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遼東志卷一

《遼東志卷一》[View] [Edit] [History]

1 ●遼東志卷一
2 地理志
3 沿革
4 疆域
5 郡名
6 形勝
7 山川
8 風俗
9 物產
10 宮室
11 陵墓
12 寺觀
13 古跡
14 ○沿革
15 禹貢冀青二州之域天文箕尾分野東逾鴨綠而控朝鮮西接山海而抵大寧南跨溟渤而連青冀北越遼水而亙沙漠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商周為肅慎氏地箕子避地朝鮮武王即其地封之是為朝鮮界戰國屬燕秦滅燕以幽州為遼西郡營州為遼東郡漢初因之武帝拓朝鮮地並割遼東屬邑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以太守鎮之是為真番界昭帝罷真番築遼東玄菟城王莽時烏桓據遼西明帝末烏桓鮮卑迭相侵據漢末公孫度取之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三國魏滅公孫氏置東夷校尉居襄平而分遼東昌黎等五郡隸平州晉改遼東郡為國仍隸平州尋為慕容廆所據後魏仍為遼東郡隋初又為高句麗所據唐高宗平高麗複其地置蓋遼二州又置都督府九又置安東都護以統之開元初封為渤海國尋為渤海大氏所據大氏始保挹婁之東牟山武後萬歲通天中為契丹盡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武后封震國公傳子祚榮僭稱震王並吞海北地方五千里中宗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彞震僭號改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為海東盛國五代時並於契丹其主阿保機修遼東故城以居名曰東平郡鑄鐵鳳以鎮之因號鐵鳳城尋升為南京複立中台省號大遼又改為東京又析遼西為中京大定府金初因之後置遼陽府以會寧為上京改遼上京為北京元為東京路尋改遼陽路建行中書省並統高麗本朝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衛永樂七年複置安樂自在二州今領衛二十五州二
16 遼陽 巡按察院布政分司太僕苑馬寺副總兵府都指揮使司同在城內
17 定遼中衛 本漢襄平遼陽二縣及遼東郡治所晉廢遼複置遼陽縣為東平郡本朝洪武十年罷縣十七年置衛
18 定遼左衛
19 定遼右衛
20 定遼前衛 以上三衛俱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至十年升為衛
21 定遼後前 洪武四年置初名遼東衛治得利嬴城尋徙於此八年改定遼後衛
22 東寧衛 洪武十三年置五千戶所曰東寧女直南京海洋草河各領所部夷人十九年置衛並五所為左右前後四千戶所仍置中及中左二千戶所以謫戍者實之
23 自在州 永樂七年置治開原城內所領新附夷人後徙治於遼陽城內
24 廣寧 在遼陽城西四百二十里城內有三堂戶部分司按察分司游擊府
25 廣寧衛 本漢遼東之無慮縣西部都尉治所晉屬平州唐置巫閭守捉城渤海為顯德府地置顯州奉先軍遼置乾州廣德軍為大寧屬郡金改為廣寧府領廣寧望平閭陽鍾秀四縣置鎮寧軍節度使元改為路屬縣三廣寧望平閭陽元末也速納哈出往來互略其地本朝廢州縣洪武二十三年建廣寧衛二十五年封建遼王改廣寧中護衛次年複改廣寧衛
26 廣寧中衛
27 廣寧左衛
28 廣寧右衛 以上三衛俱在廣寧城內洪武二十七年置治於大凌河開設廣寧中護衛二十八年設左右護二衛永樂元年改左右中護衛為廣寧左右中三衛徙於此
29 廣寧右屯衛 在遼陽城西五百四十里遼以前同廣寧元屬廣寧府閭陽縣之臨海鄉洪武二十六年置初治十三山二十七年城公主寨故址移衛治焉屬左右中前後五所
30 義州 在遼陽城西五百四十里西路參將駐鎮於內
31 義州衛 本秦遼西郡縈縣東漢末為山戎所據唐始建城五代時淪於契丹置宜州崇義軍遼因以為號遼亡歸金改義州置弘政開義堯 【堯:同慶:昌
32 三縣元省縣州屬大寧路元末也速納哈出互相侵略本朝洪武初平定遼東二十二年調金複蓋三衛共五千戶所設義州衛屯於十三山是年八月移治於城二十八年調中所於廣寧右屯衛永樂八年廢宜州舊治又調廣寧後屯衛於本城共是二衛】
33 廣寧後屯衛 在義州城內洪武二十五年置初治舊宜州永樂八年徙於此
34 錦州 在遼陽城西六百里亦特書者以其有二衛也
35 廣寧中屯衛 本漢之無慮縣地晉時為慕容氏所據置西樂郡隋唐以來地皆空虛遼始建錦州置刺史為臨海軍節度金屬大定府元初張致叛據尋複之屬大寧路置永樂縣本朝洪武二十四年置衛於東關驛二十五年移治錦州三十二年調廣寧屯守永樂元年複回錦州守御宣德三年於城南二十里松山堡置中左千戶所屬焉
36 廣寧左屯衛 在錦州城內洪武二十四年始由鞍山至十三山驛擺站屯種二十六年遷顯州建衛治三十二年調廣寧屯守永樂元年移治錦州守御宣德三年於城東四十里大凌河增置中左千戶所屬焉
37 寧遠 在遼陽城西七百七十里南路守備在內故亦特書
38 寧遠衛 舊無城郭與古瑞州錦州接境相距幾三百里本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永樂初大寧淪沒而虹螺山始入外境於是和州之墟荊條之陽胡馬馳驅歲相抄掠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上狀乃割二州之地於曹莊湯池之北建衛治賜名寧遠統五千戶所又於城東五十里塔山別置中左千戶所於城西四十里小沙河別置中右千戶所屬焉
39 廣寧前屯衛 在遼陽城西九百六十里舜分冀之東北是為幽州夏因之商為孤竹國周屬燕秦屬遼西郡漢仍秦舊幽州刺史領之漢末為烏桓所據三國屬魏晉永嘉以後慕容氏據之置集寧縣後入拓拔魏氏尋入隋唐置營州後改瑞州五代沒於遼改為遼州置來賓縣隸中京大定府金改宗州尋複為瑞州後隸歸德軍節度元隸遼陽大寧路屬縣三曰宗安海陽海濱元季納哈出略屬其地國朝平遼東廢州縣洪武二十五年建衛屬五千戶所宣德三年又於城西五十里急水河增置中前千戶所城東五十里杏林堡增置中後千戶所屬焉
40 開原 在遼陽城北三百三十里北路參將駐鎮於本城內
41 三萬衛 古肅慎氏地後曰挹婁元魏時號曰勿吉隋曰黑水靺鞨唐貞觀二年始以其地為燕州開元中置黑水府以其部長為都督刺史而置長史以監之元和以後服屬渤海為上京龍泉府契丹攻渤海黑水乘間複其地號熟女真後滅遼遂建都國號曰金後遷都於燕改為會寧府號上京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遼東元伐之得其地至開元開元之名始此立開元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後更遼東路總管府又改開元路領縣七咸平新興慶雲銅山清安崇安歸仁元末納哈出據之本朝洪武二十一年平定東土改元為原置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直軍民萬戶府二十二年罷府設衛領千戶所八
42 遼海衛 洪武十一年置初治牛家莊二十六年徙治開原城領千戶所九
43 安樂州 永樂七年置治以撫新附夷人在開原城內
44 鐵嶺衛 在遼陽城北二百四十里古有鐵嶺城在今衛治東南五百里接高麗界洪武二十一年置衛於彼二十六年徙今治即遼金時□州故城在遼河之東古挹婁之北屬所五二十九年調所領左左千戶所於城南六十里懿路城即挹婁廢城永樂八年複調中千戶所兼守正統四年又設中左所於城南三十里曰泛河俱屬衛
45 沈陽衛 在遼陽城北一百一 【一:二 十里本挹婁國地唐時渤海置瀋州遼置興遼軍後改曰昭德軍金改為顯德軍元初為瀋州後改沈陽路領縣四曰樂郊章義遼濱進城元末納哈出據其地本朝洪武二十年設衛治領五千戶所又以城東北八十里古貴德州地設撫順千戶所正統二年於城北四十里設蒲河中左千戶所俱屬衛】
46 海州衛 在遼陽城南一百二十里魏隋以前同遼陽本蓋牟地高麗為沙卑城唐置澄州渤海國為南海府遼為海州南海軍治臨溟縣金天德初改為澄州元屬縣二曰析木曰臨溟本朝洪武初平遼東九年革州縣設衛治屬所五
47 蓋州衛 在遼陽城南二百四十里漢以前同海州本遼東郡地隋初高麗據之為蓋牟城海金複皆其屬地唐破高麗拔其城為蓋州渤海因之遼以路通辰韓改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升奉國軍附郭置建安縣金罷葛蘇館建辰州遼海軍又為蓋州奉國軍元為蓋州路至大六年並為東京支郡省熊岳湯池二縣入建安縣八年並建安入本州島元末劉益歸附本朝洪武九年罷州置衛領五千戶所尋調後所於寧遠小沙河
48 複州衛 在遼陽城南四百二十里晉隋以前同海州唐置州五代歸契丹為遷民縣屬黃龍府後又置複州懷德軍屬縣二曰橫山化成後改縣曰永寧金改永寧曰永康元州縣並廢及平章劉益歸附始仍州治本朝洪武十年革州縣十四年設衛屬四千戶所
49 金州衛 在遼陽城南六百里唐以前同海州舊有沙卑城高宗平高麗置州五季淪於契丹遼亡歸金元置萬戶府本朝洪武四年劉益歸附設衛領六千戶所二十年調所領中左所於旅順口二十一年調後所於義州
