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下卷

《下卷》[View] [Edit] [History]

1
六十一、《難經本義》十八難圖註辯
2
十八難秦越人曰:「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 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滑伯仁註曰:手太陰陽明金,下生足太陽少陰水,水性下流,故居下部;足少陰太陽水,生足厥陰少陽木,木生手少陰太陽火及手心主火,火炎上行,是為上部; 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居中部,復生肺金,此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觀十八難所列之圖,乃以手厥陰心主火與手少陽三焦火分診在下部右尺,圖與註自相背戾,後人翕然宗之,不復查考。且經文只云手之太陰陽明,足之太陽少陰,為上下部,言肺高而腎下,子母相望之意。按《脈經》以心肺合於上焦,脾胃肝膽合於中焦,腎膀胱合于下焦,兩尺分診兩腎,無手厥陰少陽之語。《千金方》診法與《脈經》同。顧《靈蘭秘典篇》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啟玄子註曰:「膻中在胸中兩乳間,為心君播宣教令,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脈要精微論》以左寸之外候心,內以候膻中,膻中為十二髒之一,以其無形,與心肺並居胸中,故診附焉。《本義》此圖,恐未必是伯仁之意,豈有自相矛盾哉?此必後人泥《脈訣》「右肺大腸脾胃命」之說,而以此圖牽合,因土居中部,乃以火居下部,生中土也。獨不思手太陽少陰之火,復何所生耶?智者自能辯之。
3
按何一陽《醫學統宗》有云:《圖註難經》,乃四明張世賢襲取紀天錫、袁坤濃、虞庶舊章,斷簡殘文,淺附已意,欺為新撰,維揚運司梓行,失旨處頗多,然則《難經本義》之圖註,實張世賢之集者,後人增附梓焉,非滑氏之筆明矣。
4
六十二、《難經》肺金肝木浮沉說
5
三十三難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答詞以五音剛柔吸受云云,是啟後學要識五行造化之妙,而註者又以長生臨官帝旺為言,而不就肝肺上究竟其說,似訓釋太深,玄之又玄者也。物物具五行,如註所云,心脾腎得水皆沉,不知又當何解。據愚見,不若平平講去,亦自明暢,且又開發後學,陰陽相感之義,雖不明言,而理實寓焉。蓋肺雖屬金,而位處膈上,行陽道多,且其經為手太陰,主乎氣。以體而言,金也;以用而言,氣也。而又屬手經,故浮。肺熟則手經之氣去,而金之體獨存,故熟則沉也。肝雖屬木,而位處膈下,行陰道多,且其經為足厥陰,主乎血。以體而言,木也;以用而言,血也。而又屬足經,故沉。
6
肝熟則足經之血去,而木之體獨存,故熟則浮也。返本之義也。臨官帝旺之說,微覺牽合,學人詳之。
7
六十三、《難經》七十五難金不得平木「不」字辯
8
生生子曰:七十五難云:「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云云,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滑伯仁曰:「不」字疑衍。四明陳氏曰:仲景云:木行乘金,曰橫。《內經》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木實金虛,是木橫而凌金,侮所不勝也。木實本以金平之,然以其氣正強而橫,金平之則兩不相伏而戰,戰則實者亦傷,虛者亦敗。金虛本資氣于土,然其時土亦受制,未足以資之。故取水為金之子,又為木之母,於是瀉火補水,使水勝火,則火餒而取氣于木,木乃減而不復實,水為木母,此母能令子虛也。木既不實,其氣乃平,平則金免木凌,而不復虛,水為金子,此子能令母實也。所謂金不得平木,不得徑以金平其木,必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使木金之氣自然而平耳。而滑伯仁又曰:陳氏之說,亦自有理,但為「不」之一字纏擾,牽強費辭,不若直以「不」字為衍文爾。餘曰:「不」字非衍,《難經》所謂不者,乃姑息之謂,不徑以金平木,故有瀉火補水之治,觀越人謂「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更」字與「不」字,乃一篇之大關鍵也。此更字與二十難更相乘,更相伏「更」字義同,謂互相平制,不直令金以平木也。觀仲景木行乘金曰橫之「橫」字,則知金非等閒之虛,即驟補之,猶未能自保,況欲令其得平木乎?彼金之得平木,乃以五行順相平者言也,此以五行更相平者言也。
9
「更」與「順」,自當有別,不然,越人何不徑雲補金,使得平木,而乃曰「瀉南方,補北方」哉。越人之微意,正欲瀉火以泄木之餘,補水以實金之虛,五行遞相濟養,更互剋伐,子為母復仇之義,故曰「欲令金不得平木」也。此圍魏救韓之意,不平之平,乃所以平也。陳氏訓不字誠是,但于更字仍欠發明,故未免啟後人之疑,醫道如伯仁,亦可謂精詣矣,乃以不字為衍文,餘又不知其何見也。
10
六十四、《難經》八十一難篇「是病」二字辯
11
生生子曰:八十一難云:「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云云,彼註《難經》者,謂「是病」二字,非誤即衍。愚謂二字,非誤亦非衍,蓋答辭也。言此是病之虛,而非寸口脈也。與夫子答子路曰:「然有是言也」一類,皆答問文法爾。經書中多有之,窮經者,能以意逆志而玩其辭,斯得之矣。
12
六十五、節抄「靈樞」引
13
生生子曰:余惟醫以《靈》《素》為祖,但其書出秦火之後,斷簡殘篇,幾至散失,雖命世之才如秦越人、淳于意、張、華諸公,延醫稱神奇者,亦未之訓釋。至啟玄子,始於《素問》掇摭成卷,門分章析,引類註明,厥功亦偉矣。而偏執局曲之夫,尚吹毛索疵,妄加訶詆。乃於《靈樞》,非惟不敢註一字,且置此書,略不涉目。夫《靈樞》一經,於髒腑經絡,盈虛順逆,針法疾徐,靡不周悉,顧棄而不讀,何稱醫哉!何稱醫哉!余觀史嵩先生序《靈樞》有曰:夫為醫者,在讀書,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為醫者也。
14
余嘗從事斯語,用節抄靈樞數條於後,以備參考云。
15
六十六、本神篇
16
黃帝問於岐伯曰: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17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KT 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 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髒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患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髒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髒不安,必審五髒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18
