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苦,凡兩月而脫稿。繕寫付梓,經年告成,爰展閱一過,而序之曰: |
2 | 數之名始於一而終於九,故至十則進其位,而仍以自一至九之數名之。至百則又進其位,而仍以自一至九之數名之。如是以至千萬億兆,其例一也。夫古人造數之時,所以必以十紀之者,誠以數之多可至無窮,若每數各與一名,則吾之名必有窮時,且紛而無序,將不可記憶,不如極之於九而以十進其位,則舉手而示,屈指而記,雖愚魯者皆能之。故可便於民生日用,傳之數千百年,至今不變也。觀夫市廛貿易之區,百貨羅列,精粗美惡貴賤之不同,則其數殊焉。多寡長短大小輕重之不同,則數其又殊焉。凡欲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必握算而計之。其所斤斤計較者,莫非數也。設有人言吾能用他法以代其數,夫誰能信之?良以其乘除加減,不過舉手之勞,頃刻而得,無有奧邃難明之理在其間,本無藉乎代也。惟是數理幽深,最耐探索,疇人演算,務闡精微,於是乎設題愈難,布算愈繁,甚至經旬累月,不能畢一數。且其所求之數,往往雜揉隱匿於各數之內,而其理亦紆遠而不易明。若每事必設一題,每題必立一術,枝枝節節而為之,術之多將不可勝紀,而仍不足以窮數理之變,則不如任數理之萬變,而我立一通法以馭之,此中法之天元,西法之代數所由作也。 |
3 | 代數之術,其已知未知之數,皆代之以字,而乘除加減,各有記號以為區別,可如題之曲折以相赴。迨夫層累已明,階級已見,乃以所代之數入之,而所求之數出焉。故可以省布算之工,而心亦較逸,以其可不藉思索而得也。雖然,代數之術誠簡矣,誠便矣,試問工此術者,遂能不病其繁乎,則又不能也。夫人之用心,日進而不已,苟不至昏盹迷亂,必不肯中輟。故始則因繁而求簡,及其既簡也,必更進焉而複遇其繁。雖迭代數十次,其能免哉!由是知代數之意,乃為數學中鉤深索隱之用,非為淺近之算法而設也。若米鹽零雜之事,而概欲以代數施之,未有不為市儈所笑者也。至於代數天元之異同優劣,讀此書者,自能知之,無待餘言也。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序。 |
4 | ○象數一原跋 |
5 | 右《象數一原》七卷,為項梅侶先生未竟之稿,戴鄂士先生補成之。其原委詳見原書序跋中。烏程徐莊愍公曾囑張君南坪刻之蘇州。未及印行,忽遇庚申之亂,莊愍殉難,南坪入湖州省母,亦被賊害。不特刊成書板,已付劫灰,即底本亦不知流落誰何之手。後為南匯張嘯山先生所得,藏諸篋中,幾二十年。先生晚年為黃漱蘭學使延主南菁講席。餘弟若侍函丈,先生語之曰:「吾有項氏遺書一種,將以贈汝兄。」無何先生辭講席,歸老於松江之錢園,以是書寄餘。其手札云:「此《象數一原》,系前得之白下者,蓋是南坪所藏。吾年老,嗣孫尚稚,久留無所用,即以寄贈。項氏此書未見刻本,能謀欹劂,亦不朽盛業也。」余受書作函謝之。不數月間,先生已歸道山矣。 |
6 | 噫!余在金陵時,與先生朝夕聚處,及來滬上,亦數數相見,並不知其藏有是書。及至垂邁之年,始肯啟篋出之,則其鄭重也可知。餘既心儀項戴之學,又感先生臨歿授書之意,深恐珍惜秘匿,或翻至湮沒也。趙靜涵表弟有《高齋匯刻》之舉,遂慫恿付諸手民。而仁和高白叔孝廉,重其為鄉先輩遺著,又舉百金以助。閱一歲,書甫成。先生有知,其亦可無憾也已。光緒十四年六月十一日,跋於滬上之格致書院。 |
7 | ☆何秋濤○俄羅斯進呈書籍記 |
8 | 大清受天命有九有,薄海內外,罔不臣服。西北有俄羅斯國,地荒遠,負北冰海,南鄰蒙古及諸回部。慕我朝德化,歲時使其國秀穎子弟,來都城學滿漢文字,誦習經史諸書,國家厚給廩糈,精選文學之官以教習之。歲滿則歸其本國,複使其他子弟來代,謂之換班。蓋我聖朝聲教遠訖,漸仁摩義,舉凡遐荒遠徼,莫不欲使之習道德,而敦詩書,斯誠亙古以來未有之盛舉也! |
9 | 二百年來,其國漸被風化,文事益盛。國人以本國文字纂集成書,不下數十百種。然限於疆域,傳至中國者絕少。其國民各分種族,曰薩刺瓦族,曰力丁族,曰芬族,曰日耳曼人,曰猶太散民,皆重希臘教門,亦天主教別派也。曰韃韃里族,游牧於國南鄙,奉回教,即西域回部種類,曰甲才族,亦游牧於國東南鄙,奉佛教,即中國蒙古之別部也。初蒙古土爾扈特部與准噶爾構釁,北依俄羅斯。俄羅斯以額濟勒河地處之,乃明季時事也。至乾隆三十六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其河東戶口十餘萬人至伊犁歸附。其河西戶口尚居俄羅斯,皆習佛教。道光二十五年,俄羅斯國王表言,《丹珠爾經》乃佛教所重,而本國無之,奏求頒賜。上命發雍和宮藏本八百餘冊賜之。越數月,其國王因肄業換班學生進京,乃盡繕俄羅斯所有書籍來獻,凡三百五十七號,每號為一帙,裝飾甚華,有書有圖。惟通體皆俄羅斯字,人不盡識。當事者議發還之。或曰:「斯乃所以為報也,卻之轉拂遠人之情。則奏請收存於理藩院,以俟暇日將翻譯焉。」於是軍機處存注檔冊,例須先譯書名,乃得其三百五十七號之書目。好事者爭相傳錄,餘亦得而┢焉。考其中言彼國史事、地理、武備、算法之書十之五,醫藥、種樹之書十之二,字學、訓解之書十之二。其天主教書,與夫詩文等類,僅十之一而已。此其中足備掌故考核者多矣。置之典屬,掌之樞廷,將來取次譯之,於邊防軍政,大有裨益,其所系豈淺鮮哉!昔大西洋利瑪竇等,以明萬歷時入中國,獻所著各書,當時稱為盛事。不知西洋距中國絕遠,利瑪竇等自進所為書,與其國王無與也。至如艾儒略之《職方外紀》,南懷仁之《坤輿圖說》,皆入中國後所編纂,類多張大彼教,誇詫誕謾之詞,不足為據。今俄羅斯漸被文德,淪浹已久,其國王自獻書籍至三百餘種之多,皆確實而有征。既遠勝艾南諸書之荒陋,又其慕德恭順之懷,迥逾尋常,尤為自古所未有。夫豈明代利瑪竇等進書之事,所可比擬於萬一哉!余謂此千古稀逢之盛會也,不可以不記。因次其書目於左,以告來者。 |
10 | ○附俄羅斯國進呈書籍總目第一號俄羅斯國汗制總例十五本。第二號俄羅斯國汗制續纂新例三本。第三號俄羅斯國各省州邑資學治理畫一條例志一本。 |
11 | 第四號治國齊民志一本。第五號俄羅斯國性理齊治志一本。第六號俄羅斯國條例匯纂一本。第七號俄羅斯國防守叢林隘口推廣條例一本。 |
12 | 第八號發明天地物理指南全書一本。第九號天地物理匯說一本。第十號釋明凡物性理指南志五本。第十一號教習靈魄自知文一本。 |
13 | 第十二號論性文一本。第十三號靈魄不泯釋文一本。第十四號魂化自持釋文一本。第十五號俄羅斯國行效外國事務論二本。 |
14 | 第十六號各國匯史二本。第十七號資學古今寰海史三本。第十八號資學寰海世系史三本。第十九號寰海古今史匯纂十二本。 |
15 | 第二十號資學寰海各國史一本。第二十一號外國史匯纂一本。第二十二號寰海史通纂三本。第二十三號發明西洋各國通例三本。 |
16 | 第二十四號天下各國表文一本。第二十五號因時指訂各國歷代疆域地理圖一本。第二十六號俄羅斯國音丕喇托爾在位時,發明西洋政事論二本。第二十七號竊占俄羅斯汗位記六本。 |
17 | 第二十八號開闢阿彌葉裏喀新州地理志一本。第二十九號名媛匯史二本。第三十號名士圖像一本。第三十一號名士表傳一本。 |
18 | 第三十二號俄羅斯國史十三本。第三十三號又六本。第三十四號又五本。第三十五號初學必讀俄羅斯史一本。 |
19 | 第三十六號初制資學國史一本。第三十七號俄羅斯史一本。第三十八號俄羅斯史匯一本。第三十九號又一本。 |
20 | 第四十號南方居民史三本。第四十一號南方都汪河駐史三本。第四十二號俄羅斯國汗史一本。第四十三號又二本。 |
21 | 第四十四號又二本。第四十五號俄羅斯國妃通鑒三本。第四十六號俄羅斯國妃史二本。第四十七號俄羅斯國妃自制志六本。 |
