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五十三

《卷五十三》[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廣東通志卷五十三
3
古蹟志
4
古以蹟傳乎,抑蹟以古傳乎?自開闢以來,高山大川,幽巖邃壑,豈不稱古而非蹟也。磧也者,前人所畱之軌,所履之轍,而蹟遺焉,故曰蹟也顧蹟,亦何時蔑有名臣,鉅卿之所登覽,騷人詞客之所畱題,臺榭碑銘,非不林立,然而當時艶之,没卽已焉,則又磧也而非古也。惟夫九成之臺,伏波之柱投硯,沉香之浦,溪記鱷魚,峰名白鶴,千百世下,見者猶低,囘畱之不能去。至於梵跡僊蹤,若浮丘丈人、朱明抱朴、曹谿大鑒,其蹟雖殊,而古則一也。咸摭拾之以資考,据志古蹟。
5
廣州府其各州縣缺者不載,下倣此。
6
南海縣附郭
7
五羊城》《寰宇記》云:周時南海有五僊人,騎五色羊,各持榖穗,一莖六出,衣與羊色,各如五方遺穗,與州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城,呼五羊,以此漢趙佗始築之。
8
趙佗城在縣治東,秦任囂所築,佗益廣之。陸賈城。在城西一十里,漢陸賈使南,越佗未卽前賈築城以待之。越蕐館。在府治西十里。戙船澳。《廣州記》:漢南越王佗卽江滸構此,以送陸賈。因邇朝漢臺稱朝漢亭,唐改曰津亭。明成化中,都御史韓雍匾曰「華亭」。
9
南粤王廟,在縣治北一里,上有尉佗樓,後併入侯王廟。陸賈祠,在乾明寺側,卽今光孝寺後併入侯王廟,今改祠於鎮海樓。二孝子祠。在城西二里,祀漢孝子、羅威《唐頌》。
10
建德故宅三國,吳虞翻。園,今為光孝寺。虞翻廟。在城西北三里。
11
餘莫亭、在朝漢臺,唐刺史李毗建,凡使客舟楫避風雨者泊此。光塔在城內西二里。唐時番人建明,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重建。昌華苑卽顯德園,亦五代。南漢故址在荔枝灣,廣袤數十里,今盡為民居。朝漢臺在城西硬步。五代、南漢郊天於此,亦名郊臺。舊志謂在郡北蓆帽山者非。花田,在城西十里三角市,平田彌望,悉種素馨。五代、南漢時美人皆葬此,至今花香於他處。劉王花塢,在城西六里半塘,名華林園,其芳華園、芳春園俱在城北。望春園在城南二里獨花塢故址,宋末猶存。芳華苑在千佛寺側,桃花夾水,可通舟楫,今俱為民居。
12
鐵柱十有二,周七尺五寸,高一丈二尺。五代南漢鑄建乾和殿,宋柯述取其四,植於帥府正㕔,今藩署鐵柱是也。一没於城東濠,一没於直司泥淖中,餘莫知所在。
13
世德堂在城西一百里緑潭堡,亭子岡為宋司務羅寵建。石屏堂。在城西,宋知廣州蒋之竒建,其下有池,列石嶙。峋卽南漢所為。明月峽玉液池舊有含珠亭紫雲閣,每端午,令宫人競渡其間。
14
瀟灑軒在光孝寺,宋知廣州蒋之竒建
15
廣安宅在崇報寺東。宋淳熙中,運使管鑑兼提舉常平,請於朝,買没官田三十頃七十六畝,復以廣州没官田以給民户租佃者歲為米七百餘石、錢九百餘貫,貯常平庫,以給仕宦子孫之流。落南土者,宋末毁田入官故址,卽今南海縣。
16
安樂廬宋嘉定四年,經畧廖德明建以待旅人無歸者。淳祐二年,經畧方大琮重修,在城西繡衣坊,景定二年,經畧趙汝曁移六祖寺北
17
鑑空閣一在城上,一在郡五十里。金利都崇福寺前俯江流。天字鎮在西樵北,削壁千仞。世傳元末,盧實善倡亂,土人築鎮以守遺址尚存。嶺南第一樓在坡山五仙祠前,卽禁鐘樓。明洪武七年,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建十年改鑄禁鐘體制,洪大擊之,聲聞十里。
18
見日臺》在西樵山大科峯巔,雞鳴見日舊有古臺,明嘉靖中,湛若水廓新之花塔在城內朝天街六榕寺中
19
番禺縣附郭
20
任囂城在城東二百步。宋時為鹽倉,卽舊番禺縣治。舊番禺縣。在城南五十里,秦舊縣,漢交州三國、吳、廣州皆治於此,後遷於城東,卽鹽倉,唐復修建。
21
甘溪陸公亭在城東北五里北山下,三國吳刺史陸印自西北百餘里築堤瀦水以便民,汲民因建亭以誌去思。唐㑹昌中,節度使盧鈞復加疏鑿,以濟舟楫,更飾廣厦為踏青遊覽之所。五代、南漢廣為甘泉,苑中有泛杯池、避暑亭,卽今韸韸水也。
22
盧循城在城南十里,南岸,上至五代南,漢時為倉廩,土人呼為劉。王廩,故址隱。然南粤。志云:「河南之洲,狀如方壺,相傳劉、宋、沈田子破循,焚其巢穴,卽此地。
23
拱北樓在藩司前,其下為雙門,卽唐清海樓。宋咸淳初,經畧司馬伋重建,元季燬,明洪武七年重建年,國朝康熙二十二 ,巡撫李士正修。
24
廣恩館在城北一里,後為開善寺,今圯。唐節度使孔戣建。銅鼔,在南海廟二,大者徑五尺,小減五之一。唐高州守林靄得於蠻冢,節度使鄭絪以獻廟中小者,傳出潯州銅鼔灘,亦郡守取納於廟,歲二月十三為祝。融誕,鄉人擊以樂神,聲聞十里。
25
貞節坊在城北門內,宋刺史陸徽為戍士陳南妻戴氏建
26
海山樓在城南門外,山川拱揖,百粤偉觀,宋嘉祐中,經畧魏琰建魏公遺愛祠宋熙寧中,廣人為知廣州,魏瓘建斗南樓在郡治後,城上東瞰扶胥,西望靈洲,南瞻珠海,北倚越臺,宋建中靖國中,經畧朱師復建,遠華樓舊名粤樓在大市中,高五丈餘,背倚諸峯,面臨鉅海,氣象雄偉,為南州冠。宋紹興中,漕使王正言重建,改扁曰「共樂。元大德中,元帥羅璧撤而新之,易名遠華,後燬惟存花橋。明成化三年,都御史韓雍重疏淤塞樓,不復建。
27
番山亭在府學尊經閣後番山上,宋乾道三年,經畧使周自强建匾曰「九思」。明景泰中重建 ,國朝雍正八年,布政使王士俊、按察使黄文煒修。
28
菊坡生祠在蒲澗,宋端平二年,廣州士民建祀,崔與之,鎮海樓在城北。明洪武初,永嘉侯朱亮祖建樓五層,高八丈許,矗立雲漢,俯極四陲,嶺南竒觀,此為最焉。撫國朝康熙二十二年巡 ,李士正重建
29
浴日亭在南海神廟西小峯山巔,前瞰大海,雞鳴見日,故名。明洪武二年,平章廖永忠易曰:「出日」。、南園在城南一里許,中有抗風,軒明、孫蕡、黄哲、王佐、李德、趙介輩結詩社於此,後廢為總鎮府。花園,嘉靖中改大忠祠
30
海鰲塔在城東南四十里琵琶洲上,明萬厯間,縉紳郭棐、屈群言等建獅子塔在石礪山上,明萬厯間,舉人李惟鳯、劉如性等建、赤岡塔在城東南二十里。明天啟間,尚書李待問建、順德縣。
31
龍潭土城在北水龍潭村,元末盧實善據此稱盧左丞,與何真角立明。廖永忠駐師廣州覘實,善實善,旬日築土城環海,延袤千餘丈,永忠疑之,關敏為道始克獲。
32
謫僊亭在古樓明知縣吳廷舉為鄒智建、陳獻章、蒋昇有詩東莞縣。
33
東官郡城在縣治南二百里。東莞場,晉咸和間為郡,隋開皇間改縣,唐至德二年徙置。倒涌,卽今縣治址。
34
東莞故縣一在東莞場北,一在大蓢村東,鎮象塔在資福寺前,有群象害稼,官殺之。五代南漢邵廷琄聚象建石塔以鎮焉舊東莞城宋時置。明洪武十四年置南海衛,十六年指揮,李勝以舊城狹隘,改砌石城亷泉亭在黄嶺,宋紹興中,知縣張勲建
35
舊思賢堂在儒學內。宋淳熙中,建祀邑令陳謨、司户翟傑、陳慥、雁塔在道家山,宋淳祐中建邑有舉進士者,題名其上,明崇禎十年,邑人郭九鼎等修、竹隱、精舎在縣南獺步村。宋開慶元年,御史周梅叟為邑儒學,李用建御書「竹隱精舎」四字賜之,故址猶存
36
宋行朝在梅蔚山。宋景炎元年,帝昺舟次於此,即其地建二殿,故址尚存、六君子堂在儒學,寳書閣後,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張栻,以張九齡、余靖、崔與之配之後堂,廢六君子,以升從祀,遂不復建,仍像張余崔於寳書閣下,嵗丁日舉祀,以邑名賢,梁文奎通判,梁該、錢益配、僊履亭在紫霞壇上,道士崔羽羽化之所
37
覽秀亭在道家山尉廨,後元大德三年,縣尉劉進程刲肝療母疾於此,今圯鳯凰臺在道家山,相傳,昔有鳯凰翔集於此,因名鳯凰岡,臺址猶存。增城縣。
38
增城舊縣後漢建安六年置,一在開元鄉金牛都一,在九岡村,今為民居。何僊姑井在僊姑祠前,即僊姑遺履處。
39
南山釣臺在城南,山秀而麗。有石如臺。香山縣。
40
金斗嶺在濠潭,即宋金斗鹽場。紹興中,改為香山場。香山故城在城南。宋紹興中,香山鎮始置縣,元末移縣治古寨山。明洪武初,遷復,始築土城。二十六年,置香山守禦千户所,改築為軍營。
41
孝義坊在赤坎村,宋孝子阮與子宅
42
儒學故址在水關街,宋淳祐中,宋之望建、馬南寳宅在沙涌,宋端宗駐蹕之所,後崩碙洲,復殯此,自閩入廣行宫三十餘處,此其一云、花塔一在龍眼都一,在石岐鳯山
43
光塔在縣城東南
44
新㑹縣
45
廢岡州在縣北黄雲寺前。
46
廢義寧縣。一在縣治東,一在縣西南三十里天臺村。舊志:宋開寶四年,以義寧并入新㑹。其地今有義寧坊,明洪武十七年,開築城池,改為軍營。其天臺村故址,今為民居。
47
坡亭在縣北八十里,石瀑岡下,枕南海、九江海。宋紹聖中,蘇軾謫官儋州。過此值江漲畱數日,居人慕之,築亭於上,遺址尚存
48
睨海亭在縣西龍興寺後。宋慶元中,番禺尉方信孺攝縣,時建元末廢宋行宫在厓山。宋祥興初,帝昺南遷,時建宫凡三十環,以軍舎千餘、慈元殿在行宫後,宋帝昺建,以奉皇太后楊氏,後燬於兵遺址,今建全節廟,古岡書院在縣西南,元至元中,知縣沈壽為羅䝉正建,明洪武十七年以築城廢,廬阜精舎在縣南小廬山上,距江門二里,明陳獻章建
49
楚雲臺明陳獻章建知縣,曹學參修,額其堂曰景賢嘉㑹樓在白沙村東北,有司為明陳獻章建兵巡道,何子明修三水縣。
50
雲谷泉在清塘山上,晉葛洪洗藥於此,亦名葛僊井。古三水鎮在昆都山,宋置戍於此,遺址尚存。金沙井在蕐山寺古僧復菴洗鉢泉。
51
鴨埠水水自萬山出夏冷、冬温、鴨鶩、樂聚,宋狄青西討經此。僊跡石在蕐山上,寛平如掌有巨跡,俗傳李僊飛昇處。樂塘江近何木岡,明永樂、高安、潛溟,為廣東副使,朝覲經此。洗硯失水中。次年還舟泊江側,見硯隱隱,在沙拾之作詩以記。
52
《僊果園》在大潭山上,相傳有僊果奇花遊者摘啖之,竊懷則迷歸路石屋在龍池山上
53
麒麟石在南岸,陳埇峯數丈,前臨大江,上有僊蹤石,中有巖,深廣數尺,相傳祈嗣,多驗。清遠縣。
54