50 ○疆域
51 東至鴨綠江五百三十里
52 西至山海關一千五十里至北京一千七百里
53 南至旅順海口七百三十里渡海至南京三千四十里 水路約五百里陸路二千五百四十里
54 北至開原三百四 四:三 十里
55 按遼東疆域自秦漢以下分為遼東遼西其上谷漁陽興川以東至遼河皆遼西地元置遼東等處行中書省則大寧之境皆其統屬今制以山海長城為界而上谷漁陽平灤榆關皆為內地興中霍景川惠建利高全等州悉屬大寧古今界限遠近不同如此
56 ○郡名
57 遼陽
58 遼東 秦名韻書遼遠也以其遠在九州島之東故名又兼遼西而言其分遼東遼西者以其界乎遼河之東西也 襄平 漢城名即今遼陽漢初有襄平侯統通矯制納周勃於北軍討平諸呂 東平 遼名初契丹鑄鐵鳳以鎮遼州又號鐵鳳城 遼陽 元魏名水北曰陽遼地東西其南皆海城在其北故曰遼陽今獨於都司治所稱遼陽者蓋自其總會之處而言耳
59 廣寧
60 鍾秀 閭陽 俱元名今以二者互稱
61 廣寧右屯衛
62 臨海 元名閭陽縣有臨海鄉 成州 按方輿勝覽有公主成州之名
63 義州
64 宜州 宗義 俱遼時號
65 錦州
66 錦川 城西有錦水故名 凌川 城南一里有小凌河故名
67 寧遠衛
68 金湯 不知起自何時大抵以湯池得其名 海陽 水北曰陽本城在海之北故名
69 廣寧前屯衛
70 瑞州 唐名 來州 遼名 宗州 金名
71 開原
72 開元 唐名又元路名 咸平 元改開元路屬縣七因咸平首縣遂以為名
73 鐵嶺衛
74 嚚州 遼名土俗相傳舊為銀州遼王銀術避其諱以為嚚金仍遼舊
75 沈陽衛
76 瀋州 唐渤海立國時名元亦名瀋州 樂郊 因屬縣有樂郊遺址在城之東北其地廣衍肥饒遷於是土者樂之故名
77 海州衛
78 澄州 唐名
79 蓋州衛
80 蓋牟 唐名貞觀中蓋蘇文據守其地李世績王道宗攻拔之遂以蓋牟名其城
81 複州衛
82 臨襄 以其逼近襄平故名
83 金州衛
84 渤海 齊都賦海之傍出者為渤金州其南皆海一統志渤海在都司城南七百三十里則渤海之為郡名久矣 榆林 不知起自何時俗傳地產榆因以名
85 ○形勝
86 負山阻河控制東土秦築障塞以限要荒臨閭之西海陽之北地實要衝 以上俱元志 東北一都會 開原志南鎮長白之山北浸鯨州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都會也 南俯滄溟北控朔漠 舊志
87 薛子曰夫形勝雖天造地設而成之者人遼地阻山帶河跨據之雄甲於諸鎮至我朝經制為詳蓋北鄰朔漠而遼海三萬鐵嶺沈陽統於開原以遏其鋒南枕滄溟而金複海蓋旅順諸軍聯屬海濱以嚴守望東西倚鴨綠長城為固而廣寧遼陽各屯重兵以鎮複以錦義寧遠前屯六衛西翼廣寧增遼陽東山諸堡以扼東建烽堠星聯首髮尾應使西北諸夷不敢縱牧東方贄琛聯絡道塗民得安稼穡飲食以樂生送死形勝之功巨矣邇者禁防寢逾保障日壞傳曰國家之憂不在遠夷而在蕭牆之內也然則形勝可恃與曰地利不如人和
88 ○山川
89 遼陽
90 廣寧
91 廣寧右屯衛
92 義州
93 錦州
94 寧遠衛
95 廣寧前屯衛
96 開原
97 鐵嶺衛
98 沈陽中衛
99 海州衛
100 蓋州衛
101 複州衛
102 金州衛
103 遼陽
104 首山 城西南十五里山頂有泉不竭晉司馬懿圍公孫淵於襄平有星從首山墜城東南即此唐太宗伐高麗嘗駐蹕勒石紀功因改駐蹕山
105 千山 城南六十里世傳唐征高麗駐蹕於此峰巒秀麗獨盛遼左騷人墨客題詠尤多中有大安龍泉祖越中會香岩諸寺
106 游千山記
107 千山中峰岩洞
108 由祖越過龍泉
109 下香岩
110 游中會寺
111 游龍泉寺
112 宿大安有懷
113 九日游千山
114 九日游千山(山陰朱篪)
115 千山遇雪
116 游祖越寺
117 游祖越寺(北郭劉琦)
118 游祖越寺(初亭程啟充)
119 次東岩北郭初亭韻三首
120 次東岩北郭初亭韻三首(朱篪)
121 次東岩北郭初亭韻三首(史褒善)
122 羅漢洞
123 羅漢洞(吳希孟)
124 羅漢洞(薛廷寵)
125 羅漢洞(朱篪)
126 羅陀洞
127 羅陀洞(吳希孟)
128 千山溫泉
129 千山溫泉(劉琦)
130 千山溫泉(程啟充)
131 游千山記
132 原任御史 嘉州程啟充
133 在昔虞舜肇十有二州唯遼為營州故域自石晉淪入契丹下及胡元遂為異區山川阻於中土幾五百年高皇帝恢複禹跡始入職方千山去襄平六十許里秀峰迭嶂綿亙數百千重引諸蕃甌脫南抱遼陽𡽱嶪蓊鬱時有佳氣如海市然嘉靖丁亥餘譴戍撫順壬辰往屯蒲河悵悵弗獲登丙申三月乃遷錦州道出襄平於是戒期秣馬命僕庀需丁亥朏同徐子文華劉子琦往游時副總兵李景良分鎮茲土屬有疆圉之警遣其門子尚文先往餘偕二子暨舊將軍高大恩出自南門與李君別過八里莊歷石門路多欹側逾嶺下平崗國子生韓承訓繼至飲馬於溪行複數里至沙河高將軍先戒趙氏飯飯已陸都閫繼宗乃至渡河過釣魚台台高三十尺蓋屯戍舊址俗傳訛也迤台西南沿流而上有溫泉瑩潔可鑒浴之甚適出飲樹下西折入山數里抵祖越路西 西:衍文 峻不可乘步自山門渡木橋即禪床假寐山僧供饌起而啖旃去登萬佛閣閣倚山腰崇十餘丈緣崖旋轉越飛梁而入憑欄四顧天風泠然群子聳兢以下張燈設宴夜分就寢高韓二子複呼酒劇談不休余鼾息達旦為戊子日也乃循東山望螺峰拊太極石入岩洞洞高不滿丈深倍之廣半深俯瞰萬佛閣已在下方矣遂礱石題名並書所賦詩前山有亭曰一覽複留飲已乃遵故道迤西而北入龍泉寺登陟半祖越山巔有泉僧人引注甕中分流庖舍是日劉都閫大章徐都閫府至自遼陽李公子以疾陸都閫以公事辭回晡時往中會出而乘亂溪而東半途劉一夔先馳山麓掃盤石灌木依焉席地飛觴久之去岩壑窈窕僧房半出雲間下馬拄杖兩童子挾從諸公後比入寺筋力疲矣主人複強以酒餘醉占近律乃臥己五寺僧設齋供索餘大書行憩大樹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遺世之想西峰危險韓劉二子獨往引滿舉白聲振林樾客有吹胡笳者眾皆愀然寺址與山形背徐子指畫宜向巽方老納曰廢基而然眾皆吒起往視之規模弘廓不省何時建也複飲數觥去之大安大安違龍泉西南可八九里陡絕污陷乃迂東而南乘二十里所步三之一懸崖怪石後先抱挹撫孤松瞰深壑奇花異卉錯雜如繡徐子渴甚啜涼湯數碗前騶忽作聲眾笑曰是非松下喝道耶遂徹之行複里餘隍堂中開諸山羅列高爽恢曠視他寺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題曰通明云是夕有雨意翌日庚寅晴霽豁然七子皆有詩餘為書之乃登中峰顧瞻京國遠眺朔漠山海混茫決眥無盡峰之東有羅漢洞高寒襲人余索酒飲且醉與徐子劉子聯句因是已猿引過西崦行行且坐數息至雙井一在樹下一在亂石間泉甚甘冽又數息抵仙人台台本峭壁高數仞西逼斷崖其深莫測懸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慄乃購健足匍匐而上上有石枰九仙環奕焉自仙人台尋香岩寺下入磎穽石齒嚙足荊棘塞路嵖岈不可杖下可並趾以疋布縛胸臆僕夫從後挽之扶藤側足盤跚而步甚危也劉子先去徐子去餘數步摘山花以詩贈余餘亦倚聲和之趺坐石上少休因憶往年游峨眉張憲副鳳羾王運使宣章太守寓之安都諫盤與俱四子蜀產也相繼化去餘二人者垂老譴斥置身殊鄰相見慘怛追賦往事詩成行放陂陀一聾老進麥餅值飢腹食之厭問其姓氏笑而不答乃下平峪至寺前蓋自大安山行幾二十里衰殘困憊臥僧房時許起視山崗兩浮圖相向爭峙遂由香岩再往祖越從者病取道石橋宿南村農家回望諸峰如在天上矣唯茲山之勝宏闊秀麗奇怪幽闃險絕孕結磅礡盤據態狀變幻不可述置之中州當與五岳等其博厚過之僻在東服高人詞客好奇探討不一至焉往代金石無傳文獻不足遂成湮泯世之物理幸不幸如何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顯顧餘劣陋奇勝大凡弗克模擬五日得詩三十七章唯是剪焉夫茲戎馬之區走集無虞行旅有賴故二三子得與登適餘罪隸也亦獲投戈賦詩締造安攘敢忘所由來也乎哉為是私有所虞竊並記其始末
134 千山中峰岩洞
135 程啟充
136 自從鑿混沌海岳華夷分皇虞奠疆域茲邦屬幽營石晉久淪沒腥膻莽縱橫真人起淮甸汛掃塵宇清九聖御皇極四方無戈兵邊圉日寧謐草木欣生成而我譴戍來乘暇恣游行繭足嚙石齒登登最高岑俯看雙鳥飛啁啾向我鳴四顧多雲羅思歸去無因安得生羽翰翀飛度滄瀛
137 由祖越過龍泉
138 前 人
139 一徑盤蛣𧌑東西何紆徐危岩倒凌溪瘦馬不可馳徒行過峻阪數息筋力疲豈不憚險絕眷言此探奇清泉濯長纓洗心亦相宜求仙學無生難與性命期唯有杯中物可以慰我私
140 下香岩
141 前 人
142 危途長側足高處更回頭行路難如此何時臥故丘
143 游中會寺
144 翰林院修撰 雲岡龔用卿
145 遠寺山僧少叢林草徑深懸崖盤石磴古殿度雲岑枝密回溪合岩幽向日陰欲將金印解瀟灑定禪心蛇山盤百折線路繚千尋萬里風雲壯諸天歲月深花香浮塔院霞影落丘岑杳杳鐘聲動遙峰度碧林
146 游龍泉寺
147 給事中 龍津吳希孟
148 懸崖一竅湧清泉何物蒼虯穿此巔獨木架空琴寫韻落花傳令酒如川天光雲影浮山殿草氣林陰引水田仙客欲來龍送雨石壇蝘蜒自涓涓
149 宿大安有懷
150 前 人