22 | 第四十八號俄羅斯國地理圖一本。第四十九號俄羅斯國武備志三本。第五十號置兵出戰書五本。第五十一號行師各國書三本。 |
23 | 第五十二號平定費陽梁地紀略一本。第五十三號武備志四本。第五十四號又二本。第五十五號征法啷錫戰策一本。 |
24 | 第五十六號武備志一本。第五十七號又一本。第五十八號紀年志一本。第五十九號博羅抵腦戰策一本。 |
25 | 第六十號那普哩勇犯界戰策志二本。第六十一號平定空谷爾國方略二本。第六十二號又三本。第六十三號又二本。 |
26 | 第六十四號又三本。第六十五號寄舟師信函二本。第六十六號舟師記四本。第六十七號名士集傳五本。 |
27 | 第六十八號統兵元帥傳四本。第六十九號宰宰相元帥傳二本。第七十號征法啷錫名帥傳四本。第七十一號水師名帥傳四本。 |
28 | 第七十二號俄羅斯國史十五本。第七十三號又三本。第七十四號又一本。第七十五號又一本。 |
29 | 第七十六號又四本。第七十七號俄羅斯國妃史六本。第七十八號又一本。第七十九號俄羅斯國大元帥傳一本。 |
30 | 第八十號又一本。第八十一號又二本。第八十二號又三本。第八十三號武臣傳三本。 |
31 | 第八十四號俄羅斯國言行記三本。第八十五號俄羅斯國征啷法錫言行記一本。第八十六號言行記四本。第八十七號俄羅斯大帥言行記一本。 |
32 | 第八十八號俄羅斯國汗踐祚典禮一本。第八十九號各國地理志一本。第九十號各國資學誘掖地理匯書二本。第九十一號地理總志必讀一本。 |
33 | 第九十二號地理總志匯纂一本。第九十三號古地理總志匯纂一本。第九十四號經行沿海記一本。第九十五號經行南洋記三本。 |
34 | 第九十六號經行四方記四本。第九十七號周行沿海四方記三本。第九十八號又一本。第九十九號經行地理圖一本。 |
35 | 第一百號入海經行記一本。第一百一號北海經行記三本。第一百二號四次至北海記一本。第一百三號阿彌葉利喀州記一本。 |
36 | 第一百四號阿細亞州記七本。第一百五號發蒙周行天下四方記二本。第一百六號巡查南洋記三本。第一百七號經行沿海記一本。 |
37 | 第一百八號天下奇物志四本。第一百九號又二本。第一百十號天下地理人物圖像記二本。第一百十一號殊方景物圖覽一本。 |
38 | 第一百十二號圖集三本。第一百十三號空谷爾國志二本。第一百十四號奇物名人記傳匯書八本。第一百十五號奇物鑒五本。 |
39 | 第一百十六號天下山水古跡圖二本。第一百十七號格齊雅國景物圖一本。第一百十八號什魏擦爾濟雅國景物圖一本。第一百十九號民生財產記一本。 |
40 | 第一百二十號天下地理鑒一本。第一百二十一號俄羅斯國地理志二本。第一百二十二號又一本。第一百二十三號童蒙必讀俄羅斯地理志一本。 |
41 | 第一百二十四號俄羅斯國志二本。第一百二十五號俄羅斯國資治總記二本。第一百二十六號俄羅斯國各處方物志一本。第一百二十七號俄羅斯國各處民生志一本。 |
42 | 第一百二十八號俄羅斯國辨明志六本。第一百二十九號喀法喀斯所屬各處志四本。第一百三十號俄羅斯都城志三本。第一百三十一號又一本。 |
43 | 第一百三十二號又三本。第一百三十三號莫斯廓瓦南都志一本。第一百三十四號莫斯廓瓦都城志二本。第一百三十五號擦爾色庫叶都城記一本。 |
44 | 第一百三十六號驛站指程二本。第一百三十七號俄羅斯國志一本。第一百三十八號俄羅斯國時憲書一本。第一百三十九號古今錢法三本。 |
45 | 第一百四十號各國錢法異同一本。第一百四十一號葉瓦魯巴州錢法一本。第一百四十二號俄羅斯國事功鑄錢集成一本。第一百四十三號地丁全書二本。 |
46 | 第一百四十四號耕耘成法論二本。第一百四十五號地丁工作新編三本。第一百四十六號地丁工作成法一本。第一百四十七號地丁究源六本。 |
47 | 第一百四十八號耕牧論一本。第一百四十九號鄉民耕種資學一本。第一百五十號又一本。第一百五十一號又一本。 |
48 | 第一百五十二號耕種總論二本。第一百五十三號月令集要一本。第一百五十四號地丁書四本。第一百五十五號耕耘論一本。 |
49 | 第一百五十六號種樹論一本。第一百五十七號種花草論一本。第一百五十八號種菜論一本。第一百五十九號防守植本論一本。 |
50 | 第一百六十號山野養植樹木發明一本。第一百六十一號花木園亭圖一本。第一百六十二號建造樓台書一本。第一百六十三號村居器具造法二本。 |
51 | 第一百六十四號居家事務須知四本。第一百六十五號織染發明二本。第一百六十六號淘金新法發明一本。第一百六十七號各項工作發明二本。 |
52 | 第一百六十八號俄羅斯國工作器具記四本。第一百六十九號本草綱目二本。第一百七十號初學必讀本草綱目一本。第一百七十一號又一本。 |
53 | 第一百七十二號禽獸集圖一本。第一百七十三號又二本。第一百七十四號又一本。第一百七十五號本草損益二本。 |
54 | 第一百七十六號俄羅斯國植木記一本。第一百七十七號草木記二本。第一百七十八號又六本。第一百七十九號金石記一本。 |
55 | 第一百八十號發明土產金寶記二本。第一百八十一號金石總鑒三本。第一百八十二號土產辨明二本。第一百八十三號醫法論一本。 |
56 | 第一百八十四號形體全錄一本。第一百八十五號形體全錄理解二本。第一百八十六號希嚕爾吉醫書二本。第一百八十七號醫法新編四本。 |
57 | 第一百八十八號千金方一本。第一百八十九號療病用藥記一本。第一百九十號又一本。第一百九十一號本草備要一本。 |
58 | 第一百九十二號貼藥爾撇醫書十本。第一百九十三號內症記一本。第一百九十四號形體記二本。第一百九十五號對症用藥記五本。 |
59 | 第一百九十六號又三本。第一百九十七號又一本。第一百九十八號慎診病奇書一本。第一百九十九號小兒疾病辨明論一本。 |
60 | 第二百號發明涼水治病論一本。第二百一號醫獸用藥治明一本。第二百二號醫病發解一本。第二百三號發明痔瘡論一本。 |
61 | 第二百四號種牛痘法一本。第二百五號眼科二本。第二百六號魂病論一本。第二百七號延壽法一本。 |
62 | 第二百八號算法全書二本。第二百九號次學算法全書一本。第二百十號算法本源一本。第二百十一號次學算法本源一本。 |
63 | 第二百十二號算法數目一本。第二百十三號算法歸除共一本。第二百十四號歸入前號。第二百十五號阿勒喀布拉數書一本。 |
64 | 第二百十六號貼斐葉楞齊數書一本。第二百十七號貼斐葉楞齊數書發一本。第二百十八號又二本。第二百十九號又一本。 |
65 | 第二百二十號又一本。第二百二十一號又一本。第二百二十二號地勢高下圖一本。第二百二十三號隴畝分界書一本。 |
66 | 第二百二十四號日月星辰論一本。第二百二十五號阿斯托羅密雅書一本。第二百二十六號初學天地日月星辰論一本。第二百二十七號宿繪三十篇一本。 |
67 | 第二百二十八號氣遇靈機二本。第二百二十九號天定地理一本。第二百三十號五行晰解一本。第二百三十一號天地性理習解二本。 |
68 | 第二百三十二號費依什喀書一本。第二百三十三號又一本。第二百三十四號風水工作器用晰解一本。第二百三十五號擇地列陣建營圖說一本。 |
69 | 第二百三十六號定准日出日入書一本。第二百三十七號用兵技藝謀略論一本。第二百三十八號軍營修造晰解三本。第二百三十九號用兵技藝謀略論二本。 |
70 | 第二百四十號兵技論二本。第二百四十一號又一本。第二百四十二號戰策一本。第二百四十三號堅壘論二本。 |
71 | 第二百四十四號炮兵法解二本。第二百四十五號阿爾塔列勒書一本。第二百四十六號行兵進退論一本。第一百四十七號行兵戰守論二本。 |
72 | 第二百四十八號管船官員事宜論一本。第二百四十九號慎守造用軍器發明一本。第二百五十號戰陣總論一本。第二百五十一號俄羅斯國兵丁各項衣服器械記三本。 |
73 | 第二百五十二號樂記一本。第二百五十三號樂理晰解一本。第二百五十四號傳真古法全書一本。第二百五十五號俄羅斯字書一本。 |
