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
-> -> 卷十七

《卷十七》[View] [Edit] [History]

This textual edition has had punctuation added automatically using artifical intelli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are inevitably imperfect; please help correct mistakes by editing the text.
1
欽定四庫全書
2
南通志卷十七
3
輿地志
4
山川 太、廬、鳳三府
5
太平府:
6
青山在府東南三十里,綿亘甚逺,府志云:晉桓温與袁宏遊青山,共載而歸,即此。齊謝朓築室山南,故又名謝公山,峰巒層疉,有林壑泉石之勝。宋米芾書第一山碑在山麓。
7
尼山在府東南四里,一名尼坡山麓。舊有古梅數十,本寒香。沁人彷彿羅浮。鄧尉又名梅山。宋鄭羽建百花頭上亭,盧鉞為之記。
8
九井山在府南十里,山有九井,今竭其五,世傳桓温所鑿。《元和志》云:殷仲文九日從桓元登九井,賦詩即此。
9
龍山在府南十里,怪石磊砢,蜿蜒如龍,因名孟嘉,九日登髙落㡌,即其處縣。志云輿圖考謂屬江陵,龍山非是。按温鎭武昌,非江陵也,武昌無龍山,温時為鎭將,豈得適千里遊山乎?又考陶靖節集孟嘉傳云:嘉令巴丘入官從事中郎,遷長史,在朝隤然正順而已,每㑹神情獨得,超然命駕,徑之龍山,顧影酣宴,造夕乃還,若江陵龍山距朝三千餘里,何能趣命駕而竟夕返乎?其為當塗龍山灼然矣。郡志云桓温嘗以重九日與僚佐登,此疑必温移鎭姑孰時事也。
10
博望山在府西南三十里,亦曰東梁山,與江西岸和州之梁山對峙如門,故亦名天門山。卧江中逺,望如積黛,故又名峨睂山。春秋時,楚獲吳艅艎於此。宋孝武閱水軍,有雙爵集繖,葢因立雙闕於博望。
11
褐山,在府西南三十五里。臨大江,五代用兵處。《宋史》云:紹興二年,命沿江置烽火臺於當塗之褐山,即此也。
12
金柱山在府西三里,宣、歙諸水由姑孰入江,奔㵼於此。明萬、厯間,民掘地得金邑,令章嘉貞請於郡守,割千金建塔其上以鎭之。初名鐵淋壁,以西方屬金,故名金柱。
13
黄山在府西北五里,山形如初月,傳有浮丘舊跡,又名浮丘山,上有宋孝武離宮,今存凌歊臺遺址。許渾詩云「三千歌舞宿層臺」,是其處也。
14
采石山在府西北二十五里,昔人采五色石於此,因名,一名翠螺山。後漢丹陽疆域志云:西臨大江,為吳、楚險要。晉王渾駐師取吳、隋,韓擒虎宵濟破陳、宋。曹彬渡江取南唐,明常遇春先登,獲㨗皆在此。山南有磯,峭抜險峻,亦曰牛渚,舊傳金牛出此,故名。輿地志云:「温嶠平蘓峻亂,至牛渚磯以下多怪物燃犀,照之竒形,異狀畢見。南趾有燃犀亭在其上,李白騎鯨亦在此,故謫仙樓、捉月亭皆在焉。梁元帝𤣥圃牛渚磯碑》,竊以増城九重仙林八樹,未有,船如駕鶴,時度宓妃,橋似牽牛,能分織女,丹鳳為羣,紫柱成列,清風韻響,即代仙歌。桂影浮池,仍為月浦。璧月朝暉,金樓啓扉,畫船向浦,錦纜牽磯,花飛拂袖,荷香入衣,山林朝市,併覺忘歸。
15
磨盤山,去郡二十里,《晉書》云「鎮西將軍謝尚守采石,駐兵於此」,其地即將臺。
16
葛陽山,在郡治北四十里,上有羊耳洞,藤蘿隱蔽洞,前方石,相傳為葛仙翁。棋局東上有八仙臺、潘母床,相傳潘母亦仙去,山勢環抱,最為幽勝。鸚鵡山在郡城北,與葛陽山相連。山有鸚鵡石,雌雄各一。每遇雷雨,鸚鵡子從石中迸出,圓潤如卵,土人得之,用以治疾。有石嵌空,側出如半帆,長丈餘,俗呼為船。尖峰東壁諸巒,環顧拱揖,如欲來船者,亦一竒也。
17
望夫山在府西北四十里,山髙百丈,正對和州城樓。《九域志》云:昔人適楚不還,妻登此山,望之,乃化為石。
18
寶積山在府北二十里,舊傳山産青緑,因名宋孫。仙姑跨鶴飛昇於此,今丹池及石刻猶存。
19
白壁山在府北二十五里,濱江三峰,拔起如堊。一名石壁,俗名龜山。李白與崔宗之乘舟月夜自金陵溯流,過此玩月,白衣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有「秋月照白璧,皓若陰山雪」之句。
20
慈姥山,在府北四十里。昔楚僧真定見磯頭浪湧,以杖錫開河於磯後水分舟便,故又名和尚港。山南峭壁臨江,産圓竹聲,中音律可為簫管,相傳馬融所賦。洞簫,即此山竹也。上有丁蘭祠。
21
赤金山在府東北十五里,舊出銅類金,《淮南子食貨志》所謂「丹陽銅也,今不産。
22
藏雲山一名神武山,在府東北二十五里,山髙且深可藏雲,遂名中峰,峭立百丈,左為致雨峰,雲起即雨禱輙應。
23
翰璧山在府東北四十里。《梁武帝起居注》云:「大同九年,鴻臚表往姑孰翰璧山采石墨,即此」。
24
橫望山在府東北六十里,連亘三邑,丹陽湖在其南。《左傳》云:「楚子重伐吳至衡山即此。按衡與橫通,杜預注謂:「四望皆橫,因名橫望。陶𢎞景嘗隱此構讀書堂下為澄心寺。關公廟廟前峭壁參天老,松倒垂長百尺,最髙處有王磐題壁,立「萬仞」四字,亦竒觀也。
25
凌家山在府東三里,有石洞,傳是陳、羅二仙隱處,上有凌雲塔,又名凌雲山,山南麓。瀕姑溪,去岸十餘丈,為釣魚臺,傳為李之儀釣魚處。
26
月盤山在府東四里,一名景山,有洞一亭,六湖山、烟雨亭,其最也,登其巔,溪山秀列,如在几筵,遊者謂不讓,吳下「虎邱」,「白門雨花」云。
27
白紵山在府《東,郡志》云,「本名楚山,晉桓温遊此歌,《白紵》因改今名。宋孝武曾遊幸至此,山巔有大夫松,舊稱白紵、松風為一郡名勝。
28
晉山在府東十五里,一名甑山,壁立百仞,有龍窟,嵗旱,人焚此窟以起龍,多得雨。
29
石城山在府東二十里,有石環繞如城。唐羅泰記云:有八角井、飲馬池、駕鼔臺在焉。舊傳楚熊繹受封於此。
30
白土山在府東二十五里,土可陶可堊,東與青山連。
31
靈墟山在府東三十五里,舊傳丁令威化鶴於此,壇址猶存。有丹洞、丹井。
32
龍泉山,在府東三十五里,勢如飛龍。有福源寺,在其脊,有泉,傳羅浮異,僧卓錫所開,汲以竹則清,以綆則苴,濁不可食。傳寺初建材木,自井中出赭山,在蕪湖縣西北五里。江南。《地理志》云: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陽山有墖墖,後滴翠軒,是黃庭堅讀書處」。