六十七、決氣篇
19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餘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20
六十八、脹論
21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髒腑之內乎?岐伯曰:二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于臟腑之外,排髒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名曰脹。黃帝曰:髒腑之在胸脅腹裏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岐伯曰:夫胸腹,髒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
22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髒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23
黃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 ,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
24
小腸脹者,少腹 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25
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髒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帝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曰: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26
六十九、五癃津液別篇
27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穀入于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濃,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濃,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五髒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髒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于迴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28
七十、賊風篇
29
黃帝曰: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離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離賊風邪氣,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痺。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焉。黃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患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氣,又無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而不聞,故似鬼神。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30
七十一、五音五味篇婦人無須
31
黃帝曰:婦人無鬚者,無血氣乎?岐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鬚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去?願聞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黃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于血,然其鬚不生,其何故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鬚不生。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鬚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
32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
33
七十二、憂恚無言篇
34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不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合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濃,則開合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合不致,故無音。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系於舌,絡於橫骨,終于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辟。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35
七十三、邪客篇
36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肢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
37
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髒。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 。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 ,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KT 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38
七十四、大惑篇
39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台,中階而顧,匐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轉獨眩,披髮長跪,俯而視之,後久之不己也,卒然自止,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目者,五髒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黃帝曰:余疑其然,餘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餘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40
七十五、十二經絡臟象見証
41
附任督二脈起止
42
手太陰肺髒象
43
是經多氣少血 肺之為髒,六葉兩耳,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髒之氣,為五髒華蓋云。
44
其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肩下臂上,通名曰 ,行少陰心主之前 內廉凡有三脈,太陰居前,少陰居後,厥陰居中也,下肘中臂上 下接處曰肘,循臂內上骨下廉 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今太明脈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掌後陷中動脈,太淵穴也;寸口中動脈,經渠穴也,上魚,循魚際魚際,穴也,散脈中是,出大指之端少商穴也。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45
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黃變,卒遺失無度。
46
手陽明大腸經髒象
47
是經多血多氣 大腸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
48
其經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也,循指上廉指上廉本節前陷中二間穴,本節後陷中三間穴也,出合谷兩骨間合谷穴也,上入兩筋之中陽溪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上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49
是動則病齒痛 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凜不復。
50
足陽明胃經髒象
51
是經多血多氣 胃大一尺五寸,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徑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52
其經之脈,起於鼻之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腿下脛上接處曰膝,下循脛外廉謂脛骨之外廉也;其外廉下膝三寸,三里穴也;又下三寸,巨虛上廉也。又下三寸,巨虛下廉也。直下至腕中,解溪穴也,下足跗衝陽穴也,足面曰跗,跗上陷中動脈是也;凡是跗直下大指之間,皆有動脈,其大指之間,足少陽脈也;上入指本節後間動脈,足厥陰脈也;上跗上動脈,足陽明脈也。《針經?終始篇》云: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陽在下者是也。凡言間,皆謂兩指中間也,入中指內間中指內間,本節後陷中陷谷穴也;本節前陷中,內庭穴也;大指次指之端,厲兌穴也。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53
是動則病灑灑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于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54
足太陰脾經髒象
55
是經多氣少血 脾廣三寸,長五寸,掩乎太倉,附著於脊之第十一椎。
56
其經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穴也,在大指端內側,循指內側白肉際大指內側,本節後大都穴也,過核骨後核骨下太白穴也;核骨,在足大指本節後約二寸,內踝骨前約三寸,如棗核橫于足內側赤白肉際者是也;竇太師指為孤拐骨者,非是也,上內踝前廉內踝下前陷中,商丘穴也,上 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膝輔骨下陷中,陰陵泉穴也,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57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洩,水閉,黃膽,不能臥,強立,股膝內 厥,足大指不用。
58
手少陰心經髒象
59
是經多氣少血 心形如未敷蓮花,居肺下膈上,附著於脊之第五椎。
60
其經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繫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肺脈從肺系橫出腋下,心脈從肺而出于腋下,包絡脈從脅下抵腋下,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少海穴也,循臂內後廉臂內後廉上脘一寸半,靈道穴也,抵掌後兌骨之端神門穴也,入掌內後廉掌內後廉小指本節陷中,少府穴也,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沖穴也,在小指內廉之
61
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
62
手太陽小腸經髒象
63
是經多血多氣 小腸長三丈二尺,左回迭積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腸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入焉。復下一寸為水分穴,則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
64
其經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少澤穴也,循手外側小指本節前谷穴也,本節後陷中,後溪穴也,上腕臂下掌上節處曰腕,腕前起骨中陷中,腕骨穴也。當腕中陷處,陽谷穴也,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少海穴也,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
65
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斜絡於顴。
66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 、肘、臂外後廉痛。
67
足太陽膀胱髒象
68
是經多血少氣 膀胱縱廣九寸,居腎之下,大腸之側,小腸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滲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69
