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
2  | 論湯武優劣 |
3  | 湯武雖然並稱,以聲木論之,武不如湯遠矣。夏桀失道,湯猶遣伊尹輔之,原無代夏之意也。放桀於南巢,猶自云有慚德,原以伐君為不義也。武則不然。自太王已有翦商之志,傳至武王,已三世矣,其處心積慮,無非以代商為志。及紂已自焚,武王仍斬其首,以懸於太白之旗,竊謂已過矣。若紂亦如桀,武王獲之,必不能如湯之處桀也。死後猶斬首,生獲必加刑戮無疑。所云周家以仁厚開基,不知其所謂仁厚者果何在也。古籍雖久湮沒,後人無從考其實情,然子貢已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在當時已有異同之言,流播於人口矣。 |
4  | 侯莫陳三姓複姓 |
5  | 唐朝散郎侯莫陳邈妻鄭氏,因侄女策為永王妃,因仿《孝經》分十八章之例,作《女孝經》一卷以戒之。卷首有《自進表》,謂不敢自專,因以班大家為主,故假之以立言。其文詞明白,進表亦自稱「唐朝散郎侯莫陳邈妻鄭氏」云云。《四庫提要》謂「侯莫陳」三字為複姓。聲木謹案:北魏有侯莫陳悅,後附高歡,是侯莫陳本為代北之複姓。侯莫陳邈,疑即其裔也。今人有以二姓為複姓者,如陸費氏、□□氏等,雖非發源於代北,當亦因古有複三姓為一姓,自不妨復二姓為一姓。即推而至於以五姓、六姓為複姓者,於理亦無w。代北既有此例,後世因而不改,洵可謂源遠流長矣。 |
6  | 論岳鍾琪 |
7  | 我朝定制:漢人無有封公爵者,只有岳襄勤公一人。公名鍾琪,字容齋,成都人。官至川陝總督、太子太保,進爵威信公。世但知其功烈,不知其生平被服儒素,天才超軼,雅擅詩詞,下筆千言立就。生平詩稿甚富,撰有《蛩吟集》□卷、《姜園集》□卷、《復榮集》□卷,久無傳本。其後人刊有《岳威信公詩集》四卷,傳本亦罕見。公又喜題壁,所過之處,皆有題詩,款署「容齋」二字。當時人士,頗有見其真蹟,登之詩話及筆記者。詩既慷慨沉雄,字工秀健拔,類董、趙一流。一代偉人,絕非陋儒尋章摘句者所可比擬。公卒距今不過百餘年,聲木隨侍在川時,樵夫野老,頗有談公流風餘韻及瑣屑事。予當時雖僅髫齡,亦頗以聞其遺事為樂。並聞公之後裔,仍住於公所營之老屋中,簪纓不絕,公之德澤遠矣。公之字蹟,成都市中,間有出現者。惜當時年幼,不知羅致。後晦之四弟,在京購得一幅,爰錄之於此。詩云:「等閑巾扇策奇勳,伊呂儔非管樂群。漢士蠶叢天一角,草廬龍臥鼎三分。陣圖終古排沙磧,廟柏何年夭斧斤。魚水君臣兩遺恨,祠邊殘照惠陵雲。」後一行雲「武侯祠懷古」,又一行云「洮陽岳鍾琪」。下有方印文二,白文曰「岳鍾琪印」,朱文曰「東美鐘鼎」。詩後有跋云:「襄勤公勳業炳耀國史,獨其文(勳)[章]翰墨世不多覯。右《武侯祠懷古》一律,詩既雅健深至,書復蒼秀端勁,滄海一波,泰山片石,可以窺測無量。其六世孫鳳吾襲職,官參將,將勒之石,屬跋語其後。時光緒甲午之歲,四月既望,長洲顧復初潛叟。」 |
8  | 吳興叢書補遺書目 |
9  | 烏程劉翰怡京卿承乾編刊《吳興叢書》,搜羅頗備,然亦有未盡者。未刊之書無論已,即以已刊者言之,已有遺漏,信乎編輯之難,耳目難周。茲略舉三書如下。明陳霆撰《渚山堂詩話》三卷,明嘉靖己巳正月原刊本。歸安沈炳震撰《增默齋詩》一卷、《附》一卷,即《蠶桑樂府》廿首,乾隆十五年,家刊寫字本。烏程嚴遂成撰《明史雜詠》四卷,姪兆元箋注,道光七年正月,順德何太青、南海葉夢龍合刊寫字本。後二書刊本甚精核。其《吳興叢書》體例,此三種自應列入,今竟有遺珠之歎,想漏落者必仍多矣。《吳興叢書》中,有《渚山堂詞話》而無《詩話》,尤應增刊,以成全璧。 |