峽山書堂相傳,軒轅二庶子長太禺,次仲陽,降居南海。與其臣曰:「初曰武者,隱此。太禺居峽南,仲陽居峽北故山,名曰二禺。上有二帝子祠,下有讀書臺,右為山暉堂,祀二禺臣,皆邑人。朱叔子建。尉佗萬人。城在清遠縣峽中宿北,隕山基址尚存
55
中宿廢縣在何峝村,距縣十里
56
中宿舊城在今城東北,基址尚存
57
《楞伽臺》在清峽,唐李群玉将遊羅浮登,此有《畱别羽士詩》花縣。
58
僊人壙在筋竹岡山巔,相傳為僊人遺蛻,所藏禱旱輙應鐘潭在瑞雲山下隆興寺旁,相傳古,有廢寺佛像委潭內,其鐘飛入覆之,土人善水者,徃徃見其鐘紐,每欲决水取之,輙遇風雨而止。
59
韶州府:
60
曲江縣附郭
61
任囂城在縣南五里。
62
古府城漢城在正水東蓮花嶺下。隋城在武水西,宋初於此置錢監。又有古城,在城南。晉末,盧循以徐道覆為始興守城於此。劉宋遣沈田子討之,旁亦築一城,今呼沈将軍壘。
63
拱極亭在芙蓉山,漢康容煉丹處,今圯。
64
三楓亭在縣界,《圖經》云曲江有修仁水,水北有三楓亭。梁范雲有詩,唐刺史韋迢重修」。逍遙臺在城南五里武水東。隋刺史薛道衡建,唐張九齡有序并詩
65
侯司空宅在桂山下,今為司空廟
66
韶陽樓在南門外臨江,唐初建元末廢,有許渾詩。張曲江宅在城南十里,或云城東六十里平圃驛畔。風度樓,在府治南,唐張九齡為相,𤣥宗重之,每用人,必曰:「風度得如張九齡否?」邑人因以名樓。朝陽樓。在武水西城堞上,唐皇甫湜記。
67
張丞相園在城南南山下有張九齡詩。舊曲江縣治。一在南門外寶林堂,後梁乾化間建,一在南門內路東。宋紹興初建,卽今學愛坊一在府譙樓東,元祐元年建,一在八角亭忠祐侯廟,明宣德三年建。
68
湞水館在郡城南。宋景祐五年,太守狄咸建尚書余靖記韶亭在韶石山,宋潘伯恭建《余靖記》
69
余尚書西園宋祖無擇訪余靖西園有詩。善化院。在城北,宋余靖記。
70
望京樓在武山西,宋寶元二年尚書余靖記湧水亭宋慶厯七年,建余靖記
71
永通監在武水西古城中,宋余靖記。
72
余襄公宅在城中通衢,今為祠
73
舊九成臺在城北上,舊名聞韶臺。宋建中靖國元年,郡守狄咸更名九成,蘇軾有銘九成臺舊名聞韶臺,在北城上。宋建中靖國元年,蘇軾兄弟謂舜南巡,奏樂於此,因更名曰九成,刻銘石上。後以元祐黨事廢,遂以西城上武溪亭為臺
74
蛻僊臺在碧落洞,石壁險絶中有人蛻。宋崇寧間,廣帥王渙之作蛻僊臺,好事者因鑿石函貯之。湘江亭在東門外一里,宋時餞别處。
75
《盡善亭》在城東百里,宋蘇軾有詩
76
思古堂在古府堂西。宋郡守狄咸建蘇軾書匾,左右有燕譽、魚樂二亭。政寶堂在郡治西,宋蘇軾、黄庭堅石刻尚存。
77
清淑堂在舊九成臺下,宋王安石侍其父益守韶時,讀書於此望韶亭在城東八十里甘竹都望韶菴,宋郡守范端臣記、整冠亭在帽子峯上。取唐韓愈詩「上賓虞舜整冠裾而名,左瞰正水,右俯武溪,宋守梁安世記。燕譽堂在城東北,下瞰湘江,後廢。
78
金鑑堂在郡治西,宋末建,取唐張九齡所上《金鑑録,故名。通天塔在城南洲中,正、武二水合流處。明嘉靖間,知府陳大綸建臨水源石在𤀤溪都盤石上
79
樂昌縣。
80
古城二一在縣西二里,傳為趙佗所築,上抵瀧口。隋時以其地為縣治。一在縣南五里,任囂所築,蓋樂昌於湟溪關最近,故築此。
81
僊人石室在縣西五里,高三十餘丈,遊者攀縁而入。有石床、石印,卽泇溪福地。唐陸羽題名尚存。
82
仁化縣。
83
古城二一在縣北一百三十里,康溪都傳為趙佗所築,其境通郴州。桂陽,今曰城口村,一在縣北一百一十里。唐垂拱初,置縣所築。
84
乳源縣。
85
古城在虞塘,距縣治十里。遺跡尚存。
86
講書堂在縣東二十里。毬岡,宋進士。胡賓王讀書於此,有濯纓亭几。案:石跡尚存。西京古道南關在洲頭上
87
翁源縣。
88
古縣治五,一在安陽里。羅江距今縣東北六十里,一在下窖,距縣東五十里,一在濛●,距縣西五十里,卽今曲江之巡檢司。一在岑水,東距縣西北四十里,一在細草岡,距縣東南四十里。邵謁書堂,在縣東七十里三華鎮羅岡水中,唐邵謁隱居時,讀書於此,今圮。廢建福縣。在今縣治東五十里。
89
舊儒學在高嶺下
90
英德縣。
91
萬人城在正山,漢趙佗所築
92
梅鋗宅在苲嶺麓
93
洭浦關在洭水口,今圮。
94
陽山郡城在縣西,梁天監中置,隋平陳廢,郡遂圮。衡州城卽浛光縣基,今為洸口巡檢司。梁天監中,置衡州於浛光縣,領始興等十二郡。隋平陳,改曰洭州。
95
英州城五代南漢置英州,治於大慶山,明改為英德縣,卽正陽舊城。今譙樓、磚石皆有正陽縣字。坡翁堂在縣治西,宋蘇軾謫惠州憩此,故名。
96
《晞陽亭》有蘇軾題名
97
《寒翠亭》在南山石壁,有蘇軾題
98
烟雨樓在縣治東,宋時建。米芾有題
99
衆樂亭在函暉谷外,下臨澄江,宋郡守方信孺建連希覺記峽山廟,一名大廟,在縣下流五十里,前臨大江,昔有怪石為舟楫,患過者神而祀之。明正德十六年,尚書霍韜毁廟,雷隨驅其石,遂為安流,土人因其故處立天后廟。
100
南雄府:
101
保昌縣附郭
102
孔林書院在平林村,唐孔戣為嶺南節度使,子孫遂家焉。宋建隆七年,裔孫孔閠建陳叔秀記。廢貢院。在延祥寺西。兵燬後,試士於僧舍。宋紹興元年,知州趙伯珒即城東教塲地,改建尚書謝諤記。端平元年,知州張友修韶州軍事判官曾刺元,記元初廢。
103
寄梅驛》在城南。宋紹興間,知州李岐修
104
放生池宋初在城北易涸,淳熈間在平政門外五里,江水通焉,禁民網罟。入使行館。在城南隅,宋淳熙間,知州韋能建。
105
懷德驛在懷北鄉,宋嘉定四年,知州鄒孟卿建。沙水驛在沙水鎮。宋嘉定四年,知州鄒孟卿即漢節亭,改建。十三年,知州孫崈修、保昌令傅烈記大寳場在三角嶺下
106
舊保昌學在光孝寺東,宋淳祐中遷縣東。種玉亭在府治內。宋章得象建
107
三松臺在光孝寺後,宋張宸發記址存
108
庾嶺嫗家宋盧多遜南遷,度庾嶺憩一小家,其嫗頗能言,因問之,則曰:「我中州仕族子,亦顯位為宰相,多遜挾私竄以死。多遜常懷毒螫,當犯法,禁且留此,俟其過,嫗固不識多遜,而多遜窘甚,即倉卒避去」。
109
聞韶亭》在河南社稷壇後
110
叱馭樓在庾嶺上
111
《來雁亭》宋余靖有詩
112
《通越亭》宋余靖有詩
113
二僊壇在梅嶺下
114
舊保昌縣治在清平坊縣學,西元遷刺史坊,卽今治。䝉古學,在南門內元設官生,習䝉古字,進奏表箋,儒學撰文䝉古學校勘書之珠璣巷。在沙水寺前,相傳廣州梁儲、霍韜諸望族,俱發源於此。
115
畦桑園在舊縣學西。明洪武初,知府左孟誠建
116
作賢樓》在大中書院,後明知府江璞記
117
懷遠樓在陵江驛後
118
六祖塔在大庾嶺上
119
始興縣
120
梁太子書院在縣治南。世傳梁昭明太子受經於傅大士寓此文獻公書堂在清化鄉
121
階口驛在縣西南十五里。
122
舊儒學在縣東一里許
123
惠州府:
124
歸善縣近郭
125
晉欣樂縣故基在縣南一百五里。晉太和元年建,陳正明二年廢。今猶呼故縣潭。梁化郡故基在縣東南八十里,梁天監中置,隋開皇十年廢,今為梁化屯。舎人巷在府治南五十餘步。五代時,張超遠為起居舎人,因名
126
鵞城《郡志》:惠郡稱鵞城,相傳昔浮木鵞至此。
127
野吏亭在府治東北,宋咸平初,郡守陳堯佐建。皇祐中,黄仲通修。紹聖初,方子容重修,蘇軾記其壁曰:「故相陳文惠公建立此亭,榜曰野吏」。
128
徐處士宅在水東街
129
梅夫子宅今元妙觀
130
唐子西故居在沙子步。宋政和中,博士唐庚謫惠寓焉,自為記,畱丞相宅在郡城北,下郭三里。宋相畱正故第。呉高詩曰:「喬木尚存,丞相宅今圯」。。文惠堂在府治旁。宋陳堯佐守郡,故名有堯佐手植荔枝樹。蘇軾詩曰:「丞相祠堂下,将軍大樹旁。炎雲駢火實,瑞露酌天漿」。淳祐初,趙汝馭改為延相堂」
131
合江樓》在府東門外,東江西江合流之所,宋蘇軾甞寓此有詩松風亭》在縣學東北,宋蘇軾有詩,今圯
132
東坡故居在白鶴峯,宋蘇軾謫惠卜居於此李氏山園、在郡城南。龍塘,宋瓊州安撫使李思純别墅萬石坊、在郡治南,以宋黎獻臣、李思純、李思義、陳周翰、陳開五太守所居,因名。、陳侍講故居。在舎人巷,宋紹興間,陳鵬飛謫惠居此。
133
翟夫子舎在白鶴峯側,宋翟逄亨藏修處。
134
陳使君堂宋陳儞知惠州,有德及民民生祠之,榜曰「陳使君堂久廢」。、船澳。在歸善上下。淮都海濱,宋丞相文天祥甞駐師於此
135
王御史宅在東平坊,明王度死事之後,没為侯邑。博宅今為民居。博羅縣。
136
廢羅陽城在縣西四十里羅溪之南。
137
姚孃廟《郡志》:漢和平間,居民姚氏女正淑為鄉族所稱,卒後,立廟於博羅縣東盤陀灣祀之,號曰姚孃。宋咸平中,陳堯佐以潮倅守惠州,攜潮士許申偕行,晚艤舟於岸,舟子方擊柝,俄有騎數輩卒百餘,指呼甚嚴云:「今夕丞相、漕使㑹宿於此,慎勿疎虞」。明日,行訪其地,有姚孃廟。及登相位,遣人祭告,申亦任本路轉運使,一如其言。
138
梅花村在羅浮路側,有隋趙師雄醉憩事。軒轅故居在羅浮山東,唐軒轅集隱居之室。七曜洞,唐𤣥宗時,甞獲古樂器於此,王維有賀表。賭婦石,《郡志》:博羅蘇村昔有一媪,偕女採薪,因衆憇石,上媼見石壁峭立,下臨深淵,漫謂衆曰:「若等有能從此下者,吾當以女妻之」。俄一少年,騰身躍下,浮水而上,如涉平灘,媼驚且喜。明日,造廬迎女,女翁怒不許,論辯久之不決。翁乃令少年截竹長尺許,剖為二從石上,先後投之,矢曰:「若二竹合流,為一以婦,汝不然,勿復言!」頃之,風起,水湧,流泊中洲,合為完竹。翁曰:「此天也!相與為㛰。後人名其洲曰合竹洲,石曰賭婦石。
139
長寧縣。
140
竹子壩在沭河,𢎞𢎞治中,欲於此建縣,未成而罷。隆慶三年,知縣趙越丁用中在此治事,後徙今治。舊址尚存
141
海豐縣。
142
齊安陸縣在縣北三十里坊。廓都,今為大安屯。宋師嶺,宋師伐南漢,聚此累土為階級,故跡尚存。御宴潭。在縣南一百里,卽麗江浦下流,宋端宗舟次此錫宴,故名有梁安詩。桂林石。在縣東五十里,石高二丈五尺,面方二丈。宋大中祥符間,大中大夫陳讜宦遊。此大書「桂、林」二字。
143
大顛巖在縣西六十里法留山。宋寳祐三年,邑人林雷煥建書院刻石志大顛事,今圯。登瀛坊。在縣東一百里,甲子港涯下列十八石。宋范良臣家此,開禧三年刻「登瀛」二字。宋帝亭。在甲子所待渡山下,宋承奉郎范良臣建。
144