74 | 第二百五十六號俄羅斯資學字書一本。第二百五十七號俄羅斯字式新書一本。第二百五十八號俄羅斯習字書一本。第二百五十九號初學俄羅斯字式一本。 |
75 | 第二百六十號俄羅斯字式發明一本。第二百六十一號又一本。第二百六十二號俄羅斯各種字式發明一本。第二百六十三號俄羅斯字式理解一本。 |
76 | 第二百六十四號俄羅斯各種字式發明一本。第二百六十五號戶學須用俄羅斯字式一本。第二百六十六號俄羅斯字式新書一本。第二百六十七號俄羅斯國方言易學發明一本。 |
77 | 第二百六十八號俄羅斯國方言易學發明約編一本。第二百六十九號又一本。第二百七十號又一本。第二百七十一號又一本。 |
78 | 第二百七十二號俄羅斯國方言資學一本。第二百七十三號俄羅斯文理解一本。第二百七十四號又一本。第二百七十五號又二本。 |
79 | 第二百七十六號又三本。第二百七十七號又四本。第二百七十八號又一本。第二百七十九號詩一本。 |
80 | 第二百八十號西洋各國文風記二本。第二百八十一號文理新解一本。第二百八十二號俄羅斯國文風記一本。第二百八十三號古文風記一本。 |
81 | 第二百八十四號又一本。第二百八十五號斯拉費揚各部落風俗書一本。第二百八十六號俄羅斯方言晰解二本。第二百八十七號俄羅斯國文風記二本。 |
82 | 第二百八十八號俄羅斯國方言叢書六本。第二百八十九號德爾日費英氏文人編五本。第二百九十號底米忒里氏詩集一本。第二百九十一號柯里嚕幅氏詩集一本。 |
83 | 第二百九十二號喀拉馬星氏各家文人編九本。第二百九十三號又九本。第二百九十四號又二本。第二百九十五號又十二本。 |
84 | 第二百九十六號又二本。第二百九十七號又十二本。第二百九十八號又四本。第二百九十九號又三本。 |
85 | 第三百號又一本。第三百一號又一本。第三百二號又四本。第三百三號寄休致武弁傳一本。 |
86 | 第三百四號俄羅斯名家叢文十六本。第三百五號俄羅斯論一本。第三百六號俄羅斯文人百家傳二本。第三百七號各種文編五本。 |
87 | 第三百八號俄羅斯文編法選二本。第三百九號俄羅斯文編摘繹一本。第三百十號依裏瓦達詩集二本。第三百十一號養幼編一本。 |
88 | 第三百十二號養幼發解二本。第三百十三號幼學四本。第三百十四號又二本。第三百十五號幼學各種文風集六本。 |
89 | 第三百十六號又二本。第三百十七號幼學十本。第三百十八號幼學故事四本。第三百十九號益幼全書七本。 |
90 | 第三百二十號歸入前號。第三百二十一號幼藝必讀一本。第三百二十二號幼學各國名士傳十二本。第三百二十三號初學次序七本。 |
91 | 第三百二十四號歸入前號。第三百二十五號發蒙各種圖籍一本。第三百二十六號幼學故事二本。第三百二十七號類鑒十七本。 |
92 | 第三百二十八號又七本。第三百二十九號天下地理全圖一本。第三百三十號又一本。第三百三十一號古地理圖一本。 |
93 | 第三百三十二號俄羅斯國地理圖一本。第三百三十三號天下東西地理圖二本。第三百三十四號五州地理圖一本。第三百三十五號額俄羅怕州地理圖一本。 |
94 | 第三百三十六號鄰國地理全圖一本。第三百三十七號俄羅斯水陸地圖一本。第三百三十八號天下土產圖一本。第三百三十九號額俄羅怕州地理圖一本。 |
95 | 第三百四十號丕葉忒爾布爾噶城等處圖說二幅。第三百四十一號又一幅。第三百四十二號又二幅。第三百四十三號又二幅。 |
96 | 第三百四十四號又二幅。第三百四十五號又二幅。第三百四十六號又二幅。第三百四十七號丕葉忒爾布爾噶宮室圖一幅。 |
97 | 第三百四十八號戰圖一幅。第三百四十九號又一幅。第三百五十號又一幅。第三百五十一號又一幅。 |
98 | 第三百五十二號又一幅。第三百五十三號舟師海戰圖一幅。第三百五十四號法啷錫兵丁渡河圖一幅。第三百五十五號祝謝天主圖一幅。 |
99 | 第三百五十六號天地儀器二具。第三百五十七號天地儀器釋文一本。 |
100 | ☆王炳燮○蘇松水利考 |
101 | 蘇松田賦甲於天下,以其地處膏腴,多水澤而利於灌溉也。然而偶值潦歲,即至田廬淹沒。是得水之利,而亦受其害,此水利所以不可不講也。蘇松於古為揚州地。《禹貢》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此言水利之權輿也。震澤即今太湖。三江之說不一,就蘇松而言,則不必遠求,第言太湖下流之三江可也。東江婁江,故跡久湮,惟吳淞一江,尚仍其舊。則就今日而言,亦不必泥古三江,第言今日之水道可也。 |
102 | 明季以來,言吳中水利者,以劉家河白茆河合吳淞江,為湖水入海之三大支,以當古之三江。蓋太湖北受荊溪百瀆,南受天目諸山之水,匯為巨浸。由吳江之十八港十七橋寶帶橋,吳縣之占魚口大缺口胥口銅坑口,分流散入澱山陽城昆承龐山獨墅九里三泖諸湖,淳涵蓄洩,以資灌溉,吳淞白茆劉河暨諸支港,分道達海。必下流通暢,斯引吸太湖,自無壅潦之虞,從前支流淤塞,吳中頻有水患。自道光癸未以後,疏浚不止一次,然後來水患,仍未能免。己酉之災,更甚於癸未。後雖屢次複浚,而一遇霪霖,低田輒被淹浸,其故何也?考明初夏尚書治水浙西時,吳淞闊一百五十丈。至隆慶間,海忠介公挑浚吳淞江,自黃渡至宋家橋長八十里,江面舊三十丈,增開十五丈。夫自夏公之時至隆慶,一百五十丈之江面,止存三十丈者,以劉河大開之後,水道分而為之遞減也。然自海公增開,江面之闊四十五丈,後三十餘年而又旋塞。萬歷年間,蘇松道許公開浚吳淞,不數年而又塞,蓋下流通潮之處,濁沙淤澱,日積一錢之厚,一歲之積,三尺有餘,無怪乎挑浚之後,不數年而複淤塞也。推諸白茆劉河通潮處,莫不皆然。下流既塞,則疏洩不暢。所以一遇霖潦,便至成災,亦其勢然也。 |
103 | 又嘗考之,白茆港劉家河暨七浦塘福山口,為蘇州東北洩水之巨川。吳淞江暨大黃浦,又蘇松南北交境洩水之大道。通潮之處,濁沙既易淤澱。今之黃浦腹處,適當上海東偏,頻歲以來,淤漲數十丈,浦身漸狹,異域之人,貪踞地利,挑土填築,方且未已,亦為害水道之一端。竊恐將來重煩疏浚,不獨吳淞白茆劉河諸港而已也。必也相其奪水之地,大加開浚,以次施功,而又修圩岸以御橫流,複板閘以防淤澱。使蘇屬之三十六浦,松屬之八匯,皆得以時節宣旱潦,則蘇松之民,可以長享水利,而無慮水潦為害矣。 |
104 | ○上李伯相論畿南水患書 |
105 | 永定河僅恃堤工,久失疏浚,以至受病日深,河身高仰。非得實心任事熟悉河務之人,精詳測視,徹底施工,誠不足為一勞永逸之計。然畿南水患,不徒在永定一河也。蓋水之為物,必有所蓄洩,斯不患其漲溢。假使各處澱濼,一一深通,各州縣多有溝渠,雖遇暴水,下游不及宣洩,而水有所容,亦不至泛濫為害,縱泛濫亦不至害若今之甚也。昔陸清獻宰靈壽,多開溝渠,人非議之。後值水發,獨不為災,是其已事。某向曾經過西澱,見澱水淤淺,多有占種茭蘆芋慄等物。居民無知貪利,致沙停水淺,灘漲日多,恐各澱亦皆不免同此情形。似宜俟水勢退落,周視各澱濼,擇其淤淺尤關緊要處所,大加疏浚,以工代賑。目前救活飢民無算,而日後庶免墊溢之災,當今要務,似無逾此。 |
106 | 至各州縣離澱濼較遠之區,亦宜及時多開溝渠,設立涵洞。平時蓄水以資灌溉,水多開放,有所宣洩,民間耕種,不至全恃天時。所謂收水之利,即可以免水之害,亦在人設誠致行之耳。夫子恫在抱,為民請命,不惜多方籌畫為奠綏黎庶之謀,至誠感格,天心助順,不獨消弭災,即意外非常之慮,亦當消遁於無形,是可為蒼生慶幸者也。蒙諭勘視大悲院地基,昨往周視,其處前扼三汊河口,白河水繞出其西,東南有賈家溝,北有塌河澱,建城為守禦計,似得形便。惟現在積水未消,西南干地,較西沽為多,而東北窪坑處所,水深有至丈餘者,平地水亦深至三五尺不等。其下土肉堅疏厚薄何如?將來築基圈建,是否合宜?均難懸揣。請俟水退後派員詳細察視為妥。愚昧之見,未知是否,統候鈞裁。 |
107 | ☆王先謙○條陳洋務事宜疏 |