151 奇石蒼松世界分千山虎豹散狼群洞前黑白萬林雨壇上浮沈一篆蕓鐘盡漏隨莊室蝶心依神會柏台雲清尊舊約逾三月何日參君細論文
152 九日游千山
153 左給事中 福清薛廷寵
154 高秋小隊作郊行野曠天明霜日清滄海雲煙鄉國遠黃花節序客懷驚長風短髮從吹帽玉鼎靈泉一濯纓小殿當頭鐘磬響水光山色亦相迎
155 前題
156 監察御史 山陰朱篪
157 冉冉旌麾郭外行萬山秋色雨餘清疏林落木年光晚絕塞新寒雁陣驚異域幾人同勝覽天風為我拂塵纓白雲深處鐘聲動知是山僧道左迎
158 千山遇雪
159 巡按御史 澶淵史褒善
160 撩亂雪花撲面飛寂寥千岫鳥聲稀自憐駿骨乘危磴堪怪漁人失釣磯山靜漫勞持繡斧雲深應許褰氈幃行行暫駐香岩寺笑共梅花一振衣
161 游祖越寺
162 原任少卿 東岩徐文華
163 堂隍回合水潺湲路轉陂陀百折還上界鐘聲霄漢杳前山塔影夕陽間松濤漲壑千岩響花雨浮空滿地斑坐久虛堂疑誤入恍然身世出人寰
164 前題
165 原任給事中 北郭劉琦
166 路入千山小徑斜林丘窈窕轉周遮岩松宿霧長浮翠石澗流泉漾落花遠近峰巒飛崒嵂高底台殿隱谽谺共來不倦登臨興闑寂真堪謝世嘩
167 前題
168 初亭程啟充
169 佛閣高棲縹緲中此身應已住虛空天花亂落輕雲濕貝葉時翻細雨蒙萬劫混茫真幻寂千峰回合失西東憑欄俯瞰塵區杳更借金鎞刮眼蒙
170 次東岩北郭初亭韻三首
171 薛廷寵
172 萬壑雷鳴水勢湲千山落日鳥飛還勝游況值秋重九高枕應分雲半間月色空蒙當戶白雨痕剝落染碑斑中霄樓閣傳鐘鼓已覺塵蹤遠世寰遠上千山白日斜石橋回首暮雲遮松濤入座翻疑雨菊節催詩合放花縱酒且拚今夜醉登高不厭亂峰谺百年此會真奇絕燈火更深笑語嘩百年今日此山中聽徹笙簫下碧空月映萬松涼皎皎香飄合座靄蒙蒙千峰俱在藤蘿外一望遙連滄海東浩劫乾坤今悟得憑將曇雨洗塵蒙
173 次前韻三首
174 朱篪
175 石闌終日弄潺湲歷數群峰去複還野鳥依人朱檻外山僧入定白雲間千岩松影霜前翠半碣苔痕雨後斑兩日看山還未了只愁雙眼又塵寰路轉峰回石磴斜禪關長是白雲遮月華只道霜天曉秋葉翻疑上苑花山引樓台連碧落風傳鐘磬出山欽谺野禽亦解聽經咒群集簷松靜不嘩迭迭奇峰一望中山僧留我夜談空烹茶石灶殘經歇擊磬松關宿霧蒙詩興不須論格律歸途誰複記西東從前卻恨牽塵夢雙眼而今豁舊蒙
176 次前韻三首
177 史褒善
178 海天雲淨水湲湲有客虛隨上界還石磴緣蘿山閣回禪門懸磬野僧間海螺峰轉天花落混沌崖分祗樹斑縱目堪憐佳麗地飄蓬何事步虛寰橋斷溪頭新月斜諸天杳杳暮煙遮一樽共待高僧話久客翻憐幽澗花松隱洞蕭雜萬籟風飄絳節漾孤谺空齋臥穩樵歌夜寂寞秋岑遠世嘩山川迤邐畫圖中翠洗塵埃浩劫空風弄秋聲飛葉度雨收殘照落氛蒙浮生自識難違性客路不妨轉作東眼底物情隨意足漫將旅泊厭俗蒙
179 鞍山 城西南六十里 龍鳳山 城東南四百里大蟲江出焉 鳳凰山 城東南三百六十里上有壘石古城可容十萬眾唐太宗征高麗嘗駐蹕於此即古開州 華表山 城東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鶴得名俗呼為橫山 平頂山 城東一百里山周三十里其頂平廠可耕稼有泉湧出以石八角甃之其中有魚 通明山 城南九十里下有洞 老鴉山 城東三百里元平章高家奴聚兵於此 石城山 城東五十二里上有古城石壘 連山 城東南一百八十里有關 斡羅山 城東北五百里大梁水出焉 安平礦山 城東南一百里一名天城山有鐵場 黑山 城南一百八十里 沙場山 城東一百五十里 石門山 城東南四十里 孤山 城南五十里 小尖山 城東北一百里 馬兒山 城北九十里 浪子山 城南九十里 洪山 城東九十里上有古寺基 火石嶺 城南十五里 分水嶺 城東四百里 罕兒嶺 城東北二百里 青台峪 城南一百五十里 鞍山洞 城西南六十里山上其內深暗莫測 羅漢洞 在千山祖越寺上深四丈闊二丈內有石羅漢 羅陀洞 城東二十五里昔人有高羅陀者修行於此因以為名
180 羅漢洞
181 龔用卿
182 古洞陰崖穿薛荔奇山怪石出層雲分明似入蓬萊島廣樂鈞天世罕聞
183 前題
184 吳希孟
185 寺開祖越萬重山三祖何年入洞天八萬法門渾是道煙浮枯木息諸緣
186 前題
187 薛廷寵
188 羅漢洞天一徑通煙叢林杪放行蹤海螺捧出雲千迭錫杖飛來閣幾重石磵長鳴曇雨落香風不動法門空蓬萊未必能勝此縹緲笙歌繞梵宮
189 前題
190 朱篪
191 洞口雲迷一竅通同來此地覓仙蹤松坡曲徑松陰滿石榻千年碧鮮重下視塵寰都夢幻看來色望亦虛空吾生自有天然在只借餘閒到梵宮
192 羅陀洞
193 龔用卿
194 羅陀小洞自何年石徑槎牙相鉤連香生台殿雲埋屋僧在岩扉鶴避煙絕岸江聲迷古渡前山雨氣射平川登臨不盡藤蘿繞直上高峰倚翠巔
195 前題
196 吳希孟
197 懸崖萬仞通一路洞門深鎖青雲樹石髓何年結水連岩齒當空滴翠露野僧穿穴臥蒼苔仙客攀林衝冷霧登眺恍然升半天亂散漁舟橫古渡
198 佛僧洞 城東二百五十里內有石佛石羅漢洞中有水伏流西北出洞又伏流五十里至暗吉里 松石屏 在龍泉寺大石如屏列於西南有松盤偃於石
199 鴨綠江 城東五百三十里又名馬訾水源出靺鞨長白山水色如鴨頭故名由夾州城西南流與禿魯江合流至艾州與豬婆江同流入海 渤海 在都司城南七百三十里齊都賦謂海之傍出者為渤遼東延袤二千里其南皆臨渤海 遼河 城西北一百里源出靺鞨北建州城東諸山經金山至洪州傍崖頭牛家莊出梁房口入於海 湯河 城東三十里出窟竉山東至頭館站經平頂山通太子河 梁水 一名太子河城東北三里源出斡羅山北流至武良站經楊家灣出梁房口南入海 太子河 一名東梁河又名大梁水源出斡羅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城東北五里許折而西南流入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於海 南沙河 城西南三十里源出西石門山通梁水 古城河 城西北八十里 北沙河 城北八十里源出東北諸山通梁水 深河 城東四百里源出連山合梁水 響水河 城東南一百里源出分水嶺流入深河 月下湖 城西北六十里 蓮花泊 城北一百一十里 大蟲江 城東南四百里源出龍鳳山南流入鴨綠江 薩水 在鴨綠江東平壤城西隋將辛世雄戰死於此 沓渚 水名遼東有杳氏邑 鞍山溫泉 城西南六十五里 柳河溫泉 城東六十里 龍泉 在千山泉自半山厓石竇出下有龍泉寺
200 徐文華
201 石罅源泉湧方池瑩欲流不緣陰火烈那得沸湯浮造化元相煽熏蒸豈自由吾方厭塵垢洗濯故淹留
202 前題
203 劉琦
204 沸水騰波數尺深蘭湯空笑費黃金日新久負盤銘在金 金:今 日臨池得洗心
205 前題
206 程啟充
207 溫泉虛石竇蒸沸欲飛汗世已譏同浴人今苦索瘢熱中吾豈敢潔己意何難既濟時觀物滄浪歌未闌
208 廣寧
209 鞍山 城北一百里 翠雲屏 北鎮廟內石高丈餘廣二丈下有孔 北鎮醫巫閭山 城西五里舜封作鎮幽州歲時致祭本朝特加隆焉
210 游醫巫閭山記
211 醫巫閭山詩
212 登閭山
213 登閭山二首
214 游醫巫閭山記
215 給事中 山陰周祚
216 嘉靖九年九月給事周子按遼東事至醫巫閭之地適侍御謝子以觀風至地官寇子以督餉至三子相會周子曰宿羨醫巫閭之美請觀之謝子寇子曰盍觀乎以三子似宜觀也乃盟是月廿二日焉遂造所謂觀音閣醫巫閭之勝岩岫萬狀盡出天上三子登且觀飲酒而樂周子曰觀而樂矣合有感乎謝子曰吾觀其山之穴㟏焉岈焉杳焉幽焉空空焉洞洞焉其風氣所出乎寇子曰吾觀其山之土穹如窿如墳如石凡如熇熇如焞焞如其物類由產乎周子曰吾觀其山之形隩爾窒爾嶄爾𡽱爾崒嵂爾兀佶爾開而磅礡爾聚而輪菌爾其封守攸藉乎周子曰感止是也謝子曰吾觀而風氣俗所攸寓矣吾知其理而已矣寇子曰吾觀而物類財所自生矣吾知其用而已矣周子曰吾觀而封守國所自設矣吾知其防而已矣周子於是複起曰吾三子是觀益不多乎夫游觀外跡也而咸屬是道焉則觀其可已乎且吾以為內外者道也消息者亦道也夫知所理則知所亂知所用則知所缺知所防則知所失是又不可懼矣乎時同游監軍王公總兵劉公亦起而曰夫三子之言近矣非徒觀也是宜書周子歸因書為游醫巫閭山記
217 醫巫閭山詩
218 金太常丞 蔡圭
219 幽州北鎮高且雄倚天萬仞蟠天東祖龍驅龍 龍:之 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紅崩崖暗谷森雲樹蕭寺門橫入山路誰道營丘筆有神只得峰巒兩三處我方萬里來天涯陂陀繚繞間風沙直教眼界增明秀好直嵐光日夕佳封龍山邊生處樂此山之間亦不惡他年卜地作生涯世間誰問揚州鶴
220 登閭山
221 給事中 賀欽
222 勝日聯金麃出郭游喜同佳客入深幽雲中千迭坐盤石風景一番催酒籌笑對林花如有約醉聽岩島似相留由來福地煙霞裏自是今人不解求
223 登閭山二首
224 巡撫都御史 鈞陽任洛
225 元戎小隊騎相聯相約同登巨鎮巔處處不傳塞上火家家喜種雨餘田岩花掩映供奇興禪窟巃嵸落半天渴飲懸泉甘且冽塵襟一洗卻忘還
226 欲寫尋幽句一聯忽驚華髮漸生巔微風綠動河邊柳好雨青歸隴上田棲息再移千里塞腐愚漸負九重天並游英俊堪持節獨我重嗟未得還