33
范蘿山,在蕪湖縣西北五里,下臨大江,烟波一望無際。
34
七磯山在蕪湖縣西北十五里。南史》云周文育襲彭城,徐嗣徽引齊人渡江據蕪湖,列艦於青墩,至七磯以斷文育歸路,即此一名磧磯。
35
靈山,一名戰馬山,在蕪湖縣西南五里大江中。隋、唐建靈山寺於此。
36
□磯山,在蕪湖縣西南七里大江中,蟂老蛟也。磯有石,穴廣一丈,深不可測。《圖經》云:寧淵廟舊在其上,明建靈澤夫人祠,世傳蜀先主。妃即孫權妺,歸吳,聞先主崩,哀殞葬。此磯在北岸,原𨽻濡須登磯,止見蕪湖,故明髙啟有蟂磯烟鎖在蕪湖」之句。白馬山在蕪湖縣西南二十五里有紫燕洞,冬時紫燕來蟄,春則去山脊峰廻,石聳有洞,深廣莫測,夙多仙跡,世稱為福地洞天焉。
37
荆山在蕪湖縣東十六里,荆沼之水出焉,西接小荆山,有鶴跡、龜文之石,《九域志》謂即卞和得玉處,非是。
38
赤鑄山在蕪湖縣東北八里,《圖經》云楚干將造劍之所。今山有干將臺,相連有神山,是其淬劍處,上有磨劍石并池。
39
浮丘山一名隱玉山,在繁昌縣東十里。《府志》云:「有浮丘洞及龍池鎖虎石丹井,相傳浮丘、公、王、郭二仙隱。此産茶甚佳。
40
隱靜山在繁昌縣東南三十里,五峰環㑹泉石甚勝。有寺前雙松,傳為杯渡禪師手植。
41
金峨山在繁昌縣南一里。迤南有金峨洞,一竅,通人行,石枰在焉。山下即峨溪匹練處。
42
磕山在繁昌縣南十里,上有龍池,長流不竭,有龍堂禱雨輙應,一名蜃居山。
43
馬仁山,在繁昌縣南三十里。以上類人馬狀舊名馬人,唐德宗時石馬鳴厭之,易今名上。有五峰,王冲霄隱此。
44
獅子山在繁昌縣南三十里,石雄踞如獅,因名。有峰六眠。牛一峰尤竒山椒,石壁數十仞,松杉竹樹,與碧澗紅泉相間,吞吐雲霧,亦竒觀也。
45
龍華山在繁昌縣十五里。有乳泉,通石竇,資民灌溉。石上産丹桂一株,近千年香襲里許,邑稱龍華。丹桂相近為紅花山,一名荷花尖,諸峰如蓮蕚,下有紅花澗,為邑人造紙處。又西五里為杏山。覆釜山在繁昌縣西北二十五里,山頂如平掌,上有古廟址及井泉。
46
公孫山,在繁昌縣西北四十里,世傳公孫㨗。所居有公孫橋。
47
鳳凰山在繁昌縣西北五十里,山頂有鳳池。鳳穴下臨荻港,珠金沙。
48
大陽山在鳳凰山之北,接小陽山,有龍池,雖旱不竭。山之西麓盡於江,曰板子磯。《寰宇記》云:「一名返秦磯」。
49
三山在繁昌縣東北三十五里,三峰秀起曰老子,曰方丈,曰秦望。上有九蓮洞,東即三山磯也。赭圻嶺在繁昌縣西三十里,與覆釜脈接。晉時出紫玉攻為器,以獻太廟,故名赭圻。晉哀帝召桓温入朝,至赭圻,詔止之,遂築城於此。
50
浮鳩磯在繁昌縣東北三十里老山,址出江中,下有湫江,月映水波不能混,俗名龍王磯。
51
夏舎人山,在郡治東北,有夏舎人廟。大江在府西,自銅陵縣界流入,歴繁昌、蕪湖、當塗三縣,東北流入江寧縣界。
52
中江在蕪湖縣西南。《漢書地理志》云:「中江出縣西南,東至陽、羡入海」。今縣河東逹黃池入丹陽、石臼等湖,至銀林堰乃中江故道也。蘓常承中江下流五堰,築而中江不復東,皆由縣西行以逹於江。鵲江在繁昌縣北,境流入蕪湖界。《輿地志》云:銅陵鵲頭山為鵲頭,至三山為鵲尾,因名鵲江、繁昌諸水注之」。
53
大信河在府西三十五里,亦曰南浦。自蕪湖白岸湖西北流,至大信鎮㑹龍山港,入於江。
54
黃池河在府南七十里河中,流以北屬當塗,以南屬宣城。今設浮航。
55
采石新河在府西北二十五里牛渚磯東,宋慶厯中,以磯立江流之衝,水勢湍激,大為舟害,乃開新河於磯後,以逹大江,舟獲安濟。
56
長河,在蕪湖縣南半里,源出廣德宣州,經縣前,西北流入江。
57
青墩河在蕪湖縣南,有洲曰青墩沙,即周文育克徐嗣徽處。
58
丹陽湖在府東南七十九里,周三百餘里。按徽州、寧國、池州、江寧、廣德諸水,滙為石臼、固城、丹陽三湖,而丹陽為最大,與溧水、髙淳皆以中流分界,實太平巨浸也。
59
蕪湖在蕪湖縣西南,源出丹陽湖,過黄池,合五丈湖、路西湖諸水,至縣入江,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名。
60
天成湖一名天聖湖,在蕪湖縣東南十四里,亦丹陽湖下流所滙也。廣百八十頃,流入荆沼港,逹於長河。
61
姑孰溪在府南二里,一名姑浦,合丹陽、東來諸水,經寳積山,入於江。
62
思賢港在府北三十五里,謝朓、李白、崔宗之皆過此賦詩,後人思之,因名。
63
魯港,在蕪湖縣南十五里,源出宣城西注大江,一名魯明江。舊志云:昔有魯明仲者居此。
64
鳩兹港在蕪湖縣東四十里,入於長河,或以為古鳩,兹也。《左傳》云:「楚伐吳,至鳩兹」,杜預以為「臯」。「夷」今作「勾」。慈,音近而字譌也。
65
荻港在繁昌縣西南四十里。水出南陵,由馬仁山西入繁昌縣界,至鳳凰山下為荻港,入於江,與赭圻城接。
66
慈湖水在府北六十里。《元和郡國志》云:吳將笇融屯兵於此」。
67
鼉浦在府東五里,相傳昔有鼉為祟,遇道者截草擲浦,中害遂除。
68
廬州府:
69
大蜀山在府西二十里。爾雅云:「蜀者獨也」。山屹然孤特,逺見二百餘里,為一郡之鎮,其西二十里有小蜀山。
70
大灊山在府西百里上,有泉不涸。其西為龍鳳山口,東南通舒城,北走壽州。
71
雞鳴山在府西北四十里,舊志云肥水所經上有。
72
紫蓬山在府西南七十里,有李陵廟,又名李陵山,肥水出焉,有逕逹府西。五十里之石佛山,兩旁皆石,中路通人行。元末設竹林關以守隘,其近者為馬鞍山,又西三十里有蓮花山,皆以形名。
73
姥山在府東南百里巢湖中,宋書》云:晉安王子勛兵攻廬江,沈攸之等大破之,追至姥山。又孤山亦在巢湖中,魏邢巒破梁將桓和於此,一名聖女山,上有大姥廟。
74
龍泉山在府東五十里,絶頂有泉,廻繞僧寺。青陽山在府東六十里。《府志》云:元余闕讀書其上,其南為方山」。
75
四頂山在府東七十里,俯瞰巢湖,上有四峰。特起,相傳魏伯陽鍊丹之所。隋地理志》云:襄安縣四鼎山,即此相近為梅子山。
76
小峴山在府東七十里。《南史》云:齊蕭懿屯小峴,禦王肅,梁韋叡侵魏,㧞小峴俱此。又山側通全椒者為餘峴口。
77
