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萇楚齋三筆卷二 |
2  |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
3  | 毛晉撰述未刊 |
4  | 常熟毛潛在□□晉席屢世餘業,藏書甚富,校書甚精,刊書又最宏。前人遺業,賴其搜羅校刊,永傳于世,不可勝計。不朽之業,即在于是,故汲古閣之名,照耀海內,垂數百年,實為目錄學中一大家。聲木謹案:《小石山房叢書》中有《汲古閣校刊書目》一卷、《補遺》一卷、《刻板存亡考》一卷。其中汲古閣主人自撰而自刊者,僅有《香國》二卷、《隱湖題跋》二卷。尚有《明四秀集》□卷、《明詩紀事》□卷、《明方輿勝覽錄》□卷、《明詞苑英華》□卷、《海虞古文苑》□卷、《海虞今文苑》□卷、《虞鄉雜記》□卷、《昔友詩存》□卷、《救荒四說》□卷、《隱湖小識》□卷、《隱湖唱和詩》□卷、《永思錄》□卷、《宗譜》□卷、《先賢隱湖遺稿》□卷,共十四種,未刊。以汲古閣刊書之精且富,自撰之書,何難刊刻,其未刊者,仍有如此之多,猶見篤實之遺。以視後世鹵莽滅裂,以撰述刊行,自矜學問者,其用心之相去,有不可以道里計者矣。 |
5  | 學史不始於黃宗羲 |
6  | 近代康有為、梁啟超均謂泰西以學為史,無代蔑有,而我國之以學為史,則始于黃梨洲,云云。聲木謹案:我國以學為史者,始于南宋,實代有其人,代有其書。朱子撰《伊雒淵源錄》十四卷,記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門弟子言行。明馮從吾撰《元儒考略》四卷,敘述元代諸儒學派,各為小傳。劉元卿匯集宋元明廿七家,為《諸儒學案》八卷。三書皆敘述諸儒學派,雖無學史之名,實即泰西所謂學史,且遠在黃梨洲□□宗羲之前。又案:《四庫提要》云:「初,周汝登作《聖學宗傳》,孫鍾元又作《理學宗傳》。黃宗羲以其書未粹,且多所闕遺,因搜採明一代講學諸人文集語錄,辨別宗派,輯為《明儒學案》。」云云。亦明言非黃宗羲創始。宗羲又撰有《二程學案》二卷,傳本甚稀,康梁固宜未見也。 |
7  | 毛幹干命名 |
8  | 凡人命名,以重文見義者,自漢唐以來,大都婦人女子,以及娼妓為多。若國朝之毛幹幹,字心易,南康人。以幽人貞士,算學名家,而命名如是,是真不可解矣。 |
9  | 方苞作文受謝 |
10  | 惜抱尺牘中,有與陳碩士侍郎用光書云:「望溪侍郎為人作文不受謝,鼐愧未能。」云云。聲木謹案:海鹽吳修石刊《昭代名人尺牘手跡》,內有望溪侍郎與亦老道丈一書,中云:「令親處撰文潤筆如已交,望為擲下,緣日來正覺拮據也。」云云。據此,則望溪侍郎當時為人作文,未嘗不受謝。其不受謝者,大抵在德高文重之後。姚氏所言,僅據後來言之耳。 |
11  | 三事忠告 |
12  | 元張文忠公養浩字希孟,歷城縣人,事蹟見《元史》列傳。撰有《三事忠告》四卷,中分三種,曰《牧民忠告》二卷、《風憲忠告》一卷、《廟堂忠告》一卷,收入《四庫》。道光辛卯,歷城尹濟源以□□郭蘭石大理尚先景鈔全帙,後附《元史》列傳,刊于碧鮮齋。聲木謹案:郭蘭石大理當干嘉之時,書名甚噪,景寫此書,字跡秀雅,雕刊精妙,比之侯官林吉人□□佶手鈔之《精華錄》、《堯峰文鈔》、《午亭文編》三書,實有過之無不及。所惜傳本甚少,世罕知之。收入《四庫》者,題曰《三事忠告》,蓋據坊間合刊本入錄。尹刊題曰《為政忠告》,蓋又據明洪武中揚州黃士宏刊本,實為一書。《牧民忠告》本分二卷,尹氏跋語稱為一卷,未免小誤。 |
