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四十

《卷四十》[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皇朝通志》卷四十
3
禮畧》
4
吉禮
5
6
7
等謹按:《鄭志》,《上陵》一門,載於吉禮之次,以事係祭祀,與山陵之典有別也。我
8
皇朝尊
9
祖敬。
10
宗典章詳審,超軼徃代,謁陵大禮,憲古準今,尤為隆備。謹述鉅典,載於篇中,以彰聖朝誠孝之上儀焉。
11
肇祖原皇帝
12
興祖直皇帝。
13
景祖翼皇帝
14
顯祖宣皇帝陵曰:
15
永陵
16
原皇后
17
直皇后。
18
翼皇后
19
宣皇后各合葬在
20
興京西北十里啓運山。
21
等謹按:
22
肇祖原皇帝
23
興祖直皇帝
24
景祖翼皇帝
25
顯祖宣皇帝陵舊在。
26
興京共一山。天命九年建都。東京奉移。
27
景祖
28
顯祖陵於遼陽。順治十五年奉移景祖。
29
顯祖陵,仍祔于。
30
興京
31
祖陵稱
32
四祖陵十六年,尊為
33
永陵云。
34
太祖高皇帝陵曰:
35
福陵
36
孝慈高皇后合葬在
37
盛京城東北二十里天柱山,太宗文皇帝陵曰:
38
昭陵
39
孝端文皇后合葬在
40
盛京城。西十里隆業山。
41
孝莊文皇后陵曰:
42
昭西陵在遵化州昌瑞山孝陵之南
43
世祖章皇帝陵曰:
44
孝陵
45
孝康章皇后合𦵏
46
端敬皇后祔𦵏,在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恵章皇后陵曰:
47
孝東陵在
48
孝陵之東
49
聖祖仁皇帝陵曰:
50
景陵
51
孝誠仁皇后。
52
孝昭仁皇后。
53
孝懿仁皇后。
54
孝恭仁皇后合葬。
55
敬敏皇貴妃從葬在
56
孝東陵之東
57
世宗憲皇帝陵曰:
58
泰陵
59
孝敬憲皇后合葬
60
敦肅皇貴妃從葬,在易州西三十里永寧山。孝聖憲皇后陵曰:
61
泰東陵在
62
泰陵之東
63
孝賢皇后陵
64
慧賢皇貴妃。
65
哲憫皇貴妃。
66
淑嘉皇貴妃,從𦵏,在遵化州昌瑞山孝陵之西。
67
天聰六年十二月
68
太宗文皇帝率諸貝勒大臣詣太祖陵行時享禮。八年十二月,上率諸貝勒大臣詣
69
祖陵行禮。十年三月清明節,上率諸貝勒大臣親祭。
70
太祖山陵,崇徳元年四月,以營建太廟,遣官捧祝文祭告。
71
太祖山陵時,定嵗除日,清明日祭陵,用牛一,遣守。
72
陵官行禮
73
東京
74
陵用牛二,遣宗室、覺羅、大臣行禮。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人行禮。忌辰、孟秋望日、萬夀聖節,上香燭,獻酒果,均遣大臣一人奠帛、讀祝行禮。每月朔望致祭,用牛一,不讀祝,奠帛遣守。
75
陵官行禮四年四月,以征明大㨗,祭告福陵。
76
上親詣行禮。
77
順治元年七月,以中原平定,遷都於燕,遣官告祭福陵。二年正月,定。
78
萬夀節應遣官祭。
79
福陵
80
昭陵止,上香燭,供酒。果不讀祝。八年六月,定諸陵祭典。
81
四祖陵於冬至嵗暮,清明中元十月朔,俱遣宗室、覺羅大臣致祭,每月朔望,獻熟羊一令守。
82
陵章京致祭祭。
83
福陵
84
昭陵
85
上躬徃自左門入,若遣官自右門入,祭文祭品悉由中門入,除清明中元嵗暮照常致祭外,每嵗十月朔冬。
86
至亦各致祭一次。凡和碩親王以下,文武三品官以上,或専往。
87
盛京或道過,俱先謁。
88
福陵
89
昭陵於二門外行三跪九叩禮,及還辭,陵禮如前。十一年九月,遣輔國公班布爾善等恭代祭福陵。
90
昭陵十五年十二月,禮部議:「凡官員有以他事赴盛京者,三品以上官於
91
皇陵城門外行禮,遇祭祀日,二品以上大臣許入門,同守陵,各臣侍班。從之。十七年,派宗室覺羅數人居。
92
盛京每祭。
93
陵日,令其行禮。
94
康熙二年十一月,禮部題福陵。
95
昭陵
96
孝陵四季大祭恭奉。
97
神牌安設寳座,致祭至。
98
聖誕、忌辰、十月朔及每月朔望祭祀,既無祝帛,應不必恭移神牌掲幔祭獻」。從之。八年,停止宗室覺羅居住。
99
盛京每年
100
四陵四時大祭,遣多羅貝勒以下、奉國將軍、覺羅男爵以上,前往致祭。九年八月
101
聖祖仁皇帝奉
102
太皇太后