227 白雲山 城北九十里珠子河發源於此 蛇山 城東三十里層巒壘嶂多蛇蟲云 牽馬嶺 城西南六十里 盤山 城東六十一里 寶珠山 城南二十里狀如寶珠 駝房山 城東南七里俗呼放駝山 黑山 城東北七十里 虎頭山 城西北八里 響山 城西北一百里 古城山 城北十里 分中山 城北十里 團山 城北二十五里 鳳頭山 城北五十里 三尖山 城北二十五里 韓口山 城西北七十里 岐山 城北六十二里 鎮北山 城北八里 雙台山 城北七十里 狼虎山 城東北三十五里 中平山 城北九十里 萬歲山 城內西北隅舊為遼王府 鷹窩山 城北五十里 雞冠山 城西南五十里 白土嶺 城北七十里 仙人岩 城西五里北鎮廟內東北有呂洞賓石像 飛瀑岩 城西閭山有水自懸崖下瀉雖冬不冰 桃花洞 城西閭山中 古老無名泉 城北一泉湧出流入城東南隅達於濠其水四時不竭
228 楊郎河 出閭山西北連城水分東南流入板橋河 石門 在閭山之麓由城西北經平城兩石屹立如門有溪中出雲壑窈窕山巒回合有武陵之幽 龍灣河 城東南六十里 板橋河馬市河 俱出閭山 南沙河 城南十里 石子河 城北四十里 珠子河羊腸河 俱出白雲山 青水湖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高橋湖 城東南四十里 泥溝河 出中平山 蓮子湖 城東九十里 莽獐湖 城東九十一里 雙峰湖 城南二十里源出閭山東西沿流通小河口 陡坎湖 城東九十五里 細河 城西十里源出響山通大凌河 路河 城東四十里平洋橋入三岔河 甘泉 城北有甘泉二都御史滕昭名其東長春西太惠 玉泉 玉泉寺岩下 崇泉 崇泉寺內 滿井 城西北三里水味甘美人多汲飲雖旱亦滿故名 洪井 城西四里 八角井 城北隅 清泉 都察院東 廉泉 按察分司東
229 廣寧右屯衛
230 十三山 城北三十里頂有池岩下有洞 塔山 城北四十里有塔
231 大凌河 城西二十五里源出大寧松山經義州東南入於海 枯凌河 城東一里源出大凌河其水或涸或盈故名東南入於海
232 義州
233 杵頭山 城東二十里 青山 城東三十里有塔至今存 隘口山 城東北五十里 中路山 城東北五十里 白土山 城東六十里 駱駝山 城東北五十里 萬佛山 城西十五里 三山 城西四十里 鷹窩山 城西三十里 筆架山 城西三十五里 牛心山 城西南二十里 出山 城西南二十五里 了角山 城西南六十里 碓嘴山 城西北六十里 塔山 城東二十五里 擦牙山 城西北六十里 八塔山 城南二十五里 雙山 城南十五里 石門山 城北二十里 長山 城北四十里 嘉福山 城北二十五里舊有龍潭禱雨即應
234 隘口河 城東北八十里源出東川州雙峰山流入清河 清河 城東北一百里源出東川州南流入大凌河 大凌河 城西北六十里源出大寧入義州境抱城北東流入海 姚河 城西一里源出西南山北流入大凌河 石河 城南四十里源出石房峪東流入大凌河 泥河 城南二十里源出西山經杵頭山入大凌河 王巨河 城南十五里源出西山經城南東北入大凌河 柏凌河 城北九十里 小山泉 城西北境外永樂間遣將征虜聞虜酋脫古思脫木兒在捕魚兒海遂由大寧慶州兼道而進師次游南道無水軍士渴甚其地忽聞有聲如炮使人視之則四泉湧出眾歡呼曰此朝廷之福天之助也先是上嘗夢殿西北有小流泉直至御足所履而止至是小山泉湧適與夢符
235 錦州
236 紫荊山 城東十八里多產紫荊故以名 望海山 城東南十五里可望到滄海 平土山 城南七十里 虹螺山 城西六十里 白雲山 城西二十五里土人以候陰晴 孤山 城西南三十里 駱駝嶺 城西三十里 乳峰山 城西南七十里中峰如蓋東西十二麓拱城北向懸崖有寶方深丈許寒溜如乳甘冽可飲 女兒山 城西南五十里 翠幕山 城北十里 雲頭山 城西北二十里 梯子山 城北二十五里 松山 城南二十五里 唐帽山 城北四十里 杏山 城西南四十里 聖水山 在城東南五十里 團山 城東南五十里 饅頭山 城北十五里 碌𥑤山 城北六十里 木葉山 城東三十里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像並八子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八部每行軍及時祭必用青牛白馬云 翠岩山 城西北四十里
237 錦川 城西一百八十步許源自大寧界匯川入海 女兒河 城西南五里 蛤蜊河 城東十里 小凌河 城東南十五里
238 寧遠衛
239 三首山 城東五里有泉形如人三首故名 八塔山 城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八小塔 大虹螺山 城東北六十里層巒迭嶂 大團山 城西南三十里 小虹螺山 城東北五十六里 南金山 城西南三十里 鷹窩山 城北二十里 鐵帽山 城西一十八里 望海山 在海岸城東十八里 臥牛山 城南八里 小鞍山 城東北三十里 鎮山 城西北二十里 雙山 城西北二十里 棗山 城西北八里 轉頭山 城西一十五里 寨兒山 城東北三十五里 長山 城西南六十里 小筆架山 在海中六十八里 罩笠山 城東四十五里 龜兒山 在海中城西南水路四十里 白塔峪 城西北二十五里 石狹口 城西六十里
240 女兒河 城西一里源出境外北山南流過城西東入於海 湯沙河 城東三里源出境外寨兒山南東流入海 七里河 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和州東流入海 臭柳河 城東二十五里源出和州東流入海 高橋河 城西北七十五里源出臥佛寺北山東流入海 石橋河 城西十三里源出鐵帽山南流入海 北沙河 城西三十里源出小團山東南流入海 南沙河 城西四十里源出羊角山東流入於海 寧遠河 源出城西山谷間東流至城西分為二派環抱城郭複合為一南流入海 葫蘆島 在海岸四十里牢山入海 曲尺河 城西五十里源出石峽口東流入海 東關河 城西六十里源出大寧上通六州河南流入海 西湖 城西十五里有蓮藕菱芡魚蝦之利 覺華島 城東南二十里海中 龍潭 城南八里在龍宮寺西岸下深莫測禱雨輒應 瓦窯衝 城東北四十里 桃花島 在海岸城東十五里登萊海運船灣泊於此 溫泉 城東南四里其泉如沸都指揮韓斌翼亭於上旁為堂三楹引流於中以為澡雪之所垣外有星隕石
241 溫泉
242 溫泉(新安唐皐)
243 溫泉(徐景嵩)
244 溫泉
245 巡按御史 河中劉成德
246 溫渚停征蓋輕陰發曉旌霜林下疏葉曲水浴深情野曠鐘聲遠秋高磧色明平沙方度罷氐悤馬又長鳴
247 憲署發長駕雲林度曉霜清流回燕尾曲路繞羊腸星隕石仍在僧貧寺半荒人家偏冷落雞犬護柴桑
248 前題
249 翰林院學士 新安唐皐
250 本為觀泉到非緣愛寺游祗看珠湧躍那有芥塵浮鐘定香仍散僧依境更幽浴餘能愈疾吾欲約吾儔出郭東行三四里問村尋寺路登登泉如爛手羹初覆地不燃薪氣自騰解衽卻嫌譏裸體佩蘭深愧重修能也知別有洪爐妙莫漫歸功卓錫僧
251 前題
252 副使 徐景嵩
253 萬古溫泉水百年幾度游炎流從地發暖氣蹴天浮風過亭台爽山環景致幽自憐多病客不是濯纓儔
254 廣寧前屯衛
255 萬松山 城西北一十五里東西四百餘里連山海永平界山多松故名 三山 城西北三十里高數千仞三峰並秀 龍山 城西北一百里 蘭山 城東五十里 十八盤山 城北九十里山縈回曲折有十八盤 老虎山 城東北 塔山 城東南六十里 北山 城北一十五里 望夫台山 城西南七十里 安家山 城東北六十里 印台山 城東五里 大寨兒山 城東北四十里 小寨兒山 城東北三十五里 慶春山 城東北七十里 龍門山 城西北九十里 灰山 城西北五十里 錐子山 城西北四十里 五指山 城北五十里 大孤山 城北四十里 小孤山 城北二十里 長山 城西北三十里 鷹窩山 城東北七十五里 蛇山 城東北四十里 關弁山 城北一十五里 廟山 城東北二十五里 湯池山 城東北七十里 架子山 城東北五十里 鐵場山 城北三十里 九洞山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歡喜嶺 城西七十五里 石梯 城北三十里昔人鑿山為梯 孤石 城西南七十里海中 連海山 城西南四里延袤南接海故名 氈帽山 城北三十里 窟竉山 城西北四十里有孔 角鹿山 城北二十里 蛇倒退山 城西北三十里 椵木衝 城西北三十里 老鸛衝 城東北八十七里 塔兒衝 城東北七十里 寺兒峪 城西北四十里 糜子峪 城西四十里 坑兒峪 城西北七十里 鎮遼將軍石 城西北三十里石如柱高數百丈亭亭北面勢若將軍因名石將軍成化間都督王諧立石碣題此名 望夫台 城西南七十里相傳為秦時姜女望夫台 紅崖 城西四十里 青石崖 城東北六十六里 黃土崗 城東北五十里 橫嶺 城北二十里 長嶺 城西三十里 高嶺 城西二十里 戴家嶺 城東北四十三里 分水嶺 城北三十里 白石嶺 城東北四十里 青石嶺 城北三十里 黃官保嶂 城西北三十七里 背陰嶂 城西北三十里 黃喜衝 城東北三十里 碾兒衝 城西北三十里