13  | 俞樾祖父撰述 |
14  | 德清俞蔭甫太史樾撰《春在堂全集》,卷帙雖富,精華無多,在當日亦頗負時名,而不知其家學淵源有自也。其祖廷鑣,字南莊,乾隆甲寅副榜,撰有《四書評本》十九卷、末一卷。其父鴻漸,字劍華,嘉慶丙子舉人,撰有《印雪軒文鈔》三卷、《詩鈔》十六卷、《隨筆》四卷、《讀三國志隨筆》一卷。皆刊行於世。予故記之于此,以著其家學。 |
15  | 蘇州紳士三人轎 |
16  | 蘇州紳士退位家居,雖曾任卿相,出門只乘三人肩輿,並謂四人轎為本省官吏所乘,不敢僭用,可謂知禮矣。而本城內之婚嫁喜事,紳士家用花轎,下雖至廝養賤役,無不用綠圍紅拖轎、四人轎。此獨非本省一二品大員所乘乎?何蘇人之乘轎顛倒若此,想亦習俗使然也。 |
17  | 論不錄生存人 |
18  | 長沙賀耦耕方伯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卷,其中錄生存人文者,缺其名于卷中。然于卷首,另列其撰人之名氏爵里,及選文之篇目,以備後人檢查,體例本善。《書目答問》云:「此編所列生存人著述,用《經世文編》例,錄其書,缺其名。」云云。然于卷首,亦並未另列撰人名氏爵里及書名,轉令讀者茫然,體例乖謬,真不善學柳下惠者也。 |
19  | 西泠十子燕台七子 |
20  | 國初時,杭州言詩者,盛稱西泠十子,百餘年來,能舉其名氏者甚罕。聲木謹案:新城王文簡公士禎《感舊集》中,載有十子名氏,為陸講山□□圻、柴虎臣紹炳、孫宇台□□冶、張祖望□□綱孫、陳際叔□□廷會、毛馳黃□□先舒、吳錦雯□□百朋、沈去矜□□謙、虞景明□□黃昊、丁飛濤□□澎,皆仁和、錢塘兩縣人。又燕臺七子在國初亦負盛名,名氏為萊陽宋琬、宣城施閏章、祥符張文光、汴州趙賓、仁和陳祚明、丁澎、餘杭嚴沆,見仁和鍾雨辰殿撰駿聲《養自然齋詩話》。 |
21  | 黃任受許遇詩學 |
22  | 侯官林惠常孝廉昌彝《海天琴思續錄》中,有自錄論國朝人詩絕句一百五首,其論永福黃莘田明府任詩云:「萱草詩篇溫李躋,裁紅翦翠露靈犀。秋江婉約春花艷,一瓣心香許月谿。」自註云:「十硯翁詩私淑侯官許不棄先生,《秋江詩集》中,七言絕句全學不棄。不棄名遇,詩學北宋人。」云云。聲木謹案:明府以詩聞天下,據惠常孝廉所言,其淵源尚出于許不棄□□然則不棄□□之詩更為絕特,名氏轉不出於鄉里,殊可惜也。 |
23  | 王士禎別墅題詠 |
24  | 山東新城西城別墅,王阮亭先生所築,凡十二景,有石帆亭、樵唱軒、半偈閣、大椿軒、雙松書塢、小華子岡、小善卷、春草池、三峰、嘯臺、石丈竹徑、綠蘿書屋諸勝。一時名士,皆有題詠,多清遠閒曠之作。公子啟涑匯而刻之,共九十餘人,不分卷帙。予奉使青州,過新城時得之。此書不見于《漁洋全集》三十五種,恐久而遺佚,故著之于此云云。見《蒲褐山房詩話》。聲木謹案:吳縣惠定宇徵君棟箋註《精華錄》,搜羅新城王氏撰述甚備,亦無此書。其言已見者,亦未必得見,特英雄欺人之語。類如《師友詩傳錄》一卷,郎廷槐撰,其中文簡論詩之語,或鈔出別行,名《漁洋定論續錄》,一卷,劉大勤撰。亦或別刊行世,名《古夫于亭詩問》。