103
皇太后啟行恭謁
104
孝陵至日,行祗謁禮。次日上詣。
105
隆恩殿大祭,又次日詣。
106
寶城前致祭。
107
等謹案:康熙九年以後,聖祖仁皇帝恭謁。
108
孝陵二十七年以後,恭謁孝莊文皇后,暫安奉殿,皆嵗或一行,或至再至三,兹惟謹載,歴年以來,禮儀初定,或以事特舉者,餘年均不備叙,至世宗憲皇帝恭謁。
109
昭西陵
110
孝陵
111
孝東陵
112
景陵
113
皇上恭謁。
114
昭西陵
115
孝陵
116
孝東陵
117
景陵
118
泰陵
119
泰東陵
120
121
聖相承覲,揚
122
光烈
123
至孝肫誠,禮文賅洽,不能盡述。敬從前例約,著於編。十年九月
124
聖祖仁皇帝詣
125
盛京恭謁。
126
福陵
127
《昭陵啟》行前一日。
128
上躬詣
129
太廟行祇告禮次日
130
啟鑾設騎駕鹵簿,不作樂。至日,恭謁福陵,行禮畢,隨恭謁。
131
昭陵行禮。次日恭謁。
132
福陵
133
昭陵隆恩殿行大饗禮。又次日於福陵。
134
昭陵隆恩殿前設黃幄,焚楮帛,行讀文致祭禮。先期遣王暨內大臣前詣。
135
永陵致祭祭
136
福陵
137
昭陵時
138
諸妃園寢,亦照常致祭。諸親王、功臣墓各遣大臣奠酒,及回鑾率王以下各官恭詣。
139
福陵
140
昭陵行告成禮
141
聖駕回鑾,設儀仗,作《樂經》,過地方官咸朝服跪迎聖祖仁皇帝,往返均詣。
142
孝陵奠酒行禮至京日,恭詣太廟行祗告,禮畢,還宮。次日,王以下文武各官進表慶賀,頒詔天下。十五年定。
143
陵寢祭品祭儀詳見。
144
《大清㑹典》:二十年三月,奉移仁孝皇后。
145
孝昭皇后梓宮安葬。
146
上謁
147
孝陵行禮次至
148
仁孝皇后
149
孝昭皇后陵命。
150
皇子等行禮奠酒。自是年始,聖駕謁。
151
孝陵畢次至。
152
皇后陵奠酒儀,並同十一月,上以雲南報㨗恭謁。
153
孝陵行禮次日,行大祭禮。二十一年二月,上以雲南底定,親詣。
154
永陵
155
福陵
156
昭陵告祭行禮啟行前一日,祗告奉先殿,過遵化州親詣。
157
孝陵奠酒三月恭謁。
158
福陵
159
昭陵儀。與康熙十年同。
160
駕至。
161
興京展謁。
162
永陵次日,行大饗禮,儀與福陵。
163
昭陵同。四月,以
164
回鑾恭詣
165
福陵
166
昭陵奠酒五月,至遵化州,復詣孝陵奠酒。
167
聖駕回京祗告。
168
奉先殿,其王以下文武各官行禮,奉㫖停止」。二十七年四月奉移。
169
太皇太后梓宮於。
170
暫安奉殿五月
171
上謁
172
暫安奉殿行禮,奠酒次謁孝陵,行禮次至。
173
仁孝皇后
174
孝昭皇后陵奠酒自是年始,聖駕謁。
175
暫安,奉殿次謁。
176
孝陵儀並同。二十八年十月,奉安孝懿皇后梓宮於陵寢。
177
上詣
178
暫安奉殿。
179
孝陵奠酒又至。
180
仁孝皇后。
181
孝昭皇后
182
孝懿皇后陵舉哀,三十六年十月,奉諭。
183
暫安奉殿,非係山陵地方既近嗣後,凡忌辰致祭,著照四時大饗禮行」。三十七年七月。
184
以親征平定噶爾丹,恭奉皇太后詣。
185
盛京謁
186
陵告祭
187
啟鑾出古北口,經䝉古諸部落至松花江及吉林、烏拉地方。九月,駕至。
188
興京展謁
189
永陵行禮至
190
盛京展謁。
191
福陵
192
昭陵次日,大祭儀,並與二十一年同回鑾,入山海闗,十一月,謁。
193
暫安奉殿。
194
孝陵奠酒禮成回京。六十年正月,上以御極六十年大慶命。
195
皇四子和碩雍親王憲皇帝世宗 廟諱皇十二子固山貝子允祹世子𢎞晟恭代祭告永陵。
196
昭陵
197
福陵二月,恭謁。
198
暫安奉殿。
199
孝陵
200
孝東陵行禮次至。
201
仁孝皇后。
202
孝昭皇后
203
孝懿皇后陵奠酒,次日行大祭禮。雍正元年四月。
204
世宗憲皇帝恭謁
205
暫安奉殿。
206
孝陵
207
孝東陵行禮次詣
208
仁孝皇后
209
孝昭皇后
210
孝懿皇后陵行禮。是日,奉安聖祖仁皇帝梓宮於
211
景陵饗殿八月
212
上恭謁。
213
暫安奉殿。
214
孝陵
215
孝東陵行禮遂至。
216
景陵饗殿行禮三年二月,恭移孝莊文皇后梓宮安奉於昭西陵饗殿,遣官致祭。十一月,上恭謁。
217
昭西陵
218
孝陵
