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評選靜香樓醫案下卷

《評選靜香樓醫案下卷》[View] [Edit] [History]

1
長洲尤 怡在涇著
2
1.伏 氣 門
3
肝陰素虧,溫邪擾之,發為痙病,神昏骱齒,瘛瘋不定。法當滋養肝陰,以榮筋脈,清滌痰熱,以安神明者也。若能應手,尚可無慮。
4
羚羊角 茯神 鉤藤 貝母 阿膠 鮮菖蒲 竹瀝
5
詒按:此證若表邪未解,當去阿膠,加小生地或鮮生地。
6
又按:此係伏氣發溫之證,與外感風溫有內外之別。此証邪由少陰外發,潰入厥陰,故見證如此。羚羊角、鉤藤,熄風清熱,皆治標之品也。若圖其本,當從陰分托邪,俾得外達三陽,再與隨經清泄,乃奏全功。病原治法,詳載《溫熱逢原》中,茲不贅述。
7
鄧評:阿膠不宜,擬換細生地、玄參。
8
揭明其義,極為確鑿。想尤氏于伏氣溫病,猶未了然耶。
9
熱傷津液,脈細口乾,難治。
10
蘆根 知母 川斛 蔗漿 細生地 麥冬 甘草 梨汁
11
詒按:此存陰泄熱之正法,所云難治,想因脈細之故。
12
鄧評:口乾僅為津液受傷,脈細則其元氣亦弱,故云難治。
13
熱不止,頭痛不已,紫斑如錦紋,咽痛。表裏邪盛,最為重証。
14
犀角 豆豉 赤芍 玄參 牛蒡 丹皮 黃芩 甘草
15
詒按:當加鮮生地。
16
鄧評:頭痛不已,由肝膽之陽火太升,宜稍重養陰和陽。
17
再診:去豆豉 丹皮 加桔梗 鮮生地 射干
18
鄧評:桔梗恐有礙頭痛。
19
熱病,十二日不解,舌絳口乾,胸滿氣促,邪火為患,亦已甚矣。宜景岳玉女煎,清熱而存陰,否則神識昏冒矣。
20
鮮生地 石膏 麥冬 知母 竹葉 甘草
21
詒按:此氣血兩燔之治法。
22
鄧評:胸滿氣促,得無有痰濁內阻乎。
23
熱病,四日不汗,而舌黃、腹中痛、下利,宜先裏而後表;不爾,恐發狂也。
24
大黃 柴胡 枳實 厚朴 赤芍
25
詒按:先里後表,因裡證已急,於病機固當如是。
26
鄧評: 既無寒熱往來,何以大黃與柴胡並用,殆恐其邪氣因下而陷乎。
27
舌乾脈數,汗為熱隔,雖發之亦不得,惟宜甘寒養液。雖不發汗,汗當自出,然必足溫,而後熱退乃吉。
28
青蒿 知母 蘆根 生地 蔗漿 竹葉
29
詒按:養液以為作汗之源,是治溫要旨。
30
鄧評:正虛邪鬱,亦是伏溫症一種乎。擬加豆豉、玄參、茆根。
31
孫評:足冷陰已損失,舌乾津亦耗傷,不發汗挽回亦不易,故云必足溫而後熱退乃吉也。
32
2. 外 感 門
33
頭面腫痛,此風邪上盛,宜辛涼解散。
34
荊芥 杏仁 桔梗 牛蒡 薄荷 甘草 馬勃 蒼耳子
35
鄧評:風挾火邪,宜參降火之品,如玄參、銀、翹之屬。
36
風溫挾痰,留滯上焦,辛涼解散,原為合法,時至自解,不足憂也。
37
牛蒡 連翹 薄荷 川貝 豆豉 杏仁 桔梗 蔥白
38
詒按:此風溫初起之方。
39
鄧評:宜增瓜萎、鬱金,兼化痰熱。
40
風溫鬱於肺胃,咳而胸滿,痰多脅下痛,脈數口乾。
41
蘆根 薏米 瓜蔞 甘草 杏仁 紅花 桃仁 貝母
42
詒按:桃仁、紅花,因脅痛而用之,以和血絡也。若邪鬱可加豉、蒡,口乾可加翹、芩。
43
鄧評:証情恐成肺癰。再合瀉白散增鮮沙參,更覺著力。
44
脈右大,舌黃不渴,嘔吐粘痰,神躁語言不清,身熱不解。此勞倦內傷,更感濕溫之邪,須防變端。
45
厚朴 茯苓 滑石 陳皮 竹葉 蔻仁 菖蒲根汁
46
詒按:此溫邪而挾濕者,濕熱上蒙,故證情如是,比方可以為法。
47
鄧評:脈右大舌黃,知肺胃受熱;不渴,知複多痰濕。用藥甚輕,而識見甚高。惟姜炒川連,何不加用,此為莫解。
48
孫評:濕甚於溫,濕痺清陽之候。
49
3.濕 病 門
50
臍中時有濕液腥臭,按脈素大。此少陰有濕熱也。六味能除腎間濕熱,宜加減用之。
51
六味丸去山藥 加黃柏 萆薢 女貞子 車前子
52
詒按:六味治腎間濕熱,前人曾有此論,借以治臍中流液,恰合病機。
53
鄧評:較六味原方為得力,誠可法可師之作。
54
4. 瘧 疾 門
55
暑風成瘧,惡心胸滿,和解則愈。
56
半夏 黃芩 茯苓 知母 厚朴 陳皮 竹葉 生姜
57
詒按:小柴胡法之和解,和其表裏兩墳之邪也;此之和解,和其濕熱兩混之邪也。姜、夏、朴、廣,去其濕也;芩、知、竹葉,清其熱也,兩意兼用,故亦云和解也。
58
又按:此濕熱並重者,故清燥兼用。此與下條皆暑濕內伏,發為時瘧之病。苦辛宣洩,最為合法。若拘拘子瘧疾之成方,概用柴胡、鱉甲則誤矣。
59
鄧評:暑濕風邪乘於脾胃,亦宜和解為法,但與和解少陽用小柴胡者周乎不同,方中竹葉、生姜二味,極靈權妙。
60
暑風相搏,發為時瘧,胸滿作噦,汗不至足。邪氣尚未清解。當以苦辛溫法治之。