徵君既列《師友錄》,復列《詩問》,是不知二書原屬一書,實屬未見。海鹽張□□□□宗枬輯《帶經堂詩話》,言購得《詩問》四卷。首卷郎氏梅溪廷槐所問,四卷長山劉氏大勤所問,兩君皆從山人受業者。至卷二卷三,一則般陽張歷友篤慶答,一則梁鄒張蕭亭實居答,其問語與首卷悉同,云云。據此,則不知當時何人翻刊《師友詩傳錄》,改名《詩問》,析二卷為四卷。徵君若二書皆見,不當複列,以為重儓。即不然,亦當註明原為一書,後人翻刻改名也。 |
25  | 厲鶚妝域聯句手跡 |
26  | 餘見《樊榭山房手稿》,曾有《妝域聯句》詩,謂是明神宗宮人兒嬉之具。于後鮑氏知不足齋,見有求售者,是雕漆所製,上刻神宗年號。今來泲上黃司馬小松署齋,出示所藏,乃琢象齒為之。其體圓,徑二寸五分。面平而底稍隆起,正中有臍,六棱突起。臍中卓一錐,長三分寸之一,粗如燈心而不銳,可使幾上旋轉者,即此錐也。六棱周刻小楷字,自右而左順讀曰「甲寅年七月二十四日造,李得仁」,蓋萬歷四十二年也。六棱之外,雲氣繚繞于仙山樓閣、琪花瑤草之間,下有二鹿,牝牡相倚,文顯而不深。其正面則樓館山樹人物,皆鏤空飛動。窪處大小二艇,酒罇舟子相待,老羽衣翩然攜琴童子繼至。主人謂宜作詩紀之,遂為此歌云云。見□□朱映漘□□文藻《碧溪草堂詩稿》小引。聲木謹案:此僅明神宗宮人兒嬉之具,而精妙若此,今雖人往風徽,殊令人有緬想太平之盛。 |
27  | 先文莊公聯語 |
28  | 聯語雖小品,甚不易撰,是以洽心貴當,恰合身分者,實不多遘。先文莊公最善於此,從不假幕僚手筆。最為世人傳誦者,約有數聯,謹錄于此:《重修滕王閣》聯云:「一千年畫棟重新,斯閣也殆有天幸;八百里風帆遇順,好事者詫為神功。」挽湘鄉曾忠襄公國荃聯云:「能擒賊先能擒王,歷數千古英雄,威風冠絕麒麟閣;有難兄更有難弟,痛煞兩江士庶,大星遞隕鳳凰臺。」壽合肥李文忠公鴻章七秩聯云:「南平吳越,北定燕齊,二十年前,人羨黑頭宰相;西輯歐洲,東綏瀛海,三萬里外,共推黃髮元勳。」挽族孫安之守戎聯云:「君子固窮,吾見亦罕;善人無祿,天實為之。」合肥張靖達公樹聲專祠聯云:「高閣建麒麟,先生含笑;一軍化猿鶴,後死傷悲。」聲木謹案:張靖達公祠聯,先文莊公係撰于光緒甲午以後,是以慨乎其言之也。 |
29  | 論左袵 |
30  | 《論語》「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袵矣」,朱註:「被髮左袵,夷狄之俗也。」云云。聲木謹案:孔子當日言此,即專指管仲相桓公,伐楚于召陵一役而言。當時夷狄皆不足有為,惟楚雄視南方,稱王自侈,故孔子惡其僭妄,深以管仲拒楚為功。桓公八年《左氏傳》,隨季梁曰:「楚人上左,軍必左。」云云。楚人既以左為上,軍必左,衣亦必左袵,尤為確證。左袵雖為夷狄之俗,而經傳中並無他夷狄上左之語,故予以為專指伐楚而言。 |
31  | 範文子等祝宗祈死 |
32  | 晉范文子使祝宗祈死而卒,杜註云「因禱自裁」。魯叔孫昭子使祝宗祈死而卒,杜註亦云「因祈而自殺」云云。聲木謹案:據杜氏所註,是二子之死,皆由于自殺,並非祈死而即死。後人每有喜言祝宗祈死者,非范文子、叔孫昭子之用心也。 |
33  | 李鴻章臨聖教序 |