浮槎山在府東八十里,一名浮巢山,一名浮闍山。方輿勝覽云:俗傳自海上浮來山,頂有甘泉,舊建道林寺,相傳梁武帝女為尼於此,有海榴一株所手植也。歐陽修云:山在慎縣南三十五里。隋書地理志云:有浮闍山,在慎縣。王禕云:慎縣在廬州界中。宋歐陽修《浮槎山水記:浮槎山在慎縣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闍,或曰浮槎二山,其事出於浮圖老子之徒、荒怪誕幻之說,其上有泉,自前世論水者皆弗道。余嘗讀茶經,愛陸羽善言水,後得張。又新水記載劉伯芻、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為得之羽,然以茶經攷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險譎之士,其言難信,頗疑非羽之說。及得浮槎山水,然後益以羽為知。水者浮槎與龍池山皆在廬州界中,較其水味不及浮槎逺甚。而又新所記,以龍池為第一,浮槎之水,棄而不録,以此知其所說多失。羽則不然。其論曰:山水上江次之,井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雖簡,而於論水盡矣。浮槎之水,發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鎮東軍留後出守廬州,因遊金陵,登蔣山,飲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愛,蓋羽所謂浮泉漫流者也。飲之而甘,乃攷圖記,問於故老,得其事跡,因以其水遺於京師。余報之曰:李侯可謂賢矣。夫窮天下之物無不得其欲者,富貴之樂也。至於蔭長,松藉豐草,聼山溜之潺湲,飲泉石之滴瀝,此山林者之樂也,而山林之士,視天下之樂,不一動其心,或有欲於心,顧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獲樂於斯,彼富貴之能致物矣,而其丕可兼者,惟山林之樂爾,為富貴者而不得兼,然後貧賤之士有以自足而髙世其不能兩得,亦其理與勢之然歟?今李侯生長富貴,厭於耳目,又知山林之為樂,至於攀援上下,幽隱窮絶,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於物者,可謂多矣。李侯折節好學,喜交賢士,敏於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見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物未必可貴,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發自李侯始也。
78
黃山在府東百二十里,接巢縣含山界。其峰三百有六十有泉,不涸,故亦呼龍泉山,亦曰金庭山,又曰紫微山,《道書》所謂「第十八福地」者也。山有金庭洞,可容三百人。又有紫微洞出泉居民,引以溉田。唐時又改名王喬山,相傳王喬居此。
79
冶父山在廬江縣東北二十里,唐更名曰冶山。宋碑曰:鐵冶,蓋冶鑄之所,林巒峭密,盤亘數十里,自麓五里而至於巔,上有龍湫,亦曰鑄劍池。濡須志云:歐冶鑄劍處,山比衆山特尊,故稱父有子山三百六十四,羅列其下,蓋縣境之名山。魏地理志云廬江郡潛縣有野父山,即此。
80
蜃山在廬江縣東北三十里,下瞰白湖。縣志云:「昔曾有蜃出焉,吐氣成樓臺殿閣之形」。
81
毛公山在廬江縣東七十里。《縣志》云:毛義隱此有毛公讀書,洞石凳,石窻猶存,洞旁産白牡丹,每嵗所生不一。其地相傳,義父母甚,愛此種義望天,哀籲:少頃遍山,雪墜皆花,後遂種延不絶,蓋天生異卉也。又北半里為蓮花,洞中有石蓮,下垂巧侔,追琢山之東,屬無為州。
82
馬頭山在廬江縣東北七十里。按《晉書》云:毛寳援桓宣,於此上有桃花、仙人二洞,其山口曰石龍山,西有渡曰馬頭渡。
83
金牛山在廬江縣西北四十五里嶺,有塔縣,志云吳赤烏二年造。下有金牛。
84
關山在廬江縣西三十五里,曹魏守隘之所。石門尚存。
85
龍池山在廬江縣西二十五里,舊志作栭山,上有龍池,下有甘泉寺。按唐書云:廬江縣有檽山,檽栭相近,或即此也。縣北三十里亦有龍池,一洞,深不可測。
86
馬槽山在廬江縣西四十里,有大小二槽,形勢連屬,各山半有石槽,大者長二丈,小者長丈五六尺,形成自天,不假椎鑿,槽旁有人馬足跡。世傳魏武嘗立寨其上。
87
大凹山在廬江縣西四十里,以形凹得名,上有龍王祠,下有仙女石山,勢參差難狀。其第三峰有風洞,巖深不可測,投以草莖,即隨氣飛起。
88
百藥山在廬江縣南十里山,多藥草,相傳李百藥遊。此故名宋碑,作白若,蓋音之訛也。頂上棋盤,石有仙人,足跡蹋之,聲如鼓聞數里。又名石鼓。隋《地理志》云:「開化縣有蹋鼓山,即此乃邑鎮山也。福泉山在廬江縣南十里,山下有泉清澈,飲之可以愈疾。南十里有菖蒲山,產九節菖蒲。
89
秀山在廬江縣南六十里,山上有香爐峰,世傳有仙飛昇於此。黃泥、瓦洋二河於此發源縣。志云:「石上鐫刻,有秀㧞東南,水外屏障」十數字。
90
鳳臺山在廬江縣東南十里,五峰排列,中髙如臺,昔傳鳳集其上,故名。
91
𥖎山在廬江縣東南四十五里產𥖎,宋時割置無為州。今山在南鄉,下有𥖎蓬、硃砂澗。
92
鐘鼎山,在廬江縣東南五十里,一名鐘子山,盤礴甚逺,上有龍池,縣志云:「山東西有泉,四時不竭,灌漑田畝,兩泉嵗迭為盈,縮妙不可測」。
93
暖塘山在廬江縣東十里,下有温泉,四時可浴。山多竒石,嶺有二石屏,玲瓏可愛。
94
鹿起山,在舒城縣東南三十里,昔有僧過鹿出之事,因名上有南嶽行祠,祠前有試心臺,洗劍池縣之鎮山也。
95
春秋山在舒城縣南二十五里,其上為李公麟讀書堂有洗墨池,又有望湖尖、鳳凰臺、仙人峰諸勝。絶頂有洞,可容數千人。
96
磨劍山,在舒城縣西南三十五里,上有大石為仙人磨劍處。
97
七門山在舒城縣西南三十五里,山瀕大溪,下有石洞,如門者七,即七門堰之上源也。
98
雲霧山在舒城縣西南四十里,其山出雲必雨,上有洞名水簾。
99
龍眠山,在舒城縣西南八十里。《括地志》云:「龍舒以狀若龍之舒展也。山之陰為龍眠砦,與桐城界。三角山在舒城縣西南百二十里,峰有三角,故名,又名多智山,相傳上有清泉飲之,令人聰慧,其近者為陽山,土人曾避兵於此。
100
梅山在舒城縣西七十里,縣志云:「舊傳梅福棄官隱,此上有梅仙洞,又十里曰竹山」。
101