219
孝東陵
220
景陵行禮,嗣是謁。
221
陵禮儀同四年十一月。
222
諭逢
223
聖祖仁皇帝每年忌辰,遵照周年例舉行。十三年十月,更定列祖。
224
列后忌辰致祭。
225
陵寢儀:王大臣遵
226
㫖議奏,各
227
陵寢四時大祭,牲用太牢,獻帛、爵、讀祝文,致祭於隆恩殿,具朝服行禮與各
228
陵忌辰,祭祀之禮不同。嗣後恭遇列祖。
229
列后忌辰致祭。
230
陵寢均照四時大祭禮舉行」。從之。乾隆元年正月。
231
皇上恭謁
232
昭西陵
233
孝陵
234
孝東陵
235
景陵行禮奠酒、舉哀。並
236
命修葺。
237
山陵廟貌
238
永陵
239
福陵
240
昭陵殿宇,一體修繕。二月,特遣宗室將軍六人,徃駐盛京,給以田廬,永逺承奉三陵祭祀。二年十月,以修理陵寢工竣,恭謁。
241
昭西陵
242
孝陵
243
孝東陵
244
景陵行禮,次日,遣官致祭,上親詣。
245
景陵行禮三年二月。
246
上以清明節恭詣。
247
泰陵展謁行禮。是日
248
駕未至碑亭,即降輦慟哭,步入隆恩門至。
249
寳城前行禮奠酒,哀慟良久,次日躬祭。
250
泰陵未至碑亭,即下輦步入隆恩門至。
251
隆恩殿行禮畢,復詣。
252
寳城前奠酒,舉哀嗣後
253
聖駕謁
254
陵祭
255
陵、儀並同八年七月。
256
上奉。
257
皇太后駕徃。
258
盛京恭謁。
259
祖陵啟行前一日。
260
親詣
261
奉先殿祗告九月
262
駕至。
263
興京恭謁。
264
永陵次日,行大饗禮儀。與康熙二十一年同駕至。
265
盛京恭謁。
266
福陵次日行大饗禮儀,與康熙十年同。禮畢,即往謁昭陵儀與謁。
267
福陵同,禮成乃。
268
親臨功臣之墓,遣官往祭長白山。
269
北鎮醫巫、閭山及遼太祖陵回鑾次日。
270
皇上親詣
271
奉先殿告祭。越二日,禮部奏請行慶賀禮儀,與三大節朝賀同。十四年三月,以金川平定。
272
上恭謁
273
昭西
274
孝陵
275
孝東陵
276
景陵行禮次詣。
277
泰陵行禮十七年十月,奉安孝賢皇后梓宫於陵寢,嗣是聖駕恭謁。
278
昭西陵
279
孝陵
280
孝東陵
281
景陵禮畢至。
282
孝賢皇后陵奠酒儀並同十九年七月上奉。
283
皇太后自避暑山莊,啟行駕徃。
284
盛京恭謁。
285
祖陵禮儀均與乾隆八年同。是年議準展謁祖陵之日。
286
皇上素服行禮大祭日
287
皇上禮服,陪祀及執事大臣咸朝服。二十年五月,以平定準噶爾遣。
288
皇子代行祭告
289
山陵二十五年二月,以回部平定恭,謁昭西陵。
290
孝陵
291
孝東陵
292
景陵行禮次詣。
293
泰陵行禮
294
盛京
295
三陵遣親王前往,恭代行禮。四十一年三月,以金川平,定恭謁。
296
昭西陵
297
孝陵
298
孝東陵
299
景陵行禮畢,次詣。
300
泰陵行禮四十二年三月,奉安孝聖憲皇后梓宮於。
301
泰東陵恭奉
302
神位升祔
303
太廟禮畢。
304
皇上恭謁
305
泰東陵慟哭行禮如謁。
306
泰陵之儀四十三年七月上三詣。
307
盛京恭謁
308
祖陵,如十九年之儀。四十八年八月,上四詣。
309
盛京恭謁。
310
祖陵,如四十三年之儀。凡皇帝恭謁
311
祖陵儀嵗清明,中元冬至,除夕列聖。
312
列后忌辰及
313
國有大慶大饗儀、朔望謁、奠儀,及因事遣官祗告儀,皆具載。
314
大清通禮
315
五祀
316
等,謹按鄭《志》載天子七祀一門,本諸周制。王為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洎乎漢、晉以後,惟祭五祀。唐《開元禮》有祭七祀之儀,後亦旋罷我。
317
朝祀事之隆,折衷古今典制大備。五祀之禮,惟順治年中行之,即于十八年停止。蓋以
318
太廟階下,合祭既停,因並罷。其専祀也,惟是曽經舉行,宜存故典,謹編次於此,以備考」。
319
順治八年,定制每嵗致祭五祀之神。禮臣議奏,以正月祭司戶之神於。
320
宫門外道左南向,以四月祭司竈之神於。
321
大內大庖,前中道,南向。以六月祭中霤之神於文樓前,西向。以七月祭司門之神於。
322
午門前西角樓東向,以十月祭司井之神於
323