34  | 滿洲崇雨鈴中丞恩得善本《聖教序》七本,納于一盒,謂之「七佛同龕」,頗為收藏家所艷稱。厥後合肥李文忠公鴻章任直隸總督時,得其所藏第三本,每日必臨數百字,習以為常,自謂養心字。雖至親從不輕示,自扃于一簏中,封鎖甚固。積之既久,僕人常竊出。當時文忠聲望正隆,有求其書法而不得者,即轉向其僕人,購取所臨之《聖教序》。繼以購者日多,僕人竟居奇,每部索銀肆兩。文忠卒後,上海文明書局復有石印本,每部尚售洋壹元。 |
35  | 翁同和五不居士 |
36  | 常熟翁文恭公同和,自光緒□□年□月,獲譴家居後,自號五不居士,並謂一不穿公服,二不會客,三不寫字,四不入城,五不寫信,有歐陽文忠公六一居士之遺風。文恭以書法名當代,頗得蘇文忠公神理。晚年間復作畫,亦格老氣蒼,非同凡近。其文采風流,照映一時,亦未可遽沒。最可異者,其七秩生辰,外甥女錢氏,由遠道而至,即歸安錢楞仙宮贊振倫之女,儀征吳次簫觀察丙湘之婦。于賀壽之日,即卒於其家。未久,文恭公亦卒。盛衰之感召,有不知其然而然者。 |
37  | (南)[兩]宋以經藝入集 |
38  | 自明以來,士大夫刻集,每喜以制藝載入,頗為通人詬病。聲木謹案:此風自北宋時已然,且有名儒碩彥,是載入與否,聽人自便,亦無關宏旨。北宋劉安節撰《劉太史集》四卷,內有經藝十七篇。劉安上撰《劉給事集》五卷,內有經藝八篇。蘇軾撰《東坡大全集》一百五十卷,內有經藝十三篇。南宋胡宏撰《五峰集》五卷,內有經藝三種。呂祖謙撰《東萊集》四十卷,內有《外集》五卷,為程試文。魏了翁撰《鶴山全集》一百九卷,內有制舉文三卷。方大琮撰《鐵葊集》三十七卷,中有經藝□□□。呂祖謙編《宋文鑒》一百五十卷,內錄張才叔經藝二篇。不著撰人名氏錄宋張才叔、姚孝寧、吳師孟、張孝四人經藝,編《經藝模範》一卷。以上均見《四庫提要》。《二劉全集》,《永嘉叢書》本,湖北官書局復有翻刻本。《東坡大全集》,四川眉州祠堂刊《三蘇全集》本。《經藝模範》,德清俞階青太史陛雲有翻刊本。 |
39  | 名偃字游舉例 |
40  | 古人凡名「偃」者,字必有「游」字,證之諸書,無不皆然。例如言偃字子游,鄭公子偃字子游,駟偃字子游,晉荀偃字伯游,《莊子·齊物論》《釋文》引李註:顏(承)[成]子游名偃。不煩旁徵博引,已有五人矣。 |
41  | 李鴻章文忠公全集 |
42  | 合肥李文忠公鴻章卒後,桐城吳摯甫京卿汝綸為之編輯遺集,未成而卒。金匱廉惠卿戶部泉踵為之,編成《奏稿》八十卷、《朋僚函稿》廿卷、《譯署函稿》廿卷、《蠶池□教堂函稿》一卷、《海軍函稿》四卷、《電稿》四十卷。光緒乙巳四月,金陵家刊本,□□□□上海石印本。當光緒廿二三年間,李文忠公入閣居京時,□□章□□□□洪鈞、桐城吳摯甫京卿汝綸,同編《李肅毅奏議》十二卷,無印書年月及序跋。卷端雖題章吳同編,實即吳京卿所別擇,盡去他種,專以外交為重,世人目之為洋務大全,或亦時勢所趨,有不得不然者歟。 |
43  | 溫州府陋習 |
44  | 浙江溫州府陋習:每年迎春之日,群氓必將府尊貂外褂撕破,分持而去,以為取得春意。永嘉縣令,每年例有府尊陋規貳百兩,為置新貂外褂之用。後江都徐乃秋觀察兆豐任溫州府時,出示嚴禁,其風始革。聲木聞之于觀察從子徐摯叟廣文師。山東沾化縣以瓦片捶為兩塊,半以與人,半以作質,驗之合,則取銀當鋪送州縣官陋規,亦以紙包碎瓦一塊,以為交子,每瓦半塊,當鋪付銀伍拾兩。全椒楊松齋明府熙曾任霑化縣令,親為予言之如此。此等風俗,洵可怪也。 |