王姥山,在舒城縣西九十里。縣志云:相傳王姥修煉居此,有白鹿、啣花之異,其近者為栲栳山。響山在舒城縣東二十五里,人過其下,輙有聲。紫芝山在無,為州城內西南隅。州志云:「宋皇祐間,產紫芝三百五十本。州守茹孝標獻於朝,賜今名。眉山在無為州西南百里,兩山連曲如眉。
102
三公山在無為州西南百二十里,見隋志,上有三峰,因名峰頭,皆東顧,唐天寳中改名東顧山。山勢連亘數百里,西界廬江,南跨桐城,上有洞砦。明季流㓂縱橫,江北居民倚以避亂相近。有九卿山,山有九峰。
103
桐山在無為,州西九十里有水道,通白湖,漁人用箔取魚,故又名上箔,葢即《隋志》云廬江縣上薄山也。又有下箔山。
104
天井山在無為,州西九十里有泉二,左曰青龍,右曰白虎,故亦名雙泉山,其下有楚雲洞。
105
朝喜山,在無為州西北四十里旱,時朝有雲氣,是日必雨,故名。
106
白石山在無為,州西北四十里,山多白石頂,有龍池、仙人洞。隋地理志》云:「襄安縣有白石山,即此州故襄安縣地。其右為黑石嶺,為桃花嶺,為楚歌嶺。呂泉山在無為州西北五十里。州志云,又名龍泉山,其形似龍,上有水泉。世傳呂洞賓過此,揷劍而泉湧,纍纍如貫珠,故名其近者為銀缾山。一峰特起如銀缾州之主山也。
107
青檀山在無為州北五十里,產青檀,北魏㧞僕蘭,設伏檀山,破宋將魯爽,即此。《水經注》云:檀山在廬江雩婁縣南,大别之異名也,決水出焉。或曰即《禹貢》之大别山,殊誤。
108
五畝尖山在無為州北五十里,州志云:「頂平五畝,許可種植,靣臨巢湖,羣山背峙,登巖望之,萬頃皆碧囘」。顧則崇峰疉嶂,隱見爭奇,乃州中極髙處也。卧牛山在巢縣治後,以形似名為邑之鎮,世傳巢許隱,此其故址,今紫微觀是也。《輿地志云:「山背有桀王城」。
109
東山,在巢縣東三里,相傳即許由之箕山。七寳山在巢縣東南三十里,三國時濡須山為東關,此山為西關,上有烟霞亭,今廢。其南有龜山。大秀山在巢縣南三十里,山峰聳秀,訾家河出焉。宋楊傑詩所云「水入平湖千里逺,山橫大秀一峰髙」,是也。其側有黃谷嶺,邑人薪槱於此,蔣家河出焉。
110
踟蹰山在巢縣南三十七里。《左傳》:「楚子觀兵於坻箕之山」。又陳荀朗破郭元建於踟蹰山葢坻,箕踟。蹰音相近,今散兵灣即其處也。又縣南六十里有髙林山,七十里有九峰山。
111
居巢山在巢縣西南八十里谿谷間有石,研之如墨。舊名墨山,唐改今名。
112
萬家山,在巢縣西北二十里,為四㑹之衝,上有止渇泉,舊時亂石纍錯。明景泰中,邑令閻徽修治,始有路可行。
113
八公山在巢縣西北七十里,一名紫金山。《水經注》云:上有淮南王。劉安廟綱目集覽》云:王與八公憇石處在壽春。此則王遇八公處也。
114
半湯山在巢縣東北十五里,有二泉,一冷一熱合流,其初冷熱仍異,數里之外,始相混魚,自冷泉觸熱,急囘羅隱。詩云:飲水魚心知冷熱,濯纓人足識炎凉」。按《隋志》云:襄安縣有半陽山,今或以湯池,故譌為半湯,明聶芳半《湯池記》聞之西北之山有寒火焉,東南之區有湯泉焉,予竒之,亦甚疑之,後應試榕城友人,為言:五里外有池可浴拉?予往,爾時塵冗,何暇探幽選勝,一證胸中之所疑,蓋予之耿耿,猶未釋也。辛丑,治巢取邑,乗閱之,離城二十里許,地名半湯有温泉,於是掩卷,嘆曰:予之!疑其從兹釋乎?」及過其處,諦視温泉之源沸沸,從下坌湧,若烹茗之松濤蟹眼狀,從此掬水入池,池不甚廣,周圍結砌池之上,覆以數椽,又從內引,出分二小池,內清而外稍濁,每嵗夏秋之間,車騎絡繹,解衣盤薄,致足樂也。至若樵者牧者耕,而饁者負擔者靡不就,而盪滌稱快事焉吾夫子曰清斯濯纓,濁斯濯足,如斯之內外迥分,貴賤俱適有道,君子流連其間,當必有喟然而嘉嘆者矣!獨是既有勝地,而敗壁頺垣,荒榛密莽,非唯不足以游目騁懐,竊恐欹傾之餘,終成瓦礫,不大為缺陷事耶?予捐貲庀材,搆一庭以覆內池,中堂軒敞,可供宴飲,又為廊廡,以蔭外池,行路往來,聊用駐足,予差慰矣,豈徒以釋前此之疑哉?夫湯泉亦既驗之矣,寒火猶未之見,則猶不能無疑也,雖然,無疑也。海鹹而魚沫,鐵堅而虫囓,天地間理之所無,間為事之所有,事之所有,終不為理之所無,類如斯也夫!
115
亞父山,在巢縣東北二十里,范増所居。《隋志》云:襄安縣有亞父山,形似旗,故亦名旗山。
116
白茅嶺在廬江縣西四十里,即《唐志》所謂白茅山也。路逹舒城。
117
天台嶺,在舒城縣西南百里,最幽勝,土人擬於天台,故名。
118
芙蓉嶺在無為州北五十里,亦名浮濃嶺,山石險峻。明正統間,知州王仕錫開鑿,以便行旅,接巢縣界。鷂石崖在舒城縣西南十五里,兩石並峙,俗名小赤壁。
119
呂仙洞在無為州。西北七十里有石床藥臼,世傳呂仙於此搗藥。
120
主簿,原在舒城縣西南百六十里,縣《志》云崇山環之」。其中平衍相傳,唐畢諴讀書於此。
121
馬蹄岡在舒城縣西南石上,有馬跡,世傳天馬過此。
122
大江在無為州,南自桐城縣抵無為州界,東北入於含山,凡無為州之水,皆納於江。其他諸縣之水,多由巢湖以逹於江。
123
金斗河源出雞鳴山,東流入於郡城,復自東門出至金斗驛。又府南三十五里有派河,東四十里有店埠河,與此并入巢胡。
124
茅埠河,在府北百一十里,東流由含山河入江。三河在府南九十里,合廬江、舒城二河水而入巢湖,亦曰三汊河。
125
新河在廬江縣東半里,流入東水關,遶學宮出南關,㑹繡溪水而注於湖,相傳楊、吳時鑿。
126
沙溪河在廬江縣東南十五里,出大凹山,東北流入沙湖。
127
石槽河在廬江縣東南四十里,出𥖎山,與瓦洋、黃泥二河俱入扵黄陂湖。
128
羅昌河,在廬江縣南五十里,源出大凹諸山,南流,從袁子港入江。又縣西南四十五里有髙子河,上接曹王河,下至孔城、白兎諸河,入於江。
129
㑹市河在廬江縣北四十里,源出馬槽山。又縣北二十五里有桐關河,東北三十里有清野河,七十里有谷勝河,與此俱入巢湖。
130
順江河在廬江縣東北三十五里,棲鳳諸山之水合流於此,與縣東北五十里之盛家河、七十里之關河,俱入白湖。
131
七里河,在舒城縣西七里,為西山衆流之㑹,經南溪入巢湖。
132
永安河在無為州西四十里。又州西十里為裏河,與此俱入於江。
133
黃落河在無為州北四十里,源自焦湖,流入於江。裕溪河在無為州東北百二十里。又州東北百里有樸樹河,東北四十里有運河,合於馬腸河,俱入大江。
134
花林河在無為州城東,源自大江上接三溪河,下接黃金岡大河,復經裕溪河出江。
135
奥龍河在無為州東百二十里,東接大江,下通樸樹河,復出於江。又州東三十里有一箭河,五十里有栅港河。