其經之脈,起於目內 ,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 中腿下 上接處約文中央動脈曰 中,委中穴也。其支者,從 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竇云:髀,骨節也,循髀外,從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足肚曰 ,出外踝之後崑崙穴也,循京骨京骨穴也,至小指外側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束骨穴也;本節前,通谷穴也;小指端,至陰穴也
70
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結, 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囪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 、腳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71
足少陰腎髒象
72
是經多氣少血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狀如石卵,附著于脊之十四椎,當胃下兩旁。
73
其經之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湧泉穴也,出于然骨之下然骨,穴也,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循內踝之後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動脈,太溪穴也;上太溪二寸,複溜穴也,別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陰谷穴也,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74
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無所見,心如懸,病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癖,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75
手厥陰心包絡之經
76
是經多血少氣 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髒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粘,而黃脂漫裹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系,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心主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則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二名,實相火也。
77
其經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穴也,下臂,行兩筋之間兩節之上腕三寸,間使穴也;當腕中,大陵穴也,入掌中勞宮穴也,穴有動脈,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也
78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79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80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81
手少陽三焦之經
82
是經多氣少血 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直兩乳間陷者中。中焦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臍旁。
83
下焦當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一寸。
84
其經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關沖穴也,上出兩指之間兩指之間陷中,腋門穴也;上兩指本節後間陷中,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陽池穴也,出臂外兩骨之間兩骨之間上腕二寸,支溝穴也,上貫肘天井穴也,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頰骨也。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
85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 ,嗌腫喉痺。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 痛,頰痛,耳後、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86
足少陽膽髒象
87
是經多氣少血 膽長三寸,在肝之短葉間。包精汁三合,為清淨之府。諸府皆傳穢濁,獨膽無所傳道,故曰清淨。膽汁減則目昏又吐,傷膽倒則視物倒植。
88
其經之脈,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後。其支者,別銳 ,下大迎,合手少陽,抵于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竇氏云:腹下腿上節處是也,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外輔骨之前膝之下一寸,陽陵泉穴也,伸足取之,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穴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也,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小指次指之間本節前陷中,俠溪穴也;本節後陷中,臨池穴也;小指次指之端,竅陰穴也。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89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頷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90
足厥陰肝髒象
91