45  | 某太史諂諛得禍 |
46  | 道咸年間,有某太史專喜諂諛。時穆鶴舫相國彰阿當國,新城陳子鶴尚書孚恩頗用事,尚書妻死,某太史本尚書門下士,為之料理喪事,恆數日夜不歸,祭文中又有「喪師母如喪我妣也」之語。錢塘許滇生尚書乃普妻有病,某太史知之,偕其妻往,並謂「門生媳婦理應服役」。尚書妻不得已,扶病至門首力辭,乃已。當時人惡之,為之聯云:「昔歲入陳,寢苫枕塊;昭茲來許,抱衾與裯。」未幾,為某御史所參劾,時已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奉旨發回原衙門。先文莊公入詞館時,曾親見之。眾人指而目之曰「某太史」。洵屬孽由自取,不可逭矣。 |
47  | 藩臬病故賜恤例 |
48  | 我朝定制,名器素重,自粵捻匪亂起,國家事事從權,猶未至冒濫,如末季之甚。如實缺藩臬兩司離營病故,即不能照軍營立功後積勞病故例,從優議恤。自同治十一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在任病故,經安徽巡撫奏請,照軍營立功後病故例,從優議恤一案,藩司始獲此破格曠典。自光緒三年,甘肅按察使劉于潯在籍病故,先文莊公時任贛撫,為之奏請照軍營立功後病故例,從優議恤。旋經部駁兩次,三請乃蒙特旨,破格俞允。光緒九年,先文莊公調任浙撫,復奏請浙江按察使劉盛藻照軍營立功後病故例,從優議恤。復經部駁兩次,三請與直督李文忠公鴻章合詞乞恩,乃蒙俞允。以後藩臬兩司,皆有此例。 |
49  | 李鴻章庚辛議和時氣焰 |
50  | 光緒庚子、辛丑之間,拳匪倡亂,兩宮西狩。英、法、俄、德、美、意、奧、日本八國聯軍入都,分踞京師,劃為八段。迨至合肥李文忠公奉旨入京議和,駐節賢良寺,當時人士,幾于知有涇陽君,不知有秦王,威焰盛極一時。王公貝勒有來見者,先須下門房。時張玖齋□□□□王仲襄京卿善荃以同鄉故,恆在門房中,代為接見。嘉定徐頌閣中堂郙日至賢良寺,文忠呼為老清客。一日為德兵鞭撻,告于文忠,一笑置之。婺源李理純侍郎昭煒亦住德國界內,時奉旨署禮部尚書,無端德兵入內,以鞭擊之。侍郎訴于文忠,請為復仇。文忠平日呼為頑固大臣,戲謂德兵何故來打。告以正寫謝恩折子,正寫到「恭謝天恩,恭折仰祈聖鑒事」,德兵入內鞭之。文忠笑曰:「怕寫錯了。」答曰「未錯」。又笑曰:「未錯即打乎?」並云:「德國鞭子真發旺人,徐頌閣以一鞭而署吏部尚書,李理純以一鞭而署禮部尚書。」湘鄉曾敬貽觀察廣銓時為議和翻譯,平時喜戴綠眼鏡。文忠惡之,呼為荒唐小鬼,又謂將來必要斫頭。翌日得句云:「荒唐鬼說荒唐話,頑固人看頑固花。」□□徐晉卿京卿壽朋本故吏,亦門生也,亦隨同議和。議論有與李文忠不洽處,文忠恆以杖擊之。京卿告以痛,文忠云:「不痛,何必打乎。」告以不可當眾人前打,又云:「老師打門生,尚須瞞人乎。」京卿退有後言,謂「三品京堂,不是送來打的」,終亦無如之何。未幾,京卿病故,文忠亦病故。 |
51  | 扛鼎會 |
52  | 從來各省書院課士,無非解經證史,詩賦、制藝、試帖等類,從無有專以字課士者。光緒中葉,番禺沈筆香太守錫晉任揚州府知府,慨揚州久無鼎甲,因揚州各書院中,素有專課舉人一項,別立名目曰孝廉堂,即于其中抽取膏火,選孝廉中工書法者廿餘人,專課白折大卷,美其名曰扛鼎會。卒之無鼎甲,科舉亦旋廢。 |