136
三溪河在無為州東南二十里,與直皂河俱入大江。
137
髙林河,在巢縣南六十里,以山得名。柘臯河在巢縣西二十里,源出合肥浮槎山入於巢湖。宋史云:劉錡敗兀术於此。又縣西五十里有銅煬河,六十里有白露河,七十里有巧溪河、花塘河,八十里有金塘河。
138
清溪河在巢縣東南十五里,發源於含山之清溪鎮,流入濡須水。
139
巢湖在府東五十里,一名焦湖,周四百餘里,占合肥舒城、廬江巢四邑之境,港汊大小三百六十,為淮西巨浸。舊傳巢䧟為湖,滄桑之變,世嘗有之,但郡國志與青𤨏髙議所載「巫與老姥,龜目出血,城當䧟」云云,一事兩傳,且與厯陽湖同,語頗渉誕,恐未可據也。
140
沙湖在廬江縣東南十里,合於黃陂湖及諸山之水東出缺口。
141
白湖在廬江縣東北三十里,周七十餘里,跨六鄉之地,與黃陂後湖相連,為邑巨浸。
142
黃陂湖在廬江縣東十五里,湖水常渾賓興之歲,每一澄清邑必奪解,合白湖諸水,自泥汊入江。
143
繡溪在廬江縣西五十里,出馬槽山,經縣南昇仙橋滙為黃陂湖。
144
桃溪在舒城縣東北三十里,一名桃城水,源出六安渒河,入於巢湖。
145
南溪在舒城縣南門外,水源出孤井,經七門,環縣治而東入於巢湖。
146
錦繡溪在無為州西南十里,宋時分而為二,故名雙溪,亦名錦繡池。
147
肥水在府城西南,源出紫蓬山,北流二十里,分為二:其一東南流,經合肥縣入巢湖。梁韋叡堰水以灌,合肥在此。其一西北流入壽春,出淮,晉謝𤣥破苻堅處也。《爾雅》云:「水歸異出,同曰肥」。《南畿志》云:「肥水東北經雞鳴山入金斗河,一支西北流,復東轉南下,至東門外余公廟前二水相合,故曰合肥」。今上源已堙塞,縣治之得名葢以此。
148
濡須水在巢縣南,一名天河,俗呼馬尾溝,源出巢湖,東流經亞父山,又東北注裕溪,入於大江。龍潭在府東北,每山水乍溢,羣魚猝至,漁者所獲必倍焉。又舒城縣西亦有龍潭邑,令劉顯作壩以灌諸堰處。
149
鵲尾渚在舒城縣東北,舊有鵲亭,《左傳》:楚人伐吳,吳人敗諸鵲岸」。杜預《註》云:「舒城,鵲尾渚是也」。按鵲尾渚與銅陵縣鵲頭山對面,當在無為州界。無為舊屬舒城,故名。
150
孤井源在舒城縣西百五十里,《志》云:「俗稱孤静源」,其水經七門、三堰,旋遶通於南溪入巢湖。
151
鐵索澗在府西北八十里,澗東窮處,一潭甚深,渟泓洄演,四時不竭。晉謝𤣥破苻堅處也。舊傳嘗有鐵索,見於水際。
152
笑泉廬江縣有二,一在魯班塘內,聞人笑聲,水輙湧沸,髙尺許,一在發洪山,兒童笑,則泉亦湧也,故名笑兒泉。
153
左慈泉在昇仙橋外,世傳魏左慈常遺丹粒其中。宋、政、和間,清夜氣肅,紅光燭天。鄉人呼曰「丹井」,《舊志作「左慈井」。
154
鳳陽府:
155
鳳凰山在府北,勢如鳳翔郡治據焉,故以名郡。連萬歲山,明築皇城於此。東有二峰對峙,一名日精,一名月華。又東三里有獨山,舊建觀星臺處。曹山在府西三十里,舊傳魏武曾駐兵於此。畫山在府西五十里,山有木枝,如楊桞,可用畫,故名。
156
廟山在府南十五里,其上有伍子胥廟。又府西南四十里有靈山,六十里有尹家山。
157
雲母山,在府西南三十里,產雲母石。西南二十里有石膏山,産石膏。
158
長安山,在府南四十里。 西:平衍,東曰東堡缷甲店,西曰打虎店,峰巒殊勝。
159
杏山在府南六十里,吳時董奉種杏於此。後服杏丹仙去。
160
鏌鋣山在府南八十里,相傳昔莫邪,於此鑄劍,故名。
161
蔣山在府東二十里,梁時鍾離之㨗,梁主夢金陵蔣山之神,許以助兵,遂立祠祀於此,而因以名山。梅城山在臨淮縣東四十里,下有梅城邨,又東十里曰石門山,山下有石如門。
162
化明山,在臨淮縣東六十里。隋置化明縣,因以名山。
163
烏雲山在臨淮縣東南六十里,亦名烏霧山,以山多濛霧也,與定逺縣接境。
164
鹿塘山在臨淮縣南二十八里,山下有白鹿塘,又縣南三十五里有留甫山,其下有留甫邨,五十里有小橫山。
165
濠塘山在臨淮縣南六十里,濠水出焉。山有石穴,出鍾乳,又名鍾乳山。
166
昇髙山,在臨淮縣西南五十里,俗以九日登此山,故名。東、西二濠水合流於此。
167
闌干山在臨淮縣西二十里,山相連如闌干狀。礦山在臨淮縣東北六十五里,山有石洞,世傳仙流所居。
168
塗山在懷逺縣東南八里,與荆山兩岸對峙,而淮流經其中,古塗山氏國於此,《春秋傳云:「禹㑹諸侯於塗山」,杜預謂在壽春東北者是也,山下有禹墟及禹㑹邨、又山,半有聚仙臺、卧仙石,又有靈泉澄瑩不竭,其南麓曰九岡岡,形夾澗起伏有九,俗名九岡十八窪,適府之通衢、唐、柳宗、元塗山銘》并序。惟夏后氏建大功,定大位,立大政,勤勞萬邦,和寧四極,威懐之道,儀型後王,當乎洪荒,方割災被下土,自壺口而𨗳百川,大功建焉。虞帝耄期,順承天厯,自河南而受四海,大位定焉,萬國旣同宣省,風敎自塗山而㑹諸侯,大政立焉,功莫崇乎禦大災,乃賜元圭以承帝命,位莫尊乎執大象,乃輯五瑞以建皇極,政莫先乎齊大統,乃朝玉帛以混經制,是所以承唐虞之後,垂子孫之丕業,立商周之前樹,帝王之洪範者也。嗚呼!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帝王之政,崇德而賞功,故堯舜至德而位不及嗣,湯武大功而祚延於世,有夏德配於二聖而唐虞讓功焉,功冠於三代而商周讓德焉,宜乎立極垂統,貽於後裔,當位作聖,著為世凖,則塗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於此,追維大號,既發華蓋,既狩方嶽,列位奔走,來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寧,羽毛四合,衣裳咸㑹,䖍恭就列,俯僂聽命,然後示之以禮樂,和氣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制立謨訓,宜在長久。厥後啟征有扈,而夏德始衰,羿拒太康而帝業不守,皇祖之訓不由人亡,政墜卒就陵替,向使繼代守成之君,乂能紹其功德,修其政統,卑宮室,惡衣服,拜昌言,平均賦,一制度,定期㑹,則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矣,兹山之㑹,安得獨光於前歟?是以周穆遐追,遺法復㑹,於是,聲垂天下,亦照前軌,用此道也,故余為之銘,庶後代朝諸侯制天下者,仰則於此,其辭曰:「惟禹體道,功厚德茂,㑹諸侯衞,統一憲度,省方宣敎,化制殊類,咸㑹壇位,承奉儀矩,禮具樂備,德容既孚,乃舉明刑,以弼聖謨,則戮防風,遺骨專車,克威克明,疇敢以渝,宣昭黎獻,耆定混區,傳祚後昆,丕承帝圖,塗山巖巖,界彼東國,惟禹之德,配天無極,即山刋碑,貽後作則。