108 | 臣聞:人臣在上位者,以盡職為忠;居下位者,以盡言為忠。值當言之事,而淡漠於局外,即為負恩。有自效之路,而緘默於當官,亦為職。方今紀綱整肅,寰宇粗安,切要之圖,莫如洋務。九重宵旰所經營,中外大臣所籌度,或害未至而先防之,或機甫發而善應之。上下同心,內外一體,審慎詳密,維持歷年,綜論彼族情形,約有三變。 |
109 | 咸豐十年,英法各國內犯,要挾百端,和約既訂,互換成議,俄美亦相繼立約。就中英為禍首。撫局初定,彼人狡詐難信,內地糜爛,朝野岌岌,其時深可慮者,首在英。同治初元,剿辦發捻,大有轉機,西人知我兵力尚強,心漸懾服。雖文乃耳馬加利等,前後數案,屢煩辨論,旋就安帖。俄國疆域毗連,蓄意侵占,議界之事,屢催不辦,且以代收伊犁為詞,堅執推延,進步,其時深可慮者,又在俄。同治末年,倭人犯我台灣,近複動輒稱兵,不遵定約,海防未固,禦侮尚無把握,此時深可慮者,又不在他國而先在倭。 |
110 | 敵情既有變更,則區畫亦因之而異。伏讀嘉慶十五年七月仁宗睿皇帝聖訓有曰:國家經理大事,總當握其要領,專心一意,方克有濟。即如醫家治病,遇有棘手之証,若不究其受病根源,率行下藥,雖多方療治,其病不除,欽此。今洋務萬分棘手,亦當認定病証,以為下藥次序。自古敵國外患,無代無之,辦理多方,是非各別。漢系單于之頸,唐犁突厥之庭,力足以舉敵,此最上也。齊桓興召陵之役,無損於芊楚毫末,而周以尊,寇准贊澶淵之師,無損於契丹毫末,而宋以振。氣足以懾敵,不戰而屈人。抑其次也,張浚覆軍於大金,沐晟敗績於交趾,師行雖正,任用非人,無審己料敵之能,而貿然一試者也。割地和親,卑稱厚幣,前代多有,困敝隨之,蔑足論矣。是故遜讓無救於邊患,務在自強,鹵莽適以速顛危,要在審敵。壯我之氣以懾敵,然後可以立國,充我之力以舉敵,然後可以久安。審機赴勢,間不容發。苟或失時,後將奚補。臣故竭其愚悃,謹就管見所及,約為四條。繕呈御覽。 |
111 | 一審敵情。本朝奠鼎中原,臣高麗而役蒙古,前代邊患,一舉而空之。獨准噶爾跳梁西北,旋就芟夷。俄羅斯僻處邊遠,時蓄詭謀。列聖撫御得宜,故能帖耳受命。及咸豐末,泰西諸國紛至沓來,俄人起而交乘,要約互市。邇來倭國狙伺日甚。一日合十數國之眾,以構難中土,實為千古未有創局。敵則求請無厭,我乃應接不暇,此亦智勇俱困之秋矣。然而強弱異形,緩急異勢,以目下情形而論,敵之謀我,既各有其用意所在,我之應敵,亦當審擇所處,酌分次第,就最亟者,專精籌辦,以為制勝自強之基,破方發之狡謀,而後可以杜無形之大患。若渾同一視,則此十數國方張之勢,無在而非隱憂,治絲棼之,庸有濟乎!秦之兼並也,攻韓魏而交楚齊,漢之籌邊也,威匈奴而撫南粵,卒乃六合混一,胡越來庭。誠熟審先後遠近次序,專力切己之圖,氣伸於一隅,而威遂立於天下也。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俄人呈獻阿睦爾撒納逆尸,蒙高宗純皇帝諭曰:駕馭外藩之道,示之以謙則愈驕,怵之以威則自畏。此二言,若子孫世世能守,實大清國億萬年無疆之庥也。欽此。臣思今日情勢,原不能遽希全盛之軌,而勞心殫力,以期有濟,則皇太后皇上當與中外大臣同之。稍一因循,受病愈深,恐無挽回之日。然則揣敵情以求所從事,非見在更不可緩者哉! |
112 | 就各國言之,泰西諸大邦通商者,據我津要,傳教者,愚我黔黎,彼皆蓄意甚深,貪狠萬狀,謂其志不在土地,誠非洞微之論。但西人越國數萬里,兵囊既難為繼,虛實究未深知。各國互市擅利之區,又貪戀牽制,而無能首禍。故兵船隻藉以恫喝,必不遽啟戰爭。即彼國有釁可乘,亦中華百年以內,兵力所不及,此但可羈縻,而不可圖者也。俄國地大兵強,與我接壤,實為肘腋巨患。若彼意存開釁,陸地相持,勝負未定,海道來犯,防不勝防,此我終當善策之,而不能遽發者也。獨倭夷蕞爾小邦,橫行海外,勢殺於俄國,而地逼於泰西。顧疊興無名之師,顯露與我為難之意,縱其得志,為患不後於俄。覆而取之,不惟俄人有所震懾,而不敢生心,即泰西知我兵力竟能及遠,亦將潛戢其詭計。此天予我以自強之資,不可失也。倭之崛起為雄也,特聽巴夏禮陰謀,慫恿乘中國之敝而起耳。然其國據三島,視中華一二省之大,地不為廣,新購鐵甲船只四號,皆木質蒙鐵,海戰並不堪用,小兵船聞亦甚少,兵不為強,洋債日增,窮困彌甚,國不為富。往歲窺我台灣,正進退維谷之際,我允給兵費,得意以去。近遂破滅琉球,夷為衝繩縣,乎雄視海上矣。然其實非有深固不搖之基業,長駕遠馭之規為也。夫覘國者不必履其地而知之,觀其所行,而足以察其民之從違,與其國之興廢。倭夷蔑棄舊人,專任一來自外洋之巴夏禮,而所謀又不協於眾志,其臣離矣。仿效西人制度,改易衣冠,焚毀典籍,耗民財而隳士氣,其人畔矣。薩司馬不服,竭其全力,僅乃平之,內屬變亂,夷氓流離。年來侵台灣,入琉球,佳兵犯順,皆敗徵之先見。舉國以為天朝且旦夕加兵也,而皆有怨毒其上之心。其能安然無恙者,特以強力僨興之時未遭外侮,雖疲敝而尚足自支耳。或謂倭國兵精,所向得志。不知薩司馬本其屬地,琉球弱小,取之甚易,非倭力果有餘也。宋王偃破敵益地,國滅於齊,郅支單于乘勝驕,梟首於漢。倭夷雖橫,不過桀宋郅支之比,即與諸海國爭衡,亦當覆敗。況天威震疊,豈醜虜所能當耶!然彼果無挑釁之師,我何妨示包荒之度。今背公法者,倭也,棄和約者,倭也,開兵端者,倭也。彼既藐我為無能,猶審顧遲回,而不思一怒,彼之得尺進尺,豈有已時。不今歲兵及於台灣,則明年禍發於朝鮮,待其氣力壯盛,而始圖之,其難什伯。該夷比年用兵,行徑跡類小偷,不予痛懲,則放膽恣行,將成大盜而不能擒捕。且琉球、朝鮮均我東方屬國,密邇倭夷,琉球不複,朝鮮能無寒心,斯又東藩觀聽所系,非僅國家戎政攸關也。側聞辨論琉球一事,該夷藉口何如璋照會,措詞過激,延宕枝梧,今轉不必急責其退還琉球。而彼若詭計調停,割地兩屬,亦不可允許。蓋許之,則彼得利,而我無以為問罪之名,不許則該夷貪地不還,曲終在彼。見在該夷,堅指琉球本其屬國,刊入洋報,傳布各邦,我亦當明斥其捏冒,使各邦知之。否則各邦轉以彼為有理之事矣。 |
113 | 竊謂辦理之法,首在慎擇使臣。明歲更換之期,此任較各國公使尤重,非文士所能勝。必得歷練營務,樸實沉毅,堅忍有為之文員充之,不用副使,以免掣肘,令其廣設耳目,使彼中虛實,纖悉咸知。長崎橫濱各島,現有中國理事官,當由使臣遴擇調派,以期呼應靈通。各島多中國商民,由使臣飭各理事官,不動聲色,按戶派丁,陰以兵法部勒,使之彼此聯絡,守望相助,托為保衛閭閻,務在結以恩信,俾肯暗為我用。該夷與中土同文,購畫彼中山川形勢,尚易為力。得其地圖,可發交南北洋大臣,派人講習,備行軍向導。琉球遺臣義士,有來歸求救者,量為收恤,勿絕其望。既以究知該國地形,兼令諜探倭夷動靜。蓋興滅國,即所以振天威,此實關系我朝字小存亡體統,不得視為鄉鄰之斗,即天下臣民,皆有以諒聖主之心,並非因喜功而糜費也。一俟海防少完,兵船足用,舉該夷背約構兵諸罪,布告各國,霆擊風卷,出者不意,收琉球孑遺之眾,出朝鮮犄角之兵,戰艦直搗其夷巢,華民向應於各島。以堂堂正正之師,取眾叛親離之地,可一舉而集事也。然後乘戰勝之威,清俄人占越舊疆,定泰西互市限制。勝勢在我,則進止輕重,隨所施而咸宜。高宗馭遠之鴻規,何不可再見於今日哉?朝廷不出師以威四夷則已,朝廷苟出師以威四夷,或者其必由乎此矣。 |
114 | 一振士氣。古今人才之用不竭,在上培養之,振興之而已。非培養則才不生,非振興則才不成。用在才,而所以可用在氣。若居上者弗為振作,官與兵民皆有頹廢渙散之勢,氣不舉,而才亦隨以消亡矣。人固有不待驅策,而竭盡悃忱者,孟子所謂: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此上知之資,不能多得。故供奔走者,半中材,不加磨煉,則ぃ然歸於無用。本朝大臣,如阿桂舒赫德皆命世勛佐,然亦幾經摧挫,而後鬱為梁棟之姿。蓋非是不足動心忍性,增益不能,下此者更無論矣。乾隆二十四年十月高宗純皇帝以戡定新疆諭曰:此番遐方綏靖,我將軍參贊,以及一介執戈之士,無不得嫻行陣,於國氣人才深有裨益。然非朕力為振作,信賞必罰以淬厲之,其誰不畏難苟安而坐,希無事之福乎?欽此。聖謨深遠,有味乎其言之。所謂國氣,即士氣也。臣每一恭讀,輒為低回往複,仰首企慕,而不能自已也。 |