61
藿香 半夏 杏仁 通草 厚朴 廣皮 竹葉
62
詒按:此濕重於熱者,故用藥稍偏溫燥。
63
鄧評;見証系痰濕阻遏胃氣所致。觀方內杏仁、通草,殆肺氣亦共宣降,要之不越和解之法。
64
孫評:點清時瘧,自然小柴胡之不合明矣。
65
瘧發而上下血溢,責之中虛,而邪又擾之也。血去既多,瘧邪尚熾,中原之擾,猶未已也,誰能必其血之不復來耶。謹按古法,中虛血脫之證,從無獨任血藥之理。而瘧病經久,亦必固其中氣。茲擬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瘧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66
人參 白術 炮姜 炙草
67
詒按:識見老確,議論精切。所立理中一法,誠屬血脫益氣,固中止血之要藥。惟愚意所欲商者,瘧來而上下血溢,必因瘧疾之熱,擾及血絡而然。於理中法內,參用安營清絡之意,似乎更為周到。且標本兼顧,於立方正意,亦不相刺謬也。
68
鄧評:柳師所評極是。擬加川連、歸身之屬,至丹皮炭、荊芥炭亦可權宜輔用。
69
孫評:邪擾未已,則柳氏亦甚合派。安營清絡,如丹皮、白芍之類。
70
三瘧,是邪伏陰分而發,非和解可愈。久發不止,補劑必兼升陽,引伏邪至陽分乃愈。
71
人參 歸身 鹿角膠 杞子 鹿茸 附子 茯苓 沙苑
72
詒按:陰瘧本有此法,而不能概用此法,須相題為之。
73
鄧評:得元有精滑之症乎。然脈必緩小者為宜,即見數象,亦必無力。
74
孫評:必須瘧發於夜,寒重熱輕,且腰軟足痿等症,方可用此。
75
三陰瘧多有邪伏不解者,痰凝不化者,邪滯血絡者,中下兩傷者,陽氣大傷,陰寒內侵者,治法多端,故云須相題為之。
76
瘧病方已,遂得脾約,脾約未已,又增厥疼。心腹時滿時減,或得身熱汗出,則疼滿立止。明係瘧邪內陷於太陰陽明之間,是必邪氣仍從少陽外達,則不治疼而疼自止,不治脹而脹自消矣。
77
詒按:論病已得要領,惜方佚未見。
78
鄧評:擬用小柴胡合二陳、枳術,並參金鈴子散。
79
瘧後,脅下積癖作疼,夜熱口乾溺赤。陰虛邪伏。宜鱉甲煎。
80
鱉甲 白芍 青皮 丹皮 首烏 柴胡 知母 炙草
81
詒按:此邪伏陰分之治法。 當歸亦可加入;
82
鄧評:此與三一案宜升陽者,不啻霄壤之殊。
83
瘧後,脅下積痞不消,下連少腹作脹。此肝邪也。當以法疏利之。
84
人參 柴胡 青皮 桃仁 茯苓 半夏 甘草 牡蠣 黃芩 生姜
85
詒按:此小柴胡法也。加青皮以疏肝,桃仁以和瘀,牡蠣以軟堅,用意可云周到。惟少腹作脹,乃肝邪下陷之証。若再加川楝子、歸尾、延胡,似更完密。
86
鄧評:瘧母以此法緩消,極稱妥善。想其不用仲聖之鱉甲煎丸者,良以中虛作張故也。再合金鈴子散亦未嘗不可。
87
瘧止復發,汗多作嘔,中氣虛逆,宜益陽明。
88
半夏 茯苓 廣皮 人參 石斛 蘆根 姜汁
89
鄧評:觀其方意,胃中必多痰熱。
90
再診:寒熱已止,汗嘔並減。宜和養營衛。
91
人參 桂枝 石斛 廣皮 歸身 炙草 麥冬 白芍
92
詒按:此膏梁虛體治法,兩方俱清穩熨帖。
93
鄧評:痰熱已退,營衛益覺其虛,故轉方專養營衛。
94
5.黃 疸 門
95
面黑目黃,脈數而微,足寒至膝,皮膚爪甲不仁。其病深入少陰,而其邪則仍白酒濕得之及女勞也。
96
腎氣丸
97
詒按:此証載在《金匱》,近於《愛廬醫案》中,見一方甚佳。此病兼有瘀血,不但濕也。 腎氣丸能否見效,尚未可定。
98
鄧評:此病腎陽固虛,營衛自乏,而濕熱瘀血亦必相兼。此方似嫌專顧其虛,未能祛邪。
99
孫評:疸有瘀血黑者,理可相通,又增一解。
100
面目身體悉黃,而中無痞悶,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謂虛黃也。即以仲景法治之。
101
桂枝 黃芪 白芍 茯苓 生姜 炙草 大棗
102
詒按:案明藥當。
103
鄧評:如此認証,便覺了無疑義。引用古方,亦自確切不泛。
104
孫評:仲景法,黃芪建中湯。
105
濕停熱聚,上逆則咽嗌不利,外見則身目為黃,下注則溺赤而痛。
106
茵陳 厚朴 豆豉 木通 豬苓 橘紅 茯苓 黑梔
107
詒按:論病能一線穿成,用藥自絲絲入筘。
108
又按:咽嗌不利,可加桔梗,前胡之類。
109
鄧評:此濕熱蒸淫,陽黃也。方卻輕靈無弊。
110
6.痺 氣 門
111
胸背為陽之分,痺著不通,當通其陽,蓋陽不外行而鬱於中,則內反熱而外反寒。通陽必以辛溫,而辛溫又礙於髒氣,擬辛潤通肺以代之。
112
紫菀三兩煎湯眼
113
詒按:此巧法也。特未知效否若何?