169
洛河山,在懷遠縣南六十里,以近洛而名。其西峰曰洪山,東峰曰神山,出煤炭。
170
平阿山,在懷逺縣南六十里,與壽州接境,漢置平阿縣,以此俗誤為平峩。
171
荆山在懷逺縣西南,舊志云:山西北有玉坑,相傳卞和得玉處,其中白石晶瑩,不受鑱刻。東有卞和洞,一名抱璞巖,可容數十人,上有瀑布,又有三仙避雨石、仙人睡迹、白龜泉,北有濯玉澗,南麓有梅澗,蕭梁時於山下立堰,以遏淮流,曰荆山堰山之餘,支為龜山,為橫山明宋濂遊塗荆二山記濓既遊瑯琊山,起行至池河驛,適郵卒,遞內使監公牒,至及開緘中,藏濠梁古蹟一卷,宸翰親題其外,令濂搜訪,與青宮言之,濓因啟曰:臨濠古蹟惟塗荆二山冣著。按圖經,塗山在昔鍾離縣西九十五里,荆山亦在縣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聨屬,而淮水繞荆山之背神,禹鑿開,使水流二山間,其疏鑿之跡故在,人思其功,迄今弗能忘,青宮曰:至中都當共往遊焉。余將渡淮,狩於王莊,先生宜泝流而上,届今懷逺縣治,以俟。濂奉勅行,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巳發舟,庚午日曛,始泊縣西門,而青宮已駐蹕於東門五里矣。辛未,濂上謁青宮,喜甚,下令以壬申遊二山,濂至期約懷逺文學掾王景彰宿舟中,黎明,櫂舟至塗山,足曳杖入山,山旁廢址舊皆民廬,前渡石梁,復斗折而北,累石為塘,多藝椒之園,行可三里餘,視大磐石青綠間錯頺然,欹足,坐諦視之,乾蘚交封之耳,聞有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愛,不假土力,人取懸檐間,呼為石蓮花,復行四里所,巖石犖确插起,道左危傾,欲飛墜復二里所,從微徑入灌,莽抵崖罅,貯泉一泓,味甚甘,覆以生茨,曰聖水亭,取水以禜雨多,驗復一里餘,至山巔禹廟在焉,廟已毀,惟頺垣破礎,存遊目四顧,長淮西來,渦河北滙,而壽春、臨濠、宿州之境,皆在㝠茫昏杳中,緬想南北戰争,屯戌處為感慨者久之,山之下聚落甚盛,廟史云:名禹㑹邨,乃禹㑹諸侯之地廬舎之比,如櫛移踵入廟廟前杏樹一章,大可蔽牛二柏,參差左右,樹東寘小甕,杏柯之水,時津津滴。其中廟史云:當辰霧四集,水愈多,其來如泉可代井。汲石碣二一,大書有「夏皇祖之廟」六字下,方刻宋慶元初,州守劉仲光自造禱雨記一,亦記禱雨事。皇甫斌紹興庚戌來為郡,命鍾離尉、丁大榮作石未剥泐文,尚可讀,復從廟西循石坡而下,鉅石危立,如人形遙望之,一嫗儼然也,相傳為啟母石廟史云:「居人每刲羊豕祭之,至有以粉黛餙其,貎者聞之,不覺大笑,山㘭舊有僧房,今廢久,俟鶴駕不來,忽使者至,云扈從士馬多無橋可以渡河,青宮不復至矣,言未旣,但見旌旗如錦繡,搖曳上荆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鯀廟,見所題神號,鄙俚棄而不睨,出讀祖無擇所賦歌京口,孫臨為書碑,蓋無擇謫守壽春過此而作也,復北經縣治,折而東行三里所,至荆山梁魏交鬬,時就山築堰以灌壽春,其遺蹟猶班班可見,復行三十歩崖广如屋,側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號為卞和洞,自西上復一里,所過避雨石石斜,倚可避雨,故名復六十歩,至産玉坡,竒石駢列,西有玉池榛荆迷路不可尋,時青宮已獵逺郊,濂因登舟先還中都,云惟二山見諸戴記者多,殊以塗山言之,春秋左氏傳云:禹㑹諸侯於塗山。杜預注云:在壽春縣東北。說者云今濠州是也。國語、史記則又云禹㑹諸侯於㑹稽,故㑹稽亦有塗山。呉越春秋亦有塗山在㑹稽。應劭云,塗山在永興北,說者云今㑹稽蕭山縣是也。是二說己不能歸於一致矣。至於蘇鶚演義又云,塗山有四一㑹稽,二渝州,三濠州,四當塗。然其處皆有禹跡,或者遂謂禹之治水固嘗徧歴宇內,而㑹諸侯實在㑹稽之塗山,柳子厚塗山銘、蘇子瞻子由塗山詩,指在濠州者皆非是,濓之存疑而未决者一也。以荆山言之,荆山,楚山也。楚之先王熊繹,僻在荆山,七傳至昭王始遷都郢郢,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荆山,一名景山,荆故楚號也,有之誠宜,世則指為濠州,濠州古鍾離子國,與壽春密邇,楚自昭王之後,歴十一傳,始徙都壽春,韓非子所載卞和、獻玉事,乃在厲武、文三王之際,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當三王時,鍾離何嘗屬楚而强,謂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謂抱玉而泣在共王之時,雜記又謂在懷王及其子平王之時,平王乃昭王之父,下拒懐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顛倒如是耶?濂之存疑而未决者二也。大抵山川遺跡,非本諸經史者多不可信,必欲可信。塗山當稽之左氏,以壽春為正荆山,當正諸史傳以江陵為正,有謂塗山氏乃古國名,禹曾娶其女者别是一說,與此殊不相渉也。濂耄矣,諸書遺忘,欲盡所記憶者,未必無舛訛,輙緣紀遊,因掛漏書之。
172
相公山在定逺縣東六十里有楚相令狐子伯廟,因名。稍西有豁鼻山、東樂山。
173
大橫山在定逺縣東七十里,其山橫界,邑之東南故名山,頂有石壘,舊址西南有石佛,髙丈餘,相近有皇甫山,相傳昔有皇甫將軍屯兵於此。
174
華葢山在定逺縣東南二十五里,頂圓覆如葢。又縣東南六十五里有喜龍山、朗峰山。
175
槎枒山,在定逺縣西七十里,山形槎枒。古有槎枒寺。明洪武間,改建圓通禪寺。中有芝巖洞。
176
三峰山在定逺縣西北三十里,山有三峰,秀麗特異。有禪窟洞、石窟泉,多修篁古木。
177
韭山在定逺縣西北四十五里,地煖多韭,故名山上石城,兵火時常保聚焉。山下有洞,其中澗水常流石,形如器物者甚衆。左右多唐人,題刻後為峻巖,遊者莫能至相。近有青山,有銅骨山、青翠相接。橫澗山在定逺縣西北七十四里,上有石壘及澗泉。