53  | 詞話匯集 |
54  | 詩話始于北宋歐陽文忠公,詞話亦始于南宋周密,密撰《浩然齋雅談》三卷,下卷即為詞話。嗣後撰詩話者,無慮百餘家,有目無書者尚多。宋元詞話無幾,各叢書中已有,世多見之,茲不備舉。予擬編刊《詞話叢書》,錄自明始,已見及已有者,僅得三十家。因近代喜研詞學,故著錄其撰人名氏,刊本年月于此,以供世人考索。《渚山堂詞話》三卷,明陳霆撰,《吳興叢書》本。《升葊詞品》六卷、《拾遺》二卷,明楊慎撰,函海本。《西河詞話》四卷,毛奇齡撰,《西河合集》本。《詞統源流》一卷,彭孫遹撰,《國朝名人著述叢編》本。《欽定歷代詞話》十卷,《欽定歷代詩餘》卷一百十一至卷一百二十本。《詞苑叢談》十二卷,徐釚撰,康熙廿七年六月,蛾術齋原刊本,又《海山仙館叢書》本。《雨村詞話》四卷,李調元撰,函海本。《蕙風詞話》四卷、《香海棠館詞話》一卷,況周頤撰,《惜陰堂叢書》本。《銅鼓書堂詞話》一卷,查禮撰,《銅鼓書堂遺稿》卷三十二本。《賭棋山莊詞話》十二卷、《續》五卷,謝章鋌撰,光緒甲申,弢葊陳氏刊全集本。《問花樓詞話》一卷,陸鎣撰,《陸氏傳家集》本。《臥廬詞話》一卷,周曾錦撰,《周晉琦遺著三種》本。《本事詞》二卷,葉申薌撰,道光十四年八月,三山葉氏自刊本。《初白葊詞綜偶評》一卷,張載華編,乾隆三十二年,涉園觀樂堂《初白葊詩評》附刊本。《國朝詞綜偶評》一卷,汪世雋撰,□□□□□□寫刊本。《蓮子居詞話》四卷,吳衡照撰,振綺堂刊本。《復堂詞話》一卷,徐珂編,《心齋叢刊第一集》本。《芬陀利室詞話》三卷,蔣敦復撰,光緒十一年,長洲王韜刊本。《介存齋論詞雜著》一卷,周濟撰,光緒戊寅重刊本。□《香研居詞麈》五卷,方成培撰,《嘯園叢書》本。《聽秋聲館詞話》廿卷,丁紹儀撰,同治八年家刊本。《左葊詞話》二卷,李佳繼昌撰,光緒壬寅,湖南鹽道署刊本。《靈芬館詞話》二卷,郭麐撰,《靈芬館詩話》卷十一卷十二本。《詞林紀事》廿二卷、《附錄》三卷,張宗橚撰,□□□□□□原刊本。《恤簃詞話》一卷,聞宥撰,《野鶴零墨》本。《古今詞論》一卷,王又華撰,《詞學全書》本。《白雨齋詞話》八卷,陳廷焯撰,□□□□□□□自刊本。《樂志簃詞話》一卷,□□□撰,《樂志簃全集》本。《寄漁詞話》一卷,劉溎年撰,原稿改定本。尚有《詞餘叢話》三卷、《續》三卷,楊恩壽撰,《坦園叢稿》本。此乃論曲,非論詞,附記于此。 |
55  | 潘永受毷氉 |
56  | 光緒□□年□月,合肥李仲軒制府經羲初任廣西巡撫,安徽同鄉京官,照例須觴之于安徽會館,且以音征佐飲。時同邑潘子謙觀察永受,為琴軒中丞鼎新之子,以道員到京,指省分發,同鄉京官,亦具柬邀燕。觀察未到,並聞大發牢騷脾氣,他人聞之,無不詫異。聲木謹案:故相李文忠公鴻章致先文莊公親筆函稿中言:「海軍衙門報效,仲軒為第一,子謙為第二。未及匝月,仲軒放四川,分巡川南永寧地方道。子謙不日即放道缺。」云云。可見當時朝野上下人等,無不以為必得道缺,孰知後來自第二名起,即永遠未放一缺。夫以觀察與制軍比,當時無一不相同,不特同時報效銀兩數目,同一海軍衙門,制府為李文忠公之從子,觀察為琴軒中丞之子,制府本優貢,觀察本舉人,亦均同染煙癖。制府後官至雲貴總督,觀察官終于江西候補道。天下之榮辱升沉,未有甚于此次者,宜觀察為之不平也。觀察性情忠厚,無損人利己之心,先文莊公頗稱之,謂凡人存心須學之,是本有一長可取,然少年時亦過于豪侈。光緒初年,路過天津時,山西太谷縣出產一種煙燈,初出俗名太谷燈,當時每燈價銀肆兩。觀察見而愛之,即以肆百金購壹百盞。謔者謂其恐一生用不盡,預備留至來生再吃煙。語雖譏訕,究實自取。予聞之于其從弟子振太守永齡,當確然可信。 |
