285
三潮井在府治兴贤门内崇真堂,其水每日三潮,满溢井口。明崇祯已后,潮信竟不复至。
286
知味井在雩都县紫阳观内。旧传泉味甘酸,异日。宋洪迈有诗,明詹孟举扁其亭曰「知味」。
287
凤凰井在信丰县奉真观。右旧云水脉通石鼓,潭出五色金鲤,其种今絶。刘婆井在县西竹桥河里,许相传。宋时有神僧,因母刘病渴,卓锡而泉出,虽大旱不竭。铜锣井在兴国县彭屋庙后井口,悬崖下,空汲之,声响如铜钲,故名。
288
玉泉井,在宁都县按察司行署,内又县署狱内有咸水井,形家谓县肖蛇。此二井为蛇眼,宜常疏浚。
289
龙湫井在安逺县西四十里。上龙山,泉水,清洌。铜鼓井在长宁县南门之东。又南门外有回龙井。
290
江西通志卷十三
URN: ctp:ws778656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ens.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