是經多血少氣 肝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其治在左,其髒在右,附著于脊之第九椎。
92
其經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大敦穴也,上循足跗上廉足跗上廉大指間陷中,行間穴也;大指本節後間陷中,太衝穴也,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內踝前一寸,中封穴也,上 內廉曲泉穴也,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經脈篇》
93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洩,狐疝,遺溺,癃閉。
94
督脈
95
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奇經八脈之一也。
96
督脈者,起于下極之 ,並于脊裏,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
97
脊之為骨,凡二十一椎,通項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歷長強穴,並脊裏而上行,循腰 、陽關、命門、懸樞、脊中、筋縮,至陽陵、靈臺、神道、身柱,過風門,循陶道、大椎、啞門,至風府入腦,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至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循額至鼻柱,經素 、水溝、兌端,至 交而終焉。雲陽脈之海者,以人之脈絡周流于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為之都綱,故曰陽脈之海。
98
任脈
99
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奇經之一脈也。
100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
101
任與督,一源而二岐,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脈起于中極之下,會陰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裏,上循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環唇上,至 交分行,繫兩目下之中央,會承泣而終焉。雲陰脈之海者,亦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陰之分,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會焉,故曰陰脈之海。
102
七十六、附王好古類集五臟苦欲補瀉藥味
103
肝苦急
104
急食甘以緩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以酸瀉之,芍藥。虛,以生姜、陳皮之類補之。經曰:「虛則補其母」,水能生木,腎乃肝之母,腎水也,苦以補腎,熟地黃、黃柏是也。如無他證,錢氏地黃丸主之。實則白芍藥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青丸主之。「實則瀉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瀉心。
105
心苦緩
106
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芒硝;以鹹補之,澤瀉;以甘瀉之,人參、黃 、甘草。虛,以炒鹽補之。「虛則補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姜補肝,如無他證,錢氏安神丸主之。實則甘草瀉之,如無他證,錢氏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107
脾苦濕
108
急食苦以燥之,白術;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虛,則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證,錢氏益黃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109
實,則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證,以瀉黃散瀉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110
肺苦氣上逆
111
急食苦以瀉之,訶子皮;一作黃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辛瀉之,桑白皮;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五味子補之,如無他證,錢氏阿膠散補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以瀉白散瀉之。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112
腎苦燥
113
急食辛以潤之,知母、黃柏;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以鹹瀉之,澤瀉。
114
虛,則熟地黃、黃柏補之。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肺乃腎之母,以五味子補肺。
115
以上五臟補瀉,《內經?藏氣法時論》中備言之,欲究其精,詳看本論。
116
下卷 七十六、附王好古類集五髒苦欲補瀉藥味
117
髒腑瀉火藥
118
黃連瀉心火 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肺火梔子佐之黃芩瀉大腸火 柴胡瀉肝火黃連佐之
119
柴胡瀉膽火亦以黃連佐之 白芍藥瀉脾火 石膏瀉胃火 知母瀉腎火 黃柏瀉膀胱火 柴胡瀉三焦火黃芩佐之
120
以上諸藥,各瀉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為君、合為臣處,詳其所宜而用,勿執一也。
121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122
用藥法象
123
天有陰陽 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
124
溫、涼、寒、熱,四氣是也。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
125
地有陰陽 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應之藏下。
126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於地,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