10  | 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一則 |
11  | 南宋時有僕嫌其妻之陋者,主翁聞之,召僕至,以銀杯瓦碗各一器,酌酒飲之,問曰:「酒佳乎?」對曰:「佳。」又問:「銀杯者佳乎?瓦碗者佳乎?」對曰:「皆佳。」翁曰:「杯有精粗,酒無分別,汝既知此,則無嫌於汝妻之陋矣。」僕悟,遂安其室。語見羅大經《鶴林玉露》。聲木謹案:此家主翁,識見深遠,言語諧利。教者固佳,受者亦佳,真可謂賢主僕矣。士大夫能悟得此理者甚少,況僕輩乎!予嘗謂人君富有四海,玉食萬方,誠非草土之臣所能望其萬一。若平日所食者,果為珠玉寶石、金鋼鑽、貓兒眼,則誠非臣民所能及。若仍食米麥、雞鴨、魚肉,則小康之家,無不有之矣。平日所住者,果為黃金、白玉、寶石造成,則誠非臣民所能及。若以磚木瓦石造成,則家家莫非如是也。平日所衣者,果如黃金白玉織成,誠非臣民所能及。若仍衣綿衣絲,則小康之家,無一不服綢者。平日妃嬪雖多,終夜所御者僅一人,較之一夫一妻者,又何以異。富有四海,玉食萬方,乃臣下一種頌禱之詞,勿認為實有其事。孟子曰「食色性也」,人生缺一不可,試問貴賤貧富之食色,豈有以異乎?推之禽獸蟲豸,亦莫不皆然,亦無以異於人也。由是以觀,則天下焉有不平之事,不了之事乎! |
12  | 約翰大學立名混淆 |
13  | 上海梵王渡約翰大學,中有思顏堂、思孟堂,驟視之,儼然孔子聖廟中四配之二。聲木初見深訝之,以為曾子、子思寧非聖人,詎可不思耶。細問之,乃西人二教習名,譯音徬佛似顏孟二字,以訛傳訛,乃以顏孟名堂。隱示以西教中,亦有顏孟其人者,孔教之不足貴。可知其居心極狠,用意極巧,即欲以訛傳訛,潛移默運於其中。是西教不特可以滅人國,並且可以滅人教,吁,可畏矣! |
14  | 大學士因事得罪 |
15  | 國朝定制:國門鈔惟大學士不稱名,書稱某中堂。歷朝以來,以入閣為最貴,草野尤為艷稱,至有宰相家人七品官之謠,亦有由也。我朝優禮臣工,中堂因事得罪者,二百餘年,漢人則有宏文院大學士李建泰、秘書院大學士陳名夏,皆緣事伏誅,宏文院大學士陳之遴緣事遣戍,滿人則有國史院大學士瓜爾佳氏剛林、宏文院大學士烏蘇氏祁光格、武英殿大學士馬佳氏馬爾賽、保和殿大學士鈕祜祿氏訥親、文淵閣大學士巴魯特氏柏葰、協辦大學士宗室肅順,均緣事伏誅,文華殿大學士佟佳氏慶復、武英殿大學士覺羅氏阿爾泰伊爾根、文華殿大學士鈕祜祿氏和珅、文淵閣大學士宗室耆英,均緣事賜自盡,保和殿大學士赫舍哩氏索額閣,緣事死於禁所,協辦大學士覺羅吉慶,緣事自戕,協辦大學士索綽絡氏英和、協辦大學士博爾濟吉特氏琦善、協辦大學士紅帶子伊里布、協辦大學士阿魯特氏賽尚阿、文淵閣大學士費莫氏訥爾經額,均緣事遣戍。綜計滿人十七人,漢人僅三人而已。仰見我朝家法之嚴,用意之遠,制度之善,洵可超越漢唐,媲美唐虞也已。 |
16  | 薛時雨家聯額等字 |
17  | 全椒薛慰農觀察時雨,以名進士出守杭州,復權糧儲道。當時以制藝詩賦名,一時學者,幾於仰之為泰山北斗。罷官後,歷主杭州崇文、南京尊經、惜陰等書院講習,士論翕然。門下士於西湖、屔攪醬Γ均代築薛廬,以志景仰,亦一時盛事也。屔窖β,後即為觀察庽所。地當清涼山下,每年七月,因清涼山地藏王香市,開放一月,任人觀覽。予於癸丑年,曾親至其庽。每門首刻有四字,每門無論雙單,亦均刊有聯語。乍閱之,頗覺雅人深致。細思字句,但覺人人可用,處處可移,不必定須薛廬。其語氣仍不脫時文習慣,觀察本時文,高乎習俗然也。庽後即烏龍潭,地甚幽靜,獨坐移時。其僕人頗解事,問無不答,但只稱觀察為山長,幾忘其主人本為達官貴人矣。 |