內府大庖井前南向,中霤門二祀,太常寺掌之,户竈井三祀,內務府掌之。先是,於嵗暮合祭。是年停止。十五年十二月,復嵗暮合祭。
324
五祀之禮,十八年正月,奉諭㫖戶竈井神,停其祭祀。又奉諭中霤門神,停其祭祀。是嵗,王大臣奏罷太廟階下合祭之祀,從之。
325
歴代帝王廟
326
順治二年三月增定。
327
歴代帝王廟祀典:禮部言:三月三日例祭,歴代帝王,請以遼太祖及功臣耶律赫嚕、金太祖、世宗及功臣完顔尼瑪哈、完顔沃哩布元,太祖及功臣穆呼哩巴延明、太祖及功臣徐達、劉基,並宜增祀,用彰皇上追崇至意。從之。是月,遣官致祭諸帝王,祀以太牢筵各一品,俱二十四。功臣祀以少牢二,位筵共一品。
328
俱十,自後嵗以春秋仲月諏吉,遣官致祭,著為定典。十四年正月,定:
329
親祭
330
歴代帝王廟儀二月
331
世祖章皇帝親祭
332
歴代帝王廟,六月改定。
333
歴代帝王廟祀典。時臺臣奏請,以歴代守成,令主入廟,並祭,又奏請罷宋臣潘美、張浚從祀。禮部議覆,得㫖:「商中宗、髙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廟致祭。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不宜與祭著停止」。
334
康熙元年二月復定。
335
歴代帝王廟祀典,大學士等議覆歴代帝王祀典,如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俱係開創之君,仍宜入廟崇祀,至商中宗、髙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應照㑹典,在各陵廟致祭」。從之三年。
336
詔修。
337
歴代帝王廟六十年四月,詔增定。
338
歴代帝王廟祀典
339
諭大學士等:「朕披覽史冊,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書生輩,但知譏評往事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朕觀歴代帝王廟崇祀者,每朝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書生妄論而定,甚未允當。況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今宋、明諸儒,尚以其宜附孔廟奏請前代帝王既無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繼其統緒,即當崇其祀典,朕君臨宇,內不得不為前人言也。朕意以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弑亡國之主外,盡應入廟崇祀。爾等公同詳議具奏」。六十一年,禮部疏覆。
340
上諭大學士等曰:「此所議應崇祀處皆是,但其中尚有宜詳細斟酌者。從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開國元勲居多,如明之徐達,不過一草莽,武夫、劉基係元之進士,遭遇成功,遂以元勲配享,其治安之世,輔佐太平,有功軍國者,反不得與配享列,是皆未為允當也。又如有明,天下皆壊於萬厯、泰昌、天啟三朝,愍帝即位,未嘗不勵精圖治,而所值事勢,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愍帝不應與亡國之君同論萬厯,泰昌、天啟實不應入崇祀之內,爾等㑹同九卿,分別確議具奏。六十一年十二月,禮部遵。
341
大行皇帝諭㫖議覆。
342
歴代帝王廟原祀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金天氏、髙陽氏、髙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髙祖世祖、唐太宗、遼太祖、宋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二十一位,今擬增夏啟、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扄厪孔甲臯發商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