115 | 今論辦洋務者,動慮無人才可用。臣以為,亦在上之振作何如耳。嘉慶時,李長庚王得祿邱良功等皆以殲擒海盜,著績重洋。果辦洋務,而謂無人才,臣不信也。夫物必待時而顯,才必練事而成。他端皆可書授師傳,獨用兵非身親不悉。本朝不辦新疆,則無平定金川之阿桂等,不辦金川則無平定台灣廓爾喀之福康安海蘭察等,無廓爾喀苗疆之役,額勒登保等何由見知而平教匪?無教匪之役,長齡等何由授鉞而定回疆?道光以來,承平日久,人不知兵,一旦萑苻肇亂,流毒極於四海。然無此番兵事,曾國藩李鴻章或不過以文學侍從終其身,而左宗堂彭玉麟輩將老死荒山,烏能為國家效命哉!今天下甫定,宿將尚多,不及時驅策而淬厲之,萬一將來,遇不得不用兵之時,恐真無可用之才矣。人情本多怯而少勇,雖禁止令行,猶懼不率,若任其委蛇遷就,至僨事而已莫能追。高宗純皇帝臨御臣工時,有不測之賞罰,聖意所在,大抵勇往者雖獲咎必宥,畏葸者雖善全必懲。至籌辦邊務,尤不假借,故能群材用命,武功十全,漢通外域,谷吉十數輩,奉使戕軀命而不恤,其時為都護者,多能行便宜,張國威,亦見前代之法令嚴明也。今諸國通好,使事頻繁,似宜嚴定辱命之罰,俾人皆有所顧忌,而不敢專為身謀,於國事庶有裨益。此任將擇使二事,臣以為在官所宜急為振作者此也。 |
116 | 古來無不敝之兵制,本朝軍政盡善,勁旅無前。自發捻恣行,湘淮義勇名天下,營兵或反為世詬病,於是有裁兵並餉之議,有改勇為兵之議。臣謂此皆未觀其通,而求其實也。裁兵並餉,以為餉足則兵自精,而汛地不敷巡防,奸宄更多竊發,利未收,害先見矣。改勇為兵,蓋以兵無用,而勇有用。均是人也,鋤之民,可使殺賊,行伍之士,反謂不如,舍本齊末,殆非通論。夫兵之病在與將不習,而平日之勢分,勇之利在將士一體,而平日之勢合。但警急時,有屯扎一處之勇,承平時不能有屯扎一處之兵。即如長江水師,其初攻剿為要,不能不合,及改兵,則汛防為要,不能不分。然既改之後,規制既異,操練較難,設有戰事,即難必盡如當日之精銳得力。雖以彭玉麟自將,而自改之,亦無兩全善策。推之陸營,何莫不然。若分汛以詰奸,而別屯軍以備調,庶乎其可。然無此軍制,亦無此巨餉也。況久屯之軍,鋒銳消耗,驟臨戰陣,又豈能必其可恃乎!然則如何而可?亦惟勤練節制之師,用其方新之氣而已矣。乾隆二十四年九月,飭將軍富德等,追索霍集占於巴達克山。諭曰:我滿洲風尚素稱醇樸勇往,而承平日久,八旗子弟,多耽安逸,偶遇軍旅之事,轉致不能嫻習,朕於此舉,正欲訓誨督率之,俾習勤勞,而諳韜略。而諸臣中或猶有狃於小利近功,不知事機之緩急者。古者無事之時,不廢訓戎講武,今以法無可逭之逆酋,當功有必成之事會,且可借以練我殺敵致果之將材,又何所顧慮,而竟為浮論所惑!欽此。恭繹聖訓,實以借軍事練兵為妙用。夫兵者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然非諱言而屏棄之也。時會方乘,有臨事之懼,天討既致,無黷武之心耳。若不得已而不用,則國威漸損,其究必至孱弱不振,虛言訓練無益也。今練軍行之有效,可漸推廣。中興後,閭閻子弟,皆有強悍勇烈之概,急公赴難之心,果其用之,十萬雄師,咄嗟立致,選將部署,數月而定,過此以往,未之或知。臣謂兵氣宜急思所以振之者,此也。 |
117 | 我朝恩澤之厚,曠隆往牒,編氓浹髓淪肌,深固不拔。自天主教入中國,迄今十餘載,奸民起而馳騖,良懦視為慣常,而忠憤亦稍衰矣。民心之不定,由於國威之不立,豈細故哉!宋太祖以神武開基,後嗣失之積弱,然其仍世仁厚,積累頗深。及中原淪於金元,無一人提戈仗義。民豈無良,迫於勢之無可如何耳。俄人占據伊犁索倫錫伯,人眾流離困苦,不獲自拔來歸,我兵力所不及在彼中者,亦無能殺賊反正。足見固結之人心可恃,而未可專恃也。臣前在湖南,見士民聞教士將至,咸欲得而甘心,詢之各省莫不如是。固由鄉愚罔識此時禁令,然彼自以為尊孔孟,則不容異教,戴朝廷則屏斥外夷。此等忠義正直之氣,實列祖列宗二百餘年涵濡漸漬而成,非易致也。夫以斯民之所同惡,而為上者諭之以可從,又因而法令驅迫之,奸民入教者較良善為安樂,有事則調停而袒護之,官府不如此,朝廷又從而加罰焉。始則愚民不知,僅怨官府,今知之而乎怨及朝廷矣。臣亦知國家辦理深心,目下更無別法。但再閱多年,蚩蚩之耳目心志,污染愈深。欲求如此時忠義正直之風,以備干城腹心之選,竊慮其倍難也。臣謂民氣宜急思所以振之者此也。 |
118 | 夫欲振官與兵民之氣,則又全在聖主持之。以一心有通籌之至計,有堅忍之定見,應舉之事,次第分責其成,可取之材,大小咸儲其用。奇謀坐定於宮廷,威聲已樹於海噬。外夷聞之,行將自戢。譬諸賁育有不仁之疾,兒童得而易之,一旦霍然起立,雖赳赳之夫,亦變色流汗於百步之外矣。何有於強敵之相侮,小醜之難平哉? |
119 | 一籌經費。洋人入中國為時已久,朝廷深思密計,求所為制勝之方,而尚未大收成效。蓋以度支匱乏,挹注無資,則經費之籌亟已。其要約有數端,敬為聖主陳之。 |
120 | 一墾荒。臣前奏經費宜裕,摺中詳言之,已蒙敕部議奏。查嘉慶二十年十一月,御史盧浙奏,直隸省官荒地畝,並各項入官地畝,積案久延。仁宗睿皇帝諭曰:屢經戶部奏准,降旨飭令該督等委員勘丈,召墾升科,乃因循已久,有閱十餘年或數十年尚未勘報者,實屬怠玩疲懈。若系官吏本家私田,孰肯聽其荒廢耶?先公後私之良臣竟少,深可浩嘆!欽此。以承平無事之時,查辦數十萬官荒地畝,尚至屢煩聖慮。今江浙等省,荒田事體重大,察弊尤難。所恃疆吏公忠,視國事如家事,尤在上專其責成而已。 |
121 | 一開礦。此中外臣工屢請舉行者。泰西皆用開礦致富強,中國產煤鐵少,則輪船所用,必取給外洋,是中土添一漏厄,外洋增一利藪。故從前可以不辦,今日勢難緩圖。國家無事之日,動不如靜,有事則當與時勢為變通。且地不愛寶,秘久必宣,亦自然之理也。前李鴻章試辦於磁州等處,不聞成績如何。劉長佑亦請在滇籌辦,以費絀而止。臣常求各省難於創始之故,特以機器費巨,事無把握。竊意開辦不必先用機器。外洋多精地質學者,即中土亦不乏其人。滇黔川邊老民,尤為諳習,測量衰旺,十不失一。由各督撫雇募試採,果得巨礦,再以機器濟之,則費不虛糜,而事有實效。滇黔道遠運艱,東北諸省可開之地頗多,當以漸舉辦。官啟其端,招商繼之,購買機器,商力不及,則官借貲本,分年扣還。大抵興利之事,官辦不如民辦,官辦則糜費甚而中飽多,不啟其端,商民難與慮始,亦必疑懼裹足。但期推行漸廣,不必利盡歸官,而國家受益甚大。所謂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也。 |
122 | 或以前明流弊為疑。臣又嘗深求明代之失。萬歷二十四年,開礦遍天下,命中官為礦使,編富民為礦頭,礦無所得,勒民納銀,民不能支借庫銀,代富家巨族誣以盜礦,良田美宅,指為礦脈。征榷之使,急如星火,搜括之令,密如牛毛。其時諫臣言,陛下謂取諸山澤礦,使實奪之閭閻。切論危言,神宗不悟,流毒廿載,國脈大傷。嘉靖三十五年開礦,一歲中費三萬餘金,而得銀二萬八千五百,不足以償失。成化十年採金於湖廣寶慶等郡,歲役五十五萬人,死者無算,而得金三十餘兩,官吏欺謾,適成笑柄。此明事歷歷可指者。大凡國家舉事,先問本意何在,則能行與否,可以直決。為國聚斂,雖小且易,事無不敗。為民興利,雖大且難,事無不成。明所採者,金銀礦也,以聚斂為急。見在臣工所請開者,煤鐵礦也,以為民興利為重。今天下所用煤鐵銅鉛,無一非礦,舊者可用,而謂新者不可增,似非情理。各省山礦,因硐老而奏封閉,得線而請開採者,載在列朝實錄,史不勝書,從未聞別生異議。今但渾言開礦,不複別白,而前代民間隱痛,猶在人心,亦無怪人之致疑耳。乾隆五十二年十月,給事中孟生蕙奏,請停止直隸總督劉峨所奏昌平州開採磺礦。論曰:京城外西山北山一帶,開採煤窯,及鑿取石塊,自元明以來迄今數百餘年,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從未聞以關系風水,設有例禁,豈開採琉磺,遂至於地脈有礙?即云,開設磺廠,恐聚集多人,滋擾地方,則每歲採取煤斤石料,所用人夫,不知凡幾,豈皆良善安分之徒,何以並未見有滋生事端之處?聖諭詳明,實足破世俗迂惑之見。見在各省有留防兵即多人,足資彈壓,可無他慮。惟商辦之後,必令該督撫選廉正之員,專司其事,不由州縣官經手,以免削滋弊。至採取金銀,我朝向無此事。伊犁淘金,和闐採玉,皆於乾隆嘉慶年間定制,聽民自流通,官為譏禁約,定稅則。蓋以一歸官辦,流弊無窮。將來寶藏之興,倘有自然呈露者,則貨不棄地,亦在疆臣之辦理得法耳。 |