57  | 黃金滿投誠細情 |
58  | 光緒五六年間,台州匪首黃金滿、金守龍嘯聚海濱,乘機搶劫,甚至抗官拒捕,釀成巨案,大為地方行旅之害。本省大吏,昧于情形,一時未能捕治,御史遂交章奏劾,以致聲名愈震。當時言者,幾於有談虎色變,風聲鶴唳之驚。迨至光緒八年,先文莊公入京候簡,路過天津。李文忠公鴻章時任直督,留住節署,迎謂之曰:「現在山東巡撫出缺,必授此職。山東本直隸轄境,你我師生,仍須在一處也。」時□□陳雋丞中丞士傑任浙江巡撫,因黃金滿事愈鬧愈大,懼而求去。樞府中有與之聯絡者,乃調任山東。讓出浙江一缺,由先文莊公補授。先文莊公到任後,即飭管帶越軍中營、舉人王右人相機剿撫。旋有天台縣廩生謝夢蘭,叩求衡陽彭剛直公玉麟,請為之轉達先文莊公,許其投誠。彭剛直公並謂當寬其既往,看其將來。又深恐先文莊公於投誠後殺之,瀕行函中,仍有「萬不可殺之,以致失信大眾」之語。其實金滿蠢然一物,僅為海盜,並非巨寇,先文莊公亦不必殺之也。投誠後來見先文莊公,由江西候補知縣徐杏林明府春榮攜之至二堂旁邊立見。先文莊公語之曰:「你為海盜,今幸得收降,已蒙天恩,不致身首異處,是你之大幸事。以後須安分守己,方能保得住你之頭顱。」金滿即欠身稟謂:「大人恩施格外,以後大人叫金滿如何,金滿即如何。大人叫金滿向前走兩步,金滿即向前走兩步,大人叫金滿向後退兩步,金滿即向後退兩步。」言時並舉其步以試之。先文莊公頷之,遂出。先文莊公又命舉人王右人,前山東臨邑縣知縣賀璠,武生戴榮,哨官陶錦華及徐春榮等,盤詰以未投誠以前所謠傳各事,譬如蘇州文廟正堂屋梁中書「黃金滿」三字,何所取義,金滿皆茫然不知。蓋當時粵捻餘黨散布各州縣,狡焉思逞,故假黃金滿之名,以搖惑人心,亦藉以恐嚇鄰省疆吏。又詰以何以屢獲未得,則云官兵追之急,則往他府為人佃田數月,又曾在□州為人割麥月餘,並無深謀大智,如當時之所傳聞。後先文莊公攜之巡閱海疆,同登兵輪。中途戲謂之曰:「我要殺你,即於此時縛你而投之海,你何能活,何必定須用刀乎。」金滿半跪對曰:「大人是好人,是恩人,不殺我。」先文莊公亦一笑置之。其詳情已見先文莊公奏議。聲木所記者,乃當日確實細情,為外人所未及知者,或可為後人參考之用。 |
59  | 礙竹妨花四字 |
60  | 《全唐詩》中《吳融集》中有《小徑》詩云:「礙竹妨花一徑幽,攀援可到玉峰頭。若教須作康莊好,更有高車馳馬憂。」云云。聲木謹案:「礙竹妨花」四字甚新穎,上海住屋密若蜂房,若以之用為上海住屋齋名,頗為確切。 |
61  | 內廷所用香帛等事 |
62  | 國朝內廷祭祀所用之帛,例由浙江織造製進,聞每年需用參千疋,每疋開支銀貳拾兩。先文莊公任浙江巡撫,曾兼護織造數月,親見此帛。謂前一尺是佳帛,後一尺是粗布,再後一尺則希希無物。又內廷所用之藏香,如河工、安瀾、祭泰山、郊廟等事,均用藏香,例由四川總督進入,亦非真西藏所製。由成都購真藏香,再添香藥等料製成,始以入貢。川督署中,另有貢房,專理其事。疆臣年逾六秩,國朝恩例,歲賞「福」字一方。紙係團龍泥金紅箋,對方約一尺二三寸。先文莊公聞之元和潘文勤公祖蔭云:每紙一方,內務府開價至五兩,亦絕無僅有事也。 |