荘王、僖王恵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漢、恵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冲帝、桓帝靈帝昭烈帝、唐髙祖、髙宗睿宗元宗肅宗代宗徳宗順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遼太宗景宗聖宗興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髙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端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太宗定宗憲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寧宗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從祀功臣原祀黃帝臣風后力牧唐虞臣、臯陶夔龍、伯夷伯益、商臣伊尹、傅說、周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漢臣、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唐臣、房元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張巡、許逺、李晟、宋臣曹彬、韓世忠、岳飛、遼臣、耶律赫嚕金臣尼瑪哈、沃哩布、元臣穆呼哩巴延、明臣徐達、劉基三十九人。今擬増黃帝臣、倉頡商、臣仲虺、周臣、畢公髙呂侯仲山甫、尹吉甫、漢臣、劉章、魏相丙吉、耿弇、馬援、趙雲、唐臣、狄仁傑、宋璟、姚崇、李泌、陸贄、裴度、宋臣、呂蒙正、李沆、冦準、王曾、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司馬光、李綱、趙鼎、文天祥、金臣斛羅元臣、博果宻托克、托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楊士竒、楊榮、于謙、李賢、劉大夏,凡四十人。
343
世宗憲皇帝諭是,依議速行。十二月,增設歴代帝王廟牌位,遣官致祭。
344
雍正二年三月
345
親祭
346
歴代帝王廟七月
347
諭禮部,嗣後親祭時鹵簿大駕,俱由廟門映壁外行。三年九月、四年二月、五年三月、七年二月,皆
348
親祭行禮
349
乾隆元年九月
350
詔追諡明建文皇帝為恭閔惠皇帝,入祀。歴代帝王廟。三年九月。
351
皇上親祭。
352
歴代帝王廟九年二月
353
皇上親祭。
354
歴代帝王廟二十九年,重修歴代帝王廟。
355
詔改葢黃瓦,以崇典禮。三月工竣,皇上親詣致祭。四十年三月、四十八年三月,皆親祭。
356
歴代帝王廟。四十九年七月,奉上諭:「朕因覽四庫全書內大清通禮》一書,所列廟祀、歴代帝王位號,乃因舊㑹典所定,有所,弗愜於心,敬憶皇祖實錄》,有飭議增祀之諭,令查取。禮部原議:「紅本則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內具題,爾時諸臣不能仰體聖懷,詳細討論,未免因陋就簡我。
357
皇祖諭㫖,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無道被弑亡國之主,此外盡應入廟,即一二年者,亦應崇祀煌煌。
358
聖訓至大至公,上自羲、軒,下至勝國,其間聖作明述之君,守文、繼體之主,無不馨香妥侑,不特書生臆論,無能仰喻。
359
髙深即歴代以來,升歆議禮,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㑹議疏內,聲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遼、金二朝,不入東、西晉、元魏、前後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視若仰承。
360
聖意而實顯與!