114
鄧評:此似《金匱》所論之胸痺証,瓜萎薤白半夏之屬,能通陽而不礙髒氣,屏除不用,何以故耶?或者獨任此味,曾已試驗。
115
濕邪鬱遏,陽氣不宣,外寒裏熱,胸滿溺赤。宜開達上焦。
116
紫菀 桔梗 鬱金 白蔻 枳殼 杏仁 貝母 甘草
117
詒按:此治肺痺之正法。
118
鄧評:此熱鬱於內,肺氣不宣,故但宜輕開上焦,未便因外寒而投姜、桂熱藥。
119
氣窒不散,便閉喘急,不能偃臥,猝難消散也。
120
紫菀 葶藶 厚朴 杏仁 橘紅 鬱金 枳殼
121
詒按:此證較前更急,兼有便閉,故用藥從中焦泄降。
122
鄧評;此必是體實脈實者,故可峻用開導。蓋有識自能有膽。
123
再診:大黃 厚朴 檳榔 枳殼 杏仁
124
詒按:輕劑不效,故更與通腑以泄肺。
125
鄧評: 因邪已化熱,故轉方改用寒下。
126
胸中為陽之位,陽氣不布,則窒而不通。宜溫通,不宜清刀,愈開則愈窒矣。
127
桂枝 茯苓 乾姜 炙草 益智仁
128
詒按:再參入開痺之品,如杏、菀、橘、桔等,似更靈動。
129
鄧評:清陽之所,純為寒飲閉窒,自非溫通,不足以開其痺。
130
孫評:杏、菀、橘、桔,即所云愈開愈窒者。
131
食入,則胸背痞塞作脹,噫氣不舒。此陽氣不通。宜辛通之法。
132
草蔻仁 半夏 桂枝 茯苓 乾姜 炙草
133
詒按:此證亦與胸痺相似。
134
鄧評:飲阻氣鬱,陽絡易窒,辛通固所必需,如木香、砂仁疏暢中氣之品,還宜參入。
135
7. 脘 腹 痛 門
136
蛔厥心痛,痛則嘔吐酸水,手足厥冷。宜辛苦酸冶之。
137
川連 桂枝 歸身 延胡 烏梅 川椒 茯苓 川棟子 炮姜
138
詒按:此烏梅丸法也。
139
鄧評:方與証合。惟蛔厥確據,尚有心下苦熱,痛則攻觸有形見端,或唇舌面色變現不定,蓋隨蛔之動靜故也。
140
此腎厥也。心疼背脹,引及腰中。議用許學士香茸丸。
141
鹿茸 杞子 沙苑 大茴香 麝香
142
詒按:寒襲於腎,而氣上逆,故用溫養。脹及腰背者,督陽不用也。鹿茸溫通督脈,麝香開泄濁陰,故以主為君。
143
鄧評:擬參旋覆花湯以通營絡。
144
孫評:氣自臍下上逆面厥,故名腎厥;四肢寒冷,故用溫養,背重於胸,故用茸、麝。
145
脈絃小腹痛,食後胃脘痛,上至咽嗌。肝火乘胃。宜泄厥陰、和陽明。
146
川棟子 木通 茯苓 甘草 石斛 木瓜
147
詒按:擬加延胡,山梔仁。
148
鄧評:病因食後面作,是胃氣被遏而不暢,與得食則緩者有虛實之異,鼓此方務取琉洩。
149
孫評:肝火乘胃,由於痛時上至咽嗌故也,故須加黑梔以清肝火。
150
心腹痛,脈弦,色青,是肝病也。
151
川楝子 歸身 茯苓 石斛 延胡 木瓜
152
詒按:立方穩合。
153
鄧評:認証著實,不頗搜索,惟方內宜佐辛通
154
8. 瘕 癖 門
155
臍下積塊,捫之則熱,病者自宮,前後二陰,俱覺熱痛,其為熱結可知。況自來之病,皆出於肝耶。鄙見非泄厥陰,不能獲效。
156
龍薈丸五十粒酒下
157
鄧評:苦寒宣洩厥陰,恰合病機,且方內有麝香,能搜絡散塊。
158
孫評:病情屬熱,真諦在前後二陰熱痛一句。
159
絡病瘀痺,左脅板實,前年用蟲蟻,通血升降開發已效,伹胸皖似是有形,按之微痛。前藥太峻,茲用兩調氣血,以緩法圖之。
160
醋炒延胡 姜黃 阿魏 桃仁 生香附 麝香 歸鬚 為末蜜丸每服二錢
161
詒按:承前方來,雖曰兩調氣血,而仍以疏瘀為主。
162
鄧評:此亦採取從前方,凡遇瘀血結塊,宜效用之。
163
孫評:因板實有形,故用蟲蟻搜血。比方略退一層,故云緩法也。
164
脈虛數,色白不澤。左脅有塊杯大,大便小便自利。病在肝家,營血不和,此為虛中有實,補必兼通。
165
白朮 歸身 炙草 白芍 生地 茯苓 琥珀 廣皮 桃仁 紅花 沉香 鬱金
166
詒桉:方治親切不膚。
167
鄧評:古人論治塊有初中末三法,此即中途之治,但似可加用人參。
168
時病食復,至今不知飢飽,大便不爽,右脅之旁,虛里天樞,隱隱有形。此陽明胃絡循行之所,多暖氣不化,並不煩渴,豈是攻消急驅實熱之證耶。擬用丹溪泄木安上法。
169
小溫中丸 如半月後有效仍以前法
170
詒按:此中焦濕積阻結之証。
171
鄧評:想有痰飲阻於胃絡,亦可借用胸痺治法。
172
左脅積塊,日以益大,按之則痛,食入不安。凡痞結之處,必有陽火鬱伏於中,故見煩躁口乾心熱等証。宜以苦辛寒藥,清之開之。然非易事也。
173
川連 枳實 香附 川芎 神曲 茯苓 青皮 赤芍
174
詒按:脅塊有形益大,則營絡必窒,似宜榮通乃效。
175
鄧評:凡積塊系時久體虛者,極難奏績。
176
方藥穩切,再參用金鈴子散可也。
177
孫評:似可參入歸須、金鈴子散之類。
178
大腹右有形為聚,脈大,食入即作脹,治在六腑。
179
白朮 茯苓 廣皮 生香附汁 三棱 厚朴 草果 山楂
180
詒按:方以疏通氣分為主。
181
鄧評:既云脈大,何不加川連、枳實?