63  | 光緒甲午□□宮門聯語 |
64  | 光緒甲午元旦之日,有人私貼一聯于□□宮門云:「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覆沒,割地求和。」本年中日失和,始于□月,不知當時正月何以知之。且歷料後來之事,有如目驗,斯亦奇矣。 |
65  | 用牛耕田所始 |
66  | 漢武帝時,趙過見牛力強大,始教民用之耕地,民皆致富,因封趙過為富民侯。聲木謹案:用牛耕田,始于趙過,但不知漢武帝以前,用何畜耕田。現在南方專用牛耕田,北方則兼用騾馬驢等類,苦寒之地,更有用羊鹿耕地拖車者。大約畜類中,秉性馴良,氣力較大者,莫如此數種。各就出產所有而用之,不分軒輊也。 |
67  | 能以氣吹硯石 |
68  | 定遠方邗生司馬臻善,為子箴方伯浚頤之子,言其幼時,從其從兄□□茂才臻□授讀,有小硯一方,能以口中之氣輕輕移動,前後左右,無不如志,嘗以為之戲。無為有地痞某某,能以牙齒咬木水桶半邊,桶中仍有一半水,立行兩條街。一善一惡,其同賦異稟,則一也。 |
69  | 江蘇詩征錄祖父母詩 |
70  | 江都王柳村明經豫編輯《江蘇詩征》一百八十三卷,收錄伍千肆百參拾餘家,中選其祖父母之詩。其祖父名元臣,字漢標,下註云「姻再姪阮亨填諱」。選詩七首,在卷伍拾貳。其祖母名趙則,字內則,丹徒人,下註云「燕生填諱」。選詩四首,在卷壹百柒拾參。番禺張南山太史維屏編輯《國朝詩人征略》,亦錄其父詩。雖皆志在顯揚,而不可為訓。古人于生存人尚不錄,況其父乎!以子選父母詩文詞,于名義亦太不順。不特古人原無此例,即有之,亦不足為法,後人不必則傚。 |
71  | 矜(矜)[鰥]字解 |
72  | 南城曾廷枚修吉《南墅漫鈔》云:「矜一作鰥。《大傳洪範》曰:『不叶于極,不麗于咎,毋侮矜寡,而畏高明。』《史記·宋世家》亦云『無侮鰥寡』。按《大傳》『哀矜折獄』,《漢·于定國傳》作『哀鰥哲獄』。」云云。聲木謹案:上元管異之孝廉同《因寄軒文集補遺》中,有《復陸祁孫書》,論「矜」「鰥」之義甚詳。實則「矜」字作「鰥」,「矜」字須作「M」,乃是正義。予當年自號M生,正是作鰥生之義。 |
73  | 三筆卷三 |
74  | 李國英殉夫大節 |
75  | 論孝廉方正 |
76  | 督撫權操於幕僚 |
77  | 林屋山人論寵妾 |
78  | 曾國藩熟悉史例 |
79  | 感恩馬夫 |
80  | 曾國藩不殺李兆受 |
81  | 去藩臬把持法 |
82  | 鮑超書戲李鴻章 |
83  | 潘鼎新挽某烈婦聯 |
84  | 錢振倫與妻家不睦 |
85  | 東漢蔡邕薦董卓 |
86  | 辨奸論少舉一人 |
87  | 答合字通用 |
88  | 張樹聲勤勞王事 |
89  | 女婿稱嬌客所本 |
90  | 譚嗣同徐仁鑄聯 |
91  | 教義學者絕後 |
92  | 苗大先生等稱 |
93  | 勞乃宣自訂年譜跋語 |
94  | 游智開不吊妾喪 |
95  | 恭壽奏先文莊公私語 |
96  | 王正茂撰臨晉縣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