六十甲子在甲子港,有石六十,應甲子之數。潮退,歴歴可指佛穴在縣東五十里五峯山之麓,石洞中一穴,水深無底壁,立二石佛,求嗣䖍禱,探穴隨獲銅錫瓦礫為男女之兆,不許,竟日探無所得,旁有寺曰環田。
145
海豐故城在縣城外,元至正二年廢。
146
擎天石,在甲子所北門內嶐然聳峙,髙雉堞丈餘,中開一線,俗謂「雷打石」。𤣥武廟,在城內康熈三年,賊蘇利圍寨,見城上兵戈森列,中有披髪而督戰者,賊懼不敢進。城中困無水神,附人持劒,畫地掘,果獲泉,民感安全之功,祠祀以報。今重修井在廟前。
147
龍川縣。
148
白鹿石《郡志》:唐開元二十五年冬,有二白鹿出縣東,逐之,不見,掘地得石,故名。時雷鄉令杜楚賔刻白鹿石三字,立縣治」。
149
米穴,舊志:龍川霍山青華觀即太乙巖也。巖內一穴,唐㑹昌中有米從穴出,可供十餘人,後有僧将穴鑿,大欲其多出,乃止。巖後有醴泉,昔時出酒,味極清異,日滿數斗。今泉孔出水,猶帶酒味。蘇陳堂,在白雲橋舊名台隱堂,宋蘇轍、陳次升謫惠居此。隆興初,循守彭億,更曰蘇、陳像而祠之,後廢。嘉泰三年,州守趙善譩改建於縣東五里,曰二賢祠。元至正間復廢於兵燹,有宋王邁記。趙佗故宅在縣治西,宋改為光孝寺,今仍之。
150
黙化堂宋周彦質守循於公署西,為堂五間,蘇軾題其榜曰「黙化今圯榜懸公署」。就日堂宋端平中郡守宋詡建。
151
《觀德圃》宋詡建
152
邵春園宋詡建,今圯
153
進賢鄉在縣九十里,宋嘉熙中,詔舉賢良明經之士,邑人陳大綱與選,因名。介壽亭在雷鄉驛,左宋郡守韓京因母疾禱於天后而愈,乃創於天后宫前,今圯。僊臺,郡志:鄧昌齡,龍川僊德人。為親入山採藥,至啓䝉介石僊臺之境,遇一老翁,綸巾野服,展書石上,枕手而卧,昌齡竊視之,皆古篆不能識,再拜懇曰:「為母病,採藥至此,乞示一藥」。翁遂授以天文,易數指石上草曰:「此名五加,不特療病,可以延年」。昌齡受教取藥,拜謝而歸,遂以愈母。昌齡後苦志向學,能觀星緯,窮易占明,洪武二十年,以明經為鎭江推官,母子俱享期頤云。
154
王尚書故宅在嶅湖明黄縉居場,縉墾闢得宋所佩之璫及古硯,刻有礪字正相塔塔敧斜欲仆忽於順治初,挺然矗立,羣驚為神異焉。
155
長樂縣。
156
宋長樂舊址在縣東南五十里九龍岡忠臣嶺,在縣南四百里,卽前南嶺。宋文天祥屯兵嶺下,時軍中無燭,令卒採竹燃之,火光照人,地多蛙鳴,軍士不寐,公祝而絶之。嶺北有泉,卽前毒水井,軍士或飲而死,公禱而止之。土人以為忠誠所感,遂呼為忠臣嶺。
157
古塔在縣南二里,宋建塔於岡。遺址尚存
158
興寧縣。
159
古塔在縣城北。五代南漢時建,今存其半
160
齊昌府在縣北五里洪塘坪。五代南漢劉鋹置,使其子鎭之。宋開寶中廢。武婆故城在縣西二里。五代時,縣嫗武姓者,糾合村落築城自衛。畱湖田在縣東南一里。東海橋,邊䜟云「水打畱湖田」。興寧,出狀元。宋初,河水急,旋流於此,羅孟郊應之
161
翰林堂宋學士羅孟郊故居
162
洗硯池在神光山羅孟郊洗硯,因名
163
曾子湖羅孟郊冬月解衣下湖取魚供母,鄉人因名連平州
164
黄牛仙石在城北五十餘里,高峯揷雲傳為漢曾衮修煉處石頂,餘址猶存,石人嶂奕跡在城北十里石立,半山如人狀,其上端平可坐。有對奕仙跡。撑腰石沙洲在城南十五里,石高數丈,臨涯如柱,水深無底,中一沙洲,清澄可鑑。科年遇浮水面入闈,多雋諺曰:「水出沙洲,鹿鳴呦呦」。
165
聖跡巖》在康仁內管,相傳平地湧出虚巖,有石像,在峭壁如觀音,冠服纓珞悉具其上,有石如蕐,蓋者一其傍,如垂旛者七。又有白石出地,上極其壯麗。
166
河源縣:
167
秦龍川故城在舊縣東北七十五里,趙佗令龍川所築正州故城在縣西南一里。五代,南漢劉鋹所築廢石城縣在舊縣一百里。舊清湖,都地,名縣口象宿樓在舊縣北。宋端拱初,古成之,登進士第,同科二十八人,時稱二十八宿,鄉人為建樓,今圯。潮州府
168
海陽縣附郭
169
越王走馬埒在縣北十里,五代、南漢劉鋹祖安仁為潮長史時,築遺址尚存揭陽樓在韓山,唐韓愈建,後改名思韓
170
拙窩舊名遙碧,宋廖德明改今名。朱熹書扁,并刻周敦頤賦於巖石,今猶存熙春園在西湖山北,宋紹興間,知州謝尋建
171
鳯山樓下有古瀛洞天繪、列僊景。又有欵凉、延光二亭。思韓堂、宋知州孫叔瑾建堂東亭曰疊翠,陳堯佐書北曰獨遊。文惠堂宋州判程應斗建
172
南珠亭宋守鄭厚建
173
潮陽縣。
174
鄉學唐韓愈所置鄕校在縣西,今公館巷。
175
遠遊菴在麻田山中,宋呉復古隱居蘇軾銘仰高亭在縣東二百里,有石門在其東,題曰張、許二公祠揭陽縣。
176
勸農所》今漁湖南安堂址久廢
177
廢呉西窖在縣西南,今塞
178
程鄉縣
179
曾井在縣治西一里,五代時,程鄉令曾芳所鑿泉,清冽可愈病。宋皇祐間,樞宻使狄青征儂智高,軍士疾癘禱於井,水溢出,飲之,立愈,凱旋奏於朝,御賜飛白,書曾氏「忠孝泉」五大字,今井尚存州治故址今縣治
180
縣治故址在城西門外,今為民居
181
貢院故址在縣治右,宋嘉泰元年,知州劉煥建試士於此鐵漢樓宋時建以表劉元成之節,知州楊應已慕其人,仍建鐵菴銘之,今址廢、七賢堂在縣南百花洲。宋開禧元年,知州劉煥建祀韓愈等,後兵燹、周溪書院地名,周溪明知縣劉彬建,內有雲谷亭、濓溪、文公祠、元城書院今圯
182
饒平縣
183
宋太子樓在南澳山旁有行宫
184
百丈埔卽浮山,宋丞相張世傑㑹師于此。宋謝大夫宅在宣化長坑村,遺址尚存。惠來縣。
185
登、瀛、石在縣西南,宋蘇軾謫惠遊,此大書「登瀛」二字。千秋鎮,在縣西北。宋景炎二年,鄒●從文天祥領兵過此,為之銘。大埔縣。
186
古萬川縣今清遠湖寮城裏,隋時建,唐興,旋廢。神泉在廢修福寺後,泉湧清冽,因名。今遺址存。澄海縣
187
甘泉在蓬洲都漁洲村
188
水寨城在蘇灣白塔寺右,明洪武三年,指揮俞良輔建此,以泊戰船,今圯。普寧縣。
189
雨堂菴鄉在縣東錢湖橋北,相傳為唐僧大顛道場堂,鄉人於遺址築室祀焉。禱雨隨應,故名雨平遠縣。
190
程𪰋故宅在義化都
191
鎮平縣。
192
思亭在石窟都,相傳宋知州劉安雅。瀕行,父老送之,餽以贐,不受,乃建思亭,云今圯。巡檢司故址在石窟塔子側,今圮。
193
將軍地在縣東四十里。磜頭地方有土墓,高大數丈,相傳為將軍地緑水湖在廣福寺平原一湖淵深莫測通。長潭、潭水清濁,與湖水相應,世傳「宋南巖定」,光佛得道建寺,運木於此出云。
194
琉璃井在招福寺前,每歲湧水灌田五百畝,相傳為定光、卓錫泉。清泉在東城內小澗之濱,泉出味冽。有翰墨香。
195
相國卦竹,梅子番有竹數十根,葉上紅㸃如血,相傳文天祥過此,嚼血於竹葉上㸃卦云。肇慶府。
196
高要縣
197
鵠犇亭在縣南七里新江水口。《搜神記》:漢九江何敞為交趾刺史,行部至高要,宿於此。夜有女子呼曰「妾」。本廣信縣蘇氏女,名娥,嫁為同縣施氏妻。夫死,有雜繒,與婢致富鬻之,旁縣日暮,俱為亭長。龔壽刺死,合埋樓下,敞掘屍捕壽,具伏初發屍,時有雙鵠奔其亭,故名
198
宋崇郡故基在縣東南三十里。桂平都劉,宋元嘉十八年立,後更名。宋隆俗稱宋崇,隋開皇間廢。今宋崇水口即其故址。
199
舊府學在城東門內,今為督府
200
舊縣治在郡治左,今為海防公署及遊擊府舊縣學在舊縣左,今為民居
201
桄榔亭在縣西南五里白沙岡,唐李翺過此。宋政和間,郡守鄭敦義修。元末燬於兵崧臺在城外六里,廣六十餘丈,高三百餘仞。俗傳上帝觴,百神之所。古名岡臺,唐天寳中易此名」。、雲秀臺在城西北八里,相傳宋大中祥符間,有五色雲見其上,郡守范雍建。
202
南薰亭在南門外,俯瞰長江。宋守鄭敦義建遺址尚存
203
鑒止堂在郡治西,舊名枕書堂,宋守包拯建中和堂在郡治東,舊名清心,又名靜治,宋守包拯建,後改今名。舊志:拯所名堂尚有相魁、敬簡、雙瑞節、秋霜宅,今俱為廨舎
204
包公堂在中和堂後,宋包拯守端州,有亷聲,後人因築臺,改名孝肅。菊圃在郡㕔西,宋守包拯建,前有軒,累土為山,砥石為碁,榜曰爛柯洞天。今改為廨舍。洗硯池,在郡治西北,宋守包拯鑿明,成化元年,知府黄顒於池中立亭匾曰「硯池清趣」。星巖書院,在寶月臺,宋守包拯建舊址尚存。
205
披雲樓在府治後,又名飛雲,宋時建。
206
金粟菴在郡西南五十里,宋僧祖泰歸眞處。放生池舊志:在郡治西南隅,池上有亭。宋咸淳二年,郡守趙崇□建,後廢。嘉泰間,商侯復之。劬塘寨在高村都。元建明洪武間廢。
207
浴沂池在舊縣學內,旁植以柏,上有浴沂亭。明正統間建,今為民居慶新寨在羚羊峽後瀝水口
208
四㑹縣
209
舊儒學在城北金岡山下
210
相堂。明統志在舊簿尉㕔之東,宋紹興中,宰相梁克家甞館於此,故名。舊郡志在廣寧縣橄欖都黎峝村。
211
舊濓溪書院在舊儒學旁。宋景定五年,縣令宋有萬以周敦頤提㸃嶺南刑獄,行部所經,故創書院。咸淳八年,縣令趙時昉新之,春秋行釋菜禮,朔望拜謁講書。宋末,廢遺址尚存
212
新興縣。
213
古新州治卽今縣治
214
舊索盧縣在縣南三十里仁豐都,隋廢入新興,唐武德復置乾元,復併入新興,舊址今存。舊新昌縣在縣東四十餘步,唐武德四年析新興縣置,後省。今新昌驛卽其舊址。舊單牒縣,在縣東二十五里,照㑹都,唐武德四年析新興縣置,後省基址,今存。十僊園。在縣西南二百步,相傳唐、宋間來。官新州者,訟簡優閒,故名其園為十僊,內有薫風堂、延景亭、明水軒、藏僊亭。宋王長孺、李西美、李彝各有詩記,宋末俱廢。
215
舊儒學在縣東南八十步夏院寺西,宋天聖中建。淳熙三年,州守趙師孟徙舊學址,今為軍儲倉。舊信安鎮在縣東南八十里。先為信安縣,𨽻廣州。宋熙寧中,省為鎮,入新興縣。元祐復為縣,紹聖復省為鎮,後復為縣。
216
宣詔亭在縣治東南,宋熙寧三年,州守梁立,則建後改頒春之所,復廢。舊志在古新州治內。竻竹亭。州城狹隘,宋紹興中,知州黄濟植竻竹繞之,羔豚不能入,至今被其利。熙熙園在縣南百步儒學之西。宋紹興間,張䕫知新州,作超然臺其中,後廢知州張養正闢為射圃。
217
仰忠亭在縣南百步。宋紹興中,胡銓謫官,新州寓此。淳熙中,王揆來守州,卽其舊址立祠,又作亭名曰仰忠闢池,引泉窮冬不竭。宋末遺址猶存,今為民居
218
錦阜亭在縣西南一里臘岡上,宋守黄義卿建。瑞蓮臺在縣北,舊名雪花。宋乾道五年濠生蓮,故名古新州。治內亦有瑞蓮臺。舊貢院在縣南一里,宋淳熙六年,僉判馮宙來攝州事,因廣使華館為之。時監司按部及士大夫徃來者,於是館焉。嘉定後,廢今為民居。