127
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128
味之濃者,為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鹹,寒是也。
129
氣之濃者,為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
130
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
131
輕清成象味薄茶之類,本乎天者親上。
132
重濁成形味濃大黃之類,本乎地者親下。
133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湧泄為陰。
134
清陽發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陽實四肢,清之濁者也。
135
濁陰歸六腑,濁之濁者也;濁陰走五髒,濁之清者也。
136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137
藥性要旨
138
苦藥平升 微寒平亦升 甘辛藥平降 甘寒瀉火 苦寒瀉濕熱 苦甘寒瀉血熱
139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140
用藥升降浮沉補瀉法
141
肝、膽: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142
心、小腸: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143
脾、胃:味,甘補、苦瀉。氣,溫、涼、寒、熱,補瀉各從其宜。
144
肺、大腸: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145
腎、膀胱:味,苦補、鹹瀉。氣,寒補、熱瀉。
146
五髒更相平也,一髒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故云安穀則昌,絕穀則亡。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居。又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衛和,榮衛將行,常有天命矣。
147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148
五味所用
149
苦泄 甘緩 酸收 鹹軟 淡滲泄 辛散
150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151
藥類法象
152
風,升,生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153
防風純陽,性溫,味甘辛 升麻氣平,味微苦 柴胡氣平,味苦平 羌活氣微溫,味苦甘平 威靈仙氣溫,微苦 葛根氣平,味甘 獨活氣微溫,味苦甘平 細辛氣溫,味大辛 桔梗氣微溫,味苦辛 白芷氣溫,味大辛微溫,味大辛 鼠粘子氣平,味辛 蔓荊子氣清,味辛 川芎氣溫,味辛 天麻氣平,味苦
154
秦艽氣微溫,味苦辛平 荊芥氣溫,味苦辛 麻黃氣溫,味甘苦 前胡氣微寒,味苦
155
薄荷氣溫,味苦辛
156
熱,浮,長氣之濃者,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
157
黑附子氣熱,味大辛 烏頭氣熱,味大辛 乾姜氣熱,味大辛 良姜氣熱,味辛;一本味甘辛 干生姜氣溫,味辛 肉桂氣熱,味大辛 桂枝氣熱,味甘辛 草豆蔻氣熱,味大辛 丁香氣溫,味辛 濃樸氣溫,味辛 木香氣熱,味苦辛 益智氣熱,味大辛 白豆蔻氣熱,味大辛 川椒氣熱、溫,味大辛 吳茱萸氣熱,味苦辛 茴香氣平,味辛 延胡索氣溫,味辛 縮砂氣溫,味辛 紅藍花氣溫,味辛 神曲氣大暖,味甘
158
濕,化,成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鹹苦,在人以脾應之
159
氣溫平,味甘 人參氣溫,味甘 甘草氣平,味甘 當歸氣溫,味辛;一作味甘 熟地黃氣寒,味苦 半夏氣微寒,味辛平 白術氣溫,味甘 蒼術氣溫,味甘 陳皮氣溫,味微苦 青皮氣溫,味辛 藿香氣微溫,味甘辛 檳榔氣溫,味辛
160
莪術氣溫,味苦辛 京三棱氣平,味苦 阿膠氣微溫,味甘 訶子氣溫,味苦
161
杏仁氣溫,味甘苦 大麥 氣溫,味咸 桃仁氣溫,味甘苦 紫草氣寒,味苦 蘇木氣平,味甘咸;一作味酸
162
燥,降,收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163
茯苓氣平,味甘 澤瀉氣平,味甘 豬苓氣寒,味甘 滑石氣寒,味甘 瞿麥氣寒,味苦平 車前子氣寒,味甘 燈心草氣平,味甘 五味子氣溫,味酸 桑白皮氣寒,味苦酸 天門冬氣寒,味微苦 白芍藥氣微寒,味酸 麥門冬氣寒,味微苦 犀角氣寒,味苦酸 烏梅氣平,味酸 牡丹皮氣寒,味苦 地骨皮氣寒,味苦
164
枳殼氣寒,味苦 琥珀氣平,味甘 連翹氣平,味苦 枳實氣寒,味苦酸 木通氣平,味甘
165
寒,沉,藏味之濃者,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鹹、氣寒是也
166
大黃氣寒,味苦 黃柏氣寒,味苦 黃芩氣寒,味苦 黃連氣寒,味苦 草龍膽氣寒,味大苦 石膏氣寒,味辛 生地黃氣寒,味苦 知母氣寒,味大辛 防己氣寒,味大苦 茵陳氣微寒,味苦平 樸硝氣寒,味苦辛 栝蔞根氣寒,味苦 牡蠣氣微寒,味鹹平 玄參氣寒,味微苦 山梔子氣寒,味微苦 川楝子氣寒,味苦平 香豉氣寒,味苦 地榆氣微寒,味甘鹹
167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168
標本陰陽論
169
天,陽,無,圓,氣,上,外,升,生,浮,晝,動,輕,燥,六腑。
170
地,陰,有,方,血,下,內,降,殺,沉,夜,靜,重,濕,五髒。
171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此髒腑之標本也。又,髒腑在內、為本,各髒腑之經絡在外、為標,此髒腑經絡之標本也。更人身之髒腑、陰陽、氣血、經絡,各有標本也。以病論之,先受病為本,後傳流病為標。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邪氣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雖病有十數,證皆去矣。謂如先生輕病,後生重病,當先治輕病,如是則邪氣乃伏,蓋先治本故也。若有中滿,無問標本,先治中滿,謂其急也。若中滿後有大小便不利,亦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滿,謂尤急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滿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172