182
心下高突,延及左脅有形,漸加腹脹。思正月暴寒,口鼻吸受冷氣,入胃絡膜原,清陽不用,濁陰凝阻,胃氣重傷,有單腹之累,殊非小恙。
183
厚朴 草果 半夏 千姜 茯苓 蓽撥 另蘇合香丸一粒化服。
184
詒按:寒邪閉於營絡,放用溫通,方中可加桂枝尖。
185
鄧評:高突有形,似宜兼通營絡。
186
9. 腫 脹 門
187
脈遲胃冷,腹脹,氣攻胸脅,惡心少食泄瀉。宜振脾胃之陽。
188
乾姜 益智仁 半夏 厚朴 神曲 檳榔 川椒 茯苓
189
詒按:此溫中調氣法也。
190
鄧評:此緣中寒木鬱,於溫中方內,宜增白芍、金鈴子、木瓜以平調其肝木。再檳榔一味,不識何所取用。
191
孫評:因惡心洩瀉,故認定中宮著想。
192
命門陽衰,脾失溫養,不克健運,食入輒脹,法當溫補下焦。
193
腎氣丸去桂 加沉香 椒目
194
詒按:此補火生土之法。
195
鄧評書此單腹之漸也,丸方加減可法。
196
濕熱內陷太陰而成脹。
197
茅朮 川柏 厚朴 陳皮 桑皮 木通 澤瀉 大腹皮 草果仁
198
詒按:此專治脾土濕熱,古方小溫中丸亦可服。
199
鄧評:此症苔必膩濁,溺必短少,系濕熱實症,故用斯法。
200
孫評:濕中生熱,故術、柏並用。
201
脈微遲,左脅宿痞,腹漸脹大,便溏溺少。此是濁陰上攻,當與通陽。
202
熟附子 遠志 椒目 小茴香 澤瀉 茯苓
203
詒按:此溫通治脹之正法。
204
鄧評:此乃中虛濕熱,兼有肝氣內乘,方內附子易乾姜為穩;遠志不知從何取義?擬增白術、金鈴子、青皮。
205
脾氣本弱,而更受木剋,克則益弱矣,由是脾健失職,食入不消,遂生脹滿;脾愈弱則肝愈強,時時攻逆,上下有聲。半載之疾,年逾六旬,非旦夕可圖也。
206
人參 茯苓 川楝子 楂核 甘草 木瓜 白芍 吳萸 橘核
207
詒按:此肝脾兩治,而偏重於肝者,以其不特脹滿,而兼有攻逆之証也。
208
鄧評:案語辨理明晰,方意虛實兼到。
209
孫評:宜微佐氣分之藥,如厚樸、廣皮之類。
210
脈弦中滿,病在肝脾。
211
人參 吳萸 木瓜 厚朴 廣皮 半夏
212
詒按:此肝牌兩治之正法。立方精簡可法。
213
鄧評:脈弦者,人參不如白木為妥善。
214
右關獨大而搏指,知病在中焦,飲食不化,痞悶時痛,積年不愈,喉間自覺熱氣上衝,口乾作苦,舌苔白燥。此脾家積熱鬱濕。當以瀉黃法治之。
215
茅術 葛根 茯苓 石膏 藿香 木香
216
詒按:此痞滿門中不常見之證,存之以備一格。
217
鄧評:右關獨大,是亦有肝木之火乘於中上也,蓋不獨積熱使然。方法背謬,惟石膏究屬不及川連為合度。
218
孫評:舌苔白燥,故用瀉黃;若舌苔厚燥、便閉,可用承氣。
219
脈証合參,乃氣結在上,津不運行,蒸變濁痰,由無形漸變有形。徐之才謂輕可去實,非膠固陰藥所宜。
220
白蔻 薏仁 杏仁 厚朴 枇杷葉汁 絳香汁
221
詒按:此方具有輕,清、靈三字之妙。
222
鄧評:此病滋補陰藥必已誤服多矣,故立論如是。
223
勞鬱交傷,營衛不和,胸中滿痛,時有寒熱。與六淫外感不同。治宜和養氣血。
224
逍遙散
225
詒按:再增枳、朴等寬中之品,則更周到矣。
226
鄧評:病雖非外感,而肝經亦有伏邪鬱火。方法頗合,再增枳、樸理氣,則更善矢。
227
孫評:因有寒熱,故用柴胡。
228
脾以健運為職,心下痞不能食,食則滿悶,脾失其職矣。但健運之品,迂緩無功,宜以補瀉升降法治之。
229
人參 乾姜 半夏 茯苓 川連 枳實 陳皮 生姜
230
詒按:此方仿瀉心法加味。
231
鄧評:書此補瀉並用,苦洩辛開之法。升降二字,尚屬強搭。
232
孫評:補瀉升降,可佐健運之職,是至理,並是創格。
233
脅下素有痞氣,時時衝逆;今見中滿,氣攻作痛,吞酸嘔吐,能俯而不能仰。此厥陰鬱滯之氣,侵入太陰之分,得之多怒且善鬱也。病久氣弱,不任攻達;而病氣久鬱,亦難補養為掣肘耳。姑以平調肝胃之劑和之,痛定食進,方許萬全。
234
半夏 廣皮 川棟子 橘核 茯苓 青皮 炙甘草 木瓜
235
詒按:審察病機,至為精細,立方亦周到熨帖。
236
鄧評:既有吞酸見証,故雖虛而不能補養矣。
237
不得已而立一乎調鬱氣之方,亦限於時局如此。
238
孫評:議論透徹。
239
胃陽衰憊,氣阻痰凝,中脘不快,食下則脹。宜辛溫之品治之。
240
草果仁 厚朴 茯苓 半夏 甘草 檳榔
241
詒按:此溼痰阻遏中宮之證。
242
鄧評:據此方藥,想胃陽雖衰猶可。
243
熱結氣閉,腹脹便難。
244
厚朴 杏仁 滑石 黃芩 大腹皮 茯苓皮 木通
245
詒按:此運中兼泄熱法也。
246
鄧評:宜加枳殼、蔞皮,兼通大便。
247
孫評:二症似乎相同,一則陽衰宜溫,一則化熱宜清。然溫不用桂、附,非下焦陽衰也: 熱不用連、軍,非結閉之甚也,同中有異,宜細參之。
248
腹脹、面浮、跗腫,食不下,欲嘔。脾虛受濕,健運失常。非輕證也。
249
茅朮 茯苓 廣皮 桑皮 木通 厚朴 澤瀉 半夏 豬苓
250
詒按:此運中利溼法也。
251
鄧評:跗腫一証,大都系乎陽虛。方內似少通陽之品。
252
面黑,目黃,腹滿,足腫,囊腫。濕熱壅滯,從脾及腎,病深難治。
253
蒼朮 製軍 厚朴 陳皮 木通 茵陳 豬苓 椒目 澤瀉
254
按:邪機壅滯,正氣已傷,故云難治。
255
鄧評:書此等病明知正氣已傷,亦只得以驅導為法,為背城借一之計。
256
孫評:急瀉其壅滯,以存其正,或可挽回。此則正氣未致大傷者之法,另是一格。
257
臥則喘息有音,此腫脹,乃氣壅於上。宜用古人開鬼門之法,以治肺通表。
258
麻黃 杏仁 薏仁 甘草
259
詒按:此兼喘逆,故專治肺。
260