256 急水河 源出萬松山經城西五十里入海 漫水河 源出歡喜嶺經城西七十里入海 六州河 大寧建州等六州之水合流自城東北七十里入境南流至蛇山務入海 桃花島 城西南七十里 葦子溝 城東北九十里 杏花溝 城東北三十五里 三道溝 城東北三十里 芍藥溝 城北二十里 爛泥溝 城東五里 瑞潭 城北五十里境外其地有三泉迸出相離丈餘水色白香美異常 龍潭 城東南四里連海山下 白龍潭 城東南七十里其水南流入於海 黑龍潭 城西北三十里 虎洞 城西北三十五里大石方數丈欹拄石山之旁隱然若洞其後與山頂通相傳昔人避兵於此 蓮花池 城東北五十里 仙鶴塘 城東南十里 八角井 城東七十里 井泉 城東北四十里其水甘美異常 溫泉 有二一在城東北七十里一在城西北三十里三山後 聖井 有二一在城北境外百里龍山下其井涸每遇旱鄉人禱之納瓶取水頃之視瓶水多寡而雨隨之其應如響一在城西二十里三山絕頂取水禱雨獲驗 水泉 城東南七十里清洌甘美孳牧賴焉 北山大泉 城北十五里極深莫測間有大魚出沒每將雨群魚出游居人候之屢驗溉田十餘頃
257 開原
258 黃山 城東北十五里 塔兒山 城東二十里 松山 城東六十五里 兔兒山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遼河西岸 刀山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遼河西岸 蹕山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遼河西岸 熊山 城西北一百九十里在遼河西岸 分水嶺 東嶺城東二百五十里在密河西岸北嶺城北二百里在艾河南岸 曲呂金山 城西北三百五十里近遼河北岸東金山南 東金山 城西北三百八十里遼河北岸西金山東 團山 城東南三十里 梁山 城東南三十里以上俱境內 馬鞍山 城東北四百里在建州東 西金山 城西北四百里遼河北岸 牛心山 城東北二百五十里在艾河北土河東 阿兒乾山 城東北三百五十里在信州東南 蒙溪山 城東七百四十里在松花江東岸 長白山 在城東北千餘里橫亙千里其巔有潭周八十里南流為鴨綠江北流為混同江按方輿勝覽黑水發源於此舊名粟末河
259 小清河 城東門外源出分水嶺西南流至城南與大清河合 扣清河 城東南四十里詳見大清河下 杓子河 城東南十五里源出磻嶺西北入大清河 大沙河 城東三十里源出哈城河西山有流入遼河 小沙河 城西四十里源出哈城河西山流入西沙河 馬鬃河 城西二十里源出黑嘴山繞黃山後西南流入大清河 亮子河 城西五十里源出城東北槍桿嶺西流入遼河 細河 城北八十里源出那木川西石嶺山西流循歸仁縣北入小創忽兒河 那木川 城東一百里源出分水嶺西南流入小沙河已上俱在境內 小創忽兒河 城西北九十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大創忽兒河 大創忽兒河 城西北一百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遼海 遼海 城西二百五十里源接艾河西流入梁房海口 艾河 城東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西流至黑嘴與土河會別名遼海 塗河 城西二百五十里源出昌王營東北響山東流至金山黑林嘴南流入遼海 土河 城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西山南流至黑嘴與艾河合 密河 西分水嶺界去城東二百五十里源出哈城河西山東流入灰扒江 灰扒江 城東三百五十里源出歸德南東北山東流入松花江 哈剌河 城東四百里源出長白山北松山東流入灰扒江 三土河 城東四百五十里源出長白山外東山流入松花江 土門河 城東北五百里源出長白山北松山東流入松花江 穩禿河 城東北五百里源出房州北山北流入松花江 案察河 城東北五百五十里源出艾河北流入松花江 掃兀河 城東北五百七十里源出建州東南山東北流入禿魯麻河 禿魯麻河 城東北六百里源出建州東山北流入松花江 一迷河 城東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入一禿河 一禿河 城北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入松花江 洮兒河 城西九百里在肇州西源出全寧北山東北流入松花江 兀良河 城西北三千三百餘里源出沙漠南流河州與洮兒河腦溫河合流入混同江 腦溫河 城北八百里源接兀良河南流入松花江 斡莫河 城東北九百餘里源出黃龍府北山北流入松花江 忽刺溫河 城北九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入松花江 金水河 城東北一千餘里源出黃龍府東山北流入松花江即金人按出虎水 理河 城東北一千二百里源出斡朵裡城南諸山北流入松花 托溫江 城北一千里源出長白山南流入松花江 忽兒海河 城東北一千里源出潭州城東諸山北流穀州城東經斡朵裡城北流入松花江 混同江 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合松花江入於海 黑龍江 城北二千五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入松花江 阿速江 城東北二千六百里源出古州百山北流入松花江 土木江 城東北六千餘里源出長白山至北山東流入於海 艾蔥河 城東北六千餘里源出潭州東山流入於海 莽哥河 城東六千餘里源出潭州東山東流入於海 松花江 城東南一千里源出長白山湖中北流經南京城與灰扒江合至海西與混同江合東流入於海 大清河 城東南十五里源出分水嶺者名扣河西流一百八十五里至石嘴別名大清河 金線河 在真武廟前源出東北隅泉穴西流出水關而南入清河
260 鐵嶺衛
261 龍首山 城東二里上有龍王堂 平頂山 城西北二十里 松山 城東三十里 虎頭山 城東一百一十里 東塔山 城東二十里 帽子山 城南十里 寒坡嶺 城南六十里 大馬山 城南十五里 百洛山 城南三十里 小東山 城東十里 小平山 城南五十五里 大灰山 城南六十里 黃山 城西南五十里 豬兒山 城西南六十里 塔兒山 城西南四十里 峰山 城北十里 紅崖山 城西十五里 苫茅山 城西北三十里 保山 遼河西城西北三十五里 馬鞍山 遼河西城西一百一十里 上塔兒山 遼河西城西南八十里 下塔兒山 遼河西城西南九十里 水口山 本衛城東 泛河東山 去城五里上有古塔下有仙洞
262 柴河 城北二里源出城東松山之西諸山西流由北城入遼海 泛河 城南三十里源出松山東諸山西流由城南至黃山塔北流入遼河 小清河 城南六十里源出歸德州南山西流經懿路城南流入遼河 泥溝河 城南八十里源出沈陽東山西流由十方寺入遼河 凌湖 城北二十里 宋家泊 城西十里 月湖 城西八里 鴛鴦湖 城西三十里 蛤蜊河 城西六十里
263 沈陽中衛
264 麥子山 城南二十里 三角山 城東南一百里 東山 城東二十里 大尖山 城東南八十里 長山 城西北八十里 輝山 城東北四十里層巒迭出奇秀可觀為諸山之冠 蘇木嶺 城東三百八十里古名粟木嶺在今建州境外
265 渾河 城南十里又名小遼水源出城東分水嶺西流經義德府其水與哈城河流經撫順城南經沈陽章義南至海州與遼河合入海即古瀋水郡以此名 小瀋水 東自渾河分流至城東折流而南傍城西流複入渾河 沙河 源出城東南入渾河 蒲河 城北三十里源出輝山西流經章義至船頭城與代子河合 蓮花泊 城西南四十里 土母河 撫順城東五里源出於山至城南入渾河 夾河 撫順城南四十里源出境外分水嶺至城南入渾河
266 海州衛
267 白山 城東南三十里 平頂山 城南十里 分水嶺 城東南七十里 麻崖山 城北二十里 大片嶺 城東一百一十里 小片嶺 城東九十里 駐蹕山 城東南三十里 滑石山 城東二十里 狼虎山 城東八里 迷真山 城西南七十里 三角山 城東南二十里 靈暉山 城西南二十里 桃花島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268 散水河 城西三十五里 木查河 城東三十里 三岔河 城西七十里 新開河 城西七十里與三岔河通西入海 開通河 城西一百九十里 南通江北通江 城西一百八十里遼水通新河之南別派西流曲折旋繞複入遼水其南曰南通江北曰北通江其間有閬洲方數十里皆田園宅地至今桃李猶存
269 蓋州衛
270 石城山 城北十里 分水嶺 城東四十里 灶突山 城東南五十里 平山 城北五十里 望海山 城西南三十五里 牛心山 城北四十里 松觀山 城東北三十里 青石嶺 城北十里 塔兒山 城南五十里 伴仙山 城南十五里 饅頭山 城南五十里 迷計山 城東四十里 龜山 城西南五十里 孛囉鋪山 城南五十里 觀家山 城北五里 名口嶺 城南二十五里 青泉山 城南九十里 五十寨山 城南一百里 石門山 城東十里 大王寨山 城東六十里 霹靂山 城西一百二十里 上哈塔山 城東一百里 赤山 城東一百里 連雲山 城東十里 鳳凰山 城東八十里 下哈塔山 城東九十里 白狼山 城西十里 布霧山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夾河山 城南二百里 龍門湯山 城南一百里 兔兒島 城西南七十五里 冠帽山 城北二里 大雞冠山 城東南一百里 小雞冠山 城西南二十里 得利山城 城東南二十里 魏霸山城 城南一百一十五里 稀離山 城東南一百五十里 帽山 城東南一百九十里 王牛兒山巨羅山 俱城南二百里 陡松嶺 城南一百里 鍋兒峪 城東南五十里 石棚山 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貓兒嶺 城南一百二十里 蓮花山 城東南二百里 七盤嶺 城東一百二十里 大孤山 城東二百六十二里 黃伯嶺 城北五十里 小孤山 城東南一百五十里 歪頭山 城東南三百里 黑山 城南一百八十里 關山 城北六十里 城子山 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小松島 城東南三百里 蛤蠣島 城東南三百里