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是也。治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從前來者為實邪,當瀉其子火也,然非直瀉其火,十二經中各有金木水火土,當木之分瀉其火也。故《標本淪》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既標受火邪,先於肝經五穴中瀉滎心,行間穴是也;後治其標者,於心經五穴內瀉滎火,少府穴是也。以藥論之,入肝經藥為之引,用瀉心火藥為君,是治實邪之病也。假令肝受腎邪,是從後來者為虛邪,虛則當補其母,故《標本論》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既受水邪,當先於腎經湧泉穴中補水,是先治其標;後於肝經曲泉穴中瀉水,是後治其本。此先治其標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本也。以藥論之,入腎經藥為引,用補肝經藥為君是也。
173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174
五方之正氣味
175
制方用藥
176
東方甲風乙木,其氣溫,其味甘,在人以肝、膽應之。
177
南方丙熱丁火,其氣熱,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腸、三焦、包絡應之。
178
中央戊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
179
中央己土,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應之。
180
西方庚燥辛金,其氣涼,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腸應之。
181
北方壬寒癸水,其氣寒,其味苦,在人以腎、膀胱應之。
182
人乃萬物中之一也,獨陽不生,獨陰不長,須稟兩儀之氣而生化也。聖人垂世立教,不能渾說,必當分析,以至理而言,則陰陽相附不相離,其實一也。呼則隨陽出,吸則隨陰入。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此上說止明補瀉。用藥,君之一也,故曰主病者為君。用藥之機會,要明輕清成象,重濁成形,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其天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濁中清者,榮養于神;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故《至真要大論》云: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鹹味湧泄為陰。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各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183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184
隨證治病藥品
185
如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 陽明白芷 少陽柴胡 太陰蒼術 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如頂巔痛,須用 本,去川芎。
186
如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
187
如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痛,加黃柏。
188
如心下痞,須用枳實、黃連。
189
如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 。
190
如腹脹,用姜制濃朴一本有芍藥
191
如虛熱,須用黃 ;止虛汗亦用。
192
如脅下痛,往來潮熱,日脯潮熱,須用柴胡。
193
如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去痰,用白術。
194
如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而已。
195
如破滯血,用桃仁、蘇木。
196
如補血不足,須用甘草。
197
如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術。多用則瀉脾胃。
198
如腹中窄狹,須用蒼術。
199
如調氣,須用木香。
200
如補氣,須用人參。
201
如和血,須用當歸;凡血受病者,皆當用也。
202
如去下焦濕腫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
203
如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
204
如去中焦濕與痛、熱,用黃連,能瀉心火故也。
205
如去滯氣,用青皮;勿多服,多則瀉人真氣。
206
如渴者,用乾葛、茯苓,禁半夏。
207
如嗽,用五味子。
208
如喘者,用阿膠。
209
如宿食不消,須用黃連、枳實。
210
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
211
如水瀉,用白術、茯苓、芍藥。
212
如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
213
如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214
如瘡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藥如黃柏、黃芩,詳上下用根梢及引經藥則可。
215
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
216
如小便黃者,用黃柏;數者,澀者,或加澤瀉。
217
如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
218
如小腹痛,用青皮。
219
如莖中痛,用生甘草梢。
220
如驚悸恍惚,用茯神。
221
如飲水多,致傷脾,用白術、茯苓、豬苓。
222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223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者,禁用,經云:中滿勿食甘。
224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225
用藥凡例
226
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術為佐。《經》云:「辛甘發散為陽」。風宜防風味辛,及治風通用,故防風為君,甘草、白術為佐。
227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術為佐,是寒宜甘緩也。或有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選用,分兩以君臣論。
228