鄧評:此系仲景成法,為的對之方。即使正氣稍傷,僅以麻黃換蘇子可也。
261
風濕相搏,面浮腹滿足腫,大小便不利。
262
杏仁 蘇子 厚朴 陳皮 豬苓 大腹皮 姜皮 木通
263
詒按:此表裏兩通法也。
264
鄧評:病似風水,立方不拘仲景成法,想因病勢稍輕,或以正氣受傷,貴乎隨機應變者也。
265
腫脹之病,而二便如常,肢冷氣喘。是非行氣逐水之法所能愈者矣。當用腎氣丸,行陽化水。然亦劇病也。
266
腎氣丸
267
詒按:此病陽衰氣窒,不治之證也。
268
鄧評:病為腎虛陽衰無疑,宜投以大劑煎藥, 或可挽回重病也。
269
10.頭 痛 門
270
火升,頭痛,耳鳴,心下痞滿,飯後即發。此陽明少陽二經痰火交鬱,得食氣而滋甚,與陰虛火炎不同。先與清理,繼以補降。
271
竹茹 茯苓 橘紅 炙草 半夏 羚羊角 石斛 嫩鉤藤鉤
272
詒按:案語分析病機,極其圓到。惟立方似末恰合,陽明藥少,宜加知母、枳實。
273
鄧評:能指出病之關鍵處,便為好手。
274
此病苟痞滿而兼陰虛者,良亦棘手難治。
275
孫評:痰火交鬱,放宜清降而不宜補攝,是一定之層次。
276
頭痛偏左,耳重聽,目不明,脈寸大尺小。風火在上,姑為清解。
277
羚羊角 生地 甘草 菊花 丹皮 石決明 連翹 薄荷
278
詒按:此內風而兼外感者。散清散兼施。
279
鄧評:確系風火太升,故用藥如此切實。
280
孫評:宜參入桑葉、蔓荊、鉤鉤之類。
281
風熱上甚,頭痛不已。如鳥巢高巔,宜射而去之。
282
製軍 犀角 川芎 細茶
283
詒按:此雖前人成法, 而選藥頗精筒。據此則大黃當用酒炒,以使之上行。
284
鄧評:此等方具見學博才高。宜射而去之者,因有川芎引而上之也。擬再加天麻、防風佐之為引。
285
孫評;宜參酒洗蠍尾之類。據此則頭上必有高凸之形。
286
11. 肢體諸痛門
287
風邪中入經絡,從肩膊至項強痛,舌乾唇紫而腫,痛處如鍼刺之狀。此是內挾肝火,不宜過用溫散,惟宜養陰熄肝火而已。
288
羚羊角 細生地 甘菊 黃芩 鉤鉤 秦艽 丹皮
289
詒按:因唇紫舌乾,故知內挾肝火。方中黃芩,不若山梔為當。
290
鄧評:痛如針刺之狀,知是內挾肝火。審病之訣,可謂熟極。所用細生地、鉤鉤,皆能清絡中之熱。
291
孫評:肩項強痛,本是寒入經絡之象,宜從溫散多惟內挾肝火,舌乾唇紫者,裡熱為重,宜從裏治。
292
項背痛如刀割。治宜養血通絡。
293
桂枝 鉤藤 白芍 知母 羚羊角 阿膠 炙草 生地
294
詒按:擬去知母,加歸鬚,刺蒺藜、絲瓜絡。
295
鄧評:此屬血虛風邪,方藥恰合題旨。
296
柳師加減,更為貼切。
297
身半以上,痛引肩臂,風濕在於太陰之分,行動則氣促不舒,胸膚高起,治在經絡。
298
大活絡丹
299
詒按:擬用旋覆新絳湯送下。
300
鄧評:指迷茯苓丸似亦與此証相合。
301
孫評:肩臂痛,藥中須加片姜黃、野桑枝引之。
302
睥腎寒濕下注,右膝腫痛,而色不赤,其脈當遲緩而小促,食少輒口區, 中氣之衰,亦已甚矣。此當以和養中氣為要,腫痛姑置勿論。蓋未有中氣不復,而膝得愈者也。
303
人參 半夏 木瓜 炒秔米 茯苓 廣皮 益智仁
304
詒按:議論明通。
305
鄧評:此乃水鶴膝風之証狀。所謂和養中氣,實即所以治腫痛也;但不拘拘乎腫痛常例,吳萸似可加入。
306
孫評:究宜加引入下部之味,如牛膝、秦艽之類。
307
背脊為督脈所過之處,風冷乘之,脈不得通,則惡寒而痛。法宜通陽。
308
鹿角霜 白芍 炙草 桂枝 歸身 半夏 生姜 南棗
309
詒按:方中半夏無所取義。擬再加杜仲、狗脊以通陽。
310
鄧評:分經辨絡既明,自能頭頭是道。
311
方內用半夏、生姜,疑有痰飲走入故耶。柳師加味極妙。
312
孫評:可加蕪、獨活以溫散祛風。
313
身痛偏左。血不足,風乘之也。
314
半夏 秦艽 歸身 廣皮 茯苓 丹參 川斷 炙草
315
詒按:案只一二句,卻有筒逸之致。
316
鄧評: 觀方藥不特有風,且多抉痰飲。蓋案取筒淨,言風而痰亦該之矣。
317
孫評:祛風之劑嫌少。
318
久咳脅痛,不能左側。病在肝,逆在肺,得之情志,難以驟驅。治法不當求肺,而當求肝。
319
旋覆花 丹皮 桃仁 鬱金 猩絳 甘草 牛膝 白芍
320
詒按:審証用藥,巧力兼到。擬再加青皮、桑皮、紫蘇、山梔、瓦楞子殼。
321
鄧評:咳難左眠,本在難治之例,現此方藥,想病機末至深竭耳。
322
柳師所加,亦宜於肝體未傷之時。
323
孫評:柳氏所加,似太煩複。
324
脅疼遇春即發,過之即止,此肝病也。春三月肝木司令,肝陽方張,而陰不能從,則其氣有不達之處,故痛;夏秋冬肝氣就衰,與陰適協,故不痛也。
325
阿膠 白芍 茯苓 丹皮 茜草 炙草 鮑魚湯代水
326
詒按:樸實說理,絕無躲閃。方用膠、芍,鮑魚,滋肝配陽,亦覺妥貼易施。
327
鄧評: 心思曲折,洞達病源,方案均有不易之理。
328
孫評:細閱方意,有痛則咯血之症。
329
風氣乘虛入於腎絡,腰中痛引背脅。宜寄生湯補虛通絡祛風。
330
生地 歸身 黑大豆 獨活 山藥 白蒺藜 杜仲 炙草 桑寄生
331
詒按:立方妥貼,層折俱到。
332
鄧評:其痛引脅,或者兼挾肝氣, 可參合旋覆花湯以疏通肝絡。
333
脈數、耳鳴、吐痰,天柱與腰膝酸痛,兩足常冷。病屬陰虧陽升。法當填補實下。
334
熟地 鹿角霜 菟絲子 山藥 萸肉 杞子 龜板膠
335
鄧評:此病屬陰虛陽升,蓋有不易之理,如杜仲、牛膝、牡蠣之類,均在可用之例。
336
12.諸 竅 門
337
風熱蓄於腦髓,發為鼻淵,五年不愈,此壅疾也。壅則宜通,不通則不治。
338
犀角 蒼耳子 黃芩 鬱金 杏仁 蘆根
339