178
白石山在定逺縣北三十五里,多白石相近。有大紅山,多紅石。
179
秦橋山在虹縣東北二十里,有秦氏所造,橋下有泉,兩派分流,左清右濁。
180
朱山在虹縣東北三十五里,上有靈祐祠,祀梁之朱買,臣俗誤以為漢之買臣,上有聖水,泉、甘而冽。南有峰山,界泗州。
181
赤山在虹縣東北七十里,四靣皆水。石龍山在虹縣北二十里,上有石,蟠伏如龍,鱗甲儼然。
182
屏山在虹縣北二十里,列翠環,抱若屏,一作平,以山勢平衍而名。下有平山湖。
183
鹿鳴山在虹縣西三十五里,相傳明成祖嘗駐蹕其上,夜聞鹿鳴,因名。
184
紫金山在壽州東北十里。《五代史》云:周顯德四年,征淮南、南唐援兵營於紫金山,與壽州城中烽火相應,宋太祖率殿前諸軍撃紫金山連珠砦,㧞之,遂下壽州,即此上有淮南王宴客處間,拾小金牌可療疾,疑丹砂所化也。
185
黃閭山在壽州東北五十里。《州志》云:「世傳楚春申君黃歇,嘗遊於此」。《寰宇記》云:「州東北八十里有舜哥山」,相傳舜耕」。此上有大人足跡。
186
峽石山在壽州西北二十五里,夾淮為險郡。志云:在下蔡西南。《寰宇記》云:兩峰相對,水經其中,對岸山上築二城,以防津要。魏諸葛誕舉兵,王水據峽石以逼誕,晉胡彬據壽春城䧟,退保峽石,即此處也。兩岸石上有大禹疏,鑿舊蹟,山口有茅仙洞。八公山在鳳臺縣東北五里,肥水之北,淮水之南,漢淮南王安與其賓客八人學仙於此,因名《晉史》云:苻堅兵敗,望見八公山草木皆晉兵,即此一名。肥陵山州西北有青岡,晉謝𤣥乘勝追撃苻堅,至青岡梁吳,均八公山賦。峻極之山,蓄聖表仙,南參差而望越,北邐迤而懐燕,爾其盤桓基固,含陽藏霧,絶壁嶮巇,層巖廻互,桂皎月而常圓,雲望空而自布,袖以華閬帶以潛淮,文星亂石,藻日流堦。若夫神基巨鎮而卓犖荆河,箕風畢雨,育嶺生峩,高岑直兮蔽景,修坂出兮架天,以迎風而就日,若從漢而廻山,露泫葉而原淨,花照磯而岫鮮,促嶂萬尋,平崖億絶,上披紫而生烟,傍帶花而來雪,維英王兮好僊㑹,八公兮小山,駕飛龍兮翩翩,髙馳翔兮翀天。四頂山在鳳臺縣北七里,東與八公山相對。打鼓山在宿州北三十里,上有三峰,東北有二泉可溉田。揭徯斯望光樓記云:「山中有聲如鼓鳴,歲則大熟。
187
離山在宿州北五十里,産符離草》,《爾雅》所謂「莞」也,秦以此名縣。《史記》陳渉傳初起兵,有葛嬰、朱雞,石符、離人。
188
騫山,在宿州北七十里,以山有閔子騫墓而名,墓左有龍涴潭。
189
睢陽山在宿州西北三十里,山在睢水之陽,故名。舊作「諸陽」。
190
芳巖山在宿州西北六十里,旁有石巖四,時芳、馥相近為邱疃山。
191
相山在宿州西北九十里相城鄉,周二十里,甚危峻。舊有相山碑,記》云:「巍巍相山,盤紆穹崇。上應房心,與天靈冲」。其西南為天馬山,西控汴河。
192
嵇山在宿州西南百有十里,嵇康家於其下,因氏焉。
193
龍車山在靈璧縣北二里,縣之主山也。山之陽有石泉,又北三里為栲栳山,廻環如椅,故名。
194
磬石山在靈璧縣北七十里,山出磬石,故名。《禹貢》云:泗濱浮磬,即此。《揮麈錄》云:宋政和間,起艮岳、靈璧,貢一巨石,髙二十餘尺。周圍稱是舟載至京師,千夫舁之不動,裕陵以為神物表異之。親書「慶雲萬態竒峰」六字,加金帶其上,頃刻移至苑中。明王守謙靈璧石考石之堪作玩者,吾靈璧石稱冣,謂其峰巒洞穴,渾然天成骨,古色黝,扣之有聲。按譜有形如蟠螭,如菡萏如臥牛者。又有臥沙不起峰者,甚有盡天劃神鏤之巧者,總之萬石萬局,於深山中掘之乃得不知的係何時發坑苐考之,載籍宋以前未聞有靈璧石。按檇李項氏有靈璧石一座,長二尺許,色青潤,聲亦汎然,皆有黄沙文一帶,峰巒皆雋下金填刻字,云:宣和元年三月朔日,御製御書,其下押一字。又大衍庫冇靈璧小峰,長僅五六寸,玲瓏秀潤,所謂胡桃玉色,徽宗御書八小字,刻於峰旁,云山髙月小,水落石出,畧無刻琢之形。觀此,則靈璧石始見於宋,曾為至尊之寳,愛其品可知,已自米顛,酷嗜而聲價益重,其為楊次公攫去者,乃所謂盡天劃神鏤之巧者也。後得李後主所寶靈璧研,山徑長纔踰尺,前聳三十六峰,髙者為華葢峰,其參差錯落者為月,岩為玉,筍為方壇、為上洞、為翠巒。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龍池,遇天欲雨則津潤,滴水少許。在池內則經旬不燥,米老甚珍之。及其歸丹陽也,愛甘露寺下,並江一古基,多羣木。唐,晉人所居,則薛氏之宅也。時米欲得宅,而薛覬得研,於是竟相易米,後號海岳菴者是己,公終惋惜,乃云:此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見,每同交友往觀,亦不出,示紹彭公,真忍人也!蘇東坡畫醜石風竹,易得張氏靈璧石一株,具有四靣,如麋鹿宛頸狀,後載歸陽羡趙松雪有靈璧石香山一座,下刻雲根二字,又一石,其大如拳峰,巒皆五列公名之,五老峰手●之拂之,亦有聲,此皆得之本子上者也。余在南中,曾見一靈璧石,長僅數寸,十二峰參差突起,亳無雕琢。又一石天生雙螭蟠結,中有小水池,如錢許大,其黑如漆,間有細白紋如玉扣之,聲泠然,此天下所無,而靈璧獨有,偶一有之而絶不復出,良不可解,然余猶及一見耳。又見如卧牛者,想亦宋元舊物,流傳人間者矣。國朝垂二百六十餘年,寥寥無聞,即問之土著者,亦竟不知靈璧石為何物。迨萬厯己酉,南臺侍御眉山鴻岏張公訪此石甚殷,乃好事於磬石山澗壑中,乘雨後覔之,稍稍見一二,於是習兹山者,凡牧䜿樵子莫不求石,有力者遂發坑取之,而石漸出矣。歲庚申,庠師呉興,長組先生天中濬源,先生親往采石,而郡侯竟陵别鳳藻先生單騎往視之,僉稱南宮之後,再睹此舉,亦稍稍獲有佳者,其人情好尚之極,即山靈亦終難祕其珍,遂為此石之復興,與此後掘石者日益夥,蘓人不愛善價,買舟載去,一入靈境,莫不侈口,譚石突然,風尚良可駭異,走南中販石者踵相接而格價頓減,惟睹有峰巒洞穴而清潤有聲者,亦取狂狷之意,求所謂研山蟠螭與盡天劃神鏤之巧者,則絶不可復得矣。蓋物之尤者,多見於始出,而其後漸銷落也。端溪下岩,發於宋而竭於宋,安知今日之石不將為廣陵散乎?海內王元美之祗園,董元宰之戲鴻堂,朱蘭嵎之柳浪居,米友石之勺園,王百榖之南有堂,曾蓮生之香醉居,劉際明之悟石齋,劉人龍之夢覺,軒彭政之之嗇室,清玩充斥,而皆以靈璧石作供果,得未曾有乎?而諸公之韻,固均足以敵之矣。獨喜吾邑劉節齋,先生其别業觀音閣前一石徑數尺,嵌空玲瓏,色極清潤,先生鍾愛之令此石,旦暮聞鐘磬聲,且與蒼松碧梧相依,傍則其情怡其神,往片石堪共語,其在斯乎!或云此係張氏園亭物,然竟非新坑石也。