18  | 繆荃孫撰述 |
19  | 《書目答問》四卷行世已久,皆知其為南皮張文襄公之洞督學四川時所編輯,素無異議也。後聞江陰繆筱珊太史荃孫自言為伊當日所編,初猶不信。不意太史卒後,其家載其事於哀啟、行狀中,事固確然不誣。《江陰縣志》亦云:「太史生平,為人編刊之書甚多,率署他人名。若張之洞《書目答問》,其少作也。」云云。太史當日入詞館後,以博學嗜古,專與常熟翁文恭公同和、吳縣潘文勤公祖蔭、南皮張文襄公之洞、順德李□□公文田、吳縣吳清卿中丞大澄、福山王文敏公懿榮等諸人游,是以考證、碑版、目錄之學根柢甚深,而搜羅亦極富。收藏書籍十餘萬卷,秦漢洎元石刻拓本一萬零八百餘種,皆手自校勘題識。編刊《雲自在龕叢書》五集,一百十五卷,《藕香零拾》九十卷。修纂《清史》儒學、文學、隱逸、土司諸傳,及康熙朝大臣傳,信核有法。又修《順天府志》□□卷、《湖北通志》□□卷、《江蘇通志》□□卷、《江陰縣志》廿八卷。編輯《常州詞錄》三十一卷、《遼文存》八卷、《續碑傳集》八十六卷。自為之書,有《藝風堂文集》八卷、《文續集》八卷、《別集》□卷、《外集》□卷、《辛壬稿》三卷、《藏書記》八卷、《續記》八卷、《金石目》十八卷、《日記》□□卷、《讀書記》□□卷。綜計太史生平,劬學嗜古,在我朝末造,洵屬難得之人材。惜乎乙卯、丙辰之間,夫己氏立籌安會,欲使其後人為石重貴、劉承祐之流。太史雖為人所利用,自甘為景延廣、李業、閻晉卿、聶文進等而不悔,真西江之水,不能洗此恥辱。陸放翁以作《南園記》、《閱古泉記》蒙羞,太史較之,加千百倍也。 |
20  | 竹素園叢談 |
21  | 無錫顧涵若□□恩瀚《竹素園叢談》云:「復辟一役,千秋自有公論。張勳以一武人而深明大義,功雖不就,志實可欽。成敗論人,英雄短氣。張卒後,某君挽以聯云:『遺恨何窮,宗留守臨歿猶呼渡河,道路皆為流涕;公論安在,武鄉侯出師反書入寇,古今同一傷心。』沉著痛快,傳誦一時。」云云。聲木謹案:千古不平之事多矣,焉能起皋陶,一一為之斷明。 |
22  | 寒暑均有九九 |
23  | 每年冬至日為進九,吾鄉有《九九銷寒歌》,不意劉廷璣《在園雜志》有云:江浙於夏至日,亦謂之進九,亦有銷暑歌。細思大暑祈寒,同屬一例,氣候寒熱之長短,實亦相仿,銷寒銷暑,自屬盡人可歌。吾鄉《銷寒歌》,知其全者甚少,《銷暑歌》尤聞所未聞,爰錄之於後,以便他人因歌可以考查氣候之寒熱,亦未嘗無用也。《銷寒歌》云:「一九二九,袖筒務火手。三九二十七,熱酒家家吃。四九中心臘,河裏凍死鴨。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皮衣高處掛。九九八十一,衣服不過膝。」《銷暑歌》:「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太陽如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做事。七九六十三,床頭覓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被夾被。九九八十一,瓜果不用吃。」予所錄,與《在園雜志》所載,稍有異同,但取其盡人皆曉,婦孺皆知,不必盡同也。 |