219
乾闥婆城出鵕䴊鳥
220
湖天亭在縣東南五十步。宋嘉定中,郡守楊承祖建,宋末廢。芙荷亭在縣東五十步。有池植,荷宋主簿譚宗作亭其上改曰再香。今為民居源清亭在縣南二十餘步。宋紹定四年,同知李漢傑建元廢
221
雙清閣在縣治西,宋時建
222
瀟爽樓在縣城西南。舊志謂二樓俱在古新州治內。景和樓在縣城東南。
223
陽春縣。
224
舊銅陵縣在縣北八十里。思良都,本劉宋龍潭縣,隋改銅陵。唐或屬春,屬勤。宋熙寧六年,併入陽春縣。
225
舊流南縣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順陽都,隋開皇中置,宋開寶六年廢,併入陽春縣。今為民居舊西城縣在縣西南七十里太平都,隋開皇中置,大業初,廢入銅陵
226
舊勤州在縣北八十里。順陽都。唐武德間置,隨廢。開元間,賊保銅陵北山,復置,治富林洞,因以為縣。乾元中,徙治銅陵。宋開寶五年廢,今為民,居舊勤州,當有三處,在順陽者其一也。
227
舊羅水縣在縣西南九十里太平都,唐天寶末置,宋開寶五年廢,併入陽春縣,舊陽春縣在今縣北八十里思良都峝石山南,宋景德中,以州水土惡弱,徙此,未幾復還舊處招商院在南門外,宋景祐二年,知州薛利和建
228
勸農亭在縣北三里北亭岡頂,宋皇祐二年知州薛利和建,明景泰間,知縣李福海修,今圯梅花塢在城南一里,舊學前明正統二年,因遷學,遂廢,今為民居
229
白蓮池在城南,舊學後,今為民居
230
陽江縣
231
古西平縣在縣西三十里,䖍儒都基址荒没。舊志:晉屬高興郡,唐武德中,改𨽻高涼郡,貞觀中𨽻恩州,宋開寶中入陽江。按晉地理志》始有西平,屬高興郡。自劉、宋、齊以迄宋、高、涼、南恩等州郡沿革建,省縣名俱無西平,盖立後尋廢。獨《明統志》謂唐改西平曰陽江,屬恩州云。
232
舊南恩州。在縣西二十五步高阜上。唐徙於恩平縣,左為恩州,宋開寶中,復徙故地,後加「南」字。明初州廢,卽其址立千户所。
233
古杜陵縣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白石都舊南恩州學。宋慶厯中,建於城南二里。紹聖四年,知州丁璉徙於城內,東南擢桂坊,今為演武亭。
234
熙春臺在東山頂西南巨石旁。宋元祐元年,知州徐輔建。使華館在東門外百餘步。宋紹聖四年,知州丁璉,建元、天厯間知州張允明修。明洪武元年改西平驛,後徙於縣東舊址。今為民居。
235
西園在舊州治西周二里,喬木怪石,蕭然出塵,亦名盤玉壑。宋政和間,知州游經作和理堂,鑿濠植蓮,有「橋從菡萏花,邊過人在琉璃鏡裏行」之句。慶元間攝州事黄公度作隆䕃堂,知州張登作「靜明菴」。乾道中,知州李綸磨堂旁大石,刻西園,勝槩,寶祐中,知州黄必昌搆講武堂,又州東有東園,今俱圯。濓溪書院宋建於南恩州北,火燬,元大德間復建於縣西二十步,天厯二年,知州張允明徙於州。學之東有光霽,堂元末廢。
236
海口海陵、博臘、遂訓四寨見宋史地理志梅口場宋採鉛地,興廢,未詳。
237
金冶宋《食貨志》,今失其處
238
王守祠州人祀宋守王冶,今改。其址莫詳、西樓舊南恩州西城上。宋淳熙間,知州王亘建,畱相祠在縣尉㕔,左宋守畱正初筮仕為陽江尉。嘉定三年,季子碩知南恩,立祠祀之、朝宗閣《明統志》在舊郡治宋建」
239
萬象樓在舊南恩州城上。宋嘉定五年,知州畱碩建瑞禾亭在縣東一里,東山之陽。宋咸淳中,嘉禾三穗,郡守塗久大建亭,鐫「嘉禾」二字,石刻尚存亭廢
240
相梅亭在縣尉㕔左,宋畱碩為其父畱正建舊陽江學在縣西南三十步。元末廢,今為民居。大墟站在縣西七十里虔儒都。明洪武元年改太平驛。十二年徙丹城墟,今舊址廢。稅課局在今儒學,前明景泰三年廢,以其地三之一為總舖二,為督備、指揮館。高明縣。
241
白鹿堂在縣南五里上倉、步都,相傳趙佗田獵,獲白鹿於此,故名。舊平興縣,在縣西五十里黄村都,劉宋置,宋開寳五年省入高要,今為民居。舊清泰縣在縣東二十里清泰都,梁析平興為梁泰縣,隋改清泰,唐復省入平興,今為民居。種學堂。在文儲山下,宋寶慶間,鄉人麥夢協讀書之所。
242
福真堂舊習儀之所,明嘉靖間,知縣陳坡遷於延壽寺,今圯文昌塔在城東一里。明萬厯十五年,知府王泮建。龜峯塔在都合海口外。明萬厯間,副使陳濓建、侍御區大倫銘。恩平縣。
243
古新安郡《舊志:縣北一百里。靜德都卽新興城舊治。考《晉書》,太和中置新安郡,卽高凉合浦二郡地。臨允,屬合浦。新興亦臨允所分者,故郡在此。
244
古恩平郡唐天寶間為郡,後改恩州,在水東都。大順二年,自陽江縣東二十五步徙此。宋開寶中,仍徙於陽江縣故處。慶厯八年改南恩州。郡址尚存。
245
古海安縣在水東都,卽古恩平郡
246
古清海軍在縣北二十五里水東都潭流渡旁。唐至德間,置戍兵三千人,宋開寶間廢,今存遺址。
247
古恩平縣舊志及府縣志皆言在今縣東北二十里,今為恩平舖,俗呼木綿舖是也。又言卽今恩平縣治,明成化十五年以前為恩平堡,未知孰是。
248
雲岫營在縣北八十餘里。明副使毛言遇害處。遺址尚存。廣寧縣。
249
舊新招縣在橄欖都新招村,劉宋時置,後省故址尚存。舊化䝉縣在太平都東鄉水口,劉宋時置,後廢遺址尚存。舊化穆縣在縣東南五十里。大圃都康谷村,後省故址,今為民居。舊化注縣在縣西四十里橄欖都緑水,村化注為縣,見南齊書,亦劉宋所置也。後省遺址尚存。舊南綏州明統志:廢南綏州,在郡城西六十里,唐初置,領四㑹、化州二縣,貞觀初廢。舊郡志則書南綏州於四㑹。而廣寧又書綏州在橄欖都石澗村,劉宋時置,宋煕寧六年廢,併入四㑹,今為民居。舊志亦兩書之,而移南綏州於高要,蓋悞執明統志郡城西六十里之文也。考劉宋所置乃綏建郡,領縣則首新招疑治於此,與石澗相近,皆橄欖都也。
250
相堂在橄欖都黎峝村,宋時鄉人有郭姓者,富而好士,梁克家甞館其家,後入相,因名館曰相堂,舊址尚存。《明統志:在四㑹簿尉㕔東。
251
得一亭,在圎領山九十九,坑古䜟云九十九,坑還少一。若還得一,是名邦明知縣羅彦霄,建亭其上。
252
都巷塔在都巷坪,明天啟六年,知縣黄夢瑞建、德慶州。
253
廢端溪縣在州治東八十步,儒學之左。漢置,元為德慶路,附郭。明洪武九年,改郡為州,省端溪令為軍營。
254
廢悅城縣。在州東八十里。晉置樂成、悅城二縣,劉宋改成為城。隋以悅城省入樂城,屬端州。唐改樂城曰悅城,屬康州,宋省入端溪。
255
廢冗溪縣。在州東悅城鄉,晉置,隋廢入端溪,今舊縣里是也。考晉及宋、齊書皆有元溪而無冗溪,恐悞。
256
濓溪書院在州東七十里三洲巖畔。宋熙寧中,周敦頣經此。淳祐七年,縣令許鑒因創書院。今址尚存。
257
舊貢院在州北二里侍郎岡之南。宋元豐間,運使李熙載建元初廢,其址猶存。永慶軍雙門宋以康王潛邸,升康州為永慶軍。
258
古城卽今州治四圍垣基是也。宋建炎三年,郡守陳熙修置。豁然亭在香山,宋慶元間,州守趙師璱建
259
五、先生祠宋淳祐十一年,郡守陳夢龍創祠於明倫堂東,以祀周敦頣、程顥、程頣元。至正四年,郡守孫振武增祀朱熹、張栻為五先生祠。明洪武九年,崇祀兩廡祠遂廢
260
沈香亭、松關亭、潄玉橋俱在香山,宋時建。横翠亭在舊郡門之南,宋時建,今圮。
261
葛僊園在州東一百三十里。社山頂有花園,相傳葛洪煉丹之所。今在東安縣,舊社稷壇在州東四里。明洪武二年,通判孫文顯徙於城西二里。其址今為民居。舊壽康驛在州西四十步。明洪武七年,知州趙鼎改創於光孝寺其址今為軍營,廢端溪縣學在州東城隍廟左,明洪武九年省端溪學廢。
262
三元塔在州東五十里白沙山上。明萬厯二十七年,知州沈有嚴建。封川縣
263
廢封州,梁置成州,隋改封州。明洪武初,以州治為縣治。諸志謂在縣北六里者,據隋時封州言也。莫宣卿讀書堂。在麒麟山下。
264
致爽樓在縣西。宋皇祐間,知州曹覲建
265
望雲臺在登高山,宋州守曹覲築,以寄思親之意五友堂在縣西四十步。宋嘉祐末,知州沈清臣建取江山,風月與已為五而名。今為民居拱翠樓在縣東。宋時建
266
舊賀江巡檢司在賀江口,今為市㕓舊河泊所在西廂
267
二星堂在縣西十里,舊名天遠堂,宋州守曹覲建後,以兩部使者交承於此,因易今名。浣花亭在城外西園,宋封州守沈清臣建。又有桂巖、知津二亭
268
舊三舍學在東山。宋大觀元年,編三舍陞貢次第,宣和三年詔罷、金墉亭、愛山亭、吸江亭俱在舊封州治東,宋時建、孔訓堂在縣西。宋州守孔延之建,以教其子文仲、武仲、平仲、宅生堂在縣北,宋知州李元建
269
大誥巡司在文德鄉大誥村,元末,同僉行樞宻院事李質保障封川,遣土人楊正立寨守之,明洪武十五年裁,今址尚存。
270
舊封川縣在縣西一里,明洪武二年,廢封州入封川縣,知縣郝清卽州,署為縣署,古柏八株,尚存其五,而舊縣今為民居
271
開建縣。
272
讀書堂片玉亭在錦衣鄉、金縷村,唐状元莫宣卿讀書之地、舊縣治宋元以前,在開江鄉遷徙,歲月無考
273
舊儒學宋元以前,在縣東三里,今一都大岡是也。前有田一片,俗名學門田,明洪武八年遷於縣北里許。宣德八年,又遷於縣東南百餘步。成化二十二年,又遷於城東隅守備舊署
274
舊城隍廟在縣東百餘步,明洪武初建。
275
高州府:
276
茂名縣
277
石船在潘山上,晉潘茂名煉丹於此。有潘仙亭,今圮。廢南巴縣在鑑江西一里,本梁南巴郡,隋廢為縣,後省入連江縣,唐復置,宋廢。廢潘州在本縣境,唐初置南岩州,治南巴縣。貞觀中改潘州,徙治茂名。宋開寶中廢入茂名。廢潘水縣在本縣境,唐武德中置,屬潘州,宋開寶中廢。
278
高力士宅在縣西,唐高力士,縣人馮盎之孫,故有宅。甞手植桄榔子二,株高百尺,宋時尚存。馮家村在電白界,以唐馮盎居此得名。
279
寶光塔在西河岸
280
電白縣。
281
廢良德縣。在懷德鄉,陳置務德縣,更名良德,隋屬隴州,唐貞觀中,高州徙治於此。宋初,廢入電白。
282
廢保寧縣。在下保寧鄉,本梁連江郡,隋廢為縣,開元中改保寜,屬髙州,宋廢入電白。信宜縣。
283
廢竇州,在本縣,唐初置南伏州,貞觀初改竇州,宋熙寧中,廢入高州。廢特亮縣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唐初置,屬竇州,宋開寶中廢。廢潭峩縣。在信宜西南二十里,唐置,尋省入信義縣,屬竇州。銅鼓宋靖康初,民得之地,中高尺餘,其制精巧,聲逾洪鐘。化州