詒按:既欲其通,則辛夷、白芷,似不可少。
340
鄧評:此病不越清之散之,絕不拘守咸法,是亦脫化功夫。
341
孫評:欲其通,則細辛亦可用。
342
肺之絡會於耳中,肺受風火,久而不清,竅與絡俱為之閉,所以鼻塞不聞香臭,耳聾耳鳴不聞音聲也。茲當清通肺氣。
343
蒼耳子 薄荷 桔梗 連翹 辛夷 黃芩 山梔 杏仁 甘草 木通
344
詒按:語云耳聾治肺,觀此信然。
345
鄧評:當知耳聾耳鳴之不關肝腎虛者,絕少見也。
346
少陽之脈,循耳外,走耳中。是經有風火,則耳膿而鳴。治宜清散。
347
薄荷 連翹 甘菊 芍藥 黃芩 刺蒺藜 甘草 木通
348
詒按:案既老當,方亦清靈。
349
鄧評:看病如此熟悉,有意到筆隨之勢。
350
孫評:風火為患,必有腫痛;如不腫痛,已有虛象。 日久則肝腎陰虛,宜用六味、磁朱之類以滋養之。
351
腎虛齒痛,入暮則發,非風非火,清散無益。
352
加減八味丸 每服三錢鹽花湯下
353
詒按:立方精到。
354
鄧評,識見高超,直如老吏斷獄。
355
孫評:齒痛屬腎虛者,每挾肝陽上升,宜參入清肝之品,如天冬、石斛之類。
356
13. 腳 氣 門
357
厥陰之邪,逆攻陽明,始為腫痛,繼而腹疼,胸滿嘔吐。此屬腳氣衝心,非小恙也。擬外臺法冶之。
358
犀角 檳榔 茯苓 枳實 杏仁 橘紅 半夏 木通 木瓜
359
鄧評:能用古而不疑者,誠火候工深,胸有成竹。
360
孫評:檳榔導遲下行,最有巧思;色赤者可入連、柏之類。
361
再診:半夏 木瓜 廣皮 蘆根 枳實 茯苓 竹茹 枇杷葉
362
鄧評:轉方輕松,與前方意同而藥異。
363
詒按:腳氣一証,前人歸入類傷寒中:必憎寒壯熱,病與傷寒相似,甚則有衝心之患,敢謂之重證。外臺有大犀角湯及風引湯,後人有雞嗚散等方,均為專治腳氣之重劑。乃今時所謂腳氣者,則以腳膝酸軟而腫者,謂之濕腳氣,不腫者,謂之乾腳氣,專用防己、木瓜、牛膝、薏米等風濕之藥治之。與前人所稱者,大相徑庭。學者不可不辨。
364
孫訐:前人之法,及今時所治,如有精義,兼參可也,學者不可偏廢。
365
14. 遺 精 門
366
遺精無夢,小勞即發,飢不能食,食多即脹,面白唇熱,小便黃赤。此睥家溼熱,流入腎中為遺滑,不當徒用補澀之藥;恐積熱日增,致滋他族。
367
萆薢 砂仁 茯苓 牡蠣 白術 黃柏 炙草 山藥 生地 豬苓
368
詒按:此等證,早服補澀,每多愈服愈甚者。先生此案,可謂大聲疾呼。
369
鄧評:認題清楚,立方熨貼。非若近世之醫,或因遺精無夢而峻用補澀, 或以濕熱內留而專事通利,凡其弊與此病適相同也。
370
孫評:此人必身強色蒼,今因病而面白耳。
371
再診;眼藥後遺滑已止,唇熱不除,睥家尚有餘熱故也。
372
前方去砂仁黃柏 加川連 苦參
373
詒按:唇熱屬脾。
374
鄧評:循理用藥,自能應手,加減亦中肯綮。
375
少陰為三陰之樞,內司啟閉,虛則失其常矣。法宜填補少陰;或通或塞,皆非其治。
376
六味丸去瀉 加菟絲子 沙苑 杞子
377
詒按:此補腎之乎劑,可以常服無弊。
378
鄧評:重在補而不重在塞,可謂至理至情。
379
孫評:填補之法,似宜從葉氏有情之品。
380
遺精傷腎,氣不收攝,入夜臥著,氣沖上膈,腹脹呼吸不通,竟夕危坐,足跗浮腫清冷,小便漸少。此本實先撥,枝將敗矣,難治之證也。
381
都氣丸 加牛膝 肉桂
382
詒按:此陰陽兩損,氣不攝納之重證,舍此竟無良法,然亦未能必效也。
383
鄧評:本虛而病重,至此難為力矣。 區區丸藥,烏能有濟,且恐不得下咽耳。
384
陰虧陽動,內熱夢洩。
385
六味丸 加黃柏 砂仁
386
詒按:六味合封髓法也,亦妥貼易施。
387
鄧評:腎虛濕熱,當用此法為准。
388
15.小 便 門
389
兩尺軟弱,根本不固;小便渾濁,病在腎髒;久久不愈,則成下消。
390
六味丸 加天冬 麥冬 杞子 五味子
391
詒按:方法穩切。
392
鄧評:小便渾濁,絕不犯分利治法,惟憑之於脈耳。
393
孫評:此症必小便頻而且數。
394
形偉體豐,脈得小緩。凡陽氣發泄之人,外似有餘,內實不足,水穀之氣,不得陽運,釀濕下注,而為濁病,已三四年矣。氣墜宜升陽為法,非比少壯陰火自灼之病。
395
菟絲子 茴香 車前子 韭子 蒺藜 茯苓 覆盆子 蛇床子 黃魚骨搗丸每服五錢
396
詒按:此證當以脾土為主。但與溫養下元, 尚非潔源清流之道。
397
又按:此與相火下注者不同,故用藥如是。
398
鄧評:老年體豐,溫藥以通補,尚合題旨。
399
菟絲子、韭子、茴香,為升陽之味。骨字或是膠字之誤。蒺藜即是沙苑子。
400
孫評:因水穀釀濕,故柳云宜以脾土為主。然形豐者必肥白而非花黑也。
401
相火下注者用封髓法。
402
煩勞四十餘天,心陽自亢,腎水暗傷,陽墜入陰,故溲數便血,不覺管窒痛痺,實與淋證不同。其中雖不無濕熱,而寢食安然。不必滲泄利濕,宜寧心陽`益腎陰,宣通腎氣以和之。
403
熟地炭 人參 霍石斛 丹皮 澤瀉 茯苓 遠志 柏子仁 湖蓮肉
404
詒按:此治本之方,由其論病親切,故立方自穩。
405
鄧評:隨其因,就其証,合推其源,自無遁情。方內如細生地、元武板,尚可參入。
406
孫評:寧心陽,熟地宜易生地。
407
16. 洩 瀉 門
408
惱怒傷中,濕熱乘之,脾氣不運,水穀併趨大腸,而為洩;腹中微疼,脈窒不和,治在中焦。
409
藿梗 川朴 神曲 澤瀉 茯苓 陳皮 扁豆 木瓜
410
詒按:此方妙在木瓜一味,兼能疏肝。須知此意,乃識立方選藥之妙。
411
又按:案中脈窒句,不甚明了。
412
鄧評:方實輕靈可喜。
413
脈窒即是澀滯之意。但何不竟云脈澀為直捷了當!