24  | 任啟運論詩語 |
25  | 任釣臺□□啟運序葛羽廷明經翰《葉園詩稿》云:「其人豪者,其詩必雄。其人幽者,其詩必淡。其人朴者,其詩必質。其人雅者,其詩必潔。」云云。數語頗扼要,甚得讀詩論人之意。 |
26  | 論隋王通等人 |
27  | 隋之王通自撰《中說》,以仿《論語》,久為後人詬病,後人亦無敢再為之者。不意明之馮渠字謙川,新城人,萬歷癸未進士,撰《進修錄》三卷,全仿《論語》,復仿《論語》分為二十篇,可謂狂妄乖悖,無忌憚之小人。明自桑悅、李贄、屠隆等以狂悖文其奸,士習為之一變,迄於明亡而禍猶未已。歷代士習之壞,未有如明萬歷以後之甚者也。王通比孔子,固有霄壤之別,馮渠比王通,又有霄壤之別。始作俑者,厥惟揚雄。叛臣之所為,固有異於尋常者也,豈能以之為法乎。 |
28  | 戒之在色等解 |
29  | 孔子謂少在色,壯在斗,老在得,此為世俗中下人恆情言之,其實所包者廣。凡人年少之時,自以好色者為最多,亦有好狗馬、貨利、聲律,其失與好色無異。孔子舉一「色」字,以見好此者廣,即以「色」字賅其餘也。年壯在斗,愚者鬥力,智者鬥智,其失一也。不必握拳撐掌,始謂之斗也。只舉一「斗」字,則凡與人相角者,均謂之斗。即上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下至貪夫鬥財,婦女炫妝,無往而非鬥也。年老在得,非必稱他人之橐,(已)入[己]橐也。嘗見有年愈老,用愈嗇,恆人每以盛德稱之,不知正墮入戒得之過。此等事,雖賢者不免。試思桑榆晚景,焉用此節嗇?積累金錢,果屬何用?實求得之心,階之厲也。愚者思攫他人之金錢,自謂之得,賢者思節嗇己之金錢,亦謂之得,其有得於己,則一也。孔子以一「得」字賅之,真聖人之言也。睢陽賈開宗靜子撰《遡園語商》,中解此三語謂:「豪傑之病,少中於情,情則一語一面而死生以之,甚於色十倍也。壯中於俠,俠則身家姓命可捐,自負於義,甚於斗十倍也。老中於子孫,子孫則殺戮積毒,甚於得十倍也。」云云。賈氏之說,可以各明一義,與予說亦可以互參也。 |
30  | 黃鍾論治亂世之天心 |
31  | 黃鍾《蘧廬草》中有《洪範論》,謂:「治世之天,甚願乎人之為君子也,則所嚮在此矣。亂世之天,甚怒乎人之為君子也,則所威在此矣。」云云。數語真能得亂世之天心,尤與予意不謀而合。予嘗謂季世之人,非陰賊險狠,不能生存於世。天且助之以為虐,授之機械,以肆其凶狂。設有人忠信篤厚,不啻逆天行事,天不特不福之,仍必戮其人、滅其家而後快。予處季世,聞見既久,實覺天之反乎尋常,所以報施惡人者盡善盡美,倍深愛護,無微不至。乃嘆黃宏音茂才之語,洵屬卓見,天道富淫人,非止一日矣。 |
32  | 翁森四時讀書樂 |
33  | 幼時讀《四時讀書樂》,大眾以為朱子所撰,又有謂為翁森所撰,迄不知翁森為何如人也。後見《仙居縣志》載此四詩,謂為縣人翁森所作,並云翁森字秀卿,號一瓢,宋亡後隱居不仕,撰《一瓢集》□卷。據縣志所云,不特為宋末文士,且為宋末之完人,所惜《一瓢集》久無傳本。 |
34  | 小學韻語注語未明 |
35  | 羅忠節公澤南撰《小學韻語》一卷,中有雲「五子之書,四子之精」,雖自註云「五子之書,正發明四子之精」云云,然不註明「四子」、「五子」為何人,正文頗難令人索解。蓋既限以四字韻語,自有詞不達意之弊,亦是恆情。聲木嘗謂小兒初識字,即宜以《小學韻語》授讀,以端其根本,不必念《百家姓》、《千字文》等無用書。近世人所謂德育、體育、智育,予嘗謂德育為尤要也。 |