271 清河 城南門外 梁房口 城西北九十里 五重河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堝頭河 城南四十里 鷹納河 城東南二百里 畢利河 城東南一百八十里 熊岳河 城南六十里 新安河 城南九十里 泥河 城東七十里 臨江 城東南三百八十里 鴨綠江 城東南五百里 湯河 城東三百里 浮渡河 城南一百里 冷水河 城南五十里 響水河 城北 挂剌河 城東南一百三十里 西寺河 城東南七十里 龍門山 城東南五十里 溫泉二 一在城南一百里一在城南六十五里
272 複州衛
273 明山 城東七里 平頂山 城東十里 萬灘島 城東海中 鍋鐵山 城南十里 香山 城南六十里 欒古山 城南六十里 中島 城西南五十里 松山 城東南六十里 塔山 城西南八十里山頂有塔 長山島 城西南八十里有塔 駱駝山 城西三十里 石家島 城西四十五里 饅頭山 城西海中五十里 風山 城西海中五十里 花山 城北八里 西平山 城西南二十五里 青山 城西南二十五里 黃山 城西南二十五里 黑山 城東四十里 白山 城東四十里 冷口山 城東北九十里 龍泉山 城南四十里 馬欄山 城東南三十里 馬鞍山 城南四十里 墳門島山 城西南五十里 茶河島 城西南五十里 長生島 城西南四十里 慄園山 城東十五里 尖山 城東南二十里
274 畢裏河 城東北二百一十里 杓子河 城東北二百五十里 沙河 城南八里 麻河 城南三十里 窯河 城北一里源出駱駝山東流通沙河合流入海
275 金州衛
276 鳳凰山 城東十里 大黑山 城東一十五里 小黑山 城東北七十里 獨山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三山 城南海中 鐵山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平山 城北八里 賽山 城北一百二十里 虎山 城北一百二十里 豹山 城東四十里 壁立山 城東二百里 東沙河 城東一百里 金線島 城東七十里 小平島 城東三十里 大平島 城東八十里 馬雄島 城東九十里 海清島 城東南三十里 和尚島 城南二十里 燕島 城南三十五里 平島 城南六十里 干島 城北七十里 布袋島 城南一百二十里 南雙島 城西南一百里 北雙島 城西南九十里 野雞島 城西南一百里 韭菜島 城西南九十五里 過島 城西南七十里 馬連島 城西南八十里 魚湖島 城西七十里 羅兒島 城北七十里 小陳家島 城西北二十里 大陳家島 城西北三十里 蕎麥島 城西北二十五里 兔兒島 城西北三十里 青魚島 城南五十里 死魚島 城東四十里 大松島 城東一百五十里 小松島 城東一百三十里 海中島 以上十八處俱流民所居 王家島 去城三百里 廣鹿島 去城二百里 大長山島 去城三百里 小長山島 去城二百六十里 刮皮島 去城二百八十里 葛藤島 去城三百里 哈店島 去城二百八十里 澀梨島 去城二百九十里 海洋島 去城四百五十里 獐子島 去城四百里 耗子島 城南四百里 石城島 去城二百七十里 黑堝島 去城一百五十里 柴家島 城東一百八十里 吳忙島 去城三百里 八叉島 去城三百二十里 麻洋島 城西三十里 豬島 城西四十里 鴻臚島 旅順口黃山之麓 蕭家島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小沙島 城東一百三十里 大沙島 城東北一百一十里 磨盤島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青山島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紅山島 城東北一百里 曹家島 城東北一百里 老鸛嘴島 城東九十里 團山島 城東七十五里 豹子島 城東三十里 蓮花島 城東三十里 盧家島 城東三十五里 史島 城東二十五里 海頭島 城東南二十里 楊家島 城東南一十五里 丁官島 城南一十里 南關島 城南二十里 羅家島 城南二十三里 臭水島 城南三十五里 青泥島 城南四十里 沙河島 城南六十里 零水島 城南六十里 黃羊島 城南一百四十里 石門島 城南九十里 哈塔島 城南一百里 長沙嘴島 城南一百二十里 黃井島 城南一百二十七里 骷髏島 城西南九十里 鐵山島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南夾河島 城西南一百里 北夾河島 城西南一百一十里 棒槌島 城西南八十里 戴家島 城西南九十里 羊頭島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雀兒島 城西南八十里 沙嘴島 城西南七十里 向陽島 城西六十五里 羅兒島 城西七十里 潮溝島 城西二十里 紅崖島 城西一十五里 杏園島 城西一十里 鹽場島 城西北三十里 長山島 城西北三十五里 七個山島 城西北三十五里 河口島 城北三十五里 圍島 城北三十五里 孛蘭鋪島 城北九十里 宋家峪 城東北一十五里 姚家峪 城東二十里 狗兒峪 城南七十五里 曹家衝 城東南七里 鴻臚井二 在金州旅順口黃山之麓井上石刻有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鑿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
277 右金州近海無大川故附島峪衝九十七處且環列海岸當要險之所置立烽堠官軍戍邏亦籌邊者所當知也
278 薛子曰夫遼山溪包絡籲衍巨麗而醫閭雄峙青海限帶巋然為東北壯觀故雖號用武之邦而文物鬱鬱景象腆縟覽者謂方諸南州云偉人代作遭時遘機樹為勛庸崇為概節煥為文章表表可紀豈非靈元精英之所毓發也哉國家文教浸淫海內人材稱為全盛而遼乃風氣願僿儒效闊疏未足以昭瓌奇之鍾也扶輿清淑之氣秘滯蓄結意必有所徯焉籲士生茲土與尸風化者盍圖所以當其盛云
279 ○風俗
280 人多僑居俗各異好 圖冊 性悍善騎射 元志 人性淳實務農桑粗習文禮 廣寧志 有中國之風 舊志箕子所封之地俗漸教化人不為盜自漢以降淪人東夷流民雜居俗寢澆薄然久被聲教頗有中國之風
281 薛子曰按遼古東北大荒之境自帝舜入版圖接青齊為營州夙被聲教周封箕子又為過化之邦習染醇美遠有端緒漢世以降淪入東夷歷遼金胡元寖成胡俗國家再造寰區始以四方之民來實茲土未幾悉更郡縣以為軍衛華人十七高麗土著歸附女直野人十三嗜好乖尚靡所統壹既承平日久煦濡浹深禮樂文物彬彬然矣地饒習靡官墨士悍侈文彌觀戕本涸源論世者有寖渝往初之懼傳曰國奢示之儉國儉示之禮言救弊之道也不有握機者力而挽之吾未知其紀極矣
282 ○物產
283
284 黍 稷 稻 粱 糜
285 粟 稗 黃豆 菉豆 豌豆
286 蠶豆 黑豆 豇豆 小豆 大麥
287 小麥 蕎麥 芝麻 蘇子 蜀黍
288 扁豆
289
290 蔥 韭 蒜 茄 莧
291 芹 蕨 白菜 芥 蔓菁
292 萵苣 波棱 茼蒿 胡荽 莙薘
293 蓼芽 木耳 龍牙 蘿卜 胡蘿卜
294 山蘿卜 苦賣 黃花菜 蕓薹 海絲 出金複州
295 蘑菇 海姜 出前屯 茴香 薄荷 葵
296 小蒜 蔞蒿 明葉菜 野雞尾
297
298 王瓜 冬瓜 瓠子 葫蘆 西瓜
299 甜瓜 香瓜 菜瓜 苦瓜
300
301 榛 松 桃 李 杏
302 楸 梨 菱 芡 棗
303 慄 櫻桃 蓮子 鬱李 軟棗
304 葡萄 山核桃 山梨紅 山釘兒 棠梨
305 石榴 白果 出金州 花紅 無花果 藕
306
307 松 栢 榆 楸 櫟
308 椴 樺 槐 桑 柳
309 暖木 銀木 柞 白楊 苦慄
310 椿 直慄 檉 青楊 𬄢
311
312 芍藥 丁香 薔薇 金盞 金鳳
313 鶯粟 石竹 山丹 滴滴金 水紅
314
315 粉團 牽牛花 卷丹 菊 蜀葵
316 牡丹 玉簪 小桃紅 珍珠花 石榴
317
318 雞冠 蓮 八仙花 夜落金錢
319
320 萍 艾 蘋 藻 蘆
321 葦 荻 茅 蒲 萱
322 簷葍 燈心 海分 箭草 莎
323 菖蒲 茜 蒿 龍須 脫藥字
324 人參 五味 細辛 杏仁 芍藥
325 黃芩 柴胡 桔梗 防風 升麻
326 蒼術 荊芥 枸杞子 澤瀉 苦參
327 獨活 蒼耳 紫蘇 牽牛 知母
328 三棱 瞿麥 草烏 蒿本 遠志
329 黃柏 白蘞 狼毒 玄參 葶藶
330 百合 沙參 班貓 金銀花 地龍
331 萹畜 黃精 木通 半夏 麻黃