284
廢陵羅縣在州北,唐置,屬羅州,後屬辯州,宋開寶中,廢入石龍縣。廢羅辨縣,在州境,本羅辨峒,唐置陸川縣,屬辯州,後更名羅辯,屬禺州,宋廢。廢龍化縣。在州境,唐初析高凉縣,屬辨州,宋廢入石龍縣。
285
清風樓在州治北城上。唐曰清風堂,宋改為樓。吳川縣。
286
廢羅州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劉宋元嘉初,鎮南將軍檀道濟於陵羅江口築此城,因置羅州。隋廢。唐復置,治亷江縣。宋太平興國中又廢。
287
廢幹水縣,在廢羅州西七十三里,劉宋置招義縣,唐改曰幹水,宋廢。廢零緑縣,在廢羅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唐置,屬羅州,宋廢入吳川。廢翔龍縣。在□川東,宋益王遷廣,為元兵所追駐此,是日黄龍見,乃升其地為翔龍縣。碙州塔。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288
石城縣
289
舊州湖距縣一百二十里,卽唐羅州陷處。舊傳有白牛出州,人剥而食之,其地遂陷。今稱為龍窟禱雨,取水於此。
290
和尚嶺,卽望恩山,宋天寧僧遇父於此,故名。亷州府。
291
合浦縣附郭
292
漢唐故城在城東北七十五里蓬萊鄉、舊州村,漢合浦、唐亷州俱治此。媚川都在縣境東。五代南,漢劉鋹置,宋開寶五年廢。
293
常樂縣卽石康縣,治東漢置。宋建隆間廢,以其地置石康縣。越州城在府治東北八十里蓬萊鄉,劉宋置,又名青牛城。諸志謂在郡東十里者,據漢、唐故城言也。
294
封山縣在舊亷州南一百二十里。南齊置封山郡,隋罷郡為縣。唐武德中,以縣置姜州,後州廢,以縣屬亷州。宋開寶五年廢。
295
蔡龍縣在舊亷州北一百五十里,唐初置,屬姜州。貞觀中改屬亷州,後廢,卽今蔡龍洞。東羅縣唐初置,屬姜州。貞觀中州廢,屬亷州,後省。
296
珠池縣在合浦縣境,唐貞觀中置,後廢入合浦。大亷縣在舊亷州東一百里。唐初置,後廢入石康。高城縣在舊亷州境,唐貞觀中,省入蔡龍縣。宋故城在石康縣東北,瀕江。宋開寶五年徙合浦郡治於長沙場,即其地。太平軍卽今郡治。宋太平興國中,於海門鎮置太平軍,咸平初廢。石康縣在郡治東北三十里,明成化八年併入合浦。僊人橋在郡治東五十里新寮堡前溪中巨石如舟,長四丈許,濶半之,南岸斗石,穹嶐北岸長石亘之,上有巨人跡,過東又一橋,名石溪橋。
297
欽州
298
銅柱漢伏波将軍馬援旣平交趾,立銅柱以表漢界,在州治西。貼浪都古森峝,上有銘云:「銅柱折,交阯,滅交人懼,常以土培之」。
299
安遠縣在州境內。梁置安京郡,隋廢郡為縣,唐改曰保京。宋改曰安遠,元因之,俱屬欽州。明洪武八年省入州。
300
欽州故城在州治東北五十里,地名高沙土城。隋開皇時遷舊州,後廢。安京縣在州治東北一百三十里羅浮山下。隋置,後廢。
301
安海縣卽廢玉山州屬縣。
302
南亭州在州六屋村北。唐初置,貞觀後廢。玉山州在州境內,唐廢。
303
舊州在城東北一百五十里,宋天聖元年,遷州治於近海白沙之東,故址尚存。三石,曰釣石,曰醉石,曰吟石,在欽江水中,宋守陶弼甞遊憩於此。銅鼓井、在永樂鄉團光村,或言掘地得銅,鼔遂成井,故名靈山縣。
304
欽江縣在縣治西南,秋風鄉為欽州城東廂地。遵化縣在縣治南三十里,上武鄉新兒村,遺址尚存。內亭縣在縣治西九十里下甲鄉陸屋村,遺址尚存。南賓縣在縣西北五里峯子嶺下,唐貞觀中,改為靈山縣。石室在縣西。唐寗悌原讀書之所,洞如深室門外一石橋,有兩石人夾侍。雷州府。
305
海康縣
306
古合州漢元鼎時始名徐聞,不知在州治何地。至梁大通間,改為南合州,在特侣塘邊。唐天寶二年遷麻歴村,貞元初,復遷特侣塘舊址,後梁開平四年,遷於平樂白院村。五代、南漢仍遷囘特侣塘舊址,後又遷今衛治。元至元間,遷今郡治。
307
海康縣故址隋置,在今雷州衛治五代南。漢遷縣治於澄清坊。元至元十八年,又以縣治設雷州路,縣遷改不定。泰定元年在城南隅愷悌坊面城而立。明洪武二年遷郡治後,其舊縣遺址為軍營。雷州縣故址在海康縣境。《隋志》云:大業初,廢模落、羅阿、雷州三縣入海康縣」。
308
貢士荘宋郡守薛植夫,建郡人,樂助者,買田百餘畝為貢士荘,凡遇舉子,㑹試,盡所積以送行元。延祐以後,雷士合試於湖廣省,亦資給是荘。
309
觀稼亭在縣東門外,宋郡守薛植夫建元,郭思誠改建城上,歲久傾圮。明𢎞治間,指揮宋賢建於城外東北園中。
310
蘇公樓在城南,卽宋吳國鑑館蘇轍之所。時蘇軾亦謫儋耳,同處月餘。靖康間,邑令余淳禮建亭設二蘇像,嘉熙間,郡守毛當時即其地建樓以表之。咸淳間,郡守陳大震遷樓於西湖,與寇準祠,並元末廢。明正德間,郡守王秉良又即舊址建樓,刻二蘇詩詞於上,今併圮。
311
《王國才池亭》宋蘇轍詩:「馬上初驚香入衣,臨風騷首駐金羈。幽亭深在荷花裡,道在王家小墨池」。
312
三賢堂宋郡守陳大震建在平湖書院,內祠寇準并二蘇夢歸堂宋陸升之寓居胡銓,𨽻三大字榜楹門曹氏園亭宋寇準詩:「野靜長原迥亭開,夕吹清登臨時一望海樹與雲平」。、英靈陳司馬宅宋寇準詩:「公餘策馬到英靈,幸有官僚伴使星,人物煕煕風景盛,好将佳㑹入丹青」。
313
薛公生祠。在城內守亷坊,宋嘉熙間,郡守薛植夫鑿渠興水利,有功於民。去日,郡人立祠於蘇祠之東,以誌不忘,祠廢,今遷附名賢祠
314
西館在平湖書院西,宋寇準所居
315
蓬萊館在郡治東蓬萊坊,一名光華館,宋守戴之邵建思亭在雷州衛治,宋郡守張紘建自為記。
316
十賢亭在西湖上。宋咸淳九年,郡守虞應龍建,以祀寇凖、蘇軾、蘇轍、趙鼎、李綱、王巖叟、胡銓、秦觀、李光、任伯雨
317
横舟亭在郡治西,宋郡守陳大震建「取寇準「孤舟盡日横」之句而名。又有流水、孤村等亭。今惟放生、狎鷗二亭存,餘俱廢。
318
瑞芝堂在郡舊治,宋建名無訟,因瑞芝産於堂,易今名、百花堂、嘉惠亭俱在郡治宋時建、陸公泉亭在城北十五里。明嘉靖間,郡守陸瓚覲行,士民送之,道遇流泉湧出,衆因建亭碑,勒陸公泉」三字,今圯。
319
遂溪縣。
320
廢椹川縣。舊有椹縣,隋改曰椹川。大業初,廢入扇沙縣。文明書院,在縣西南樂民所城內。宋蘇轍南遷,由儋徙亷道經興亷村,宿淨行院,謂鄉士陳夢英曰:「此地勝境,當有文明之祥,卽其地建文明書院」。後圯,今為軍營」。
321
萊公井在英靈里,祭海亭前。宋寇準經遊斯地,飲而甘之,因名郡守薛直夫立亭其上。廢遂溪縣即古之鐵把縣。宋紹興二十年,遷縣西南。乾道四年再遷。今縣遺址尚存。龍爬石在舊縣東五里崑崙阜。宋嘉定九年,天大雷雨,龍盤石上,爪痕如鑿,泉湧為潭,鄉人遇旱於此求雨。
322
崇猶堂在文墨鄉,宋咸淳五年,尚志建元末廢。祭海亭在縣南英靈村,每歲春夏季月十二日,郡官遙祭海神於此。徐聞縣。
323
舊徐聞縣唐貞觀間,立在麻鞋村,元至元中,遷於賓朴村貞女臺在縣黑石門山之巔,相傳昔有女子父母没於此,守志不嫁,鄉人為立臺焉。瓊州府。
324
瓊山縣
325
漢珠崖郡城在縣東南東譚都石陵村,基址尚存。梁崖州城在郡城東南三十里。
326
廢舍城縣。在郡城東北二百六十里,隋大業中置,唐於此置崖州,宋省,入瓊山縣。廢顔盧縣。在廢舍城縣境,隋置,唐改顔城,屬崖州,後廢。
327
廢武德縣在陶公山下,隋置。
328
趙汝珞營在白沙口
329
瓊臺在瓊治西。瓊州自唐以來置都督府。宋置瓊管安撫都監。瓊臺蓋當時所名望闕亭在縣張吳都,唐崖州址南。李德裕貶時,建并有詩。
330
永日軒唐李德裕建因公有「消此永日所以解憂」句,後人取以名其軒,誌去「思」焉東坡臺在郡城南舊開元寺東,宋蘇軾甞寓此,故名
331
麗澤亭宋建在郡學門外,江中飛橋徑度,環植芙蓉,最為勝槩,後廢。廣䕃亭在城東一里。宋隱士唐文嚴建,初名松軒,翰林學士陳士徽更名廣蔭,元萬户解珣,遷於通衢之上。
332
海雲樓在郡,治宋建。
333
鑑空閣在城西宋建
334
靖端臺在郡治,又有虛白、緩帶、退思、平理、燕喜等堂。在通判㕔者,有風月臺,節愛超然二堂,皆宋時所建,後廢。
335
世德堂在城西,宋户部侍郎沈翥孫悌建放生池在城南內譙樓下。宋郡守韓璧開並建知樂亭,後展城,湮其半。今鐘樓南街微存遺址。池北有六瑞堂,郡守王光祖建時常開雙蓮者,三堂以此名。
336
番民所在海口浦,今為海田。元籍南番兵立。其長麻林為總管,今圯。子孫俱為蛋人瑞蓮亭在郡城南有雙池植蓮。元至正間開雙萼、文宗時遊亭上,扁為瑞蓮考古臺明洪武中,教諭趙謙讀書處,今為築臺
337
留耕亭在城東一里,明景泰間,隱士唐寅建。澄邁縣
338
曾口縣在縣南七十里,曾家東隅,都唐貞觀間置。五代南漢省,今為博羅村址通潮閣一名通明,在縣西。宋澄邁驛閣。蘇軾甞憩此有詩,李光書扁,文昌縣。
339
廢紫貝縣,在紫貝山下,漢置,後與玳瑁縣俱省。廢平昌縣在縣北。何恭都譚步村,隋名武德,唐武德五年改名平昌,後改文昌。廢忠州在定安縣西南黎峝中。唐咸通間,擒黎賊蒋璘等於其地置州兵,還遂廢㑹同縣。
340
舊縣一在嘉㑹,一在太平
341
永豐舊邑在縣治北門
342
樂㑹縣。
343
廢容瓊縣唐貞觀置,貞元中省入瓊山。臨高縣。
344
故臨機縣在縣西二十里,唐置。今那虞都。海邊亦有臨機村買愁村在縣南。宋胡銓有詩。
345
儋州
346
儋耳城在州西三十里高麻都南灘浦溪,漢樓船将軍楊僕建遺址尚存。宜倫縣《方輿志》:在州西門內。隋為義倫縣。宋太平興國初,更名宜倫。紹興間,郡守王齊遷於城北,以其地為倫江驛,後附城西門內。元因之,明正統間廢。
347
富羅縣在州境。本隋毗善縣,唐初更名富羅。五代南漢廢。吉安縣在州境。唐貞觀初分昌化置。乾元後省,置洛陽。涔陽縣在州涔陽鎮,唐天寶初置。
348
洛陽縣在州境黎峝中。唐乾元後省吉安縣乃置,後移儋州城下。宋省入宜倫縣。得月樓在州城北,宋知軍孫尚建。明成化間,改為迎恩館。
349
尊賢堂在州治東二里,宋蘇軾所居。後郡守譚景先建堂於其址以祀軾,故名桄榔菴在州城南,宋蘇軾謫居時,為偃息之所,傍有桄榔林,故名
350
繼美堂在州治東,宋知軍陳適建以其父中孚亦甞為守,故名堅白堂在州治東,宋陳適建