123 | 一嚴汰冗員。各省道府州縣佐貳,少或數百員,多則千數百員,其中盡有奇特秀穎可成就之材,既驅而內之仕途,則專意圖謀差委。為衣食計,材力銷於放逸,心計困於鑽營,此節義之士所以不興。而捐輸減成之後,不獨於國帑無益,即人才亦因之日就敝壞也。各省差委之事,本可數計,候補人員既多,疆吏不能無勉強加派,情面酬應之舉。聖經言生財大道,首在生眾食寡。今舉可自謀生之人,群袖手仰食於公家,即天子富有四海,亦自力不能給,堯舜所以病博施也。可否飭令各督撫將差委人員,認真裁汰,以節糜耗。今外捐雖停,此半年中,報捐分發,人數倍多,宜令督撫嚴密扃試,文理不通者停其差委,到省後補署差委無期者,聽其呈請回籍,靜候咨取,免致為候補所累。見在辦理洋務需人,該員等有諳習外洋文字、語言、測算、輿圖、機器、化學、電氣、學者,令其自行呈明,由督撫試驗能否,分列等差,匯咨總理衙門存記,以備將來咨取當差。或回籍數年後,始學習精通者,准呈明本省督撫試驗匯咨,杜其僥幸之門,而開其報效之路。一轉移間,化無用為有用,庶辦理洋務之人才,亦可藉此振興。 |
124 | 一整頓厘榷。厘捐數目,日少一日,固由洋船包攬,辦理實亦未盡得法。比較嚴密,以杜侵隱,而商民之受困愈甚,分卡林立,以防偷漏,而胥役之訛索滋繁。此則應寬者不寬,當並者不並也。至委員侵吞巨款,上司徇隱彌縫,前此所無,近日有之。以國家萬不得已之舉,乃至肥劣員之囊橐,民與國兩無所益,深可痛惜!欲救其弊,仍宜參用士人。官場習氣較重,衣食漸求華美,應酬易致虧挪,及得差委,千瘡百孔,膽大妄為者,便敢公然侵蝕,迨發覺撤委,帑項所失已多。士人愛惜身家顧畏名義,願欲不奢,年得十千二十千,即足養其廉,而資其力。官又查察而鈐束之,無虞作弊。劉晏所以奏績於唐時,前撫臣胡林翼所以收效於鄂督也。邇來候補人多,厘捐全歸官辦,然安插冗員,與慎重國帑,孰得孰失,故皎然易明矣。 |
125 | 一加抽洋藥稅厘。臣向在鎮江詢悉洋藥局委員,洋藥進口,每年約七萬餘箱,洋人每箱售銀五百兩,總計三千五六百萬。中國每箱收稅三十兩,總計不過二百一二十萬,洋藥厘捐,各省多寡不同,總計只二百數十萬。中國所得,皆民輸官用,並非獲自洋人。而外洋以此毒物,收中國之銀歲至三千數百萬之多,中國如之何而不窮也?朝廷屢申吸煙種種明禁,誠為根本至計。但徒禁內地之種,而不能禁洋人之售,則吸者如故,而益以壟斷予洋人,除害不及半,而利全失之矣。查英國條約云:洋藥如何征稅,聽憑中國辦理。煙台條約,亦議定厘稅並徵。當時惟此一款,中國稍得便宜。乃各款均由中國照辦,此事延宕至今。見在威妥瑪來華,當與堅持定議,加稅一倍,儻滯銷而來者漸少,既可以救民生,若仍前暢行,亦藉以紓國用。如威妥瑪堅執不允,我當設數端,以相抵駁。使其俯就範圍,多爭一分,即多得一分之益。 |
126 | 一仿制織造機器。洋人呢布買中國絲棉成之,每歲售銀亦三千餘萬。良由機器便捷,獲利甚厚。我若仿制,亦可塞一漏卮。或由南北洋大臣,招妥實商人,借款辦理。乾隆五十一年,商人王世榮請借帑銀,嘉慶十七年,蘆商義和泰懇借運本,均敕部議行。此皆成案可援,無損於國而大便於民者也。從來王道不言功利,若外患方張之會,亦難置富強為緩圖。言強必先富,而富莫大於藏富於民。今約計洋藥呢布兩項出洋之銀已六七千萬。若再不為籌畫,將來匱乏,恐不專在國計而在民生,後患何堪設想!嘉慶十九年正月諭曰:夷商交易,原令彼此以貨物相准,俾中外通易有無,以便民用。若將內地銀兩,每年偷運出洋百數十萬,歲積月累,於國計民生,均有關系,著蔣攸祥紹查明每歲夷商等偷運足色銀兩出洋實有若干,應如何酌定章程,嚴密禁止,會同妥議具奏。欽此。仰見聖慮淵深,於中國銀兩出洋之患,早已洞鑒。今時事更非昔比,若之何轉不為之所也? |
127 | 以上數條,臣特舉其大者。夫籌經費於今日,亦極難矣。既不能益我所本無,即當求我所固有。臣所擬後四條,專以防侵耗而塞漏卮。若本源至計,當以墾荒開礦為大宗,而開礦獲利尤速。朝廷如謂事不可緩,似應斷在必行,開辦之始,既不用機器,測量之人,亦不用外夷,自無慮驚駭耳目。果得巨礦,應用機器,再剴切曉諭地方,以為民興利,及防禦外夷之意。則民情大順,而事無留難。外夷所需於我者,茶絲為最,近聞英國蠶桑漸興,印度茶種甚佳,再一二十年,我將一無可恃。西人講化學者,每言中國繁富甲五大洲,煤鐵之利,外國不及,不解何以窮困。故今開礦暢旺,不獨濟我之用,兼可擅彼之利也。至欲挈財用之綱領,則權必當操之於上。伏讀高宗純皇帝御批《通鑒輯覽》曰:明代財用不足,由於上不知府藏之數,臣下遂得肆其私竊乾沒。使能慎核於平時,複加之制終謹度,何遽至於入不敷出?迨國用告匱,而欲取資山澤,非特臨渴掘井,緩不及待,且以杯水沃輿薪,亦何濟於事哉!聖謨洋洋,臣尤願聖主敬稟而深思之,實國家無疆之福也。夫中外臣工之於洋人,咸欲滅此朝食。所以束手下氣,徒坐無經費耳。自同治以來,朝議疆防,惟是為尤亟矣,而經費未籌,至今如故,天下安有坐而收功之事乎? |
128 | 一備船械。洋人所以悍然與我為難者,非不知中國民心之固結也。群匪蕩平以後,非不知我兵力尚強也,而敢於如此,特謂彼能來,而我不能往耳。故備輪船為亟。我不能空舟而破敵,則槍炮機器,不容不具,故備械亦亟焉。閩滬船廠設立有年,商船頗多,兵船太少。臣以為目今要務,全在戰守,兵船為亟,商船尚在其次。夫招商輪船,原藉以分洋人之利,辦理具有苦心。但從來營利之舉,官辦必難持久。船政總理大員,屢行更換,經管多人,頭緒紛雜,照察不及,久則弊生,且帑項有限,擴充為難。今當成效漸著之時,人人知有利可圖,宜廣為招徠,使富商聞風踊躍,湊股合辦。增一駕駛出洋之船,則中國多獲一船之益,外洋即減一分之利。惟商民以成本重大,兼畏風濤,圖利之心,不敵避害之心,又當以爵秩獎勵之。今外捐已停,名器貴重,鼓舞之權,端在於此。可否明定章程,將每船制造修理,往來駕駛之費若干,運載貨物之利若干,由船局綜核開載,刊布各省,俾人共曉,然並令督撫仿鹽務招商之例,廣諭天下,以朝廷修明船政之意。凡鳩貲造一船出洋者,照軍功例酌予級紀,駕駛三年獲利富厚者,酌賞頂帶虛銜,船多而年久,賞亦遞加。人知有利可謀,有賞可勸,又有船政大員為之維持,兵船為之保衛,公家初不利其絲毫,孰不欣然樂從。將來風氣大開,於損外益內之舉,自有實效。西人富強,全在官商一體。國朝海禁森嚴,商民不准出洋貿易。今事非昔比,則因敵之利,而求所以制敵之方,當先通商之情,而後他日資商之力。 |