361
聖訓相背朕意,若謂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統,則遼金得國,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適足啟後人之訾議,即因東西晉前後五朝,有因簒得國,擯而不列,如操、丕不得為正統之例,殊不知三國時正統在昭烈,故雖以陳夀三國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奪萬世之公評,至司馬氏簒竊以還,南朝神器數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晉祚,自不能掩其簒奪之罪,其他雖祖宗得國不正,而子孫能繼緒承休,即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從缺略,況自漢昭烈以至唐髙祖統一區,夏時之相去三百餘年,其間英毅之辟,節儉之主,史不絶書,又安可置而不論?至於後五代如朱溫,以至郭威,或起自冦竊,或身為叛臣,五十餘年,更易數姓,中華統緒,不絶如綫,然周世宗承藉郭氏餘業,凴有疆域,尚不失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則東西晉前後五代,數百年間,創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協千秋公議?他如元魏雄據河北地廣勢強,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講學興農,亦可為偏安英主,並當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館臣録存楊維禎正統辨諭內詳晰宣論,以維禎所辨正統在宋不在遼金之說為是,所以存春秋綱目之義,見人心天命之攸歸。且檢閲孫承澤《春明夢餘録》所載明代崇祀古帝王位號,原未列遼、金二朝。今通禮內崇祀遼、金,而不入東、西晉,前後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此皆議禮諸臣,有懷偏見,明使後世臆說之徒,謂本朝於歴代帝王未免區分,南北意存軒輊甚失。
362
皇祖降諭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國,由於神、熹二宗,紀綱隳而法度弛。愍帝承統時國事,己不可為,雖十七年,身歴勤苦,不能補救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與荒淫失國者一例而論是以。
363
皇祖睿裁將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則特令廟祀,褒貶予奪,毫釐不爽,實千古大公定論,乃諸臣於定議時轉,復將漢之桓靈增入,豈未思炎漢之亡,亡於桓、靈,而不亡於獻帝乎?從前定議,未將東漢全局詳審論斷,轉使昏闇之君濫叨廟食,所議未為允協。夫自古帝王統緒相傳,易代以後,饗祀廟庭,原以報功崇徳。至于嚴簒竊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奪,要必出於至當,而無所容心於其間,方協彰癉之義。所有歴代帝王廟祀典,著大學士、九卿更行悉心詳議具奏,並著於定議後交四庫館恭録。
364
皇祖諭㫖:並朕此㫖,於通禮廟饗首卷,以昭殷鑒,歴朝垂示萬年之至意,尋遵。
365
㫖議奏請增入廟,祀晉元帝、康帝明帝、穆帝、成帝、哀帝、簡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齊武帝、陳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獻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明宗、周世宗共二十三帝,至漢之桓帝、靈帝應遵」。
366
㫖撤出,又奏請唐憲宗、金哀宗應否増祀,伏候訓示遵行得。
367
㫖:大學士九卿等㑹議増祀兩晉、元魏前後五代各帝王一摺,並聲請唐憲宗、金哀宗應否一體增祀等語,憲宗處唐中,葉各鎮節度,憑陵跋扈,僣叛不臣,憲宗命將専征,削平淮西,厥功頗偉,在有唐一代中尚屬英主,其末年被弑,係禍變猝乗與荒亂失徳,召變致叛者不同,至金哀宗處衰弱之時,國勢已不可問,推其致敗之由,實因熙宗、海陵淫虐,階厲,哀宗自縊殉國,與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應一體增祀,餘俱著照所奏行。五十年四月安奉。
368
歴代帝王廟神位工竣
369
皇上親詣致祭,行禮如儀。
370
《皇朝通志》卷四十
URN: ctp:ws80693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