351
問漢亭在州大江橋北,宋人許康民建胡銓題匾、雲錦亭在城東南,宋、周自永建
352
籌邊亭》在城東,宋知軍黄嗣建
353
湧月亭在城北,本宋郡人陳氏家塾,下臨大江,李光取杜詩「月湧大江流」句名之熙春堂在州治東,宋建
354
湛然菴在州大江橋北,宋人許廷惠建
355
吏隱堂在州北隅,宋知軍陳仲平建
356
昌化縣。
357
興賢堂宋時為符確建
358
萬州
359
萬安州城在通化都,唐置址尚存,今名舊州。富雲縣博遼縣俱在州境,唐貞觀中置。龍朔初屬萬安州。五代、南漢省。萬寧縣宋置,在州城西北。明初遷於州治東。
360
愛民堂在州治,後宋建元侍御史丘世傑重建。黎順亭在城東山嶺下,宋端平中,知軍劉椿有德政,民為立亭刻石紀功,今碑尚存。魯亭在城北僊河溪側。元丘,世傑建。
361
崖州
362
樂羅縣在州西百里,今有樂羅村。按隋後縣無此名,恐為漢時十六縣。臨川縣在州東南一百三十里,鹽場西南山中。唐置五代省。落屯縣。在州東五十里。唐置五代省,卽今落屯村熟黎居之。吉陽縣在州城東,後廢為寧遠軍。
363
寧遠縣宋在城內。州治西北。明洪武間,遷於州南二里水南村。正統間廢,後為布政分司署。延德縣在州西一百五十里。今白沙舖。西南:黎白港。宋大觀初改為軍,又置附郭縣曰通遠,政和初,省入感恩。
364
玳瑁欄在州治東南五十里,卽鳯嶺下,海邊有巨石如屋。宋時圡豪陳明甫作亂,聚石為欄,養玳瑁。今石椿尚存
365
懷寧亭在城東南三里,南廂亭左右有二臺相公亭、在州南南,山舖之東,地名兢田。宋丁謂貶崖州,續有㫖拘荒僻處郡,乃建數椽居之,後名相公田。
366
洗兵亭在州西南二里。宋胡銓與郡人陳迪功遊,得勝地,有池數畝,乃建亭其上,匾曰「洗兵」,蓋謂迪功能彈壓諸黎也
367
盛德堂,在水南村,宋儋守裴聞義宅,趙鼎南謫居此,後胡銓亦居之。逸賢峝。在州西南洗兵亭東,有修竹茂林,宋胡銓愛之,因闢為竹峝,暇日遊玩,初有六客,已而一客後至,遂用六逸、七賢而名。
368
感恩縣。
369
九龍縣漢置,在縣東九龍山,後廢。
370
楊文廣壩近古鎮州石城遺址有馬跡碑,題楊成軍馬到此。鎮州在縣東北七十里。宋大觀初,知桂州王祖道請於黎母山立鎮寧縣,尋廢之。羅定州。
371
開陽縣在州南五十里,卽今一都舊縣鄉城址尚存。有舊儒學碑記、石龜并舊倉厫地,今名倉地,秦時置,唐天寶元年,改縣為郡,後設復瀧州,遂廢郡為縣。
372
龍鄉縣卽今州治,晉升平五年,分端溪地置龍鄉縣。瀧州在州南一百里順仁鄉,梁天監五年設,卽今二都蔡村之前,城址尚存,居民誤呼為「竇州城」。按瀧水源出雲卓流,經於二都,㑹平竇之水,又合新榕之水東下經於州城之北,至東水口,復㑹上烏水以達於江,至端水州,名瀧以此。
373
瀧水縣卽今州治,以瀧水,故名。
374
懷德縣卽舊開陽縣,唐武德四年置。
375
龍龕道場在龍龕山,有石峝,唐武德四年,里人陳普光於此建道場祀佛石,刻佛像猶存,嗣聖中陳集。原撰序有云:「巖巖石室,鬰鬰禪枝,五門清淨」。八解漣漪雲起山牕,花開蓮井。蕭蕭閒曠,悠悠虚靜」。後張柬之遊此賦詩,人因増祀柬之及陳集原於此。
376
開陽郡卽舊開陽縣,唐天寶元年置。
377
雙龍勝槩亭在州南十五里。𣕎竹鄉之前,今圯。明成化十年,僉事陶魯建南鑿一池,中有小丘作亭,曰澄心、思忠亭。
378
南征書院明萬厯二十三年,同知張嘉正,建中為麗澤堂,上有文昌閣,今圯、揆文館明天啟四年,兵憲蔡善繼遷學於河東,以舊學地建焉,今圮僊人跡一在鵞,抱石,一在大蟲跳石面,俱有僊人脚跡
379
東安縣。
380
永順舊縣在芙蓉都,唐武德中置。宋開寶五年,廢遺址尚存。西寧縣。
381
蕐表石在羅旁水口,對岸,距縣二十里,俗呼和尚、石漢、陸賈使南,粤泛舟至此黙禱曰:「我說粤而粤從,當以錦裹石為山靈報」。使還,募人植花卉以代錦,改名曰錦石。舊有陸賈祠,猺熾輒祀石以祈福,及大征平服,削其頂,刻華表字於其上。
382
連州
383
虞帝行宫在丹臺觀之左
384
八臣堂在丹臺觀西,以祀虞帝八臣
385
飛泳亭在龍津門外,唐為祝聖放生之所。刺史蒋防有磨崖銘。湖上十亭,在海陽湖。唐刺史劉禹錫建曰吏隱,曰切雲,曰英雲潭,曰真覽,曰裴溪,曰飛煉瀑,曰濛池,曰棼絲瀑,曰月窟,曰雙溪。元和間,裴佋以御史貶連州,甞與禹錫倡和其間,謂之「海陽十詠」。燕喜亭。在城北,唐貞元間,吏部侍郎王𢎞中謫居連州,建是亭以為燕遊之所,韓愈記之,五代時,毁明成化中重建。
386
天衢書院在靜福山,五代時,郡人黄損肄業之處。紹興十二亭,曰燕居,曰月窟,曰真覽,曰振鷺瀑,曰飛煉,曰君子,曰天澤,曰卧龍,曰鍾美,曰十韻,曰聚秀,曰勿幕。自天澤以上仍唐人遺跡,卧龍以下乃後人所刱。宋紹興間,知州陳曄重刱,有張瑄詩。元豐十二亭,曰燕喜,曰四望,曰八顧,曰百花,曰擷芳,曰蓮照,曰清暉閣,曰清懷閣,曰都景樓,曰海陽樓,曰岐山洞,曰大雲洞。宋治平以前,亭名已廢。元豐初,知州杜杆乃刻石紀之。
387
《望雲樓》在州北城上。宋郡守林槩建有《望雲賦》
388
觀稼樓在州北城上,宋郡守徐常建
389
雙溪閣在雙溪上,宋紹興間,郡守王大寶建,張浚銘。列秀亭,在州學東南,羣巒拱秀,衆流環繞。宋張浚常登臨焉。丞相書院在州城後街東嘉魚坊,為宋張浚立。濯纓堂宋建在舊湟川驛。舊志云卽泗州張浚記。養源堂,宋建在龍津門東,陳宗諤肄業之所,傍有資深齋。致一堂在陽春門外,宋歐陽獻可讀書之所。張浚記。壽椿堂、在楞伽峽上,舊為通濟堂,宋改清涼寺,司法李蕐有治水功,郡守畱元長,從州民之請,易寺為堂,刻木肖像於中以致思云。
390
仰韓堂在州治內,宋紹熙中,郡守陳曄建,左有君子堂,右有清淑堂,後有景山堂。五賢堂,在州學內,宋端平中,郡守留元長祀韓愈、劉禹錫、張浚、朱熹、張栻。廢桂陽州。卽桂陽元陞為州,在新街北,明洪武初廢,後卽其地建嶺南道,署今民居。陽山縣。
391
讀書臺在縣治西北二里,金山之麓。唐韓愈為令日,讀書於此,有韓愈詩《釣魚臺》在縣東半里三門灘下,唐韓愈釣魚於此下有釣磯石連山縣。
392
舊連山城在程山下
393
廣州府又舊志,古蹟有混入亭館者,今併入如左。各府同。南海縣。
394
彚亨亭在朝天街,宋進士陳宜建八世孫,刑部主事陳祐修粤㑹堂在石門,明成化六年建
395
敬亭在西樵山聚仙堂上。明嘉靖初,霍韜建,萬厯間從孫尚守修小西湖亭在西樵山,吉水峯下。明嘉靖間,方獻夫建,萬厯間子知府蕖修看竹亭在郡城詩書街
396
寄思亭》在南海佛山堡。明主事梁焯建。
397
拄笏臺在西樵山上
398
紫烟樓》在浮丘山,明萬厯間,《趙志》臯建。左有吹笙亭、大雅亭、鴈泉草堂在沙貝村,明户部郎中陳鏊建
399
布始堂在平地村
400
棲霞閣在靈州,明副使徐文溥,改名控海樓。天游精舍在城西門一里,浮丘山之南。明府尹陳錫建。番禺縣。
401
齊雲亭在白雲山上,宋建,明嘉靖中重建。臨清軒元趙介建
402
凝紫亭在五羊驛前
403
恩光亭在聚龍岡上。
404
釣魚臺在白雲山上
405
奎翰樓在明梁儲祠內,其子孫搆樓藏四朝所賜敇書,粤洲草堂在粤秀山下,明黄畿讀書處、海印閣在城東南沙洲,明萬厯中建
406
清泉精舍在郡城儒林坊明御史黎貫建順德縣。
407
勸農亭在阜南門外,明知縣吳廷舉建書《農事要語》於壁間沙洲草堂在赤花村,明區世元隱居
408
貽馨堂在冲鶴。明潘光統建
409
讀書堂在平步明孫蕡建
410
百歲堂在阜南門外,明知縣方攸躋,為壽氏羅宸建光大堂在龍頭堡
411
二白堂在龍頭堡
412
東莞縣。
413
遺愛亭在儒學泮池右。明知縣吳中建。正德初,知縣陳墀遷於縣左,去思亭在縣門右。明嘉靖初,知縣陳墀建。
414
萬卷亭在新橋。明右侍郎陳璉建
415
從化縣。
416
濟川亭在古樓潭石鼔山麓。明嘉靖初,知縣邢推高建翠峯草堂在韶峝
417
龍門縣
418
清風亭在縣治後。
419
阜成樓在公署,後明知縣。吳宗元建
420
增城縣。
421
菊坡亭在城內鳯凰山上,明萬厯初,知縣王良心重建。席光亭在鳯凰山西白沙祠後,明湛若水建。香山縣。
422
迎恩亭在縣西
423
麗澤亭明正統間建。
424
友琴堂在香山縣前,明鄉賢黄瑜故居
425
凌霄閣在學宫後
426
新㑹縣
427
哀歌亭在厓山
428
壮哉亭在勇敢祠後
429
思德亭在南門左,為明陶魯建。
430
致虚亭在東山學宫左
431
大觀亭在象山上,明萬厯中建。
432
觀風亭在兵備道署後
433
《江門釣臺》明陳獻章建
434
向陽樓在東城上,後改為天梯閣
435
卻陰樓在西城上
436
碧玉樓在江門,明陳獻章宅
437
三水縣
438
迎春亭在東郊
439
魁岡塔在城外東南二里許,明侍御李希孔建。清遠縣。
440
靖遠樓在縣治南,卽縣譙樓。明正德初,僉事吳廷舉建。韶州府。
441
曲江縣。
442
《風采樓》在府學左,為宋余靖建,與風度樓相對,明陳獻章有記文英樓在後街,今圮
443
薰風樓在城南,明𢎞治間,知府曾煥建劉在業記,後圯。知府符錫重建燕譽樓在西河舊有西郊亭,明郡守符錫建
444
翠華亭在皇岡山舜廟,今圯。
445
西郊亭在河南
446
纘武亭在城西南隅真武觀,右明知府錢鏞建,今圮。曲江亭在通津門外。
447
鳯來亭。
448
觀風亭
449
半山亭在郡後筆峯山
450
更上亭、在芙蓉山明知縣潘復敏、建學道魏浣初題額、東郊亭在郡東河堤上,明嘉靖間知府符錫建為迎春之所。敬一亭。明知縣潘復敏建有記。
451
《清平亭》在城北。明嘉靖間,郡守陳大綸建侍御何維柏有記,後圮。 國朝康熙十一年,郡守馬元重建。
452
文奎樓在通街中,列科第題名,明嘉靖間知府鄭騮建,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府趙霖吉修文溪樓在鹽羅街臨河,明嘉靖十七年建,今圯
453
堤岸碑亭在東郊亭後,明知府符錫建五里亭在南門下河,明崇禎九年,知縣潘復敏重建、中流砥柱堂明崇禎間,知縣潘復敏重建有記、景行堂在濂溪祠
454
《迎僊館》在芙蓉驛,今圯。
455
清輝館在臨武水,今圯。
456
皇華館在臨正江,今圮。
457
樂昌縣。
458
洗心亭卽萃秀亭,在縣南一里龜峯書院前。明知縣張堅建。息肩亭在北嶺。明嘉靖五年,知縣龍章建。
459