414
17.痢 疾 門
415
暑濕外侵經絡則為瘧,內動腸藏則為痢,而所恃以攘外安內者,則在胃氣。故宜和補之法,勿用攻削之劑,恐邪氣乘虛,盡入於裏也。
416
詒按:案語殊妙,惜此方之佚也。
417
鄧評:瘧痢並作,宜和養胃氣,為至要之言。擬升陽益胃湯以補其缺。
418
孫評:根本深譚,入理妙論。
419
喻西昌用人參敗毒散,正因此也。
420
18.大 便 門
421
氣鬱不行,津枯不澤,飲食少,大便難,形瘦脈澀。未可概與通下。宜以養液順氣之劑治之。
422
生地 當歸 桃仁 紅花 枳殼 麻仁 甘草 杏仁
423
按:此氣阻液枯之証,擬加鮮首烏。
424
鄧評:仲景雖有脈澀可下之例,究屬澀不宜下者罕見也。此方宗通鑿湯而交通之,卻勝於原方,以其流利不滯也。
425
孫評:鮮首烏或鮮蓯蓉,均是養液潤下妙品。
426
大便閉結,水液旁流,便通則液止矣。
427
大承氣湯加甘草
428
詒按;據吳鞠通之論,用調胃承氣法為穩。
429
鄧評:加甘草以緩之極妙。
430
孫評:此証必大腹硬滿,按之或痛;若不硬滿者,即無燥矢閉結,不可用承氣。
431
再診:前方加當歸 白芍
432
鄧評:想其營分亦傷,故加歸、芍以養之。
433
三診:改用制軍加潯桂厚樸
434
鄧評:三診想因旁流挾濕,非溫不化。
435
下血後,大便燥閉不爽,繼而自利,白滑膠粘,日數十行,形衰脈沉。必因久伏水穀之濕。府病宜通,以溫下法。
436
生茅術 制軍 熟附子 厚樸
437
詒按:自利膠滑,有因燥矢不行,氣迫於腸,而脂膏自下者。當專行燥矢,兼養腸液,未可概以濕論也。
438
鄧評:苟系燥矢而利膠粘,其糞仍燥結。據繼而自利白滑膠粘,當有濕積。方極周到。
439
孫評:此又是一格,學者務宜細考虛實,病而腹滿痛者,亦可參用此法,以下寒濕之積,利出白滑膠粘為驗。
440
脾約者,津液約束不行,不飢不大便。備嘗諸藥,中氣大困。仿古人以食治之法。
441
黑芝麻 杜蘇子 二味煎濃汁如飴,服三五日,即服人乳一杯,燉溫入姜汁二匙。
442
詒按:此無法之法也。良工心苦矣。
443
鄧評:中氣既已大困,似宜醒運中樞以致開闊,如歸芍六君與枳術丸之類,二法均可取用。
444
孫注:華用康先生遇一伏暑後不飢不食,大便燥閉,如是者半年餘矣。用鮮蓯蓉二兩,漂淡,合五仁湯、梨汁等而愈者,想系初起過投苦燥,脾陽愈旺而胃陰益傷,故用葉氏養胃陰之法,與此正同。
445
便血,不獨責虛,亦當責濕,所以滋補無功,而疏利獲益也。茲足痿無力,其濕不但在脾,又及腎矣。當作脾腎濕熱成痺治之。
446
萆薢 薏仁 白朮 石斛 牛膝 生姜
447
詒按:案語明確,方亦簡當。
448
鄧評:便血責濕,當亦恆見,誠閱歷有得之言。如但在脾,立法猶易,並及於腎,則較難秉筆也。茲就足痿無力,尚未可斷定及腎。立方固甚簡當,擬去生姜,增炮姜、砂仁、歸身;如果已及於腎,黑地黃丸亦可用也。
449
孫評:便血屬虛者,黃土湯、歸脾湯是正法也。此因滋補無功而立此方。但《金匱》有遠血、近血之分,徐氏又有痔血宜清之說,不可不考。
450
瀉痢便血,五年不愈,色黃心悸,肢體無力。此病始於脾陽不振,繼而脾陰亦傷。治當陰陽兩顧為佳。
451
人參 白朮 附子 炙草 熟地 阿膠 伏龍肝 黃芩
452
詒按:此理中合黃土湯法也。方案俱切實不膚。
453
鄧評:用古合度,此即黃土湯加入參也。有一種虛黃病,陰陽兩傷,而小便時清時黃者,極可借用此法,蓋此病亦類虛黃。
454
鼻癢心辣,大便下血,形瘦,脈小而數,已經數年。
455
黃芩 阿膠 白芍 炙草
456
詒按:此陰虛而有伏熱之証,方特精簡。
457
鄧評:此方系黃芩湯加阿膠。用古能化,有得心應手之趣。
458
孫評:心辣,是熱伏於營見証。
459
19.外 瘍 門
460
肝經液聚氣凝,為項間痰核。病雖在外,其本在內。切不可攻,攻之則愈甚矣。
461
首烏 象貝 白芍 牛膝 甘草 牡蠣粉 歸身 生地 丹皮
462
詒按:議論平和,立方清穩。牡蠣粉一味,可以化痰消堅。
463
鄧評:虛體患此,誠不可攻。斯法極王道精當,學者宜取法焉。
464
瘍證以能食為要。茲先和養胃氣。
465
石斛 茯苓 益智仁 穀芽 木瓜 廣皮
466
詒按:案語片言居要,惟用藥嫌少力量。
467
鄧評:柳師所評極是。
468
脈虛細數,陰不足也。鼠漏未愈,熱在大腸。
469
六味丸加杞子 天冬 龜板 黃柏 知母 五昧子
470
詒按:此肛門漏也,名為鼠漏,未知所本。脈證已屬損象, 故以滋補肝腎為主。
471
鄧評:方頗切實,專治虛在陰者宜之。
472
大都因俗名偷糞鼠成漏,故名鼠漏。
473