129 | 至兵船如何制辦,督撫中如李鴻章、沈葆楨、丁日昌等皆講求有素,自必擇精語詳,非臣愚所敢擬議。然竊聞英法俄諸國,皆以鐵甲船擅勝,各有數十號,美國前有四十餘號,近年以為可以不用,大半分售各國,專造一種碰船,其前鋒利如錐,遇鐵甲船直前撞之,轟然洞孔破裂。若日本木質鐵甲船,所蒙之鐵,厚僅三四寸許,以此破之,更易矣,將來出洋征剿,自應有鐵甲船十數號,為攻戰之需,目前經費不充,似可仿照美國,先備碰船數十號。計鐵甲船一號,費在百萬金以上,碰船約二十餘萬金。省一鐵甲船,可辦碰船五六號,以之防海制敵,可期得力,即防衛出洋商船,保護海運漕米,均足恃以無虞。至各省制備小輪船太多,增一船即多一船管帶之人,支銷之費,此等船隻,既不能內河緝捕,又不能出洋戰剿,徒資應差靈便,無大利益,宜停此後增備,以節虛靡刂。大抵外夷舉事囂張特甚,然利在上下同心,猛鷙堅忍,勢有必至。中國辦事鎮靜有餘,然病在情意隔閡,瞻顧推諉,終於無成。嘉慶十一年正月,粵省奏報,路臣嘴咂國,即俄羅斯,有商船來廣,諭令嗣後申明定例,杜其再至。時俄人本有恰克圖貿易舊章,而意重趨利,不憚深謀遠越,其能致富強,亦即在此。泰西諸邦,美布最為後起。美主華盛頓於乾隆四十三年,據英國亞美利加之地以立國。四十九年即遣商船至中國購茶,五十九年造戰艦,嘉慶十二年作輪船,又十數年,興利之事大備,強盛埒英法矣。布主佛得力於康熙四十年,由日耳曼屬國自立為國,其孫福達利弗修武備,再世積弱,至嘉慶十一年,為法人所襲,由是重困。同治以後,威令姆大修船械,一戰而踣法王,遂為強國,由是言之,國無大小,惟視自立何如。烏有堂堂天朝,而轉遜謝於海外么麼之理哉! |
130 | 各省設立機器局,原以學制諳習,免臨事購買,為人把持。雖糜耗於目前,必程功於異日。丁寶楨設局川省,奏明准行,迨恩承等查辦,又複奏撤。一主利用,一主惜費,朝廷兩議並從,原屬虛衷博採。但各省設局制辦,獨川省因人言頓止,帑項既已虛擲,政令亦不畫一。是講明西法之舉。朝廷尚不能自信,何以使人共信。臣竊意現當安內攘外之時,不少變通盡利之事,動牽異論,安有成謀。況遇事出以游移,疆吏之勇往者,無所遵循。苟安者遂其諉卸,天下杜多不興之利,不除之弊,斯則望聖主持權於上,樞臣力贊於下也。康熙中議開陶莊,引河不決,乾隆時開之,而河漸北徙。嘉慶中議行海運不決,道光時行之,而利賴至今。非常之事,始共驚疑,待其成而後信。臣亦願朝廷於制備船械,持定見而開群惑也。至於水雷、炮台、電線、鐵路,防海所不可少,皆當次第籌辦,而船廠量移腹地,免致有警時徙置為難,尤其當務之急者矣。 |
131 | 以上四條,士氣宜振審敵情,而後有致力之端,船械宜備籌經費,而後得開辦之具。四者之中經費為亟,當於此專力圖維勇,決於初基,而後不匱於持久。 |
132 | 臣維自古外患所伏,恆在極盛之時,弭于未形,人恆不覺,一有差失,即成巨釁。不善其後,彌覺可憂。西人不忘情於中國非一日矣。溯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英夷入貢,凡該國派人駐京浙江寧波舟山天津廣東等處泊船貿易,貨物刪減稅,則任聽該國傳教各節,今日現行者,彼時皆已具奏陳請,當降敕嚴加駁斥。六十年入貢,稍為恭順。嘉慶中德天賜以傳教破案矣,司當東以圖畫中國山川上聞矣。疆臣洩沓從事,蘊蘗伏戎。其尤甚者,十三年,夷人兵船,徑入澳門,占住炮台,兩廣督臣吳熊光任其留停,遲遲入告。仁宗睿皇帝節次嚴飭,該督始向理諭,而辦理過軟,夷人稽延數月,揚帆徑去,始窺見中國虛實。二十一年七月入貢,膽敢屆覲見之時,正副使一同稱病,則已立意生釁。仰蒙聖度包涵,以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將夷使驅逐回國。道光中葉,疊次內犯,論者歸咎彼時和議。不知履霜堅冰,由來者漸也。俄夷夙號大國,若非康熙乾隆時辦理得法,其可慮亦不待今日。故制倭不下辣手,今日之倭又異日之英俄也。夫當日所以議和者,特因戰備未修,倉卒從事,安一時之反側,非以為永奠之良謀也。習久相忘,幾以口舌為可常恃。一教案之出,一換約之期,必增立新條,彼智愈長,我謀愈絀。今歲威妥瑪為中國抽收洋貨厘稅一事,乃至糾合十餘國公使,群萃都門,圖遂其要挾之計。俄國定約,伊犁各城,既未全歸,白彥虎又不獻出,而領事設至大理,通商直達陝甘,東南之門戶洞開,西北之藩籬何恃?此忠臣義士聞之,所為撫膺而嘆憤也!我明知和議不可憑信,彼人貪心無已,而一切未盡設施,相顧束手。見在河運漸廢,漕粟全恃海運,萬一彼人合而謀我,以數船橫亙洋面,則全局關系匪輕。彼之要約,恐更有出於情理之外者,我亦將晏然而已乎? |
133 | 國朝家法昭垂,政由乾斷,襄贊必資臣下,主持全在聖心。況軍務夷情所系重大,上有安民之怒,諸臣敢不群起赴功,上懷恤眾之仁,諸臣亦且相安無事。全局樞紐,秉自宸衷,非群策群力所敢任也。自來謀敵者,固當審量彼此強弱,尤在酌事理之當否,民情之順逆。今事理本無可疑,民情實大可用,聖主固深知之矣。至軍事利鈍,非能逆睹。本朝武功,遠邁前古,而准夷籌兵於三朝,金川收功於再舉,即同治初戡定粵捻何敢信曾國藩等必能奏績,而堅定邁往,終以有成。可見委任得人,不憂罔濟。國家立賢無方,文武具備為守兼優之人,千百中或只一二,至乘事會而赴功名者,何時蔑有?人臣勛名成就,亦思為晚節保全之地,智略可倚以集事,而馳驅半非所能堪。故汲引人才,以備任使,方得以人事君之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皆殫心戎務,公忠體國,大臣彭玉麟轄長江,血誠任事,水軍戰士,尤所深悉,岑毓英志存殄虜,不畏艱難。似可飭令諸臣,將其部下才堪將帥偏裨之選者,密疏存記,專備海防指臂之用。至沿海師船規模,必得專員統轄,南北洋分設總統,彼此隔閡,呼應不靈,總統之上,宜特派大臣兼轄之,守則巡閱操防,戰則發縱指示,黜陟調度一切由其主持,沿海省分督撫轉囊設防,助其不逮,同德同力,而氣象為之一振矣。夫目下籌經費備船械,原以先固海防,非遽輕言海戰。然通南北九千里之洋面必在在籌防,毫無滲漏。我不敢出洋一步,坐待敵人來攻,而竭力以御之。雖愚者亦知守之不盡可恃也。故必能戰而後能防。既能戰矣,焉有值可乘之隙而不乘,轉坐待他人之我侮乎!宋臣蘇軾曰:聖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聖人所能為也。能不失之而已。臣謂目前洋務情勢,尚在可為之時,亦願聖主能不失之而已。策定於一時,而基鞏於萬世,疑稽於卿庶,而機決於宮廷。故曰:上無臥薪嘗膽之謀,而欲下有聞雞枕戈之志,必不得之數也。 |
134 | 臣備員講幄,目擊時艱,僂僂愚忱,不能自抑,冒昧上陳,無任惶悚待命之至。○紫石泉山房文集序 |
135 | 歙縣吳澹泉先生,與桐城姚惜抱王濱麓,同受古文之學於劉海峰先生。獨惜抱名最顯,其徒眾尤盛,相與張之以為大宗。先生之文,高於濱麓,顧或有不盡知者。將其文傳之未廣,抑徒眾不如惜抱之盛,無從而張之者耶?余觀海峰評論先生之文,傾倒甚至,若不當在弟子之列。而先生為文,發攄心胸,磊磊熊熊,有浩然自得之氣。未嘗揣摩趨步,於規矩亦無有不合。蓋斷然自為一家之言也。夫學者學其識也,而文者文其志也。吾之識既足以達,而志足以明,則今日之為文,宜不以前日之所學自限。故凡有所托以自尊者,皆必有不足於中也。如先生信所謂雄俊之君子已。先生天性孝友,有廉正之節。自少邃志道學,深以無成為愧懼,屢見其意於文。故其根本盛大,發為文章,與世俗之求工於詞者絕遠。餘昔錄十數篇,入《續古文辭類纂》,以志欽向。今李君輝廷重刊全集,吾知其傳益廣。海內皆能讀先生之文,而喜先生之道日以盛昌也。因複為序之如此。 |
136 | ○半湖文集序 |
137 | 巴陵吳南屏先生,嘗自刊所為文曰《半湖錄》者。歿後二十年,思賢書局鳩貲重刻。先謙獲與校讎之役,乃搜補散佚,得文如千篇,為卷十二,而謹序其端曰:自咸豐軍興,楚材輩奮,而曾文正左文襄為之魁。士之有志名業者,莫不走軍壘,依倚取通顯。先生與二公交密,終身未嘗有所求請。文正欲寄以幕府之任,卒謝不往。以舉人大挑,司鐸瀏陽,意有不合,即自免去。博觀載籍,洞晰精微,而於古人為文之道,孤往冥會,意量淵然,常有以自得者。嘗往來嶽州城南白鶴山之呂仙亭,君山之九江樓,寓居累月經時,樂而忘返。天容水色,晴晁晁雨夕,千態萬狀,奔赴幾席。時或扶筇而行,揄竿而釣,皆以發其筆墨之趣,所寄愈遠,而文亦愈高矣。始居京師,以文見推於梅郎中曾亮。時梅先生方以桐城文派之說,啟導後進。其言由國朝姚劉方三君,上溯前歸震川氏,以嗣晉唐宋為古文正宗。先生謂文必得力於古書,不當建一先生之言以自隘。其後曾公為文,敘述文派,稱引及先生。遂與友人書極論之,所以自別異甚力。蓋先生之文詞高潔,實能自進於古。而世俗尋聲逐影之說,無所系於其心。故觀其為文,與其人之生平,足以壯獨行之胸,而激懦夫之氣。可不謂卓然雄俊君子歟!吾楚近日功名之途日開,而山林遺逸,世或罕能留意。敘斯集而傳之,使知如先生之全於天者尤可貴也。半湖者,洞庭支流所入,俗狀而呼之曰銅半湖,《水經·湘水注》所稱同半口也。先生居與近,因自號半湖漁叟云。 |