貴尊亭在縣南五里塔頭祠,今圯。
460
接官亭在縣東南臨江。明嘉靖三年,知縣龍章建,萬厯九年,知縣張祖炳重建。憩勞亭。在九峯風門,回。明嘉靖五年,知縣龍章建。
461
希賢亭在舊學櫺星門前,今圯。
462
望瀧樓在瀧口廟,前明户科給事中白端素建仁化縣。
463
望江樓在南門外臨河,明萬厯二十年,知縣司馬暐建,題曰朝宗覽勝譚際可記,今圯。水南塔在縣城南
464
斯溪塔
465
丹霞山舍利塔在海螺巖頂
466
乳源縣。
467
擬沂亭在温泉上。明嘉靖間,通判符錫建,後遷溫泉東南峯上。三美亭在縣東北山川壇,後明知縣趙佑卿建
468
止渴亭在灘頭渡。
469
翁源縣。
470
迎春亭在東門外。明嘉靖六十年,知縣曾極建,後圮。崇禎十二年,知縣朱景運重建雪溪亭在西門外三里,今建為橋
471
去思亭一在講武堂,一在梅村為明知縣。萬應奎建有記。六里亭在六里墟,卽鄉約所明知縣,朱景運題曰省風。英德縣。
472
薰風亭在南山,宋郡守李修有記。明天順二年,知縣杜宥建,嘉靖元年知縣張慎,名重建。讀《易亭》在南山,宋石汝礪解《易》於此。明嘉靖元年,知縣張慎名重建。
473
三灣亭在清遠驛東,宋廣帥蒋之竒建。明𢎞治間巡檢彭驥、正德間布政吳廷舉,各重建,今圮所茇亭在縣南二十里峽山舖左為明知府符錫開,鑿峽路,立亭刻石以志之
474
觀泉亭在潮水嶺,明嘉靖十九年建尚書湛若水題額
475
超然亭在潮水嶺,明嘉靖十九年,建尚書湛若水書額。觀州亭在縣後山巔
476
步月臺在桃溪書院旁有白石如半月,故名臯石平臺在東華,古刹中有僊人奕跡蛻僊臺在碧落洞
477
龍門樓在龍門口。明正德十四年,通判鄒級建,嘉靖二十年,教諭鄭泮修在緑水橋旁,明天啟年間建
478
南雄府:
479
保昌縣
480
三楓亭在修仁水北,齊太守范雲建。
481
聚遠亭在城內。
482
飲仁亭在太平橋南
483
媚漣亭在城內
484
至喜亭。卽七松堂故址
485
文獻鄉邦亭。在迎春亭右,明𢎞治間,嶺南兵備道袁慶祥重立,張九齡開鑿嶺道碑於此,大學士丘濬撰碑。
486
麗譙樓卽斗城,鐘樓後燬。
487
鐵杖樓明成化間,知府江璞建。嘉靖間,伍箕修屏翰樓在鐵杖樓下,今改名保定
488
南薰樓在斗城南門上
489
賓暘樓在新城正東門上
490
玉虹樓在太平橋南,今圯。
491
收春樓》在𢎞道書院前,明知府周思久建朝陽樓在小東門上,明知府金廷璧建
492
樂育堂》在正學書院東義倉前,今圯。
493
德威堂在𤣥妙觀,儀從庫右。
494
《觀頤堂在府學尊圮,經閣左今
495
七松堂在五里山長春菴內。明成化間,知府江璞建金霓閣》在太平橋北,今圮。
496
尊經閣在府
497
濯纓臺在太平橋左,明嘉靖間,知府丘道隆建,今圮聽雨軒在城內
498
始興縣
499
鎮江樓在縣東南。明知縣。李自白建
500
水雲樓在縣西,今圮
501
惠州府:
502
歸善縣。
503
印山亭在郡城內百官池上,宋州守謝璩建。明正德間,郡守方良節修,嘉靖間,郡守李玘重建森巖亭在縣治東,有宋進士梅蟠記》
504
逍遙堂在豐湖芳華洲之上,宋趙汝馭題額、敬簡堂在府署後,元至正初,真特穆爾修祀達嚕噶齊中大夫唆南巴,有自記畧并碑銘第一江山亭在縣治後圃,明天順中,知府李叔玉建旁有二小亭:東曰方舟,西曰方壺。參政吳高記
505
南薰亭在縣治前
506
挹秀亭在東坡故居旁。
507
湖山勝覽亭在永福寺。明正德中,郡守陳祥闢淫祠,改建知縣。祝允明記古榕亭在西湖堧横槎精舍,左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府吳至建後圮。通判,吳、晉重建澄心亭在𤣥妙觀東園面湖。明嘉靖間通判,吳、晉建,今改為崇報祠
508
勸農亭在縣東郊明,郡守。林國相建。
509
《遺愛亭》在皇華亭左。明嘉靖間,同知莫相左遷,士民建亭立碑以記遺愛。後亭圮,遷碑於城隍廟內皇華亭在府城北朝京門外,為迎送之所,明知府李玘建
510
湖光亭在西湖上。
511
超然臺在西湖下
512
熙然臺在西湖,明嘉靖間,郡太學生潘維藩等建鐘樓卽湖平樓,在府治萬石坊,明正統七年建,萬厯四十四年,守道沈麟祥重建,改名湖平。思無邪齋明知縣連國柱修
513
文星塔在三台石,明萬厯二十三年建
514
泗洲塔在西湖超然亭舊址,明萬厯四十七年重建,有李燾碑記。博羅縣。
515
登高亭在縣北登高鎮,宋建,今圮
516
雲閣在縣西。宋紹興間,秘書郎張宋興建,今圮到卯亭在東門磯上
517
襟江亭在榕溪水口,明知縣經彦宷建
518
朝東亭在東門外,今圮。
519
望驪亭在浮碇岡上,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經彦宷建。環翠亭在長壽觀,明萬厯二年知縣吳日強建。御簡亭在冲虛觀
520
文昌閣在儒學,右明知縣,吳日强建
521
永安縣。
522
雄鎮樓。
523
海豐縣。
524
《觀稼亭》在龍山明知縣陳一善建,今圯
525
方飯亭在五坡祠後,有文天祥、甘公亮記,明知縣張濟時建、息肩亭在羊蹄嶺上,明知府林國相知縣胡天霞建、文昌閣在尊經閣上
526
望海樓在碣石衛,今圯。
527
龍川縣。
528
飛躍亭在邑北一里水心閣之北,宋韓京勸農於此丹桂亭在儒學後。宋嘉泰間,知州梁克俊建,明成化十年,秦宣重建。御書閣宋郡守。宋煜建端平三年,州守,宋翊重建
529
放生亭宋守彭彦班有惠政,民德之建亭尸祝、愛梅亭在迎衢驛側,明正德十四年,刑部主事李中謫於驛,見署中多梅,因搆有記。湖光亭在嶅湖畔。明嘉靖間僉事施儒築湖,因建有記,知縣林廷植移於新築南壆最高亭在事。 羊丫,明嘉靖間僉儒建,萬厯六年修。
530
迎風亭在南門外。明萬厯二年,知縣趙真才建迎春亭在邑東五里。明萬厯七年,知縣林廷植建。是夏,大旱,禱雨有應,更名喜雨辰告亭在雷鄉驛左
531
皇華亭在邑東獅石上
532
息勞亭在嶺西。明萬厯六年建。
533
水心閣在廣福寺
534
新塔在邑西十里,明天啟二年知縣唐希孔建,崇禎十一年知縣,龍相竣工。浴日亭在東山書院之左,康熙六年,知縣彭峻齡偕紳士講學於此,因搆亭焉。長樂縣。
535
且止亭在董園
536
最高亭在縣西十里天羊丫明,僉事施儒建、僉事翁瀾有詩興寧縣。
537
迎恩亭在縣西南五里,明成化十六年,知縣侯爵建,後毁。正德十三年,知縣祝允明重建邑民黄文祖修。
538
迎春亭在縣東二里。明嘉靖四十三年,知縣陳其箴建,今圯。壯觀亭在縣東北十里。
539
顯忠亭在縣東北半里
540
乾坤一。覽亭在縣南六里。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羅衣建。大觀亭在縣南六里
541
豐濟亭在縣南三里,明蕭瓚建,為行人待渡之所暑雨亭在縣西南十五里黄土嶺。明成化十七年,知縣侯爵建。嘉靖四年,知縣應鵬衝修一鑑亭在西河橋外,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黄國奎建。
542
中道亭在縣西十五里。明隆慶二年,副使張承𢎞建興濟亭在橋南。明萬厯二十一年,知縣李希說建攬轡亭在縣西
543
勸稼亭在縣東五里
544
省農亭在縣南三里。
545
勸農亭在縣西五里。
546
閔農亭在縣北七里,俱明萬厯二十一年建。敇書閣在東南四十里,明義民薛玉建以藏敇書。隆興塔在邑北一里,明萬厯四年建。
547
連平州
548
連峴亭在城南里許仙塔嶺下,今名印石亭。貞烈亭在連峴亭右,表明州守蒋某妻劉氏墓河源縣。
549
燕石亭在縣城內
550
和平縣。
551
省觀亭在南門河邊,明嘉靖十三年,知縣陳光明建,今圯迎春亭在東壩街。明嘉靖二十三年,知縣陳賓建,今圮阜陽臺在北城,明通判。洪陽建,後圮。隆慶六年,知縣陳文彬重建,匾曰「江山勝覽」新塔在南門對江,明萬厯元年,知縣陳文彬建
552
潮州府:
553
海陽縣。
554
觀蘭亭在金山上,舊名望海,明嘉靖間,知府丘其仁建。三利亭在郡城南門外三利溪上
555
利涉亭在廣濟橋東。明嘉靖間,知府丘其仁建。高節亭在廣濟橋東。明嘉靖初,海陽教諭陳察建。潮陽縣。
556
水簾亭在東山
557
程鄉縣
558
去思亭在縣西大覺寺左。明嘉靖間,士民為嶺東兵備道施儒建。饒平縣。
559
九仙亭在繡衣嶺上,明正德間,楊維甫修棲雲亭在黄岡石壁山
560
娘娘廟在百丈埔,宋張世傑妻許氏統兵扈蹕,與元人戰没,邑人祀之,明督學魏校,悞以為淫祠而毁。
561
大埔縣。
562
駐節亭、在左拔村,明嘉靖間,知縣蔡科修路建、御史姚虞記鳯凰臺在韓江上,有文昌閣
563
憑虛閣在金山
564
神泉候館在北門外神泉街,修福寺地。明嘉靖間,知縣呉思立,改建。平遠縣。
565
五子:山、書、屋明萬厯四十五年建,一名蘭臺居横岡塔在城外東江上,明萬厯三十九年,紳士羅文奎建肇慶府。
566
高要縣。
567
寶月臺在縣北百步平地,突起一臺,宋守包拯,建星巖書院其上。明萬厯間,郡守張一棟新之,前為觀音殿,後建太和閣。崇禎四年,郡守陸鏊修。
568
端明樓在東門外,濱江,宋嘉定間建,今圯。皇華亭在南門外,濱江
569
迎恩亭在城東二里
570
臨壑亭在七星巖。明嘉靖間,參政吳桂芳建。星聚亭在七星巖
571
棲雲亭在七星巖。明萬厯元年,副使李材建。樹德亭在七星巖,明副使李材建。
572
景星亭在七星巖,明副使王泮建
573
登雲臺在城西一里,高二丈,周一里,寛平如砥,因以臺名寶蓮臺在城外三十里,蓮塘,都高三丈,周一里,其阜若臺斗魁臺在石室內
574
《醉花臺在寶月臺西北忠節祠後,明舉人譚勝祖建、嚴慎樓在西門外,明嘉靖間知府袁載建,今圮、景星樓在西門外,今圯
575
斗輝樓在衛署後。明萬厯三十一年,總督戴燿、副使陳濓為䕶縣學建給事,梁有年記、鄰天閣在七星巖,明萬厯元年,副使李材建
576
崇文閣在松臺書院
577
閱江樓在東門外石頭菴舊址。明崇禎十四年,總督熊文燦建。 ,國朝順治間,總督李率泰重建。康熙八年,總督周有德、知府史樹駿同知諸葛鼎修状。《元史大成記,康熙四十八年,總督趙𢎞燦重修。四㑹縣。
578
登金亭在金岡山上,明萬厯間,知縣鄒絢建,後改為金岡亭清風亭在南門外,明萬厯間,知縣黄應元建。
579
時雨亭在黄岡舖
580