332 乾葛 蒲黃 木賊 地黃 秦艽
333 白附子 蛇床子 天仙子 草龍膽 牛蒡子
334 車前子 天南星 威靈仙 薏苡仁 紫沙草
335 地骨皮 桑白皮 草決明 萆麻子 馬兜鈴
336 白鮮皮 桑寄生 蕪荑 王不留行 茵陳
337 馬藺 茅根 紫草 前胡 艾葉
338 地榆 烏頭 大黃 蔾蘆 赤蘞
339 商陸 茯苓 瓜婁 川芎 地椒
340 甘草 皂莢 樸消 滑石 虎掌
341 熊膽 麝香 牛黃 ■〈蟲牡〉蠣 鱉甲
342 鹿茸 蝸牛 蛇退 天花粉 青木香
343 地膚子 百部根 京三棱 蒼棱香 五加皮
344 火麻子 香附子 光明子 透骨草 益母草
345 浮萍 苦瓜蒂 血見愁 黃葵花 定風草
346 旱蓮子 土檀香 石鍾乳 自然銅 秀金丁
347 海螵蛸 鹿角霜 鹿角膠 柏子仁 山茄子花
348 白芷 管仲 金沸草 大戟 麻胡
349 膃肭臍 虎骨
350
351 鵝 雞 鴨 雁 鳧
352 鴿 鶯 燕 烏 鵲
353 雀 鷗 鷺 鸛 鷂
354 鴉鶻 兔鶻 青𪁈鴛鴦 翡翠
355 鶴 鳩 鸂𪅍 鵪鶉 布穀
356 鶺鴿 銅嘴 啄木 麻雀 鸇
357 鶿䳓 野雞 練鵲 鷦鷯 白頭翁
358 鴟鴞 皂雕 鴇 天鵝 鶩
359
360 馬 牛 驢 騾 豬
361 羊 貓 犬 虎 豹
362 豺 狼 熊 貛 獐
363 包 鹿 兔 狐 貉
364 水獺 刺蝟 野豬 黃羊 野馬
365 野羊 海豹 鼠
366 水族
367 鯽 占 鯉 庸 鰱
368 鱘 ■〈魚梭〉 鯮  扁 鰻
369 鱭 鰍 鱉 蝦 蟹
370 銀魚 蚌 螺     魴 烏魚
371 重唇 黃骨 沙魚   蝮魚 白魚
372 鱔 蟶 海鯽 河豚 鰳魚
373 石首 邵陽 青魚   蛤蜊 海蟄
374 八稍 蠣黃 蜆子  海貓
375
376 蛇 蛙 蟬 蠶 蜜蜂
377 蛾 蜻蜓 蝶 蟋蟀 螳螂
378 蚊 蛇師 蜾蠃 蟻 蚯蚓
379
380 鹽 鐵 絲 白麻 蜜
381 黃蠟 綿花 紅花 靛 弓
382 箭 葛布 花絹    麻布 白蠟
383 萵麻 青鼠皮 貂鼠皮 以上二皮出海西黑龍江毛鄰建州諸夷互市以易而至開原撫順往往困於徵求茲仍舊志存之並書其由以告來者
384 薛子曰按周禮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災時其利魚鹽遼物產之豐繇來尚矣國初瘡痍新愈民習勤苦百餘年來兵戢不試事簡俗質是固田人富穀澤人富鮮山人富材海人富貨其得易其值廉民便利之邇年以來產薄而入微價踊而用索豈其地爾殊耶賦役繁游惰眾奇靡日滋採取愈竭難乎其弗匱爾太史公曰原小則鮮此之謂也明王政因民利稽以虞衡山澤式禁食以時用以禮財不可勝用矣
385 ○宮室
386 遼宮 遼陽城都司治東北宮牆高三丈周圍八里四隅有角樓中有二殿外城謂之漢城分南北市中為看樓朝集南市夕集北市今樓殿俱廢矣 東丹王宮 在遼陽城內東北隅有讓國皇帝御容殿大東丹國新建南京碑銘在宮門之東南今廢 景遷堂 在遼陽城內元權遼陽府事洪革所建革本夷人遷居於中華有志於學景慕孟母三遷之教故建斯堂山東周止 止:正 為記今廢 遼海亭 在遼陽境內金高士談詩殘雪樓台山向背夕陽城郭水西東末云自嘆不如華表鶴故鄉常在白雲中又張解詩晴光搖碧海遠色帶滄洲今廢 西樓 在遼陽境內遼主阿保機所建遼之先無城郭宮室阿保機稱制始建此樓其門東向月朔則會部落於此其東千里建東樓北二百里建北樓木葉山建南樓歲時射獵四樓之間今廢 明王樓 與西樓相近久廢 仙人台 在千山故香岩寺內登者俯瞰滄海如在幾席之下 釣魚台 在遼陽城南三十里相傳為渤海游觀之處
387 附詩
388 附古詩
389 附詩
390 程啟充
391 高台臨大道清溪水盈盈長竿懸直針聊以紓我情水清無大魚徒勞費香餌數罟日漸密哀哉魴與鯉
392 望海堂 在醫巫閭山遼東丹人皇王性好讀書不喜射獵購書數萬卷置山之絕頂築堂曰望海南去海一百三十里故名 誓台 在廣寧城東三十里唐太宗征高麗築此台以誓師 障鷹台 廣寧城西三十里閭山西南第一峰 覽秀亭 在醫巫閭山麓其地高爽一登見山河之秀故名
393 附古詩
394 都督 毛倫
395 秋風幾日搖霜樾北鎮西山兩奇絕八窗覽秀小亭幽景物撩人自然別丹崖翠壑吐仍吞黃雲白草入深垣短碑古塔幽蘭馨野店孤樁何處村荒蓁小徑不盈尺谷口縈紆更深入蕭蕭木落豈勝秋溪欲斷流堆亂石山形地脈勢何崇上有千歲之蒼松孤高偃蹇傲冰雪秀拔天地干秦封紅霞幾縷吞朝旭突兀高樓斷山曲南峰勢壓北峰雄劍戟森然對群玉彩雲縹緲棲蓬萊金闕森羅紫極開山空寂寂白晝永野曠落落清風來飛簷鈴鐸語朱閣石殿簾壟閒翠幕回峰轉壑挹清溪迭嶂層巒連碧落山原迢遞千里通萬物蒼茫一目中放懷聊取片時趣仙境未必人間同白雲一片青山小野戍煙霞秋意老林稍幾點認歸鴉天外數行橫絕島晴時乘興縱登臨與客攜壺樂賞心海闊天空雲浩浩台高樹合影沉沉九霄入幕飛瓊露野鶴孤雲恍然度長吟走筆思無窮盡覽風光此亭賦
396 金宮 開原城內金天眷初以此為上京後止稱會寧府其宮室有慶元明德興聖永祚等宮皇極敷德熏風等殿今廢 五雲樓 開原城內金皇統初建前有殿曰重明後東殿曰龍壽西殿曰奎文俱廢 蠍台 故東京城東北隅金大定中修城毀台取土得石函中有塊石破之二大蠍尾梢相鉤見風死 白廟亭 金州城西北臨海
397 ○陵墓
398 東明王墓 在遼陽城東三十里葬高句驪子東明王於明山上 遼太祖陵 在木葉山 顯陵 在醫巫閭山葬遼東丹人皇王突欲並蕭太后世宗以人皇王愛醫巫閭山水奇秀因葬焉山形掩抱六重於其中作影殿制度宏麗 乾陵 在醫巫閭山葬遼景宗舊有凝神殿 建廟陵 在醫巫閭山遼景宗葬世宗蕭后甄妃於此焉 平王墓 在醫巫閭山 耶律楚材墓 廣寧城北三里 王珣墓 義州城南四十里 木華黎墓 在廣寧左屯衛東北二十里元翰林學士揭傒斯撰碑又謂霸突魯墓以一統志作木華黎墓者誤未知孰是 王榮祖墓 義州城南四十二里 李王墓 前屯衛城北四十里有大塚方十餘畝名世未詳 大王墓 前屯衛城西北二十里名世未詳 捏吉白墓 複州衛城東門外有墓志文
399 ○寺觀
400 遼陽
401 天王寺 在定遼左衛治西 地藏寺 在定遼後衛治西北 西會寺 肅清門外 東會寺 平夷門外 廣佑寺 武靖門外 棲雲寺 在城東三十里 向陽寺 城西南十五里 龍泉寺 城南六十里山巔有泉多奇秀可觀 祖越寺 城南五十里在龍泉寺東 中會寺 祖越寺南十里 大安寺 在龍泉南可八九里 香岩寺 在龍泉南有仙人台
402 廣寧
403 崇興寺 城東北隅 觀音堂 在鼓樓東 普慈寺 在城東南 興福寺 城西四里 興教寺 城西四里 福田寺 泰安門外 清安寺 在城西十二里今為觀音閣 馬嵐寺 城西十五里 雙峰寺 城西南二十里 青岩寺 在閭陽西北五里有石岩殿石觀音 吊崖寺 城西六十里有古佛殿畫壁尚存 歡喜寺 城南九十里 海潮寺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404 廣寧右屯衛
405 崇寧寺 在城內 觀音堂 在城西門東北 大廣教院 城東北五里 大覺院 城東北八里
406 義州
407 奉國寺 在鐘樓東一名七佛寺佛宇高七丈中有佛像七尊高與殿稱中建石碑 萬佛堂 城西十五里有山俯瞰凌河魏景明間好事者於南岩錢石佛像大小無數故名
408 錦州
409 大廣濟寺 在城內 普陀寺 城北十五里 望海寺 城東南十五里 廣會寺 城南二十里 臥佛寺 城西四十里
410 寧遠衛
411 天寧寺 在衛治北 湯池寺 城東南四里 朝陽寺 在城東五里 龍宮寺 在城南八里 向陽寺 在城西十三里 清涼寺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 靈覺寺 在塔山城中 仙靈寺 在城西三十五里 望海寺 在城東北四十里 海濱寺 在城西南六十里 崇興寺 在沙河城東隅
412 廣寧前屯衛
413 圓通寺 城西北隅 地藏寺 城西北隅 觀音寺 城西南隅 觀音閣 城東隅有井 玄真觀 城西北隅 玉皇閣 城西北隅 靈山寺 城西五里 龍岩寺 城東六十五里 海潮寺 城東南七十里 石佛寺 在中前所
414 開原
415 石塔寺 在開原城西南隅有塔
416 鐵嶺衛
417 圓通寺 在城西北隅 水朝寺 城東二里 靈應寺 城東南三里 東寧寺 城東二十里 永興寺 懿路城南 福天寺 懿路城北
418 沈陽中衛
419 長安寺 在城東北隅 通玄觀 城西北隅 白塔彌陀寺 城南二十里 龍泉寺 在蒲河城東五里 清涼寺 在蒲河城東十里
420 海州衛
421 三學寺 城西南隅 觀音堂 城東南隅 龍台觀 城西八里 報恩寺 城東南二十里 法雲寺 城西三十里 蚍蜉寺 城西南三十里 金塔寺 城東南三十五里 什方寺 城西南四十五里 聖水寺 城南七十里 三竹觀 城東一百一十里
422 蓋州衛
423 崇教寺 城西門外 玄真觀 在西門裡 清峰寺 城北十里 妙峰寺 城東十五里 金仙寺 城東十五里 伴仙寺 城西南十五里 龍泉寺 城東北十八里 望海寺 城南十里 慈雲寺 城東三十里 肇慶寺 城東北三十五里 龍海寺 城北三十里 歸明寺 城南四十里 明山寺 城北六十里 白塔寺 城東北六十里 清涼寺 城東南六十里 道林寺 城南熊岳堡 降佛寺 城東南八十里 泥汲寺 城東南六十里 玉泉寺 城南八十里 仰山寺 城南九十里 石門寺 城東七十里 兵澗寺 城東六十里 千峰寺 城北六十里 黃伯嶺寺 城北六十里 清風寺 城北十里 法王寺 城東八十里 常山寺 城南一百里 香爐山寺 城南一百三十里