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以黃連、當歸根和血為佐,兼以各經藥用之。
229
凡眼久病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以羌活、防風為臣,甘草、甘菊之類為佐。
230
凡痢疾腹痛,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術為佐。見血先後,以三焦熱論。
231
凡水瀉,以茯苓、白木為君,芍藥、甘草為佐。
232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治病為佐。
233
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以半夏為佐;喘者,以阿膠為佐;有熱無熱,以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234
凡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
235
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
236
凡痔漏,以蒼術、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證加減。
237
凡諸瘡,以黃連、當歸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238
凡瘧,以柴胡為君,隨所發時所屬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239
以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逐旋加減用之。
240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241
東垣報使
242
太陽:羌活 下黃柏陽明:白芷 升麻 下石膏少陽:柴胡 下青皮太陰:白芍藥少陰:知母厥陰:青皮 柴胡小腸、膀胱屬太陽, 本、羌活是本方。
243
三焦、膽與肝、包絡,少陽、厥陰柴胡強。
244
陽明大腸兼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
245
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
246
脾經少與肺經異,升麻、芍藥白者詳。
247
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
248
通經用此藥為主,更有何病到膏肓。
249
下卷 七十七、附李東垣藥類法象
250
十二經向導
251
手太陰肺: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山藥 檀香 五味子 粳米 白茯苓 阿膠 天門冬麥門冬 桑白皮 蔥白 杏仁 麻黃 益智 丁香 白豆蔻 知母 砂仁檀香、豆蔻為使 梔子 黃芩石膏足太陰脾:草豆蔻 茱萸 砂仁人參、益智為使 防風 當歸 益智 黃 蒼術 白術 膠飴代赭石 茯苓 麻子 甘草 半夏通入手足太陰肺脾:升麻 芍藥 木瓜 白芍藥 藿香 延胡索 砂仁手陽明大腸:升麻 白芷 麻子 秦艽 薤白 白石脂 砂仁白石脂為使 肉豆蔻 石膏足陽明胃:丁香 草豆蔻 砂仁 防風 石膏 知母 白術 神曲 葛根 烏藥 半夏 蒼術 升麻白芷 蔥白通入手足陽明:麻黃 大黃 連翹 升麻白術 葛根 石膏 檀香佐以他藥 白芷手少陽三焦:川芎 大黃 柴胡 青皮 白術 熟地 黃 地骨皮 石膏 細辛 附子足少陽膽:半夏 草龍膽 柴胡通入手足少陽:青皮 川芎 柴胡 連翹手厥陰心包絡:沙參 白術 柴胡 熟地 牡丹皮 敗醬足厥陰肝:草龍膽 蔓荊子 阿膠 瞿麥 桃仁 山茱萸 代赭石 紫石英 當歸 甘草 青皮羌活 吳茱萸 白術通入手足厥陰:青皮 熟地 柴胡 川芎 皂角 苦茶 桃仁手太陽小腸:白術 生地黃 羌活 赤茯苓 赤石脂 砂仁赤石脂為使
252
足太陽膀胱:蔓荊子 滑石 茵陳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桂枝 黃柏 羌活 麻黃通入手足太陽:防風 羌活 本 蔓荊子 茴香 黃柏 白術 澤瀉 防己 大黃
253
手少陰心:麻黃 桂心 當歸 生地 黃連 代赭石 紫石英 梔子 獨活 赤茯苓足少陰腎:知母 黃柏 地骨皮 阿膠 豬膚 牡丹皮 玄參 敗醬 牡蠣 烏藥 山茱萸天門冬 豬苓 澤瀉 白茯苓 檀香 甘草 五味子 吳茱萸益智 丁香 獨活 桔梗或用梢 砂仁黃柏、茯苓為使
254
通入手足少陰:細辛 熟地 五味子 澤瀉 地榆 附子 知母 白術
255
七十八、本草攻克血積症瘕及胎產解毒並十八反藥類
256
敘此以便立方採擇雖不立方而方在其中矣
257
攻克血積 瘕類:延胡索 三棱 蓬術 川芎 歸尾 使君子 大戟 紅花 蘇木 黑丑 續隨子麝香 雷丸 神曲 白芷 海螵蛸 桃仁 虻蟲 水蛭 乾漆 木香 通草 牛膝 山楂 大黃 瞿麥射干 麥芽 水銀 KT 砂 鱉甲肉積類:KT 砂 阿魏 山楂 甚者巴豆酒積類:葛根 葛花 神曲 麥芽 黃連 青蒿 巴豆 甚者甘遂 牽牛魚積類:橄欖 蘆根 草果 紅曲 甚者巴豆 芫花血積類:歸尾 桃仁 紅花 蘇木 牛膝 乾漆 丹參 大黃 甚者虻蟲 水蛭氣積類:木香 檳榔 沉香 檀香 烏藥 枳殼 青皮 枳實 甚者黑丑水積類:黑丑 澤瀉 豬苓 郁李仁 海藻 昆布 甚者芫花 大戟 甘遂 商陸涎積類:雄黃 膩粉 枯礬 甚者礞石 巴豆 瓜蒂 甘遂 輕粉痰積類:半夏 南星 竹瀝 礞石 枳實 海石 蠍梢 皂莢 甚者瓜蒂 藜蘆 巴豆食積類:砂仁 香附 麥芽 青皮 枳實 神曲 穀芽 紅曲 草果 甚者巴豆蟲積類:薏苡根 吳茱萸根 酸石榴根 使君子 雷丸 蕪荑 乾漆 檳榔 甚者苦楝根皮 錫灰輕粉 鶴虱諸瓜果積:平胃散加健脾消導,倍加肉桂;加麝香尤妙。
258
豆腐積:蘿卜子豆粉積:杏仁諸骨鯁在喉中:狸頭骨 顱 骨 野苧根 紫玉 簪花根 威靈仙 蓬砂安胎類:桑上寄生 川續斷 杜仲 白術 條芩 蔥白 阿膠 鯉魚 地黃 艾葉 砂仁 人參 黃銀烏骨雌雞 家苧根皮墮胎類:雄黃 雌黃 水銀 粉錫 朴硝 大戟巴豆 牛黃 藜蘆 丹皮 牛膝 桂心 皂莢 茹 槐子 薏苡 瞿麥 大附子 天雄烏頭 蜈蚣 斑蝥 芫青 水蛭 虻蟲 皮 蛇皮 蟹爪 半夏 黑丑 麝香 桃仁 芫花代赭石 羊躑躅難產:槐子 桂心 滑石 貝母 皂莢 蛇蛻 頭垢 麻油 牛膝 龜板 兔腦 柞木 丹參 海馬益母草 豬脂酒 冬葵子 急性子通乳汁類:石鐘乳 土瓜根 狗四足 豬四足 王不留行 通草 豬胰 木通 葵子 芝麻內外吹:蒲公英 金雞瓜草 鹿角 貝母 栝蔞 青皮 白芷 芭蕉根蛇虺百蟲毒:雄黃 巴豆 麝香 丹砂 乾姜 甘草 白芷蜈蚣毒:桑皮汁及煮桑根汁 瀝清蜘蛛毒:藍青汁 麝香蜂躉毒:蜂房 藍青汁 薄荷汁狗毒:杏仁 礬石 韭根 人屎汁 虎骨風狗毒:斑蝥
259
下卷 七十八、本草攻克血積症瘕及胎產解毒並十八反藥類
260
十八反
261
甘草反諸藥類: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烏頭反諸藥類:半夏 栝蔞 貝母 白蘞 白芨藜蘆反諸藥類:人參 玄參 丹參 沙參 苦參 細辛 芍藥
URN: ctp:ws8067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