駐節亭在黄岡舖
581
迎候亭在南門外河畔
582
聚奎閣在儒學前東南隅,明萬厯十四年知縣鄒絢建。奎星閣在縣東大洲上。
583
新興縣。
584
覺軒在龍山寺,宋王安中遊此建
585
相遊亭在縣東二十里秀羅寺後。宋相蔡確謫新州,作亭以遊,因名。一鶴亭。在縣治內。明萬厯十六年,知縣張一棟建。
586
五里亭明萬厯十九年,兵巡道黄時雨,以東北二路為肇高孔道,每五里建一亭。北路凡四,東路凡五
587
作新樓在縣治後
588
阜民樓在縣治前
589
囘瀾塔在洞口,明萬厯三十二年,知府張一棟、知縣楊成喬建陽春縣。
590
河亭在縣治一里。
591
慶春亭在東門外岡上,明知縣黄憲清修。陽江縣。
592
挹翠軒宋邑人何氏建
593
翠巖亭在縣北山南
594
迎恩亭一。東關外。一、北闢外。
595
閱江亭在西門外,明萬厯間同知蔡懋昭建。望海亭在北津,明萬厯間同知方應時建。高明縣
596
南津亭在南門外,明知縣,徐純建
597
文昌臺在文昌塔旁
598
拱北樓在縣北門外
599
恩平縣。
600
温泉亭明知縣毛鳯彩建
601
拱北樓在北門外
602
鎮遠樓在蓮塘墟。
603
文塔在城東二里,明分守嶺西道張茂頤知縣,孫光緒建廣寧縣。
604
化成寺塔相傳唐時僊女建此,一夕而成,聞雞而去,但未合尖。德慶州
605
萬壽亭在州東一里萬壽橋上,宋進士李熙載建。錦波亭在州南濱江,宋進士陳序建。
606
迎恩亭在州東四里。濱江,宋進士石慶道建。登雲亭在州東五里,宋進士陳序建。
607
仁壽亭在通津港
608
百歲亭在州治東二百里
609
得月亭在州西廂,得月橋上,後改名步蟾。九曲亭在州東一里濠側
610
太平亭在城東六里,獨樹廟巷口
611
《覽秀樓》在香山。明永樂間,知州秦鉉建
612
振遠樓在州譙樓東。明正德間,知州王璽建。永寧樓在城東門內
613
壽康樓在驛前瞰江。
614
皆春樓在太平橋西
615
冰玉堂在州治後
616
三元塔在州東五十里白沙山上。明萬厯二十七年,知州沈有嚴建。封川縣
617
江山一覽亭在縣西南麟山驛前
618
開建縣。
619
禦戎臺在開江門外
620
平林臺在縣治東五里開江鄉
621
嚴陵臺在嚴陵東一里。
622
環秀樓在縣開江門
623
高州府:
624
茂名縣。
625
靖遠亭在城北一里許,明僉事陶魯建。
626
海國遐觀亭在太平橋南宫嶺巔下瞰。鑑江:明知府鄭絅建。嘉靖間,知府歐陽烈于亭前建小醉亭溪山清趣亭在鑑江之滸。明郡守孔鏞建,今圯
627
洗心亭在鑑江西岸觀山寺前,明知府陳嘉表建甘雨亭在城南,郡人為明知府張邦伊建五里亭明隆慶間,知府吳國倫統兵抵里麻等處,剪平倭寇,立碑於此。日新亭在熱水舖
628
小函谷亭在城東北三里,明知府俞嘉言建釣魚臺在城東北二里
629
觀善閣在城外西北隅,明正統間燬於寇。成化間,潘春、林瓊修。正德間,邑人李健重修王納言記電白縣。
630
觀海樓在城南上
631
信宜縣
632
翔鳯臺在城外西北,登高山頂明編修程從谿建。化州
633
《觀瀾亭》在城外半里,今圯
634
平準亭在南門外,興賢坊明知州傅彦恭建驪珠堂在城東南龍母山下,明知州沈水建,以鎮羅江水口,高二丈,周環七十丈。陵水臺在州治內。
635
吳川縣
636
極浦亭》在城南河畔,宋邑人李凌雲建此隱居,丞相陳宜中經過有詩。雙峯塔在界內三里
637
石城縣
638
知稼亭在縣北中峯,明僉事黄澄建。
639
啟春亭在縣一里,明知縣鄒伯正建,以迎春平倭亭在東門內,為明分守道李材、臨縣平倭建遺愛亭在縣門左,為明知縣謝璿建
640
亷州府。
641
合浦縣
642
海角亭舊在城西南半里。明成化間,僉事林錦移城西。嘉靖間,僉事翁溥移府治西南。隆慶間,僉事張士純遷亷江西
643
瑞芝亭在舊學泮池旁。明正德六年産紫芝,因建今圮。愛民亭在城西門橋側,為明知府沈綸建,今圮惠民亭在石康舊城。為明知府張岳立。
644
憩亭在城西門外,明知府陳健建,今圯。
645
仰止亭在西江張公祠內。《明僉事紀》國讚建還珠亭舊在府治東。明成化間,副使林錦遷南門外鳴陽樓在城內,卽鐘鼓樓
646
澄波樓在城南七里
647
欽州
648
天涯亭在州東門月城上,宋建。明洪武五年同知郭雋修。三山亭在州南三山嶺上。
649
鴻飛亭在東門外游魚洲上,明知州林希元建取蘇軾「鴻飛那復計東西之句名亭靈山縣。
650
足音亭在三海巖前
651
去思亭在朝陽門外,為明知縣馮盛宗、李逢春建。環秀亭。在六石峯下,今圮。
652
釣魚亭在響水灘側
653
圓通亭在城中十字街。明僉事。林錦建
654
虛通堂在六石峯下
655
雷州府:
656
海康縣。
657
譙樓在衛治前。宋守虞應龍建文天祥記》,明洪武二十七年指揮張秉彛重建知府黄瑜記:𢎞治間,僉事方良永、知府李敷、指揮馮欽重建砌石環門,上築層樓十二間,高二丈四尺,教授吳朝陽記後毁。鐘樓在衛治東。明指揮張秉彛,建正統七年指揮張鼎,嘉靖八年僉事劉道各重建
658
《迎恩亭》在城北門外,明嘉靖間,知府林恕建
659
去思亭在城北門外,為明同知。萬煜知縣陳錦建,今圮、海北首郡亭在縣治東。明嘉靖間,知縣楊澄建,今圮一覽亭在天寧寺後
660
東海碑亭在城南龍應宫前,明萬厯間,守道王民順捐俸置田,鑿渠建橋,士民立碑頌德土龍碑亭在府治左。明嘉靖中,都御史蔡經培築,高一丈,濶二丈,長一千三百丈,萬厯間,知府伍士望修。
661
萬金溪碑亭在龍應宫前,明萬厯間,同知萬煜、濬溪士民德之,尚書王𢎞誨記,改名萬金溪、湖心亭在西湖中,明嘉靖十八年,同知孟雷建、參議張岳改名信芳,僉事翁溥書張岳有記、仰止亭在官路五里。明嘉靖間,建都御史蔡經提兵過雷,誓師瓊崖,德惠在人,作亭以志、紀功碑亭在郡治北參府右。明萬厯間,副總兵楊應春征交趾,克捷立石紀功,因搆亭焉。葉司理亭在郡城北門外。明萬厯間,潿州士民為推官葉際英建
662
邵司理定稅碑亭在新城外,明萬厯間,署府事邵推官建。革榔稅牙行碑亭在新城外,明萬厯間,推官歐陽保建。放生亭在西湖南岸,明知府王秉良建。
663
狎鷗亭在西湖東岸,明知府王秉良建
664
望雲亭在城外南亭坊。明郡守何庾鑿西湖水以灌田,故名視遠樓在北郊外,明嘉靖間同知蕭文清建。
665
文塔明萬厯間,參議蒋光彦等建修撰黄士俊記在兹閣在塔旁前後三座,明崇禎十年,知縣吳國斗建,今圮遂溪縣。
666
清政亭在縣南惠民坊橋上。明洪武初建勸農亭在特侣塘西,明正德間,知府王秉良建,接官亭有三:一在東門墟,一在傍,塘頭一,在北門外二里去思亭在縣西。明嘉靖間,士民為知縣,班佩建今圮。清咏亭在縣治西南,明嘉靖間建。
667
横山公館在縣西六十里
668
徐聞縣。
669
登雲塔在縣東門外,明萬厯四十三年,知縣趙一鶴定基。天啟三年,知縣應世虞竣工,復於旁建登雲館㑹課文士
670
瓊州府:
671
瓊山縣
672
知樂亭在城南放生池上,宋郡守韓璧、朱熹有記。鴈塔亭在城南外鴈塔峯上,元建明、萬厯間,知府唐可封移郡學後。表賢亭。在大城西。明成化間,副使凃裴建以表尚書薛遠、都御史邢宥、學士丘濬、僉事林傑及諸縉紳之賢者,今圮
673
泂酌亭》在城北隅,東坡雙泉上
674
魁星亭在縣學右,今圯。
675
柔遠亭在城北五里,官道明天順間,開暹羅使臣黄坤普建
676
清惠亭在郡北五里官道西,明萬厯間,知府倪棟建,今名五里亭。
677
南溟竒甸亭在郡北五里,官道,明弘治間建
678
濱淪亭在子城西。明建
679
老農亭在城南,今圯。
680
《懷沙亭》在小英村社學內。明弘治間,提舉司汪廷正作亭以覆陳獻章《社學記》
681
瞻雲亭在郡後堂
682
鎖鑰樓在小北門
683
《海天一眺樓》在倉後城側,今圮。
684
海山樓在舊道前,今圯
685
錦衣堂在東坡書院中,邑人以蘇轍續蘇軾詩有「錦衣他日千人看之」句,《就坡院築錦衣堂刻進士」題名。
686
夢宸堂在兵備道後堂明凃、裴建、張元正《記》期范堂在兵備道署前明凃、裴建、張元正記、正明閣在崇文書院後
687
霜筠軒在城南。明洪武末,儒士王惠建
688
隱所在城東六十里,蘇尋都境內。
689
學士莊在縣西三里
690
朝天塔在海口都,今圯。
691
文昌塔在下窰村,明萬厯間知府凃文奎、給事許子偉建,旁有文昌閣,今圮澄邁縣。
692
《登高亭》在大勝嶺上,明知縣韋裘建
693
西門塔在裏橋左
694
學前塔
695
美椰二塔在輯瑞菴前
696
鍾村前塔在縣西十三里,明舉人鍾秀建那驛塔在縣南十五里
697
龍光塔在倘驛都,明萬厯間建。
698
干利塔在縣東,明天啟間建。
699
定安縣。
700
解愠軒在縣治,後明知縣,吳實建
701
文昌縣。
702
湄邱草亭在東門外五十里,明都御史邢宥建有記。㑹同縣。
703
聚奎塔在縣西南半里許,明知縣盧童建、王𢎞誨有銘臨高縣。
704
茉莉軒在縣治東,宋邑尹謝渥建胡銓書額儋州。
705
寶燕亭在城南,宋蘇軾舊居
706
載酒堂在州東南二里。元泰定間建
707
昌化縣。
708
觀海亭在縣西半里山上,明建,今圯。
709
觀河亭明嘉靖間建。
710
《卻金亭》明士民為知縣。潘世元建
711
崖州
712
大洞天亭宋建有《記》
713
江亭在州西一里,元王仕熙謫崖時建
714
永思亭明成化初,學正許端惠任滿去,弟子思之故建。羅定州
715
靖邊亭在瀧水所後堂
716
勸農亭在南門外
717
望雲臺在州治後
718
麗澤堂上有文昌閣,今圮。
719
文塔在州治東。明萬厯三十九年,兵備道喻安性知州,商之相建。西寧縣。
720
角亭在分司署左,明萬厯十八年,知縣林致禮建,今圯。鐘鼓樓在縣前十字街。明萬厯十九年,知縣林致禮建,今圯。太公閣在鐘鼔樓後。
721
文昌閣在文昌橋邊
722
典學書院在東門外,明崇禎九年,知縣謝天申,建知縣李翼鵬修連州。
723
福泉亭在靜福山石砌流,「杯」「池」為「福」字
724
壽泉亭在北山寺右石砌流杯池」為「壽」字。海陽亭在州城北。
725
陽山縣
726
《觀瀾亭》在釣魚臺之右
727
連山縣。
728
陽春樓在東關明,知縣,林裕陽建
729
廣東通志卷五十三
URN: ctp:ws80022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