孫注:肛門癰俗名偷糞鼠,故云鼠漏也。
474
20. 婦 人 門
475
脾虛生濕,氣為之滯,血為之不守。此與血熱經多者不同。
476
白朮 澤瀉 白芍 廣皮 炙草 茯苓 牛角腮灰 川芎
477
詒按:認証既的,藥亦絲絲入筘。
478
鄧評:此與歸脾湯題旨似同而異者。
479
腹滿、足腫、泄瀉。此屬胎水,得之脾虛有濕。
480
白朮 茯苓 澤瀉 廣皮 厚朴 川芎 蘇葉 姜皮 黃芩
481
詒按:方案俱老當。
482
鄧評:胎水之正法。
483
孫評:既云胎水,川芎動血,似屬不宜,易白芍覺切。
484
胎前喘咳腫滿,是脾濕不行,上侵於肺,手足太陰病也。治在去濕下氣。
485
茯苓 陳皮 白芍 澤瀉 厚朴 當歸 蘇梗 杏仁
486
詒按:方頗靈動,再加紫菀、枇杷葉何如?
487
鄧評:方論均的當。
488
紫菀、枇杷葉,兼可入肺之營絡散邪。
489
孫評:喘咳去當歸之辛溫,易枳實、炒白術之化濕下氣何如?
490
產後惡露不行,小腹作痛,漸見足腫面浮喘咳。此血滯於先,水漬於後。宜兼治血水,如甘遂、大黃之例。
491
紫菀 茯苓 桃仁 牛膝 青皮 杏仁 山楂肉 小川朴 延胡
492
詒按:用其例而易其藥,因原方太峻也。
493
孫評:桂枝似乎必用之品,再可增荊芥穗炭、細香附二味。
494
再診:瘀血不下,走而上逆。急宜以法引而下之,否則衝逆成厥矣。
495
歸身 滑石 蒲黃 通草 牛膝 瞿麥 五靈脂 赤芍
496
鄧評:心靈手敏,隨機應變,迭經四診,絕不拘泥置之,活潑潑地,非庸工所能及也。
497
三診:膈寬而腹滿。血瘀胞中。宜以緩法下之。
498
大黃 青皮 炙草 丹皮 桃仁 赤芍 歸身
499
又丸方:牛膝一兩 赤芍 延胡 蒲黃 五靈脂 川芎 桂心 桃仁各五錢 歸尾 丹皮各八錢
500
鄧評:改用丸藥緩導,想其病勢已減。
501
詒按:迭換四方,一層深一層,次序秩然,恰與病機宛轉相赴。
502
胎前病子腫,產後四日即大泄,泄已一笑而厥,不省 人事,及厥回神清,而左脅前後痛滿,至今三月餘矣。形瘦,脈虛,食少,少腹滿,足腫,小便不利。此脾病傳心,心不受邪,即傳之於肝,肝受病而更傳之於睥也。此為五髒相賊,與六腑食氣水血成脹者不同。所以攻補遞進,而絕無一效也。宜泄肝和脾法治之。
503
白朮 木瓜 廣皮 椒目 茯苓 白芍
504
詒按:此等證情,非胸中有古書者,不能道隻字。
505
鄧評:是病吃緊肝脾兩經,而能宛轉道達,誡屬老手之筆。
506
孫評:白芍用桂木同炒何如?
507
評選繼志堂醫案兩卷
508
右繼志堂醫案兩卷,曹仁伯先生所著也。先生諱存心,字仁伯,別號樂山,係常熟之福山人。幼時讀書穎悟,長老咸目為令器。顧以家道不豐,一衿不足裕衣食,遂謀習醫。從薛性天先生遊。薛故郡中名宿,得先生劇嘗之,謂將來光吾道者必曹生也。先生居薛所十年,幃燈焠掌,上自靈素,下逮薛喻諸家,無不研求貫串,乃出應病者之求,輒奏奇效。先生嘗言:醫者存心,須視天下無不可治之病,其不治者,皆我之心未盡耳。故其臨病人也,研精覃思,直以一心貫乎病者之食息起居,而曲折無不周至。每有劇病,他人所棄而不治者,先生獨能運以精思,而以數劑愈之。古人謂生死肉骨,先生誠有之焉。先生又言:每遇病機叢雜,治此礙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細意研求,或於一方中變化而損益之,或合數方為一方而融貫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苦心所到,必有一恰合之方,投之而輒效者。以是知醫者之於病,稍涉危疑,即目為不治而去之者,其不盡心之過為不少也。嗟乎l先生之言如此,即先生居心之篤厚,與藝事之精能,蓋皆即是而可見矣。先生所著,有琉球百問、繼志堂語錄、過庭錄、延陵弟子紀略諸書。經先生之孫博泉玉年裒集鋟行,楊太常濱石序之。 先生之行誼,備詳於許君廷誥所撰家傳中。先生以醫名著,繼葉薛諸公而起,德被吳中,名馳海外,至今人能道之。特其所著醫案,於過庭錄延陵弟予紀略外,未有傳本。今年夏,偶於友人處,得見其門弟子所錄存者。借中多闕誤,因假歸鈔錄,為之次第整理,刪其繁亂,擷其精粹,間或贅以評語,以發明其用意之所在,鈔成上下兩卷,俾後人讀之,猶可想見其診病時危坐構思,旁若無人之概云。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月江陰柳寶詒識。
URN: ctp:ws78861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