36  | 北宋仁宗御纂書 |
37  | 北宋仁宗皇帝御纂《洪範政鑒》十二卷,《四庫提要》謂:「雖仁宗令主,其書當存,而所言無裨於實政,今謹附存其目。」云云。聲木謹案:觀此可見《四庫》當日著錄之嚴,編輯之善。帝王撰述,大半為臣工所編纂,此獨出於仁宗御撰,亦千古所稀有也。 |
38  | 孟芳圖書館 |
39  | 孟芳圖書館附屬於東南大學內,甲子六月,洪有豐編《圖書館目錄》八卷。其編輯之法,不用數千年相傳之經史子集四部成例,謂依□國杜威十進分類法,根本已悮。其序目中,無一字言及孟芳圖書館之所以命名,及當年創立經費之所由出,殊非獎勵捨財興學之道。縱使其子有罪,何預其父事。縱使其父亦有罪,捨十餘萬金,創立圖書館,亦為無罪。天下滔滔,禮義道喪,公是公非久邈,問孰為有罪,為無罪乎?雖古之皋陶,恐難斷是獄矣。 |
40  | 唐文治國文讀本 |
41  | 近世出版國文讀本,當以太倉唐蔚芝侍郎文治編輯之《高等國文讀本》四卷較有條理。其三、四二卷,搜集唐宋以來論文之語,名《古人論文大義》二卷。雖遺漏尚多,然初學讀此,不致迷入歧途,終身不返,甚有益於學生。原本為文明書局排印本,未幾,長沙湘鄂印刷公司專印《古人論文大義》二卷,亦可見人心好惡之同,非予之私言也。 |
42  | 張履祥論寡婦再醮 |
43  | 張楊園訓子語中,屢言寡婦有不能安於室者,再適可也。並言聖人之待下流,固有寬路以處之,不立一概之格云云。誠屬衡情酌理之至論,較之程子所謂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尤為合乎情理。程子所言,中人以上者,宜遵行之。楊園所云,中人以下者,宜遵行之。若執程子所言,令中人以下,皆遵行之,其勢萬不能行。若執楊園所言,令中人以上者,皆遵行之,其勢亦萬不能行。程子、楊園所言,各有一偏,非中庸之道也。 |
44  | 雙硯齋筆記 |
45  | 江寧鄧嶰筠制府廷禎為道咸間名臣,受業於桐城姚姬傳郎中鼐之門,故與上元梅伯言郎中曾亮、管異之孝廉同、桐城方植之明經東樹、劉孟塗茂才開等均屬同門至交。歷任各省,延攬管、方諸人,召致幕中。制府雖無文集傳世,然博極群書,於文字聲音之學,研究甚深。撰有《雙硯齋筆記》四卷,通體皆辨別聲音文字,久未刊行,外間亦無有知之者。光緒丙申六月,公孫笏臣太守□□始以公筆記稿本錄副付刊,世始知有此書,然流行不廣,刊本仍為罕覯。方今《說文》之學盛行,此書晚出,尤為有用,凡研求《說文》學者,固宜人手一編也。 |
46  | 崇綺壽詩 |
47  | 崇文忠公綺字文山,蒙古正藍旗人,撎隸滿洲鑲黃旗,阿魯特氏。同治乙丑狀元,官吏部尚書。光緒庚子殉難,恤贈大學士,謚文忠。為孝哲毅皇后父,位列上公。其六秩壽辰,恩施樊雲門方伯增祥代榮文忠公祿,以詩壽之,中有云:「天從孔雀屏邊笑,人在金鰲頂上行。」典重高華,決非他人所能移易。方伯詩雖佳,實從宋蘇紳《題潤州金山寺》詩「僧依玉鑒光中住,人蹋金鰲背上行」脫化而來。 |
48  | 晏倪以氏相謔 |
49  | 以名氏相戲謔者,始於宋人,如「陳亞有心終是惡,蔡襄無口便成衰」之類,久已膾炙人口矣。以予所聞,為他書所未載者,復有「晏家養女都加日,倪氏生兒總靠人」,亦復工力悉敵,不亞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