195
潼山在靈璧縣北七十里,潼水出焉。世傳《莊子》,嘗修道於此。有南華觀。
196
陳疃山,在靈璧縣北八十里陳疃堡,亦名陳摶山,相傳希夷,常寓於此。有希夷洞。
197
張山在靈璧縣西北九十里。其西五十里有貢山,屬蕭縣,相傳子張子貢遊學之地。
198
齊眉山,在靈璧縣西南三十里,山開「八」字如「列眉」。建文三年,徐輝祖敗成祖於此。
199
孟山,在靈璧縣東北七十里。相傳孟子》嘗遊此山下,有娑羅樹,歲以枝葉,先發所向之方,為豐兆分水。嶺在臨淮縣東九十里,其水東入盱眙,西入臨淮。
200
斷梅谷在懷逺縣荆塗二山間,或曰二山,本為一脈,禹以桐柏之流泛濫為害,乃鑿山為二以通之,今兩山間有斷梅谷,濱淮為勝云。或曰:周世宗以荆塗有王氣,斷之,時谷,有梅氏聚族居焉,因名劍山,在定逺縣西北,相傳山有寶劍雨過,或倚路傍。
201
龍子河,在府西三十里,源發南山北滙為湖,經長淮關入淮。
202
天河在懷逺縣南五里,源出府治之利山,西北流,經塗山南入淮。又縣西有洱河,西南有芡河,俱發源䝉城,至縣入淮。
203
淝河在懷逺縣北二十里,出宿州之龍山湖,流經䝉城縣界東南,至縣之雙墩入於淮,有魚鳬菱芡之利。按此,乃淮北之淝水也。
204
清溝河在懷逺縣北二十里,自宿之龍山湖東南流,合十湖、天堰諸水,至縣北㑹淝河,而水始大。舊自靈璧南境至府治沫口河入淮,今下流淤塞,時有泛溢之患。
205
池河在定逺縣東南六十里,自廬州巢縣界流入境內,又東北經盱眙入於淮。
206
潼河在虹縣西南二十里。南潼河,源出羊城湖,經縣治,西南入泗州。北潼河出縣西北,東流入睢水。沱河在虹縣西南,源於宿州紫蘆湖,經縣東九都為南沱河,西九都為北沱河,二水合流入五河縣。東:肥河在壽州東北十里,源出合肥之紫蓬山,北流二十里,分為二:其一東南入於巢湖,見廬州府。其一,西北流二百餘里,至州境入於淮。按此,乃謝𤣥破苻堅處淮南之肥水也。又西肥河在壽州下蔡西南十里,亦入於淮。
207
大香河在壽州東南三里,自芍陂、大香門分流九曲,至州三里橋北入於淮,乃唐、宋運河,元始淤。解河在宿州東南。又曰蟹河,源出州西之仁義鄉,東流,經靈璧縣西南入淮。
208
泡河,在宿州南九十里,源出亳州舒安湖,經州之舊臨渙城,合澮水。
209
澮河在靈璧縣南七十里,源出河南永城縣馬長河,東流,歴宿州,至縣境東南入五河縣界。
210
小河在靈璧縣北六十里,即睢水。項羽追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是也。
211
月明湖在臨淮縣東一里,北流入淮。萬安湖在虹縣西北,即潼陂也。宋朱弁詩云:「離汶未逾千里道,渡淮先泛萬安湖」。舊志云疑即今之天井湖。又縣西南四十里有老營湖。
212
羊城湖在虹縣西北四十里,古虹州城沒於此四山,湖在虹縣東北四山下。又有峯山湖,在峯山下,與泗州接境。
213
西湖在壽州西門外,一名熨湖,又名尉升湖。水經注云:「羊頭溪水受芍陂,西北流經熨湖」是也。焦岡湖在壽州西三十里,相近為董奉湖。紫蘆湖在宿州西。産蘆,色紫。
214
石湖在靈璧縣東北十五里,中有巨石水,消長不過舊痕,人以為異。
215
淮水在府北十里,自潁上縣抵壽州,經懐逺之荆塗二山,至府治北,東過臨淮,入於泗州。
216
渦水在府西北,自䝉城縣界,流至懐逺,東入於淮,謂之渦口。唐李吉甫云:濠有渦口之險,謂此。漢建安中,曹操引軍自渦入淮南,北朝為控扼地。濠水在府南十里,有二源,東出濠塘山,西出鏌鋣山,至昇髙橋合流,又東北入於淮。其水經府治及臨淮縣境,臨淮西南有石絶水,謂之濠梁,即莊惠觀魚處也。
217
洛水在懷逺縣南七十里,自定逺之清洛澗流經壽州,至縣境入淮,亦曰洛澗,注淮處曰洛口。汴水在虹縣南,自開封東來,經宿州抵縣境,東南至泗州入淮。
218
渒水,在壽州西七十里,源出霍山,東經霍邱縣,至州境北流入淮。《方輿《勝覽》云:「渒有蛟害楚芊乙,射之遂絶」。
219
睢水在宿州北二十里,自河南夏邑縣白河經州之符離,㑹泗入淮,其上流之支為瞿溝,亦曰曲溝,又州之蘄縣。鄉有蘄水、渙陽鄉。有渙水,即濊水。洨水在靈璧縣東南,入於淮。
220
響水潭在虹縣西門外,潼、汴合流至橋下,波濤相撃,聲如雷吼。
221
白馬潭在虹縣南二十里水中,有石廟曰龍王廟,有見白馬出沒其中者,禱雨時應。
222
龍涴潭,在宿州閔子鄉武城里之左,歲旱,禱雨即應。
223
響水澗在臨淮縣城東,又有蕉子澗、紅娘子澗、□澗、沙澗、青山澗,俱入於淮。
224
碧溪澗在懷逺縣南一里,自荆山下,曲流經城中入淮,又有泠水澗、茅澗、柴澗,俱入於淮。
225
清洛澗在定逺縣西八十里,晉謝𤣥率諸軍渉洛澗,敗秦兵於夀陽,即此。
226
粉團洲在府西北三十里,睢水之南,洲上多白沙,故名。明初於此築城設衞,即今之長淮衞也。芍陂在夀州南,安豐廢縣,亦曰安豐塘,又曰期思陂,楚相孫叔敖決期思之水,即此詳見水利,漢泉、楚泉俱在定逺縣西五十里,二泉俱紆廽自南而西,合流入洛。
227
咄泉在夀州北五里,泉與地平,每聞人聲,水輙湧出如珠,又名珍珠泉。
228
江南通志卷十七
URN: ctp:ws830219

Enjoy this site? Please help.Site design and content copyright 2006-2024. When quoting or citing information from this site, please link to the corresponding page or to https://ctext.org. Please note that the use of automatic download software on this site is strictly prohibited, and that users of such software are automatically banned without warning to save bandwidth. 沪ICP备09015720号-3Comments? Suggestions? Please raise them here.