424 複州衛
425 永豐寺 在城東南 花山寺 城北十里 青山寺 城西十五里 寶林寺 城東二十二里 龍泉寺 城南四十五里 平林寺 城西平山 道原寺 在馬蘭山
426 金州衛
427 永慶寺 在北關 秀明寺 城東十里 白雲寺 城東南三十里 勝水寺 在城東十五里 觀音堂 在旅順口南城外 龍鳳寺 在龍鳳山之麓
428 ○古跡
429 華表柱 在遼陽城鐘樓北舊有石柱湮沒道觀久廢今為倉昔丁令威家此學道得仙化鶴來歸止華表柱以啄畫表云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始歸城郭雖是人民非何不學仙塚壘壘 襄平城 遼陽城西北隅今定遼左右後三衛治 高麗城 在遼陽城東南隅今定遼中衛治 渤海城 在遼陽城東北隅今定遼前衛治 女直城 在遼陽城北今東寧衛治以上四城今並為遼陽一城 弘法寺 今為遼陽稅課司 寄孤寺 今為遼陽在城驛 垂興寺 遼陽城內鼓樓東遺址今為東嶽廟 遼陽縣 遼陽城都司治之東今為軍營 南會寺 遼陽城南五里今為山川壇 京觀 在遼陽城首山南七里魏司馬懿築唐毀之 升仙橋 在平夷門外一里許 長春觀朝陽觀 俱在遼陽城東南湯河今廢 駙馬營城 在遼陽城西南八十里今為東寧衛軍屯俗傳元有駙馬築城居於此 石城 在遼陽城東四十里今為定遼前衛軍屯有城遺址相傳渤海國王太子之居 船城 遼陽城西北百里近遼河俗傳前元養鷹所 宜豐縣 遼陽城東南八十里今安平礦山有行省碑 鶴野廢縣 遼陽城西八十里漢為居就縣地渤海為雞山縣遼改曰鶴野金屬遼陽府元省入遼陽縣 平壤城 在鴨綠江東一名王險城即箕子之故國城外有箕子墓漢為樂浪郡治晉義熙後其王高璉始居此城後號西京元為東寧路 一堵牆 遼陽城西八十里梁水河東岸今為定遼右衛軍屯有深龍窩 老鴉山 去遼陽城二百餘里其山四險而內寬洪武初都指揮葉旺攻走元平章高家奴於此 婆娑府 在遼陽城東四百七十里金置總管府元省閻長言婆娑道中詩云泉源疏地脈田隴上山腰敗石平危徑枯柴補斷橋 開州城 遼陽城東二百六十里即今鳳凰山堡四面石崖峭壁東北二門城隨山鋪砌可容十萬眾唐太宗駐蹕於此 古長城 即秦將蒙恬所築其在遼東界者東西千餘里東漢以來城皆湮沒本朝時加修築 大寧城 在遼陽城北潢水之南漢為新安平縣地唐屬營州貞觀中置饒樂郡都督府遼號中京大定府金改北京元改大寧路領大寧和眾富庶金源惠河武平龍山七縣本朝廢 廢惠州 本漢右北平土垠縣地遼為澤州金改置惠州治神山縣元屬大寧路本朝廢 奉集廢縣 在遼陽城東北八十里古陴離郡地漢為險瀆縣高麗為霜岩縣渤海改為奉集縣置集州金屬貴德州今為堡 干州城 在廣寧城西南七里本漢無慮縣地遼置乾州廣德軍今廢 鍾秀城 在廣寧城西南五里本遼奉先縣地金置縣屬廣寧府元省入閭陽縣後置千戶所本朝省 閭陽城 在廣寧城西南五十五里本漢無慮縣地遼置奉陵縣金改閭陽元省縣置千戶所本朝置驛 唐壘 在廣寧城東南三十二里唐太宗征高麗屯兵於此又閭陽故鄉西有高城亦太宗屯兵之處 望平廢縣 在廣寧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漢置又廢遼置山東縣金複漢名元省入鍾秀後複置本朝省 廢懿州 在廣寧城北二百二十里遼置及置廣順軍後改軍曰寧昌金因之元初以所領同昌靈山二縣省入順安縣尋並入本州島本朝初嘗置衛於此永樂八年廢 顯州 廣寧城北一百里今廢 廣寧縣 舊址在廣寧衛治東今廢 遼府 在廣寧城內西北隅國初置今改為軍儲倉 公主寨 右屯衛城南世傳其名世系姓氏未詳舊址即今衛治 弘政廢縣 在義州城東北二十五里本漢縈縣地又有安化縣皆遼置以居所掠漢人元省 開義廢縣 在義州城南四十里遼置為海北州廣化軍治所金屬義州元省 堯慶廢縣 在義州城西三十里 遼西鎮 在義州城東四十里今廢 徒河城 錦州城西境內虞舜時已有此城漢置徒河縣慕容廆析置神水縣遼改徒河為安昌縣元並廢 海濱縣 寧遠城西六十五里今為東關驛 興水縣 寧遠城西北三十五里今在境外 虹螺縣 寧遠城東北七十五里虹螺山之陽今在境外 興城縣 寧遠城南四十里今在海中覺華島 和州 在寧遠城境外一百二里 行宮故址 在前屯城迎恩街西遺基尚在舊有石碣云金章宗駐蹕於此 海濱廢縣 在前屯城西八十里本漢陽樂縣地慕容皝為集寧縣地置營丘郡遼為隰州海平軍治海濱縣金屬瑞州元廢本朝於此置山海東關遞運所今廢 海陽廢縣 在前屯城西一百一十里本漢故縣名金改為海山縣元複故名 瑞州故城 前屯城內今為衛治 來賓廢縣 按一統志遼改瑞州為來州附郭置來賓縣元省縣入州今縣故址無考 宗安廢縣 前屯城西南隅即元附郭縣今廢 遼府營 前屯城西五十里洪武間遼王駐此 楊總兵營 前屯城西六十五里名世未詳 毛葫蘆營 前屯城東北六十里相傳野人部落毛葫蘆者率居於此 三山寺 城西北十五里今為三山營 新莊子道院 城東南六十里有塔 雙峰道院 城北三十里今為野馬川營以上俱附前屯 清安縣 開原城東北三十里今廢 咸平縣 開原城東北隅今廢 慶雲縣 開原城西八十里有塔存焉 歸仁縣 開原城北一百餘里在漢州烽墩之北 開元城 在開原城西門外元志開元城西南曰寧遠縣又西南曰南京又南曰合蘭府又南曰雙城直抵高麗王都正西曰穀州西北曰上京即金之會寧府京之南曰建州西曰賓州又西曰黃龍府金改為利涉軍又西曰信州治武昌縣北曰肇州治始興縣東曰永州曰昌州曰延州東北曰哈州曰奴兒乾城皆渤海遼金所建元廢城址猶存 九連城 在開元城東北九十里那木川東岸城連屬有九故名國初徵納哈出駐兵於此 五國頭城 在開原城北一千里自此而東分為五國故名舊傳宋徽宗葬於此 總管府治 開原城內故址在安遠街東有碑記今為軍營 上京故址 開原城舊志在臨潢府金人阿骨打起跡之地按出虎水出虎華言金也故號大金 銅山縣 開原城南三十里俗傳銅館驛即古縣址 東山小古城 鐵嶺城東一百里 城南小古城 鐵嶺城南五里 泛河小古城 鐵嶺城西南十五里 雙城縣 鐵嶺城西六十里今在境外 太清寺 鐵嶺城北隅今為倉庫 章義縣 在沈陽城西南六十里遼置廣州金改為縣屬瀋州元省 遼濱廢縣 在沈陽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本拂涅國地渤海置東平府唐李世勛拔遼城即此遼為遼州始平軍治遼濱縣金貞佑兵亂時廢 總管府 在沈陽城東南隅今為衛治 樂郊縣 在沈陽城東北隅今為軍營 進城縣 在沈陽城東四十里今廢 小古城 沈陽城東三十里 貴德縣 沈陽城東南三十里渾河口西今為屯營 舊遼陽城 沈陽城西北八十里今在境外 崇勝寺 在撫順城內今改建東嶽廟 臨溟廢縣 在海州城東一百八十里遼置金屬澄州元省 遼隧寺 寺:廢在海州城西六十里漢置公孫淵裨將拒司馬懿於此渤海為永豐縣遼改曰仙鄉因仙人白仲理能煉丹點黃金救人故名 析木廢縣 在海州城東南四十里本漢望平縣地渤海置花山縣遼改曰析木置銅州廣利軍金屬澄州元省 廢耀州 在海州城西南二百里本渤海椒州地遼置耀州領岩淵一縣屬海州 元巡檢司鎮 在海州城內今為衛治 南古城 海州城南二十里 北古城 海州城西北三十五里 西古城 去海州城七十里遼河濱 千陽寨古城 海州城西南四十五里 安市廢縣 在蓋州城東北七十里□置唐太宗征高麗攻之不下薛仁貴白衣登城即此渤海置鐵州金改為湯池縣屬蓋州元省 熊岳廢縣 在蓋州城南六十里本渤海杉盧郡遼置此縣為盧州玄德軍治所金屬蓋州元省 古蓋州 在蓋州城東門內今為軍營 石城 一蓋州城東北十五里一蓋州城東南二百里閘河山 歸州 蓋州城南九十里有土城二處遺址見存 建安縣 蓋州城西南隅遼置今為營舍 繡岩縣 蓋州城南六十里今為熊岳堡 湯池縣 蓋州城東北七十里遼置屬鐵州建武軍今為湯池堡 南蘇縣 蓋州城南一百三十里今為永寧監 得利嬴城 複州城東八十里元季土人築之以避兵今廢 複州舊城 今為衛治 魏霸山城 複州城東一百八十里 橫山縣 複州城南六十里 化城縣 複州城內今為軍營 平山佛洞 金州城西北十里有泉滴佛前石缽 營城 金州城南有土城一座 大黑山城 金州城東十五里山頂有古城在鳳凰山之左方約二里內有二井四面懸絕惟南一門可上不知何代壘砌唐張亮帥舟師渡海攻沙卑城獲男婦人千口意即此 馬總兵營 金州城北一百二十里 毛家營 金州城南八里遺址尚存 金州萬戶府 城東北隅今為衛治 哈思關 金州城南十八里舊有土城南北抵海橫長十五里中有關口通驛路不知何代所築今為南關鋪
430 薛子曰昔人有言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園囿之興廢洛陽治亂之候也余於遼亦云夫遼必爭之地也天下之治亂候於遼之盛衰而知遼之盛衰候於夷夏之興廢而知昔契丹竊據遼元建京腥風污染川岳閟精厄也久矣聖神廓清掃蕩列聖長育涵濡第宅文物蔚然易視何其幸與人情自今思昔則感創益深廢宮頹陵銅駝荊棘興廢之跡覽者蓋憤激於斯云且元人君臣抒謨畢志雖醲化懿綱未齒乎上代抑其體國經物亦已粗具自非天厭夷德末路穢溷遼未知有今日否耶嗟乎麥秀悲殷黍離愍周又豈獨胡元然耶遵洪業者宜思所以篤其盛矣
URN: ctp:ws815977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