138 | ○續古文辭類纂序 |
139 | 自桐城方望溪氏以古文專家之學,主張後進,海峰承之,遺風遂衍。姚惜抱稟其師傳,覃心冥追,益以所自得,推究間奧,開設戶牖,天下翕然號為正宗。承學之士,如蓬從風,如川赴壑。尋聲企景,項頸相望。百餘年來,轉相傳述,遍於東南,由其道而名於文苑者,以數十計。嗚呼!何其盛也! |
140 | 自聖清宰世,用正學風厲薄海,耆碩輩出,講明心性,恢張義理。厥後鴻生碩儒,逞志浩博,鉤研訓詁,繁引曲証,立漢學之名,斥詆宋儒言義理者。惜抱自守孤芳,以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一闕。義理為乾,而後文有所附,考據有所歸,故其為文源流兼賅,粹然一出於醇雅。當時相授受者,特其門弟子數輩,然卒流風餘韻,沾被百年,成就遠大。遂末者不宏,而知道者常勝。詎不信歟! |
141 | 道光末造,士多高語周秦漢魏,薄清淡簡樸之文為不足為。梅郎中曾文正之倫,相與修道立教,惜抱遺緒,賴以不墜。逮粵寇肇亂,禍延海宇,文物蕩盡,人士流徙,展轉至今,困猶未蘇。京師首善之區,人文之所萃集,求如昔日梅曾諸老,聲氣冥合,簫管翕鳴,邈然不可複得。而況山陬海ㄛ,陋寡儔,有志之士,生於其間,誰與祓濯而振起之乎?觀於學術盛衰升降之源,豈非有心世道君子責也。 |
142 | 惜抱《古文辭類纂》,開示准的,賴此編存,學者猶知遵守。餘輒師其意,推求義法淵源,採自乾隆迄咸豐間,得三十八人。論其得失,區別義類,竊附於姚氏之書,亦當世著作之林也。後有君子以覽觀焉。 |
143 | ○郡齋讀書志序 |
144 | 自《班書》列《藝文志》,隋唐宋史代沿其例,家分類合,今古咸萃。千百載上之著述,賴以不泯。然世示┆彌遠,作者日出而不窮。經籍糾紛,難可搜討。國朝修《明史》,志藝文,斷代為書,亦其勢然也。故私家簿錄,合前代載籍而匯輯之,有以考証其存佚,補正史之闕遺,所系甚重,且史志僅列書目,不若簿錄家闡明指要,並其人姓氏里居生平事跡,展卷燦列,資學者博識尤多。自宋晁子止創為此學,陳氏振孫繼之,並為後儒宗仰。而晁氏尤冠絕。蓋子止承其家文元公四世之學,藏書宏富,博覽不倦,又得井憲孟贈書,益探賾鉤深,發抒心得。辨正精核,為陳氏所不及。其言孔子之教,別為六藝。然其要不外修身。若以此而觀六藝,猶在璇璣以窺七政之運,無不合者。不然,則悖謬乖離,無足怪也。又謂人惟有意求全,故中懷憂懼。先事以謀,而有所不敢為,有所不敢為,則其蔽大。又謂儒者之道,雖知壽夭窮達非人力,必修身以俟。知耳目之於聲色有性焉,以為其樂也外而不易吾內。以此自為,則為愛己。以此教人,則為愛人。於學問之途,實能見其大而返之約。 |
145 | 其論釋老二教,無意於世,不自附於聖人。若學而又失之憂其為禍。則以熙寧元豐後學者用意過中。如東坡輩猶蹈此失。敘述本朝諸人,侃侃指斥,於夏子喬、王介甫、張天覺,無少假借。即論當時事實,亦多足與正史相參訂。推明京氏易以著漢易學源委,謂蕭穎士賦、知幾唐書褒貶為失實。讀商子而訂索隱之訛,取《文選》以正淵明之字。蓋其大者在於明經術,維世教,其小者亦足以沾益後來箋注考訂之士。信乎通貫宏遠,不名一家。陳氏謂其發明有足觀者,阮氏元稱其次序有法,猶淺之乎測晁氏也。雖其中或兼引謬說,弗加考辨,或編類未審,姓氏牾。若陳直齋馬貴與焦弱侯所論,良所未免。然大體精密,言議歸於至正,可以翼聖而信後者已。 |
146 | 舊有衢袁二本,得失互見,爰合而校之。既竣刊於長沙。餘於晁氏一家之學,庶幾盡心焉。聊以步姚趙之後塵,而滿錢瞿之夙願。若以不賢識小譏之,則餘滋恧矣。 |
147 | ○葦野詩文合鈔序 |
148 | 自文字興而聖經耀,孔子集其成。其教人首稱詩,而生平所致力者,獨贊《易》以究天人性命之源,作《春秋》以肇筆削編年之體。豈不以之二者,闡天道,明人事,足以昭示無極。至於詩則吟詠感激,使人自得於性情之正,學者入道之初有取焉。而扶世翼教,未嘗專恃此也。龜山、彼婦、獲麟、泰山諸歌,夫子於勞苦哀傷之際,偶一發之,而他無聞,其不以是也歟?自漢迄明,詩人輩出,傳者無幾。其幸存而合於溫柔敦厚之教,美刺勸懲之旨者,抑又無幾。自君子視之,直玩物耳。其間名材鉅儒,更世踵起,淆為史志,精為義理。好古而資深,有箋注先訂之學,通今而適用,有掌故經濟之書,皆稟式乎聖籍,植乾乎人為。闢若江河,萬示┆不廢,其維持者大,故傳習者遠。儒者不擇途而遵之,可乎哉? |
149 | 光緒七年,越南阮君述來京師,以其國《葦野詩文合鈔》視餘。葦野者,今王之叔父,而倉山之弟也。倉山工為詩,中國見者靡不嘆異。葦野之詩至,見倉山詩者,咸驚謂不亞倉山,餘尤愛重其文。如論黃鐘為萬事根本,辨春王正月諸作。以為能研精樸學,不徒以詩雄也。越南於中國為同文,稟孔子之教,前黎以來,文治大啟。迄於今人材勃興,纂著彬鬱,而王族多賢又如此,詎不盛歟!阮君言葦野年將七十,篤學不倦,被服儒素,與人言未嘗及詩文。獨以道義政術諸書,誨誘後進。夫理學昌而節義興,儒術明則浮華之士屏,斯真立國育才之道也。 |
150 | 葦野以王家懿親,為國宗仰,責在綱維風俗,匡直士類。誠出所學,風示有眾,而導其趨,吾知向合景從者,將如水就下丸走坡而不可止。區區詞章之末,葦野為之如此其工,而言不及之。後之學者,宜有以得葦野之用心已。歲在辛巳季夏。 |
151 | ○悔全堂詩集序 |
152 | 光緒紀元之冬,外舅周筱樓先生都其詩若干卷,自東湖走書命先謙曰:知餘詩之深者,莫如汝,其為我序之。 |
153 | 於是先謙拜手綴言曰:夫山產大材而中音律,繩削之巧合也。干將出洪爐而芒刃無堅,煉冶之用神也。 |
154 | 方道光中,海宇清晏,士咸以文藝相切靡刂。先生從其兄自庵先生游,若郭筠仙孫芝房吳台凌荻舟,皆當世號能文魁奇之儒,先生與上下其議論,年最少而質敏,出語輒屈其坐。尤為監利詩人王子壽所心折,酬唱積歲時。其得師友學問之助如彼。 |
155 | 粵寇既張,楚奮於武,人爭走軍壘取富貴。先生嘯歌一室,傲然不屑意。既連蹇於有司,晚乃浮沉一官,冀效尺寸。南翔奔走,崎嶇厄塞,身世之感喟,閱歷之瑰奇,不自遏抑,涵演為文。逮於窮老,筆未輟口,其心力之專勤如此。故其詩取境必真,敷旨必暢,古不戾俗,華不掩質。未嘗規規步趨一家之言,而其氣浩然自得於尋常筆墨徑塗之外。嗚呼!其可寶貴也已。 |
156 | 憶癸丑歲,先生居湖北巡撫嚴公幕,出詩授先謙讀之,皆軍諮之暇所成也。越庚午,先謙溯漢水,過岳家口,相見榷局中。岳家口當水陸之衝,公務繁猥,又無名跡勝境,發舒志趣。而先生得詩獨多。今去而從公於東湖,東湖古夷陵也,其山水清雄,陽輝而陰媚,既備見於袁松山之記,酈善長之書,吳越陸抗之所戰爭,王宏中歐陽永叔之所謫居也。苟有多古意妙能為詞章者處此,足以憑吊發興,抒寫抑塞。 |
157 | 然則天之成就先生為甚奇,而詩之日增而彌工,烏知所涯淡耶!自古詩人不必皆達,然出窮愁以發歌詠者,其光愈遠。若先生之才,苟降心以逐時之所趨,宜無不如志。而專々焉畢力於文詞,信於此而彼屈焉。天道然也。先生其可以不憾矣。 |
158 | ○壽梅山房詩存序 |
159 | 昔人有言,《詩》三百發憤於不遇者甚眾。余觀漢魏以來,畸人騷客,抱負環異,泯默不得申,姓氏不見史冊。獨其發為文章,流傳於若顯若晦之際,有心人得而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